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24265A - 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 - Google Patents

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24265A
CN110124265A CN201810127500.XA CN201810127500A CN110124265A CN 110124265 A CN110124265 A CN 110124265A CN 201810127500 A CN201810127500 A CN 201810127500A CN 110124265 A CN110124265 A CN 1101242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body
deflector
axle center
center part
control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2750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24265B (zh
Inventor
诺尔·强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hnson Health Tech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hnson Health Tech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hnson Health Tech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hnson Health Tech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12750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242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242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242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242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242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2/00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ditioning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or training agility or co-ordination of movements
    • A63B22/06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ditioning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or training agility or co-ordination of movements with support elements performing a rotating cycling movement, i.e. a closed path movement
    • A63B22/0605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ditioning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or training agility or co-ordination of movements with support elements performing a rotating cycling movement, i.e. a closed path movement performing a circular movement, e.g. ergom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3/00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 A63B23/035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for limbs, i.e. upper or lower limbs, e.g. simultaneously
    • A63B23/04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body for limbs, i.e. upper or lower limbs, e.g. simultaneously for lower limb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包含有可沿纵轴向相对位移的一第一架体及一第二架体,在第一架体的横轴向相对二侧分别设有一施压件及一控制组件,控制组件具有距离可弹性伸缩的一轴心部及一偏转部;至少一连接臂各将其相对二端分别连接偏转部及施压件;控制组件能以轴心部为轴进行偏转,使偏转部由第一位置经过第二位置位移至第三位置;当偏转部位于第一位置时,前述距离介于最大长度与最小长度之间,施压件压紧第二架体;当偏转部位于第二位置时,前述距离为最小长度,施压件压紧第二架体;当偏转部位于第三位置时,前述距离为最大长度,施压件放松第二架体。

Description

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支架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及各种领域中都经常使用到可供人手动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以室内运动器材为例,直立式运动脚踏车(upright exercise bike)的座椅支架组通常可供使用者来调整座椅的高低位置,而斜躺式运动脚踏车(recumbent exercise bike)的座椅支架组则可供使用者用来调整座椅的前后位置。常见的前述支架组用来锁定可相对位移的二架体的方式,不外乎嵌卡及抵压两大类型,其中,利用嵌卡进行锁定(例如以第一架体上的一插销插入第二架体上的多个定位孔之一)的支架组,架体在锁定状态下虽然不会脱离选定位置,但通常因为配合存在余隙而会微幅松动;相对地,利用抵压进行锁定(例如以第一架体上的所谓“快拆(quick release)”机构箍紧或逼紧第二架体)的支架组,架体在锁定状态下虽然没有松动空隙,但在承受较大力量时可能会滑脱,而且快拆机构比较容易意外松脱。
当然,如果直接把一种习知的嵌卡式锁定机构及一种习知的抵压式锁定机构同时设置在一支架组上,锁定时既进行嵌卡又进行抵压,就能兼具没有松动空隙以及可承受较大力量的优点。然而,有两组独立的锁定机构等于有两套独立的操作动作,以习知的插销机构搭配习知的快拆机构为例,进行锁定时必须先使插销插入定位孔,再以不同的动作掣紧快拆机构,解除锁定时也需要以两种动作分别将插销抽离定位孔以及扳松快拆机构,操作上不够简便。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可供使用者快速地将其中一架体相对另一架体解除锁定、移动位置及重新锁定,而且在锁定状态下没有松动空隙。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可供使用者快速地将其中一架体相对另一架体解除锁定、移动位置及重新锁定,而且在锁定状态下不仅没有松动空隙,承受较大力量也不会滑脱或松脱,此外,使用者能以单一、连贯的动作进行锁定锁定及解除锁定,操作上较为简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第一架体及一第二架体,定义有相互垂直的一调整方向及一锁定方向,所述第一架体及第二架体能沿所述调整方向相对位移,而且各具有在所述锁定方向上相对的一第一侧边及一第二侧边;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一侧边具有至少一沿所述调整方向延伸的第一受压面,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二侧边具有至少一沿所述调整方向延伸的第二受压面;一施压件,设在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一侧边并且位于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一受压面外侧,用于往所述第二侧边的方向对所述第二架体施压,能在一较靠近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一压紧位置与一较远离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一放松位置之间位移;一控制组件,设在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二侧边并且位于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二受压面外侧,具有一轴心部、一偏转部、一弹性部及一施压部;所述偏转部比所述轴心部远离所述施压件;所述弹性部介于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之间,使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的距离能在一最大长度与一最小长度之间变化;所述弹性部的复原弹力对应于使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相对远离;所述施压部用于往所述第一侧边的方向对所述第二架体施压,能连同所述轴心部在一较靠近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二压紧位置与一较远离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二放松位置之间位移;至少一连接臂,各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施压件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控制组件的偏转部连接;其中,所述控制组件能以所述轴心部为轴进行偏转,使所述偏转部相对于所述轴心部能由一第一位置经过一第二位置位移至一第三位置;当所述偏转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的距离为一介于所述最大长度与所述最小长度之间的特定长度,而且所述施压部及所述施压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压紧位置及所述第一压紧位置;当所述偏转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的距离为所述最小长度,而且所述施压部及所述施压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压紧位置及所述第一压紧位置;当所述偏转部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特定长度,而且所述施压部及所述施压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放松位置及所述第一放松位置。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架体上还具有若干沿所述调整方向间隔排列的定位孔;另有一锁扣组件设在所述第一架体,具有一受推部及一定位部,所述锁扣组件能在一锁扣位置与一解锁位置之间位移,当所述锁扣组件位于所述锁扣位置时,所述定位部嵌入所述第二架体的一所述定位孔,当所述锁扣组件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定位部没有嵌入任何所述定位孔;另有一弹性件设在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锁扣组件之间,相对于所述第一架体对所述锁扣组件施加一力量,使所述锁扣组件具有往所述锁扣位置位移的倾向;所述控制组件还具有一推动部,此外,所述控制组件进行所述偏转时,所述偏转部相对于所述轴心部还能由所述第三位置往远离所述第二位置的方向位移至一第四位置,当所述偏转部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控制组件的推动部抵接所述锁扣组件的受推部,并且将所述锁扣组件推抵于所述解锁位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另一技术方案:一种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第一架体及一第二架体,定义有相互垂直的一调整方向及一锁定方向,所述第一架体及第二架体能沿所述调整方向相对位移,而且各具有在所述锁定方向上相对的一第一侧边及一第二侧边;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一侧边具有至少一沿所述调整方向延伸的第一受压面,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二侧边具有若干沿所述调整方向间隔排列的定位孔;一施压件,设在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一侧边并且位于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一受压面外侧,用于往所述第二侧边的方向对所述第二架体施压,能在一较靠近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一压紧位置与一较远离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一放松位置之间位移;一控制组件,设在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二侧边,具有一轴心部、一偏转部、一弹性部及一推动部;所述偏转部比所述轴心部远离所述施压件;所述弹性部介于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之间,使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的距离能在一最大长度与一最小长度之间变化;所述弹性部的复原弹力对应于使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相对远离;至少一连接臂,各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施压件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控制组件的偏转部连接;一锁扣组件,设在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二侧边,具有一受推部及一定位部;所述锁扣组件能在一锁扣位置与一解锁位置之间位移,当所述锁扣组件位于所述锁扣位置时,所述定位部嵌入所述第二架体的一所述定位孔,当所述锁扣组件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定位部没有嵌入任何所述定位孔;一弹性件,设在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锁扣组件之间,相对于所述第一架体对所述锁扣组件施加一力量,使所述锁扣组件具有往所述锁扣位置位移的倾向;其中,所述控制组件能以所述轴心部为轴进行偏转,使所述偏转部相对于所述轴心部能由一第一位置依序经过一第二位置及一第三位置位移至一第四位置;当所述偏转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的距离为一介于所述最大长度与所述最小长度之间的特定长度,而且所述施压件位于所述第一压紧位置;当所述偏转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的距离为所述最小长度,而且所述施压件位于所述第一压紧位置;当所述偏转部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特定长度,而且所述施压件位于所述第一放松位置;当所述偏转部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控制组件的推动部抵接所述锁扣组件的受推部,并且将所述锁扣组件推抵于所述解锁位置。
其中,所述控制组件的轴心部枢设在所述第一架体第二侧边的一固定位置。
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二侧边还具有至少一沿所述调整方向延伸的第二受压面;所述控制组件还具有一施压部,用于往所述第一侧边的方向对所述第二架体施压,能连同所述轴心部在一较靠近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二压紧位置与一较远离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二放松位置之间位移;当所述偏转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施压部均位于所述第二压紧位置;当所述偏转部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施压部位于所述第二放松位置。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当所述控制组件的偏转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控制组件、所述连接臂及所述第一架体其中二个的预定局部相互抵触,使得所述偏转部无法由所述第一位置往远离所述第二位置的方向位移。
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一侧边具有一侧壁,所述侧壁位于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一受压面外侧,具有一穿通相对二侧面且开口朝向所述第二架体的嵌孔;所述施压件嵌置在所述嵌孔并且能沿所述嵌孔的穿通方向位移,当所述施压件位于所述第一压紧位置时,其朝向所述第二架体的一侧凸超出所述侧壁的内侧面。
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二侧边具有一侧壁,所述侧壁位于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二受压面外侧,具有一穿通相对二侧面且开口朝向所述第二架体的嵌孔,所述嵌孔的孔缘具有平行相对的二缘边;所述控制组件具有一嵌置在所述嵌孔并且能沿前嵌孔的穿通方向位移的筒状体,所述筒状体具有一半圆柱面,所述半圆柱面的轴心平行于所述二缘边;所述控制组件对应所述半圆柱面轴心的部位作为所述轴心部,而所述半圆柱面的局部形成所述施压部;当所述施压部位于所述第二压紧位置时,所述半圆柱面同时抵卡所述二缘边,而且作为所述施压部的部分凸超出所述侧壁的内侧面。
还包含有四楔形块,各具有一斜面,其中二所述楔形块介于所述施压件与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一受压面之间,会随所述施压件往所述第一压紧位置位移而以所述斜面挤压所述第一受压面,另外二所述楔形块介于所述控制组件的施压部与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二受压面之间,会随所述施压部往所述第二压紧位置位移而以所述斜面挤压所述第二受压面;所述四楔形块的斜面均面向所述第二架体但方向互不相同。
所述控制组件的推动部与所述锁扣组件的受推部能通过磁力吸附在一起。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可扳动本发明的控制组件进行偏转,让偏转部位移至第一位置或第三位置,使第一架体上的施压件及施压部同时压紧或同时放松第二架体,以锁定第一架体及第二架体的相对关系,或是解除锁定而允许相对位移。而且,锁定时除了会以施压件及施压部夹压第二架体,还会以锁扣组件嵌卡第二架体;解除锁定时,使用者可扳动控制组件进行偏转,让偏转部由第一位置位移至第三位置再顺势位移至第四位置,即可先后解除抵压及嵌卡。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有本发明第一及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运动脚踏车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当中的中介件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当中的控制组件的主件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当中的施压件的正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当中的连接臂的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9是沿图8中Ⅸ—Ⅸ剖线的剖视图(等比例放大);
图10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显示控制组件的偏转部位在第一位置,而且锁扣组件嵌入第二架体的一定位孔;
图11类似图10,但是显示控制组件的偏转部位在第二位置;
图12类似图10,但是显示控制组件的偏转部位在第三位置;
图13类似图10,但是显示控制组件的偏转部位在第四位置,而且锁扣组件与第二架体不相干涉;
图14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例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举以下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及功效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能够用于作为各种领域中的可供使用者手动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以下将以室内运动器材中的直立式运动脚踏车作为应用范例,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可能实施方式。
图1显示一台同时应用有本发明第一及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直立式运动脚踏车1,其车架总成2包含一设置在地面上的底座组3,以及连接在底座组3上方的一第一支架组4(即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和一第二支架组5(即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其中,第一支架组4用于支撑运动脚踏车1的座椅组6,可供使用者用于调整座椅组6的高低位置,第二支架组5用于支撑运动脚踏车1的握把组7,可供使用者用于调整握把组7的高低位置。简要来说,各支架组4、5包含一固定在底座组3上的管柱状第一架体10、10’及一可相对于第一架体10、10’向上伸出或向下缩入的管柱状第二架体20、20’,使用者可扳动第一架体10、10’顶端的一控制组件50、50’至不同角度,以将第二架体20、20’锁定在当时高度,或是解除锁定而允许第二架体20、20’升降位移。
图1左下角的座标标示出运动脚踏车1的上下轴向(y轴)及前后轴向(z轴)。如图1所示,运动脚踏车1的座椅组6及握把组7分别设在第一支架组4及第二支架组5的可升降位移的第二架体20、20’顶端,其中,供使用者乘坐的座椅组6会随着第一支架组4的第二架体20沿一概呈纵向但往后倾斜的调整方向D1升降位移,也就是往上/往下位移的同时也会对应往后/往前位移;相对地,供使用者扶握的握把组7会随着第二支架组5的第二架体20’沿一概呈纵向但往前倾斜的调整方向D1’升降位移,也就是往上/往下位移的同时也会对应往前/往后位移。此外,座椅组6是通过一水平支架组8设在第一支架组4的第二架体20顶端,可直接相对于第二架体20沿前后轴向(z轴)水平位移及锁定位置,类似地,握把组7是通过另一水平支架组9设在第二支架组5的第二架体20’顶端,可直接相对于第二架体20’沿前后轴向(z轴)水平位移及锁定位置。由此,运动脚踏车1的每位使用者均可依据个人体型及习惯等,分别将座椅组6及握把组7调整至适当位置,使能以正确、舒适的姿势进行运动。直立式运动脚踏车的座椅组及握把组能分别沿一倾斜轨迹(及一水平轨迹)调整位置,为该领域的通常知识。
要先声明的是,作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支架组4及作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支架组5仅涵盖前述升降位移及锁定高低位置的对应结构,至于前述水平位移及锁定前后位置的对应结构(即水平支架组8、9,可采用习知结构)则不属于此二实施例的范围,以下不就该部分进行说明。当然,此二实施例的可调整高低位置的支架组45仅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例示而非限定,基于相同的技术手段,本发明也能作为可调整前后位置或左右位置的支架组,例如取代水平支架组8、9,或是用作斜躺式运动脚踏车的座椅支架组等。
以下将先就第一支架组4的构造及工作方式进行详细解说,之后再简要说明第二支架组5与第一支架组4的异同之处,最后再补充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可能。请先参阅图2及图3,分别为第一支架组4的立体组合图及立体分解图(注:图中适当截除管柱状的第一架体10及第二架体20的长轴向部分区段;第一架体10及第二架体20的实际长度或长度比例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施)。承续图1当中的上下轴向(y轴)及前后轴向(z轴)设定,图2右下角的座标标示出运动脚踏车1的上下轴向(y轴)、前后轴向(z轴)及左右轴向(x轴)。图2及图3均为等角图,而且视角相同。
第一支架组4的第一架体10及第二架体20共同构成一常见的两截式伸缩杆结构,其中,第一架体10为一横断面外围概呈长方形的金属直管,本例采用方钢管,其底端固接在运动脚踏车1的底座组3(参阅图1所示),顶端相对位于底端的后上方,换言之,第一架体10的长轴向为一由下往上同时往后延伸的倾斜直线;第二架体20为一横断面外围概呈八边形的金属直管,本例采用铝挤型管,其长轴向对应于第一架体10的长轴向,管身局部插入于第一架体10的中空内部,可沿着前述长轴向升降位移;在预设的位移范围内,第二架体20的底端保持位于第一架体10的内部,第二架体20的顶端保持位于第一架体10的外部,而且顶端设有水平支架组8,间接承载座椅组6(参阅图1所示)。第一架体10及第二架体20的长轴向,即第二架体20相对于第一架体10升降位移的方向,定义为调整方向D1。本实施例中的调整方向D1为一概呈纵向的直线,但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无图),第一架体与第二架体相对位移的方向(轨迹)可能为横向且/或为弧线。
管柱状的第一架体10具有四片沿着长轴向/调整方向D1狭长延伸的侧壁,包含平行相对的一前侧壁11及一后侧壁12,以及平行相对的一左侧壁(图中未标号)及一右侧壁(图中未标号)。在此将前侧壁11所在的侧边称为第一侧边,将后侧壁12所在的侧边称为第二侧边;请参阅图2右下角,前述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的相对方向定义为一锁定方向D2,锁定方向D2垂直于调整方向D1,而且同样位于y-z平面上。在本发明的共通概念中,架体的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指的是相对方向(前述锁定方向)垂直于前述调整方向的预定二侧边(注:当调整方向为弧线时,锁定方向垂直于调整方向的切线),如同前述调整方向可能为各种预定方向,前述锁定方向也可能为各种预定方向,例如前述第一侧边及第二侧边上下相对或左右相对等。
在第一架体10的顶端,前侧壁11上具有一第一嵌孔13,其孔形呈现横向较长的长方形,而且左右两侧分别拓展至前述左侧壁及右侧壁的外侧面。相对地,后侧壁12上具有一第二嵌孔14,其孔形也呈横向较长的长方形(但尺寸较小),使得孔缘具有平行相对的上、下二缘边。后侧壁12上还具有一位于第二嵌孔14下方的圆形穿孔15。一圆桶状的管筒16将轴心对合穿孔15而固接在后侧壁12外侧,管筒16的中空内部经由穿孔15连通第一架体10的中空内部。管筒16的周壁左、右二侧各具有一沿着轴向延伸的槽孔17。前述左侧壁及右侧壁上各具有前、后二扣合孔18,各扣合孔18的所在高度大致对应于管筒16的所在高度。各扣合孔18的孔形概呈长圆形(oblong;轮廓形似操场跑道),其在锁定方向D2上的宽度略大于在调整方向D1上的宽度。
管柱状的第二架体20的周面前侧(对应于前述第一侧边)及后侧(对应于前述第二侧边)分别具有沿着调整方向D1狭长延伸的一第一侧面21及一第二侧面23,而且,第一侧面21的左、右二侧各邻接一沿着调整方向D1狭长延伸的第一受压面22,第二侧面23的左、右二侧各邻接一沿着调整方向D1狭长延伸的第二受压面24,各受压面22、24均为平面,其中,偏靠第一侧边的左、右二第一受压面22愈远离第一侧面21则左右间距愈大,对称地,偏靠第二侧边的左、右二第二受压面24愈远离第二侧面23则左右间距愈大。在第一架体10的内部,第二架体20的第一侧面21及第二侧面23分别平行面向且贴近第一架体10的前侧壁11及后侧壁12的内侧面,同时,第二架体20的四个受压面22、24大致上分别面向第一架体10的四个内角(参阅图9所示),各受压面22、24均与第一架体10的前、后、左、右四片侧壁呈现斜交关系。第二架体20的第二侧边具有沿着调整方向D1等间排列的若干定位孔25,各定位孔25是由第二侧面23沿着锁定方向D2穿入第二架体20内部。第一架体10的后侧壁12上的穿孔15正对于第二架体20的各定位孔25的排列路线。
第一架体10的顶端设有前后相对的二中介件30,中介件30介于第一架体10与第二架体20之间。请搭配参阅图4,各中介件30以塑胶射出一体成型,具有左右相隔的二楔形块31及一横向连接二楔形块31的连接凸条32。二中介件30的总共四个楔形块31分别位于第一架体10内部的四个角落,各楔形块31由第一架体10的顶缘高度沿着调整方向D1往下延伸,横断面轮廓概呈直角三角形,换言之,各楔形块31的周面具有彼此直交的二侧面(对应于前述直角三角形的两股,图中未标号),以及与前述二侧面斜交的一斜面33(对应于前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各楔形块31的其中一侧面平行面向且贴近第一架体10的前侧壁11或后侧壁12的内侧面,而且与前侧壁11上的第一嵌孔13或后侧壁12上的第二嵌孔14局部相对,各楔形块31的另一侧面大致平贴于第一架体10的左侧壁或右侧壁的内侧面,同时,各楔形块31的斜面33大致平贴于第二架体20对应角落的受压面22、24。各中介件30的连接凸条32是由其中一楔形块31顶缘的对应前述直角部位沿着左右轴向(x轴)延伸至另一楔形块31顶缘的对应前述直角部位,而且连接凸条32搭扣在第一架体10的前侧壁11或后侧壁12的顶缘上方。此外,左侧的楔形块31的左侧面接近底端部位,以及右侧的楔形块31的右侧面接近底端部位,各具有一向外凸出的扣合凸点34,分别扣入第一架体10的左侧壁或右侧壁上的扣合孔18,可在扣合孔18内沿着锁定方向D2微幅位移。通过上述配合关系,中介件30被大致定位在第一架体10的顶端,基本上不能沿着调整方向D1或左右轴向(x轴)位移,但是可以沿着锁定方向D2微幅位移。
第一侧边的中介件30的左、右二楔形块31分别位于第二架体20的第一侧面21左、右二侧;第二侧边的中介件30的左、右二楔形块31分别位于第二架体20的第二侧面23左、右二侧,并且分别位于第一架体10的后侧壁12上的穿孔15左、右二侧,也就是说,第二侧边的楔形块31并没有遮挡到第二架体20的各定位孔25,也没有遮挡到第一架体10的穿孔15。
第二架体20的底端位于中介件30之下,并且固接一塑胶材质的抵止件26,抵止件26的横断面外围概呈长方形,其四边分别大致平贴于第一架体10前、后、左、右四片侧壁的内侧面。如图2所示,抵止件26的四个角落分别凸出于第二架体20的四个受压面22、24外侧,由此,当第二架体20由第一架体10的顶端开口向上伸出预定长度之后,抵止件26四个角落的顶面会分别抵卡四个楔形块31的底面,制止第二架体20的底端脱出第一架体10内部。
通过抵止件26四个侧面分别大致平贴于第一架体10的四个内侧面,以及四个楔形块31以不同面向的斜面33分别大致平贴于第二架体20四个角落的受压面22、24,使得第二架体20可以平稳地沿着调整方向D1升降位移。中介件30及抵止件26采用塑胶材质,可使第二架体20升降位移较为滑顺,同时避免金属磨擦产生噪音及刮痕。
第一架体10的前侧壁11上的第一嵌孔13嵌置有一施压件40,施压件40为一板面平行于前侧壁11的金属板块,其板面形状概呈横向较长的长方形,顶边及底边分别邻靠第一嵌孔13的顶缘及底缘,左端及右端则分别凸出于第一架体10的左侧壁及右侧壁外侧(参阅图2及图9)。施压件40相对于第一架体10可沿着第一嵌孔13穿通前侧壁11的方向(即锁定方向D2)微幅位移,换言之,施压件40可在一较靠近后侧壁12的位置(以下称第一压紧位置)与一较远离后侧壁12的位置(以下称第一放松位置)之间微幅位移。至少在施压件40位于前述第一压紧位置时,施压件40的内侧面会向后超过前侧壁11的内侧面,即进入第一架体10的内部空间,并且抵接第一侧边的中介件30的左、右二楔形块31对应部位。请配合参阅图6,施压件40本身具有穿通相对二侧面的左、右二接合孔41,各接合孔41在板面长轴向上的宽度(以下称长轴向宽度)W1大于在板面短轴向上的宽度(以下称短轴向宽度)W2。左侧接合孔41的左端及右侧接合孔41的右端分别露出于第一架体10的左侧壁及右侧壁外侧。
第一架体10的左、右二侧各设有一连接臂70,各连接臂70为一板面平行于第一架体10的左侧壁/右侧壁的金属板片,其板面形状呈长条形,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本例为前端)及一第二端(本例为后端)。请搭配参阅图7,各连接臂70的第一端(前端)具有一位于最前方的头部71及一位于头部71后方的颈部72,头部71在板面短轴向上的宽度(以下称头部宽度)W3大于颈部72在板面短轴向上的宽度(以下称颈部宽度)W4。连接在头部71与颈部72之间的部位呈现由前往后逐渐窄缩的形状,使其具有上、下二斜边73。此外,头部宽度W3小于施压件40的接合孔41的长轴向宽度W1,但是大于接合孔41的短轴向宽度W2;颈部宽度W4小于接合孔41的短轴向宽度W2。另一方面,各连接臂70的第二端(后端)具有穿通相对二侧面的一枢孔74及一镂空孔75,枢孔74接近于连接臂70的后缘,镂空孔75位于枢孔74的前方,孔形概呈长圆形(oblong),其长轴向大致垂直于连接臂70的长轴向。左、右二连接臂70的第一端(前端)分别连接在施压件40的左、右二端,详而言之,如图10所示,各连接臂70的颈部72穿插在施压件40对应一端的接合孔41内,连接臂70的头部71卡在施压件40的外侧面之前,无法向后抽脱。
本实施例中的连接臂70及施压件40采用上述形状及接合结构,具有减少构件、方便组装、降低成本的优点,即,组装时,在施压件40嵌置于第一架体10的第一嵌孔13之前,先使连接臂70的板面短轴向对应于施压件40的板面长轴向,将连接臂70的头部71穿过施压件40的接合孔41之后再相对扭转90度,使头部71卡在接合孔41前方,然后才将施压件40嵌置于第一架体10的第一嵌孔13,让左、右二连接臂70分别大致平贴于第一架体10的左侧壁及右侧壁的外侧面,相对于施压件40无法扭转及向后抽脱。基于连接臂70及施压件40的上述接合结构,因为连接臂70的上、下二斜边73会分别抵卡施压件40的接合孔41前端开口的顶缘及底缘,所以连接臂70向后位移会迫使施压件40沿着锁定方向D2向后位移,此外,连接臂70的第二端(后端)能够大致以第一端(前端)的颈部72为轴,在y-z平面上有限度地上下偏转。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无图),连接臂的第一端可能以其他方式与施压件连接,例如彼此之间依一对应于左右轴向(x轴)的轴线枢接。
控制组件50由一主件51、一轴心件61、二弹性垫圈66、一六角螺帽67及一螺栓杆68所组成。轴心件61具有一概呈圆柱体的筒状体62,以及分别连接在筒状体62轴向二端的相对二轴杆65。大抵来说,轴心件61位于第一架体10的顶端后侧,只有筒状体62的前侧嵌入第一架体10的后侧壁12上的第二嵌孔14,详而言之,筒状体62的周面前半形成一半圆柱面63,半圆柱面63的轴心平行于第二嵌孔14的上、下二缘边,即对应于左右轴向(x轴),而且半圆柱面63的直径大于第二嵌孔14的上下宽度,使得半圆柱面63可能同时向前抵卡第二嵌孔14的上、下二缘边。二轴杆65邻靠于第一架体10的后侧壁12外侧面,并且分别由内向外穿过左、右二连接臂70的镂空孔75。二轴杆65的轴心与半圆柱面63的轴心同轴,定义出一第一轴线A1(参阅图8及图9)。筒状体62本身还具有一由后侧面向前凹入的盲孔64,盲孔64的轴心与第一轴线A1垂直相交。轴心件61相对于第一架体10可沿着第二嵌孔14穿通后侧壁12的方向(即锁定方向D2)微幅位移,换言之,轴心件61可在一较靠近前侧壁11的位置(以下称第二压紧位置)与一较远离前侧壁11的位置(以下称第二放松位置)之间微幅位移。在本例中,当轴心件61的半圆柱面63同时抵卡第二嵌孔14的上、下二缘边时,轴心件61无法再往前位移,即位于前述第二压紧位置。至少在轴心件61位于前述第二压紧位置时,轴心件61的筒状体62最前端(对应于半圆柱面63局部)会向前超过后侧壁12的内侧面,即进入第一架体10的内部空间,并且抵接第二侧边的中介件30的左、右二楔形块31对应部位。
请搭配参阅图5,主件51具有一概呈长方体的块状体52、一由块状体52的底部向后再向上延伸的弯柄53,以及一连接在弯柄53后端的横板状手把54。除了手把54局部包覆橡胶,主件51整体是由铸铁制成。块状体52本身具有一由底面向上凹入的容槽55、一由后侧面向前穿通至容槽55的贯孔56,以及一由前侧面向后穿通至容槽55并且与贯孔56相对的六角嵌孔57。主件51位于轴心件61的后方,主件51的贯孔56与轴心件61的盲孔64同轴。请参阅图9及图10,六角螺帽67嵌置在主件51的六角嵌孔57,六角螺帽67相对于主件51无法旋转但能沿着轴向位移。二弹性垫圈66同轴叠合并且容纳在主件51的容槽55内,弹性垫圈66的中孔对合贯孔56。螺栓杆68由主件51的贯孔56后端向前穿入,杆身穿过二弹性垫圈66及六角螺帽67,前端抵于轴心件61的盲孔64孔底;螺栓杆68周面的外螺纹与主件51的贯孔56孔壁及轴心件61的盲孔64孔壁没有干涉,但是与六角螺帽67的内螺纹螺合。另一方面,主件51的块状体52左、右二侧各具有一向外凸出的凸轴58,以及一由凸轴58的外端面向内凹入的螺孔59;块状体52的左、右二侧面分别大致平贴于二连接臂70的内侧面,二凸轴58分别枢插左、右二连接臂70的枢孔74,而且各侧边利用一螺栓76由外向内穿过一挡止垫圈77之后锁入块状体52的螺孔59,将挡止垫圈77压制在连接臂70的外侧面,防止凸轴58脱出枢孔74。二凸轴58的轴心与二枢孔74的轴心同轴,定义出一第二轴线A2(参阅图8及图9),主件51与连接臂70能以第二轴线A2为轴相对偏转。第二轴线A2对应于左右轴向(x轴),并且与贯孔56的轴心垂直相交。
二弹性垫圈66被夹压在主件51的容槽55后侧壁与六角螺帽67的后端面之间,已产生预定程度的轴向压缩变形,即蓄积沿着轴向伸张的复元弹力,前述复元弹力使得主件51与轴心件61具有沿着螺栓杆68的轴向相对远离的倾向。螺栓杆68具有一由后端面向前凹入的内六角孔69,必要时,组装者或使用者可利用一内六角扳手(图中未示)经由贯孔56后端扭转螺栓杆68,迫使六角螺帽67沿着轴向相对于螺栓杆68前进或后退,以调节弹性垫圈66的预变形程度。
基于上述结构,控制组件50的对应于轴心件61的半圆柱面63轴心(即第一轴线A1)的部位形成一轴心部,相对地,控制组件50的对应于主件51的凸轴58轴心(即第二轴线A2)的部位形成一偏转部,而且主件51的块状体52顶面形成一推动部,控制组件50能以前述轴心部为轴进行偏转,使前述偏转部及前述推动部位移至不同位置(后详)。同时,控制组件50在前述偏转部与前述轴心部之间具有一弹性部(本例由二弹性垫圈66构成),前述弹性部使前述偏转部与前述轴心部的距离可在一最大长度与一最小长度之间变化(后详),前述弹性部的复元弹力对应于使前述偏转部与前述轴心部相对远离。此外,控制组件50的对应于轴心件61最前端的部位形成一施压部,前述施压部可连同前述轴心部在前述第二压紧位置与前述第二放松位置之间位移,如前所述,最往前时可抵接第二侧边的中介件30的左、右二楔形块31。
本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支架组4还具有一锁扣组件80,其与控制组件50同样设在第一架体10的顶端后侧,是由左、右二杠杆件81、一插销件84、一贯穿销85、一连结板86及一磁铁87所组成。各杠杆件81呈纵长形的板片,具有一位于顶端与底端之间的枢孔82及一位于底端的长形销孔83,二杠杆件81分别利用枢孔82枢套于控制组件50的轴心件61的左、右二轴杆65,能以第一轴线A1为轴相对于轴心件61偏转。杠杆件81的位于枢孔82前方的部分与轴心件61的筒状体62前端的圆弧形状吻合,而且同样嵌入第一架体10的后侧壁12上的第二嵌孔14,可与筒状体62的最前端一同抵接中介件30的左、右二楔形块31对应部位(参阅图9)。连结板86连接在左、右二杠杆件81的顶端之间,使得二杠杆件81形同一体而会同步偏转。磁铁87固接在连结板86的底部,其底面形成锁扣组件80的一受推部,相对位于控制组件50的主件51的块状体52顶面(即前述推动部)前上方。插销件84容置在第一架体10的后侧壁12上的管筒16内,插销件84的轴向对应于管筒16的轴向,即对应于锁定方向D2。插销件84能沿着锁定方向D2相对于第一架体10进退位移,插销件84的前端形成锁扣组件80的一定位部,能经由第一架体10的后侧壁12上的穿孔15伸入第一架体10的内部空间。贯穿销85沿左右轴向(x轴)贯穿插销件84,而且左、右二端分别由管筒16周壁的槽孔17凸出管筒16外部,并且分别伸入左、右二杠杆件81底端的长形销孔83,使得插销件84与杠杆件81会相互带动。另有一弹性件(本例为螺旋压缩弹簧)90容置在管筒16内部并且位于插销件84的后方,弹性件90的相对二端分别抵于管筒16及插销件84,使得插销件84持续受到一向前推压的力量,连带使得杠杆件81具有底端向前偏转、顶端向后偏转的倾向。
整体上,锁扣组件80可在如图10所示的一锁扣位置与如图13所示的一解锁位置之间位移,当锁扣组件80位于前述锁扣位置时,其插销件84位于可移动范围的最前端(注:此时贯穿销85抵止于管筒16的槽孔17前端),插销件84的前端(即前述定位部)伸入第一架体10的内部空间,并且嵌入第二架体20第二侧边上的其中一定位孔25;反之,当锁扣组件80位于前述解锁位置时,其插销件84位于可移动范围的最后端(注:此时贯穿销85抵止于管筒16的槽孔17后端),插销件84的前端退至约第一架体10的后侧壁12切齐,没有嵌入第二架体20的任何定位孔25,甚至没有触及第二架体20的第二侧面23。弹性件90施加于插销件84的前述力量,使锁扣组件80具有往前述锁扣位置位移的倾向。
前已述及,控制组件50能以其轴心部(即对应于第一轴线A1的部位)为轴进行偏转,使其偏转部(即对应于第二轴线A2的部位)位移至不同位置,具体而言,如图10至图13所示,前述偏转部相对于前述轴心部能由一第一位置(图10所示位置)依序经过一第二位置(图11所示位置)及一第三位置(图12所示位置)位移至一第四位置(图13所示位置),也能由前述第四位置反向经过前述第三位置及第二位置位移至前述第一位置。大致来说,偏转部相对于轴心部可沿一圆弧形的往复轨迹运动,前述第一位置及前述第四位置可理解为前述往复轨迹的相对二端。在本较佳实施例中,由前述第一位置往前述第四位置对应于由下往上,但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无图),可能设计为相反方向或其他预定方向。当控制组件50进行前述偏转时,前述偏转部会带动左、右二侧的连接臂70以其前端为轴对应偏转,因为偏转部(位置对应于连接臂70后端的枢孔74轴心)与连接臂70前端的距离不变,所以当偏转部相对于轴心部的角度改变时,偏转部与轴心部的距离会基于前述弹性部的弹性而略微伸长或缩短,即在前述最大长度与前述最小长度之间变化。
请参阅图10,当控制组件50偏转成前述偏转部相对位于前述第一位置时,偏转部与连接臂70前端的连接线(注:图中将颈部72中心设为端点,下同)位于前述轴心部的下方,偏转部与轴心部的距离为一介于前述最大长度与前述最小长度之间的特定长度,此时,被夹在偏转部与轴心部之间的二弹性垫圈66呈现预定程度的压缩变形(但尚未达到最大变形),其复元弹力对应于使偏转部与轴心部相对远离,即沿其轴向往后推压主件51并且往前推压六角螺帽67,使得位于第一架体10第一侧边的施压件40因为被连接臂70基于前述弹力向后拉引而抵止于前述第一压紧位置,而位于第一架体10第二侧边的轴心件61因为被螺栓杆68基于前述弹力向前推顶而抵止于前述第二压紧位置。
如图8及图10所示,当前述偏转部位于前述第一位置时,控制组件50的轴心件61左、右二侧的轴杆65会分别抵卡左、右二连接臂70的镂空孔75的顶缘,使得控制制组件50的偏转部无法由前述第一位置往远离前述第二位置的方向(本例为往下)位移。当然,要使前述偏转部无法由第一位置往远离第二位置的方向位移并不限于上述方式,观察图8及图10可知,只要控制组件50、连接臂70及第一架体10其中二个的预定局部相互抵触,使控制组件50或连接臂70无法由所示位置向下偏转,即可达成相同目的。
请参阅图11,当控制组件50偏转成前述偏转部相对位于前述第二位置时,偏转部与连接臂70前端的连接线通过前述轴心部(即三点连成一直线),偏转部与轴心部的距离为前述最小长度,换言之,二弹性垫圈66被压缩至最扁、蓄积弹力最大,此时,第一侧边的施压件40及第二侧边的的轴心件61分别位于前述第一压紧位置及前述第二压紧位置,理由同上。
请参阅图12,当控制组件50偏转成前述偏转部相对位于前述第三位置时,偏转部与连接臂70前端的连接线位于前述轴心部的上方,偏转部与轴心部的距离大于图10状态下的前述特定长度,而且介于其间的二弹性垫圈66完全伸张、没有受到压缩(注:弹性垫圈66与容槽55的后侧壁之间,及/或弹性垫圈66与六角螺帽67的后端面之间,可能有也可能没有间隙),使得控制组件50的主件51与轴心件61之间没有相互推开的弹力,因此,第一侧边的施压件40不会被连接臂70基于前述弹力向后拉引,第二侧边的轴心件61也不会被螺栓杆68基于前述弹力向前推顶,如此,施压件40得以由前述第一压紧位置向前松动至前述第一放松位置,轴心件61也得以由前述第二压紧位置向后松动至前述第二放松位置。
在图12中,控制组件50的主件51的块状体52顶面(即前述推动部)恰好接触位于前述锁扣位置的锁扣组件80的磁铁87底面(即前述受推部),但图12如此呈现主要是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操作时的连续动作(后详),并非“前述偏转部位于前述第三位置”的条件或结果,事实上,例如在控制组件50由图11所示位置向上偏转预定角度之后,而且在前述推动部接触前述受推部之前(例如图12当中的假想线所绘位置),弹性垫圈66就可能已经完全伸张,使施压件40及轴心件61得以由各自的压紧位置松动至放松位置。意思是,不同于前述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前述第三位置并非前述偏转部的往复轨迹上的特定一点,而宜理解为前述轨迹的特定区段当中的任意一点。
请参阅图13,当控制组件50偏转成前述偏转部相对位于前述第四位置时,控制组件50的前述推动部抵接锁扣组件80的前述受推部,并且将锁扣组件80推抵于前述解锁位置。当然,因为此状态下的控制组件50的偏转部与轴心部的距离比图12所示状态更大,控制组件50的主件51与轴心件61之间没有相互推开的弹力,所以施压件40及轴心件61不会被限制在前述第一压紧位置及前述第二压紧位置。
接着说明本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支架组4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当第一支架组4处于图10所示的状态时,第二架体20同时被以嵌卡及抵压两种方式锁定,完全无法动弹。详而言之,其中的锁扣组件80位于前述锁扣位置,插销件84的前端(即前述定位部)嵌入第二架体20第二侧边的其中一定位孔25,而插销件84的其他部分还嵌插在第一架体10第二侧边的管筒16,换言之,插销件84沿着锁定方向D2嵌卡在第一架体10与第二架体20之间,使得第二架体20无法沿着(垂直于锁定方向的)调整方向D1升降位移。因为锁扣组件80持续受到弹性件90将其推往锁扣位置的力量,所以,除非另外受到反向且足够的外力作用,否则锁扣组件80不会脱离锁扣位置。
另一方面,第一支架组4的施压件40用于由第一侧边往第二侧边的方向对第二架体20施压,而控制组件50的前述施压部(即轴心件61最前端的部位)用于由第二侧边往第一侧边的方向对第二架体20施压。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施压件40及前述施压部分别通过中介件30的楔形块31对第二架体20施压。如图9所示,第一侧边(图9左侧)的各楔形块31分别介于施压件40与第二架体20的一第一受压面22之间,会随施压件40往前述第一压紧位置位移而以斜面33挤压第一受压面22;相对地,第二侧边(图9右侧)的各楔形块31分别介于轴心件61与第二架体20的第二受压面24之间,会随轴心件61往前述第二压紧位置位移而以斜面33挤压第二受压面24。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第一侧边的施压件40及第二侧边的轴心件61分别位于前述第一压紧位置及前述第二压紧位置,四个楔形块31被施压件40与轴心件61(以及杠杆件81局部)由外往内压制固定,分别紧密挤塞在第一架体10与第二架体20之间的四个角落,使得第二架体20被进一步抵压定位,包含在调整方向D1上难以滑动,以及在垂直于调整方向D1的平面(即锁定方向D2及左右轴向(x轴)构成的平面)上没有任何松动空隙。基于二弹性垫圈66的弹力作用,图10状态下的控制组件50具有向下偏转的倾向,但因向下偏转受到抵卡而定位于所示角度,而且除非受到反向且足够的外力作用,否则不会往图11所示角度(向上)偏转,同时,施压件40及轴心件61也因前述弹力作用而定位于各自的压紧位置。
请参阅图1,通过第一支架组4的上述双重锁定(嵌卡加抵压),当运动脚踏车1的使用者乘坐在座椅组6上进行运动时,第一支架组4能够稳固地支撑使用者的身体重量甚至全部体重,使座椅组6安定在对应高度、没有向下滑动之虞,而且第二架体20相对于第一架体10完全不会松摇晃动及产生碰撞噪音。在此种锁定状态下,除非控制组件50被以足够的力量向上扳转预定角度以上,否则锁定状态不会自行解除或松弛。
如果使用者想要调整座椅组6的高度,必须先手动解除第一支架组4的上述双重锁定,使第二架体20能沿着调整方向D1升降位移,至适当高度之后再重新锁定。其中,解除锁定时,使用者可用一手托住座椅组6或握住第二架体20,用另一手勾住控制组件50最后端的手把54底部并向上扳动,先使控制组件50由图10所示角度经过图11所示角度偏转成图12所示角度(假想线位置也可),解除抵压式锁定,再使控制组件50由图12所示角度偏转成图13所示角度,解除嵌卡式锁定。重新锁定时,则是以反向动作先进行嵌卡式锁定再进行抵压式锁定,回到图10所示状态。
详而言之,当使用者施力将控制组件50由图10所示角度向上扳转,刚开始时,其力量必须能进一步压缩二弹性垫圈66,使前述偏转部与前述轴心部的距离缩短,等到越过图11所示角度(即弹性垫圈66被压到最扁,前述距离最小),弹性垫圈66的复原弹力变成助使控制阻件50向上偏转,至弹性垫圈66完全伸张之后,前述偏转部与前述轴心部之间的弹力作用消失,施压件40及轴心件61就能由各自的压紧位置松动至放松位置,而各楔形块31也就不会由相对二侧压紧第二架体20,即抵压式锁定先被解除。接着,当使用者施力将控制组件50由图12所示角度向上扳转时,控制组件50的前述推动部(即块状体52顶面)与锁扣组件80的前述受推部(即磁铁87底面)会保持抵接状态,以第一轴线A1为轴同步偏转,其中,锁扣组件80的杠杆件81因为获得来自于控制组件50的扭力(对应于图中的逆时钟方向),所以能够暂时抵抗来自于弹性件90的扭力(对应于图中的顺时钟方向),使得杠杆件81顶端向前偏转、底端向后偏转,并以底端带动插销件84沿着锁定方向D2后退,让锁扣组件80由图12所示的锁扣位置位移至图13所示的解锁位置,即嵌卡式锁定也被解除。以上述方法解除锁定时,使用者并不需要一口气将控制组件50由图10所示角度扳转至图13所示角度,途中可以在图12所示角度附近稍微停顿。
当第一支架组4处于图13所示的状态时,使用者就能施力使第二架体20沿着调整方向D1在预定范围内升降位移,以调整其顶端的座椅组6高度。在调整高度的过程中,使用者仍需施力扳住控制组件50以将锁扣组件80维持在解锁位置,使第二架体20不受插销件84干涉而能滑顺地升降位移。等到将第二架体20升高或降低至适当高度,使用者即可放松扳住控制组件50的力量,让锁扣组件80基于弹性件90的力量而往锁扣位置位移,且控制组件50也跟着由图13所示角度往图12所示角度偏转,此时,如果第二架体20的其中一定位孔25恰好对合插销件84,插销件84就会直接插入定位孔25,否则,插销件84的前端会暂时抵在第二架体20的第二侧面23,待使用者再稍微升高或降低第二架体20,插销件84就会插入最近的定位孔25,回到图12所示的状态。
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第二架体20虽然已经不能升降位移,但在各方向上仍可能微幅松动,所以还需要第二阶段的抵压锁定。也就是,使用者可向下按压控制组件50最后端的手把54,使控制组件50由图12所示角度向下偏转,最初,控制组件50前端的轴心件61会先抵止于前述第二压紧位置,而且前述偏转部逐渐靠近前述轴心部,然后,使用者的施力必须能压缩二弹性垫圈66,使前述偏转部与前述轴心部的距离进一步缩短,等到越过图11所示角度(即弹性垫圈66被压到最扁,前述距离最小),弹性垫圈66的复原弹力变成助使控制组件50向下偏转,至控制组件50卡抵于图10所示角度,施压件40及轴心件61又分别位于前述第一压紧位置及前述第二压紧位置,(通过各楔形块33)由相对二侧抵压第二架体20,使第二架体20再度受到双重锁定而动弹不得。
前面曾经提到,利用内六角扳手(图中未示)扭转控制组件50的螺栓杆68可调节二弹性垫圈66的预变形程度,实际上,此功能可用于调整图10状态下的弹性垫圈66的弹力大小,以在抵压紧度与操作性(指使用者施力使弹性垫圈66压缩的费力程度)之间取得所需平衡;此外,通过这种可调节的结构,相关构件的尺寸精度不用太高,使得构件生产及组装较为容易。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控制组件的弹性部的弹力大小可能无法调整。
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控制组件50的(铸铁材质)主件51的块状体52顶面与锁扣组件80顶端的磁铁87底面可通过磁力吸附在一起,如此,即便使用者此时没有对控制组件50施力,甚至手部离开手把54,控制组件50也能保持在图12所示角度,不会因为自身重量而往下沉坠(例如由图中的实线所示位置偏转至假想线所示位置)。有时候使用者无法一次就将第二架体20调整到理想高度,可能会反复进行多次的解除嵌卡锁定(由图12至图13)、调整高度、重新嵌卡锁定(由图13至图12),等到高度完全满意之后再进行抵压锁定(由图12至图10)。通过上述磁吸设计可以缩短解除嵌卡锁定时的偏转行程,利于操作。
经由以上详细解说可知,本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支架组4可供使用者快速地将第二架体20相对于第一架体10解除锁定、移动位置及重新锁定,而且在锁定状态下不仅没有松动空隙,承受较大力量也不会滑脱或松脱,此外,使用者能以单一、连贯的动作进行锁定及解除锁定,操作上较为简便。
接着简要说明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支架组5与上述第一支架组4的异同之处。请参阅图14,本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支架组5同样具有构成伸缩杆结构的一第一架体10’及一第二架体20’、设在第一架体10’顶端的相对二中介件30’、设在第一架体10’第一侧边(图中右侧)的一施压件40’、设在第一架体10’第二侧边(图中左侧)的一控制组件50’,以及连接在施压件40’与控制组件50’之间的左、右二连接臂70’(注:图中仅显示右侧连接臂),其中,控制组件50’也是由一主件51’、一轴心件61’、二弹性垫圈66’、一六角螺帽67’及一螺栓杆68’所组成。第二支架组5的上述各构件的形状、材质,以及构件与构件之间的接合结构、连动关系等,基本上都和第一支架组4中的对应部分相同(注:图14所示的第二支架组5与图10所示的第一支架组4状态对应,第二支架组5、第一支架组4二者的前述调整方向及第一、第二侧边的方向配置概呈前后相反),相同部分即不再赘述。主要差异则在于,第二支架组5并不具备类似第一支架组4拥有的锁扣组件80及弹性件(螺旋压缩弹簧)90,连带地,第二支架组5的第一架体10’第二侧边并没有设置(用于容纳插销件及弹性件的)管筒16,而第二架体20’第二侧边也没有设置(用于供插销件嵌卡的)定位孔25。
简言之,当第二支架组5处于图14所示的锁定状态时,第二架体20’只有受到抵压锁定,即施压件40’及轴心件61’由相对二侧(通过中介件30’的楔形块31’)夹紧第二架体20’,而不是如前一实施例受到双重锁定(抵压加嵌卡),也就是没有类似第一支架组4利用锁扣组件80的插销件84嵌卡第二架体20的定位孔25的设计。第二支架组5的前述抵压锁定及其解除的操作及原理,基本上也与第一支架组4的对应部分相同,不再赘述。因为第二支架组5在运动脚踏车1上是用于支撑握把组7(参阅图1),即用于支撑使用者运动时的手部施压或上半身部分重量,荷重相对较轻,所以并不需要如同可支撑使用者全身重量的第一支架组4必须具备嵌卡锁定机构才能确保稳固,换言之,在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二支架组5的第二架体20’被基于上述结构及原理进行锁定,即能稳固支撑预定重量,而且在锁定状态下没有松动空隙。
最后再补充说明本发明的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以下举例都是承续上述较佳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并作局部修改,没有对应图面。本发明中的第二架体各侧边可能只有一个连续的受压面,各受压面可能为一平面(类似第一受压面22或第二受压面24),供一楔形块以其斜面平贴抵压,也可能为一由左侧延伸至右侧的凸弧面,供左、右二楔形块分别以其斜面抵压左、右二侧。此外,本发明中的施压件及/或施压部可能(没有通过中介件)直接抵压第二架体,例如,施压件本身就是一个楔形块,或是呈现两个楔形块对称并列的形状,当其往压紧位置位移时,直接以其斜面将第二架体往第二侧边的方向挤压。再者,本发明中的第二架体可能只在第一侧边具有受压面,即,进行抵压锁定时,只以第一侧边的施压件对第二架体施压,直至第二架体被第一架体的第二侧边(例如后侧壁12,或是固定不动的楔形块)抵止;对应于此,控制组件的轴心部可直接枢设在第一架体第二侧边的一固定位置,不会相对于第一架体沿锁定方向进退位移,当控制组件的偏转部由前述第三位置越过第二位置到达第一位置,同样可通过连接臂拉引施压件至压紧位置,将第二架体压紧。本发明中的连接臂可能只有一个,并不限定为一对。在本发明中,设置控制组件及施压件的架体称为第一架体,另一架体称为第二架体,实际应用上,可能是第二架体固定不动,而第一架体能够在第二架体上沿调整方向位移。

Claims (10)

1.一种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第一架体及一第二架体,定义有相互垂直的一调整方向及一锁定方向,所述第一架体及第二架体能沿所述调整方向相对位移,而且各具有在所述锁定方向上相对的一第一侧边及一第二侧边;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一侧边具有至少一沿所述调整方向延伸的第一受压面,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二侧边具有至少一沿所述调整方向延伸的第二受压面;
一施压件,设在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一侧边并且位于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一受压面外侧,用于往所述第二侧边的方向对所述第二架体施压,能在一较靠近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一压紧位置与一较远离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一放松位置之间位移;
一控制组件,设在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二侧边并且位于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二受压面外侧,具有一轴心部、一偏转部、一弹性部及一施压部;所述偏转部比所述轴心部远离所述施压件;所述弹性部介于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之间,使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的距离能在一最大长度与一最小长度之间变化;所述弹性部的复原弹力对应于使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相对远离;所述施压部用于往所述第一侧边的方向对所述第二架体施压,能连同所述轴心部在一较靠近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二压紧位置与一较远离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二放松位置之间位移;
至少一连接臂,各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施压件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控制组件的偏转部连接;
其中,所述控制组件能以所述轴心部为轴进行偏转,使所述偏转部相对于所述轴心部能由一第一位置经过一第二位置位移至一第三位置;当所述偏转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的距离为一介于所述最大长度与所述最小长度之间的特定长度,而且所述施压部及所述施压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压紧位置及所述第一压紧位置;当所述偏转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的距离为所述最小长度,而且所述施压部及所述施压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压紧位置及所述第一压紧位置;当所述偏转部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特定长度,而且所述施压部及所述施压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放松位置及所述第一放松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架体上还具有若干沿所述调整方向间隔排列的定位孔;另有一锁扣组件设在所述第一架体,具有一受推部及一定位部,所述锁扣组件能在一锁扣位置与一解锁位置之间位移,当所述锁扣组件位于所述锁扣位置时,所述定位部嵌入所述第二架体的一所述定位孔,当所述锁扣组件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定位部没有嵌入任何所述定位孔;另有一弹性件设在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锁扣组件之间,相对于所述第一架体对所述锁扣组件施加一力量,使所述锁扣组件具有往所述锁扣位置位移的倾向;所述控制组件还具有一推动部,此外,所述控制组件进行所述偏转时,所述偏转部相对于所述轴心部还能由所述第三位置往远离所述第二位置的方向位移至一第四位置,当所述偏转部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控制组件的推动部抵接所述锁扣组件的受推部,并且将所述锁扣组件推抵于所述解锁位置。
3.一种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第一架体及一第二架体,定义有相互垂直的一调整方向及一锁定方向,所述第一架体及第二架体能沿所述调整方向相对位移,而且各具有在所述锁定方向上相对的一第一侧边及一第二侧边;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一侧边具有至少一沿所述调整方向延伸的第一受压面,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二侧边具有若干沿所述调整方向间隔排列的定位孔;
一施压件,设在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一侧边并且位于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一受压面外侧,用于往所述第二侧边的方向对所述第二架体施压,能在一较靠近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一压紧位置与一较远离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一放松位置之间位移;
一控制组件,设在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二侧边,具有一轴心部、一偏转部、一弹性部及一推动部;所述偏转部比所述轴心部远离所述施压件;所述弹性部介于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之间,使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的距离能在一最大长度与一最小长度之间变化;所述弹性部的复原弹力对应于使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相对远离;
至少一连接臂,各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施压件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控制组件的偏转部连接;
一锁扣组件,设在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二侧边,具有一受推部及一定位部;所述锁扣组件能在一锁扣位置与一解锁位置之间位移,当所述锁扣组件位于所述锁扣位置时,所述定位部嵌入所述第二架体的一所述定位孔,当所述锁扣组件位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定位部没有嵌入任何所述定位孔;
一弹性件,设在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锁扣组件之间,相对于所述第一架体对所述锁扣组件施加一力量,使所述锁扣组件具有往所述锁扣位置位移的倾向;
其中,所述控制组件能以所述轴心部为轴进行偏转,使所述偏转部相对于所述轴心部能由一第一位置依序经过一第二位置及一第三位置位移至一第四位置;当所述偏转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的距离为一介于所述最大长度与所述最小长度之间的特定长度,而且所述施压件位于所述第一压紧位置;当所述偏转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的距离为所述最小长度,而且所述施压件位于所述第一压紧位置;当所述偏转部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偏转部与所述轴心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特定长度,而且所述施压件位于所述第一放松位置;当所述偏转部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控制组件的推动部抵接所述锁扣组件的受推部,并且将所述锁扣组件推抵于所述解锁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的轴心部枢设在所述第一架体第二侧边的一固定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二侧边还具有至少一沿所述调整方向延伸的第二受压面;所述控制组件还具有一施压部,用于往所述第一侧边的方向对所述第二架体施压,能连同所述轴心部在一较靠近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二压紧位置与一较远离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二放松位置之间位移;当所述偏转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施压部均位于所述第二压紧位置;当所述偏转部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施压部位于所述第二放松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控制组件的偏转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控制组件、所述连接臂及所述第一架体其中二个的预定局部相互抵触,使得所述偏转部无法由所述第一位置往远离所述第二位置的方向位移。
7.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一侧边具有一侧壁,所述侧壁位于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一受压面外侧,具有一穿通相对二侧面且开口朝向所述第二架体的嵌孔;所述施压件嵌置在所述嵌孔并且能沿所述嵌孔的穿通方向位移,当所述施压件位于所述第一压紧位置时,其朝向所述第二架体的一侧凸超出所述侧壁的内侧面。
8.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架体的第二侧边具有一侧壁,所述侧壁位于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二受压面外侧,具有一穿通相对二侧面且开口朝向所述第二架体的嵌孔,所述嵌孔的孔缘具有平行相对的二缘边;所述控制组件具有一嵌置在所述嵌孔并且能沿前嵌孔的穿通方向位移的筒状体,所述筒状体具有一半圆柱面,所述半圆柱面的轴心平行于所述二缘边;所述控制组件对应所述半圆柱面轴心的部位作为所述轴心部,而所述半圆柱面的局部形成所述施压部;当所述施压部位于所述第二压紧位置时,所述半圆柱面同时抵卡所述二缘边,而且作为所述施压部的部分凸超出所述侧壁的内侧面。
9.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四楔形块,各具有一斜面,其中二所述楔形块介于所述施压件与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一受压面之间,会随所述施压件往所述第一压紧位置位移而以所述斜面挤压所述第一受压面,另外二所述楔形块介于所述控制组件的施压部与所述第二架体的第二受压面之间,会随所述施压部往所述第二压紧位置位移而以所述斜面挤压所述第二受压面;所述四楔形块的斜面均面向所述第二架体但方向互不相同。
10.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的推动部与所述锁扣组件的受推部能通过磁力吸附在一起。
CN201810127500.XA 2018-02-08 2018-02-08 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 Active CN1101242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27500.XA CN110124265B (zh) 2018-02-08 2018-02-08 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27500.XA CN110124265B (zh) 2018-02-08 2018-02-08 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24265A true CN110124265A (zh) 2019-08-16
CN110124265B CN110124265B (zh) 2020-11-10

Family

ID=67567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27500.XA Active CN110124265B (zh) 2018-02-08 2018-02-08 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2426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99573A (zh) * 2019-12-20 2021-06-22 乔山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可调整高度的支架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80650A1 (en) * 2008-09-29 2010-04-01 Roberto Gorza Regulating device
CN203169915U (zh) * 2012-12-12 2013-09-04 岱宇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健身器材的支架调整装置
US20150065308A1 (en) * 2010-10-06 2015-03-05 Foundation Fitness, LLC Exercise bicycle frame with bicycle seat and handlebar adjustment assemblies
CN206007902U (zh) * 2016-08-03 2017-03-15 浙江恒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健身器的滑座固定结构
CN106669102A (zh) * 2015-11-09 2017-05-17 乔山健身器材(上海)有限公司 可无段调整的支架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80650A1 (en) * 2008-09-29 2010-04-01 Roberto Gorza Regulating device
US20150065308A1 (en) * 2010-10-06 2015-03-05 Foundation Fitness, LLC Exercise bicycle frame with bicycle seat and handlebar adjustment assemblies
CN203169915U (zh) * 2012-12-12 2013-09-04 岱宇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健身器材的支架调整装置
CN106669102A (zh) * 2015-11-09 2017-05-17 乔山健身器材(上海)有限公司 可无段调整的支架组
CN206007902U (zh) * 2016-08-03 2017-03-15 浙江恒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健身器的滑座固定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99573A (zh) * 2019-12-20 2021-06-22 乔山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可调整高度的支架组
CN112999573B (zh) * 2019-12-20 2022-02-01 乔山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可调整高度的支架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24265B (zh) 2020-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30290B2 (ja) 家具用支持フレーム
EP3233218A1 (de) Rahmenkonstruktion für ein minitrampolin
DE102005016943B4 (de) Ottomane
WO2000022959A1 (de) Stuhlmechanik
EP1169947A1 (de) Stuhl, insbesondere Bürostuhl
DE202008000735U1 (de) Ein Stuhl
CN110124265A (zh) 可调整相对位置的支架组
EP4091502A1 (de) Rückenlehnenträger für ein sitzmöbel
DE102019100152A1 (de) Pedalhebe- und Winkeleinstellmechanismus eines elektrischen Rollstuhls
AU1368097A (en) A leg for a piece of furniture with a telescopically movable portion
DE102020127642A1 (de) Schlagvorrichtung
US20120161482A1 (en) Chair
AT508352A4 (de) Wandschrankbett
TWI656296B (zh) 可調整相對位置的支架組
CN1948766A (zh) 无级调节膨胀块自锁式伸缩管
CN210901903U (zh) 一种便于装配的升降桌
CN207784796U (zh) 一种儿童防摔床护栏
CN106669102B (zh) 可无段调整的支架组
DE202022102824U1 (de) Zusatzbein zur Winkelverstellung und Outdoor-Bett
EP2177132B1 (de) Vorrichtung zur Sitzneigungsverstellung und Stuhl
DE202019105131U1 (de) Zur Befestigung mehrerer röhrenförmiger Gegenstände geeignete Montagestruktur für Getränkehalter
CN201155213Y (zh) 具有制动保险构造的支撑杆扳把式驱动机构
CN216456557U (zh) 一种身体调养用立式理疗灯
WO1992014963A9 (de) Stützeinrichtung für ein gerät
TWI741424B (zh) 可調整高度的支架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