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05887A - 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05887A
CN110205887A CN201910497312.0A CN201910497312A CN110205887A CN 110205887 A CN110205887 A CN 110205887A CN 201910497312 A CN201910497312 A CN 201910497312A CN 110205887 A CN110205887 A CN 1102058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ad bridge
road
bridge
ladder
congested traff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973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玉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049731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05887A/zh
Publication of CN110205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058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4Road crossings on different levels;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roads on different leve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包括第一道路桥、第二道路桥、第三道路桥与第四道路桥,所述第一道路桥、第二道路桥、第三道路桥与第四道路桥呈井字上下错位交叉排列,且第一道路桥位于第四道路桥的一侧,所述第二道路桥位于第三道路桥的前端,所述第一道路桥、第二道路桥、第三道路桥与第四道路桥的上端外表面均设置有桥体,且桥体的一端设置有梯子,所述梯子的一侧设置有倾斜道路,所述第二道路桥靠近一侧的位置设置有下坡路段,且下坡路段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换向道路。该无拥堵交通路口,可以不用设置红路灯,并且在车流量较多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堵车现象,可使行人与机动车辆互不干扰,保证城市交通畅通无阻。

Description

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道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也越来越发达,自然私家车的数量也剧增,在行车高峰期城市交通较为拥堵,尤其是在路口处,通过红绿灯的交通规则使行人与车辆错分开,也将不同转向的车辆错分开,但这个不能够使多种交通同时进行,其相互之间具有严重干扰性,具有时间间隔,虽然能够正常进行疏通行驶,但是无法较好的解决拥堵问题,增加了外出者的外出时间。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该无拥堵交通路口,可以不用设置红路灯,并且在车流量较多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堵车现象,可使行人与机动车辆互不干扰,保证城市交通畅通无阻。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包括第一道路桥、第二道路桥、第三道路桥与第四道路桥,所述第一道路桥、第二道路桥、第三道路桥与第四道路桥呈井字上下错位交叉排列,且第一道路桥位于第四道路桥的一侧,所述第二道路桥位于第三道路桥的前端,所述第一道路桥、第二道路桥、第三道路桥与第四道路桥的上端外表面均设置有桥体,且桥体的一端设置有梯子,所述梯子的一侧设置有倾斜道路,所述第二道路桥靠近一侧的位置设置有下坡路段,且下坡路段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换向道路。
优选的,所述第一道路桥与第二道路桥交叉的位置存在间距,且第一道路桥位于第二道路桥的上方,所述第一道路桥与第三道路桥交叉的位置存在距离,且第三道路桥位于第一道路桥的上方,所述第三道路桥与第四道路桥交叉的位置存在距离,且第三道路桥位于第四道路桥的下方,所述第四道路桥与第二道路桥交叉的位置存在距离,且第二道路桥位于第四道路桥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倾斜道路与梯子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倾斜道路与梯子均设置在第一道路桥、第二道路桥、第三道路桥与第四道路桥的交叉处。
优选的,所述换向道路位于第二道路桥与第三道路桥的下方,且换向道路的一端与第三道路桥连接。
优选的,所述换向道路为地下通道,且换向道路在靠近第三道路桥的一端设置有开口,开口位于梯子与下坡路段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桥体设置在第一道路桥、第二道路桥、第三道路桥与第四道路桥的上端外表面靠近边缘的位置,且桥体呈环绕状。
优选的,所述第一道路桥、第二道路桥、第三道路桥与第四道路桥的交叉处位于下方的道路均设置了下坡路段。
优选的,所述倾斜道路位于第一道路桥的下方,且梯子与倾斜道路之间存在距离。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无拥堵交通路口,可以不用设置红路灯,节约了等待红路灯通行的时间,并且在车流量较多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堵车现象,可使行人与机动车辆互不干扰,保证城市交通畅通无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道路桥与第二道路桥的结合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道路桥与第三道路桥的结合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道路桥与换向道路的结合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换向道路与下坡路段的结合视图;
图中:1、第一道路桥;2、第二道路桥;3、第三道路桥;4、第四道路桥;5、桥体;6、倾斜道路;7、梯子;8、换向道路;9、下坡路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包括第一道路桥1、第二道路桥2、第三道路桥3与第四道路桥4,第一道路桥1、第二道路桥2、第三道路桥3与第四道路桥4呈井字上下错位交叉排列,且第一道路桥1位于第四道路桥4的一侧,第二道路桥2位于第三道路桥3的前端,第一道路桥1、第二道路桥2、第三道路桥3与第四道路桥4的上端外表面均设置有桥体5,且桥体5的一端设置有梯子7,梯子7的一侧设置有倾斜道路6,第二道路桥2靠近一侧的位置设置有下坡路段9,且下坡路段9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换向道路8,汽车直行以第一道路桥1为例,由第一道路桥1的入口进入,首先行驶路过第一道路桥1与第二道路桥2的交叉处继续行驶下坡,直行即可通过,汽车原路返回以第二道路桥2为例,由第二道路桥2的入口进入行驶,行驶路过第四道路桥4与第二道路桥2的交叉处继续行驶下坡,在下坡路段9的最低点右转进入换向道路8,继续行驶上坡,换向道路8的一端与下坡路段9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三道路桥3连接,由此便能够通过第三道路桥3返回到原来方向的道路上,汽车右转不需要行驶上道路桥,直接通过梯子7与倾斜道路6之间的空隙通过,再通过梯子7的后端右转,即可完成右转向,汽车左转以第二道路桥2为例,行驶路过第四道路桥4与第二道路桥2的交叉处继续行驶下坡,在下坡路段9的最低点右转进入换向道路8,之后通过换向道路8的开口处直行进入其他道路,即可完成左转向,第一道路桥1与第二道路桥2交叉的位置存在间距,且第一道路桥1位于第二道路桥2的上方,第一道路桥1与第三道路桥3交叉的位置存在距离,且第三道路桥3位于第一道路桥1的上方,第三道路桥3与第四道路桥4交叉的位置存在距离,且第三道路桥3位于第四道路桥4的下方,第四道路桥4与第二道路桥2交叉的位置存在距离,且第二道路桥2位于第四道路桥4的下方,倾斜道路6与梯子7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倾斜道路6与梯子7均设置在第一道路桥1、第二道路桥2、第三道路桥3与第四道路桥4的交叉处,换向道路8位于第二道路桥2与第三道路桥3的下方,且换向道路8的一端与第三道路桥3连接,换向道路8为地下通道,且换向道路8在靠近第三道路桥3的一端设置有开口,开口位于梯子7与下坡路段9的下方,桥体5设置在第一道路桥1、第二道路桥2、第三道路桥3与第四道路桥4的上端外表面靠近边缘的位置,且桥体5呈环绕状,第一道路桥1、第二道路桥2、第三道路桥3与第四道路桥4的交叉处位于下方的道路均设置了下坡路段9,倾斜道路6位于第一道路桥1的下方,且梯子7与倾斜道路6之间存在距离,行人能够通过梯子7与倾斜道路6到达桥体5上,四个方向的车辆转向或直行均如上述车辆的行驶方式,采用该交通路口可以不用设置红路灯,节约了等待红路灯通行的时间,并且在车流量较多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堵车现象,可使行人与机动车辆互不干扰,保证城市交通畅通无阻。
综上所述,该无拥堵交通路口,汽车直行以第一道路桥1为例,由第一道路桥1的入口进入,首先行驶路过第一道路桥1与第二道路桥2的交叉处继续行驶下坡,直行即可通过,汽车原路返回以第二道路桥2为例,由第二道路桥2的入口进入行驶,行驶路过第四道路桥4与第二道路桥2的交叉处继续行驶下坡,在下坡路段9的最低点右转进入换向道路8,继续行驶上坡,换向道路8的一端与下坡路段9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三道路桥3连接,由此便能够通过第三道路桥3返回到原来方向的道路上,汽车右转不需要行驶上道路桥,直接通过梯子7与倾斜道路6之间的空隙通过,再通过梯子7的后端右转,即可完成右转向,汽车左转以第二道路桥2为例,行驶路过第四道路桥4与第二道路桥2的交叉处继续行驶下坡,在下坡路段9的最低点右转进入换向道路8,之后通过换向道路8的开口处直行进入其他道路,即可完成左转向,行人能够通过梯子7与倾斜道路6到达桥体5上,四个方向的桥体5相通,且呈环绕状,桥体5和第一道路桥1、第二道路桥2、第三道路桥3与第四道路桥4均接触,四个方向的车辆转向或直行均如上述车辆的行驶方式,采用该交通路口可以不用设置红路灯,节约了等待红路灯通行的时间,并且在车流量较多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堵车现象,可使行人与机动车辆互不干扰,保证城市交通畅通无阻。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道路桥(1)、第二道路桥(2)、第三道路桥(3)与第四道路桥(4),所述第一道路桥(1)、第二道路桥(2)、第三道路桥(3)与第四道路桥(4)呈井字上下错位交叉排列,且第一道路桥(1)位于第四道路桥(4)的一侧,所述第二道路桥(2)位于第三道路桥(3)的前端,所述第一道路桥(1)、第二道路桥(2)、第三道路桥(3)与第四道路桥(4)的上端外表面均设置有桥体(5),且桥体(5)的一端设置有梯子(7),所述梯子(7)的一侧设置有倾斜道路(6),所述第二道路桥(2)靠近一侧的位置设置有下坡路段(9),且下坡路段(9)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换向道路(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道路桥(1)与第二道路桥(2)交叉的位置存在间距,且第一道路桥(1)位于第二道路桥(2)的上方,所述第一道路桥(1)与第三道路桥(3)交叉的位置存在距离,且第三道路桥(3)位于第一道路桥(1)的上方,所述第三道路桥(3)与第四道路桥(4)交叉的位置存在距离,且第三道路桥(3)位于第四道路桥(4)的下方,所述第四道路桥(4)与第二道路桥(2)交叉的位置存在距离,且第二道路桥(2)位于第四道路桥(4)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道路(6)与梯子(7)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倾斜道路(6)与梯子(7)均设置在第一道路桥(1)、第二道路桥(2)、第三道路桥(3)与第四道路桥(4)的交叉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道路(8)位于第二道路桥(2)与第三道路桥(3)的下方,且换向道路(8)的一端与第三道路桥(3)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道路(8)为地下通道,且换向道路(8)在靠近第三道路桥(3)的一端设置有开口,开口位于梯子(7)与下坡路段(9)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桥体(5)设置在第一道路桥(1)、第二道路桥(2)、第三道路桥(3)与第四道路桥(4)的上端外表面靠近边缘的位置,且桥体(5)呈环绕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道路桥(1)、第二道路桥(2)、第三道路桥(3)与第四道路桥(4)的交叉处位于下方的道路均设置了下坡路段(9)。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道路(6)位于第一道路桥(1)的下方,且梯子(7)与倾斜道路(6)之间存在距离。
CN201910497312.0A 2019-06-10 2019-06-10 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 Pending CN1102058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97312.0A CN110205887A (zh) 2019-06-10 2019-06-10 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97312.0A CN110205887A (zh) 2019-06-10 2019-06-10 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05887A true CN110205887A (zh) 2019-09-06

Family

ID=67791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97312.0A Pending CN110205887A (zh) 2019-06-10 2019-06-10 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05887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3098A (zh) * 2004-11-19 2006-12-06 苏宏志 十字路口完全畅通式立交桥
CN200949199Y (zh) * 2006-09-21 2007-09-19 杜三平 编织型立交桥
CN200988941Y (zh) * 2006-12-11 2007-12-12 杜新聚 内旋全通立交桥
JP4059519B1 (ja) * 2006-06-29 2008-03-12 月灘建設株式会社 バリアーフリー横断歩道トンネルを備えた道路構造およびその建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3098A (zh) * 2004-11-19 2006-12-06 苏宏志 十字路口完全畅通式立交桥
JP4059519B1 (ja) * 2006-06-29 2008-03-12 月灘建設株式会社 バリアーフリー横断歩道トンネルを備えた道路構造およびその建造方法
CN200949199Y (zh) * 2006-09-21 2007-09-19 杜三平 编织型立交桥
CN200988941Y (zh) * 2006-12-11 2007-12-12 杜新聚 内旋全通立交桥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43956A (zh) 一种基于慢行优先的彩色非机动车待行区的设计方法
CN207073044U (zh) 桥隧组合式十字路口道路
CN101008171A (zh) 城市道路十字路口无障碍立交桥
CN105155374A (zh) 一种多功能十字立交桥
CN101572009A (zh) 显示车道行驶状态和行驶方向的红绿灯系统
CN1776094A (zh) 半潜式全互通人车分道立交桥
KR100768751B1 (ko) 3지교차로 및 3지교차로의 신호제어방법
CN110158510A (zh) 一种行人安全过街设施及控制方法
CN110205887A (zh) 一种无拥堵交通路口
CN201031333Y (zh) 城中立交桥
CN209602887U (zh) 一种无红灯十字路口立交桥
CN101338541B (zh) 缓解交通堵塞的十字路口高架通道
CN112211051A (zh) 无信号灯四方可通行交叉道路系统
CN108867217A (zh) 十字路快速通行立交桥
CN102277807B (zh) 两种右转桥的十字路口全畅通十字形组合桥
CN203451962U (zh) 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
CN203639771U (zh) 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
CN112376341A (zh) 地下回转式全互通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
TW200837670A (en) Vehicular flow rate control device
CN203128965U (zh) 免红绿灯十字路口单层高架桥
CN202298397U (zh) 一种能使城市十字道上车辆畅行的道路设施
WO2019174527A1 (zh) 道路路口
CN203451960U (zh) 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结构
CN1510215A (zh) 城市道路十字路口无障碍立交桥
CN203451961U (zh) 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0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