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13131A - 一种余甘子提取物在制备健康减毒食品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余甘子提取物在制备健康减毒食品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13131A
CN110613131A CN201910535626.5A CN201910535626A CN110613131A CN 110613131 A CN110613131 A CN 110613131A CN 201910535626 A CN201910535626 A CN 201910535626A CN 110613131 A CN110613131 A CN 1106131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due
extract
solution
extracting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356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宏
李正红
万友名
刘雄芳
李太强
刘秀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Resource Insects of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Original Assignee
Research Institute of Resource Insects of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search Institute of Resource Insects of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filed Cri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Resource Insects of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Priority to CN20191053562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13131A/zh
Publication of CN1106131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131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1BAKING; EDIBLE DOUGHS
    • A21DTREATMENT, e.g. PRESERVATION, OF FLOUR OR DOUGH, e.g. BY ADDITION OF MATERIALS; BAKING; BAKERY PRODUCTS; PRESERVATION THEREOF
    • A21D13/00Finished or partly finished bakery products
    • A21D13/06Products with modified nutritive value, e.g. with modified starch cont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33/0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33/1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using additives
    • A23L33/105Plant extracts, their artificial duplicates or their derivat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V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ND LACTIC OR PROPIONIC ACID BACTERIA USED IN FOODSTUFFS OR FOOD PREPARATION
    • A23V2002/00Food compositions, function of food ingredients or processes for food or foodstuff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trition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Myc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Coloring Foods And Improving Nutritive Qualit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余甘子提取物在制备健康减毒食品中的应用,涉及食品保健技术领域,所述余甘子提取物的制备步骤包括:将余甘子果实、白藜芦醇和乙醇溶液混合,加热提取并分离,得到第一提取液和第一残渣;将第一残渣与甲醇溶液混合,加热提取并分离,得到第二提取液和第二残渣;将第二残渣与pH 2~4的乙酸溶液混合,加热提取并分离,得到第三提取液和第三残渣;将第三残渣与乙酸乙酯混合,超声提取并分离,第四提取液;将第一~四提取液合并静置分层,分离有机溶剂层,干燥,得余甘子提取物。所沪余甘子提取物中具有阻断N‑亚硝基类化合物的有效物质,用于制备健康减毒食品中可有效降低食品在制备过程中亚硝基类化合物的生成。

Description

一种余甘子提取物在制备健康减毒食品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保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余甘子提取物在制备健康减毒食品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是自然存在的离子,是氮循环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如饮水、蔬菜等)普遍存在。N-亚硝基化合物为含有NO2-的化合物统称,主要包括亚硝胺和亚硝酸胺两大类。N-亚硝基化合物性质很不稳定,人体直接摄入这类物质的可能性很小,而其前体物质硝酸盐、亚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N-亚硝基化合物。机体摄入硝酸盐后,在口腔和胃内经细菌作用将其还原为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在一定条件下与暗雷进一步发生亚硝化反应形成N-亚硝基化合物。人体内N-亚硝基化合物合成可能包括酸性条件下的化学合成以及近中性条件下的微生物催化合成。在胃内正常酸性条件(pH=2)下,化学合成很容易。参与亚硝化反应的胺类主要为二级胺,但个别三级胺在体内也容易亚硝化生产亚硝酰胺,如解热镇痛药。
现有研究表明,亚硝基化合物对器官、组织的细胞并没有直接致癌作用,但在亚硝基化合物中与氨氮相连的α-碳原子上的氢收到肝微粒体酶p-450的作用,使α-碳原子上的氢形成羟基,这个化合物不稳定,进一步分解和异构化,生产烷基偶氮羟基化合物,此化合物具有很强的致癌活性。戴乾圜等用DNA碱稀释过滤法证明,N-亚硝基化合物、芳香胺以及含氮杂环化合物等致癌剂均借诱发DNA互补碱对之间的交联而启动细胞的癌变(戴乾圜,逯萍,彭少华,et al.黄曲霉素和N-亚硝基化合物借诱发DNA互补碱对交联而启动癌变[J].自然科学进展,2003,13(7):693-697.)。
N-亚硝基化合物对动物的致癌性已经得到许多实验的证实,其致癌作用的特点如下:1)能诱发各种实验动物的肿瘤,已研究过的动物,包括大鼠、小鼠、地鼠、豚鼠、猪、兔、狗、蛙类、鱼类、鸟类以及灵长类等,至今尚未发现一种动物对N-亚硝基化合物的致癌作用有抵抗力;2)能诱发多种组织器官的肿瘤,N-亚硝基化合物的靶器官以肝、食管和胃为主,同种化合物对不同动物致癌的主要靶器官可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说,N-亚硝基化合物可诱发动物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的肿瘤;3)多种途径摄入均可诱发肿瘤;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摄入、皮下肌肉注射甚至皮肤接触;4)1次大剂量给药均可诱发肿瘤,且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5)可通过胎盘对子代有致癌作用;大量研究表明,N-亚硝基化合物可通过胎盘对子代致癌,且动物在胚胎期对其致癌作用的敏感性高于出生后或成年期。
人类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暴露主要来源于饮水和食物。水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除了与不同地区土壤背景值相关外,更主要受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的影响。数十年来,农业中氮肥的大量使用,造成许多地区土壤和水体中硝酸盐的含量大量增加。食物中硝酸盐和亚硝酸含量与土壤、水体中硝酸盐含量以及人类某些行为密切相关。水体收到硝酸盐污染的地区,蔬菜中硝酸盐含量显著高于无污染地区。某些腌制品和发酵食品如酸菜、酱油、啤酒等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及其他N-亚硝基化合物含量很高。研究表明,腌菜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其含量随腌制时间延长而提高。腌菜在制作过程中如果未腌透或腐败变质,则亚硝酸盐等N-亚硝基化合物含量更高。肉类制备在加工过程中,通常加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作为防腐剂和发色剂以延长肉制品的保存期、增进肉类色泽和风味,过量的添加会导致肉类制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残留量较高。其他食品如油炸食品制备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也随着煎炸而显著升高。
对于N-亚硝基化合物的致癌作用,目前主要是预防为主。其一是消除腌制食品中的亚硝基化合物,例如对腌制的食品水煮后再烹调,对香肠和咸肉等食用时避免油煎烹调;其二是添加抑制剂阻断N-亚硝基类化合物的合成,例如维生素C可阻断亚硝胺的合成,美国制定法规,要求腌猪肉中一定添加抗坏血酸550mg/kg;黄酮类物质能清楚亚硝基胺类物质,抑制亚硝胺诱导的肿瘤生产;其三是促使N-亚硝基化合物降解,现有研究显示,沸石等介孔分子材料对催化降解烟草特有亚硝胺的高溶性,认为修饰金属氧化物对提高沸石吸附或催化分解亚硝胺能力的促进作用;其四是改进食物贮藏和加工方法,例如改进腌制工艺等。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咀棒用新型减毒添加剂(中国专利CN1582797A),该减毒添加剂由茶叶、山楂、余甘子和诃子的提取液经浓缩干燥制得颗粒,该添加剂制成的咀棒(位于卷烟过滤嘴的前半部分)能够部分阻断亚硝胺的合成;在该添加剂中,余甘子等原料经过水或乙醇提取即可。现有研究还公开了余甘子的果汁能够有效阻断N-亚硝胺化合物在人体内的合成(侯开卫,刘凤书,杨臣武,et al.余甘子对强致癌物N-亚硝基化合物在人体内合成的阻断作用[J].林业科学研究,1989(1).);刘凤书等研究表明余甘子鲜果汁在模拟胃液条件下能阻断N-亚硝基类化合物的形成,具有防癌作用,作用1小时后期阻断率达到90%以上,而与余甘子果汁同浓度的抗坏血酸溶液的阻断率只有 23.9%(刘凤书,侯开卫,杨臣武,et al.余甘子对强致癌物质N一亚硝基化合物合成的阻断作用(一)[J].热带作物学报,1988(2):63-67.)。可以看出,虽然余甘子中虽然含有大量的Vc,但并不是主要起到阻断N-亚硝基化合物作用,需要寻找一个阻断N-亚硝基化合物作用更为显著的物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预防N-亚硝基化合物作用不够显著的缺陷,提供了一种余甘子提取物在制备健康减毒食品中的应用,利用本发明提供的余甘子提取物参与食品的制作,能够有效降低食品中N-亚硝基类化合物的含量,预防癌症发生。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余甘子提取物在制备健康减毒食品中的应用,所述余甘子提取物由包括如下步骤制备得到:
(1)将余甘子果实、白藜芦醇和质量体积浓度65~85%的乙醇溶液混合,加热回流提取,固液分离,得到第一提取液和第一残渣;
(2)将第一残渣与质量体积浓度75~82%的甲醇溶液混合,加热回流提取,固液分离,得到第二提取液和第二残渣;
(3)将第二残渣与pH值为2~4的乙酸溶液混合,加热回流提取,固液分离,得到第三提取液和第三残渣;
(4)将第三残渣与乙酸乙酯混合,超声提取,固液分离,得到第四残渣和第四提取液;
(5)将第一提取液~第四提取液合并,静置分层,分离有机溶剂层,干燥,得到余甘子提取物。
优选的,将所述余甘子提取物与待腌制、烘焙或煎炸的食品原料混合,制成健康减毒的食品。
优选的,所述余甘子提取物的添加量为食品原料质量的0.5~5%。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余甘子果实、白藜芦醇和乙醇溶液的质量比为1~5∶3~7∶80~150。
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第一残渣与甲醇溶液的质量比为1∶35~60。
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第二残渣与乙酸溶液的质量比为1∶20~30。
优选的,步骤(4)中,所述第三残渣与乙酸乙酯的质量比为1∶8~20。
优选的,所述超声提取包括150~250w处理3~5min、380~420w处理 30~60s、260~300w处理10min~15min。
优选的,步骤(5)中,所述干燥的方式为真空减压干燥。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加热的温度为35~50℃,步骤(2)中加热的温度为45~55℃,步骤(3)中加热的温度为35~50℃,步骤(4)中超声的温度为30~4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余甘子提取物在制备健康减毒食品中的应用,所述余甘子提取物由包括如下步骤制备得到:(1)将余甘子果实、白藜芦醇和质量体积浓度65~85%的乙醇溶液混合,加热回流提取,固液分离,得到第一提取液和第一残渣;(2)将第一残渣与质量体积浓度75~82%的甲醇溶液混合,加热回流提取,固液分离,得到第二提取液和第二残渣;(3)将第二残渣与 pH值为2~4的乙酸溶液混合,加热回流提取,固液分离,得到第三提取液和第三残渣;(4)将第三残渣与乙酸乙酯混合,超声提取,固液分离,得到第四残渣和第四提取液;(5)将第一提取液~第四提取液合并,静置分层,分离有机溶剂层,干燥,得到余甘子提取物。按照上述步骤制备得到的余甘子提取物中具有阻断N-亚硝基类化合物的有效物质,其阻断作用相较于Vc、余甘子鲜果汁、余甘子类黄酮提取物、余甘子总酚提取物的作用更为显著,用于制备健康减毒食品中可有效降低食品在制备过程中亚硝基类化合物的生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余甘子提取物在制备健康减毒食品中的应用,所述余甘子提取物由包括如下步骤制备得到:
(1)将余甘子果实、白藜芦醇和质量体积浓度65~85%的乙醇溶液混合,加热回流提取,固液分离,得到第一提取液和第一残渣;
(2)将第一残渣与质量体积浓度75~82%的甲醇溶液混合,加热回流提取,固液分离,得到第二提取液和第二残渣;
(3)将第二残渣与pH值为2~4的乙酸溶液混合,加热回流提取,固液分离,得到第三提取液和第三残渣;
(4)将第三残渣与乙酸乙酯混合,超声提取,固液分离,得到第四残渣和第四提取液;
(5)将第一提取液~第四提取液合并,静置分层,分离有机溶剂层,干燥,得到余甘子提取物。
在本发明中,所述余甘子提取物在制备健康减毒食品的应用具体的优选为将所述余甘子提取物与待腌制、烘焙或煎炸的食品原料混合,本发明提供的余甘子提取物可有效抑制食品腌制、油炸等操作过程中的N-亚硝基类化合物形成,从而减少制成食品的毒性,获得健康降低的食品成品。本发明优选的,所述余甘子提取物的添加量为食品原料质量的0.5~5%;更优选为 1~3%。
本发明所述余甘子提取物对食品制备过程的亚硝酸盐生成的阻断率可达到92.4%以上,相对于同浓度的维生素C、余甘子鲜果汁、余甘子类黄酮提取物以及余甘子总多酚提取物而言阻断效果更佳,即本发明提供的余甘子提取物富集了大部分余甘子中对N-亚硝基类化合物有阻断作用的活性物质,阻断效果更为显著,用于食品的减毒作用更佳。
具体的,本发明所述余甘子提取物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本发明首先将余甘子果实、白藜芦醇和质量体积浓度65~85%的乙醇溶液混合,加热回流提取,固液分离,得到第一提取液和第一残渣。本发明在提取时添加白藜芦醇是为了保护余甘子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如类黄酮、多酚类物质等不被分解,同时白藜芦醇的添加也能够提高余甘子中有效活性物质的提取率。
在本发明中,所述余甘子果实、白藜芦醇和质量体积浓度65~85%的乙醇溶液的质量比优选为1~5∶3~7∶80~150;更优选为2~3∶4~5∶95~120。在本发明中,所述乙醇溶液的质量体积浓度更优选为70~78%。
在本发明中,所述加热回流提取的温度优选为35~50℃,更优选为 40~45℃。在本发明中,所述加热回流提取的时间优选为1.5~2.5h,更优选为2h。余甘子中所含能够阻断N-亚硝基类化合物的活性物质易受热分解,本发明在提取时添加一定量的白藜芦醇能够保护这些活性物质,同时可提高加热提取温度,从而提高活性物质从细胞中溶出和分离的速度,提高提取效率。
在本发明中,对于所述固液分离的方法没有特殊限定,采用本领域已知的各种固液分离方法即可,例如过滤、抽滤等。下述步骤中的固液分离也同样无特殊限定,不再赘叙。
得到将第一残渣后,本发明将第一残渣与质量体积浓度75~82%的甲醇溶液混合,加热回流提取,固液分离,得到第二提取液和第二残渣。本发明采用质量体积浓度75~82%的甲醇溶液进行进一步提取,主要是为了分离第一残渣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在本发明中,所述提取溶剂甲醇溶液的质量体积浓度优选为78~80%。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残渣与质量体积浓度75~82%的甲醇溶液的质量比优选为1∶35~60,更优选为1∶42~55,最优选为1∶50。在本发明中,所述加热回流提取的温度优选为45~55℃,更优选为50℃;所述加热回流提取的时间优选为50~80min,更优选为60~70min。
得到第二残渣后,本发明将第二残渣与pH值为2~4的乙酸溶液混合,加热回流提取,固液分离,得到第三提取液和第三残渣。本发明采用pH值为2~4的乙酸溶液作为提取溶液,是为了分离第二残渣中剩余的维生素C。虽然余甘子果实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但是现有研究表明维生素C的含量与余甘子果实的N-亚硝基类化合物的阻断作用并无显著相关性。本发明选在第三步对维生素C进行提取是为了调节所得余甘子提取物中的各有效物质的比例,含有一定比例的维生素C有利于增强其对N-亚硝基类化合物的阻断作用。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残渣与pH值为2~4的乙酸溶液的质量比优选为 1∶20~30,更优选为1∶24~28。在本发明中,所述加热回流提取的温度优选为 35~50℃,更优选为38~40℃。在本发明中,所述加热回流提取的时间优选为20~50min,更优选为30~45min。
得到第三残渣后,本发明将第三残渣与乙酸乙酯混合,超声提取,固液分离,得到第四残渣和第四提取液。本发明之所以选用超声提取是为了分离第三残渣中受热无法溶出的物质,利用乙酸乙酯作为溶剂进一步提取其中的有效物质。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三残渣与乙酸乙酯的质量比为1∶8~20,更优选为1∶10~15。
在本发明中,所述超声提取优选的依次包括150~250w处理3~5min、 380~420w处理30~60s、260~300w处理10min~15min;更优选的包括200w 处理4min、400w处理40s、380w处理12min。在本发明中,所述超声提取的温度优选为30~40℃,更优选为35℃。本发明通过变换不同超声频次充分破除细胞,以提高对有效物质的提取效率。
本发明将得到的第一提取液、第二提取液、第三提取液以及第四提取液合并,静置分层,分离有机溶剂层,干燥,得到余甘子提取物。四种提取液中的提取溶剂不同,混合后自发分层,有效物质在各溶剂中重新分配,将本发明需要的有效物质富集到有机溶剂层中,而其他生物碱等成分则进入水层被分离。所得有机溶剂层经过干燥后可去除乙酸乙酯、甲醇等溶剂,即可获得余甘子提取物。
在本发明中,所述干燥的方式优选为真空减压干燥。在本发明中,所述真空减压干燥的真空度优选为0.09~0.1kPa,所述温度优选为35~40℃。
按照本发明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余甘子提取物中主要包括部分余甘子类黄酮、部分余甘子多酚化合物以及少量的维生素C,通过分离并富集阻断 N-亚硝基类化合物的活性成分来获得阻断效果更优的余甘子提取物,以便快速有效的降低食品在制作过程中的亚硝基类化合物生产生成。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取50g余甘子果实洗净,将余甘子果实、白藜芦醇和质量体积浓度70%的乙醇溶液按照质量比2∶5∶100的比例混合,在40℃下加热回流提取2h,过滤,得到第一提取液和第一残渣。
将第一残渣与质量体积浓度78%的甲醇溶液按照质量比1∶45的比例混合,50℃下加热回流提取60min,过滤,得到第二提取液和第二残渣。
将第二残渣与pH=3的乙酸溶液按照质量比1∶25比例混合,40℃下加热回流提取40min,过滤,得到第三提取液和第三残渣。
将第三残渣与乙酸乙酯按照质量比1∶13的比例混合,在35℃下依次进行200w处理4min、400w处理40s、380w处理12min的超声处理,过滤,得到第四提取液和第四残渣。
将制备得到的第一提取液、第二提取液、第三提取液以及第四提取液合并,静置过夜分层,分离得到有机溶剂层后,0.1kPa真空度下40℃干燥至含水率低于2%,得到余甘子提取物。
经计算,余甘子提取物的提取率为0.27%。
实施例2
取50g余甘子果实洗净,将余甘子果实、白藜芦醇和质量体积浓度70%的乙醇溶液按照质量比3∶4∶130的比例混合,在38℃下加热回流提取2.5h,过滤,得到第一提取液和第一残渣。
将第一残渣与质量体积浓度80%的甲醇溶液按照质量比1∶43的比例混合,40℃下加热回流提取70min,过滤,得到第二提取液和第二残渣。
将第二残渣与pH=2的乙酸溶液按照质量比1∶30比例混合,35℃下加热回流提取60min,过滤,得到第三提取液和第三残渣。
将第三残渣与乙酸乙酯按照质量比1∶10的比例混合,在40℃下依次进行150w处理3.5min、420w处理50s、400w处理10min的超声处理,过滤,得到第四提取液和第四残渣。
将制备得到的第一提取液、第二提取液、第三提取液以及第四提取液合并,静置过夜分层,分离得到有机溶剂层后,0.09kPa真空度下45℃干燥至含水率低于2%,得到余甘子提取物。
经计算,余甘子提取物的提取率为0.19%。
实施例3
取50g余甘子果实洗净,将余甘子果实、白藜芦醇和质量体积浓度70%的乙醇溶液按照质量比1∶5∶90的比例混合,在35℃下加热回流提取1.5h,过滤,得到第一提取液和第一残渣。
将第一残渣与质量体积浓度75%的甲醇溶液按照质量比1∶36的比例混合,50℃下加热回流提取65min,过滤,得到第二提取液和第二残渣。
将第二残渣与pH=4的乙酸溶液按照质量比1∶33比例混合,40℃下加热回流提取55min,过滤,得到第三提取液和第三残渣。
将第三残渣与乙酸乙酯按照质量比1∶20的比例混合,在40℃下依次进行250w处理5min、370w处理45s、390w处理15min的超声处理,过滤,得到第四提取液和第四残渣。
将制备得到的第一提取液、第二提取液、第三提取液以及第四提取液合并,静置过夜分层,分离得到有机溶剂层后,0.1kPa真空度下45℃干燥至含水率低于2%,得到余甘子提取物。
经计算,余甘子提取物的提取率为0.22%。
对比例1
取50g余甘子果实榨汁,过滤,得到余甘子鲜果汁。
对比例2
取50g余甘子果实,将余甘子果实打浆后与质量体积浓度78%的甲醇溶液按照质量比1∶45的比例混合,50℃下加热回流提取60min,过滤,将滤渣按照上述步骤与甲醇溶液混合并加热回流提取2次,合并所有滤液,得到余甘子多酚提取物。
对比例3
取50g余甘子果实,将余甘子果实打浆后与质量体积浓度70%的乙醇溶液按照质量比2∶100的比例混合,在40℃下加热回流提取2h,过滤,所得滤渣按照上述步骤与乙醇溶液混合并加热回流提取2次,合并所有滤液,得到余甘子类黄酮提取物。
对比例4
取50g余甘子果实,将余甘子果实打浆后与pH=2的乙酸溶液按照质量比1∶30比例混合,35℃下加热回流提取60min,过滤,所得滤渣按照上述步骤与乙酸溶液混合并加热回流提取2次,合并所有滤液,得到余甘子Vc提取物。
实施例4
分别对实施例1~3所得余甘子提取物、对比例1所得余甘子鲜果汁、对比例2所得余甘子多酚提取物、对比例3所得余甘子多酚提取物以及对比例 4所得余甘子Vc提取物进行亚硝酸盐清除率的测定,具体操作如下:
1、测定原理:亚硝酸盐在弱酸性的条件下,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再与萘基盐酸二氨基乙烯偶合生成红色化合物。
2、测定步骤:取0.5ml/L、pH=3的柠檬酸钠-盐酸缓冲液5ml,加入100 μg/ml的NaNO21ml,再加入1ml待测样品,用蒸馏水定容至10ml,37℃保温1h。取保温后的溶液1ml于50ml的试管中,加入0.4%的对氨基苯磺酸 2ml,摇匀后静置3~5min,再加入0.2%二乙氨基乙烯1ml,以水稀释至50ml,摇匀,放置15min后测定其在540nm下的吸光度值,并设置不添加待测样品的试管作为对照进行对比,计算清除率。
3、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不同余甘子提取物的亚硝酸盐清除率
样品 类型 亚硝酸盐清除率(%)
实施例1 余甘子提取物 93.6%
实施例2 余甘子提取物 92.4%
实施例3 余甘子提取物 92.7%
对比例1 余甘子鲜果汁 89.6%
对比例2 余甘子多酚提取物 81.3%
对比例3 余甘子类黄酮提取物 77%
对比例4 余甘子Vc提取物 54.9%
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余甘子提取物的亚硝酸盐清除率可以达到92.4%~93.6%,相对于单一的余甘子多酚、类黄酮或Vc提取物而言阻断效果更好。虽然余甘子鲜果汁也具有较高的亚硝酸盐清除率,但是余甘子鲜果汁不易保存,容易腐败,不适宜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而本发明制备的余甘子提取物不但亚硝酸盐清除率高,并且易于保存,4℃下可放置6个月以上。
实施例5
购买市售黄瓜,分为两组,每组各50g。其中一组添加质量体积浓度15%的NaCl溶液500ml,腌制5d,作为对照组;另一组添加质量体积浓度15%的NaCl溶液500ml和实施例1制备的余甘子提取物1g,腌制5d,作为试验组。
腌制完成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得到的腌黄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进行测定,亚硝酸盐的测定方法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进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不同处理所得腌黄瓜中亚硝酸盐含量
样品 亚硝酸盐含量(mg/kg)
试验组 16.7
对照组 38.4
由表2可以看出,将本发明所述余甘子提取物添加到腌制食品原料中,所得腌黄瓜中亚硝酸盐含量有显著降低,表明本发明所述余甘子提取物可用于健康减毒食品中。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余甘子提取物在制备健康减毒食品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甘子提取物由包括如下步骤制备得到:
(1)将余甘子果实、白藜芦醇和质量体积浓度65~85%的乙醇溶液混合,加热回流提取,固液分离,得到第一提取液和第一残渣;
(2)将第一残渣与质量体积浓度75~82%的甲醇溶液混合,加热回流提取,固液分离,得到第二提取液和第二残渣;
(3)将第二残渣与pH值为2~4的乙酸溶液混合,加热回流提取,固液分离,得到第三提取液和第三残渣;
(4)将第三残渣与乙酸乙酯混合,超声提取,固液分离,得到第四残渣和第四提取液;
(5)将第一提取液~第四提取液合并,静置分层,分离有机溶剂层,干燥,得到余甘子提取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余甘子提取物与待腌制、烘焙或煎炸的食品原料混合,制成健康减毒的食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甘子提取物的添加量为食品原料质量的0.5~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余甘子果实、白藜芦醇和乙醇溶液的质量比为1~5∶3~7∶80~15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第一残渣与甲醇溶液的质量比为1∶35~6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第二残渣与乙酸溶液的质量比为1∶20~3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第三残渣与乙酸乙酯的质量比为1∶8~20。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提取依次包括150~250w处理3~5min、380~420w处理30~60s、260~300w处理10min~15min。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干燥的方式为真空减压干燥。
10.根据权利要求1、4~7和9任意一项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加热的温度为35~50℃,步骤(2)中加热的温度为45~55℃,步骤(3)中加热的温度为35~50℃,步骤(4)中超声的温度为30~40℃。
CN201910535626.5A 2019-06-20 2019-06-20 一种余甘子提取物在制备健康减毒食品中的应用 Pending CN1106131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35626.5A CN110613131A (zh) 2019-06-20 2019-06-20 一种余甘子提取物在制备健康减毒食品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35626.5A CN110613131A (zh) 2019-06-20 2019-06-20 一种余甘子提取物在制备健康减毒食品中的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13131A true CN110613131A (zh) 2019-12-27

Family

ID=68920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35626.5A Pending CN110613131A (zh) 2019-06-20 2019-06-20 一种余甘子提取物在制备健康减毒食品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13131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2797A (zh) * 2004-06-05 2005-02-23 芜湖卷烟厂 咀棒用新型减毒添加剂
CN101032322A (zh) * 2007-03-30 2007-09-12 华南理工大学 余甘子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US20110136751A1 (en) * 2009-10-06 2011-06-09 Green Molecular Use of Polyphenols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CN103768130A (zh) * 2014-01-08 2014-05-07 合肥康龄养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余甘子多酚的提取方法
CN104127451A (zh) * 2014-08-09 2014-11-05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一种从石榴花中同时提取多酚、类黄酮和三萜类的方法
US20170151298A1 (en) * 2013-10-08 2017-06-01 Benny Antony Medicinal Composition of Extract of Seed of Emblica Officinalis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CN108685975A (zh) * 2018-07-13 2018-10-23 启东创绿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余甘子抗炎成分的制备方法
CN109200082A (zh) * 2018-11-19 2019-01-15 田珩 一种从余甘子中提取具有抗氧化活性同时具有抑菌活性物质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2797A (zh) * 2004-06-05 2005-02-23 芜湖卷烟厂 咀棒用新型减毒添加剂
CN101032322A (zh) * 2007-03-30 2007-09-12 华南理工大学 余甘子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US20110136751A1 (en) * 2009-10-06 2011-06-09 Green Molecular Use of Polyphenols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US20170151298A1 (en) * 2013-10-08 2017-06-01 Benny Antony Medicinal Composition of Extract of Seed of Emblica Officinalis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CN103768130A (zh) * 2014-01-08 2014-05-07 合肥康龄养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余甘子多酚的提取方法
CN104127451A (zh) * 2014-08-09 2014-11-05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一种从石榴花中同时提取多酚、类黄酮和三萜类的方法
CN108685975A (zh) * 2018-07-13 2018-10-23 启东创绿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余甘子抗炎成分的制备方法
CN109200082A (zh) * 2018-11-19 2019-01-15 田珩 一种从余甘子中提取具有抗氧化活性同时具有抑菌活性物质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ENLINHAI4: "白藜芦醇对亚硝酸盐的清除及亚硝胺阻断的作用研究", 《道客巴巴》 *
候开卫等: "余甘子对强致癌物质N――亚硝基化合物合成的阻断作用(二)", 《热带作物学报》 *
刘凤书等: "余甘子对强致癌物质N―亚硝基化合物合成的阻断作用(一)", 《热带作物学报》 *
张海民等: "小黄蘑提取物对亚硝化反应的抑制作用",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梁学军: "余甘子果汁和粉末阻断大鼠体内N―硝亚基脯氨酸合成", 《广西热带农业》 *
潘颉等: "余甘子功能性成分研究和多酚的提取", 《食品工业科技》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 et al. Chinese red pepper (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 leaf extract as natural antioxidants in salted silver carp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in dorsal and ventral muscles during processing
CN103519209B (zh) 一种即食猪排的制作方法
CN101199323B (zh) 一种鱿鱼制品的甲醛清除剂及其应用方法
KR101016760B1 (ko) 오리고기 훈제용 소스 및 이를 이용한 훈제 오리고기의 제조방법
KR20120129725A (ko) 해양심층수를 이용한 황태육수 김치양념 소스의 제조방법
Uushona et al. Ruminant meat production and quality enhancement, nematode suppression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mitigation: A sustainable paradigm for valorisation of Acacia leaves
KR101266902B1 (ko) 염장식품용 첨가 조성물,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염장식품
Al-Kassie et al. The effect of a mixture of anise and rosemary on broiler performance
CN110537681A (zh) 一种腊肉制作方法
KR101430213B1 (ko) 방풍이 함유된 오징어 젓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4705539B (zh) 一种用于鱿鱼制品的复合甲醛消除剂及其应用方法
CN109757677B (zh) 一种可常温保藏的高水分非油炸风味鱼的加工方法
KR20160091572A (ko) 육류 숙성 방법
KR102036522B1 (ko) 시나몬오매를 이용한 간장 제조방법
CN110613131A (zh) 一种余甘子提取物在制备健康减毒食品中的应用
KR100766808B1 (ko) 기능성 젓갈의 제조방법
KR101326274B1 (ko) 매실을 이용한 장어 양식용 사료첨가제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그리고 이를 이용한 장어의 양식방법
KR20160139546A (ko) 황칠나무를 함유하는 육류의 제조방법
JP6047812B2 (ja) カリン等抽出物を有効成分とするノロウイルス属に属する非エンベロープウイルスに対する抗ウイルス剤
CN108112681A (zh) 一种控制腌鱼生物胺含量的加工方法
CN111588016A (zh) 一种减少熏肉中苯并芘含量的腌料
CN106754139B (zh) 一种增加乙醛脱氢酶活性的保健酒及制备方法
CN108902761A (zh) 一种中式风干香椿肉肠的制备方法
CN115868527B (zh) 一种植物防腐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040341B (zh) 一种卤肉的加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22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