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98852A - 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和车载用内饰构件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和车载用内饰构件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98852A
CN110398852A CN201910335754.5A CN201910335754A CN110398852A CN 110398852 A CN110398852 A CN 110398852A CN 201910335754 A CN201910335754 A CN 201910335754A CN 110398852 A CN110398852 A CN 1103988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arent panel
layer
light shield
shield layer
infrared trans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3575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98852B (zh
Inventor
池田徹
小林友幸
竹田洋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GC Inc
Original Assignee
AGC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GC Inc filed Critical AGC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3988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88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988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88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2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31Cover glas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38Anti-reflection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0Protective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3/00Function characteristic
    • G02F2203/11Function characteristic involving infrared radi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和车载用内饰构件及显示装置。该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特征在于,该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包括:透明板,其具有第1主表面和第2主表面;红外线透射层,其以与所述透明板的所述第1主表面接触的方式设置,该红外线透射层使红外线透过且遮蔽可见光;以及遮光层,其设于所述红外线透射层上,具有使所述红外线透射层的一部分暴露的开口部,该遮光层遮蔽可见光和红外线,所述遮光层具有自所述红外线透射层的边缘部中的距离所述透明板的外周最近的部分伸出而与所述红外线透射层的端面以及所述透明板接触的边缘部。

Description

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和车载用内饰构件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和使用了该透明板的车载用内饰构件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车载导航系统、音频设备等车载用信息设备、便携式通信设备包括显示装置。
显示装置在显示面板的前表面隔着粘接层设有作为板状的透明板的保护盖(专利文献1)。保护盖具备降低外部光反射、保护显示面板免受外部冲击的功能。在保护盖的靠显示面板侧的面例如以框状设有遮光层。遮光层除了美观以外,还具有隐藏显示面板侧的配线、通过隐藏背光灯的照明光从而防止照明光从显示面板的周围泄漏的功能。
遮光层还存在为了使红外线透过而局部开口的情况。例如,存在以下情况:将遮光层的一部分开口,在开口部设置红外线的透射率高于遮光层、且可见光的透射率与遮光层相同程度的红外线透射层,并将其设为红外线通信用的窗。
车载用信息设备、便携式通信设备具有使用红外线等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外的电磁波进行通信、物体检测的情况。在进行使用了红外线的通信、物体检测的情况下,若将红外线传感器和红外线透射层设于显示部,则妨碍显示,有损美观。于是,通过将遮光层的一部分开口并设置红外线透射层,而存在能够将红外线传感器设于遮光层的背面侧且能够使红外线透射层不明显的可能性。
但是,即使在将遮光层的一部分开口并设置了红外线透射层的情况下,也存在红外线透射层较明显的情况。这是因为,遮光层的可见光的透射率与红外线透射层的可见光的透射率不同。并且还因为,在通过涂布墨并进行烧结而形成遮光层和红外线透射层的情况下,由于还要求硬度、相对于显示面板的密合性等物理特性,因此,存在无法仅考虑颜色的情况。
于是,公知有一种通过在透明板上按照红外线透射层和遮光层的顺序设置红外线透射层和遮光层,并将遮光层的一部分开口,从而使红外线透射层不明显的构造(专利文献2、3)。在该构造中,即使在设有遮光层的区域,在外观上也仅能看到红外线透射层。因而,仅设有红外线透射层的区域与设有遮光层的区域之间的颜色差变得不明显。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179215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4946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5392641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2、3的构造在使红外线透射层与遮光层之间的颜色差不明显的方面是有用的。
另一方面,红外线透射层首先要求有选择性地仅使红外线透过这样的特殊的光学特性。因此,若使光学特性优先,则与遮光层相比,难以充分地满足硬度、耐候性、相对于透明板的密合性等物理特性,红外线透射层与透明板之间的密合强度可能变得不充分。特别是,在红外线透射层中,越是靠近透明板的外周的部分,则越容易受到温度、湿度变化时的、因红外线透射层与透明板之间的膨胀系数的不同而产生的应力、来自外部的冲击、或者由清洗液等产生的变质的影响,因此,红外线透射层可能从靠近透明板的外周的部分开始剥离。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以与透明板接触的方式设置红外线透射层的构造也能够确保剥离强度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特征在于,该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包括:透明板,其具有第1主表面和第2主表面;红外线透射层,其以与所述透明板的所述第1主表面接触的方式设置,该红外线透射层使红外线透过且遮蔽可见光;以及遮光层,其设于所述红外线透射层上,具有使所述红外线透射层的一部分暴露的开口部,该遮光层遮蔽可见光和红外线,所述遮光层具有自所述红外线透射层的边缘部中的距离所述透明板的外周最近的部分伸出而与所述红外线透射层的端面以及所述透明板接触的边缘部。
在本发明中,由于遮光层的边缘部自红外线透射层的边缘部中的距离透明板的外周最近的部分伸出而与红外线透射层的端面以及透明板接触,因此,红外线透射层的距离透明板的外周最近的边缘部由遮光层覆盖。
因此,即使对被覆盖的部分施加了由温度、湿度的变化时的膨胀系数之差引起的应力、或者由来自外部的冲击产生的外力,遮光层也能够吸收应力、外力而确保剥离强度。另外,由于清洗液难以浸透到红外线透射层,因此,难以产生红外线透射层由于清洗液导致变质而形成的剥离。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遮光层的平面形状和所述红外线透射层的平面形状呈框状,所述遮光层的框的外周缘部与所述透明板接触。
采用本发明的一方案,遮光层呈框形,遮光层覆盖并保护红外线透射层的外周缘部,由此防止自外周剥离,因此,即使是以与透明板接触的方式设置红外线透射层的构造,也能够确保红外线透射层的剥离强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遮光层的与所述透明板接触的边缘部比所述红外线透射层的边缘部向所述透明板的外周侧伸出0.01mm以上。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由于遮光层比红外线透射层的边缘部向透明板的外周侧伸出0.01mm以上,因此,遮光层的比红外线透射层伸出的部分成为防止红外线透射层的剥离所需的充分的长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遮光层的与所述透明板接触的边缘部比所述红外线透射层的边缘部向所述透明板的外周侧伸出0.5mm以下。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由于遮光层的比红外线透射层的边缘部向透明板的外周侧伸出的长度为0.5mm以下,因此,能够防止伸出的部分与红外线透射层之间的颜色差较明显。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透明板的板厚为0.5mm以上且5mm以下。
采用本发明的一方案,若透明板的板厚为该范围,则成为兼备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质感,且轻量化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透明板的端面具有倒角部,所述遮光层与所述倒角部接触。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由于遮光层的比红外线透射层向外周侧伸出的部分还覆盖倒角部,因此,倒角部的耐擦伤性也提高。
另外,在倒角部的表面粗糙度大于所述第1主表面的表面粗糙度的情况下,由于遮光层咬入于较粗糙的表面,因而遮光层与透明板之间的密合性变得更高,而密合强度变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对于所述带遮光层的透明板,若在俯视所述带遮光层的透明板时,将所述透明板、所述红外线透射层以及所述遮光层重叠的区域设为遮光区域,将所述透明板和所述红外线透射层重叠的区域设为红外线通过区域,则:所述遮光区域的依据日本工业标准JIS R 3106:1998测量得到的可见光透射率为0.1%以下,所述红外线通过区域的依据日本工业标准JIS R 3106:1998测量得到的可见光透射率为5%以下,波长900nm~1000nm的红外线的透射率为70%以上。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由于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遮光区域的依据日本工业标准JIS R 3106:1998测量得到的可见光透射率为0.1%以下,因此,能够可靠地遮蔽可见光。由于红外线通过区域的依据日本工业标准JIS R 3106:1998测量得到的可见光透射率为5%以下且波长900nm~1000nm的红外线的透射率为70%以上,因此能够选择性地使红外线透过。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透明板包括弯曲部。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由于透明板包括弯曲部,因此,即使安装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对方侧构件具有弯曲形状,也不会担心安装的精度下降。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该遮光层的透明板具有功能层,该功能层设于所述透明板的所述第2主表面,所述功能层为从由防反射层、防眩层以及防污层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
采用本发明的一方案,在设置防眩层作为功能层的情况下,使自第2主表面侧入射的光散射而能够降低由入射光产生的眩光。
采用本发明的一方案,在设置防反射层作为功能层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自第2主表面侧入射的光的反射,能够防止由入射光产生的眩光。
在设置防污层作为功能层的情况下,即使人的手指触摸第2主表面,也能够降低由指纹、皮脂、汗等形成的污垢附着。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透明板为化学强化玻璃。
采用本发明的一方案,由于透明板为化学强化玻璃,因此,能够提供强度和耐擦伤性优异,还具备良好的质感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
本发明的车载用内饰构件的特征在于,该车载用内饰构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
采用本发明的一方案,能够获得包括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车载用内饰构件。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
采用本发明的一方案,能够获得由带遮光层的透明板保护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立体图。
图2的(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俯视图,图2的(B)是图2的(A)的背面图。
图3是图2的(A)的A-A线切断部端面图。
图4的(A)~图4的(C)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制造方法的端面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端面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端面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端面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端面图。
图9是包括本实施方式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显示装置的局部端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带遮光层的透明板;2、透明板;3、红外线透射层;5、遮光层;10、显示装置;21、第1主表面;22、第2主表面;23、端面;25、倒角部;35、遮光区域;37、伸出区域;39、红外线通过区域;81、功能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至图3对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至图3所示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包括透明板2、红外线透射层3以及遮光层5。
透明板2俯视呈矩形,为由可见光透过的材料构成的、透明的构件。在此所说的透明的构件是指依据日本工业标准JIS R 3106:1998测量得到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5%以上的构件。以下的说明也相同。如图3所示,透明板2包括第1主表面21、第2主表面22以及端面23。在端面23设有倒角部25。透明板2优选强度和耐擦伤性优异、且具备良好的质感的材料。作为这样的材料,可列举玻璃,特别是化学强化玻璃。
以与透明板2接触的方式设置红外线透射层3,从而对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赋予可见光遮光性和红外线透射性。由于红外线透射层3使红外线透射且遮蔽可见光,因此,红外线透射层3的可见光的透射率低于透明板2的可见光的透射率,但红外线的透射率至少为相同程度。
本实施方式中,红外线透射层3在俯视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时呈四边形的框状,设于透明板2中的第1主表面21的周缘部。
红外线透射层3的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更优选为2μm以上且5μm以下。在红外线透射层3的厚度为下限值以上时,难以产生透射率的不均。在红外线透射层3的厚度为上限值以下时,能够抑制红外线透射层3与透明板2之间、红外线透射层3与遮光层5之间的、由应力引起的界面剥离,在粘贴于液晶面板时,难以在台阶部产生由残留空气形成的“气泡线”。
红外线透射层3的折射率优选为与透明板2的折射率相接近的值。例如,在使用玻璃作为透明板2的情况下,玻璃的折射率n1与红外线透射层3的折射率n2之差|n1-n2|优选为0.3以下,更优选为0.2以下。通过处于该范围,红外线透射层3与遮光层5重叠的区域的反射率充分下降。折射率是指波长550nm处的折射率的实部。
在红外线透射层3上设置遮光层5,从而对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赋予遮光性。在图1至图3中,红外线透射层3呈框形,因此遮光层5也呈框形。
遮光层5的边缘部自红外线透射层3的边缘部中的距离透明板2的外周最近的部分伸出而与红外线透射层3的端面以及透明板2接触。在图1至图3中,红外线透射层3呈框形,因此,如图3所示,红外线透射层3的边缘部具有内周缘部3A和外周缘部3B这两个边缘部。其中,由于外周缘部3B靠近透明板2的外周,因此,遮光层5的外周端部(边缘部)自红外线透射层3的外周缘部3B伸出而与红外线透射层3的端面以及透明板2接触。遮光层5既可以自内周缘部3A伸出,也可以不自内周缘部3A伸出。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俯视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时的透明板2、红外线透射层3以及遮光层5重叠的区域称作遮光区域35。将俯视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时的遮光层5自红外线透射层3伸出的区域称作伸出区域37。将俯视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时的透明板2和红外线透射层3重叠的区域称作红外线通过区域39。将由红外线透射层3和遮光层5围成的区域、且是暴露出第1主表面21的区域称作显示区域33。
遮光层5具有在从第1主表面21侧俯视时以暴露红外线透射层3的方式局部开口而成的开口部5A。在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中,将该开口部5A的内侧的区域称作红外线通过区域39。
遮光层5的可见光的透射率低于透明板2的可见光的透射率,遮光层5的红外线的透射率低于透明板2的红外线的透射率。
遮光层5的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且20μm以下,更优选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μm以上且5μm以下。在遮光层5的厚度为下限值以上时,难以产生透射率的不均。在遮光层5的厚度为上限值以下时,难以由应力引起层间的膜剥离,在粘贴于液晶面板时,难以在台阶部产生由残留空气形成的“气泡线”。
这样,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通过在透明板2上以预定的顺序和形状层叠红外线透射层3、遮光层5,从而包括遮光区域35、红外线通过区域39、伸出区域37以及显示区域33。
遮光区域35为遮蔽自设于第1主表面21侧的构件、第1主表面21侧入射的光的区域。例如,在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为显示面板的保护盖的情况下,遮蔽配线、遮蔽背光灯的照明光,防止照明光自显示面板的周围泄漏。遮光区域35需要遮蔽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光学特性。具体而言,从第2主表面22侧测量得到的、光学浓度以OD值表示优选为4以上,更优选为4.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5以上。
如式(A)所示,在此所说的光学浓度(OD值)是指对于透过了被测量物的透射光量Ta相对于某一光的入射光量I之比、由将底设为10的常用对数表示的值的绝对值,表示遮蔽性能。以下的说明中也相同。
OD值=|Log10(Ta/I)|···(A)
在式(A)中,若对于波长为360nm~830nm的可见光将入射光量I设为1000,将透射光量Ta设为1,则OD值成为|Log10(1/1000)|=3。
遮光区域35的依据日本工业标准JIS R 3106:1998测量得到的可见光透射率优选为0.1%以下,更优选为0.01%以下。这是因为,通过使可见光的波长区域的透射率充分地低,从而在显示部以外完全看不到背面侧。
在遮光区域35中,波长600nm~700nm的光的平均反射率相对于波长400nm~600nm的光的平均反射率(反射率的平均值)之比优选为1.5以上。
通过平均反射率之比为下限值以上,而使遮光区域35与红外线通过区域39之间的颜色差较小。平均反射率之比更优选为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以上且10以下,特别优选为2以上且3以下。在平均反射率之比为上限值以下时,能够抑制遮光区域35的红色感,因此,表现出优异的外观性。此外,如后所述,在此使用的反射率为作为红外线透射层3与透明板2之间的界面处的反射率RD而求得的值。
反射率如下所示求得。
[1]将自透明板2的第2主表面22侧入射到显示区域33的光的反射率的测量值设为反射率RA。作为反射率RA计算的光包含由透明板2的表面(第2主表面22)反射的光和穿过透明板2的内部而在透明板2与第1主表面21侧的空气之间被反射并再次从透明板2的第2主表面22侧射出的光。在透明板2的表面未设置防反射膜等的情况下,透明板2的第2主表面22的反射率和透明板2与第1主表面21侧的空气之间处的反射率相等,将这些值设为反射率RB。在该情况下,反射率RA和反射率RB满足以下的关系式。根据作为测量值而得到的反射率RA的值和下述计算式,计算反射率RB。
反射率RA=反射率RB+反射率RB(1-反射率RB)2···(1)
[2]此外,将从第2主表面22侧入射到遮光区域35的光的反射率的测量值设为反射率RC。另外,在遮光区域35中,将红外线透射层3与透明板2之间的界面处的反射率设为反射率RD。作为反射率RD计算的光包含透明板2与红外线透射层3之间的交界面处的反射光和红外线透射层3与遮光层5之间的交界面处的反射光。反射率RB、反射率RC以及反射率RD满足以下的关系式。根据由式(1)得到的反射率RB和作为测量值得到的反射率RC,计算反射率RD。将反射率RD设为遮光区域35的反射率。
反射率RC=反射率RB+反射率RD(1-反射率RB)2···(2)
红外线通过区域39为遮蔽可见光但使红外线通过的区域。例如,在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为显示面板的保护盖的情况下,红外线通过区域39为成为红外线通信用的窗、人感传感器、红外照相机、运动传感器或运动捕捉装置用的窗的区域。在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为具备照明光的显示面板所使用的保护盖的情况下,无论显示面板的照明光是否点亮,使用者都无法看到图2的(B)所示的红外线通过区域39。因此,在显示面板包括红外线照相机的情况下,通过在红外线通过区域39的背面侧(第1主表面21侧)设置红外线传感器,能够对使用者遮蔽红外线传感器,并且,经由红外线通过区域39,能够应用于使用了红外线的通信、物体检测用的窗。
红外线通过区域39需要遮蔽可见光但使红外线通过的光学特性。具体而言,在俯视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时,依据日本工业标准JIS R 3106:1998从第2主表面22侧测量到的可见光透射率优选为0.1%~50%,更优选为0.8%~25%。从第2主表面22侧测量到的、波长800nm~1000nm的光的透射率的最小值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75%以上。
波长800nm~1000nm的光的透射率的最小值是指红外线的透射率的最小值。具体而言,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透射光谱,求得光谱的透射率的最小值。再用同样的方法求得最大值。以下的说明中也相同。
另外,红外线通过区域39的波长900nm~1000nm的红外线的透射率优选为70%以上。这是因为,通过提高透射率,使红外传感器、红外照相机、运动传感器或运动捕捉装置的灵敏度良好,而抑制功耗。红外线通过区域39的波长900nm~1000nm的红外线的透射率更优选为7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上,特别优选为85%以上。
红外线通过区域39的依据日本工业标准JIS R 3106:1998测量得到的可见光透射率优选为5%以下,更优选为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以下。这是因为,通过使红外线通过区域39与除红外线通过区域以外的遮光区域35之间的交界难以视觉识别,从而使遮光区域35的美观度良好,而使设计性提高。
显示区域33为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例如,在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为显示面板的保护盖的情况下,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部相对应。
伸出区域37为遮光层5自红外线透射层3伸出的区域,由遮光层5构成。
伸出区域37优选比红外线透射层3的边缘部向透明板2的外周侧伸出0.01mm以上。具体而言,图3所示的面方向上的宽度D(厚度)优选为0.01mm以上。通过宽度D为0.01mm以上,遮光层5的比红外线透射层3伸出的部分成为防止红外线透射层3的剥离所需的充分的长度。宽度D更优选为0.05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mm以上。
宽度D优选为0.5mm以下。通过宽度D为0.5mm以下,能够抑制伸出区域37与红外线透射层3之间的颜色差变得明显,能够防止伸出区域37像描绘红外线透射层3的轮廓那样看起来较黑。宽度D更优选为0.4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3mm以下。
〔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制造方法〕
接着,参照图2的(A)、图2的(B)、图3以及图4的(A)~图4的(C)对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透明的板、例如玻璃板切断成预定的大小,准备图4的(A)所示的进行了倒角的透明板2。此时,优选以俯视时的倒角部25的尺寸成为0.05mm以上且0.5mm以下的方式进行倒角。倒角后根据需要进行化学强化。
接着,如图4的(B)所示,在透明板2形成红外线透射层3。
作为形成红外线透射层3的方法,没有特殊限定,可列举棒涂法、逆向涂布法、凹版涂布法、挤压式涂布法、辊涂法、喷涂法、丝网法、喷墨法。若考虑对厚度的控制难易度,则优选丝网法或喷墨法。
在使用丝网法的情况下,通过对构成所使用的丝网印版的供墨透过的网格部和抑制墨的透过的乳剂部各自的形成区域、尺寸进行控制,能够将红外线透射层3形成在期望的区域。
丝网印版的网格直径优选为15μm以上且35μm以下。另外,涂刷器的速度优选为50mm/s以上且200mm/s以下,更优选为100mm/s以上且200mm/s以下。此外,红外线透射层3的膜厚优选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通过以这样的条件进行印刷,能够形成即使使用者看到也没有问题的品质的红外线透射层3。
在使用喷墨法的情况下,自喷嘴以脉冲状喷出设为液状的墨的微小液滴,并在透明板2上形成图案。将喷嘴移动机构的原点作为基准对透明板2进行定位,基于来自计算机的指令,喷嘴一边喷出墨的微小液滴一边在透明板2的表面上向大致水平方向移动。由此,连续地形成点状的墨而形成预定的图案的红外线透射层3。在被印刷面为具有弯曲部的透明板2的情况下,若考虑图案的歪曲等,则喷出墨的液滴的喷嘴与透明板2之间的距离优选为大致恒定。例如,优选使用在将喷嘴与透明板2之间的距离维持成了大致恒定的基础上,根据图案使喷嘴或透明板2转动、移动的机构。此外,将墨供给到喷嘴的供给压力稳定,能够将自喷嘴喷出的墨的喷出量保持恒定,因此,更优选使用将喷嘴固定并相对于该喷嘴使透明板2转动、移动的机构。
喷墨法通常一边使喷嘴沿着单方向直线移动一边形成图案。因而,如图2的(A)所示,在红外线透射层3为框状的情况下,优选分成上边红外线透射层60、下边红外线透射层63、右边红外线透射层65、左边红外线透射层67这四个直线状的图案进行印刷。
具体而言,将透明板2载置于未图示的支承台,使喷嘴的喷出孔位于透明板2的第1主表面21中的图2的(A)的右下端部。然后,自喷出孔喷出墨,并且使喷嘴移动到左下端部,印刷图2的(A)所示的下边红外线透射层63。
接着,使支承台和喷嘴中的至少一者相对移动,而使喷出孔位于第1主表面21中的右上端部。然后,自喷出孔喷出墨,并且使喷嘴移动到左上端部,而印刷图2的(A)所示的上边红外线透射层60。
接着,使喷嘴的喷出孔位于透明板2的第1主表面21中的图2的(A)的右上端部的位置。然后,自喷出孔喷出墨,并且使喷嘴移动到右下端部,而印刷图2的(A)所示的右边红外线透射层65。
接着,使支承台和喷嘴中的至少一者相对移动,使喷出孔位于第1主表面21中的左上端部的位置。然后,自喷出孔喷出墨,并且使喷嘴移动到左下端部,并印刷图2的(A)所示的左边红外线透射层67。
红外线透射层3的厚度能够通过控制自喷出孔喷出的墨的喷出量、喷嘴的移动速度来调整。在使红外线透射层3的厚度较厚的情况下,增加喷出量、减慢移动速度即可。在使红外线透射层3的厚度较薄的情况下,减少喷出量、加快移动速度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边红外线透射层60、下边红外线透射层63、右边红外线透射层65以及左边红外线透射层67的厚度相同,优选它们的印刷条件(墨的喷出量和喷嘴的移动速度)相同。这是为了消除红外线透射层3内红外线透射率的偏差,使红外线传感器等的动作稳定,而且抑制可视光透射率的偏差,难以看到颜色不均匀。
但是,优选在上边红外线透射层60与右边红外线透射层65之间的连接区域和上边红外线透射层60与左边红外线透射层67之间的连接区域进行重叠涂敷。另外,优选在下边红外线透射层63与右边红外线透射层65之间的连接区域和下边红外线透射层63与左边红外线透射层67之间的连接区域进行重叠涂敷。这是为了抑制因喷出到连接区域的墨被已印刷区域的墨吸收而膜厚变薄、因墨被弹开而产生漏印,为了难以看到颜色不均匀。此外,对于连接区域处的红外线透射层3的厚度,以连接区域以外的红外线透射层3的厚度为基准优选为1.1倍以上且2.0倍以下。这是为了难以看到连接区域与连接区域以外的部分之间的色调的差异,而且为了抑制在印刷面上粘贴液晶面板等时由高度差产生的气泡线的形成。
之后,在热固化性墨的情况下,进行干燥、烧结,在光固化性墨的情况下,进行UV照射,由此,红外线透射层3固化。
对于上边红外线透射层60、下边红外线透射层63、右边红外线透射层65以及左边红外线透射层67的干燥、烧结,可以在每形成一层时进行实施,也可以在形成全部层之后进行实施。
接着,如图4的(C)所示,在红外线透射层3上形成遮光层5。
作为形成遮光层5的方法,没有特殊限定,若考虑制造的连续性,则优选与红外线透射层3的形成方法相同的方法。
在印刷遮光层5时,以设为对与红外线通过区域39相对应的部分不进行印刷的印刷图案、或对与红外线通过区域39相对应的形状进行掩模等方式进行印刷。另外,以能够形成伸出区域37的方式调整印刷宽度。
利用以上的工序,获得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
〔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的作用效果〕
遮光层5的边缘部自红外线透射层3的边缘部中的距离透明板2的外周最近的部分伸出而与红外线透射层3的端面以及透明板2接触,因此,红外线透射层3的距离透明板2的外周最近的边缘部由遮光层5覆盖。
因此,即使对被覆盖的部分施加温度、湿度变化时的由膨胀系数之差引起的应力、或由来自外部的冲击产生的外力,遮光层5吸收应力、外力,也能够确保剥离强度。另外,由于清洗液难以浸透到红外线透射层3,因此,难以产生因清洗液使红外线透射层3变质所导致的剥离。
遮光层5的与透明板2接触的边缘部优选比红外线透射层3的边缘部向透明板2的外周侧伸出0.01mm以上,在该情况下,遮光层5的比红外线透射层3伸出的部分成为防止红外线透射层3的剥离所需的充分的长度。
遮光层5的与透明板2接触的边缘部优选比红外线透射层3的边缘部向透明板2的外周侧伸出0.5mm以下,在该情况下,能够防止伸出的部分与红外线透射层3之间的颜色差较明显。
优选透明板2为化学强化玻璃,在该情况下,能够提供强度和耐擦伤性优异、具备良好的质感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
[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良和设计上的变更等。实施本发明时的具体的步骤和构造等在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可以设为其他的构造等。
作为透明板2,根据用途,能够使用由各种形状、材料构成的透明板。
作为形状,例如,不仅可以是仅具有平坦面的板,还可以是在至少一部分具有曲面的板、具有凹部的板。例如,在透明板2为玻璃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可以是弯曲玻璃。通过使用弯曲玻璃作为透明板2,即使安装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的对方侧构件具有弯曲形状,也不会担心安装的精度下降。另外,透明板2还可以为膜状。透明板2既可以具有孔部,也可以具有局部去除而成的区域。
透明板2的材料透明即可,能够使用一般的玻璃,例如无机玻璃、聚碳酸酯、丙烯等有机玻璃,还能够使用其他的合成树脂等。
作为透明板2,在使用无机玻璃的情况下,其厚度优选为0.5mm以上且5mm以下。若为具备该下限值以上的厚度的玻璃,则能够获得兼备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质感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若为具备该上限值以下的厚度的玻璃,则能够减小透明板2的质量而轻量化,而且在透明板2与显示面板之间配置了触摸面板的情况下,能够确保触摸面板的灵敏度。另外,在使用无机玻璃的情况下,其板厚更优选为0.7mm以上且3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1mm以上且3mm以下。通过板厚为1.1mm以上,在用于车载用的显示装置的情况下,能够确保可承受头部冲击试验的耐冲击性。
作为具体的玻璃板,可列举对无色透明的钠钙玻璃、铝硅酸盐玻璃(SiO2-Al2O3-Na2O系玻璃)以及锂铝硅酸盐玻璃实施强化处理而成的、化学强化玻璃。
作为玻璃板,例如,可列举由以氧化物为基准的摩尔%表示、含有50%~80%的SiO2、1%~20%的Al2O3、6%~20%的Na2O、0%~11%的K2O、0%~15%的MgO、0%~6%的CaO以及0%~5%的ZrO2的玻璃材料。具体而言,优选使用对铝硅酸盐玻璃施加了强化处理而成的强化玻璃(例如AGC株式会社制“Dragontrail(注册商标)”)。
在使用无机玻璃作为透明板2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化学强化处理、物理强化处理中的任意处理,但优选进行化学强化处理。在对上述那样的相对较薄的无机玻璃进行强化处理的情况下,化学强化处理较适合。优选在玻璃板的表面形成有由化学强化产生的压缩应力层。压缩应力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上,优选为15μm以上,更优选为25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上。另外,压缩应力层上的表面压缩应力优选为500MPa以上,更优选为650MPa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50MPa以上。
作为在玻璃板形成上述的压缩应力层的方法,可列举将玻璃板浸渍于NaNO3、KNO3的熔融盐中并在进行了离子交换处理(化学强化处理)之后冷却到室温附近的方法。以表面压缩应力和压缩应力层的厚度成为期望的值的方式设定NaNO3、KNO3的熔融盐的温度、浸渍时间等处理条件。
在使用有机玻璃、合成树脂等作为透明板2的情况下,既可以由相同种类也可以由不同种类层叠而成的基材构成,还可以在基材之间插入各种粘接层。
形成红外线透射层3的墨例如在光固化性树脂或热固化性树脂中包含具有红外线透射能力的颜料。作为颜料,能够使用无机颜料和有机颜料中的任意颜料。作为无机颜料,可列举氧化铁、氧化钛、复合氧化物类等。作为有机颜料,可列举酞菁类颜料、蒽醌类颜料、偶氮类颜料等金属络合物系颜料等。红外线透射层3的颜色优选与遮光层5的颜色相同。在遮光层5为黑色的情况下,红外线透射层3也优选为黑色。
在红外线透射层3为黑色的情况下,能够使用的颜料能够使用黑色颜料,但优选使用黑色以外的颜料来表现黑色。这是为了能够对红外线透射层3赋予遮蔽可见光但使红外线透过的光学特性。作为黑色的颜料,能够使用钛黑、碳黑。
作为能够使用于红外线透射层3的除黑色以外的颜料,例如能够使用红色颜料、黄色颜料、蓝色颜料、绿色颜料等。
作为红色颜料,例如可列举二酮吡咯并吡咯类、蒽醌类、苝类。作为黄色颜料,例如可列举蒽醌类、异吲哚啉类。作为蓝色颜料,例如可列举酞菁铜类、蒽醌类。作为绿色颜料,例如可列举酞菁类、异吲哚啉类。
使红外线透射层3含有的除黑色以外的颜料优选至少含有三种以上互不相同的颜色。这是为了容易进行用于对红外线透射层3赋予遮蔽可见光但使红外线透过的光学特性的设计。
作为形成红外线透射层3的墨所含有的光固化性树脂或热固化性树脂,例如能够使用丙烯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聚酯树脂等。另外,形成红外线透射层3的墨可以含有光聚合引发剂、光敏剂、分散剂、表面活性剂、稳定剂、流平剂等。
红外线透射层3中的红外线透射材料的含有比例能够根据期望的光学特性自由变更。红外线透射材料的含量的相对于红外线透射层3的总质量的比即含有比例优选为0.01质量%~20质量%。含有比例能够通过调整红外线透射材料的相对于墨的整体质量的含有比例来实现。
形成遮光层5的墨既可以是无机类也可以是有机类。作为无机类墨中含有的颜料,例如可以是由从SiO2、ZnO、B2O3、Bi2O3、Li2O、Na2O以及K2O中选择的一种以上、从CuO、Al2O3、ZrO2、SnO2以及CeO2中选择的一种以上、Fe2O3以及TiO2构成的组合物。
作为有机类墨,能够使用将树脂和颜料溶解于溶剂中而成的各种印刷材料。例如,作为树脂,可以选择使用从由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乙酸乙烯酯树脂、酚醛树脂、烯烃、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树脂、聚乙烯醇缩醛树脂、天然橡胶、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聚酯多元醇、聚醚聚氨酯多元醇等树脂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以上。作为溶剂,可以使用水、醇类、酯类、酮类、芳香族烃类溶剂、脂肪族烃类溶剂。例如,作为醇类,能够使用异丙醇、甲醇、乙醇等,作为酯类,能够使用乙酸乙酯,作为酮类,能够使用甲乙酮。作为芳香族烃类溶剂,能够使用甲苯、二甲苯、Solvesso(注册商标)100、Solvesso(注册商标)150等,作为脂肪族烃类溶剂,能够使用己烷等。此外,这些只是作为例子而列举出的材料,能够使用其他各种印刷材料。所述有机系的印刷材料能够通过在涂布于红外线透射层3之后使溶剂蒸发而形成树脂的遮光层5。对于形成遮光层5的墨,既可以是能够利用加热而固化的热固化性墨,也可以是UV固化性墨,没有特别限制。
在遮光层5所使用的墨中可以含有颜料。作为颜料,例如,在将遮光层5设为黑色的情况下,能够使用碳黑等黑色颜料。此外,能够根据期望的颜色使用适当颜色的颜料。
遮光层5可以层叠期望的层数。例如,在图3中,遮光层5为一层,但可以为两层以上。在遮光层5为两层以上的情况下,用于印刷的墨可以在各层使用不同的墨。
遮光层5的平面形状并不限定于框状。可以是沿着第1主表面21的一边的线状、沿着连续的两边的L字状、沿着相对的两边的两根直线状。在第1主表面21为除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圆形或者异形的情况下,遮光层5可以为与这些形状相对应的框状、沿着多边形的一边的直线状、沿着圆形的一部分的圆弧状。
如图6所示,可以是,遮光层5的距离透明板2的外周最近的边缘部与倒角部25接触。由于遮光层5还覆盖倒角部25,因此,倒角部的耐擦伤性也提高。
另外,在倒角部25的表面粗糙度大于第1主表面21的表面粗糙度的情况下,通过遮光层5咬入于较粗糙的表面,而使遮光层5与透明板2之间的密合性更高,密合强度变大。
如图7所示,可以是,在遮光层5与倒角部25接触的情况下,红外线透射层3到达第1主表面21的外周端部24。
通过设为这样的构造,红外线透射层3覆盖第1主表面21的除显示区域33以外的整个区域,而使相对于透明板2的擦伤性、红外线透射层3的剥离性提高。另外,在使用者从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的第2主表面22观察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时,遮光区域35和伸出区域37看起来均匀,而成为良好的外观。
如图8所示,可以是,在透明板2的第1主表面21和第2主表面22中的至少一表面上具有功能层81,该功能层81具有防眩层、防反射层、防污层、抗菌层、UV隔离层等。在以下的说明中,对设置防眩层、防反射层、防污层作为功能层81的情况进行说明。
<防眩层>
通过设置防眩层作为功能层81,从而使自第2主表面22侧入射的光散射,能够降低由入射光产生的眩光。作为赋予防眩性的方法,可列举在透明板2的表面形成凹凸形状的方法。防眩层设于透明板2的第1主表面21和第2主表面22中的至少一表面上即可,优选设于透明板2的第2主表面22。
作为形成凹凸形状的方法,能够应用公知的方法。在使用玻璃基板作为透明板2的情况下,对玻璃基板的表面实施化学表面处理或物理表面处理从而形成蚀刻层,能够利用形成期望的表面粗糙度的凹凸形状的方法、粘贴防眩膜等涂层的方法。
在防眩层为蚀刻层时,在不需要另外覆盖防眩用的材料的方面较有利。在防眩层为涂层时,在通过选择材料而容易控制防眩性的方面较有利。
作为进行化学防眩处理的方法,可列举磨砂处理。磨砂处理例如能够通过将作为被处理体的玻璃基板浸渍于氟化氢与氟化铵的混合溶液中来实现。作为进行物理防眩处理的方法,例如,能够使用利用加压空气向玻璃基板的主表面吹送结晶二氧化硅粉末、碳化硅粉末等的喷砂处理、将附着有结晶二氧化硅粉末、碳化硅粉末等的刷子用水湿润后进行摩擦的方法等。
具有防眩层的透明板2的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均方根粗糙度,RMS)优选为0.01μm~0.5μm。这是为了更可靠地使自第2主表面22侧入射的光散射。表面粗糙度(RMS)更优选为0.01μm~0.3μm,进一步优选为0.02μm~0.2μm。通过将表面粗糙度(RMS)设为上述范围,能够将具有防眩层的透明基板的雾度值调整为1%~30%。此外,雾度值为由日本工业标准JIS K 7136(2000)规定的值。
<防反射层>
通过功能层81具备防反射层,从而在第1主表面21和第2主表面22中的至少一表面上设有防反射层,因此能够防止入射的光的反射,能够防止由入射光产生的眩光。此外,防反射层优选设于第2主表面22侧。这是因为,在使用于最终产品时,在外部光等入射到配置于使用者侧的第2主表面22时特别有效。
在功能层81为防反射层的情况下,优选层叠波长550nm的光的折射率为1.9以上的高折射率层和波长550nm的光的折射率为1.6以下的低折射率层而成的构造。防反射层利用层叠高折射率层和低折射率层而成的构造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可见光的反射。
对于防反射层中的高折射率层的层数和低折射率层的层数,可以为分别各包含一层的形态,也可以是分别含有两层以上的结构。在分别包含一层高折射率层和一层低折射率层的结构的情况下,优选是按照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顺序在透明板2的第1主表面21和第2主表面22中的至少一表面上层叠高折射率层和低折射率层而成的层叠体。另外,在分别包含两层以上的高折射率层和两层以上的低折射率层的结构的情况下,优选是按照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顺序交替层叠而成的层叠体。层叠体整体优选为2层以上且8层以下,更优选为2层以上且6层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层以上且4层以下。而且,还可以在不有损光学特性的范围内追加其他层。例如,为了防止来自玻璃板的Na扩散,可以在玻璃与第1层之间插入SiO2膜。
构成高折射率层的材料、构成低折射率层的材料没有特殊限制,能够考虑所要求的防反射性的程度、生产性进行选择。作为构成高折射率层的材料,例如可列举氧化铌(Nb2O5)、氧化钛(TiO2)、氧化锆(ZrO2)、氧化钽(Ta2O5)、氧化铝(Al2O3)、氮化硅(SiN)等。能够优选使用从这些材料中选择的一种以上的材料。作为构成低折射率层的材料,可列举氧化硅(特别是,二氧化硅SiO2)、含有Si与Sn的混合氧化物的材料、含有Si与Zr的混合氧化物的材料、含有Si与Al的混合氧化物的材料等。能够优选使用从这些材料中选择的一种以上的材料。
防反射层能够更优选利用在表面直接形成无机薄膜的方法、利用蚀刻等方式进行表面处理的方法、干式法例如为化学蒸镀(CVD)法、物理蒸镀(PVD)法特别是作为物理蒸镀法中的一种的真空蒸镀法、溅射法形成。
防反射层的厚度优选为100nm~500nm。通过将防反射层的厚度设为下限值以上,能够有效地抑制外部光的反射,因而优选。另一方面,通过将防反射层的厚度设为500nm以下,能够减小防反射膜的表面粗糙度,能够使耐磨耗性提高。从生产性的观点来看,优选设为上述上限值以下。
对防反射层而言,在CIE(国际照明委员会)色差式中,优选a*为-6~1,b*为-8~1。
若防反射层的a*为-6~1、b*为-8~1,则防反射层不会着色成危险色(警告色),能够防止防反射层的颜色较明显。
<防污层>
通过设置防眩层作为功能层81,即使人的手指触摸到第2主表面22,也能够降低由指纹、皮脂、汗等产生的污垢附着。
作为防污层的形成方法,能够利用使含氟有机化合物等在真空槽内蒸发而附着于防反射层的表面的真空蒸镀法(干式法)、使含氟有机化合物等溶解于有机溶剂并调整成预定的浓度而涂布于防反射层的表面的方法(湿式法)等。
作为干式法,能够从离子束辅助蒸镀法、离子镀法(日语:イオンプレート法)、溅射法、等离子体CVD法等中适当选择,作为湿式法能够从旋转涂布法、浸涂法、浇铸法、狭缝涂布法、喷涂法等中适当选择。能够使用干式法、湿式法中的任一方法。从耐擦伤性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干式成膜方法。
防污层的构成材料能够从能够赋予防污性、憎水性、憎油性的含氟有机化合物等适当选择。具体而言,可列举含氟有机硅化合物、含氟水解性硅化合物。含氟有机化合物只要能够赋予防污性、憎水性和憎油性即可,能够没有特殊限制地进行使用。
在透明板2的第2主表面22或防眩层的处理面形成防反射层的情况下,优选形成防污层的含氟有机硅化合物覆膜形成于该防反射层的表面。另外,在使用施加防眩处理、化学强化处理等表面处理且未形成防反射层的玻璃板作为透明板2的情况下,含氟有机硅化合物覆膜优选直接形成于施加了这些表面处理的面。
作为形成含氟有机硅化合物覆膜的方法,可列举利用旋转涂布法、浸涂法、浇铸法、狭缝涂布法、喷涂法等涂布了具有全氟烷基、含有全氟(聚氧化烯烃)链的氟代烷基等氟代烷基的硅烷偶联剂的组合物之后进行加热处理的方法、或者使含氟有机硅化合物气相沉积后进行加热处理的、真空蒸镀法等。利用真空蒸镀法形成含氟有机硅化合物覆膜优选使用含有含氟水解性硅化合物的、覆膜形成用组合物。
在防污层中,形成含氟有机硅化合物覆膜所使用的含氟水解性硅化合物没有特殊限定,只要所获得的含氟有机硅化合物覆膜具有憎水性、憎油性等防污性即可。具体而言,可列举具有从由全氟聚醚基、全氟亚烷基以及全氟烷基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基团的、含氟水解性硅化合物。
防污层的层厚没有特殊限定,优选为2nm~20nm,更优选为2nm~15nm,进一步优选为3nm~10nm。若层厚为2nm以上,则成为防反射层的表面被防污层均匀地覆盖的状态,在耐擦伤性的观点上,能够应对实际应用。另外,若层厚为20nm以下,则层叠了防污层的状态下的视觉反射率、雾度值等光学特性良好。
功能层81并不限定于防眩层、防反射层、防污层、抗菌层、UV隔离层中的任意单层。也可以层叠两种以上。还可以在功能层81上再设置保护层。
为了使红外线透射层3与遮光层5之间的密合性提高,还可以对第1主表面21和倒角部25施加底漆处理、蚀刻处理等。
本发明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例如能够应用于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面板显示器、车载用信息设备、移动设备的称为盖玻璃的显示装置用的盖构件。通过将本发明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用于显示装置用盖,能够确保可视性并且保护被对象物。特别是,本发明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能够减小红外线透射层3与遮光层5之间的颜色差,因此,对于像豪华车用的车载用信息设备、车载用信息设备所使用的车载用内饰构件那样、重视美观的设备而言是有用的。
此外,本发明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在相对于温度、湿度变化时的、由透明板2与红外线透射层3之间的膨胀系数差引起的应力的剥离强度方面优异,因此,特别适合于在夏天容易成为高温多湿的环境的汽车内设置的车载用内饰构件。
在将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用于显示装置的情况下,红外线透射层3和遮光层5优选具有与显示装置为非显示的情况下的颜色相对应的颜色。例如,在非显示的情况下的颜色为黑色系的情况下,红外线透射层3和遮光层5也优选为黑色系。
红外线透射层3和遮光层5还可以构成使用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的物品的模样,使该物品的外观性提高。
此处,对包括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的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9所述的显示装置10包括框架50。框架50包括底部51、与底部51交叉的侧壁部52以及与底部51相对的开口部53。在由底部51和侧壁部52围成的空间配置有液晶模块6。液晶模块6包括配置于底部51侧的背光灯61、配置于背光灯61上的液晶面板62(显示面板)以及设于背光灯61上的红外线传感器64。
在框架50的上端以第1主表面21朝向液晶模块6侧的方式设置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借助设于开口部53和侧壁部52的上端面的粘接层7将遮光层5的一部分粘贴于框架50并将遮光层5的一部分和第1主表面21的显示部4粘贴于液晶模块6。
液晶面板62以与显示部4相对的方式设置。红外线传感器64以与红外线通过区域39相对的方式设置。
粘接层7优选为透明且与透明板2之间的折射率差较小。
作为粘接层7,可列举例如由将液状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固化而得到的透明树脂构成的层。作为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可列举例如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热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等,其中,优选含有固化性化合物和光聚合引发剂的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将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例如使用模涂机、辊涂机等方法进行涂布而形成固化性树脂组合物膜。
粘接层7可以是OCA膜(OCA带)。在该情况下,在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的第1主表面21侧粘贴OCA膜即可。
粘接层7的厚度优选为5μm以上且400μm以下,更优选为5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粘接层7的剪切储能弹性模量优选为5kPa以上且5MPa以下,更优选为1MPa以上且5MPa以下。
制造显示装置10时的、组装顺序没有特殊限定。例如,可以准备预先在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配置了粘接层7的构造体,并在将该构造体配置于框架50之后粘贴液晶模块6。
显示装置10可以包括接触式传感器等。在组装接触式传感器的情况下,在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的第1主表面21侧经由未图示的其他粘接层配置接触式传感器,并在该接触式传感器上经由粘接层7配置液晶模块6。
此外,在图9中,利用粘接层7一并粘接有液晶面板62和红外线传感器64,但并不限定于此。考虑液晶面板62和红外线传感器64的光学特性,能够适当选择粘接层7。另外,液晶面板62与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之间的距离(粘接厚度)和红外线传感器64与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之间的距离(粘接厚度)不必相同。
本申请基于2018年4月24日申请的日本特许出愿2018-083096,其内容作为参照编入于本说明书中。

Claims (12)

1.一种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特征在于,
该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包括:
透明板,其具有第1主表面和第2主表面;
红外线透射层,其以与所述透明板的所述第1主表面接触的方式设置,该红外线透射层使红外线透过且遮蔽可见光;以及
遮光层,其设于所述红外线透射层上,具有使所述红外线透射层的一部分暴露的开口部,该遮光层遮蔽可见光和红外线,
所述遮光层具有自所述红外线透射层的边缘部中的距离所述透明板的外周最近的部分伸出而与所述红外线透射层的端面以及所述透明板接触的边缘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层的平面形状和所述红外线透射层的平面形状呈框状,所述遮光层的框的外周缘部与所述透明板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层的与所述透明板接触的边缘部比所述红外线透射层的边缘部向所述透明板的外周侧伸出0.01m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层的与所述透明板接触的边缘部比所述红外线透射层的边缘部向所述透明板的外周侧伸出0.5m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板的板厚为0.5mm以上且5m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板的端面具有倒角部,
所述遮光层与所述倒角部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特征在于,
若在俯视所述带遮光层的透明板时,将所述透明板、所述红外线透射层以及所述遮光层重叠的区域设为遮光区域,将所述透明板和所述红外线透射层重叠的区域设为红外线通过区域,则:
所述遮光区域的依据日本工业标准JIS R 3106:1998测量得到的可见光透射率为0.1%以下,
所述红外线通过区域的依据日本工业标准JIS R 3106:1998测量得到的可见光透射率为5%以下,波长900nm~1000nm的红外线的透射率为70%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板包括弯曲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特征在于,
该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具有功能层,该功能层设于所述透明板的所述第2主表面,
所述功能层为从由防反射层、防眩层以及防污层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板为化学强化玻璃。
11.一种车载用内饰构件,其中,
该车载用内饰构件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
12.一种显示装置,其中,
该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
CN201910335754.5A 2018-04-24 2019-04-24 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和车载用内饰构件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03988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3096A JP2019191340A (ja) 2018-04-24 2018-04-24 遮光層付き透明板
JP2018-083096 2018-04-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98852A true CN110398852A (zh) 2019-11-01
CN110398852B CN110398852B (zh) 2024-05-24

Family

ID=68105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35754.5A Active CN110398852B (zh) 2018-04-24 2019-04-24 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和车载用内饰构件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073644B2 (zh)
JP (1) JP2019191340A (zh)
CN (1) CN110398852B (zh)
DE (1) DE10201900293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19713A (zh) * 2021-04-30 2021-08-06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99901B (zh) * 2018-06-12 2023-09-08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窗以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KR102558045B1 (ko) * 2021-01-12 2023-07-21 주식회사 레이노코리아 윈도우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64415A1 (en) * 2006-12-27 2008-07-10 Oliver Kierse Control aperture for an IR sensor
CN101441541A (zh) * 2007-11-19 2009-05-2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多点触摸平板显示模块
CN103597533A (zh) * 2011-12-21 2014-02-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用前面保护板以及显示装置
JP2014052775A (ja) * 2012-09-06 2014-03-2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表示装置用前面保護板、及び表示装置
WO2014156399A1 (ja) * 2013-03-26 2014-10-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4245615A (zh) * 2012-04-10 2014-12-24 旭硝子株式会社 强化玻璃物品及触控传感器一体型保护玻璃
CN104503126A (zh) * 2009-12-28 2015-04-08 旭硝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4615316A (zh) * 2010-11-09 2015-05-13 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装置
CN104699287A (zh) * 2013-12-10 2015-06-10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覆盖板以及触控板
CN105829999A (zh) * 2013-11-29 2016-08-03 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光学用片材及导电性片材、以及具备该光学用片材的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6281B2 (ja) 1977-01-26 1984-04-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計算制御装置の故障復帰時処理方式
JPS6179215A (ja) 1984-09-27 1986-04-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密閉型変成器の製造方法
JP2002022937A (ja) * 2000-07-03 2002-01-23 Nissha Printing Co Ltd 反射防止成形品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328576B2 (ja) * 2003-07-15 2009-09-09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および液晶パネル
JP5522842B2 (ja) * 2010-08-19 2014-06-18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成形部材及び透光型入力装置
JP2014099159A (ja) * 2012-10-16 2014-05-2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タッチパネル用前面板、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用前面板と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ーとの一体型センサー基板
JP2014139113A (ja) * 2013-01-21 2014-07-31 Hoya Corp 電子機器用カバーガラ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79215B2 (ja) 2013-06-19 2017-08-1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のカバー部材及び当該カバー部材の製造方法
KR102365175B1 (ko) * 2015-01-28 2022-02-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419615B1 (ko) * 2015-03-20 2022-07-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JP2017049469A (ja) * 2015-09-03 2017-03-0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用前面保護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JP6593116B2 (ja) * 2015-11-13 2019-10-23 Agc株式会社 印刷層付き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KR101952735B1 (ko) * 2015-11-27 2019-02-2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터치패널용 커버글라스의 인쇄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터치패널용 커버글라스
JP2017138541A (ja) * 2016-02-05 2017-08-1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9144338A (ja) * 2018-02-19 2019-08-29 Agc株式会社 遮光層付き透明板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64415A1 (en) * 2006-12-27 2008-07-10 Oliver Kierse Control aperture for an IR sensor
CN101441541A (zh) * 2007-11-19 2009-05-2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多点触摸平板显示模块
CN104503126A (zh) * 2009-12-28 2015-04-08 旭硝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4615316A (zh) * 2010-11-09 2015-05-13 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装置
CN103597533A (zh) * 2011-12-21 2014-02-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用前面保护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4245615A (zh) * 2012-04-10 2014-12-24 旭硝子株式会社 强化玻璃物品及触控传感器一体型保护玻璃
JP2014052775A (ja) * 2012-09-06 2014-03-2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表示装置用前面保護板、及び表示装置
WO2014156399A1 (ja) * 2013-03-26 2014-10-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5829999A (zh) * 2013-11-29 2016-08-03 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光学用片材及导电性片材、以及具备该光学用片材的显示装置
CN104699287A (zh) * 2013-12-10 2015-06-10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覆盖板以及触控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19713A (zh) * 2021-04-30 2021-08-06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324177A1 (en) 2019-10-24
DE102019002937A1 (de) 2019-10-24
US11073644B2 (en) 2021-07-27
US20210263204A1 (en) 2021-08-26
JP2019191340A (ja) 2019-10-31
CN110398852B (zh) 2024-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74962A (zh) 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
US10843497B2 (en) Plate with printed layer,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JP5151234B2 (ja) 加飾成形品
CN110398852A (zh) 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和车载用内饰构件及显示装置
KR20170073502A (ko) 보호 필름을 갖는 유리 적층체
WO2018105602A1 (ja) 遮光領域を有する透明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US10723105B2 (en) Decorative layer-attached transparent plat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2439066B1 (ko) 광학 적층체 및 물품
JP7432297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印刷層付き板の製造方法
JP6593116B2 (ja) 印刷層付き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2017144575A (ja) 印刷層付き板、カバー部材および表示装置
JP6939974B2 (ja) 表示装置
WO2018117122A1 (ja) 印刷層付き板、カバー部材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7129827A (ja) 印刷層付き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9078436A (ja) 二色成形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258897A (ja) 反射防止膜付き透明基材
JP705951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9188822A (ja) 保護フィルム付きガラス積層体
JP2008307880A (ja) 二色成形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02649B2 (ja) 車載用表示装置用カバーガラス及び車載用表示装置
JP7003980B2 (ja) 印刷層付き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WO2022138403A1 (ja) 反射防止膜付きカバーガラス
JP2022058713A (ja) 曲面に印刷層を有するカバーガラスおよびその印刷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