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71460B - 座椅滑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滑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71460B
CN110271460B CN201910197191.8A CN201910197191A CN110271460B CN 110271460 B CN110271460 B CN 110271460B CN 201910197191 A CN201910197191 A CN 201910197191A CN 110271460 B CN110271460 B CN 1102714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release lever
operating handle
rear direction
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9719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71460A (zh
Inventor
玉置一生
黑田博嗣
真濑史理
黑田俊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F Met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F Met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494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2314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602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4845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F Met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F Met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2714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14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714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14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60N2/07Slide construction
    • B60N2/0702Slid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ed by its cross-section
    • B60N2/0705Slid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ed by its cross-section omega-shap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60N2/07Slide construction
    • B60N2/0722Constructive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60N2/08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k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60N2/08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king device
    • B60N2/0812Location of the latch
    • B60N2/0818Location of the latch inside the rai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60N2/08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king device
    • B60N2/0831Movement of the latch
    • B60N2/0837Movement of the latch pivoting
    • B60N2/085Movement of the latch pivoting about a transversal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60N2/08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king device
    • B60N2/0831Movement of the latch
    • B60N2/0862Movement of the latch sliding
    • B60N2/0875Movement of the latch sliding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60N2/08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king device
    • B60N2/0881Activation of the latches by the control mechanism
    • B60N2/0887Activation of the latches by the control mechanism with synchronised mov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释放杆包括:释放按压部,其按压板簧的锁定部周围的部分,以释放锁定部与被锁定部的接合;操作部,其位于释放杆的前侧并且通过操作手柄的锁定释放操作而被操作;以及摆动支点部,其设置在释放按压部和操作部之间。板簧一体地包括:基部,其包括摆动支点部并固定到上导轨;后偏置部,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基部后方并且在锁定方向上偏置锁定部;以及前偏置部,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基部前方并且向上偏置操作手柄。前偏置部的偏置力小于后偏置部的偏置力。

Description

座椅滑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辆中的座椅滑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用于车辆的座椅滑动装置中,固定到座椅的上导轨被设置成可通过在固定到车身的下导轨上滑动而移动,并且附接至上导轨的锁定构件的锁定齿(锁定部)与下导轨中的锁定槽接合以锁定座椅。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9-104266中描述的锁定构件中,在上导轨的固定部前方的向下弯曲的凸缘中设置有开口,操作手柄从前侧插入该开口并且穿过设置在锁定构件的中心附近的通孔,使得操作手柄的远端部设置在锁定构件上方。锁定构件由弹性体形成,该弹性体被构造成在锁定方向上偏置操作手柄。向上操作操作手柄使得远端部将锁定构件向下移动并且释放锁定。操作手柄插入凸缘中的开口中的部分的直径减小,并且在操作手柄的远端部处设置有止动部。由此,操作手柄在前后方向上被固定到锁定构件。
在上述座椅滑动装置中,操作手柄需要深深地插入间隙空间中,以使操作手柄与锁定构件接合。由于在这种插入时操作手柄的远端部穿过锁定构件中的两个孔,因此上述座椅滑动装置具有非常差的装配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与操作手柄也用作释放杆的前述座椅滑动装置不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230715号和第2012-126184号提出了一种操作手柄和锁定释放杆被分开地设置并且在导轨的前端部附近彼此连接的结构。
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10-329594的锁定构件中,设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齐的多个锁定部中的最前方的锁定部被设定为在与锁定槽接合时与锁定槽无间隙地紧密配合,并且其他锁定部被设定为在与锁定槽接合时与锁定槽松动地配合。这消除了上导轨和下导轨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余隙,并且还稳定了锁定部进入锁定槽的位置并且实现了稳定的锁定强度。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98610号公开了一种锁定构件,其中锁定部形成在左部和右部中。
发明内容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230715号和第2012-126184号的技术中,操作手柄连接至锁定释放杆的端部。因此,需要分开地设置用于在锁定方向上偏置锁定构件的偏置部和用于向上偏置操作手柄的偏置部,并且这导致部件数量增加。
此外,假设如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10-32959中在与锁定槽接合时与锁定槽无间隙地紧密配合的最前方的锁定部那样将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98610号中公开的左锁定部和右锁定部设定为无间隙地紧密配合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将两个锁定部插入锁定槽中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可以想到仅在左锁定部和右锁定部中的一个中采用无间隙地配合的设定。
当左锁定部和右锁定部中只有一个无间隙地配合时,可能发生以下现象。当锁定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接收冲击时,在无间隙地配合的锁定部用作支撑点的同时在锁定构件中发生围绕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轴线的扭转变形,并且可能使定位为远离最前方的锁定部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设置有无间隙地配合的锁定部的一侧相对的一侧上的锁定部与锁定槽接触。由于在制造中锁定部和锁定槽的尺寸存在变化,这种现象可能发生的方式是,仅在上述多个锁定部中被设置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一侧上的那一个中发生接触,而不是在除了无间隙地配合的锁定部之外的多个锁定部中同时发生接触。例如,当右侧最前方的锁定部和左侧最后方的锁定部与锁定槽接触时,锁定构件就像以这两个锁定部作为支撑点旋转那样在上下方向上变形和倾斜。这可能导致锁定构件接收使锁定构件在其与下导轨脱离的方向上移动的力。
本发明的目的是使被构造成在锁定方向上偏置锁定构件的偏置部和被构造成偏置操作手柄的偏置部成为一体并且减少部件数量而且还改善部件的装配性。
根据本发明的座椅滑动装置包括:下导轨,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包括被锁定部;上导轨,其可在下导轨的纵向方向上相对于下导轨移动;锁定构件,其附接至上导轨并且包括锁定部,该锁定部在锁定部与被锁定部接合的锁定方向上被偏置;释放杆,其在上导轨的纵向方向上设置在与锁定构件重叠的位置处;操作手柄,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从释放杆的前侧伸出,并且被构造成响应于锁定释放操作通过与释放杆一体地以摆动支点部作为支点移动而在锁定释放方向上操作释放杆。释放杆包括:释放按压部,其能够按压锁定构件的锁定部周围的部分,以释放锁定部与被锁定部的接合;操作部,其位于释放杆的前侧并且被构造成通过操作手柄的锁定释放操作而被操作;以及摆动支点部,其设置在释放按压部和操作部之间。锁定构件是板簧,其一体地包括:基部,其包括摆动支点部并固定到上导轨;后偏置部,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基部后方并且被构造成在锁定方向上偏置锁定部;以及前偏置部,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基部前方并且被构造成向上偏置操作手柄,前偏置部的偏置力小于后偏置部的偏置力。
根据上述构造,锁定构件由一体地包括被构造为在锁定方向上偏置锁定部的偏置部和被构造为偏置操作手柄的偏置部的板簧形成。这可以减少部件数量并且还可以改善部件的装配性。
锁定构件可以附接至上导轨,从而可围绕摆动支点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摆动。被锁定部可以是在下导轨的左部和右部的每一个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齐的锁定槽。锁定部可以是在锁定构件的左部和右部的每一个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齐的锁定齿。第一锁定齿和第一锁定槽可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无间隙地相互接合,第一锁定齿是锁定齿中最靠近摆动支点部的左锁定齿和右锁定齿中的一个,第一锁定槽是与第一锁定齿接合的其中一个锁定槽。第二锁定齿和第二锁定槽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间隙可以小于第三锁定齿和第三锁定槽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每个间隙,第二锁定齿是最靠近摆动支点部的左锁定齿和右锁定齿中的另一个,第二锁定槽是与第二锁定齿接合的其中一个锁定槽,第三锁定齿是除了第一锁定齿和第二锁定齿之外的锁定齿,第三锁定槽是锁定槽中与第三锁定齿接合的锁定槽。
根据上述构造,当座椅滑动装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接收冲击负荷时,最靠近摆动支点部的左锁定齿和右锁定齿在更加远离摆动支点部的其他锁定齿与锁定槽接触之前与锁定槽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使最靠近摆动支点部的左锁定齿和右锁定齿与锁定槽接合可以防止产生使锁定构件中的其他锁定齿在上下方向上变形的力。因此,可以减小锁定构件的变形量并稳定和提高锁定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上导轨和下导轨的立体图,其中锁定构件、释放杆和操作手柄装配到上导轨。
图2是图1中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3是沿着线A-A的剖视图,其中省略了图2中的下导轨。
图4是包括设置在上导轨和下导轨之间的下引导滚珠和上引导滚珠的剖视图。
图5是下导轨和包括图4中的下引导滚珠和上引导滚珠的滚珠保持器的立体图。
图6是上导轨的立体图。
图7是锁定构件的立体图。
图8A是紧固件的立体图。
图8B是紧固件的侧视图。
图9是图2中部分B的放大图。
图10是沿着图9中的线E-E的剖视图。
图11是释放杆的立体图。
图12是释放杆的平面图。
图13是释放杆的侧视图。
图14是从前侧观察的释放杆的前视图。
图15是示出锁定构件与操作手柄一起装配到释放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A是示出操作手柄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16B是操作手柄的侧视图。
图17是沿着图16B中的线F-F的剖视图。
图18是沿着图16B中的线G-G的剖视图。
图19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侧剖视图,其对应于图2。
图20A是沿着图19中的线H-H的剖视图。
图20B是沿着图19中的线I-I的剖视图。
图21A是图19中的部分C的放大图。
图21B是说明当从图21A中的状态向下按压操作手柄时执行的操作的视图。
图22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释放杆、锁定构件和操作手柄装配好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沿着图22中的线J-J的剖视图。
图24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释放杆的立体图。
图25是图24中的释放杆的平面图。
图26是图24中的释放杆的侧剖视图。
图27是从前侧观察的图24中的释放杆的前视图。
图28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手柄的侧视图。
图29是示出图28中的操作手柄的一部分的底视图。
图30A是沿着图28中的线K-K的剖视图。
图30B是沿着图28中的线N-N的剖视图。
图31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锁定构件的锁定齿与下导轨的锁定槽接合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32是从上导轨的右上导轨侧壁的内侧观察的图31中的接合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详细说明中,出于解释的目的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提供对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透彻理解。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在其他情况下,为了简化附图,示意性示出公知的结构和装置。
将参照附图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下文的说明。应当注意,贯穿附图的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和部件将由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对这些部分和部件的描述将被省略或简化。另外,应该注意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因此与真实的不同。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至图4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101是手动的座椅滑动装置,其中车辆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被手动地调节。座椅滑动装置101包括下导轨103,其安装在车辆的地板表面上并在车辆前后方向(在下文中,在某些情况下简称为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上导轨105,其安装在座椅的座部(未示出)的后表面上并且被装配成可在下导轨103内在下导轨103的纵向方向上相对于下导轨103移动。下导轨103和上导轨105形成导轨体106,并且设置了成对的左导轨体和右导轨体(一对导轨体)106。在图2和图3中,省略了下导轨103的图示。注意,在以下说明中(包括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前”是车辆前FR侧,其在图2和图3中是左侧,“后”是车辆后RR侧,其在图2和图3中是右侧,并且“左右”是在观察者面向车辆前侧观察车辆后侧的目标的情况下的左右方向。
如图4所示,下导轨103包括下导轨底壁103a,其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矩形板形状。成对的左下导轨外壁和右下导轨外壁103b从下导轨底壁103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边缘立起,同时在下导轨底壁103a上方略微向外倾斜。下导轨斜壁103c形成在下导轨底壁103a与成对的左下导轨外壁和右下导轨外壁103b中每一个的下端部之间。成对的左下导轨上壁和右下导轨上壁103d设置成平行于下导轨底壁103a从成对的左下导轨外壁和右下导轨外壁103b的上端边缘朝向彼此延伸。
成对的左下导轨内壁和右下导轨内壁103e设置成从成对的左下导轨上壁和右下导轨上壁103d的内端边缘朝向下导轨底壁103a垂下。注意,彼此平行并且彼此相对设置的下导轨内壁103e之间的间隙被设定为大到足以允许容纳在下导轨103中的上导轨105运动。
上导轨105包括上导轨顶壁105a,其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矩形板形状。成对的左上导轨侧壁和右上导轨侧壁105b从上导轨顶壁105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边缘垂下。上导轨下斜壁105c从上导轨侧壁105b的下端边缘向外且向上倾斜地立起。上导轨上斜壁105e经由弯曲部分105d被设置在成对的左上导轨下斜壁和右上导轨下斜壁105c的上端边缘上,并且朝向下导轨上壁103d向上倾斜地立起。
下引导滚珠107可旋转地设置在下导轨103的下弧部103f和上导轨105的上导轨下斜壁105c之间,下弧部103f形成在下导轨103的下导轨底壁103a和下导轨斜壁103c之间。上引导滚珠109可旋转地设置在下导轨103的上弧部103g和上导轨105的上导轨上斜壁105e之间,上弧部103g形成在下导轨103的下导轨外壁103b和下导轨上壁103d之间。
如图5所示,下引导滚珠107和上引导滚珠109可旋转地支撑在图4中省略的滚珠保持器111中。每个滚珠保持器111都支撑总共四个滚珠,它们是两个下引导滚珠107和两个上引导滚珠109。支撑下引导滚珠107和上引导滚珠109的滚珠保持器111在被下导轨外壁103b、下导轨斜壁103c、下导轨上壁103d和下导轨内壁103e围绕的容纳部113(图4)中设置在前侧和后侧的两个位置处,并且在成对的左导轨体和右导轨体106中设置在总共四个位置处。
如图2所示,通过使用诸如铆钉的紧固件115将锁定构件117在上导轨105的前部中固定到上导轨顶壁105a。锁定构件117由板状弹簧构件形成。锁定构件117在作为通过使用紧固件115固定到上导轨顶壁105a的基部的固定部119中具有固定孔119a,紧固件115插入固定孔119a中。在上导轨105的上导轨顶壁105a中,上导轨固定孔105f周围的部分形成为相对于上导轨顶壁105a的其他部分向下凹陷。由此,紧固件115的头部被设定为不从上导轨105中的上导轨顶壁105a的其他部分的上表面突出。
图8A和图8B示出了附接之前的紧固件115。如作为图2的部分B的放大图的图9所示,紧固件115包括从下方插入到固定孔119a和上导轨固定孔105f中的插入轴部115a、形成在插入轴部115a下方并且具有比插入轴部115a更大的直径的大直径部115b以及形成在大直径部115b下方(即,在大直径部115b的与插入轴部115a相对的一侧)的凸缘115c。凸缘115c形成侧向突出的突起部。
如图9和作为沿着图9中的线E-E的剖视图的图10所示,凸缘115c位于设置在图11所示的后面描述的释放杆13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147中的锁定突起部147e下方。如图11所示,锁定突起部147e位于释放杆131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略前方并且通过切割侧壁147并使其抬起而形成,作为释放杆131朝向内侧的部分。
如图10所示,锁定突起部147e的上部与侧壁147是连续的,并且锁定突起部147e的下部与侧壁147断开。锁定突起部147e的断开的下端表面147e1面向凸缘115c的上表面115c1。在下端表面147e1和上表面115c1之间形成有间隙T。设置间隙T允许释放杆131以摆动支点部151作为支点在前后方向上摆动,摆动支点部151是设置有紧固件115的部分。
图7所示的锁定构件117的固定部119在前后方向上基本上平行于图2所示的上导轨顶壁105a延伸,并且后倾斜部121形成为在从固定部119的后端部朝向后侧延伸的同时向下倾斜。后弹性变形部123形成为基本上平行于固定部119从后倾斜部121的后端部向后延伸。如图3所示,后弹性变形部123的后端部125在左右方向(图3中的上下方向)上比后弹性变形部123具有更大的宽度并且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后弹性变形部123形成后偏置部。
在后端部125的左边缘和右边缘中的每一个附近都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对齐的两个矩形孔125a。后端部125的在前后方向上与孔125a相邻的部分形成锁定齿125b,其是向左和向右突出的锁定部。锁定齿125b在左侧和右侧中的每一个上形成在三个位置处。左侧和右侧中的每一个上的三个位置处的锁定齿125b的远端部被构造成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连接部125c相互连接。
如图6所示,锁定齿接收凹部129在上导轨105在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分附近形成为从左上导轨侧壁和右上导轨侧壁105b延伸至左上导轨下斜壁和右上导轨下斜壁105c,并且在左侧和右侧中的每一个的三个位置处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对齐。如图2所示,锁定构件117的三个锁定齿125b从下方插入位于三个位置处的锁定齿接收凹部129中。每个锁定齿接收凹部129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都大于下导轨103的每个后述的锁定槽127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在这种构造中,锁定齿接收凹部129之间的突起部126插入锁定构件117的孔125a中。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上导轨105与后端部125的连接部125c周围的部分之间的干涉,在上导轨105的左侧和右侧中的每一个上都设置有与锁定齿接收凹部129的下部连续的开口128和形成在上导轨斜壁105e中的缺口开口130。
此外,如图5所示,除了靠近下导轨内壁103e的前部和后部的位置,作为被锁定部的多个锁定槽127在左下导轨和右下导轨103中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对齐。通过将锁定构件117的锁定齿125b从下方插入锁定槽127中同时锁定齿125b位于锁定齿接收凹部129中,锁定构件117被设定为锁定到下导轨103的状态。由此,附接有锁定构件117的上导轨105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下导轨103的运动受到限制。
在锁定构件117中,后弹性变形部123在锁定构件117附接于上导轨105的状态下产生向上的弹力,并且这保持了锁定齿125b插在锁定槽127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向上操作图1和图2中所示的操作手柄133使得经由释放杆131向下推动锁定构件117的后端部125,并且使锁定被释放。操作手柄133从前侧插入上导轨105中并且设置成与释放杆131一起操作。
如图3和图7所示,锁定构件117包括突起部119b,其是在与固定孔119a对应的位置处从固定部119的左部和右部侧向突出的支撑部。突起部119b侧向突出的同时具有与包括固定部119的锁定构件117的板厚度相同的厚度,并且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如图2和图7所示,在锁定构件117中,在固定部119的前方(即,在跨过固定部119与后倾斜部121相对的一侧上)形成有前倾斜部135。前倾斜部135在向前延伸的同时向下倾斜。
前弹性变形部141形成为基本上平行于固定部119从前倾斜部135的前端部(下端部)向前延伸。前弹性变形部141形成前偏置部。
作为向上弯曲的配合突起部的前端爪145形成在前弹性变形部141的前端部处。如图2和图15所示,前端爪145从下方与形成在操作手柄133的下表面上的配合凹部133a配合。前弹性变形部141通过前端爪145向上按压配合凹部133a。前弹性变形部141施加到配合凹部133a上的按压力设定为小于后弹性变形部123经由锁定齿125b施加到锁定槽127上的的按压力。
如图2所示,在锁定构件117被附接至上导轨105的状态下,前弹性变形部141的处于前后方向上的基本中心的前侧的部分向前突出超过上导轨105。
如图11至图14所示,释放杆131包括左侧壁和右侧壁147,以及在左侧壁和右侧壁147的后端部周围的区域中将侧壁147的上端部相连接的上壁149。除了前部和后部周围的部分之外,锁定构件117设置在释放杆13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147之间。换言之,释放杆131在上下方向上和上导轨105的纵向方向上设置在与锁定构件117重叠的位置处。
作为支撑部的凹部147a形成在侧壁147的上端部中、位于释放杆131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前方。凹部147a位于锁定突起部147e的上方,并且具有凹陷的弯曲形状,其是在上侧开口的弧形形状。如图15所示,凹部147a设置在锁定构件117的左突起部和右突起部119b的下方,并且突起部119b的下部与凹部147a接合。在释放杆131和操作手柄133在上下方向上一体地摆动的情况下,锁定构件117的突起部119b和释放杆131的凹部147a形成摆动支点部151。摆动支点部151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与锁定构件117关于上导轨105的固定部的位置相匹配。
释放杆131包括从上壁149向后延伸的释放按压部153。在释放按压部153的远端侧的下部中形成有向下弯曲突出的弯曲突起部153a。弯曲突起部153a与锁定构件117中的后弹性变形部123的后端部125的上表面进行接触。通过切割上壁149并使其向上抬起,在上壁149中形成突起部149a。当释放杆131和操作手柄133以摆动支点部151作为支点在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摆动和转动时,突起部149a用作与上导轨105的上导轨顶壁105a进行接触的止动部。
释放杆131的前端部的上端部通过前上壁157彼此连接。在左侧壁和右侧壁147的前端下部中形成有缺口147f,并且在左缺口和右缺口147f上方形成有朝向彼此弯曲地从侧壁147突出的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左前上引导突起部和右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的远端部彼此间隔开,并且在该远端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缺口147f的后部下方形成有后缺口147h,并且在左后缺口和右后缺口147h的上方形成有朝向彼此弯曲地从侧壁147突出的前下引导突起部147i。在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和前下引导突起部147i之间形成有上下方向上的间隙S1(图13和图14)。
在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后方,在侧壁147的上部中形成有朝向彼此突出的后上引导突起部147j。后上引导突起部147j通过使侧壁147的上端部沿着纵向方向以桥形突出而形成,并且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伸长。在前下引导突起部147i后方,在侧壁147的下部中形成有朝向彼此突出的后下引导突起部147k。后下引导突起部147k通过使侧壁147的下端部沿着纵向方向以桥形突出而形成,并且位于后上引导突起部147j的后部下方。
如图13所示,在每个后下引导突起部147k的面向后上引导突起部147j的上端边缘中形成有倾斜引导表面147k1,其倾斜为使得后部位于前部上方。在后上引导突起部147j和与倾斜引导表面147k1的后端部连续的上端表面147k2之间形成有上下方向上的间隙S2。
后下引导突起部147k的上端表面147k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和前下引导突起部147i之间,并且与倾斜引导表面147k1的前端部连续的前上端表面147k3位于前下引导突起部147i的上端表面下方。后上引导突起部147j的下端表面位于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的下端表面上方。因此,间隙S2整体位于间隙S1上方。
间隙S1大于间隙S2(S1>S2)。后面描述的释放杆131的凸缘169b3(图16A至图18)被插入间隙S1和间隙S2中。释放杆131的与左侧壁和右侧壁169b2之间的部分对应的部分被插入图14所示的左前上引导突起部和右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之间以及左后上引导突起部和右后上引导突起部147j之间。
在锁定释放方向上向上操作和转动操作手柄133的力在向上的方向上从下方通过凸缘169b3施加到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在这种情况下,操作手柄133的后端部经由凸缘169b3从上方向下按压后下引导突起部147k的上端表面147k2。因此,设置有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和后下引导突起部147k的、释放杆131的前端部周围的部分作为操作部159,操作操作手柄133的力施加于此处。换言之,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和前下引导突起部147i以及后上引导突起部147j和后下引导突起部147k设置在操作部159中。操作部159设置在摆动支点部151前方,即,跨过摆动支点部151位于与后侧的释放按压部153相对的一侧上。
如图16A和图16B所示,操作手柄133包括分别针对图1中所示的成对的左导轨体和右导轨体106设置的成对的左臂和右臂167以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以将成对的臂167彼此连接的把手168,并且整体上具有大致U形。注意,在图16A和图16B中,示出了左臂167周围的部分,省略了右臂167。成对的臂167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分别从左上导轨和右上导轨105的前端部插入左上导轨和右上导轨105中。当乘员操作操作手柄133时,把手168被乘员抓握。
如图2和图15所示,臂167的后端部插入释放杆13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147之间。臂167整体由包括把手168的柱状构件形成。臂167在包括上述配合凹部133a的部分后方的部分是用作后连接部的连接部169,其具有柱状部分被从上方和下方挤压的形状。
如图16A至图18所示,连接部169具有基本上帽形的截面。具体地,连接部169包括上表面169b1、从上表面169b1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向下延伸的侧表面169b2以及基本上平行于上表面169b1从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169b2的下端部向左和向右延伸的凸缘169b3。帽形的下部是开口的,并且如图18所示是位于锁定构件117的前弹性变形部141上方的凹部170。
如上所述,凸缘169b3处于插入并设置在间隙S1和间隙S2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向上操作操作手柄133的力经由凸缘169b3从下方施加到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的下表面。此外,如上所述,操作手柄133的、包括位于凸缘169b3上方的侧表面169b2的部分插入左前上引导突起部和右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之间以及左后上引导突起部和右后上引导突起部147j之间。因此,帽形的左侧壁和右侧壁169b2之间的间隔小于左前上引导突起部和右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之间的间隔以及左后上引导突起部和右后上引导突起部147j之间的间隔。
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连接部169中,上表面169b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在锁定构件117的前端爪145所插入的前端部(图17中所示的与图16B中的截面F-F对应的部分)中较大,并且在前端部后方的后部(图18中所示的与图16B中的截面G-G对应的部分)中较小。因此,与配合凹部133a配合的前端爪145相对于操作手柄133在前后方向上的运动受到限制。
如图11至图13所示,释放杆13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147设置有成对的左突起部和右突起部147c,其位于连接部169的后端部后方的位置处从而与其面对。突起部147c通过被切割且从侧壁147抬起而从释放杆131的侧壁147向内突出,并且在前端爪145与配合凹部133a配合的、操作手柄133的装配状态下与连接部169的后端表面间隔开。
如图15所示,前下引导突起部147i位于释放杆131的前端部中的凸缘169b3的下方。当在该状态下向下推动操作手柄133的把手168时,操作手柄133以前下引导突起部147i作为支点在图2的逆时针方向上摆动,同时使前弹性变形部141弹性地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前下引导突起部147i后方的连接部169向上移动,并且凸缘169b3从下方与后上引导突起部147j接触。这限制了操作手柄133的把手168的不必要的向下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在释放杆131中,锁定突起部147e与紧固件115的凸缘115c进行接触,以防止凹部147a与锁定构件117的突起部119b脱离,并且设置在释放杆131的后部中的上壁149上的突起部149a从下方与上导轨105的上导轨顶壁105a进行接触,以限制摆动。
接下来,描述如上所述构造的座椅滑动装置101的操作。
图1至图3示出了锁定保持状态,其中锁定构件117的锁定齿125b通过与下导轨103的锁定槽127接合而被锁定。当乘员在该状态下向上操作操作手柄133时,在操作手柄133中,凸缘169b3的后部向下推动后下引导突起部147k的上端表面147k2,并且凸缘169b3的前部向上推动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的下端表面。在这种情况下,操作手柄133的向上操作力经由操作部159传递到释放杆131。
由此,操作手柄133与释放杆131一体地围绕摆动支点部151在图2的顺时针方向上摆动和转动。在这种情况下,释放杆131的摆动和转动引起后侧的释放按压部153的弯曲突起部153a向下推动对应于锁定构件117中的锁定部周围的部分的后端部125,并且后弹性变形部123向下弹性变形。换言之,释放按压部153能够按压锁定构件117中的锁定齿125b周围的部分。结果,锁定齿125b与下导轨103的锁定槽127脱离并且锁定被释放。当锁定被释放时,未示出的座椅可以与上导轨105一起相对于下导轨103那一侧的车辆的地板表面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并且可以得到乘员所希望的座椅位置。
当乘员在座椅位置被确定了的情况下从操作手柄133松开他或她的手时,锁定构件117的后弹性变形部123向上推动释放按压部153,以使释放杆131摆动和转动,并且座椅滑动装置101返回到图2中的锁定保持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释放杆131与操作手柄133一起围绕摆动支点部151在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摆动和转动。
例如,假设在图2的状态下车辆从后面接收撞击并且乘员的脚后跟向后移动并撞击操作手柄133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操作手柄133接收的负荷导致前端爪145与配合凹部133a脱离并使操作手柄133向后移动。操作手柄133的向后运动使凸缘169b3与图2和图3中所示的释放杆131的突起部147c进行接触,并且由此使操作手柄133相对于释放杆131的向后运动受到限制。当突起部147c从操作手柄133接收向后的负荷时,摆动支点部151中的凹部147a与锁定构件117的突起部119b脱离,并且释放杆131与操作手柄133一起向后移动。
这减小了在脚后跟撞击操作手柄133时乘员的脚后跟所接收的冲击。
如图15所示,锁定构件117和释放杆131可以在装配到上导轨105之前装配成一个单元。释放杆131的下部在纵向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是开口的,并且锁定构件117因此在倾斜的同时从下部中的开口侧插入到左侧壁和右侧壁147之间。锁定构件117在包括突起部119b的固定部119插入到侧壁147上方的位置的情况下返回到水平位置,然后向下移动以将锁定构件117的突起部119b插入释放杆131的凹部147a中。
在这种情况下,释放按压部153的弯曲突起部153a与锁定构件117的后端部125的上表面进行接触,并且前弹性变形部141的位于前后方向的中心位置周围部分的前方的部分向前突出超过释放杆131的前端部。如图1至图3所示,如上所述装配成一个单元的锁定构件117和释放杆131插入上导轨105的左上导轨侧壁和右上导轨侧壁105b之间,并且通过使用紧固件115将锁定构件117的固定部119固定到上部导轨105的上导轨顶壁105a。由于锁定构件117和释放杆131可以在如上所述预先装配成一个单元的状态下装配到上导轨105,装配的操作性操作性得到改善。
操作手柄133被构造成使得在锁定构件117和释放杆131装配到上导轨105的情况下连接部169从释放杆131的前端开口插入到释放杆131中,同时使锁定构件117的前弹性变形部141向下弯曲。通过沿前弹性变形部141移动凹部170来插入操作手柄133。在这种情况下,锁定构件117的前端爪145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凹部170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因此,前端爪145在凹部170下方滑动的同时或者在靠近凹部170的状态下相对于凹部170移动,而不与凹部170接合。然后,连接部169的凸缘169b3插入到图13和图14所示的间隙S1、S2中,并且锁定构件117的前端爪145插入到与配合凹部133a对应的位置。结果,前端爪145与配合凹部133a接合,并完成装配。如上所述,操作手柄133只需要在锁定构件117的前弹性变形部141向下弯曲的情况下插入释放杆131中,并且操作手柄133装配时的操作性操作性也得到改善。
当凸缘169b3插入间隙S1、S2中时,凸缘169b3在插入方向上的前端部(后端部)与图13所示的倾斜引导表面147k1进行接触并由其引导。这方便了在后侧插入到间隙S2中。由于后下引导突起部147k的前上端表面147k3位于前下引导突起部147i的上端表面下方,因此在插入时,防止了凸缘169b3在插入方向上的前端部(后端部)与后下引导突起部147k的前端部干涉,并且更可靠地与倾斜引导表面147k1进行接触。
由于间隙S2整体位于间隙S1上方,因此操作手柄133的连接部169在连接部169被前弹性变形部141向上偏置的状态下基本上平行于释放杆131的轴向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凸缘169b3的上表面与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的下表面进行接触,并且在凸缘169b3和前下引导突起部147i之间形成间隙。同时,凸缘169b3的后端部的下表面与后下引导突起部147k的上端表面147k2进行接触,并且在凸缘169b3和后上引导突起部147j之间形成间隙。
在释放杆131中,左侧壁和右侧壁147沿着上导轨105的左上导轨侧壁和右上导轨侧壁105b设置,并且释放按压部153、凹部147a(摆动支点部151)和操作部159中的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在前后方向上基本对齐。因此,可以使释放杆131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变小。而且,可以有效地将释放杆131设置在上导轨105内的较小空间中,并实现整个装置的尺寸减小。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锁定构件117由板簧形成,其一体地包括:固定部119,其包括摆动支点部151并固定到上导轨105;后弹性变形部123,其位于固定部119的后方并且被构造成在锁定方向上偏置锁定齿125b;以及前弹性变形部141,其位于固定部119的前方并且被构造成向上偏置释放杆131和操作手柄133,前弹性变形部141的偏置力小于后弹性变形部123的偏置力。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锁定构件117是弹簧构件,其中构造成在锁定方向上偏置锁定齿125b的偏置部(后弹性变形部123)和构造成向上偏置操作手柄133的偏置部(前弹性变形部141)成为一体。因此,与分开设置这两个偏置部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
在释放杆131中,后部的释放按压部153被锁定构件117的后弹性变形部123向上偏置。同时,如图15所示,操作手柄133的凸缘169b3从下方与释放杆131的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进行接触。因此,在释放杆131中,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通过操作手柄133(凸缘169b3)被前弹性变形部141向上偏置,其中配合凹部133a被前弹性变形部141向上偏置。
如上所述,具有向上偏置功能的后弹性变形部123设置在锁定构件117的后部中,并且具有向上偏置功能的前弹性变形部141设置在锁定构件117的前部中。此外,释放杆131在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心处经由摆动支点部151被可摆动地支撑在锁定构件117上。因此,作为锁定构件117和释放杆131的两个部件可以在附接至上导轨105之前装配成一个单元,并且提高了装配的操作性操作性。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操作手柄13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插入到一组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和后上引导突起部147j与一组前下引导突起部147i和后下引导突起部147k之间,引导突起部147g、147i、147j、147k设置在释放杆131的操作部159中。随着锁定释放操作的执行,操作手柄133以摆动支点部151作为支点与释放杆131一体地在锁定释放方向上操作。因此,操作手柄133的操作力被有效地传递至释放杆131,并且可以流畅地执行锁定释放工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摆动支点部151中,从固定部119的左端部和右端部突出的成对的突起部119b可转动地与设置在释放杆131的侧壁的上端部中的成对的凹部147a接合,并且该接合通过形成锁定构件117的板簧的偏置力来保持。在这种构造中,可以通过使用锁定构件117来保持成对的突起部119b和成对的凹部147a之间的接合状态,而无需使用额外的专用保持工具等。因此,可以简化结构。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了紧固件115,其被构造成将锁定构件117的固定部119固定到上导轨105的下表面。如图10所示,紧固件115包括凸缘(突起部)115c,其跨过锁定构件117在与上导轨105的上导轨顶壁105a相对的一侧上侧向突出。这里描述的“侧向”是图10中朝向释放杆131的侧壁147的方向。释放杆131包括位于凸缘115c上方的锁定突起部147e。
在这种情况下,当向上操作操作手柄133以使释放杆131与操作手柄133一起以摆动支点部151作为支点摆动和转动时或者当向下推动操作手柄133时,释放杆131有时会接收向下的力。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释放杆131的锁定突起部147e从上方与紧固件115的凸缘115c进行接触。这限制了释放杆131在摆动支点部151附近的向下运动,并由此可以防止释放杆131的凹部147a与锁定构件117的突起部119b脱离。
此外,可以想到锁定构件117的锁定齿125b不进入下导轨103的锁定槽127中并且跨在相邻的锁定槽127之间的下导轨内壁103e的下表面上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释放杆131不接收由锁定构件117的后弹性变形部123产生的向上的偏置力。然而,由于锁定突起部147e从上方与凸缘115c接触,因此防止了释放杆131向下移动。
换言之,紧固件115的凸缘115c具有保持释放杆131以限制其向下运动的保持功能。这种保持功能可以只通过在紧固件115中设置凸缘115c并在释放杆131中设置锁定突起部147e来实现,并且不需要设置额外的专用保持功能部件。因此,可以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当通过使用紧固件115将锁定构件117固定到上导轨105时,将紧固件115从图2中的下方插入。在这种情况下,释放杆131中的凹部147a周围的部分暂时经由锁定突起部147e被支撑在紧固件115的凸缘115c上。因此,装配的操作性操作性得到改善。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锁定突起部147e通过切割作为释放杆131的部件的侧壁147的部分并使其抬起而形成。因此,可以容易地形成锁定突起部147e。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锁定构件117的前弹性变形部141在释放杆131的操作部159前方的位置处与操作手柄133的连接部169接合,使得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连接部169的运动受到限制。操作手柄133被前弹性变形部141向上偏置,并且由此在操作手柄133和前下引导突起部147i之间形成间隙。
在这种构造中,当操作手柄133被操作成在锁定释放方向上向上转动时,操作手柄133从与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接触的状态迅速转动。因此,锁定释放工作流畅地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限制了操作手柄133在纵向方向上从释放杆131脱落,因此提高了锁定释放的操作性操作性。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锁定构件117中的前弹性变形部141的前端部包括在释放杆131的操作部159的前方位置处向上突出的前端爪145,并且操作手柄133的连接部169包括向下侧开口的配合凹部133a。在前端爪145从下方与配合凹部133a配合的状态下,操作手柄133被前弹性变形部141向上偏置。
因此,操作手柄133和释放杆131更可靠地彼此连接,并且锁定释放的操作性得到改善。此外,包括锁定构件117的向前突出超过释放杆131的前端爪145的前弹性变形部141设置在操作手柄133的连接部169的下方。由此,用连接部169覆盖包括前端爪145的前弹性变形部141的上部。因此,当操作者向下看时,包括前端爪145的前弹性变形部141被操作手柄133的连接部169遮住,并且操作者可以在感觉安全的情况下操作操作手柄133。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操作手柄133包括从形成操作手柄133的配合凹部133a的侧表面169b2的下端部朝向左侧和右侧向外突出的凸缘169b3,并且上引导突起部147g、147j与下引导突起部147i、147k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隙形成为使得释放杆131前侧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隙S1大于释放杆131后侧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隙S2。操作手柄133的凸缘169b3插入到上引导突起部147g、147j和下引导突起部147i、147k之间,并且操作手柄133因此被支撑成可相对于释放杆131在上下方向上摆动。此外,操作手柄133被偏置和支撑成使得通过前弹性变形部141使凸缘169b3从下方与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进行接触。
在这种构造中,当操作操作手柄133并使其在锁定释放方向上向上转动时,操作手柄133从操作手柄133的凸缘169b3与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进行接触的状态迅速转动。因此,锁定释放工作流畅地进行。
前侧的间隙S1大于后侧的间隙S2方便了将操作手柄133的连接部169插入上引导突起部147g、147j和下引导突起部147i、147k之间的工作并改善了装配性。而且,这种设计方便了操作手柄133的向上和向下摆动并改善了操作性。此外,后侧的间隙S2小于前侧的间隙S1稳定了作为操作手柄133相对于释放杆131摆动的支点的连接部169的位置,并提高了操作性。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构件117中,固定部119和前弹性变形部141在侧视图中通过前倾斜部135彼此连接,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图2所示的固定部119和前弹性变形部141基本上彼此平行的状态下,前弹性变形部141和后弹性变形部123弹性地变形,并且前端爪145和后端部125因这种弹性变形而被向上偏置。
因此,锁定构件117可以仅通过使具有平板形状的板簧构件弯曲而形成。由此,锁定构件117可以具有简单的结构并且易于制造。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锁定构件117中的前弹性变形部141的前端部包括在释放杆131的操作部159前方的位置处向上突出的前端爪145,并且在操作手柄133的下部中形成有与前弹性变形部141的前端爪145相配合的配合凹部133a。
由于如上所述前弹性变形部141的前端爪145在释放杆131的操作部159前方的位置处与操作手柄133的配合凹部133a配合,因此操作手柄133在轴向方向(前后方向)上的运动可以受到限制。这可以防止操作手柄133在轴向方向上的力直接作用于释放杆131上,并且限制释放杆131在轴向方向上的运动。此外,当操作手柄133接收来自前弹性变形部141的向上的偏置力时,连接部169的远端部以释放杆131的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作为支点被向下偏置。在这种情况下,在释放杆131中,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被操作手柄133的凸缘169b3向上偏置。因此,释放杆131被保持在摆动支点部151中的凹部147a和突起部119b彼此接合的状态,并且保持了操作手柄133中的连接部169的远端部被按压在后下引导突起部147k上的状态。
此外,锁定构件117的前弹性变形部141平行于操作手柄133的凹部170延伸,并且当向上操作操作手柄133时,将操作手柄133偏置的前弹性变形部141与操作手柄133一起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前端爪145和前弹性变形部141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与操作手柄133重叠的位置,并且不在左右方向上向外突出。因此,可以实现高安全性。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锁定构件117中的前弹性变形部141的前端爪145位于上导轨105的前端部的前方。因此,当操作手柄133要被装配到释放杆133时,可以容易地向下推动向前突出的前弹性变形部141,并且在这种状态下容易将操作手柄133插入释放杆131中。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当操作手柄133的前部中的把手168接收向下的负荷时,操作手柄133以前下引导突起部147i作为支点在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摆动,同时引起前弹性变形部141弯曲。在这种情况下,连接部169的后端部处的凸缘169b3远离后下引导突起部147k向上移动。
在操作手柄133中,凸缘169b3由此从下方与后上引导突起部147j进行接触,并且可以防止操作手柄133的不必要的摆动。如上所述的防止操作手柄133的不必要的摆动的作用在上导轨105向前突出超过下导轨103的状态下是有效的。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摆动支点部151可以基本上设定在由板簧形成的锁定构件117的厚度内。因此,可以通过紧凑的方式形成摆动支点结构。
当释放杆131接收冲击并向后移动时,凹部147a与突起部119b脱离。在这种情况下,凹部147a和突起部119b仅略微塑性变形,同时释放杆131向下移动与图10中所示的间隙T对应的量。因此,使释放杆131在锁定释放方向上转动的力非常小。因此,可以防止释放杆131向下推动锁定构件117并且当凹部147a与突起部119b脱离时更可靠地防止锁定释放。
通过改变凹部147a或突起部119b的形状,可以容易地设定使凹部147a与突起部119b脱离的负荷。例如,突起部119b的下部可以形成为向下突出的弯曲形状,以匹配凹部147a的弯曲形状。凹部147a可以具有其底部具有扁平形并且倾斜表面设置在扁平形底部的前方和后方的形状。
注意,当凹部147a要与突起部119b脱离时,释放杆131向下移动并且锁定突起部147e与紧固件115的凸缘115c进行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释放杆131接收的向后的负荷很大。因此,例如,凹部147a由于锁定突起部147e变形而与突起部119b脱离。
第二实施方式
图19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装置101A的侧剖视图,其对应于图2。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释放杆131的一些部分和操作手柄133的一些部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下导轨103和上导轨105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那些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锁定构件117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基础形状。但是,如图19和图21A所示,倾斜部141a形成在前弹性变形部141在前端爪145那一侧的部分中。倾斜部141a在前倾斜部135那一侧的部分是平坦表面141b。倾斜部141a倾斜为使得倾斜部141a在前端爪145那一侧的部分位于倾斜部141a在平坦表面141b那一侧的部分上方。
接下来,描述释放杆131A。图24至图27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释放杆131A。释放杆131A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释放杆131的不同之处在于包括操作部159的前部的形状。
在操作部159的前上壁157中,形成有向后突出成弧形的弧形突起部157a。平面图中的前上壁157的面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通过弧形突起部157a增大。如图20B所示,在前上壁157的中心处形成有向下突出的接合突起部157b。例如,接合突起部157b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椭球形状并且可以通过压花形成。
接合突起部157b与后面描述的形成在操作手柄133A的上表面上的接合孔169c接合。锁定构件117的前弹性变形部141向上偏置操作手柄133A,这使接合孔169c与接合突起部157b接合。具体地,由在前弹性变形部141向上偏置操作手柄133A时彼此接合的接合突起部157b和接合孔169c形成的接合部设置在释放杆131A的操作部159和位于与操作手柄133A的弯曲凹部169e对应的位置处的连接部169中。
在操作部159后方在侧壁147的上部中形成有朝向彼此突出的成对的突起形状部147m。成对的突起形状部147m通过使侧壁147的上端部沿纵向方向突出成桥形而形成,并且像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后上引导突起部147j那样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伸长。成对的突起形状部147m之间的间隙小于成对的后上引导突起部147j之间的间隙。操作手柄133A中的连接部169的远端部设置在成对的突起形状部147m的下方。
在成对的突起形状部147m的下端部中形成有作为锁定突起部的锁定爪147m1。锁定爪147m1在突起形状部147m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心位置处从突起形状部147m的下端表面向下突出。此外,如图21A所示,在操作手柄133A的远端部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大致V形的锁定槽169d。
当与锁定释放方向相反地向下推动操作手柄133A并且通过这种推动使连接部169的远端部向上移动时,锁定槽169d被锁定到锁定爪147m1。具体地,由当向下推动操作手柄133A并且通过这种推动使连接部169的远端部向上移动时相互锁定的锁定爪147m1和锁定槽169d形成的锁定部设置在释放杆131A的突起形状部147m和操作手柄133A的形成为具有大致M形截面的部分中。
在左侧壁和右侧壁147的位于操作部159那一侧的端部中形成有从左侧壁和右侧壁147的下端边缘朝向彼此弯曲的下凸缘147n。如图25所示,成对的下凸缘147n朝向彼此突出的量与成对的突起形状部147m朝向彼此突出的量基本相同。
下凸缘147n形成在从释放杆131A的前端部到突起形状部147m后方的位置的区域中。在下凸缘147n的后端部中形成有向上弯曲的止动部147p。止动部147p位于突起形状部147m的后端部附近。在下凸缘147n中、止动部147p的前方形成有朝向侧壁147凹陷的缺口凹部147q。
如图27所示,止动部147p倾斜为使得其上端部比其下端部定位为更靠近左右方向上的中心。止动部147p面向操作手柄133A的后端部并且在操作手柄133A相对于释放杆131A向后移动时与操作手柄133A的后端部进行接触。止动部147p替换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突起部147c。
如图26所示,作为接触部的弧形突起部147r在下凸缘147n中形成在跨过缺口凹部147q与止动部147p相对的一侧。弧形突起部147r向上突出,使得其上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弧形。如图21A所示,操作手柄133A的位于连接部169那一侧的部分的下表面从上方与弧形突起部147r接触。弧形突起部147r只需要形成在连接部169与下凸缘147n进行接触的至少一些位置处,但是可以形成为越过下凸缘147n在左右方向上的整个区域。
接下来,描述操作手柄133A。图28至图30B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操作手柄133A。操作手柄133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手柄133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部169周围的形状。
如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连接部169具有柱状部分被从上方和下方挤压的的形状。连接部169在臂167那一侧的前部169f中的挤压形状与其在作为跨过前部169f与臂167相对的一侧的远端部那一侧(后侧)的后部169r中的不同。
如图30A所示,前部169f具有下表面以弯曲的形状向上凹陷的弯曲凹部169e。弯曲凹部169e的左端部和右端部经由弯曲的折弯部169j连接至侧壁169k的下端部。侧壁169k的上端部连接至上表面中的弧形部169s。上述接合孔169c在靠近后部169r的位置处形成在弧形部169s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处。如图30B所示,后部169r具有大致M形的截面。例如,在整个连接部169被加工成具有如前部169f中那样的弯曲凹部169e之后,执行M形部分的加工。
如图28所示,前部169f的下表面和后部169r的下表面基本齐平,并且后部169r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前部169f的上表面下方。前部169f和后部169r之间的部分的上表面倾斜成倾斜部169g。如图29所示,前部169f的宽度与后部169r的宽度基本相同。
如图30B所示,后部169r的大致M形的部分包括在左侧和右侧的位置上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成对的垂直壁169r1、从成对的垂直壁169r1的上端部朝向彼此延伸的水平壁169r2以及在与垂直壁169r1相对的一侧从水平壁169r2的端部朝向彼此倾斜地向下延伸的斜壁169r3。
成对的左斜壁和右斜壁169r3在下端部处的连接部169r4处彼此连接。连接部169r4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垂直壁169r1的下端部上方。注意,在柱状构件被从上方和下方挤压的状态下,垂直壁169r1、水平壁169r2、斜壁169r3和连接部169r4各自都包括外部(上部)和内部(下部)。外部(上部)和内部(下部)彼此不紧密接触并且在它们之间形成有间隙。
如图21A所示,在前部169f的靠近其前端部的下部中形成有通孔169h,锁定构件117的前端爪145插入其中。在前端爪145插在通孔169h中的状态下,锁定构件117利用前弹性变形部141向上推动操作手柄133A。在通孔169h的前端部中形成有向内弯曲的弯曲件169i。弯曲件169i和前端爪145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面对。
在这种状态下,在操作手柄133A中,前部169f的上表面被从下方推压在前上壁157(操作部159)的下表面上,同时接合孔169c与释放杆131A的接合突起部157b接合。同时,后部169r的大致M形的部分中的垂直壁169r1的下端部因被推动而从上方与弧形突起部147r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释放杆131A的成对的突起形状部147m位于大致M形的部分的左水平壁和右水平壁169r2的上方。
如图23所示,在接合孔169c与释放杆131A的接合突起部157b接合的状态下,前部169f的左侧壁和右侧壁169k靠近释放杆131A的左侧壁和右侧壁147。在这种情况下,前部169f的下端部(弯部169j的下端部)与释放杆131A的下凸缘147n间隔开,并形成间隙S。
接下来,描述如上所述构造的座椅滑动装置101A的操作。
图19示出了锁定保持状态,其中图22所示的锁定构件117的锁定齿125b通过与下导轨103的锁定槽127接合而被锁定。当乘员在此状态下操作操作手柄133A时,在操作手柄133A中,连接部169的后部169r向下推动弧形突起部147r,并且前部169f向上推动操作部159的下表面。在这种情况下,操作手柄133A的向上操作力经由操作部159传递至释放杆131A。
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操作手柄133A由此与释放杆131A一体地围绕摆动支点部151在图19的顺时针方向上摆动和转动。在这种情况下,在释放杆131A中,释放按压部153的弯曲突起部153a向下推动锁定构件117的后端部125,并且锁定被释放。
当乘员在锁定被释放的情况下确定了前后方向上的座椅位置并且随后从操作手柄133A松开他或她的手时,锁定构件117的后弹性变形部123向上推动释放按压部153以使释放杆131A摆动和转动,并且座椅滑动装置101A返回到图19中的锁定保持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释放杆131A与操作手柄133A一起围绕摆动支点部151在图19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摆动和转动。
例如,假设在图19的状态下车辆从后面受到撞击并且乘员的脚后跟向后移动并撞击操作手柄133A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操作手柄133A接收的负荷有时导致前端爪145与通孔169h脱离。在这种情况下,操作手柄133A的向后运动导致后部169r与释放杆131A的止动部147p进行接触,并且由此限制操作手柄133A相对于释放杆131A的向后运动。
当止动部147p从操作手柄133A接收向后的负荷时,摆动支点部151中的凹部147a与锁定构件117的突起部119b脱离,并且释放杆131A与操作手柄133A一起向后移动。如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这减小了脚后跟撞击操作手柄133A时乘员的脚后跟所接收的冲击。
同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锁定构件117和释放杆131A可以在装配到上导轨105之前装配成一个单元。因此,可以改善装配的操作性。
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操作手柄133A被构造成在锁定构件117和释放杆131装配到上导轨105的情况下使得连接部169从释放杆131A的前端开口插入释放杆131A,同时使锁定构件117的前弹性变形部141向下弯曲。在这种情况下,锁定构件117的前端爪145在于大致M形的部分中的连接部169r4的下端部和弯曲凹部169e的内表面上滑动的同时或在靠近该下端部和该内表面的状态下相对于该下端部和该内表面移动。
由此,连接部169的后部169r(大致M形的部分)插入突起形状部147m和下凸缘147n之间,并且锁定构件117的前端爪145插入通孔169h中。结果,实现了图19和图21A所示的完成装配的状态。如上所述,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操作手柄133A只需要在锁定构件117的前弹性变形部141向下弯曲的情况下插入释放杆131A中,并且操作手柄133A的装配的操作性得到改善。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1A所示,接合突起部157b与接合孔169c接合,并且锁定爪147m1与锁定槽169d间隔开。在后部169r的后端部和止动部147p之间形成有间隙。
当将操作手柄133A插入释放杆131A中时,后部169r被插入,并且然后大约前部169f在前后方向上的基本上一半被插入。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3所示,在释放杆131A的下凸缘147n和操作手柄133A的连接部169(前部169f)之间形成有间隙S。因此,方便了将连接部169插入释放杆131A中的工作。
下凸缘147n在释放杆131A的前端部处设置在操作部159下方。在这种构造中,当向下推动操作手柄133A中的把手168周围的部分时,操作手柄133A在使前弹性变形部141弹性地变形的同时以下凸缘147n的前端部作为支点在图19和图21A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摆动,并设定为图21B中的状态。如图23所示的在释放杆131A的下凸缘147n和操作手柄133A之间形成的间隙S使操作手柄133A能够流畅地在逆时针方向上摆动。
在这种情况下,当如图21B所示接合突起部157b与接合孔169c脱离时,连接部169的后部169r向上移动。后部169r的向上运动使锁定爪147m1锁定到锁定槽169d。锁定爪147m1被形成为通过进入锁定槽169d而防止操作手柄133A向前移动并从释放杆131A脱落。
具体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释放杆131A包括在成对的突起形状部147m的下部中向下突出的锁定爪147m1。在操作手柄133A中,具有大致M形截面的部分的上表面设置有锁定槽169d,当连接部169的远端部在操作手柄133A向下按压的情况下向上移动时,锁定爪147m1被锁定到锁定槽169d。
因此,当操作手柄133A接收向下的负荷时,可以防止操作手柄133A向前移动和从释放杆131A脱落,并且提高了可靠性。防止操作手柄133A脱落可以防止负荷在前后方向上作用在锁定构件117上。此外,通过使大致M形的后部169r的上表面与突起形状部147m的下端表面进行接触,可以限制操作手柄133A中的把手168不必要的向下运动。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释放杆131A中,操作部159包括向下突出的接合突起部157b。在操作手柄133A中,被构造成当操作手柄133A被锁定构件117的前弹性变形部141向上偏置时与接合突起部157b接合的接合孔169c在连接部169的上表面上设置在与弯曲凹部169e对应的位置处。
因此,例如,当操作操作手柄133A时,在前后方向上作用在操作手柄133A上的负荷经由由接合突起部157b和接合孔169c形成的接合部传递至释放杆131A。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防止操作手柄133A的负荷作用在锁定构件117上,并且锁定构件117的耐久性得到提高。锁定构件117的耐久性的提高实现了诸如进一步稳定锁定保持状态、进一步稳定锁定释放操作等的效果,并且可靠性得到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操作手柄133A的连接部169在下表面中包括具有向上弯曲的形状的弯曲凹部169e,并且弯曲凹部169e后方的连接部169形成为具有大致M形截面,其上端部形成为平坦表面。因此,被构造成将施加到操作手柄133A上的操作力传递至释放杆131A的连接部169具有比柱状臂167和柱状把手168更高的刚度,并且耐用性得到提高。
例如,后部169r在上下方向上受到挤压以形成为大致M形。这使需要插入到释放杆131A的突起形状部147m(锁定爪147m1)和弧形突起部147r之间的后部169r能够精确制造。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释放杆131A包括:下凸缘147n,其位于操作部159的下方并且从左侧壁和右侧壁147的下端朝部向彼此弯曲,并且在向下推动操作手柄133A时与操作手柄133A进行接触;弧形突起部147r,其在操作部159后方设置在释放杆131A的下部中,其中当前弹性变形部141向上偏置操作手柄133A时,连接部169中的具有大致M形截面的部分的下部向下移动并与弧形突起部147r进行接触;成对的突起形状部147m,其从左侧壁和右侧壁147朝向彼此突出并且设置成使得具有大致M形截面的部分设置在突起形状部147m和弧形突起部147r之间;以及止动部147p,其面向具有大致M形截面的部分的远端部并且在操作手柄133A相对于释放杆131A向后移动时与操作手柄133A进行接触。
在这种构造中,当在锁定释放方向上操作操作手柄133A时,前部169f向上推动操作部159,同时连接部169的后部169r向下按压弧形突起部147r。可以由此容易地释放锁定。同时,当与锁定释放方向相反地向下推动操作手柄133A时,操作手柄133A以下凸缘147n作为支点摆动,并且后部169r与突起形状部147m的下端部进行接触,以防止不必要的摆动。当向后推动操作手柄133A并且前端爪145与通孔169h脱离时,后部169r与止动部147p进行接触。因此,可以限制操作手柄133A相对于释放杆131A的向后运动。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弧形突起部147r和止动部147p一体地设置在下凸缘147n中。因此,释放杆131A可以具有简单的结构并且易于制造。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后上引导突起部147j、前下引导突起部147i和后下引导突起部147k各自通过弯曲或切割释放杆13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147并使其抬起来形成。然而,这些突起部可以构造成形成为与侧壁147分开并通过焊接等附接至侧壁147的构件。在这种情况下,该构造可以是每个前上引导突起部147g和对应的后上引导突起部147j形成为一个构件并且每个前下引导突起部147i和对应的后下引导突起部147k形成为一个构件。
尽管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弧形突起部147r和止动部147p一体地设置在下凸缘147n中,但是弧形突起部147r和止动部147p可以与下凸缘147n分开地独立地设置在左侧壁和右侧壁147上。
尽管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接合突起部157b设置在释放杆131A中并且接合孔169c设置在操作手柄133A中,但是该构造可以颠倒,使得接合孔设置在释放杆131A中并且接合突起部设置在操作手柄133A中。此外,尽管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锁定爪147m1设置在释放杆131A中并且锁定槽169d设置在操作手柄133A中,但是该构造可以颠倒,使得锁定槽设置在释放杆131A中并且锁定爪设置在操作手柄133A中。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18以及图31和图32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由于图1至图18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下面省略其描述并且结合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描述。
图31是示出锁定构件117的锁定齿125b与分别的锁定槽127接合的状态的平面图。图32是从上导轨105的右上导轨侧壁105b内侧观察的图31中的接合状态的侧视图,省略了下导轨103的下导轨底壁103a的图示。注意,在图31和图32中,右侧(图31中的上侧)的三个锁定齿125b从前侧(图31中的左侧)开始被称为锁定齿125b1、125b2、125b3,并且左侧(图31中的下侧)的三个锁定齿125b从前侧(图31中的左侧)开始被称为锁定齿125b4、125b5、125b6。
在这种构造中,锁定槽127在设计中在车辆前后方向(图31中的左右方向,后文中同样适用)上具有相同的宽度。同时,锁定齿125b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使得最右前方的锁定齿125b1的宽度和最左前方的锁定齿125b4的宽度大于其他四个锁定齿125b2、125b3、125b5、125b6的宽度。此外,锁定齿125b1的宽度L1大于锁定齿125b4的宽度L2(L1>L2)。具体地,锁定齿125b1的宽度L1最大,锁定齿125b4的宽度L2是仅次于锁定齿125b1的宽度L1的第二大。其他四个锁定齿125b2、125b3、125b5、125b6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宽度L,并且宽度L小于宽度L2(L1>L2>L)。
在上述构造中,锁定齿125b1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与锁定槽127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进行接触,并且锁定齿125b1和锁定槽127之间在前后方向上无间隙。在锁定齿125b4和锁定槽127之间形成有前后方向上的小间隙。在其他四个锁定齿125b2、125b3、125b5、125b6与锁定槽127之间形成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隙大于在锁定齿125b4与锁定槽127之间形成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隙。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座椅滑动装置包括:下导轨103,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上导轨105,其被构造成在其纵向方向上相对于下导轨103移动;以及锁定构件117,其附接至上导轨105,从而能够围绕摆动支点部151在前后方向上摆动,并且包括锁定齿125b,其被构造成与形成在下导轨103中的锁定槽127接合并在锁定方向上被偏置。多个锁定槽127在下导轨103的左部和右部中的每一个上设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齐。多个锁定齿125b在锁定构件117的左部和右部中的每一个上设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齐。
多个锁定齿125b中最靠近摆动支点部151的右锁定齿125b1和与该锁定齿125b1接合的锁定槽127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无间隙。比锁定齿125b2、125b3、125b5、125b6和与这些锁定齿125b2、125b3、125b5、125b6接合的锁定槽127之间形成的间隙更小的间隙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在多个锁定齿125b中最靠近摆动支点部151的左锁定齿125b4和与该锁定齿125b4接合的锁定槽127之间,锁定齿125b2、125b3、125b5、125b6是除了最靠近摆动支点部151的成对的右锁定齿125b1和左锁定齿125b4之外的多个锁定齿125b。换言之,锁定齿125b4和锁定槽127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间隙小于锁定齿125b2、125b3、125b5、125b6和锁定槽127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隙。
注意,如图32所示,锁定槽127各自被构造成使得其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在上部中比下部中更大,并且锁定齿125b1和锁定槽127彼此进行接触的位置靠近锁定槽127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其他锁定齿125b2至125b6与锁定槽127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隙形成在该中心位置附近。
在这种构造中,通常,仅最右前方的锁定齿125b1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与锁定槽127进行接触并且不形成间隙。同时,其他五个锁定齿125b2至125b6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不与锁定槽127接触并且形成有间隙。这确保了锁定齿125b容易插入锁定槽127中。注意,锁定齿125b和锁定槽127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隙使得其他五个锁定齿125b2至125b6中的锁定齿125b4和锁定槽127之间的间隙小于其他四个锁定齿125b2、125b3、125b5、125b6和锁定槽127之间的间隙。
例如,假设在这种状态下车辆在前后方向上与某物碰撞并且由下导轨103和上导轨105形成的导轨体106在前后方向上接收冲击负荷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下导轨103和上导轨105接收作用在下导轨103相对于上导轨105在前后方向上移位的方向上的力。然后,下导轨103(锁定槽127)和附接至上导轨105的锁定构件117(锁定齿125b)也接收作用在下导轨103相对于锁定构件117在前后方向上移位的方向上的力。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最右前方的锁定齿125b1与锁定槽127在前后方向上无间隙地接合,因此锁定齿125b1首先在接合部中接收上述力。然后,在前后方向上和锁定槽127之间的间隙小于其他四个锁定齿125b2、125b3、125b5、125b6和锁定槽127之间的间隙的锁定齿125b4与锁定槽127进行接触并接收该力。
如上所述,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当导轨体106在前后方向上接收冲击负荷时,在左位置和右位置上在前后方向上对齐的多个锁定齿125b中,最右前方的锁定齿125b1和最左前方的锁定齿125b4在锁定齿125b1、125b4后方的其他锁定齿125b2、125b3、125b5、125b6之前与锁定槽127进行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锁定构件117通过最右前方的锁定齿125b1和最左前方的锁定齿125b4在前后方向上压靠在下导轨103中的右锁定槽和左锁定槽127上而被支撑。因此,可以抑制围绕前后方向上的轴线扭转导致的变形。
因此,例如,可以防止由于最右前方的锁定齿125b1与锁定槽127进行接触并且然后在这种状态下最左后方的锁定齿125b6随后与锁定槽127进行接触而引起的锁定构件117的扭转。因此,可以防止在锁定齿125b4与锁定槽127脱离的方向上的变形。锁定构件117和下导轨103之间的锁定强度由此变得稳定并且也得到改善。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设计中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齐的多个锁定槽127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基本相同的间隔设置,并且多个锁定齿125b中最靠近摆动支点部151的最右前方的锁定齿125b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L1最大,并且大于其他锁定齿125b2至125b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L2。多个锁定齿125b中最靠近摆动支点部151的最左前方的锁定齿125b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L2形成为仅次于锁定齿125b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L1为第二大。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即使在制造中锁定齿和锁定槽的尺寸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具有大于宽度L的宽度L1、L2的最右前方的锁定齿125b1和最左前方的锁定齿125b4也在锁定齿125b1、125b4后方的其他锁定齿125b2、125b3、125b5、125b6之前与锁定槽127接触。因此,如上所述,可以防止例如由于最右前方的锁定齿125b1与锁定槽127接触并且然后在这种状态下最左后方的锁定齿125b6随后与锁定槽127接触而引起的锁定构件117的扭转。因此,可以防止在锁定齿125b4与锁定槽127脱离的方向上的变形。。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锁定构件117由板簧形成,并且多个锁定齿125b一体地形成在板簧中。在由板簧形成的锁定构件117中,由于弹性变形而倾向于发生上述扭转。因此,使最右前方的锁定齿125b1和最左前方的锁定齿125b4在锁定齿125b1、125b4后方的其他锁定齿125b2、125b3、125b5、125b6之前与锁定槽127接触对于抑制锁定齿125b与锁定槽127的脱离是非常有效的。
尽管最右前方的锁定齿125b1的宽度L1被设定为最大并且最左前方的锁定齿125b4的宽度L2被设定为仅次于宽度L1的第二大,但是该构造可以是使得最左前方的锁定齿125b4的宽度L2被设定为最大并且最右前方的锁定齿125b1的宽度L1被设定为仅次于宽度L2的第二大。换言之,该构造可以是使得最右前方的锁定齿125b1和最左前方的锁定齿125b4中的一个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被设定为最大,并且另一个锁定齿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被设定为第二大。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锁定构件117的锁定齿125b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连接部125c相互连接,并且形成孔125a。然而,该构造可以是在没有连接部125c的情况下形成锁定齿并且形成在左外侧和右外侧上开口的凹部而不是孔125a。尽管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左部和右部的每一个中三个锁定齿125b在前后方向上对齐,但是也可以在左部和右部的每一个中设置四个以上的锁定齿。
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然而,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实施为其他特定形式。因此,提出的实施方式在各方面都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前面的说明来表示,并且落入权利要求的等同物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因此都包含在其中。
而且,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效果仅是通过本发明实现的最佳效果的列举。因此,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那些。

Claims (13)

1.一种座椅滑动装置,其包括:
下导轨,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包括被锁定部;
上导轨,其能在所述下导轨的纵向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下导轨移动;
锁定构件,其附接至所述上导轨并且包括锁定部,所述锁定部在所述锁定部与所述被锁定部接合的锁定方向上被偏置;
释放杆,其在所述上导轨的纵向方向上设置在与所述锁定构件重叠的位置处;
操作手柄,其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从所述释放杆的前侧伸出,并且被构造成响应于锁定释放操作通过与所述释放杆一体地以摆动支点部作为支点移动而在锁定释放方向上操作所述释放杆,其中,
所述释放杆包括:
释放按压部,其能够按压所述锁定构件的所述锁定部周围的部分,以释放所述锁定部与所述被锁定部的接合;
操作部,其位于所述释放杆的前侧并且被构造成通过所述操作手柄的所述锁定释放操作而被操作;以及
所述摆动支点部,其设置在所述释放按压部和所述操作部之间,并且
所述锁定构件是板簧,其一体地包括:
基部,其包括所述摆动支点部并固定到所述上导轨;
后偏置部,其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基部后方并且被构造成在所述锁定方向上偏置所述锁定部;以及
前偏置部,其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基部前方并且被构造成向上偏置所述操作手柄,所述前偏置部的偏置力小于所述后偏置部的偏置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中,
所述摆动支点部包括:
从所述基部的左端部和右端部突出的一对第一突起部;以及
设置在所述释放杆的侧壁的上端部中的一对凹部,
所述一对第一突起部和所述一对凹部可转动地彼此接合,并且
所述一对第一突起部和所述一对凹部之间的接合通过所述板簧的偏置力保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被构造成将所述基部固定到所述上导轨的下表面,其中,
所述紧固件包括第二突起部,所述第二突起部跨过所述锁定构件在与所述上导轨相对的一侧上侧向突出,并且
所述释放杆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突起部上方的锁定突起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手柄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在设置在所述释放杆中的上引导突起部和下引导突起部之间延伸,
所述前偏置部在所述操作部前方的位置处与所述操作手柄的后连接部接合,使得所述前偏置部和所述后连接部之间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运动受到限制,并且
在所述操作手柄被所述前偏置部向上偏置的情况下,在所述操作手柄和所述下引导突起部之间形成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中,
所述前偏置部的前端部包括在所述操作部前方的位置处向上突出的配合突起部,
所述后连接部包括朝下侧开口的配合凹部,并且
在所述配合突起部从下方与所述配合凹部配合的情况下,所述操作手柄被所述前偏置部向上偏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手柄包括从形成所述配合凹部的侧表面的下端部朝向左侧和右侧向外突出的凸缘,
所述上引导突起部和所述下引导突起部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隙在所述释放杆的前侧比在所述释放杆的后侧更大,
所述操作手柄被支撑为能相对于所述释放杆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并且
所述凸缘:
在所述上引导突起部和所述下引导突起部之间延伸,并且
被所述前偏置部偏置并支撑,以从下方与所述上引导突起部进行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手柄包括后连接部,
所述后连接部包括:
弯曲凹部,其凹陷的形状为下表面向上弯曲;以及
具有大致M形截面的部分,其设置在所述弯曲凹部后方并且具有作为平坦表面的上端部,并且
所述释放杆包括:
左侧壁和右侧壁;
下凸缘,其位于所述操作部下方并且从所述左侧壁和所述右侧壁的下端部朝向彼此弯曲,所述下凸缘被构造成与被向下推动的所述操作手柄进行接触;
接触部,其在所述操作部后方设置在所述释放杆的下部中,并且被构造成与被所述前偏置部向上偏置的所述操作手柄的所述具有大致M形截面的部分的下部进行向上接触;
一对突起形状部,其从所述左侧壁和所述右侧壁朝向彼此突出,并且被设置成使得所述具有大致M形截面的部分设置在所述接触部和所述一对突起形状部之间;以及
止动部,其面向所述具有大致M形截面的部分的远端部并且被构造成与相对于所述释放杆向后移动的所述操作手柄进行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操作部和所述后连接部在与所述操作手柄的所述弯曲凹部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接合部,所述接合部包括被构造为在所述操作手柄被所述前偏置部向上偏置时彼此接合的接合突起部和接合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一对突起形状部和所述具有大致M形截面的部分设置有锁定部,所述锁定部包括被构造为在所述后连接部的远端部因向下推动所述操作手柄而向上移动时彼此锁定的锁定突起部和锁定槽。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接触部和所述止动部一体地设置在所述下凸缘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中,
所述锁定构件附接至所述上导轨,从而能围绕所述摆动支点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摆动,
所述被锁定部是在所述下导轨的左部和右部的每一个中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对齐的锁定槽,
所述锁定部是在所述锁定构件的左部和右部的每一个中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对齐的锁定齿,
第一锁定齿和第一锁定槽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无间隙地相互接合,所述第一锁定齿是所述锁定齿中最靠近所述摆动支点部的左锁定齿和右锁定齿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锁定槽是与所述第一锁定齿接合的其中一个锁定槽,
第二锁定齿和第二锁定槽之间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间隙小于第三锁定齿和第三锁定槽之间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每个间隙,所述第二锁定齿是最靠近所述摆动支点部的所述左锁定齿和所述右锁定齿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二锁定槽是与所述第二锁定齿接合的其中一个锁定槽,所述第三锁定齿是除了所述第一锁定齿和所述第二锁定齿之外的锁定齿,所述第三锁定槽是所述锁定槽中与所述第三锁定齿接合的锁定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中,
所述锁定槽中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相邻的锁定槽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以相同的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锁定齿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第一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锁定齿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第二宽度和所述第三锁定齿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第三宽度,并且
所述第二宽度大于所述第三宽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座椅滑动装置,其中,所述锁定齿一体地形成在所述板簧中。
CN201910197191.8A 2018-03-16 2019-03-15 座椅滑动装置 Active CN1102714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9481 2018-03-16
JP2018-049494 2018-03-16
JP2018049494A JP7023148B2 (ja) 2018-03-16 2018-03-16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2018-049481 2018-03-16
JP2018160224A JP7048453B2 (ja) 2018-03-16 2018-08-29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2018-160224 2018-08-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1460A CN110271460A (zh) 2019-09-24
CN110271460B true CN110271460B (zh) 2021-08-03

Family

ID=65628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97191.8A Active CN110271460B (zh) 2018-03-16 2019-03-15 座椅滑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40775B2 (zh)
EP (1) EP3546281B1 (zh)
CN (1) CN1102714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225822A1 (de) * 2016-09-21 2018-03-22 Adient Luxembourg Holding S.a.r.l. Sitzschienenpaar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JP7141278B2 (ja) * 2018-08-27 2022-09-22 トヨタ車体精工株式会社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7017490B2 (ja) * 2018-09-27 2022-02-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7173884B2 (ja) * 2019-01-25 2022-11-1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装置
JP7378301B2 (ja) * 2020-01-23 2023-11-13 株式会社Tf-Metal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2023118225A (ja) * 2022-02-15 2023-08-25 株式会社Tf-Metal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91519A (zh) * 2010-04-28 2012-11-21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滑动轨道装置
CN103253160A (zh) * 2012-02-21 2013-08-2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座椅滑动装置
CN203318208U (zh) * 2012-06-21 2013-12-04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的防振结构
CN203844632U (zh) * 2011-07-12 2014-09-24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CN203854532U (zh) * 2011-07-12 2014-10-0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JP2015093578A (ja) * 2013-11-12 2015-05-1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CN107921890A (zh) * 2015-08-28 2018-04-17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36311B1 (fr) 1995-07-04 1997-09-05 Faure Bertrand Equipements Sa Glissiere verrouillable en position pour sieges de vehicules automobiles
JPH1032959A (ja) 1996-07-15 1998-02-03 Hideyasu Nakaoka 円運動による慣性力を利用した発電装置
JP3782203B2 (ja) 1997-05-30 2006-06-07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トラックのロック機構
JP4098057B2 (ja) * 2002-10-11 2008-06-1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4947123B2 (ja) 2009-11-04 2012-06-0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ライド装置
JP5545834B2 (ja) 2010-04-28 2014-07-09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ライドレール装置
JP5647507B2 (ja) 2010-12-13 2014-12-24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ライドレール装置
JP5482750B2 (ja) * 2011-09-06 2014-05-0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5613744B2 (ja) * 2012-10-24 2014-10-29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ライドレール装置
JP6089759B2 (ja) * 2013-02-19 2017-03-0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WO2018062076A1 (en) * 2016-09-30 2018-04-05 Tf-Metal Co., Ltd. Seat slide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91519A (zh) * 2010-04-28 2012-11-21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滑动轨道装置
CN203844632U (zh) * 2011-07-12 2014-09-24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CN203854532U (zh) * 2011-07-12 2014-10-0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CN103253160A (zh) * 2012-02-21 2013-08-2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座椅滑动装置
CN203318208U (zh) * 2012-06-21 2013-12-04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座椅设备的防振结构
JP2015093578A (ja) * 2013-11-12 2015-05-1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CN107921890A (zh) * 2015-08-28 2018-04-17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1460A (zh) 2019-09-24
EP3546281B1 (en) 2021-08-25
EP3546281A1 (en) 2019-10-02
US10940775B2 (en) 2021-03-09
US20190283630A1 (en) 2019-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71460B (zh) 座椅滑动装置
US8136784B2 (en) Vehicle seat slide device
US8757577B2 (en) Slide rail device for vehicle
US9073455B2 (en) Slide rail device for vehicle
EP2653341A1 (en) Slide rail device for vehicle
WO2005096887A1 (ja) スライドレールのストッパ装置
KR101477581B1 (ko) 시트 트랙 슬라이드 장치에 있어서의 록 기구
US20110080010A1 (en) Handle device for vehicle door
JP7048453B2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US20120006963A1 (en) Seat slide device
JP6904848B2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EP1050640A2 (en) Vehicle door handle
JP4917298B2 (ja) シートトラックのロック機構
US11840163B2 (en) Seat sliding device
CN116605106A (zh) 座椅滑动装置
JP2006224913A (ja) シートトラック装置
JP7023148B2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US6193203B1 (en) Seat sliding apparatus
JP2021030928A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2016145024A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2023017180A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2010125955A (ja) 車両用スライドレール装置
JP2021041844A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4005894B2 (ja) ブレーキケーブルの接続装置
JP2022186074A (ja)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