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01753B - 车辆用转向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转向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01753B
CN110001753B CN201811555172.XA CN201811555172A CN110001753B CN 110001753 B CN110001753 B CN 110001753B CN 201811555172 A CN201811555172 A CN 201811555172A CN 110001753 B CN110001753 B CN 1100017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shaft
steering
disk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5517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01753A (zh
Inventor
申雨晋
成泰铉
李硕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L Mand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nd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701748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190073743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701748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190073754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0313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047254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Mando Corp filed Critical Mand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0017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017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017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017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1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power actuated adjustment, e.g. with position memo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04Hand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04Hand wheels
    • B62D1/06Rims, e.g. with heating means; Rim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3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etween in-use and out-of-use positions, e.g. to improve ac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转向设备。该转向设备包括方向盘和转向柱。所述方向盘包括:壳体,其连接到所述车辆的上转向轴并在两侧上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可动局部盘和第二可动局部盘,其被配置成经由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插入到所述壳体中和从所述壳体突出;和盘致动器,其布置在所述壳体中并与所述第一可动局部盘和所述第二可动局部盘组合以提供驱动力。所述转向柱包括:内盖轴,其端部联接到上转向轴的端部;内壳体,其联接到所述内盖轴的端部并在其外侧上具有引导突起;控制壳体,其具有轴向地形成为接收所述引导突起的引导孔;和盖壳体,所述控制壳体能旋转地插入到所述盖壳体中并且所述盖壳体被固定到所述车辆的车体。

Description

车辆用转向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车辆用转向设备。更详细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这样的车辆用转向设备,它使驾驶员能够更充裕地使用驾驶员座椅周围的空间,因为转向柱可以根据驾驶员的必要性而收缩到仪表板中或伸出仪表板,并且方向盘的可动局部盘可以在驾驶员驾驶模式和自驾驶模式下插入到方向盘中或突出于方向盘。
背景技术
通常,汽车转向设备包括经其从驾驶员输入操作的方向盘和连接到方向盘的转向柱并被固定到车辆的车体,并且为方便驾驶员添加了伸缩装置或倾斜装置等。
伸缩装置是允许转向柱轴向伸缩的装置,并且倾斜装置是用于调节转向柱角度的装置。
然而,根据这样的汽车转向设备,方向盘仅可以简单地根据驾驶员的身体形状移动来优化驾驶,所以它们具有很大的限制,即:当他们不驾驶时,在必要的时候,驾驶员不能更充裕地使用驾驶员座椅周围的空间。
特别地,近来,随着更积极地研究和开发自动驾驶车辆,需要这样一种结构,该结构可以使转向柱和方向盘伸缩,这允许在自驾驶模式下扩展使用驾驶员座椅周围的空间。因此,开发这样一种技术是必要的。
发明内容
在这个背景下,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车辆用转向设备。根据该转向设备,根据驾驶员的必要性,转向柱从仪表板突出并且方向盘被移向可以由驾驶员操作的位置;或者转向柱被插入到仪表板中并且方向盘接近仪表板。此外,方向盘的可动局部盘在驾驶员驾驶模式下从方向盘突出,所以驾驶员可以用手中的可动局部盘使车辆转向。另外,可动局部盘在自驾驶模式下被收起在方向盘中,所以驾驶员可以更充裕地使用驾驶员座椅周围的空间。
此外,本公开不限于上述方面,而本公开其他未提到的方面可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以下描述而清楚理解。
鉴于以上的方面,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车辆用转向设备,该转向设备包括方向盘,所述方向盘包括:壳体,其连接到所述车辆的上转向轴并在两侧上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可动局部盘和第二可动局部盘,其被配置成经由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插入到所述壳体中和从所述壳体突出;和盘致动器,其布置在所述壳体中并与所述第一可动局部盘和所述第二可动局部盘组合以提供驱动力。该转向设备还包括转向柱,所述转向柱包括:内盖轴,其端部联接到上转向轴的端部;内壳体,其联接到所述内盖轴的端部并在其外侧上具有引导突起;控制壳体,其具有轴向地形成为接收所述引导突起的引导孔;和盖壳体,所述控制壳体能旋转地插入到所述盖壳体中并且所述盖壳体被固定到所述车辆的车体。
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根据驾驶员的必要性,转向柱从仪表板突出并且方向盘被移向可以由驾驶员操作的位置;或者转向柱被插入到仪表板中并且方向盘接近仪表板。此外,方向盘的可动局部盘在驾驶员驾驶模式下从方向盘突出,所以驾驶员可以用手中的可动局部盘使车辆转向。另外,可动局部盘在自驾驶模式下被收起在方向盘中,所以驾驶员可以更充裕地使用驾驶员座椅周围的空间。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明显,其中:
图1和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转向柱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和图4是示出使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转向柱伸缩的示例的横截面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转向柱的配置的图;
图6和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其中可动局部盘从方向盘的壳体伸出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8和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其中可动局部盘在方向盘的壳体中收缩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10和图11是示出图6所示的盘致动器和可动局部盘的操作示例的立体图;
图12和图13是示出图8所示的盘致动器和可动局部盘的操作示例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其中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的方向盘从驾驶舱模块突出的示例的视图;
图15是示出其中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的方向盘插入到驾驶舱模块中的示例的视图;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其中可动局部盘收起在方向盘的壳体中的状态的视图;
图17是图16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图16所示的盘驱动齿轮组件和可动局部盘的位置的视图;
图1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其中可动局部盘从方向盘的壳体突出的状态的视图;
图20是图18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示出图19所示的盘驱动齿轮组件和可动局部盘的位置的视图;
图22是示出自驾驶模式下的方向盘状态的视图;以及
图23是示出手动驱动模式下的方向盘状态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方面。在向每幅图中的元件添加附图标记时,如果可能的话,相同的元件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但是它们在不同的附图中示出。此外,在本公开的以下描述中,当可能使本公开的主题相当不清楚时,将省略对这里包含的已知功能和配置的详细描述。
另外,当描述本公开的部件时,这里可使用诸如第一、第二、A、B、(a)、(b)等的术语。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结构元件与其他结构元件区分开,并且对应结构元件的特性、顺序、次序等不受该术语的限制。应当注意,如果在说明书中描述了一个部件“连接”、“联接”或“结合”到另一个部件,则第三部件可“连接”、“联接”和“结合”在另一个部件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但是第一部件可直接连接、联接或结合到第二部件。
如图1至图23所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转向设备可包括方向盘和转向柱。
首先参照图1至图5,转向柱110可包括:内盖轴125,其一端联接到上转向轴127的端部;内壳体121,其联接到内盖轴125的端部并且在内壳体121的外侧上具有引导突起122;控制壳体129,其具有轴向地形成为接收引导突起122的螺旋引导孔或狭缝128;以及盖壳体123,控制壳体129能旋转地插入到盖壳体123中并且盖壳体123可安装或固定到车辆车体的任何适当部分。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当描述围绕转向柱110的方向时,朝向方向盘100的方向(即,转向柱110的抽取方向)到达一端,并且作为相反方向的转向柱110的插入方向到达另一端。
转向柱110可具有在能轴向伸缩的同时被轴向地收起的结构。
例如,转向柱110可相对于固定到车辆车体的盖壳体123从方向盘100轴向地收缩到盖壳体123中,所以方向盘100接近车辆的仪表板150或者轴向地突出。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转向轴127可轴向地滑入或滑出下转向轴131,并且与上转向轴127联接或组合的内盖壳体121滑过或离开(或者滑入或滑出)外盖轴115。
例如,与内盖轴125联接或组合的内壳体121能轴向地移动,使得内壳体212可以滑入或滑出控制壳体129。
内盖轴125的一端可联接到上转向轴127的一端。因此,当内盖轴125轴向地插入到下转向轴131中或从下转向轴131取出时,内盖轴125可使上转向轴127移入或移出下转向轴131。
内壳体121可联接到内盖轴125的端部并且可在外侧上具有引导突起122。控制壳体129具有螺旋引导孔128,螺旋引导孔128轴向地形成为接收内壳体121的引导突起122。当控制壳体129旋转时,内壳体121可在轴向方向上移动或者可轴向地滑动。
固定到车辆的车体142的盖壳体123可支撑能旋转地插入到盖壳体123中的控制壳体129的旋转,并且可以使控制壳体129旋转的驱动马达140联接到盖壳体123的另一端。
第一齿轮130可布置在控制壳体129的另一端处并且能旋转地连接到控制壳体129。第二齿轮141可联接到或形成在驱动马达140的轴上并且可能旋转地连接到控制壳体129的第一齿轮130以使第一齿轮130旋转。当控制壳体129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取决于驱动马达140的操作方向)上旋转时,内壳体121、内盖轴125和上转向轴127相应地滑入或滑出。
例如,控制壳体129的第一齿轮130可以是蜗轮,并且驱动马达140的第二齿轮141可以是蜗杆。然而,第一齿轮130可以是任何类型的齿轮或用于传递驱动马达140的旋转力的手段。另选地,驱动马达130可以直接联接到控制壳体129以使控制壳体129旋转。
此外,连接狭缝或孔126可与引导孔128轴向地连接。连接狭缝或孔126可形成在控制壳体129的端部处,使得连接孔126使引导突起122能够在内壳体121和控制壳体129被组装在一起时容易地插入到引导孔128中。
固定突起125b可沿径向向内突出。固定突起125b可形成在内盖轴125的端部处。将内盖轴125的固定突起125b插入其中的固定沟槽127a可形成在上转向轴127的端部处。
上转向轴127的端部可联接到方向盘100,使得内盖轴125、上转向轴127和方向盘100可以向内或向外一起轴向地滑动。
然而,虽然固定突起125b可形成在内盖轴125处且固定沟槽127a可形成在上转向轴127处,但是本公开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固定突起125b可形成在上转向轴127处且固定沟槽127a可形成在内盖轴125处。
锁定突起121c可沿径向向内突出并形成在内壳体121的端部处。锁定沟槽125a可形成在内盖轴125的端部处并且内壳体121的锁定突起121a可联接到锁定沟槽125a,使得内壳体121和内盖轴125可以一起移动或滑动。
然而,虽然锁定沟槽125a可形成在内盖轴125处且锁定突起121a可形成在内壳体121处,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锁定突起121a可形成在内盖轴125处,并且锁定沟槽125a可形成在内壳体121处。此外,代替沟槽和突起,内壳体121和内盖轴125可以具有可以联接内壳体121和内盖轴125的任何结构或手段。
转向柱110可进一步包括外盖轴115。外盖轴115的端部可能移动地联接到内盖轴125和内壳体121二者,使得内盖轴125和内壳体121可以相对于外盖轴115轴向地移动或滑动。
外盖轴115的一端由内盖轴125和内壳体121支撑且另一端由下转向轴131支撑,以支撑内盖轴125的轴向滑动或移动。
转向柱110可进一步包括下转向轴131。下转向轴131可布置或插入在外盖轴115中。下转向轴131的一端可布置或插入在上转向轴127中且另一端由外盖轴115支撑,使得上转向轴127可以相对于下转向轴131轴向地移动或滑动。
上止动件131a可形成在下转向轴131的端部处,并且对应于上止动件131a的下止动件127b可形成在上转向轴127的端部(例如,上转向轴127的与上转向轴127的联接到方向盘100的另一端相反定位的端部)处,从而可以防止上转向轴127与下转向轴131的分离,并且可以在上转向轴127滑动或移动期间限制上转向轴127的滑动距离或移动。
盖垫117可布置在内盖轴125的外侧上。盖垫117和内壳体121可通过弹性构件155进行连接。当内壳体121滑入控制壳体129时,盖垫117可经由盖壳体123的端部停止或支撑。
例如,当上转向轴127和内盖轴125从仪表板150取出时,抽取方向盘100和/或转向柱110可以通过上转向轴127的下止动件127b和下转向轴131的上止动件131a来完成或限制。当上转向轴127和内盖轴125插入到仪表板150中时,插入方向盘100和/或转向柱110可通过盖壳体123的端部和盖垫117来完成或限制。
盖垫117可在转向柱110收缩时限制方向盘100和/或转向柱110的滑动距离或移动,并且可在转向柱110完全收缩时通过弹性构件155实现与盖壳体123的紧密接触以防止外来物质进入盖壳体123。
参照图5,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转向柱110可进一步包括:操作开关101,其布置在与上转向轴127组合的方向盘100上以在按压方向上操作;传感器161,其感测操作开关101的按压次数、操作强度和操作时间;以及控制器163,其在向前方向或向后方向上操作驱动马达140(这取决于从传感器161输入的按压次数),并且通过将从传感器161输入的操作强度值和预定操作值彼此比较,当操作强度值大于预定操作值时以从传感器161输入的操作时间来操作驱动马达140。
操作开关101在按压方向上操作,所以例如,转向柱110可以在操作开关101沿按压方向操作一次时收缩并且可以在操作开关101沿按压方向操作两次时伸展。
在控制器163中预先设定的操作值被设置为防止驾驶员的错误,并且当无意地按压操作开关101以使转向柱110伸缩时,不操作驱动马达140。
也就是说,驾驶员通过预期操作感测的操作强度值被设定为控制器163中的操作值,使得当在强度小于驾驶员通过预期操作感测的操作强度值的情况下操作所述操作开关101时,不操作驱动马达140且转向柱110不伸缩。因而,当输入的操作强度值小于操作值时,确定为误操作且不操作驱动马达140。
操作开关101可布置在方向盘100、200和300上以方便驾驶员的操作(但不限于此),并且可布置在车辆驾驶员座椅处的车门装饰上,所以未作详细描述。
传感器161感测操作开关101的按压次数并将其传递到控制器163,并且控制器163通过根据输入的按压次数来找出驾驶员伸缩转向柱110的意图而确定驱动马达140的旋转方向。
此外,传感器161感测由驾驶员按压的操作开关101的操作强度和操作时间并将其传递到控制器163,并且控制器163基于输入的操作强度和操作时间来操作驱动马达140。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由驾驶员按压的操作开关101的操作时间来操作驱动马达140,并且转向柱110的伸缩距离也与驾驶员的操作时间成比例地增加。
当从传感器161输入的操作强度值等于或大于预定最大操作值时,控制器163操作驱动马达140使得内壳体121的引导突起122移向控制壳体129的引导孔128的一端或另一端,由此使转向柱110最大程度地伸缩。
在控制器163中设定的最大操作值意指驾驶员通过预期操作感测的操作强度值,其中驾驶员比正常状态更强地按压操作开关101以使转向柱110最大程度地伸缩并且操作强度值被设定为最大操作值。因而,当驾驶员的操作强度值等于或大于预定最大操作值时,驱动马达140被操作为使转向柱110最大程度地伸缩。
当从传感器输入的操作强度值小于预定最大操作值时,如上所述的控制器163根据驾驶员按压操作开关101的操作强度和操作时间来操作驱动马达140。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由驾驶员按压的操作开关101的操作时间来操作驱动马达140,并且转向柱110的伸缩距离也与驾驶员的操作时间成比例地增加。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转向柱110可进一步包括点火开关160,点火开关160将发动机的点火开启或点火关闭状态传递到控制器163。
在这种情况下,当从点火开关160输入的信号从开启变为关闭或者从关闭变为开启时,控制器163操作驱动马达140使得引导突起122移向引导孔128的一端或另一端,由此使转向柱110最大程度地伸缩。
即,当从点火开关160输入的信号从开启变为关闭或者从关闭变为开启时,意味着驾驶员停止驱动车辆并且驾驶员不再意图驱动车辆或者驾驶员意图开始驱动车辆,所以操作驱动马达140使得转向柱110最大程度地伸缩。
当从点火开关160输入的信号保持开启状态时,即使从传感器161输入按压信号,控制器163也保持驱动马达140处于停止状态下。
即,当驾驶员保持点火开关160处于开启状态下时,意味着车辆已被驱动,所以如果当驱动车辆时转向柱110伸缩,则可能发生安全事故。
因而,当从点火开关160输入的信号保持开启状态时,控制器163不操作驱动马达140,使得即使驾驶员操作所述操作开关101,转向柱110也不伸缩。
此外,可以在车辆处于自驾驶模式下时实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转向柱110的特定操作状态。
例如,针对车辆的自驾驶模式,可安装特定自驾驶模式开关,使得当驾驶员打开自驾驶模式开关时,即使从点火开关160输入的信号处于开启状态下,转向柱110也收缩到仪表板中以使驾驶员能够更充裕地使用驾驶员座椅周围的空间。
参照图6至图15,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方向盘200包括:壳体207,其连接到车辆的上转向轴127并在两侧具有第一开口203和第二开口205;第一可动局部盘209和第二可动局部盘211,其被配置成经由第一开口203和第二开口205插入到壳体207中和从壳体207突出;以及盘致动器213,其布置在壳体207中并与第一可动局部盘209和第二可动局部盘211组合以提供驱动力。
例如,连接到车辆的上转向轴127的壳体207形成为大致中空圆柱形状,并且车辆的上转向轴127连接到壳体207的底部。
第一开口203和第二开口205分别形成在壳体207的两侧上。
第一可动局部盘209能旋转地支撑在壳体207中的一侧处并且经由第一开口203插入到壳体207中和从壳体207突出。
更详细地描述第一可动局部盘209的配置的示例。第一可动局部盘209包括:第一旋转轴217a,其能旋转地支撑在壳体207中的一侧上;第一从动齿轮217,其装配在第一旋转轴217a上并与下面描述的盘驱动齿轮215接合;以及第一把手219,其与经由第一开口203插入到壳体207中和从壳体207突出(取决于第一旋转轴217a的旋转方向)的第一旋转轴217a组合。
第一旋转轴217a能旋转地支撑在壳体207中的一侧上,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第一旋转轴217a可以由插入并固定在壳体207的内侧的轴承能旋转地支撑。
第一从动齿轮217被装配在第一旋转轴217a上并与下面描述的盘驱动齿轮215接合。
根据该配置,盘驱动齿轮215的旋转运动被传递到第一从动齿轮217,所以第一旋转轴217a旋转。
第一把手219与第一旋转轴217a组合,所以当第一旋转轴217a旋转时,第一把手219围绕第一旋转轴217a旋转。
也就是说,取决于第一旋转轴217a的旋转方向,第一把手219经由第一开口203插入到壳体207中和从壳体207突出。
第二可动局部盘211能旋转地支撑在壳体207中的另一侧上并且经由第二开口205插入到壳体207中和从壳体207突出。
更详细地描述第二可动局部盘211的配置的示例。第二可动局部盘211包括:第二旋转轴222a,其能旋转地支撑在壳体207中的另一侧上;第二从动齿轮222,其装配在第二旋转轴222a上并与下面描述的连接齿轮221接合;以及第二把手223,其与经由第二开口205插入到壳体207中和从壳体207突出(取决于第二旋转轴222a的旋转方向)的第二旋转轴222a组合。
第二旋转轴222a能旋转地支撑在壳体207中的另一侧上,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第二旋转轴222a可以由插入并固定在壳体207的另一内侧的轴承能旋转地支撑。
第二从动齿轮222被装配在第二旋转轴222a上并与连接齿轮221接合。
连接齿轮221能旋转地支撑在壳体207中并与盘驱动齿轮215接合。
也就是说,连接齿轮221将盘驱动齿轮215和第二从动齿轮222连接,使得第二从动齿轮222的旋转方向与盘驱动齿轮215的旋转方向相同。
第二把手223与第二旋转轴222a组合,所以当第二旋转轴222a旋转时,第二把手223围绕第二旋转轴222a旋转。
也就是说,取决于第二旋转轴222a的旋转方向,第二把手223经由第二开口205插入到壳体207中和从壳体207突出。
盘致动器213布置在壳体207中并且向第一可动局部盘209和第二可动局部盘211提供旋转驱动力。
更详细地描述盘致动器213的示例。盘致动器213联接并固定在壳体207中并且包括盘驱动马达227,盘驱动马达227具有旋转驱动轴225和装配在驱动轴225上的盘致动器齿轮215。
盘驱动马达227联接并固定到壳体207的内侧并且可以是具有驱动轴225的电动马达。
盘驱动齿轮215被装配在驱动轴225上并与第一从动齿轮217和连接齿轮221接合。
参照图6至图10,当操作盘致动器213且使盘驱动齿轮215沿第一方向(图10中的顺时针)旋转时,第一从动齿轮217沿第二方向(图10中的逆时针)旋转。因而,第一把手219也围绕第一旋转轴217a逆时针旋转,由此第一把手219经由壳体207的第一开口203从壳体207突出。
在该过程中,连接齿轮221逆时针旋转并且与连接齿轮221接合的第二从动齿轮222顺时针旋转,所以第二把手223也围绕第二旋转轴222a顺时针旋转。因而,第二把手223经由壳体207的第二开口205从壳体207突出。
也就是说,当盘驱动齿轮215沿第一方向(图10中的顺时针)旋转时,第一把手219和第二把手223从壳体207突出。
该操作致使方向盘的操作状态处于车辆的驾驶员驾驶模式下。
也就是说,如图14所示,在车辆的驾驶员驾驶模式下,车辆的方向盘200从仪表板102突出,所以驾驶员可以利用手中的可动局部盘209和211转向。
相反,参照图8至图12,当操作盘致动器213且使盘驱动齿轮215沿第二方向(图12中的逆时针)旋转时,第一从动齿轮217沿第一方向(图12中的顺时针)旋转。因而,第一把手219也围绕第一旋转轴217a顺时针旋转,由此第一把手219经由壳体207的第一开口203插入到壳体207中。
在该过程中,连接齿轮221顺时针旋转并且与连接齿轮221接合的第二从动齿轮222逆时针旋转,所以第二把手223也围绕第二旋转轴222a逆时针旋转。因而,第二把手223经由壳体207的第二开口205插入到壳体207中。
也就是说,当盘驱动齿轮215沿第二方向(图12中的顺时针)旋转时,第一把手219和第二把手223被插入到壳体207中。
该操作致使方向盘的操作状态处于车辆的自驾驶模式下。
也就是说,如图15所示,在车辆的自驾驶模式下,车辆的方向盘200被插入到仪表板102中,所以驾驶员可以更充裕地使用驾驶员座椅周围的空间。
另一方面,参照图16至图23,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方向盘300包括:壳体303,其连接到车辆的上转向轴127并在两侧具有第一开口401和第二开口401';第一可动局部盘305和第二可动局部盘305',其被配置成经由第一开口401和第二开口401'插入到壳体303中和从壳体303突出;以及盘致动器403,其布置在壳体303中并与第一可动局部盘305和第二可动局部盘305'组合以提供驱动力。
壳体303连接到车辆的上转向轴127并在壳体303的两侧具有第一开口401和第二开口401'。
第一可动局部盘305和第二可动局部盘305'分别成对布置在壳体303的两侧上。
盘驱动齿轮405布置在壳体303中并通过盘致动器403旋转。
盘驱动齿轮405与组合至壳体303的背板407能旋转地组合并与齿轮411接合,其中齿轮411被装配在盘致动器403的固定并支撑到背板407的旋转轴409上,使得盘致动器403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齿轮411传递到盘驱动齿轮405。
第一可动局部盘305和第二可动局部盘305'与盘驱动齿轮405接合并根据盘驱动齿轮405的旋转方向而移动,所以改变经由第一开口401和第二开口401'突出的距离。
更详细地描述第一可动局部盘305和第二可动局部盘305'的配置的示例。第一可动局部盘305和第二可动局部盘305'具有:可动杆413和413',其在面对将与盘驱动齿轮405接合的盘驱动齿轮405的表面上具有齿;以及第一把手415和第二把手415',其形成在可动杆413和413'的端部处。
例如,可动杆413和413'形成为长棒形状,并且在可动杆413和413'的面对盘驱动齿轮405的表面上形成有齿。
齿被装配至盘驱动齿轮405,使得可动杆413和413'可以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取决于盘驱动齿轮405的旋转)上笔直地移动。
与可动杆413和413'的齿接合的支撑齿轮421与背板407进一步能旋转地组合。因为设置有支撑齿轮421,所以可动杆413和413'在左右的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移动时被更稳定地支撑。
可动杆413和413'可具有止动件突起417,止动件突起417从与面对盘驱动齿轮405的表面相对的表面突出并且限制可动杆413和413'的移动距离。
止动件突起216被插入到槽缝503中,槽缝503形成在下面描述的盖板307的引导板501处。
第一把手415和第二把手415'形成在可动杆413和413'的端部处。第一把手415和第二把手415'是驾驶员用手保持以在手动驱动模式下转向的部分。
第一把手415和第二把手415'可形成为圆棒形状。
第一可动局部盘305和第二可动局部盘305'可具有延伸杆419,延伸杆419与可动杆413和413'平行布置且与可动杆413和413'相对,其中盘致动器403在它们之间且端部连接到第一把手415和第二把手415'。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壳体303包括覆盖盘驱动齿轮405以及可动杆413和413'的盖板307并且包括具有槽缝503的引导板501,止动件突起417被插入到槽缝503中并在预定范围内移动。
盖板307是平板并且用作覆盖盘驱动齿轮405以及可动杆413和413'的盖。
引导板501形成在盖板307上并从盖板307的后侧(面对盘驱动齿轮405)突出,并且具有预定长度的槽缝503形成在引导板501处。
止动件突起417被插入到槽缝503中。
因而,因为当可动杆413和413'通过使盘驱动齿轮405旋转而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时,可动杆413和413'的止动件突起417仅可以移向槽缝503的一端或另一端,并进入手动驱动模式或自驾驶模式,所以可以机械地调节可动杆413和413'的移动量。
显然,如图所示,可动杆413和413'彼此相反地布置,其中盘驱动齿轮405在它们之间。此外,延伸杆419和419'布置在可动杆413和413'的外部。
另外,对称地形成槽缝503和503'。
同时,如图22所示,在车辆的自驾驶模式下,车辆的方向盘300被收起在仪表板102中,其中第一可动局部盘305和第二可动局部盘305'被最大程度地插入到壳体303中。此外,如图23所示,在车辆的手动驱动模式下,车辆的方向盘300从仪表板102突出,其中第一可动局部盘305和第二可动局部盘305'从壳体303最大程度地突出。
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根据驾驶员的必要性,转向柱从仪表板突出并且方向盘被移向可以由驾驶员操作的位置;或者转向柱被插入到仪表板中并且方向盘接近仪表板。此外,方向盘的可动局部盘在驾驶员驾驶模式下从方向盘突出,所以驾驶员可以用手中的可动局部盘使车辆转向。另外,可动局部盘在自驾驶模式下被收起在方向盘中,所以驾驶员可以更充裕地使用驾驶员座椅周围的空间。
另外,由于诸如“包括”、“包含”和“具有”之类的术语意味着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对应的部件,除非它们被相反地具体描述,否则应该解释为一个或多个其他部件可以是包括在内。除非另有相反的定义,否则所有技术、科学或其他术语均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含义一致。除非本公开明确地如此定义,否则应在相关技术著作的上下文中解释词典中找到的常用术语不太理想或不切实际。
已经仅出于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构思的目的描述了上述实施方式,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因此,本公开中公开的实施方式旨在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构思的范围,并且本公开的范围不受该实施方式的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应基于所附权利要求以如下方式解释:包括在等同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构思都属于本公开。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12月19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7-0174884、于2017年12月19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7-0174868和于2018年3月19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8-0031345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如同在此完全阐述一样。

Claims (15)

1.一种车辆用转向设备,该转向设备包括:
方向盘,其连接到上转向轴,所述方向盘包括:
壳体,其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第一局部盘和第二局部盘,所述第一局部盘和第二局部盘被配置成能移动以经由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插入到所述壳体中或者从所述壳体突出;和
盘致动器,其布置在所述壳体中并与所述第一局部盘和第二局部盘关联以提供驱动力;以及
转向柱,所述转向柱包括:
内盖轴,其联接到与所述方向盘连接的所述上转向轴;
内壳体,其联接到所述内盖轴并具有形成在所述内壳体的外表面上的引导突起;
控制壳体,其具有形成为接收所述内壳体的所述引导突起的引导狭缝;和
盖壳体,其固定到所述车辆,其中,所述控制壳体能旋转地布置在所述盖壳体中,
其中,所述第一局部盘和第二局部盘能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中;
所述盘致动器向所述第一局部盘和第二局部盘提供旋转驱动力;并且
所述第一局部盘和第二局部盘通过旋转而插入到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或者从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突出,
其中,所述盘致动器包括:
盘驱动马达,其布置在所述壳体中并包括旋转驱动轴;以及
盘驱动齿轮,其联接到所述旋转驱动轴,
其中,所述第一局部盘包括:
第一旋转轴,其能旋转地布置在所述壳体中;
第一从动齿轮,其布置在所述第一旋转轴上并与所述盘驱动齿轮接合;以及
第一把手,其能移动地与所述第一旋转轴联接,使得所述第一把手基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旋转而经由所述第一开口插入到所述方向盘的所述壳体中或者从所述方向盘的所述壳体突出,
其中,所述转向设备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齿轮,所述至少一个连接齿轮能旋转地布置在所述壳体中并与所述盘驱动齿轮接合,
其中,所述第二局部盘包括:
第二旋转轴,其能旋转地布置在所述壳体中;
第二从动齿轮,其布置在所述第二旋转轴上并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齿轮接合;以及
第二把手,其能移动地与所述第二旋转轴联接,使得所述第二把手基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旋转而经由所述第二开口插入到所述方向盘的所述壳体中或者从所述方向盘的所述壳体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设备,所述转向设备进一步包括:
柱驱动马达,其被配置成使所述控制壳体旋转并与所述盖壳体连接;
第一齿轮,其能旋转地联接到所述控制壳体;以及
第二齿轮,其布置或形成在所述柱驱动马达的轴上以使所述第一齿轮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设备,其中,所述转向柱的所述控制壳体进一步包括连接狭缝,所述连接狭缝与所述引导狭缝连接并且形成在所述控制壳体的端部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设备,其中,固定突起和固定沟槽中的一者形成在所述内盖轴处,并且所述固定突起和所述固定沟槽中的另一者形成在所述上转向轴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设备,其中,锁定突起和锁定沟槽中的一者形成在所述内壳体处,并且所述锁定突起和所述锁定沟槽中的另一者形成在所述内盖轴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设备,所述转向设备进一步包括外盖轴,所述外盖轴的端部布置在所述内盖轴和所述内壳体之间,使得所述内盖轴和所述内壳体能相对于所述外盖轴轴向地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设备,所述转向设备进一步包括布置在所述外盖轴中的下转向轴,所述下转向轴与所述上转向轴关联使得所述上转向轴能相对于所述下转向轴轴向地滑动,其中,所述下转向轴由所述外盖轴支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设备,所述转向设备进一步包括形成在所述下转向轴处的上止动件和形成在所述上转向轴处的下止动件,所述下止动件与所述上止动件关联以防止所述上转向轴从所述下转向轴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设备,所述转向设备进一步包括布置在所述内盖轴的外表面上的盖垫,其中,所述盖垫和所述内壳体经由弹性构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设备,其中,当所述内壳体滑入所述控制壳体时,所述盖垫由所述盖壳体的端部支撑。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设备,所述转向设备进一步包括:
操作开关,其通过按压进行操作;
传感器,其被配置成感测所述操作开关的按压次数、操作强度和操作时间中的至少一者;以及
控制器,其被配置成根据由所述传感器感测的所述按压次数来控制所述柱驱动马达的旋转方向,或者当由所述传感器感测的所述操作强度大于预定操作值时以由所述传感器感测的所述操作时间来操作所述柱驱动马达。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设备,所述转向设备进一步包括盘致动器,所述盘致动器布置在所述方向盘的所述壳体中并被配置成使盘驱动齿轮旋转,
其中,所述第一局部盘和第二局部盘与所述盘驱动齿轮接合,使得所述第一局部盘和第二局部盘根据所述盘驱动齿轮的旋转而插入到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或者从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突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向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局部盘和第二局部盘中的每者均包括:可动杆,其包括与所述盘驱动齿轮接合的齿;以及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所述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形成在所述可动杆的端部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向设备,其中,所述可动杆中的至少一个可动杆具有一个或更多个止动件突起,所述止动件突起形成在所述可动杆中的所述至少一个可动杆的与面对所述盘驱动齿轮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上,并且所述止动件突起被配置成限制所述可动杆的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向设备,其中,所述方向盘的所述壳体包括覆盖所述盘驱动齿轮和所述可动杆的盖板,所述盖板包括具有一个或更多个槽缝的一个或更多个引导板,其中,所述一个或更多个止动件突起能移动地布置在所述一个或更多个槽缝中。
CN201811555172.XA 2017-12-19 2018-12-19 车辆用转向设备 Active CN1100017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174884 2017-12-19
KR1020170174868A KR20190073743A (ko) 2017-12-19 2017-12-19 자동차의 스티어링 휠 모듈
KR1020170174884A KR20190073754A (ko) 2017-12-19 2017-12-19 자동차의 스티어링 휠 모듈
KR10-2017-0174868 2017-12-19
KR10-2018-0031345 2018-03-19
KR1020180031345A KR102047254B1 (ko) 2018-03-19 2018-03-19 조향 컬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01753A CN110001753A (zh) 2019-07-12
CN110001753B true CN110001753B (zh) 2023-01-06

Family

ID=66675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55172.XA Active CN110001753B (zh) 2017-12-19 2018-12-19 车辆用转向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45042B2 (zh)
CN (1) CN110001753B (zh)
DE (1) DE1020182219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216326B4 (de) * 2015-08-26 2016-09-08 Thyssenkrupp Ag Motorisch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9664932B (zh) * 2017-10-17 2021-12-31 操纵技术Ip控股公司 可收起的转向柱设备
US10640139B2 (en) * 2018-01-08 2020-05-05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Telescoping steering column
US10759474B2 (en) * 2018-04-09 2020-09-0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towable steering wheel
US11285988B1 (en) 2019-02-18 2022-03-29 Apple Inc. Passenger vehicle and retractable driver input devices thereof
US10562558B1 (en) * 2019-04-09 2020-02-1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oldable steering wheel system
JP7097864B2 (ja) * 2019-09-17 2022-07-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制御システム
US11061401B2 (en) 2019-10-29 2021-07-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towable steering wheel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DE102020215759A1 (de) * 2020-12-11 2022-06-15 Thyssenkrupp Ag Lenksäule mit kontrollierbarer Verstellbarkeit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solchen Lenksäule
DE102020215761A1 (de) * 2020-12-11 2022-06-15 Thyssenkrupp Ag Elektrisch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mit Sicherheitsschaltung und ein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elektrisch verstellbaren Lenksäule
CN113619674B (zh) * 2021-08-13 2023-02-10 上海临港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方向盘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11566A (ja) * 1987-10-26 1989-04-28 Fuji Kiko Co Ltd 電動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9980085873A (ko) * 1997-05-30 1998-12-05 양재신 자동차의 삽입식 스티어링 휠
WO2003020571A1 (en) * 2001-08-31 2003-03-13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towable steering wheel
JP2003272487A (ja) * 2002-03-19 2003-09-26 Alps Electric Co Ltd 複合操作型電気部品
KR20070121127A (ko) * 2006-06-21 2007-12-2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상해 저감을 위한 차량의 스티어링 휠 하강장치
JP2009062002A (ja) * 2007-09-10 2009-03-26 Jtekt Corp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2009179137A (ja) * 2008-01-30 2009-08-13 Honda Motor Co Ltd 操舵装置の操作子
DE102016111473A1 (de) * 2015-06-25 2016-12-2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ationäre lenkradbaugruppe und verfahren
WO2017060149A1 (de) * 2015-10-09 2017-04-13 Trw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Gmbh Umklappbares lenkrad und dessen verwend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02478A (en) * 1965-03-26 1967-02-07 Bendix Corp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US3396600A (en) * 1966-10-11 1968-08-13 Gen Motors Corp Power operated tilt and telescope steering assembly
SE8702201D0 (sv) * 1987-05-26 1987-05-26 Saab Scania Ab Bilstyrdon
US4900059A (en) * 1987-10-26 1990-02-13 Nissan Motor Co., Ltd. Tilting and telescope traveling steering column arrangement
US5722300A (en) * 1996-08-16 1998-03-03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Motor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JP2007182213A (ja) * 2005-12-05 2007-07-19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131523B2 (ja) * 2007-09-10 2013-01-3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操舵装置
WO2013176191A1 (ja) * 2012-05-25 2013-11-2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DE102015216326B4 (de) * 2015-08-26 2016-09-08 Thyssenkrupp Ag Motorisch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2017081515A (ja) * 2015-10-30 2017-05-1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5224602B4 (de) * 2015-12-08 2023-05-04 Thyssenkrupp Ag Lenksäule für eine steer-by-wire-Lenkeinrichtung
ITUA20162430A1 (it) * 2016-04-08 2017-10-08 Mmx S R L Piantone di sterzo
DE102016115466B4 (de) * 2016-08-19 2021-02-11 Thyssenkrupp Ag Steuerhorn für die Lenk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US10160473B2 (en) * 2016-09-13 2018-12-25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decoupling system
US10442455B2 (en) * 2016-09-19 2019-10-15 Fca Us Llc Stowable steering wheel assembly
KR20180031345A (ko) 2016-09-20 2018-03-28 최동일 사료 자동공급장치
KR101836711B1 (ko) 2016-10-04 2018-03-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파워윈도우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1796639B1 (ko) * 2016-10-18 2017-11-10 주식회사 서연이화 자동차의 조향시스템 이동장치
US10351160B2 (en) * 2016-11-30 2019-07-16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having a sensor assembly
US10556614B2 (en) * 2017-07-11 2020-02-11 Nio Usa, Inc. Body mounted sliding steering column with offset feedback actuator
EP3492343B1 (en) * 2017-12-01 2020-07-15 TRW Steering Systems Poland Sp z o. o.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10919558B2 (en) * 2017-12-19 2021-02-16 Mando Corporation Steer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11566A (ja) * 1987-10-26 1989-04-28 Fuji Kiko Co Ltd 電動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9980085873A (ko) * 1997-05-30 1998-12-05 양재신 자동차의 삽입식 스티어링 휠
WO2003020571A1 (en) * 2001-08-31 2003-03-13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towable steering wheel
JP2003272487A (ja) * 2002-03-19 2003-09-26 Alps Electric Co Ltd 複合操作型電気部品
KR20070121127A (ko) * 2006-06-21 2007-12-2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상해 저감을 위한 차량의 스티어링 휠 하강장치
JP2009062002A (ja) * 2007-09-10 2009-03-26 Jtekt Corp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2009179137A (ja) * 2008-01-30 2009-08-13 Honda Motor Co Ltd 操舵装置の操作子
DE102016111473A1 (de) * 2015-06-25 2016-12-2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ationäre lenkradbaugruppe und verfahren
WO2017060149A1 (de) * 2015-10-09 2017-04-13 Trw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Gmbh Umklappbares lenkrad und dessen verwend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85041A1 (en) 2019-06-20
US10745042B2 (en) 2020-08-18
CN110001753A (zh) 2019-07-12
DE102018221992A1 (de) 2019-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01753B (zh) 车辆用转向设备
CN108116485B (zh) 自主车辆的手动可伸缩式转向柱组件
CN110001754B (zh) 车辆用转向设备
US11255426B2 (en) Rotary shifter with auto-return and cam lock mechanism
EP2963314B1 (en) Shift range switching device for vehicle
US10351161B2 (en) Steering column with manual retraction
US20060060019A1 (en) Vehicula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and automatic selector thereof
US20150239490A1 (en) Steering system
CN112744282A (zh) 用于自主车辆的可收起式方向盘
JP5647531B2 (ja) シフト切替装置
CN111065570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组件、转向系统、以及可切换的锁定单元
US11325635B2 (en) Foldable steering wheel assembly and steer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CN110159746B (zh) 换挡装置
KR102603759B1 (ko) 차량용 멀티 오퍼레이팅 스위치 유니트
CN110775150A (zh) 用于车辆的方向盘的致动器单元
JP6674540B2 (ja) 車両用マルチオペレーティングスイッチユニット
US6981774B2 (en) Vehicle rear view mirror assembly
EP1955922B1 (e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11708893B2 (en) Shift device for vehicle
CN112969626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的转向轴和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CN113700843A (zh) 换挡装置
US10875566B2 (en) Stow release assembly for a manually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KR102047254B1 (ko) 조향 컬럼
JP2018127011A (ja) 入力装置
WO2020044972A1 (ja) シフ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Applicant after: Hanna Wandu Co.,Ltd.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Applicant before: MANDO Cor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