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37200B - 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37200B
CN110437200B CN201910615607.3A CN201910615607A CN110437200B CN 110437200 B CN110437200 B CN 110437200B CN 201910615607 A CN201910615607 A CN 201910615607A CN 110437200 B CN110437200 B CN 1104372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alyst
carbon dioxide
propylene carbonate
reaction
e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1560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37200A (zh
Inventor
钟建交
李大海
曾智兵
罗荣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Kaimeite Gas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Kaimeite Gas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Kaimeite Gas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Kaimeite Gas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1560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372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437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7200A/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22247 priority patent/WO2021003974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372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72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31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two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317/08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two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having the hetero atoms in positions 1 and 3
    • C07D317/1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two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having the hetero atoms in positions 1 and 3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317/3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two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having the hetero atoms in positions 1 and 3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hetero atoms or with 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07D317/34Oxygen atoms
    • C07D317/36Alkylene carbonates; Substituted alkylene carbon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41Feedstock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130℃~150℃的温度条件下,以及1.5MPa~1.8MPa的压力条件下,将环氧丙烷、二氧化碳、催化剂及助催化剂通入至反应塔内,发生环加成反应后,得到含酯气液混合物;将含酯气液混合物通入至分离器内,进行气液分离操作,得到混合气体及含酯混合液;将含酯混合液通入至蒸馏塔内,进行蒸馏操作,得到碳酸丙烯酯成品及循环催化浓缩液,其中,循环催化浓缩液包括催化剂及助催化剂。本方法通过催化剂与助催化剂的协同催化,能够加快二氧化碳的C‑O双键断裂速度,更好的起到了催化效果,使反应更加迅速高效,从而提高环氧丙烷转化率。

Description

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自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被大量使用,在其燃烧加工过程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认为是一种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或对二氧化碳加以综合利用对减轻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酸酯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产物有环状碳酸酯,非环状碳酸酯和聚碳酸酯三大类,其中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合成碳酸丙烯酯是用途广泛的领域,生成的碳酸丙烯酯产品不仅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溶剂,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在电池、纺织、印染、高分子合成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碳酸丙烯酯制备工艺是利用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在环加成反应条件以及催化剂的催化下,反应生成碳酸丙烯酯。传统的碳酸丙烯酯制备工艺至少具有以下缺点:
1、催化剂是影响环氧丙烷的反应速度及转化率的重要因素,应用在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的一般催化剂为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钠体等离子液,然而,一般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不佳,导致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的反应速度较慢以及转化率较低。
2、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合成碳酸丙烯酯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和提高压力有利于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然而温度太低不利于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和催化成分的活化,导致反应速率会变慢。由于液体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不佳,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只能采用偏高的反应温度及压力,一般采用的温度为250~300℃,压力一般控制在5~8MPa。然而,温度、压力偏高对设备、仪表的要求提高,设备投资增大,耗能较大,生产过程控制的危险性也增强。而且,反应温度过高、反应时间过长以及压力过高,会导致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容易分解或生成副产物,导致碳酸丙烯酯的生成率降低。
3、环加成反应后,碳酸丙烯酯与催化剂互溶,难以分离,导致制备的碳酸丙烯酯成品纯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反应条件温和、催化效果好、环氧丙烷转化率高、碳酸丙烯酯成品纯度高的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130℃~150℃的温度条件下,以及1.5MPa~1.8MPa的压力条件下,将环氧丙烷、二氧化碳、催化剂及助催化剂通入至反应塔内,发生环加成反应后,得到含酯气液混合物;
将所述含酯气液混合物通入至分离器内,进行气液分离操作,得到混合气体及含酯混合液;
以及0.01MPa~0.05MPa的压力条件下,将所述含酯混合液通入至蒸馏塔内,进行蒸馏操作,得到碳酸丙烯酯成品及循环催化浓缩液,其中,所述循环催化浓缩液包括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环氧丙烷、所述二氧化碳、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的质量比例为1:(1~3):(0.005~0.03):(0.005~0.03)。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催化剂为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钠和碘化钾中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助催化剂包括促融催化剂及相转移催化剂,所述促融催化剂与所述相转移催化剂的质量比例为1:(1~3)。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促融催化剂为聚乙二醇和聚乙二醇脂肪酸中至少一种,所述相转移催化剂为四丁基溴化铵、苯甲基三乙基氯化铵、三辛基甲基氯化铵、四丙基氯化铵、四甲基溴化铵、四丁基碘化铵、三乙基己基溴化铵和三乙基辛基溴化铵中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气液分离操作包括第一次气液分离操作及第二次气液分离操作,所述第一次气液分离操作的温度为60℃~80℃,所述第二次气液分离操作的温度为105℃~150℃;所述蒸馏操作的温度为230℃~240℃,压力为0.01MPa~0.05MPa。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环加成反应时,还将所述混合气体及所述循环催化浓缩液,连同所述环氧丙烷、所述二氧化碳、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一并通入至所述反应塔内。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在将所述含酯气液混合物通入至所述分离器的操作之前,还将所述含酯气液混合物通入至换热器内,进行换热操作,以使所述换热器内的流通介质吸收所述含酯气液混合物内的热量。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在得到所述碳酸丙烯酯成品的操作之后,还将所述碳酸丙烯酯成品通入至冷凝器内,进行冷凝操作,以使所述碳酸丙烯酯成品的温度降至25℃~35℃。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在将所述环氧丙烷、所述二氧化碳、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通入至所述反应塔内的操作之前,还将所述环氧丙烷、所述二氧化碳、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通入至预热器内,进行预热操作,以使所述环氧丙烷、所述二氧化碳、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的温度升高至 130℃~15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本方法通过对碳酸丙烯酯的制备、分离及提纯,能够得到纯度较高的碳酸丙烯酯成品;且采用温和的反应温度及压力,能够避免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分解或生成副产物,从而提高碳酸丙烯酯的生成率;且通过催化剂与助催化剂的协同催化,能够加快二氧化碳的C-O双键断裂速度,更好的起到了催化效果,使反应更加迅速高效,从而提高环氧丙烷转化率。
2、本方法通过合适的环氧丙烷、二氧化碳、催化剂及助催化剂的质量比例,可以达到较佳的催化效果。
3、本方法采用相转移催化剂和促融催化剂,通过相转移催化剂能将无机的二氧化碳转移到有机的环氧丙烷上,能够增大催化剂的离子反应活性,加快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的反应速度;通过促融催化剂能够使得催化剂以及上述相转移催化剂溶解在一起,能够使得催化剂与二氧化碳及环氧丙烷更加互溶,从而促进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应用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的碳酸丙烯酯制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应用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的碳酸丙烯酯制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碳酸丙烯酯制备装置的反应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碳酸丙烯酯制备装置的反应塔的反应物料流通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碳酸丙烯酯制备装置的反应塔的第一塔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一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一种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10,在130℃~150℃的温度条件下,以及1.5MPa~1.8MPa的压力条件下,将环氧丙烷、二氧化碳、催化剂及助催化剂通入至反应塔内,发生环加成反应后,得到含酯气液混合物。S120,将所述含酯气液混合物通入至分离器内,进行气液分离操作,得到混合气体及含酯混合液。S130,将所述含酯混合液通入至蒸馏塔内,进行蒸馏操作,得到碳酸丙烯酯成品及循环催化浓缩液。其中,所述循环催化浓缩液包括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
对上述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进行说明:
第一,步骤S110是通过环氧丙烷、二氧化碳、催化剂及助催化剂来制备碳酸丙烯酯,得到的含酯气液混合物包括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催化剂及碳酸丙烯酯。步骤S120是将含酯气液混合物分离为混合气体及含酯混合液,混合气体包括二氧化碳及环氧丙烷,含酯混合液包括催化剂、助催化剂及碳酸丙烯酯。步骤S130是从含酯混合液中提纯出碳酸丙烯酯成品。如此可以完成碳酸丙烯酯的制备、分离及提纯,得到纯度较高的碳酸丙烯酯成品。
第二,催化剂和助催化剂具有协同催化的效果。二氧化碳结构稳定,C-O双键连接比较牢固,需要较高的活化能才能使双键断裂,而环氧丙烷性质比较活泼,比较容易开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环氧丙烷的开环反应比较迅速,而二氧化碳的C-O双键断裂速度较慢,因此环加成反应速率主要由二氧化碳的C-O 双键断裂速率决定。助催化剂能够使得催化剂与二氧化碳及环氧丙烷更加互溶,并能够加快二氧化碳的C-O双键断裂速度,更好的起到了催化效果,使反应更加迅速高效,从而提高环氧丙烷转化率。
第三,由于催化剂和助催化剂协同具有极佳的催化效果,二氧化碳及环氧丙烷的反应速率较高,故无需较高的反应温度及压力,可以采用温和的反应温度及压力,来降低对设备、仪表的要求,减少设备投资,降低耗能,降低生产过程控制的危险性。而且,温和的反应温度及压力,能够避免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分解或生成副产物,从而提高碳酸丙烯酯的生成率。
一实施方式,所述环氧丙烷、所述二氧化碳、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的质量比例为1:(1~3):(0.005~0.03):(0.005~0.03)。例如,环氧丙烷、二氧化碳、催化剂及助催化剂的质量比例为1:2:0.01:0.012。需要说明的是,催化剂和助催化剂的用量直接决定着环氧丙烷和二氧化碳的反应速度,进而决定着碳酸丙烯酯的产率,碳酸丙烯酯的产率随着催化剂及助催化剂的质量增大而增大,但是,碳酸丙烯酯的产率增加的幅度小于催化剂及助催化剂增加的幅度,且当催化剂及助催化剂与环氧丙烷的质量比例为1:0.005:0.005时,碳酸丙烯酯的产率为85.8%;当催化剂及助催化剂与环氧丙烷的质量比例为1:0.03:0.03时,碳酸丙烯酯的产率为99.8%;在此比例上再增加催化剂及助催化剂的用量,碳酸丙烯酯的产率几乎无变化。故环氧丙烷、二氧化碳、催化剂及助催化剂的质量比例为1:(1~3):(0.005~0.03):(0.005~0.03)时,可以达到较佳的催化效果。
一实施方式,所述催化剂为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钠和碘化钾中至少一种。例如,催化剂为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钠和碘化钾的共同混合物。例如,催化剂为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钠或者碘化钾。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离子液对碳烯环加成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
一实施方式,所述将环氧丙烷、二氧化碳、催化剂及助催化剂通入至反应塔内的操作具体包括:将催化剂配置为饱和溶液,将多孔载体浸泡在所述饱和溶液内,接着进行烘干操作,得到催化固定床;将将环氧丙烷、二氧化碳、所述催化固定床及助催化剂通入至反应塔内。其中,所述多孔载体为氧化铝多孔颗粒、氧化锌多孔颗粒、氧化铬多孔颗粒、氧化镉多孔颗粒、氧化钴多孔颗粒、氧化镍多孔颗粒、氧化钼多孔颗粒或者氧化锡多孔颗粒。例如,多孔载体为氧化铝多孔颗粒。所述多孔载体的直径为2mm~4mm。例如,多孔载体的直径为3mm。所述浸泡时间为40~60小时。例如,浸泡时间为48小时。所述烘干操作的温度为140℃~160℃,时间为5~7小时。例如,烘干操作的温度为150℃,时间为6小时。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液体催化剂,催化固定床的孔隙能够容纳二氧化碳及环氧丙烷,作为二氧化碳及环氧丙烷的催化固定床,能够增加二者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反应速度,增加碳酸丙烯酯的产率。
一实施方式,所述助催化剂包括促融催化剂及相转移催化剂,所述促融催化剂与所述相转移催化剂的质量比例为1:(1~3)。例如,助催化剂包括聚乙二醇和四丁基溴化铵,聚乙二醇与四丁基溴化铵的质量比例为5:7。需要说明的是,聚乙二醇与四丁基溴化铵的质量比例尤为重要,若聚乙二醇的质量比例较低,则可能影响催化剂与四丁基溴化铵的互溶性,进而影响到四丁基溴化铵对催化剂的协同促进效果。若四丁基溴化铵的质量比例较低,则会直接影响催化剂的离子反应活性,进而影响到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的反应速度。
一实施方式,所述促融催化剂为聚乙二醇和聚乙二醇脂肪酸中至少一种,所述相转移催化剂为四丁基溴化铵、苯甲基三乙基氯化铵、三辛基甲基氯化铵、四丙基氯化铵、四甲基溴化铵、四丁基碘化铵、三乙基己基溴化铵和三乙基辛基溴化铵中至少一种。例如,促融催化剂为聚乙二醇和聚乙二醇脂肪酸的共同混合物。例如,促融催化剂为聚乙二醇或者聚乙二醇脂肪酸。例如,相转移催化剂为四丁基溴化铵、苯甲基三乙基氯化铵、三辛基甲基氯化铵、四丙基氯化铵、四甲基溴化铵、四丁基碘化铵、三乙基己基溴化铵和三乙基辛基溴化铵的共同混合物。例如,相转移催化剂为四丁基溴化铵、苯甲基三乙基氯化铵、三辛基甲基氯化铵、四丙基氯化铵、四甲基溴化铵、四丁基碘化铵、三乙基己基溴化铵或者三乙基辛基溴化铵。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相转移催化剂能将无机的二氧化碳转移到有机的环氧丙烷上,能够增大催化剂的离子反应活性,加快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的反应速度。上述促融催化剂是优良的化学促融剂,能够使得催化剂以及上述相转移催化剂溶解在一起,能够使得催化剂与二氧化碳及环氧丙烷更加互溶,从而促进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一实施方式,所述气液分离操作包括第一次气液分离操作及第二次气液分离操作,所述第一次气液分离操作的温度为60℃~80℃,所述第二次气液分离操作的温度为105℃~150℃。所述蒸馏操作的温度为230℃~240℃,压力为 0.01MPa~0.05MPa。需要说明的是,碳酸丙烯酯的常压沸点为240℃,催化剂和促融催化剂的沸点都高于碳酸丙烯酯,相转移催化剂的沸点为100℃左右。当温度为60℃~80℃时,环氧丙烷和二氧化碳一起,与液相的催化剂、促融催化剂、相转移催化剂及碳酸丙烯酯分离;当温度为105℃~150℃时,相转移催化剂转化为气相,与液相的催化剂、促融催化剂及碳酸丙烯酯分离。因此,气液分离操作得到的混合气体除了环氧丙烷和二氧化碳之外,还含有相转移催化剂。当温度为230℃~240℃,压力为0.01MPa~0.05MPa时,碳酸丙烯酯由液相转化为气相,与液相的催化剂和促融催化剂分离。
一实施方式,在所述环加成反应时,还将所述混合气体及所述循环催化浓缩液,连同所述环氧丙烷、所述二氧化碳、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一并通入至所述反应塔内。需要说明的是,将混合气体回收至反应塔内,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成本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另外,将循环催化浓缩液回收至反应塔内,从而降低催化剂成本。
一实施方式,在将所述含酯气液混合物通入至所述分离器的操作之前,还将所述含酯气液混合物通入至换热器内,进行换热操作,以使所述换热器内的流通介质吸收所述含酯气液混合物内的热量。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内的流通介质为未通入反应塔的环氧丙烷,通过换热器将环氧丙烷与含酯气液混合物进行热量交换,如此,通过对反应热的回收利用,来升高环氧丙烷的进入反应塔前的初始温度,以及降低含酯气液混合物分离前的初始温度,从而缩短环氧丙烷的加热时间和反应混合物的冷却时间,进而降低能耗。
一实施方式,在得到所述碳酸丙烯酯成品的操作之后,还将所述碳酸丙烯酯成品通入至冷凝器内,进行冷凝操作,以使所述碳酸丙烯酯成品的温度降至 25℃~35℃。需要说明的是,由冷凝器对碳酸丙烯酯成品进行冷凝操作,将碳酸丙烯酯成品的温度降至常温,以使碳酸丙烯酯成品由气相转换为液相。
一实施方式,在将所述环氧丙烷、所述二氧化碳、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通入至所述反应塔内的操作之前,还将所述环氧丙烷、所述二氧化碳、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通入至预热器内,进行预热操作,以使所述环氧丙烷、所述二氧化碳、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的温度升高至130℃~150℃。如此,可使得环氧丙烷、二氧化碳、催化剂及助催化剂在进入反应塔之前即到达环加成反应温度,使得环加成反应的反应条件更加稳定,反应更加稳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本方法通过对碳酸丙烯酯的制备、分离及提纯,能够得到纯度较高的碳酸丙烯酯成品;且采用温和的反应温度及压力,能够避免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分解或生成副产物,从而提高碳酸丙烯酯的生成率;且通过催化剂与助催化剂的协同催化,能够加快二氧化碳的C-O双键断裂速度,更好的起到了催化效果,使反应更加迅速高效,从而提高环氧丙烷转化率。
2、本方法通过合适的环氧丙烷、二氧化碳、催化剂及助催化剂的质量比例,可以达到较佳的催化效果。
3、本方法采用相转移催化剂和促融催化剂,通过相转移催化剂能将无机的二氧化碳转移到有机的环氧丙烷上,能够增大催化剂的离子反应活性,加快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的反应速度;通过促融催化剂能够使得催化剂以及上述相转移催化剂溶解在一起,能够使得催化剂与二氧化碳及环氧丙烷更加互溶,从而促进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以下是应用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的碳酸丙烯酯制备装置部分。
一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一种应用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的碳酸丙烯酯制备装置10,包括进出料组件110、反应组件120、分离组件130、蒸馏组件140、冷凝组件150及碳酸丙烯酯成品储存罐160。所述进出料组件110包括二氧化碳通入管111、催化剂通入管112、环氧丙烷流入管113及换热器114,所述换热器114内设置有相互隔离的第一换热腔体及第二换热腔体,所述环氧丙烷流入管113与所述第一换热腔体连通。所述反应组件 120包括反应塔121及反应混合物流出管122,所述反应塔121包括上封头、塔身及下封头,所述上封头及所述下封头分别与所述塔身连接,所述下封头分别与所述二氧化碳通入管111、所述催化剂通入管112及所述第一换热腔体连通,所述反应混合物流出管122的第一端与所述上封头连通,所述反应混合物流出管12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换热腔体连通。所述分离组件130包括分离器组131、二氧化碳流出管132及碳酸丙烯酯粗品流出管133,所述分离器组131与所述第二换热腔体连通,所述分离器组131的顶部与所述二氧化碳流出管132连通,所述分离器组131的底部与所述碳酸丙烯酯粗品流出管133的第一端连通。所述蒸馏组件140包括蒸馏塔141、碳酸丙烯酯成品流出管142及催化剂流出管 143,所述蒸馏塔141与所述碳酸丙烯酯粗品流出管133的第二端连通,所述蒸馏塔141的顶部与所述碳酸丙烯酯成品流出管142的第一端连通,所述蒸馏塔 141的底部与所述催化剂流出管143连通。所述冷凝组件150包括冷凝器151及碳酸丙烯酯成品流通管152,所述冷凝器151的第一端与所述碳酸丙烯酯成品流出管142的第二端连通,所述冷凝器151的第二端与所述碳酸丙烯酯成品流通管152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碳酸丙烯酯成品储存罐160与所述碳酸丙烯酯成品流通管152的第二端连通。
对上述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装置10进行说明:以催化剂为碘化钾,助催化剂为聚乙二醇和四丁基溴化铵为例,环氧丙烷流入管113将待反应的环氧丙烷通入换热器114的第一换热腔体内,第二换热腔体用于盛装含酯气液混合物,第一换热腔体内的环氧丙烷与第二换热腔体的含酯气液混合物进行热量交换。在环氧丙烷吸收含酯气液混合物的热量后,将环氧丙烷通入反应塔121内,通过二氧化碳通入管111及催化剂通入管112,分别通入二氧化碳及催化剂,通过对反应塔121升温加压使其温度达到130℃~150℃,以及压力达到1.5MPa~1.8MPa。此时,二氧化碳为气相,环氧丙烷、催化剂和助催化剂为液相。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在催化剂和助催化剂的协同催化下合成碳酸丙烯酯,得到含酯气液混合物。接着,反应混合物流出管122将含酯气液混合物通入分离器组131内,通过对分离器降温使其温度达到105℃~150℃,对含酯气液混合物进行气液分离操作。此时,环氧丙烷和四丁基溴化铵由液相转换为气相,连同二氧化碳,共同作为混合气体,从二氧化碳流出管132输出。碳酸丙烯酯、催化剂和聚乙二醇仍为液相,共同作为含酯混合液,从碳酸丙烯酯粗品流出管133通入蒸馏塔141内。接着,通过对蒸馏塔141升温加压使其温度达到 230℃~240℃,压力达到0.01MPa~0.05MPa,对含酯混合液进行蒸馏操作。催化剂和聚乙二醇仍为液相,共同作为循环催化浓缩液,留在蒸馏塔141内。碳酸丙烯酯的常压沸点为240℃,在此高温高压条件下转换为气相,作为碳酸丙烯酯成品,从碳酸丙烯酯成品流出管142通入冷凝器151内。接着,由冷凝器151 对碳酸丙烯酯成品进行冷凝操作,将碳酸丙烯酯成品的温度降至常温,以使碳酸丙烯酯成品由气相转换为液相。然后,碳酸丙烯酯成品流通管152将冷凝后的碳酸丙烯酯成品通入碳酸丙烯酯成品储存罐160内进行储存。如此,可以得到碳酸丙烯酯纯度在99%以上的碳酸丙烯酯成品。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换热器114将环氧丙烷与含酯气液混合物进行热量交换,如此,通过对反应热的回收利用,来升高环氧丙烷的进入反应塔121 前的初始温度,以及降低含酯气液混合物分离前的初始温度,从而缩短环氧丙烷的加热时间和含酯气液混合物的冷却时间,进而降低能耗。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所述进出料组件110还包括二氧化碳加热器115,所述二氧化碳加热器115设置于所述二氧化碳通入管111上。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二氧化碳加热器115将二氧化碳的温度升高至130℃~150℃。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所述进出料组件110还包括环氧丙烷加压泵116,所述环氧丙烷加压泵116与所述环氧丙烷流入管113远离所述第一换热腔体的一端连通。需要说明的是,环氧丙烷加压泵116可以增高环氧丙烷流体的压力,避免其因压力不足而无法进入反应塔121,还可以控制环氧丙烷的流速,进而控制反应时环氧丙烷的用量。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所述进出料组件110还包括环氧丙烷过渡连接管117,所述环氧丙烷过渡连接管117分别与所述下封头及所述第一换热腔体连通。所述进出料组件110还包括环氧丙烷加热器118,所述环氧丙烷加热器118设置于所述环氧丙烷过渡连接管117上。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环氧丙烷加热器118将换热后的环氧丙烷的温度升高至130℃~150℃。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所述分离器组131包括一级分离器1311、二级分离器1312、四丁基溴化铵流出管1313。所述一级分离器1311与所述第二换热腔体连通,所述二级分离器1312与所述一级分离器1311连通,所述一级分离器1311的顶部与所述二氧化碳流出管132连通,所述四丁基溴化铵流出管1313的第一端与所述二级分离器1312的顶部连通,所述四丁基溴化铵流出管1313的第二端与所述二氧化碳流出管132连通,所述二级分离器1312组131 的底部与所述碳酸丙烯酯粗品流出管133的第一端连通。需要说明的是,以催化剂为碘化钾,助催化剂为聚乙二醇和四丁基溴化铵为例,将一级分离器1311 的温度控制在60℃~80℃,通过二氧化碳流出管132排去含酯气液混合物中的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再将二级分离器1312温度控制在105℃~150℃,通过四丁基溴化铵流出管1313排去四丁基溴化铵,使得含酯气液混合物中只剩下碘化钾、聚乙二醇及碳酸丙烯酯。如此,才可以保证蒸馏操作的有效进行,从而保证碳酸丙烯酯成品的纯度。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所述蒸馏组件140还包括蒸汽发生器 144,所述蒸汽发生器144与所述蒸馏塔141连通。需要说明的是,蒸汽发生器 144为蒸馏塔141提供高温蒸汽,来使得蒸馏塔141的温度升高至230℃~240℃。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所述分离组件130还包括二氧化碳回流管134,所述二氧化碳回流管134的第一端与所述二氧化碳流出管132连通,所述二氧化碳回流管134的第二端与所述二氧化碳通入管111连通。需要说明的是,二氧化碳回流管134能够将二氧化碳及环氧丙烷回收至反应塔121内,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成本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所述蒸馏组件140还包括催化剂回流管 145,所述催化剂回流管145的第一端与所述催化剂流出管143连通,所述催化剂回流管145的第二端与所述催化剂通入管112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催化剂回流管145能够将催化剂及部分助催化剂回收至反应塔121内,从而降低催化剂成本。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所述冷凝组件150还包括碳酸丙烯酯成品回流管153,所述碳酸丙烯酯成品回流管153的第一端与所述冷凝器151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碳酸丙烯酯成品回流管153的第二端与所述蒸馏塔141流通。需要说明的是,蒸馏塔141内的温度为230℃~240℃,而反应塔121需要的反应温度为130℃~150℃,故催化剂及部分助催化剂在回收通入反应塔121前,需要进行降温,相比于再增设一台冷凝器151对催化剂及部分助催化剂进行降温,本发明是通过碳酸丙烯酯成品回流管153将一部分冷凝后的碳酸丙烯酯成品回流至蒸馏塔141内,与蒸馏塔141内的催化剂及部分助催化剂进行换热,以使催化剂及部分助催化剂的温度降至130℃~150℃,再回收至反应塔121内,如此,在达到对回收前的催化剂及部分助催化剂进行冷凝的功能的同时,还可以降低设备成本以及设备占地面积。
请一并参阅图4、图5及图6,以下是碳酸丙烯酯制备装置的反应塔部分。
一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4、图5及图6,一种碳酸丙烯酯制备装置的反应塔10,包括塔体110、塔板组件120及网环填充组件130。所述塔体110包括上封头111、塔身112及下封头113,所述上封头111及所述下封头113分别与所述塔身112的两端连接,所述下封头113开设有二氧化碳进料口1131、环氧丙烷进料口1132及催化剂进料口1133,所述塔身112内部设置有反应腔体1121,所述上封头111开设有碳酸丙烯酯出料口1111。所述塔板组件120设置于所述反应腔体1121内,所述塔板组件120包括多组错位塔板121,每一组所述错位塔板121包括第一塔板1211及第二塔板1212,所述第一塔板1211与所述塔身 112内壁相固定,所述第一塔板1211包括第一实体区1211a及第一流通区1211b,所述第二塔板1212与所述塔身112内壁相固定,所述第二塔板1212包括第二实体区1212a及第二流通区1212b,所述第一实体区1211a面向所述第二流通区 1212b设置,所述第二实体区1212a面向所述第一流通区1211b设置,所述第一流通区1211b开设有多个第一流通孔1211b1,各所述第一流通孔1211b1分别与所述第一塔板1211及所述第二塔板1212之间围成的反应隔区连通,所述第二流通区1212b开设有多个第二所述流通孔,各所述第二流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塔板1211及所述第二塔板1212之间围成的所述反应隔区连通。所述网环填充组件130包括多个网环组131,多个所述网环组131均填充于反应腔体1121内,每一所述网环组131对应填充于一所述反应隔区内。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5,通过二氧化碳进料口、环氧丙烷进料口及催化剂进料口分别将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催化剂及助催化剂从塔体的底部通入反应腔体,其中,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催化剂及助催化剂共同作为反应物料。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在催化剂的催化下发生环加成反应转化为碳酸丙烯酯。环加成反应为高温高压,通过对反应塔升温加压使得反应腔体的温度压力达到反应条件。例如,反应条件为130℃~150℃的温度条件,以及1.5MPa~1.8MPa的压力条件,此时二氧化碳为气相,环氧丙烷、催化剂及助催化剂为液相。这些反应物料会沿着塔板的第一流通孔及第二流通孔折流交替上升,相对于直流上升,会降低反应物料的流速,从而增加了反应物料之间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进而使得反应物料之间的反应更完全,转化率更高。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环氧丙烷、催化剂及助催化剂为液相,密度较大,上升过程速度相对较慢,一般聚集在塔板面上部分,而二氧化碳为气相,密度小,上升的速度较快,一般聚集在第一塔板与第二塔板之间的中上部,即反应隔区的中上部,当二氧化碳气体在上升过程中碰到网环组时,被网环改变前进方向,向下分散冲向环氧丙烷、催化剂及助催化剂之间,从而使反应物料之间充分混和,提高反应收率。
进一步地,所述反应塔体的内径为50mm~70mm,所述反应塔体的长度为 800mm~1200mm。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所述下封头113与所述反应腔体1121之间设置有进料混合腔体1134,所述上封头111与所述反应腔体1121之间设置有出料混合腔体1112。需要说明的是,在高温高压的反应条件下,进料混合腔体及出料混合腔体能够暂时存放反应物料及反应产物,避免反应塔由于压强原因导致过多的反应物料压入反应腔体以及过多的反应产物压出反应腔体,从而出现喷射泄漏气液的现象。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所述网环组131包括多个网环1311。所述网环包括第一网环体及第二网环体,所述第二网环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网环体内且与所述第一网环体连接,所述第一网环体开设有多个第一网孔,所述第二网环体开设有多个第二网孔,所述第一网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网孔之间,所述第二网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网孔之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网环体与第二网环体的错位网孔,增加了反应物料的流动路径,能够降低反应物料的流速,从而增加了反应物料之间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进而使得反应物料之间的反应更完全,转化率更高。
进一步地,所述网环的直径为2mm~4mm。如此,合适的网环的直径会使得反应物料的流速较为合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塔板为圆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实体区与第一流通区的面积相等。所述第二塔板为圆板状结构,所述第二实体区与第二流通区的面积相等。所述第一实体区与第一流通区之间的界线为直线。如此,使得实体区与流通区的区域面积分配较为合理。
进一步地,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流通孔之间的距离相等。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流通孔之间的距离相等。如此,使得第一流通孔及第二流通孔均匀间隔排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流通孔的直径为0.5mm~2mm;所述第二流通孔的直径为0.5mm~2mm。例如,第一流通孔的直径为0.5mm、1mm、1.5mm或者2mm;第二流通孔的直径为0.5mm、1mm、1.5mm或者2mm。需要说明的是,流通孔的直径太大会使通过流通孔的反应物料的股流太大,不利于反应物料之间相充分接触;流通孔直径太小,会使得反应物料无法通过。经过无数实验和实践证明,流通孔的直径以0.5mm~2mm为宜。
进一步地,每一个所述第一塔板的第一流通孔的总面积与所述二氧化碳进料口、所述环氧丙烷进料口及所述催化剂进料口的总面积之比为20:1。每一个所述第二塔板的第一流通孔的总面积与所述二氧化碳进料口、所述环氧丙烷进料口及所述催化剂进料口的总面积之比为20:1。需要说明的是,如此能够保证足够大的流通孔面积来降低反应物料的流速,从而增大反应物料之间的接触面积及接触时间,进而使反应物料之间充分接触。
以下是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的具体实施例部分。
实施例1
S111,在130℃的温度条件下,以及1.5MPa的压力条件下,将10kg环氧丙烷、10kg二氧化碳、0.05kg碘化钾、0.02kg聚乙二醇和0.03kg四丁基溴化铵通入至反应塔内,发生环加成反应后,得到含酯气液混合物。
S121,将所述含酯气液混合物通入至分离器内,在6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第一次气液分离操作,以及在105℃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第二次气液分离操作,共同得到混合气体及含酯混合液。
S131,在230℃的温度条件下,以及0.01MPa的压力条件下,将所述含酯混合液通入至蒸馏塔内,进行蒸馏操作,得到实施例1的碳酸丙烯酯成品及循环催化浓缩液。其中,所述循环催化浓缩液包括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
实施例2
S112,在150℃的温度条件下,以及1.8MPa的压力条件下,将10kg环氧丙烷、30kg二氧化碳、0.3kg碘化钾、0.12kg聚乙二醇和0.18kg四丁基溴化铵通入至反应塔内,发生环加成反应后,得到含酯气液混合物。
S122,将所述含酯气液混合物通入至分离器内,在8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第一次气液分离操作,以及在15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第二次气液分离操作,共同得到混合气体及含酯混合液。
S133,在240℃的温度条件下,以及0.05MPa的压力条件下,将所述含酯混合液通入至蒸馏塔内,进行蒸馏操作,得到实施例2的碳酸丙烯酯成品及循环催化浓缩液。其中,所述循环催化浓缩液包括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
实施例3
S113,在140℃的温度条件下,以及1.6MPa的压力条件下,将10kg环氧丙烷、20kg二氧化碳、0.1kg碘化钾、0.05kg聚乙二醇和0.07kg四丁基溴化铵通入至反应塔内,发生环加成反应后,得到含酯气液混合物。
S123,将所述含酯气液混合物通入至分离器内,在7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第一次气液分离操作,以及在11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第二次气液分离操作,共同得到混合气体及含酯混合液。
S133,在235℃的温度条件下,以及0.03MPa的压力条件下,将所述含酯混合液通入至蒸馏塔内,进行蒸馏操作,得到实施例3的碳酸丙烯酯成品及循环催化浓缩液。其中,所述循环催化浓缩液包括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
实施例4
S114,在140℃的温度条件下,以及1.6MPa的压力条件下,将10kg环氧丙烷、25kg二氧化碳、0.1kg溴化钾、0.05kg聚乙二醇脂肪酸和0.07kg苯甲基三乙基氯化铵通入至反应塔内,发生环加成反应后,得到含酯气液混合物。
S124,将所述含酯气液混合物通入至分离器内,在7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第一次气液分离操作,以及在13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第二次气液分离操作,共同得到混合气体及含酯混合液。
S134,在235℃的温度条件下,以及0.03MPa的压力条件下,将所述含酯混合液通入至蒸馏塔内,进行蒸馏操作,得到实施例4的碳酸丙烯酯成品及循环催化浓缩液。其中,所述循环催化浓缩液包括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
对比例1
在140℃的温度条件下,以及1.6MPa的压力条件下,将10kg环氧丙烷、20kg 二氧化碳和0.1kg碘化钾通入至反应塔内,发生环加成反应后,得到含酯气液混合物,将含酯气液混合物中的二氧化碳排去,得到对比例1的碳酸丙烯酯成品。
对比例2
在280℃的温度条件下,以及6MPa的压力条件下,将10kg环氧丙烷、20kg 二氧化碳、0.01kg碘化钾、3kg聚乙二醇和5kg四丁基溴化铵通入至反应塔内,发生环加成反应后,得到含酯气液混合物。
在50℃的温度条件下,将所述含酯气液混合物通入至分离器内,进行气液分离操作,得到混合气体及含酯混合液。
在150℃的温度条件下,以及0.03MPa的压力条件下,将所述含酯混合液通入至蒸馏塔内,进行蒸馏操作,得到对比例2的碳酸丙烯酯成品及循环催化浓缩液。其中,所述循环催化浓缩液包括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
对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对比例1及对比例2的碳酸丙烯酯成品,分别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组成,并计算
实施例3、对比例1及对比例2进行环氧丙烷转化率和碳酸丙烯酯成品的纯度,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2123836950000171
Figure BDA0002123836950000181
根据上表进行分析:相对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及实施例4,对比1没有采用助催化剂,导致环氧丙烷转化率偏低;对比1没有对含酯气液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导致碳酸丙烯酯成品的纯度偏低。
对比例2虽然提高了环加成反应的温度压力,但是,采用的催化剂的用量偏低,以及助催化剂的用量偏高,导致环氧丙烷转化率偏低;对比例2虽然对含酯气液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但是,在80℃的温度条件下,四丁基溴化铵为液相,留在含酯混合液内;在150℃的温度条件下,以及0.03MPa的压力条件下,碳酸丙烯酯无法与聚乙二醇分离,导致碳酸丙烯酯成品的纯度偏低。
由此可见,助催化剂与催化剂的协同催化可以使反应更加迅速高效,从而提高环氧丙烷转化率。助催化剂与催化剂的质量比例会严重影响二者的催化效果。对含酯气液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可以很大程度提高碳酸丙烯酯成品的纯度。分离提纯的温度及压力会严重影响分离提纯的有效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6)

1.一种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控制反应塔的温度条件为130℃~150℃,压力条件为1.5MPa~1.8MPa,所述反应塔包括塔体、塔板组件及网环填充组件,所述塔板组件及所述网环填充组件均设置于所述塔体内,将环氧丙烷、二氧化碳、催化剂及助催化剂通入至所述塔体内,经过塔板组件及网环填充组件,发生环加成反应后,得到含酯气液混合物;
将所述含酯气液混合物通入至分离器内,进行气液分离操作,得到混合气体及含酯混合液;
将所述含酯混合液通入至蒸馏塔内,进行蒸馏操作,得到碳酸丙烯酯成品及循环催化浓缩液,其中,所述循环催化浓缩液包括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
其中,所述环氧丙烷、所述二氧化碳、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的质量比例为1:(1~3):(0.005~0.03):(0.005~0.03);所述助催化剂包括促融催化剂及相转移催化剂,所述促融催化剂与所述相转移催化剂的质量比例为1:(1~3),所述催化剂为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钠和碘化钾中至少一种,所述促融催化剂为聚乙二醇和聚乙二醇脂肪酸中至少一种,所述相转移催化剂为四丁基溴化铵、苯甲基三乙基氯化铵、三辛基甲基氯化铵、四丙基氯化铵、四甲基溴化铵、四丁基碘化铵、三乙基己基溴化铵和三乙基辛基溴化铵中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操作包括第一次气液分离操作及第二次气液分离操作,所述第一次气液分离操作的温度为60℃~80℃,所述第二次气液分离操作的温度为105℃~150℃;所述蒸馏操作的温度为230℃~240℃,压力为0.01MPa~0.05MP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环加成反应时,还将所述混合气体及所述循环催化浓缩液,连同所述环氧丙烷、所述二氧化碳、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一并通入至所述反应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含酯气液混合物通入至所述分离器的操作之前,还将所述含酯气液混合物通入至换热器内,进行换热操作,以使所述换热器内的流通介质吸收所述含酯气液混合物内的热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得到所述碳酸丙烯酯成品的操作之后,还将所述碳酸丙烯酯成品通入至冷凝器内,进行冷凝操作,以使所述碳酸丙烯酯成品的温度降至25℃~3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环氧丙烷、所述二氧化碳、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通入至所述反应塔内的操作之前,还将所述环氧丙烷、所述二氧化碳、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通入至预热器内,进行预热操作,以使所述环氧丙烷、所述二氧化碳、所述催化剂及所述助催化剂的温度升高至130℃~150℃。
CN201910615607.3A 2019-07-09 2019-07-09 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 Active CN1104372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15607.3A CN110437200B (zh) 2019-07-09 2019-07-09 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
PCT/CN2019/122247 WO2021003974A1 (zh) 2019-07-09 2019-11-30 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15607.3A CN110437200B (zh) 2019-07-09 2019-07-09 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37200A CN110437200A (zh) 2019-11-12
CN110437200B true CN110437200B (zh) 2021-04-02

Family

ID=68429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15607.3A Active CN110437200B (zh) 2019-07-09 2019-07-09 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37200B (zh)
WO (1) WO20210039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37200B (zh) * 2019-07-09 2021-04-02 惠州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 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
CN111111566A (zh) * 2019-12-27 2020-05-08 江苏奥克化学有限公司 生产环碳酸酯的填料塔式反应器及生产方法
CN111875577B (zh) * 2020-08-25 2021-11-09 湖南亚王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r-碳酸丙烯酯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29263A1 (de) * 1985-08-16 1987-02-19 Hoechst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2-oxo-1,3-dioxolanen
CN100406419C (zh) * 2006-05-26 2008-07-30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二元醇的制备方法
CN108164497B (zh) * 2018-03-13 2019-08-06 烟台大学 一种绿色合成碳酸丙烯酯的方法
CN110437200B (zh) * 2019-07-09 2021-04-02 惠州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 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37200A (zh) 2019-11-12
WO2021003974A1 (zh) 2021-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37200B (zh) 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方法
CN103908929B (zh) 一种组合换热式多壳程的甲醇制烯烃固定床生产设备及其生产方法
CN104292085B (zh) 一种制备聚甲醛二甲醚的装置及方法
WO2020233441A1 (zh) 一种以碳酸乙烯酯和甲醇为原料生产乙二醇的装置及方法
CN104761429B (zh) 一种生产碳酸二甲酯和乙二醇的方法
CN105001072B (zh) 丙烯制丙烯酸的氧化吸收系统及方法
CN1035762C (zh) 丙烷均相氧化脱氢及丙烯氧化制取丙烯酸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2718627B (zh) 一种乙酸乙酯加氢制乙醇的工艺方法
CN101659588B (zh) 一种乙醇脱水制乙烯和催化裂化的组合工艺方法及装置
CN109748791B (zh) 生产己二酸二甲酯的节能方法
CN112920031A (zh) 一种制备1,3-丙二醇过程中丙烯醛分离回用的方法
CN115531901A (zh) 一种以二聚体为主要原料合成聚甲氧基二甲醚的反应器
CN210796296U (zh) 基于二氧化碳原料的碳酸丙烯酯制备装置
CN101954198A (zh) 偏苯三甲酸连续生产中的高压脱水塔
CN210994350U (zh) 仲丁醇脱氢制甲乙酮反应装置
CN116020350A (zh) 一种合成碳酸酯的反应器、合成碳酸酯的系统以及方法
CN107814780A (zh) 一种催化氨氧化2,5‑二甲酰基呋喃制备2,5‑呋喃二腈的方法
CN102050706A (zh) 一种固体酸催化甲醇脱水连续生产二甲醚的方法
CN110818565A (zh) 一种酯交换法制备碳酸二甲酯的装置和工艺
CN111574340B (zh) 一种甲醇合成聚甲氧基二甲醚的系统及方法
CN115043795B (zh) 一种四氢呋喃的生产工艺
CN111253204A (zh) 一种乙醇脱水制备乙烯的方法
CN107552091A (zh) N,n‑二烷基不对称吡唑离子液体及利用其催化合成环状碳酸酯的方法
CN1569806A (zh) 环氧乙(丙)烷与二氧化碳反应制备碳酸乙(丙)烯酯的方法
CN113893785B (zh) 一种吡啶碱合成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