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08246B - 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08246B
CN110608246B CN201910507793.9A CN201910507793A CN110608246B CN 110608246 B CN110608246 B CN 110608246B CN 201910507793 A CN201910507793 A CN 201910507793A CN 110608246 B CN110608246 B CN 1106082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disc brake
caliper
axially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077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08246A (zh
Inventor
野口哲弥
加藤裕之
市毛孝幸
户塚祯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kebono Brak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kebono Brak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kebono Brak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kebono Brake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608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082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082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082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5/00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 F16D55/0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 F16D55/2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 F16D55/224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 F16D55/225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 F16D55/226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in which the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is moved axially, e.g. floating caliper disc brakes
    • F16D55/2265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in which the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is moved axially, e.g. floating caliper disc brakes the axial movement being guided by one or more pins engaging bores in the brake support or the brake housing
    • F16D55/227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in which the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is moved axially, e.g. floating caliper disc brakes the axial movement being guided by one or more pins engaging bores in the brake support or the brake housing by two or more p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5/00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 F16D55/0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 F16D55/2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 F16D55/224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 F16D55/225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 F16D55/226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for the braking members the braking members being brake pads in which the common actuating member is moved axially, e.g. floating caliper disc brak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5/00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 F16D55/0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 F16D55/2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 F16D55/228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separate actuating member for each s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5/00Parts or details
    • F16D65/14Actuating mechanisms for brakes; Means for initiating operation at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 F16D65/16Actuating mechanisms for brakes; Means for initiating operation at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arranged in or on the brake
    • F16D65/18Actuating mechanisms for brakes; Means for initiating operation at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arranged in or on the brake adapted for drawing members together, e.g. for disc brak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21/00Type of actuator operation force
    • F16D2121/02Fluid pressure
    • F16D2121/04Fluid pressure acting on a piston-type actuator, e.g. for liquid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21/00Type of actuator operation force
    • F16D2121/14Mechanic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21/00Type of actuator operation force
    • F16D2121/18Electric or magnetic
    • F16D2121/24Electric or magnetic using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25/00Components of actuators
    • F16D2125/18Mechanical mechanisms
    • F16D2125/20Mechanical mechanisms converting rotation to linear movement or vice versa
    • F16D2125/34Mechanical mechanisms converting rotation to linear movement or vice versa acting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xis of rotation
    • F16D2125/40Screw-and-nu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 Braking Systems And Boosters (AREA)

Abstract

对于同时具有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这2个功能的盘式制动装置,实现一种能够顺畅地进行夹具部件相对于卡钳的轴向位移的夹具部件的支承结构。在构成卡钳(8)的内侧体部(14)的轴向内侧部设置引导筒(22)。引导筒(22)从转入侧内侧缸体(19a)的开口缘部向轴向内侧伸长,该转入侧内侧缸体(19a)的内侧配置有构成推力产生机构(42)的螺母(71)。将这种引导筒(22)在夹具部件(41)中能够在轴向相对移动地嵌合在夹具基部(44)的容纳孔(50)的内侧,该夹具基部(44)被配置在内侧体部(14)的轴向内侧,从而构成将夹具部件(41)能够相对于卡钳(8)在轴向位移地支承的第一引导部(53)。

Description

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进行车辆的制动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盘式制动装置由于散热性优良,同时能够在行驶时进行制动力的细微调节等理由,因此不仅是对于汽车的前轮,有时对汽车的后轮,也用作用于进行行车制动的制动装置。另外,在将盘式制动装置用于行车制动的情况下,也将用于驻车制动的制动装置与用于行车制动的盘式制动装置分开设置。
例如,日本特开平9-60667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02-21892号公报中公开了所谓的鼓帽式(ドラムインハット式)的结构,该结构将驻车制动专用的鼓式制动装置配置在行车制动专用的盘式制动装置的径向内侧。另外,也已知所谓的双卡钳式的结构,其将驻车制动专用的盘式制动装置与行车制动专用的盘式制动装置分开设置。
图18示出将行车制动专用的盘式制动装置和驻车制动专用的盘式制动装置各自分开设置的现有结构的示意图。在图示的结构中,在与车轮一起旋转的转子1的周围,将行车制动专用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2和驻车制动专用的浮动型盘式制动装置3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2和浮动型盘式制动装置3被支承固定在构成悬梁装置的转向节4。具体而言,将构成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2的卡钳5支承固定在转向节4所具备的安装部(支杆)6a,将构成浮动型盘式制动装置3的支承件7支承固定在转向节4所具备的别的安装部6b。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以及专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轴向”、“径向”以及“周向”是指转子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606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189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5-19416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17799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1-1580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的结构中,将行车制动专用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2和驻车制动专用的浮动型盘式制动装置3分开设置。因此,作为具备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这2个功能的1个制动装置来看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装置整体变大,而且重量变重。另外,由于需要在转向节4分别设置安装部6a、6b,所以转向节4的形状的自由度变低。在转向节需要另行设置用于固定减震器的安装部和用于固定下臂的安装部等,所以确保转向节的形状的自由度对确保转向节周边的部件的设计的自由度来说变得重要。
鉴于这种情况,特开2015-194165号公报公开了如下结构:将作为驻车制动发挥功能的浮动卡钳那样的驻车机构部组合在作为行车制动发挥功能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根据这种结构,其单体能够发挥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这2个功能。因此,与设置各个专用的装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以及轻量化,同时能够提高悬梁装置的形状的自由度。
日本特开2015-19465号公报记载的结构在驻车制动器工作时,使构成驻车机构部的夹具部件相对于构成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的卡钳在轴向位移(平行移动),将1对垫按压在转子的轴向两侧面从而得到制动力。因此,将夹具部件以能够顺畅地在轴向位移的方式支承于卡钳的事情变得重要。夹具部件由于以固定在卡钳的方式设置,且轴向尺寸大,所以若对卡钳的支承不稳定,则向径向和周向的倾斜容易变大。当夹具部件产生倾斜时,在进行驻车制动时,在驻车机构部的内部部件等可能会产生撬动、拖拽,难以稳定地得到制动力。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是实现一种夹具部件的支承结构,通过将夹具部件安装地设置在构成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的卡钳,从而对于具有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这2个功能的盘式制动装置,夹具部件相对于卡钳的轴向位移能够顺畅地进行。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一种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卡钳,所述卡钳被固定在悬梁装置,并具有:内侧体部和外侧体部,所述内侧体部和所述外侧体部在转子的轴向上被配置在该转子的两侧,并分别具有缸体;以及1对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将所述内侧体部和所述外侧体部的周向两侧彼此连结;
多个活塞,所述活塞被分别嵌装在所述缸体内;
1对垫,所述1对垫被配置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两侧,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卡钳在轴向位移地被支承;以及
驻车机构部,所述驻车机构部具有夹具部件以及推力产生机构,
所述夹具部件在轴向外侧部具有按压部,且在轴向内侧部具有夹具基部,
所述夹具部件在周向上被配置在所述1对连结部之间的部分,并从径向外侧横跨存在于所述按压部和所述夹具基部之间的所述1对垫以及所述内侧体部,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卡钳在轴向位移地被支承,
所述推力产生机构具有:内侧位移部件,所述内侧位移部件被所述夹具基部支承,并且构成为在进行制动时相对于所述卡钳向轴向内侧位移;以及外侧位移部件,所述外侧位移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内侧体部所具备的所述缸体中的一个内,且在进行制动时相对于所述卡钳向轴向外侧位移,
所述缸体被构成为接收液压油以产生行车制动所使用的制动力,所述推力产生机构被构成为工作以产生驻车制动所使用的制动力,
所述内侧体部具有引导筒,所述引导筒在轴向内侧部从所述缸体的开口缘部向轴向内侧伸长,所述缸体的内侧配置有所述外侧位移部件,
所述夹具基部具有容纳孔,所述容纳孔在其内侧配置有所述内侧位移部件且轴向外侧开口,
所述引导筒被能够在轴向相对移动地嵌合在该容纳孔的内侧,从而形成将所述夹具部件能在轴向位移地支承在所述卡钳的第一引导部。
也可以是,所述引导筒和所述内侧位移部件以及所述外侧位移部件被互相同轴配置。
也可以是,所述内侧位移部件为在外周面具有外螺纹部的主轴,所述外侧位移部件为在内周面具有内螺纹并与所述主轴螺纹配合的螺母。
也可以是,还具备弹性环,所述弹性环被夹持在所述引导筒的外周面和所述容纳孔的内周面之间。
也可以是,还具备防尘罩,所述防尘罩被架设在所述引导筒的外周面和所述容纳孔的开口部之间。
也可以是,在从所述第一引导部向周向偏离的位置具有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二引导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一起将所述夹具部件相对于所述卡钳能够在轴向位移地支承,所述第二引导部包含内侧引导销,所述内侧引导销被沿轴向配置在所述内侧体部和所述夹具基部之间。
也可以是,所述内侧引导销被固定在所述内侧体部和所述夹具基部中的任一者,并被能够滑动地插入所述内侧体部和所述夹具基部中的任一另一者。
也可以是,所述内侧引导销经由衬套被能够滑动地插入所述内侧体部和所述夹具基部中的任一另一者。
也可以是,所述卡钳具有中间连结部,所述中间连结部将所述外侧体部的周向中间部和所述内侧体部的周向中间部在轴向上连结,
所述内侧引导销在周向上被固定在与所述中间连结部相同的位置。
也可以是,具有第三引导部,所述第三引导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一起将所述夹具部件相对于所述卡钳能够在轴向位移地支承,所述第三引导部包含外侧引导销,所述外侧引导销被沿轴向配置在所述外侧体部和所述按压部之间。
也可以是,所述第三引导部在周向上被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相同的位置。
也可以是,所述外侧引导销被固定在所述外侧体部和所述按压部中的任一者,并能够滑动地插入所述外侧体部和所述按压部中的任一另一者。
也可以是,所述外侧引导销经由弹性体被能够滑动地插入在所述外侧体部和所述按压部中的任一另一者。
也可以是,在所述夹具基部具有从所述夹具基部的外周面连通到所述容纳孔的通孔,所述夹具基部的外周面开口的所述通孔的开口部被旋塞阀封闭。
也可以是,所述夹具部件具有被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而且将所述按压部和所述夹具基部在轴向连结的梁部,
所述梁部和所述按压部互相单独构成。
也可以是,在所述夹具基部具备使所述推力产生机构工作的电动驱动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能够实现一种夹具部件的支承结构,其通过将夹具部件挂载地设置在构成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的卡钳,从而对于同时具有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这2个功能的盘式制动装置,夹具部件相对于卡钳的轴向位移能够顺畅地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盘式制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盘式制动装置的后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盘式制动装置的左视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盘式制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盘式制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6是从径向外侧且轴向外侧观察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盘式制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从径向外侧且轴向内侧观察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盘式制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将第一引导部的周边部用包含引导筒的中心轴在内的假想平面来切断的图4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第1引导部的周边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将第二引导部的周边部用包含内侧引导销的中心轴在内的假想平面来切断的图4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将第三引导部的周边部用包含外侧引导销的中心轴在内的假想平面来切断的图4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从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盘式制动装置取下驻车机构部来表示的相当于图6的图。
图13是从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盘式制动装置取下驻车机构部来表示的相当于图7的图。
图14是从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盘式制动装置取下驻车机构部,并从径向内侧且轴向外侧来观察的立体图。
图15是从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盘式制动装置取下驻车机构部,并从径向内侧且轴向内侧来观察的立体图。
图16是从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盘式制动装置取下驻车机构部,并从周向一侧观察的侧视图。
图17是从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盘式制动装置取下驻车机构部,并从径向内侧且轴向外侧来观察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用于发挥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这2个功能的现有结构的制动装置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转子
2、2a 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
3 浮动型盘式制动装置
4 转向节
5 卡钳
6a、6b 安装部
7 支承件
8 卡钳
9a 外垫
9b 内垫
10 兼用活塞
11 行车专用活塞
12 驻车机构部
13 外侧体部
14 内侧体部
15a、15b 连结部
16 中间连结部
17a、17b 安装座
18a 转入侧外侧缸体
18b 转出侧外侧缸体
19a 转入侧内侧缸体
19b 转出侧内侧缸体
20 大径孔部
21 小径孔部
22 引导筒
23 大径筒部
24 小径筒部
25 阶梯面
26 延长筒部
27 内花键
28 底部
29 按压部
30 底面
31a、31b 液压室
32a、32b 密封槽
33a、33b 活塞密封件
34 环状凹槽
35 防尘罩
36a、36b 引导壁部
37a、37b 引导凹槽
38 内衬
39 背板
40 耳部
41 夹具部件
42 推力产生机构
43 按压部
44 夹具基部
45 梁部
46 基部主体
47 臂部
48 筒状部
49 底板部
50 容纳孔
51 贯通孔
52 圆筒部
53 第一引导部
54 第二引导部
55 第三引导部
56 弹性环
57 密封槽
58 环状凹槽
59 防尘罩
60 通孔
61 旋塞阀
62 内侧引导销
63 阴螺纹孔
64 衬套
65 防尘罩
66 支承筒部
67 外侧引导销
68 阴螺纹孔
69 弹性体
70 主轴
71 螺纹
72 阳螺纹部
73 凸缘部
74 推力轴承
75 阴螺纹部
76 外花键
77 电动驱动装置
78 壳体
79 转动轴
80 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具备:卡钳(对置活塞型卡钳)、多个活塞、1对垫以及驻车机构部。
所述卡钳在使用时例如固定在转向节等悬梁装置,且配置在转子的轴向两侧,并具有:分别具有1个以上缸体的外侧体部和内侧体部;以及将所述外侧体部和所述内侧体部的周向两侧部彼此连结的1对连结部。
所述多个活塞分别被嵌装在所述缸体内。
所述1对垫被配置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两侧,并被能够相对于所述卡钳轴向位移地支承。
所述驻车机构部具备夹具部件以及推力产生机构。
所述夹具部件在轴向外侧部具有按压部,且在轴向内侧部具有夹具基部,所述夹具部件在周向上被配置在所述1对连结部之间的部分,并从径向外侧横跨存在于所述按压部和所述夹具基部之间的所述1对垫以及所述内侧体部,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卡钳在轴向位移地被支承。
所述推力产生机构具有:例如主轴等内侧位移部件,所述内侧位移部件被所述夹具基部支承,并且构成为在进行制动时相对于所述卡钳向轴向内侧位移;以及例如螺母等外侧位移部件,所述外侧位移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内侧体部所具备的所述缸体内,且在进行制动时相对于所述卡钳向轴向外侧位移。
本发明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中,通过将液压油送入所述缸体内,利用所述活塞将所述垫按压在所述转子的两侧面,从而产生行车制动所使用的制动力。与此相对,通过使所述推力产生机构工作来产生驻车制动所使用的制动力。也就是说,随着所述推力产生机构的动作,利用所述外侧位移部直接或间接地将被配置在所述转子的轴向内侧的所述垫按压在所述转子的轴向内侧面,同时利用该按压所伴随的反力,使所述内侧位移部件以及所述夹具部件相对于所述卡钳向轴向内侧位移,利用所述按压部将被配置在所述转子的轴向外侧的所述垫按压在所述转子的轴向外侧面,从而产生驻车制动使用的制动力。
在本发明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中,所述内侧体部具有引导筒,所述引导筒在轴向内侧部从所述缸体的开口缘部向轴向内侧伸长,所述缸体的内侧配置有所述外侧位移部件。所述夹具基部具有容纳孔,所述容纳孔在其内侧配置有所述内侧位移部件且轴向外侧开口。而且,将所述引导筒能够在轴向相对移动地嵌合在该容纳孔的内侧,从而形成将所述夹具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卡钳在轴向位移地进行支承的第一引导部。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将所述引导筒和所述内侧位移部件以及所述外侧位移部件互相同轴配置。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内侧位移部件为在外周面具有外螺纹部的主轴,所述外侧位移部件为在内周面具有内螺纹并与所述主轴螺纹配合的螺母。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还具备弹性环,所述弹性环被夹持在所述引导筒的外周面和所述容纳孔的内周面之间。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还具备防尘罩,所述防尘罩被架设在所述引导筒的外周面和所述容纳孔的开口部之间。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在从所述第一引导部向周向偏离的位置具有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二引导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一起将所述夹具部件相对于所述卡钳能够在轴向位移地支承。所述第二引导部包含内侧引导销,所述内侧引导销被沿轴向配置(架设)在所述内侧体部和所述夹具基部之间。
该情况下,可以是,将所述内侧引导销固定在所述内侧体部和所述夹具基部中的任一者,并能够滑动地插入所述内侧体部和所述夹具基部中的另一者。
进一步,也可以是,所述内侧引导销经由衬套能够滑动地插入所述内侧体部和所述夹具基部中的另一者。
另外,在设置第二引导部的情况下,可以是,所述卡钳具有中间连结部,所述中间连结部将所述外侧体部的周向中间部和所述内侧体部的周向中间部在轴向上连结,所述内侧引导销在周向上被固定在与所述中间连结部相同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具有第三引导部,所述第三引导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一起将所述夹具部件相对于所述卡钳能够在轴向位移地支承。所述第三引导部可以是,包含外侧引导销,所述外侧引导销被沿轴向配置(架设)在所述外侧体部和所述按压部之间。
该情况下,可以将所述第三引导部在周向上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相同的位置。
另外,可以是,将所述外侧体引导销固定在所述外侧体部和所述按压部中的任一者,并能够滑动地插入所述外侧体部和所述按压部中的另一者。
另外,可以是,将所述外侧引导销经由弹性体被能够滑动地插入在所述外侧体部和所述按压部中的另一者。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在所述夹具基部具有从所述夹具基部的外周面连通到所述容纳孔的通孔,将所述夹具基部的外周面开口的所述通孔的开口部利用旋塞阀封闭。
在本发明中,将所述夹具部件具有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而且将所述按压部和所述夹具基部在轴向连结的梁部,将所述梁部和所述按压部互相单独构成。
在本发明中,在所述夹具基部具备使所述推力产生机构工作的电动驱动装置。
在本发明中,可以是,在驻车制动所进行的制动时,将被配置在所述转子的轴向内侧的所述垫利用所述外侧位移部件间接地按压的情况下,例如经由所述外侧位移部件和被嵌装在相同缸体内的活塞来按压。
另外,可以是,将所述外侧位移部件和被嵌装在相同缸体内的所述活塞设置为阶梯形状,该阶梯形状具备轴向外侧的大径筒部、轴向内侧的小径筒部以及将筒大径筒部的外周面和小径筒部的外周面连接的阶梯面,将该阶梯面的面积设置得与在轴向上与阶梯形状的所述活塞对置配置的、被嵌装在所述外侧体的缸体内的活塞的受压面积相等。
[实施方式的第1例]
使用图1~图17对实施方式的第1例进行说明。本例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2a同时具有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这2个功能,且具备:固定在悬梁装置的卡钳8、一对垫9a、9b(外垫9a、内垫9b)、共计4个活塞10、11(一个兼用的活塞10以及3个行车专用活塞11)以及被卡钳8支承的驻车机构部12。
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2a通过将液压油送入卡钳8所具备的全部(4个)缸体18a、18b、19a、19b内,从而得到行车制动所使用的制动力。与此相对,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2a不利用工作油,而通过机械地驱动驻车机构部12,从而得到驻车制动所使用的制动力。
卡钳8将外垫9a以及内垫9b能够在轴向上(图1、2的表里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图4、5的上下方向)移动地支承。这种卡钳8是铝合金等轻合金的铸造品(包含压铸成型品),具有被配置在转子1(参照图4)的轴向两侧的外侧体部13和内侧体部14以及被配置在转子1的径向外侧的1对连结部15a、15b以及中间连结部16。卡钳8利用内侧体部14所具备的1对安装座17a、17b而被支承固定在构成转向节4(参照图18)的安装部。
连结部15a被配置在卡钳8的周向一侧(图1、4的右侧,图2、5的左侧,且车辆前进时的转入侧),而且被配置在转子1的径向外侧,连结部15a将外侧体部13的周向一侧部和内侧体部14的周向一侧部在轴向连结。连结部15b被配置在卡钳8的周向另一侧(图1、4的左侧,图2、5的右侧,且车辆前进时的转出侧),而且被配置在转子1的径向外侧,连结部15b将外侧体部13的周向另一侧部和内侧体部14的周向另一侧部在轴向连结。中间连结部16被配置在卡钳8的周向中间部且转子1的径向外侧,中间连结部16将外侧体部13的周向中间部和内侧体部14的周向中间部在轴向连结。
外侧体部13被配置在转子1的轴向外侧,在周向一侧具有转入侧外侧缸体18a,在周向另一侧具有转出侧外侧缸体18b。内侧体部14被配置在转子1的轴向内侧,在周向一侧具有转入侧内侧缸体19a,在周向另一侧具有转出侧内侧缸体19b。转入侧外侧缸体18a和转入侧内侧缸体19a被在轴向对置地配置,转出侧外侧缸体18b和转出侧内侧缸体19b被在轴向对置地配置。
将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这两者所使用的兼用活塞10能够在轴向位移地嵌装在共计4个缸体18a、18b、19a、19b中的转入侧内侧缸体19a的内侧。将仅行车制动所使用的行车专用活塞11能够在轴向位移地嵌装在转入侧内侧缸体19a以外的其余的3个缸体18a、18b、19b的内侧。
如图8以及图9所示,转入侧内侧缸体19a不仅在内侧体部14的轴向外侧面开口,还在内侧体部14的轴向内侧面也开口。也就是说,转入侧内侧缸体19a以在轴向贯通内侧体部14的方式设置。转入侧内侧缸体19a具有分段孔,即在轴向外半部具有大径孔部20,在轴向内半部具有小径孔21。
在小径孔部21的轴向内侧的开口缘部设置有引导筒22。引导筒22从转入侧内侧缸体19a的小径孔部21的开口缘部向轴向内侧伸长,且引导筒22在内侧体部14的轴向内侧部与转入侧内侧缸体19a同轴地设置。引导筒22具有圆筒形状,并具有与小径孔部21相同的内径。引导筒22的轴向上的长度尺寸比构成进行驻车制动时在轴向位移的驻车机构部12的夹具部件41的位移量大。
被嵌装在转入侧内侧缸体19a的兼用活塞10例如是铝合金制,并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兼用活塞10的外表面是阶梯形状,在轴向外半部具有大径筒部23,在轴向内半部具有小径筒部24。大径筒部23的外周面和小径筒部的外周面利用圆环状的阶梯面25连结。在大径筒部23的径向内侧设置有从小径筒部24的轴向外侧部沿轴向伸长的延长筒部26。小径筒部24的内周面和延长筒部26的内周面的内径保持一定地在轴向连续,在该小径筒部24的内周面和延长筒部26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花键27。延长筒部26的轴向外侧部被底部28封闭。延长筒部26的底部28外嵌有构成兼用活塞10的前端部的大致圆盘状的按压部29。
兼用活塞10将大径筒部23嵌装在转入侧内侧缸体19a的大径孔部20的内侧,而且将小径筒部24嵌装在转入侧内侧缸体19a的小径孔部21的内侧。另外,使兼用活塞10的阶梯面25与转入侧内侧缸体19a的大径孔部20的底面30对置。而且,在该阶梯面25、底面30、大径孔部20以及小径筒部24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用于导入液压油的圆环状的液压室31a。另外,在大径孔部20以及小径孔部21分别形成有截面矩形的密封槽32a、32b。而且,在密封槽32a、32b内分别安装有环状的活塞密封件33a、33b。另外,转入侧内侧缸体19a的大径孔部20的开口缘部形成有环状凹槽34。并且,将防尘罩35的径向外侧部安装在环状凹槽34的内侧,并将防尘罩35的径向内侧部安装在按压部29的外周面。由此,防尘罩35被架设在大径孔部20的开口缘部和兼用活塞10的前端部之间。
行车专用活塞11例如是铝合金制,且具有有底圆筒形状。在行车专用活塞11的底面和嵌装行车专用活塞11的各缸体18a、18b、19b的里部之间形成用于导入液压油的液压室31b。另外,在各缸体18a、18b、19b的内周面形成有未图示的密封槽,在该密封槽安装有未图示的活塞密封件。另外,在各缸体18a、18b、19a的开口缘部和行车专用活塞11的前端部之间,架设有未图示的防尘罩。
从设置在内侧体部14的导入口分别将液压油送入各缸体18a、18b、19a、19b的液压室31a、31b。在本例中,将构成兼用活塞10的圆环状的阶梯面25的面积(受压面积)和行车专用活塞11的底面的面积(受压面积)设置为互相相等。因此,在行车制动时,兼用活塞10和与该兼用活塞10在轴向上对置的行车专用活塞11(以及其他的行车专用活塞11)能够以互相相等的力按压转子1的轴向两侧面。
在外侧体部13的轴向内侧面的周向两侧部以及内侧体部14的轴向外侧面的周向两侧部,以靠近转子1的方式设置有向轴向伸出的一对引导壁部36a、36b。在引导壁部36a、36b的周向上对置的侧面分别设置有沿与该各侧面基本正交的方向伸长的引导凹槽37a、37b。
外垫9a以及内垫9b被配置在转子1的轴向两侧。具体而言,外垫9a被配置在转子1和外侧体部13之间,内垫9b被配置在转子1和内侧体部14之间。外垫9a以及内垫9b分别具备内衬(摩擦材料)38和支承该内衬38的背面的金属制的背板(压板)39。背板39的周向两侧部分别设置有向周向突出的耳部40。而且,使设置在外垫9a的一对耳部40分别与设置在外侧体部13的1对引导凹部37a、37b宽松地卡合。另外,使设置在内垫9b的一对耳部40分别与设置在内侧体部14的1对引导凹部37a、37b宽松地卡合。由此,将外垫9a以及内垫9b相对于卡钳8以能够在轴向上位移而且不能在周向以及径向上位移的方式支承。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驻车机构部12具备夹具部件41以及推力产生机构42。夹具部件41是铝基合金制或铁基合金制,并具有逆U字形状,在周向上被配置在周向一侧的连结部15a和中间连结部16之间的部分,而且,从径向外侧横跨一对垫9a、9b以及内侧体部14。也就是说,夹具部件41以安装在卡钳8的方式设置。夹具部件41在轴向外侧部具有分叉状的按压部43,在轴向内侧部具有夹具基部44。另外,夹具部件41具有被配置在转子1的径向外侧而且将按压部43和夹具基部44在轴向上连结的梁部45。在本例中,按压部43和梁部45互相单独构成,并将该按压部43和梁部45利用在轴向配置的1的螺栓80互相结合。具体而言,将在轴向上插通按压部43的螺栓80的前端部与梁部45的轴向外端部螺纹配合。由此,梁部45和夹具基部44互相构成为一体。
按压部43以横跨转入侧外侧缸体18a的轴向内侧部的方式从径向外侧插入在外侧体部13的周向一半部的轴向内侧面和外垫9a的周向一半部的轴向外侧面之间。因此,在外侧体部13中转入侧外侧缸体18a的轴向内侧部的周向两侧设置有用于插入按压部43的分叉状的径向内侧部的一对凹部。
夹具基部44被配置在内侧体部14的轴向内侧,并具有基部主体46和从该基部主体46向周向另一侧伸出的1个臂部47。如图8以及图9所示,基部主体46为在其内侧具有向轴向外侧开口的容纳孔50的有底圆筒形状,具有筒状部48以及封闭该筒状部48的轴向内侧开口的底板部49。底板部49的中央部设置有在轴向贯通的贯通孔51。容纳孔50具有比设置在内侧体部14的轴向内侧部的引导筒22的外径略大的内径。
臂部47的前端部利用沿轴向伸长的圆筒部52构成。圆筒部52在轴向两侧开口,圆筒部52的中心轴和设置在基部主体46的容纳孔50的中心轴互相平行。圆筒部52具有与基部主体46基本相同的轴向尺寸,并具有比容纳孔50小的内径。
在本例中,利用第一引导部53、第二引导部54以及第三引导部55来将夹具部件41以能够相对于卡钳8在轴向位移且不能在周向以及径向位移的方式进行支承。
如图8以及图9所示,第一引导部53包括设置在内侧体部14的轴向内侧部的引导筒22和向夹具基部44的轴向外侧面开口的容纳孔50。也就是说,第一引导部53通过以将引导筒22的前端部以能够在轴向相对移动的方式嵌合在容纳孔50的内侧从而构成。另外,引导筒22的中心轴和容纳孔50的中心轴互相同轴地配置。引导筒22的外周面和容纳孔50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被设定为在驻车制动时,即使在按压部43和夹具基部44沿轴向朝向互相离开的方向位移的情况下,在引导筒22的外周面和容纳孔50的内周面之间也不发生撬动的程度的大小。
引导筒22的外周面和容纳孔50的内周面之间夹持有截面矩形形状的弹性环56。为此,在容纳孔50的内周面形成密封槽57,将弹性环56安装在该密封槽57内。在本例中,由于像这样将弹性环56夹持在引导筒22的外周面和容纳孔50的内周面之间,所以能够确保引导筒22的外周面和容纳孔50的内周面之间的气密性。因此,能有效防止水等异物进入引导筒22的内侧。另外,由于利用弹性环56将引导筒22弹性支承,所以能够使引导筒22和容纳孔50同心,能够有效地防止撬动。因此,能够将引导筒22的外周面和容纳孔50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确保得相对较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中,以使用截面矩形的方形密封件来作为弹性环56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使用截面圆形状的O形环。
在容纳孔50的开口缘部形成有环形凹槽58。将防尘罩59的径向外侧部安装在环形凹槽58的内侧,并将防尘罩59的径向内侧部安装在引导筒22的外周面的轴向中间部。由此,将防尘罩59架设在容纳孔50的闭口缘部和引导筒22的中间部之间,从而能够防止水等异物进入引导筒22的外周面和容纳孔50的内周面之间。
在本例中,在将引导筒22的前半部嵌合(插入)在容纳孔50的内侧时,为了防止容纳孔50以及引导筒22内的压力上升,所以设置为通过将形成在筒状部48的圆周方向一部分的筒状部48的外周面和容纳孔50连通的通孔60,而将容纳孔50以及引导筒22内的空前排出到外部。而且,在将引导筒22的前半部嵌合到容纳孔50的内侧后,将筒状部48的向外周面开口的通孔60的开口部用旋塞阀61封闭。
第二引导部54被设置在从第一引导部53向周向偏离的、在周向上与中间连结部16相同的位置,第二引导部54与第一引导部53一起将夹具部件41以能够相对于卡钳8在轴向位移的方式支承。如图10所示,这种第二引导部54包括被在构成夹具基部44的臂部47设置的圆筒部52和被固定在内侧体部14的内侧引导销62。内侧引导销62的轴向外侧部被固定在内侧体部14,轴向中间部能够在轴向上滑动(能够相对移动)地被插入在圆筒部52的内侧。因此,内侧引导销62被沿轴向配置(架设)在内侧体部14和夹具基部44(圆筒部52)之间。内侧引导销62的轴向外侧部与在内侧体部14的轴向内侧面中周向上的中间连结部16的相同位置且位于转出侧内侧缸体19b的径向外侧的部分开口的阴螺纹孔63螺纹配合。另外,内侧引导销62的中心轴和引导筒22的中心轴互相平行地配置。
如上述那样,将内侧引导销62在轴向上配置在与中间连结部16相同的位置。因此,将内侧引导销62固定在卡钳8中轴向上的刚性高即位移量少的部分。因此,内侧引导销62能够防止卡钳8的变形所引起的倾斜。另外,由于能够确保阴螺纹孔63的深度尺寸,像在周向上从中间连结部16偏离的位置形成阴螺纹孔63的情况那样,不需要增厚以确保深度尺寸。因此,能够抑制卡钳8的重量增加。另外,由于能够抑制臂部47的向周向上的突出量,所以能够抑制夹具部件41的周向尺寸。因此,能够使布局性良好。
内侧引导销62的轴向中间部例如经由金属制的圆筒状的衬套64被插入圆筒部52的内侧。衬套64的轴向尺寸比圆筒部52大,在将内侧引导销62固定在内侧体部14的状态下,衬套64被夹持在内侧体部14的轴向内侧面和内侧引导销62的头部之间。也就是说,通过利用衬套64限制内侧引导销62的螺纹配合量,从而实现内侧引导销62的轴向上的定位。衬套64的内径仅比内侧引导销62的外径稍大,且衬套64的外径仅比圆筒部52的内径稍小。在本例中,由于经由这种衬套64将内侧引导销62插入圆筒部52的内侧,所以能够降低滑动阻力,而且能够在衬套64与内侧引导销62之间吸收尺寸的偏差。另外,在圆筒部52的轴向两端部和衬套64的轴向两端部之间分别架设防尘罩65。由此,能够防止水等异物进入圆筒部52的内周面和衬套64的外周面之间。
第三引导部55被设置在周向上与第一引导部53相同的位置,且与第一引导部53以及第二引导部54一起将夹具部件41以能够在轴向位移的方式支承在卡钳8。如图11所示,这种第三引导部55包括被设置在外侧体部13的支承筒部66和被固定在夹具部件41的外侧引导销67。支承筒部66在外侧体部13中被设置在转入侧外侧缸体18a的径向外侧。外侧引导销67的轴向内侧部被固定在夹具部件41的按压部43,轴向外侧部能够在轴向上滑动(能够相对移动)地被插入在支承筒部66的内侧。因此,外侧引导销67被沿轴向配置(架设)在外侧体13和按压部43之间。外侧引导销67的轴向内侧部与向按压部43的轴向外侧面开口的阴螺纹孔68螺纹配合。另外,外侧引导销67的中心轴和容纳孔50的中心轴互相平行地配置。外侧引导销67的中心轴和容纳孔50的中心轴的周向上的位置互相相同,但径向上的位置不同。
外侧引导销67的轴向外侧部经由弹性材料制的有地圆筒状的弹性体(橡胶套筒)69而被插入支承筒部66的内侧。弹性体69实现相对于支承筒部66的轴向上的止脱,并利用其底部将外侧引导销67的轴向外端面覆盖。这种弹性体69将外侧引导销67的轴向外侧部相对于外侧体部13弹性支承。
如图8以及图9所示,推力产生机构42是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并在工作时使轴向的全长变化的进给螺杆机构,具备内侧位移部件即主轴70以及外侧位移部件即螺母71。
活塞70在前端部(轴向外侧部)到中间部的外周面具有阳螺纹部72,在基端附近部具有比其他部分直径大的凸缘部73。主轴70的基端部(轴向内侧部)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在夹具基部44的底板部49形成的贯通孔51的内侧。主轴70的前端部到中间部被从轴向内侧插入被嵌装在转入侧缸体19a的兼用活塞10的内侧。主轴70的中心轴与容纳孔50(引导筒22)的中心轴同轴。推力轴承74被配置在凸缘部73的轴向内侧面和底板部49的轴向外侧面之间。由此,能够利用底板部49支承作用在凸缘部73的轴向负载,而且使凸缘部73能够相对于底板部49相对旋转。
螺母71在内周面具有阴螺纹部75,并与主轴70的前端部到中间部的阳螺纹部72螺纹配合。在螺母71的前端部(轴向外侧部)设置有比其他部分直径大的大径部,且在该大径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花键76。而且,外花键76与在构成兼用活塞10的小径筒部24以及延长筒部26的内周面形成的内花键27花键配合。因此,螺母71被以能够轴向位移且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配置在兼用活塞10的内侧。这种螺母7的中心轴也与容纳孔50(引导筒22)的中心轴同轴。
在本例中,夹具基部44的轴向内侧支承固定有电动驱动装置(MGU)77。电动驱动装置77具备:壳体78以及被分别容纳在该壳体78的内侧的电动马达以及齿轮式减速机等减速机构。而且,将固定构成减速机构的最终齿轮的转动轴79与主轴70的基端部不能相对转动地连接。由此,通过向电动马达通电,使主轴70旋转,从而使螺母71相对于内侧体部14在轴向位移。
在利用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2a来进行行车制动时,将液压油分别送入卡钳8所具备的全部的缸体18a、18b、19a、19b的液压室31a、31b。由此,将全部的活塞10、11(1个兼用活塞10和3个行驶专用活塞11)分别从缸体18a、18b、19a、19b推出,并将1对垫9a、9b按压在转子1的轴向两侧面。其结果,转子1被从轴向两侧牢固按压,从而进行制动。如此,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2a通过导入工作油将全部的活塞10、11推出从而得到行车制动所使用的制动力。
与之相对,在利用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2a来进行驻车制动时,对构成电动驱动装置77的电动马达通电,从而使构成推力产生机构42的主轴70旋转。由此,使螺母71相对于内侧体部14向轴向外侧位移。而且,将螺母71的前端部(轴向外端部)按压在构成兼用活塞10的延长筒部26的底部28,并利用该兼用活塞10将内垫9b按压在转子1的轴向内侧面。另外,将该按压所伴随的反力从主轴70经由推力轴承74传递到夹具部件41。由此,使主轴70以及夹具部件41相对于卡钳8向轴向内侧位移。此时,引导筒22和容纳孔50、内侧引导销62(衬套64)和圆筒部52以及外侧引导销67和支承筒部66(弹性体69)分别在轴向滑动(相对移动)。而且,利用按压部43将外垫9a按压在转子1的轴向外侧面。其结果,转子1被从轴向两侧牢固按压,从而进行制动。如此,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2a仅通过驱动进行如浮动型制动器那样动作的驻车机构部12来得到驻车制动所使用的制动力。
另外,在解除驻车制动时,利用电动马达使主轴70向制动工作时的相反方向转动。由此,使螺母71相对于内侧体部14向轴向内侧位移。另外,通过使主轴70相对于内侧体部14向轴向外侧位移,从而使夹具部件41相对于内侧体部14向轴向外侧位移。此时,引导筒22和容纳孔50、内侧引导销62(衬套64)和圆筒部52以及外侧引导销67和支承筒部66(弹性体69)分别在轴向滑动(相对移动)。另外,利用活塞密封件33a、33b的弹性回复力,使兼用活塞10向从轴向内侧即从转子1离开的方向位移。其结果,在1对垫9a、9b和转子1的轴向两侧面之间,确保了间隔。
根据以上那样的本例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2a,由于能够用其单个装置发挥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这2个功能,所以与分别设置专用的装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装置主体的小型化以及轻量化,同时能提高转向节4的形状的自由度。
也就是说,将作为驻车制动器发挥功能的驻车机构部12组合到作为液压式的行车制动器发挥功能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2a,从而构成一个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2a。而且,将构成驻车机构部12的夹具部件41以相对于卡钳8安装(径向上重叠)的方式进行支承,而且将构成驻车机构部12的推力产生机构42的一部分部件(螺母71的大部分以及主轴70的轴向外半部)配置在转入侧内侧缸体19内。
因此,与所述图18所示的现有结构的情况那样,将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的专用的2个装置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的结构或简单地在周向上连续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特别是对于周向上连续的结构,周向上的全长的缩短)以及轻量化。而且,由于将按压部43设置成横跨转入侧外侧缸体18a以及行车专用活塞11的形状(分叉形状),所以与在周向上相邻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减小周向上的全长。另外,需要安装在转向节4的安装部只需一个用于将卡钳8支承固定的安装部即可,因此能够提高转向节4的形状的自由度。而且,在行车制动以及驻车制动中,将1对垫9a、9b通用地使用,从而能够降低垫数量(与图18的结构相比,减少了2个垫),从这方面来说也实现了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
特别地在本例中,采用了如下支承结构:利用第一引导部53、第二引导部54和第三引导部55这3个引导部53、54、55,将构成驻车机构部12的夹具部件41相对于卡钳8支承。因此,在进行驻车制动的情况或解除驻车制动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防止夹具部件41相对于卡钳8向径向或周向倾斜。另外,能够有效防止在内花键27和外花键76之间、外螺纹72和内螺纹75之间发生撬动、拖拽。其结果,能够利用推力产生机构42效率良好地将电动马达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从而使夹具部件41能够在轴向上顺畅地位移,因此能够稳定地得到驻车制动所使用的制动力。
另外,将第二引导部54设置在从第一引导部53以及第三引导部55向周向偏离的位置,所以能够防止夹具部件41不管电动马达(主轴70)的旋转而绕引导筒22的中心轴旋转。因此,在本例中,能够将夹具部件41以相对于卡钳8仅能够在轴向位移的方式支承。另外,由于利用第三引导部55将按压部43支承在外侧体部13,所以能够有效地防止存在于从第一引导部53向轴向离开的位置的按压部43向径向、周向位移(振动)。特别地在本例中,将外侧引导销67经由弹性体69支承在外侧体部13,所以能够抑制滑动阻力,同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夹具部件41(按压部43)的振动。另外,由于将第三引导部55和第一引导部53的周向位置设置得相同,且将外侧引导销67配置在按压部43的周向中央,所以能防止设置外侧引导销67所引起的重量产生失衡。
而且,如图16所示,由于将构成夹具部件41的按压部和梁部45互相设为分体,并将该按压部43和梁部45利用螺栓80互相结合,所以能够将按压部43的轴向内侧面和梁部45的径向内侧面直角地配置。因此,通过将按压部和梁部一体地设置,从而与将按压部的轴向内侧面和梁部的径向内侧面经由凹圆弧状的曲面部而连续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与外垫9a的干涉,而且能够将夹具部件41配置在径向内侧。因此,能够有效防止夹具部件41从卡钳8向径向外侧伸出。因此,能够将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2a的径向宽度尺寸抑制得较小,能够提升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2a的布局性。
在实施方式中,仅对利用电动驱动装置来得到驻车制动所使用的制动力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也就是说,驻车制动所使用的制动力只要是利用驻车机构部的驱动而产生的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如日本特开2007-177995号公报等公开的那样驻车制动操纵杆的驱动结构。另外,使用的垫数也不限于2片,也可以设置4片或6片。另外,作为推力产生机构,也可以采用日本特开2011-158058号公报记载的那样的将进给螺杆机构和滚珠斜坡机构结合的结构。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在得到驻车制动的制动力时,利用构成推力产生机构的内侧位移部件直接按压被配置在转子的轴向内侧的垫。而且,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将构成第二引导部的内侧引导销的轴向内侧部固定在夹具部件,将内侧引导销的轴向外侧部能够滑动地插入内侧体部。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将构成第三引导部的外侧引导销的轴向外侧部固定在外侧体部,将外侧引导销的轴向内侧部能够滑动地插入在夹具部件(按压部)。

Claims (12)

1.一种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卡钳,所述卡钳被固定在悬梁装置,并具有:内侧体部和外侧体部,所述内侧体部和所述外侧体部在转子的轴向上被配置在该转子的两侧,并分别具有缸体;以及1对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将所述内侧体部和所述外侧体部的周向两侧部彼此连结;
多个活塞,所述活塞被分别嵌装在所述缸体内;
1对垫,所述1对垫被配置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两侧,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卡钳在轴向位移地被支承;以及
驻车机构部,所述驻车机构部具有夹具部件以及推力产生机构,
所述夹具部件在轴向外侧部具有按压部,且在轴向内侧部具有夹具基部,
所述夹具部件在周向上被配置在所述1对连结部之间的部分,并从径向外侧横跨存在于所述按压部和所述夹具基部之间的所述1对垫以及所述内侧体部,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卡钳在轴向位移地被支承,
所述推力产生机构具有:内侧位移部件,所述内侧位移部件被所述夹具基部支承,并且构成为在进行制动时相对于所述卡钳向轴向内侧位移;以及外侧位移部件,所述外侧位移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内侧体部所具备的所述缸体中的一个内,且在进行制动时相对于所述卡钳向轴向外侧位移,
所述缸体被构成为接收液压油以产生行车制动所使用的制动力,所述推力产生机构被构成为进行工作以产生驻车制动所使用的制动力,
所述内侧体部具有引导筒,所述引导筒在轴向内侧部从所述缸体的开口缘部向轴向内侧伸长,所述缸体的内侧配置有所述外侧位移部件,
所述夹具基部具有容纳孔,所述容纳孔在其内侧配置有所述内侧位移部件且轴向外侧开口,
所述引导筒被能够在轴向相对移动地嵌合在该容纳孔的内侧,从而形成将所述夹具部件相对于所述卡钳能够在轴向位移地进行支承的第一引导部,
在所述夹具基部具有从所述夹具基部的外周面连通到所述容纳孔的通孔,在所述夹具基部的外周面开口的所述通孔的开口部被旋塞阀封闭,
具有第三引导部,所述第三引导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一起将所述夹具部件相对于所述卡钳能够在轴向位移地支承,所述第三引导部包含外侧引导销,所述外侧引导销被沿轴向配置在所述外侧体部和所述按压部之间,
所述外侧引导销被固定在所述外侧体部和所述按压部中的任一者,所述外侧引导销经由弹性体被能够滑动地插入在所述外侧体部和所述按压部中的另一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其中,所述引导筒和所述内侧位移部件以及所述外侧位移部件被互相同轴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其中,所述内侧位移部件为在外周面具有外螺纹部的主轴,所述外侧位移部件为在内周面具有内螺纹并与所述主轴螺纹配合的螺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其中,还具备弹性环,所述弹性环被夹持在所述引导筒的外周面和所述容纳孔的内周面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其中,还具备防尘罩,所述防尘罩被架设在所述引导筒的外周面和所述容纳孔的开口部之间。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其中,在从所述第一引导部向周向偏离的位置具有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二引导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一起将所述夹具部件相对于所述卡钳能够在轴向位移地支承,所述第二引导部包含内侧引导销,所述内侧引导销被沿轴向配置在所述内侧体部和所述夹具基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其中,所述内侧引导销被固定在所述内侧体部和所述夹具基部中的任一者,并被能够滑动地插入所述内侧体部和所述夹具基部中的另一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其中,所述内侧引导销经由衬套被能够滑动地插入所述内侧体部和所述夹具基部中的另一者。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其中,所述卡钳具有中间连结部,所述中间连结部将所述外侧体部的周向中间部和所述内侧体部的周向中间部在轴向上连结,
所述内侧引导销在周向上被固定在与所述中间连结部相同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引导部在周向上被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相同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其中,
所述夹具部件具有被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而且将所述按压部和所述夹具基部在轴向连结的梁部,
所述梁部和所述按压部互相分体构成。
12.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其中,在所述夹具基部具备使所述推力产生机构工作的电动驱动装置。
CN201910507793.9A 2018-06-14 2019-06-12 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 Active CN1106082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3725A JP7043353B2 (ja) 2018-06-14 2018-06-14 対向ピストン型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JP2018-113725 2018-06-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08246A CN110608246A (zh) 2019-12-24
CN110608246B true CN110608246B (zh) 2023-03-21

Family

ID=66857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07793.9A Active CN110608246B (zh) 2018-06-14 2019-06-12 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14350B2 (zh)
EP (1) EP3591250B1 (zh)
JP (1) JP7043353B2 (zh)
CN (1) CN1106082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8126B (zh) * 2019-08-01 2024-04-16 汉拿万都株式会社 一种车辆卡钳、车辆的制动方法及车辆
US11313425B2 (en) * 2020-07-13 2022-04-26 Kema Enterprise Co., Ltd. Motor transmission unit for electronic parking brake device
US11542994B2 (en) * 2020-09-23 2023-01-03 Akebono Brake Industry Co., Ltd Brake system with support structure for moving body
CN112377539B (zh) * 2020-10-13 2021-11-30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制动装置以及车辆
JP2022168696A (ja) * 2021-04-26 2022-11-08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対向ピストン型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キャリパ
TW202314138A (zh) * 2021-09-15 2023-04-01 捷加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煞車卡鉗
KR102588379B1 (ko) * 2021-09-27 2023-10-12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브레이크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5260Y2 (ja) * 1992-03-23 1996-10-30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の分割型キャリパボディ
JP2559901Y2 (ja) * 1992-12-15 1998-01-19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のピンスライド型キャリパボディ
JPH0960667A (ja) 1995-08-22 1997-03-04 Akebono Brake Ind Co Ltd ドラムイン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JP2002021892A (ja) 2000-07-04 2002-01-23 Akebono Brake Ind Co Ltd ドラムイン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US20070029144A1 (en) 2005-08-04 2007-02-08 Akebono Brake Industry Co., Ltd. Disc brake operating system
JP2007177995A (ja) 2005-11-29 2007-07-12 Akebono Brake Ind Co Ltd パーキング用操作機構を備えたディスクブレーキ作動装置
JP4754390B2 (ja) 2006-04-03 2011-08-2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ブレーキ装置
JP5148668B2 (ja) * 2010-01-26 2013-02-20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パーキング機構付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JP5513914B2 (ja) 2010-02-03 2014-06-04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ーキング機構付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JP2013072511A (ja) * 2011-09-28 2013-04-22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US9920799B2 (en) * 2012-10-26 2018-03-20 Akebono Brake Industry Co., Ltd. Disk brake device and brake pad for disk brake device
JP2015086886A (ja) 2013-10-28 2015-05-07 Ntn株式会社 電動式直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電動式ブレーキ装置
JP6189718B2 (ja) * 2013-11-07 2017-08-30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パッド及び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JP2015124811A (ja) * 2013-12-26 2015-07-06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JP6208065B2 (ja) 2014-03-31 2017-10-04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対向ピストン型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JP2015215074A (ja) 2014-05-13 2015-12-03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JP2016017558A (ja) 2014-07-08 2016-02-01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JP2016079986A (ja) 2014-10-09 2016-05-16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JP2016098848A (ja) 2014-11-18 2016-05-30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US9989115B2 (en) 2016-08-26 2018-06-05 Akebono Brake Industry Co., Ltd Disc brake system
US11428284B2 (en) * 2017-10-13 2022-08-30 Hitachi Astemo, Ltd. Electric motor-driven brake apparatus
US11261927B2 (en) * 2019-02-11 2022-03-01 ZF Active Safety US Inc. Electric parking brake with active piston retrac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91250A1 (en) 2020-01-08
US20190383336A1 (en) 2019-12-19
US10914350B2 (en) 2021-02-09
EP3591250B1 (en) 2023-05-03
JP7043353B2 (ja) 2022-03-29
JP2019215067A (ja) 2019-12-19
CN110608246A (zh) 2019-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08246B (zh) 对置活塞型盘式制动装置
JP6208065B2 (ja) 対向ピストン型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WO2015174434A1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US7845473B2 (en) Brake caliper structure of straddle seat off-road vehicle
WO2015098780A1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EP2292369B1 (en) Cylinder apparatus and disk brake
WO2015098781A1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WO2015137359A1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WO2020149417A1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WO2016006581A1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US6186286B1 (en) Braking device
CN112413006B (zh) 盘式制动器和车辆
CN116134236A (zh) 盘式制动装置
JP7298506B2 (ja) 荷役車両の湿式ブレーキ装置
US20240077120A1 (en) Disc brake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same
WO2021215157A1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2012072843A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US20230037330A1 (en) Brake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12334677B (zh) 盘式制动器
KR20230021347A (ko) 차량용 브레이크 장치
KR20050056494A (ko) 자동차의 디스크브레이크 구조
JP2006046544A (ja) ピンスライド型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