CN110639613B - 一种利用固相改性剂改性的加氢催化剂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固相改性剂改性的加氢催化剂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639613B CN110639613B CN201910983739.1A CN201910983739A CN110639613B CN 110639613 B CN110639613 B CN 110639613B CN 201910983739 A CN201910983739 A CN 201910983739A CN 110639613 B CN110639613 B CN 11063961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talyst
- sulfide
- selectivity
- substrate
- rea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31/00—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 B01J31/02—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or metal hydrides
- B01J31/06—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or metal hydrides containing polym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7/00—Catalysts comprising the elements or compounds of halogens, sulfur, selenium, tellurium, phosphorus or nitrogen; Catalysts comprising carbon compounds
- B01J27/02—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Compounds thereof
- B01J27/04—Sulfides
- B01J27/043—Sulfides with iron group metals or platinum group metals
- B01J27/045—Platinum group metal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9/0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hydroxy or O-metal groups bound to a carbon atom not belonging to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07C29/17—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hydroxy or O-metal groups bound to a carbon atom not belonging to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by hydrogenation of carbon-to-carbon double or triple bon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5/00—Preparation of hydrocarbons from hydrocarbons containing the same number of carbon atoms
- C07C5/02—Preparation of hydrocarbons from hydrocarbons containing the same number of carbon atoms by hydrogenation
- C07C5/08—Preparation of hydrocarbons from hydrocarbons containing the same number of carbon atoms by hydrogenation of carbon-to-carbon triple bonds
- C07C5/09—Preparation of hydrocarbons from hydrocarbons containing the same number of carbon atoms by hydrogenation of carbon-to-carbon triple bonds to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231/00—Catalytic reactions performed with catalysts classified in B01J31/00
- B01J2231/60—Reduction reactions, e.g. hydrogenation
- B01J2231/64—Reductions in general of organic substrates, e.g. hydride reductions or hydrogenations
- B01J2231/641—Hydrogenation of organic substrates, i.e. H2 or H-transfer hydrogenations, e.g. Fischer-Tropsch processes
- B01J2231/645—Hydrogenation of organic substrates, i.e. H2 or H-transfer hydrogenations, e.g. Fischer-Tropsch processes of C=C or C-C triple bo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固相改性剂改性的加氢催化剂及其应用,加氢催化剂为负载化钯催化剂和固相改性剂的混合物,或者为以固相改性剂为载体负载的金属钯材料;当加氢催化剂为负载化钯催化剂和固相改性剂的混合物时,固相改性剂与负载化钯催化剂的质量比为0.1~500:1;当加氢催化剂为以固相改性剂为载体负载的金属钯材料时,金属钯的负载量为0.1~20wt%;固相改性剂为聚苯硫醚或金属硫化物,金属硫化物为硫化银、硫化钡、硫化镉、硫化铈、硫化亚铁、二硫化亚铁、硫化锂、硫化钠、硫化镍、硫化锰、硫化钼、硫化硒、硫化钨、硫化锌、硫化铜、硫化钛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的加氢催化剂在炔烃选择性加氢反应中有高催化活性,能够有效提高对目标烯烃产物的催化选择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固相改性剂改性的加氢催化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炔烃的选择催化加氢(或称为半加氢)制备相应烯烃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转化反应,广泛地应用于精细化工中烯烃的合成,以及用于石油化工聚合物工业中单体(例如乙烯、丙烯、苯乙烯等)的脱炔精制以除去痕量的炔烃杂质。目前,基于不同过渡金属的纳米催化剂已被广泛报道用于炔烃的选择加氢。其中,负载在各种载体上的钯纳米颗粒(尺寸大约10nm)催化剂,是最常用的催化剂,具有很高的活性和良好的选择性。1952年开发的经典Lindlar催化剂(用铅或喹啉改性的负载在碳酸钙载体上的钯纳米催化剂)是行业中最典型的钯纳米催化剂,至今在工业上仍被广泛地使用。
高活性和高选择性是炔烃选择加氢催化剂设计中的重要的因素。在保持高催化剂活性的条件下,抑制或避免烯烃产物的过度加氢生成烷烃或烯烃产物的异构化生成其他异构体,从而得到期望烯烃产物的高选择性至关重要。然而,避免过度氢化是极有困难的,尤其是在很高炔烃反应物转化率(例如,>99%)的情况下。当炔烃转化率接近或达到100%后,时常可以观察到目标烯烃产物的选择性显著下降,这在末端炔烃的选择加氢反应中尤为严重,因为末端炔烃往往比内部炔烃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目前,为了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最常用的策略有两种。一种策略是用另一种合金金属(例如在Lindlar催化剂中用的是Pb;以及用于制备合金催化剂的许多其它金属)来改性Pd纳米催化剂。另一种策略是采用含有配位杂原子(如N、S、P)的可溶有机小分子改性剂(或称为配体)来修饰Pd纳米催化剂。这些含有配位杂原子的改性剂可以同Pd纳米颗粒表面的活性中心进行可逆配位结合。由于其配位能力通常介于炔烃和烯烃之间(低于炔烃但高于烯烃的配位能力),它们的表面结合能够有效地抑制或者阻止烯烃吸附,降低/避免过度加氢,从而显著地提高催化剂对目标烯烃的选择性。
迄今为止,许多小分子有机改性剂已被报道,用于改善钯纳米催化剂在炔烃选择加氢中选择性。其中,在Lindlar催化剂中用的喹啉是最典型的例子。其他的含氮改性物还包括吡啶衍生物和联吡啶衍生物。除了这些之外,一些含硫有机物也被用做非均相Pd纳米催化剂的有效改性剂。含硫化合物往往是钯催化活性中心的很强的毒化剂,可以极大地影响催化活性中心的电子性质,从而改变加氢行为。反应中用少量含硫化合物往往会极大地改变催化剂的性能,甚至抑制催化活性中心的活性。 Mori等发现,即使在极高的钯用量下,加相对于炔烃底物0.01当量的Ph2S2或PhSH也会使反应终止(参考文献Mori, A.;Miyakawa, Y.; Ohashi, E.; Haga, T.; Maegawa, T.; Sajik, H. Org. Lett.2006, 8,3279−3281)。Yusuke等使用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Pd/SiO2催化剂体系的有机改性剂,大大提高了几种内部和末端炔烃的加氢选择性(参考文献Yusuke, T.; Norifumi, H.;Takayoshi, H.; Shogo, S.; Takato, M.; Tomoo, M.; Koichiro, J.; Kiyotomi, K.Chem. Lett.2011, 40, 405−407)。Shen等使用3,6-二硫杂-1,8-辛二醇作为有机改性剂,用于提高PdZn/CN@ZnO催化剂对2-甲基-3-丁炔-2-醇的半加氢选择性,结果发现在99%的转化率下实现了96%的选择性(Shen, L.; Mao, S.; Li, J.; Li, M.; Chen, P.; Li, H.;Chen, Z.; Wang, Y. J Catal.2017, 350, 13−20)。他们还认为用极少量的含硫改性剂就可以提高钯催化剂的选择性。
虽然这些可溶性小分子改性剂能有效地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但是它们的使用也对实际应用带来了严重的问题。首先,这些有毒性的有机改性剂经常是过量使用的(例如,喹啉和吡啶的摩尔用量往往是钯的几十到几百倍),导致其在反应产物中大量残留,污染产品,降低产品的品质。要把它们从反应产物中彻底清除(在维生素等营养产品的合成中尤其如此),会增加高昂的额外成本。其次,它们与钯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可逆结合也给催化剂回收和再利用带来了困难。因为很容易从非均相催化剂表面解吸,这些可溶性改性剂对钯纳米催化剂的永久性改性是不可能的,这对实际应用中所需要的催化剂回收和再利用是不理想的。因此,为实现对回收的催化剂再利用,必须加入新剂量的改性剂对催化剂进行重新改性,这在实际应用中是不便利的。
除小分子改性剂外,含有配位原子(S和N)的大分子改性剂也有被用来改善钯纳米催化剂的选择性能。Studer等制备了包覆有丙烯酸酯聚合物的钯纳米催化剂,其中该聚合物含有分别作为改性剂和稳定剂的硫醚和二甲氨基官能团(参考文献Mäsing, F.; Wang,X.; Nüsse, H.; Klingauf, J.; Studer, A. Chem. Eur. J.2017, 23, 6014−6018)。胺类树枝状大分子和聚乙烯亚胺(PEI)近年也被用做炔烃选择加氢钯纳米催化剂的大分子改性剂(参考文献Mizugaki, T.; Murata, M.; Fukubayashi, S.; Mitsudome, T.;Jitsukawa, K.; Kaneda, K. Chem. Commun.2008, 241−243; Sajiki, H.; Mori, S.;Ohkubo, T.; Ikawa, T.; Kume, A.; Maegawa, T.; Monguchi, Y. Chem. Eur. J.2008,14, 5109−5111)。然而,这样的大分子改性剂也会溶解和浸出到反应溶液中。针对这一问题,PEI-二氧化硅复合负载型钯纳米催化剂被进一步设计用于炔烃的选择性加氢(参考文献Kuwahara, Y.; Kango, H.; Yamashita, H. ACS Catal.2019, 9, 1993−2006)。其中,PEI被共价健固定在二氧化硅上来充当大分子改性剂,与烯烃竞争钯表面活性位点,以抑制烯烃的过度加氢。尽管PEI-二氧化硅复合负载型钯纳米催化剂在对二苯乙炔作为代表的内部炔烃的半加氢反应中能够显著地抑制过度加氢,但它在末端炔烃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反应中的作用仍然相当受限。在苯乙炔完全转化之前,甚至可观察到严重的过度加氢发生。此外,这类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可重复利用性能方面也尚未得到证实,而这恰恰对商业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另外,这种催化剂的多步合成步骤也使得它在潜在商业应用中变得复杂化。
因此亟需设计出一种用新型改性剂改性的炔烃选择性加氢催化剂,该新型改性剂需在炔烃选择性加氢反应的体系中不溶或只有极低的溶解度,以使该改性剂及负载化催化剂易于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来,以避免污染反应产物,其次该新型改性剂能较好地抑制过度加氢反应和其他副反应的发生,提高目标烯烃产物的产率,特别是在炔烃底物的转化率接近或达到100%后;为了降低该新型的改性催化剂的成本,该改性催化剂也需要能够多次重复套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固相改性剂改性的加氢催化剂及其应用,该固相改性剂在炔烃加氢反应的体系中基本不溶或仅有极低的溶解度,且其能非常有效地改善钯催化剂对炔烃的选择加氢的催化性能,使催化剂保持高催化活性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催化剂对目标烯烃产物的选择性。
所述的一种利用固相改性剂改性的加氢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氢催化剂为负载化钯催化剂和固相改性剂的混合物,或者为直接以固相改性剂为载体负载的金属钯材料;当所述加氢催化剂为负载化钯催化剂和固相改性剂的混合物时,所述固相改性剂与负载化钯催化剂的质量比为0.1~500 : 1;当所述加氢催化剂为以固相改性剂为载体负载的金属钯材料时,金属钯的质量负载量为0.1~20%。
所述金属硫化物为硫化银(Ag2S)、硫化钡(BaS)、硫化镉(CdS)、硫化铈(Ce2S3)、硫化亚铁(FeS)、二硫化亚铁(FeS2)、硫化锂(Li2S)、硫化钠(Na2S)、硫化镍(Ni2S3)、硫化锰(MnS)、硫化钼(MoS2)、硫化硒(SeS2)、硫化钨(WS2)、硫化锌(ZnS)、硫化铜(CuS)、硫化钛(TiS2)等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的一种利用固相改性剂改性的加氢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化钯催化剂包括催化剂载体和负载于催化剂载体上的金属活性组分钯,金属活性组分钯在催化剂载体上的负载量为0.1~30wt%。
所述的一种利用固相改性剂改性的加氢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活性组分钯在催化剂载体上的负载量为0.5~20wt%。
所述的一种利用固相改性剂改性的加氢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载体为无机载体或有机载体,所述无机载体为CaCO3、BaSO4、活性碳、硅藻土和金属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地,所述无机载体为CaCO3、BaSO4、活性碳、SiO2、Al2O3、ZnO、TiO2、硅藻土中至少一种。
所述的加氢催化剂在催化炔烃选择性加氢制烯烃反应中的应用。
所述的加氢催化剂在催化炔烃选择性加氢制烯烃反应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炔烃可以是苯乙炔、乙炔、丙炔、甲基丁炔醇、去氢芳樟醇、去氢橙花叔醇、去氢异植物醇、1-乙炔基环己烯、1-庚炔、4-苯基-1-丁炔、二苯基乙炔、1,4-丁炔二醇、1-苯基-1-丙炔、4-辛炔中的任意一种。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用固相改性剂改性的炔烃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简单易得,无需特殊的方法进行制备。该固相改性剂在炔烃加氢反应的体系中基本不溶或仅有极低的溶解度,反应结束后,可仅仅通过简单的过滤、沉淀或离心分离把该固相改性剂连同负载催化剂从反应溶液体系中分离出来,不但避免造成对目标烯烃产物的毒性残留,还有利于催化剂的重复套用,降低使用成本。其次,本发明的改性催化剂应用于催化炔烃选择性加氢制烯烃的非均相反应体系中时,在催化剂的多次循环套用中一直保持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目标烯烃产物的高选择性。
2)本发明的改性催化剂可采用现有技术制备的常规的负载化钯催化剂和本发明设计的固相改性剂,进行混合使用。本发明的固相改性剂为聚苯硫醚或金属硫化物,金属硫化物为硫化银(Ag2S)、硫化钡(BaS)、硫化镉(CdS)、硫化铈(Ce2S3)、硫化亚铁(FeS)、二硫化亚铁(FeS2)、硫化锂(Li2S)、硫化钠(Na2S)、硫化镍(Ni2S3)、硫化锰(MnS)、硫化钼(MoS2)、硫化硒(SeS2)、硫化钨(WS2)、硫化锌(ZnS)、硫化铜(CuS)、硫化钛(TiS2)等等。聚苯硫醚和这些金属硫化物尽管具有固相性质,但是它们与含硫小分子配体一样,固相中的硫原子仍可以对钯活性中心产生作用,从而通过限制过度加氢来提高对目标烯烃产物的选择性。同时,由于聚苯硫醚和这些金属硫化物在通常的液相炔烃选择加氢条件下(加氢反应温度往往远低于200℃)在反应体系中完全不溶或溶解度极低,因此加氢反应结束后,它们可仅仅通过简单的过滤、沉淀或离心分离的方式从反应溶液体系中分离出来,便于回收和再利用,同时不会污染目标烯烃产品。
3)本发明的改性催化剂也可采用:固相改性剂(聚苯硫醚或上述金属硫化物)为载体负载的活性金属钯材料。本发明通过实验验证了:用固相改性剂负载的活性金属钯材料,对催化炔烃选择性加氢制烯烃的反应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而且其不溶于反应溶液体系,反应结束后有利于从反应溶液体系中分离出来。由于本发明的固相改性剂中的S元素是以共价键或偏向于离子键的形式存在,在氢气环境中进行催化选择性加氢反应时,基本不会生成离子进入到反应溶液体系中去,因此基本不会残留在反应溶液体系中。
4)当本发明的改性催化剂,采用现有技术制备的常规钯催化剂和本发明设计的固相改性剂进行混合使用时,并应用于炔烃的液相选择加氢时(炔烃底物溶解于液态溶剂中或不加溶剂直接用液态炔烃底物,在氢气压力下反应),这些固相改性剂以粉末的方式可以先同钯催化剂预先按比例混合后,然后加入反应器中催化加氢反应;这些固相改性剂粉末与钯催化剂也可以分别加入到反应器中,在反应器中临时混合进行反应。炔烃底物可以是末端炔烃(如苯乙炔、乙炔、丙炔、甲基丁炔醇、去氢橙花叔醇、去氢异植物醇、去氢芳樟醇、1-乙炔基环己烯、1-庚炔、4-苯基-1-丁炔等等)和内部炔烃(二苯基乙炔、1,4-丁炔二醇、1-苯基-1-丙炔、4-辛炔等等)。
5)当本发明的改性催化剂,采用现有技术制备的常规钯催化剂和本发明设计的固相改性剂进行混合使用时,所述钯催化剂可以是钯纳米颗粒负载在无机或有机不溶载体(如CaCO3、BaSO4、SiO2、Al2O3、ZnO、活性炭、TiO2、硅藻土中至少一种)上的异相催化剂,也可是用胶束或可溶聚合物稳定的钯纳米颗粒的类均相催化剂(譬如含季铵根离子的超支化聚乙烯离子聚合物稳定的钯纳米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参考文献Xiang, P.; PhD Thesis,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ethylene copolymers by palladium-diimine catalysts)。
6)本发明的加氢催化剂,也可用于气相炔烃选择加氢反应。当用于气相炔烃选择加氢时,底物为气相炔烃,如乙炔和丙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催化剂的预先制备:
1、商业化的碳酸钙负载的金属钯催化剂,简称为Pd@CaCO3催化剂(钯负载量为5wt%);购自于西格玛奥德里奇(Sigma Aldrich)试剂网。
2、商业化的活性碳负载的金属钯催化剂,简称为Pd@C催化剂(钯负载量为10wt%);购自于西格玛奥德里奇(Sigma Aldrich)试剂网。
3、商业化的碳酸钙负载的用醋酸铅毒化的Lindlar金属钯催化剂,简称为Lindlar催化剂(钯负载量为5wt%);购自于西格玛奥德里奇(Sigma Aldrich)试剂网。
4、用含季铵根离子的超支化聚乙烯离子聚合物稳定的钯纳米金属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参考文献Xiang, P.; PhD Thesis,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ethylene copolymers by palladium-diimine catalysts),简称为I1催化剂(钯负载量为0.94 wt%)。
以下为其制备的具体步骤:在50 mL 的干燥过的反应瓶中,通入乙烯气体,保持1atm压力的持续供气,再依次注入离子液体共聚单体(CH2=CHC(O)O-CH2CH2N(CH3)3BF4)的丙酮溶液(0.74g/5mL)和二亚胺钯催化剂{[(ArN=C(Me)-(Me)C=NAr)Pd(CH3)(NºCMe)]+SbF6 -,Ar = 2,6-(iPr)2C6H3}d的丙酮溶液(0.08 g/5 mL),开始聚合反应。常温反应24小时后,停止乙烯的供气,并注入少量的三乙基硅烷的四氢呋喃溶液(0.1 mL/15 mL),继续搅拌1小时。产物进行浓缩后,用甲醇沉淀;继续用少量四氢呋喃溶解,再次用甲醇沉淀,重复4次;经过60℃真空干燥得到最终的超支化聚乙烯离子聚合物稳定的钯纳米金属催化剂(I1)。
5、聚苯硫醚(PPS)为载体负载的钯纳米金属催化剂,简称为Pd@PPS催化剂(钯负载量为2.2wt%)。其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在一个25 mL的干燥玻璃瓶中,加入100 mg PPS粉末,干燥玻璃瓶内的空气用氮气置换排尽后,加入14 mL无水四氢呋喃(THF),常温下以500 rpm的速率搅拌10 min后,在氮气保护气氛下加入含0.0245 mmol醋酸钯的THF溶液1mL,搅拌均匀后,加入1 mL含 0.25 mmol三乙基硅烷的THF溶液,进行钯的还原反应。继续搅拌10 h后,静置分离出上清液,下层沉淀物用干净的THF洗涤3次后,过滤,并真空干燥得到Pd@PPS催化剂。
6、ZnS为载体负载的钯纳米金属催化剂,简称为Pd@ZnS催化剂(钯负载量为3.2wt%)。其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在一个100 mL的干燥玻璃烧瓶中,加入50 mL无水甲醇及92 mg ZnS粉末。搅拌中,加入含0.1 mmol Na2PdCl4的甲醇溶液10 mL。反应过夜后,静置分离出上清液,下层沉淀物用甲醇重复洗涤4次后,过滤除去甲醇,真空干燥得到Pd@ZnS催化剂。
上述制备的Pd@CaCO3催化剂、Pd@C催化剂、Lindlar催化剂、I1催化剂、Pd@PPS催化剂和Pd@ZnS催化剂,分别应用于以下对比例和实施例的炔烃选择性加氢制烯烃的反应中。
对比例1:
用Pd@CaCO3催化剂进行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反应条件如下:浓度为0.5 mol/L的苯乙炔的正己烷溶液作为反应溶液,催化剂中的Pd与苯乙炔的摩尔比为4:10000。将反应溶液和Pd@CaCO3催化剂一并加入到反应器中,用氢气将反应器内的空气置换排尽后,在反应温度为25℃且1个大气压的氢气压力下进行反应。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1.7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95%,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7%;
反应时间t=2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8%;
反应时间t=3.2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47%;
反应时间t=4.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27%;
底物炔烃接近完全转化时,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明显下降;底物炔烃完全转化后,继续延长反应时间,苯乙烯选择率急剧下降,说明严重过度加氢。Pd@CaCO3催化剂无法抑制过度加氢。
对比例2:
用Pd@CaCO3催化剂进行二苯基乙炔的选择加氢。反应条件如下:浓度为0.5mol/L的二苯基乙炔的正己烷溶液作为反应溶液,催化剂中的Pd与二苯基乙炔的摩尔比为4:10000。将反应溶液和Pd@CaCO3催化剂一并加入到反应器中,用氢气将反应器内的空气置换排尽后,在反应温度为25℃且1个大气压的氢气压力下进行反应。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0.82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为81%,烯烃产物选择率(Y)为91%,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为2%;
反应时间t=1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6%,烯烃产物选择率Y=88%,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2%;
反应时间t=1.35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烯烃产物选择率Y=80%,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3%;
反应时间t=2h,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9.9%,烯烃产物选择率Y=63%,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5%;
反应时间t=4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9.9%,烯烃产物选择率Y=40%,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5%。
底物炔烃完全转化后,继续延长反应时间,烯烃产物选择率急剧下降,同时反式烯烃分率略微增加,说明存在严重过度加氢生成烷烃。
对比例3
用Pd@CaCO3催化剂进行2-甲基-3-丁炔-2-醇的选择加氢。反应条件如下:无溶剂,催化剂中的Pd与2-甲基-3-丁炔-2-醇的摩尔比为2:1000。将反应溶液和Pd@CaCO3催化剂一并加入到反应器中,用氢气将反应器内的空气置换排尽后,在反应温度为25℃且1个大气压的氢气压力下进行反应。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2.5h时,底物2-甲基-3-丁炔-2-醇转化率(x)为90%,烯烃产物2-甲基-3-丁烯-2-醇选择率(Y)为86%;
反应时间t=3h时,底物2-甲基-3-丁炔-2-醇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烯烃产物2-甲基-3-丁烯-2-醇选择率Y=67%;
反应时间t=3.5h时,底物2-甲基-3-丁炔-2-醇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烯烃产物2-甲基-3-丁烯-2-醇选择率Y=46%;
反应时间t=4.5h时,底物2-甲基-3-丁炔-2-醇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烯烃产物2-甲基-3-丁烯-2-醇选择率Y<1%;
炔醇底物接近完全转化时,烯烃产物选择率明显下降;炔醇底物完全转化后,继续延长反应时间1.5小时,几乎得不到目标产物烯醇,说明Pd@CaCO3催化剂对该底物有严重过度加氢现象。
对比例4
用Pd@CaCO3催化剂进行1,4-丁炔-2-醇的选择加氢。反应条件如下:浓度为0.5mol/L的1,4-丁炔-2-醇的乙醇溶液作为反应溶液,催化剂中的Pd与1,4-丁炔-2-醇的摩尔比为4:10000。将反应溶液和Pd@CaCO3催化剂一并加入到反应器中,用氢气将反应器内的空气置换排尽后,在反应温度为70℃且1个大气压的氢气压力下进行反应。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8.5h时,底物1,4-丁炔-2-醇转化率x为75%,烯醇产物选择率(Y)为99.9%,烯醇产物中反式烯醇分率(E/Z+E)为4%;
反应时间t=10h时,底物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烯醇产物选择率Y=99.9%,烯醇产物中反式烯醇分率(E/Z+E)=3%;
反应时间t=12h时,底物转化率x>99.9%,烯醇产物选择率Y=93%,烯醇产物中反式烯醇分率(E/Z+E)=42%;
反应时间t=15h时,底物转化率x>99.9%,烯醇产物选择率Y=15%,烯醇产物中反式烯醇分率(E/Z+E)=97%;
底物炔醇达到完全转化后,烯醇产物选择率开始下降,并且下降速度明显;比如完全转化后5小时,烯醇产物选择率减少了85%,同时烯醇产物中反式烯醇分率上升很快,说明Pd@CaCO3催化剂对该底物有过度加氢现象。
对比例5
用Pd@CaCO3催化剂进行1-庚炔的选择加氢。反应条件如下:浓度为0.5 mol/L的1-庚炔的四氢呋喃溶液作为反应溶液,催化剂中的Pd与1-庚炔的摩尔比为4:10000。将反应溶液和Pd@CaCO3催化剂一并加入到反应器中,用氢气将反应器内的空气置换排尽后,在反应温度为25℃且1个大气压的氢气压力下进行反应。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3h时,底物1-庚炔转化率(x)为86%,目标烯烃产物1-庚烯选择率(Y)为99%;
反应时间t=4h时,底物1-庚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烯烃产物1-庚烯选择率Y=22%;
反应时间t=5h时,底物1-庚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烯烃产物1-庚烯选择率Y=10%。
底物炔烃即将达到完全转化后,目标烯烃产物选择率难以控制,在底物完全转化后目标烯烃产物选择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Pd@CaCO3催化剂对该底物有严重过度加氢现象。
对比例6
用Pd@C催化剂进行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反应条件如下:反应条件如下:浓度为0.5mol/L的苯乙炔的正己烷溶液作为反应溶液,催化剂中的Pd与苯乙炔的摩尔比为4:10000。将反应溶液和Pd@C催化剂一并加入到高压反应釜中,用氢气将高压反应釜内的空气置换排尽后,在反应温度为25℃且1个大气压的氢气压力下进行反应。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1.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56%,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1%;
反应时间t=3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5%,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9%;
反应时间t=4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79%;
反应时间t=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72%。
底物炔烃反应中期,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性不高;接近完全转化时,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不到90%;完全转化后,继续延长时间,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持续下降。
对比例7
用Pd@C催化剂进行二苯基乙炔的选择加氢。反应条件如下:浓度为0.5 mol/L的二苯基乙炔的正己烷溶液作为反应溶液,催化剂中的Pd与二苯基乙炔的摩尔比为4:10000。将反应溶液和Pd@C催化剂一并加入到反应器中,用氢气将反应器内的空气置换排尽后,在反应温度为25℃且1个大气压的氢气压力下进行反应。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1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为75%,烯烃产物选择率(Y)为93%,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为3%;
反应时间t=1.5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6%,烯烃产物选择率Y=87%,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3%;
反应时间t=2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9.9%,烯烃产物选择率Y=66%,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8%;
反应时间t=4.5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9.9%,烯烃产物选择率Y=12%,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27%。
底物炔烃在接近完全转化时,过度加氢情况非常明显,仅半小时,烯烃产物选择性下降约20%;继续延长时间,烯烃产物选择率急剧下降,同时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增加快速。
对比例8
用Pd@C催化剂进行丙炔醇的选择加氢。反应条件如下:浓度为0.5 mol/L的丙炔醇的乙醇溶液作为反应溶液,催化剂中的Pd与丙炔醇的摩尔比为4:10000。将反应溶液和Pd@C催化剂一并加入到反应器中,用氢气将反应器内的空气置换排尽后,在反应温度为70℃且1个大气压的氢气压力下进行反应。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2h时,底物丙炔醇转化率(x)为33%,目标产物丙烯醇选择率(Y)为84%;
反应时间t=4h时,底物丙炔醇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丙烯醇选择率Y=70%;
反应时间t=4.5h时,底物丙炔醇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丙烯醇选择率Y=10%。
底物丙炔醇在完全转化前以及完全转化后,目标产物丙烯醇选择率下降明显,说明严重过度加氢。Pd@C催化剂无法抑制过度加氢。
对比例9
用Lindlar催化剂进行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反应条件如下:反应条件如下:浓度为0.5 mol/L的苯乙炔的正己烷溶液作为反应溶液,催化剂中的Pd与苯乙炔的摩尔比为4:10000。将反应溶液和Lindlar催化剂一并加入到反应器中,用氢气将反应器内的空气置换排尽后,在反应温度为25℃且1个大气压的氢气压力下进行反应。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1.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64%,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8%;
反应时间t=2.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5%,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7%;
反应时间t=3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0%;
反应时间t=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64%。
底物炔烃转化率95%之前,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性>95%;但达到完全转化时,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开始下降;之后,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持续下降。Lindlar催化剂也不能有效地抑制过度加氢。
对比例10
用I1催化剂进行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反应条件如下:浓度为0.1 mol/L的苯乙炔的正己烷溶液作为反应溶液,催化剂中的Pd与苯乙炔的摩尔比为4:10000。将反应溶液和I1催化剂一并加入到反应器中,用氢气将反应器内的空气置换排尽后,在反应温度为25℃且1个大气压的氢气压力下进行反应。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1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66%,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8%
反应时间t=1.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7%;
反应时间t=2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74%;
反应时间t=3.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42%。
直至底物炔烃完全转化后,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开始下降;继续延长反应时间,苯乙烯选择率急剧下降,说明严重过度加氢。I1催化剂无法拟制过度加氢反应。
对比例11
用I1催化剂进行二苯基乙炔的选择加氢。反应条件如下:浓度为0.1mol/L的二苯基乙炔的正己烷溶液作为反应溶液,催化剂中的Pd与二苯基乙炔的摩尔比为4:10000。将反应溶液和I1催化剂一并加入到反应器中,用氢气将反应器内的空气置换排尽后,在反应温度为25℃且1个大气压的氢气压力下进行反应。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0.33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为30%,烯烃产物选择率(Y)为95%,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为3%;
反应时间t=0.83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烯烃产物选择率Y=87%,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3%;
反应时间t=2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烯烃产物选择率Y=56%,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2%;
反应时间t=5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烯烃产物选择率Y=14%,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2%。
底物炔烃完全转化后,继续延长时间,烯烃产物选择率急剧下降,说明过度加氢显著。
对比例12
用I1催化剂进行1-庚炔的选择加氢。反应条件如下:浓度为0.1 mol/L的1-庚炔的四氢呋喃溶液作为反应溶液,催化剂中的Pd与1-庚炔的摩尔比为4:10000。将反应溶液和I1催化剂一并加入到反应器中,用氢气将反应器内的空气置换排尽后,在反应温度为25℃且1个大气压的氢气压力下进行反应。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1.5h时,底物1-庚炔转化率(x)为85%,目标产物1-庚烯选择率(Y)为99%;
反应时间t=2.5h时,底物1-庚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1-庚烯选择率Y=88%;
反应时间t=4h时,底物1-庚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1-庚烯选择率Y=73%。
底物炔烃完全转化后,目标产物烯烃选择率有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I1催化剂对该底物加氢不能有很好的控制。
实施例1
以PPS做为Pd@CaCO3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PPS和Pd@CaCO3催化剂的质量比为200: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3.9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95%,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9%;
反应时间t=4.3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8%;
反应时间t=5.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7%;
反应时间t=7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79%。
同对比例1相比,催化剂活性有些下降,但过度加氢大大降低。底物完全转化后,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下降趋势显著变缓。
实施例2
以CdS做为Pd@CaCO3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CdS和Pd@CaCO3催化剂的质量比为40: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1.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76%,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9.4%;
反应时间t=2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8%;
反应时间t=3.6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7%;
反应时间t=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7%;
同对比例1相比,催化剂活性变化很少,但过度加氢大大降低。即使在底物完全转化后的3h内,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能稳定在87%。
实施例3
以ZnS做为Pd@CaCO3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ZnS和Pd@CaCO3催化剂的质量比为100: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3.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72%,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9.9%;
反应时间t=5.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6%;
反应时间t=7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6%;
反应时间t=8.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6%。
同对比例1相比,催化剂活性有些下降,但过度加氢大大降低。底物完全转化后3h内,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稳定在96%。
实施例4
以BaS做为Pd@CaCO3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BaS和Pd@CaCO3催化剂的质量比为40: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2.3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78%,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9%;
反应时间t=3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3%,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8%;
反应时间t=5.4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9%;
反应时间t=6.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9%。
同对比例1相比,催化剂活性有些下降,但过度加氢大大降低。底物完全转化后1.1h内,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稳定在89%。
实施例5
以Ag2S做为Pd@CaCO3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Ag2S和Pd@CaCO3催化剂的质量比为80: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1.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97%,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8%;
反应时间t=2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2%;
反应时间t=3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64%;
反应时间t=4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55%。
同对比例1相比,催化剂活性保持不变,过度加氢有改善。
实施例6
以Ce2S3做为Pd@CaCO3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Ce2S3和Pd@CaCO3催化剂的质量比为22: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5.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96%,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6%;
反应时间t=6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2%;
反应时间t=7.2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7%;
反应时间t=9.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7%。
同对比例1相比,催化剂活性有些下降,但过度加氢大大降低。底物完全转化后继续反应1.2h,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仅下降5%;再继续反应2.3h,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不下降,一直稳定在87%。
实施例7
以MnS做为Pd@CaCO3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MnS和Pd@CaCO3催化剂的质量比为15: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9.8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72%,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9%;
反应时间t=10.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7%;
反应时间t=12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2%;
反应时间t=14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77%。
同对比例1相比,催化剂活性下降明显,同时过度加氢现象减缓明显。
实施例8
以Ni2S3做为Pd@CaCO3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Ni2S3和Pd@CaCO3催化剂的质量比为170: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1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74%,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9%;
反应时间t=1.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7%;
反应时间t=2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63%;
反应时间t=3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30%。
同对比例1相比,催化剂活性基本不变,过度加氢现象依然存在,但相比对比例1,有改善。
实施例9
以WS2做为Pd@CaCO3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WS2和Pd@CaCO3催化剂的质量比为190: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3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92%,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4%;
反应时间t=3.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0%;
反应时间t=4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3%;
反应时间t=6.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77%。
同对比例1相比,催化剂活性稍有下降,但过度加氢现象改善明显。
实施例10
以FeS2做为Pd@CaCO3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FeS2和Pd@CaCO3催化剂的质量比为152: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69%,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9%;
反应时间t=6.2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5%(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9%;
反应时间t=6.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7%;
反应时间t=7.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5%;
反应时间t=13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2%。
同对比例1相比,催化剂活性有些下降,但过度加氢现象改善明显,炔烃底物完全转化后的6.5h内,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性仍稳定在92-93%。
实施例11
以MoS2做为Pd@CaCO3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MoS2和Pd@CaCO3催化剂的质量比为215: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2.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67%,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9%;
反应时间t=3.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7%;
反应时间t=5.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9%;
反应时间t=7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8%。
同对比例1相比,催化剂活性稍有下降,但过度加氢现象改善明显,炔烃底物完全转化后的3.5h内,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性仍稳定在88-89%。
实施例12
以PPS做为Pd@CaCO3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二苯基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PPS和Pd@CaCO3催化剂的质量比为0.6: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2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2.5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为90%,烯烃产物选择率(Y)为97%,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为2%;
反应时间t=3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8%,烯烃产物选择率Y=95%,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2%;
反应时间t=4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烯烃产物选择率Y=86%,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4%;
反应时间t=6.2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烯烃产物选择率Y=77%,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5%;
反应时间t=7.5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烯烃产物选择率Y=74%,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5%;
同对比例2相比,催化剂活性稍有下降,但过度加氢以及异构化现象均有所改善。
实施例13
以BaS做Pd@CaCO3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2-甲基-3-丁炔-2-醇的选择加氢。其中BaS和Pd@CaCO3催化剂的质量比为8: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3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3.5h时,底物2-甲基-3-丁炔-2-醇转化率(x)为95%,目标产物2-甲基-3-丁烯-2-醇选择率(Y)为91%;
反应时间t=4h时,底物2-甲基-3-丁炔-2-醇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2-甲基-3-丁烯-2-醇选择率Y=74%;
反应时间t=5h时,底物2-甲基-3-丁炔-2-醇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2-甲基-3-丁烯-2-醇选择率Y=70%;
反应时间t=6.5h时,底物2-甲基-3-丁炔-2-醇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2-甲基-3-丁烯-2-醇选择率Y=71%。
同对比例3相比,催化剂活性略有下降,但过度加氢大大降低;即使在底物炔醇完全转化后继续反应2.5h,目标产物烯醇选择率稳定在70-71%。
实施例14
以PPS做Pd@CaCO3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1,4-丁炔-2-醇的选择加氢。其中PPS和Pd@CaCO3催化剂的质量比为37: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4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10.5h时,底物1,4-丁炔-2-醇转化率(x)为87%,烯醇产物选择率(Y)为99%,烯醇产物中反式烯醇分率(E/Z+E)为4%;
反应时间t=13h时,底物1,4-丁炔-2-醇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烯醇产物选择率Y=99%,烯醇产物中反式烯醇分率(E/Z+E)=13%;
反应时间t=17h时,底物1,4-丁炔-2-醇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烯醇产物选择率Y=97%,烯醇产物中反式烯醇分率(E/Z+E)=21%;
反应时间t=20h时,底物1,4-丁炔-2-醇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烯醇产物选择率Y=95%,烯醇产物中反式烯醇分率(E/Z+E)=30%;
同对比例4中的催化剂相比,催化剂活性略有下降,但过度加氢基本没有,烯醇产物选择率在炔醇底物完全转化后7h,仍然高于95%,并且反式烯醇的生成也有明显抑制。
实施例15
以PPS做Pd@CaCO3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1-庚炔的选择加氢。其中PPS和Pd@CaCO3催化剂的质量比为40: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5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5h时,底物1-庚炔转化率(x)为91%,目标产物1-庚烯选择率(Y)为98%;
反应时间t=6h时,底物1-庚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1-庚烯选择率Y=93%;
反应时间t=8h时,底物1-庚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1-庚烯选择率Y=87%;
反应时间t=10h时,底物1-庚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1-庚烯选择率Y=87%。
同对比例5相比,催化剂活性略有下降,但过度加氢大大降低,底物1-庚炔完全转化后继续反应4h,目标产物1-庚烯选择率仍稳定在87%。
实施例16
以PPS做Pd@C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PPS和Pd@C催化剂的质量比为25: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6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92%,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7%;
反应时间t=7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6%;
反应时间t=9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1%;
反应时间t=10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8%;
同对比例6相比,催化剂活性下降,但过度加氢大大降低,烯烃选择率下降较缓和。
实施例17
以PPS做为Pd@C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二苯基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PPS和Pd@CaCO3催化剂的质量比为25: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7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2.5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为98%,烯烃产物选择率(Y)为94%,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为3%;
反应时间t=4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9%(完全转化),烯烃产物选择率Y=92%,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3%;
反应时间t=6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烯烃产物选择率Y=91%,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3%。
同对比例7相比,催化剂活性稍有下降,但过度加氢以及异构化现象均得到很有效的改善。
实施例18
以PPS做Pd@CaCO3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丙炔醇的选择加氢。其中PPS和Pd@CaCO3催化剂的质量比为115: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8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6.5h时,底物丙炔醇转化率(x)为87%,目标产物丙烯醇选择率(Y)为99%;
反应时间t=7.5h时,底物丙炔醇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丙烯醇选择率Y=99%;
反应时间t=10h时,底物丙炔醇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丙烯醇选择率Y=97%;
反应时间t=13.5h时,底物丙炔醇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丙烯醇选择率Y=95%。
同对比例8中的催化剂相比,催化剂活性稍微有所下降,但过度加氢基本没有,目标产物丙烯醇选择率在反应完全转化后6h,仍然高于95%。
实施例19
以PPS做Lindlar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PPS和Lindlar催化剂的质量比为80: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9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4.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77%,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9%;
反应时间t=5.7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4%;
反应时间t=6.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0%;
反应时间t=9.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0%。
同对比例9相比,催化剂活性略有下降,但过度加氢得到改善,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下降较缓和。
实施例20
以PPS做为I1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PPS和I1催化剂的质量比为9: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0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1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92%,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8%;
反应时间t=1.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1%;
反应时间t=2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0%;
反应时间t=3.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7%。
同对比例10相比,催化剂活性不变,但过度加氢得到显著改善,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下降缓慢。
实施例21
以ZnS做为I1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ZnS和I1催化剂的质量比为1: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0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1.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85%,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7%;
反应时间t=2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5%;
反应时间t=3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2%;
反应时间t=4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2%;
同对比例10相比,催化剂活性几乎不变,但过度加氢得到显著改善,底物炔烃完全转化后继续反应2h,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仍稳定在92%。
实施例22
以BaS做为I1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BaS和I1催化剂的质量比为2.4: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0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1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89%,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7%;
反应时间t=1.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1%;
反应时间t=3.1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8%;
反应时间t=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9%。
同对比例10相比,催化剂活性几乎不变,但过度加氢得到显著改善,底物炔烃完全转化后继续反应3.5h,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仍稳定在89%。
实施例23
以MoS2做为I1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MoS2和I1催化剂的质量比为21: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0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2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93%,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8%;
反应时间t=2.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8%,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1%;
反应时间t=4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7%;
反应时间t=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6%。
同对比例10相比,催化剂活性有些下降,但过度加氢大大降低,反应稳定在底物苯乙炔转化率99%和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86%。
实施例24
以PPS做为I1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二苯基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PPS和I1催化剂的质量比为2: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1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1.5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为97%,烯烃产物选择率(Y)为93%,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为2%;
反应时间t=2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9%(完全转化),烯烃产物选择率Y=93%,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2%;
反应时间t=4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9%(完全转化),烯烃产物选择率Y=93%,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2%。
同对比例11相比,催化剂活性稍有下降,但过度加氢以及异构化现象均有很大程度的改善,目标产物烯烃选择率稳定在93%,反式烯烃选择率稳定在2%。
实施例25
以ZnS做为I1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二苯基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ZnS和I1催化剂的质量比为4: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1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1.5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为94%,烯烃产物选择率(Y)为93%,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为2%;
反应时间t=2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5%,烯烃产物选择率Y=91%,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3%;
反应时间t=4.5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5%,烯烃产物选择率Y=91%,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4%。
同对比例11相比,催化剂活性在反应前期基本相差无异,但是体系在达到高转化率时出现平衡,底物转化率和烯烃选择率分别稳定在96%和91%。
实施例26
以MoS2做为I1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二苯基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中MoS2和I1催化剂的质量比为0.4: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1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1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为92%,烯烃产物选择率(Y)为94%,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为3%;
反应时间t=1.5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烯烃产物选择率Y=89%,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3%;
反应时间t=3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底物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烯烃产物选择率Y=79%,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5%;
反应时间t=4.7h时,底物二苯基乙炔转化率x>99.9%(完全转化),烯烃产物选择率Y=73%,烯烃产物中反式烯烃分率(E/Z+E)=6%。
同对比例11相比,催化剂活性基本相差无异,但过度加氢大大降低。底物二苯基乙炔完全转化后,烯烃选择率下降趋势显著变缓。
实施例27
以PPS做为I1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1-庚炔的选择加氢。其中PPS和I1催化剂的质量比为9: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2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1h时,底物1-庚炔转化率(x)为72%,目标烯烃产物1-庚烯选择率(Y)为99%;
反应时间t=1.5h时,底物1-庚炔转化率x>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1-庚烯选择率Y=97%;
反应时间t=2.5h时,底物1-庚炔转化率x>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1-庚烯选择率Y=95%;
反应时间t=7.5h时,底物1-庚炔转化率x>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1-庚烯选择率Y=92%。
同对比例12相比,催化剂活性没有下降,目标产物1-庚烯选择率下降趋势非常缓慢,在底物1-庚炔转化完全后继续反应6h后,仅下降了5%。
实施例28
以Pd@PPS为催化剂用于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3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72%,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8%;
反应时间t=4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2%;
反应时间t=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82%;
反应时间t=7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9%(完全转化),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67%。
反应结果同对比例1,9相比,催化剂活性相差不明显,但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下降趋势非常缓慢;反应结果同对比例6相比,催化剂活性类似,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整体较高。
实施例29
以Pd@ZnS为催化剂用于苯乙炔的选择加氢,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相同。不同反应时间下,取样分析结果为:
反应时间(t)为12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95%,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8%;
反应时间t=15.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6%,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8%;
反应时间t=17.5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98%,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98%。
反应结果同对比例1, 6, 9相比,催化剂活性下降,但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稳定在98%。
实施例30
为证实本发明的改性催化剂的可回收性和可重复利用性,以PPS做为Pd@CaCO3催化剂的固相改性剂,用于苯乙炔的选择加氢,进行催化剂和固相改性剂的回收和重复套用。其中PPS和Pd@CaCO3催化剂的质量比为200:1,其他反应条件与对比例1相同。一次反应完成后,过滤回收催化剂和固相改性剂的混合物,并经正己烷简单洗涤后,直接用于下一次反应;进行了连续10次的催化剂和固相改性剂重复套用,分析结果为:
第1次催化剂反应,反应时间(t)为3.9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95%,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9%;
第2次催化剂反应,反应时间(t)为3.4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98%,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6%;
第3次催化剂反应,反应时间(t)为3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99%,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5%;
第4次催化剂反应,反应时间(t)为3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99%,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0%;
第5次催化剂反应,反应时间(t)为4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98%,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5%;
第6次催化剂反应,反应时间(t)为4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99%,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1%;
第7次催化剂反应,反应时间(t)为3.8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99%,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0%;
第8次催化剂反应,反应时间(t)为4.1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99%,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1%;
第9次催化剂反应,反应时间(t)为4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97%,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2%;
第10次催化剂反应,反应时间(t)为4h时,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为97%,目标产物苯乙烯选择率(Y)为94%;
结果显示,催化剂及固相改性剂可多次重复套用,每次反应中达到底物苯乙炔转化率(x)高于95%所需的反应时间基本不变,说明催化剂活性没有降低,钯活性成分流失率极低。并且苯乙烯选择率都维持在90%以上,说明PPS作为固相改性剂,其效果在重复套用中保持很好。
本说明书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发明构思实现形式的列举,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
Claims (6)
1.一种加氢催化剂在催化炔烃选择性加氢制烯烃反应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氢催化剂为负载化钯催化剂和固相改性剂的混合物;
所述固相改性剂与负载化钯催化剂的质量比为0.1~500 : 1,所述固相改性剂为聚苯硫醚或金属硫化物,所述金属硫化物为硫化银、硫化钡、硫化镉、硫化铈、硫化亚铁、二硫化亚铁、硫化钼、硫化镍、硫化锰、硫化硒、硫化钨、硫化锌、硫化铜、硫化钛中的至少一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氢催化剂在催化炔烃选择性加氢制烯烃反应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化钯催化剂包括催化剂载体和负载于催化剂载体上的金属活性组分钯,金属活性组分钯在催化剂载体上的负载量为0.1~30wt%。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加氢催化剂在催化炔烃选择性加氢制烯烃反应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活性组分钯在催化剂载体上的负载量为0.5~20wt%。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加氢催化剂在催化炔烃选择性加氢制烯烃反应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载体为无机载体或有机载体,所述无机载体为CaCO3、BaSO4、活性碳、硅藻土和金属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加氢催化剂在催化炔烃选择性加氢制烯烃反应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载体为CaCO3、BaSO4、活性碳、SiO2、Al2O3、ZnO、TiO2、硅藻土中至少一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氢催化剂在催化炔烃选择性加氢制烯烃反应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炔烃为苯乙炔、乙炔、丙炔、甲基丁炔醇、去氢芳樟醇、去氢橙花叔醇、去氢异植物醇、1-乙炔基环己烯、1-庚炔、4-苯基-1-丁炔、二苯基乙炔、1,4-丁炔二醇、1-苯基-1-丙炔、4-辛炔中的任意一种。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983739.1A CN110639613B (zh) | 2019-10-16 | 2019-10-16 | 一种利用固相改性剂改性的加氢催化剂及其应用 |
PCT/CN2020/093830 WO2021073123A1 (zh) | 2019-10-16 | 2020-06-02 | 一种利用固相改性剂改性的加氢催化剂及其应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983739.1A CN110639613B (zh) | 2019-10-16 | 2019-10-16 | 一种利用固相改性剂改性的加氢催化剂及其应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39613A CN110639613A (zh) | 2020-01-03 |
CN110639613B true CN110639613B (zh) | 2021-03-16 |
Family
ID=68994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983739.1A Active CN110639613B (zh) | 2019-10-16 | 2019-10-16 | 一种利用固相改性剂改性的加氢催化剂及其应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639613B (zh) |
WO (1) | WO202107312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39613B (zh) * | 2019-10-16 | 2021-03-16 | 浙江苏必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固相改性剂改性的加氢催化剂及其应用 |
CN111185237B (zh) * | 2020-02-19 | 2020-11-06 | 浙江大学 | 一种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1905723A (zh) * | 2020-07-14 | 2020-11-10 | 厦门大学 | 一种钯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催化剂及应用 |
CN116033965B (zh) * | 2021-07-19 | 2024-06-14 | 株式会社Lg化学 | 用于加氢反应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13636940A (zh) * | 2021-08-13 | 2021-11-12 | 北京单原子催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硝基苯乙炔选择性催化加氢制备硝基苯乙烯的方法 |
CN114160196B (zh) * | 2021-12-24 | 2023-09-08 | 兰州大学 | 一种钯团簇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CN115353461B (zh) * | 2022-07-19 | 2023-05-26 | 曲阜师范大学 | 核壳结构聚合离子液体催化加氢反应 |
CN116496494A (zh) * | 2023-04-25 | 2023-07-28 | 山东新和成维生素有限公司 | 一种钯系均相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异植物醇合成中的应用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759091A (zh) * | 2018-12-20 | 2019-05-17 | 昆明理工大学 | 一种纳米二硫化钼载钯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2074128A1 (en) * | 2010-11-29 | 2012-06-07 | Takasago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Catalyst for asymmetric hydrogenatio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ptically active carbonyl compound using the same |
US20140066291A1 (en) * | 2011-02-01 | 2014-03-06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 Body Corporate |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 improving selectivity in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and products thereof |
CN102247870A (zh) * | 2011-05-25 | 2011-11-23 | 上海电力学院 | 一种有贵金属和Cr2O3复合负载的CdS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02718925B (zh) * | 2012-06-27 | 2014-01-29 | 浙江恒河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c5/c9加氢石油树脂的制备方法 |
CN102718926A (zh) * | 2012-06-27 | 2012-10-10 | 浙江恒河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加氢石油树脂的制备方法 |
EP2778154A1 (de) * | 2013-03-13 | 2014-09-17 | Evonik Industries AG | In situ Generierung von Ruthenium-Katalysatoren zur Olefin-Metathese |
CN103331174A (zh) * | 2013-07-02 | 2013-10-02 | 上海电力学院 | 一种负载钯的硫化镉可见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6905113B (zh) * | 2017-04-11 | 2019-11-2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一种氢转移制备烯烃的方法 |
CN108554422A (zh) * | 2018-04-13 | 2018-09-21 | 西北师范大学 | 碘化物还原制备Pd-CdS光催化剂的方法 |
CN110639613B (zh) * | 2019-10-16 | 2021-03-16 | 浙江苏必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固相改性剂改性的加氢催化剂及其应用 |
-
2019
- 2019-10-16 CN CN201910983739.1A patent/CN110639613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6-02 WO PCT/CN2020/093830 patent/WO202107312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759091A (zh) * | 2018-12-20 | 2019-05-17 | 昆明理工大学 | 一种纳米二硫化钼载钯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6)
Title |
---|
"Cross-Linked "Poisonous" Polymer: Thermochemically Stable Catalyst Support for Tuning Chemoselectivity";Seongho Yun,et al;《ACS Catal.》;20160301;第2435-2442页 * |
"Palladium sulphide-A highly selective catalyst for the gas phase hydrogenation of alkynes to alkenes";Alan J. McCue,et al;《Journal of Catalysis》;20160528;全文 * |
"Pd-dispersed CuS hetero-nanoplates for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phenylacetylene";Yu Wang,et al;《Nano Research》;20161231;第1-12页 * |
"Selective ensembles in supported palladium sulfide nanoparticles for alkyne semi-hydrogenation";Davide Albani,et al;《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0706;全文 * |
"Sulfur-Containing Polymer As a Platform for Synthesis of Size-Controlled Pd Nanoparticles for Selective Semihydrogenation of Alkynes";Yuangong Zhang,et al;《Ind. Eng. Chem. Res.》;20181224;第1142-1149页 * |
Yu Wang,et al."Pd-dispersed CuS hetero-nanoplates for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phenylacetylene".《Nano Research》.2016,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39613A (zh) | 2020-01-03 |
WO2021073123A1 (zh) | 2021-04-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639613B (zh) | 一种利用固相改性剂改性的加氢催化剂及其应用 | |
CN101657255B (zh) | 用于制备甲硫醇的催化剂 | |
Hensen et al. | 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thiophene hydrodesulfurization over carbon-supported transition metal sulfides | |
US4918218A (en) | Preparation of acetic acid and methyl acetate | |
Hermann et al. | Activities of unsupported second transition series metal sulfides for hydrodesulfurization of sterically hindered 4, 6‐dimethyldibenzothiophene and of unsubstituted dibenzothiophene | |
CN109999820B (zh) | 一种用于氢化石油树脂制备的镍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CN111569937B (zh) | 一种低碳烷烃脱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CN111269086A (zh) | 一种原子级分散钌催化剂在催化加氢上的应用方法 | |
CN114939438B (zh) | 一种烯属不饱和羰基化合物选择性加氢的方法及其催化剂 | |
CN112871200B (zh) | 一种从合成气制备轻质芳烃的催化剂体系及其应用 | |
CN110833843B (zh) | 一种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的催化剂 | |
Zhang et al. | Gas-phase epoxidation of propylene by molecular oxygen over Ag-CuCl2/BaCO3 catalyst with low CuCl2 doping: Catalytic performance, deactivation and regeneration | |
CN111215080A (zh) | 用于调控co2加氢目标产物为c2-4烯烃的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 |
CN110743595B (zh) | 一种有效成分为碳氮包裹钴钼合金材料的催化剂及其应用 | |
CN112264028A (zh) | 一种硼-多金属合金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在糠醇加氢重排制备环戊酮中的应用 | |
CN115739188B (zh) | 一种环化多相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在r-香茅醛制备l-异胡薄荷醇中的应用 | |
JP3897830B2 (ja) | シクロオレフインの製造方法 | |
CN108137464B (zh) | 制备丙烯酸的方法 | |
JPH1129503A (ja) | シクロオレフィンの製造方法 | |
CN111250097A (zh) | 载体为球形介孔二氧化硅的非贵金属系异丁烷脱氢催化剂及其制法和应用 | |
JPS6245544A (ja) | シクロオレフインの製造方法 | |
JPS6150930A (ja) | シクロオレフインを製造する方法 | |
CN114539056B (zh) | 一种甲醇羰基化制备乙酸甲酯的方法 | |
CN117839734A (zh) | 一种以杂多蓝为前驱体的负载型加氢催化剂的合成 | |
CN116116442B (zh) | 一种低负载量亚纳米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