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04196A - 船舶 - Google Patents

船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04196A
CN110304196A CN201910111123.5A CN201910111123A CN110304196A CN 110304196 A CN110304196 A CN 110304196A CN 201910111123 A CN201910111123 A CN 201910111123A CN 110304196 A CN110304196 A CN 1103041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partition
ship
reinforcement part
carg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1112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山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Marine and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Marine and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Marine and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Marine and Enginee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041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041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00Hu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or component parts
    • B63B3/14Hull parts
    • B63B3/56Bulkheads; Bulkhead reinforcements
    • B63B3/58Bulkheads; Bulkhead reinforcements with flat pl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1/00Interior subdivision of hulls
    • B63B11/02Arrangement of bulkheads, e.g. defining cargo sp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25/00Load-accommodating arrangements, e.g. stowing, trimming; Vessels characterised thereby
    • B63B25/02Load-accommodating arrangements, e.g. stowing, trimming; Vessels characterised thereby for bulk goods
    • B63B25/08Load-accommodating arrangements, e.g. stowing, trimming; Vessels characterised thereby for bulk goods flu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00Hu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or component parts
    • B63B3/14Hull par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轻松地对货物槽的内部进行涂装作业的船舶。本发明的船舶(100)具备在上甲板(10)与隔板(16)之间沿船长方向延伸的壁部(51、53)。壁部(51、53)配置在隔板(16)的船宽方向上的右舷侧(一侧),并且覆盖上甲板(10)与隔板(16)的连接部(50)。在隔板(16)的船宽方向上的右舷侧设置有纵梁(19)等加强件的情况下,壁部(51、53)能够覆盖上甲板(10)及隔板(16)的加强件集中的部位。由此,工作人员无需对难以进行涂装作业的部位进行涂装而只需对壁部(51、53)进行涂装即可。如上所述,壁部(51、53)的货物槽(3)侧的主表面设为平滑面,因此能够轻松地进行涂装作业。

Description

船舶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8年3月2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060430号的优先权。该日本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舶。
背景技术
以往,如以下的专利文献1中的记载,船舶的船体内被多个隔板分隔成多个区域(室、槽)。在专利文献1中,船舶是搬运货油(也称为货物油)的油船(即,油轮)。该船舶的船体内被沿船长方向延伸的隔板及沿船宽方向延伸的隔板分隔。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2974号公报
在此,在上述船舶中,需要对货物槽的内部进行涂装。然而,在货物槽的内部有时设置有用于加强壁部的部件,因此会在涂装面上形成有突出物。由此,有时难以进行涂装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轻松地对货物槽的内部进行涂装作业的船舶。
本发明所涉及的船舶是具有货物槽的船舶,所述船舶具备:顶棚部,设置于货物槽的上侧;隔板,在货物槽内沿上下方向及船长方向延伸,并且在船宽方向上分隔货物槽;及第1壁部,在顶棚部与隔板之间沿船长方向延伸,其中,第1壁部配置在隔板的船宽方向上的一侧,并且覆盖顶棚部与隔板的连接部。
根据上述船舶,设置于货物槽的上侧的顶棚部与在船宽方向上分隔货物槽的隔板在连接部连接。其中,在顶棚部及隔板上设置有加强件,因此加强件容易集中于连接部附近。在此,船舶具备在顶棚部与隔板之间沿船长方向延伸的第1壁部。第1壁部配置在隔板的船宽方向上的一侧,并且覆盖顶棚部与隔板的连接部。在隔板的船宽方向上的一侧设置有加强件的情况下,第1壁部能够覆盖顶棚部及隔板的加强件集中的部位。由此,工作人员无需对难以进行涂装作业的部位进行涂装而只需对第1壁部进行涂装即可。由此,能够轻松地对货物槽的内部进行涂装作业。
在船舶中,第1壁部可以以随着从顶棚部朝向下方而靠近隔板侧的方式倾斜。此时,由于第1壁部在顶棚部与隔板之间倾斜,因而能够支承连接部附近,从而能够提高该连接部附近的结构强度。
在船舶中,还可以具备第2壁部,该第2壁部在顶棚部与隔板之间沿船长方向延伸,并且该第2壁部配置在隔板的船宽方向上的另一侧从而覆盖连接部。此时,在隔板的与第1壁部相反的一侧,第2壁部也能够覆盖连接部。因此,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涂装作业。并且,第2壁部能够在隔板的与第1壁部相反的一侧支承并加强连接部。
在船舶中,还可以具备:第1加强部,从顶棚部向下方突出并且沿着顶棚部且沿船宽方向延伸;及第2加强部,从隔板向船宽方向上的一侧突出并且沿着隔板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中,从船长方向观察时,第1壁部的整个区域可以配置在与第1加强部及第2加强部中的至少一个重叠的位置。此时,能够将第1壁部设为并未从第1加强部及第2加强部突出的结构。因此,能够使第1壁部的船长方向上的端部连接于第1加强部及第2加强部中的至少一个。由此,能够轻松地设置第1壁部。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轻松地对货物槽的内部进行涂装作业的船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的概略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船舶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表示货物槽的内部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表示货物槽的上侧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船舶的货物槽的上侧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中:3-货物槽、10-上甲板(顶棚部)、16-隔板、34-上侧加强部(第1加强部)、37-垂直加强部(第2加强部)、50-连接部、51、53-壁部(第1壁部)、52-壁部(第2壁部)、100-船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船舶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的概略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船舶的概略俯视图。另外,在此,船舶100是油轮。
如图1及图2所示,在该船舶100中,在船体内的船尾侧(图1及图2中的左侧)设置有轮机室1,在比该轮机室1更靠船首侧(图1及图2的右侧),隔着第1隔板4而设置有泵室2,在比该泵室2更靠船首侧,隔着第2隔板5而设置有多个货物槽3。并且,在船舶100中的货物槽3侧设置有多个第1压载舱6,在比轮机室1更靠船尾侧设置有第2压载舱7。这些轮机室1、泵室2、货物槽3的顶棚面由上甲板10构成,并且如图1及图2所示,底面侧则由形成船体的外壳的船底外板11及设置于该船底外板11的船体内侧的内底板12构成为双重船底结构。并且,第1隔板4及第2隔板5设置成,沿船宽方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延伸,且其从船底外板11延伸到上甲板10。
在轮机室1中配设有主发动机等设备。主发动机是轮机室1内的最大的设备,其用于驱动产生推动力的螺旋桨。在轮机室1的上方设置有包括居住区及操舵室在内的船舶上部结构物15。船舶上部结构物15设置于上甲板10之上。
在泵室2中设置有压送海水的压载泵及压送货物(即,货油)的货油泵等。货油泵吸入货物槽3内的货油,并将其输送至成为与地面设施的连接口的上甲板10上的多支管(manifold),从而向地面设施卸载货油。
在货物槽3中储存有通过船舶100搬运的原油或精炼油等货油。通过将船体内侧例如沿船宽方向分隔为两个区域且沿船长方向分隔为七个区域,货物槽3共计被分隔成14个区域。隔板16在货物槽3内沿上下方向及船长方向延伸,从而在船宽方向上分隔货物槽3。隔板16配置于船宽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隔板17在货物槽3内沿上下方向及船宽方向延伸,从而在船长方向上分隔货物槽3。隔板17沿船长方向隔着规定间隔而配置。
在隔板16的上端部形成有上部空间20,该上部空间20分隔成与货物槽3的空间不同的空间。上部空间20是沿着隔板16的上端部且沿船长方向延伸的空间。上部空间20遍及船长方向上的所有货物槽3而形成。但是,也可以仅对一部分货物槽3设置有上部空间20,从而可以存在未设置有上部空间20的货物槽3。关于上部空间20的详细结构将后述。
第1压载舱6是设置于货物槽3侧且容纳压载水的箱体。具体而言,第1压载舱6设置于船底外板11与内底板12之间并且从下侧及船宽方向上的两侧包围货物槽3。第2压载舱7是设置于船尾侧且容纳压载水的箱体。具体而言,第2压载舱7设置于比轮机室1更靠船尾侧且设置于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附近。
第1压载舱6及第2压载舱7成为容纳有与装载于船舶100的货油的重量相对应的量的压载水的状态。在货油的重量较小的情况下,使用各个压载泵吸入海水(压载水),从而增加容纳于第1压载舱6及第2压载舱7的压载水。另一方面,在装载的货油的重量较大的情况下,将压载水排向大海,从而减少容纳于第1压载舱6及第2压载舱7的压载水。由此,将包括货油及压载水在内的船舶100的整体重量调整为能够确保船舶100的稳定性并且能够确保充分的吃水的重量。
下面,参考图3及图4对货物槽3的结构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图3是表示货物槽的内部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图4是表示货物槽的上侧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另外,与整体结构相比,构成各个壁的板部件的厚度较薄,因此在图3及图4中省略表示各个壁的壁厚。
如图3所示,船底外板11具备在船舶100的底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底部11a、从底部11a的船宽方向上的端部朝向上方上升的侧部11b、11c。内底板12具备底部12a、侧部12b、侧部12c、倾斜部12d、倾斜部12e。底部12a以在底部11a的上侧与底部11a对置的方式沿水平方向延伸。侧部12b及侧部12c以在船宽方向上的内侧分别与侧部11b及11c对置的方式延伸。倾斜部12d在底部12a与侧部12b之间倾向延伸。倾斜部12e在底部12a与侧部12c之间倾向延伸。另外,侧部11b及侧部12b配置于船宽方向上的右舷侧,侧部11c及侧部12c配置于船宽方向上的左舷侧。因此,在以下说明中,“右舷侧”表示靠近侧部11b及侧部12b的方向,“左舷侧”表示靠近侧部11c及侧部12c的方向。
构成货物槽3的顶棚部的上甲板10以在侧部11b、11c及侧部12b、12c的上端部封闭第1压载舱6及货物槽3的方式沿水平方向延伸。但是,在图3中,为了表示货物槽3的内部结构,省略了上甲板10的一部分。如图4所示,在第1压载舱6内,在船底外板11及内底板12上设置有多个纵梁19。纵梁19固定于各个板部件的表面且沿船长方向延伸,从而对各个板部件进行加强。内底板12的货物槽3侧的主表面构成为,几乎未设置有纵梁19从而具有较宽范围的平滑面。若纵梁19为不会过于阻碍内底板12的货物槽3侧的主表面的平滑面的平滑性程度的纵梁19,则也可以设置纵梁19,如图4所示,可以在上端部附近设置一根纵梁19。在上甲板10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纵梁19。
隔板16从底部12a的船宽方向上的中央位置朝向上方延伸。隔板16的上端部连接于上甲板10的下表面。隔板16的下端部连接于底部12a的上表面。由此,隔板16能够在船宽方向上完全分隔由内底板12和上甲板10形成的空间。如图4所示,在隔板16的船宽方向上的一侧主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纵梁19。在本实施方式中,纵梁19设置于隔板16的右舷侧的主表面上。另一方面,隔板16的左舷侧的主表面构成为,几乎未设置有纵梁19从而具有较宽范围的平滑面。但是,若纵梁19为不会过于阻碍隔板16的左舷侧的主表面的平滑面的平滑性程度的纵梁19,则也可以设置纵梁19,如图4所示,可以在上端部附近设置一根纵梁19。
船舶100在船长方向上的规定位置具备加强结构30。加强结构30具备设置于第1压载舱6内的隔板31及向货物槽3内突出的框架部32。加强结构30沿船长方向隔着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另外,在图1及图2中,仅在一部分货物槽3中示出了加强结构30。
隔板31设置成,以封闭船底外板11与内底板12之间的间隙的方式沿船宽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框架部32在货物槽3内对上甲板10及隔板16进行加强。框架部32具备沿着上甲板10设置的上侧加强部34、36及沿着隔板16设置的垂直加强部37。另外,在与垂直加强部37相反一侧的舷侧则设置有未图示的托架。
上侧加强部(第1加强部)34构成设置于隔板16与右舷侧的侧部12b之间的腹板(web)。上侧加强部34从上甲板10向下方突出,并且沿着上甲板10且沿船宽方向延伸。上侧加强部34的上端部连接于上甲板10,并在该状态下沿船宽方向延伸。上侧加强部34的右舷侧的端部连接于侧部12b。上侧加强部34的左舷侧的端部连接于隔板16。
上侧加强部36构成设置于隔板16与左舷侧的侧部12c之间的腹板。上侧加强部36从上甲板10向下方突出,并沿着上甲板10且沿船宽方向延伸。上侧加强部36的上端部连接于上甲板10,并在该状态下沿船宽方向延伸。上侧加强部36的左舷侧的端部连接于侧部12c。上侧加强部34的右舷侧的端部连接于隔板16。
垂直加强部(第2加强部)37构成设置于底部12a与上甲板10之间的腹板。垂直加强部37从隔板16向右舷侧突出,并沿着隔板16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垂直加强部37的左舷侧端部连接于隔板16,并在该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延伸。垂直加强部37的下端部连接于底部12a。垂直加强部37的上端部连接于上甲板10。即,垂直加强部37与上侧加强部34在上甲板10与隔板16的角部彼此连结。垂直加强部37与上侧加强部34可以由彼此不同的部件构成,也可以由一体的部件构成。
在框架部32的各个端部及角部形成有倾斜部或弯曲部。在垂直加强部37与上侧加强部34的连结部分,形成有两个阶段的倾斜部41、42。倾斜部41、42以随着朝向下方而靠近隔板16的方式倾斜。倾斜部41形成于比倾斜部42更靠上侧,并且其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大于倾斜部42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倾斜角。但是,该倾斜部并不只限于两个阶段的倾斜,也可以是一个阶段的倾斜,还可以是三个阶段以上的倾斜。在上侧加强部36与隔板16的连结部分,形成有倾斜部43。倾斜部43以随着朝向下方而靠近隔板16的方式倾斜。另外,倾斜部42的下端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与倾斜部43的下端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大致相同。
船舶100在上甲板10与隔板16之间的角部附近具备用于形成上部空间20的壁部(第1壁部)51、壁部(第2壁部)52及壁部(第1壁部)53。壁部51、52、53覆盖上甲板10与隔板16的连接部50(参考图4)。壁部51、52、53沿船长方向延伸,其船长方向上的两端部连接于框架部32或分隔货物槽3的隔板17。
如图4所示,壁部51在上甲板10与隔板16之间的右舷侧的角部处沿船长方向延伸。壁部51配置在隔板16的右舷侧,并覆盖上甲板10与隔板16的连接部50。壁部51设置成沿上下方向延伸。壁部51以随着从上甲板10朝向下方而靠近隔板16侧的方式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51以其一部分与框架部32的倾斜部41的缘部一致的方式倾斜。壁部51的上端部连接于上甲板10的下表面。壁部51的上端部在从隔板16向右舷侧位移的位置上连接于上甲板10。壁部51的下端部配置于从上甲板10向下方位移并且从隔板16向右舷侧位移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51的下端部配置于倾斜部42的下端部附近。
壁部52在上甲板10与隔板16之间的左舷侧的角部处沿船长方向延伸。壁部52配置在隔板16的左舷侧,并覆盖上甲板10与隔板16的连接部50。壁部52设置成沿上下方向延伸。壁部52以随着从上甲板10朝向下方而靠近隔板16侧的方式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52以其一部分与框架部32的倾斜部43的缘部一致的方式倾斜。壁部52的上端部连接于上甲板10的下表面。壁部52的上端部在从隔板16向左舷侧位移的位置上连接于上甲板10。壁部51的下端部在从上甲板10向下方位移的位置上连接于隔板16。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52的下端部配置于倾斜部43的下端部附近。
壁部53在上甲板10与隔板16之间的右舷侧的角部处沿船长方向延伸。壁部53配置在隔板16的右舷侧,并从下侧覆盖上甲板10与隔板16的连接部50。壁部53设置成沿船宽方向延伸。壁部53配置于从上甲板10向下方位移的位置。壁部53的右舷侧的端部连接于壁部51的下端部。壁部53的左舷侧的端部连接于隔板16。壁部53的左舷侧的端部配置在与壁部52的下端部相同高度的位置。
从船长方向观察时(图4所示的状态),壁部51及壁部53配置在与上侧加强部34及垂直加强部37中的至少一个重叠的位置。即,从船长方向观察时,壁部51及壁部53并未从上侧加强部34及垂直加强部37中的任何一个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51配置于上侧加强部34与垂直加强部37交叉连结的部位。并且,壁部51配置成其一部分与倾斜部42的缘部一致,因此并未从该倾斜部42突出。壁部53配置成其落在垂直加强部37在船宽方向上的大小的范围内。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51、53的一部分配置成与上侧加强部34及垂直加强部37的货物槽3侧的缘部一致。由此,能够将壁部51、53设为与框架部32的形状相对应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在壁部51、53与框架部32之间产生台阶或突出形状。由此,涂装作业变得轻松。但是,取而代之,壁部51、53也可以配置成其整体完全落在上侧加强部34及垂直加强部37的内侧。此时,能够使上部空间20变得更加紧凑。
从船长方向观察时(图4所示的状态),壁部52配置在与上侧加强部36重叠的位置。即,从船长方向观察时,壁部52并未从上侧加强部36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52配置于上侧加强部36的右舷侧的端部附近。并且,壁部52配置成其一部分与倾斜部43的缘部一致,因此并未从该倾斜部43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壁部52的一部分配置成与上侧加强部36的货物槽3侧的缘部一致。由此,能够将壁部52设为与框架部32的形状相对应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在壁部52与框架部32之间产生台阶或突出形状。由此,涂装作业变得轻松。但是,取而代之,壁部52也可以配置成其整体完全落在上侧加强部36的内侧。此时,能够使上部空间20变得更加紧凑。
通过上述配置,在货物槽3的上部,通过壁部51、52、53及上甲板10的彼此组合而形成上部空间20。更加详细而言,通过壁部51、壁部53、隔板16及上甲板10的彼此组合而形成第1空间20A。通过壁部52、隔板16及上甲板10的彼此组合而形成第2空间20B。上部空间20用作与货物槽3不同用途的区域。例如,上部空间20可以用作燃料舱、压载舱、清洗用清水储存存舱等。
在壁部51、52、53的上部空间20侧的主表面上设置有纵梁19。另一方面,壁部51、52、53的货物槽3侧的主表面则未设置有纵梁19而构成平滑面。由此,纵梁19能够对壁部51、52、53进行加强。纵梁19配置成容纳在上部空间20内。另一方面,壁部51、52、53的主表面中的暴露于货物槽3的主表面并未设置有纵梁19而构成平滑面。因此,工作人员无需对形成有多个纵梁19的凹凸面进行涂装,只需对光滑的平滑面进行涂装即可,因此,容易从外部对壁部51、52、53进行涂装。另外,在此,所谓“平滑面”并不只限于壁部51、52、53的主表面的整个区域全部平滑的情况。即,壁部51、52、53的货物槽3侧的主表面只要能够确保与直接对连接部50进行涂装相比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涂装的范围内的平滑性即可。例如,在不会过于损坏涂装作业性的范围内,在壁部51、52、53的货物槽3侧的主表面上也可以设置一部分纵梁19(但是,纵梁19的数量比上部空间20侧的主表面上的纵梁19的数量少)或其他部件。
在此,在制造船舶100时,可以将货物槽3的上侧的结构看作两个独立部件(即,单元PT1及单元PT2)。部件的构成并不受特别限定,但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上侧加强部36、壁部52、隔板16的上端部附近、垂直加强部37的上端部附近及壁部53属于单元PT1。另外,隔板16及垂直加强部37能够在切割线CL的位置上从下部结构分离。另一方面,上侧加强部34及壁部51属于单元PT2。
因此,在准备制造时,货物槽3处于不存在上侧的单元PT1及单元PT2而开口的状态。因此,工作人员能够从上侧进行货物槽3的下部结构的组装等作业。由此,作业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单元PT1及单元PT2是能够独立操作的部件。因此,工作人员能够在将单元PT1及单元PT2放置成与最终成品上下倒置的状态下进行组装等作业。即,工作人员能够在使壁部51、52、53朝上的状态下有效地进行作业。若完成对货物槽3的下部结构的组装及单元PT1、PT2的组装等处理,则工作人员将单元PT1及单元PT2配置在货物槽3的上部,并通过焊接等来进行固定。由此,能够组装出船舶100的结构。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10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参考图5对比较例所涉及的船舶200的结构进行说明。船舶200具有从本实施方式所示的船舶100中省略了壁部51、52、53的结构。在这种船舶200中,设置于货物槽3的上侧的上甲板10与在船宽方向上分隔货物槽3的隔板16在连接部50连接。其中,在上甲板10及隔板16上设置有纵梁19等加强件,因此加强件容易集中于连接部50附近。因此,工作人员欲对这种部位进行涂装时,由于突起物集中,因而难以进行涂装作业。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100具有货物槽3,并且所述船舶具备:上甲板10,设置于货物槽3的上侧;隔板16,在货物槽3内沿上下方向及船长方向延伸并且在船宽方向上分隔货物槽3;及壁部51及壁部53,在上甲板10与隔板16之间的角部处沿船长方向延伸,其中,壁部51及壁部53配置在隔板16的船宽方向上的一侧,并且覆盖上甲板10与隔板16的连接部50。
根据这种船舶100,船舶100具备在上甲板10与隔板16之间的角部处沿船长方向延伸的壁部51及壁部53。壁部51及壁部53配置在隔板16的船宽方向上的右舷侧(一侧),并且覆盖上甲板10与隔板16的连接部50。在隔板16的船宽方向上的右舷侧设置有纵梁19等加强件的情况下,壁部51及壁部53能够覆盖上甲板10及隔板16的加强件集中的部位。由此,工作人员无需对难以进行涂装作业的部位进行涂装而只需对壁部51、53进行涂装即可。如上所述,由于壁部51及壁部53的货物槽3侧的主表面设为平滑面,因此能够轻松地进行涂装作业。由此,能够轻松地对货物槽3的内部进行涂装作业。并且,壁部51及壁部53还能够在隔板16的上端部形成上部空间20,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该上部空间20。
在船舶100中,壁部51以随着从上甲板10朝向下方而靠近隔板16侧的方式倾斜。此时,由于壁部51在上甲板10与隔板16之间倾斜,因而能够支承连接部50附近,从而能够提高该连接部50附近的结构强度。
在船舶100中,还具备在上甲板10与隔板16之间的角部处沿船长方向延伸并且配置在隔板16的船宽方向上的左舷侧(另一侧)从而覆盖连接部50的壁部52。此时,在隔板16的与壁部51及壁部53相反的一侧,壁部52也能够覆盖连接部50。因此,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涂装作业。并且,壁部52能够在隔板16的与壁部51及壁部53相反的一侧支承并加强连接部50。
在船舶100中,还具备:上侧加强部34,从上甲板10向下方突出并且沿着上甲板10且沿船宽方向延伸;及垂直加强部37,从隔板16向船宽方向上的右舷侧突出并且沿着隔板16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中,从船长方向观察时,壁部51及壁部53的整个区域配置在与上侧加强部34及垂直加强部37中的至少一个重叠的位置。此时,能够将壁部51及壁部53设为并未从上侧加强部34及垂直加强部37突出的结构。因此,能够使壁部51及壁部53的船长方向上的端部连接于上侧加强部34及垂直加强部37中的至少一个。由此,能够轻松地设置壁部51及壁部53。
例如,在壁部51及壁部53从上侧加强部34及垂直加强部37突出的情况下,壁部51及壁部53的船长方向上的端部中的未突出的部分必须连接于上侧加强部34及垂直加强部37,而突出的部分则必须与相邻的壁部51及壁部53的端部连接。此时,壁部51及壁部53的组装有可能会耗费时间。但是,壁部51及壁部53从上侧加强部34及垂直加强部37突出的该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例如,想要扩大上部空间20的容积时,可以采用该方式。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利用隔板16及隔板17进行分隔的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适当改变。例如,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隔板16。此时,上甲板10与隔板16的连接部50设置有两个以上。因此,可以在各个连接部50上设置壁部51、52、53。
壁部51、52、53的形状及大小并不只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适当改变。例如,也可以将壁部51及壁部52的上端部分别沿着上侧加强部34及上侧加强部36而朝向船宽方向上的外侧配置。或者,也可以将壁部51及壁部52的下端部沿着垂直加强部37而朝向下方配置。此时,能够增加壁部51及壁部52能够覆盖的纵梁19的数量。但是,优选考虑与加大壁部51及壁部52导致船壳重量增加的量的平衡。并且,壁部51及壁部52也可以不倾斜,可以沿上下方向笔直地延伸。并且,也可以省略壁部53而使壁部51直接连接于隔板16。并且,也可以省略壁部52。此时,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并且,也可以适当地改变在隔板16的左舷侧和右舷侧中的哪一侧设置纵梁19。并且,也可以采用使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在左舷侧和右舷侧左右对称的结构。即,可以在隔板16的左舷侧设置纵梁19及垂直加强部37等,并且使壁部51、52、53也成为左右对称的位置关系。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船舶优选为油轮,但是,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不仅能够装载油还能够装载矿石或煤炭等固体货物(散装货物)的混装船。

Claims (4)

1.一种船舶,其具有货物槽,所述船舶的特征在于,具备:
顶棚部,设置于所述货物槽的上侧;
隔板,在所述货物槽内沿上下方向及船长方向延伸,并且在船宽方向上分隔所述货物槽;及
第1壁部,在所述顶棚部与所述隔板之间沿船长方向延伸,
所述第1壁部配置在所述隔板的所述船宽方向上的一侧,并且覆盖所述顶棚部与所述隔板的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壁部以随着从所述顶棚部朝向下方而靠近所述隔板侧的方式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船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2壁部,在所述顶棚部与所述隔板之间沿所述船长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第2壁部配置在所述隔板的所述船宽方向上的另一侧从而覆盖所述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船舶,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1加强部,从所述顶棚部向下方突出并且沿着所述顶棚部且沿所述船宽方向延伸;及
第2加强部,从所述隔板向所述船宽方向上的一侧突出并且沿着所述隔板且沿所述上下方向延伸,
从船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壁部的整个区域配置在与所述第1加强部及所述第2加强部中的至少一个重叠的位置。
CN201910111123.5A 2018-03-27 2019-02-12 船舶 Pending CN1103041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0430 2018-03-27
JP2018060430A JP6952635B2 (ja) 2018-03-27 2018-03-27 船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04196A true CN110304196A (zh) 2019-10-08

Family

ID=68074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11123.5A Pending CN110304196A (zh) 2018-03-27 2019-02-12 船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52635B2 (zh)
KR (1) KR20190113567A (zh)
CN (1) CN11030419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59680A (zh) * 2020-08-26 2020-11-20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一种大舱容船舶及大舱容船舶的内壳布置方法
CN114987679A (zh) * 2022-07-08 2022-09-02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船舶、船舶的舷侧强框架及船舶的舷侧强框架的制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1228A (zh) * 1998-04-16 2001-06-27 联合应用海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bo型或散装货船型船只
CN1675101A (zh) * 2002-07-09 2005-09-28 马里特兰斯公司 改造的双壳油轮和将现有单壳油轮改造为双壳油轮的方法
CN102438889A (zh) * 2010-04-27 2012-05-02 大宇造船海洋株式会社 用于油轮的货舱结构
CN204056198U (zh) * 2014-07-24 2014-12-31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槽型油密舱壁的大型成品油油船
CN104260824A (zh) * 2014-10-22 2015-01-07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新型上壁墩和trunk通道的大型槽型舱壁成品油船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82124A (en) * 1995-07-26 1996-12-10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Hybrid framing system for vessels
JP4357555B2 (ja) 2006-10-31 2009-11-04 信吉 森元 油槽船の配管構造
KR20170041532A (ko) * 2015-10-07 2017-04-17 대우조선해양 주식회사 선박 및 선박의 선체 내부 구조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1228A (zh) * 1998-04-16 2001-06-27 联合应用海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bo型或散装货船型船只
CN1675101A (zh) * 2002-07-09 2005-09-28 马里特兰斯公司 改造的双壳油轮和将现有单壳油轮改造为双壳油轮的方法
CN102438889A (zh) * 2010-04-27 2012-05-02 大宇造船海洋株式会社 用于油轮的货舱结构
CN204056198U (zh) * 2014-07-24 2014-12-31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槽型油密舱壁的大型成品油油船
CN104260824A (zh) * 2014-10-22 2015-01-07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新型上壁墩和trunk通道的大型槽型舱壁成品油船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薛满福等: "《船舶结构与设备》", 31 January 2011 *
金仲达: "《船舶概论》", 31 January 2014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59680A (zh) * 2020-08-26 2020-11-20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一种大舱容船舶及大舱容船舶的内壳布置方法
CN114987679A (zh) * 2022-07-08 2022-09-02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船舶、船舶的舷侧强框架及船舶的舷侧强框架的制造方法
CN114987679B (zh) * 2022-07-08 2023-10-27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船舶、船舶的舷侧强框架及船舶的舷侧强框架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113567A (ko) 2019-10-08
JP6952635B2 (ja) 2021-10-20
JP2019171982A (ja) 2019-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38889B (zh) 用于超大型油轮的货舱结构
CN110304196A (zh) 船舶
JP5180897B2 (ja) 液化ガス運搬船
CN108025801A (zh) 海上浮体结构物
CN108928433B (zh) 船舶
US8443746B2 (en) Elevated walkway for improved cabin height
JP6769588B2 (ja) 船舶
JP2007504051A (ja) コンテナ船
CN113147999A (zh) 船舶
CN106061830B (zh) 液化气体储罐的船体支持结构以及液化气体搬运船
AU2017251242B2 (en) Catamaran hull of hybrid structure and craft using such a hull
WO2022230752A1 (ja) 貨物船
TW202335903A (zh) 貨櫃堆疊協助裝置、具有貨櫃堆疊協助裝置的貨櫃載具及裝載/卸載貨櫃的方法
KR20230156380A (ko) 선각 구조 및 선박
JP7382237B2 (ja) 船舶
US2328437A (en) Lifedoat
KR102434966B1 (ko) 선박
CN113147998A (zh) 船舶
JP6594815B2 (ja) 船体構造
KR102690371B1 (ko) 선박의 보강구조
CN113682420B (zh) 船舶油舱结构
KR20180127235A (ko) 선박
CN113548149A (zh) 一种船舶横向舱壁及包含其的散货船
KR20240068266A (ko) 메탄올 연료 저장 탱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선박
JPS5928949Y2 (ja) 石炭焚き船の貯炭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