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47860U - 电梯升降组件与电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升降组件与电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47860U
CN215047860U CN202120394784.6U CN202120394784U CN215047860U CN 215047860 U CN215047860 U CN 215047860U CN 202120394784 U CN202120394784 U CN 202120394784U CN 215047860 U CN215047860 U CN 2150478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hoist assembly
car
assembly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9478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维良
李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9478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478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478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478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梯升降组件,沿电梯井道竖直上下运行,所述电梯包括电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升降组件包括:撞块,设置在所述电梯升降组件上并与所述电梯缓冲装置相对应,所述撞块在垂直方向上的下表面高于升降组件底部并低于升降组件的重心;所述电梯在底层平层时,升降组件底部平台的上表面距离底坑平面的距离小于200毫米。

Description

电梯升降组件与电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升降组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升降电梯系统通常配置有缓冲器作为安全装置,缓冲器通常设置在电梯井道的底坑内。例如国家标准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的10.3和10.4对各类缓冲器的行程或减速度都进行了规定。另外10.5.1中规定了电梯极限开关应在轿厢或对重(如有)接触缓冲器之前起作用。当电梯轿厢接触到极限开关意味着,电梯轿厢已超出了正常运行的极限位置。因此现有技术为了满足上述要求,电梯井道通常要设计有一定深度的底坑,用以放置缓冲器,以及留出安全距离。
最为普遍的情况是,计算最小底坑深度的限制条件为轿厢底部最低部件(一般为轿底或安全钳)与井道的底坑平面或底坑中固定的最高部件之间的垂直距离。由于底坑深度计算的决定项,其高度等尺寸比较死板,灵活性差,造成最小底坑深度要求难以降低。例如速度为1m/s的电梯,其底坑深度通常要达到1.3m。如果电梯系统对于土建底坑深度的要求不能减小,将造成电梯土建应对能力变差,限制了电梯的使用场合。对于旧楼加装电梯和家用别墅安装电梯矛盾尤为突出。现有解决方案中,一种方式是开挖底坑,难度大成本高,另一种方式是将底层层站抬高,对空间要求以及使用便利性都不理想。
在保留缓冲器的情况下如需进一步减小底坑深度,可以考虑在电梯正常运行至最底层平层停靠时压缩缓冲器,例如公开文献CN205772616U。但在这种使用工况下会面临诸多技术问题,例如现有技术中的缓冲器为了实现电梯紧急状况下的安全性,其作用力必须要大于电梯轿厢和额定载重之和才能减速和制停电梯。如果电梯正常运行平层停靠时也要压缩缓冲器,过大的作用力对电梯能否正常平层以及平层时的舒适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针对这一挑战,现有公开技术中都未提及。
公开文献CN205772616U中提到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被动缓冲的方式,完全依靠缓冲器对轿厢的作用力实现平层,其一导致在底层平层时的位置随轿厢内负载的不同而不同,平层精度极低无法满足安全要求,对乘客进出轿厢造成风险。其二平层时过大的减速度会导致不佳的舒适感,即使通过一些额外的缓冲方式也会导致轿厢平层时的上下震荡导致不佳的舒适感。其三这种被动方式会导致平层后电梯悬挂系统失去张紧力,一方面造成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不利于电梯的再次启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梯升降组件,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电梯系统对于土建底坑深度的要求,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梯升降组件,所述电梯包括电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升降组件包括:撞块,设置在所述电梯升降组件上并与所述电梯缓冲装置相对应,所述撞块在垂直方向上的下表面高于升降组件底部并低于升降组件的重心;所述电梯在底层平层时,升降组件的底部平台的上表面距离底坑平面的距离小于200毫米。
优选地,所述电梯在底层平层时,升降组件的底部平台的上表面距离底坑平面的距离为50-100毫米。
优选地,所述撞块至少为一个。
优选地,所述撞块在垂直方向上位于升降组件底面投影面之外。
优选地,所述撞块在垂直方向上位于升降组件底面投影面之内。
优选地,所述撞块在垂直方向上部分位于升降组件底面投影面之内。
优选地,所述撞块与所述升降组件的侧壁连接。
优选地,所述撞块与所述升降组件的底部平台连接。
优选地,所述撞块与所述升降组件为一体式结构。
优选地,所述撞块为2个,沿所述升降组件中心线对称布置。
优选地,所述撞块为2个,设在所述升降组件导轨的同一侧。
优选地,所述撞块为2个,设在所述升降组件导轨的异侧。
优选地,所述升降组件为电梯轿厢或升降平台。
优选地,所述升降组件的驱动方式为曳引式或强制驱动式。
优选地,所述撞块与电梯缓冲装置的撞击接触面上设置有缓冲材料制作的垫片。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梯系统,还包括:牵引系统,导向系统,驱动系统和制动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电梯升降组件。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升降组件一较佳实施例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升降组件一较佳实施例中,电梯缓冲装置处于自由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升降组件一较佳实施例中,电梯缓冲装置处于被压缩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升降组件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升降组件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升降组件第三实施例示意图。
图8-9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升降组件第四实施例示意图。
图10-1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升降组件第五实施例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升降组件第六实施例示意图。
图14-1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升降组件第七实施例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电梯升降组件中当升降组件为升降平台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 井道 12 机房
21 轿厢 21a 轿底
21b 轿壁 21c 地坎
21d 轿顶
22 轿厢侧滑轮 23 配重
24 配重侧滑轮 25 顶部定滑轮
26 升降平台 26a 升降平台的承载体
31 驱动装置 32 导向滑轮
41 牵引绳 42 补偿索
51 轿厢侧绳头 52 配重侧绳头
53 控制装置 54 轿厢侧导轨
55 配重侧导轨 61 电梯缓冲装置
62 配重侧电梯缓冲装置 71 撞块
71a 撞块安装件 72 垫片
W1 第一位置 W2 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的电梯系统示意图。在垂直方向上,井道11中位于底层层站以下部分称为底坑,其垂直高度称为底坑深度,以PD表示。井道11的最底平面称为底坑平面。本实施例中的升降组件为轿厢21。当然,升降组件也可以为升降平台。
轿厢21与配重23布置于井道11之中,分别由轿厢侧导轨54和配重侧导轨55(图中未表示出)进行导向,由卷挂在驱动装置31上的牵引绳41悬挂。轿厢21和配重23由布置于机房12中的驱动装置31驱动,在井道11内沿垂直方向朝相反方向移动。轿厢21的底部部件为轿底21a,轿底21a的厚度以L1表示。在轿厢21上设置有轿厢侧滑轮22,配重23上设置有配重侧滑轮24。牵引绳41绕过轿厢侧滑轮22并经导向滑轮32导向绕过配重侧滑轮24,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机房12中,根据位置区分为轿厢侧绳头51和配重侧绳头52。电梯的控制装置53也布置于机房12之中。
电梯缓冲装置61和配重侧电梯缓冲装置62分别设置在轿厢21和配重23移动路线的下终端位置附近。通常的,电梯缓冲装置61、62采用膨胀螺栓固定在底坑平面上,或通过加高座(图中未表示出)固定在底坑平面上。
图1中下部双点划线表示的是轿厢在底层层站平层时的示意。轿厢21在底层层站平层位置时,轿底21a和处于初始自由状态下的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之间的距离称为轿厢侧越程,以RB表示。电梯缓冲装置61、62处于初始自由状态时的高度为L2。电梯缓冲装置61、62处于初始自由状态时和被完全压缩状态时的高度差称为行程,该高度以L21表示。
从图1可知,常规的系统布置方式下,底坑深度的计算需考虑轿底厚度L1、轿厢侧越程RB、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初始自由状态下的高度L2三者的和,即:
PD1=L1+RB+L2…………………………………………………………………(1)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升降组件为轿厢21。当然,升降组件也可以为升降平台。如图2所示,电梯系统设置了两个电梯缓冲装置61。电梯缓冲装置61竖直安装在井道的底坑平面上,所述电梯缓冲装置61与升降组件的撞击接触面为缓冲接触面。所述电梯缓冲装置的缓冲接触面具有第一位置W1和第二位置W2;所述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一位置W1时,所述电梯缓冲装置处于初始自由状态;所述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二位置W2时,所述电梯缓冲装置处于完全压缩状态。
如图3所示,在电梯轿厢21两侧设置了与电梯缓冲装置61相对应的两个撞块71,此时电梯正常运行中,未进入底层层站平层状态。如图4所示,为轿厢在底层层站平层位置时,此时撞块71随轿厢21下压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压缩高度为电梯缓冲装置的行程L21。易知,此时底坑深度PD的计算不用再考虑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高度的影响,限制条件仅为轿底21a的厚度L1,并考虑适当设计余量L3,即:
PD2=L1+L3…………………………………………………………………………(2)
设计余量L3通常由设计人员通过工程实践和计算后给出。对于家用电梯、旧楼加装电梯等对于浅底坑需求最为迫切的场合,通常设置有符合相关标准的机械阻止装置等,保证了电梯正常运行时人员不可能在底坑内,故设计余量L3仅用考虑避免安装在轿底21a的部件与底坑平面碰撞的距离,可以是一个比较小的值。比较式(1)和式(2),很明显的,存在PD2<PD1,并且可以实现底坑深度要求的显著减小。
如图3所示,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处于初始自由状态时,其顶面与底坑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大于轿厢21在底层层站平层位置时,轿厢顶面与与底坑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
L2≤轿厢高度+PD…………………………………………………………………(3)
式(3)的高度关系,一方面限制了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的自由长度或安装高度,使得其便于安装、调整,也避免了过多安装辅料的使用造成成本上升;另一方面,避免了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的自由长度或安装高度过大,因为压杆稳定性原理而产生的系统刚度不够,造成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与撞块71碰撞时不稳定;第三方面,设计上尽量使得轿厢21在底层层站平层位置时,轿厢系统的重心高于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与撞块71碰撞的水平面,使得电梯系统运行更加平稳。较佳的方案是,处于初始自由状态的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其顶面位置略高出底坑,便于安装、调整和维保,人员站在底坑平面上即可操作。
如图4所示,电梯正常运行下,轿厢21在底层层站平层位置时,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处于被压缩状态。此时处于被压缩状态下的电梯缓冲装置61,其高度大于此时轿底21a与底坑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L3。即:
L2-L21>L3………………………………………………………………………(4)
该式可进一步转化为:
L2-L21-L3>0……………………………………………………………………(5)
式(5)的高度关系,保证了即使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处于被完全压缩的状态,仍能保证轿厢21的最低部件,即轿底21a不会碰撞底坑平面,之间留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进一步地,电梯正常运行时,所述缓冲接触面在升降组件推动下从第一位置运行至第二位置过程中,所述电梯缓冲装置对升降组件的作用力小于升降组件的重力,可以小于所述升降组件的重力的一半,这样,电梯正常运行时,通过对升降组件在第一位置接触缓冲接触面的速度进行控制,并对整个平层过程进行主动控制,实现平层的舒适度与现有平层时不接触缓冲器的电梯基本一致。
电梯正常运行时,当缓冲接触面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电梯缓冲装置对升降组件的作用力小于升降组件的重力。这样,能够使电梯的悬挂装置在电梯正常运行时始终保持张紧力,使电梯再次启动时能准确加载启动力矩,有利于保证电梯在底层启动时的舒适性。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升降组件为电梯轿厢时,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一
如图5所示,电梯轿厢21包括轿底21a、轿壁21b、轿顶21d围成搭载乘客或货物的空间。根据位置,轿壁21b区分为前壁、侧壁和后壁。大多数电梯还配置有轿门装置,此处并未表示出,图5中仅表示出轿门地坎21c。
轿厢21上设置有与电梯缓冲装置61(图中未表示出)对应的撞块71,用于在轿厢21撞击电梯缓冲装置61时承受冲击。本实施例中,从垂直方向上看,撞块71位于轿底21a的投影面之外;采用撞块安装件71a,将撞块71与轿厢21的轿壁21b连接。
一方面,从垂直方向上看,撞块71的下表面高于轿底21a的底面。一种容易想到的做法是,此时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也对应的设置在撞块71垂直运行路线的下终端处,即电梯缓冲装置61也位于轿底21a的投影面之外。则在底坑深度PD计算时不用再考虑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高度的影响,即撞块71的下表面和轿底21a的底面之间的高度差成为了底坑深度PD计算时“可以利用的空间”,有效减小了底坑深度PD要求。
另一方面,从垂直方向上看,撞块71的下表面低于轿厢21的重心。如此则有效避免了轿厢侧电梯缓冲装置61的自由长度或安装高度过大,因为压杆稳定性原理而产生的系统刚度不够,容易造成电梯缓冲装置61与撞块71碰撞时不稳定;其次,设计上尽量使得轿厢21的重心高于电梯缓冲装置61与撞块71碰撞的水平面,即轿厢21的重心高于撞块71的下表面,将使得电梯系统运行更加平稳。
图5仅表示了单侧的撞块71,容易想到的是方案是两个撞块71可以相对轿厢21的中心线对称布置,即在另一侧轿壁21b上也连接有撞块71,相对应的在另一侧还设置有另一个电梯缓冲装置61。将使得轿厢21在电梯缓冲装置61与撞块71碰撞时更加平稳。
本实施例中,撞块71连接在轿壁21b的侧壁处,容易想到的变换方案是撞块71还可以连接在轿壁21b的后壁或前壁处。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同第一实施例,从垂直方向上看,撞块71位于轿底21a的投影面之外;另一方面,撞块71的下表面高于轿底21a的底面,低于轿厢21的重心。故本实施例也具有同第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是,本实施例中,采用撞块安装件71a,将撞块71与轿厢21的轿底21a连接。
图6仅表示了单侧的撞块71,容易想到的是方案是两个撞块71可以相对轿厢21的中心线对称布置,即在轿底21a的另一侧也连接有撞块71,相对应的在另一侧还设置有另一个电梯缓冲装置61。将使得轿厢21在电梯缓冲装置61与撞块71碰撞时更加平稳。
实施例三
如图7所示,同第一、第二实施例,从垂直方向上看,撞块71位于轿底21a的投影面之外;另一方面,撞块71的下表面高于轿底21a的底面,低于轿厢21的重心。故本实施例也具有同第一、第二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不同于第一、第二实施例的是,本实施例中,撞块71与轿厢21的轿底21a为一体式结构,即撞块71是轿底21a的一部分,不需要采用撞块安装件71a。
图7仅表示了单侧的撞块71,容易想到的是方案是两个撞块71可以相对轿厢21的中心线对称布置,即在轿底21a的另一侧也配置有撞块71,并且与轿底21a为一体式结构。相对应的,在另一侧还设置有另一个电梯缓冲装置61。将使得轿厢21在电梯缓冲装置61与撞块71碰撞时更加平稳。
实施例四
图8、9所示,在轿底21a上凹进一块空间,该凹进空间的上表面作为撞块71。则在本实施例中,从垂直方向上看,撞块71位于轿底21a的投影面之内;撞块71与轿底21a为一体式结构,即撞块71是轿底21a的一部分。
如图9所示,轿底21a的凹进空间的高度为A,电梯缓冲装置61对应的设置在其下方,则A尺寸成为了底坑深度PD计算时“可以利用的空间”,有效减小了底坑深度PD要求。
同第一实施例,从垂直方向上看,撞块71的下表面高于轿底21a的底面,低于轿厢21的重心。故本实施例也具有同第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中,由于轿底21a的凹进空间位于其中间位置,一般设计下,该凹进空间并不会突出轿底21a的顶面,即凹进空间并不会突入用于站人或载货的“轿内净尺寸空间”,否则会影响轿厢21的美观和电梯正常使用。
实施例五
如图10-12所示,为本实施例的轿底21a。同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轿底21a上也凹进一块空间,凹进空间的上表面作为撞块71,即撞块71与轿底21a为一体式结构。不同于第四实施例的是,该凹进空间并不位于轿底21a的中间位置,而是在轿壁21b的前壁处;第二,对于普通的电梯,前壁一般分为左、右,布置在开门区域的两侧。故本实施例中的凹进空间也对称设置两处,即设置有两处撞块71;第三,从垂直方向上看,本实施例中的凹进空间突出了轿底21a的顶面,且和轿底21a的顶面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高度差。轿底21a凹进空间的高度为B,电梯缓冲装置61对应的设置在其下方,则B尺寸成为了底坑深度PD计算时“可以利用的空间”,有效减小了底坑深度PD要求。
如图11-12所示,电梯缓冲装置61对应的设置在撞块71的下方。从垂直方向上看,撞块71位于轿底21a的投影面之内,电梯缓冲装置61也对应的位于轿底21a的投影面之内;撞块71与轿底21a为一体式结构,即撞块71是轿底21a的一部分。
不同于第四实施例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凹进空间突出了轿底21a的顶面。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凹进空间位于轿壁21b的前壁处,有效利用了前壁的宽度(前壁沿轿厢深度方向的尺寸),将该凹进空间巧妙的“藏”进了前壁空间之内。轿底21a的凹进空间并不会突入用于站人或载货的“轿内净尺寸空间”,故不会对于轿厢21的美观和电梯正常使用造成影响。对于普通的电梯,由于设置轿内操纵箱和门机装置的需要,轿壁21b的前壁需要保证一定的宽度尺寸,这使得在设计上是容易实现本实施例的方案的。
同第一实施例,从垂直方向上看,撞块71的下表面高于轿底21a的底面,低于轿厢21的重心。故本实施例也具有同第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实施例六
如图13所示,同第五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轿底21a上也凹进一块空间,位于轿壁21b的前壁处。从垂直方向上看,撞块71的下表面高于轿底21a的底面,低于轿厢21的重心。故本实施例也具有同第五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不同于第五实施例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撞块71和轿底21a并非是一体式结构,而是单独设置,通过撞块安装件71a(图中未表示出)连接在轿底21a的凹进空间的上表面。从垂直方向上看,撞块71部分位于轿底21a的投影面之内。对应的,电梯缓冲装置61设置在撞块71的下方,本实施例中的电梯缓冲装置61也部分位于轿底21a的投影面之内。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轿底21a的凹进空间的高度B,B尺寸成为了底坑深度PD计算时“可以利用的空间”,有效减小了底坑深度PD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撞块71和与撞块71对应的电梯缓冲装置61,都仅部分位于轿底21a的投影面之内,使得电梯土建布置方案更加灵活。土建布置上,对于轿壁21b的前壁空间的尺寸要求进一步降低,当电梯缓冲装置61的体积较大时也可以应对,使得电梯系统的应对能力有效提升。
实施例七
如图14-15所示,本实施例中,轿底21a上也凹进一块空间,位于轿壁21b的侧壁处。撞块71单独设置,通过撞块安装件71a(图中未表示出)连接在轿底21a的凹进空间的上表面。从垂直方向上看,撞块71部分位于轿底21a的投影面之内。对应的,电梯缓冲装置61设置在撞块71的下方,本实施例中的电梯缓冲装置61也部分位于轿底21a的投影面之内。
从垂直方向上看,撞块71的下表面高于轿底21a的底面,低于轿厢21的重心。故本实施例也具有同以上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的方案,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轿底21a凹进空间的高度,使其成为底坑深度PD计算时“可以利用的空间”,有效减小了底坑深度PD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撞块71和与撞块71对应的电梯缓冲装置61,都仅部分位于轿底21a的投影面之内,使得电梯土建布置方案更加灵活,当电梯缓冲装置61的体积较大时也可以应对,使得电梯系统的应对能力有效提升。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轿底21a的凹进空间并没有突出轿底21a的顶面,不会影响轿厢21的美观和电梯正常使用。容易想到的一种变换方案是,位于轿壁21b的侧壁处的凹进空间可以突出轿底21a的顶面。但在垂直投影方向上,该凹进空间并未突入用于站人或载货的“轿内净尺寸空间”,即轿底21a的凹进空间位于轿壁21b的侧壁之后,“藏”在侧壁的背面,这也不会影响轿厢21的美观和电梯正常使用。
本实施例中,轿底21a的凹进空间位于轿壁21b的侧壁处,撞块71通过撞块安装件71a连接在该凹进空间的上表面。容易想到的另一种变换方案是,轿底21a的凹进空间还可以位于轿壁21b的后壁处。
进一步的,电梯正常运行下,由于轿厢21在底层层站平层位置时,电梯缓冲装置61处于被压缩状态,则轿厢21在与底层层站平层位置还有一段距离时,撞块71就已经接触电梯缓冲装置61。实际试验经验表明,由于此时轿厢21仍具有一定的速度,与电梯缓冲装置61撞击时会产生较强的振荡与异响,影响乘坐舒适性。根据大量实梯上的试验表明,电梯正常运行下,轿厢21下行将要到达底层层站平层位置之前,即轿厢21连接的撞块71将要撞击电梯缓冲装置61之前,驱动装置31在控制装置53的命令下提前作用,将撞块71与电梯缓冲装置61相接触时的撞击速度降低到不高于9米/分的速度范围内,是一种较佳的方案。
以上多项技术方案,保证了电梯系统在实现更小的底坑深度要求的目标下,还保证了电梯运行的平稳,乘坐舒适性良好。应用本专利提出的技术方案,可将最小底坑深度PD值降低到0.2m以下。结合厚度更薄的轿底21a的新技术应用,最小底坑深度PD值可以降低到0.1m以下。
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升降组件为升降平台时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缓冲装置61安装在为一种卷扬式的无机房电梯系统,不同于上述若干实施例,本实施例中轿厢更换为了升降平台26。
电梯缓冲装置61设置在升降平台26的投影面之外。升降平台26连接有与电梯缓冲装置61相配合的撞块71。电梯正常运行下,升降平台26在底层层站平层位置时,电梯缓冲装置61处于被压缩状态。同样的,可使得电梯系统实现更小的底坑深度要求,同时保证了电梯运行的平稳,乘坐舒适性良好。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电梯升降组件,沿电梯井道竖直上下运行,所述电梯包括电梯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升降组件包括:撞块,设置在所述电梯升降组件上并与所述电梯缓冲装置相对应,所述撞块在垂直方向上的下表面高于升降组件底部并低于升降组件的重心;所述电梯在底层平层时,升降组件底部平台的上表面距离底坑平面的距离小于200毫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在底层平层时,升降组件的底部平台的上表面距离底坑平面的距离为50-100毫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块至少为一个。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块在垂直方向上位于升降组件底面投影面之外。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块在垂直方向上位于升降组件底面投影面之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块在垂直方向上部分位于升降组件底面投影面之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块与所述升降组件的侧壁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块与所述升降组件底部平台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块与所述升降组件为一体式结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块为2个,沿所述升降组件中心线对称布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块为2个,设在所述升降组件导轨的同一侧。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块为2个,设在所述升降组件导轨的异侧。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为电梯轿厢或升降平台。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的驱动方式为曳引式或强制驱动式。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块与电梯缓冲装置的撞击接触面上设置有缓冲材料制作的垫片。
16.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1-15中之一所述的电梯升降组件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系统还包括:牵引系统,导向系统,驱动系统和制动系统。
CN202120394784.6U 2021-02-23 2021-02-23 电梯升降组件与电梯系统 Active CN2150478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94784.6U CN215047860U (zh) 2021-02-23 2021-02-23 电梯升降组件与电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94784.6U CN215047860U (zh) 2021-02-23 2021-02-23 电梯升降组件与电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47860U true CN215047860U (zh) 2021-12-07

Family

ID=79256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94784.6U Active CN215047860U (zh) 2021-02-23 2021-02-23 电梯升降组件与电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478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18467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CN101549818B (zh) 电梯制动装置
JP2012030977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2000309482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WO2006006228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WO2003020628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15047860U (zh) 电梯升降组件与电梯系统
CN215047819U (zh) 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与电梯系统
CN209522445U (zh) 一种电梯机械吊装用缓冲装置
US6302239B1 (en) Elevator apparatus with hoisting machine beneath elevator car
EP1020393B1 (en) Elevator
CN114955796A (zh) 电梯升降组件与电梯系统
US11161716B2 (en) Elevator car toe guard system
CN114955786B (zh) 电梯缓冲装置与电梯系统
US20070045053A1 (en) Elevator apparatus
CN114955795A (zh) 电梯升降组件及电梯系统
US7331424B2 (en) Elevator apparatus
CN114955759B (zh) 电梯系统
CN114955787A (zh) 多位置电梯缓冲装置与电梯系统
CN213569008U (zh) 一种无机房电梯主机布置结构
JPWO2005082767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12249838B (zh) 一种无机房电梯主机布置结构
CN219238951U (zh) 一种双对重电梯结构
KR100455502B1 (ko) 엘리베이터 권상기의 설치 구조
CN209442481U (zh) 一种降噪型电梯桥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