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55759A - 电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55759A
CN114955759A CN202110200083.9A CN202110200083A CN114955759A CN 114955759 A CN114955759 A CN 114955759A CN 202110200083 A CN202110200083 A CN 202110200083A CN 114955759 A CN114955759 A CN 1149557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buffer
car
detection device
lift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0008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55759B (zh
Inventor
王兴琪
朱维良
李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0008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5575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55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557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557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557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92Position or motion detectors or driving means for the detec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6Means for stopping the cars, cages, or skips at predetermined lev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6Attenuation system for shocks, vibrations, imbalance, e.g. passengers on the same side
    • B66B11/028Active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28Buffer-stops for cars, cages, or sk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11/00Lif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6F11/04Lif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movable platforms or cabins, e.g. on vehicles, permitting workmen to place themselves in any desired position for carrying out required oper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梯系统,包括:升降组件,沿电梯井道竖直上下运行;电梯缓冲装置;控制系统,用于控制电梯升降组件的运行,所述电梯升降组件下行至底层层站平层的运行过程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按预设的速度曲线进行,下行至底层层站平层的运行过程包括所述升降组件与电梯缓冲装置接触后运行至底层层站平层位置停止的过程;所述下行至底层层站平层的运行过程,升降组件与电梯缓冲装置接触的初速度不大于9米/秒。

Description

电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升降电梯系统通常配置有缓冲器作为安全装置,缓冲器通常设置在电梯井道的底坑内。例如国家标准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的10.3和10.4对各类缓冲器的行程或减速度都进行了规定。另外10.5.1中规定了电梯极限开关应在轿厢或对重(如有)接触缓冲器之前起作用。当电梯轿厢接触到极限开关意味着,电梯轿厢已超出了正常运行的极限位置。因此现有技术为了满足上述要求,电梯井道通常要设计有一定深度的底坑,用以放置缓冲器,以及留出安全距离。
最为普遍的情况是,计算最小底坑深度的限制条件为轿厢底部最低部件(一般为轿底或安全钳)与井道的底坑平面或底坑中固定的最高部件之间的垂直距离。由于底坑深度计算的决定项,其高度等尺寸比较死板,灵活性差,造成最小底坑深度要求难以降低。例如速度为1m/s的电梯,其底坑深度通常要达到1.3m。如果电梯系统对于土建底坑深度的要求不能减小,将造成电梯土建应对能力变差,限制了电梯的使用场合。对于旧楼加装电梯和家用别墅安装电梯矛盾尤为突出。现有解决方案中,一种方式是开挖底坑,难度大成本高,另一种方式是将底层层站抬高,对空间要求以及使用便利性都不理想。
在保留缓冲器的情况下如需进一步减小底坑深度,可以考虑在电梯正常运行至最底层平层停靠时压缩缓冲器,例如公开文献CN205772616U。但在这种使用工况下会面临诸多技术问题,例如现有技术中的缓冲器为了实现电梯紧急状况下的安全性,其作用力必须要大于电梯轿厢和额定载重之和才能减速和制停电梯。如果电梯正常运行平层停靠时也要压缩缓冲器,过大的作用力对电梯能否正常平层以及平层时的舒适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针对这一挑战,现有公开技术中都未提及。
公开文献CN205772616U中提到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被动缓冲的方式,完全依靠缓冲器对轿厢的作用力实现平层,其一导致在底层平层时的位置随轿厢内负载的不同而不同,平层精度极低无法满足安全要求,对乘客进出轿厢造成风险。其二平层时过大的减速度会导致不佳的舒适感,即使通过一些额外的缓冲方式也会导致轿厢平层时的上下震荡导致不佳的舒适感。其三这种被动方式会导致平层后电梯悬挂系统失去张紧力,一方面造成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不利于电梯的再次启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梯系统,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电梯系统对于土建底坑深度的要求,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梯系统,包括:升降组件,沿电梯井道竖直上下运行;电梯缓冲装置;控制系统,用于控制电梯升降组件的运行,所述电梯升降组件下行至底层层站平层的运行过程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按预设的速度曲线进行,下行至底层层站平层的运行过程包括所述升降组件与电梯缓冲装置接触后运行至底层层站平层位置停止的过程;所述下行至底层层站平层的运行过程,升降组件与电梯缓冲装置接触的初速度不大于9米/秒。
优选地,电梯缓冲装置与升降组件的撞击接触面为缓冲接触面,所述电梯缓冲装置的缓冲接触面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所述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处于初始自由状态;所述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处于部分压缩状态,所述升降组件位于底层层站平层位置;所述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三位置时,所述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处于完全压缩状态,所述升降组件低于底层层站平层位置。
优选地,电梯正常运行时,所述缓冲接触面在升降组件推动下从第一位置运行至第二位置过程中,所述电梯缓冲装置对升降组件的作用力小于升降组件的重力。
优选地,电梯正常运行时,所述电梯缓冲装置对升降组件的作用力小于升降组件的重力的一半。
优选地,电梯正常运行时,当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电梯缓冲装置对升降组件的作用力小于升降组件的重力。
优选地,还包括速度检测装置,用于对轿厢速度进行检测。
优选地,还包括电梯缓冲装置的位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电梯缓冲装置是否被触发。
优选地,所述位置检测装置为第一位置检测装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位置检测装置为安装在缓冲器上的开关。
优选地,所述位置检测装置为第二位置检测装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位置检测装置为轿厢位置检测装置。
优选地,所述位置检测装置为第三位置检测装置。
优选地,所述第三位置检测装置为安装在缓冲器上的开关。
优选地,所述第三位置检测装置为电梯极限位置开关。
优选地,所述电梯缓冲装置为耗能型缓冲器。
优选地,所述升降组件为电梯轿厢或升降平台。
优选地,还包括:牵引系统,导向系统,驱动系统和制动系统。
优选地,所述牵引系统包括牵引绳、牵引带或牵引链。
优选地,所述导向系统包括电梯导轨、型材导向装置或机加工成型导向装置。
优选地,所述驱动系统包括:曳引式驱动设备或卷扬式驱动设备。
优选地,所述制动系统包括:限速器和安全钳。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电梯系统。
图2为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一较佳实施例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中电梯缓冲装置处于自由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中电梯缓冲装置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中电梯全程行驶的速度图形。
图5b为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中电梯底层层站停层速度图形。
图6为本发明电梯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 井道 12 机房
21 轿厢 21a 轿底
22 轿厢侧滑轮 23 配重
24 配重侧滑轮 25 顶部定滑轮
26 升降平台 26a 升降平台底
31 驱动装置 32 导向滑轮
41 牵引绳 42 补偿索
51 轿厢侧绳头 52 配重侧绳头
53 控制装置 54 轿厢侧导轨
55 配重侧导轨 61 电梯缓冲装置
62 配重侧电梯缓冲装置 71 撞块
72 垫片 W1 第一位置
W2 第二位置 W3 第三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的电梯系统示意图。在垂直方向上,井道11中位于底层层站以下部分称为底坑,其垂直高度称为底坑深度,以PD表示。井道11的最底平面称为底坑平面。本实施例中的升降组件为轿厢21。当然,升降组件也可以为升降平台。
轿厢21与配重23布置于井道11之中,分别由轿厢侧导轨54和配重侧导轨55(图中未表示出)进行导向,由卷挂在驱动装置31上的牵引绳41悬挂。轿厢21和配重23由布置于机房12中的驱动装置31驱动,在井道11内沿垂直方向朝相反方向移动。轿厢21的底部部件为轿底21a,轿底21a的厚度以L1表示。在轿厢21上设置有轿厢侧滑轮22,配重23上设置有配重侧滑轮24。牵引绳41绕过轿厢侧滑轮22并经导向滑轮32导向绕过配重侧滑轮24,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机房12中,根据位置区分为轿厢侧绳头51和配重侧绳头52。电梯的控制装置53也布置于机房12之中。
电梯缓冲装置61和配重侧电梯缓冲装置62分别设置在轿厢21和配重23移动路线的下终端位置附近。通常的,电梯缓冲装置61、62采用膨胀螺栓固定在底坑平面上,或通过加高座(图中未表示出)固定在底坑平面上。
图1中下部双点划线表示的是轿厢在底层层站平层时的示意。轿厢21在底层层站平层位置时,轿底21a和处于初始自由状态下的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之间的距离称为轿厢侧越程,以RB表示。电梯缓冲装置61、62处于初始自由状态时的高度为L2。电梯缓冲装置61、62处于初始自由状态时和被完全压缩状态时的高度差称为行程,该高度以L21表示。
从图1可知,常规的系统布置方式下,底坑深度的计算需考虑轿底厚度L1、轿厢侧越程RB、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初始自由状态下的高度L2三者的和,即:
PD1=L1+RB+L2………………………………(1)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升降组件为轿厢21。当然,升降组件也可以为升降平台。需要说明的是电梯系统的驱动装置31并不限于设置在井道11的底部附近,也可以设置在井道11的顶部附近,驱动装置31也可以设置在井道11上部或外部的机房内(机房在图中未示出),驱动装置31也可以集成在轿厢21上。当驱动装置31设置在井道顶部附近或设置在井道上部的机房内时,可以不需要顶部滑轮25。当驱动装置31集成在轿厢21上时可以不需要牵引绳41。此外对重装置也是可选部分。图2所示的上述部件仅是示意性的,不作为对电梯系统方案的限定。
如图2所示,电梯系统设置了两个电梯缓冲装置61。电梯缓冲装置61竖直安装在井道的底坑平面上,所述电梯缓冲装置61与升降组件的撞击接触面为缓冲接触面。所述电梯缓冲装置61的缓冲接触面具有第一位置W1、第二位置W2和第三位置W3;所述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一位置W1时,所述电梯缓冲装置处于初始自由状态;所述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二位置W2时,所述电梯缓冲装置处于部分压缩状态,所述轿厢21位于底层层站平层位置;所述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三位置W3时,所述电梯缓冲装置处于完全压缩状态,所述轿厢21低于底层层站平层位置。
如图3所示,在电梯轿厢21两侧设置了与电梯缓冲装置61相对应的两个撞块71,此时电梯正常运行中,未进入底层层站平层状态。如图4所示,为轿厢在底层层站平层位置时,电梯缓冲装置61的实际压缩位置,实际压缩距离为L22。相较电梯缓冲装置61的最大压缩行程L21,有:L22<L21,即还留有部分压缩行程余量。易知,此时底坑深度PD的计算不用再考虑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高度的影响,限制条件仅为轿底21a的厚度L1,并考虑适当设计余量L3,即:
PD2=L1+L3…………………………(2)
设计余量L3通常由设计人员通过工程实践和计算后给出。对于家用电梯、旧楼加装电梯等对于浅底坑需求最为迫切的场合,通常设置有符合相关标准的机械阻止装置等,保证了电梯正常运行时人员不可能在底坑内,故设计余量L3仅用考虑避免安装在轿底21a的部件与底坑平面碰撞的距离,可以是一个比较小的值。比较式(1)和式(2),很明显的,存在PD2<PD1,并且可以实现底坑深度要求的显著减小。
如图3所示,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处于初始自由状态时,其顶面与底坑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大于轿厢21在底层层站平层位置时,轿厢顶面与与底坑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
L2≤轿厢高度+PD…………………………(3)
式(3)的高度关系,一方面限制了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的自由长度或安装高度,使得其便于安装、调整,也避免了过多安装辅料的使用造成成本上升;另一方面,避免了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的自由长度或安装高度过大,因为压杆稳定性原理而产生的系统刚度不够,造成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与撞块71碰撞时不稳定;第三方面,设计上尽量使得轿厢21在底层层站平层位置时,轿厢系统的重心高于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与撞块71碰撞的水平面,使得电梯系统运行更加平稳。较佳的方案是,处于初始自由状态的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其顶面与底坑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L2≤vt/2,其中v是电梯系统的额定速度,t=1秒,便于安装、调整和维保,人员站在底坑平面上即可操作,此外电梯缓冲装置的缓冲接触面的第三位置W3高于底层层站,即L2-L21>PD。
如图4所示,电梯正常运行下,轿厢21在底层层站平层位置时,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处于被压缩状态。此时处于被压缩状态下的电梯缓冲装置61,其高度大于此时轿底21a与底坑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L3。即:
L2-L21>L3…………………………(4)
该式可进一步转化为:
L2-L21-L3>0……………………(5)
式(5)的高度关系,保证了即使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处于被完全压缩的状态,仍能保证轿厢21的最低部件,即轿底21a不会碰撞底坑平面,之间留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进一步地,电梯正常运行时,所述缓冲接触面在升降组件推动下从第一位置运行至第二位置过程中,所述电梯缓冲装置对升降组件的作用力小于升降组件的重力,可以小于所述升降组件的重力的一半,这样,电梯正常运行时,通过对升降组件在第一位置接触缓冲接触面的速度进行控制,并对整个平层过程进行主动控制,实现平层的舒适度与现有平层时不接触缓冲器的电梯基本一致。
电梯正常运行时,当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电梯缓冲装置对升降组件的作用力小于升降组件的重力。这样,能够使电梯的悬挂装置在电梯正常运行时始终保持张紧力,使电梯再次启动时能准确加载启动力矩,有利于保证电梯在底层启动时的舒适性。
同时,如图5a-图5b所示,电梯升降组件下行至底层层站平层的运行过程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按预设的速度曲线进行。图5a为电梯全程行驶的速度图形。图5b为电梯底层层站停层速度图形,下行至底层层站平层的运行过程包括所述升降组件与电梯缓冲装置接触后运行至底层层站平层位置停止的过程;所述下行至底层层站平层的运行过程,升降组件与电梯缓冲装置接触的初速度不大于9米/秒。
为了确保下行至底层层站平层的运行过程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按预设的速度曲线进行,本实施例还设置了速度检测装置,用于对轿厢的速度进行检测。同时,为了检测缓冲装置是否被触发,本实施例还设置了第一位置检测装置、第二位置检测装置和第三位置检测装置。第一位置检测装置可以是安装在缓冲器上的开关、第二位置检测装置为轿厢位置检测装置、第三位置检测装置为安装在缓冲器上的开关,也可以是电梯本身的极限位置开关。
进一步的,这里采用的电梯缓冲装置61是一种耗能型缓冲器。电梯普遍采用的缓冲器型式有弹簧式、聚氨酯式等蓄能性缓冲器,其反作用力与压缩行程相关,为了满足紧急工况下的制动,其刚度往往较大,导致缓冲器较小变形情况下其反作用力就会大于轿厢质量,导致无法进行控制及平层。而耗能型缓冲器对轿厢的反作用力主要与轿厢的速度相关,速度越小反作用力越小,通过对轿厢速度的控制实现对轿厢反作用力的控制,因此可实现平缓的平层控制,避免冲击,平层精确度高。同时实现更长的缓冲行程,减小底坑深度。可以为液压式缓冲器。
本专利提出的技术方案,电梯正常运行下,轿厢21在底层层站平层时,电梯缓冲装置61会被撞块71压缩。实际经验表明,弹簧式、聚氨酯式缓冲器在刚性接触的瞬间,会产生较强的反作用力,且力矩曲线很难优化调整,会严重影响乘坐舒适性。故电梯缓冲装置61采用液压式缓冲器是一种较佳的方案。通过耗能型缓冲器能够通过对升降组件速度的控制来控制缓冲器对升降组件的作用力,更便于实现主动控制。
进一步的,对于普通的电梯系统,电梯正常运行时缓冲器并不被压缩;只有在发生意外情况,轿厢21沉底时才会压缩缓冲器。故普通电梯采用的常规缓冲器,并不能承受连续、多次的压缩。本专利提出的技术方案,电梯正常运行下,每一次轿厢21在底层层站平层时,电梯缓冲装置61都会被撞块71压缩。故电梯缓冲装置61是一种耗能型缓冲器,是一种可以连续、多次压缩的液压式缓冲器,是一种较佳的方案。
进一步的,本专利提出的技术方案,由于电梯正常运行下,轿厢21在底层层站平层时,电梯缓冲装置61都会被撞块71压缩,则要求电梯缓冲装置61在电梯两次连续运行的间隔时间内,必须恢复到初始自由状态。故电梯缓冲装置61在卸载后,可在较短时间内从被压缩状态恢复到初始自由状态,是一种较佳的方案。
进一步的,由于要求电梯缓冲装置61在电梯两次连续运行的间隔时间内,必须恢复到初始自由状态。如果电梯缓冲装置61没有及时恢复到初始自由状态,此时轿厢21再次前往底层层站平层,即撞块71再次压缩电梯缓冲装置61,会产生使用风险。需要有装置能监测电梯缓冲装置61的状态,确保轿厢21再次前往底层层站平层时,电梯缓冲装置61已经恢复到初始自由状态。故电梯缓冲装置61上设置有电气开关,用以监测所述电梯缓冲装置61是否恢复到初始自由状态,是一种较佳的方案。
进一步的,电梯正常运行下,由于轿厢21在底层层站平层位置时,电梯缓冲装置61处于被压缩状态,则轿厢21在与底层层站平层位置还有一段距离时,撞块71就已经接触电梯缓冲装置61。实际试验经验表明,由于此时轿厢21仍具有一定的速度,与电梯缓冲装置61撞击时会产生较强的振荡与异响,影响乘坐舒适性。根据大量实梯上的试验表明,电梯正常运行下,轿厢21下行将要到达底层层站平层位置之前,即轿厢21连接的撞块71将要撞击电梯缓冲装置61之前,驱动装置31在控制装置53的命令下提前作用,将撞块71与电梯缓冲装置61相接触时的撞击速度降低到不高于9米/分的速度范围内,是一种较佳的方案。
以上多项技术方案,保证了电梯系统在实现更小的底坑深度要求的目标下,还保证了电梯运行的平稳,乘坐舒适性良好。应用本专利提出的技术方案,可将最小底坑深度PD值降低到0.2m以下。结合厚度更薄的轿底21a的新技术应用,最小底坑深度PD值可以降低到0.1m以下。
图6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缓冲装置61安装在一种卷扬式的无机房电梯系统,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是,本实施例中轿厢21更换为了升降平台26。
电梯缓冲装置61设置在升降平台26的投影面之外。升降平台26连接有与电梯缓冲装置61相配合的撞块71。电梯正常运行下,升降平台26在底层层站平层位置时,电梯缓冲装置61处于被压缩状态。同样的,可使得电梯系统实现更小的底坑深度要求,同时保证了电梯运行的平稳,乘坐舒适性良好。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1)

1.一种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升降组件,沿电梯井道竖直上下运行;
电梯缓冲装置;
控制系统,用于控制电梯升降组件的运行,
所述电梯升降组件下行至底层层站平层的运行过程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按预设的速度曲线进行,下行至底层层站平层的运行过程包括所述升降组件与电梯缓冲装置接触后运行至底层层站平层位置停止的过程;所述下行至平层的运行过程,升降组件与电梯缓冲装置接触的初速度不大于9米/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电梯缓冲装置与升降组件的撞击接触面为缓冲接触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缓冲装置的缓冲接触面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
所述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处于初始自由状态;
所述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处于部分压缩状态,所述升降组件位于底层层站平层位置;
所述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三位置时,所述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处于完全压缩状态,所述升降组件低于底层层站平层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电梯正常运行时,所述缓冲接触面在升降组件推动下从第一位置运行至第二位置过程中,所述电梯缓冲装置对升降组件的作用力小于升降组件的重力。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电梯正常运行时,所述电梯缓冲装置对升降组件的作用力小于升降组件的重力的一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电梯正常运行时,当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电梯缓冲装置对升降组件的作用力小于升降组件的重力。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速度检测装置,用于对轿厢速度进行检测。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梯缓冲装置的位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电梯缓冲装置是否被触发。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检测装置为第一位置检测装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检测装置为安装在缓冲器上的开关。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检测装置为第二位置检测装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位置检测装置为轿厢位置检测装置。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检测装置为第三位置检测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位置检测装置为安装在缓冲器上的开关。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位置检测装置为电梯极限位置开关。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缓冲装置为耗能型缓冲器。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为电梯轿厢或升降平台。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牵引系统,导向系统,驱动系统和制动系统。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系统包括牵引绳、牵引带或牵引链。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系统包括电梯导轨、型材导向装置或机加工成型导向装置。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系统包括:曳引式驱动设备或卷扬式驱动设备。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系统包括:限速器和安全钳。
CN202110200083.9A 2021-02-23 2021-02-23 电梯系统 Active CN1149557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00083.9A CN114955759B (zh) 2021-02-23 2021-02-23 电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00083.9A CN114955759B (zh) 2021-02-23 2021-02-23 电梯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55759A true CN114955759A (zh) 2022-08-30
CN114955759B CN114955759B (zh) 2024-03-08

Family

ID=82954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00083.9A Active CN114955759B (zh) 2021-02-23 2021-02-23 电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55759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89683Y (zh) * 2007-08-30 2008-07-23 谭启昀 电梯的斜杆缓冲装置
CN201857180U (zh) * 2010-11-05 2011-06-08 苏州默顿快速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观光电梯对重缓冲装置
CN205772616U (zh) * 2016-05-06 2016-12-07 南京市莱茵帝得电梯有限公司 无底坑电梯缓冲装置及无底坑电梯
CN206606887U (zh) * 2017-04-07 2017-11-03 梯联网(贵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梯的磁悬浮防坠安全缓冲系统
CN108726301A (zh) * 2018-06-27 2018-11-02 陈少洋 一种浅底坑电梯
CN109279470A (zh) * 2018-11-22 2019-01-29 迈格钠磁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平层安全防护系统
CN209052237U (zh) * 2018-11-16 2019-07-02 立达博仕电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缓冲装置
CN110482363A (zh) * 2019-07-25 2019-11-22 山东奔速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住宅室内电梯多重防护装置
CN110817646A (zh) * 2019-11-21 2020-02-21 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限位装置及电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5047819U (zh) * 2021-02-23 2021-12-07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与电梯系统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89683Y (zh) * 2007-08-30 2008-07-23 谭启昀 电梯的斜杆缓冲装置
CN201857180U (zh) * 2010-11-05 2011-06-08 苏州默顿快速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观光电梯对重缓冲装置
CN205772616U (zh) * 2016-05-06 2016-12-07 南京市莱茵帝得电梯有限公司 无底坑电梯缓冲装置及无底坑电梯
CN206606887U (zh) * 2017-04-07 2017-11-03 梯联网(贵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梯的磁悬浮防坠安全缓冲系统
CN108726301A (zh) * 2018-06-27 2018-11-02 陈少洋 一种浅底坑电梯
CN209052237U (zh) * 2018-11-16 2019-07-02 立达博仕电梯(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缓冲装置
CN109279470A (zh) * 2018-11-22 2019-01-29 迈格钠磁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平层安全防护系统
CN110482363A (zh) * 2019-07-25 2019-11-22 山东奔速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住宅室内电梯多重防护装置
CN110817646A (zh) * 2019-11-21 2020-02-21 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限位装置及电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55759B (zh) 2024-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69047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JP5526092B2 (ja) 電子化エレベータ
JP5726374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KR100909304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JP5610974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113760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KR100511852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CN215047819U (zh) 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与电梯系统
JP2001354372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014114130A (ja) エレベータ
WO2012127560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575076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09522445U (zh) 一种电梯机械吊装用缓冲装置
CN114955759B (zh) 电梯系统
KR102326645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CN114955786B (zh) 电梯缓冲装置与电梯系统
JP4190947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WO2022003979A1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昇降体の変位抑制装置
CN114955787A (zh) 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与电梯系统
CN114955795A (zh) 电梯升降组件及电梯系统
CN215047860U (zh) 电梯升降组件与电梯系统
CN114955796A (zh) 电梯升降组件与电梯系统
JP4302062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1256001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KR102566304B1 (ko) 구동 권상기가 균형추에 구비된 기계실이 필요없는 승객용, 인화물용, 화물용, 건설용 로프식 엘리베이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