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41390B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41390B
CN110341390B CN201910193148.4A CN201910193148A CN110341390B CN 110341390 B CN110341390 B CN 110341390B CN 201910193148 A CN201910193148 A CN 201910193148A CN 110341390 B CN110341390 B CN 1103413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wn
groove
tire
main groove
s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9314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41390A (zh
Inventor
星野良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413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413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413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413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72Width of the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72Width of the sipe
    • B60C2011/1286Width of the sipe being different from sipe to si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轮胎,高水平地兼顾了操纵稳定性能和湿路面性能。在安装于车辆时靠车辆外侧的外侧胎肩陆部(11)配置有:周向细槽(15);外侧胎肩横槽(16),其从外侧胎面端(To)延伸且与周向细槽(15)连通,并且在外侧胎肩陆部(11)内终止;以及外侧胎肩刀槽(17),其从外侧胎面端(To)延伸至外侧胎肩主槽(6)。在外侧中间陆部(10)配置有:外侧中间短槽(18),其一端与外侧胎肩主槽(6)连通并且另一端在外侧中间陆部(10)内终止;外侧中间刀槽(19),其一端与外侧胎冠主槽(5)连通,并且另一端在外侧中间陆部(10)内终止。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兼顾操纵稳定性能和湿路面性能的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主槽的轮胎。在这种轮胎中,期望兼顾操纵稳定性能和湿路面性能。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的轮胎具有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通过提高车辆外侧的刚性,从而实现了兼顾操纵稳定性能和湿路面性能。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67244号公报
但是,对于轮胎的要求逐年提高,也期望对专利文献1的轮胎进行进一步的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以上那样的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水平地兼顾操纵稳定性能和湿路面性能的轮胎。
本发明是一种轮胎,其具有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
所述胎面部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主槽和被所述多个主槽划分出的多个陆部,
所述多个主槽包含:外侧胎冠主槽;和外侧胎肩主槽,在该轮胎安装于车辆时,所述外侧胎肩主槽比所述外侧胎冠主槽靠车辆外侧,
所述多个陆部包含:在所述外侧胎冠主槽与所述外侧胎肩主槽之间被划分出的外侧中间陆部;以及在所述外侧胎肩主槽与外侧胎面端之间被划分出的外侧胎肩陆部,
在所述外侧胎肩陆部上设置有:周向细槽,其沿轮胎周向延伸;外侧胎肩横槽,其从所述外侧胎面端延伸且与所述周向细槽连通,并且在所述外侧胎肩陆部内终止;以及外侧胎肩刀槽,其从所述外侧胎面端延伸至所述外侧胎肩主槽,
在所述外侧中间陆部上具有:外侧中间短槽,其一端与所述外侧胎肩主槽连通,并且另一端在所述外侧中间陆部内终止;以及外侧中间刀槽,其一端与所述外侧胎冠主槽连通,并且另一端在所述外侧中间陆部内终止。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外侧胎肩横槽与所述外侧胎肩刀槽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外侧中间短槽与所述外侧中间刀槽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外侧中间短槽与所述外侧中间刀槽在轮胎轴向上重叠,该轮胎轴向的重叠宽度为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轮胎轴向的陆部宽度的 10%~30%。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多个主槽包含:内侧胎冠主槽,在该轮胎安装于车辆时,所述内侧胎冠主槽比所述外侧胎冠主槽靠车辆内侧;和内侧胎肩主槽,在该轮胎安装于车辆时,所述内侧胎肩主槽比所述内侧胎冠主槽靠车辆内侧,
所述多个陆部包含:胎冠陆部,其被划分在所述外侧胎冠主槽与所述内侧胎冠主槽之间;内侧中间陆部,其被划分在所述内侧胎冠主槽与所述内侧胎肩主槽之间;以及内侧胎肩陆部,其被划分在所述内侧胎肩主槽与内侧胎面端之间;
在所述胎冠陆部设置有:第1胎冠刀槽,其一端与所述外侧胎冠主槽连通,并且另一端在所述胎冠陆部内终止;以及第2胎冠刀槽,其一端与所述内侧胎冠主槽连通,并且另一端在所述胎冠陆部内终止;
所述第1胎冠刀槽和所述第2胎冠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朝相同方向倾斜。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1胎冠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小于所述第2胎冠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1胎冠刀槽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大于所述第2胎冠刀槽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胎冠陆部设置有从所述外侧胎冠主槽延伸至所述内侧胎冠主槽且深度小于2mm的胎冠浅槽,并且所述第1胎冠刀槽和所述第2 胎冠刀槽被设置在所述胎冠浅槽的底部。
在本说明书中,刀槽是在接地时刀槽壁面的至少一部分彼此相互接触的切槽,优选为宽度小于1.5mm。
本发明着眼于对操纵稳定性能影响力较大的外侧胎肩陆部和外侧中间陆部。
在外侧胎肩陆部上,从外侧胎面端延伸的外侧胎肩横槽在外侧胎肩陆部内终止。因此,提高了外侧胎肩陆部的刚性,从而能够实现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另外,各外侧胎肩横槽与周向细槽连通,并且从外侧胎面端延伸的外侧胎肩刀槽与外侧胎肩主槽连通。由此,补偿了外侧胎肩横槽在外侧胎肩陆部内终止所引起的排水性的降低,从而能够发挥优异的湿路面性能。
而且,通过使外侧胎肩刀槽横贯外侧胎肩陆部,从而当被施加外力时在外侧胎肩陆部适当地产生扭转刚性。由此,特别是有助于提高初始响应性。
另外,在外侧中间陆部上,从外侧胎肩主槽延伸的外侧中间短槽和从外侧胎冠主槽延伸的外侧中间刀槽分别在外侧中间陆部内终止。因此,确保了湿路面性能,并且能够提高外侧中间陆部的刚性。其结果为,与上述的外侧胎肩陆部协作,从而能够高水平地兼顾操纵稳定性能和湿路面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外侧胎肩陆部的放大图。
图3是外侧中间陆部的放大图。
图4是胎冠陆部的放大图。
图5是内侧中间陆部和内侧胎肩陆部的放大图。
图6是主槽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轮胎;2S:胎面踏面;2:胎面部;3wi:槽壁面;3wo:槽壁面;3:主槽; 4:陆部;5:外侧胎冠主槽;6:外侧胎肩主槽;7:内侧胎冠主槽;8:内侧胎肩主槽;10:外侧中间陆部;11:外侧胎肩陆部;12:胎冠陆部;13:内侧中间陆部;14:内侧胎肩陆部;15:周向细槽;16:外侧胎肩横槽;17:外侧胎肩刀槽;18:外侧中间短槽;19:外侧中间刀槽;21:第1胎冠刀槽;22:第2胎冠刀槽;23:胎冠浅槽; 24:内侧中间短槽;25:内侧中间刀槽;27:内侧中间刀槽;28:内侧胎肩横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能够使用于乘用车用或重载用的充气轮胎以及没有在轮胎的内部填充被加压的空气的非充气式轮胎等各种轮胎。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尤其适合作为乘用车用的充气轮胎而使用。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具有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2。胎面部2具有在安装于车辆时位于轮胎1的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To和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Ti。向车辆安装的方向例如在胎侧部(图示省略)通过文字或者记号进行表示。
各胎面端To、Ti是在充气轮胎的情况下使标准状态的轮胎1承受标准载荷,以外倾角0°与平面接地时的最靠轮胎轴向外侧的接地位置。这里,“标准状态”是指将轮胎1组装到标准轮辋、调整为标准内压且无负载的状态。以下,在没有特别声明的情况下,轮胎的各部分的尺寸等是在该标准状态下测定的值。
“标准轮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中,该标准按每一轮胎所规定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设计轮辋(DesignRim)”,如果是ETRTO,则为“测量轮辋(Measuring Rim)”。
“标准内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中,各标准按每一轮胎所规定的空气压力,如果是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充气压力(INFLATION PRESSURE)”。
“标准载荷”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标准的标准体系中,各标准按照每一轮胎所规定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为“最大承载能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负载能力(LOAD CAPACITY)”。
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主槽3和被多个主槽3划分出的多个陆部4。多个主槽3分别具有胎面宽度Tw的2%以上的槽宽W1~W4。这里,胎面宽度Tw是在标准状态下从外侧胎面端To到内侧胎面端Ti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本实施方式的多个主槽3包含外侧胎冠主槽5和在安装于车辆时位于比外侧胎冠主槽5靠车辆外侧的外侧胎肩主槽6。外侧胎冠主槽5例如在轮胎赤道C与外侧胎面端To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呈直线状延伸。外侧胎肩主槽6在外侧胎冠主槽5与外侧胎面端To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呈直线状延伸。
本实施方式的多个主槽3还包含在安装于车辆时位于比外侧胎冠主槽5靠车辆内侧的内侧胎冠主槽7和位于比该内侧胎冠主槽7靠车辆内侧的内侧胎肩主槽8。内侧胎冠主槽7例如在轮胎赤道C与内侧胎面端Ti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呈直线状延伸。内侧胎肩主槽8在内侧胎冠主槽7与内侧胎面端Ti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呈直线状延伸。
在安装于车辆时比轮胎赤道C靠外侧的外胎面区域是在转弯和变更车道时承受较大载荷的区域,对操纵稳定性能影响较大。因此,从提高操纵稳定性能的观点出发,在外胎面区域中增加陆地比对提高刚性是有效的。另外,为了确保轮胎整体的湿路面性能,在比轮胎赤道C靠内侧的内胎面区域中减小陆地比对提高排水性是有效的。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外侧胎肩主槽6的槽宽W2优选为小于外侧胎冠主槽5的槽宽W1、内侧胎冠主槽7的槽宽W3以及内侧胎肩主槽8的槽宽W4。另外,轮胎赤道C侧由于相比于胎面端To、Ti侧不容易排水,因此外侧胎冠主槽5的槽宽W1和内侧胎冠主槽7的槽宽W3优选为大于内侧胎肩主槽8的槽宽W4。另外,从平衡操纵稳定性与湿路面性能的观点出发,槽宽W1~W4之和(W1+W2+W3+W4)优选为在胎面宽度Tw的22%~28%的范围内。
图6示出了与主槽3的槽长度方向垂直的槽截面。如图6所示,各主槽3分别具有外侧的槽壁面3wo和内侧的槽壁面3wi。在各主槽3中,外侧的槽壁面3wo相对于胎面踏面2S的法线的角度αo设定为大于内侧的槽壁面3wi相对于胎面踏面2S的法线的角度αi。由此,相比于槽壁面3wi、3wo的各角度为(αo+αi)/2且彼此相等的情况,能够使针对转弯时和变更车道时所作用的朝车辆外侧的横向力的横向刚性提高。即,使槽容积不变并且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角度αo优选为10°~12°的范围,角度αi优选为8°~10°的范围。角度差(αo-αi)优选为2°以上。另外,各主槽3的槽深度能够根据惯例来适当采用。
如图1所示,多个陆部4包含在外侧胎冠主槽5与外侧胎肩主槽6之间被划分出的外侧中间陆部10和在外侧胎肩主槽6与外侧胎面端To之间被划分出的外侧胎肩陆部11。多个陆部4还包含在外侧胎冠主槽5与内侧胎冠主槽7之间被划分出的胎冠陆部12、在内侧胎冠主槽7与内侧胎肩主槽8之间被划分出的内侧中间陆部13以及在内侧胎肩主槽8与内侧胎面端Ti之间被划分出的内侧胎肩陆部14。
图2是外侧胎肩陆部11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陆部 11设置有1条周向细槽15、多条外侧胎肩横槽16以及多条外侧胎肩刀槽17。
周向细槽15在外侧胎肩主槽6与外侧胎面端To之间沿轮胎周向延伸。周向细槽 15是宽度比外侧胎肩刀槽17宽且宽度比主槽3和外侧胎肩横槽16窄的槽。周向细槽15的槽宽W15的下限优选为1.5mm以上,上限优选为3mm以下。
周向细槽15如果离外侧胎肩主槽6过远,则会对外侧胎肩陆部11的排水性带来不好的影响,如果离外侧胎肩主槽6过近,则会对外侧胎肩陆部11的刚性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周向细槽15与外侧胎肩主槽6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K15优选为外侧胎肩陆部11的陆部宽度K11的15%~30%。
外侧胎肩横槽16从外侧胎面端To朝向车辆内侧延伸且与周向细槽15连通,并且在外侧胎肩陆部11内终止。另外,外侧胎肩刀槽17从外侧胎面端To越过周向细槽15而延伸至外侧胎肩主槽6。
这样,外侧胎肩横槽16的末端部16e在外侧胎肩陆部11内终止,因此能够维持外侧胎肩陆部11的刚性较高。
另外,通过使外侧胎肩横槽16与周向细槽15连通,从而发挥了优异的排水效果。另外,通过使外侧胎肩刀槽17横贯外侧胎肩陆部11,从而发挥了对路面上的水膜的较高的摩擦效果和边缘效果。并且,通过排水效果与摩擦效果及边缘效果的相互作用,补偿了外侧胎肩横槽16的末端部16e在外侧胎肩陆部11内终止所导致的排水性的降低,从而能够发挥优异的湿路面性能。另外,在力从路面作用于外侧胎肩陆部11时,利用外侧胎肩刀槽17适当地产生扭曲刚性,特别有助于提高初始响应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外侧胎肩横槽16的末端部16e从周向细槽15突出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突出量δ优选为所述距离K15的5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另外,末端部16e也可以不从周向细槽15突出而终止。
外侧胎肩横槽16与外侧胎肩刀槽17优选为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另外,外侧胎肩横槽16与外侧胎肩刀槽17优选为相对于轮胎轴向朝相同方向倾斜,特别优选为彼此大致平行配置。外侧胎肩横槽16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6和外侧胎肩刀槽17 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7分别优选为3°~20°的范围。“大致平行”包含平行的情况和相对于平行的情况以±5°以内的角度倾斜的情况。
图3是外侧中间陆部10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外侧中间陆部 10设置有多个外侧中间短槽18和多个外侧中间刀槽19。
外侧中间短槽18的一端与外侧胎肩主槽6连通,并且另一端在外侧中间陆部10 内终止。外侧中间刀槽19的一端与外侧胎冠主槽5连通,并且另一端在外侧中间陆部10内终止。
这样的外侧中间短槽18和外侧中间刀槽19维持了外侧中间陆部10的刚性较高,有助于提高操纵稳定性。另外,利用外侧中间短槽18的排水效果、外侧中间刀槽19 的摩擦效果以及边缘效果,能够发挥湿路面性能。另外,由于使外侧中间短槽18与槽宽W2较小的外侧胎肩主槽6连通,因此能够在整个外胎面区域平衡地发挥湿路面性能。
外侧中间短槽18和外侧中间刀槽19优选为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另外,外侧中间短槽18与外侧中间刀槽19优选为相对于轮胎轴向朝相同方向倾斜,特别优选为配置为彼此大致平行。另外,外侧中间短槽18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8和外侧中间刀槽19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9分别优选为大于所述角度θ16、θ17,特别是,更优选为在15°~30的范围。“大致平行”包含平行的情况和相对于平行的情况以± 5°以内的角度倾斜的情况。
外侧中间短槽18的轮胎轴向长度L18优选为外侧中间陆部10的陆部宽度K10的40%~70%。如果长度L18小于陆部宽度K10的40%,则存在湿路面性能不足的倾向,反之如果超过70%,则存在外侧中间陆部10的刚性不足的倾向。另外,从湿路面性能的观点出发,外侧中间短槽18与外侧中间刀槽19优选在轮胎轴向上重叠,该重叠宽度Ka更优选为所述陆部宽度K10的10%~30%。
图4是胎冠陆部12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胎冠陆部12设置有多个第1胎冠刀槽21和多个第2胎冠刀槽22。第1胎冠刀槽21的一端与外侧胎冠主槽5连通,并且另一端在胎冠陆部12内终止。第2胎冠刀槽22的一端与内侧胎冠主槽7连通,并且另一端在胎冠陆部12内终止。第1胎冠刀槽21与第2胎冠刀槽 22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
这样的第1胎冠刀槽21和第2胎冠刀槽22维持了胎冠陆部12的刚性较高,有助于提高操纵稳定性。另外,利用摩擦效果和边缘效果,发挥了湿路面性能。
第1胎冠刀槽21与第2胎冠刀槽22相对于轮胎轴向朝相同方向倾斜。特别是,第1胎冠刀槽2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优选为小于所述第2胎冠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由此,使第1胎冠刀槽21的摩擦效果和边缘效果相对高于第2 胎冠刀槽22的摩擦效果和边缘效果,实现了在陆地比较高的外胎面区域和陆地比较低的内胎面区域中的湿路面性能的平衡化。角度θ1优选为10°~40°的范围,角度θ2优选为30°~45°的范围。它们之差(θ2-θ1)优选为5°以上。
出于相同的目的,第1胎冠刀槽21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优选为大于第2胎冠刀槽22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长度L1优选为胎冠陆部12的陆部宽度K12的25%~45%的范围,另外,长度L2优选为胎冠陆部12的陆部宽度K12的20%~40%的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胎冠刀槽21和第2胎冠刀槽22设置于深度小于2mm的胎冠浅槽23的底部。胎冠浅槽23沿着第1胎冠刀槽21和第2胎冠刀槽22从外侧胎冠主槽5延伸至内侧胎冠主槽7。这样的胎冠浅槽23维持了胎冠陆部12的刚性较高,并且有助于提高排水性。另外,胎冠浅槽23的槽宽优选为2mm~5mm。
另外,能够去除胎冠浅槽23。另外,仅在配置有第1胎冠刀槽21和第2胎冠刀槽22的部分形成胎冠浅槽23,从而也能够在第1胎冠刀槽21与第2胎冠刀槽22之间去除胎冠浅槽23。反之,也能够仅在第1胎冠刀槽21与第2胎冠刀槽22之间形成胎冠浅槽23。
图5是内侧中间陆部13和内侧胎肩陆部14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在内侧中间陆部13配置有由内侧中间短槽24和内侧中间刀槽25构成的复合槽26。内侧中间短槽24的一端与内侧胎肩主槽8连通,并且另一端在内侧中间陆部13内终止。另外,内侧中间刀槽25从内侧中间短槽24的所述另一端延伸至内侧胎冠主槽7。该复合槽 26相比于分别形成内侧中间短槽24和内侧中间刀槽25的情况,能够进一步发挥排水效果、摩擦效果和边缘效果。
在内侧中间陆部13还配置有从内侧胎肩主槽8延伸至内侧胎冠主槽7的第2内侧中间刀槽27。该第2内侧中间刀槽27与复合槽26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所述复合槽26与第2内侧中间刀槽27优选为相对于轮胎轴向朝相同方向倾斜,特别是,更优选为彼此大致平行配置。“大致平行”包含平行的情况和相对于平行的情况以± 5°以内的角度倾斜的情况。
复合槽26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6和第2内侧中间刀槽27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7分别优选为30°~45°的范围。特别是,更优选为与所述角度θ2之差为5°以下。
外侧中间刀槽19、第1胎冠刀槽21、第2胎冠刀槽22、复合槽26以及第2内侧中间刀槽27优选为相对于轮胎轴向朝相同方向倾斜。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中间刀槽19、第1胎冠刀槽21、第2胎冠刀槽22、复合槽26经由主槽3平滑地连续。同样,外侧中间刀槽19、第1胎冠刀槽21、第2胎冠刀槽22和第2内侧中间刀槽27经由主槽3平滑地连续。由此,在力从路面作用于胎面部2时,在胎面部 2适当地产生扭转刚性,从而能够实现初始响应性的提高。
在内侧胎肩陆部14设置有从内侧胎面端Ti延伸至内侧胎肩主槽8的多个内侧胎肩横槽28。该内侧胎肩横槽28横贯内侧胎肩陆部14,从而发挥了优异的排水效果。由此,使内胎面区域的湿路面性能相对高于外胎面区域,发挥了优异的操纵稳定性,并且实现了轮胎整体的湿路面性能的提高。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侧胎肩陆部14设置有从内侧胎面端Ti延伸至内侧胎肩主槽8的多个内侧胎肩刀槽29。该内侧胎肩刀槽29横贯内侧胎肩陆部14,从而发挥了优异的摩擦效果和边缘效果,实现了轮胎整体的湿路面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内侧胎肩横槽28与内侧胎肩刀槽29优选为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另外,内侧胎肩横槽28与内侧胎肩刀槽29优选为相对于轮胎轴向朝相同方向倾斜,特别是,更优选为彼此大致平行配置。内侧胎肩横槽28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8和内侧胎肩刀槽29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9分别优选为3°~20°的范围。“大致平行”包含平行的情况和相对于平行的情况以±5°以内的角度倾斜的情况。
以上,对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变形成各种方式而实施。
【实施例】
根据表1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图案的轮胎。对各测试轮胎的操纵稳定性能和湿路面性能进行测试。各轮胎的通用规格和测试方法如下。
轮胎尺寸:205/55R16
轮辋尺寸:16×6.5JJ
空气压:230kPa
测试车辆:前轮驱动车 、排气量2000cc
轮胎安装位置:所有轮
<操纵稳定性能>
根据驾驶员的感官对上述测试车辆在干燥路面上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能进行评价。结果用以比较例1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表示操纵稳定性越优异。
<湿路面性能>
(1)耐湿路打滑性能:
驾驶上述测试车辆在设置有水深5mm且长度20m的积水部的半径100m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测量前轮的横加速度(横G),从而求出速度50km/h~80km/h的平均横 G。结果是用以比较例1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表示湿路面性能越优异。
(2)湿路面抓地性能:
驾驶上述测试车辆在湿路面(撒水后的沥青路面)上行驶,对初速度40km/h的制动距离进行测定。结果是用以比较例1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表示制动距离越短,湿路面性能越优异。
【表1】
Figure BDA0001994970570000111
※1:外侧胎肩横槽横贯外侧胎肩陆部
※2:外侧胎肩刀槽在周向细槽的位置处终止
※3:外侧中间短槽横贯外侧中间陆部
※4:外侧中间刀槽横贯外侧中间陆部
根据测试的结果确认了:与比较例的轮胎相比,实施例的轮胎能够高水平地兼顾操纵稳定性能和湿路面性能(耐湿路打滑性能和湿路面抓地性能)。

Claims (7)

1.一种轮胎,其具有被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
所述胎面部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主槽和被所述多个主槽划分出的多个陆部,
所述多个主槽包含:外侧胎冠主槽;和外侧胎肩主槽,在该轮胎安装于车辆时,所述外侧胎肩主槽比所述外侧胎冠主槽靠车辆外侧,
所述多个陆部包含:在所述外侧胎冠主槽与所述外侧胎肩主槽之间被划分出的外侧中间陆部;以及在所述外侧胎肩主槽与外侧胎面端之间被划分出的外侧胎肩陆部,
在所述外侧胎肩陆部设置有:周向细槽,其沿轮胎周向延伸;外侧胎肩横槽,其从所述外侧胎面端延伸且与所述周向细槽连通,并且在所述外侧胎肩陆部内终止;以及外侧胎肩刀槽,其从所述外侧胎面端延伸至所述外侧胎肩主槽,
在所述外侧中间陆部具有:外侧中间短槽,其一端与所述外侧胎肩主槽连通,并且另一端在所述外侧中间陆部内终止;以及外侧中间刀槽,其一端与所述外侧胎冠主槽连通,并且另一端在所述外侧中间陆部内终止,
所述多个主槽包含:内侧胎冠主槽,在该轮胎安装于车辆时,所述内侧胎冠主槽比所述外侧胎冠主槽靠车辆内侧;和内侧胎肩主槽,在该轮胎安装于车辆时,所述内侧胎肩主槽比所述内侧胎冠主槽靠车辆内侧,
所述多个陆部包含:胎冠陆部,其被划分在所述外侧胎冠主槽与所述内侧胎冠主槽之间;内侧中间陆部,其被划分在所述内侧胎冠主槽与所述内侧胎肩主槽之间;以及内侧胎肩陆部,其被划分在所述内侧胎肩主槽与内侧胎面端之间,
在所述胎冠陆部设置有:第1胎冠刀槽,其一端与所述外侧胎冠主槽连通,并且另一端在所述胎冠陆部内终止;以及第2胎冠刀槽,其一端与所述内侧胎冠主槽连通,并且另一端在所述胎冠陆部内终止,
在所述内侧中间陆部配置有:复合槽,其由内侧中间短槽和内侧中间刀槽构成,所述内侧中间短槽的一端与所述内侧胎肩主槽连通,所述内侧中间短槽的另一端在所述内侧中间陆部内终止,所述内侧中间刀槽从所述内侧中间短槽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内侧胎冠主槽;以及第2内侧中间刀槽,其从所述内侧胎肩主槽延伸至所述内侧胎冠主槽,
所述外侧中间刀槽、所述第1胎冠刀槽、所述第2胎冠刀槽、连接所述第1胎冠刀槽和所述第2胎冠刀槽的在轮胎轴向上相对的端部的假想线、所述复合槽以及所述第2内侧中间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朝相同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外侧胎肩横槽与所述外侧胎肩刀槽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外侧中间短槽与所述外侧中间刀槽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外侧中间短槽与所述外侧中间刀槽在轮胎轴向上重叠,该轮胎轴向的重叠宽度为所述外侧中间陆部的轮胎轴向的陆部宽度的10%~30%。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1胎冠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小于所述第2胎冠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1胎冠刀槽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1大于所述第2胎冠刀槽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2。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所述胎冠陆部设置有从所述外侧胎冠主槽延伸至所述内侧胎冠主槽且深度小于2mm的胎冠浅槽,并且所述第1胎冠刀槽和所述第2胎冠刀槽被设置在所述胎冠浅槽的底部。
CN201910193148.4A 2018-04-06 2019-03-14 轮胎 Active CN1103413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4057 2018-04-06
JP2018074057A JP6996401B2 (ja) 2018-04-06 2018-04-06 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41390A CN110341390A (zh) 2019-10-18
CN110341390B true CN110341390B (zh) 2023-03-07

Family

ID=68174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93148.4A Active CN110341390B (zh) 2018-04-06 2019-03-14 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96401B2 (zh)
CN (1) CN1103413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115554A (ja) * 2022-02-08 2023-08-2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68317A (ja) * 1998-12-09 2000-06-2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462471A (zh) * 2007-12-18 2009-06-2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1827716A (zh) * 2007-10-19 2010-09-0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JP2014162295A (ja) * 2013-02-22 2014-09-0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144802A (zh) * 2012-03-15 2014-11-1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5044512A (ja) * 2013-08-29 2015-03-1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764709A (zh) * 2013-11-27 2016-07-13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7065625A (ja) * 2015-10-02 2017-04-0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150556A (zh) * 2016-03-04 2017-09-1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206848A (zh) * 2015-03-10 2017-09-2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539033A (zh) * 2016-06-24 2018-01-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17267B1 (ja) * 2007-09-13 2009-01-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816675B2 (ja) * 2008-04-22 2011-11-1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38609B2 (ja) * 2010-07-07 2014-03-1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499012B2 (en) * 2013-01-23 2016-11-22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JP5715655B2 (ja) * 2013-03-22 2015-05-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90796B2 (ja) * 2013-04-11 2016-03-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94594B2 (ja) * 2013-05-13 2018-09-2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13247B2 (ja) * 2013-10-02 2016-04-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09305B2 (ja) * 2014-03-11 2015-11-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50001B2 (ja) * 2014-06-19 2018-07-0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10589B2 (ja) * 2014-08-07 2016-10-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141267A (ja) * 2015-02-02 2016-08-0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6125814A1 (ja) * 2015-02-04 2016-08-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16117816A1 (de) * 2015-10-06 2017-04-06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Luftreifen
JP6740761B2 (ja) * 2016-07-12 2020-08-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825280B2 (ja) * 2016-09-14 2021-02-0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31213B2 (ja) * 2017-10-12 2022-03-0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68317A (ja) * 1998-12-09 2000-06-2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827716A (zh) * 2007-10-19 2010-09-0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1462471A (zh) * 2007-12-18 2009-06-2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144802A (zh) * 2012-03-15 2014-11-1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4162295A (ja) * 2013-02-22 2014-09-0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044512A (ja) * 2013-08-29 2015-03-1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764709A (zh) * 2013-11-27 2016-07-13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206848A (zh) * 2015-03-10 2017-09-2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7065625A (ja) * 2015-10-02 2017-04-0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150556A (zh) * 2016-03-04 2017-09-1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539033A (zh) * 2016-06-24 2018-01-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96401B2 (ja) 2022-01-17
JP2019182144A (ja) 2019-10-24
CN110341390A (zh) 2019-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46154B (zh) 轮胎
US10384491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6541789B (zh) 轮胎
CN107150556B (zh) 充气轮胎
CN106142997B (zh) 充气轮胎
CN107867124B (zh) 轮胎
EP3162593B1 (en) Tire
EP3127715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7433824B (zh) 轮胎
CN108688411B (zh) 充气轮胎
CN107757260B (zh) 轮胎
CN107199834B (zh) 充气轮胎
CN106042783B (zh) 充气轮胎
CN107639975B (zh) 轮胎
US20190160879A1 (en) Tire
JP437326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1483272A (zh) 轮胎
CN112009177B (zh) 轮胎
JP412217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215669B (zh) 轮胎
EP3552845B1 (en) Tyre
CN106427402B (zh) 充气轮胎
EP3388254B1 (en) Tire
CN110341390B (zh) 轮胎
CN110341393B (zh) 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