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42315B - 薄片体排出盘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片体排出盘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42315B
CN110342315B CN201910231656.7A CN201910231656A CN110342315B CN 110342315 B CN110342315 B CN 110342315B CN 201910231656 A CN201910231656 A CN 201910231656A CN 110342315 B CN110342315 B CN 1103423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y
sheet discharge
sheet
discharge direction
dis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3165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42315A (zh
Inventor
高野悠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3423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423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423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4231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2Pile receivers with stationary end support against which pile accumu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106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for the sheet output 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20Pile receivers adjustable for different article siz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02Supply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Cassett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1Bottom with several surface portions forming an angle relatively to each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5Bottom with surface inclined, e.g. in width-wise direction
    • B65H2405/11151Bottom with surface inclined, e.g. in width-wise direction with surface inclined upwardly in transport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6Bottom with means for changing geometry
    • B65H2405/11164Rear portion extensible in parallel to transport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6Bottom with means for changing geometry
    • B65H2405/11164Rear portion extensible in parallel to transport direction
    • B65H2405/111646Rear portion extensible in parallel to transport direction involving extension members pivotable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bottom surface and perpendicular to transport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薄片体排出盘和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盘包括框架、第一盘、第二盘和角度变更构件。第一盘固定在框架的底部,薄片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方倾斜。第二盘配置在框架的底部和第一盘之间,能沿设置于框架的一对壁部移动到至少一部分与第一盘重合的第一位置、相对于框架向薄片体排出方向的下游移动并伸长了的第二位置、以及在第二位置的薄片体排出方向的下游能够以薄片体排出方向的上游侧作为支点转动的第三位置。角度变更构件与第二盘的移动联动在第三位置转动一定角度后保持于一对壁部。在第二盘位于第三位置时,角度变更构件以第二倾斜角度支承第二盘,所述第二倾斜角度小于第二盘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第一倾斜角度。

Description

薄片体排出盘和图像形成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基于2018年4月6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8-073612主张优先权。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通过参照来引用其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片体排出盘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由图像形成装置形成有图像的纸从排出部向薄片体排出盘排出。在薄片体排出盘中,越远离排出部越朝向上方。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薄片体排出盘,排出的纸因自重而向排出部侧移动。由此,排出的纸因自重向排出部侧移动并与设置有排出部的垂直壁接触,排出的纸在薄片体排出盘的固定位置上下重叠。
有时形成有图像的纸因各种原因而发生翘曲。在使发生了翘曲的纸依次承载于薄片体排出盘的情况下,纸因翘曲而从薄片体排出盘伸出或在排出部发生卡纸,存在不能稳定地接收纸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与纸的状态无关地、稳定且可靠地接收纸的薄片体排出盘。
本发明的薄片体排出盘,其接收排出的薄片体,所述薄片体排出盘包括:框架,包括底部以及沿排出方向延伸的一对壁部,所述一对壁部设置在所述底部的与所述排出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第一盘,固定在所述框架的所述底部的上方,薄片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方倾斜;第二盘,在所述底部和所述第一盘之间,以能够沿所述薄片体排出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一对壁部;以及角度变更构件,在所述第二盘的下方,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一对壁部,所述第二盘能够移动到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盘重合的第一位置、相对于所述框架向薄片体排出方向的下游移动并伸长了的第二位置、以及在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薄片体排出方向的下游能够以薄片体排出方向的上游侧作为支点转动的第三位置,所述角度变更构件与所述第二盘的移动联动沿所述一对壁部移动,并且在所述薄片体排出方向的下游的端部,在转动规定角度后保持于所述一对壁部,当所述第二盘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角度变更构件使所述第二盘以所述薄片体排出方向上游侧作为支点向下方转动,相对于水平面以第二倾斜角度支承所述第二盘,所述第二倾斜角度小于所述第二盘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的第一倾斜角度,当所述第二盘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二位置时,能够以所述第一倾斜角度接收所述薄片体,当所述第二盘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能够以所述第二倾斜角度接收所述薄片体。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所述的薄片体排出盘;输送部,输送所述薄片体;以及记录部,在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体上记录图像。
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与纸的状态无关地、稳定且可靠地接收纸的薄片体排出盘和图像形成装置。
通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明确本发明更多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括一种实施方式的薄片体排出盘的喷墨记录式打印机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图2是安装于打印机的薄片体排出盘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薄片体排出盘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下方观察薄片体排出盘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收纳有第二盘的状态的薄片体排出盘的简要配置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薄片体排出盘的取下了第一盘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使第二盘伸长的状态的薄片体排出盘的简要配置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使第二盘伸长的状态下向下方转动的状态的薄片体排出盘的简要配置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5所示的薄片体排出盘的取下了第一盘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卡合部和被卡合部未卡合的状态的卡合部的移动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第二盘向第二位置移动时第一被卡合部越过第一突出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卡合面和第二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第二盘返回第一位置时第二被卡合部越过第二突出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第二盘返回第一位置时第一被卡合部越过第一突出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第二盘返回第一位置时第一被卡合部越过第二突出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第二盘移动到第三位置时卡合部和被卡合部的图。
图17是表示在第三位置第二盘被抬起时卡合部和被卡合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第二盘从第三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卡合部和被卡合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包括一种实施方式的薄片体排出盘的喷墨记录式的打印机100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剖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打印机100所具备的排出辊对15排出的纸在第一盘312和第二盘32上的移动方向作为纸排出方向FD。以下,有时仅称为纸排出方向FD。将打印机100的动作状态作为基准来定义“上”和“下”。此外,“右”和“左”以图1所示的状态为基准来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打印机100在打印机主体1的内部下方配置有作为纸存放部的供纸盒2a,在打印机主体1的右侧面外部包括手动供纸盘2b。在供纸盒2a的纸输送方向的下游(图1中的供纸盒2a的右侧)的上方配置有供纸装置3a。此外,在手动供纸盘2b的纸输送方向的下游(图1中的手动供纸盘2b的左侧)配置有供纸装置3b。通过所述供纸装置3a、3b将纸P一张一张地分离并送出。
此外,在打印机100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纸输送通道4a。第一纸输送通道4a相对于供纸盒2a位于右上方,相对于手动供纸盘2b位于左方。从供纸盒2a送出的纸P通过第一纸输送通道4a沿打印机主体1的侧面向垂直上方输送,从手动供纸盘2b送出的纸通过第一纸输送通道4a向大体水平左方输送。
相对于纸输送方向,在第一纸输送通道4a的下游端配置有传感器单元14,该传感器单元14用于检测纸P的宽度方向(与纸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端部的位置(边缘位置)。此外,在紧靠传感器单元14的下游附近配置有第一带输送部5和记录部9。
传感器单元14包括对准辊对13。对准辊对13边对纸P的走偏进行矫正边对记录部9执行的喷墨动作的时机进行推测,将纸P向第一带输送部5送出。将在后面对传感器单元14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带输送部5包括卷绕于第一驱动辊6和第一从动辊7的环状的第一输送带8。在第一输送带8上设置有多个空气抽吸用的气孔(未图示)。从对准辊对13送出的纸P在被设置于第一输送带8内侧的纸抽吸部20吸附保持在第一输送带8上的状态下通过记录部9的下方。
记录部9包括线式头10C、10M、10Y、10K。线式头10C~10K在被吸附保持在第一输送带8的输送面上并被输送的纸P上记录图像。分别储存在墨盒(未图示)中的四种颜色(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的墨水按线式头10C~10K的颜色向各线式头10C~10K供给。
通过从各线式头10C~10K向吸附在第一输送带8上的纸P依次喷出各自的墨水,在纸P上记录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四种颜色的墨水重叠得到的彩色图像。另外,也能够通过打印机100记录黑白图像。
相对于纸输送方向,在第一带输送部5的下游(图1的左侧)配置有第二带输送部11。在记录部9中记录了图像的纸P向第二带输送部11输送,在通过第二带输送部11期间喷出到纸P的表面的墨水干燥。由于第二带输送部11的结构与第一带输送部5相同,所以省略了说明。
相对于纸输送方向,在第二带输送部11的下游包括第二纸输送通道4b。当在第二带输送部11中墨水干燥了的纸P不进行双面记录时,从第二纸输送通道4b通过排出辊对15向设置于打印机100的左侧面外部的薄片体排出盘30排出。当在纸P的双面进行记录时,单面的记录结束并通过了第二带输送部11的纸P经过第二纸输送通道4b向翻转输送通道16输送。向翻转输送通道16输送的纸P切换输送方向用于使正反翻转,经过打印机100的上部向对准辊对13输送。此后,在使未记录有图像的面朝上的状态下再次向第一带输送部5输送。
此外,在第二带输送部11的下方配置有维护单元19。维护单元19在执行各线式头10C~10K的记录头的维护时移动到记录部9的下方,擦去从记录头的墨水喷嘴喷出(清洗)的墨水并回收擦去的墨水。
接着,参照附图对薄片体排出盘3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2是安装于打印机100的薄片体排出盘30的立体图。图3是从上方观察薄片体排出盘的立体图,图4是从下方观察薄片体排出盘的立体图。
此外,图5是表示收纳了第二盘32的状态的薄片体排出盘30的简要配置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薄片体排出盘30的取下了第一盘312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使第二盘32伸长的状态的薄片体排出盘30的简要配置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在使第二盘32伸长的状态下向下方转动了的状态的薄片体排出盘的简要配置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薄片体排出盘的取下了第一盘312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虽然图5、图7和图8是剖视图,但是由于剖面小,所以省略了剖面的剖面线。
如图2所示,打印机100包括箱体101。箱体101是支承打印机100的整体的骨架。在箱体101的侧面沿垂直方向直立设置的垂直壁102上配置有排出辊对15。此外,薄片体排出盘30与垂直壁102接触配置并位于排出辊对15的下方。
如从图2到图4所示,薄片体排出盘30包括:框架311、第一盘312、第二盘32、角度变更构件33以及宽度调整游标34。
框架311是金属制的,例如通过弯折钢板而形成。如图4所示,框架311包括底部313和一对壁部314。底部313是长方形状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的薄片体排出盘30中,底部313是与纸排出方向FD垂直的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称为宽度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方形板状。一对壁部314从底部313宽度方向的两端向上方突出。底部313和一对壁部314通过螺丝等固定件固定。另外,底部313和一对壁部314也可以是一体成形件。
如图5~图7所示,一对壁部314沿纸排出方向FD延伸。一对壁部314包括轨道315和支承轴316。轨道315沿纸排出方向FD延伸,在宽度方向上向内侧开口。轨道315固定在一对壁部314的下方。轨道315引导第二盘32。支承轴316从一对壁部314的外表面朝向外侧突出。支承轴316贯通引导孔335,所述引导孔335设置在角度变更构件33上并沿纸排出方向FD延伸。由此,角度变更构件33能够沿纸排出方向FD移动。此外,角度变更构件33当在纸排出方向FD上位于最下游时能够绕支承轴316转动。将在后面对角度变更构件33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一对壁部314具备第一抵接面317和第二抵接面318。第一抵接面317是将一对壁部314的上端部向外侧弯折的弯折部的下表面。第一抵接面317沿纸排出方向FD延伸。第二抵接面318在纸排出方向FD上配置在比第一抵接面317更靠上游。第二抵接面318也与第一抵接面317同样,是将一对壁部弯折的弯折部的底面。
第二抵接面318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侧比上游侧位于上方,并且靠近第一抵接面317。即,第二抵接面318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大于第一抵接面317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角度变更构件33的后述的转动限制部336与第一抵接面317和第二抵接面318抵接。另外,将在后面对第一抵接面317和第二抵接面318与转动限制部336的抵接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第一盘312固定于框架311。第一盘312是外壳构件,覆盖底部313的上部并覆盖一对壁部314宽度方向的内外表面。通过将第一盘312固定于框架311来隐藏框架311,抑制了纸或用户的手与框架311的直接接触。如图3所示,第一盘312具备承载面310。承载面310配置在底部313的上方。承载面310是接收排出的纸的接收面。上述宽度调整游标34以沿宽度方向可移动的方式配置在承载面310上。此外,在承载面310和底部313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二盘32能够收纳于该间隙。
框架311以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侧朝向上方倾斜的方式安装于垂直壁102。即,第一盘312的纸排出方向的下游侧朝向上方倾斜。从排出辊对15排出的纸利用自重在承载面310上向垂直壁102侧移动。由此,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配置印刷完成的纸,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
如图2所示,宽度调整游标34配置在承载面310的上表面。此外,宽度调整游标34是平板状的构件,沿与纸排出方向FD交叉的方向(在此为宽度方向)在承载面310的上表面上往返移动。宽度调整游标34规定排出的纸的与纸排出方向FD垂直的方向的边的位置。即,宽度调整游标34引导排出的纸。另外,由于宽度调整游标34具有以往以来广泛用于薄片体排出盘的结构,所以省略了详细的说明。
接着,对第二盘32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如图6、图8所示,第二盘32是板状的。第二盘32收纳在底部313和第一盘312之间,以能够在第一位置P1(参照图5、图6)和第二位置P2(参照图7)之间伸缩的方式支承于框架311,所述第一位置P1是第二盘32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盘312重叠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P2是第二盘32相对于第一盘312向纸排出方向伸长了的位置。此外,第二盘32能够移动到进一步伸长到比第二位置P2更靠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的第三位置P3(参照图8、图9),并且能够在第三位置P3以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侧作为支点向下方转动移动。第三位置是第二盘32的纸排出方向FD上游的端部到达框架311的纸排出方向FD下游的端部的位置。
第二盘32具备从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卡合部321。卡合部321具备第一突出部322和第二突出部323。第一突出部322和第二突出部323沿纸排出方向FD并排配置。参照新的附图对卡合部321进行说明。图10~图18是表示卡合部321与角度变更构件33所具备的第一被卡合部333或第二被卡合部334的卡合的示意图。另外,图10~图18中所示的纸排出方向FD表示纸P在第二盘32上移动的方向。
如图10等所示,第一突出部322具备:第一倾斜面324,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侧远离第二盘32的下表面;以及第一卡合面325,配置在比第一倾斜面324更靠下游,相对于第二盘32的下表面直立设置。另外,第一卡合面325“直立设置”的意思包括与第二盘32的下表面垂直的情况,并且包括相对于垂直稍微偏离的情况。换句话说,第一卡合面325相对于第二盘32的下表面直立设置是指形成为能够与角度变更构件33所具备的后述的第一被卡合部333和第二被卡合部334卡合的角度。
此外,第二突出部323具备:第二倾斜面326,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侧远离第二盘32的下表面;以及第二卡合面327,配置在比第二倾斜面326更靠上游,并且相对于第二盘32的下表面直立设置。另外,“直立设置”是与上述的直立设置相同的概念。
在卡合部321中,第一卡合面325和第二卡合面327沿纸排出方向FD隔开间隙相对配置。即,第一卡合面325面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第二卡合面327面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另外,第一卡合面325从第二盘32的底面直立设置的长度大于第二卡合面327从第二盘32的底面直立设置的长度。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卡合面325从第二盘32的底面直立设置的长度也可以与第二卡合面327从第二盘32的底面直立设置的长度相同。
第二盘32由框架311所具备的轨道315引导。此外,在第二盘32位于第三位置P3时,第二盘32能够相对于框架311转动。此时,角度变更构件33支承第二盘32,第二盘32相对于第一盘312以一定角度停止。即,能够通过角度变更构件33来改变第二盘32相对于第一盘312的角度。
接着,对角度变更构件33进行说明。角度变更构件33是通过冲压加工等对金属板进行弯折而形成的。另外,角度变更构件33并不限定于冲压加工的一体成形件,也可以组合多个构件来形成。角度变更构件33在第二盘32转动移动时与第二盘32联动转动,第二盘32相对于第一盘312成为规定的角度时限制第二盘32的转动。
如图4、图6、图9等所示,角度变更构件33具备平板部331和一对引导壁部332。平板部331俯视观察时为长方形状,以长边方向成为与纸排出方向FD垂直的方向的方式配置。平板部33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与一对引导壁部332连接。一对引导壁部332是沿纸排出方向FD延伸的板状。一对引导壁部332以成对的方式设置在平板部33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此外,平板部331具备第一被卡合部333和第二被卡合部334。
例如,如图5、图10等所示,第一被卡合部333和第二被卡合部334从平板部331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两端部向上方延伸。第一被卡合部333和第二被卡合部334能够弹性变形。第一被卡合部333的上方的前端部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弯折。此外,第二被卡合部334的上方的前端部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弯折。
一对引导壁部332具备引导孔335,该引导孔335沿纸排出方向FD延伸并沿与纸排出方向FD垂直的方向贯通。从框架311突出的支承轴316贯通引导孔335。另外,支承轴316可以在突出前端侧具备直径比突出基端侧更大的防脱部。角度变更构件33能够相对于框架311沿纸排出方向FD移动。此外,角度变更构件33移动时,支承轴316在引导孔335内相对地移动。换句话说,通过引导孔335与支承轴316接触,引导角度变更构件33的移动。
一对引导壁部332在上边部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具备转动限制部336。当角度变更构件33位于纸排出方向FD的最上游时,转动限制部336与第二抵接面318接触。由此,限制角度变更构件33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移动。此外,当角度变更构件33移动到纸排出方向FD的最下游时,支承轴316位于引导孔335的纸排出方向FD的最上游部。由此,角度变更构件33的下游侧能够向下方转动。此外,在角度变更构件33转动后,转动限制部336通过与第一抵接面317抵接,限制角度变更构件33的转动。
此外,平板部331具备卡合调整构件337。卡合调整构件337设置在平板部33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卡合调整构件337包括螺丝,该螺丝从下方插入设置于平板部331的阴螺纹孔并进行螺纹连接。此外,卡合调整构件337的前端与轨道315的下表面接触。例如,通过使卡合调整构件337向上方移动,第一被卡合部333的上侧的端部离开第二盘32的下表面。由此,改变卡合部321与第一被卡合部333的卡合状态。另外,将在后面对卡合调整构件337的操作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接着,对薄片体排出盘30的第二盘32的移动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第二盘32能够在收纳于框架311和第一盘312之间的第一位置P1和从第一盘312向纸排出方向FD下游拉出的第二位置P2之间移动。第二盘32配置成至少在位于从第一位置P1到第二位置P2之间时,宽度方向的两端能够在框架311所具备的轨道315的内部滑动。即,第二盘32被轨道315引导而能够在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之间往返移动。
如图5所示,当第二盘32位于第一位置P1时,第二盘32的卡合部321都不与角度变更构件33的第一被卡合部333和第二被卡合部334的任意一个卡合。即,当第二盘32位于第一位置P1时,第二盘32未与角度变更构件33卡合。如图10所示,第二盘32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移动,当移动了一定量时,卡合部321的第二倾斜面326与第一被卡合部333接触。如果将第二盘32进一步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拉出,则第一被卡合部333被第二倾斜面326推压,上端侧以与平板部331的连接部分作为支点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弹性变形,在第二倾斜面326上滑动并越过第二突出部323。
框架311以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侧朝向上方的方式倾斜。当将第二盘32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伸出时,在角度变更构件33上作用有因自重产生的朝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力。通过卡合调整构件337能够调整第一被卡合部333的上端与第二盘32的下表面的距离。在图10所示的状态时,通过卡合调整构件337,第一被卡合部333的上端与第二盘32的下表面的距离被设定成当使第二盘32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移动时第一被卡合部333能够越过第一突出部322的长度。
因此,如图11所示,如果将第二盘32进一步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拉出,则第一被卡合部333与第一卡合面325接触。此外,第一被卡合部333被第一卡合面325推压,上端侧以与平板部331的连接部分作为支点向纸排出方向FD下游弹性变形并越过第一突出部322。此外,如图12所示,第二盘32到达第二位置P2,第一卡合面325与第二被卡合部334卡合。当第二盘32位于第二位置P2时,薄片体排出盘30能够接收纸排出方向FD上的长度长的纸。
另外,如图12等所示,第二被卡合部334的上端与第二盘32的下表面的距离短于第一被卡合部333的上端与第二盘32的下表面的距离。第二被卡合部334的上端与第二盘32的下表面的距离被调整成能够越过第二突出部323但不能越过第一突出部322的长度。进一步进行说明,第二被卡合部334的上端与第二盘32的下表面的距离能够对抗因第二盘32的自重产生的沿着轨道315且朝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力。此外,第二被卡合部334的上端与第二盘32的下表面的距离是当朝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追加了某种程度的力时第二被卡合部334能够越过第二突出部323的长度。
当第二盘32位于第二位置P2时,第二盘32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位于轨道315的内部。由此,限制第二盘32的上下方向的移动亦即限制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侧向下方的移动(转动)。此外,当第二盘32位于第二位置P2时,在第二盘32上作用有因自重产生的、沿着轨道315且朝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力。
由此,第二卡合面327将第二被卡合部334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推压。此时,角度变更构件33的转动限制部336与第二抵接面318接触,限制角度变更构件33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移动。因此,通过第二被卡合部334与第二卡合面327的卡合,限制第二盘32向第一位置P1侧返回。
接着,对将第二盘32返回第一位置P1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7和图12所示,当第二盘32位于第二位置P2时,卡合部321的第二卡合面327与第二被卡合部334接触。在该状态下,如果作用有使第二盘32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移动的力,则第二被卡合部334被第二卡合面327推压。此外,如果推压第二盘32的力成为一定以上,则第二被卡合部334以与平板部331的连接部分作为支点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弹性变形并越过第二突出部323(参照图13)。
如果第二盘32进一步移动,则第一被卡合部333与第一倾斜面324接触。此时,角度变更构件33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移动被限制。因此,第一被卡合部333被第一倾斜面324推压,上端侧以与平板部331的连接部分作为支点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弹性变形并越过第一突出部322(参照图14)
第二突出部323的第二卡合面327与第一被卡合部333接触。此外,如果作用有使第二盘32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移动的力,则第一被卡合部333被第二卡合面327推压。由此,第一被卡合部333的上端侧以与平板部331的连接部分作为支点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弹性变形并越过第二突出部323(参照图15)。由此,解除了第二盘32与角度变更构件33的连接。此外,第二盘32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移动,第二盘32返回第一位置P1。
接着,对将第二盘32相对于第一盘312弯折的情况进行说明。由于第二盘32从第一位置P1到第二位置P2的移动与上述相同,所以省略了详细说明。与第二位置P2相比,第二盘32能够被进一步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拉出。
当第二盘32位于第二位置P2时,第二被卡合部334与第一卡合面325接触(参照图12)。如上所述,第二被卡合部334配置成不能越过具备第一卡合面325的第一突出部322。因此,如果对位于第二位置P2的第二盘32进一步施加朝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的作用力,则第二被卡合部334被第一卡合面325推压。此时,角度变更构件33能够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移动。因此,角度变更构件33与第二盘32一起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移动。
此时,支承轴316在引导孔335的内部移动。此外,通过支承轴316与引导孔335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端部接触,角度变更构件33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的移动被限制。另外,通过限制角度变更构件33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的移动,也限制了第二盘32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的移动。将限制该第二盘32的移动的位置作为第三位置P3。在第三位置P3,第二盘3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离开轨道315。
如图16所示,第二盘32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侧将纸排出方向的上游侧作为支点向下方转动。此外,框架311对角度变更构件33的转动的限制也被解除。因此,角度变更构件33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侧与第二盘32一起以支承轴316为中心向下方转动。此外,通过角度变更构件33的转动限制部336与第一抵接面317抵接,限制角度变更构件33的转动。
此时,第二被卡合部334位于第一突出部322和第二突出部323之间。角度变更构件33配置在第二盘32的下表面,未限制第二盘32向上方的移动。因此,当第二盘32的上表面成为水平时,第二盘32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端部328的上表面与第一盘312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的端部319接触。由此,限制了第二盘32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侧的进一步的转动(参照图8)。
另外,角度变更构件33与设置在第二盘32下表面的卡合部321卡合。因此,当在第三位置P3处,第二盘32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侧向下方转动时,在纸排出方向FD上,第二盘32的下表面的比转动中心更靠下游的下游侧与角度变更构件33接触,转动被限制(参照图16)。
另外,当第二盘32位于第三位置P3时,第二盘32的一部分可以位于轨道315内。此时,轨道315的纸排出方向FD下游的端部可以具有如下的形状:当第二盘32转动了一定角度时与第二盘32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端部的上表面接触,由此限制第二盘32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侧的转动。
接着,对使水平状态的第二盘32返回第二位置P2的情况进行说明。当使水平状态的第二盘32返回原先的位置时,首先,将第二盘32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侧抬起。此时,第二盘32的卡合部321与角度变更构件33的第一被卡合部333和第二被卡合部334沿上下方向分开(参照图17)。此外,在第二盘3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抬起到与轨道315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度后,使第二盘32沿轨道315移动。当第二盘32移动了一定量时,第二盘32的第一倾斜面324与角度变更构件33的第一被卡合部333接触。此时,角度变更构件33是水平状态,第二盘32相对于角度变更构件33倾斜。
此外,当第二盘32沿轨道315移动时,第一倾斜面324推压第一被卡合部333。通过第一被卡合部333的上端部被第一倾斜面324推压,对第一被卡合部333的上端部作用朝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力。利用该力,角度变更构件33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侧以支承轴316为中心向上方转动(参照图18)。此外,当转动了一定角度时,卡合调整构件337与轨道315的下表面接触。由此,角度变更构件33移动到沿着轨道315亦即框架311的位置。
当第二盘32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移动时,第一被卡合部333被第一倾斜面324推压。第一被卡合部333利用来自第一倾斜面324的力,上端侧以与平板部331的连接部分作为支点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弹性变形并越过第一突出部322。此外,第一被卡合部333与第二卡合面327接触。当第二盘32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移动时,第一被卡合部333被第二卡合面327推压(参照图15),角度变更构件33与第二盘32一起移动。
另外,由于第二卡合面327是从第二盘32的下表面直立设置的面,所以从第二卡合面327作用于第一被卡合部333的力沿框架311朝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由于框架311倾斜,所以角度变更构件33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移动与因重力产生的力作用的方向相同。因此,能够用较小的力执行角度变更构件33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移动。因此,第一被卡合部333将与平板部331的连接部分作为支点,上端侧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弹性变形,在越过第二突出部323的力作用之前,角度变更构件33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移动。另外,由于第一被卡合部333与第二盘32的底面的距离的原因,有时第一被卡合部333也被第一倾斜面324推压。
此外,如果角度变更构件33移动一定量,则角度变更构件33的转动限制部336与第二抵接面318抵接。由此,限制角度变更构件33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移动。另外,通过转动限制部336与第二抵接面318抵接,限制角度变更构件33的移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支承轴316与引导孔335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的端部接触来限制角度变更构件33的移动。此外,可以利用两者来限制角度变更构件33的移动。
如果限制了角度变更构件33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移动,则第一被卡合部333被第二卡合面327推压,并且将与平板部331的连接部分作为支点,上端侧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弹性变形,第一被卡合部333越过第二突出部323。由此,解除卡合部321与第一被卡合部333的卡合。即,第二盘32离开角度变更构件33并移动到第一位置P1。另外,在第一被卡合部333被第一倾斜面324推压并移动了的情况下,第一被卡合部333连续越过第一突出部322和第二突出部323。
如上所述的,角度变更构件33包括卡合调整构件337。卡合调整构件337包括与平板部331螺纹连接的螺丝,螺丝的前端与轨道315的底面接触。此外,通过调整螺丝的突出量,调整平板部331与轨道315的底面亦即平板部331与第二盘32的下表面的距离。例如,如果拧入螺丝,则从平板部331突出的卡合调整构件337的长度变长,平板部331从第二盘32的下表面离开。通过这样做,第一被卡合部333和第二被卡合部334容易越过第一突出部322和第二突出部323。此外,相反地,如果拧松卡合调整构件337的螺丝,则从平板部331突出的卡合调整构件337的长度变短,平板部331接近第二盘32的下表面。通过这样做,能够使第一被卡合部333和第二被卡合部334不越过第一突出部322和第二突出部323。通过如上所述地对卡合调整构件337进行操作,能够限制(禁止)第二盘32向第三位置P3亦即水平状态的移动。
卡合调整构件337可以由用户用手动调整,例如也可以由打印机100的控制部(未图示)控制驱动机构(未图示)来执行。在该情况下,可以列举的是:在纸有可能发生翘曲的情况下,自动地进行执行。
说明了如上所述地将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突出的第二盘32相对于第一盘312弯折而能够排出薄片体的薄片体排出盘30的使用方法。在打印机100中,有时使用多种大小不同的多种纸。此外,在可能的情况下能够在不同朝向的纸上进行印刷。此外,纸的长度短时或沿短边方向排出纸时(以下作为纸PaS),薄片体排出盘30只要具有能够接收纸的长度即可。因此,排出长度短或横向的纸PaS时,在薄片体排出盘30中,在第一盘312的内部收纳第二盘32。即,当第二盘32位于第一位置P1时,薄片体排出盘30的纸排出方向FD上的实质上的长度与第一盘312的长度大体相同。
另一方面,在纸排出方向FD上的长度长的纸(以下作为纸PaL)的情况下,当薄片体排出盘30的长度仅为第一盘312的长度时,不能接收纸的整体。因此,在薄片体排出盘30中,将第二盘32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拉出并移动到第二位置P2。在该状态下,即使由于排出纸PaL而排出了纸排出方向FD上的长度长的纸PaL时,也能够由薄片体排出盘30可靠地保持纸。
此外,在如打印机100这样的喷墨打印机中,根据纸的种类和墨水的喷出量的不同,有时纸的一部分或全部翘曲。例如,在面积小的纸或横向印刷的纸的情况下、即在纸排出方向FD上的长度短的情况下,将纸向薄片体排出盘30排出时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翘曲量小。因此,即使将纸排出到发生了翘曲的纸上,纸也不容易与翘曲部分接触或发生折叠。因此,在使用纸排出方向FD上的长度短的纸或和横向的纸的情况下,可以仅使用第一盘、亦即将第二盘32收纳在第一盘的内部。
另一方面,在纸排出方向FD上的长度长的纸的情况下,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的端部和上游的端部的翘曲量变大。此外,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端部的纸因自重在薄片体排出盘30上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移动。此时,如果纸沿着上方,则翘曲了的纸沿垂直壁102被向上方抬起,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端部的翘曲量变大,有时纸的端部因翘曲而变圆。
此外,如果纸的翘曲变大,则纸的端部因翘曲变圆。如果在该状态下继续排出纸,则向排出的纸因翘曲而变圆了的纸上排出纸,有可能发生纸的端部折叠、弯曲等不良情况。
此外,薄片体排出盘30以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侧朝向上方的方式倾斜。因此,如果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的端部沿着上方,则会因自重而加剧翘曲,有时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的端部因翘曲而変圆。在该情况下,从排出辊对15排出的纸在排出结束之前,与承载于薄片体排出盘30的纸翘曲的部分接触。如果反复发生该情况,则有可能成为纸不能完全收纳在薄片体排出盘30内、妨碍纸的排出而产生卡纸的原因。
因此,在薄片体排出盘30中,在接收纸排出方向FD上的长度长且有可能发生翘曲的纸(以下作为纸PaC)的情况下,从框架311和第一盘312之间拉出第二盘32,进而使第二盘32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侧向下方转动(弯折)来接收纸。
由此,通过使第二盘32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侧向下方转动,第二盘32相对于第一盘312弯折。即,薄片体排出盘30在纸排出方向FD的中间部分弯折。由此,如果向中间部分弯折的薄片体排出盘30排出纸PaC,则纸PaC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的端部承载在第二盘32上,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端部承载在第一盘312上。
与第一盘312相比,第二盘32相对于水平的倾斜角度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薄片体排出盘30中,第二盘32的承载纸的上表面成为水平或大体水平,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广泛采用与第一盘312相比相对于水平的倾斜角度小的角度。此外,在第二盘32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下游侧位于比上游侧更靠下方的情况下,第二盘32相对于水平的角度可以大于第一盘312相对于水平的角度。
纸PaC的承载于第一盘312的部分因自重对第一盘312作用朝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力。另一方面,纸PaC的承载于第二盘32的部分未作用朝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力,即使作用了朝向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力,也比承载于第一盘312的部分作用的力小。由此,纸PaC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端部被垂直壁102推压的力变弱,能够抑制因自重产生的纸PaC的纸排出方向FD的上游的端部的翘曲量的增大。
此外,纸PaC的承载于第二盘32的部分因自重而被向第二盘32推压。由于第二盘32与第一盘312相比倾斜变缓,所以针对承载于第二盘32的部分的、沿着第二盘32的向下的力比承载于第一盘312的部分弱。即,通过使第二盘32转动,与不使其转动相比,抑制了纸PaC的排出下游的端部因自重产生的翘曲量的增大
根据以上的内容,通过使第二盘32弯折,能够将纸PaC的翘曲量抑制为较小。由此,即使在纸排出方向FD上长且端部容易翘曲的纸上记录图像时,也能够抑制因纸PaC的翘曲导致的薄片体排出盘30中的纸承载的紊乱。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第二盘32相对于第一盘312以某一角度停止的例子,但是例如可以在第一抵接面317和第二抵接面318之间包括多个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在第一抵接面317和第二抵接面318中间的面。通过采用该方式,能够从第二盘32沿着第一盘312的状态调整第二盘32的角度。例如,可以基于因纸的大小、记录的图像的种类(例如照片、方框图和文字等)造成的翘曲的大小来进行调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从各线式头10C~10K的墨水喷嘴向纸P喷出墨水来记录图像的喷墨记录式打印机10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喷墨记录式打印机100,也可以应用于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该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通过向感光鼓等像载体进行激光照射来形成静电潜影,在使调色剂附着于静电潜影而成为调色剂像之后,将调色剂像转印在纸(记录介质)上,对转印的未定影调色剂进行加热、加压而成为永久图像。
在该情况下,可以列举的是纸的翘曲不是因墨水的干燥产生而是因加热和加压时的热量和压力等产生。此外,除了该情况以外,也能够应对因输送通道的形状等产生的翘曲。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追加各种变形来实施本发明。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用作打印机、复印机和传真机等所具备的薄片体排出盘,所述薄片体排出盘在排出印刷完成的纸时接收该纸。

Claims (7)

1.一种薄片体排出盘,其接收排出的薄片体,
所述薄片体排出盘包括:
框架,包括底部以及沿排出方向延伸的一对壁部,所述一对壁部设置在所述底部的与所述排出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两端;
第一盘,固定在所述框架的所述底部的上方,薄片体排出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方倾斜;
第二盘,在所述底部和所述第一盘之间,以能够沿所述薄片体排出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一对壁部;以及
角度变更构件,在所述第二盘的下方,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一对壁部,
所述第二盘能够移动到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盘重合的第一位置、相对于所述框架向薄片体排出方向的下游移动并伸长了的第二位置、以及在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薄片体排出方向的下游能够以薄片体排出方向的上游侧作为支点转动的第三位置,
所述角度变更构件与所述第二盘的移动联动沿所述一对壁部移动,并且在所述薄片体排出方向的下游的端部,在转动规定角度后保持于所述一对壁部,
当所述第二盘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角度变更构件以第二倾斜角度支承所述第二盘,所述第二倾斜角度小于所述第二盘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的第一倾斜角度,
所述薄片体排出盘的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壁部分别具有第一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配置在薄片体排出方向的下游的端部,沿薄片体排出方向延伸,向与排出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伸出,
所述角度变更构件具有:平板部,与所述第二盘的下表面相对,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以及一对引导壁部,从所述平板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直立设置,与所述框架连接,
所述角度变更构件具有转动限制部,所述转动限制部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引导壁部,至少在所述第二盘在所述第三位置转动时与所述第二盘联动转动,当所述第二盘相对于所述第一盘成为规定的角度时与所述第一抵接面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排出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盘具有从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卡合部,
所述角度变更构件具有被卡合部,所述被卡合部从所述平板部向所述第二盘突出,在所述第二盘移动时能够在薄片体排出方向上与所述卡合部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体排出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度变更构件具有卡合调整构件,所述卡合调整构件从所述平板部向所述第二盘的下表面突出设置,通过改变突出量来调整所述第二盘的下表面与所述平板部的距离,
所述卡合调整构件通过使所述距离变大而使所述被卡合部与所述卡合部的卡合能够被解除,容许所述第二盘向所述第三位置的移动,通过使所述距离缩短而使所述被卡合部与所述卡合部的卡合不能被解除,禁止所述第二盘向所述第三位置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片体排出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还包括圆柱状的支承轴,所述支承轴分别从所述一对壁部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沿水平方向延伸,
所述角度变更构件具有引导孔,所述引导孔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引导壁部,沿薄片体排出方向延伸,并且所述支承轴贯通所述引导孔,所述支承轴伴随所述第二盘向薄片体排出方向的移动,在所述引导孔的内部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片体排出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具有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二抵接面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壁部,在薄片体排出方向上配置在比所述第一抵接面更靠上游,
所述第二抵接面以伴随朝向薄片体排出方向的上游相对于包括所述第一抵接面的面向下方离开的方式倾斜,
当所述角度变更构件位于薄片体排出方向的最上游的位置时,所述转动限制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面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片体排出盘,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转动限制部与所述第一抵接面的下表面抵接时,所述第二盘的上表面是水平的。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片体排出盘;
输送部,输送所述薄片体;以及
记录部,在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体上记录图像。
CN201910231656.7A 2018-04-06 2019-03-26 薄片体排出盘和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3423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3612 2018-04-06
JP2018073612A JP7119515B2 (ja) 2018-04-06 2018-04-06 シート排出トレ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42315A CN110342315A (zh) 2019-10-18
CN110342315B true CN110342315B (zh) 2021-11-30

Family

ID=68096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3165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342315B (zh) 2018-04-06 2019-03-26 薄片体排出盘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03502B2 (zh)
JP (1) JP7119515B2 (zh)
CN (1) CN1103423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17197B2 (ja) * 2020-03-26 2024-01-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22029072A (ja) * 2020-08-04 2022-02-1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仕分け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12847A (ja) * 2001-10-03 2003-04-18 Ricoh Co Ltd 排紙トレイ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76693A (ja) * 2005-12-28 2007-07-12 Canon Finetech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32431A (ja) * 2008-12-05 2010-06-17 Kokuyo Co Ltd 用紙案内トレイ
CN202717395U (zh) * 2011-06-17 2013-02-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片材支撑装置
JP2016124630A (ja) * 2014-12-26 2016-07-11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媒体排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54866A (ja) * 2016-03-02 2017-09-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N107628468A (zh) * 2016-07-19 2018-01-26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排出装置以及包括片材排出装置的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91745B2 (ja) * 1999-12-01 2005-09-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用紙トレイ
JP4074448B2 (ja) * 2001-08-31 2008-04-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媒体の排出スタッカ
JP2005212907A (ja) * 2004-01-27 2005-08-11 Canon Inc 複数の板状部材とそれを収納する函体との構成
JP2006069677A (ja) 2004-08-31 2006-03-16 Kyocera Mita Corp 用紙排出機構ならびにこれを搭載した用紙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42640B2 (ja) * 2013-04-24 2017-06-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収容カセット、記録装置
JP6851911B2 (ja) * 2017-06-09 2021-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12847A (ja) * 2001-10-03 2003-04-18 Ricoh Co Ltd 排紙トレイ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76693A (ja) * 2005-12-28 2007-07-12 Canon Finetech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32431A (ja) * 2008-12-05 2010-06-17 Kokuyo Co Ltd 用紙案内トレイ
CN202717395U (zh) * 2011-06-17 2013-02-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片材支撑装置
JP2016124630A (ja) * 2014-12-26 2016-07-11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媒体排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54866A (ja) * 2016-03-02 2017-09-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N107628468A (zh) * 2016-07-19 2018-01-26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排出装置以及包括片材排出装置的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308842A1 (en) 2019-10-10
JP7119515B2 (ja) 2022-08-17
JP2019182577A (ja) 2019-10-24
CN110342315A (zh) 2019-10-18
US11203502B2 (en) 202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72749B1 (ko) 용지 이송 장치,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잉크젯 기록 장치
US7686295B2 (en) Paper ejecting device
JP662403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10342315B (zh) 薄片体排出盘和图像形成装置
US9174465B2 (en) Printer
US932160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0135731Y1 (ko) 잉크젯 프린터의 잼용지 제거장치
JP201010006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21904B2 (ja) 搬送装置
US9061847B2 (en) Sheet transport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same
US8896854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multi-functional machine and document discharging method
US8351088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multi-functional machine and document discharging method
JP6638625B2 (ja) デカール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14403A (ja) 記録装置
JP6519626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7155559B2 (ja) センサー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148461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80304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75017A (ja) 記録媒体ガイド機構及びその機構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222321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696552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011678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23019141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角度調整機構、液体吐出モジュール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04203509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記録装置
JP5742244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1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