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23227B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23227B
CN110023227B CN201680091213.7A CN201680091213A CN110023227B CN 110023227 B CN110023227 B CN 110023227B CN 201680091213 A CN201680091213 A CN 201680091213A CN 110023227 B CN110023227 B CN 1100232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rail
car
support beam
counterweight
hoist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9121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23227A (zh
Inventor
岛林启太
柳田笃史
本村晃一
浅村知洋
新川岳史
渡部泰央
渡边纮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0232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32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232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32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 B66B7/023Mounting means therefor
    • B66B7/027Mounting means therefor for mounting auxiliary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1Arrangement of controller, e.g. location
    • B66B11/002Arrangement of controller, e.g. location in the hoistw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3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 B66B11/004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in the hoistw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在电梯装置中,第1轿厢导轨具有第1梁安装部。第1对重导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离的第2梁安装部和第3梁安装部。连结支承体具有:第1支承梁,其安装于第1梁安装部;第2支承梁,其安装于第2梁安装部,与第1支承梁连接;以及第3支承梁,其安装于第3梁安装部,与第1支承梁或第2支承梁连接。悬吊轿厢及对重的索状体具有配置在井道内的上部的第1端部及第2端部。第1端部被第1支承梁支承。

Description

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轿厢和对重通过索状体悬吊在井道内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以下这样的电梯装置:在井道内的上部配置第1及第2绳索固定装置,将悬吊轿厢及对重的绳索的一端部与第1绳索固定装置连接,并且将绳索的另一端部与第2绳索固定装置连接。在这样的以往的电梯装置中,在引导轿厢的一根导轨的上端部,借助绳索支承装置安装有第1绳索固定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1/111225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电梯装置中,作用于第1绳索固定装置的载荷由一根导轨支承,因此,由一根导轨支承的载荷的负担变大。由此,导轨大型化,支承导轨的导轨支架的数量变多,导轨的设置成本增大。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抑制导轨的设置成本的电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备:第1轿厢导轨和第2轿厢导轨,它们设置在井道内;第1对重导轨和第2对重导轨,它们设置在井道内,分别配置在比第1轿厢导轨更靠近第2轿厢导轨的位置;轿厢,其被第1轿厢导轨及第2轿厢导轨引导而能够在井道内向上下方向移动;对重,其被第1对重导轨及第2对重导轨引导而能够在井道内向上下方向移动;轿厢吊轮,其设置于轿厢;对重吊轮,其设置于对重;驱动装置,其具有驱动绳轮,产生使轿厢及对重移动的驱动力;连结支承体,其配置在井道内的上部,连结在第1轿厢导轨和第1对重导轨之间;以及索状体,其具有在井道内的上部配置的第1端部和第2端部,该索状体在卷绕于驱动绳轮、轿厢吊轮及对重吊轮的状态下,悬吊轿厢及对重,第1轿厢导轨具有第1梁安装部,第1对重导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离的第2梁安装部和第3梁安装部,连结支承体具有:第1支承梁,其安装于第1梁安装部;第2支承梁,其安装于第2梁安装部,与第1支承梁连接;以及第3支承梁,其安装于第3梁安装部,与第1支承梁或第2支承梁连接,第1端部被第1支承梁支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装置,能够使作用于第1端部的载荷不仅被第1轿厢导轨支承,还被第1对重导轨分担支承。由此,能够将第1轿厢导轨的载荷负担的一部分转移到第1对重导轨,能够防止导轨的尺寸大型化或导轨支架的数量增多。因此,能够抑制导轨的设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包含图1的II-II线的水平面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连结支承体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3的连结支承体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连结支承体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连结支承体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立体图。此外,图2是沿着包含图1的II-II线的水平面的剖视图。在图中,在井道1内设置有第1轿厢导轨2、第2轿厢导轨3、第1对重导轨4以及第2对重导轨5。
如图2所示,第1轿厢导轨2和第2轿厢导轨3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对置。第1对重导轨4和第2对重导轨5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上彼此对置。此外,第1对重导轨4和第2对重导轨5分别配置在比第1轿厢导轨2更靠近第2轿厢导轨3的位置。而且,第2对重导轨5配置在比第1对重导轨4更靠近第2轿厢导轨3的位置。
第1轿厢导轨2、第2轿厢导轨3、第1对重导轨4及第2对重导轨5分别由固定在井道1内的多个导轨支架20支承。多个导轨支架20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另外,在图2中,仅示出了多个导轨支架中支承第1对重导轨4的导轨支架20。
在第1轿厢导轨2与第2轿厢导轨3之间配置有轿厢6,在第1对重导轨4与第2对重导轨5之间配置有对重7。轿厢6被第1轿厢导轨2和第2轿厢导轨3引导而能够在井道1内向上下方向移动。对重7被第1对重导轨4和第2对重导轨5引导而能够在井道1内向上下方向移动。
引导轿厢6的第1轿厢导轨2和第2轿厢导轨3各自的尺寸彼此相同,引导对重7的第1对重导轨4和第2对重导轨5各自的尺寸彼此相同。此外,支承第1轿厢导轨2的多个导轨支架之间的间隔与支承第2轿厢导轨3的多个导轨支架之间的间隔彼此相同,支承第1对重导轨4的多个导轨支架之间的间隔与支承第2对重导轨5的多个导轨支架之间的间隔彼此相同。
轿厢6以使轿厢6的进深方向与井道1的进深方向一致的状态配置在井道1内。如图2所示,在轿厢6形成有轿厢正面6a、轿厢背面6b、第1轿厢侧面6c及第2轿厢侧面6d。轿厢正面6a在轿厢6的进深方向上与轿厢背面6b对置。第1轿厢侧面6c和第2轿厢侧面6d在轿厢6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对置。在轿厢正面6a设置有轿厢出入口。轿厢6被配置成使轿厢正面6a朝向层站8侧。
如图2所示,当从上方观察时,第1轿厢导轨2配置在第1轿厢侧面6c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空间。当从上方观察时,第2轿厢导轨3、第1对重导轨4及第2对重导轨5配置在第2轿厢侧面6d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空间。
从轿厢6观察时,第2对重导轨5配置在第2轿厢导轨3与第1对重导轨4之间。此外,如图1所示,第2对重导轨5的上端部的位置高度比第1轿厢导轨2、第2轿厢导轨3及第1对重导轨4各自的上端部的位置高度低。
当从上方观察时,对重7配置在第2轿厢侧面6d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空间。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是对重侧置型的电梯装置。在该例中,当从上方观察时,在相对于连接第1轿厢导轨2和第2轿厢导轨3之间的直线而与层站8侧相反的一侧配置有第1对重导轨4、第2对重导轨5及对重7。
在轿厢6的下部设置有一对轿厢吊轮9。在对重7的上部设置有对重吊轮10。如图1所示,在井道1内的上部配置有:机架11,其由第1对重导轨4、第2对重导轨5及第2轿厢导轨3支承;曳引机12,其作为支承于机架11的驱动装置;以及连结支承体13,其连结在第1轿厢导轨2与第1对重导轨4之间。
机架11和曳引机12配置在比对重7的移动范围靠上方的位置。在该例中,当从上方观察时,在第2轿厢侧面6d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空间配置有机架11及曳引机12。
机架11在载置于第2对重导轨5的上端部的状态下,安装于第2轿厢导轨3、第1对重导轨4及第2对重导轨5。
曳引机12产生使轿厢6和对重7移动的驱动力。此外,曳引机12具有:驱动装置主体14,其包括马达;和驱动绳轮15,其设置于驱动装置主体14并通过驱动装置主体14的驱动力而旋转。在该例中,使用径向尺寸比轴线方向的尺寸大的薄型曳引机作为曳引机12。此外,在该例中,曳引机12载置于机架11的上表面。
图3是表示图1的连结支承体13的立体图。第1轿厢导轨2具有位于井道1内的上部的第1梁安装部21。第1对重导轨4具有分别位于井道1内的上部的第2梁安装部22和第3梁安装部23。第2梁安装部22和第3梁安装部23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离。
第1梁安装部21的位置被设定为避开多个导轨支架的位置、以及固定于第1轿厢导轨2的未图示的井道内设备的位置。第2梁安装部22及第3梁安装部23各自的位置被设定为避开多个导轨支架20的位置、以及固定于第1对重导轨4的未图示的井道内设备的位置。
在该例中,第1梁安装部21、第2梁安装部22及第3梁安装部23分别存在于比机架11的位置低的位置。此外,在该例中,第1梁安装部21的位置处于与第2梁安装部22的位置相同的高度。而且,在该例中,第3梁安装部23位于比第2梁安装部22靠下方的位置。
连结支承体13具有:第1支承梁16,其安装于第1梁安装部21,截面为U字状;板状的第2支承梁17,其安装于第2梁安装部22,与第1支承梁16连接;以及板状的第3支承梁18,其安装于第3梁安装部23,与第2支承梁17连接。在该例中,当从上方观察时,连结支承体13配置在轿厢6及对重7各自的区域外。
第1支承梁16的一端部利用螺栓及导轨夹安装于第1梁安装部21。由此,第1支承梁16沿着井道1的进深方向水平地配置。从层站8观察,第1支承梁16的另一端部的位置处于比轿厢背面6b的位置远的位置。此外,在该例中,当从上方观察时,如图2所示,第1支承梁16配置于第1轿厢侧面6c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空间。
第2支承梁17的一端部利用螺栓及导轨夹安装于第2梁安装部22。由此,第2支承梁17沿着井道1的宽度方向水平地配置。在该例中,当从上方观察时,如图2所示,第2支承梁17配置在轿厢背面6b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空间。此外,在该例中,第2支承梁17的另一端部利用螺栓安装于第1支承梁16的另一端部。
如图3所示,第3支承梁18的一端部借助板状的安装部件24安装于第3梁安装部23。安装部件24利用螺栓及导轨夹水平地紧固于第3梁安装部23。第3支承梁18的一端部利用螺栓紧固于安装部件24。
第3支承梁18的另一端部利用螺栓紧固于第2支承梁17的另一端部。由此,第3支承梁18相对于水平面和第2支承梁17倾斜。此外,第3支承梁18从第2支承梁17的另一端部朝向第1对重导轨4向下方倾斜。由此,第2支承梁17和第3支承梁18在安装于第1对重导轨4的状态下构成桁架结构。在该例中,当从上方观察时,第3支承梁18配置在轿厢背面6b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空间。
在第1支承梁16水平地固定有板状的固定部25。在固定部25设置有第1绳索固定部26。第1绳索固定部26配置在离开第1轿厢导轨2的位置上。在该例中,如图2所示,从第1绳索固定部26到第1轿厢导轨2的距离L1比从第1绳索固定部26到第1支承梁16与第2支承梁17的连结部分的距离L2小。如图1所示,在机架11设置有第2绳索固定部27。
轿厢6和对重7由多个索状体30悬吊在井道1内。作为索状体30,例如使用绳索或带。各索状体30具有与第1绳索固定部26连接的第1端部30a和与第2绳索固定部27连接的第2端部30b。由此,第1端部30a在支承于机架11的状态下配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第2端部30b在支承于第1支承梁16的状态下配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在该例中,第1绳索固定部26和第1端部30a在井道1的进深方向上配置在比第1轿厢导轨2更靠轿厢背面6b侧的位置。
各索状体30从第1端部30a开始,按照一对轿厢吊轮9、驱动绳轮15以及对重吊轮10的顺序卷绕,并到达第2端部30b。由此,各索状体30在卷绕于驱动绳轮15、一对轿厢吊轮9及对重吊轮10的状态下悬吊轿厢6和对重7。
作用于第1绳索固定部26的载荷借助连结支承体13而被第1轿厢导轨2和第1对重导轨4分担支承。作用于第2绳索固定部27的载荷、作用于曳引机12的载荷及曳引机12的自重借助机架11而被第2轿厢导轨3、第1对重导轨4及第2对重导轨5分担支承。
此处,考虑没有连结支承体13的情况。在没有连结支承体13的情况下,作用于第1绳索固定部26的载荷仅由一根第1轿厢导轨2支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作用于第1轿厢导轨2的载荷可能比分别作用于第2轿厢导轨3、第1对重导轨4以及第2对重导轨5的每根导轨的载荷大。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作用于第1绳索固定部26的载荷不仅由第1轿厢导轨2支承,也由第1对重导轨4支承,因此与没有连结支承体13的情况相比,第1轿厢导轨2的负担载荷变小。
图4是示出图3的连结支承体13的主视图。若将轿厢6的自重设为W1、将轿厢6的承载重量设为W2,则作用于第1绳索固定部26的载荷F由以下的数学式(1)表示。
F=(W1+W2)/2…(1)
此外,在作用于第1绳索固定部26的载荷F中,第1轿厢导轨2的负担载荷F1由以下的数学式(2)表示。并且,在作用于第1绳索固定部26的载荷F中,第1对重导轨4的负担载荷F2由以下的数学式(3)表示。
F1=F×L2/(L1+L2)…(2)
F2=F×L1/(L1+L2)…(3)
因此,针对作用于第1绳索固定部26的载荷F的、第1轿厢导轨2和第2对重导轨4各自的负担的比例可以通过调整距离L1和L2来进行调整。
第3支承梁18从第2支承梁17的另一端部朝向第1对重导轨4向下方倾斜。因此,在负担载荷F2作用于第1对重导轨4的状态下,在第2支承梁17上作用有拉伸载荷,在第3支承梁18上作用有压缩载荷。此外,在第2支承梁17和第3支承梁18上分别不作用弯矩。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分别安装于第1对重导轨4的第2支承梁17和第3支承梁18支承第1支承梁16的另一端部,因此抑制了作用于第1轿厢导轨2的弯矩。
接着,对动作进行说明。当曳引机12被驱动从而驱动绳轮15旋转时,索状体30与驱动绳轮15的旋转相应地移动。由此,轿厢6一边被第1轿厢导轨2和第2轿厢导轨3引导一边向上下方向移动,对重7一边被第1对重导轨4和第2对重导轨5引导一边向上下方向移动。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在第1轿厢导轨2的第1梁安装部21安装有第1支承梁16,在第1对重导轨4的第2梁安装部22和第3梁安装部23分别安装有第2支承梁17和第3支承梁18,并且第2支承梁17与第1支承梁16连接,第3支承梁18与第2支承梁17连接,索状体30的第1端部30a被第1支承梁16支承,因此能够使作用于第1端部30a的载荷F不仅被第1轿厢导轨2支承,还被第1对重导轨4分担支承。由此,能够将第1轿厢导轨2的载荷负担的一部分转移到第1对重导轨4,能够使第1轿厢导轨2、第2轿厢导轨3、第1对重导轨4及第2对重导轨5的载荷负担接近均等。因此,能够防止导轨2~5的尺寸大型化或导轨支架的数量增多,能够抑制导轨2~5的设置成本。
此外,第2梁安装部22及第3梁安装部23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离,因此能够利用第2支承梁17及第3支承梁18构成桁架结构,能够实现连结支承体13的强化。
此外,第1梁安装部21的位置处于与第2梁安装部22的位置相同的高度,因此能够将第1支承梁16和第2支承梁17分别水平地配置,能够使第1支承梁16和第2支承梁17各自的设置作业容易。
此外,当从上方观察时,第1支承梁16配置在轿厢6的第1轿厢侧面6c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空间,且配置在轿厢6的区域外,因此,能够使轿厢6移动到轿厢6的上端部的位置比第1支承梁16的位置高的位置。由此,能够扩大轿厢6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范围。
此外,第2支承梁17及第3支承梁18在从上方观察时配置于轿厢6的轿厢背面6b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空间,并且配置在轿厢6的区域外,因此能够扩大轿厢6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范围。此外,在构成桁架结构的第2支承梁17及第3支承梁18上不作用弯矩,因此仅考虑由压缩载荷引起的压曲及拉伸载荷引起的断裂来设计第2支承梁17及第3支承梁18各自的强度即可,能够使第2支承梁17及第3支承梁18薄型化。由此,即使将第2支承梁17和第3支承梁18配置在轿厢背面6b侧,也能够抑制轿厢背面6b与井道1的壁面之间的距离的扩大。因此,能够抑制井道1的进深尺寸的扩大,能够实现井道1的省空间化。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第3支承梁18的一端部借助安装部件24安装于第1对重导轨4的第3梁安装部23,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第3支承梁18的一端部例如利用螺栓及导轨夹直接安装于第3梁安装部23。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第2梁安装部22的位置处于与第1梁安装部21的位置相同的高度,但也可以使第3梁安装部23的位置为与第1梁安装部21的位置相同的高度。在该情况下,第3支承梁18水平地配置,第2支承梁17相对于水平面倾斜。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第3梁安装部23位于比第2梁安装部22靠下方的位置,但也可以使第3梁安装部23的位置比第2梁安装部22的位置靠上方。
即,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连结支承体13的主视图。第3梁安装部23位于比第2梁安装部22靠上方的位置。在第3梁安装部23,借助安装部件24安装有第3支承梁18的一端部。在第2梁安装部22,与实施方式1同样,利用螺栓及导轨夹安装有第2支承梁17。第3支承梁18的另一端部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与第2支承梁17的另一端部连接。由此,第3支承梁18相对于水平面和第2支承梁17倾斜。此外,第3支承梁18从第2支承梁17的另一端部朝向第1对重导轨4向上方倾斜。第3支承梁18和第2支承梁17在安装于第1对重导轨4的状态下构成桁架结构。
因此,在第1对重导轨4的负担载荷F2作用于第1对重导轨4的状态下,在第3支承梁18上作用有拉伸载荷,并且在第2支承梁17上作用有压缩载荷。另外,在第2支承梁17和第3支承梁18上分别不作用弯矩。
在连结支承体13上支承有作为井道内设备的电子设备41,该电子设备41的重量比轿厢6、对重7及曳引机12各自的重量轻。在该例中,在将电子设备41的壳体安装在第2支承梁17与第3支承梁18之间的状态下,电子设备41被支承于连结支承体13。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第2梁安装部22的位置处于与第1梁安装部21的位置相同的高度,第3梁安装部23位于比第2梁安装部22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使作用有压缩载荷的第2支承梁17的长度比第3支承梁18的长度短。由此,能够使连结支承体13中不易产生由压缩载荷引起的压曲。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第2梁安装部22的位置处于与第1梁安装部21的位置相同的高度,但也可以使第3梁安装部23的位置为与第1梁安装部21的位置相同的高度。在该情况下,第3支承梁18水平地配置,第2支承梁17相对于水平面倾斜。
此外,在实施方式1及2中,第3支承梁18与第2支承梁17连接,但也可以将第3支承梁18与第1支承梁16连接。在该情况下,第3支承梁18的另一端部例如利用螺栓安装于第1支承梁16的另一端部。即使这样,也能够将来自第1支承梁16的载荷经由第2支承梁17及第3支承梁18传递到第1对重导轨4,能够实现第1轿厢导轨2的载荷负担的减轻。
实施形态3.
在实施方式1及2中,第1梁安装部21的位置处于与第2梁安装部22或第3梁安装部23的位置相同的高度,但也可以将第1梁安装部21的位置设定在与第2梁安装部22的位置和第3梁安装部23的位置之间的位置相同的高度。
即,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连结支承体13的主视图。第3梁安装部23位于比第2梁安装部22靠下方的位置。第1梁安装部21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与第2梁安装部22的位置和第3梁安装部23的位置之间的位置相同的高度。由此,第1支承梁16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与第2梁安装部22的位置和第3梁安装部23的位置之间的位置相同的高度。
第2支承梁17的一端部利用螺栓及导轨夹安装于第2梁安装部22。第3支承梁18的一端部利用螺栓及导轨夹安装于第3梁安装部23。
在第1支承梁16的另一端部固定有板状的安装部件28。安装部件28与第1支承梁16的长度方向垂直地配置。第2支承梁17和第3支承梁18各自的另一端部利用螺栓紧固于安装部件28。即,第2支承梁17和第3支承梁18分别借助安装部件28与第1支承梁16连接。
第2支承梁17和第3支承梁18分别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第2支承梁17从第1支承梁16朝向第1对重导轨4向上方倾斜,第3支承梁18从第1支承梁16朝向第1对重导轨4向下方倾斜。因此,在第2支承梁17上作用有拉伸载荷,并且在第3支承梁18上作用有压缩载荷。在第2支承梁17和第3支承梁18上分别不作用弯矩。
在连结支承体13上支承有作为井道内设备的电子设备41,该电子设备41的重量比轿厢6、对重7及曳引机12各自的重量轻。电子设备41相对于连结支承体13的安装方法与实施方式2相同。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即使这样,也能够将第1轿厢导轨2的载荷负担的一部分转移到第1对重导轨4,能够防止导轨2~5的尺寸大型化或导轨支架的数量增多。由此,能够抑制导轨2~5的设置成本。此外,能够利用第2支承梁17及第3支承梁18构成桁架结构,能够实现连结支承体13的强化。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第2支承梁17直接安装于第2梁安装部22,但也可以借助实施方式1或2的安装部件24将第2支承梁17安装于第2梁安装部22。此外,在上述例子中,第3支承梁18直接安装于第3梁安装部23,但也可以借助实施方式1或2的安装部件24将第3支承梁18安装于第3梁安装部23。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第2支承梁17及第2支承梁18分别借助安装部件28与第1支承梁16连接,但也可以将第3支承梁18的另一端部与第2支承梁17的另一端部连接。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第2梁安装部22位于比第3梁安装部23靠上方的位置,但也可以使第2梁安装部22位于比第3梁安装部23靠下方的位置。
此外,在实施方式2及3中,使用电子设备41作为支承于连结支承体13的井道内设备,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支承于连结支承体13的井道内设备设为例如配置在井道1内的配线电缆。此外,也可以将实施方式2及3的电子设备41支承于实施方式1的连结支承体13。在该情况下,电子设备41安装在第2支承梁17与第3支承梁18之间。
此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当从上方观察时,连结支承体13配置在轿厢6的区域外,但也可以是,当从上方观察时,连结支承体13的一部分与轿厢6的区域重叠。例如,当从上方观察时,第1支承梁16可以与轿厢6的区域重叠,第2支承梁17和第3支承梁18也可以与轿厢6的区域重叠。
此外,第2梁安装部22及第3梁安装部23各自的位置越接近导轨支架20的位置,第1对重导轨4针对作用于第1对重导轨4的弯矩就越难以弯曲。因此,在各实施方式中,可以使从支承第1对重导轨4的导轨支架20到第2梁安装部22及第3梁安装部23各自的位置的距离比从支承第1轿厢导轨2的导轨支架到第1梁安装部21的位置的距离小。
此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绳索固定部26及第1端部30a配置在比第1轿厢导轨2靠轿厢背面6b侧的位置,但也可以使第1支承梁16比第1轿厢导轨2更向层站8侧延伸,在比第1轿厢导轨2靠层站8侧的位置上配置第1绳索固定部26和第1端部30a。
此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索状体30的第2端部30b借助第2绳索固定部27与机架11连接,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借助第2绳索固定部27将第2端部30b与未被各导轨2~5支承的井道1内的固定物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第2端部30b配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
此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第2梁安装部22及第3梁安装部23的第1对重导轨4配置在比第2对重导轨5更远离第2轿厢导轨3的位置,但也可以将具有第2梁安装部22和第3梁安装部23的第1对重导轨4配置在比第2对重导轨5更靠近第2轿厢导轨3的位置。
此外,关于采用上述实施方式1~3中的哪一实施方式的连结支承体13的结构,可以考虑支承第1对重导轨4的多个导轨支架20的位置、以及固定于第1对重导轨4的井道内设备的位置来决定。
标号说明
1:井道;2:第1轿厢导轨;3:第2轿厢导轨;4:第1对重导轨;5:第2对重导轨;6:轿厢;6b:轿厢背面;6c:第1轿厢侧面;7:对重;9:轿厢吊轮;10:对重吊轮;12:曳引机(驱动装置);13:连结支承体;15:驱动绳轮;16:第1支承梁;17:第2支承梁;18:第3支承梁;21:第1梁安装部;22:第2梁安装部;23:第3梁安装部;30:索状体;30a:第1端部;30b:第2端部。

Claims (6)

1.一种电梯装置,其具备:
第1轿厢导轨和第2轿厢导轨,它们设置在井道内;
第1对重导轨和第2对重导轨,它们设置在所述井道内,分别配置在比所述第1轿厢导轨更靠近所述第2轿厢导轨的位置;
轿厢,其被所述第1轿厢导轨及第2轿厢导轨引导而能够在所述井道内向上下方向移动;
对重,其被所述第1对重导轨及第2对重导轨引导而能够在所述井道内向上下方向移动;
轿厢吊轮,其设置于所述轿厢;
对重吊轮,其设置于所述对重;
驱动装置,其具有驱动绳轮,产生使所述轿厢及所述对重移动的驱动力;
连结支承体,其配置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连结在所述第1轿厢导轨和所述第1对重导轨之间;以及
索状体,其具有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配置的第1端部和第2端部,该索状体在卷绕于所述驱动绳轮、所述轿厢吊轮及所述对重吊轮的状态下,悬吊所述轿厢及所述对重,
所述第1轿厢导轨具有第1梁安装部,
所述第1对重导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离的第2梁安装部和第3梁安装部,
所述连结支承体具有:第1支承梁,其安装于所述第1梁安装部;第2支承梁,其安装于所述第2梁安装部,与所述第1支承梁连接;以及第3支承梁,其安装于所述第3梁安装部,与所述第1支承梁或所述第2支承梁连接,
所述第1端部被所述第1支承梁支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第1梁安装部的位置处于与所述第2梁安装部的位置或所述第3梁安装部的位置相同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第1梁安装部的位置处于与所述第2梁安装部的位置和所述第3梁安装部之间的位置相同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第1支承梁在从上方观察时配置在所述轿厢的侧面与所述井道的壁面之间的空间,且配置在所述轿厢的区域外。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第2支承梁和所述第3支承梁在从上方观察时配置在所述轿厢的背面与所述井道的壁面之间的空间,且配置在所述轿厢的区域外。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第2支承梁和所述第3支承梁在从上方观察时配置在所述轿厢的背面与所述井道的壁面之间的空间,且配置在所述轿厢的区域外。
CN201680091213.7A 2016-12-08 2016-12-08 电梯装置 Active CN1100232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86573 WO2018105083A1 (ja) 2016-12-08 2016-12-08 エレベ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23227A CN110023227A (zh) 2019-07-16
CN110023227B true CN110023227B (zh) 2020-08-07

Family

ID=62491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91213.7A Active CN110023227B (zh) 2016-12-08 2016-12-08 电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580274B2 (zh)
CN (1) CN110023227B (zh)
DE (1) DE112016007508T5 (zh)
WO (1) WO201810508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97733B2 (ja) * 1999-12-07 2003-04-2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
JP2001163552A (ja) * 1999-12-14 2001-06-19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ガイドレール潤滑装置
JP4771587B2 (ja) * 2000-12-19 2011-09-14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
JP2005154116A (ja) * 2003-11-27 2005-06-16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ロープの端末支持装置
EP2546182B1 (en) 2010-03-12 2018-12-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uspension body supporting device for elevator
CN205527171U (zh) * 2016-01-18 2016-08-31 西继迅达(许昌)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无机房电梯的轿厢绳头的固定装置
CN205739917U (zh) * 2016-07-08 2016-11-30 浙江远东快速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绳头梁组合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6007508T5 (de) 2019-09-19
WO2018105083A1 (ja) 2018-06-14
JP6580274B2 (ja) 2019-09-25
CN110023227A (zh) 2019-07-16
JPWO2018105083A1 (ja) 2019-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89412B2 (ja) エレベータの懸架構造およびガイドシュー構造
EP2844600B1 (en) Method of installing a machine in an elevator system
CN110116954B (zh) 双层电梯系统
KR20140053810A (ko) 리프트 설비
KR101392082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현가체 지지장치
EP0985624B1 (en) Elevator with drive unit supported by guide rail
US20170349409A1 (en) Elevator
JP2011140374A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
CN103298723B (zh) 电梯
CN101670968B (zh) 电梯设备
CN112499421B (zh) 主绳索的振动抑制装置
JP5001013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10023227B (zh) 电梯装置
CN110546098B (zh) 电梯装置
CN108698792B (zh) 电梯装置
CN110191856B (zh) 电梯装置
CN110040601B (zh) 用于双层电梯的h形框架
JP626141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釣合おもり装置及びその改修方法
JP4195063B2 (ja) エレベーター
JP6404493B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の釣合いおもり及びエレベータ装置
EP1447370B1 (en) Elevator
CN117068906A (zh) 电梯装置
JP2015205736A (ja) エレベータ及びその懸架体支持装置
JP2012184081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4002047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