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74962A - 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 - Google Patents

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74962A
CN110174962A CN201910122312.2A CN201910122312A CN110174962A CN 110174962 A CN110174962 A CN 110174962A CN 201910122312 A CN201910122312 A CN 201910122312A CN 110174962 A CN110174962 A CN 1101749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ransparent panel
light shield
shield layer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2231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井健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GC Inc
Original Assignee
AGC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GC Inc filed Critical AGC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1749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749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3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inorganic layer material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B32B2457/202LCD, i.e.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06Circuit arrangements or driving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single liquid crystal cells
    • G02F1/13312Circuits comprising photodetect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feedback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31Cover glas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2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38Anti-reflection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0Protective arrangements
    • G02F2201/503Arrangements improving the resistance to shock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28Adhesive materials o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3/00Function characteristic
    • G02F2203/11Function characteristic involving infrared radi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具备:透明板(2),具有第1主面(21)及第2主面(22);第1主面(21)上的红外线透过层(3),形成有开口的可见光通过区域(31);及红外线透过层(3)上的遮光层(5),形成有以使红外线透过层(3)露出的方式开口的红外线通过区域(39),遮光层(5)具有包围可见光通过区域(31)的内周并与第1主面(21)接触且宽度为100~1000μm的区域,关于红外线通过区域(39),波长380nm~780nm的光的可见透过率为0.1~50%,波长800~1000nm的光的透过率的最小值为70%以上,在从第2主面(22)侧俯视观察下,透明板(2)、红外线透过层(3)及遮光层(5)重叠的区域的从第2主面(22)侧测定到的光密度以OD值计为4以上。

Description

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
背景技术
导航系统、音响等车载用信息设备和便携式通信设备具备显示装置。
在显示装置上,在显示面板的前表面经由粘接层设置有作为板状的透明板的保护罩(专利文献1)。保护罩具备降低外部光反射或者保护显示面板避免受到外部撞击的功能。在保护罩的显示面板侧的面例如设置框状的遮光层。遮光层除了美观以外,还具备以下的功能,即,隐藏显示面板侧的布线,或者隐藏背光的照明光而防止照明光从显示面板的周围泄漏。
遮光层具有为了使可见光透过而局部地开口的情况(专利文献2)。例如,通过在遮光层设置与构成产品的标识的文字、图形、记号对应的形式的开口部,仅在显示装置的照明光点亮时在开口部显示标识。
遮光层还具有为了使红外线透过而局部开口的情况(专利文献3)。例如具有如下的情况,即,对遮光层的一部分进行开口,在开口部设置红外线的透过率比遮光层高且可见光的透过率与遮光层相同程度的红外线透过层,形成红外线通信用的窗。
车载用信息设备、便携式通信设备有时使用红外线等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外的电磁波进行通信、物体检测。在使用红外线进行通信、物体检测的情况下,若在显示部设置红外线传感器及红外线透过层,则妨碍显示,有损美观。通过将遮光层的一部分开口并设置红外线透过层,能够在遮光层的背面侧设置红外线传感器,并且能够使红外线透过层不醒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504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7864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99159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专利文献3那样,对遮光层的一部分进行开口,设置与遮光层同样的色彩的红外线透过层,从而能够使红外线透过层在一定程度上不醒目。
但是,有时红外线透过层和遮光层形成为同样的色彩是困难的。
这是因为,遮光层及红外线透过层的红外线的透过率不同。另外,因为在通过涂敷油墨并进行烧制来形成遮光层及红外线透过层的情况下,硬度、与显示面板的紧贴性等物理特性也是有要求的,所以有时不能仅考虑色彩。
在遮光层及红外线透过层所要求的色彩和物理特性不能完全同时达到的情况下,由于以物理特性为优先,而存在不能获得期望的色彩的可能性。
若不能得到期望的色彩,则遮光层与红外线透过层的色差醒目,可能有损美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遮光层与红外线透过层的色差难以醒目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特征在于,具备:透明板,具有第1主面及第2主面;所述第1主面上的红外线透过层,形成有在从所述第1主面侧俯视观察下开口的可见光通过区域;及所述红外线透过层上的遮光层,形成有在从所述第1主面侧俯视观察下以使所述红外线透过层露出的方式开口的红外线通过区域,所述遮光层具有在从所述第2主面侧俯视观察下包围所述可见光通过区域的内周并与所述第1主面接触且宽度为100μm~1000μm的区域,关于所述红外线通过区域,从所述第2主面侧测定到的波长380nm~780nm的光的可见透过率为0.1%~50%,并且从所述第2主面侧测定到的波长800nm~1000nm的光的透过率的最小值为70%以上,在从所述第2主面侧俯视观察下,所述透明板、所述红外线透过层及所述遮光层重叠的区域的从所述第2主面侧测定的光密度以OD值计为4以上。
根据本发明,在透明板的第1主面上依次设置虽然可见光被充分遮挡但使红外线充分透过的红外线透过层、及可见光与红外线都被充分遮挡的遮光层。
因此,当从第2主面侧观察时,即使在设置有遮光层的区域,在跟前侧也能观察到红外线透过层。由此,仅设置有红外线透过层的红外线通过区域与设置有遮光层的区域的色差变得不醒目。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利用遮光层包围可见光通过区域的周围,所以可见光通过区域和红外线透过层利用遮光层分离而不接触。
因此,即使当从第2主面侧观察时在跟前侧设置有红外线透过层的情况下,也由于可见光通过区域被遮光层包围,所以防止可见光通过区域的周围模糊。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所述可见光通过区域具备半透过层,关于所述可见光通过区域,也可以是,从所述第2主面侧测定到的波长380nm~780nm的光的可见透过率为10%~50%,并且从所述第2主面侧测定到的波长800nm~1000nm的光的透过率的最大值小于70%。
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也可以在可见光通过区域具备虽然使可见光在一定程度上透过但使红外线充分被遮挡的半透过层。
因此,在从第1主面侧入射的光的强度大的情况下,能够缓和透过可见光通过区域的光的强度。
在本发明中,从所述第2主面侧俯视观察下,所述可见光通过区域也可以是与文字、图形或记号对应的形状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也可以是可见光通过区域是局部地开口为与文字、图形或记号对应的形状的区域,所以若将区域的形状形成为与产品的标识等对应的形状,则在仅从第1主面侧入射光时,在可见光通过区域显示标识等。
在本发明中,所述透明板也可以是化学强化玻璃。
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由于透明板也可以是化学强化玻璃,所以能够提供强度和耐擦伤性优异且还具备良好的质感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
在本发明中,所述透明板也可以是弯曲玻璃。
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由于透明板也可以是弯曲玻璃,所以即使安装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对方侧构件具有弯曲形状,也不担心安装精度下降。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所述第2主面侧具备防眩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由于也可以在第2主面侧设置防眩层,所以使从第2主面侧入射的光散射,使因入射光引起的映入模糊。
在本发明中,所述防眩层也可以是蚀刻层或涂覆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若防眩层是蚀刻层,则在不需要另外覆盖防眩用的材料这一点是有利的。若防眩层是涂覆层,则在能够通过材料的选择容易地控制防眩性这一点上是有利的。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防眩层的表面粗糙度以均方根粗糙度表示为0.01μm~0.5μm。
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也可以是,防眩层的表面粗糙度以均方根粗糙度表示为0.01μm~0.5μm,所以能够更可靠地使从第2主面侧入射的光散射。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所述第2主面侧具备防反射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由于也可以在第2主面侧设置有防反射层,所以能够防止从第2主面侧入射的光反射,能够防止由入射光引起的映入。
在本发明中,所述防反射层也可以具备将波长550nm的光的折射率为1.9以上的高折射率层和波长550nm的光的折射率为1.6以下的低折射率层层叠而形成的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由于防反射层也可以具备将高折射率层和低折射率层层叠而成的构造,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可见光的反射。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关于所述防反射层,在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色差公式中,a*为-6~1,b*为-8~1。
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由于也可以是防反射层的a*为-6~1,b*为-8~1,所以不担心防反射层着色为危险色(警告色),能够防止防反射层的色彩醒目。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所述第2主面侧具备防污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由于也可以在第2主面侧设置有防污层,所以即使人的手指触碰第2主面,也能够降低因指纹、皮脂、汗液等引起的污垢的附着。
在本发明中,所述透明板、所述遮光层及所述红外线透过层重叠的区域中,波长600nm~700nm的光的平均反射率相对于波长400nm~600nm的光的平均反射率之比也可以为1.5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由于上述的平均反射率的比也可以为1.5以上,所以与红外线通过区域的色差更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立体图。
图2(A)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俯视图,图2(B)是图2(A)的里面图。
图3是图2(A)的A-A线切断部端面图。
图4(A)~(C)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制造方法的切断部端面图。
图5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切断部端面图。
图6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切断部端面图。
图7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切断部端面图。
图8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切断部端面图。
图9是具备一实施方式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切断部端面图。
图10是例6(比较例)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局部切断部端面图。
图11是例7(比较例)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局部切断部端面图。
【标号说明】
1…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2…透明板,3…红外线透过层,5…遮光层,10…显示装置,21…第1主面,22…第2主面,23…端面,25…倒角部,31…可见光通过区域,35…遮光区域,37…内周围绕区域,39…红外线通过区域,71…半透过层,81…功能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3说明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结构。
图1~3所示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具备透明板2、红外线透过层3和遮光层5。
透明板2是在俯视观察下为矩形且由可见光会透过的材料构成的透明构件。在此所说的透明构件是指,波长380nm~780nm的可见透过率为85%以上的构件。可见透过率是指,由测定波长范围的可见度及光源的光强度载荷的平均透过率。具体地说,能够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透过光谱,遵照JIS Z 8722:2009从透过光谱导出可见透过率。以下的说明也是同样的。如图3所示,透明板2具备第1主面21、第2主面22和端面23。在端面23上设置有倒角部25。透明板2优选强度和耐擦伤性优异且具备良好的质感的材料。作为这样的材料可列举玻璃,尤其是化学强化玻璃。
红外线透过层3是为了对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赋予遮光性及红外线透过性而设置的。红外线透过层3的可见光的透过率比透明板2低,但红外线透过层3的红外线的透过率至少为与透明板2同程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红外线透过层3为四边形的框状,设置于透明板2的第1主面21的周缘部。
如图3所示,在从第1主面21侧俯视观察下,红外线透过层3的构成框的部分开口,以使第1主面21局部地露出。在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中,将该开口的部分的内侧的区域称为可见光通过区域31。另外,将四边形的框内称为显示区域33。
红外线透过层3的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更优选为2μm以上且5μm以下。若所述厚度是下限值以上,则难以产生透过率的不均。若所述厚度是上限值以下,则难以因应力而使层间的膜剥离,在将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贴合于液晶面板时,难以在阶梯部产生由残留空气引起的“空气线”。
红外线透过层3的折射率优选为与透明板2接近的值。例如,在作为透明板2使用玻璃的情况下,优选玻璃的折射率n1与红外线透过层3的折射率n2之差|n1-n2|为0.3以下,更优选为0.2以下。通过处于该范围,红外线透过层3与遮光层5重叠的区域的反射率充分降低。折射率是指波长550nm的折射率的实部。
遮光层5是为了对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赋予遮光性而设置的,设置为在从第2主面22侧俯视观察下,与红外线透过层3重叠,并包围可见光通过区域31的内周且与第1主面21接触。在图3中,遮光层5是将遮光第1层5A及遮光第2层5B层叠而形成的构造。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透明板2、遮光层5及红外线透过层3重叠的区域称为遮光区域35。将遮光层5包围可见光通过区域31的内周的区域称为内周围绕区域37。
遮光层5以在从第1主面21侧俯视观察下使红外线透过层3露出的方式局部地开口。在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中,将该开口的部分的内侧区域称为红外线通过区域39。
遮光层5的可见光的透过率和红外线的透过率都比透明板2低。
遮光层5的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更优选为2μm以上且5μm以下。若遮光层5的厚度为下限值以上,则难以产生透过率的不均。若遮光层5的厚度为上限值以下,则难以因应力使层间的膜剥离,在将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贴合于液晶面板时,难以在阶梯部产生因残留空气形成的“空气线”。
这样,关于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在透明板2上以规定的顺序及形状层叠有红外线透过层3、遮光层5,从而具备遮光区域35、红外线通过区域39、可见光通过区域31、内周围绕区域37及显示区域33。
遮光区域35是对设置于第1主面21侧的构件、从第1主面21侧入射的光进行隐藏的区域。例如,在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是显示面板的保护罩的情况下,隐藏布线,或者隐藏背光的照明光,防止照明光从显示面板的周围泄漏。遮光区域35需要充分遮挡可见光及红外线的光学特性。具体地说,需要从第2主面22侧测定到的光密度以OD值计为4以上。OD值优选为4.2以上,更优选为4.5以上。
在此所说的光密度(OD值)如式(A)所示,是关于透过被测定物的透过光量Ta相对于某一光的入射光量I的比利用将底设为10的常用对数表示的值的绝对值,表示隐藏性能。在下面的说明中也同样。
OD值=|Log10(Ta/I)|…(A)
在式(A)中,若在波长为360nm~830nm的可见光中入射光量I设为1000、透过光量Ta设为1,则OD值为|Log10(1/1000)|=3。
遮光区域35优选波长600~700nm的光的平均反射率相对于波长400~600nm的光的平均反射率(反射率的平均值)的比为1.5以上。
通过使上述的平均反射率的比为下限值以上,从而遮光区域35与红外线通过区域39的色差变小。平均反射率的比优选为2以上,更优选为2以上且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以上且3以下。若上述的平均反射率的比为上限值以下,则能够抑制遮光区域35发红,因此显示优异的外观性。此外,如后所述,在此使用的反射率是作为在红外线透过层3与透明板2的界面处的反射率RD求出的值。
反射率如下述那样求出。
[1]将从透明板2的第2主面22侧入射至可见光通过区域31的光的反射率的测定值设为反射率RA。作为反射率RA计算出的光包括:在透明板2的表面(第2主面22)被反射的光;及在透明板2的内部通过并在透明板2与第1主面21侧的空气之间被反射,且再次从透明板2的第2主面22侧射出的光。在透明板2的表面没有设置防反射膜等的情况下,透明板2的第2主面22的反射率和透明板2与第1主面21侧的空气之间的反射率相等,将这些值设为反射率RB。在该情况下,反射率RA和反射率RB满足以下的关系式。根据作为测定值得到的反射率RA的值和下述计算式来计算出反射率RB。
反射率RA=反射率RB+反射率RB(1-反射率RB)2…(1)
[2]此外,将从第2主面22侧入射至遮光区域35的光的反射率的测定值设为反射率RC。另外,将在遮光区域35中的红外线透过层3与透明板2的界面处的反射率设为反射率RD。作为反射率RD计算出的光包括:在透明板2与红外线透过层3的界面处的反射光;及红外线透过层3与遮光层5的界面处的反射光。反射率RB、反射率RC及反射率RD满足以下的关系式。根据利用式(1)获得的反射率RB和作为分析值获得的反射率RC计算出反射率RD。将反射率RD设为遮光区域35的反射率。
反射率RC=反射率RB+反射率RD(1-反射率RB)2…(2)
红外线通过区域39是虽然充分遮挡可见光但使红外线充分通过的区域。例如,在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是显示面板的保护罩的情况下,是成为红外线通信用或人感传感器用的窗的区域。在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是在具备照明光的显示面板上使用的保护罩的情况下,无论显示面板的照明光是否点亮,图2(B)所示的红外线通过区域39都不能被使用者视觉辨认。因此,在显示面板具备红外线摄像机的情况下,通过在红外线通过区域39的里侧(第1主面21侧)设置红外线传感器,从而能够在对使用者隐藏红外线传感器并且经由红外线通过区域39使用红外线的通信或物体检测用的窗上使用。
红外线通过区域39需要虽然充分地遮挡可见光但使红外线充分地通过的光学特性。具体地说,需要从第2主面22侧测定到的波长380~780nm的光的可见透过率为0.1~50%。更优选波长380~780nm的光的可见透过率为0.8~25%。还需要从第2主面22侧测定到的波长800~1000nm的光的透过率的最小值为70%以上。波长800~1000nm的光的透过率的最小值更优选为75%以上。
波长800nm~1000nm的光的透过率的最小值是指红外线的透过率的最小值。具体地说,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透过光谱,求出波长800nm~1000nm的光的光谱的透过率的最小值。最大值也利用同样的方法求出。在下面的说明中也同样。
可见光通过区域31是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例如,在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是显示面板的保护罩的情况下,如图1的标号41、43所示,可见光通过区域31具有与文字、图形、记号对应的平面形状。在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是显示面板的保护罩的情况下,仅在显示面板的照明光点亮时,使用者能够视觉辨认图2(B)所示的在可见光通过区域31显示文字、图形、记号的情况。
图1的标号41是在例如操作了汽车的方向指示器的情况下,与操作的方向对应地闪烁的箭头。或者,是在危及开关被按下时闪烁的箭头。标号43例如是显示面板的制造地或销售地的标识。
显示区域33是使可见光透过的区域。例如,在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是显示面板的保护罩的情况下,对应于显示面板的显示部。
在可见光通过区域31也可以设置半透过层71(图8)。
半透过层71是具有使可见光在一定程度上透过的光学特性的层。具体地说,优选从第2主面侧测定到的波长380nm~780nm的光的可见透过率为10%以上且50%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上且40%以下。半透过层71的可见透过率为10%以上,由此即使后方的光源的亮度低也能够视觉辨认可见光通过区域31。另外,半透过层71的可见透过率为50%以下,从而确保与相邻的黑色部的一体感。此外,能够防止里面的光源透过而被观察到。
此外,优选从第2主面22侧测定到的波长800nm~1000nm的光的最大透过率小于70%。
内周围绕区域37是将红外线透过层3和可见光通过区域31(半透过层71)分离的区域,由遮光层5构成。
内周围绕区域37的图3所示的面方向的宽度D(厚度)为100μm以上且1000μm以下。
宽度D为下限值以上,从而能够利用遮光层5可靠地包围可见光通过区域31的轮廓,能够明确可见光通过区域31的内周的轮廓。
宽度D为上限值以下,从而内周围绕区域37与红外线透过层3的色差醒目,使得内周围绕区域37描绘可见光通过区域31的轮廓,能够防止内周围绕区域37看起来黑。
优选的宽度D为15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0μm以上且400μm以下。
〔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制造方法〕
接着,参照图2(A)~图2(B)、图3及4(A)~图4(C)说明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的制造方法。
首先,准备透明的板,例如准备将玻璃板切断为规定的大小,并进行图4(A)所示的倒角的透明板2。此时,优选以俯视观察下的倒角部25的尺寸为0.05mm以上且0.5mm以下的方式进行倒角。倒角后根据需要进行化学强化。
接着,如图4(B)所示,在透明板2上形成红外线透过层3。
作为形成红外线透过层3的方法,未特别限定,但可列举棒式涂覆法、反涂法、凹版涂覆法、模涂法、辊涂法、丝网法、喷涂法。若考虑厚度的控制容易度,则优选丝网法或喷涂法。
在使用丝网法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构成使用的丝网版的油墨透过的网眼部和抑制油墨透过的乳剂部各自的形成区域、尺寸,能够在期望的区域形成红外线透过层3。
丝网版的网眼径优选为15μm以上且35μm以下。另外,刮刀的速度优选50mm/s以上且200mm/s以下,更优选100mm/s以上且200mm/s以下。此外,红外线透过层3的膜厚优选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通过以这样的条件进行印刷,能够形成即使与使用者的眼睛接触也没有问题的品质的红外线透过层3。
在使用喷涂法的情况下,从喷嘴呈脉冲状地喷出形成为液体状的油墨的微小液滴,在透明板2上形成图案。以喷嘴移动机构的原点为基准对透明板2进行定位,基于来自计算机的指令,使喷嘴一边喷出油墨的微小液滴一边在透明板2的面上向大致水平方向移动。由此,连续形成点状的油墨而形成规定的图案的红外线透过层3。在为被印刷面具有弯曲部的透明板2的情况下,若考虑图案的形变等,则优选喷出油墨的液滴的喷嘴与透明板2的距离大致恒定。例如,优选使用在将喷嘴与透明板2的距离维持为大致恒定的基础上,按照图案使喷嘴或透明板2转动、移动的机构。由于使油墨供给到喷嘴的供给压力稳定,能够将来自喷嘴的油墨的喷出量保持为恒定,所以更优选将喷嘴固定并使透明板2相对于该喷嘴转动、移动的机构。
喷涂法一般一边使喷嘴向1个方向直线移动一边形成图案。由此,如图2(A)那样,在红外线透过层3为框状的情况下,优选分为上边红外线透过层60、下边红外线透过层63、右边红外线透过层65、左边红外线透过层67这4个直线状的图案进行印刷。
具体地说,将透明板2载置于未图示的支撑台,使喷嘴的喷出孔位于透明板2的第1主面21上的图2(A)的右下端部。此后,从喷出孔喷出油墨并使喷嘴移动到左下端部,来印刷图2(A)所示的下边红外线透过层63。
接着,使支撑台及喷嘴中的至少一者相对移动,使喷出孔位于第1主面21上的右上端部。此后,从喷出孔喷出油墨并使喷嘴移动至左上端部,来印刷图2(A)所示那样的上边红外线透过层60。
接着,使喷嘴的喷出孔位于透明板2的第1主面21上的图2(A)的右上端部。此后,从喷出孔喷出油墨并使喷嘴移动到右下端部,来印刷图2(A)所示的右边红外线透过层65。
接着,使支撑台及喷嘴中的至少一者相对移动,使喷出孔位于第1主面21上的左上端部。此后,从喷出孔喷出油墨并使喷嘴移动到左下端部,来印刷图2(A)所示那样的左边红外线透过层67。
在印刷红外线透过层3时,形成不印刷与可见光通过区域31对应的部分那样的印刷图案,或者对与可见光通过区域31对应的形状进行遮盖等,来进行印刷。
能够通过控制来自喷出孔的油墨的喷出量、喷嘴的移动速度来调整红外线透过层3的厚度。在形成得厚的情况下,只要使喷出量变多,或者使移动速度变慢即可。在形成得薄的情况下,只要使喷出量变少,或者使移动速度变快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上边红外线透过层60、下边红外线透过层63、右边红外线透过层65、左边红外线透过层67的厚度相同,它们的印刷条件(油墨的喷出量及喷嘴的移动速度)相同。
然后,通过进行干燥、烧制,使红外线透过层3固化。
上边红外线透过层60、下边红外线透过层63、右边红外线透过层65、左边红外线透过层67的干燥、烧制可以每次形成时都实施,也可以在形成全部的红外线透过层后实施。
接着,如图4(C)所示,在红外线透过层3上形成遮光层5。
作为形成遮光层5的方法,未特别限定,但若考虑制造方法的连续性,则优选与红外线透过层3的形成方法相同的方法。
在印刷遮光层5时,通过形成不印刷与红外线通过区域39对应的部分那样的印刷图案,或者对与红外线通过区域39对应的形状进行遮盖等来进行印刷。另外,调整印刷宽度,使得能够形成内周围绕区域37。
接着,根据需要,在可见光通过区域31形成半透过层71。
形成半透过层71的方法也未特别限定,但若考虑制造方法的连续性,则优选与红外线透过层3的形成方法相同的方法。
通过以上的工序可获得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
〔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作用效果〕
在透明板2的第1主面21上依次设置虽然可见光被充分遮挡但使红外线充分透过的红外线透过层3和可见光与红外线都被充分遮挡的遮光层5。
因此,当从第2主面22侧观察时,在设置有遮光层5的区域,在跟前侧也观察到红外线透过层3。由此,仅设置有红外线透过层3的红外线通过区域39和还设置有红外线透过层3与遮光层5的遮光区域35的色差变得不醒目。
由于遮光层5覆盖可见光通过区域31的内周,所以可见光通过区域31的周围被遮光层5包围,不与红外线透过层3接触。
因此,从第2主面22侧观察,即使在跟前侧设置有红外线透过层3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可见光通过区域31的周围模糊。
由于在可见光通过区域31具备虽然使可见光在一定程度上透过但使红外线被充分遮挡的半透过层71,所以即使在从第1主面21侧入射的光的强度大的情况下,也能够缓和透过可见光通过区域31的光的强度。
可见光通过区域31是局部地开口为与文字、图形或记号对应的形状的区域。因此,若将可见光通过区域31的形状形成为与标识等对应的形状,则仅在从第1主面21侧入射光时,在可见光通过区域31显示标识等。
由于透明板2是化学强化玻璃,所以能够提供强度和耐擦伤性优异且具有良好的质感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
关于遮光区域35,波长600nm~700nm的光的平均反射率相对于波长400nm~600nm的光的平均反射率的比为1.5以上,所以与红外线通过区域39的色差变得更小。
[变形例]
本发明不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进以及设计变更等。关于实施本发明时的具体顺序及构造等,在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也可以形成为其他的构造等。
作为透明板2,能够根据用途使用由各种形状、材料形成的透明板。
作为形状,例如不仅为仅具有平坦面的板,也可以是至少一部分具有曲面的板、具有凹部的板。例如,在透明板2为玻璃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也可以是弯曲玻璃。作为透明板2使用弯曲玻璃,从而即使安装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的对方侧构件具有弯曲形状,也不担心安装的精度下降。另外,透明板2也可以是薄膜状。透明板2可以具有孔部,也可以具有局部切缺的区域。
透明板2的材料只要透明即可,能够使用一般的玻璃,例如无机玻璃、聚碳酸酯或丙烯酸等有机玻璃,也能够使用其他的合成树脂等。
在作为透明板2使用无机玻璃的情况下,其厚度优选为0.5mm以上且5mm以下。如果是具备该下限值以上的厚度的玻璃,则具有可获得兼具高的强度和良好的质感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的优点。如果是具备该上限值以下的厚度的玻璃,则能够减轻透明板2的质量而轻量化,此外在透明板2与显示面板间配置有触摸面板的情况下,能够确保触摸面板的灵敏度。另外,在使用无机玻璃的情况下,其厚度更优选为0.7mm以上且3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mm以上且3mm以下。
作为具体的玻璃板,可列举对无色透明的钠钙玻璃、铝硅酸盐玻璃(SiO2-Al2O3-Na2O类玻璃)及锂铝硅酸盐玻璃实施了强化处理的化学强化玻璃。
作为玻璃板例如可列举以氧化物为基准的摩尔%表示,含有50~80%的SiO2、1~20%的Al2O3、6~20%的Na2O、0~11%的K2O、0~15%的MgO、0~6%的CaO及0~5%的ZrO2的玻璃材料。具体地说,适合使用对铝硅酸盐玻璃实施了强化处理的强化玻璃(例如“龙迹(Dragon Trail)(注册商标)”)。
在作为透明板2使用无机玻璃的情况下,虽然也可以进行化学强化处理和物理强化处理中的任一者,但优选进行化学强化处理。在对上述那样的比较薄的无机玻璃进行强化处理的情况下,化学强化处理适当。优选在玻璃板的表面形成基于化学强化产生的压缩应力层。压缩应力层的厚度优选为10μm以上,更优选为15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μm以上,特别优选为30μm以上。另外,优选压缩应力层中的表面压缩应力为650MPa以上,更优选为750MPa以上。
作为在玻璃板形成上述的压缩应力层的方法可列举如下的方法,将玻璃板浸渍于KNO3熔融盐,在进行了离子交换处理(化学强化处理)后,冷却到室温附近。KNO3熔融盐的温度、浸渍时间等处理条件只要设定为使表面压缩应力及压缩应力层的厚度成为期望的值即可。
在作为透明板2使用有机玻璃、合成树脂等的情况下,可以由同种/不同种的重叠的基材构成,也可以在基材间插入各种粘接层。
形成半透过层71的油墨可以是无机类也可以是有机类。作为无机类油墨含有的顔料例如可以是由选自SiO2、ZnO、B2O3、Bi2O3、Li2O、Na2O及K2O中的1种以上、选自CuO、Al2O3、ZrO2、SnO2及CeO2中的1种以上、Fe2O3及TiO2构成的组合物。
作为有机类油墨能够使用将树脂和顔料溶解于溶剂而成的各种印刷材料。例如,作为树脂可以选择使用从由以下的树脂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1种以上,即,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醋酸乙烯树脂、酚醛树脂、烯烃、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树脂、聚乙烯醇缩醛树脂、天然橡胶、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聚酯多元醇、聚醚聚氨酯多元醇等。作为溶媒可以使用水、醇类、脂类、酮类、芳香族烃类溶剂、脂肪族烃类溶剂。例如,作为醇类能够使用异丙醇、甲醇、乙醇等,作为脂类能够使用乙酸乙酯,作为酮类能够使用甲基乙基酮。作为芳香族烃类溶剂能够使用甲苯、二甲苯、SOLVESSO(注册商标)100、SOLVESSO(注册商标)150等,作为脂肪族烃类溶剂能够使用己烷等。上述这些是作为例子列举的材料,除此之外,也能够使用各种印刷材料。所述有机类的印刷材料在涂敷于透明板2之后,能够使溶媒蒸发来形成树脂的半透过层71。油墨可以是能够通过加热固化的热固化性油墨,也可以是UV固化性油墨,未特别限制。
在半透过层71上使用的油墨也可以含有顔料。作为顔料,例如在将半透过层71形成为黑色的情况下,能够使用碳黑等黑色顔料。除此之外,能够根据期望的颜色使用适当的颜色的顔料。
半透过层71中的顔料的含有比例能够根据期望的光学特性自由地变更。顔料的含有量相对于半透过层71的整体质量的比即含有比例优选为0.01~10质量%。含有比例能够通过调整颜料相对于油墨的整体质量的含有比例来实现。
形成红外线透过层3的油墨也可以包括在光固化性树脂或热固化性树脂具有红外线透过能的顔料。作为顔料,也能够使用无机顔料及有机顔料中的任意一种。作为无机顔料可列举氧化铁、氧化钛、复合氧化物类颜料等。作为有机顔料可列举酞菁类顔料、蒽醌类顔料、偶氮类顔料等金属络合物类顔料等。红外线透过层3的色彩优选与遮光层5相同。在遮光层5为黑色的情况下,优选红外线透过层3也是黑色。
在红外线透过层3为黑色的情况下,能够使用的顔料可使用黑色顔料,但优选使用黑色以外的顔料来表现出黑色。这是因为,能够对红外线透过层3赋予虽然充分遮挡可见光但使红外光充分透过的光学特性。作为黑色的顔料能够使用钛黑、碳黑。
作为在红外线透过层3中能够使用的黑色以外的顔料例如能够使用红色顔料、黄色顔料、蓝色顔料、绿色顔料等。
作为红色顔料例如可列举二酮吡咯并吡咯类颜料、蒽醌类颜料、苝(Perylene)类颜料。作为黄色顔料例如可列举蒽醌类颜料、异吲哚啉类颜料。作为蓝色顔料例如可列举铜酞菁类颜料、蒽醌类颜料。作为绿色顔料例如可列举酞菁类颜料、异吲哚啉类颜料。
优选红外线透过层3所含有的黑色以外的顔料包括至少3种类以上的相互不同的颜色。这是因为,易于进行为了对红外线透过层3赋予充分遮挡可见光但使红外光充分透过的光学特性的设计。
作为形成红外线透过层3的油墨所含有的光固化性树脂或热固化性树脂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另外,形成红外线透过层3的油墨也可以含有光聚合引发剂、光敏剂、分散剂、表面活性剂、稳定剂、流平剂等。
红外线透过层3中的红外线透过材料的含有比例能够根据期望的光学特性自由变更。红外线透过材料的含有量相对于红外线透过层3的整体质量的比即含有比例优选为0.01~20质量%。含有比例能够通过调整红外线透过材料相对于油墨的整体质量的含有比例来实现。
形成遮光层5的油墨既可以是无机类,也可以是有机类。作为无机类油墨含有的顔料例如也可以是由选自SiO2、ZnO、B2O3、Bi2O3、Li2O、Na2O及K2O中的1种以上、选自CuO、Al2O3、ZrO2、SnO2及CeO2中的1种以上、Fe2O3及TiO2构成的组合物。
作为有机类油墨能够使用将树脂和顔料溶解于溶剂而成的各种印刷材料。例如,作为树脂可以选择使用从由以下的树脂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1种以上,即,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醋酸乙烯树脂、酚醛树脂、烯烃、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树脂、聚乙烯醇缩醛树脂、天然橡胶、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聚酯多元醇、聚醚聚氨酯多元醇等。作为溶媒可以使用水、醇类、脂类、酮类、芳香族烃类溶剂、脂肪族烃类溶剂。例如,作为醇类能够使用异丙醇、甲醇、乙醇等,作为脂类能够使用乙酸乙酯,作为酮类能够使用甲基乙基酮。作为芳香族烃类溶剂能够使用甲苯、二甲苯、SOLVESSO(注册商标)100、SOLVESSO(注册商标)150等,作为脂肪族烃类溶剂能够使用己烷等。上述这些是作为例子列举的材料,除此之外,也能够使用各种印刷材料。所述有机类的印刷材料能够在涂覆之后,使溶媒蒸发来形成树脂的遮光层5。油墨可以是能够通过加热固化的热固化性油墨,也可以是UV固化性油墨,未特别限制。
遮光层5中使用的油墨也可以含有顔料。作为顔料,例如在使遮光层5为黑色的情况下,能够使用碳黑等黑色顔料。除此之外,能够根据期望的颜色使用适当的颜色的顔料。
遮光层5也可以层叠期望的次数。例如,在图3中,遮光层5是2层,但也可以如图6所示,为1层。在遮光层5为2层以上的情况下,印刷所使用的油墨也可以使用各层不同的油墨。
遮光层5的平面形状不限定于框状。也可以是沿着第1主面21的一边的线状、沿着连续的二边的L字状、沿着相对的二边的两条直线状。在第1主面21是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圆形或异形的情况下,遮光层5也可以是与上述的形状对应的框状、沿着多边形的一边的直线状、沿着圆形的一部分的圆弧状。
如图7所示,在透明板2的第1主面21及第2主面22中的至少一者的面上也可以具备功能层81,该功能层81具有防眩层、防反射层、防污层等。
<防眩层>
作为功能层81设置防眩层,从而使从第2主面22侧入射的光散射,能够降低因入射光引起的映入。作为赋予防眩性的方法可列举在透明板2的表面形成凹凸形状的方法。
作为形成凹凸形状的方法能够应用公知的方法。作为透明板2使用玻璃基板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对玻璃基板的表面实施化学性或物理性的表面处理来形成蚀刻层并形成期望的表面粗糙度的凹凸形状的方法、在玻璃基板的表面贴附防眩薄膜等的涂覆层的方法。
若防眩层是蚀刻层,则在不需要在玻璃基板的表面另外覆盖防眩用材料这一方面是有利的。若防眩层是涂覆层,则在通过材料的选择容易控制防眩性这一方面是有利的。
作为进行化学性的防眩处理的方法可列举磨砂处理。作为磨砂处理例如能够通过将作为被处理体的玻璃基板浸渍于氟化氢和氟化铵的混合溶液中来实现。作为进行物理性的防眩处理的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如下方法,利用加压空气将结晶二氧化硅粉末、碳化硅粉末等喷吹至玻璃基板的主面的喷砂处理,或者将附着有结晶二氧化硅类粉末、碳化硅类粉末等的刷子用水润湿后使用来对玻璃基板的主面进行擦拭的方法等。
优选具有防眩层的透明板2的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均方根粗糙度、RMS)为0.01μm~0.5μm。这是为了使从第2主面22侧入射的光更可靠地散射。表面粗糙度(RMS)更优选为0.01μm~0.3μm,进一步优选为0.02μm~0.2μm。通过使表面粗糙度(RMS)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将具有防眩层的透明基板的雾度值调整为1%~30%。雾度值是由JIS K 7136(2000)规定的值。
<防反射层>
通过使功能层81具备防反射层,在第2主面22侧设置有防反射层,所以能够防止从第2主面22侧入射的光反射,能够防止因入射光引起的映入。
在功能层81是防反射层的情况下,优选将波长550nm的光的折射率为1.9以上的高折射率层和波长550nm的光的折射率为1.6以下的低折射率层层叠而成的构造。防反射层通过具有将高折射率层和低折射率层层叠而成的构造,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可见光的反射。
防反射层中的高折射率层和低折射率层的层数可以是各自各包括1层的结构,但可以是各自包括2层以上的结构。在高折射率层和低折射率层各包括1层的结构的情况下,优选在透明板2的第2主面22上依次层叠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另外,在高折射率层和低折射率层各包括2层以上的结构的情况下,优选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依次交替层叠的层叠体。层叠体优选整体为2层以上且8层以下,更优选为2层以上且6层以下,进而优选为2层以上且4层以下。另外,也可以在不损伤光学特性的范围内追加其他的层。例如,为了防止来自玻璃板的Na扩散,也可以在玻璃与层叠体的第1层之间插入SiO2膜。
构成高折射率层、低折射率层的材料未特别限制,能够考虑所要求的反防射性的程度、生产性来选择。作为构成高折射率层的材料例如可列举氧化铌(Nb2O5)、氧化钛(TiO2)、氧化锆(ZrO2)、氧化钽(Ta2O5)、氧化铝(Al2O3)、氮化硅类(SiN)等。能够优选使用从这些材料中选择的1种以上。作为构成低折射率层的材料,可列举氧化硅类(尤其为二氧化硅类SiO2)、含有Si与Sn的混合氧化物的材料、含有Si与Zr的混合氧化物的材料、含有Si与Al的混合氧化物的材料等。能够优选使用从这些材料中选择的1种以上。
防反射层能够通过如下的方法适当地形成,即,在表面直接形成无机薄膜的方法、利用蚀刻等方法进行表面处理的方法、干式法,例如,化学蒸镀(CVD)法或物理蒸镀(PVD)法,尤其作为物理蒸镀法的一种的真空蒸镀法或溅射法。
防反射层的厚度优选为100~500nm。通过将防反射层的厚度形成为100nm以上,能够有效地抑制外部光的反射,所以优选。
关于防反射层,优选在CIE(国际照明委员会)色差公式中,a*为-6~1,b*为-8~1。
若防反射层的a*为-6~1且b*为-8~1,则不担心防反射层着色为危险色(警告色),能够防止防反射层的色彩醒目。
<防污层>
作为功能层81设置防污层,从而即使人的手指碰触第2主面22也能够降低由指纹、皮脂、汗液等引起的污垢附着的情况。
作为防污层的形成方法,能够利用使含氟类有机化合物等在真空槽内蒸发并附着于防反射层的表面的真空蒸镀法(干式法)、使含氟类有机化合物等溶解于有机溶剂并调整为成为规定的浓度且涂敷于防反射层的表面的方法(湿式法)等。
作为干式法能够从离子束辅助蒸镀法、离子板法、溅射法、等离子体CVD法等中适当选择,作为湿式法能够从旋涂法、浸涂法、铸造法、狭缝涂敷法、喷射法等中适当选择。干式法和湿式法使用哪个都可以。从耐擦伤性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干式的成膜方法。
防污层的构成材料可以从能够赋予防污性、疏水性,疏油性的含氟类有机化合物等中适当选择。具体地说,可列举含氟类有机硅化合物、含氟类水解性硅化合物。含氟类有机化合物只要能够赋予防污性、疏水性及疏油性即可,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
优选的是,在透明板的主面或防眩层的处理面形成有防反射层的情况下,形成防污层的含氟类有机硅化合物被膜形成于该防反射层的表面。另外,作为透明板使用实施防眩处理、化学强化处理等表面处理且未形成防反射层的玻璃板的情况下,含氟类有机硅化合物被膜优选直接形成于上述的实施了表面处理的面。
作为形成含氟类有机硅化合物被膜的方法可列举通过旋涂法、浸涂法、铸造法、狭缝涂敷法、喷涂法等涂敷具有包括全氟烷基;全氟(聚氧化烯)链的氟烷基等氟烷基的硅烷偶联剂的组合物后进行加热处理的方法,或使含氟类有机硅化合物气相蒸镀后进行加热处理的真空蒸镀法等。为了获得紧贴性高的含氟类有机硅化合物被膜,优选通过真空蒸镀法形成。基于真空蒸镀法的含氟类有机硅化合物被膜的形成中,优选使用含有含氟类水解性硅化合物的被膜形成用组合物。
在防污层中,关于用于形成含氟类有机硅化合物被膜的含氟类水解性硅化合物,只要获得的含氟类有机硅化合物被膜具有疏水性、疏油性等防污性即可,未特别限制。具体地说,可列举具有从由全氟聚醚基、全氟亚烷基及全氟烷基构成的组中选择的1个以上的基的含氟类水解性硅化合物。
防污层的层厚未特别限制,但是优选为2nm~20nm,更优选为2nm~15nm,进一步优选为3nm~10nm。如果层厚为2nm以上,则变为通过防污层均匀地覆盖防反射层的表面的状态,从耐磨损的观看出发能够经得住实用。另外,如果层厚为20nm以下,则防污层层叠状态下的视觉反射率、雾度值等光学特性良好。
功能层81不限于防眩层、防反射层、防污层中任意的单层。也可以将2种以上层叠。还可以在功能层81上设置保护层。
为了提高与红外线透过层3及遮光层5的紧贴性,也可以对第1主面21及倒角部25实施底漆处理、蚀刻处理等。
不是必须设置半透过层71。例如图3所示,也能够形成为在可见光通过区域31未设置半透过层71的结构,也能够如图8所示,形成为在可见光通过区域31设置半透过层71的构造。
本发明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例如能够使用于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面板显示器、车载用信息设备、便携式设备的罩盖玻璃这样的显示装置用的罩盖构件。通过将本发明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用于显示装置用罩盖,能够确保视觉辨认并且保护被对象物。尤其是,本发明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能够减小红外线透过层3及遮光层5的色差,所以在如高级车用的车载用信息设备那样重视美观的设备上有用。
在将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用于显示装置的情况下,红外线透过层3及遮光层5优选具有与显示装置在非显示情况下的色彩对应的色彩。例如,在非显示情况下的色彩为黑色系的情况下,红外线透过层3及遮光层5也优选为黑色系。
红外线透过层3及遮光层5构成使用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的物品的图案,也可以提高该物品的外观性。
在此,说明具备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的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
图9所示的显示装置10具备框架50。框架50具备底部51、与底部51交叉的侧壁部52和与底部51相对的开口部53。在由底部51和侧壁部52包围的空间中配置有液晶模块6。液晶模块6具备配置于底部51侧的背光61、配置在背光61上的液晶面板62A、62B(显示面板)、及设置在背光61上的红外线传感器62。在可见光通过区域31的背面,不限于液晶面板(显示面板)62B,还能够使用LED等发光元件。
在框架50的上端以使第1主面21朝向液晶模块6侧的方式设置有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关于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经由开口部53及设置于侧壁部52的上端面的粘接层7,遮光层5的一部分与框架50贴合,遮光层5的一部分及第1主面21的显示部4贴合于液晶模块6。
液晶面板62A设置为与显示部4相对。液晶面板62B设置为与可见光通过区域31相对。红外线传感器62设置为与红外线通过区域39相对。在可见光通过区域31具有与制造地的徽标对应的平面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经由液晶而与背光61相对地配置。
优选粘接层7透明且与透明板2的折射率差小。
作为粘接层7例如可列举由将液体状的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固化得到的透明树脂构成的层。作为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例如可列举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热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等,其中,优选含有固化性化合物及光聚合引发剂的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例如使用模涂、辊涂等方法涂敷固化性树脂组合物来形成固化性树脂组合物膜。
粘接层7也可以是OCA薄膜(OCA带)。在此情况下,只要在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的第1主面21侧贴合OCA薄膜即可。
粘接层7的厚度优选为5μm以上且400μm以下,更优选为5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粘接层7的剪切储能模量优选为5kPa以上且5MPa以下,更优选为1MPa以上且5MPa以下。
制造显示装置10时的组装顺序未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预先准备在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上配置有粘接层7的构造体,并配置于框架50,然后,贴合液晶模块6。
显示装置10也可以具备触摸式传感器等。在组装触摸式传感器的情况下,将触摸式传感器经由未图示的另外的粘接层而配置在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的第1主面21侧,并在其上经由粘接层7配置液晶模块6。
在图9中,利用粘接层7一并粘接液晶面板62A、液晶面板62B和红外线传感器62,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能够考虑液晶面板62A、液晶面板62B及红外线传感器62的光学特性,适当地选择粘接层7。另外,液晶面板62A、液晶面板62B及红外线传感器62与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之间的距离(粘接厚度)无需相同。
【实施例】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制造)
首先,以如下的顺序制造例1~8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在下面的说明中,例1~5是实施例,是如图7所示的构造。例6是比较例,是如图10所示的构造。例7也是比较例,是如图11所示的构造。例8是比较例,是如图7所示的构造。
<例1>
作为透明板2,使用厚度为1mm、主面为200mm×250mm的长方形的板状玻璃(龙迹(注册商标),旭硝子公司制造),依次对玻璃板进行(1)防眩处理、(2)端面的研磨处理、(3)化学强化处理及碱处理、(4)红外线透过层3的形成、(5)遮光层5的形成及(6)半透过层71的形成的处理。具体的处理如下。
(1)防眩处理
对玻璃板的第2主面22以如下的顺序进行基于磨砂处理的防眩处理,作为功能层81设置防眩层。
首先,将耐酸性的保护薄膜(下面,仅称为“保护薄膜”)贴合于玻璃板的不实施防眩处理侧的主面(第1主面21)。将该玻璃板在3质量%的氟化氢水溶液中浸渍3分钟,对玻璃板进行蚀刻,除去附着于玻璃板的第2主面22上的污垢。接着,将玻璃板在15质量%氟化氢、15%氟化钾的混合水溶液中浸渍3分钟,对玻璃板的第2主面22实施磨砂处理。然后,将玻璃板在10质量%氟化氢水溶液中浸渍6分钟来实施防眩处理。除去玻璃板的保护薄膜,并测定雾度值为25%。雾度值通过JIS K 7136使用雾度计(商品名:HZ-V3,须贺试验机公司制造)来测定。
(2)端面的研磨处理
在实施了防眩处理的玻璃板的整周,从玻璃的端面以0.2mm的尺寸进行了倒角。倒角使用600目的砂轮(东京钻石工具制作所),在砂轮的转速为6500rpm、砂轮的移动速度为5000mm/min下进行处理。由此,端面的算数表面粗糙度Ra变为450nm。
(3)化学强化处理及碱处理
接着,将玻璃板在加热到450℃来使硝酸钾盐熔融的熔融盐中浸渍2小时来进行化学强化处理。然后,将玻璃板从熔融盐提起,用1小时缓冷到室温。通过以上的处理,获得表面压缩应力(CS)为730MPa、应力层的深度(DOL)为30μm的被化学强化的玻璃板。
进而,将该玻璃板在碱溶液(商品名:Sunwash TL-75,狮王公司制造)中浸渍4小时来实施碱处理。
(4)红外线透过层3的形成
使用丝网版在玻璃板的第1主面21的外周部涂敷精工油墨公司制造的HF GV3RX01 IR油墨(下面,简记为“IR1”),以150℃干燥60分钟使其固化,从而在呈宽度为40mm、纵横的外周尺寸为150×200mm(大致沿着基板的外形印刷的)、平均厚度3μm的框状形成红外线透过层3。
(5)遮光层5的形成
在红外线透过层3之上使用丝网版涂敷精工油墨公司制造的HF GV3 RX01 710(下面简记为“黑1”),以150℃干燥60分钟使其固化,从而形成遮光层5。遮光层5形成2层,以使平均厚度为3μm的方式形成2层的总计厚度。此时,以宽度D为200μm的方式形成内周围绕区域37。
(6)半透过层71的形成
使用丝网版在可见光通过区域31涂敷精工油墨公司制造的HF GV3 RX01 JN614(下面,简记为“半透过1”),以150℃干燥60分钟使其固化,由此形成平均厚度3μm的半透过层71。
通过以上的工序制造出图7所示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在第2主面22的面方向上红外线通过区域39的宽度W1为8mm,可见光通过区域31的宽度W2为8mm,被红外线通过区域39和可见光通过区域31夹着的遮光区域35的宽度W3为10mm。
<例2>
作为红外线透过层3,使用帝国油墨制造公司制的IRX-HF 40512(下面,简记为“IR2”),作为半透过层71使用精工油墨公司制造的HF GV3 RX01 KF857(下面,简记为“半透过2”),除此之外以与例1相同的条件制造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
<例3>
作为红外线透过层3,使用帝国油墨制造公司制的IRX-HF 40552(下面,简记为“IR3”),作为半透过层71使用“半透过2”,除此之外以与例1相同的条件制造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
<例4>
除了内周围绕区域37的宽度D形成为400μm以外,以与例1相同的条件制造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
<例5>
除了内周围绕区域37的宽度D为500μm以外,以与例1相同的条件制造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
<例6>
如图10所示,未设置内周围绕区域37,形成为红外线透过层3和半透过层71接触的结构,除此之外,以与例1相同的条件制造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A。红外线透过层3与半透过层71接触的部分形成为在第1主面21的面方向上从遮光层5露出200μm的结构(仅露出与内周围绕区域37的宽度对应的宽度Dc)。
<例7>
如图11所示,将遮光层5直接形成在第1主面21上,将红外线透过层3仅设置在红外线通过区域39和其周围,除此之外,以与例1相同的条件制造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B。
<例8>
除了内周围绕区域37的宽度D形成为1500μm以外,以与例1相同的条件制造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
(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的评价)
接着,针对制造出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1、1A、1B进行以下的评价。
[1]可见透过率
使用分光光度计(岛津制作所制作的SolidSpec3700),以波长380~780nm测定透过光谱,以JIS Z 8722:2009为基准,根据透过光谱导出红外线通过区域39的可见透过率。
[2]红外透过率
使用分光光度计(岛津制作所制造的SolidSpec3700),测定透过光谱。在波长800nm~1000nm下,测定间隔为5nm。根据该值求出红外线通过区域39的红外透过率的最小值及可见光通过区域31的红外透过率的最大值。
[3]遮光区域35的反射率
测定波长400~600nm的范围和波长600~700nm的范围的光的平均反射率。测定装置使用分光测色计(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制造的CM-2600d),测定反射光谱。测定模式设为SCI模式。根据该反射光谱使用式(1)及式(2)导出反射率。波长间隔设为10nm。根据测定出的反射率求出比。
反射率RA=反射率RB+反射率RB(1-反射率RB)2…(1)
反射率RC=反射率RB+反射率RD(1-反射率RB)2…(2)
在此,
RA:从第2主面22侧入射至可见光通过区域31的光的反射率的测定值
RB:第2主面22的反射率(透明板2与第1主面21侧的空气间的反射率)
RC:从第2主面22侧入射至遮光区域35的光的反射率的测定值
RD:在遮光区域35,红外线透过层3与透明板2的界面处的反射率
RA及RC是测定值,RB作为基材的特性已知,所以求出RD。该RD设为遮光区域的反射率,求出波长600~700nm的RD相对于波长400~600nm的RD的比作为反射率比。
[4]光密度(OD值)
使用白黑透过密度计(伊原电子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Ihac-T5)测定光密度,使用式(A)计算出OD值。
OD=|Log10(Ta/I)|…(A)
在此,
I:入射光量
Ta:透过光量
[5]红外线通过区域39和遮光区域35的色差
利用粘接剂将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和液晶显示器粘接。粘接剂使用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制造的商品名:TD06。粘接剂的厚度设为50μm。
然后,在显示器显示为关闭的状态下,操作者观察红外线通过区域39和遮光区域35,只要不能视觉辨认色差即可,如果能够视觉辨认则为不合格。
[6]可见光通过区域31的边界渗透
接通显示器的电源,发白色的光。然后,操作者观察可见光通过区域31的边界区域(内周),观察到双层的边界,或者观察到黑的轮廓,或者观察到锯齿的情况为不合格,清晰地观察到直线为合格。
将以上的结果表示于表1。
【表1】
如表1所示,关于例1~5,色差、边界渗透都是合格品。
更详细地说,若将例1与例2、例3进行比较,则红外线透过层3和遮光层5的材料不同,在尺寸相同的条件下,在红外线通过区域39的可见光的可见透过率为0.1%~50%、红外线透过率的最小值为70%以上且遮光区域35的ОD值大于4的情况下,为合格品。更优选的范围是红外线通过区域39的可见光的可见透过率为0.8%~25%,红外线透过率的最小值为75%以上,遮光区域35的反射率比为1.5以上。
另外,若将例1与例4、例5进行比较,则在红外线透过层3与遮光层5的材料相同的条件下,在内周围绕区域37的宽度D为100μm~1000μm的情况下,为合格品。更优选的宽度D为200μm~500μm
例6的渗透不合格。认为这是因为,由于是红外线透过层3与半透过层71接触的结构,所以可见光稍透过与半透过层71的边界附近的红外线透过层3(用图10的Dc表示的部分),所以观察到边界模糊而渗透。
例7的色差不合格。认为这是因为,由于遮光层5直接形成于第1主面21上,所以由仅设置遮光层5的部分与仅设置红外线透过层3的部分的材料不同引起的色差被显著地观察到。例7的遮光区域35的反射率比也小于1.5。认为这是因为,遮光层5直接形成于第1主面21上。
例8的渗透不合格。具体地说,内周围绕区域37以描绘半透过层71的轮廓的方式看起来黑。认为这是因为,宽度D过大,内周围绕区域37与红外线透过层3的色差被显著地观察到。
根据以上的结果可知,如例1~5那样,通过形成为遮光层5覆盖可见光通过区域31的内周的结构,防止可见光通过区域31的周围模糊。还可知,通过在透明板2的第1主面21上依次设置红外线透过层3和遮光层5,从而红外线通过区域39与遮光区域35的色差变得不醒目。
本申请基于2018年2月19日提出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8-026793号,在此将其内容作为参照而引入。

Claims (13)

1.一种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特征在于,
具备:
透明板,具有第1主面及第2主面;
所述第1主面上的红外线透过层,形成有在从所述第1主面侧俯视观察下开口的可见光通过区域;及
所述红外线透过层上的遮光层,形成有在从所述第1主面侧俯视观察下以使所述红外线透过层露出的方式开口的红外线通过区域,
所述遮光层具有在从所述第2主面侧俯视观察下包围所述可见光通过区域的内周并与所述第1主面接触且宽度为100μm~1000μm的区域,
关于所述红外线通过区域,从所述第2主面侧测定到的波长380nm~780nm的光的可见透过率为0.1%~50%,并且从所述第2主面侧测定到的波长800nm~1000nm的光的透过率的最小值为70%以上,
在从所述第2主面侧俯视观察下,所述透明板、所述红外线透过层及所述遮光层重叠的区域的从所述第2主面侧测定到的光密度以OD值计为4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中,
在所述可见光通过区域具备半透过层,
关于所述可见光通过区域,从所述第2主面侧测定到的波长380nm~780nm的光的可见透过率为10%~50%,并且从所述第2主面侧测定到的波长800nm~1000nm的光的透过率的最大值小于7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中,
从所述第2主面侧俯视观察下,所述可见光通过区域是与文字、图形或记号对应的形状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中,
所述透明板是化学强化玻璃。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中,
所述透明板是弯曲玻璃。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中,
在所述第2主面侧具备防眩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中,
所述防眩层是蚀刻层或涂覆层。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中,
所述防眩层的表面粗糙度以均方根粗糙度表示为0.01μm~0.5μm。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中,
在所述第2主面侧具备防反射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中,
所述防反射层具备将波长550nm的光的折射率为1.9以上的高折射率层和波长550nm的光的折射率为1.6以下的低折射率层层叠而形成的构造。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中,
关于所述防反射层,在国际照明委员会色差公式中,a*为-6~1,b*为-8~1。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中,
在所述第2主面侧具备防污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其中,
所述透明板、所述遮光层及所述红外线透过层重叠的区域中,波长600nm~700nm的光的平均反射率相对于波长400nm~600nm的光的平均反射率之比为1.5以上。
CN201910122312.2A 2018-02-19 2019-02-19 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 Pending CN1101749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26793A JP2019144338A (ja) 2018-02-19 2018-02-19 遮光層付き透明板
JP2018-026793 2018-02-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74962A true CN110174962A (zh) 2019-08-27

Family

ID=67482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22312.2A Pending CN110174962A (zh) 2018-02-19 2019-02-19 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59866B2 (zh)
JP (1) JP2019144338A (zh)
CN (1) CN110174962A (zh)
DE (1) DE1020190011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07966B2 (ja) * 2016-04-18 2020-06-10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遮光プレート
CN106054442B (zh) * 2016-08-18 2019-04-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盒厚测试方法、显示装置
US11108002B2 (en) * 2016-09-26 2021-08-31 Pioneer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evice
KR102170123B1 (ko) * 2016-12-14 2020-10-2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차광막이 형성되어 있는 도파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19191340A (ja) * 2018-04-24 2019-10-31 Agc株式会社 遮光層付き透明板
JP2020003526A (ja) * 2018-06-25 2020-01-09 堺ディスプレイプロダクト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US10890700B2 (en) 2018-09-24 2021-01-12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infrared-transparent antireflection coatings
CN109788096B (zh) * 2019-03-01 2021-02-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
WO2021118835A1 (en) * 2019-12-12 2021-06-17 Corning Incorporated Display devices and articles with color-matched display and non-display areas
CN111553301B (zh) * 2020-05-08 2022-10-14 深圳天德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2133734B (zh) * 2020-09-29 2022-08-30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650705B2 (en) * 2020-12-07 2023-05-16 Tpk Advanced Solutions Inc. Touch panel,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e method thereof
CN113050337A (zh) * 2021-04-01 2021-06-29 深圳市宝立创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手写板及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7533B (zh) * 2011-12-21 2017-08-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用前面保护板以及显示装置
JP6019613B2 (ja) 2012-02-28 2016-11-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可視情報付き表示装置用前面保護板、及び表示装置
JP2014099159A (ja) 2012-10-16 2014-05-2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タッチパネル用前面板、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用前面板と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ーとの一体型センサー基板
JP6179215B2 (ja) 2013-06-19 2017-08-1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のカバー部材及び当該カバー部材の製造方法
KR102365175B1 (ko) * 2015-01-28 2022-02-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419615B1 (ko) * 2015-03-20 2022-07-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US9864116B2 (en) * 2015-12-28 2018-01-09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infrared-transparent window coatings
JP6707966B2 (ja) * 2016-04-18 2020-06-10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遮光プレ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59866B2 (en) 2020-12-08
US20190258107A1 (en) 2019-08-22
JP2019144338A (ja) 2019-08-29
DE102019001193A1 (de) 2019-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74962A (zh) 附带遮光层的透明板
CN107076874B (zh) 具有耐久性和耐划痕性的防反射制品
JP5151234B2 (ja) 加飾成形品
CN106537190B (zh) 具有减少的划痕与指纹可见性的低反差减反射制品
US10527760B2 (en) Ophthalmic lens comprising a thin antireflective coating with a very low reflection in the visible region
KR102439066B1 (ko) 광학 적층체 및 물품
KR20170073502A (ko) 보호 필름을 갖는 유리 적층체
US10928667B2 (en) Transparent substrate having light blocking region and display device
CN107076875A (zh) 耐用的减反射制品
CN101396884A (zh) 具有干涉色膜的设备用外壳及设备用装饰体
KR101808177B1 (ko) 터치 윈도우용 데코 필름
CN106664810A (zh) 电子设备用后盖
US10877181B2 (en) Substrate with low-reflection propert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210263204A1 (en) Transparent substrate with light-shielding layer, and vehicle interior member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11013546A (ja) 電子表示機器の保護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298161B2 (ja) 機能層付き基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5250617A (zh) 具有复合玻璃板和p偏振辐射的投影装置
WO2018117122A1 (ja) 印刷層付き板、カバー部材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9078436A (ja) 二色成形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129827A (ja) 印刷層付き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8307880A (ja) 二色成形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4302867B (zh) 覆盖部件
JP2018146789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7003980B2 (ja) 印刷層付き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5338079B2 (ja) 電気機器及び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82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