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51961U - 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451961U CN203451961U CN201320409328.XU CN201320409328U CN203451961U CN 203451961 U CN203451961 U CN 203451961U CN 201320409328 U CN201320409328 U CN 201320409328U CN 203451961 U CN203451961 U CN 2034519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tor
- driven
- direct lane
- branch road
- la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06010039203 Road traffic accident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310793 Podi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19793 Trifoli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包括:丁字形机动车道,包括:机动直行车道和从机动直行车道的中部向侧方延伸的机动支路车道,机动直行车道与机动支路车道形成丁字形;非机动行道,包括:在机动直行车道的单侧并行延伸的非机动直行车道,和从非机动直行车道的中部向侧方延伸的在机动支路车道的单侧并行延伸的非机动支路车道,且非机动直行车道与非机动支路车道形成丁字形;非机动直行车道和非机动支路车道均为双向通行的车道,非机动支路车道与机动直行车道形成平面交叉或立体交叉或者非机动直行车道与机动支路车道形成平面交叉或立体交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能够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领域,特别是一种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道路交通结构中,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例如自行车)的混行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通常,在道路结构中,中间(内侧)是两条相反方向的机动车道,而两条相反方向的非机动车道则分别设置在同向的相应机动车道的外侧。在这种情况下,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相邻设置,在交通拥挤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未设置隔离带的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在交叉路口(例如丁字路口)区域,简单地设置交通岛结构,并不能解决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例如自行车)、甚至行人的混行问题,这不仅会引起道路交通堵塞(特别是城市交通阻塞),而且也成为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能够实现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分流,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包括:
丁字形机动车道,其包括:机动直行车道,和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的中部向侧方延伸的机动支路车道,所述机动直行车道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形成丁字形;
非机动行道,其包括:在所述机动直行车道的单侧并行延伸的非机动直行车道,和从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的中部向所述侧方延伸的在所述机动支路车道的单侧并行延伸的非机动支路车道,且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与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形成丁字形;
其中,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和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均为双向通行的车道,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形成平面交叉或立体交叉或者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形成平面交叉或立体交叉。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
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分别处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的相反两侧;
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形成立交。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的下方或上方穿过以形成立交。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
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处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的相同侧;
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形成立交。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的下方或上方穿过形成立交。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延伸。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延伸。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非机动行道包括:人行道,其设置在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和/或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的单侧或双侧。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进一步包括:
穿行引道,其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所述机动支路车道、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中的至少一种的上方或下方穿过,并且包括天桥、路下通道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穿行引道包括:穿过所述机动直行车道和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的穿行引道,和/或穿过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和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的穿行引道。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提供的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能够实现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分流,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论述,显然,在结合附图进行描述的技术方案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实施例得到其它的实施例及其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需要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能够实现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分流,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包括:
丁字形机动车道,其包括:机动直行车道,和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的中部向侧方延伸的机动支路车道,所述机动直行车道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形成丁字形;
非机动行道,其包括:在所述机动直行车道的单侧并行延伸的非机动直行车道,和从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的中部向所述侧方延伸的在所述机动支路车道的单侧并行延伸的非机动支路车道,且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与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形成丁字形;
其中,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和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均为双向通行的车道,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形成平面交叉或立体交叉或者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形成平面交叉或立体交叉。
这样,在由机动直行车道与机动支路车道构成的丁字路口的区域中,设置分立的非机动行道,这种非机动行道可相应地以非机动直行车道和非机动支路车道构成丁字形,并与丁字形的机动车道(相应的直行车道或支路车道)并行地延伸。特别应注意的是,非机动直行车道和非机动支路车道均在相应的机动直行车道和机动支路车道的单侧上并行地延伸,每条非机动直行车道和非机动支路车道均为双向通行的非机动车道,而不是如现有技术中那样将沿相反方向通行的两条非机动车道分别设置在两条机动车道的相反外侧上。由此,能够使非机动行道(包括非机动直行车道和非机动支路车道)与机动车道(包括机动直行车道和机动支路车道)完全分离,即,并行设置,实现机动车流与非机动车流/人流的分离(即,快慢分流),从而避免由于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人流在丁字路口的混行而造成交通拥堵或交通事故。
应理解,在机动直行车道单侧并行延伸的非机动直行车道与机动支路车道可以形成平面交叉也可以形成立体交叉;类似地,在机动支路车道单侧并行延伸的非机动支路车道与机动直行车道可以形成平面交叉也可以形成立体交叉。在形成平面交叉的情况下,可节省占据空间以及建筑成本,不过在必要时可能需要辅助的交通设施,例如红绿灯;而在形成立体交叉的情况下,则通常不再需要诸如红绿灯之类的辅助交通设施。
应理解,在丁字路口区域中,由机动直行车道与机动支路车道构成的丁字形或者由非机动直行车道与非机动支路车道构成的丁字形仅示意性地表示出相应直行车道与支路车道的位置和走向关系,与此相似的形状和结构也都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例如,虽然采用“直行”的表述,不过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在数学上严格的直线形状,而是也包括在实际中根据需要而略有弯曲的大致直行的形状。再如,在丁字形中,相应的直行车道(可对应于“丁”字的水平的一横)与支路车道(可对应于“丁”字的竖直的竖钩)可以相互垂直,也可以大致垂直而倾斜一定角度,因而丁字形应被理解为直行车道与支路车道是相互交叉的而不是相互平行的。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一个特别有利之处在于,能够针对上下班交通高峰时段实现适应性调整,以避免交通拥堵。如前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和非机动支路车道均在相应的机动直行车道和机动支路车道的单侧上并行地延伸,且每条非机动直行车道或非机动支路车道均为双向通行的非机动车道。这样,在早上的上班高峰期,沿一个方向(例如进城方向)的车流量较大,而沿相反方向(例如出城方向)的车流量较小,因而在非机动行道(非机动直行车道或非机动支路车道)上的相反方向的两条非机动车道(在实际上可集成为一体路面)上运行的车流可实现适应性调整,例如沿车流量较大的进城方向的车流可占用该集成路面的大部分,而沿车流量较小的出城方向的车流可占用该集成路面的小部分,从而避免一个方向车流拥堵而另一方向路面空旷的情形的发生;在晚上的下班高峰期,情况相反,沿一个方向(例如进城方向)的车流量较小,而沿相反方向(例如出城方向)的车流量较大,由此可进行相应车流调整以避免交通拥堵。
在一个优选方式中,在非机动行道(非机动直行车道或非机动支路车道)上的沿相反方向的两条非机动道次构成的集成路面可划分为三条子道,在交通高峰期,车流量较大方向的车流可占用其中的两个子道,而车流量较小方向的车流可占用其中的一个子道。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
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分别处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的相反两侧;
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形成立交。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的示意图。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可见,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包括:
丁字形机动车道,其包括:机动直行车道101,和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101的中部向侧方(在图1中显示为下侧)延伸的机动支路车道102,所述机动直行车道101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102形成丁字形(图1中在交叉中心111处平面交叉);
非机动行道,其包括:在所述机动直行车道101的单侧(在图1中显示为上侧)并行延伸的非机动直行车道501,和从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501的中部向所述侧方(在图1中显示为下侧)延伸的在所述机动支路车道102的单侧(在图1中显示为右侧)并行延伸的非机动支路车道502,且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501与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502形成丁字形(图1中在交叉区域555处平面交叉);
其中,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501和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502均为双向通行的车道,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502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101形成平面交叉或立体交叉或者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501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102形成平面交叉或立体交叉。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大致水平延伸的非机动直行车道501与大致竖直延伸的机动支路车道102分别处于大致水平延伸的机动直行车道101的相反两侧(即,非机动直行车道501处于机动直行车道101上侧,机动支路车道102从机动直行车道101的中部向下侧交叉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大致竖直延伸的非机动支路车道502可与大致水平延伸的机动直行车道101形成立交,以避免形成平面交叉。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的下方或上方穿过以形成立交。在优选方式中,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的下方穿过以形成立交,这可以节省非机动车辆用户在经过该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时所花费的体力,有利于绿色出行。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
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处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的相同侧;
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形成立交。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的示意图。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可见,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包括:
丁字形机动车道,其包括:机动直行车道101,和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101的中部向侧方(在图2中显示为下侧)延伸的机动支路车道102,所述机动直行车道101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102形成丁字形(图2中在交叉中心111处交叉);
非机动行道,其包括:在所述机动直行车道101的单侧(在图2中显示为下侧)并行延伸的非机动直行车道501,和从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501的中部向所述侧方(在图2中显示为下侧)延伸的在所述机动支路车道102的单侧(在图2中显示为右侧)并行延伸的非机动支路车道502,且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501与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502形成丁字形(图2中在交叉区域555处交叉);
其中,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501和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502均为双向通行的车道,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502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101形成平面交叉或立体交叉或者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501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102形成平面交叉或立体交叉。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大致水平延伸的非机动直行车道501与大致竖直延伸的机动支路车道102处于大致水平延伸的机动直行车道101的相同侧(即下侧)。在此情况下,大致水平延伸的非机动直行车道501可与大致竖直延伸的机动支路车道102形成立交,以避免形成平面交叉。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的下方或上方穿过形成立交。在优选方式中,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的下方穿过以形成立交,这可以节省非机动车辆用户在经过该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时所花费的体力,有利于绿色出行。此外,非机动车道/行道上方空间高度仅需达到约2.5米即可满足非机动车辆/行人通行的要求,而机动车道上方空间高度通常需要达到约4.5米才可满足大多数机动车辆的通行要求,因此,非机动车道/行道如果从对应机动车道的上方穿过(越过)以形成立交,则与机动车道之间的距离需要在4.5米以上;而非机动车道/行道如果从对应机动车道的下方穿过以形成立交,则与机动车道之间的距离仅需要在2.5米以上,由此可见,使非机动车道/行道从对应机动车道的下方穿过以形成立交,可显著降低建筑成本。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延伸,以节省占地。应理解,所述的“并行”包括但不限于“平行”,其允许一定程度的倾斜。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延伸,以节省占地。应理解,所述的“并行”包括但不限于“平行”,其允许一定程度的倾斜。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非机动行道包括:人行道,其设置在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和/或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的单侧或双侧。出于行人从丁字路口通行的考虑,可在非机动行道上设置人行道,不过根据需要,所述人行道可与其它道路结构(例如天桥或路下通道)相连结合使用。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进一步包括:
穿行引道,其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所述机动支路车道、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中的至少一种的上方或下方穿过,并且包括天桥、路下通道中的至少一种(例如,在图1或2中所示的穿过机动支路车道102和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502的穿行引道901)。
应理解,穿行引道既可以为行人提供穿行路径,也可以为非机动车辆提供穿行路径,并可与前述人行道相连结合使用。在优选方案中,穿行引道可包括从车道下方穿过的路下通道,由于跨越路面的天桥一般需要与路面相距较大的距离(以适应车辆高度,特别是较高的货车的高度),因此,路下通道与天桥相比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可减少行人或非机动车辆用户在穿行时所花费的体力而有利于绿色出行,另一方面可减少穿行引道的制造成本(应注意,这种简单的路下通道很少涉及路面开挖过程),另外行人或非机动车辆用户在车道下方穿行还有利于遮阳挡雨。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中,所述穿行引道包括:穿过所述机动直行车道和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的穿行引道,和/或穿过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和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的穿行引道。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提供的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能够实现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分流,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各种实施例可根据需要以任意方式相互组合,通过这种组合得到的技术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显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这样,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改的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方案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将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丁字形机动车道,其包括:机动直行车道,和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的中部向侧方延伸的机动支路车道,所述机动直行车道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形成丁字形;
非机动行道,其包括:在所述机动直行车道的单侧并行延伸的非机动直行车道,和从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的中部向所述侧方延伸的在所述机动支路车道的单侧并行延伸的非机动支路车道,且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与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形成丁字形;
其中,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和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均为双向通行的车道,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形成平面交叉或立体交叉或者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形成平面交叉或立体交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分别处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的相反两侧;
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形成立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的下方或上方穿过以形成立交。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处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的相同侧;
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形成立交。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的下方或上方穿过形成立交。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延伸。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至少部分地平行于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延伸。
8.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机动行道包括:人行道,其设置在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和/或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的单侧或双侧。
9.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穿行引道,其从所述机动直行车道、所述机动支路车道、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中的至少一种的上方或下方穿过,并且包括天桥、路下通道中的至少一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穿行引道包括:穿过所述机动直行车道和所述非机动直行车道的穿行引道,和/或穿过所述机动支路车道和所述非机动支路车道的穿行引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409328.XU CN203451961U (zh) | 2013-07-10 | 2013-07-10 | 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409328.XU CN203451961U (zh) | 2013-07-10 | 2013-07-10 | 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451961U true CN203451961U (zh) | 2014-02-26 |
Family
ID=50131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409328.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51961U (zh) | 2013-07-10 | 2013-07-10 | 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45196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00296A (zh) * | 2016-08-07 | 2018-02-16 | 汪光凯 | 全下潜丁字形潜交桥 |
-
2013
- 2013-07-10 CN CN201320409328.XU patent/CN20345196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00296A (zh) * | 2016-08-07 | 2018-02-16 | 汪光凯 | 全下潜丁字形潜交桥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073044U (zh) | 桥隧组合式十字路口道路 | |
CN102747661A (zh) | 基于城市道路中的扭转式立交桥的结构及其用途 | |
CN105155374A (zh) | 一种多功能十字立交桥 | |
CN202688809U (zh) | 人车分道丁字路口立交桥 | |
CN204417943U (zh) | 一种十字路口低矮型立交桥 | |
CN106758622A (zh) | 一种全互通式立交桥 | |
CN103321116B (zh) | 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 | |
CN203049396U (zh) | 路口快捷立交桥 | |
CN103334354B (zh) | 一种十字定向无障碍立交桥 | |
CN203451962U (zh) | 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 | |
CN203451961U (zh) | 丁字路口快慢分流交叉道路结构 | |
CN204475091U (zh) | 一种十字定向无障碍立交桥 | |
CN207987645U (zh) | 四车道交叉路口渠化系统 | |
CN106400634A (zh) | X型互通立交桥 | |
CN207987643U (zh) | 四车道丁字路口渠化系统 | |
CN203451960U (zh) | 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结构 | |
CN105625127A (zh) | 一种中国结式立交桥的交叉口道路 | |
CN105002796A (zh) | 十字路口无红灯单层立交桥 | |
CN202164518U (zh) | 十字定向无障碍立交桥 | |
CN102605694A (zh) | 人车分道丁字路口立交桥 | |
CN202705839U (zh) | 十字路口立交桥 | |
CN202925409U (zh) | 半层高的立交桥单元 | |
CN203451959U (zh) | 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结构 | |
CN201268814Y (zh) | 城市多路口双层无障碍立交桥 | |
CN201132919Y (zh) | 单层全互通立交桥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26 Termination date: 20200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