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47314A - 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和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和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47314A
CN110447314A CN201880012678.8A CN201880012678A CN110447314A CN 110447314 A CN110447314 A CN 110447314A CN 201880012678 A CN201880012678 A CN 201880012678A CN 110447314 A CN110447314 A CN 1104473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components
shell
matrix
assembly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267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47314B (zh
Inventor
千叶健太郎
驹场孝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nsteimo Ueda Co ltd
Rixin Brake System Co ltd
Nissin Kogyo Co Ltd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Brake System Co Ltd
Nisshi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Brake System Co Ltd, Nisshin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Brake Syste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47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73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473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73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03Housing formed from a plurality of the same valve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5/00Construction arrangement, or operation of valves incorporated in power brake systems and not covered by groups B60T11/00 or B60T13/00
    • B60T15/02Application and release valves
    • B60T15/025Electrically controlled valves
    • B60T15/028Electrically controlled valves in hydraulic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ower brake system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60T8/00, B60T13/00 or B60T15/00, or presenting other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 B60T17/02Arrangements of pumps or compressors, or control devic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3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0T8/34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 B60T8/36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including a pilot valve responding to an electromagnetic fo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4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sliding valves
    • F16K27/041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sliding valves cylindrical slide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10Welded hou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4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 F16K31/046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with electric means, e.g. electric switches, to control the motor or to control a clutch between the valve and the mo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4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 F16K31/047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means between the motor and the valve, e.g. lost motion means reducing backlash, clutches, brakes or retur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6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agnet, e.g. diaphragm valves, cutting off by means of a liquid
    • F16K31/0675Electromagnet aspects, e.g. electric supply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2007/062Details of terminals or connectors for electromagn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 Mounting Components In General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和车辆用液压控制装置,能够采用通过连接端子将电气零部件连接于控制基板的简易结构的同时,适当地防止电气零部件的脱落。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具有供电气零部件组装的外壳(202),电气零部件和外壳被固定于基体(100)的一表面。电气零部件具有被压接于外壳(202)的基板(201)的通孔(201a)中的连接端子。电气零部件构成为具有与基体(100)的安装面相向的电气零部件粘合部(S2),并通过夹装在基体(100)和电气零部件粘合部(S2)之间的粘接剂固定于基体(100)。

Description

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和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气零部件组装体(electric component assembly)和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brake fluid pressure control device for vehicle)。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二轮车或四轮车等车辆的制动系统中,已知一种具有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的制动系统,该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对起到车轮制动作用的制动液压进行控制。作为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有一种具有在内部中形成有制动液流路的基体(substrate)和被安装于基体的一表面的电磁阀的装置。在基体的一表面安装有电气零部件组装体,所述电气零部件组装体由安装于电磁阀的作为电气零部件的线圈组装体和对其进行覆盖的外壳(housing)构成。线圈组装体与配设于外壳内的控制基板连接。
在这种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中,通过控制基板控制对线圈组装体的通电而使电磁阀开闭,据此,改变制动液流路内的制动液压来控制车轮制动的制动力。
线圈组装体具有磁轭、配设在磁轭内的线圈骨架、和卷绕在线圈骨架上的线圈。
作为与线圈连接的连接端子,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一种具有压配合端子(press fit terminal)的连接端子。通过将压配合端子压接并插装在控制基板的插装孔中,线圈组装体和控制基板电连接。
另外,还研究过如下结构:为了简化组装结构,仅通过利用压配合端子等进行连接来将线圈组装体等电气零部件固定于外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第5261223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仅通过利用压配合端子等连接端子进行连接来将线圈组装体等电气零部件固定于外壳的结构中,担忧会产生如下问题。例如,存在如下担忧:在压配合端子的连接方向上施加了过大的外力的情况下,压接并插装到控制基板的端子部发生弯曲而导致线圈组装体等从控制基板上脱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和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其在采用由连接端子实现的与控制基板连接的简易结构的同时,能够合理有效地防止电气零部件的脱落。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为一种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其具有电气零部件和供所述电气零部件组装的外壳,所述电气零部件和所述外壳固定于基体的一表面。所述电气零部件具有被压接于所述外壳所具有的基板的通孔中的连接端子。所述电气零部件具有与所述基体的安装面相向的电气零部件粘合部,并通过夹装在所述基体和所述电气零部件粘合部之间的粘接剂固定于所述基体。
在本发明的电气零部件组装体中,能够通过夹装在基体和电气零部件粘合部之间的粘接剂将电气零部件直接固定于基体的规定位置。因此,能够将连接端子高精度地配置在规定位置,从而容易地将连接端子连接于控制基板。因此,能够在采用通过连接端子将电气零部件连接于控制基板的简易结构的同时,适当地防止电气零部件的脱落。
在所述电气零部件组装体中,优选所述外壳具有与所述基体的安装面相向的外壳粘合部,并经由所述外壳粘合部而粘合于所述基体。通过如此构成,能够通过夹装在基体和外壳的外壳粘合部之间的粘接剂将外壳直接固定于基体的规定位置。因此,与利用粘接剂将电气零部件直接固定于基体的情况相辅相成,能够更高精度地将连接端子配置于规定位置,从而能够容易地将连接端子连接于控制基板。因此,能够在采用通过连接端子将电气零部件连接于控制基板的简易结构的同时,适当地防止电气零部件的脱落。
在所述电气零部件组装体中,在所述连接端子相对于所述通孔的插入方向为相对于所述外壳的组装方向的情况下,在与所述组装方向交叉的所述电气零部件的外侧表面凸设有被压入所述外壳的槽部的肋。并且,优选使所述电气零部件粘合部包括所述肋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通过如此构成,能够利用肋与槽部的嵌合,将电气零部件定位并固定于外壳。据此,能够将连接端子高精确地配置在外壳的规定位置,从而容易设定连接端子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连接端子连接于控制基板。而且,通过包含肋的至少一部分来形成电气零部件粘合部,能够无需另外设置电气零部件粘合部而将电气零部件固定于基体。因此,能够使电气零部件小型化。
在所述电气零部件组装体中,优选所述连接端子为压配合端子。通过如此构成,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端子和控制基板的连接,提高了组装性。
在所述电气零部件组装体中,所述电气零部件是驱动电磁阀的线圈组装体。优选所述线圈组装体具有线圈骨架、线圈、磁轭和所述连接端子,其中,所述线圈通过在所述线圈骨架上卷绕卷线而成;所述磁轭安装于所述线圈骨架;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卷线电连接。如此,优选电气零部件组装体是驱动电磁阀的线圈组装体。
本发明是一种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其具有所述的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并且被连接于主缸与车轮制动器之间,对发挥所述车轮制动作用的制动液压进行控制。在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中,所述电磁阀被安装于所述基体,所述线圈组装体被安装于所述电磁阀。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中,能够将电气零部件固定在外壳的规定位置,从而能够将连接端子高精度地配置在外壳的规定位置。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性,实现成本降低。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和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在采用由连接端子实现的与控制基板连接的简易结构的同时,能够合理有效地防止电气零部件的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零部件组装体的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2是同样地表示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零部件组装体的后视图。
图4是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零部件组装体的结构要素的外壳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组装体的图,其中,(a)是从配置有磁轭的一侧观察的立体图,(b)是表示压配合端子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同样地表示以配置有磁轭的一侧为后面时的线圈组装体的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后视图,(c)是右视图,(d)是纵剖视图,(e)是仰视图。
图7是表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组装体的结构要素的压配合端子的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左视图,(c)是后视图,(d)是主要部分放大后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零部件组装体的图,其中,(a)是表示线圈组装体组装于外壳时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b)是同样地表示组装后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零部件组装体中的外壳粘合部和电气零部件粘合部的后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所应用的基体的粘合区域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零部件组装体的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12是同样地表示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的外壳内的布局的立体图。
图13是同样地表示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所应用的基体的主视图(表示安装有电气零部件组装体的安装面的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零部件组装体的后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外壳的后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组装体的图,其中,(a)是从配置有磁轭的一侧观察的立体图,(b)是表示压配合端子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的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左视图,(c)是后视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零部件组装体的图,其中,(a)是表示线圈组装体组装于外壳时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b)是同样地表示组装后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19是表示被外壳的端子保持部保持的压配合端子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零部件组装体中的外壳粘合部和电气零部件粘合部的后视图。
图2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所应用的基体的粘合区域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适当参照附图一边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当提到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的前后上下时,以图1所示的方向为基准,当提到左右时,以图3、图4所示的方向为基准。另外,当提到作为电气零部件的线圈组装体的前后左右上下时,以图5的(a)所示的方向为基准,但并不是指限定线圈组装体组装于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的方向的意思。
(第一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的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应用于具有两个制动系统的二轮车用的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四轮车用的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
(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的结构)
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U被连接于未图示的主缸与车轮制动器之间,对发挥车轮制动作用的制动液压进行控制。
如图1、图2所示,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U具有供对应于两个制动系统的电磁阀V1、V2、马达M、往复运动泵P等组装的基体100。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U具有作为电气零部件组装体的电子控制单元200,所述电子控制单元200具有检测车身的行为来控制电磁阀V1、V2的开闭或马达M的动作的作为电气零部件的控制基板201。在基体100上,除了电磁阀V1、V2以外,可以组装压力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
在基体100内,形成有未图示的制动液流路(油路)。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U构成为控制基板201根据车身的行为而使电磁阀V1、V2或马达M动作,据此,改变制动液流路内的制动液压。
(基体的结构)
基体100为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的金属零部件(参照图2),在其内部形成有未图示的制动液流路(油路)。
在基体100的各个表面中的成为一表面侧的前表面101,形成有多个用于电磁阀V1、V2安装的有底的安装孔110等。此外,所使用的电磁阀V1、V2的数量例如根据成为对象的车辆为四轮车的情况、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U所具有的功能的差而不同。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V1、V2上分别安装有作为电气零部件的线圈组装体1。电磁阀V1例如为常开型电磁阀。电磁阀V2例如为常闭型电磁阀。各线圈组装体1如后面所述那样,使用压配合端子10而与控制基板201电连接。
如图2所示,在基体100的上表面103形成有用于供到达车轮制动器(未图示)的配管连接的入口端口111、出口端口112等。
另外,在基体100的下表面,形成有用于供构成贮液器的贮液器构成零部件(未图示)组装的贮液器孔等。
另外,在基体100的侧表面104,形成有供往复运动泵P安装的泵孔113等。
此外,设置于基体100的孔直接地或者通过基体100的内部所形成的未图示的制动液流路而彼此连通。
(马达的结构)
马达M为成为往复运动泵P的动力源的电动零部件。马达M一体地固定于成为基体100的另一表面侧的后表面102。马达M驱动往复运动泵P。
在马达M上,连接有用于向转子用于电的马达汇流排(未图示)。马达汇流排被贯插于基体100的端子孔115(参照图2)中,通过电子控制单元200的汇流排端子部230(参照图2、图4)与控制基板201(参照图1、下面相同)电连接。在汇流排端子部230上,以朝前侧突出的方式连接有未图示的压配合端子。与汇流排端子部230连接的马达汇流排通过该压配合端子与控制基板201电连接。
(电子控制单元的结构)
电子控制单元200具有线圈组装体1、控制基板201、外壳202和盖体203。线圈组装体1如后面所述那样通过压入被固定于外壳202。外壳202收装线圈组装体1和控制基板201,并且收装从基体100突出的电磁阀V1、V2或马达汇流排(未图示)。后面说明线圈组装体1安装于外壳202的结构的细节。
控制基板201是在印刷有电路的大致长方形的基板主体上安装半导体芯片等电子零部件的基板。在控制基板201上,形成有多个用于线圈组装体1所具有的压配合端子10压接的通孔201a。控制基板201根据从车辆所具有的未图示的传感器等获得的信息、预先存储的程序进行控制。具体而言,控制对线圈组装体1(参照图2)、马达M的通电来控制电磁阀V1、V2的开闭动作、马达M的驱动。作为传感器,还可列举出角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各种的传感器。
(外壳的结构)
如图1所示,外壳202为以覆盖从基体100的前表面101突出的电磁阀V1、V2等的状态,一体地固定于基体100的前表面101的箱体。外壳202由树脂材料一体成型。在外壳202上,组装有控制基板201和线圈组装体1。
外壳202分别在与基体100侧相反一侧的前表面和基体100侧的后表面开口。
如图2所示,外壳202具有板状的底部210、设置于底部210的前表面侧的第一周壁部211和设置于底部210的后表面侧的第二周壁部212。
底部210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外形。第一周壁部211从底部210的周缘部向前方延伸,外周形状成大致四边形。第一周壁部211形成第一收装室215,该第一收装室215在其内侧收装大致四边形的控制基板201(参照图1)。
第二周壁部212从底部210的后表面向后方延伸,外周形状成大致八边形。第二周壁部212形成第二收装室216,该第二收装室216在其内侧收装线圈组装体1(参照图1)。
如图1、图3所示,第一收装室215和第二收装室216彼此连通。即,形成为在第一收装室215与第二收装室216之间不存在分隔壁的结构。如图1所示,通过使外壳202形成为这样的不存在分隔壁的结构,而从第二收装室216横跨第一收装室215而配置线圈组装体1。据此,外壳202能够一边实现在前后方向上的小型化一边合理有效地收装线圈组装体1。
如图4所示,在第二周壁部212的内表面形成有凹凸形状的保持壁220。保持壁220具有向第二收装室216的左右内侧突出的凸台部221、向上内侧突出的端子凸台部222和向下内侧突出的保持部223。在保持壁220的内侧,相邻的凸台部221与端子凸台部222之间和相邻的凸台部221与保持部223之间,共形成有四处能够安装线圈组装体1的安装空间225。各安装空间225的保持壁220的内表面形状相同,形成为沿着线圈组装体1的外表面形状的形状。在各安装空间225的开口缘部处,凹设有一对槽部226,用于将线圈组装体1定位并且固定于安装空间225内。在各安装空间225内,槽部226形成于相向配置的保持壁220的相向部位。如图8的(a)所示,在各槽部226的内表面形成有在组装时具有压入效果的突起226a。突起226a朝槽部226内突出,如后所述,与被插入槽部226的肋25(参照图8的(b))抵接。此外,如图2所示,在保持壁220的内表面形成有加强用肋227。
在第二周壁部212的后端部形成有周槽228。在周槽228中,夹装有用于与基体100的前表面101固定的粘接剂。外壳202通过粘接剂与基体100的前表面101被气密密封。在图2中,在夹装有粘接剂的状态下,周槽228、肋25抵接于由基体100的前表面101所示的环状的阴影线S11(参照图10)表示的区域、由隔着电磁阀V1、V2位于与肋25对应的位置的线状的阴影线S21(参照图10)表示的区域。此外,以相同的工序来对环状的阴影线S11和线状的阴影线S21涂布粘接剂。
此外,外壳202通过将贯插于第二收装室216的保持壁220的凸台部221的固定螺钉(未图示)与基体100的螺纹孔116(参照图2、图10)旋合而被安装于基体100。
盖体203为封闭外壳202的成为与基体100侧相反一侧的前表面的开口部的树脂制的盖体。盖体203通过焊接、粘接、螺纹紧固等手段被固定于外壳202的前端面。
(线圈组装体的结构)
(线圈组装体的结构)
如图5的(a)、图6的各图所示,线圈组装体1具有线圈骨架(bobbin:卷线轴)2、线圈50、磁轭3和作为连接端子的压配合端子10。如图1所示,线圈组装体1为以包围电磁阀V1、V2的状态被收装于外壳202内的电气零部件。线圈组装体1为通过从控制基板201经由压配合端子10向线圈50通电,而在电磁阀V1、V2的周围分别产生磁场的电磁线圈。线圈组装体1如后述那样通过粘接剂被固定于基体100的前表面101。
(线圈骨架的结构)
如图6的(d)所示,线圈骨架2为在圆筒部21的上下两端部形成有凸缘部22、23的树脂零部件(绝缘零部件)。在圆筒部21中,作为线圈骨架侧贯插孔的圆形的贯插孔21a贯穿中心部。贯插孔21a与形成于上侧的凸缘部22的上侧磁轭收装部22c和凸缘部22的孔部22a连通。另外,贯插孔21a与形成于下侧的凸缘部23的下侧磁轭收装部23a连通。贯插孔21a具有内径D1。如图6的(a)、(e)所示,凸缘部22、23的前部与线圈50的卷绕形状对应,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半圆形,后部与磁轭的形状对应,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此外,凸缘部22的孔部22a的内径大于贯插孔21a的内径D1。
如图6的(d)所示,上侧的凸缘部22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得比下侧的凸缘部23厚。在上侧的凸缘部22的内侧形成有能够收装磁轭3的上部31的上侧磁轭收装部22c。上侧磁轭收装部22c在上侧的凸缘部22的后表面和前表面上开口。磁轭3的上部31从上侧的凸缘部22的后表面侧被收装于上侧磁轭收装部22c。
上侧磁轭收装部22c在与线圈骨架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上,与所收装的磁轭3的上部31之间具有规定的间距。据此,在上侧磁轭收装部22c内,磁轭3的上部31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相当于所述间距的量。
此外,由于凸缘部22覆盖大致整个磁轭3的上部31,因此绝缘性优异。
如图6的(c)所示,在上侧的凸缘部22的后端缘部,在左右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地形成有两个突起部22e、22e(仅图示单侧)。该突起部22e为从上侧的凸缘部22的后端缘部向后方突出的板状的部位,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矩形。
另外,在上侧的凸缘部22的左右后部处,如图5的(a)、(b)所示,形成有支承两个压配合端子10、10的基部11、11的端子支承部22b、22b。压配合端子10、10的一部分通过嵌件成型而被埋设于该端子支承部22b、22b。即,端子支承部22b、22b(上侧的凸缘部22)发挥压配合端子10、10的绝缘体的功能。
在端子支承部22b、22b的下方配置有被收装于上侧磁轭收装部22c的磁轭3的上部31。即,两个压配合端子10、10通过端子支承部22b、22b被支承于磁轭3的上部31。另一方面,端子支承部22b、22b覆盖磁轭3的上部31的、支承压配合端子10、10的部分。据此,实现压配合端子10、10与磁轭3的绝缘。
如图6的(d)所示,在下侧的凸缘部23的内侧形成有能够收装磁轭3的下部32的下侧磁轭收装部23a。下侧磁轭收装部23a在下侧的凸缘部23的后表面和下表面开口。即,磁轭3的下部32在线圈组装体1的下表面露出(参照图6的(e))。磁轭3的下部32从下侧的凸缘部23的后表面侧被收装于下侧磁轭收装部23a。
在下侧磁轭收装部23a的内表面的左右相向部位,如图6的(e)所示,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弯曲状的凸部23b、23b。下侧磁轭收装部23a与所述的上侧磁轭收装部22c同样地与所收装的磁轭3的下部32之间,在与线圈骨架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间距。据此,在下侧磁轭收装部23a内,磁轭3的下部32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所述间距的量。
在下侧的凸缘部23的后部侧的左右侧表面(与组装方向交叉的线圈组装体1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方筒状的肋25、25。肋25、25发挥在将线圈组装体1组装于外壳202的第二收装室216时的嵌合部(定位部)的功能(参照图3)。具体而言,如图2、图3所示,肋25、25被压入设置于第二收装室216的安装空间225的槽部226、226中。通过该压入,限制线圈组装体1向与组装于外壳202的方向(图8的(a)的箭头方向、线圈组装体1的轴向)交叉的方向移动、和绕与组装方向平行的轴转动。
另一方面,肋25还发挥用于将线圈组装体1用粘接剂固定于基体100的前表面101的电气零部件粘合部S2(参照图9)的功能。具体而言,如图8的(b)所示,在肋25被压入槽部226中的状态下,肋25的下表面25a被配置为与保持壁220的后表面220a共面。据此,肋25的下表面25a能够与基体100的前表面101抵接,而发挥用于将线圈组装体1用粘接剂固定的电气零部件粘合部S2的功能。
此外,肋25、25例如也可以为在外壳202的内侧设置未图示的中间壁部,而被压入在该中间壁部上所设置的槽部中的构件。
在此,粘接剂并不限于仅夹装于肋25的下表面25a,也可以以从肋25直至磁轭3的下部32的下表面夹装的方式构成。另外,也可以在肋25的下表面25a局部地夹装。无论哪一种方式,只要是能够利用粘接剂将线圈组装体1固定于基体100的前表面101的方式进行夹装即可。
以上所述的线圈骨架2例如通过注射成型等而制成。在注射成型线圈骨架2时,同时嵌件成型成为使凸缘部22与压配合端子10、10一体接合的状态。
(磁轭的结构)
磁轭3为被安装于线圈骨架2的部件,由具有磁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如图5的(a)、图6的(d)所示,磁轭3由上部31、下部32、和连接这些上部31与下部32的侧部33构成。磁轭3形成为纵剖面大致凹状(参照图6的(d))。
上部31为被收装于线圈骨架2的上侧的凸缘部22的上侧磁轭收装部22c的部位。上部31的外形与线圈骨架2的上侧的凸缘部22相同,前部形成为半圆形,后部形成为大致矩形。上部31以具有所述间距的方式收装于上侧磁轭收装部22c而能够相对于上侧磁轭收装部22c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此外,上部31形成为外形比下部32小一圈的大小,而易于在组装作业时区分上下。
上部31通过被收装于上侧磁轭收装部22c而隔着上侧的凸缘部22配置于压配合端子10的下方。即,上部31在端子部12的轴向的延长方向上支承压配合端子10(端子部12、基部11)。
下部32为被收装于线圈骨架2的下侧的凸缘部23的下侧磁轭收装部23a的部位(参照图6的(d))。下部32与上部31的外形同样,前部形成为半圆形,后部形成为大致矩形。
在下部32上,如图6的(e)所示,在与下侧磁轭收装部23a的凸部23b、23b相向的部位形成有凹部32b、32b。在下部32收装于下侧磁轭收装部23a的状态下,下侧磁轭收装部23a的凸部23b、23b松动嵌合(具有间隙地嵌合)于下部32的凹部32b、32b。下部32以具有间距的方式收装于下侧磁轭收装部23a,在如上述那样凸部23b、23b松动嵌合于凹部32b、32b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下侧磁轭收装部23a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即,以允许所述的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使凸部23b嵌合于凹部32b。
如图6的(d)所示,在磁轭3上,在上部31形成有圆形的贯插孔31a作为磁轭侧插入孔,在下部32形成有圆形的安装孔32a。这些贯插孔31a、32a具有相同的内径D2。内径D2被设定为能够外嵌电磁阀V1(V2)的大小。在此,所述的线圈骨架2的贯插孔21a的内径D1与磁轭3的贯插孔31a、32a的内径D2的关系以使线圈骨架2侧的内径D1大而磁轭3侧的内径D2小的方式被设定为内径D1>内径D2。
(压配合端子的结构)
如图5的(b)所示,两个压配合端子10、10为一部分与端子支承部22b、22b(线圈骨架2)嵌件成型的金属零部件。如图5的(a)所示,两个压配合端子10、10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配设。卷线51的端部分别与两个压配合端子10、10电连接。
如图7的各图所示,压配合端子10具有板状的基部11、从基部11的一端上部向上方突出的端子部12和从基部11的另一端下部向下方突出的连接部13。
如图5的(b)所示,基部11的大部分被埋设于端子支承部22b。基部11的上部从端子支承部22b露出。在基部11上,如图7的(a)所示,形成有在成型时允许树脂进入的贯插孔11a。如图5的(b)所示,基部11被端子支承部22b所设置的加强肋22d加强支承。
端子部12从基部11的一端上部向上方(线圈骨架2的轴向外侧)垂直地突出。即,端子部12朝上侧的凸缘部22的上方延伸出。端子部12的顶端部呈环状鼓出,而压接于控制基板201(参照图1)的通孔201a(参照图1)。
连接部13为用于连接线圈50的卷线51的部位。在连接部13上,成为卷线51所接触的部分的接触部14的板厚形成得比连接部13的其他部分的板厚壁薄。即,因压接而易于受到板厚的限制的压配合端子10构成为使连接卷线51的连接部13壁薄而使卷线51的包覆因接触而被切削。
在接触部14上,如图7的(d)所示,形成有剖面大致V字形状的槽15。槽15的上缘部扩展为圆角状。在槽15的内表面的相向的部位,形成有朝槽15内(内侧)突出的一对台阶部16、16。在台阶部16、16的部分处,槽15b形成得宽度窄。槽15的台阶部16、16的部分的槽15b的宽度L1(左右方向的宽度)形成得比卷线51的线径D3(具有皮膜状态的线径)小。槽15越朝最深部15c宽度形成得越窄。
如图7的(a)、(c)所示,在连接部13的下部侧方,在与槽15之间形成有用于卷绕卷线51的突起部17。另外,在连接部13的下端部形成有朝端子支承部22b(参照图5的(b))呈钩状突出的钩状部13b。钩状部13b被埋设于端子支承部22b(参照图5的(b))(未图示)。
压配合端子10例如通过冲压加工(冲压冲裁加工)而得到。壁薄的接触部14在冲压冲裁加工之后,通过进一步被冲压加工而形成为薄壁。然后,冲裁形成槽15。此外,可以通过在冲压冲裁加工时,同时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接触部14,也可以先通过冲压加工形成接触部14之后再进行冲裁加工。
(线圈的结构)
如图5的(a)所示,线圈50是在线圈骨架2的圆筒部21上卷绕卷线51而成的构件。两端部的卷线51、51被卷绕于压配合端子10、10的连接部13、13,而使线圈50与各压配合端子10、10电连接。
(线圈组装体向外壳的组装)
如图8的(a)所示,从第二收装室216的后表面侧进行线圈组装体1向外壳202的组装。在该情况下,以压配合端子10朝向安装空间225,并且磁轭3的侧部33朝向安装空间225的加强用肋227侧地将线圈组装体1插入安装空间225中。此外,在图8的(a)中,简化了压配合端子10的形状。
如图8的(a)中的箭头所示,当在组装方向上插入线圈组装体1时,线圈骨架2的凸缘部23的肋25、25与安装空间225的各槽部226的开口缘抵接。在该状态下,在组装方向上压入线圈组装体1,使肋25、25进入并压入各槽部226内。
通过该压入,线圈组装体1被定位并且固定于外壳202的第二收装室216的规定位置。
(外壳向基体的组装)
若将各线圈组装体1组装于外壳202,则在基体100的前表面101的与外壳202的周槽228的外壳粘合部S1、和与各线圈组装体1的肋25的下表面25a的电气零部件粘合部S2对应的环状的阴影线S11和线状的阴影线S21上涂布粘接剂。之后,将外壳202靠近基体100的前表面101,一边将各线圈组装体1安装于在前表面101突出的电磁阀V1、V2,一边将外壳202的后端与基体100的前表面101抵接。据此,利用基体100与外壳粘合部S1和电气零部件粘合部S2之间夹装的粘接剂,将外壳202和各线圈组装体1粘接于基体100的前表面101。然后,将贯插于第二收装室216的保持壁220的凸台部221的固定螺钉(未图示)与基体100的螺纹孔116(参照图2)旋合。据此,将外壳202和各线圈组装体1固定于基体100的前表面101。
此外,线圈骨架2的贯插孔21a的内径D1大于磁轭3的贯插孔31a、32a的内径D2。据此,在将各线圈组装体1安装于电磁阀V1、V2时,能够使磁轭3相对于固定在外壳202的线圈骨架2移动(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即使在电磁阀V1、V2与各线圈组装体1之间产生相对微小的错位,也能够将其吸收而将各线圈组装体1安装于电磁阀V1、V2。即,能够在维持各压配合端子10被定位于规定位置的状态下,吸收与电磁阀V1、V2的错位地安装各线圈组装体1。
(控制基板向外壳的组装)
在将外壳202组装于基体100之后,通过向外壳202的前表面侧开口的第一收装室215的开口来组装控制基板201。在组装时,将控制基板201的各通孔201a与所对应的压配合端子10的顶端部对位,并将控制基板201朝线圈组装体1压入。于是,压配合端子10的端子部12被压接于通孔201a内。此外,在此期间,压配合端子10被线圈组装体1的端子支承部22b保持,而在端子支承部22b上保持直立的姿势。据此,压配合端子10的端子部12被可靠地压接于通孔201a内。
然后,在第一收装室215的前端部用粘接剂等液密地固定盖体203。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夹装在基体100和线圈组装体1的电气零部件粘合部S2之间的粘接剂将线圈组装体1直接固定于基体100的规定位置。因此,能够将压配合端子10高精度地配置在规定位置,从而容易地将压配合端子10连接于控制基板201。因此,能够在采用通过压配合端子10将线圈组装体1连接于控制基板201的简易结构的同时,适当地防止线圈组装体1的脱落。
另外,能够通过夹装在基体100和外壳202的外壳粘合部S1之间的粘接剂将外壳202直接固定于基体100的规定位置。因此,与利用粘接剂将线圈组装体1直接固定于基体100的情况相辅相成,能够更高精度地将压配合端子10配置于规定位置,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压配合端子10连接于控制基板201。因此,能够在采用通过压配合端子10将线圈组装体1连接于控制基板201的简易结构的同时,适当地防止线圈组装体1的脱落。
另外,通过在外壳粘合部S1和基体100的粘合区域(阴影线S11)无间隙地呈环状涂布粘接剂,由此,能够不使用橡胶状的密封部件而能够对基体100和外壳202之间进行密封。
另外,通过将肋25压入外壳202的槽部226中,能够将线圈组装体1定位并固定于外壳202。据此,能够将压配合端子10高精度地配置在外壳202的规定位置,从而容易设定压配合端子10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压配合端子10连接于控制基板201。
另外,由于电气零部件粘合部S2形成于肋25的底面25a,因此,能够无需另外设置电气零部件粘合部而将线圈组装体1固定于基体100。因此,能够使线圈组装体1小型化。
另外,由于连接端子为压配合端子10,因此,能够易于进行压配合端子10与控制基板201的电连接,而提高了组装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U中,能够将线圈组装体1固定在外壳202的规定位置,从而能够将压配合端子10高精度地配置在规定位置。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性,实现成本降低。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应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气零部件组装体的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应用于具有一个制动系统的二轮车用的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具有两个制动系统的二轮车用的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四轮车用的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此外,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1、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U1具有如下结构:电磁阀V1、V2和马达M被收装在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即电子控制单元200A的外壳202A内。
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U1具有基体100A,该基体100A供对应于一个制动系统的电磁阀V1、V2、马达M、往复运动泵P等组装。
(基体的结构)
基体100A为形成大致长方体的金属零部件(参照图12、图13),在其内部形成有未图示的制动液流路(油路)。
如图13所示,在基体100A的各个表面中的成为一表面侧的前表面101A形成有多个用于电磁阀V1、V2安装的有底的安装孔110、用于马达M安装的有底的安装孔(未图示)等。即,在基体100A的前表面101A集中形成有电磁阀V1、V2和马达M的安装孔。在电磁阀V1、V2上,分别安装有作为电气零部件的线圈组装体1。各线圈组装体1如后面所述那样使用压配合端子10A而与控制基板201A(参照图11、下面相同)电连接。
(马达的结构)
马达M通过螺栓120(参照图21)一体地固定于基体100A的前表面101A。在马达M的外壳的底部设置有一对马达汇流排M11(参照图13、图21),如图12所示,与设置于外壳202A的内壁(第一收装室215A)的汇流排端子部250分别连接。在汇流排端子部250上立设有用于与控制基板201A连接的压配合端子251。
(电子控制单元的结构)
电子控制单元200A具有线圈组装体1A、控制基板201A、外壳202A和盖体203。线圈组装体1A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压入被固定于外壳202A。外壳202A收装线圈组装体1A和控制基板201A,并且收装从基体100A突出的电磁阀V1、V2或马达M。
控制基板201A控制对线圈组装体1A、马达M的通电来控制电磁阀V1、V2的开闭动作、马达M的驱动。
(外壳的结构)
如图11所示,外壳202A为以覆盖从基体100A的前表面101A突出的电磁阀V1、V2或马达M的状态一体地固定于基体100A的前表面101A的箱体。外壳202A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由树脂材料一体成型。在外壳202A上组装有控制基板201A和线圈组装体1A。
外壳202A的与基体100A侧相反一侧的前表面和基体100A侧的后表面分别开口。
如图12所示,外壳202A具有板状的底部210A、设置于底部210A的前表面侧的第一周壁部211A和设置于底部210A的后表面侧的第二周壁部212A。
底部210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外形。第一周壁部211A从底部210A的周缘部向前方延伸,且外周形状成大致四边形。第一周壁部211A形成第一收装室215A,该第一收装室215A在其内侧收装大致四边形的控制基板201A(参照图11)。
第二周壁部212A从底部210A的后表面向后方延伸,且外周形状成大致七边形(参照图15)。第二周壁部212A形成第二收装室216A,该第二收装室216A在其内侧收装线圈组装体1A和马达M(参照图11)。第二周壁部212A为了能够收装在轴向(前后方向)上大于线圈组装体1A的马达M(马达外壳),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而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得大。
如图11、图12、图15所示,第一收装室215A和第二收装室216A通过底部210A的开口部256彼此连通。即,形成为在第一收装室215A与第二收装室216A之间不存在分隔壁的结构。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也通过使外壳202A形成为这样的不存在分隔壁的结构,而使线圈组装体1A和马达M从第二收装室216A横跨第一收装室215A地配置。即,一边能够收装在轴向(前后方向)上大于线圈组装体1A的马达M(马达外壳),一边有效地利用前后方向的空间而实现小型化。
如图15所示,在第二周壁部212A的后部侧内表面形成有凹凸形状的保持壁220A。保持壁220A具有向第二收装室216A的上下内侧突出的凸台部221和向左内侧突出的保持部223A。在保持壁220A的内侧,在相邻的凸台部221与保持部223A之间,共形成有两处能够安装线圈组装体1A的安装空间225A。各安装空间225A的保持壁220A的内表面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而形成为沿着线圈组装体1A的外表面形状的形状。在各安装空间225A的开口缘部凹设有一对槽部226,该一对槽部226用于将线圈组装体1A定位并且固定于安装空间225A内。在各安装空间225A内,槽部226形成于相向配置的保持壁220的相向部位。如图18的(a)所示,各槽部226具有突起226a。
如图15所示,在各安装空间225A内设置有板状的端子保持部240。端子保持部240横跨左侧的上下的保持壁220之间地设置,以配置于各安装空间225A内。
在端子保持部240上,突设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外形的引导部241。在引导部241上,形成有狭缝状的贯插孔242(参照图19)。贯插孔242设置于与安装空间225A所安装的线圈组装体1A的各压配合端子10A对应的位置。据此,能够使压配合端子10A贯插于各贯插孔242。
此外,在端子保持部240的上下的角部,除了线圈组装体1A以外的压配合端子252与外壳202A嵌件成型,并且具有支承压配合端子252的引导部243(参照图12)。
在第二周壁部212A的后端部形成有周槽228A。在周槽228A中,夹装有用于固定于基体100A的前表面101A的粘接剂。外壳202A通过粘接剂与基体100A的前表面101A液密地密封。在图21中,在夹装有粘接剂的状态下,周槽228A、肋25a抵接于由基体100A的前表面101A所示的环状的阴影线S11表示的区域、由隔着电磁阀V1、V2而位于与肋25a对应的位置的线状的阴影线S21表示的区域。此外,以相同的工序对环状的阴影线S11和线状的阴影线S21涂布粘接剂。
此外,外壳202A通过将贯插于第二收装室216A的保持壁220A的凸台部221的固定螺钉(未图示)与基体100的螺纹孔116(参照图13)旋合而被安装于基体100A。
盖体203被固定于外壳202A的与基体100侧相反一侧的前表面的开口部。
(线圈组装体的结构)
如图16、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组装体1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组装体1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总长较长的压配合端子10A这一方面。线圈组装体1A的其他方面没有改变。
压配合端子10A为一部分与线圈骨架2的端子支承部22b嵌件成型的金属零部件。如图16的(a)所示,压配合端子10A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设。卷线51的端部分别与各压配合端子10A电连接。
如图17的各图所示,压配合端子10A具有板状的基部11、从基部11的一端上部向上方突出的端子部12A和从基部11的另一端下部向下方突出的连接部13。
端子部12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12(参照图7的(a)~(c))相比,总长形成得较长。端子部12A的总长与外壳202A的第二收装室216A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匹配地设定。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为在第二收装室216A内收装有马达M的结构,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而使第二周壁部212A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得较长,相应地将端子部12A的总长设定得较长。
端子部12A从基部11的一端上部向上方(线圈骨架2的轴向外侧)垂直地突出。在端子部12A的中间部分形成有宽度形成得比其他部分宽的宽幅部18。在线圈组装体1A被组装于外壳202A的安装空间225A的状态(参照图18的(b))下,如图19所示,宽幅部18被端子保持部240的引导部241所具有的贯插孔242的内表面保持。即,总长较长的端子部12A的中间部分隔着端子保持部240被保持于外壳202A。
(线圈组装体向外壳的组装)
如图18的(a)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从第二收装室216A的后表面侧进行线圈组装体1A向外壳202A的组装。在该情况下,以压配合端子10A朝向安装空间225A,并且磁轭3的侧部33朝向安装空间225A的加强用肋227侧地将线圈组装体1A插入安装空间225A中。此外,在图18的(a)中,简化了压配合端子10A的形状。
若将线圈组装体1A逐渐地插入安装空间225A,则在插入的过程中,压配合端子10A的端子部12A被插入到端子保持部240的贯插孔242。在该情况下,由于压配合端子10A的宽幅部18的端子部12A侧的端部18A形成为圆弧状的倒角形状,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将端子部12A插入到贯插孔242中。然后,进一步在组装方向上推入线圈组装体1A,使肋25、25插入并压入各槽部226内。
通过该压入,线圈组装体1A被定位并且固定于外壳202A的第二收装室216A的规定位置。
(外壳向基体的组装)
若将各线圈组装体1A组装于外壳202A,则在基体100A的前表面101A的与外壳202A的周槽228A的外壳粘合部S1、和与各线圈组装体1A的肋25的下表面25a的电气零部件粘合部S2对应的环状的阴影线S11和线状的阴影线S21上涂布粘接剂。之后,将外壳202A靠近基体100A的前表面101A,一边将各线圈组装体1A安装于在前表面101A突出的电磁阀V1、V2,一边将外壳202A的后端与基体100A的前表面101A抵接。据此,利用基体100A与外壳粘合部S1和电气零部件粘合部S2之间夹装的粘接剂,将外壳202A和各线圈组装体1A粘接于基体100A的前表面101A。之后,将贯插于第二收装室216A的保持壁220A的凸台部221的固定螺钉120(参照图13)与基体100A的螺纹孔116(参照图13)旋合。据此,将外壳202A和各线圈组装体1A固定于基体100A的前表面101A。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各线圈组装体1A安装于电磁阀V1、V2时,也能够使磁轭3相对于固定在外壳202A的线圈骨架2移动(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即使在电磁阀V1、V2与各线圈组装体1A之间产生相对微小的错位,也能够将其吸收而将各线圈组装体1A安装于电磁阀V1、V2。即,能够在维持各压配合端子10A被定位于规定位置的状态下,吸收与电磁阀V1、V2的错位地安装各线圈组装体1A。
(控制基板向外壳的组装)
在将外壳202A组装于基体100A之后,通过向外壳202A的前表面侧开口的第一收装室215A的开口来组装控制基板201A。在组装时,将控制基板201A的各通孔201a与所对应的压配合端子10A的顶端部位置对准,将控制基板201A朝线圈组装体1A推入。于是,压配合端子10A的端子部12A被压接于通孔201a内。此外,在此期间,压配合端子10A被线圈组装体1A的端子支承部22b保持,而在端子支承部22b上保持直立的姿势。另外,能够利用端子保持部240将压配合端子10A的中间部分保持于外壳202A。
此外,在组装控制基板201A时,如图12所示,也能够同时进行外壳202的汇流排端子部250的压配合端子251、连接器部229的压配合端子253的连接。
然后,在第一收装室215A的前端部的槽275(参照图12)中涂布粘接剂而液密地固定盖体203。此外,在前端部上设置有卡合部255,通过将盖体203侧的未图示的钩部与该卡合部255进行卡合,能够易于在组装时进行对位。这样,组装结束。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能够将压配合端子10A的中间部分贯插并保持于外壳202A的端子保持部240。据此,即使在压配合端子10A的总长较长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外壳202A侧可靠地保持该中间部分,因此能够防止压配合端子10A的弯曲或倾倒而可靠地进行线圈组装体1A与控制基板201A的连接。
另外,即使控制基板201A与线圈组装体1A相距一定的距离,也能够可靠进行线圈组装体1A与控制基板201A的连接,因此能够提高外壳202A内的线圈组装体1A的布局自由度。
而且,在压配合端子10A的中间部分形成有宽度比其他部分宽的宽幅部18。因此,能够通过宽幅部18将压配合端子10A的中间部分可靠地保持于贯插孔242的内表面。据此,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压配合端子10A的弯曲或倾倒。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记载的结构,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改变其结构。另外,可以追加、删除、替换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
例如,示出了肋25为长方体形状,但并不限于此,可以采用各种的形状。另外,设置的数量既可以为一个,又可以为三个以上。
另外,在线圈组装体1(1A)侧设置有肋25,在外壳202(202A)侧设置有槽部226,但也可以与此相反地,在线圈组装体1(1A)侧设置槽部,在外壳202(202A)侧设置肋。
另外,使用了压配合端子10(10A)作为连接端子,但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按扣式端子(snap fit terminal)等可压接的端子作为连接端子。
另外,压配合端子10只要是端子部12从线圈骨架2向上方突出的连接端子即可,也可以将压配合端子10的连接部13等配置于线圈骨架2的侧方等。
另外,示出了压配合端子10与线圈骨架2嵌件成型,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其从后侧安装于线圈骨架2。
另外,在本发明中,示出了线圈组装体1(1A)作为电气零部件,但也可以对组装于外壳202(202A)的其他的电气零部件合理有效地实施本发明。
另外,粘接剂涂布于基体100(100A)的前表面101(101A)上,但也可以预先涂布于外壳202(202A)和线圈组装体1(1A、电气零部件)侧。
【附图标记说明】
1、1A:线圈组装体(电气零部件);2:线圈骨架;3:磁轭;25:肋;50:线圈;51:卷线;10、10A:压配合端子;200:电子控制单元(电气零部件组装体);201:控制基板(基板);201a:通孔;202、202A:外壳;V1、V2:电磁阀;U、U1: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

Claims (6)

1.一种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其具有电气零部件和供所述电气零部件组装的外壳,所述电气零部件和所述外壳固定于基体的一表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零部件具有被压接于设置在所述外壳上的基板的通孔中的连接端子,
所述电气零部件具有与所述基体的安装面相向的电气零部件粘合部,并通过夹装在所述基体和所述电气零部件粘合部之间的粘接剂固定于所述基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有与所述基体的安装面相向的外壳粘合部,并经由所述外壳粘合部而粘合于所述基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端子相对于所述通孔的插入方向为相对于所述外壳的组装方向,
在与所述组装方向交叉的所述电气零部件的外侧表面凸设有被压入所述外壳的槽部的肋,
所述电气零部件粘合部包括所述肋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端子为压配合端子。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零部件是驱动电磁阀的线圈组装体,
所述线圈组装体具有线圈骨架、线圈、磁轭和所述连接端子,其中,
所述线圈通过在所述线圈骨架上卷绕卷线而成;
所述磁轭安装于所述线圈骨架;
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卷线电连接。
6.一种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其具有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并且被连接于主缸与车轮制动器之间,对发挥所述车轮制动作用的制动液压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阀被安装于所述基体,所述线圈组装体被安装于所述电磁阀。
CN201880012678.8A 2017-02-17 2018-02-16 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和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 Active CN1104473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28531 2017-02-17
JP2017028531 2017-02-17
PCT/JP2018/005538 WO2018151264A1 (ja) 2017-02-17 2018-02-16 電気部品組立体および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47314A true CN110447314A (zh) 2019-11-12
CN110447314B CN110447314B (zh) 2021-08-20

Family

ID=63170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2678.8A Active CN110447314B (zh) 2017-02-17 2018-02-16 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和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247654B2 (zh)
EP (1) EP3585138B1 (zh)
JP (1) JP6966484B2 (zh)
CN (1) CN110447314B (zh)
TW (1) TWI680896B (zh)
WO (1) WO20181512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100708A1 (de) * 2017-01-16 2018-07-19 Grohe Ag Unterputzeinbaukörper für eine Sanitärarmatur mit zumindest einem variabel positionierbaren Druckknopf
CN110382314B (zh) * 2017-02-17 2021-10-01 日信工业株式会社 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和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
CN117203458A (zh) * 2021-04-20 2023-12-08 丹佛斯有限公司 步进马达阀、用于步进马达阀的线圈组件壳体、阀室组件和阀块
WO2023190711A1 (ja) * 2022-03-31 2023-10-05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電気部品組立体、電気部品組立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41845A (ja) * 2011-05-23 2012-12-10 Nissin Kogyo Co Ltd 電磁弁駆動組立体の電気接続構造及び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CN103158688A (zh) * 2011-12-14 2013-06-19 株式会社爱德克斯 液压控制装置
JP2014061755A (ja) * 2012-09-20 2014-04-10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液圧制御装置
WO2016203333A1 (ja) * 2015-06-19 2016-12-22 ローベルト ボッシュ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及び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343325A1 (de) * 1993-12-18 1995-06-22 Telefunken Microelectron Ventilsteuervorrichtung
US5892659A (en) * 1995-12-12 1999-04-06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Retention system for solenoid coils
DE19612907A1 (de) * 1996-03-30 1997-10-02 Teves Gmbh Alfred Reglereinheit
JP3867430B2 (ja) 1999-02-03 2007-01-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制御機器のコネクタ装置
DE10026570B4 (de) * 2000-05-30 2013-11-21 Conti Temic Microelectronic Gmbh Ventilsteuergerät
JP3653260B2 (ja) 2002-09-03 2005-05-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圧力制御装置
JP4317516B2 (ja) 2004-11-30 2009-08-19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電気回路基板用ケース
JP2008190566A (ja) * 2007-02-01 2008-08-21 Advics:Kk 液圧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組み付け方法
JP4637926B2 (ja) * 2008-03-28 2011-02-2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および液圧ユニット
JP5261223B2 (ja) 2009-02-12 2013-08-14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JP5584061B2 (ja) 2010-09-07 2014-09-03 ボッシュ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液圧制御ユニット
US9062791B2 (en) 2011-05-23 2015-06-23 Nissin Kogyo Co., Ltd. Electric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electromagnetic valve drive assembly, electromagnetic valve drive assembly, and vehicle brake fluid pressure control apparatus
JP2013071491A (ja) * 2011-09-27 2013-04-22 Bosch Corp 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CN110383401B (zh) * 2017-02-17 2021-11-02 日本维宁尔日信制动器系统株式会社 线圈组装体和制动控制装置
CN110382314B (zh) * 2017-02-17 2021-10-01 日信工业株式会社 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和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
EP3584811B1 (en) * 2017-02-17 2023-04-19 Hitachi Astemo, Ltd. Electric component assembly, and brake fluid pressure control device for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41845A (ja) * 2011-05-23 2012-12-10 Nissin Kogyo Co Ltd 電磁弁駆動組立体の電気接続構造及び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CN103158688A (zh) * 2011-12-14 2013-06-19 株式会社爱德克斯 液压控制装置
JP2014061755A (ja) * 2012-09-20 2014-04-10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液圧制御装置
WO2016203333A1 (ja) * 2015-06-19 2016-12-22 ローベルト ボッシュ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及び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47314B (zh) 2021-08-20
US11247654B2 (en) 2022-02-15
JPWO2018151264A1 (ja) 2020-01-30
EP3585138A4 (en) 2020-10-14
US20200055508A1 (en) 2020-02-20
WO2018151264A1 (ja) 2018-08-23
EP3585138A1 (en) 2019-12-25
TW201836887A (zh) 2018-10-16
TWI680896B (zh) 2020-01-01
EP3585138B1 (en) 2023-06-14
JP6966484B2 (ja) 2021-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83402A (zh) 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和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
CN110447314A (zh) 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和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
JP5261223B2 (ja) 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JP6767521B2 (ja) コイル組立体および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CN105711573A (zh) 电子控制单元
CN110382314A (zh) 电气零部件组装体和车辆用制动液压控制装置
US879775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board
JP6917157B2 (ja) コイル組立体および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CN108778867B (zh) 电子控制装置
JP2018131187A (ja) 電気部品組立体および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JP5281608B2 (ja)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US10283251B2 (en) Choke coil for brake control device
JP6917156B2 (ja) コイル組立体および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agano

Patentee after: NISSIN KOGYO Co.,Ltd.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nsteimo Ueda Co.,Ltd.

Address before: Nagano

Patentee before: NISSIN KOGYO Co.,Ltd.

Patentee before: Rixin Brake System Co.,Ltd.

Address after: Nagano

Patentee after: NISSIN KOGYO Co.,Ltd.

Patentee after: Rixin Brake System Co.,Ltd.

Address before: Nagano

Patentee before: NISSIN KOGYO Co.,Ltd.

Patentee before: AUTOLIV NISSIN BRAKE SYSTEMS JAPA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13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nsteimo Ueda Co.,Ltd.

Address before: Nagano

Patentee before: NISSIN KOGYO Co.,Ltd.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nsteimo Ueda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