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62167B - 蒸汽轮机系统 - Google Patents

蒸汽轮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62167B
CN110462167B CN201880020766.2A CN201880020766A CN110462167B CN 110462167 B CN110462167 B CN 110462167B CN 201880020766 A CN201880020766 A CN 201880020766A CN 110462167 B CN110462167 B CN 1104621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rod
outer casing
plate
lateral side
steam turb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076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62167A (zh
Inventor
大西智之
浜田雄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Power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Power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Power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Power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621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21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621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21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other groups
    • F01D25/24Casings; Casing parts, e.g. diaphragms, casing fastenings
    • F01D25/26Double casings; Measures against temperature strain i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7/00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 F01K7/16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the engines being only of turbine type
    • F01K7/22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the engines being only of turbine type the turbines having inter-stage steam heating
    • F01K7/223Inter-stage moisture sepa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other groups
    • F01D25/24Casings; Casing parts, e.g. diaphragms, casing fast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other groups
    • F01D25/28Supporting or mounting arrangements, e.g. for turbine ca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other groups
    • F01D25/30Exhaust heads, chambers,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1/00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s being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boilers or condensers
    • F01K11/02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s being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boilers or condensers the engines being turb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3/00General layout or general methods of operation of complete pl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20/00Application
    • F05D2220/30Application in turbines
    • F05D2220/31Application in turbines in steam turb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10Stators
    • F05D2240/14Casings or housings protecting or supporting assemblies within

Abstract

蒸汽轮机系统,具备:第一支承棒(41),设于外机室(33)内,向一个方向延伸,第一支承棒(41)的一端(41A)与端板(45)的上半部分的内表面(45a)中的、比转子的轴线靠横向一侧的面连接,第一支承棒(41)的另一端(41B)与配置于比一端(41A)靠外机室(33)的横向另一侧的顶板(48)的内表面(48a)连接。

Description

蒸汽轮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轮机系统。
本申请基于2017年7月13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7-137198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在发电厂中,使用包括蒸汽轮机的蒸汽轮机系统。蒸汽轮机具备:旋转的涡轮转子、内机室以及外机室。
内机室在上部具有导入蒸汽的蒸汽导入口。内机室容纳涡轮转子。外机室容纳内机室。外机室供在内机室内做功的蒸汽导出。外机室成为真空状态。
作为蒸汽轮机中的一种,已知在外机室的横向一侧配置有冷凝器(Condenser)的侧冷凝器方式的蒸汽轮机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外机室具有:底板、顶板、弯曲板、一对端板以及排气口。
顶板以与底板对置的方式配置在底板的上方。弯曲板以与排气口对置的方式配置。弯曲板与顶板的一端以及底板的一端一体地形成。
一对端板以从涡轮转子的轴线方向夹入弯曲板、顶板以及底板的方式配置。在一对端板分别形成有用于插入涡轮转子的开口部。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蒸汽轮机系统中,在蒸汽轮机中做功后的蒸汽经由在外机室的横向一侧形成的排气口而被供给至冷凝器。
采用这样的结构的蒸汽轮机系统与将蒸汽向下方排出的蒸汽轮机进行比较,能够降低建筑物的高度以及根基的高度,并且能够降低成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246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再者,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蒸汽轮机系统中,如上所述,由于外机室内成为真空状态,因此,存在外机室因外压的影响而凹陷的可能性。
此外,当通过从排气口排出外机室内的蒸汽而外机室的一部分向朝向排气口的方向变形时,存在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朝向排气口的横向位移的可能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了外机室的变形的基础上,抑制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朝向排气口的横向位移的蒸汽轮机系统。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轮机系统具备:蒸汽轮机,具有:绕轴线旋转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转子;容纳该转子,并且供蒸汽导入的内机室;以及容纳该内机室,并且在横向一侧形成有排气口,且内部为真空状态的外机室;冷凝器,配置于所述外机室的所述横向一侧,通过经由所述排气口来供给所述蒸汽;以及第一支承棒,设于所述外机室内,向一个方向延伸,所述外机室具有:端板,在所述转子的轴线延伸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内机室对置;顶板,配置于所述内机室的上方,沿着水平面延伸,并且与所述端板连接;底板,配置于所述顶板的下方,沿着所述水平面延伸,并且与所述端板连接;以及弯曲板,在与所述轴线交叉的方向与所述排气口对置,并且向离开该排气口的方向突出,与配置于所述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的所述顶板的端及所述底板的端、以及所述端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承棒的一端与所述端板的上半部分的内表面中的、位于比所述轴线靠所述横向一侧的面连接,所述第一支承棒的另一端与配置于比所述一端靠所述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的所述顶板的内表面连接。
根据本发明,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一支承棒,在端板的内表面与顶板的内表面之间,第一支承棒作为支承棒(支撑棒)发挥功能,因此,能抑制内部成为真空状态的外机室(具体而言,端板以及顶板)的变形。
此外,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一支承棒,在端板因压力比外机室内的压力高的外机室的外侧的压力而产生凹陷变形时,能够将由端板的变形产生的力经由第一支承棒的一端传递至与第一支承棒的另一端连接的顶板。
此时,由于在比第一支承棒的一端靠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配置有第一支承棒的另一端,因此,传递至顶板的力包括:作用于从外机室的横向一侧朝向横向另一侧的方向的横向分量,以及作用于将弯曲板推向上方的方向的上方分量。
因此,通过传递至顶板的力的上方分量,能抑制由外机室的外侧的压力导致的顶板的凹陷变形。
此外,能通过传递至顶板的力的横向分量使经由排气口排出外机室内的蒸汽时产生的力(具体而言,使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从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朝向横向一侧的方向移动的力)减弱。
就是说,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一支承棒,能在抑制了外机室的变形的基础上,抑制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朝向排气口的横向位移。
此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轮机系统中,可以具备:第二支承棒,设于所述外机室内,向一个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承棒的一端与所述端板的上半部分的内表面中的、位于比所述轴线靠所述横向另一侧的面连接,在轴线方向观察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承棒的另一端以该第二支承棒与所述外机室的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式与位于比所述第二支承棒的一端靠上方的位置的所述弯曲板的内表面连接。
像这样,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二支承棒,在端板的内表面与弯曲板的内表面之间,第二支承棒作为支承棒发挥功能,因此,能抑制内部成为真空状态的外机室(具体而言,端板以及弯曲板)的变形。
此外,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二支承棒,在端板因压力比外机室内的压力高的外机室的外侧的压力而产生凹陷变形时,能够将由端板的变形产生的力经由第二支承棒传递至弯曲板的上部。
此时,在轴线方向观察的状态下,以与外机室的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有第二支承棒,因此,传递至弯曲板的力包括:作用于与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的横向分量,以及作用于将弯曲板推向上方的方向的上方分量。
因此,在从第二支承棒传递至弯曲板的力中,不包括作用于从横向另一侧朝向横向一侧的方向的分量(使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排气口侧移动的分量)。由此,能抑制由设置第二支承棒引起的、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排气口侧的位移(横向的位移)。
此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轮机系统中,可以具备:第三支承棒,设于所述外机室内,向一个方向延伸,所述外机室还具有:侧板,在与所述轴线交叉的方向与所述弯曲板对置,并且与配置于所述横向一侧的所述顶板的端及所述底板的端、以及所述端板连接,所述第三支承棒的一端与所述侧板的内表面连接,所述第三支承棒的另一端与位于比该第三支承棒的一端靠所述横向另一侧的位置的所述顶板的内表面连接。
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三支承棒,在侧板的内表面与顶板的内表面之间,第三支承棒作为支承棒发挥功能,因此,能抑制内部成为真空状态的外机室(具体而言,侧板以及顶板)的变形。
此外,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三支承棒,在侧板因压力比外机室内的压力高的外机室的外侧的压力而向弯曲板侧凹陷变形时,能够将由侧板的变形产生的力经由第三支承棒的一端传递至与第三支承棒的另一端连接的顶板。
此时,传递至顶板的力包括:作用于从外机室的横向一侧朝向横向另一侧的方向的横向分量,以及作用于将顶板推向上方的方向的上方分量。
因此,通过传递至顶板的力的上方分量,能抑制由外机室的外侧的压力导致的顶板的凹陷变形。
此外,能通过传递至顶板的力的横向分量使经由排气口排出外机室内的蒸汽时产生的力(具体而言,使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从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朝向横向一侧的方向移动的力)减弱。
就是说,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三支承棒,能在抑制了外机室的变形的基础上,抑制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朝向排气口的横向位移。
此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轮机系统中,可以具备:涡轮支架,配置于所述外机室的下方,固定有所述底板;以及第四支承棒,设于所述外机室内,向一个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支承棒的一端与所述端板的下半部分的内表面中的、比所述转子的轴线靠所述横向另一侧的面连接,所述第四支承棒的另一端配置于比该第四支承棒的一端靠所述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且与位于比所述第四支承棒的一端靠下方的位置的所述弯曲板的内表面连接。
再者,在外机室的底板被固定于涡轮支架的状态下,外机室的底板与涡轮支架的固定部分成为约束点。然后,在成为该状态的外机室中,产生以约束点为中心的力矩。
具体而言,在弯曲板侧在从下向上的方向产生力矩,在排气口侧在从上向下的方向产生力矩,在顶板侧在从横向另一端朝向横向一端的方向产生力矩。
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四支承棒,在端板因压力比外机室的内部压力高的外机室的外侧的压力而向转子的轴线方向凹陷变形时,能够将由端板的变形产生的力经由第四支承棒的一端传递至与第四支承棒的另一端连接的弯曲板的下部。
此时,传递至弯曲板的下部的力包括:作用于从横向一侧朝向横向另一侧的方向的横向分量,以及作用于将弯曲板推向下方的方向的下方分量。
因此,通过传递至弯曲板的下部的力的下方分量,能抑制弯曲板的下部产生凹陷变形,并且能抵消在弯曲板侧产生的从下向上的方向的力矩的一部分。
此外,通过传递至弯曲板的下部的力的横向分量,能减弱经由排气口对外机室内进行排气时产生的力(具体而言,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从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朝向横向一侧的方向移动的力)。
就是说,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四支承棒,能在抑制了外机室的变形的基础上,抑制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朝向排气口的横向位移。
此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轮机系统中,可以还具备:涡轮支架,配置于所述外机室的下方,固定有所述底板;以及第五支承棒,设于所述外机室内,向一个方向延伸,所述外机室具有:加强肋,从所述底板向上方突出,并且包括与所述端板的内表面对置的对置面,所述第五支承棒的一端与所述端板的下半部分的内表面中的、比所述轴线靠所述横向一侧的面连接,所述第五支承棒的另一端位于比该第五支承棒的一端靠所述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且与位于比所述第五支承棒的一端靠上方的位置的所述加强肋的对置面连接。
通过设有上述构成的第五支承棒,在端板的内表面与加强肋的对置面之间,第五支承棒作为支承棒发挥功能,因此,能抑制内部成为真空状态的外机室(具体而言,端板)的变形。
此外,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五支承棒,在端板因压力比外机室内的压力高的外机室的外侧的压力而向转子的轴线方向凹陷变形时,能够将由端板的变形产生的力经由第五支承棒的一端传递至与第五支承棒的另一端连接的加强肋。
此时,传递至加强肋的力包括:作用于从横向一侧朝向横向另一侧的方向的横向分量,以及作用于将加强肋推向上方的方向的上方分量。
因此,通过传递至加强肋的力的上方分量,能降低在排气口侧产生的从上向下的方向的力矩。
此外,通过传递至加强肋的力的横向分量,能减弱经由排气口对外机室内进行排气时产生的力(具体而言,使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从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朝向横向一侧的方向移动的力)。
就是说,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五支承棒,能在抑制了外机室的变形的基础上,抑制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朝向排气口的横向位移。
此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轮机系统中,可以在轴线方向观察的状态下,所述第五支承棒比所述第四支承棒的倾斜度更平缓地倾斜。
像这样,通过使第五支承棒的倾斜度比第四支承棒的倾斜度更平缓,能分别高效地降低在弯曲板侧以及排气口侧产生的力矩。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轮机系统具备:蒸汽轮机,具有:绕轴线旋转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转子;容纳该转子,并且供蒸汽导入的内机室;以及容纳该内机室,并且在横向一侧形成有排气口,且内部为真空状态的外机室;冷凝器,配置于所述外机室的所述横向一侧,通过经由所述排气口来供给所述蒸汽;涡轮支架,支承所述外机室;以及第一支承棒,设于所述外机室内,向一个方向延伸,所述外机室具有:端板,在所述转子的轴线延伸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内机室对置;顶板,配置于所述内机室的上方,沿着水平面延伸,并且与所述端板连接;底板,配置于所述顶板的下方,沿着所述水平面延伸并且与所述端板连接;以及弯曲板,在与所述转子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与所述排气口对置,并且向离开该排气口的方向突出,与配置于所述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的所述顶板的端及所述底板的端、以及所述端板连接,所述第一支承棒的一端与所述端板的下半部分的内表面中的、比所述转子的轴线靠所述横向另一侧的面连接,所述第一支承棒的另一端配置于比该第一支承棒的一端靠所述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且与位于比所述第一支承棒的一端靠下方的位置的所述弯曲板的内表面连接。
根据本发明,通过设有上述构成的第一支承棒,在端板的内表面与弯曲板的内表面之间,第一支承棒作为支承棒(支撑棒)发挥功能,因此,能抑制内部成为真空状态的外机室(具体而言,端板以及弯曲板的下部)的变形。
再者,在外机室的底板被固定于涡轮支架的状态下,外机室的底板与涡轮支架的固定部分成为约束点。然后,在成为该状态的外机室中,产生以约束点为中心的力矩。
具体而言,在弯曲板侧在从下向上的方向产生力矩,在排气口侧在从上向下的方向产生力矩,在顶板侧在从横向另一端朝向横向一端的方向产生力矩。
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一支承棒,在端板因压力比外机室内的压力高的外机室的外侧的压力而凹陷变形时,能够将由端板的变形产生的力经由第一支承棒的一端传递至与第一支承棒的另一端连接的弯曲板的下部。
此时,传递至弯曲板的下部的力包括:作用于从横向一侧朝向横向另一侧的方向的横向分量,以及作用于将弯曲板推向下方的方向的下方分量。
因此,通过传递至弯曲板的下部的力的下方分量,能抑制弯曲板的下部产生凹陷变形,并且能抵消在弯曲板侧产生的从下向上的方向的力矩的一部分。
此外,通过传递至弯曲板的下部的力的横向分量,能减弱经由排气口对外机室内进行排气时产生的力(具体而言,使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从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朝向横向一侧的方向移动的力)。
就是说,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一支承棒,能在抑制了外机室的变形的基础上,抑制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朝向排气口的横向位移。
此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轮机系统中,可以是所述外机室具有:加强肋,从所述底板向上方突出,且包括与所述端板的内表面对置的对置面,所述蒸汽轮机系统具备:第二支承棒,设于所述外机室内,向一个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承棒的一端与所述端板的下半部分的内表面中的、比所述轴线靠所述横向一侧的面连接,所述第二支承棒的另一端位于比该第二支承棒的一端靠所述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且与位于比所述第二支承棒的一端靠上方的位置的所述加强肋的对置面连接。
像这样,通过设有上述构成的第二支承棒,在端板的下半部分的内表面与加强肋的对置面之间,第二支承棒作为支承棒发挥功能,因此,能抑制内部成为真空状态的外机室(具体而言,端板)的变形。
此外,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二支承棒,在端板因压力比外机室内的压力高的外机室的外侧的压力而凹陷变形时,能够将由端板的变形产生的力经由第二支承棒的一端传递至与第二支承棒的另一端连接的加强肋。
此时,传递至加强肋的力包括:作用于从横向一侧朝向横向另一侧的方向的横向分量,以及作用于将加强肋推向上方的方向的上方分量。
因此,通过传递至加强肋的力的上方分量,能降低在排气口侧产生的从上向下的方向的力矩。
此外,通过传递至加强肋的力的横向分量,能减弱经由排气口对外机室内进行排气时产生的力(具体而言,使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从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朝向横向一侧的方向移动的力)。
就是说,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二支承棒,能在抑制了外机室的变形的基础上,抑制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朝向排气口的横向位移。
此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轮机系统中,可以是在轴线方向观察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承棒比所述第一支承棒的倾斜度更平缓地倾斜。
像这样,通过使一端与端板的内表面连接的第二支承棒的倾斜度比一端与弯曲板的下半部分的内表面连接的第一支承棒的倾斜度更平缓,能分别高效地降低在弯曲板侧以及排气口侧产生的力矩。
此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轮机系统中,可以具备:第三支承棒,设于所述外机室内,向一个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支承棒的一端与所述端板的上半部分的内表面中的、比所述转子的轴线靠所述横向一侧的面连接,所述第三支承棒的另一端与配置于比所述一端靠所述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的所述顶板的内表面连接。
像这样,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三支承棒,在端板的内表面与顶板的内表面之间,第三支承棒作为支承棒(支撑棒)发挥功能,因此,能抑制内部成为真空状态的外机室(具体而言,端板以及顶板)的变形。
此外,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三支承棒,在端板因压力比外机室内的压力高的外机室的外侧的压力而凹陷变形时,能将由端板的变形产生的力经由第三支承棒的一端传递至与第三支承棒的另一端连接的顶板。
此时,由于在比第三支承棒的一端靠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配置有第三支承棒的另一端,因此,传递至顶板的力包括:作用于从外机室的横向一侧朝向横向另一侧的方向的横向分量,以及作用于将弯曲板推向上方的方向的上方分量。
因此,通过传递至顶板的力的上方分量,能抑制由外机室的外侧的压力导致的顶板的凹陷变形。
此外,能通过传递至顶板的力的横向分量使经由排气口排出外机室内的蒸汽时产生的力(具体而言,使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从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朝向横向一侧的方向移动的力)减弱。
就是说,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三支承棒,能在抑制了外机室的变形的基础上,抑制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朝向排气口的横向位移。
此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轮机系统中,可以具备:第四支承棒,设于所述外机室内,向一个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支承棒的一端与所述端板的上半部分的内表面中的、比所述轴线靠所述横向另一侧的面连接,在轴线方向观察的状态下,所述第四支承棒的另一端以该第四支承棒与所述外机室的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式与所述弯曲板的下半部分的内表面连接。
像这样,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四支承棒,在端板的内表面与弯曲板的内表面之间,第四支承棒作为支承棒发挥功能,因此,能抑制内部成为真空状态的外机室(具体而言,端板以及弯曲板)的变形。
此外,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四支承棒,在端板因压力比外机室内的压力高的外机室的外侧的压力而凹陷变形时,能够将由端板的变形产生的力经由第四支承棒传递至弯曲板的上部。
此时,在轴线方向观察的状态下,以与外机室的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有第四支承棒,因此,传递至弯曲板的力包括:作用于与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的横向分量,以及作用于将弯曲板推向上方的方向的上方分量。
因此,在从第四支承棒传递至弯曲板的力中,不包括作用于从横向另一侧朝向横向一侧的方向的分量(使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排气口侧移动的分量)。由此,能抑制由设置第四支承棒引起的、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排气口侧的位移(横向的位移)。
此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轮机系统中,可以是所述外机室还具有:侧板,与所述弯曲板对置,并且与配置于所述横向一侧的所述顶板的端、配置于所述横向一侧的所述底板的端、以及所述端板连接,所述蒸汽轮机系统具备:第五支承棒,设于所述外机室内,向一个方向延伸,所述第五支承棒的一端与所述侧板的内表面连接,所述第五支承棒的另一端与位于比该第五支承棒的一端靠所述横向另一侧的位置的所述顶板的内表面连接。
像这样,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五支承棒,在侧板的内表面与顶板的内表面之间,第五支承棒作为支承棒发挥功能,因此,能抑制内部成为真空状态的外机室(具体而言,侧板以及顶板)的变形。
此外,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五支承棒,在侧板因压力比外机室内的压力高的外机室的外侧的压力而向弯曲板侧凹陷变形时,能够将由侧板的变形产生的力经由第五支承棒的一端传递至与第五支承棒的另一端连接的顶板。
此时,传递至顶板的力包括:作用于从外机室的横向一侧朝向横向另一侧的方向的横向分量,以及作用于将顶板推向上方的方向的上方分量。
因此,通过传递至顶板的力的上方分量,能抑制由外机室的外侧的压力导致的顶板的凹陷变形。
此外,能通过传递至顶板的力的横向分量使经由排气口排出外机室内的蒸汽时产生的力(具体而言,使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从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朝向横向一侧的方向移动的力)减弱。
就是说,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五支承棒,能在抑制了外机室的变形的基础上,抑制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朝向排气口的横向位移。
此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轮机系统中,可以是所述外机室具有:侧板,在与所述轴线交叉的方向与所述排气口对置,所述排气口在所述轴线方向设有两个,所述侧板配置于两个所述排气口之间。
像这样,可以在转子的轴线方向,以隔着内机室对置的方式配置两个端板。
此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蒸汽轮机系统中,可以是所述排气口在所述轴线方向设有两个,所述侧板配置于两个所述排气口之间。
像这样,可以在转子的轴线方向设置两个排气口,使侧板配置于两个排气口之间。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在抑制外机室的变形的基础上,抑制外机室以及内机室向朝向排气口的横向位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轮机系统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2]是从A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低压蒸汽轮机、冷凝器以及中间筒(图1中未图示)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低压蒸汽轮机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低压蒸汽轮机的A1-A2线方向的剖面图。
[图5]是图3所示的低压蒸汽轮机的B1-B2线方向的剖面的立体图。
[图6]是轴线方向观察图5所示的构造体的图。
[图7]是图3所示的低压蒸汽轮机的C1-C2线方向的剖面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使图2所示的低压蒸汽轮机与中间筒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构成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轮机系统的第一支承棒的图(其一),是示意性地表示在一方的端板设有第一支承棒的状态的外机室的剖面立体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构成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轮机系统的第一支承棒的图(其二),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另一方的端板设有第一支承棒的状态的外机室的剖面立体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构成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轮机系统的第二支承棒的图,是放大了外机室的排气口的下部以及侧板的下部的图。
[图12]是放大了图11所示的构造体的区域D的立体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轴线方向观察第一以及第二支承棒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以及图2,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轮机系统10进行说明。在图1中,用虚线图示出位于图1所示的低压蒸汽轮机16的纸面跟前侧的冷凝器23(Condenser)。此外,在图1中,省略图2所示的中间筒21的图示以及图3所示的排气口56的图示。在图1中,X方向表示涡轮转子18(转子)的轴线方向(轴线Ax方向),Z方向表示铅垂方向(上下方向)。
在图2中,Y方向表示与X方向以及Z方向正交的方向(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图2中,对与图1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轮机系统10具备:蒸汽发生器11;蒸汽供给管线12;分支管线12A;高压蒸汽轮机13;湿分分离加热器14;管线15A、15B;低压蒸汽轮机16;涡轮转子18;发电机19;中间筒21;伸缩构件22;冷凝器23;以及涡轮支架25。
蒸汽发生器11与蒸汽供给管线12的一端连接。蒸汽发生器11生成高压的蒸汽。蒸汽发生器11经由蒸汽供给管线12将高压的蒸汽供给至高压蒸汽轮机13以及湿分分离加热器14。
蒸汽供给管线12的另一端与高压蒸汽轮机13连接。蒸汽供给管线12将蒸汽发生器11产生的高压的蒸汽供给至高压蒸汽轮机13。
分支管线12A从蒸汽供给管线12分支。分支管线12A的顶端与低压蒸汽轮机16的蒸汽导入口31A连接。
高压蒸汽轮机13固定于涡轮支架25上。高压蒸汽轮机13容纳在X方向延伸的涡轮转子18的一部分。
湿分分离加热器14分离并加热来自蒸汽发生器11以及高压蒸汽轮机13的蒸汽的湿分。
管线15A的一端与高压蒸汽轮机13连接,另一端与湿分分离加热器14连接。管线15A将来自高压蒸汽轮机13的蒸汽的湿分供给至湿分分离加热器14。
管线15B的一端与湿分分离加热器14连接,另一端与低压蒸汽轮机16的蒸汽导入口31A连接。管线15B将加热后的蒸汽供给至低压蒸汽轮机16的蒸汽导入口31A。
参照图1~图7,对低压蒸汽轮机16进行说明。在图1~图7所示的构造体中,对相同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在图3中,省略构成低压蒸汽轮机16的涡轮转子18(参照图1)的图示。在图4中,省略图5~图7所示的第一支承棒41、第二支承棒42以及第三支承棒43的图示。在图4中,为了便于说明,对不是低压蒸汽轮机16的构成要素的管线15B进行图示。
在图4、图6以及图7中,Ax表示沿图1所示的X方向延伸的涡轮转子18的轴线(以下,称为“轴线Ax”)。轴线Ax与X方向平行。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轴线Ax所延伸的方向称为轴线Ax方向。在图5~图7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图4所示的内机室31的图示。此外,在图6以及图7中,为了便于说明,对在图3中未图示的涡轮转子18进行图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例举出低压蒸汽轮机16为双流方式(双重流方式)的蒸汽轮机的情况。
此外,在本发明中,“横向一侧”是指外机室33中的、形成有排气口56的一侧。此外,“横向另一侧”是指外机室33中的、配置有弯曲板51的一侧。
低压蒸汽轮机16在X方向上配置于高压蒸汽轮机13与发电机19之间。低压蒸汽轮机16固定于涡轮支架25上。
低压蒸汽轮机16具有:涡轮转子18;内机室31;外机室33;第一支承棒41;第二支承棒42;以及第三支承棒43。
涡轮转子18沿X方向延伸,绕轴线Ax旋转。需要说明的是,涡轮转子18沿与X方向或Y方向平行的水平方向延伸即可,涡轮转子18的延伸方向并不限于X方向。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例举出涡轮转子18沿X方向延伸的情况,并进行以下的说明。
涡轮转子18沿X方向贯通内机室31以及外机室33。涡轮转子18中的配置于高压蒸汽轮机13侧的一方的端部侧配置在高压蒸汽轮机13内,配置于发电机19侧的另一方的端部侧配置在发电机19内。
在涡轮转子18中的配置于高压蒸汽轮机13内的部分以及配置于低压蒸汽轮机16内的部分,分别设有沿着X方向配置的多级叶列(未图示)。
涡轮转子18通过配置于外机室33的外侧的转子轴承(未图示)以能够绕轴线旋转的状态被支承。
内机室31以容纳于外机室33内的状态固定于外机室33。内机室31在其内部划分空间31B。内机室31在上端具有与管线15B的另一端连接的蒸汽导入口31A。
蒸汽导入口31A经由管线15B将被加热的蒸汽导入至空间31B。被导入空间31B的蒸汽穿过内机室31与涡轮转子18之间的间隙并做功后,向外机室33内的X方向(具体而言,从内机室31朝向高压蒸汽轮机13的方向,以及从内机室31朝向发电机19的方向)排出。
外机室33在内部划分空间33A。空间33A成为真空状态。外机室33的外侧的压力比成为真空状态的空间33A的压力高。
外机室33具有:一对端板45、46(两个端板)、底板47、顶板48、弯曲板51、侧板53、加强肋54、开口部55以及两个排气口56。
一对端板45、46在X方向上以隔着内机室31对置的方式配置。一对端板45、46分别具有用于供涡轮转子18插入的开口部61和锥部62。形成于端板45、46的开口部61在X方向上对置配置。
锥部62为成为向空间33A侧凹陷的圆锥形的部分。可旋转地支承涡轮转子18的转子轴承(未图示)接近于锥部62来配置。
底板47配置于顶板48的下方,沿着水平面(与X方向以及Y方向平行的面)延伸。底板47与一对端板45、46的下端以及侧板53的下端连接。
底板47具有与Z方向正交的内表面47a。内表面47a构成外机室33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底板47固定于涡轮支架25。底板47与涡轮支架25连接的部分作为约束点发挥功能。
顶板48配置于内机室31的上方,沿着水平面(与X方向以及Y方向平行的面)延伸。顶板48与一对端板45、46的上端以及侧板53的上端连接。顶板48与底板47的内表面47a对置,并且具有与内表面47a平行的内表面48a(下表面)。内表面48a构成外机室33的内表面的一部分。
弯曲板51与配置于横向另一侧的顶板48的端、配置于横向另一侧的底板47的端以及配置于横向另一侧的一对端板45、46连接。
弯曲板51在Y方向(与涡轮转子18的轴线Ax正交的方向)上与排气口56对置。弯曲板51具有与排气口56对置的内表面51a。内表面51a成为曲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例举出在与轴线Ax正交的方向上弯曲板51与排气口56对置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与轴线Ax交叉的方向上使弯曲板51与排气口56对置配置。
弯曲板51向离开排气口56的方向突出。在轴线Ax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弯曲板51例如能够成为以涡轮转子18的轴线Ax为中心的半圆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例举出弯曲板51的形状为以涡轮转子18的轴线Ax为中心的半圆形状的情况,并进行以下的说明。
侧板53与配置于横向一侧的顶板48的端、配置于横向一侧的底板47的端以及配置于横向一侧的一对端板45、46连接。
侧板53具有:上部53A、下部53B、以及插入部53C。上部53A配置于下部53B的上方,与顶板48连接。上部53A配置于下部53B的横向一侧。由此,在上部53A的下方形成有插入部53C。
在插入部53C插入有涡轮支架25的支承部25B。在支承部25B插入至插入部53C的状态下,上部53A的下表面以及下部53B的外表面与支承部25B接触。
加强肋54在底板47的内表面47a设有多个。多个加强肋54在相互隔开间隔的状态下沿X方向排列。加强肋54为沿Y方向延伸的板材。
加强肋54也设于与排气口56对应的底板47的内表面47a。加强肋54与端板45、46的一部分对置。设于排气口56的加强肋54具有与端板45、46中的、接近于加强肋54来配置的一方的端板(端板45或端板46)的内表面(内表面45a或内表面46a)对置的对置面54a。
开口部55设于顶板48与弯曲板51的边界部分。在开口部55配置有内机室31的蒸汽导入口31A。
排气口56以从X方向夹入侧板53的方式分别在侧板53的两侧设置一个。两个排气口56向侧板53的上部53A的横向一侧突出。排气口56使从内机室31导出至外机室33内的蒸汽排出外机室33之外。
排气口56经由伸缩构件22与中间筒21连接。排气口56经由中间筒21将蒸汽供给至冷凝器23。排气口56的形状能够成为例如四边形。
第一支承棒41为向一个方向延伸的支承棒,在外机室33内设置四根(参照图6以及图7)。其中两根第一支承棒41的一端41A与端板45的上半部分的内表面45a中的、比涡轮转子18的轴线Ax靠横向一侧的面连接(参照图6)。
这两根第一支承棒41的另一端41B与配置于比一端41A靠外机室33的横向另一侧的顶板48的内表面48a连接。两根第一支承棒41隔开间隔沿Y方向排列。
剩余的两个第一支承棒41的一端41A与端板46的上半部分的内表面46a中的、比涡轮转子18的轴线Ax靠横向一侧的面连接(参照图7)。剩余的这两根第一支承棒41的另一端41B与配置于比一端41A靠外机室33的横向另一侧的顶板48的内表面48a连接。剩余的两根第一支承棒41隔开间隔地排列。
通过具有这样构成的第一支承棒41,在端板45、46的内表面45a、46a与顶板48的内表面48a之间,第一支承棒41作为支承棒(支撑棒)发挥功能,因此,能抑制内部成为真空状态的外机室33(具体而言,端板45、46以及顶板48)的变形。
此外,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一支承棒41,在端板45、46因压力比外机室33内的压力高的外机室33的外侧的压力而产生凹陷变形时,能够将由端板45、46的变形产生的力经由第一支承棒41的一端41A传递至与第一支承棒41的另一端41B连接的顶板48。
此时,由于在比第一支承棒41的一端41A靠外机室33的横向另一侧配置有第一支承棒41的另一端41B,因此,传递至顶板48的力包括:作用于从外机室33的横向一侧朝向横向另一侧的方向的横向分量(以下,称为“横向分量S1”),以及作用于将弯曲板51推向上方的方向的上方分量(以下,称为“上方分量U1”)。
因此,通过传递至顶板48的力的上方分量U1,能抑制由外机室33的外侧的压力导致的顶板48的凹陷变形。
此外,能通过传递至顶板48的力的横向分量S1使经由排气口56排出外机室33内的蒸汽时产生的力(具体而言,使外机室33以及内机室31向从外机室33的横向另一侧朝向横向一侧的方向移动的力)减弱。
就是说,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一支承棒41,能在抑制外机室33的变形的基础上,抑制外机室33以及内机室31向朝向排气口56的横向位移。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图7中,作为一个示例,例举出在外机室33内设置四根第一支承棒41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在外机室33内设置的第一支承棒41的数量为一根以上即可,并不限定于四根。就是说,也可以仅在一对端板45、46中的一方的端板设置第一支承棒41。
第二支承棒42为向一个方向延伸的支承棒。第二支承棒42在两端与外机室33的内表面连接的状态下,在外机室33内设置两根。
一方的第二支承棒42的一端42A与端板45的上半部分的内表面45a中的、比涡轮转子18的轴线Ax靠横向另一侧的面连接。
在轴线Ax方向观察的状态(图6所示的状态)下,一方的第二支承棒42的另一端42B以第二支承棒42与外机室33的Z方向(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式与位于第二支承棒42的一端42A的上方的弯曲板51的内表面51a连接。
另一方的第二支承棒42的一端42A与端板46的上半部分的内表面45a中的、比涡轮转子18的轴线Ax靠横向另一侧的面连接。
在轴线Ax方向观察的状态(图7所示的状态)下,另一方的第二支承棒42的另一端42B以第二支承棒42与外机室33的Z方向(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式与位于第二支承棒42的一端42A的上方的弯曲板51的内表面51a连接。
通过具有这样构成的第二支承棒42,在端板45、46的内表面45a、46a与弯曲板51的内表面51a之间,第二支承棒42作为支承棒(支撑棒)发挥功能,因此,能抑制内部成为真空状态的外机室33(具体而言,端板45、46以及弯曲板51)的变形。
此外,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二支承棒42,在端板45、46因压力比外机室33内的压力高的外机室33的外侧的压力而产生凹陷变形时,能够将由端板45、46的变形产生的力经由第二支承棒42传递至弯曲板51的上部。
此时,在轴线Ax方向观察的状态(参照图6以及图7)下,以与外机室33的Z方向(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有第二支承棒42,因此,传递至弯曲板51的力包括:作用于与轴线Ax方向平行的方向的横向分量(以下,称为“横向分量S2”),以及作用于将弯曲板51的上部推向上方的方向的上方分量(以下,称为“上方分量U2”)。
因此,在从第二支承棒42传递至弯曲板51的力中,不包括作用于从横向另一侧朝向横向一侧的方向的分量(使外机室33以及内机室31向排气口56侧移动的分量)。由此,能抑制由设置第二支承棒42引起的、外机室33以及内机室31向排气口56侧的位移(横向的位移)。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图7中,作为一个示例,例举出在外机室33内设置两根第二支承棒42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在外机室33内设置的第二支承棒42的数量为一根以上即可,并不限定于两根。就是说,也可以仅在一对端板45、46中的一方的端板设置第二支承棒42。
第三支承棒43为向一个方向延伸的支承棒。第三支承棒43在两端与外机室33的内表面连接的状态下,在外机室33内设置两根。
两根第三支承棒43的一端43A与侧板53的上部53A的内表面53Aa连接。两根第三支承棒43的另一端43B与位于比第三支承棒43的一端43A靠横向另一侧的位置的顶板48的内表面48a连接。两根第三支承棒43沿X方向排列。
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三支承棒43,在侧板53的上部53A的内表面53Aa与顶板48的内表面48a之间,第三支承棒43作为支承棒(支撑棒)发挥功能,因此,能抑制内部成为真空状态的外机室33(具体而言,侧板53以及顶板48)的变形。
此外,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三支承棒43,在侧板53的上部53A因压力比外机室33内的压力高的外机室33的外侧的压力向弯曲板51侧凹陷变形时,能够将由侧板53的上部53A的变形产生的力经由第三支承棒43的一端43A传递至与第三支承棒43的另一端43B连接的顶板48。
此时,传递至顶板48的力包括:作用于从外机室33的横向一侧朝向横向另一侧的方向的横向分量(以下,称为“横向分量S3”),以及作用于将顶板48推向上方的方向的上方分量(以下,称为“上方分量U3”)。
因此,通过传递至顶板48的力的上方分量U3,能抑制由外机室33的外侧的压力导致的顶板48的凹陷变形。
此外,能通过传递至顶板48的力的横向分量S3使经由排气口56排出外机室33内的蒸汽时产生的力(具体而言,使外机室33以及内机室31向从外机室33的横向另一侧朝向横向一侧的方向移动的力)减弱。
就是说,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三支承棒43,能在抑制外机室33的变形的基础上,抑制外机室33以及内机室31向朝向排气口56的横向位移。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图7中,作为一个示例,例举出在外机室33内设置两根第三支承棒43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在外机室33内设置的第三支承棒43的数量为一根以上即可,并不限定于两根。
作为上述说明的第一~第三支承棒41~43,例如能够使用金属(例如,碳钢)制的棒。此外,作为第一~第三支承棒41~43的两端(一端41A~43A以及另一端41B~43B)与外机室33的内表面的连接方法,例如能够使用焊接。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代替焊接,将带凸缘的棒螺栓固定。
接着,参照图1,对发电机19进行说明。发电机19固定于涡轮支架25上。发电机19容纳涡轮转子18的一部分。在发电机19中,发电机19通过涡轮转子18的转动能发电。
接着,参照图2以及图8,对中间筒21进行说明。在图8中,对与图2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此外,在图8中,省略图2所示的伸缩构件22的图示。
中间筒21设于低压蒸汽轮机16与冷凝器23之间。中间筒21为沿Y方向延伸的构件。中间筒21具有:流入口21A、流出口21B、以及流路21C。
流入口21A在与低压蒸汽轮机16对置的侧设置两个。两个流入口21A沿X方向排列。两个流入口21A在Y方向上分别与一个排气口56对置。流入口21A经由呈框状的伸缩构件22与外机室33的排气口56连接。在流入口21A,从内机室31导出至外机室33内的蒸汽被排出。
流出口21B设于与冷凝器23对置的侧。流出口21B经由流路21C与流入口21A连通。流出口21B与冷凝器23连接。穿过流出口21B的蒸汽被供给至冷凝器23内。
流路21C内设于中间筒21。流路21C将流入口21A与流出口21B连接,流路21C为用于供蒸汽流通的路径。
冷凝器23配置于低压蒸汽轮机16的外机室33的横向的一侧。冷凝器23载置于支承面1上。
冷凝器23经由中间筒21,从由低压蒸汽轮机16供给的蒸汽中夺取热量,由此,使蒸汽液化而生成水。在冷凝器23生成的水返回至蒸汽发生器11,被再利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例举出在低压蒸汽轮机16的外机室33的横向的一侧配置了冷凝器23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外机室33的横向的两侧配置冷凝器23。
接着,参照图1以及图3,对涡轮支架25进行说明。涡轮支架25固定于支承面1上(例如,建筑物的地面上)。
涡轮支架25支承高压蒸汽轮机13、低压蒸汽轮机16以及发电机19,并且限制它们的位置。在涡轮支架25的中央部,形成有容纳外机室33的下部的一部分的凹部25A。凹部25A具有与外机室33的底板47对置的底面25Aa。
涡轮支架25具有:支承部25B,从底面25Aa向上方延伸出,并插入至外机室33的插入部53C。支承部25B具有对容纳于凹部25A的外机室33进行支承的功能。
作为涡轮支架25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此外,涡轮支架25也可以是至少一部分由钢铁构成。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轮机系统10,通过具有上述的第一支承棒41,在端板45、46的内表面45a、46a与顶板48的内表面48a之间,能够使第一支承棒41作为支承棒发挥功能。
由此,能抑制内部成为真空状态的外机室33(具体而言,端板45、46以及顶板48)的变形。
此外,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一支承棒41,在端板45、46因压力比外机室33内的压力高的外机室33的外侧的压力而产生凹陷变形时,能够将由端板45、46的变形产生的力经由第一支承棒41的一端41A传递至与第一支承棒41的另一端41B连接的顶板48。
此时,由于在比第一支承棒41的一端41A靠外机室33的横向另一侧配置有第一支承棒41的另一端41B,因此,传递至顶板48的力包括:作用于从外机室33的横向一侧朝向横向另一侧的方向的横向分量S1,以及作用于将弯曲板51推向上方的方向的上方分量U1。
因此,通过传递至顶板48的力的上方分量U1,能抑制由外机室33的外侧的压力导致的顶板48的凹陷变形。
此外,能通过传递至顶板48的力的横向分量S1使经由排气口56排出外机室33内的蒸汽时产生的力(具体而言,使外机室33以及内机室31向从外机室33的横向另一侧朝向横向一侧的方向移动的力)减弱。
就是说,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轮机系统10,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一支承棒41,能在抑制了外机室33的变形的基础上,抑制外机室33以及内机室31向朝向排气口56的横向位移。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作为与外机室33的内表面连接的支承棒,例举出设置第一~第三支承棒41~43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第二以及第三支承棒42、43根据需要来设置即可,不是必须的构成。
此外,在外机室33内,可以将第一支承棒41和第二支承棒42组合配置,也可以将第一支承棒41和第三支承棒43组合配置。
此外,从加强外机室33的观点出发,也可以在外机室33的外表面设置多个肋。
在该情况下,优选使第一以及第二支承棒41、42的一端41A、42A和与肋的交点对应的端板45、46的内表面45a、46a连接。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9~图13,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轮机系统70进行说明。在图9~图11中,仅图示出构成蒸汽轮机系统70的构成要素中的一部分构成要素。在图9~图13中,对与前面说明过的图1~图8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此外,在图9~图13中,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轮机系统70中,除了代替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轮机系统10的第一~第三支承棒41~43而具有第一以及第二支承棒71、72以外,采用与蒸汽轮机系统10相同的构成。
第一支承棒71向一个方向延伸,在外机室33内设有四根。两根第一支承棒71的一端71A与端板45的下半部分的内表面45a中的、比涡轮转子18的轴线Ax靠横向另一侧的面连接(参照图9)。
这两根第一支承棒71的另一端71B配置于比第一支承棒71的一端71A靠外机室33的横向另一侧,且与位于第一支承棒71的一端71A的下方的弯曲板51的内表面51a连接。
剩余的两个第一支承棒71的一端71A与端板46的下半部分的内表面46a中的、比涡轮转子18的轴线Ax靠横向另一侧的面连接(参照图10)。
剩余的这两根第一支承棒71的另一端71B配置于比第一支承棒71的一端71A靠外机室33的横向另一侧,且与位于第一支承棒71的一端71A的下方的弯曲板51的内表面51a连接(参照图10)。
再者,在外机室33的底板47被固定于图1所示的涡轮支架25的状态下,底板47与涡轮支架25的固定部分成为约束点。然后,在成为该状态的外机室33中,产生以约束点为中心的力矩。
具体而言,在弯曲板51侧在从下向上的方向产生力矩,在排气口56侧在从上向下的方向产生力矩,在顶板48侧在从横向另一端朝向横向一端的方向产生力矩。
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一支承棒71,在端板45、46因压力比外机室33内的压力高的外机室33的外侧的压力而凹陷变形时,能够将由端板45、46的变形产生的力经由第一支承棒71的一端71A传递至与第一支承棒71的另一端71B连接的弯曲板51的下部。
此时,传递至弯曲板51的下部的力包括:作用于从横向一侧朝向横向另一侧的方向的横向分量(以下,称为“横向分量S4”),以及作用于将弯曲板51推向下方的方向的下方分量(以下,称为“下方分量D1”)。
因此,通过传递至弯曲板51的下部的力的下方分量D1,能抑制弯曲板51的下部产生凹陷变形,并且能抵消在弯曲板51侧产生的从下向上的方向的力矩的一部分。
此外,通过传递至弯曲板51的下部的力的横向分量S4,能减弱经由排气口56对外机室33内进行排气时产生的力(具体而言,使外机室33以及内机室31(参照图4)向从外机室33的横向另一侧朝向横向一侧的方向移动的力)。
就是说,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一支承棒71,能在抑制外机室33的变形的基础上,抑制外机室33以及内机室31向朝向排气口56的横向位移。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例举出在外机室33内设置四根第一支承棒71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在外机室33内设置的第一支承棒71的数量为一根以上即可,并不限定于四根。就是说,也可以仅在一对端板45、46中的一方的端板设置第一支承棒71。
第二支承棒72向一个方向延伸,在外机室33内设置两根。一方的第二支承棒72的一端72A与端板45的下半部分的内表面45a中的、比涡轮转子18的轴线Ax靠横向一侧的面连接。
一方的第二支承棒72的另一端72B位于比第二支承棒72的一端72A靠外机室33的横向另一侧,且与位于第二支承棒72的一端72A的上方的加强肋54的对置面54a连接。
另一方的第二支承棒72的一端72A与端板46的下半部分的内表面46a中的、比涡轮转子18的轴线Ax靠横向一侧的面连接。
另一方的第二支承棒72的另一端72B位于比第二支承棒72的一端72A靠外机室33的横向另一侧,且与位于第二支承棒72的一端72A的上方的加强肋54的对置面54a连接。
像这样,通过设置上述构成的第二支承棒72,在端板45、46的下半部分的内表面45a、46a与加强肋54的对置面54a之间,第二支承棒72作为支承棒(支撑棒)发挥功能,因此,能抑制内部成为真空状态的外机室33(具体而言,端板45、46)的变形。
此外,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二支承棒72,在端板45、46因压力比外机室33内的压力高的外机室33的外侧的压力而凹陷变形时,能够将由端板45、46的变形产生的力经由第二支承棒72的一端72A传递至与第二支承棒72的另一端72B连接的加强肋54。
此时,传递至加强肋54的力包括:作用于从横向一侧朝向横向另一侧的方向的横向分量,以及作用于将加强肋54推向上方的方向的上方分量。
因此,通过传递至加强肋54的力的上方分量,能降低在排气口56侧产生的从上向下的方向的力矩。
此外,通过传递至加强肋54的力的横向分量,能减弱经由排气口56对外机室33内进行排气时产生的力(具体而言,使外机室33以及内机室31(参照图4)向从外机室33的横向另一侧朝向横向一侧的方向移动的力)。
就是说,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二支承棒72,能在抑制外机室33的变形的基础上,抑制外机室33以及内机室31向朝向排气口56的横向位移。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例举出在外机室33内设置两根第二支承棒72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在外机室33内设置的第二支承棒72的数量为一根以上即可,不限定于两根。就是说,也可以仅在一对端板45、46中的一方的端板设置第二支承棒72。
作为上述说明的第一以及第二支承棒71、72,例如能够使用金属(例如,碳钢)制的棒。此外,在第一以及第二支承棒71、72的两端(一端71A、72A以及另一端71B、72B)与外机室33的内表面的连接中,例如可以使用焊接。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代替焊接,将带凸缘的棒螺栓固定。
接着,参照图13,对第一以及第二支承棒71、72的倾斜度进行说明。
图13是在轴线Ax方向观察配置于端板45侧的第一以及第二支承棒71、72的图。在图13中,对与图9以及图11所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如图13所示,在轴线Ax方向观察的状态下,第二支承棒72可以比第一支承棒71的倾斜度更平缓地倾斜。像这样,通过使一端72A与端板45、46的内表面45a、46a连接的第二支承棒72的倾斜度比一端71A与弯曲板51的下半部分的内表面51a连接的第一支承棒71的倾斜度更平缓,能分别高效地降低在弯曲板侧以及排气口侧产生的力矩。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轮机系统70,通过具有上述的第一支承棒71,通过经由第一支承棒71传递至弯曲板51的下部的力的下方分量,能抑制弯曲板51的下部产生凹陷变形,并且能抵消在弯曲板51侧产生的从下向上的方向的力矩的一部分。
此外,通过传递至弯曲板51的下部的力的横向分量,能减弱经由排气口56对外机室33内进行排气时产生的力(具体而言,使外机室33以及内机室31(参照图4)向从外机室33的横向另一侧朝向横向一侧的方向移动的力)。
就是说,通过具有上述构成的第一支承棒71,能在抑制了外机室33的变形的基础上,抑制外机室33以及内机室31向朝向排气口56的横向位移。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例举出在外机室33内设置第一以及第二支承棒71、72的情况并进行了说明,但第二支承棒72不是必须的构成,根据需要适当地设置即可。
此外,从加强外机室33的观点出发,也可以在外机室33的外表面设置多个肋。
在该情况下,优选使第一支承棒71的一端71A以及第二支承棒72的一端72A和与肋的交点对应的端板45、46的内表面连接。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轮机系统70,可以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第一支承棒41作为第三支承棒来应用,也可以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第二支承棒42作为第四支承棒来应用。而且,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轮机系统70,可以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第三支承棒43作为第五支承棒来应用。
像这样,通过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第三支承棒41~43中的至少一个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蒸汽轮机系统70,能获得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权利要求书内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例如,也可以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第一支承棒71作为第四支承棒,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轮机系统10。在该情况下,能获得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第一支承棒71相同的效果。
此外,也可以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第二支承棒72作为第五支承棒,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蒸汽轮机系统10。在该情况下,能获得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第二支承棒72相同的效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蒸汽轮机系统。
符号说明
1 支承面
10、70 蒸汽轮机系统
11 蒸汽发生器
12 蒸汽供给管线
12A 分支管线
13 高压蒸汽轮机
14 湿分分离加热器
15A、15B 管线
16 低压蒸汽轮机
18 涡轮转子
19 发电机
21 中间筒
21A 流入口
21B 流出口
21C 流路
22 伸缩构件
23 冷凝器
25 涡轮支架
25A 凹部
25Aa 底面
25B 支承部
31 内机室
31A 蒸汽导入口
31B、33A 空间
33 外机室
41、71 第一支承棒
41A、42A、43A、71A、72A 一端
41B、42B、43B、71B、72B 另一端
42、72 第二支承棒
43 第三支承棒
45、46 端板
45a、46a、47a、48a、51a、53Aa 内表面
47 底板
48 顶板
51 弯曲板
53 侧板
53A 上部
53B 下部
53C 插入部
54 加强肋
54a 对置面
55、61 开口部
56 排气口
62 锥部
Ax 轴线

Claims (10)

1.一种蒸汽轮机系统,具备:
蒸汽轮机,具有:绕轴线旋转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转子;容纳所述转子,并且供蒸汽导入的内机室;以及容纳所述内机室,并且在横向一侧形成有排气口,且内部为真空状态的外机室;
冷凝器,配置于所述外机室的所述横向一侧,通过经由所述排气口来供给所述蒸汽;以及
第一支承棒,设于所述外机室内,向一个方向延伸,
所述外机室具有:端板,在所述转子的轴线延伸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内机室对置;顶板,配置于所述内机室的上方,沿着水平面延伸,并且与所述端板连接;底板,配置于所述顶板的下方,沿着所述水平面延伸,并且与所述端板连接;以及弯曲板,在与所述轴线交叉的方向与所述排气口对置,并且向离开所述排气口的方向突出,与配置于所述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的所述顶板的端及所述底板的端、以及所述端板连接,
所述第一支承棒的一端与所述端板的上半部分的内表面中的、位于比所述轴线靠所述横向一侧的面连接,
所述第一支承棒的另一端与配置于比所述一端靠所述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的所述顶板的内表面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轮机系统,具备:
第二支承棒,设于所述外机室内,向一个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支承棒的一端与所述端板的上半部分的内表面中的、位于比所述轴线靠所述横向另一侧的面连接,
在轴线方向观察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承棒的另一端以所述第二支承棒与所述外机室的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式与位于比所述第二支承棒的一端靠上方的位置的所述弯曲板的内表面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汽轮机系统,具备:
第三支承棒,设于所述外机室内,向一个方向延伸,
所述外机室还具有:侧板,在与所述轴线交叉的方向与所述弯曲板对置,并且与配置于所述横向一侧的所述顶板的端及所述底板的端、以及所述端板连接,
所述第三支承棒的一端与所述侧板的内表面连接,
所述第三支承棒的另一端与位于比所述第三支承棒的一端靠所述横向另一侧的位置的所述顶板的内表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轮机系统,具备:
涡轮支架,配置于所述外机室的下方,固定有所述底板;以及
第四支承棒,设于所述外机室内,向一个方向延伸;
所述第四支承棒的一端与所述端板的下半部分的内表面中的、比所述转子的轴线靠所述横向另一侧的面连接,
所述第四支承棒的另一端配置于比所述第四支承棒的一端靠所述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且与位于比所述第四支承棒的一端靠下方的位置的所述弯曲板的内表面连接。
5.一种蒸汽轮机系统,具备:
蒸汽轮机,具有:绕轴线旋转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转子;容纳所述转子,并且供蒸汽导入的内机室;以及容纳所述内机室,并且在横向一侧形成有排气口,且内部为真空状态的外机室;
冷凝器,配置于所述外机室的所述横向一侧,通过经由所述排气口来供给所述蒸汽;
涡轮支架,支承所述外机室;以及
第一支承棒,设于所述外机室内,向一个方向延伸,
所述外机室具有:端板,在所述转子的轴线延伸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内机室对置;顶板,配置于所述内机室的上方,沿着水平面延伸,并且与所述端板连接;底板,配置于所述顶板的下方,沿着所述水平面延伸,并且与所述端板连接;以及弯曲板,在与所述转子的轴线交叉的方向与所述排气口对置,并且向离开所述排气口的方向突出,与配置于所述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的所述顶板的端及所述底板的端、以及所述端板连接,
所述第一支承棒的一端与所述端板的下半部分的内表面中的、比所述转子的轴线靠所述横向另一侧的面连接,
所述第一支承棒的另一端配置于比所述第一支承棒的一端靠所述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且与位于比所述第一支承棒的一端靠下方的位置的所述弯曲板的内表面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汽轮机系统,所述外机室具备:加强肋,从所述底板向上方突出,且包括与所述端板的内表面对置的对置面,
所述蒸汽轮机系统具备:第二支承棒,设于所述外机室内,向一个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支承棒的一端与所述端板的下半部分的内表面中的、比所述轴线靠所述横向一侧的面连接,
所述第二支承棒的另一端位于比所述第二支承棒的一端靠所述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且与位于比所述第二支承棒的一端靠上方的位置的所述加强肋的对置面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蒸汽轮机系统,在轴线方向观察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支承棒比所述第一支承棒的倾斜度更平缓地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轮机系统,具备:
第三支承棒,设于所述外机室内,向一个方向延伸,
所述第三支承棒的一端与所述端板的上半部分的内表面中的、比所述转子的轴线靠所述横向一侧的面连接,
所述第三支承棒的另一端与配置于比所述一端靠所述外机室的横向另一侧的所述顶板的内表面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汽轮机系统,具备:
第四支承棒,设于所述外机室内,向一个方向延伸,
所述第四支承棒的一端与所述端板的上半部分的内表面中的、比所述轴线靠所述横向另一侧的面连接,
在轴线方向观察的状态下,所述第四支承棒的另一端以所述第四支承棒与所述外机室的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式与所述弯曲板的下半部分的内表面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汽轮机系统,所述外机室还具有:侧板,与所述弯曲板对置,并且与配置于所述横向一侧的所述顶板的端、配置于所述横向一侧的所述底板的端、以及所述端板连接,
所述蒸汽轮机系统具备:第五支承棒,设于所述外机室内,向一个方向延伸,
所述第五支承棒的一端与所述侧板的内表面连接,
所述第五支承棒的另一端与位于比所述第五支承棒的一端靠所述横向另一侧的位置的所述顶板的内表面连接。
CN201880020766.2A 2017-07-13 2018-07-11 蒸汽轮机系统 Active CN1104621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7198 2017-07-13
JP2017137198A JP6884660B2 (ja) 2017-07-13 2017-07-13 蒸気タービンシステム
PCT/JP2018/026177 WO2019013250A1 (ja) 2017-07-13 2018-07-11 蒸気タービン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62167A CN110462167A (zh) 2019-11-15
CN110462167B true CN110462167B (zh) 2022-03-29

Family

ID=65002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0766.2A Active CN110462167B (zh) 2017-07-13 2018-07-11 蒸汽轮机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035256B2 (zh)
JP (1) JP6884660B2 (zh)
KR (1) KR102383565B1 (zh)
CN (1) CN110462167B (zh)
DE (1) DE112018001604B4 (zh)
WO (1) WO20190132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27756A (ja) * 2021-02-22 2022-09-01 三菱重工コンプレッサ株式会社 蒸気タービ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02598A (en) 1975-11-11 1978-07-25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Single case low pressure turbine
DE19523923C2 (de) * 1995-06-30 2003-09-18 Alstom Niederdruck-Dampfturbine
JP3831617B2 (ja) * 2001-02-06 2006-10-1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蒸気タービンの車室構造
US6971842B2 (en) * 2003-09-22 2005-12-0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Low pressure steam turbine exhaust hood
DE10353451A1 (de) * 2003-11-15 2005-06-16 Alstom Technology Ltd Dampfturbine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solchen Dampfturbine
CH698879B1 (de) * 2006-06-30 2009-11-30 Alstom Technology Ltd Strömungsmaschine.
JP5180652B2 (ja) * 2008-03-31 2013-04-10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蒸気タービンの車室構造
JP5002610B2 (ja) 2009-03-25 2012-08-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タービン支持架台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蒸気タービン設備
ITMI20091872A1 (it) * 2009-10-28 2011-04-29 Alstom Technology Ltd "sistema di involucri per una turbina a vapore"
EP2372111A1 (en) 2010-03-27 2011-10-05 Alstom Technology Ltd Low pressure turbine with two independent condensing systems
JP5499348B2 (ja) 2011-01-14 2014-05-2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蒸気タービンの排気装置
JP6087803B2 (ja) 2013-12-25 2017-03-0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蒸気タービン
CN203939533U (zh) * 2014-03-17 2014-11-12 杭州创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汽轮机排汽缸
EP2921656B1 (en) * 2014-03-20 2019-05-08 Ansaldo Energia Switzerland AG Turbomachine and method for disassembling such a turbomachine
JP6235502B2 (ja) * 2015-01-27 2017-11-22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蒸気タービン設備
JP2017096194A (ja) * 2015-11-25 2017-06-01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蒸気タービンの外部車室支持構造、蒸気タービンの外部車室、蒸気タービン、及び蒸気タービンの製造方法
CN206016874U (zh) * 2016-08-29 2017-03-15 淮沪电力有限公司田集第二发电厂 电厂汽轮机低压缸加固装置
EP3299592B1 (en) * 2016-09-21 2020-03-18 Doosan Skoda Power S.r.o. Exhaust casing for a low pressure steam turbine system
JP6484284B2 (ja) 2017-05-10 2019-03-13 オークラ輸送機株式会社 指示装置、仕分システム、指示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13250A1 (ja) 2019-01-17
KR102383565B1 (ko) 2022-04-06
US11035256B2 (en) 2021-06-15
DE112018001604B4 (de) 2023-12-07
US20210108538A1 (en) 2021-04-15
DE112018001604T5 (de) 2019-12-24
JP2019019715A (ja) 2019-02-07
JP6884660B2 (ja) 2021-06-09
KR20190116478A (ko) 2019-10-14
CN110462167A (zh) 2019-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62167B (zh) 蒸汽轮机系统
EP2256305B1 (en) Corrugated hood for low pressure steam turbine
JP6417606B2 (ja) コンバインドサイクルプラント、及びそのプラント建屋
JP5766447B2 (ja) タービン外部車室
JP6087803B2 (ja) 蒸気タービン
JP6071298B2 (ja) 伝熱管の隙間拡張治具及び振動抑制部材の追設方法
JP6701052B2 (ja) 蒸気タービンシステム
US9249973B2 (en) Moisture separator and reheater
EP2256306B1 (en) Shaped and stiffened lower exhaust hood sidewalls
CN107923611B (zh) 湿分分离器及蒸汽涡轮设备
KR101485990B1 (ko) 습분 분리 가열기 및 원자력 발전 플랜트
JP4558513B2 (ja) 復水器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5135196B2 (ja) 原子力発電所のタービン建屋
JP4643599B2 (ja) 鋼板コンクリート製復水器一体型タービン建屋及びその構築方法
JP2014098395A (ja) タービン外部車室用架台の施工方法
JP2001123804A (ja) 蒸気タービン低圧車室
JP2008128573A (ja) 湿分分離器
KR20230001387A (ko) 액화가스 화물창의 제작방법
JPH1123771A (ja) タービン建屋
JP2006017598A (ja) 原子力発電所のタービン建屋
SU1096379A1 (ru) Цилиндр низкого давлени турбомашины
JP2019045011A (ja) 水管壁モジュール、及びボイラの製造方法
JPH033903A (ja) 発電プラントと蒸気タービン支持架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Power Co.,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