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36296A - 自动分析装置及自动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自动分析装置及自动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36296A
CN110036296A CN201780074243.1A CN201780074243A CN110036296A CN 110036296 A CN110036296 A CN 110036296A CN 201780074243 A CN201780074243 A CN 201780074243A CN 110036296 A CN110036296 A CN 1100362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ttraction
reaction vessel
tip
n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424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36296B (zh
Inventor
伊藤匠
东信二
深谷昌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362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62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362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62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04Cleaning sample transfer devi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75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 G01N21/77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by observing the effect on a chemical indicator
    • G01N21/78Systems in which material is subjected to a chemical reaction, the progress or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being investigated by observing the effect on a chemical indicator producing a change of colou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01Sample carriers, cuvettes or reaction vessels
    • G01N2035/0437Cleaning cuvettes or reaction vesse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39Rotary sample carriers, i.e. carousels
    • G01N2035/0444Rotary sample carriers, i.e. carousels for cuvettes or reaction vessel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自动分析装置,提供能够实现包括尖端吸引工序的清洗工艺对反应容器的清洗性能的确保和分析精度的降低抑制或提高的技术。自动分析装置具有控制装置、将用于吸引反应容器内的液体的吸引喷嘴及吸引块上下移动并吸引液体的块吸引机构、以及用于清洗吸引块的块清洗机构。控制装置自接受分析委托起,在分析工序(S30)之前的清洗工序(S20)的最后的尖端吸引工序(S14)中,在第一工序(S21)执行块吸引机构对液体的吸引(202)、及块清洗机构对吸引块的清洗(201)双方,然后在由1个循环以上构成的第二工序(S22)中仅执行块吸引机构对液体的吸引(202),且使用经过了第二工序(S22)的反应容器执行分析工序(S30)。

Description

自动分析装置及自动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光学测量血液、尿等生物体试样的浓度、活性值的功能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技术。本发明尤其涉及存储试样、试剂等的反应容器(以下,有时记载为容器等)的清洗技术。
背景技术
自动分析装置除了光学测量机构等,还具备用于清洗反应容器的清洗机构。自动分析装置的控制装置控制包含该清洗机构的清洗的工序的定序。自动分析装置使用试样用及试剂用的分注机构的各喷嘴将试样及试剂从各自的容器分注至反应容器内,并使用搅拌机构搅拌试样与试剂的混合液而成为反应溶液。自动分析装置利用光学光度计计测反应容器的反应溶液的色调变化等,且根据该计测值对试样内的目标物质进行定量,并输出结果。自动分析装置为了在测量中再次使用已使用过的反应容器时避免与上次测量的试样等的交叉污染,具备对反应容器内进行清洗的清洗机构。
生物体试样含有蛋白质、脂质等成分。另外,试剂也多含有酶等蛋白质成分。因此,反应容器、该清洗机构的喷嘴等部件容易积存污垢。作为用于清洗容器的液体,使用水、碱液、酸液、中性洗涤剂、次氯酸盐剂等。
作为涉及自动分析装置的清洗机构的现有技术例,可以列举日本特开平10-6243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作为生物化学自动分析装置的清洗装置,记载了即使反应容器的侧壁的水滴也简单且可靠地除去的主旨、以下的主旨。该清洗装置具备设于排水管(喷嘴)的下端且能够进入反应容器内的吸入部(块)。该吸入部在与反应容器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流路。从吸入部通过吸入而排水时,附着于内壁面的水滴通过流路被吸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624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自动分析装置中,根据测量对象项目等不同,试样、试剂的分注量不同。反应溶液等对反应容器的污染范围不同。因此,在清洗机构中,关于使用后的反应容器,使用各种洗涤剂等对与污染范围对应的清洗范围进行清洗。清洗时,基本上,对于被分注了反应溶液的反应容器,通过下一个循环进行吸引动作。例如,对于进行碱溶液的吐出后的反应溶液,通过下一个循环吸引该反应溶液,再通过下一个循环吐出水。
反应容器的清洗大多情况下通过吸引动作完成。这是因为,若清洗水残存于容器内,则存在使反应溶液的浓度降低的可能性。因此,在用于分析(光学测量)的反应容器的1个循环前,设有尖端吸引工序。尖端吸引工序中,为了实现该反应容器内的高气密化而有效地吸引清洗水,使用具备预定的吸引尖端的吸引喷嘴来进行容器内的液体的吸引。该吸引尖端具有例如块(长方体)等的形状。该吸引尖端由例如硅、塑料等不会损伤容器的材质构成。
自动分析装置为了能够对应临床现场的检查的高速化等而被要求提高处理能力。随之,关于反应容器的清洗的性能,不仅需要可靠地清洗来确保测量精度,而且要求以更短的时间清洗。
现有的自动分析装置在使用尖端吸引机构进行尖端吸引工序的情况下,存在尖端吸引工序中的清洗水等液体附着于吸引尖端而残存的可能性。分析开始时,存在该吸引尖端的残存液体落到分析用的反应容器内的可能性。该情况下,由于该残存液体与反应溶液混合,从而对光学测量产生影响,存在测量值劣化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1这样的现有技术中还记载了通过使用了具备吸引尖端(吸入部)的吸引喷嘴(排水管)的工序从容器内将清洗水液体更可靠、有效地除去的主旨。但是,在现有技术中,未讨论尖端吸引工序本身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也未记载用于使测量精度不降低或者提高的清洗工艺的改良等。
本发明的目的涉及自动分析装置,提供能够确保包括尖端吸引工序的清洗工艺对反应容器的清洗性能,并且能够实现抑制分析精度的降低或提高分析精度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中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为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所示的结构。
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具备进行试样与试剂的反应溶液的光学测量及反应容器的清洗的功能,而且,具有:控制装置,其控制包括上述光学测量及上述清洗的定序;块吸引机构,其包括用于吸引上述反应容器内的液体的吸引喷嘴以及安装于上述吸引喷嘴的铅垂方向下端的吸引块,且使上述吸引喷嘴及上述吸引块沿铅垂方向上下移动并吸引上述液体;以及块清洗机构,其用于清洗上述吸引块,上述控制装置在接受上述光学测量的开始委托后,在设于上述光学测量的工序之前的上述清洗的工序中,在将上述反应容器的单位移动作为1个循环而由多个循环构成的第一工序中,执行上述块吸引机构对上述液体的吸引以及上述块清洗机构对上述吸引块的清洗双方,然后在由1个循环以上构成的第二工序中,仅执行上述块吸引机构对上述液体的吸引,并使用经过了上述第二工序的上述反应容器来执行上述光学测量的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中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关于自动分析装置,能够确保包括尖端吸引工序的清洗工艺对反应容器的清洗性能,并且能够实现抑制分析精度的降低或提高分析精度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包括清洗工序的定序的概要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清洗机构的喷嘴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尖端吸引机构的喷嘴等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尖端吸引机构的截面等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尖端清洗方式的图。
图7是表示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比较例的尖端吸引工序的课题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与反应容器及吸引尖端的形状的规定相应的与第二工序相关的实验及模拟结果的图。
图9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从与尖端吸引工序相关的盘上表面观察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与包括尖端吸引工序的定序相关的循环与反应容器的移动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与尖端吸引工序相关的反应容器的状态的转移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与第一工序及第二工序相关的反应容器的状态的详情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一变形例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尖端清洗方式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二变形例的自动分析装置的与尖端吸引工序的第二工序相关的特殊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全部图中,原则上,对同一部分标注同一符号,省略其反复的说明。此外,作为说明上的方向及坐标系,具有(X,Y,Z)。作为第一方向的X方向是水平方向上的一方向,作为第二方向的Y方向是水平方向上的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第三方向的Z方向是垂直于X方向及Y方向的铅垂方向。
(实施方式1)
使用图1~图1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具备特有的清洗功能。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方法是具有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执行的步骤的方法。
[自动分析装置(1)]
图1表示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结构。自动分析装置具备控制装置100、反应盘5、反应容器9、试剂盘18、试剂瓶23、架7、试样容器8、试样分注机构1、2、试样分注喷嘴3、4、试样搬送机构47、试剂分注机构10~13、试剂分注喷嘴30~33、分光光度计22、搅拌机构24、反应容器清洗机构29、送液泵16、真空吸引泵17等。
除了控制装置100、及作为清洗机构的反应容器清洗机构29的部分,各部分基本上可以使用公知的技术构成。控制装置100控制包括清洗机构的自动分析装置整体,控制包括清洗、分析的工序的整个定序。在控制装置100与各部分之间,虽然仅图示了一部分,但分别通过配线连接。在控制装置100与各部分之间,通过配线收发各种信号。由此,控制包括清洗、分析的各工序的动作。
在反应盘5呈圆周状排列配置有多个反应容器9。反应盘5被旋转驱动。由此,各反应容器9在圆周上以定序的每一循环的距离为单位进行旋转移动。
在试剂盘18中能够在圆周上配置多个试剂瓶23。在自动分析装置的后方设置有使载置有试样容器8的架7移动的试样搬送机构47。在试样容器8内具有血液、尿等试样。试样容器8载置于架7上,通过试样搬送机构47被搬运。
在反应盘5与试剂盘18之间设置有试剂分注机构10、11、12、13。这些试剂分注机构具备试剂分注喷嘴30、31、32、33。
在反应盘5与试样搬送机构47之间设置有试样分注机构1、2。试样分注机构1、2能够进行旋转、水平移动、以及铅垂方向上下移动的动作。试样分注机构1、2具备试样分注喷嘴3、4。试样分注喷嘴3、4按照驱动控制进行以旋转轴为中心的旋转动作、在水平移动轨道上移动的水平动作,并进行从试样容器8向反应容器9的试样分注。
在反应盘5的周围配置有反应容器清洗机构29、分光光度计22、搅拌机构24。在反应容器清洗机构29连接有清洗用的送液泵16、真空吸引泵17等。送液泵16通过管流路等向与清洗相关的吐出喷嘴输送清洗液。真空吸引泵17从与吸引相关的吸引喷嘴通过管流路等以真空吸引的方式输送液体。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试样分注机构1、2、试剂分注机构10~13、以及搅拌机构24的动作范围内设置有清洗槽等作为清洗试样喷嘴3、4及试剂喷嘴30~33的清洗机构。也可以在试剂分注机构10~13连接有试剂用的送液泵等。
接下来,对分析(光学测量)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分注工序中,基于驱动控制,试样分注机构1、2从架7的试样容器8利用试样分注喷嘴3、4吸引试样,并向反应容器9吐出。另外,试剂分注机构10~13从试剂瓶23利用试剂分注喷嘴30~33吸引试剂,并向反应容器9吐出。分注到同一反应容器9内的试样和试剂被搅拌机构24搅拌而混合,生成混合液即反应溶液。
分光光度计22进行对反应容器9内的反应溶液的光学测量,测量分光光度等的光学值。反应盘5在1个循环内进行将旋转和停止作为组的动作。1个循环的时间为例如1.8秒,反应容器9的停止时间为例如1秒。作为光学测量的对象的反应容器9在分光光度计22前通过的每次循环,均通过分光光度计22定期地进行光学测量。由此,计算反应容器9内的试样中的目标成分的浓度或活性值。
接下来,对反应容器9的清洗进行说明。在反应容器清洗机构29配置有承担后述的各种功能的多个喷嘴等。这些多个喷嘴通过反应容器清洗机构29的箱体而共通地连接。这些多个喷嘴通过反应容器清洗机构29连接于管、电磁阀、流量调整部、泵等。
基于控制装置100的驱动控制,在反应盘5的旋转停止而反应容器9静止的时刻,相对于对象反应容器9的位置,反应容器清洗机构29的喷嘴等沿铅垂方向上下移动。由此,该喷嘴等以插入反应容器9内的方式接入。
此外,根据自动分析装置的功能结构,反应容器清洗机构29不限于一个,也可以同样地设置多个。反应容器清洗机构29,尤其喷嘴,只要位于反应盘5的圆周上的与反应容器9取得关联的位置,就可以配置于任意位置。
[自动分析装置(2)]
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具有以下的结构。在自动分析装置内具有供多个反应容器9配置于圆周上而旋转的机构。为了反复使用反应容器9,具备反应容器清洗机构29。在反应容器清洗机构29配置有多种喷嘴等。作为该喷嘴,包括用于向反应容器9内吐出清洗液等液体的吐出喷嘴(后述的图3的(A))、用于进行反应容器9内的反应溶液等液体的吸引的吸引喷嘴(后述的图3的(B))等。反应容器清洗机构29对应于以分析后的反应容器9为对象进行通常的清洗的功能、及以分析开始前的反应容器9为对象进行分析准备的清洗的功能双方。
特别地,反应容器清洗机构29具备用于尖端吸引工序的尖端吸引机构(后述的图4)。该尖端吸引机构具有具备吸引尖端的吸引喷嘴、及用于清洗吸引尖端本身的吐出喷嘴等。吸引尖端实现有效去除清洗、漂洗反应容器9而残留的液体的功能。
清洗机构的各喷嘴经由管等在吐出动作中连接于送液泵16,在吸引动作中连接于真空吸引泵17。在喷嘴连接部与泵连接部之间,配置有例如电磁阀作为可控制的流路开闭机构。反应容器清洗机构29相对于在反应盘5上反复移动及停止的反应容器9的位置与各喷嘴一同上下移动。由此,各喷嘴接入各反应容器9。控制装置100控制一连串的包括清洗工序的定序。
自动分析装置为了反复使用反应容器9,在清洗工序利用反应容器清洗机构29向反应容器9吐出洗涤剂、清洗水等各种液体,并吸引这些液体而进行清洗。这些清洗动作作为清洗工序的定序而被系统化、自动化(图2)。
作为进入分析工序之前的清洗工序中的最后的工序,设有尖端吸引工序(图2的S14)。在尖端吸引工序中,使用具有吸引尖端的吸引喷嘴对反应容器9内的残存液体进行吸引而除去。该尖端吸引工序后的反应容器在接下来的循环或自此之后的循环中被用作分析用的反应容器。该尖端吸引工序时,作为重要前提,吸引尖端不能是污染状态。假设,在吸引尖端脏污的情况下,存在以此为原因而对分析结果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因此,吸引尖端必须始终保证清洁的状态。
因此,自动分析装置具备用于清洗吸引尖端本身的机构及工序。例如,虽然后面进行叙述(图6),但作为吸引尖端清洗方式,在尖端吸引机构与吸引喷嘴一同设有吐出喷嘴,从该吐出喷嘴向吸引尖端吐出清洗水进行清洗。例如,在分析开始前的尖端吸引工序的固定时间内,使尖端吸引机构接入反应容器9内,进行液体的吸引。与此同时,使用该尖端吸引机构从吐出喷嘴吐出清洗水而清洗吸引尖端本身。
上述吸引尖端清洗方式以用液体浸湿吸引尖端本身为前提,由此能够避免吸引尖端本身的污染。但是,由于吸引尖端被浸湿,存在液滴附着于吸引尖端的表面而保持的可能性,存在该吸引尖端的液滴不被吸引而残留的可能性。存在因该吸引尖端的清洗而引起的液滴落到分析对象反应容器内等而残存的可能性。在成为这样的状态的反应容器被用于分析的情况下,由于残存液体将反应溶液稀释,因此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具备考虑到上述这样的可能性的清洗功能。自动分析装置控制特有的尖端吸引工序及尖端吸引机构。由此,使分析开始前的反应容器9及吸引尖端保持清洁状态,排除因吸引尖端的清洗而引起的液体对分析结果的不良影响。
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在尖端吸引工序中设有第一工序、第二工序这两种工序。在第一工序的循环中,执行吸引尖端的清洗和反应容器9内的液体的吸引双方。在第二工序的循环中,停止吸引尖端的清洗,仅执行反应容器9内的液体的吸引。在实施方式1的定序中,不是将第一工序中在通过吸引尖端的清洗而被浸湿的状态下进行了吸引的反应容器用于接下来的分析工序,而是在它们之间具有第二工序。在该第二工序中,仅进行吸引动作,大概率地去除附着于吸引尖端的液体。由此,在第二工序后,成为在用于分析的反应容器不残存任何液体的状态。于是,能够维持清洁的状态的吸引尖端,并且防止从吸引尖端向反应容器的多余的液滴的残存。作为第二工序而设置的循环可以是1个循环以上的小的循环数。作为时间,能够通过与目前相比将分析开始的时刻仅错开数秒左右来实现。无需大幅变更自动分析装置的硬件。
[定序]
图2表示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定序等。在图2的上侧的(A)表示定序中的使用清洗机构的反应容器9的清洗工序S20的概要。在图2的下侧的(B)表示清洗工序S20与接下来的分析工序S30的关系、尖端吸引工序S14的详情等。清洗工序S20是作为进入分析工序S30之前的分析准备,对反应容器9内进行清洗的工序。此外,清洗包括漂洗等。
清洗工序S20依次具有工序S1~S14。工序S1~S14是(S1)吸引反应液、(S2)吐出水、(S3)吸引水、(S4)吐出洗涤剂A、(S5)吸引洗涤剂A、(S6)吐出洗涤剂B、(S7)吸引洗涤剂B、(S8)吐出水、(S9)吸引水、(S10)吐出水、(S11)吸引水、(S12)吐出空白用的水、(S13)吸引空白用的水、(S14)尖端吸引这一流程。
工序S1是吸引反应容器9内的反应溶液的工序。工序S2是向反应容器9内吐出水的工序。该水是系统水。系统水是从自动分析装置的外部将离子交换水等纯净水通过流路等导入内部而使用的水。工序S3是吸引反应容器9内的水的工序。
工序S4是向反应容器9内吐出洗涤剂A(第一洗涤剂)的工序。工序S5是从反应容器9内吸引洗涤剂A的工序。工序S6是向反应容器9内吐出洗涤剂B(第二洗涤剂)的工序。工序S7是从反应容器9内吸引洗涤剂B的工序。例如,洗涤剂A使用碱性洗涤剂,洗涤剂B使用酸性洗涤剂。使用的洗涤剂、次数不限于此,可以是各种不同的情况。
工序S8是为了漂洗而去除洗涤剂成分向反应容器9内吐出水(系统水)的工序。工序S9是从反应容器9内吸引该水的工序。工序S10及工序S11是同样的反复的工序。用于漂洗洗涤剂成分的工序为了充分进行稀释而进行所需的次数。
工序S12是为了测量空白值而向反应容器9内吐出系统水的工序。工序S13是从反应容器9内吸引该系统水的工序。此外,在工序S12与工序S13之间,具有空白值测量工序作为工序S40。在该工序S40中,使用光学测量机构、分光光度计22进行空白值的测量。空白值是在接下来的分析工序S30中用于光学测量的计算时使用的值,是在反应容器9内无反应溶液的状体下的光学测量值。
设于清洗工序S20的最后的工序S14是使用包括安装有吸引尖端的吸引喷嘴的尖端吸引机构,为了从反应容器9内更可靠地除去液体而进行吸引的尖端吸引工序。尖端吸引工序S14的详情如下。尖端吸引工序S14依次具有第一工序S21、第二工序S22。第一工序S21由预定的多个循环、例如,共58个循环构成。第二工序S22由1个循环以上的预定的循环,例如5个循环构成。在第一工序S21的各循环中,使用包括尖端清洗机构的尖端吸引机构执行吸引尖端的清洗201和反应容器9内的液体(包括残存液体及清洗液)的吸引202这双方。在第二工序S22的各循环中,不进行清洗201,仅执行吸引202。
本例中,清洗工序S20构成为,作为能够确保作为清洗性能的充分的预定性能的结构,分成14个工序S1~S14。清洗工序S20不限于此,根据自动分析装置的功能结构、分析对象等,可以变更成其它结构。清洗性能和处理能力(时间)基本上是此消彼长的。在形成优先更提高清洗性能的形态的情况下,可以增大构成清洗工序S20的工序数、时间。例如,可以将相同种类的工序反复进行两次以上。
在尖端吸引工序S14后,进入分析工序S30。经过了第二工序S22的反应容器9被用于分析。分析工序S30是公知的结构,由分注工序S31等多个工序构成。在分注工序S31中,向清洗完成状态的反应容器9内分注试样等。虽未图示,但在分析工序S30内的光学测量工序中,进行对反应容器9内的反应溶液的光学测量。自动分析装置在接受光学测量的开始委托后,在开始上述光学测量(分析工序S30)前,执行上述分析准备动作的清洗工序S20。此外,在开始试样与试剂的反应溶液的光学测量的工序(分析工序S30)后,还依次清洗反应容器9(通常的清洗工序)。在该开始光学测量后的反应容器9的通常的清洗工序中,自动分析装置因为在光学测量的工序之前(工序S14的第一工序S21)已经进行了吸引块的清洗,所以不进行吸引块的清洗而仅执行容器内液体吸引。
[清洗机构的喷嘴]
图3及图4表示实现清洗工序S20的反应容器清洗机构29所具备的多种喷嘴等的结构。图3中表示单一的吐出喷嘴、单一的吸引喷嘴。图4中,尤其对尖端吸引机构400进行表示。图3等中,以从水平方向(反应盘5的半径方向)观察的状态表示喷嘴等插入反应容器9内的状态。在反应容器清洗机构29至少配置有这些喷嘴,也可以进一步追加配置其它种类的喷嘴。
图3的(A)表示吐出喷嘴301的结构。该吐出喷嘴301是插入反应容器9内的部分由单一喷嘴构成的类型,例如,用于工序S2等。该吐出喷嘴301被控制进行Z方向上下移动。该吐出喷嘴301的内部为在Z方向上延伸的空洞流路。该吐出喷嘴301的Z方向上端、下端开口。该吐出喷嘴301的Z方向上端连接于未图示的管等。在该管等的前端连接有电磁阀、送液泵16等。
在向反应容器9内吐出液体的工序中,通过吐出喷嘴301向Z方向下方移动,吐出喷嘴301的包括下端的部分插入反应容器9内。相对于反应容器9的内壁的底面的Z方向的位置Z0,吐出喷嘴301的下端的静止的位置Za被设为根据该工序规定的Z方向高度。在电磁阀打开的状态下,通过送液泵16的送液作用,经由管等向吐出喷嘴301输送对象液体,并从吐出喷嘴301的下端吐出该液体。
图3的(B)表示吸引喷嘴302的结构。该吸引喷嘴302是插入反应容器9内的部分由单一喷嘴构成的类型,用于例如工序S3等。该吸引喷嘴302被控制进行Z方向上下移动。该吸引喷嘴302的内部成为在Z方向上延伸的空洞流路。该吸引喷嘴302的Z方向上端、下端开口。该吸引喷嘴302的Z方向上端连接于未图示的管等。在该管等的前端连接有电磁阀、真空吸引泵17等。
在吸引反应容器9内的液体的工序中,通过吸引喷嘴302向Z方向下方移动,吸引喷嘴302的包括下端的部分插入反应容器9内。吸引喷嘴302的下端的静止的位置Zb为根据该工序的Z方向高度的位置。在电磁阀打开的状态下,通过真空吸引作用,从吸引喷嘴302的下端吸引液体。从吸引喷嘴302的下端吸引的液体经由管等被输送而排出。
各工序分别具有控制条件,且使用专用的喷嘴等。在多个工序中,处理例如系统水、洗涤剂、清洗用系统水(清洗水)、空白值测量用系统水等多种液体。各工序的喷嘴等机构是与处理的液体对应的机构。在自动分析装置及其清洗机构除了喷嘴等外,还具备管、电磁阀、流量调整机构、泵、连接部件等,这些能够由公知技术构成。各喷嘴经由管等连接于泵。在管流路上,在喷嘴与泵之间设有流量调整机构、电磁阀。流量调整机构对吐出、吸引时输送的液体的流量进行调整。就电磁阀而言,在打开状态下进行流路的液体的输送,在关闭状态下不进行液体输送。控制装置100控制流量调整机构、电磁阀。
[尖端吸引机构的喷嘴]
图4表示在尖端吸引工序S14使用的尖端吸引机构400的喷嘴等的结构。尖端吸引机构400具有吐出喷嘴401(也称为尖端清洗喷嘴)、吸引喷嘴402、吸引尖端403(也称为吸引块)。尖端吸引机构400是将图2的用于尖端(吸引尖端403)的清洗201的尖端清洗机构和用于反应容器9内的液体的吸引202的吸引机构双方安装成一个而成的机构。特别地,吐出喷嘴401和吸引喷嘴402连结而固定,由此构成为一个吐出吸引喷嘴部。该吐出吸引喷嘴部是用于在尖端吸引工序中使用的类型,插入反应容器9内的部分由上述的两个喷嘴构成。吸引喷嘴402的Z方向下端与吸引尖端403连结而固定。吸引尖端403的截面等在后面叙述(图5)。
通过吐出喷嘴401与吸引喷嘴402的连结构造,设计成可控制从吐出喷嘴401相对于吸引喷嘴402及吸引尖端403的吐出高度。吐出吸引喷嘴部为了利用从吐出喷嘴401吐出的清洗水清洗吸引喷嘴402的下端的吸引尖端403而采用两种喷嘴的连结构造。
吐出喷嘴401、吸引喷嘴402、以及吸引尖端403被一体地控制进行Z方向上下移动。吐出喷嘴401及吸引喷嘴402的内部为沿Z方向延伸的空洞流路。吐出喷嘴401及吸引喷嘴402的Z方向上端、下端开口。吐出喷嘴401及吸引喷嘴402的Z方向上端连接于未图示的管等。在该管等的前端连接有电磁阀、泵等。送液泵16连接于吐出喷嘴401。真空吸引泵17连接于吸引喷嘴402。
在尖端吸引工序S14中,尖端吸引机构400的包括吐出喷嘴401、吸引喷嘴402、以及吸引尖端403的部分通过向Z方向下方移动而插入反应容器9内。此时,相对于反应容器9的内壁的底面的Z方向的位置Z0,吐出喷嘴401的下端的静止的位置Zc、吸引喷嘴402的下端(图4中与吸引尖端403的边界)的静止的位置Zd、以及吸引尖端403的下端的静止的位置Ze为根据尖端吸引工序S14规定的预定的Z方向高度。
在尖端吸引工序S14中,在处于进行第一工序S21的清洗201的循环的情况下,电磁阀为打开状态,通过送液泵16的送液作用,对象液体(清洗液)经由管等向吐出喷嘴401输送。然后,从吐出喷嘴401的下端将该液体(清洗液)向Z方向下方吐出。吐出的液体施加于位于Z方向下方的吸引尖端403的上表面、侧面等部分。由此,清洗吸引尖端403本身。施加于吸引尖端403的液体向Z方向下方通过反应容器9的侧面等而流到底面附近。另外,在由于之前的工序的影响而存在残留于反应容器9的内壁的侧面、底面的液体的情况下,这些液体也与清洗液一起汇集于底面附近。对于底面附近的液体,通过吸引尖端403及吸引喷嘴402而进行吸引202。
在尖端吸引工序S14中,在进行第一工序S21及第二工序S22的吸引202的循环中,电磁阀为打开状态,通过真空吸引泵17的真空吸引作用,从吸引尖端403的下端的开口吸引底面附近的液体。在吸引尖端403的侧面与反应容器9的内壁的侧面之间,以及吸引尖端403的底面与反应容器9的内壁的底面之间,形成有比较窄的宽度的流路。因此,通过该流路高效地吸引液体。从吸引尖端403的下端的开口吸引的液体通过吸引尖端403内的流路进入吸引喷嘴402内的流路,并从吸引喷嘴402内经由管等被输送而排出。
如上所述地,在尖端吸引工序S14的第一工序S21中,与吸引尖端403本身的清洗201一同实现残存于反应容器9内的液体的吸引202。
此外,作为自动分析装置的变形例,也可以不限于上述尖端吸引机构400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如下。可以使吐出喷嘴401和吸引喷嘴402不是连结构造,而做成独立分离的构造。即,尖端吸引机构400由具有吐出喷嘴401的用于清洗吸引尖端403的尖端清洗机构(吐出机构)和具有吸引喷嘴402及吸引尖端403的吸引机构构成。该吐出机构可以仅吐出喷嘴401上下移动。该吸引机构可以仅带吸引尖端403的吸引喷嘴402上下移动。控制装置100在尖端吸引工序S14时,对于相同的反应容器9同步控制这两个机构,从而实现与上述相同的动作。另外,虽然在后面叙述(图13),但是作为变形例,作为用于清洗吸引尖端403的方式,可以不限制于使用上述吐出喷嘴401的方式。
[尖端吸引机构的截面]
图5表示图4的尖端吸引机构400的详细构造的一例,用XZ平面表示吸引尖端403等的截面。图5中表示进行吸引202时的静止的状态。反应容器9的形状例如为在Z方向上较长的长方体的形状,但也可以是圆筒形状等。在采用该圆筒形状等的情况下,吸引尖端403也对应地采用圆筒形状等。将反应容器9的内壁(可填充液体的容积领域)的X方向的宽度设为W0,将Z方向的高度设为H0。Y方向的宽度与X方向的宽度W0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吐出喷嘴401及吸引喷嘴402的水平方向的截面例如为圆形,但也可以是矩形等。将吸引喷嘴402的直径设为Wn。吐出喷嘴401的直径同样地设为Wn,但也可以设为不同的直径。
在吸引尖端403的块(长方体)的形状中,将X方向的宽度设为Wt,将Z方向的高度设为Ht。吸引尖端403的宽度Wt比吸引喷嘴402的直径Wn大,且比反应容器9的内壁的宽度W0小。在吸引尖端403的底面(位置Ze)与反应容器9的底面(位置Z0)之间,形成有预定的间隔K1。另外,在吸引尖端403的侧面与反应容器9的侧面之间形成有预定的间隔K2。W0≈Wt+K2×2。吸引尖端403的Y方向的宽度与X方向的宽度Wt同样地根据反应容器9的内壁的Y方向的宽度而规定。
吸引喷嘴402及固定部件501由金属等构成,吸引尖端403由树脂等构成。本例中,作为固定吸引喷嘴402和吸引尖端403的构造,吸引喷嘴402的从Z方向下端到预定的长度(高度Ht)的部分在吸引尖端403内沿Z方向贯通。在吸引尖端403内具有为此而设置的贯通孔。为了固定两者,在吸引喷嘴402的接近下端的预定的位置接合有固定部件501,成为吸引喷嘴402的外侧面的凸部(突起部)。与之对应地,在吸引尖端403的贯通孔的内侧面设有凹部。将吸引喷嘴402的固定部件501的周围由吸引尖端403覆盖并使凹凸嵌合,从而两者固定。
另外,在本例中,吸引喷嘴402的前端为以预定的角度切割而成的开口,但也可以做成水平的开口。
吸引喷嘴402及吸引尖端403的截面形状不限于上述,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吸引喷嘴402的下端位于位置Zd附近。只要该吸引喷嘴402的下端和形成于吸引尖端403内的任意形状的空洞流路连接,就能够实现同样的功能。形成于吸引尖端403内的空洞的形状除此之外也可以做成与吸引尖端403的外形对应的长方体形状,也可以做成锥体形状等。另外,吸引尖端403的上表面为水平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做成从中心轴朝向外侧下降的倾斜面。
吐出喷嘴401的Z方向的下端的位置Zc相对于吸引喷嘴402及吸引尖端403按照图示的位置关系规定。即,吐出喷嘴401的下端的位置Zc为在高度方向上相距吸引喷嘴402及吸引尖端403的下端的位置Ze距离d1的位置。另外,吐出喷嘴401的下端的位置Zc为在高度方向上相距吸引尖端403的上表面(与吸引喷嘴402的边界)的位置Zd距离d2的位置(d1=Ht+d2)。
吐出喷嘴401的中心轴的水平方向的位置是靠近吸引喷嘴402的中心轴的水平方向的位置的位置。从吐出喷嘴401的下端(位置Zc)的开口向Z方向下方吐出的液体(清洗水)主要被吐出到吸引尖端403的上表面,其它被吐出到吸引尖端403的侧面、反应容器9的侧面。这些液体经由吸引尖端403的上表面、吸引尖端403的侧面与反应容器9的侧面之间的流路向Z方向下方流下。这些液体经由吸引尖端403的底面与反应容器9的底面之间的流路汇集于吸引尖端403及吸引喷嘴402的下端的开口附近。然后,这些液体从开口被向Z方向上方吸引,并从吸引喷嘴402的上端经由管等而输送。上述情况时流动的液体与残存于反应容器9的侧面、底面、角部等的液体合流。
[尖端清洗方式]
图6表示实施方式1的尖端吸引工序S14中的吸引尖端403的清洗201的方式及其动作等。本方式是基于图4等的结构从吐出喷嘴401吐出清洗液而清洗吸引尖端403的方式。
图6中,(1)表示将尖端吸引机构400通过下降而插入反应容器9内的状态。设定在反应容器9内附着有从过去的循环遗留的残存液体601的液滴。然后,(2)表示在反应容器9内尖端吸引机构400静止于图5那样的预定的高度位置的状态。该状态下,同时进行清洗201及吸引202。从吐出喷嘴401吐出清洗水602。如上所述,清洗水602及残存液体601通过吸引尖端403及吸引喷嘴402被吸引。进行预定时间的吸引后,成为反应容器9内的液体基本被除去的状态。然后,(3)表示在(2)的动作后,从反应容器9内将尖端吸引机构400通过上升而抽拔的状态。(3)示出了在反应容器9内无残存液体且在吸引尖端403未附着液滴的理想的状态。
[比较例、课题等]
使用图7,对课题等进行补充说明。对尖端吸引工序对分析的影响等进行说明。图7表示比较例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尖端吸引工序的清洗液的残存对分析的影响。比较例的自动分析装置具有在尖端吸引工序使用的尖端吸引机构700。该尖端吸引机构700具备预定的方式的尖端清洗机构。该尖端清洗机构的方式是用液体浸湿吸引尖端的方式,可以与实施方式1的方式(图6)相同,也可以为其它方式。
图7中,(1)表示在尖端吸引机构700插入反应容器9内的状态下进行尖端清洗的状态。作为尖端吸引机构700,具有吸引喷嘴702及吸引尖端703。在尖端吸引工序中,使用尖端吸引机构700进行反应容器9内的液体的吸引。在比较例的清洗工序中,在直至即将开始分析(光学测量)的整个循环中,进行尖端清洗动作。由此,存在清洗水的液滴701不流落而附着于吸引尖端703的上表面、侧面等面的情况。然后,(2)表示在(1)中附着于吸引尖端703的表面的液滴701向Z方向下方落下的状态。表示落下到反应容器9的底面的情况的液滴706。然后,(3)表示在(2)落下的液滴706位于反应容器9的底面的状态下开始分析的状态。首先在分注工序中,向分析对象的反应容器9插入分注喷嘴704,并吐出试样705等。由此,该反应容器9的反应溶液成为液滴706与试样705、试剂混合的状态,反应溶液的浓度与液滴706的量相应地被稀释。因此,由于液滴706的影响,存在对该反应溶液的光学测量的结果、测量精度降低的问题。
清洗工序中的反应容器9的清洗基本上从在分析中使用过的反应容器9进行。另外,在委托分析而自动分析装置进行工作时,也进行该所委托的反应容器的清洗。将这样的清洗动作称为分析准备清洗。分析中使用过的反应容器9必须进行清洗,但也可能存在例外。例如,在执行一连串的定序中,有时由于意外的事故等而自动分析装置紧急停止。该情况下,存在产生使用过但清洗未完成的状态的反应容器9的可能性。自动分析装置的工作重启后,假设该状态的反应容器9被用于分析,该情况下,无法进行准确的光学测量。因此,对这样的可能性、事态也进行设想,从而比较例的自动分析装置被控制成,分析开始时,必须将反应容器9的清洗动作作为分析准备清洗来进行预定的循环或时间。由此,即使在发生了上述事故等的情况下,也可实现必须使用了清洗过的反应容器的分析。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也具备进行上述那样的分析准备清洗的功能,相当于在图2的分析工序S30之前进行清洗工序S20。
如图2所示,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在构成一连串的定序的多循环中,例如,将63个循环(设为C1~C63)设为分析准备的清洗工序S20的循环,将第64个循环以后(设为C64~)设为分析开始的分析工序S30的循环。此外,循环对应于多个反应容器9在反应盘5的圆周上以单位距离反复旋转移动及静止的循环。
另外,在比较例的自动分析装置中,控制为,在通常的清洗的流程中,不从吐出喷嘴向滞留有液体的状态的反应容器9吐出液体。这是为了防止液体从反应容器9溢出。上述分析准备清洗也进行同样的控制。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中,为了使液体不从反应容器9的上表面(图4的位置Zm)溢出,也可以采用设置有包括能够吸引溢出量的溢出吸引喷嘴的机构的形态。
如上述那样,在残存有基于吸引尖端703本身的清洗的液滴701的情况下等,存在分析开始前未完成完全的清洗的状态(记载为清洗未完成状态)的反应容器9的可能性。也就是,存在在分析对象的反应容器9内残存有多余的液体的可能性。比较例及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无法识别盘圆周上的多个反应容器9中的哪个反应容器9内残存有液体。
另外,在比较例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在直至分析准备清洗的首次循环或第二个循环的期间,进行吸引喷嘴对溶液的吸引动作,但限制了吐出喷嘴的吐出动作。如果处于第三个循环以后,则吸引完毕的反应容器旋转移动至配置有吐出喷嘴的位置,因此,即使进行对该反应容器的吐出也没问题。在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如果在第九个循环以后,则全部的吐出喷嘴成为可吐出的状态。
此外,作为其它比较例的自动分析装置,在具备观察盘上的全部反应容器9内的状态的机构的情况下,可以识别在哪个反应容器内残存有不需要的液体(清洗未完成状态的反应容器)。该情况下,该自动分析装置能够在下次的分析开始之前选择该清洗未完成状态的反应容器而进行清洗动作,成为从容器内去除了液体的状态(记载为清洗完成状态)。或者,该自动分析装置可以将清洗完成状态的反应容器作为分析对象来选择而进行分析。但是,可以这样观察全部的反应容器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机构、控制复杂,成本高、大型化,因此是不现实的。
关于配置于反应容器清洗机构29的吸引喷嘴402、吸引尖端403等部件,也必须在清洁的状态下进行清洗动作。在尖端吸引工序后的接下来的循环开始分析的定序结构的情况下,尤其关于吸引尖端403,必须保持清洁的状态。因此,在比较例及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在清洗工序内插入有吸引尖端403本身的清洗201。
如上述那样,在进过分析准备清洗而开始分析的情况下,具备吸引尖端403的吸引喷嘴402可能在分析准备清洗中从第一个循环起进行动作,在全部63个循环的期间,在哪个循环都存在接入残存有液体的反应容器9的可能性。与配置于反应容器清洗机构29的各喷嘴相比,吸引尖端403的表面积例如大数倍。因此,在附着于吸引尖端403的液体流落到反应容器9内的情况下,残存于反应容器9内的液体对污染程度、分析精度的影响也增加。
图4的尖端清洗方式的尖端吸引机构400的情况下,随着反应容器9内的液体的吸引202,使用吐出喷嘴401对吸引尖端403本身进行水洗。由此,具有能够避免由被多余的液体污染的吸引尖端403进行反应容器9的清洗的优点。但是,存在因如上述那样清洗吸引尖端403本身的方式而产生的课题,该课题如图7所示。
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尖端吸引机构400是吸引喷嘴402和吐出喷嘴401连结的构造。该构造中,用于清洗吸引尖端403的清洗水602被吐出到吸引尖端403的上表面等。为了提高使用了吸引尖端403的吸引202的效果,反应容器9与吸引尖端403的间隙(间隔K1、K2)越窄越好。但是,由此产生微量的清洗水的液滴701残存于吸引尖端403的上表面、侧面等面的可能性。在附着于吸引尖端403的面的液滴701下落到反应容器9内的底面的情况下,不管是否进行了清洗201,都产生残存多余的液体的状态的反应容器9。该反应容器9被用于分析的情况下,该残存液体稀释反应溶液。其结果,存在成为光学测量值的劣化、不良原因的可能性。
[清洗功能]
使用图8~图12,对与上述课题等对应的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清洗功能的清洗工序S20、尤其是尖端吸引工序等的详情进行说明。
[模拟]
图8表示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清洗工序S20时的实验及模拟结果。
图8中示出了与反应容器9及吸引尖端403等的形状的规定相应的与清洗水的液滴701从吸引尖端403落下相关的模拟结果。图8的(A)表示形状的规定。作为形状的规定,特别地将Z方向上的反应容器9的高度H(图5的H0)与吸引尖端403的高度h(图5的Ht)的关系设为参数。例如,作为第一范围,将吸引尖端403的高度h设为反应容器9的高度H的四分之一以下(h≤(H/4))。作为第二范围,将吸引尖端403的高度h设为比反应容器9的高度H的四分之一大且为二分之一以下((H/4)<h≤(H/2))。作为第三范围,将吸引尖端403的高度h设为比反应容器9的高度H的二分之一大且为高度H以下((H/2)<h≤H)。
图8的(B)表示模拟结果的图表。横轴表示在图2的第二工序S22仅进行吸引202的循环数。纵轴表示液滴701从吸引尖端403下落到反应容器9内的概率。曲线801表示作为高度关系的第一范围的情况。曲线802表示第二范围的情况。曲线803表示第三范围的情况。在该结果中,就液滴在第二工序S22的第一循环(C59)落下的概率而言,第一范围的曲线801最高,然后为第二范围的曲线802、第三范围的曲线803。即,结果为,吸引尖端403的高度相对越小,则液滴在越早的循环落下。
例如,在曲线801中,在第一循环为90%,能够期待在第一循环大部分的液滴的落下。例如,在将反应容器9的高度H设为30mm,将吸引尖端403的高度h设为8mm的情况下,它们的比率为30/8=3.75,即约四分之一,接近第一范围的曲线801。该情况下,液滴在第一循环大概率地落下。
根据该结果能够进行以下的推测。在如第一范围那样,吸引尖端403的高度h低的情况下,相应地,吸引尖端403的上表面与吸引尖端403的下端的开口之间的Z方向距离或者流路的长度短。由此,相应地,通过吸引作用吸入附着于吸引尖端403的上表面等的液滴701的力变强。
另外,越使第二工序S22的循环数增多,越能期待使大量的液滴落下。
根据形状的规定,在能够使液滴在第二工序S22中较早的循环落下的情况下,能够减少作为第二工序S22而设置的循环数。其结果,即使在任意范围的曲线的情况下,只要作为第二工序S22为5个循环,就能够使大部分的液滴落下。由此,基于上述结果,在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将构成第二工序S22的循环数设为5。由此,能够无限地降低吸引尖端403的附着液滴对分析精度的影响、测量不良的风险。不限于此,只要根据吸引尖端403等的形状的规定构成第二工序S22的循环数即可,若设置最低限1个循环,则可得到相应的效果。
此外,虽然符合尖端吸引机构400的详细构造,但存在具有吸引喷嘴402与吸引尖端403的接合部附近等容易附着清洗水的液滴701的部位的情况。即使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充分设置第二工序S22的循环数等来对应。
[循环、容器的关系]
关于与清洗功能及尖端吸引工序相关的循环、反应容器9的关系,图9示意性地表示某循环时刻的从反应盘5的上表面观察到的反应容器9的旋转移动的状态。作为反应盘5的圆周上的预定的位置,例如具有位置P1~P6、Pa、Pb等。例如,在位置P1固定配置有用于尖端吸引工序的尖端吸引机构400。另外,例如,在位置Pa固定配置有用于分析工序S30的最初的分注工序S31的分注机构。在图9的循环时刻,是作为反应容器9,容器A移动至位置P1而停止的状态。此时,在位置P2配置有容器B。同样地,以在位置P3具有容器C,在位置P4具有容器D,在位置P5具有容器E的方式,在各位置配置有反应容器9。
当进入下一循环时,通过进行单位旋转移动,位置P1的容器A向下一位置Pa移动,容器B从位置P2移动到位置P1。其它容器也同样地旋转移动。在位置P1,尖端吸引机构400在尖端吸引工序的每个循环按照容器A、B、C、D、E的顺序进行上述的动作。在位置P1的下一位置Pa,进行分析工序S30的分注动作。
[循环及容器的移动]
图10对应于图9,表示与包括尖端吸引工序的定序相关的循环及反应容器9的移动。图10的纵向表示时间序列的循环,横向表示图9的盘圆周上的位置及多个反应容器9的旋转移动。作为循环,表示第一工序S21的58个循环(C1~C58)、第二工序S22的5个循环(#1~#5)、接下来的分析工序(S30)的最初的循环(C64~)。在第一工序S21的58个循环中,使用位置P1的尖端吸引机构400,对例如容器A~Z进行尖端吸引动作(清洗201及吸引202)。例如,在某循环Ci,进行容器A的尖端吸引动作。例如,在第一工序S21的最后的循环C58进行容器Z的尖端吸引动作。
然后,在第二工序S21的5个循环中,使用位置P1的尖端吸引机构400,并停止清洗201而仅进行吸引202的动作。在最初的循环C59(#1),以容器A为对象进行动作。在下一循环C60(#2),对容器B进行动作。同样地,在循环C61(#3),对容器C进行动作,在循环C62(#4)对容器D进行动作,在最后的循环C63(#5)对容器E进行动作。即,在第二工序S21的5个循环中,对经由位置P1的容器A~E仅进行吸引202的动作。
然后,在分析工序S30的循环(C64以后)中,在例如位置Pa,使用分注机构进行分注工序S31的动作。例如,在最初的循环C64中,在位置Pa对容器E进行分注动作。容器E经由第二工序S22而大概率地成为清洗完成状态,因此可用于分析。关于其它容器A~D等,也同样地在分析工序S30内的稍后的循环中进行分注等动作。
在实施方式1中,采用在尖端吸引工序的第二工序S22后设置分析开始的分注工序S31的定序结构。这是因为,越是尽可能地不空出时间间隔地将清洗完成状态的反应容器9用于分析越优选。此外,作为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如下定序结构:在第二工序S22后且进入分注工序S31前,夹着1个循环以上的空循环、或用于其它工序的循环。
[容器的状态的转移]
图11表示从清洗工序S20的尖端吸引工序S14到接下来的分析工序S30的流程中的反应容器9的状态的转移。图11尤其着重于容器A来表示,但是对于其它容器,也可以同样地考虑。在上述的第一工序S21的多个循环(C1~C58)中,反应容器9内的液体的吸引202的动作和吸引尖端403的清洗201的动作一同进行。在接下来的第二工序S22的多个循环(C59~C63)中,停止清洗201,仅进行反应容器9内的液体的吸引202的动作。
在第一工序S21中的某循环Ci中,在位置P1进行容器A的吸引尖端403的清洗201及吸引202。在第二工序S22中的第一循环#1(C59)中,在位置P1进行容器A的吸引202。此时,在存在从吸引尖端403落下到容器A内的液滴的情况下,通过吸引202大概率地除去。由此,成为容器A内无液体的状态、即清洗完成状态。在第二循环#2(C60)中,在位置P1对其它容器同样地进行吸引202,对于容器A,处于通过旋转移动向其它位置移动中。同样地,容器A在第三循环#3(C61)、第四循环#4(C62)、第五循环#5(C63)移动位置。
接下来,进入分析工序S30。关于容器A,在某循环Ca中,在预定的位置Pa进行最初的分注工序S31。除此之外,在各循环进行分析所需的公知的工序,在某循环Ck中,在预定的位置Pk进行测量工序。即,基于对容器A内的反应溶液111的光的照射,测量分光光度等值。
如通过上述的模拟结果所示地,在第一工序S21进行吸引尖端403的清洗201后的下一循环、即第二工序S22的最初的循环#1(C59)中,附着于吸引尖端403的表面的液滴落下的可能性非常高。在第二工序S22的循环内,利用通过吸引喷嘴402及吸引尖端403的吸引202的动作吸引并除去落下到反应容器9内的液体。经过了第二工序S22的循环的反应容器9确保在反应容器9内未残存液体的清洗完成状态。这样的清洗完成状态的反应容器9被用于分析工序(C64以后)。
实施方式1的定序中,在清洗工序S21中,在C58以后不存在吸引尖端403接入被污染了的反应容器9。由此,可以将C63与C58的差量即5个循环设为第二工序S22的循环数。在实施方式1的定序结构中,相对于现有的定序结构,未延长从接受分析委托到分析开始所需的时间。即,根据实施方式1,能够大致相同地维持处理能力,不存在时间上的劣势。而且,根据实施方式1,即使要求迅速对应的临床检查现场等,也能够排除尖端清洗水的残存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提高分析性能。
[容器的状态的详情]
图12表示图11中第一工序S21的某循环Ci下的容器A的状态、及第二工序S22的第一循环#1(C59)下的容器A的状态的详情。在循环Ci,从吐出喷嘴401吐出清洗水602,从而进行吸引尖端403的清洗201。另外,利用吸引尖端403及吸引喷嘴402进行反应容器9内的液体(包括残存液体601及清洗水)的吸引202。此时,存在清洗水的液滴701附着于吸引尖端403的表面而残留的可能性。
在循环#1(C59)中,仅进行吸引202。由此,在存在因之前的循环的遗留而附着于吸引尖端403的表面的液滴701的情况下,该液滴701下落到容器内下方的可能性高。下落到反应容器9的底面的液滴706通过吸引202被除去的可能性高。
[效果等]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在分析准备的清洗工序S20的尖端吸引工序中的进行清洗201等的第一工序S21与分析工序S30之间设有如第二工序S22那样地使清洗201停止的循环。由此,通过该循环,在存在因清洗201而附着于吸引尖端403的表面的多余的液滴的情况下,能够吸引、除去该液滴。作为分析开始前的反应容器9内的状态,能够消除残存液体,形成高气密状态,消除对光学测量的不良影响。因此,根据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能够实现包括尖端吸引工序的清洗工艺对反应容器9的清洗性能的确保和分析精度的降低抑制或提高。实施方式1中,控制分析准备的清洗工序S20,以使用于分析的反应容器全部经过第二工序S22。由此,能够防止吸引尖端403的残存液体引起的光学测量值的劣化等。
作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自动分析装置,以下进行列举。此外,反应容器9、吸引尖端403等的形状不限于实施方式1的结构,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变形例(1)-其它尖端清洗方式]
图13作为变形例而表示其它尖端清洗方式,也可以应用这样的方式。取代上述的在第一工序S21的循环进行尖端清洗201及吸引202,而利用图13的方式进行尖端清洗。该方式下,无需在尖端吸引机构400具备用于尖端清洗201的吐出喷嘴401。
该方式大致为以下的流程的动作。首先,如图13的(1)那样,预先设为在反应容器9内滞留有清洗液131的状态。此时,使用预定的吐出喷嘴向反应容器9内吐出清洗液131。然后,如图13的(2)那样,将包括吸引尖端403及吸引喷嘴402的尖端吸引机构400接入该反应容器9内。即,控制装置100使吸引尖端403等向Z方向下方移动,浸渍于清洗液131内,然后使吸引尖端403等向Z方向上方移动而上提。然后,如图13的(3)那样,使用预定的吸引喷嘴吸引反应容器9内的清洗液131,除去反应容器9内的液体。此外,也可以将(2)和(3)的顺序形成为一个,使用吸引尖端403及吸引喷嘴402吸引清洗水131。
此外,在应用该方式的情况下,需要变更图2的清洗工序S20的一部分的结构,但能够实现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2)-第二工序的特殊动作]
图14作为变形例表示第二工序S22的循环中的特殊动作。该变形例中,控制装置100以在第二工序S22的循环中进行这样的特殊动作的方式进行控制。特别地,在存在作为第二工序S22只能设置例如1个循环、2个循环这样的少的循环数的限制的情况下,若进行这样的特殊动作,则具有效果。通过该特殊动作,即使在第二工序S22仅为1个循环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除去附着于吸引尖端403的面的清洗水的液滴。
就图14的(A)而言,作为第一特殊动作,表示急下降及碰撞。控制装置100使尖端吸引机构400的吸引尖端403等在反应容器9内向Z方向下方急下降。即,控制装置100使其具有加速度而以比通常动作时(第一速度)高的速度(第二速度)下降。然后,控制装置100使吸引尖端403的下端碰撞反应容器9的底面。碰撞时的力被控制到预定的等级。由此,在存在附着于吸引尖端403的表面的液滴的情况下,能够使该液滴向下方大概率地落下。此外,吸引尖端403由树脂等构成,尖端吸引机构400等也具备碰撞时的缓冲功能,因此不存在碰撞对部件的不良影响。
就图14的(B)而言,作为第二特殊动作,表示急上升。虽然相同,但控制装置100从尖端吸引机构400的吸引尖端403等位于反应容器9内的状态起,使吸引尖端403等向Z方向上方急上升。即,控制装置100使其具有加速度而以比通常动作时(第一速度)高的速度(第二速度)上升。由此,能够使附着于吸引尖端403的表面的液滴向下方大概率地落下。
就图14的(C)而言,作为第三的特殊动作,表示微振动。控制装置100从尖端吸引机构400的吸引尖端403等位于反应容器9内的某状态起使吸引尖端403等在水平方向上振动。由此,能够使附着于吸引尖端403的表面的液滴向下方大概率地落下。
就图14的(D)而言,作为第四特殊动作,表示吸引压增加。控制装置100从尖端吸引机构400的吸引尖端403等位于反应容器9内的状态(吸引尖端403的下端成为预定的位置Ze的状态)起,使吸引尖端403及吸引喷嘴402的吸引202的动作的吸引压比通常时增加。即,将第二工序S22中的吸引202的第二吸引压设为比第一工序S21中的吸引202的第一吸引压高。由此,能够使附着于吸引尖端403的表面的液滴向下方大概率地落下而进行吸引。
上述(A)~(D)的特殊动作的控制可以采用仅使用各自单体的形态,也可以采用使用它们的组合的形态。以下为组合的例。控制装置100使用(A)的第一特殊动作使吸引喷嘴402等向反应容器9内急下降及碰撞。该情况下,附着于吸引尖端403的面的液滴受碰撞力等而向上弹起。控制装置100与该时刻同步地仅某较短的固定时间使吸引压增加到第二吸引压。由此,能够有效地吸引弹起的液滴。
以下列举其它特殊动作。使用用于加速反应容器9内的液体除去、高气密化的干燥机构。即,控制装置100以使用干燥机构而向反应容器9内吹空气等预定的气体的方式进行控制。
如上所述地,根据变形例,即使第二工序S22的循环数少,通过特殊动作也能够加速吸引尖端403的附着液滴的落下、除去,能够降低对光学测量的影响,能够实现稳定的装置使用。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具体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符号说明
S14—尖端吸引工序,S20—清洗工序,S21—第一工序,S22—第二工序,S30—分析工序,S31—分注工序,201—尖端清洗,202—容器内液体吸引。

Claims (10)

1.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其具备进行试样与试剂的反应溶液的光学测量及反应容器的清洗的功能,
上述自动分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控制装置,其控制包括上述光学测量及上述清洗的定序;
块吸引机构,其包括用于吸引上述反应容器内的液体的吸引喷嘴以及安装于上述吸引喷嘴的铅垂方向下端的吸引块,且使上述吸引喷嘴及上述吸引块沿铅垂方向上下移动并吸引上述液体;以及
块清洗机构,其用于清洗上述吸引块,
上述控制装置在接受上述光学测量的开始委托后,在设于上述光学测量的工序之前的上述清洗的工序中,在将上述反应容器的单位移动作为1个循环而由多个循环构成的第一工序中,执行上述块吸引机构对上述液体的吸引以及上述块清洗机构对上述吸引块的清洗双方,然后在由1个循环以上构成的第二工序中,仅执行上述块吸引机构对上述液体的吸引,并使用经过了上述第二工序的上述反应容器来执行上述光学测量的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块清洗机构具有相对于上述吸引块的上表面吐出清洗液的吐出喷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吐出喷嘴连结于上述吸引喷嘴,且铅垂方向下端配置于比上述吸引块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引块的铅垂方向的高度相对于上述反应容器的内壁的高度为二分之一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块清洗机构包括使上述吸引块沿铅垂方向上下移动而浸渍于上述反应容器内的清洗液的机构,
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第一工序中控制以下工序:通过上述块清洗机构使上述吸引块沿铅垂方向上下移动而浸渍于上述反应容器内的上述清洗液从而进行清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第二工序中的1个循环以上的循环中使上述吸引喷嘴及上述吸引块在铅垂方向上以比通常动作时的第一速度快的第二速度下降或上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第二工序中的1个循环以上的循环中使上述吸引喷嘴及上述吸引块在水平方向上左右振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第二工序中的1个循环以上的循环中使上述吸引喷嘴及上述吸引块的吸引压力增加至比通常动作时的第一吸引压力高的第二吸引压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盘机构,该盘机构在圆周上配列作为上述反应容器的多个反应容器,且旋转动作被控制,
在上述盘机构的圆周上的第一位置配置有用于上述反应容器的上述清洗的工序的上述块吸引机构及上述块清洗机构,在另外的第二位置配置有用于上述光学测量的工序的机构。
10.一种自动分析方法,其为具备进行试样与试剂的反应溶液的光学测量及反应容器的清洗的功能的自动分析装置的自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自动分析装置具有:
控制装置,其控制包括上述光学测量及上述清洗的定序;
块吸引机构,其包括用于吸引上述反应容器内的液体的吸引喷嘴以及安装于上述吸引喷嘴的铅垂方向下端的吸引块,且使上述吸引喷嘴及上述吸引块沿铅垂方向上下移动并吸引上述液体;以及
块清洗机构,其用于清洗上述吸引块,
作为在上述自动分析装置中执行的步骤,具有:
上述控制装置在接受上述光学测量的开始委托后,在设于上述光学测量的工序之前的上述清洗的工序中,在将上述反应容器的单位移动作为1个循环而由多个循环构成的第一工序中,执行上述块吸引机构对上述液体的吸引以及上述块清洗机构对上述吸引块的清洗双方的步骤,然后在由1个循环以上构成的第二工序中,仅执行上述块吸引机构对上述液体的吸引的步骤;以及
使用经过了上述第二工序的上述反应容器来执行上述光学测量的工序的步骤。
CN201780074243.1A 2016-12-13 2017-11-07 自动分析装置及自动分析方法 Active CN1100362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0844 2016-12-13
JP2016-240844 2016-12-13
PCT/JP2017/040024 WO2018110146A1 (ja) 2016-12-13 2017-11-07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自動分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36296A true CN110036296A (zh) 2019-07-19
CN110036296B CN110036296B (zh) 2022-10-21

Family

ID=62558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4243.1A Active CN110036296B (zh) 2016-12-13 2017-11-07 自动分析装置及自动分析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53473B2 (zh)
EP (1) EP3557263B1 (zh)
JP (1) JP7213688B2 (zh)
CN (1) CN110036296B (zh)
WO (1) WO20181101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54616B2 (ja) * 2017-11-13 2022-04-14 日本電子株式会社 自動分析装置
US11965902B2 (en) * 2018-03-15 2024-04-23 Hitachi High-Tech Corporation Automatic analysis device
EP3767301A4 (en) * 2018-03-16 2021-11-17 Hitachi High-Tech Corporation AUTOMATIC ANALYSIS DEVICE
US11471922B2 (en) * 2019-03-29 2022-10-18 Shandong Fangming Pharmacy Group Co., Ltd. Reagent bottle cleaning device
JP7292195B2 (ja) * 2019-12-06 2023-06-16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 自動分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31631A (ja) * 1993-05-21 1994-12-02 Shimadzu Corp 生化学自動分析装置の洗浄装置
JP2000028623A (ja) * 1998-07-13 2000-01-28 Aloka Co Ltd 分注装置
CN1749757A (zh) * 2004-09-17 2006-03-22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自动分析装置
CN104607431A (zh) * 2013-11-01 2015-05-13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容器清洗装置、容器清洗装置用的排出部件以及分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9695Y2 (ja) 1979-04-27 1985-04-05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計量液用吸入吐出口装置
JPH03172763A (ja) 1989-11-30 1991-07-26 Shimadzu Corp 反応管洗浄方法
JP3419431B2 (ja) * 1996-08-21 2003-06-23 日本電子株式会社 生化学自動分析装置における洗浄装置
JPH11304816A (ja) 1998-04-24 1999-11-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自動分注装置および分注方法
CN101168160B (zh) 2006-10-26 2012-02-01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反应杯清洗机构
JP2008128662A (ja) * 2006-11-16 2008-06-05 Olympus Corp 分析装置
JP2008224538A (ja) 2007-03-14 2008-09-25 Olympus Corp 洗浄装置および自動分析装置
WO2009031455A1 (ja) 2007-09-03 2009-03-12 Olympus Corporation 自動分析装置
JP5255265B2 (ja) * 2007-12-18 2013-08-07 ベックマン コールタ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洗浄装置および自動分析装置
CN103890589B (zh) * 2011-10-18 2017-03-22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自动分析装置
WO2015115210A1 (ja) 2014-01-29 2015-08-06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自動分析装置
JP6333584B2 (ja) 2014-03-11 2018-05-30 キヤノン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臨床検査装置
JP6331631B2 (ja) 2014-04-16 2018-05-30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圧縮機、圧縮機の筐体および圧縮機の筐体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31631A (ja) * 1993-05-21 1994-12-02 Shimadzu Corp 生化学自動分析装置の洗浄装置
JP2000028623A (ja) * 1998-07-13 2000-01-28 Aloka Co Ltd 分注装置
CN1749757A (zh) * 2004-09-17 2006-03-22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自动分析装置
CN104607431A (zh) * 2013-11-01 2015-05-13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容器清洗装置、容器清洗装置用的排出部件以及分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57263A4 (en) 2020-08-05
JP7213688B2 (ja) 2023-01-27
EP3557263B1 (en) 2022-10-19
JPWO2018110146A1 (ja) 2019-10-24
US11353473B2 (en) 2022-06-07
US20200064364A1 (en) 2020-02-27
EP3557263A1 (en) 2019-10-23
CN110036296B (zh) 2022-10-21
WO2018110146A1 (ja) 2018-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36296A (zh) 自动分析装置及自动分析方法
CN104903729B (zh) 自动分析装置
CN105606836B (zh) 自动分析装置及自动分析装置中的棒状构件的升降动作方法
JP5309142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CN103890589B (zh) 自动分析装置
CN103348251B (zh) 自动分析装置
JPH1062431A (ja) 生化学自動分析装置における洗浄装置
CN107533079A (zh) 自动分析装置及方法
JP6742065B2 (ja)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洗浄方法
CN105518465A (zh) 喷嘴清洗方法及自动分析装置
EP3546953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utomated analysis
CN110062886A (zh) 自动分析装置以及自动分析方法
WO2017197025A1 (en) Probe wash station for analytical instrumentation
DE60207372T2 (de) Flüssigkeitsspender für proben ohne kreuzkontamination
EP2410343B1 (en) Wash station and process for washing reusable fluid manipulators
US11879902B2 (en) Test method and dispensing device
WO2021260993A1 (ja) 自動分析装置が備える分注プローブを洗浄する方法、自動分析装置
JP2019090639A (ja) 自動分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