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12266A - 具有两个井道的电梯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具有两个井道的电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12266A
CN110612266A CN201880030832.4A CN201880030832A CN110612266A CN 110612266 A CN110612266 A CN 110612266A CN 201880030832 A CN201880030832 A CN 201880030832A CN 110612266 A CN110612266 A CN 1106122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shuttle
hoistway
level
stop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083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12266B (zh
Inventor
贝恩德·阿尔滕堡
托拜厄斯·温泽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K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GmbH
Original Assignee
ThyssenKrupp AG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yssenKrupp AG,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filed Critical ThyssenKrupp AG
Publication of CN110612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122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122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122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B66B5/0018Devices monitoring the operating condition of the elevator system
    • B66B5/0031Devices monitoring the operating condition of the elevator system for safety reas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0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hoistw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28Buffer-stops for cars, cages, or sk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28Buffer-stops for cars, cages, or skips
    • B66B5/284Buffer-stops for cars, cages, or skips mounted on cars or counterweights
    • B66B5/286Buffer-stops for cars, cages, or skips mounted on cars or counterweights between two cars or two counterweigh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30Details of the elevator system configuration
    • B66B2201/301Shafts divided into zo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30Details of the elevator system configuration
    • B66B2201/306Multi-deck elevator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30Details of the elevator system configuration
    • B66B2201/307Tandem operation of multiple elevator cars in the same sha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Types And Forms Of Lif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系统(10),其具有第一井道(12)和第二井道(14),至少一个上部往返轿厢(18b)和至少一个下部往返轿厢(18a)彼此上下地布置在第一井道中,并且至少间或地彼此固定耦接并且能够一起竖直向上和竖直向下移动,至少一个上部分配轿厢(20b)和至少一个下部分配轿厢(20a)能够彼此上下地布置在第二井道中,并且能够彼此分离地竖直向上和竖直向下移动。该电梯系统(10)以如此方式设计,使得上部往返轿厢(18b)和上部分配轿厢(20b)各自包括在上部往返层(16b)处的停止点,并且下部往返轿厢(18a)和下部分配轿厢(20a)各自包括在下部往返层(16a)处的停止点。此外,第二井道(14)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止动元件(30、32、34、36),第一止动元件(30、32、34、36)设计为至少间或地将上部分配轿厢(20b)的行进范围限制到上部往返层(16b)并且限制到上部往返层(16b)的竖直上方的范围,并且第二井道(14)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止动元件(30、32、34、36),第二止动元件(30、32、34、36)设计为至少间或地将下部分配轿厢(20a)的行进范围限制到下部往返层(16a)并且限制到下部往返层(16a)的竖直下方的范围。

Description

具有两个井道的电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两个井道的电梯系统,其中,多个轿厢可移动地布置在每个井道中,并且其中,可以至少间或地限制轿厢的行进范围。
背景技术
在延伸跨越大量楼层的多层建筑物中,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中,可能需要利用跨越大量楼层的电梯系统来运送大量人员并将他们分配到大量楼层。为此,具有多个电梯井道的系统可以是有利的,以便希望进入较远楼层的人员可以首先通过梭式往返器跨越大量楼层来特别是无中间停止地运送,并且然后在大厅中,允许所述人员改变到将人员运送到期望的较高目的地楼层的一个或多个分配轿厢。
特别地,在此,作为梭式往返器,多个轿厢可以彼此上下地竖直布置在井道中,所述轿厢(例如作为所谓的双层轿厢)彼此固定耦接和/或彼此固定连接,并且能够仅彼此一起移动。
还可能的是,在分配电梯中,多个分配轿厢在井道中彼此竖直地布置。使用彼此上下地布置在井道中并且能够彼此分离地竖直向上和向下移动的至少两个轿厢,使得可以增加电梯设备的运输能力,以便运送人员和/或负载。每个轿厢分配有用于竖直向上和竖直向下移动轿厢的驱动装置。在此,驱动装置可以包括驱动电机和驱动制动器。为了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避免可以彼此分离地移动的两个轿厢的无制动碰撞,电梯设备通常包括安全装置,通过该安全装置可以监控轿厢的行进行为,并且如果需要,可以触发紧急停止。在紧急停止的情况下,关闭轿厢的驱动电机并且激活驱动制动器。此外,每个轿厢可以具有布置在其上的制动装置,例如止动装置,轿厢可以通过该制动装置在尚未达到与相邻轿厢的安全距离时进行机械制动。另外,通常对最下部的轿厢使用行程路径限制装置。行程路径限制装置允许限制最下部轿厢的行程路径,并且阻尼最下部轿厢与电梯设备或井道坑的下面部件的碰撞。在此,保持元件通常设计为缓冲元件的形式,该缓冲元件布置在井道坑中的最下部轿厢的竖直投影内。
例如,文献EP 2 585 395 B1公开了一种电梯设备,该电梯设备包括在井道中可以彼此分离地移动的多个轿厢。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的电梯系统。有利实施例形成从属权利要求和以下说明书的主题。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第一井道的电梯系统,至少一个上部往返轿厢和至少一个下部往返轿厢彼此上下地布置在第一井道中,并且至少间或地彼此固定耦接并且能够一起竖直向上和竖直向下移动。此外,该电梯系统包括第二井道,至少一个上部分配轿厢和至少一个下部分配轿厢彼此上下地布置在第二井道中,并且能够彼此分离地竖直向上和竖直向下移动。该电梯设备以如此方式设计,使得上部往返轿厢和上部分配轿厢各自包括在上部往返层处的停止点,并且下部往返轿厢和下部分配轿厢各自包括在下部往返层处的停止点。此外,第二井道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止动元件和第二止动元件,第一止动元件设计为至少间或地将上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限制到上部往返层并且限制到上部往返层的竖直上方的范围,第二止动元件设计为至少间或地将下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限制到下部往返层并且限制到下部往返层的竖直下方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的优点在于,至少两个分配轿厢可以设置在井道中并且包括彼此分离的分离行进范围。特别地,上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可以从上部往返层竖直向上延伸,而下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从下部往返层竖直向下延伸。以这种方式,上部分配轿厢和下部分配轿厢可以在井道中同时运行而不会彼此阻碍。例如,下部分配轿厢不必等到上部分配轿厢已经设置为移动时才开始行程,反之亦然。因此,可以避免分配轿厢的不必要的等待时间,其结果是可以实现电梯系统的效率的提高。
此外,本发明提供的优点在于,不一定需要设置单独的碰撞防止装置,该碰撞防止装置监控上部分配轿厢和下部分配轿厢的行进移动,以便在适当的情况下迅速识别两个分配轿厢碰撞的风险,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动和/或停止分配轿厢。如果该电梯系统以如此方式设计,使得上部分配轿厢和下部分配轿厢包括彼此分离或不重叠的行进范围,则即使两个分配轿厢在同一井道中朝向彼此移动,也可以避免其碰撞的风险,因为上部分配轿厢和下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彼此不重叠,并且因此不存在碰撞的风险。因此,本发明提供的优点在于,该电梯系统可以得到简化和/或制造起来成本更低,因为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省去复杂的碰撞防止装置。
此外,与其中两个分配轿厢可以在同一井道中彼此分离地移动的常规电梯系统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优点在于,可以减小彼此上下地布置的两个停止点之间的楼层间距、特别是上部往返层和下部往返层之间的楼层间距。通常最小楼层间距由在同一井道中朝向彼此移动的的两个轿厢之间要保持的安全间距而引起,以便例如减小分配轿厢的碰撞风险和/或减小碰撞情况下的作用力。特别地,在朝向彼此移动的两个轿厢之间至少要保持的安全间距由安全控制器或碰撞防止单元的反应时间来确定,该反应时间因此也引起最小楼层间距。然而,由于根据本发明,如果上部分配轿厢和下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被止动元件彼此分离,使得其彼此不重叠,则下部分配轿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进入上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反之亦然,因此可以减小两个行进范围之间以及因此上部往返层和下部往返层之间所需的安全间距。其结果是,下部往返层与上部往返层之间的楼层间距也可以减小。较小的楼层间距可以导致成本节省,因为不必在例如其中可能形成有大厅的较低往返层和/或较高往返层的区域中设置不必要的高房间高度,并且因此设置该电梯系统的建筑物可以包括较小的高度,或者可以以某种其他方式规划或使用节省的空间。此外,减小的楼层间距还可以提供建筑优点,因为由于较低的最小楼层间距,可以出现建筑自由度,这又可以提供建筑物设计的自由度。例如,可以感知到上下部往返层附近具有较低房间高度和/或较小楼层间距的大厅区域比具有传统的较高楼层间距的大厅区域更美观。
在此,往返轿厢是指无论往返轿厢实际上是设计为往返轿厢还是用作往返轿厢都可以在第一井道中移动的轿厢。然而,优选地,往返轿厢用于将人员和/或负载从起始楼层运送到往返层。特别优选地,电梯系统以如此方式设计,使得往返轿厢在起始楼层与目的地楼层之间不停止或仅在少量停止点处停止,目的地楼层优选地位于上部或下部往返层。例如,电梯系统可以设计为使得往返轿厢允许在最短的可能时间内将最大可能数量的人员和/或负载从起始楼层运输到上部和/或下部往返层,反之亦然。例如,为此,上部往返轿厢和下部往返轿厢可以至少间或地彼此耦接和/或彼此机械连接,以便增加第一井道中的运输能力,其结果是,如果上部往返轿厢和下部往返轿厢彼此固定耦接,则可以减少和/或避免多个往返轿厢在第一井道中彼此阻碍的可能性。在此,起始楼层可以布置在往返层的竖直上方或竖直下方。
在此,上部往返层和/或下部往返层优选地是这样的平面,第一井道中的往返轿厢中的至少一个和第二井道中的往返轿厢中的至少一个都包括该平面处的停止点。这允许被运送的人员从往返轿厢改变到分配轿厢,和/或反之亦然,和/或允许负载从往返轿厢转移到分配轿厢,和/或反之亦然。在此,往返层未必形成为几何意义上的平面。特别地,分配轿厢中的一个的停止点和往返轿厢中的一个的停止点可以被称为布置在上部或下部往返层上,即使它们各自布置在优选略微不同的竖直高度处,并且例如该高度的改变必须考虑台阶和/或坡道,以便从往返轿厢中的一个进入分配轿厢中的一个,或者反之亦然。
在此,分配轿厢是指即使轿厢未必负责分配功能也布置为可以在第二井道中移动的轿厢。然而,优选地,分配轿厢用于将人员和/或负载从第二井道中的上部往返层和/或下部往返层运送到期望的目的地楼层。在此,目的地楼层可以布置在上部或下部往返层的竖直上方或竖直下方。第二井道优选地包括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其中,上部部分包括上部往返层和上部往返层的竖直上方的区域,并且其中,下部部分包括下部往返层和下部往返层的竖直下方的区域。特别优选地,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被设计为具有相同的尺寸,其中,上部往返层和/或下部往返层在竖直方向上基本布置在第二井道的中心。这提供的优点在于,下部分配轿厢和上部分配轿厢可以包括尺寸近似相同并且彼此分离的行进范围,并且可以优选地服务于相同数量的楼层,其中,从上部往返层开始,上部分配轿厢仅服务于上方的区域,而从下部往返层开始,下部分配轿厢仅服务于上方的区域。
上部分配轿厢和/或下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至少间或地通过一个止动元件来限制的事实在此意味着,相应的行进范围未必总是(也就是说未必所有时间)一个止动元件来限制。例如,止动元件可以设计为能够以如此方式移动,使得其在第一位置或在第一状态或在第一定向限制相应的行进范围,而不在另一位置或在另一状态限制相应的行进范围。
电梯系统优选地以如此方式设计,使得如果上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限制到上部往返层并且限制到上部往返层的竖直上方的范围,并且下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限制到下部往返层并且限制到下部往返层的竖直下方的范围,则上部分配轿厢能够行进到上部往返层处的停止点,并且同时,下部分配轿厢能够行进到下部往返层处的停止点。特别地,上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可以在其下端处终止于上部往返层,而下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在其上端处终止于下部往返层。其结果是,下部分配轿厢不能移动到上部往返层和上部往返层上方的区域,而上部分配轿厢不能移动到下部往返层和下部往返层下方的区域。以这种方式,上部分配轿厢和下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以如此方式限制并彼此分离,使得该分离或限制在上部往返层与下部往返层之间延伸。因此,下部分配轿厢可以服务于下部往返层及下方的区域,而上部分配轿厢可以服务于上部往返层及上方的区域,而上部分配轿厢和下部分配轿厢不会彼此阻碍。这具有的优点在于,可以以特别有效和/或安全的方式减少或避免上部分配轿厢与下部分配轿厢之间的碰撞风险。此外,这提供的优点在于,可以彼此独立地使用上部分配轿厢和下部分配轿厢,并且结果是可以避免分配轿厢移动的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第一井道中的最上部停止点优选地布置在上部往返层处。特别优选地,停止点在第一井道中的最上部停止点的正下方布置在下部往返层处。换句话说,第一井道中往返轿厢的两个最上部停止点布置在上部往返层和下部往返层。特别地,第一井道以如此方式在竖直方向上向上延伸,使得最上部停止点位于上部往返层处。这提供的优点在于,往返轿厢可以利用第一井道的最大高度,以便将人员和/或负载从下部起始楼层运送到上部和下部往返层。
第一止动元件优选地设计为通过与上部分配轿厢的机械接触和/或通过与上部分配轿厢的配重的机械接触来限制上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和/或第二止动元件优选地设计为通过与下部分配轿厢的机械接触和/或通过与下部分配轿厢的配重的机械接触来限制下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这提供的优点在于,能够可靠地限制上部分配轿厢和/或下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因为通过机械方式防止了上部分配轿厢和/或下部分配轿厢超过行进范围限制的行进移动。结果,可以提供简单和/或有成本效益的行进范围限制。此外,通过机械接触的行进范围限制还可以提供特别可靠的行进范围限制,该行进范围限制不易受干扰影响或者仅在很小程度上受干扰影响。通过机械方式的行进范围限制也不需要反应时间,并且因此不产生更高的楼层间距。
在此,通过与相应分配轿厢的配重机械接触的上部分配轿厢和/或下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限制提供的优点在于,止动元件不必布置在行进范围限制的周围,而是可以布置为远离相应的分配轿厢行进范围限制,例如靠近例如当相应的分配轿厢达到行进范围限制时配重所位于的井道坑或井道顶。通过止动元件对配重的阻挡在此可以基本等同于通过止动元件对分配轿厢的直接阻挡,因为配重的阻挡也不会导致轿厢的进一步推进。只需要记住,在通过利用止动元件阻挡配重的向下移动而发生行进范围限制的分配轿厢向上移动期间,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剩余动能,分配轿厢在短距离内继续向上移动,然后再次回落,并且因此可能“跳越”超过设定的行进范围限制。当确定不同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之间所需的安全间距时,可能需要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这一点。
通过用于阻挡配重的止动元件的行进范围限制可以进一步提供的优点在于,可以减小两个分配轿厢之间的最小间距,并且优选地减小最小楼层间距,因为在适当的情况下,不必在此提供用于提供与分配轿厢的直接机械接触的止动元件的空间。
第一止动元件和/或第二止动元件优选地设计为可移动,使得第一止动元件和/或第二止动元件能够在释放位置与停止位置之间移动,在释放位置,上部分配轿厢或下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不受相应的止动元件限制,在停止位置,上部分配轿厢或下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受到相应的止动元件限制。这具有的优点在于,可以动态地确定和/或去除和/或改变行进范围限制。例如,因此可以使得只有当上部分配轿厢和下部分配轿厢朝向彼此移动时,上部分配轿厢和下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才受到限制并彼此划界。例如,也可以扩大和/或限制行进范围。例如,可移动止动元件允许在一个分配轿厢或两个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中排除和再次包括楼层和/或区域。
上部分配轿厢和/或下部分配轿厢优选地分别具有保持元件,该保持元件以如此方式设计,使得保持元件与第一止动元件或第二止动元件之间的机械接触限制上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或下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这提供的优点在于,止动元件不必与相应的分配轿厢的其他部件直接机械接触。例如,保持元件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设计,使得在竖直投影中,其不与分配轿厢的其他部件重叠,而是仅与布置在分配轿厢上的保持元件重叠。以这种方式,可以通过止动元件和/或保持元件的适当布置来确保止动元件仅与某一分配轿厢或其保持元件机械接触,并且因此仅限制该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
保持元件优选地设计为可移动的,使得保持元件能够在释放位置与停止位置之间移动,在释放位置,相应的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不受保持元件限制,在停止位置,相应的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受到保持元件限制。这提供的优点在于,在适当的情况下,不必提供用于动态或可变行进范围限制的可移动止动元件,而是可以通过保持元件实现动态行进范围限制。
第一井道和第二井道优选地彼此平行地形成并且优选地彼此邻接地布置,和/或第一井道和第二井道在竖直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然而,第一井道和第二井道不一定必须彼此直接相邻地延伸或形成。例如,第一井道和第二井道也可以形成在建筑物的不同部分中。
电梯设备优选地以如此方式设计,使得上部往返轿厢和下部往返轿厢永久地彼此固定耦接和/或永久地彼此机械连接。这使得例如可以永久地防止上部往返轿厢和下部往返轿厢彼此阻碍。这可以具有的优点在于,不必设置能够用于防止下部往返轿厢和上部往返轿厢彼此阻碍的附加技术装置,因为上部往返轿厢和下部往返轿厢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仅在井道中一起移动或移位。电梯系统优选地以如此方式设计,使得往返轿厢作为双层电梯设备来运行,或者上部往返轿厢和下部往返电梯轿厢设计为彼此永久地固定耦接的双层轿厢。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和实施例将从说明书和附图中显现。
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以上提及的特征和以下将要解释的那些特征不仅可以用于分别指示的组合,而且可以用于其他组合或单独使用。
在附图中基于示例性实施例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并且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以示意图示出了根据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电梯系统。
图2以示意图示出了根据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电梯系统。
图3以示意图示出了根据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电梯系统。
图4以示意图示出了根据第四优选实施例的电梯系统。
图5以示意图示出了根据第五优选实施例的电梯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附图中,除非另外明确解释,否则相同的元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为了简明起见,将不再重复已经参考前面的附图解释的附图中的元件,但是这些解释也适用于在另外的附图中示出的元件,除非另外解释。
图1以示意图示出了根据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电梯系统10。电梯系统10包括第一井道12和第二井道14,第一井道12和第二井道14彼此相邻布置并且在竖直方向100上彼此平行地延伸。第一井道12比第二井道14进一步向下竖直延伸,第二井道比第一井道12进一步向上竖直延伸。第一井道12和第二井道14在中心区域重叠,也就是说,它们在竖直部分上彼此相邻地平行地延伸。特别地,第一井道12和第二井道14都延伸至下部往返层16a和上部往返层16b或更远。
下部往返轿厢18a和上部往返轿厢18b设置在第一井道12中,并且能够在第一井道12中竖直地上下移动,如箭头102所示。在此,下部往返轿厢18a和上部往返轿厢18b至少间或地彼此固定耦接,因为它们例如彼此机械地固定连接。因此,如果下部往返轿厢18a和上部往返轿厢18b彼此固定耦接,则下部往返轿厢18a和上部往返轿厢18b只能一起移动,而不能彼此分离地移动,也就是说,下部往返轿厢18a和上部往返轿厢18b可以作为双层轿厢运行。
根据所示的实施例,下部往返轿厢18a和上部往返轿厢18b各自包括在第一井道12的下端处(也就是说,在井道坑中)和在第一井道12的上端处(也就是说,在井道顶处)的停止点。在此,上部往返轿厢18b的停止点总是布置在下部往返轿厢18a的相应停止点的竖直上方。根据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两个往返轿厢18a和18b各自仅包括在第一井道12的下端和上端处的停止点,而不包括在第一井道12的中间区域中的停止点。结果,第一井道12和两个往返轿厢18a和18b可以特别适合作为梭式往返器,该梭式往返器特别包括将人员和/或负载从第一井道12的下端处的下起始楼层运送到下部往返层16a和/或上部往返层16b的功能,反之亦然。尽管在第一井道12中分别示出了两个下部往返轿厢18a和上部往返轿厢18b,但是在第一井道12中仅布置了一个下部往返轿厢18a一个上部往返轿厢18b,进一步示出的示例仅旨在示出两个往返轿厢18a和18b的可移动性。
在第二井道14中布置有下部分配轿厢20a和上部分配轿厢20b,下部分配轿厢20a和上部分配轿厢20b不彼此耦接并且特别地不彼此机械地固定连接,其结果是,下部分配轿厢20a和上部分配轿厢20b能够分离地移动或彼此分离。根据第一优选实施例,下部分配轿厢20a的行进范围22a和上部分配轿厢20b的上部行进范围22b受到限制,其结果是,下部分配轿厢20a和上部分配轿厢20b都不能在第二井道14的整个高度或长度上移动。根据第一优选实施例,永久地设定行进范围22a和22b的这些行进范围限制,其结果是,行进范围限制总是存在。在此,上部行进范围22b包括上部往返层16b并且从上部往返层16b竖直向上延伸直到第二井道14的上端,如箭头104b所示。下部行进范围22a包括下部往返层16a并且从下部往返层16a竖直向下延伸直到第二井道14的下端,如箭头104a所示。因此,行进范围22a和22b彼此分离并且彼此不重叠。以这种方式,可以以可靠且有效的方式减少和/或避免上部分配轿厢20b与下部分配轿厢20a之间碰撞的风险,而不必设置将带来相当大附加成本的复杂碰撞防止装置。此外,根据第一优选实施例,电梯系统10提供的优点在于,上部分配轿厢20b和下部分配轿厢20a能够彼此独立地移动,其结果是,能够避免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图2以示意图示出了电梯系统10的第二优选实施例,其中,更精确地解释了行进范围限制。根据第二实施例,至少下部分配轿厢20a通过悬挂元件24机械地连接到配重26。悬挂元件24可以例如采取悬挂绳索和/或悬挂带的形式。在第二井道14的上端处,悬挂元件可以优选地在一个或多个导辊上和/或在一个或多个传动滑轮(未示出)上运行,以便使下部分配轿厢20a和配重26移动。不言而喻,上部分配轿厢20b和/或往返轿厢18a和18b可以机械地连接到悬挂元件和/或配重,但是为了清楚起见它们没有示出。
为了实现上部分配轿厢20b的上部行进范围22b的行进范围限制,上部分配轿厢20b包括至少一个保持元件28,并且第二井道14包括至少一个、优选地至少两个止动元件30。止动元件30和/或至少一个保持元件28可以设计为刚性地或固定地安装,以便例如实现上部分配轿厢20b的永久行进范围限制。替代地,止动元件30和/或至少一个保持元件28可以设计为可移动的,比如可枢转的和/或可转动的,和/或可移位的,以便例如实现动态的或可变的行进范围限制。
在此,保持元件28和止动元件30优选地以如此方式设计,使得它们在上部分配轿厢20b到达由止动元件30限定的上部行进范围22b的端部时彼此机械接触,并且因此防止上部分配轿厢20b继续行进移动并脱离上部行进范围22b。止动元件30优选地以如此方式布置在第二井道14中,使得当相应的轿厢接近或行经止动元件30时,止动元件30不与不意图受到止动元件影响的其他轿厢(例如下部分配轿厢20a)接触,如果它们的行进范围允许的话。
根据第二优选实施例,止动元件30布置在第二井道14中,并且保持元件28以如此方式布置在上部分配轿厢20b上,使得上部分配轿厢20b不能竖直向下移动得比上部往返层16b更远。因此,以有效且可靠的方式向下限制了上部分配轿厢20b的行进范围,其结果是,可以避免上部分配轿厢20b和下部分配轿厢20a之间的碰撞,下部分配轿厢的行进范围已经在上部往返层16b的正下方起始。
有利的是,至少一个保持元件28和/或至少一个止动元件30包括缓冲元件,该缓冲元件设计为缓冲保持元件28或相应的轿厢对止动元件的冲击。缓冲元件可以例如通过吸收和/或耗散冲击能量中的至少一些来缓冲冲击。缓冲元件例如可以设计为液压缓冲器和/或弹性体缓冲器。缓冲元件有利地能够塑性地和/或弹性地变形。
在第二井道14中还形成有另一止动元件32,该止动元件32用于与下部分配轿厢20a的配重26机械接触,以便限制下部分配轿厢20a的行进范围。特别地,止动元件32以如此方式设计,使得其防止配重26在井道坑的方向上进一步向下竖直移动,其结果是,同时防止了下部分配轿厢20a进一步向上竖直移动。以这种方式,向上限制了下部分配轿厢20a的下部行进范围22a,其结果是,下部分配轿厢20a不能移动超过下部往返层16a,并且特别地不能进入上部分配轿厢20b的位于上方的上部行进范围22b。
图3以示意图示出了根据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电梯系统10。根据第三优选实施例,止动元件设计为可移动止动元件34。可移动止动元件34设计为与上部分配轿厢20b的保持元件28机械地接触,以便临时地或间或地限制上部分配轿厢20b的上部行进范围22b。在此,可移动止动元件34可以移动到停止位置和释放位置。当止动元件34进入停止位置时,止动元件34以如此方式定位和/或定向为与保持元件28机械接触并且向下限制上部分配轿厢20b的上部行进范围22b。相反,如果止动元件34进入释放位置,则其定位和/或定向为在上部分配轿厢20b行经可移动止动元件34的位置的情况下不与保持元件28机械接触,并且相应地不向下限制上部分配轿厢20b的上部行进范围22b。
例如,这可以是有利的,以便仅当上部分配轿厢20b意图移动到靠近下部分配轿厢20a的当前位置的停止点并且因此必须采取防止碰撞的措施时才向下限制上部分配轿厢20b的行进范围。相反,如果下部分配轿厢20a和上部分配轿厢20b在第二井道14中彼此远离,则用于防止碰撞的措施可能是不必要的,因此上部分配轿厢20b和/或下部分配轿厢20a的行进范围限制也可能是不必要的。
在此,该实施例提供的优点在于,如果需要,两个分配轿厢20a和20b实际上可以服务于整个井道并且不永久地限制于有限的行进范围。相反,如果上部分配轿厢20b意图从上方移动到上部往返层16b而同时下部分配轿厢20a停止在下部往返层16a,则可移动止动元件34进入停止位置,以便采取所需的避免碰撞的措施。
然而,根据所示的该实施例,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安全措施,将不可能将其行进范围不受限制的下部分配轿厢20a移动到下部往返层16a而上部分配轿厢20b停止在上部往返层16b,因为否则将不能确保免于碰撞的有效保护。
应当理解,在另一实施例中,保持元件28和可动止动元件34也可以设计为限制下部分配轿厢20a的行进范围,而不是限制上部分配轿厢20b的行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下部分配轿厢20a可以移动到下部往返层16a,但上部分配轿厢20b不可能相应地移动到上部往返层16b。
图4以示意图示出了根据第四优选实施例的电梯系统10,其中,与第三优选实施例中一样,形成了可移动止动元件34,以便向下限制上部分配轿厢20b的行进范围,并且此外,形成了可移动止动元件36以便与下部分配轿厢20a的配重26机械接触并且因此向上限制下部分配轿厢20a的行进范围。如果可移动止动元件34和可移动止动元件36都进入停止位置,则两个分配轿厢20a和20b的行进范围受到限制并且彼此分离,其结果是,上部分配轿厢20b可以移动到上部往返层16b和/或可以在此停止,而下部分配轿厢20a可以移动到下部往返层16a和/或可以在此停止,而不存在碰撞风险。如果两个分配轿厢20a和20b彼此以大距离移动,则可移动止动元件34和可移动止动元件36可以进入释放位置,其结果是,去除了行进范围限制并且两个分配轿厢20a和20b可以实际上服务于整个井道。
此外,可以在第二井道14中的多个竖直位置处设置相应的可移动止动元件34和可移动止动元件36,以便在多个竖直位置处限制两个分配轿厢20a和20b的行进范围,从而例如允许两个分配轿厢20a和20b在不同竖直位置处以更小楼层间距同时移动到相互邻接的停止点。
图5以示意图示出了电梯系统10的第五优选实施例。其基本对应于根据第四优选实施例的电梯系统10,并且与图4所示的优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下部分配轿厢20a在向上方向上的行进范围限制不是由用于限制配重26的移动的可移动止动元件36引起的,而是由形成在下部分配轿厢20a上的保持元件28引起的,并且另外还由可移动止动元件34引起,可移动止动元件34形成在第二井道14中并且设计为与下部分配轿厢20a机械接触。
根据另一优选实施例,不仅可以在相应的分配轿厢上设置相应的保持元件28和为此设置的止动元件30和34,而且还可以设置用于限制分配轿厢的相应配重26的移动的止动元件32或36。这例如可以实现特别可靠的碰撞保护,因为分配轿厢20a或20b受到双重保护免于脱离有限的行进范围。
应当理解,根据其他实施例,可移动止动元件34和36也可以设计为刚性的或不可移动的,并且替代地,相应的保持元件28设计为可移动的,以便实现动态的或可变的行进范围限制。
附图标记表
10 电梯系统
12 第一井道
14 第二井道
16a 下部往返层
16b 上部往返层
18a 下部往返轿厢
18b 上部往返轿厢
20a 下部分配轿厢
20b 上部分配轿厢
22a 下部行进范围
22b 上部行进范围
24 悬挂元件
26 配重
28 保持元件
30 止动元件
32 止动元件(用于配重)
34 可移动止动元件
36 可移动止动元件元件(用于配重)
100 竖直方向
102 往返轿厢的移动方向
104a 下部分配轿厢的移动方向
104b 上部分配轿厢的移动方向

Claims (11)

1.一种电梯系统(10),包括:
第一井道(12),至少一个上部往返轿厢(18b)和至少一个下部往返轿厢(18a)彼此上下地布置在所述第一井道(12)中,并且至少间或地彼此固定耦接,并且能够一起竖直向上和竖直向下移动;
第二井道(14),至少一个上部分配轿厢(20b)和至少一个下部分配轿厢(20a)彼此上下地布置在所述第二井道(14)中,并且能够彼此分离地竖直向上和竖直向下移动;
其中,所述电梯设备(10)以如此方式设计,使得所述上部往返轿厢(18b)和所述上部分配轿厢(20b)各自包括在上部往返层(16b)处的停止点,并且所述下部往返轿厢(18a)和所述下部分配轿厢(20a)各自包括在下部往返层(16a)处的停止点;
其中,所述第二井道(14)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止动元件(30、32、34、36),所述第一止动元件(30、32、34、36)设计为至少间或地将所述上部分配轿厢(20b)的行进范围限制到所述上部往返层(16b)并且限制到所述上部往返层(16b)的竖直上方的范围;
其中,所述第二井道(14)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止动元件(30、32、34、36),所述第二止动元件(30、32、34、36)设计为至少间或地将所述下部分配轿厢(20a)的行进范围限制到所述下部往返层(16a)并且限制到及所述下部往返层(16a)的竖直下方的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10),其中,所述电梯系统(10)设计为使得当所述上部分配轿厢(20b)的行进范围限制到所述上部往返层(16b)并且限制到所述上部往返层(16b)的竖直上方的范围,并且所述下部分配轿厢(20a)的行进范围限制到所述下部往返层(16a)并且限制到所述下部往返层(16a)的竖直下方的范围时,所述上部分配轿厢(20b)能够行进到所述上部往返层(16b)处的停止点,并且同时,所述下部分配轿厢(20a)能够行进到所述上部往返层(16a)处的停止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系统(10),其中,所述第一井道(12)中的最上部停止点布置在所述上部往返层(16b)处,并且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井道(12)中的所述最上部停止点的正下方的停止点布置在所述下部往返层(16a)处。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10),其中,所述第一止动元件(30、32、34、36)设计为通过与所述上部分配轿厢(20b)的机械接触和/或通过与所述上部分配轿厢(20b)的配重(26)的机械接触来限制所述上部分配轿厢(20b)的行进范围;
和/或其中,所述第二止动元件(30、32、34、36)设计为通过与所述下部分配轿厢(20a)的机械接触和/或通过与所述下部分配轿厢(20a)的配重(26)的机械接触来限制所述下部分配轿厢(20a)的行进范围。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10),其中,所述第一止动元件(30、32、34、36)和/或所述第二止动元件(30、32、34、36)设计为可移动的,使得所述第一止动元件(30、32、34、36)和/或所述第二止动元件(30、32、34、36)能够在释放位置与停止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释放位置,所述上部分配轿厢(20b)或所述下部分配轿厢(20a)的行进范围不受相应的止动元件(30、32、34、36)限制,在所述停止位置,所述上部分配轿厢(20b)或所述下部分配轿厢(20a)的行进范围受到相应的停止元件(30、32、34、36)限制。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10),其中,所述上部分配轿厢(20b)和/或所述下部分配轿厢(20a)分别包括保持元件(28),所述保持元件(28)以如此方式设计,使得所述保持元件(28)与所述第一止动元件(30、32、34、36)或所述第二止动元件(30、32、34、36)之间的机械接触限制所述上部分配轿厢(20b)的行进范围或所述下部分配轿厢(20a)的行进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系统(10),其中,所述保持元件(28)设计为可移动的,使得所述保持元件(28)能够在释放位置与停止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释放位置,相应的分配轿厢(20a、20b)的行进范围不受所述保持元件(28)限制,在所述停止位置,相应的分配轿厢(20a、20b)的行进范围受到所述保持元件(28)限制。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10),其中,所述第一井道(12)和所述第二井道(14)彼此平行地形成并且优选地彼此邻接地布置,和/或其中,所述第一井道(12)和所述第二井道(14)在竖直方向(100)上至少部分地重叠。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10),其中,所述第二井道(14)包括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其中,所述上部部分包括所述上部往返层(16b)和所述上部往返层(16b)的竖直上方的区域,并且其中,所述下部部分包括所述下部往返层(16a)和所述下部往返层(16a)的竖直下方的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系统(10),其中,所述上部部分和所述下部部分设计为具有相同的尺寸,和/或其中,所述上部往返层(16b)和/或所述下部往返层(16a)在所述竖直方向(100)上基本布置在所述第二井道(14)的中心。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设备(10),其中,所述上部往返轿厢(18b)和所述下部往返轿厢(18a)永久地彼此固定耦接。
CN201880030832.4A 2017-05-11 2018-05-04 具有两个井道的电梯系统 Active CN1106122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7110275.2A DE102017110275A1 (de) 2017-05-11 2017-05-11 Aufzugssystem mit zwei Schächten
DE102017110275.2 2017-05-11
PCT/EP2018/061447 WO2018206413A1 (de) 2017-05-11 2018-05-04 Aufzugssystem mit zwei schächte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12266A true CN110612266A (zh) 2019-12-24
CN110612266B CN110612266B (zh) 2022-07-08

Family

ID=62104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0832.4A Active CN110612266B (zh) 2017-05-11 2018-05-04 具有两个井道的电梯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39282A1 (zh)
EP (1) EP3621909B1 (zh)
CN (1) CN110612266B (zh)
DE (1) DE102017110275A1 (zh)
FI (1) FI3621909T3 (zh)
WO (1) WO20182064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110275A1 (de) * 2017-05-11 2018-11-15 Thyssenkrupp Ag Aufzugssystem mit zwei Schächten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011A (zh) * 1995-11-29 1997-09-24 奥蒂斯电梯公司 同步穿梭电梯系统
CN1172763A (zh) * 1996-07-25 1998-02-11 奥蒂斯电梯公司 一体化多层电梯梭行系统
JP2004018178A (ja) * 2002-06-17 2004-01-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WO2004071923A1 (en) * 2003-02-17 2004-08-26 Kone Corporation Elevator system
CN201343338Y (zh) * 2009-01-08 2009-11-11 蒂森克虏伯家用电梯(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家用电梯的导轨塔
CN201560031U (zh) * 2009-06-16 2010-08-25 蒂森克虏伯家用电梯(上海)有限公司 供家用电梯使用的铰链层门装置
CN102556805A (zh) * 2011-11-09 2012-07-11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提高井道使用效率的电梯装置
CN102947209A (zh) * 2010-06-23 2013-02-27 蒂森克虏伯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升降装置
CN203428696U (zh) * 2013-07-31 2014-02-12 馨宝显机械有限公司 组合式电梯井道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20013A (en) * 1996-12-03 1998-06-10 Otis Elevator Co Elevator shuttle system
JP4284810B2 (ja) * 2000-02-17 2009-06-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FI112350B (fi) * 2001-10-29 2003-11-28 Kone Corp Hissijärjestelmä
US7198136B2 (en) * 2003-09-11 2007-04-03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device for a multi-sky-lobby system
KR100898916B1 (ko) * 2007-04-02 2009-05-26 최성식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1108095B1 (ko) * 2009-01-21 2012-01-31 조항민 초고층 건물용 승강장치
EP2475606B1 (de) * 2009-09-11 2014-12-10 Inventio A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aufzugsanlage
WO2011138984A1 (ko) * 2010-05-06 2011-11-10 Cho Hang Min 초고층 건물용 승강장치
DE102017110275A1 (de) * 2017-05-11 2018-11-15 Thyssenkrupp Ag Aufzugssystem mit zwei Schächten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011A (zh) * 1995-11-29 1997-09-24 奥蒂斯电梯公司 同步穿梭电梯系统
CN1172763A (zh) * 1996-07-25 1998-02-11 奥蒂斯电梯公司 一体化多层电梯梭行系统
JP2004018178A (ja) * 2002-06-17 2004-01-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WO2004071923A1 (en) * 2003-02-17 2004-08-26 Kone Corporation Elevator system
CN201343338Y (zh) * 2009-01-08 2009-11-11 蒂森克虏伯家用电梯(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家用电梯的导轨塔
CN201560031U (zh) * 2009-06-16 2010-08-25 蒂森克虏伯家用电梯(上海)有限公司 供家用电梯使用的铰链层门装置
CN102947209A (zh) * 2010-06-23 2013-02-27 蒂森克虏伯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升降装置
CN102556805A (zh) * 2011-11-09 2012-07-11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提高井道使用效率的电梯装置
CN102556805B (zh) * 2011-11-09 2014-09-17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提高井道使用效率的电梯装置
CN203428696U (zh) * 2013-07-31 2014-02-12 馨宝显机械有限公司 组合式电梯井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21909B1 (de) 2023-11-08
EP3621909A1 (de) 2020-03-18
WO2018206413A1 (de) 2018-11-15
CN110612266B (zh) 2022-07-08
DE102017110275A1 (de) 2018-11-15
FI3621909T3 (fi) 2024-02-05
US20210139282A1 (en) 2021-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49901B1 (en) Elevator system
JP4890572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KR102065157B1 (ko) 엘리베이터 로프 흔들림 완화
KR101229023B1 (ko) 흔들림 완화를 위한 엘리베이터 디스패칭 제어
KR101419752B1 (ko)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EP2800717B1 (en) Elevato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readjusting the elevator arrangement
US20120006626A1 (en) Elevator system including multiple cars within a single hoistway
WO2006065241A2 (en) Elevator system with multiple cars in a hoistway
CN110612266B (zh) 具有两个井道的电梯系统
JP2006036487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EP3403964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levator car movement into a transfer space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vertical pathways
US10005643B2 (en) Elevator system
JP6138348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9562906B (zh) 电梯装置
JP2006315796A (ja)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装置
KR101943218B1 (ko) 카 순환식 엘리베이터 장치
JPWO2023152824A5 (zh)
JP6172082B2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
WO2018150579A1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昇制限装置及び保守点検方法
JP2017523103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14955786A (zh) 电梯缓冲装置与电梯系统
CN114955759A (zh) 电梯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Dusseldorf

Applicant after: ThyssenKrupp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 Co.,Ltd.

Applicant after: ThyssenKrupp AG

Address before: essen

Applicant before: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Applicant before: ThyssenKrupp A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518

Address after: Dusseldorf

Applicant after: ThyssenKrupp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Dusseldorf

Applicant before: ThyssenKrupp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 Co.,Ltd.

Applicant before: ThyssenKrupp A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