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96982A - 密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密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96982A
CN109996982A CN201780073264.1A CN201780073264A CN109996982A CN 109996982 A CN109996982 A CN 109996982A CN 201780073264 A CN201780073264 A CN 201780073264A CN 109996982 A CN109996982 A CN 1099969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disc
sealing device
protrusion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326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96982B (zh
Inventor
坂野祐也
松井宏树
滨本耕吉
中川岳洋
米内寿斗
井上雅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k Corp filed Critical No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969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969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969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969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F16J15/164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the sealing action depending on movements; pressure difference, temperature or presence of leaking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F16J15/3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 F16J15/3204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with at least one li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F16J15/3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 F16J15/3244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with hydrodynamic pumping a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F16J15/3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 F16J15/3248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provided with casings or supports
    • F16J15/325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provided with casings or supports with rigid casings or supports
    • F16J15/325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provided with casings or supports with rigid casings or supports comprising two casing or support elements, one attached to each surface, e.g. cartridge or cassette sea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F16J15/34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slip-ring pressed against a more or less radial face on one member
    • F16J15/3436Pressing means
    • F16J15/3456Pressing means without external means for pressing the ring against the face, e.g. slip-ring with a resilient lip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封装置,其即便在利用泵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与轴的旋转速度值无关地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本发明的密封装置(1)用于密封轴(50)所插入的孔(51)的环状间隙,包括:嵌接在孔(51)中的密封装置主体(2);及安装在轴(50)上的甩油环(3);密封装置主体(2)具有:绕轴线呈环状的加强环(10);及弹性体部(20),其安装在加强环(10)上,且绕轴线呈环状;甩油环(3)具有朝向外周侧延伸,且绕轴线呈环状的法兰部(31);弹性体部(20)具有在轴线方向上向一侧延伸,在轴线方向上从另一侧接触法兰部(31),且绕轴线呈环状的端面唇(21);在法兰部(31)的另一侧形成有至少一个槽(33);且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沿周向排列形成有多个突起(23),所述多个突起(23)从另一侧朝向一侧,向轴(50)的旋转方向螺旋状地延伸,且形成为比端面唇(21)的甩油环接触部(24)靠内周侧。

Description

密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封装置,其用来实现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的密封。
背景技术
在车辆及通用机械等中,例如为了实现防止润滑油等密封对象物泄漏,一直以来使用密封装置将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密封。在这样的密封装置中,通过使密封唇接触轴或安装在轴上的环状构件,从而实现轴和密封装置之间的密封。用来密封的该密封唇和轴的接触也会导致对轴的滑动阻力(转矩阻力)。近年来,出于对车辆等的低油耗化的需要,要求密封装置降低对轴的滑动阻力,因此,要求能够维持或提高密封性能,并且降低对轴的滑动阻力的结构。
为了提高密封装置的密封性能,考虑增加密封唇的数量,但滑动阻力会因增加密封唇的数量而上升。针对于此,公开了一种结构,其不是通过增加密封唇来进行密封,而是对密封唇或安装在轴上的环状构件设置螺纹结构,利用该螺纹结构所发挥的泵作用来提高密封装置的密封性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6371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5/190450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这种利用泵作用的现有的密封装置能够提高密封性能,并且降低滑动阻力。然而,在这种利用泵作用的现有的密封装置、即密封唇与固定在轴上的甩油环的法兰面接触的所谓端面密封型密封装置中,存在当轴的旋转速度变成高速时密封对象物会渗出到外部的情况。
于是,对现有的利用泵作用的密封装置要求即便在轴的旋转速度变成高速的情况下,密封对象物也不会渗出的结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装置,其即便在利用泵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与轴的旋转速度值无关地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密封装置用于密封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的环状间隙,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装置主体,其嵌接在所述孔中;及甩油环,其安装在所述轴上;所述密封装置主体具有:加强环,其绕轴线呈环状;及弹性体部,其安装在该加强环上,并由弹性体形成,所述弹性体部绕所述轴线呈环状;所述甩油环具有法兰部,所述法兰部是朝向外周侧延伸,且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部分;所述弹性体部具有端面唇,所述端面唇是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唇,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朝向一侧延伸,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从另一侧接触所述法兰部;在所述甩油环的所述法兰部的所述另一侧形成有至少一个槽;在所述端面唇的内周侧的面沿周向排列形成有多个突起;所述突起从所述另一侧朝向所述一侧,沿所述轴的旋转方向螺旋状地延伸,且在所述端面唇上形成在比所述端面唇接触所述甩油环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靠内周侧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所述突起在所述端面唇上以与所述甩油环接触部隔开间隔的方式被形成。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所述突起从所述密封装置中的回流区域到达泵区域,以与所述甩油环接触部隔开所述间隔的方式被形成。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从内周侧向外周侧观察时,所述突起与在所述轴的旋转方向侧上相邻的所述突起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部分地重叠。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密封装置用于密封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的环状间隙,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装置主体,其嵌接在所述孔中;及甩油环,其安装在所述轴上;所述密封装置主体具有:加强环,其绕轴线呈环状;及弹性体部,其安装在该加强环上,并由弹性体形成,所述弹性体部绕所述轴线呈环状;所述甩油环具有法兰部,所述法兰部是朝向外周侧延伸,且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部分;所述弹性体部具有端面唇,所述端面唇是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唇,其在轴线方向上朝向一侧延伸,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从另一侧接触所述法兰部;在所述甩油环的所述法兰部的所述另一侧形成有至少一个槽;在所述端面唇的内周侧的面上,沿周向按一定间隔排列形成有多个突起;所述突起以至少前端部沿所述轴的旋转方向的方式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所述前端部从所述突起的主体部的规定位置弯曲地形成,且以该前端部沿所述轴的旋转方向的方式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所述前端部从所述突起的主体部的规定位置弯折形成为曲柄状或S字状,且以该前端部沿所述轴的旋转方向的方式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所述突起整体从所述端面唇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弯曲形成为凸状,且以所述前端部沿所述轴的旋转方向的方式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从内周侧向外周侧观察时,所述突起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部分地重叠。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密封装置用于密封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的环状间隙,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装置主体,其嵌接在所述孔中;及甩油环,其安装在所述轴上;所述密封装置主体具有:加强环,其绕轴线呈环状;及弹性体部,其安装在该加强环上,并由弹性体形成,所述弹性体部绕所述轴线呈环状;所述甩油环具有法兰部,所述法兰部是朝向外周侧延伸,且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部分;所述弹性体部具有端面唇,所述端面唇是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唇,其在轴线方向上朝向一侧延伸,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从另一侧接触所述法兰部;在所述甩油环的所述法兰部的所述另一侧形成有至少一个槽;在所述端面唇的内周侧的面沿周向排列形成有多个主突起;在所述端面唇的内周侧的面上,除了所述多个主突以外,还形成有与所述多个主突起平行,且短于所述多个主突起的多个副突起。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所述多个副突起交替地配置在所述多个主突起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所述多个副突起配置在比所述多个主突起靠外周侧的端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所述主突起及所述副突起在所述端面唇上,形成在比所述端面唇接触所述甩油环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靠内周侧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从内周侧向外周侧观察时,所述主突起及所述副突起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部分地重叠。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密封装置用于密封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的环状间隙,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装置主体,其嵌接在所述孔中;及甩油环,其安装在所述轴上;所述密封装置主体具有:加强环,其绕轴线呈环状;及弹性体部,其安装在该加强环上,并由弹性体形成,所述弹性体部绕所述轴线呈环状;所述甩油环具有法兰部,所述法兰部是朝向外周侧延伸,且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部分;所述弹性体部具有端面唇,所述端面唇是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唇,其在轴线方向上朝向一侧延伸,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从另一侧接触所述法兰部;在所述甩油环的所述法兰部的所述另一侧形成有至少一个槽;在所述端面唇的内周侧的面沿周向交替地排列形成有正转突起群与反转突起群;所述正转突起群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突起,该突起从所述另一侧朝向所述一侧,向所述轴的正转方向倾斜地延伸,在所述端面唇上形成在比所述端面唇接触所述甩油环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靠内周侧的位置;所述反转突起群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突起,该突起从所述另一侧朝向所述一侧,向所述轴的反转方向倾斜地延伸,在所述端面唇上形成在比所述端面唇接触所述甩油环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靠内周侧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所述正转突起群的所述多个突起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分别不同,所述反转突起群的所述多个突起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分别不同。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所述正转突起群的所述多个突起越靠正转方向侧,所述延伸方向的长度越长,所述反转突起群的所述多个突起越靠反转方向侧,所述延伸方向的长度越长。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所述正转突起群的所述多个突起的延伸方向分别不同,且所述反转突起群的所述多个突起的延伸方向分别不同。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所述正转突起群的所述多个突起和所述反转突起群的所述多个突起线对称。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密封装置用于密封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的环状间隙,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装置主体,其嵌接在所述孔中;及甩油环,其安装在所述轴上;所述密封装置主体具有:加强环,其绕轴线呈环状;及弹性体部,其安装在该加强环上,并由弹性体形成,所述弹性体部绕所述轴线呈环状;所述甩油环具有法兰部,所述法兰部是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延伸,且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部分;所述弹性体部具有端面唇,所述端面唇是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唇,其在轴线方向上朝向一侧延伸,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从另一侧接触所述法兰部;在所述甩油环的所述法兰部的所述另一侧形成有至少一个槽;在所述端面唇的内周侧的面上设置有多个肋;所述肋以第1肋及第2肋为一对,并沿周向排列配置有多个,所述第1肋以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该肋的前端部沿所述甩油环的旋转方向的方式延伸,所述第2肋以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该肋的前端部沿与所述甩油环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方式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所述第1肋的前端部及所述第2肋的前端部以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相互分离的大致V字状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所述甩油环具有安装在所述轴上的圆筒部;所述端面唇具有:防尘唇,其朝向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且外侧延伸;及中间唇,其在所述端面唇和所述防尘唇之间,朝向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且内侧延伸;所述肋的与所述前端部相反一侧的基端部延伸到所述中间唇,并与该中间唇形成为一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所述肋在所述端面唇上,以与所述端面唇接触所述甩油环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隔开间隔的方式被形成。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所述肋中的所述第1肋和与该肋相邻的其它肋中的所述第2肋在周向上相距规定距离地配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在所述肋中的所述第1肋和与该肋相邻的其它肋中的所述第2肋之间设置有径向突起,所述径向突起从另一侧朝向一侧,沿所述甩油环的旋转方向倾斜地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在所述肋中的一对肋、即所述第1肋和所述第2肋之间也设置有径向突起,所述径向突起从另一侧朝向一侧,沿所述甩油环的旋转方向倾斜地设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密封装置用于密封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的环状间隙,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装置主体,其嵌接在所述孔中;及甩油环,其安装在所述轴上;所述密封装置主体具有:加强环,其绕轴线呈环状;及弹性体部,其安装在该加强环上,并由弹性体形成,所述弹性体部绕所述轴线呈环状;所述甩油环具有法兰部,所述法兰部是朝向外周侧延伸,且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部分;所述弹性体部具有端面唇,所述端面唇是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唇,其在轴线方向上朝向一侧延伸,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从另一侧接触所述法兰部;在所述甩油环的所述法兰部的所述另一侧形成有至少一个槽;且在所述端面唇的内周侧的面上,沿周向按一定间隔排列形成有从该内周侧的面凹陷的多个凹状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所述凹状部以至少前端侧凹部沿所述轴的旋转方向的方式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所述凹状部在所述端面唇上,以与所述甩油环接触部隔开间隔的方式被形成。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所述凹状部是以从所述密封装置中的回流区域到达泵区域的方式,与所述甩油环接触部隔开所述间隔地被形成。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观察时,所述凹状部与在所述轴的旋转方向侧上相邻的所述凹状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部分地重叠。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所述甩油环上形成的槽是螺纹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密封装置,即便在利用泵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与轴的旋转速度值无关地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附图说明
图1是用来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示意性构成的、沿轴线x的截面上的截面图。
图2是将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沿轴线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密封装置中的弹性体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以从基体部起将内周侧的部分中的弹性体部用沿轴线的面切断的状态表示。
图4是从外侧观察图1所示的密封装置中的甩油环的图。
图5是将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安装在外壳及插入到轴孔中的轴上的使用状态下的、密封装置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6是用来表示由端面唇的突起的作用所引起的密封对象物的流动情况的图。
图7是表示示出评价试验结果的图表的图。
图8是用来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示意性构成的、沿轴线x的截面上的截面图。
图9是将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沿轴线x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10是从内侧观察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密封装置主体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沿图10的线A-A的截面的、密封装置主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12是安装在作为安装对象的外壳及插入到轴孔中的轴上的使用状态下的、图8所示的密封装置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13是用来表示图1所示的密封装置中的突起的前端部分的延伸方向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弹性体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14是用来表示图1所示的密封装置中的突起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截面形状的图,图14(a)~(d)是分别表示突起的截面形状的例子的截面图。
图15是用来表示密封装置中的甩油环的槽的变形例的图,图15(a)表示槽的一个变形例,图15(b)表示槽的另一个变形例。
图16是用来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示意性构成的、沿轴线x的截面上的截面图。
图17是将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沿轴线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18是图16所示的密封装置中的弹性体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以从基体部起将内周侧的部分中的弹性体部用沿轴线的面切断的状态表示。
图19是将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安装在外壳及插入到轴孔中的轴上的使用状态下的、密封装置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20是用来表示由端面唇的突起的作用所引起的密封对象物的流动情况的图。
图21是供说明由突起的密封对象物所引起的送回效果的图。
图22是用来表示图16所示的密封装置中的突起的前端部分的延伸方向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弹性体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23是用来表示密封装置中的突起的又一变形例的图。
图24是用来表示密封装置中的突起的又一变形例的图。
图25是用来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示意性构成的、沿轴线x的截面上的截面图。
图26是将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沿轴线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27是图25所示的密封装置中的弹性体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以从基体部起将内周侧的部分中的弹性体部用沿轴线的面切断的状态表示。
图28是将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安装在外壳及插入到轴孔中的轴上的使用状态下的、密封装置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29是用来表示由端面唇的突起的作用所引起的密封对象物的流动情况的图。
图30是用来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示意性构成的、沿轴线x的截面上的截面图。
图31是将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沿轴线x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32是从内侧观察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密封装置主体的立体图。
图33是表示沿图32的线A-A的截面的、密封装置主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34是安装在作为安装对象的外壳及插入到轴孔中的轴上的使用状态下的、图30所示的密封装置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35是用来表示图25所示的密封装置中的副突起的前端部分的延伸方向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弹性体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36是用来表示密封装置中的主突起及副突起的配置状态的变形例的图。
图37是用来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示意性构成的、沿轴线x的截面上的截面图。
图38是将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沿轴线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39是图37所示的密封装置中的弹性体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以从基体部起将内周侧的部分中的弹性体部用沿轴线的面切断的状态表示。
图40是将图39所示的正转突起群及反转突起群放大表示的图。
图41是将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安装在外壳及插入到轴孔中的轴上的使用状态下的、密封装置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42是用来表示由端面唇的正转突起群及反转突起群的作用所引起的密封对象物的流动情况的图。
图43是用来表示图40所示的密封装置中的正转突起群及反转突起群的各突起的前端部分的延伸方向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图。
图44是用来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示意性构成的、沿轴线x的截面上的截面图。
图45是将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沿轴线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46是从内周侧观察图44所示的密封装置中的弹性体部的立体图。
图47是图44所示的密封装置中的弹性体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以从基体部起将内侧的部分中的弹性体部按沿轴线的面切断的状态表示。
图48是表示沿图46的A-A线的截面的、密封装置主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49是将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安装在外壳及插入到轴孔中的轴上的使用状态下的、密封装置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50是用来表示由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的端面唇的肋的作用所引起的密封对象物的流动情况的立体图。
图51是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的弹性体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以从基体部起将内周侧的部分中的弹性体部用沿轴线的面切断的状态表示。
图52是图51所示的密封装置中的弹性体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以从基体部起将内侧的部分中的弹性体部按沿轴线的面切断的状态表示。
图53是用来表示由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的端面唇的肋的作用所引起的密封对象物的流动情况的立体图。
图54是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的弹性体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以从基体部起将内周侧的部分中的弹性体部用沿轴线的面切断的状态表示。
图55是图54所示的密封装置中的弹性体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以从基体部起将内侧的部分中的弹性体部按沿轴线的面切断的状态表示。
图56是用来表示由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中的端面唇的肋的作用所引起的密封对象物的流动情况的立体图。
图57是用来表示本发明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示意性构成的、沿轴线x的截面上的截面图。
图58是将本发明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沿轴线x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59是从内周侧观察到的弹性体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以从基体部起将内周侧的部分中的弹性体部按沿轴线x的面切断的状态表示。
图60是将密封装置安装在作为安装对象的外壳及插入到该外壳上形成的贯通孔即轴孔中的轴上的使用状态下的、密封装置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61是用来说明端面唇的凹状部的作用的、表示由端面唇的凹状部的作用所引起的密封对象物的流动情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的示意性构成的、沿轴线x的截面上的截面图,图2是将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的沿轴线x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截面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是用来实现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的环状间隙的密封的密封装置,在车辆及通用机械中,用于将轴和外壳等上形成的供该轴插入的孔(轴孔)之间密封。例如用于密封发动机的曲轴和前盖、气缸体及曲轴箱上形成的轴孔即曲轴孔之间的环状空间。另外,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的应用对象不限于上述。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轴线x方向上的箭头a(参照图1)方向(轴线方向上的一侧)作为内侧,将轴线x方向上的箭头b(参照图1)方向(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作为外侧。更具体来说,内侧是密封对象空间侧(密封对象物侧),是存在润滑油等密封对象物的空间侧,外侧是与内侧相反的一侧。另外,在垂直于轴线x的方向(以下,也称为“径向”)上,将远离轴线x的方向(图1的箭头c方向)作为外周侧,将接近轴线x的方向(图1的箭头d方向)作为内周侧。
如图1所示,密封装置1包括:密封装置主体2,其嵌接在下述作为安装对象的孔中;及甩油环3,其安装在下述作为安装对象的轴52上。密封装置主体2具有:加强环10,其绕轴线x呈环状;及弹性体部20,其安装在加强环10上,由弹性体形成,且绕轴线x呈环状。甩油环3具有法兰部31,所述法兰部31是朝向外周侧(箭头c方向)延伸,且绕轴线x呈环状的部分。弹性体部20具有端面唇21,所述端面唇21是在轴线x方向上朝向一侧(内侧、箭头a方向)延伸,在轴线方向x上从另一侧(外侧、箭头b方向侧)接触法兰部31,且绕轴线x呈环状的唇。
在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另一侧(外侧)形成有至少一个槽33,在端面唇21的内周侧的面(内周面22)上,在周向上排列形成有多个突起23。如下所述,突起23从另一侧(外侧)朝向一侧(内侧),向下述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螺旋状地延伸,且在端面唇21上形成在比端面唇21接触甩油环3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24靠内周侧的位置。
以下,对密封装置1的密封装置主体2及甩油环3的各构成具体地进行说明。
在密封装置主体2中,如图1、2所示,加强环10是以轴线x为中心或大致中心的环状的金属制构件,以使密封装置主体2被压入并嵌合而嵌接在下述外壳的轴孔中的方式形成。加强环10例如具有:筒部11,其是位于外周侧的筒状的部分;圆盘部12,其是从筒部11的外侧的端部向内周侧延伸的中空圆盘状的部分;锥环部13,其是从圆盘部12的内周侧的端部向内侧且内周侧延伸的圆锥筒状的环状的部分;及圆盘部14,其是从锥环部13的内侧或内周侧的端部向内周侧在径向上延伸,到达加强环10的内周侧的端部的中空圆盘状的部分。更具体来说,加强环10的筒部11具有:外周侧圆筒部11a,其是位于外周侧的圆筒状或大致圆筒状的部分;内周侧圆筒部11b,其是在比外周侧圆筒部11a靠外侧及内周侧上延伸的圆筒状或大致筒状的部分;及连接部11c,其是将外周侧圆筒部11a和内周侧圆筒部11b连接的部分。筒部11的外周侧圆筒部11a以在密封装置主体2嵌接在下述外壳的轴孔51中时,密封装置主体2的轴线x和轴孔51的轴线能够实现一致的方式,嵌入至轴孔51中。弹性体部20从大致外周侧及外侧安装在加强环10上,从而加强弹性体部20。
如图1、2所示,弹性体部20具有:基体部25,其是安装在加强环10的圆盘部14的内周侧的端部的部分;衬垫部26,其是从外周侧安装在加强环10的筒部11上的部分;及后罩部27,其是在基体部25和衬垫部26之间,从外侧安装在加强环10上的部分。更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衬垫部26安装在加强环10的筒部11的内周侧圆筒部11b上。另外,衬垫部26的外径大于下述轴孔51的内周面(参照图5)的直径。因此,在密封装置主体2嵌接在下述轴孔51中的情况下,衬垫部26在加强环10的内周侧圆筒部11b和轴孔51之间,在径向上被压缩,从而将轴孔51和加强环10的内周侧圆筒部11b之间密封。由此,密封装置主体2和轴孔51之间被密封。衬垫部26的外径可以在整个轴线x方向上大于轴孔51的内周面的直径,也可以在一部分大于轴孔51的内周面的直径。例如,可以在衬垫部26的外周侧的面上,形成前端的直径大于轴孔51的内周面的直径的环状的凸部。
另外,在弹性体部20中,端面唇21以轴线x为中心或大致中心,圆环状地从基体部25朝向内侧(箭头a方向)延伸,形成为在密封装置1安装在安装对象中的所需位置上的下述密封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前端部以规定的过盈量(甩油环接触部24)从外侧接触于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端面唇21例如具有随着在轴线x方向上朝向内侧(箭头a方向)而扩径的圆锥筒状的形状。即,如图1、2所示,端面唇21在沿轴线x的截面(以下,也简称为截面)中,从基体部25向内侧及外周侧相对于轴线x倾斜地延伸。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设置有多个突起23。关于突起23的详情,于下文进行叙述。
另外,弹性体部20具有防尘唇28与中间唇29。防尘唇28是从基体部25朝向轴线x延伸的唇,以轴线x为中心或大致中心,圆环状地从基体部25延伸,形成为在下述密封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前端部以规定的过盈量从外周侧接触于甩油环3。防尘唇28例如具有随着在轴线x方向上朝向外侧(箭头b方向)而缩径的圆锥筒状的形状。防尘唇28防止在使用状态下,灰尘及水分等异物从与密封对象物侧为相反侧的外侧侵入至密封装置1的内部。防尘唇也可以形成为在密封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不接触甩油环3。
如图2所示,中间唇29是从基体部25以截面大致L字型朝向内侧延伸的唇,以轴线x为中心或大致中心,圆环状地从基体部25延伸,且在和基体部25之间形成有朝向内侧开放的环状的凹部。中间唇29在下述密封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不与甩油环3接触。中间唇29的形成是为了实现在使用状态下,在密封对象物越过端面唇21的与甩油环3接触的甩油环接触部24而渗入至内部的情况下,将该渗入的密封对象物收纳至中间唇29和基体部25之间形成的凹部内。中间唇29也可以如下述图8、9所示,具有随着在轴线x方向上朝向内侧而缩径的圆锥筒状的形状。中间唇29也可以形成为在密封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接触于甩油环3。
接下来,对端面唇21的形状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3是从内周侧观察到的弹性体部20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以从基体部25起将内周侧的部分中的弹性体部20用沿轴线x的面切断的状态表示。如图3所示,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多个突起23在同一或大致同一圆周上,沿周向等角度间隔或大致等角度间隔地排列,且等间距间隔或大致等间距间隔地排列。如上所述,各突起23从外侧(图3中的下侧)朝向内侧(图3中的上侧),向下述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螺旋状地延伸。即,各突起23从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朝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向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倾斜地延伸。另外,各突起23是与甩油环接触部24隔开间隔地被形成,且形成为比甩油环接触部24靠内周侧(外侧)、即比甩油环接触部24靠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
在端面唇21上,突起23是与甩油环接触部24隔开间隔地被形成。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突起23的内侧(外周侧)的端部即内侧端23a沿内周面22位于与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内周侧)的缘部即外侧缘24a在隔开规定间隔G的位置上。该间隔G为在下述密封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使在比基于甩油环3的槽33而产生泵作用的区域靠内周侧的区域至少存在一部分突起23的间隔。
另外,如图2所示,各突起23形成为在密封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不与甩油环3接触的形状。即,以在使用状态下突起23不接触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侧的面的方式,设定突起23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及间隔G。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突起23从内侧端23a朝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的端部即外侧端23b,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变高,但突起23距内周面22的高度不限于此。突起23也可以从内侧端23a跨及外侧端23b,距内周面22为固定高度,还可以从内侧端23a朝向外侧端23b,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变低。另外,突起23从内侧端23a跨及外侧端23b距内周面22的高度也可以是上述变高、变低、及固定等的各种组合。另外,突起23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形状,例如是三角形或四边形、倒U字状等形状。突起23由于形成为在密封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不与甩油环3接触的形状,所以不会因突起23而增加对甩油环3的滑动阻力。
另外,突起23的延伸方向的形状可以如图3所示,是从外侧端23b朝向内侧端23a而前端变细的形状,也可以是跨及外侧端23b与内侧端23a之间,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为固定宽度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形状。另外,突起23可以在内侧端23a与外侧端23b之间笔直地延伸,也可以弯曲地延伸。
如上所述,弹性体部20具有端面唇21、基体部25、衬垫部26、后罩部27、防尘唇28、及中间唇29,各部分成为一体,弹性体部20是由同一材料一体地被形成。
上述加强环10由金属材料形成,作为该金属材料,例如有不锈钢及SPCC(冷轧钢)。另外,作为弹性体部20的弹性体,例如有各种橡胶材料。作为各种橡胶材料,例如是丁腈橡胶(NBR)、氢化丁腈橡胶(H-NBR)、丙烯酸酯橡胶(ACM)、氟橡胶(FKM)等合成橡胶。
加强环10例如是通过冲压加工或锻造而制造的,弹性体部20是使用成形模具并通过交联(硫化)成形而成形的。在该交联成形时,加强环10配置在成形模具中,弹性体部20通过交联粘接而粘接到加强环10,从而使弹性体部20与加强环10一体地成形。
甩油环3是在下述密封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安装在轴52上的环状的构件,是以轴线x为中心或大致中心的圆环状的构件。甩油环3具有截面为大致L字状的形状,具有:法兰部31;及筒部34,其与法兰部31的内周侧的端部相连,沿轴线x方向延伸,呈筒状或大致筒状。
具体来说,法兰部31具有:内周侧圆盘部31a,其从筒部34在径向上延伸,呈中空圆盘状或大致中空圆盘状;外周侧圆盘部31b,其沿在比内周侧圆盘部31a靠外周侧上扩展的径向上延伸,呈中空圆盘状或大致中空圆盘状;及连接部31c,其将内周侧圆盘部31a的外周侧的端部和外周侧圆盘部31b的内周侧的端部连接。外周侧圆盘部31b在轴线x方向上位于内周侧圆盘部31a的外侧。此外,法兰部31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形状,可根据应用对象采用各种形状。例如,法兰部31也可以是从筒部34在径向上延伸的中空圆盘状或大致中空圆盘状的部分,不具有内周侧圆盘部31a及连接部31c,外周侧圆盘部31b延伸到筒部34而与筒部34相连。
甩油环3接触于端面唇21的部分即唇接触部32在法兰部31中,位于外周侧圆盘部31b的面向外侧的面即外侧面31d。外侧面31d优选为沿在径向上扩展的平面的面。另外,如图4所示,在法兰部31的外侧面31d,由向内侧凹陷的凹部形成了槽33。槽33例如是螺纹槽。通过该槽33,在甩油环3旋转时,能够产生泵作用。在法兰部31的外侧面31d上,槽33形成在从比唇接触部32靠内周侧至比唇接触部32靠外周侧的区域。槽33可以在外周侧圆盘部31b的外侧面31d上,形成在从内周侧的端部延伸到外周侧的端部,也可以形成于包括唇接触部32在内的外侧面31d的径向的一部分宽度的区域(周面)。另外,槽33也可以在外周侧圆盘部31b的外侧面31d上,位于比唇接触部32靠内周侧。在法兰部31的外侧面31d上例如形成有多条槽33,在法兰部31的外侧面31d上,如图4所示,例如形成有4条螺纹状的槽33,这4条螺纹状的槽33形成4条螺纹。槽33的个数及槽33延伸而描绘出的形状也可以不是4条螺纹而是其它个数及形状。槽33例如成为沿这种线的形状,所述线是在将形成在圆锥面上的螺旋状的螺纹槽投影在与该圆锥面的轴线正交的平面上时,描绘在该平面上的线。
另外,在甩油环3中,如图2所示,筒部34至少部分地具有圆筒状或大致圆筒状的部分即圆筒部35,该圆筒部35形成为能够嵌接在轴52上。即,圆筒部35的内径小于轴52的外周面的直径,以使圆筒部35能够紧固嵌接在轴52上。甩油环3不限于通过将圆筒部35紧固嵌接在轴52上而被固定,也可以在筒部34粘接在轴52上而被固定,还可以利用其它公知的固定方法固定在轴52上。此外,筒部34也可以其整体由圆筒部35形成。
甩油环3是以金属材料作为基材而制作的,例如是以SPCC(冷轧钢)作为基材,对SPCC实施磷酸盐被膜处理,从而实施防锈处理而制作的。作为磷酸盐被膜处理,例如有磷酸锌被膜处理。通过防锈性能高的甩油环3,能够抑制在针对端面唇21的滑动部即唇接触部32生锈,能够长期维持端面唇21的密封功能及密封性能。另外,甩油环3由于实施了防锈处理,所以能够抑制生锈而使槽33的形状变化,能够抑制槽33所发挥的泵效应降低。也可以使用不锈钢等耐锈性、防锈性优异的其它金属作为甩油环3的基材。另外,甩油环3的基材的防锈处理也可以是金属镀覆等其它处理。
接下来,对具有上述构成的密封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图5是将密封装置1安装在作为安装对象的外壳50、及插入到该外壳50上形成的贯通孔即轴孔51中的轴52上的使用状态下的、密封装置1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外壳50例如是发动机的前盖、或气缸体及曲轴箱,轴孔51例如是前盖、或气缸体及曲轴箱上形成的曲轴孔。另外,轴52例如是曲轴。
如图5所示,在密封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密封装置主体2被压入至外壳50的轴孔51中而嵌接在轴孔51中,甩油环3紧固嵌接在轴52上而安装在轴52上。更具体来说,加强环10的外周侧圆筒部11a接触于轴孔51的内周面51a,从而实现密封装置主体2对轴孔51的轴心对准,另外,弹性体部20的衬垫部26在轴孔51的内周面51a和加强环10的内周侧圆筒部11b之间在径向上被压缩,衬垫部26密贴在轴孔51的内周面51a,从而实现密封装置主体2和轴孔51之间的密封。另外,甩油环3的圆筒部35被压入至轴52上,圆筒部35的内周面35a密贴在轴52的外周面52a,从而将甩油环3固定于轴52上。
密封装置主体2和甩油环3之间在轴线x方向上的相对位置是以下述方式确定的:在密封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弹性体部20的端面唇21在内周面22的前端21a侧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24上,接触于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周侧圆盘部31b的外侧面31d的部分即唇接触部32。另外,防尘唇28在前端侧的部分上,从外周侧接触于甩油环3的筒部34。防尘唇28例如接触于甩油环3的圆筒部35的外周面35b。
由此,在密封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端面唇21在甩油环接触部24上接触法兰部31的唇接触部32,且使甩油环3可在唇接触部32上滑动,端面唇21及甩油环3实现防止润滑油等密封对象物越过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内部。另外,防尘唇28以甩油环3的筒部34可滑动的方式接触于筒部34,防止异物从外部进入内部。
另外,在密封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形成在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周侧圆盘部31b上且形成4条螺纹的槽33在轴52(甩油环3)旋转的情况下,产生泵作用。通过轴52(甩油环3)的旋转,在法兰部31和端面唇21之间的空间即狭窄空间S中,在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附近的区域产生泵作用。通过该泵作用,即便在密封对象物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狭窄空间S的情况下,渗出的密封对象物也会从狭窄空间S越过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被送回密封对象物侧。由此,通过甩油环3的法兰部31上形成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抑制密封对象物向狭窄空间S渗出。
在狭窄空间S中,越过由槽33产生泵作用的区域(以下,也称为泵区域)而进一步向外部侧渗出的密封对象物通过轴52的旋转,在和泵区域在内周侧上相邻的区域中,在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绕轴线x旋转,并留在该区域(以下,也称为回流区域)。
在端面唇21上,在内周面22形成有突起23,突起23从与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相距间隔G的位置起延伸,至少一部分延伸到回流区域中。因此,旋转并停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碰撞到突起23,或者旋转并停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沿着突起23,从突起23的外侧(内周侧)的端部即外侧端23b侧被引导到内侧(外周侧)的端部即内侧端23a,从而将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引导到泵区域。利用突起23而被引导到泵区域的密封对象物受到泵作用而被送回到密封对象物侧。
图6是用来说明端面唇21的突起23的作用的、用来表示由端面唇21的突起23的作用所引起的密封对象物的流动情况的图。在图6中,如虚线所示的那样,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侧的密封对象物碰撞到突起23的面向外周侧的侧面即侧面23c,并被弹回泵区域侧,或沿突起23的侧面23c被引导到内侧端23a,并从内侧端23a被送回到泵区域。因此,突起23优选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形成为内侧端23a侧的一部分进入泵区域。如下所述,认为泵区域根据轴52的旋转速度,径向的宽度有所变化。因此,优选形成为不论轴52的旋转速度是多少,突起23的内侧端23a侧的一部分都进入泵区域。另外,在形成为突起23整体存在于回流区域的情况下,将距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的间隔G设定在能够如上所述将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侧的密封对象物再次送回泵区域的范围。
另外,也有密封对象物即便碰撞到突起23的侧面23c也没有被弹回,且没有沿着侧面23c被引导到内侧端23a,而是越过侧面23c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进一步前进。因此,突起23优选排列为在轴线x方向上从内周侧(外侧)向外周侧(内侧)观察时,和在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侧上相邻的突起23部分地重叠。其原因在于:如图6左侧的虚线所示的那样,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内侧端23a侧的突起23的侧面23c而流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越过该突起23的密封对象物也会撞上在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侧上相邻的突起23的侧面23c,从而能够将密封对象物沿侧面23c引导到内侧端23a,并从内侧端23a送回泵区域。另外,突起23优选排列为在轴线x方向上从外周侧(内侧)向内周侧(外侧)观察时,和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的相反侧上相邻的突起23不重叠的突起23的部分在轴线x方向上从内周侧(外侧)向外周侧(内侧)观察时,和在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侧上相邻的突起23的一部分重叠。
另外,为了提高上述将越过相邻突起23的密封对象物送回泵区域的功能,优选调整突起23的延伸方向(角度)或相互相邻的突起23的间隔(间距),以增大相互相邻的突起23在轴线x方向上从内周侧向外周侧观察时重叠的部分。另外,为了使端面唇21在周向上均等地具有上述突起23的功能,突起23优选相互等间隔地相邻。
由此,在密封装置1中,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发挥泵作用的泵区域而进一步渗出到回流区域,也能够将该渗出的密封对象物通过突起23送回泵区域,进而能够利用泵作用送回密封对象物侧。由此,根据密封装置1,通过端面唇21上形成的突起23,能够更有效地使用甩油环3上形成的槽33所发挥的泵作用,能够比以往更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另外,突起23不接触甩油环3,根据密封装置1,能够不增加对甩油环3的滑动阻力而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甩油环3的旋转越高速,则基于甩油环3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越降低。认为其原因在于:甩油环3的旋转越为高速旋转,则泵区域越朝向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侧收缩。因此,在密封对象物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狭窄空间S的情况下,甩油环3的旋转越高速,则进入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越增加。如果在回流区域中回流的密封对象物的量超过能够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的量,那么密封对象物会进一步渗出到内部,有时会进一步渗出到密封装置1的外部。
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中,如上所述,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也能够将该渗出的密封对象物通过突起23送回泵区域,进而能够利用泵作用送回密封对象物侧。因此,即便甩油环3的旋转变成高速旋转而导致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增加,也能够将该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通过突起23送回泵区域,能够抑制在回流区域中回流的密封对象物的量超过可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的量。另外,即便因甩油环3的高速旋转而降低泵作用,由于会通过突起23将密封对象物送回泵区域,所以在甩油环3高速旋转时,也能够增多可利用泵作用送回密封对象物侧的密封对象物。由于轴52的转数越上升,则在回流区域中回流的密封对象物的速度越高,所以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进一步容易被引导到泵区域。
由此,根据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即便在利用由甩油环3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与轴52的旋转速度值无关地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另外,可推测根据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能够获得以下效果。随着甩油环3的旋转,在由端面唇21和该甩油环3所形成的狭窄空间S中,产生该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的空气流动。该空气通过和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的突起23碰撞而被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导出,流向甩油环接触部24。
其结果,因突起23的存在而从狭窄空间S向甩油环接触部24侧产生的空气流动发挥将从密封对象物侧向狭窄空间S渗出的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所以能够减少润滑油渗出。
尤其是由于甩油环3的转数越上升,则这种空气流动越高,所以空气流动变快,从端面唇21的前端21a流向密封对象物侧的空气的强度也增大,将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由此,根据密封装置1,即便在轴52的旋转速度变成高速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由突起23产生的空气流动的效果来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接下来,对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的评价试验结果进行说明。本发明者制作了上述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试验例1~3),并进行了该密封装置1的密封性能的评价试验。图7是表示该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此外,在本评价试验中,使用具有法兰部31的外周侧圆盘部31b的、平板状的圆盘状甩油环,来代替密封装置1的甩油环3。另外,是将试验例1~3安装在评价试验用的模拟外壳及模拟轴来进行试验的。
在试验例1中,将过盈量设为1.7mm。过盈量是端面唇21的甩油环接触部24沿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在轴线x方向上的宽度。在试验例2中,将过盈量设为2.5mm。在试验例3中,将过盈量设为3.3mm。
另外,作为比较例,制作从试验例1~3的端面唇21去除了突起23的、具有没有突起23的端面唇的密封装置(比较例1~6)。在比较例1中,将过盈量设为1.7mm,在比较例2中,将过盈量设为2.0mm,在比较例3中,将过盈量设为2.3mm,在比较例4中,将过盈量设为2.5mm,在比较例5中,将过盈量设为2.7mm,在比较例6中,将过盈量设为3.3mm。
在评价试验中,将密封对象物设为润滑油,使各密封装置(试验例1~3、比较例1~6)以6000rpm、7000rpm、8000rpm的旋转速度分别旋转24小时。密封性能的评价是通过视认评价试验后油从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向内部侧渗出的状态来进行的。
根据上述评价试验获得了如图7所示的结果。在图7中,菱形的标记表示试验例1~3的评价结果,圆形的标记表示比较例1~6的评价结果。关于各标记,实心标记表示视认到润滑油渗出的密封装置,空心标记表示未视认到润滑油渗出的密封装置。
根据图7可知,比较例1(过盈量1.7mm)在轴52以7000、8000rpm的旋转速度旋转的情况下,无法密封润滑油。可知比较例2(过盈量2.0mm)在轴52以7000、8000rpm的旋转速度旋转的情况下,无法密封润滑油。可知比较例3(过盈量2.3mm)在轴52以8000rpm的旋转速度旋转的情况下,无法密封润滑油。可知比较例4~6(过盈量2.5mm、2.7mm、3.3mm)中,即便轴52以6000、7000、8000rpm的旋转速度旋转,也能够密封润滑油。如此可知,端面唇上没有形成突起的密封装置(比较例1~6)在过盈量小(1.7mm、2.0mm、2.3mm)的情况下,若轴52的旋转速度变成高速,则密封对象物会渗出。
另一方面,可知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试验例1~3)中,过盈量为1.7mm(试验例1)、2.5mm(试验例2)、3.3mm(试验例3)中的任一个的密封装置均即便轴52以8000rpm的高旋转速度旋转,也能够密封润滑油。如此可知,端面唇21上形成有突起23的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即便轴52以高旋转速度旋转,也能够不论过盈量的大小如何,都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由此,根据本评价试验也可知,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即便在利用由甩油环3所产生的泵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与轴52的旋转速度值无关地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第2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5进行说明。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5相对于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弹性体部的形态不同。以下,针对具有与上述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相同或类似功能的构成,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并对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图8是用来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5的示意性构成的、沿轴线x的截面上的截面图,图9是将密封装置5的沿轴线x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截面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5与上述密封装置1同样,是用来实现轴和供该轴插入的孔之间的环状间隙的密封的密封装置。
如图8、9所示,密封装置5包括:与上述密封装置1的密封装置主体2对应的密封装置主体6、及甩油环3。密封装置主体6包括:加强环10;及弹性体部60,其安装在加强环10上,由弹性体形成,且绕轴线x呈环状。弹性体部60相对于上述密封装置1的弹性体部20,突起的形态不同,具有与上述弹性体部20的突起23不同的突起61。
在弹性体部60中,如图10所示,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在周向上排列形成有多个突起61。如下所述,突起61与突起23同样地从外侧朝向内侧,向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螺旋状地延伸,在端面唇21上形成在比端面唇21接触甩油环3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24靠内周侧的位置。
如图10、11所示,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多个突起61在同一或大致同一圆周上,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或大致等角度间隔地排列,且等间距间隔或大致等间距间隔地排列。如上所述,各突起61从外侧(图10、11中的下侧)朝向内侧(图10、11中的上侧),向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螺旋状地延伸。即,各突起61从基体部25侧朝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向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倾斜地延伸。另外,各突起61是与甩油环接触部24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形成为比甩油环接触部24靠内周侧(外侧)、即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
在端面唇21上,突起61与上述突起23同样,是与甩油环接触部24隔开间隔地形成的,突起61的内侧(外周侧)的端部即内侧端61a在沿内周面22且沿轴线x的方向上位于与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隔开规定间隔G的位置上(参照图3)。另外,突起61沿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延伸到中间唇29,突起61的外侧(内周侧)的端部即外侧端61b与中间唇29的外周侧的面即外周面29a相连。
另外,如下所述,各突起61与上述密封装置1的突起23同样地形成为在密封装置5的使用状态下不与甩油环3接触的形状。即,以在使用状态下突起61不接触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侧的面的方式,设定突起61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及间隔G。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11所示,突起61从内侧端61a朝向外侧端61b,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变高。另外,突起61在外侧端61b上跨及中间唇29的外周面29a在轴线x方向上的整个宽度地延伸,突起61的外侧端61b从中间唇29的根部延伸到前端29b。
如上所述,突起61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从与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相距间隔G的位置起至中间唇29的外周面29a形成为肋状,面向周向的面即侧面61c、61d与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正交或大致正交地延伸。侧面61c、61d也可以不与内周面22正交而倾斜地延伸,例如,侧面61c也可以向内周面22侧倾斜。侧面61c与侧面61d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延伸,突起61的形成甩油环3侧的面的端面61e平面状或大致平面状地延伸。如图11所示,端面61e以在内侧端61a上和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平滑地相连的方式,设定内侧端61a侧的部分的形状。例如,端面61e的内侧端61a侧的部分从其它部分挠曲或弯曲。
突起61距内周面22的高度不限于上述具体的形状。突起61也可以从内侧端61a跨及外侧端61b,距内周面22为固定高度,还可以从内侧端61a朝向外侧端61b,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变低。因此,突起61可以在外侧端61b上跨及中间唇29的外周面29a在轴线x方向上的整个宽度地延伸,也可以跨及中间唇29的外周面29a在轴线x方向上的一部分宽度地延伸。另外,突起61从内侧端61a跨及外侧端61b距内周面22的高度也可以是上述变高、变低、及固定等的各种组合。另外,突起61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形状,例如是三角形或四边形、倒U字状等形状。突起61由于形成为在密封装置5的使用状态下不与甩油环3接触的形状,所以不会因突起61而增加对甩油环3的滑动阻力。
另外,突起61的延伸方向的形状可以与上述突起23同样地(参照图3),是从外侧端61b朝向内侧端61a而前端变细的形状,也可以是跨及外侧端61b和内侧端61a之间,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朝向延伸方向变化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形状。另外,突起61可以在内侧端61a与外侧端61b之间笔直地延伸,也可以弯曲地延伸。
接下来,对具有上述构成的密封装置5的作用进行说明。图12是将密封装置5安装在作为安装对象的外壳50、及插入到轴孔51中的轴52上的使用状态下的、密封装置5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密封装置5在使用状态下,与上述密封装置1同样地安装,密封装置主体6与甩油环3成为和上述密封装置主体2与甩油环3之间的相对位置同样的位置关系。
在端面唇2上,突起61与突起23同样地从与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相距间隔G的位置起延伸,至少一部分延伸到回流区域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61也与上述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突起23起同样的作用(参照图6),旋转并停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碰撞到突起61的面向外周侧的侧面即侧面61c并被弹回,或者旋转并停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沿着突起61的侧面61c,从突起61的外侧端61b侧被引导到内侧端61a,从而将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引导到泵区域。利用突起61而被引导到泵区域的密封对象物受到泵作用而被送回密封对象物侧。
突起61与突起23同样,优选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形成为内侧端61a侧的一部分进入泵区域,且优选形成为不论轴52的旋转速度是多少,内侧端61a侧的一部分都进入泵区域。另外,在形成为突起61整体存在于回流区域的情况下,将距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的间隔G设定在能够如上所述将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侧的密封对象物再次送回泵区域的范围。另外,突起61与突起23同样,优选排列为在轴线x方向上从内周侧(外侧)向外周侧(内侧)观察时,和在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侧上相邻的突起61部分地重叠。另外,突起23优选排列为在轴线x方向上从外周侧(内侧)向内周侧(外侧)观察时,和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的相反侧上相邻的突起61不重叠的突起61的部分在轴线x方向上从内周侧(外侧)向外周侧(内侧)观察时,和在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侧上相邻的突起61的一部分重叠。另外,优选调整突起61的延伸方向(角度)或相互相邻的突起61的间隔(间距),以增大相互相邻的突起61在轴线x方向上从内周侧向外周侧观察时重叠的部分,另外,突起61优选相互等间隔地相邻。
在密封装置5中,与密封装置1同样,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发挥泵作用的泵区域而进一步渗出到回流区域,也能够将该渗出的密封对象物通过突起61送回泵区域,进而能够利用泵作用送回密封对象物侧。在该情况下,也由于轴52的转数越上升,则在回流区域中回流的密封对象物的速度越高,所以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进一步容易被引导到泵区域。由此,根据密封装置5,通过端面唇21上形成的突起61,能够更有效地使用甩油环3上形成的槽33所发挥的泵作用,能够比以往更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另外,突起61不接触甩油环3,根据密封装置5,能够不增加对甩油环3的滑动阻力而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另外,密封装置5能够发挥与上述密封装置1相同的效果。
由此,根据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5,即便在利用由甩油环3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与轴52的旋转速度值无关地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另外,可推测根据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5,能够获得以下效果。随着甩油环3的旋转,在由端面唇21和该甩油环3所形成的狭窄空间S中,产生该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的空气流动。该空气通过和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的突起61碰撞而被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导出,流向甩油环接触部24。
其结果,因突起61的存在而从狭窄空间S向甩油环接触部24侧产生的空气流动发挥将从密封对象物侧向狭窄空间S渗出的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所以能够减少润滑油渗出。
尤其是由于甩油环3的转数越上升,则这种空气流动越高,所以空气流动变快,从端面唇21的前端21a流向密封对象物侧的空气的强度也增大,将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尤其是由于突起61形成为长达中间唇29的外周面29a的程度,所以空气流动比第1实施方式中的突起23时更强,进一步有效地发挥将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由此,根据密封装置5,即便在轴52的旋转速度变成高速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由突起61产生的空气流动的效果来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优选的第1及第2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5,而是包含本发明的概念及权利要求所包括的所有方式。另外,也可以适当选择各构成加以组合来发挥上述课题及效果的至少一部分。另外,例如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的形状、材料、配置、尺寸等可根据本发明的具体使用方式而适当变更。
突起23的前端部分(内侧端23a侧的部分)的延伸方向的形状虽然如图3所示,成为随着朝向前端(内侧端23a)而变细的形状(前端变细形状),但是突起23的前端部分的延伸方向形状不限于该前端变细形状,也可以如图13所示,成为侧面23c和侧面23c的相反侧的侧面23d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延伸而前端不变尖的形状。另外,虽然在图13的变形例中,突起23的前端具有面向突起23的延伸方向的面,但突起23的前端也可以是平滑地与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相连的形状。突起23的前端的形状变成前端变细、或者变成平滑地与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相连的形状的话,就能够使突起23不接触甩油环3而进一步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延伸的方面来说是优选的,另外,就成形性方面来说是优选的。
另外,突起23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可以如图14(a)~(d)所示采用各种形状。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中,突起23的截面形状如图14(a)所示,是三角形,但突起23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被送回的密封对象物所碰撞的侧面23c至少部分地与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正交或大致正交地延伸的形状。突起23的截面形状例如如图14(b)所示,是侧面23c与内周面22正交或大致正交的直角三角形或大致直角三角形。另外,突起23的截面形状例如如图14(c)所示,是侧面23c、23d的端面唇21侧的部分与内周面22正交或大致正交的五边形。另外,突起23的截面形状例如如图14(d)所示,是侧面23c、23d与内周面22正交或大致正交的四边形。根据图14(b)~(d)所示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突起23,能够抑制密封对象物越过突起23,能够更有效率地将密封对象物送回泵区域侧。另外,根据如图14(b)~(d)所示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突起23,能够使与图14(a)所示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的突起23为相同高度(与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正交的方向的高度)的突起以更小的横宽(与突起2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获得,能够增加可配设在端面唇21上的突起23的个数。
在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5中,突起61的面向甩油环3的面(端面61e)虽然如图10、11所示是平面状,但端面61e也可以是曲面状,还可以像突起23那样是向甩油环3侧变尖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形状。突起61也可以是像图14(a)~(c)所示那样的截面形状。
另外,突起23、61虽然设为螺旋状地延伸,但也可以以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形成各种形状的方式延伸,且螺旋状地配设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另外,突起23、61各自的侧面23c、23d及侧面61c、61d可以是平面状,也可以是曲面状。
如上所述,甩油环3所具有的槽33不限于如图4所示的螺纹(4条螺纹)形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也可以如图15(a)所示,是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以轴线x为中心或大致中心而放射状地延伸的槽,另外,还可以如图15(b)所示,是向周向倾斜地延伸的槽。
在密封装置1、5中,弹性体部20、60虽然设为具有防尘唇28及中间唇29,但弹性体部20、60也可以不具有防尘唇28及中间唇29,还可以仅具有防尘唇28及中间唇29的任一个。
另外,第1及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5虽然设为应用于发动机的曲轴孔,但本发明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应用对象不限于此,可对其它车辆及通用机械、产业机械等可利用本发明所发挥的效果的所有构成应用本发明。
<第3实施方式>
图16是用来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300的示意性构成的、沿轴线x的截面上的截面图,图17是将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300的沿轴线x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截面图。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300是用来实现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的环状间隙的密封的密封装置,在车辆及通用机械中,用于将轴和外壳等上形成的供该轴插入的孔(轴孔)之间密封。例如,用于密封发动机的曲轴和前盖、气缸体及曲轴箱上形成的轴孔即曲轴孔之间的环状空间。另外,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300的应用对象不限于上述。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轴线x方向上的箭头a(参照图16)方向(轴线方向上的一侧)作为内侧,将轴线x方向上的箭头b(参照图16)方向(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作为外侧。更具体来说,内侧是密封对象空间侧(密封对象物侧),是存在润滑油等密封对象物的空间侧,外侧是与内侧相反的一侧。另外,在垂直于轴线x的方向(以下,也称为“径向”)上,将远离轴线x的方向(图16的箭头c方向)作为外周侧,将接近轴线x的方向(图1的箭头d方向)作为内周侧。
如图16所示,密封装置300包括:密封装置主体2,其嵌接在下述作为安装对象的孔中;及甩油环3,其安装在下述作为安装对象的轴上。密封装置主体2包括:加强环10,其绕轴线x呈环状;及弹性体部20,其安装在加强环10上,由弹性体形成,且绕轴线x呈环状。甩油环3具有法兰部31,所述法兰部31是朝向外周侧(箭头c方向)延伸,且绕轴线x呈环状的部分。弹性体部20具有端面唇21,所述端面唇21是在轴线x方向上朝向一侧(内侧、箭头a方向)延伸,在轴线方向x上从另一侧(外侧、箭头b方向侧)接触法兰部31,且绕轴线x呈环状的唇。
在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另一侧(外侧)形成有至少一个槽33,在端面唇21的内周侧的面(内周面22)上,在周向上排列形成有多个突起123。如下所述,突起123从另一侧(外侧)朝向一侧(内侧),向下述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螺旋状地延伸,且在端面唇21上形成在比端面唇21接触甩油环3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24靠内周侧的位置。
以下,对密封装置300的密封装置主体2及甩油环3的各构成具体地进行说明。
在密封装置主体2中,如图16、17所示,加强环10是以轴线x为中心或大致中心的环状的金属制构件,以使密封装置主体2被压入并嵌合而嵌接在下述外壳的轴孔51中的方式形成。加强环10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密封装置1的加强环10相同,所以这里省略其说明。
弹性体部20也由于是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密封装置1的弹性体部20相同的基本构成,所以这里省略其说明,并对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另外,在弹性体部20中,端面唇21在沿轴线x的截面(以下,也简称为截面)中,从基体部25向内侧及外周侧相对于轴线x倾斜地延伸。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设置有多个突起123。关于突起123的详情,于下文进行叙述。
另外,弹性体部20具有防尘唇28与中间唇29。关于防尘唇28及中间唇29,也由于和第1实施方式中的弹性体部20的防尘唇28及中间唇29相同,所以这里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对端面唇21的形状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8是从内周侧观察到的弹性体部20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以从基体部25起将内周侧的部分中的弹性体部20按沿轴线x的面切断的状态表示。如图18所示,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多个突起123在同一或大致同一圆周上,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或大致等角度间隔地排列,且等间距间隔或大致等间距间隔地排列。各突起123包括主体部123bd及前端部123pt。如上所述,主体部123bd是从外侧(图18中的下侧)朝向内侧(图18中的上侧)延伸的部分。前端部123pt是在主体部123bd的规定位置上挠曲,以沿下述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的方式且前端变细状地延伸的部分。即,各突起123的前端部123pt以从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朝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沿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的方式倾斜地延伸。
另外,各突起123是与甩油环接触部24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形成为比甩油环接触部24靠内周侧(外侧)、即比甩油环接触部24靠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
更具体来说,如图18所示,突起123的前端部123pt的内侧(外周侧)的端部即内侧端123a在沿内周面22且沿轴线x的方向上位于与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内周侧)的缘部即外侧缘24a隔开规定间隔G的位置上。该间隔G为在下述密封装置300的使用状态下,使在比基于甩油环3的槽33而产生泵作用的区域靠内周侧的区域至少存在一部分突起123的间隔。
另外,如图17所示,各突起123形成为在密封装置300的使用状态下不与甩油环3接触的形状。即,以在使用状态下突起123不接触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侧的面即外侧面31d的方式,设定突起123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及间隔G。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18所示,突起123从前端部123pt的内侧端123a朝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的主体部123bd的端部即外侧端123b,距内周面22的高度逐渐变高,但突起123距内周面22的高度不限于此。突起123也可以从内侧端123a跨及外侧端123b,距内周面22为固定高度,还可以从内侧端123a朝向外侧端123b,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变低。另外,突起123从内侧端123a跨及外侧端123b距内周面22的高度也可以是上述变高、变低、及固定等的各种组合。另外,突起123的与主体部123bd及前端部123pt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形状,例如是三角形或倒U字状等形状。突起123由于形成为在密封装置300的使用状态下不与甩油环3接触的形状,所以不会因突起123而增加对甩油环3的滑动阻力。
另外,如图18所示,突起123的主体部123bd的延伸方向的形状是从外侧端123b朝向图中上方笔直且前端变细形状地延伸,前端部123pt的延伸方向的形状是在主体部123bd的规定位置上挠曲后,以沿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的方式笔直且前端变细状地延伸。
具体来说,突起123的主体部123bd是以如下状态设置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的,即,与轴线x大致垂直,且相对于从外侧(图18中的下侧)朝向内侧(图18中的上侧)的虚拟线GL以倾斜角度α略微地倾斜。其中,倾斜角度α可以是以虚拟线GL为基准的0度至45度以下的任意角度。主体部123bd具有面向外周侧的侧面即侧面123bdc,该侧面123bdc发挥作为抑制密封对象物侵入的面的功能。
另一方面,前端部123pt是以如下状态设置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的,即,从主体部123bd的前端侧的挠曲点kp以沿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的规定角度挠曲,且相对于虚拟线GL倾斜了倾斜角度β。在该情况下,倾斜角度β大于倾斜角度α(β>α),即,前端部123pt相对于主体部123bd倾斜了倾斜角度β-α度。这里,倾斜角度β只要为90度>β>α即可。即,前端部123pt的内侧端123a只要略微朝向内侧端123a即可。前端部123pt具有面向外周侧的侧面即侧面123ptc,该侧面123ptc发挥作为抑制密封对象物侵入的面的功能。
另外,在突起123中,前端部123pt从设定在主体部123bd及前端部123pt成为大致相同长度的位置上的挠曲点kp起挠曲。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前端部123pt长于主体部123bd,另外,也可以前端部123pt短于主体部123bd。此外,多个突起123中的多个前端部123pt可以在从内周侧向外周侧观察时部分地重叠。
另外,突起123的主体部123bd在外侧端123b侧距内周面22的高度最高,从这里朝向前端部123pt、进而朝向内侧端123a侧,其高度逐渐降低。
不过,突起123的前端部123pt变成前端变细形状、或者变成平滑地与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相连的形状的话,就能够使突起123不接触甩油环3而进一步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延伸的方面来说是优选的,另外,就成形性方面来说是优选的。
如上所述,弹性体部20具有端面唇21、基体部25、衬垫部26、后罩部27、防尘唇28、及中间唇29,弹性体部20的各部分是由同一材料一体地形成的。
甩油环3是在下述密封装置300的使用状态下安装在轴上的环状的构件,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密封装置1的甩油环3相同,所以这里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对具有上述构成的密封装置300的作用进行说明。图19是将密封装置300安装在作为安装对象的外壳50、及插入到该外壳50上形成的贯通孔即轴孔51中的轴52上的使用状态下的、密封装置30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在该情况下,能够看到突起123的主体部123bd及前端部123pt的侧方。外壳50例如是发动机的前盖、或气缸体及曲轴箱,轴孔51是前盖、或气缸体及曲轴箱上形成的曲轴孔。另外,轴52例如是曲轴。
如图19所示,在密封装置300的使用状态下,密封装置主体2被压入至轴孔51中而嵌接在轴孔51中,甩油环3紧固嵌接在轴52上而安装在轴52上。更具体来说,加强环10的外周侧圆筒部11a接触于轴孔51的内周面51a,从而实现密封装置主体2对轴孔51的轴心对准,另外,弹性体部20的衬垫部26在轴孔51的内周面51a和加强环10的内周侧圆筒部11b之间在径向上被压缩,衬垫部26密贴在轴孔51的内周面51a,从而实现密封装置主体2和轴孔51之间的密封。另外,甩油环3的圆筒部35被压入至轴52上,圆筒部35的内周面35a密贴在轴52的外周面52a,从而将甩油环3固定于轴52上。
密封装置主体2和甩油环3之间在轴线x方向上的相对位置是以下述方式确定的:在密封装置300的使用状态下,弹性体部20的端面唇21在内周面22的前端21a侧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24上,接触于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周侧圆盘部31b的外侧面31d的部分即唇接触部32。另外,防尘唇28在前端侧的部分上,从外周侧接触于甩油环3的筒部34。防尘唇28例如接触于甩油环3的圆筒部35的外周面35b。
由此,在密封装置300的使用状态下,端面唇21在甩油环接触部24上,可滑动地接触法兰部31的唇接触部32,端面唇21及甩油环3实现防止润滑油等密封对象物越过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内部。另外,防尘唇28以可滑动的方式接触于甩油环3的筒部34的内周面,防止异物从外部进入内部。
另外,在密封装置300的使用状态下,形成在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周侧圆盘部31b上的形成4条螺纹的槽33在轴52(甩油环3)旋转的情况下,产生泵作用。通过轴52(甩油环3)的旋转,在法兰部31和端面唇21之间的空间即狭窄空间S中,在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附近的区域产生泵作用。通过该泵作用,即便在密封对象物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狭窄空间S的情况下,渗出的密封对象物也会从狭窄空间S越过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被送回密封对象物侧。由此,通过甩油环3的法兰部31上形成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抑制密封对象物向狭窄空间S渗出。
在狭窄空间S中,越过由槽33产生泵作用的泵区域而进一步向外部侧渗出的密封对象物通过轴52的旋转,在和泵区域在内周侧上相邻的区域中,向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绕轴线x旋转,并留在回流区域。
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突起123以沿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的方式交替地形成。该突起123从与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相距间隔G的位置起朝向内周侧大致L字状地延伸,至少一部分延伸到回流区域中。因此,旋转并停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碰撞到突起123的主体部123bd及前端部123pt,或者旋转并停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沿突起123的主体部123bd及前端部123pt,从突起123的外侧(内周侧)的端部即外侧端123b侧被引导向内侧(外周侧)的端部即内侧端123a,从而将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引导到泵区域。利用突起123而被引导到泵区域的密封对象物受到槽33的泵作用而被送回密封对象物侧。
图20是用来说明端面唇21的突起123的作用的、用来表示由端面唇21的突起123的作用所引起的密封对象物的流动情况的图。在图20中,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侧的密封对象物碰撞到突起123的前端部123pt的侧面123ptc,并被弹回泵区域侧,或者如虚线及点划线所表示的那样,沿突起123的主体部123bd的侧面123bdc或前端部123pt的侧面123ptc被送回泵区域。因此,突起123优选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形成为前端部123pt的内侧端123a侧的一部分进入泵区域。由于认为泵区域根据轴52的旋转速度,径向的宽度有所变化,所以优选形成为不论轴52的旋转速度是多少,突起123的内侧端123a侧的一部分都进入泵区域。另外,在形成为突起123整体存在于回流区域的情况下,将距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的间隔G设定在能够如上所述将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侧的密封对象物再次送回泵区域的范围。
另外,也有密封对象物即便碰撞到突起123的前端部123pt的侧面123ptc也没有被弹回,且如虚线所示的那样,越过前端部123pt的侧面123ptc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进一步前进。因此,突起123优选排列为在轴线x方向上从内周侧(外侧)向外周侧(内侧)观察时,和在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侧上相邻的突起123部分地重叠。其原因在于: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突起123的前端部123pt的侧面123ptc而进一步流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越过该前端部123pt的侧面123ptc的密封对象物也会撞上在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侧上相邻的突起123的主体部123bd的侧面123bdc,从而能够将密封对象物从主体部123bd的侧面123bdc沿前端部123pt的侧面123ptc送回泵区域。
另外,随着侵入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的密封对象物的侵入角度与甩油环旋转方向接近平行,越过突起123的前端部123pt的侧面123ptc的密封对象物会依次接触在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侧上相邻的突起123的前端部123pt的侧面123ptc、进而与其附近相邻的突起123的前端部123pt的侧面123ptc、……,最终沿突起123的前端部123pt的侧面123ptc将密封对象物引导到内侧端123a。在该情况下,端面唇21能够通过多个突起123,分为几个阶段一边延缓密封对象物的行进速度,一边将其送回泵区域。由此,密封对象物的侵入角度与甩油环旋转方向越接近平行,越会对突起123的前端部123pt、主体部123bd双方碰撞多次后被送回泵区域,因此能够将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进一步可靠地送回泵区域。
另外,为了提高如上所述利用相互相邻的突起123而将密封对象物送回泵区域的功能,优选调整突起123的延伸方向(角度)或相互相邻的突起123间的间隔(间距),以增大从内周侧向外周侧观察时突起123在轴线x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另外,为了使端面唇21在周向上均等地具有上述突起123的功能,突起123优选相互等间隔地相邻。
此外,如图21(A)所示,在突起123s中途不弯折而笔直地延伸的情况下,为了将密封对象物F1有效地送回泵区域,必须以能够实现大量个数的突起123s那样的规定倾斜角度进行配置。然而,由于突起123s随着朝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而逐渐变粗,所以如果像这样倾斜地配置,那么突起123s彼此的间距P1会变宽,另一方面,变得容易接触,所以无法增加该突起123s的个数。
如图21(B)所示,若为了增加突起123s的个数而尽量消除该突起123s相对于径向(cd方向)的倾斜角度,设为使突起123s从内周侧(d方向)朝向外周侧(c方向)直立的状态,那么虽然可以缩短间距P2,但该情况下,密封对象物F1相反地会以接近垂直的角度碰撞突起123s的高度特别低的前端部123spt,所以密封对象物F1变得容易越过突起123s的前端部123spt,无法有效地将密封对象物F1送回泵区域。
于是,如图21(C)所示,像本发明的突起123那样,使主体部123bd以尽可能沿径向(cd方向)的方式以窄间距P2配置,并仅使前端部123pt相对于该主体部123bd以规定倾斜角度β倾斜。由此,在端面唇21上,能够尽可能增加突起123的个数,并且利用倾斜的前端部123pt有效地将密封对象物F1送回泵区域,由此,能够同时实现增加突起123的个数和提高密封对象物F1的送回效果这两种相反的效果。
由此,在密封装置300中,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发挥泵作用的泵区域而进一步渗出到回流区域,也能够将该渗出的密封对象物通过多个突起123有效地送回泵区域,进而能够利用泵作用送回密封对象物侧。由此,根据密封装置300,通过端面唇21上形成的多个突起123,能够更有效地发挥甩油环3上形成的槽33所发挥的泵作用,能够比以往更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另外,突起123不与甩油环3接触,根据密封装置300,能够不增加对甩油环3的滑动阻力而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甩油环3的旋转越高速,则基于甩油环3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越降低。认为其原因在于:甩油环3的旋转越为高速旋转,则泵区域越朝向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侧收缩。因此,在密封对象物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狭窄空间S的情况下,甩油环3的旋转越高速,则进入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越增加。如果在回流区域中回流的密封对象物的量超过能够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的量,那么密封对象物会进一步渗出到内部,有时会进一步渗出到密封装置300的外部。
在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300中,如上所述,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也能够将该渗出的密封对象物通过多个突起123送回泵区域,进而能够利用泵作用送回密封对象物侧。因此,即便甩油环3的旋转变成高速旋转而导致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增加,也能够将该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通过多个突起123送回泵区域,能够抑制在回流区域中回流的密封对象物的量超过可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的量。另外,即便因甩油环3的高速旋转而降低泵作用,由于会通过多个突起123将密封对象物送回泵区域,所以在甩油环3高速旋转时,也能够增多可利用泵作用送回密封对象物侧的密封对象物。在该情况下,也由于轴52的转数越上升,则在回流区域中回流的密封对象物的速度越高,所以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进一步容易被引导到泵区域。
由此,根据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300,即便在利用由甩油环3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与轴52的旋转速度值无关地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另外,可推测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300也能够获得以下效果。随着甩油环3的旋转,在由端面唇21和该甩油环3所形成的狭窄空间S中,产生该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的空气流动。该空气通过和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的突起123碰撞而被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导出,流向甩油环接触部24。
其结果,因突起123的存在而从狭窄空间S向甩油环接触部24侧产生的空气流动发挥将从密封对象物侧向狭窄空间S渗出的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所以能够减少润滑油渗出。
尤其是由于甩油环3的转数越上升,则这种空气流动越高,所以空气流动变快,从端面唇21的前端21a流向密封对象物侧的空气的强度也增大,将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由此,根据密封装置300,即便在轴52的旋转速度变成高速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由突起123产生的空气流动的效果来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优选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300,而是包含本发明的概念及权利要求所包括的所有方式。另外,也可以适当选择各构成加以组合来发挥上述课题及效果的至少一部分。另外,例如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的形状、材料、配置、尺寸等可根据本发明的具体使用方式适当变更。
另外,突起123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可以如图14(a)~(d)所示采用各种形状。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300中,突起123的截面形状虽然是三角形,但突起123的主体部123bd及前端部123pt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被送回的密封对象物所碰撞的侧面123bdc及123ptc至少部分地与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正交或大致正交地延伸的形状。即,突起123的截面形状可以是直角三角形或大致直角三角形、或者大致五边形、或者大致四边形。
突起123的延伸方向的形状如图18所示,具有包括主体部123bd及前端部123pt的大致L字形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22所示,在突起163中,除具有前端部163pt以外,主体部163bd还延伸到端面唇21的根部21b与中间唇29的接合部分的附近。关于这些多个突起163中的多个前端部163pt,也理想为从内周侧向外周侧观察时部分地重叠。
该突起163的主体部163bd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具有相同高度,维持同一截面面积。但是不限于此,主体部163bd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四边形或其它各种截面形状,另外,也可以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高度逐渐变低,且为前端变细形状。
在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300中,虽然对使多个突起123排列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的情况进行了叙述,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23所示,排列多个突起173,所述多个突起173从端面唇21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向该外周侧凸状地鼓出,以沿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的方式,从主体部173bd朝向前端部173pt呈曲线而弯曲状地延伸。该突起173也是以前端部173pt沿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的方式延伸的。此外,在该情况下,也是排列成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观察时,多个突起173中的多个前端部173pt彼此相互重叠一部分。在该情况下,该突起173与第3实施方式中的突起123相比,能够将密封对象物沿主体部173bd及前端部173pt的弯曲状的曲面平滑且顺利地送回泵区域。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300中,虽然对使多个突起123排列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的情况进行了叙述,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24所示,排列多个突起183,所述多个突起183是内周侧的基端部183fd、前端侧的前端部183pt、及以平滑的曲线连结基端部183fd和前端部183pt的主体部183bd形成为一体而成的,呈大致S字形状。该突起183也是以至少前端部183pt沿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的方式延伸的。此外,在该情况下,也是排列成从内周侧向外周侧观察时,多个突起183中的多个前端部183pt彼此相互重叠一部分。在该情况下,由基端部183fd和主体部183bd形成了向内周侧凹陷的凹部183p,在该凹部183p中能够接收密封对象物,并沿突起183的曲面平滑且顺利地将该密封对象物送回泵区域。
另外,如上所述,甩油环3所具有的槽33不限于如图4所示的螺纹(4条螺纹)形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也可以如图15(a)所示,是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以轴线x为中心或大致中心而放射状地延伸的槽,另外,还可以如图15(b)所示,是向周向倾斜地延伸的槽。
在密封装置300中,弹性体部20虽然设为具有防尘唇28及中间唇29,但弹性体部20也可以不具有防尘唇28及中间唇29,还可以仅具有防尘唇28及中间唇29的任一个。
另外,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300虽然设为应用于发动机的曲轴孔,但本发明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应用对象不限于此,可对其它车辆及通用机械、产业机械等可利用本发明所发挥的效果的所有构成应用本发明。
<第4实施方式>
图25是用来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400的示意性构成的、沿轴线x的截面上的截面图,图26是将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400的沿轴线x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截面图。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400是用来实现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的环状间隙的密封的密封装置,在车辆及通用机械中,用于将轴和外壳等上形成的供该轴插入的孔(轴孔)之间密封。例如用于密封发动机的曲轴和前盖、气缸体及曲轴箱上形成的轴孔即曲轴孔之间的环状空间。另外,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400的应用对象不限于上述。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轴线x方向上的箭头a(参照图26)方向(轴线方向上的一侧)作为内侧,将轴线x方向上的箭头b(参照图26)方向(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作为外侧。更具体来说,内侧是密封对象空间侧(密封对象物侧),是存在润滑油等密封对象物的空间侧,外侧是与内侧相反的一侧。另外,在垂直于轴线x的方向(以下,也称为“径向”)上,将远离轴线x的方向(图26的箭头c方向)作为外周侧,将接近轴线x的方向(图26的箭头d方向)作为内周侧。
如图26所示,密封装置400包括:密封装置主体2,其嵌接在下述作为安装对象的孔中;及甩油环3,其安装在下述作为安装对象的轴上。密封装置主体2包括:加强环10,其绕轴线x呈环状;及弹性体部20,其安装在加强环10上,由弹性体形成,且绕轴线x呈环状。甩油环3具有法兰部31,所述法兰部31是朝向外周侧(箭头c方向)延伸,且绕轴线x呈环状的部分。弹性体部20具有端面唇21,所述端面唇21在轴线x方向上朝向一侧(内侧、箭头a方向)延伸,并在轴线方向x上从另一侧(外侧、箭头b方向侧)接触法兰部31,且绕轴线x呈环状。
在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另一侧(外侧)形成有至少一个槽33,在端面唇21的内周侧的面(内周面22)上,在周向上排列形成有多个主突起223。如下所述,主突起223从另一侧(外侧)朝向一侧(内侧),向下述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螺旋状地延伸,且在端面唇21上形成在比端面唇21接触甩油环3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24靠内周侧的位置。
此外,关于密封装置400的密封装置主体2及甩油环3的基本构成,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密封装置1的密封装置主体2及甩油环3相同,所以这里省略说明,并对具有不同构成的方面进行说明。
接下来,对端面唇21的形状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27是从内周侧观察到的弹性体部20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以从基体部25起将内周侧的部分中的弹性体部20按沿轴线x的面切断的状态表示。如图27所示,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多个主突起223在同一或大致同一圆周上,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或大致等角度间隔地排列,且等间距间隔或大致等间距间隔地排列。如上所述,各主突起223从外侧(图27中的下侧)朝向内侧(图27中的上侧),向下述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螺旋状地延伸。即,各主突起223从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朝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向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倾斜地延伸。
另外,各主突起223是与甩油环接触部24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形成为比甩油环接触部24靠内周侧(外侧)、即比甩油环接触部24靠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
在端面唇21上,主突起223是与甩油环接触部24隔开间隔地形成的。更具体来说,如图27所示,主突起223的内侧(外周侧)的端部即内侧端223a在沿内周面22且沿轴线x的方向上位于与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内周侧)的缘部即外侧缘24a隔开规定间隔G的位置上。该间隔G是在下述密封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使在比基于甩油环3的槽33而产生泵作用的区域靠内周侧的区域存在主突起223的至少一部分的间隔。
另外,如图26所示,各主突起223形成为在密封装置400的使用状态下不与甩油环3接触的形状。即,以在使用状态下主突起223不接触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侧的面即外侧面31d的方式,设定主突起223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及间隔G。在第4实施方式中,如图26、27所示,主突起223从内侧端223a朝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的端部即外侧端223b,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变高,但主突起223距内周面22的高度不限于此。主突起223也可以从内侧端223a跨及外侧端223b,距内周面22为固定高度,还可以从内侧端223a朝向外侧端223b,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变低。另外,主突起223从内侧端223a跨及外侧端223b距内周面22的高度也可以是上述变高、变低、及固定等的各种组合。另外,主突起223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形状,例如是三角形或四边形、倒U字状等形状。主突起223由于形成为在密封装置400的使用状态下不与甩油环3接触的形状,所以不会因主突起223而增加对甩油环3的滑动阻力。
另外,主突起223的延伸方向的形状可以如图27所示,是从外侧端223b朝向内侧端223a而前端变细的形状。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跨及外侧端223b和内侧端223a之间,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为固定宽度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形状。另外,主突起223可以沿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在内侧端223a和外侧端223b之间笔直地延伸,也可以像略微呈曲线那样弯曲状地延伸。不过,主突起223的前端的形状变成前端变细、或者变成平滑地与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相连的形状的话,就能够使主突起223不接触甩油环3而进一步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延伸的方面来说是优选的,另外,就成形性方面来说是优选的。
另外,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除了多个主突起223以外,还形成有副突起233。具体来说,在多个主突起223之间,排列有与该主突起223具有同一形状,但全长比该主突起223短的副突起233。即,副突起233与主突起223同样,在同一或大致同一圆周上,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或大致等角度间隔地排列,且等间距间隔或大致等间距间隔地排列。副突起233虽然具有与主突起223大致相同的外径,但外径也可以略微大于该主突起223,又可以略微小于该主突起223。另外,副突起233可以与主突起223同样地在内侧端233a和外侧端233b之间笔直地延伸,也可以弯曲状地延伸。即,可以主突起223在内侧端223a和外侧端223b之间笔直地延伸,与此相对,副突起233在内侧端233a和外侧端233b之间弯曲地延伸。或者也可以与之相反。
副突起233在多个主突起223之间配置1个,以相对于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为主突起223、副突起233、主突起223、副突起233、……的方式交替地排列。但是,副突起233也可以在多个主突起223之间配置2个以上,可以配置任意数量。不过,由于副突起233全长短于主突起223,所以在主突起223的外侧端223b侧,成为相对于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不存在副突起233而仅连续存在主突起223的状态。此外,关于副突起233的前端的形状,也是变成前端变细、或者变成平滑地与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相连的形状的话,就能够使副突起233不接触甩油环3而进一步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延伸的方面来说是优选的,另外,就成形性方面来说是优选的。甩油环3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密封装置1的甩油环3相同,所以这里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对具有上述构成的密封装置400的作用进行说明。图28是将密封装置400安装在作为安装对象的外壳50、及插入到该外壳50上形成的贯通孔即轴孔51中的轴52上的使用状态下的、密封装置40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在该情况下,虽然只能看到主突起223,但副突起233只是被主突起223遮住而无法看见而已。外壳50例如是发动机的前盖、或气缸体及曲轴箱,轴孔51是前盖、或气缸体及曲轴箱上形成的曲轴孔。另外,轴52例如是曲轴。
如图28所示,在密封装置400的使用状态下,密封装置主体2被压入至轴孔51中而嵌接在轴孔51中,甩油环3紧固嵌接在轴52上而安装在轴52上。更具体来说,加强环10的外周侧圆筒部11a接触于轴孔51的内周面51a,从而实现密封装置主体2对轴孔51的轴心对准,另外,弹性体部20的衬垫部26在轴孔51的内周面51a和加强环10的内周侧圆筒部11b之间在径向上被压缩,衬垫部26密贴在轴孔51的内周面51a,从而实现密封装置主体2和轴孔51之间的密封。另外,甩油环3的圆筒部35被压入至轴52上,圆筒部35的内周面35a密贴在轴52的外周面52a,从而将甩油环3固定于轴52上。
密封装置主体2和甩油环3之间在轴线x方向上的相对位置是以下述方式确定的:在密封装置400的使用状态下,弹性体部20的端面唇21在内周面22的前端21a侧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24上,接触于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周侧圆盘部31b的外侧面31d的部分即唇接触部32。另外,防尘唇28在前端侧的部分上,从外周侧接触于甩油环3的筒部34。防尘唇28例如接触于甩油环3的圆筒部35的外周面35b。
由此,在密封装置400的使用状态下,端面唇21在甩油环接触部24上可滑动地接触法兰部31的唇接触部32,端面唇21及甩油环3实现防止润滑油等密封对象物越过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内部。另外,防尘唇28可滑动地接触于甩油环3的筒部34的内周面,实现防止异物从外部进入内部。
另外,在密封装置400的使用状态下,形成在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周侧圆盘部31b上的形成4条螺纹的槽33在轴52(甩油环3)旋转的情况下,产生泵作用。通过轴52(甩油环3)的旋转,在法兰部31和端面唇21之间的空间即狭窄空间S中,在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附近的区域产生泵作用。通过该泵作用,即便在密封对象物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狭窄空间S的情况下,渗出的密封对象物也会从狭窄空间S越过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被送回密封对象物侧。由此,通过甩油环3的法兰部31上形成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抑制密封对象物向狭窄空间S渗出。
在狭窄空间S中,越过由槽33产生泵作用的泵区域而进一步向外部侧渗出的密封对象物通过轴52的旋转,在和泵区域在内周侧上相邻的区域中,向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绕轴线x旋转,并留在回流区域。
在端面唇21上,在内周面22沿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交替地形成了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从与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相距间隔G的位置起朝向内周侧延伸,至少一部分延伸到回流区域中。因此,旋转并停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碰撞到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或者旋转并停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沿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从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的外侧(内周侧)的端部即外侧端223b侧及外侧端233b侧被引导到内侧(外周侧)的端部即内侧端223a及内侧端233a,从而将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引导到泵区域。利用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而被引导到泵区域的密封对象物受到泵作用而被送回密封对象物侧。
图29是用来说明端面唇21的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的作用的、表示由端面唇21的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的作用所引起的密封对象物的流动情况的图。在图29中,如虚线所示的那样,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侧的密封对象物碰撞到主突起223以及副突起233的面向外周侧的侧面即侧面223c及侧面233c,并被弹回泵区域侧,或者如虚线及点划线所示的那样,沿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的侧面223c及侧面233c被引导到内侧端223a及内侧端233a,并从内侧端223a及内侧端233a被送回泵区域。因此,主突起223优选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形成为内侧端223a侧的一部分进入泵区域。另外,关于副突起233,也优选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形成为该副突起233的全部或内侧端233a侧的一部分进入泵区域。认为泵区域根据轴的旋转速度,径向的宽度有所变化,因此,优选形成为不论轴的旋转速度是多少,主突起223的内侧端223a侧的一部分、及副突起233的内侧端233a侧的一部分都进入泵区域。另外,在形成为主突起223整体及副突起233整体存在于回流区域的情况下,将距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的间隔G设定在能够如上所述将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侧的密封对象物再次送回泵区域的范围。
另外,也有密封对象物即便碰撞到主突起223的侧面223c或副突起233的侧面233c也没有被弹回,且没有沿侧面223c及侧面233c被引导到内侧端223a及内侧端233a,而是如虚线所示的那样,越过侧面223c及侧面233c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进一步前进。因此,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优选排列为在轴线x方向上从内周侧(外侧)向外周侧(内侧)观察时,和在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侧上相邻的副突起233及主突起223部分地重叠。其原因在于:如图29左侧的虚线所示的那样,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内侧端233a侧的副突起233的侧面233c而流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越过该副突起233的密封对象物也会撞上在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侧上相邻的主突起223的侧面223c,从而能够将密封对象物沿侧面223c引导到内侧端223a,并从内侧端223a送回泵区域。另外,即便在存在越过该主突起223的侧面223c的密封对象物的情况下,也会碰撞到其旁相邻的主突起223的侧面223c,从而将密封对象物沿该侧面223c引导到内侧端223a,所以在该情况下,能够分3阶段一边延缓密封对象物的行进速度,一边将其送回泵区域。其中,若密封对象物的侵入角度与甩油环旋转方向接近平行,则会对副突起233及主突起223双方碰撞多次,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避免密封对象物从泵区域渗出到回流区域侧。
另外,为了提高如上所述利用相互相邻的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将密封对象物送回泵区域的功能,优选调整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的延伸方向(角度)或相互相邻的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间的间隔(间距),以增大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在轴线x方向上从内周侧向外周侧观察时重叠的部分。另外,为了使端面唇21在周向上均等地具有上述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的功能,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优选相互等间隔地相邻。
由此,在密封装置400中,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发挥泵作用的泵区域而进一步渗出到回流区域,也能够将该渗出的密封对象物通过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送回泵区域,进而能够利用泵作用送回密封对象物侧。由此,根据密封装置400,通过端面唇21上形成的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能够更有效地发挥甩油环3上形成的槽33所发挥的泵作用,能够比以往更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另外,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不接触甩油环3,根据密封装置400,能够不增加对甩油环3的滑动阻力而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甩油环3的旋转越高速,则基于甩油环3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越降低。认为其原因在于:甩油环3的旋转越为高速旋转,则泵区域越朝向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侧收缩。因此,在密封对象物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狭窄空间S的情况下,甩油环3的旋转越高速,则进入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越增加。如果在回流区域中回流的密封对象物的量超过能够留在回流区域中的密封对象物的量,那么密封对象物会进一步渗出到内部,有时会进一步渗出到密封装置400的外部。
在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400中,如上所述,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也能够将该渗出的密封对象物通过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送回泵区域,进而能够利用泵作用送回密封对象物侧。因此,即便甩油环3的旋转变成高速旋转而导致留在回流区域中的密封对象物增加,也能够将该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通过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送回泵区域,能够抑制在回流区域中回流的密封对象物的量超过可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的量。另外,即便因甩油环3的高速旋转而降低泵作用,由于会通过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将密封对象物送回泵区域,所以在甩油环3高速旋转时,也能够增多可利用泵作用送回密封对象物侧的密封对象物。在该情况下,也由于轴52的转数越上升,则在回流区域中回流的密封对象物的速度越高,所以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进一步容易被引导到泵区域。
由此,根据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400,即便在利用由甩油环3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与轴52的旋转速度值无关地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另外,可推测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400也能够获得以下效果。随着甩油环3的旋转,在由端面唇21和该甩油环3所形成的狭窄空间S中,产生该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的空气流动。该空气通过和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的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碰撞而被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导出,流向甩油环接触部24。
其结果,因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的存在而从狭窄空间S向甩油环接触部24侧产生的空气流动发挥将从密封对象物侧向狭窄空间S渗出的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所以能够减少润滑油渗出。
尤其是由于甩油环3的转数越上升,则这种空气流动越高,所以空气流动变快,从端面唇21的前端21a流向密封对象物侧的空气的强度也增大,将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尤其是由于除了主突起223以外还设置有副突起233,所以与仅有主突起223的情况相比,空气流动进一步增强,进一步有效地发挥将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由此,根据密封装置400,即便在轴52的旋转速度变成高速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由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所产生的空气流动的效果来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此外,在密封装置400中,为了提高仅使用主突起223来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的效果,只要增加主突起223的条数即可,但是在相邻的主突起223彼此不接触的范围内增加条数是有限度的。然而,在密封装置400中,由于主突起223是前端变细形状,所以在相邻的主突起223彼此的前端侧形成了周向的空间,可以在这里没有困难地配置副突起233,因此与仅有主突起223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率地抑制渗出。特别是在密封装置400中,由于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副突起233配置在周长较长的靠近外周侧的前端部分,所以与配置在内周面22的周长较短的靠近内周侧的部分相比,能够配置更多条数的副突起233。
<第5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500进行说明。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500相对于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400,弹性体部的形态不同。以下,针对具有与上述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及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400相同或类似功能的构成,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并对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图30是用来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500的示意性构成的、沿轴线x的截面上的截面图,图31是将密封装置500的沿轴线x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截面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500与上述密封装置400同样,是用来实现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的环状间隙的密封的密封装置。
如图30、31所示,密封装置500包括:与上述密封装置400的密封装置主体2对应的密封装置主体6、及甩油环3。密封装置主体6包括:加强环10;及弹性体部60,其安装在加强环10上,由弹性体形成,且绕轴线x呈环状。弹性体部60相对于上述密封装置400的弹性体部20,突起的形态不同,具有与上述弹性体部20的主突起223不同形状的主突起61s。
在弹性体部60中,如图32所示,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在周向上排列形成有多个主突起61s。如下所述,主突起61s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主突起61s同样地从外侧朝向内侧,向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螺旋状地延伸,在端面唇21上形成在比端面唇21接触甩油环3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24靠内周侧的位置。
如图32、33所示,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多个主突起61s在同一或大致同一圆周上,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或大致等角度间隔地排列,且等间距间隔或大致等间距间隔地排列。如上所述,各主突起61s从外侧(图34中的下侧)朝向内侧(图34中的上侧),向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螺旋状地延伸。即,各主突起61s从基体部25侧朝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向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倾斜地延伸。另外,各主突起61s是与甩油环接触部24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形成为比甩油环接触部24靠内周侧(外侧)、即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
在端面唇21上,主突起61s与上述主突起223同样,以与甩油环接触部24隔开间隔的方式被形成,主突起61s的内侧(外周侧)的端部即内侧端61a在沿内周面22且沿轴线x的方向上位于与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隔开规定间隔G的位置上(参照图33)。另外,主突起61s沿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延伸到中间唇29,主突起61s的外侧(内周侧)的端部即外侧端61b与中间唇29的外周侧的面即外周面29a相连。
另外,如下所述,各主突起61s与上述密封装置400的主突起223同样,形成为在密封装置500的使用状态下不与甩油环3接触的形状。即,以在使用状态下主突起61s不接触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侧的面的方式,设定主突起61s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及间隔G。在第5实施方式中,如图31、33所示,主突起61s从内侧端61a朝向外侧端61b,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变高。另外,主突起61s在外侧端61b上跨及中间唇29的外周面29a在轴线x方向上的整个宽度地延伸,主突起61s的外侧端61b从中间唇29的根部延伸到前端29b。
如上所述,主突起61s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从与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相距间隔G的位置起至中间唇29的外周面29a形成为肋状,面向周向的面即侧面61c、61d与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正交或大致正交地延伸。侧面61c、61d也可以不与内周面22正交而倾斜地延伸,例如,侧面61c也可以向内周面22侧倾斜。侧面61c与侧面61d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延伸,主突起61s的形成甩油环3侧的面的端面61e平面状或大致平面状地延伸。如图34所示,端面61e以在内侧端61a上和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平滑地相连的方式,设定内侧端61a侧的部分的形状。例如,端面61e的内侧端61a侧的部分从其它部分挠曲或弯曲。
主突起61s距内周面22的高度不限于上述具体的形状。主突起61s也可以从内侧端61a跨及外侧端61b,距内周面22为固定高度,还可以从内侧端61a朝向外侧端61b,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变低。因此,主突起61s可以在外侧端61b上跨及中间唇29的外周面29a在轴线x方向上的整个宽度地延伸,也可以跨及中间唇29的外周面29a在轴线x方向上的一部分宽度地延伸。另外,主突起61s从内侧端61a跨及外侧端61b距内周面22的高度也可以是上述变高、变低、及固定等的各种组合。另外,主突起61s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形状,例如是三角形或四边形、倒U字状等形状。主突起61s由于形成为在密封装置500的使用状态下不与甩油环3接触的形状,所以不会因主突起61s而增加对甩油环3的滑动阻力。
另外,主突起61s的延伸方向的形状可以与上述主突起223同样地(参照图27),是从外侧端61b朝向内侧端61a而前端变细的形状,也可以是跨及外侧端61b和内侧端61a之间,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朝向延伸方向变化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形状。另外,主突起61s可以沿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在内侧端61a和外侧端61b之间笔直地延伸,或者也可以像略微呈曲线那样弯曲状地延伸。
另外,如图32所示,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除了多个主突起61s以外,还排列有副突起233。具体来说,在多个主突起61s之间,同样地排列有全长比该主突起61s短的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的副突起233。即,副突起233与主突起61s同样,在同一或大致同一圆周上,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或大致等角度间隔地排列,且等间距间隔或大致等间距间隔地排列。副突起233虽然具有与主突起61s大致相同的外径,但外径也可以略微大于该主突起61s,又可以略微小于该主突起61s。另外,副突起233可以与主突起61s同样,在内侧端233a和外侧端233b之间笔直地延伸,或者像略微呈曲线那样弯曲状地延伸。即,可以主突起61s在内侧端61a和外侧端61b之间笔直地延伸,与此相对,副突起233在内侧端233a和外侧端233b之间略微弯曲地延伸。或者也可以与之相反。
副突起233配置在多个主突起61s之间,以相对于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为主突起61s、副突起233、主突起61s、副突起233、……的方式交替地排列。但是,副突起233也可以在多个主突起61s之间配置2个以上,可以配置任意数量。不过,由于副突起233全长短于主突起61s,所以在主突起61s的外侧端61b侧,成为相对于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不存在副突起233而仅连续存在主突起61s的状态。
接下来,对具有上述构成的密封装置500的作用进行说明。图34是将密封装置500安装在作为安装对象的外壳50、及插入到轴孔51中的轴52上的使用状态下的、密封装置50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密封装置500在使用状态下,与上述密封装置400同样地安装,密封装置主体6与甩油环3成为和上述密封装置主体2与甩油环3之间的相对位置同样的位置关系。
在端面唇21上,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与第4实施方式中的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同样,从与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相距间隔G的位置起延伸,至少一部分延伸到回流区域中。因此,在第5实施方式中,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也和上述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中的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起同样的作用(参照图29),旋转并停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碰撞到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的面向外周侧的侧面即侧面61c及侧面233c并被弹回,或者旋转并停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沿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的侧面61c及侧面233c,从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的外侧端61b侧及外侧端233b侧被引导到内侧端61a及内侧端233a,从而将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引导到泵区域。利用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而被引导到泵区域的密封对象物受到泵作用而被送回密封对象物侧。
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与第4实施方式中的密封装置400的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同样,优选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形成为内侧端61a侧及内侧端233a侧的一部分进入泵区域,且优选形成为不论轴的旋转速度是多少,内侧端61a侧及内侧端233a侧的一部分都进入泵区域。另外,在形成为主突起61s整体及副突起233整体存在于回流区域的情况下,将距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的间隔G设定在能够如上所述将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侧的密封对象物再次送回泵区域的范围。另外,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与第4实施方式中的主突起223及副突起233同样,优选排列为在轴线x方向上从内周侧(外侧)向外周侧(内侧)观察时,和在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侧上相邻的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部分地重叠。另外,优选调整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的延伸方向(角度)或相互相邻的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的间隔(间距),以增大相互相邻的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在轴线x方向上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观察时重叠的部分,另外,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优选相互等间隔地相邻。
另外,也有密封对象物即便碰撞到主突起61s的侧面61c或副突起233的侧面233c也没有被弹回,且没有沿侧面61c及侧面233c被引导到内侧端61a及内侧端233a,而是越过侧面61c及侧面233c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进一步前进。因此,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优选排列为在轴线x方向上从内周侧(外侧)向外周侧(内侧)观察时,和在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侧上相邻的副突起233及主突起223部分地重叠。其原因在于:如图29左侧的虚线所示的那样,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内侧端233a侧的副突起233的侧面233c而流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越过该副突起233的密封对象物也会撞上在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侧上相邻的主突起61s的侧面61c,从而能够将密封对象物沿侧面61c引导到内侧端61a,并从内侧端61a送回泵区域。另外,即便在存在越过该主突起61s的侧面61c的密封对象物的情况下,也会碰撞到其旁相邻的副突起233的侧面233c或主突起61s的侧面61c,从而将密封对象物沿该侧面233c或该侧面61c引导到内侧端61a或内侧端233a,所以在该情况下,能够分3阶段一边延缓密封对象物的行进速度,一边将其送回泵区域。其中,若密封对象物的侵入角度与甩油环旋转方向接近平行,则会对副突起233及主突起61s碰撞多次,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密封对象物从泵区域渗出到回流区域侧。
另外,为了提高如上所述利用相互相邻的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将密封对象物送回泵区域的功能,优选调整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的延伸方向(角度)或相互相邻的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间的间隔(间距),以增大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在轴线x方向上从内周侧向外周侧观察时重叠的部分。另外,为了使端面唇21在周向上均等地具有上述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的功能,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优选相互等间隔地相邻。
由此,在密封装置500中,与密封装置400同样,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发挥泵作用的泵区域而进一步渗出到回流区域,也能够将该渗出的密封对象物通过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送回泵区域,进而能够利用泵作用送回密封对象物侧。在该情况下,也由于轴52的转数越上升,则在回流区域中回流的密封对象物的速度越高,所以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进一步容易被引导到泵区域。由此,根据密封装置500,通过端面唇21上形成的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能够更有效地发挥甩油环3上形成的槽33所发挥的泵作用,能够比以往更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另外,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不接触甩油环3,根据密封装置500,能够不增加对甩油环3的滑动阻力而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另外,密封装置500能够发挥与上述密封装置400相同的效果。
由此,根据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500,即便在利用由甩油环3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与轴52的旋转速度值无关地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另外,可推测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500也能够获得以下效果。随着甩油环3的旋转,在由端面唇21和该甩油环3所形成的狭窄空间S中,产生该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的空气流动。该空气通过和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的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碰撞而被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导出,流向甩油环接触部24。
其结果,因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的存在而从狭窄空间S向甩油环接触部24侧产生的空气流动发挥将从密封对象物侧向狭窄空间S渗出的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所以能够减少润滑油渗出。
尤其是由于甩油环3的转数越上升,则这种空气流动越高,所以空气流动变快,从端面唇21的前端21a流向密封对象物侧的空气的强度也增大,将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尤其是由于主突起61s形成为长达中间唇29的外周面29a的程度,所以空气流动进一步增强,进一步有效地发挥将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由此,根据密封装置500,即便在轴52的旋转速度变成高速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由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所产生的空气流动的效果来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优选的第4及第5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4及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400、500,而是包含本发明的概念及权利要求所包含的所有方式。另外,也可以适当选择各构成加以组合来发挥上述课题及效果的至少一部分。另外,例如上述第4及第5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的形状、材料、配置、尺寸等可根据本发明的具体使用方式而适当变更。
副突起233的前端部分(内侧端233a侧的部分)的延伸方向的形状虽然如图27所示,成为随着朝向前端(内侧端233a)而变细的形状(前端变细形状),但是副突起233的前端部分的延伸方向形状不限于该前端变细形状,也可以如图36所示,成为侧面233c和侧面233c的相反侧的侧面233d平行地延伸而前端不变尖的形状。另外,在图36的变形例中,副突起233的前端具有面向副突起233的延伸方向的面,但副突起233的前端也可以是平滑地与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相连的形状。即,主突起223、61s的形状和副突起233的形状未必需要相同。
另外,主突起223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可以如图14(a)~(d)所示采用各种形状。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400中,突起123的截面形状虽然是三角形,但突起123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被送回的密封对象物所碰撞的侧面123c至少部分地与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正交或大致正交地延伸的形状。突起123的截面形状例如是侧面123c与内周面22正交或大致正交的直角三角形或大致直角三角形。另外,突起123的截面形状例如是侧面123c、123d的端面唇21侧的部分与内周面22正交或大致正交的五边形。另外,突起123的截面形状例如是侧面123c、123d与内周面22正交或大致正交的四边形。根据这些变形例所涉及的突起123,能够抑制密封对象物越过突起123,能够更有效率地将密封对象物送回泵区域侧。另外,根据如图14(b)~(d)所示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突起123,能够使与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的突起123为相同高度(与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正交的方向的高度)的突起以更小的横宽(与突起12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获得,能够增加可配设在端面唇21上的突起123的个数。关于主突起61s及副突起233的截面形状,也与此相同。
在第4及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400、500中,对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除了多个主突起223、61s以外,还排列有副突起23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36所示,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在比主突起223靠外周侧的端部配置与图35同样地侧面233c及侧面233d平行地延伸且前端不变尖的非前端变细形状的副突起233,主突起223与副突起233在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上相互不重叠地排列。其中,由于副突起233配置在比主突起223靠外周侧的端部,所以该副突起233距内周面22的高度是比主突起223低地形成的。即,是不会与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侧面31d接触的高度。在该情况下,能够由副突起233首先拒绝密封对象物的侵入并将其送回泵区域,并由内周侧的主突起223将越过该副突起233的密封对象物送回泵区域。此外,也可以排列为主突起223和副突起233相互重叠一部分。关于主突起61s,也与此相同。
另外,主突起223、61s虽然设为螺旋状地延伸,但也可以以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形成各种形状的方式延伸,且螺旋状地配设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另外,主突起223、61s各自的侧面223c、223d及侧面61c、61d可以是平面状,也可以是曲面状。
如上所述,甩油环3所具有的槽33不限于如图4所示的螺纹(4条螺纹)形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也可以如图15(a)所示,是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以轴线x为中心或大致中心而放射状地延伸的槽,另外,还可以如图15(b)所示,是向周向倾斜地延伸的槽。
在密封装置400、500中,弹性体部20、60虽然设为具有防尘唇28及中间唇29,但弹性体部20、60也可以不具有防尘唇28及中间唇29,还可以仅具有防尘唇28及中间唇29的任一个。
另外,第4及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400、500虽然设为应用于发动机的曲轴孔,但本发明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应用对象不限于此,可对其它车辆及通用机械、产业机械等可利用本发明所发挥的效果的所有构成应用本发明。
图37是用来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600的示意性构成的、沿轴线x的截面上的截面图,图38是将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600的沿轴线x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截面图。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600是用来实现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的环状间隙的密封的密封装置,在车辆及通用机械中,用于将轴和外壳等上形成的供该轴插入的孔(轴孔)之间密封。例如,用于密封能够向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两个方向旋转的轴和轴孔之间的环状空间。另外,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600的应用对象不限于上述,例如也可以用于仅向一个方向旋转的轴。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轴线x方向上的箭头a(参照图37)方向(轴线方向上的一侧)作为内侧,将轴线x方向上的箭头b(参照图37)方向(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作为外侧。更具体来说,内侧是密封对象空间侧(密封对象物侧),是存在润滑油等密封对象物的空间侧,外侧是与内侧相反的一侧。另外,在垂直于轴线x的方向(以下,也称为“径向”)上,将远离轴线x的方向(图37的箭头c方向)作为外周侧,将接近轴线x的方向(图37的箭头d方向)作为内周侧。
如图37所示,密封装置600包括:密封装置主体2,其嵌接在下述作为安装对象的孔中;及甩油环3,其安装在下述作为安装对象的轴上。密封装置主体2包括:加强环10,其绕轴线x呈环状;及弹性体部20,其安装在加强环10上,由弹性体形成,且绕轴线x呈环状。甩油环3具有法兰部31,所述法兰部31是朝向外周侧(箭头c方向)延伸,且绕轴线x呈环状的部分。弹性体部20具有端面唇21,所述端面唇21是在轴线x方向上朝向一侧(内侧、箭头a方向)延伸,在轴线方向x上从另一侧(外侧、箭头b方向侧)接触法兰部31,且绕轴线x呈环状的唇。
在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另一侧(外侧)形成有至少一个槽33,在端面唇21的内周侧的面(内周面22)上,在周向上交替排列形成有正转突起群240和反转突起群250。
正转突起群240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突起(下述正转突起241~243),这些正转突起241~243从另一侧(外侧)朝向一侧(内侧),向轴(甩油环3)的一个旋转方向即正转方向倾斜地延伸。另外,各正转突起241~243在端面唇21上,形成在比端面唇21接触甩油环3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24靠内周侧的位置。
反转突起群250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突起(下述反转突起251~253),这些反转突起251~253从另一侧(外侧)朝向一侧(内侧),向轴(甩油环3)的另一个旋转方向即反转方向倾斜地延伸。另外,各反转突起251~253在端面唇21上,形成在比端面唇21接触甩油环3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24靠内周侧的位置。
此外,关于密封装置600的密封装置主体2及甩油环3的各构成,由于和第1实施方式中的密封装置1的密封装置主体2及甩油环3相同,所以这里省略说明,并对具有不同构成的方面进行说明。
这里,对端面唇21的形状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39是从内周侧观察到的弹性体部20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以从基体部25将内周侧的部分中的弹性体部20按沿轴线x的面切断的状态表示。如图39所示,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多个正转突起群240和反转突起群250在同一或大致同一圆周上,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或大致等角度间隔地排列,且等间距间隔或大致等间距间隔地排列。
如上所述,各正转突起群240具有多个突起,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具有3个正转突起241、242、243。如上所述,正转突起241、242、243从外侧(图39中的下侧)朝向内侧(图39中的上侧),向下述轴52(甩油环3)的正转方向倾斜地延伸。即,各正转突起241~243从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朝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向正转方向倾斜地延伸。另外,各正转突起241~243是与甩油环接触部24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形成为比甩油环接触部24靠内周侧(外侧)、即比甩油环接触部24靠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
在正转突起群240中,如图39所示,正转突起241~243朝向正转方向、或者从端面唇21的前端21a朝向根部21b侧(内周侧),以正转突起241、正转突起242、正转突起243的顺序排列。另外,正转突起241~243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或大致等角度间隔地排列,且等间距间隔或大致等间距间隔地排列。
另外,如图40所示,正转突起241~243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分别不同。正转突起241的延伸方向的长度是正转突起241的内侧(外周侧)的端部即内侧端241a和正转突起241的外侧(内周侧)的端部即外侧端241b之间的距离,是长度Lf1。正转突起242的延伸方向的长度是正转突起242的内侧(外周侧)的端部即内侧端242a和正转突起242的外侧(内周侧)的端部即外侧端242b之间的距离,是长度Lf2。正转突起243的延伸方向的长度是正转突起243的内侧(外周侧)的端部即内侧端243a和正转突起243的外侧(内周侧)的端部即外侧端243b之间的距离,是长度Lf3。在第6实施方式中,正转突起241~243越靠正转方向侧或内周侧,延伸方向的长度越长,正转突起242的长度长于正转突起241的长度,正转突起243的长度长于正转突起242的长度(Lf1<Lf2<Lf3)。
另外,如图40所示,正转突起241相对于径向以倾斜角αf1向轴52(甩油环3)的正转方向倾斜,正转突起242相对于径向以倾斜角αf2向轴52(甩油环3)的正转方向倾斜,正转突起243相对于径向以倾斜角αf3向轴52(甩油环3)的正转方向倾斜。在第6实施方式中,正转突起241~243相对于径向具有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斜度(αf1=αf2=αf3)。
如上所述,在端面唇21上,正转突起241~243是与甩油环接触部24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具体来说,如图39所示,各正转突起241~243的内侧端241a~243a在沿内周面22且沿轴线x的方向上相位于与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内周侧)的缘部即外侧缘24a隔的位置上。如图39、40所示,在正转突起群240中,正转突起241~243的内侧端241a~243a越靠正转方向侧或内周侧,越远离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
另外,如图38所示,各正转突起241~243形成为在密封装置600的使用状态下不与甩油环3接触的形状。即,以在使用状态下正转突起241~243不接触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侧的面的方式,设定各正转突起241~243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及距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的间隔。在第6实施方式中,如图38~40所示,正转突起241、242、243从内侧端241a、242a、243a朝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的端部即外侧端241b、242b、243b,距内周面22的高度分别变高,但正转突起241~243距内周面22的高度不限于此。正转突起241、242、243也可以分别从内侧端241a、242a、243a跨及外侧端241b、242b、243b,距内周面22为固定高度,还可以从内侧端241a、242a、243a朝向外侧端241b、242b、243b,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变低。另外,正转突起241、242、243各自从内侧端241a、242a、243a跨及外侧端241b、242b、243b距内周面22的高度也可以是上述变高、变低、及固定等的各种组合。正转突起241、242、243由于形成为在密封装置600的使用状态下不与甩油环3接触的形状,所以不会因正转突起241、242、243而增加对甩油环3的滑动阻力。
如上所述,各反转突起群250具有多个突起,在第6实施方式中,具有3个反转突起251、252、253。如上所述,反转突起251、252、253从外侧(图39中的下侧)朝向内侧(图39中的上侧),向反转方向倾斜地延伸。即,各反转突起251~253从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朝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向反转方向倾斜地延伸。另外,各反转突起251~253是与甩油环接触部24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形成为比甩油环接触部24靠内周侧(外侧)、即比甩油环接触部24靠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
在反转突起群250中,如图39所示,反转突起251~253朝向反转方向、或者朝向内周侧,以反转突起251、反转突起252、反转突起253的顺序排列。另外,反转突起251~253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或大致等角度间隔地排列,且等间距间隔或大致等间距间隔地排列。
另外,如图40所示,反转突起251~253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分别不同。反转突起251的延伸方向的长度是反转突起251的内侧(外周侧)的端部即内侧端251a和反转突起251的外侧(内周侧)的端部即外侧端251b之间的距离,是长度Lr1。反转突起252的延伸方向的长度是反转突起252的内侧(外周侧)的端部即内侧端252a和反转突起252的外侧(内周侧)的端部即外侧端252b之间的距离,是长度Lr2。反转突起253的延伸方向的长度是反转突起253的内侧(外周侧)的端部即内侧端253a和反转突起253的外侧(内周侧)的端部即外侧端253b之间的距离,是长度Lr3。在第6实施方式中,反转突起251~253越靠反转方向侧或内周侧,延伸方向的长度越长,反转突起252的长度长于反转突起251的长度,反转突起253的长度长于反转突起252的长度(Lr1<Lr2<Lr3)。
另外,如图40所示,反转突起251相对于径向以倾斜角αr1向反转方向倾斜,反转突起252相对于径向以倾斜角αr2向反转方向倾斜,反转突起253相对于径向以倾斜角αr3向反转方向倾斜。在第6实施方式中,反转突起251~253相对于径向具有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斜度(αr1=αr2=αr3)。
如上所述,在端面唇21上,反转突起251~253是与甩油环接触部24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具体来说,如图39所示,各反转突起251~253的内侧端251a~253a在沿内周面22且沿轴线x的方向上位于与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相隔的位置上。如图39、40所示,在反转突起群250中,反转突起251~253的内侧端251a~253a越靠反转方向侧或内周侧,越远离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
另外,如图38所示,各反转突起251~253形成为在密封装置600的使用状态下不与甩油环3接触的形状。即,以在使用状态下反转突起251~253不接触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侧的面的方式,设定各反转突起251~253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及距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的间隔。在第6实施方式中,如图38~40所示,反转突起251、252、253从内侧端251a、252a、253a朝向外侧端251b、252b、253b,距内周面22的高度分别变高,但反转突起251~253距内周面22的高度不限于此。反转突起251、252、253也可以分别从内侧端251a、252a、253跨及外侧端251b、252b、253b,距内周面22为固定高度,还可以从内侧端251a、252a、253a朝向外侧端251b、252b、253b,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变低。另外,反转突起251、252、253各自从内侧端251a、252a、253a跨及外侧端251b、252b、253b距内周面22的高度也可以是上述变高、变低、及固定等的各种组合。反转突起251~253由于形成为在密封装置600的使用状态下不与甩油环3接触的形状,所以不会因反转突起251~253而增加对甩油环3的滑动阻力。
各正转突起241~243及各反转突起251~253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形状,例如是三角形或四边形、倒U字状等形状。另外,正转突起241、242、243及反转突起251、252、253的延伸方向的形状可以如图39、40所示,分别是从外侧端241b、242b、243b、251b、252b、253b朝向内侧端241a、242a、243a、251a、252a、253a而前端变细的形状,也可以是跨及外侧端241b、242b、243b、251b、252b、253b和内侧端241a、242a、243a、251a、252a、253a之间,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为固定宽度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形状。另外,正转突起241、242、243及反转突起251、252、253分别可以在内侧端241a、242a、243a、251a、252a、253a和外侧端241b、242b、243b、251b、252b、253b之间笔直地延伸,也可以弯曲地延伸。
接下来,对具有上述构成的密封装置600的作用进行说明。图41是将密封装置600安装在作为安装对象的外壳50、及插入到该外壳50上形成的贯通孔即轴孔51中的轴52上的使用状态下的、密封装置60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如图41所示,在密封装置600的使用状态下,密封装置主体2被压入至外壳50的轴孔51中而嵌接在轴孔51中,甩油环3紧固嵌接在轴52上而安装在轴52上。更具体来说,加强环10的外周侧圆筒部11a接触于轴孔51的内周面51a,从而实现密封装置主体2对轴孔51的轴心对准,另外,弹性体部20的衬垫部26在轴孔51的内周面51a和加强环10的内周侧圆筒部11b之间在径向上被压缩,衬垫部26密贴在轴孔51的内周面51a,从而实现密封装置主体2和轴孔51之间的密封。另外,甩油环3的圆筒部35被压入至轴52上,圆筒部35的内周面35a密贴在轴52的外周面52a,从而将甩油环3固定于轴52上。
密封装置主体2和甩油环3之间在轴线x方向上的相对位置是以下述方式确定的:在密封装置600的使用状态下,弹性体部20的端面唇21在内周面22的前端21a侧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24上,接触于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周侧圆盘部31b的外侧面31d的部分即唇接触部32。另外,防尘唇28在前端侧的部分上,从外周侧接触于甩油环3的筒部34。防尘唇28例如接触于甩油环3的圆筒部35的外周面35b。
由此,在密封装置600的使用状态下,端面唇21在甩油环接触部24上接触法兰部31的唇接触部32,且使甩油环3可在唇接触部32上滑动,端面唇21及甩油环3实现防止润滑油等密封对象物越过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内部。另外,防尘唇28以甩油环3的筒部34可滑动的方式接触于筒部34,防止异物从外部进入内部。
另外,在密封装置600的使用状态下,形成在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周侧圆盘部31b上的形成4条螺纹的槽33在轴52(甩油环3)旋转(正转)的情况下,产生泵作用。通过轴52(甩油环3)的旋转,在法兰部31和端面唇21之间的空间即狭窄空间S中,在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附近的区域产生泵作用。通过该泵作用,即便在密封对象物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狭窄空间S的情况下,渗出的密封对象物也会从狭窄空间S越过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被送回密封对象物侧。由此,通过甩油环3的法兰部31上形成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抑制密封对象物向狭窄空间S渗出。
在狭窄空间S中,越过由槽33产生泵作用的泵区域而进一步向外部侧渗出的密封对象物通过轴52的旋转,在和泵区域在内周侧上相邻的区域中,向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绕轴线x旋转,并留在回流区域。
在端面唇21上,在内周面22形成有正转突起群240及反转突起群250,正转突起群240及反转突起群250的各突起从与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隔开间隔的位置起延伸,例如,任意突起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到回流区域中。因此,旋转并停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碰撞到突起,或者旋转并停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沿突起被引导到突起的内侧端,从而将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引导到泵区域。利用突起而被引导到泵区域的密封对象物受到泵作用而被送回密封对象物侧。以下,对正转突起群240及反转突起群250的作用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42是用来说明端面唇21的正转突起群240及反转突起群250的作用的、用来表示由端面唇21的正转突起群240及反转突起群250的各突起的作用所引起的密封对象物的流动情况的图。在图42中,如虚线所示的那样,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侧的密封对象物碰撞到正转突起群240或反转突起群250的各突起的侧面,并被弹回泵区域侧,或沿各突起的侧面被引导到内侧端,并从内侧端被送回泵区域。以下,对轴52的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各方向上的正转突起群240及反转突起群25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轴52正转的情况下,如图42中虚线所示的那样,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侧的密封对象物碰撞到正转突起群240的正转突起241、242、243各自的面向外周侧的侧面即侧面241c、242c、243c,并被弹回泵区域侧,或者沿正转突起241、242、243各自的侧面241c、242c、243c被引导到内侧端241a、242a、243a,并从内侧端241a、242a、243a被送回泵区域。
另外,也有密封对象物即便碰撞到正转突起241、242各自的侧面241c、242c也没有被弹回,且没有沿着侧面241c、242c被引导到内侧端241a、242a,而是越过侧面241c、242c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进一步前进。如图42左侧的虚线所示的那样,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反转方向侧或外周侧的突起(正转突起241、242)而流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越过该突起的密封对象物也会撞上在甩油环3的正转方向侧或内周侧上相邻的突起(正转突起242、243),从而将密封对象物沿突起引导到内侧端,并从内侧端送回泵区域。
例如,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正转突起241的侧面241c而流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越过该正转突起241的密封对象物也会撞上正转突起242的侧面242c,沿侧面242c被引导到内侧端242a,并从内侧端242a被送回泵区域。另外,越过正转突起241的侧面241c及正转突起242的侧面242c的密封对象物、或者越过正转突起242的侧面242c的密封对象物会撞上正转突起243的侧面243c,沿侧面243c被引导到内侧端243a,并从内侧端243a被送回泵区域。
对于越过突起的密封对象物的送回作用来说,优选正转方向侧或内周侧的突起的延伸方向的长度长。其原因在于,能够增大撞上越过反转方向侧或外周侧的突起的密封对象物、及没有撞上反转方向侧或外周侧的突起而继续前进的密封对象物的区域。
另一方面,在轴52正转的情况下,如图42右侧的虚线所示的那样,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侧的密封对象物有时沿反转突起群250的反转突起251、252、253各自面向外周侧的侧面即侧面251c、252c、253c而进一步被引导到内部侧。这种由反转突起251、252、253而被引导到内部侧的密封对象物会沿在正转方向侧上相邻的正转突起群240的正转突起241、242、243各自的侧面241c、242c、243c或与它们碰撞而被导入到内侧端241a、242a、243a,并从内侧端241a、242a、243a被送回泵区域。
另一方面,在轴52反转的情况下,反转突起群250的反转突起251、252、253分别与上述正转时的正转突起群240的正转突起241、242、243起同样的作用,且正转突起群240的正转突起241、242、243分别与上述正转时的反转突起群250的反转突起251、252、253起同样的作用,从而将渗出到回流区域侧的密封对象物送回泵区域。
由此,在密封装置600中,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发挥泵作用的泵区域而进一步渗出到回流区域,也能够将该渗出的密封对象物通过正转突起群240及反转突起群250送回泵区域,进而能够利用泵作用送回密封对象物侧。由此,根据密封装置600,通过端面唇21上形成的正转突起群240及反转突起群250,能够更有效地使用甩油环3上形成的槽33所发挥的泵作用,能够比以往更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另外,正转突起群240及反转突起群250的各突起不接触甩油环3,根据密封装置600,能够不增加对甩油环3的滑动阻力而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另外,在密封装置600中,在轴52正转时,主要是正转突起群240的正转突起241、242、243将渗出到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送回泵区域,在轴52反转时,主要是反转突起群250的反转突起251、252、253将渗出到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送回泵区域。由此,在密封装置600中,在轴52向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的任一方向旋转的情况下,都能够将渗出到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送回泵区域,能够更有效地使用甩油环3上形成的槽33所发挥的泵作用。
甩油环3的旋转越高速,则基于甩油环3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越降低。认为其原因在于:甩油环3的旋转越为高速旋转,则泵区域越朝向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侧收缩。因此,在密封对象物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狭窄空间S的情况下,甩油环3的旋转越高速,则进入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越增加。如果在回流区域中回流的密封对象物的量超过能够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的量,那么密封对象物会进一步渗出到内部,有时会进一步渗出到密封装置600的外部。
在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600中,如上所述,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也能够将该渗出的密封对象物通过正转突起群240或反转突起群250的各突起送回泵区域,进而能够利用泵作用送回密封对象物侧。因此,即便甩油环3的旋转变成高速旋转而导致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增加,也能够将该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通过正转突起群240或反转突起群250的各突起送回泵区域,能够抑制在回流区域中回流的密封对象物的量超过可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的量。另外,即便因甩油环3的高速旋转而降低泵作用,由于会通过正转突起群240或反转突起群250的各突起将密封对象物送回泵区域,所以在甩油环3高速旋转时,也能够增多可利用泵作用送回密封对象物侧的密封对象物。在该情况下,也由于轴52的转数越上升,则在回流区域中回流的密封对象物的速度越高,所以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进一步容易被引导到泵区域。
由此,根据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600,即便在利用由甩油环3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与轴52的旋转速度值无关地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另外,在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600中,也随着甩油环3的旋转,在由端面唇21和该甩油环3所形成的狭窄空间S中,产生该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的空气流动。
在轴52正转时,该空气通过和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形成的正转突起群240的正转突起241、242、243碰撞而被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导出,流向甩油环接触部24。
另一方面,在轴52反转时,该空气通过和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形成的反转突起群250的反转突起251、252、253碰撞而被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导出,流向甩油环接触部24。
其结果,因正转突起群240或反转突起群250的存在而从狭窄空间S向甩油环接触部24侧产生的空气流动发挥将从密封对象物侧向狭窄空间S渗出的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所以能够减少润滑油渗出。
尤其是由于甩油环3的转数越上升,则这种空气流动越高,所以空气流动变快,从端面唇21的前端21a流向密封对象物侧的空气的强度也增大,将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尤其是由于设置有正转突起群240及反转突起群250,所以不仅轴52正转时,在反转时空气流动也变强,从而进一步有效地发挥将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由此,根据密封装置600,即便在轴52的旋转速度变成高速的情况,也能够利用由正转突起群240及反转突起群250所产生的空气流动的效果来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优选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600,而是包含本发明的概念及权利要求所包括的所有方式。另外,也可以适当选择各构成加以组合来发挥上述课题及效果的至少一部分。另外,例如上述第6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的形状、材料、配置、尺寸等可根据本发明的具体使用方式而适当变更。
正转突起群240的各正转突起241~243的前端部分(内侧端241a~243a侧的部分)的延伸方向的形状虽然如图39、40所示,成为随着朝向前端(内侧端241a~243a)而变细的形状(前端变细形状),但是各正转突起241~243的前端部分的延伸方向形状不限于该前端变细形状,也可以如图43所示,成为侧面241c~243c和侧面241c~243c的相反侧的侧面241d~243d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延伸而前端不变尖的形状。
同样地,反转突起群250的各反转突起251~253的前端部分(内侧端251a~253a侧的部分)的延伸方向的形状虽然如图39、40,成为随着朝向前端(内侧端251a~253a)而变细的形状(前端变细形状),但各反转突起251~253的前端部分的延伸方向形状不限于该前端变细形状,也可以如图43所示,成为侧面251c~253c和侧面251c~253c的相反侧的侧面251d~253d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延伸而前端不变尖的形状。
另外,正转突起群240的各正转突起241~243的倾斜角αf1~αf3虽然如图39、40所示,各自相同或大致相同,但可以各自也不相同或大致相同。例如,正转突起241~243也可以越靠正转方向侧或内周侧,向正转方向的斜度越大,正转突起242的斜度大于正转突起241的斜度,正转突起243的斜度大于正转突起242的斜度(αf1<αf2<αf3)。相反地,正转突起241~243也可以越靠反转方向侧或外周侧,向正转方向的斜度越大,正转突起241的斜度大于正转突起242的斜度,正转突起242的斜度大于正转突起243的斜度(αf1>αf2>αf3)。
同样地,反转突起群250的各反转突起251~253的倾斜角αr1~αr3虽然如图39、40所示,各自相同或大致相同,但也可以各自不相同或大致相同。例如,反转突起251~253也可以越靠反转方向侧或内周侧,向反转方向的斜度越大,反转突起252的斜度大于反转突起251的斜度,反转突起253的斜度大于反转突起252的斜度(αr1<αr2<αr3)。相反地,反转突起251~253也可以越靠正转方向侧或外周侧,向反转方向的斜度越大,反转突起251的斜度大于反转突起252的斜度,反转突起252的斜度大于反转突起253的斜度(αr1>αr2>αr3)。
另外,正转突起群240的各正转突起241~243的延伸方向长度Lf1~Lf3虽然如图39、40所示,越靠正转方向侧或内周侧,延伸方向的长度越长(Lf1<Lf2<Lf3),但各正转突起241~243的长度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与此不同的长度的组合。例如,各正转突起241~243的长度Lf1~Lf3也可以各自相同或大致相同,还可以越靠反转方向侧或外周侧,延伸方向的长度越长(Lf1>Lf2>Lf3)。
同样地,反转突起群250的各反转突起251~253的延伸方向长度Lr1~Lr3虽然如图39、40所示,越靠反转方向侧或内周侧,延伸方向的长度越长(Lr1<Lr2<Lr3),但各反转突起251~253的长度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与此不同的长度的组合。例如,各反转突起251~253的长度Lr1~Lr3也可以各自相同或大致相同,还可以越靠正转方向侧或外周侧,延伸方向的长度越长(Lr1>Lr2>Lr3)。
正转突起群240的正转突起241~243的个数不限于上述3个,也可以是2个或4个以上,另外,还可以是1个。同样地,反转突起群250的反转突起251~253的个数不限于上述3个,也可以是2个或4个以上,另外,还可以是1个。另外,正转突起群240和反转突起群250可以轴对称,也可以不轴对称。
如上所述,甩油环3所具有的槽33不限于螺纹(4条螺纹)形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也可以如图15(a)所示,是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以轴线x为中心或大致中心而放射状地延伸的槽,另外,还可以如图15(b)所示,是向周向倾斜地延伸的槽。
在密封装置600中,弹性体部20虽然设为具有防尘唇28及中间唇29,但弹性体部20、60也可以不具有防尘唇28及中间唇29,还可以仅具有防尘唇28及中间唇29的任一个。
另外,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600可应用于车辆及通用机械、产业机械等可利用本发明所发挥的效果的所有构成。
<第7实施方式>
图44是用来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700的示意性构成的、沿轴线x的截面上的截面图,图45是将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700的沿轴线x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截面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700是用来实现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的环状间隙的密封的密封装置,在车辆及通用机械中,用于将轴和外壳等上形成的供该轴插入的孔(轴孔)之间密封。例如,用于密封发动机的曲轴和前盖、气缸体及曲轴箱上形成的轴孔即曲轴孔之间的环状空间。另外,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700的应用对象不限于上述。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轴线x方向上的箭头a(参照图44)方向(轴线方向上的一侧)作为内侧,将轴线x方向上的箭头b(参照图44)方向(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作为外侧。更具体来说,内侧是密封对象空间侧(密封对象物侧),是存在润滑油等密封对象物的空间侧,外侧是与内侧相反的一侧。另外,在垂直于轴线x的方向(以下,也称为“径向”)上,将远离轴线x的方向(图44的箭头c方向)作为外周侧,将接近轴线x的方向(图44的箭头d方向)作为内周侧。
如图44所示,密封装置700包括:密封装置主体2,其嵌接在下述作为安装对象的孔中;及甩油环3,其安装在下述作为安装对象的轴上。密封装置主体2包括:加强环10,其绕轴线x呈环状;及弹性体部20,其安装在加强环10上,由弹性体形成,且绕轴线x呈环状。甩油环3具有法兰部31,所述法兰部31是朝向外周侧(箭头c方向)延伸,且绕轴线x呈环状的部分。弹性体部20具有端面唇21,所述端面唇21是在轴线x方向上朝向一侧(内侧、箭头a方向)延伸,在轴线方向x上从另一侧(外侧、箭头b方向侧)接触法兰部31,且绕轴线x呈环状的唇。
在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另一侧(外侧)的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槽33,在端面唇21的内周侧的面即内周面22上,每隔一定间隔地排列而一体地设置有朝向径向倾斜地延伸的多个肋324。另外,关于肋324的构成,于下文进行叙述。
此外,关于密封装置700的密封装置主体2及甩油环3的各基本构成,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密封装置1的密封装置主体2及甩油环3相同,所以这里省略说明,并对具有不同构成的方面进行说明。
在弹性体部20中,端面唇21以轴线x为中心或大致中心,圆环状地从基体部25朝向内侧(箭头a方向)延伸,形成为在密封装置1安装在安装对象中的所需位置上的下述密封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前端部以规定的过盈量(甩油环接触部24)从外侧接触于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端面唇21例如具有随着在轴线x方向上朝向内侧(箭头a方向)而扩径的圆锥筒状的形状。即,如图44、图45所示,端面唇21在沿轴线x的截面(以下,也简称为截面)中,从基体部25向内侧及外周侧相对于轴线x倾斜地延伸。
接下来,对端面唇21的形状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46是图44所示的密封装置700中的弹性体部20的从内周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另外,图47是从内周侧观察到的弹性体部20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以从基体部25起将内周侧的部分中的弹性体部20按沿轴线x的面切断的状态表示。图48是表示沿图47的A-A线的截面的、密封装置主体的局部立体图。如图47至图49所示,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多个肋324在同一或大致同一圆周上,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或大致等角度间隔地排列,且等间距间隔或大致等间距间隔地排列。
肋324是以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距内周面22的高度逐渐降低的方式形成的侧视大致三角形状、且在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截面中截面为大致矩形状的薄板状构件。肋324以朝向前端延伸的延伸方向互不相同的作为第1肋的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及作为第2肋的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作为一组,在周向上设置多个。另外,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及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的基本结构设为相同。
肋324(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及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是与甩油环接触部22a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即,肋324形成为比甩油环接触部22a靠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
具体来说,如图47及图48所示,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的前端部324as中的内侧(外周侧)的最前端即内侧端324ap位于与甩油环接触部22a的外侧(内周侧)的缘部即外侧缘22b沿内周面22且朝向轴线x隔开规定间隔G的位置上。该间隔G是在下述密封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在比基于甩油环3的槽33而产生泵作用的泵区域靠内周侧的区域上,存在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的至少一部分的间隔。
如图45所示,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形成为在密封装置700的使用状态下不与甩油环3接触的形状。即,以在使用状态下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不接触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侧的面即外侧面31d的方式,设定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及间隔G。
在第7实施方式中,如图45至图48所示,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从内侧端324ap朝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的端部即外侧端324ag,距内周面22的高度逐渐变高,但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距内周面22的高度不限于此。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也可以从内侧端324ap跨及外侧端324ag,距内周面22为固定高度,还可以从内侧端324ap朝向外侧端324ag,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变低。另外,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从内侧端324ap跨及外侧端324ag距内周面22的高度也可以是上述变高、变低、及固定等的各种组合。另外,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的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截面中的形状不限于矩形的薄板形状,例如也可以是三角形或四边形、倒U字状等形状。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由于形成为在密封装置700的使用状态下不与甩油环3接触的形状,所以不会因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而增加对甩油环3的滑动阻力。
如图47所示,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以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前端部324as沿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以下,也将其称为“甩油环旋转方向”)的方式延伸。此外,在前端部324as的最前端侧,成为与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相同高度。但是不限于此,前端部324as的最前端侧也可也设置得略高于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另外,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其基端部的外侧端324ag延伸到中间唇29,与该中间唇29一体地相连。但是不限于此,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的外侧端324ag也可以和中间唇29隔着微小间隙而分离。
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具有面向外周侧的外周面324aout及面向内周侧的内周面324ain。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的外周面324aout具有如下功能,即,在润滑油等密封对象物越过甩油环接触部22a及唇接触部32,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该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及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之间的内侧空间P1的情况下,将由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的外周面324bout及中间唇29阻拦而停留的密封对象物沿该外周面324aout从外侧端324ag引导向内侧端324ap。另外,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的内周面324ain具有如下功能,即,在密封对象物越过甩油环接触部22a及唇接触部32,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内侧空间P2的情况下,该将密封对象物沿内周面324ain从前端部324as引导向外侧端324ag。
另一方面,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以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前端部324bs沿与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以下,也将其称为“甩油环逆旋转方向”)的方式延伸,且其基端部的外侧端324bg延伸到中间唇29并一体相连。此外,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与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的基本结构相同,仅其延伸方向不同。
因此,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中,也与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同样地具有面向外周侧的外周面324bout及面向内周侧的内周面324bin。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的外周面324bout具有如下功能,即,在密封对象物越过甩油环接触部22a及唇接触部32,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内侧空间P1的情况下,将该密封对象物从内侧端324bp引导向外侧端324bg。另外,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的内周面324bin具有如下功能,即,在密封对象物越过甩油环接触部22a及唇接触部32,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内侧空间P2的情况下,将密封对象物沿该内周面324bin从前端部324as引导向外侧端324ag。
即,肋324中的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及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以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各自的前端部324as及前端部324bs逐渐分离的大致V字状延伸。这里,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的前端部324as和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的前端部324bs之间以规定间隔T1分离。
此外,在肋324中,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的外侧端324ag和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的外侧端324bg也可以不仅与中间唇29相连,而且外侧端324ag和外侧端324bg还相互直接连接。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的外侧端324ag及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的外侧端324bg优选设置在下述回流区域。由该构成大致V字的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及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构成一对肋324。
在该情况下,如图46所示,在端面唇21上,一对肋324对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沿周向每隔一定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一对肋324的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和与其相邻的另一对肋324的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之间(即相互相邻的2个肋324间的内侧空间P2的开口)设置有一定间隔T2(图47)。这里,一对肋324的间隔T1大于相互相邻的2个肋324间的间隔T2(间隔T1>间隔T2)。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为间隔T1=间隔T2,另外,也可以为间隔T1<间隔T2。
甩油环3是在下述密封装置700的使用状态下安装在轴上的环状的构件,是以轴线x为中心或大致中心的圆环状的构件。甩油环3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密封装置1的甩油环3相同,所以这里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对具有上述构成的密封装置700的作用进行说明。图49是将密封装置700安装在作为安装对象的外壳50、及插入到该外壳50上形成的贯通孔即轴孔51中的轴52上的使用状态下的、密封装置70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外壳50例如是发动机的前盖、或气缸体及曲轴箱,轴孔51是前盖、或气缸体及曲轴箱上形成的曲轴孔。另外,轴52例如是曲轴。
如图49所示,在密封装置700的使用状态下,密封装置主体2被压入至外壳50的轴孔51中而嵌接在轴孔51中,甩油环3紧固嵌接在轴52上而安装在轴52上。更具体来说,加强环10的外周侧圆筒部11a接触于轴孔51的内周面51a,从而实现密封装置主体2对轴孔51的轴心对准,另外,弹性体部20的衬垫部26在轴孔51的内周面51a和加强环10的内周侧圆筒部11b之间在径向上被压缩,衬垫部26密贴在轴孔51的内周面51a,从而实现密封装置主体2和轴孔51之间的密封。另外,甩油环3的圆筒部35被压入至轴52上,圆筒部35的内周面35a密贴在轴52的外周面52a,从而将甩油环3固定于轴52上。
密封装置主体2和甩油环3之间在轴线x方向上的相对位置是以下述方式确定的:在密封装置700的使用状态下,弹性体部20的端面唇21在内周面22的前端21a侧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22a上,接触于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周侧圆盘部31b的外侧面31d的部分即唇接触部32。另外,防尘唇28在前端侧的部分上,从外周侧接触于甩油环3的筒部34。防尘唇28例如接触于甩油环3的圆筒部35的外周面35b。
由此,在密封装置700的使用状态下,端面唇21在甩油环接触部22a上,以甩油环3可滑动的方式接触法兰部31的唇接触部32,端面唇21及甩油环3实现防止润滑油等密封对象物越过甩油环接触部22a及唇接触部32,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内部。另外,防尘唇28以甩油环3的筒部34可滑动的方式接触于筒部34,实现防止异物从外部进入内部。
另外,在密封装置700的使用状态下,形成在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周侧圆盘部31b上的形成4条螺纹的槽33在轴(甩油环3)旋转的情况下,产生泵作用。通过轴(甩油环3)的旋转,在法兰部31和端面唇21之间的空间即狭窄空间S中,在甩油环接触部22a及唇接触部32附近的区域产生泵作用。通过该泵作用,即便在密封对象物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狭窄空间S的情况下,渗出的密封对象物也会从狭窄空间S越过甩油环接触部22a及唇接触部32被送回密封对象物侧。由此,通过甩油环3的法兰部31上形成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抑制密封对象物向狭窄空间S渗出。
在狭窄空间S中,越过由槽33产生泵作用的泵区域而进一步向外部侧渗出的密封对象物通过轴52的旋转,在和泵区域在内周侧上相邻的区域中,向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绕轴线x旋转,并留在回流区域。
在端面唇21上,在内周面22上设置有多个肋324,肋324的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及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从与甩油环接触部22a的外侧缘22b相距间隔G的位置起向内周侧延伸,至少外侧端324ag及外侧端324bg一部分延伸到回流区域中。因此,一边旋转一边欲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通过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中间唇29及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从内周侧被引导向外周侧,从而将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引导到泵区域。利用肋324而被引导到泵区域的密封对象物受到泵作用而被送回密封对象物侧。
图50是用来说明端面唇21的肋324的作用的、用来表示由端面唇21的肋324的作用所引起的密封对象物的流动情况的图。在图50中,如虚线F1所示的那样,在内侧空间P1中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侧的密封对象物碰撞到肋324的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的外周面324bout,并被弹回泵区域侧,或者沿该外周面324bout从内侧端324bp被引导到外侧端324bg,到达中间唇29。并且,到达中间唇29的密封对象物沿该中间唇29的外周侧的面即外周面29a被引导向甩油环旋转方向,到达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到达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的密封对象物沿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的外周面324aout从外侧端324ag被引导到内侧端324ap,并从该内侧端324ap被送回泵区域。
因此,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优选设置成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前端部324as的一部分进入泵区域。由于认为泵区域根据轴的旋转速度,径向的宽度有所变化,所以优选设置成不论轴52的旋转速度是多少,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的前端部324as的一部分都进入泵区域。另外,在设置成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整体存在于回流区域的情况下,将距甩油环接触部22a的外侧缘22b的间隔G设定在能够如上所述将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侧的密封对象物再次送回泵区域的范围。
不过,在一对肋324的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和与其相邻的另一对肋324的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之间(即相互相邻的2个肋324间)形成有间隔T2(图47),因此密封对象物会向内侧空间P2渗出。在内侧空间P2中,入口的间隔T2窄,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的内周面324ain及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的内周面324bin以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所以渗出到内侧空间P2的密封对象物难以从入口出去,容易留在该内侧空间P2。这里,间隔T2虽然小于间隔T1,但是不限于此,间隔T1和间隔T2也可以相同,或间隔T2大于间隔T1。但是,一对肋324的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的前端部324as和与其相邻的另一对肋324的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的前端部324bs相连而不存在间隔T2是不理想的。其原因在于:侵入到由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及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闭合的内侧空间P2中的密封对象物不易返回泵区域。
另外,在甩油环3(轴52)的静止状态下,从甩油环接触部22a及唇接触部32渗出到内侧空间P1的密封对象物会顺着肋324的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的外周面324bout从端面唇21的前端21a流落到密封对象物侧。因此,密封装置700能够在甩油环3(轴52)的静止状态下,实现防止密封对象物向外部渗出。
由此,在密封装置700中,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发挥泵作用的泵区域而进一步渗出到回流区域,也能够将该渗出的密封对象物通过肋324送回泵区域,进而能够利用泵作用送回密封对象物侧。
甩油环3的旋转越高速,则基于甩油环3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越降低。认为其原因在于:甩油环3的旋转越为高速旋转,则泵区域越朝向甩油环接触部22a及唇接触部32侧收缩。因此,在密封对象物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狭窄空间S的情况下,甩油环3的旋转越高速,则进入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越增加。如果在回流区域中回流的密封对象物的量超过能够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的量,那么密封对象物会进一步渗出到内部,有时会进一步渗出到密封装置700的外部。
在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700中,如上所述,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也能够将该渗出的密封对象物通过肋324送回泵区域,进而能够利用泵作用送回密封对象物侧。因此,即便甩油环3的旋转变成高速旋转而导致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增加,也能够将该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通过肋324送回泵区域,能够抑制在回流区域中回流的密封对象物的量超过可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的量。另外,即便因甩油环3的高速旋转而降低泵作用,由于会通过肋324将密封对象物送回泵区域,所以在甩油环3高速旋转时,也能够增多可利用泵作用送回密封对象物侧的密封对象物。在该情况下,也由于轴52的转数越上升,则在回流区域中回流的密封对象物的速度越高,所以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进一步容易被引导到泵区域。另外,由于肋324能够引导密封对象物稳定地留在回流区域,所以能够增加可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的量,即便因甩油环3的高速旋转而导致泵作用降低,也能够抑制密封对象物进一步漏出到外部。另外,即便在甩油环3(轴52)的静止状态下,由于从甩油环接触部22a及唇接触部32渗出到内侧空间P1的密封对象物会顺着肋324的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的外周面324bout,从端面唇21的前端21a流落到密封对象物侧,所以也能够实现防止密封对象物向外部渗出。
由此,根据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700,能够将渗出到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的密封对象物通过肋324的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及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送回密封对象物侧,所以即便在利用由甩油环3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与轴52的旋转速度值无关地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另外,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700也随着甩油环3的旋转,在由端面唇21和该甩油环3所形成的狭窄空间S中,产生该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的空气流动。
该空气通过和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形成的肋324碰撞而被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导出,流向甩油环接触部22a。其结果,因肋324的存在而从狭窄空间S向甩油环接触部22a侧产生的空气流动发挥将从密封对象物侧向狭窄空间S渗出的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所以能够减少润滑油渗出。
尤其是由于甩油环3的转数越上升,则这种空气流动越高,所以空气流动变快,从端面唇21的前端21a流向密封对象物侧的空气的强度也增大,将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进一步增加。由此,根据密封装置700,即便在轴52的旋转速度变成高速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由肋324产生的空气流动的效果来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第8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800进行说明。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800相对于上述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700,在对内侧空间P2新设置径向突起的方面不同。以下,对具有与上述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700相同或类似功能的构成,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并对不同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51及图52所示,第8实施方式中的密封装置800的端面唇21s的特征在于:针对一对肋324的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和与该一对肋324在甩油环旋转方向上相邻的另一对肋324的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之间的内侧空间P2,在该情况下设置1组2个径向突起333。该端面唇21s关于设置径向突起333以外的其它构成,与第7实施方式中的密封装置700的端面唇21相同。
1组径向突起333在同一或大致同一圆周上,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或大致等角度间隔地排列,且等间距间隔或大致等间距间隔地排列。但是不限于2个,也可以是1个,还可以是3个以上。在该情况下,在端面唇21s上,在内侧空间P2设置径向突起333用于从回流区域送回泵区域。
径向突起333从另一侧(内周侧或外侧)朝向一侧(外周侧或内侧),向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螺旋状地延伸,在端面唇21上设置在比端面唇21接触于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22a靠内周侧、且一对肋324的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和与该一对肋324相邻的另一对肋324的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之间的内侧空间P2中。径向突起333从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朝向前端21a侧,向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倾斜地延伸。
即,径向突起333的内侧(外周侧)的端部即内侧端333a朝向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的甩油环接触部22a延伸。径向突起333的外侧(内周侧)的端部即外侧端333b朝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延伸。其中,径向突起333的内侧端333a虽然没有到达甩油环接触部22a,但是前端位置和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的内侧端324ap大致对齐。径向突起333的外侧端333b没有达到中间唇29。即,径向突起333短于肋324。
另外,各径向突起333形成为在密封装置800的使用状态下不与甩油环3接触的形状。即,以在使用状态下径向突起333不接触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侧面31d的方式,设定径向突起333距内周面22的高度。该情况下的径向突起333虽然从内侧端333a朝向外侧端333b,距内周面22的高度逐渐变高,但距内周面22的高度形成为低于肋324。但是不限于此。径向突起333距内周面22的高度也可以高于肋324,另外,也可以相同。
如上所述,径向突起333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沿周向面向外周侧的面即侧面333c和沿周向面向内周侧的面即侧面333d与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正交或大致正交地延伸。例如,侧面333c、333d相对于内周面22倾斜。但是不限于此,侧面333c、333d也可以相对于内周面22正交地延伸。
径向突起333距内周面22的高度不限于上述具体形状。径向突起333也可以从内侧端333a跨及外侧端333b,距内周面22为固定高度,还可以从内侧端333a朝向外侧端333b,距内周面22的高度变低。另外,径向突起333从内侧端333a跨及外侧端333b距内周面22的高度也可以是上述变高、变低、及固定等的各种组合。另外,径向突起333的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截面中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形状,例如是三角形或四边形、梯形、倒U字状等形状。径向突起333由于形成为在密封装置800的使用状态下不与甩油环3接触的形状,所以不会因径向突起333而增加对甩油环3的滑动阻力。
另外,径向突起333的延伸方向的形状可以是从外侧端333b朝向内侧端333a而前端变细的形状,也可以是跨及外侧端333b和内侧端333a之间,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朝向延伸方向变化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形状。另外,径向突起333可以在内侧端333a和外侧端333b之间笔直地延伸,也可以弯曲地延伸。
由此,端面唇21s的特征在于,除了多个肋324(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以外,还在相互相邻的2个肋324间的内侧空间P2中设置有1组2个径向突起333。因此,如图53所示,在密封对象物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的情况下,该密封对象物例如虽然越过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的前端部324as而侵入内侧空间P2,但碰撞到第一个径向突起333的侧面333c,这时密封对象物被弹回泵区域侧,或者沿径向突起333的侧面333c被引导向内侧端333a方向,然后被送回泵区域。在该情况下,密封对象物即便在越过第一个径向突起333时,也会碰撞到第二个径向突起333的侧面333c并被弹回泵区域侧,或者沿径向突起333的侧面333c被引导向内侧端333a方向,然后被送回泵区域。
在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800中,由于在内侧空间P2中设置有多个径向突起333,所以通过这些径向突起333,密封对象物不会滞留在内侧空间P2中,能够被送回泵区域。由此,在密封装置800的端面唇21s上,能够将侵入内侧空间P2的密封对象物也送回泵区域,能够进一步抑制密封对象物漏出到外部。另外,与第7实施方式同样,即便在甩油环3(轴52)的静止状态下,由于从甩油环接触部22a及唇接触部32渗出到内侧空间P1的密封对象物会顺着肋324的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的外周面324bout,从端面唇21s的前端21a向密封对象物侧流落,所以也能够实现防止密封对象物向外部渗出。
由此,在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800中,即便在利用由甩油环3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和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700相同的作用效果,于是,能够不论轴52的旋转速度值是多少,都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第9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900进行说明。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900相对于上述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800,在不仅对内侧空间P2,而且对内侧空间P1也设置径向突起的方面不同。以下,对具有与上述本发明的第7、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700、800相同或类似功能的构成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并对不同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54及图55所示,第9实施方式中的端面唇21v的特征在于,除了设置在内侧空间P2中的1组(2个)径向突起333以外,在该情况下还对肋324的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和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之间的内侧空间P1设置有1组3个径向突起333。另外,设置在内侧空间P1中的径向突起333也和设置在内侧空间P2中的径向突起333相同。
由此,端面唇21v的特征在于,除了多个肋324(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以外,还对肋324间的内侧空间P1及内侧空间P2双方设置了多个径向突起333。因此,如图56所示,在密封对象物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而侵入内侧空间P1的情况下,该密封对象物碰撞到第一个径向突起333的侧面333c,这时密封对象物被弹回泵区域侧,或者沿径向突起333的侧面333c被引导向内侧端333a方向,然后被送回泵区域。
即,在第9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900中,由于在内侧空间P1中设置有3个径向突起333,所以能够分3阶段将密封对象物全部有效率地送回泵区域而不使其滞留。此外,在端面唇21v上,与第7实施方式同样,能够沿肋324的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的外周面324bout、中间唇29、及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a的外周面324aout将密封对象物送回泵区域,因此能够与径向突起333一起,进一步抑制密封对象物漏出到外部。另外,与第7、第8实施方式同样,即便在甩油环3(轴52)的静止状态下,由于从甩油环接触部22a及唇接触部32渗出到内侧空间P1的密封对象物会顺着肋324的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24b的外周面324bout,从端面唇21的前端21a向密封对象物侧流落,所以也能够实现防止密封对象物向外部渗出。
由此,在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900中,即便在利用由甩油环3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与轴52的旋转速度值无关地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此外,径向突起333虽然设为螺旋状(漩涡状)地延伸,但也可以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直线状或弯曲状地延伸。另外,径向突起333各自的侧面333c、333d可以是平面状,另外,也可以是曲面状。
如上所述,甩油环3所具有的槽33不限于螺纹(4条螺纹)形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也可以如图15(a)所示,是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以轴线x为中心或大致中心而放射状地延伸的槽,另外,还可以如图15(b)所示,是向周向倾斜地延伸的槽。
在密封装置700、800、900中,弹性体部20虽然设为具有防尘唇28及中间唇29,但弹性体部20也可以不具有防尘唇28及中间唇29,还可以仅具有防尘唇28及中间唇29的任一个。
另外,第7至第9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700、800、900虽然设为应用于发动机的曲轴孔,但本发明所涉及的密封装置的应用对象不限于此,可对其它车辆及通用机械、产业机械等可利用本发明所发挥的效果的所有构成应用本发明。
另外,可推测第8、第9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800、900也能够获得以下效果。随着甩油环3的旋转,在由端面唇21和该甩油环3所形成的狭窄空间S中,产生该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的空气流动。
该空气通过和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形成的肋324及多个径向突起333碰撞而被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导出,流向甩油环接触部22a。其结果,因肋324及多个径向突起333的存在而从狭窄空间S向甩油环接触部22a侧产生的空气流动发挥将从密封对象物侧向狭窄空间S渗出的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所以能够减少润滑油渗出。
尤其是由于甩油环3的转数越上升,则这种空气流动越高,所以空气流动变快,从端面唇21的前端21a流向密封对象物侧的空气的强度也增大,将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由此,根据密封装置800、900,即便在轴52的旋转速度变成高速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由肋324及多个径向突起333所产生的空气流动的效果来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第10实施方式>
图57是用来表示本发明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000的示意性构成的、沿轴线x的截面上的截面图,图58是将本发明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000的沿轴线x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截面图。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000是用来实现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的环状间隙的密封的密封装置,在车辆及通用机械中,用于将轴和外壳等上形成的供该轴插入的孔(轴孔)之间密封。例如,用于密封发动机的曲轴和前盖、气缸体及曲轴箱上形成的轴孔即曲轴孔之间的环状空间。另外,本发明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000的应用对象不限于上述。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轴线x方向上的箭头a(参照图57)方向(轴线方向上的一侧)作为内侧,将轴线x方向上的箭头b(参照图57)方向(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作为外侧。更具体来说,内侧是密封对象空间侧(密封对象物侧),是存在润滑油等密封对象物的空间侧,外侧是与内侧相反的一侧。另外,在垂直于轴线x的方向(以下,也称为“径向”)上,将远离轴线x的方向(图57的箭头c方向)作为外周侧,将接近轴线x的方向(图57的箭头d方向)作为内周侧。
如图57所示,密封装置1000包括:密封装置主体2,其嵌接在下述作为安装对象的孔中;甩油环3,其安装在下述作为安装对象的轴上。密封装置主体2包括:加强环10,其绕轴线x呈环状;及弹性体部20,其安装在加强环10上,由弹性体形成,且绕轴线x呈环状。甩油环3具有法兰部31,所述法兰部31是朝向外周侧(箭头c方向)延伸,且绕轴线x呈环状的部分。弹性体部20具有端面唇21,所述端面唇21是在轴线x方向上朝向一侧(内侧、箭头a方向)延伸,在轴线方向x上从另一侧(外侧、箭头b方向侧)接触法兰部31,且绕轴线x呈环状的唇。
在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另一侧(外侧)形成有至少一个槽33,在端面唇21的内周侧的面(内周面22)上,在周向上排列形成有多个凹状部423。如下所述,凹状部423形成为从另一侧(外侧)朝向一侧(内侧),向下述轴(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螺旋状地延伸的凹陷,且在端面唇21上,形成在比端面唇21接触甩油环3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24靠内周侧的位置。
另外,关于密封装置1000的密封装置主体2及甩油环3的基本构成,由于和第1实施方式中的密封装置1的密封装置主体2及甩油环3相同,所以这里省略说明,并对具有不同构成的方面进行说明。
这里,对端面唇21的形状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59是从内周侧观察到的弹性体部20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以从基体部25起将内周侧的部分中的弹性体部20按沿轴线x的面切断的状态表示。如图59所示,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多个凹状部423在同一或大致同一圆周上,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或大致等角度间隔地排列,且等间距间隔或大致等间距间隔地排列。如上所述,各凹状部423从外侧(图59中的下侧)朝向内侧(图5中的上侧),向下述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螺旋状地延伸。即,各凹状部423从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朝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向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倾斜地延伸。
另外,各凹状部423是与甩油环接触部24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形成为比甩油环接触部24靠内周侧(外侧)、即比甩油环接触部24靠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
在端面唇21上,凹状部423是与甩油环接触部24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具体来说,如图59所示,凹状部423的内侧(外周侧)的端部即内侧端423a在沿内周面22且沿轴线x的方向上位于与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内周侧)的缘部即外侧缘424a隔开规定间隔G的位置上。该间隔G是在下述密封装置1000的使用状态下,使在比基于甩油环3的槽33而产生泵作用的区域靠内周侧的区域上,存在凹状部423的至少一部分的间隔。
另外,如图60所示,各凹状部423形成为凹状空间,所述凹状空间在密封装置1000的使用状态下,与甩油环3的外侧面31d对置,且在内周面22上具有随着从外周侧(箭头c方向)朝向内周侧(箭头d方向)而逐渐变深那样的规定形状的凹陷。
在第10实施方式中,如图60、61所示,凹状部423具有从内侧端423a朝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的端部即外侧端423b,距内周面22逐渐变深那样的规定深度。但是凹状部423距内周面22的深度不限于此。
凹状部423具有划分出该凹状部423的外周侧的侧面423c及内周侧的侧面423d,是从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以截面三角形状凹陷的凹状的槽。凹状部423可以从内侧端423a跨及外侧端423b,距内周面22以固定深度凹陷,也可以从内侧端423a朝向外侧端423b,距内周面22的深度逐渐变深。另外,凹状部423从内侧端423a跨及外侧端423b距内周面22的深度也可以是上述逐渐变深、逐渐变浅、及固定等的各种组合。另外,与凹状部42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形状,例如是三角形或四边形、倒U字状等形状。在密封装置1000的使用状态下,凹状部423是凹状的槽,不会从内周面22突出,所以完全不会因凹状部423而增加对甩油环3的滑动阻力。
另外,如图59所示,凹状部423的延伸方向的形状是从外侧端423b朝向内侧端423a而前端变细的形状。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跨及外侧端423b和内侧端423a之间,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为固定宽度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形状。另外,凹状部423可以沿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在内侧端423a和外侧端423b之间笔直地延伸,或者也可以像略微呈曲线那样弯曲状地延伸。不过,凹状部423的前端的形状变成前端变细、或者变成平滑地与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相连的形状的话,就由凹状部423所产生的空气(气流)不紊乱的方面来说是优选的,另外,就成形性方面来说也是优选的。
另外,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除了多个凹状部423以外,还可以形成未图示的副凹状部。具体来说,在多个凹状部423之间,也可以排列有与该凹状部423具有同一形状,但与该凹状部423相比全长短且整体深度浅的副凹状部。
接下来,对具有上述构成的密封装置1000的作用进行说明。图60是将密封装置1000安装在作为安装对象的外壳50、及插入到该外壳50上形成的贯通孔即轴孔51中的轴52上的使用状态下的、密封装置100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外壳50例如是发动机的前盖、或气缸体及曲轴箱,轴孔51是前盖、或气缸体及曲轴箱上形成的曲轴孔。另外,轴52例如是曲轴。
如图60所示,在密封装置1000的使用状态下,密封装置主体2被压入至轴孔51中而嵌接在轴孔51中,甩油环3紧固嵌接在轴52上而安装在轴52上。更具体来说,加强环10的外周侧圆筒部11a接触于轴孔51的内周面51a,从而实现密封装置主体2对轴孔51的轴心对准,另外,弹性体部20的衬垫部26在轴孔51的内周面51a和加强环10的内周侧圆筒部11b之间在径向上被压缩,衬垫部26密贴在轴孔51的内周面51a,从而实现密封装置主体2和轴孔51之间的密封。另外,甩油环3的圆筒部35被压入至轴52上,圆筒部35的内周面35a密贴在轴52的外周面52a,从而将甩油环3固定于轴52上。
密封装置主体2和甩油环3之间在轴线x方向上的相对位置是以下述方式确定的:在密封装置1000的使用状态下,弹性体部20的端面唇21在内周面22的前端21a侧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24上,接触于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周侧圆盘部31b的外侧面31d的部分即唇接触部32。另外,防尘唇28在前端侧的部分上,从外周侧接触于甩油环3的筒部34。防尘唇28例如接触于甩油环3的圆筒部35的外周面35b。
由此,在密封装置1000的使用状态下,端面唇21在甩油环接触部24上可滑动地接触法兰部31的唇接触部32,端面唇21及甩油环3实现防止润滑油等密封对象物越过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内部。另外,防尘唇28可滑动地接触于甩油环3的筒部34的内周面,实现防止异物从外部进入内部。
另外,在密封装置1000的使用状态下,形成在甩油环3的法兰部31的外周侧圆盘部31b上的形成4条螺纹的槽33在轴52(甩油环3)旋转的情况下,产生泵作用。通过轴52(甩油环3)的旋转,在法兰部31和端面唇21之间的空间即狭窄空间S中,在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附近的区域产生泵作用。通过该泵作用,即便在密封对象物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狭窄空间S的情况下,渗出的密封对象物也会从狭窄空间S越过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被送回密封对象物侧。由此,通过甩油环3的法兰部31上形成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抑制密封对象物向狭窄空间S渗出。
在狭窄空间S中,越过由槽33产生泵作用的泵区域而进一步向外部侧渗出的密封对象物通过轴52的旋转,在和泵区域在内周侧上相邻的区域中,向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绕轴线x旋转,并留在回流区域。
在端面唇21上,在内周面22沿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交替地形成了多个凹状部423,凹状部423从与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相距间隔G的位置起朝向内周侧延伸,至少一部分延伸到回流区域中。因此,旋转并停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碰撞到凹状部423,或者旋转并停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沿凹状部423的内周侧的侧面423d,从该凹状部423的外侧(内周侧)的端部即外侧端423b侧被引导到内侧(外周侧)的端部即内侧端423a及内侧端433a,从而将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引导到泵区域。利用凹状部423而被引导到泵区域的密封对象物受到泵作用而被送回密封对象物侧。
图61是用来说明端面唇21的凹状部423的作用的、用来表示由端面唇21的凹状部423的作用所引起的密封对象物的流动情况的图。在图61中,如虚线所示的那样,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侧的密封对象物碰撞到凹状部423的内周侧的侧面423d,并被弹回泵区域侧,或者如虚线及点划线所示的那样,沿凹状部423的内周侧的侧面423d被引导到内侧端423a,并从内侧端423a被送回泵区域。因此,凹状部423优选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形成为内侧端423a侧的一部分进入泵区域。认为泵区域根据轴的旋转速度,径向的宽度有所变化,因此,优选形成为不论轴的旋转速度是多少,凹状部423的内侧端423a侧的一部分都进入泵区域。另外,在形成为凹状部423整体存在于回流区域的情况下,将距甩油环接触部24的外侧缘24a的间隔G设定在能够如上所述将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侧的密封对象物再次送回泵区域的范围。
另外,也有密封对象物即便碰撞到凹状部423的内周侧的侧面423d也没有被弹回,且没有沿内周侧的侧面423d被引导到内侧端423a,而是如虚线所示的那样,越过内周侧的侧面423d,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进一步前进。因此,凹状部423优选排列为在轴线x方向上从内周侧(外侧)向外周侧(内侧)观察时,和在轴52(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侧上相邻的凹状部423部分地重叠。其原因在于:如图61左侧的虚线所示的那样,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内侧端423a侧的凹状部423而流向端面唇21的根部21b侧,该密封对象物也会撞上在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侧上相邻的凹状部423的内周侧的侧面423d,从而能够将密封对象物沿内周侧的侧面423d引导到内侧端423a,并从内侧端423a送回泵区域。另外,即便在存在越过该凹状部423的内周侧的侧面423d的密封对象物的情况下,也会碰撞到其旁相邻的凹状部423的内周侧的侧面423d,从而将密封对象物沿该内周侧的侧面423d引导到内侧端423a,所以在该情况下,能够分3阶段一边延缓密封对象物的行进速度,一边将其送回泵区域。由此,若密封对象物的侵入角度与甩油环旋转方向接近平行,则会对凹状部423双方碰撞多次,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避免密封对象物从泵区域渗出到回流区域侧。
另外,为了提高如上所述利用相互相邻的凹状部423彼此将密封对象物送回泵区域的功能,优选调整凹状部423的延伸方向(角度)或相互相邻的凹状部423间的间隔(间距),以增大凹状部423在轴线x方向上从内周侧向外周侧观察时重叠的部分。另外,为了使端面唇21在周向上均等地具有上述凹状部423的功能,凹状部423优选相互等间隔地相邻。
由此,在密封装置1000中,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发挥泵作用的泵区域而进一步渗出到回流区域,也能够将该渗出的密封对象物通过凹状部423送回泵区域,进而能够利用泵作用送回密封对象物侧。由此,根据密封装置1000,通过端面唇21上形成的多个凹状部423,能够更有效地发挥由甩油环3上形成的槽33所发挥的泵作用,能够比以往更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另外,凹状部423由于比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凹陷,不会接触于甩油环3,所以根据密封装置1000,能够不增加对甩油环3的滑动阻力而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甩油环3的旋转越高速,则基于甩油环3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越降低。认为其原因在于:甩油环3的旋转越为高速旋转,则泵区域越朝向甩油环接触部24及唇接触部32侧收缩。因此,在密封对象物从密封对象物侧渗出到狭窄空间S的情况下,甩油环3的旋转越高速,则进入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越增加。如果在回流区域中回流的密封对象物的量超过能够留在回流区域中的密封对象物的量,那么密封对象物会进一步渗出到内部,有时会进一步渗出到密封装置1000的外部。
在本发明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000中,如上所述,即便密封对象物越过泵区域而渗出到回流区域,也能够将该渗出的密封对象物通过多个凹状部423送回泵区域,进而能够利用泵作用送回密封对象物侧。因此,即便甩油环3的旋转变成高速旋转而导致留在回流区域中的密封对象物增加,也能够将该留在回流区域中的密封对象物通过多个凹状部423送回泵区域,能够抑制在回流区域中回流的密封对象物的量超过可留在回流区域的密封对象物的量。另外,即便因甩油环3的高速旋转而降低泵作用,由于会通过多个凹状部423将密封对象物送回泵区域,所以在甩油环3高速旋转时,也能够增多可利用泵作用而送回密封对象物侧的密封对象物。在该情况下,也由于轴52的转数越上升,则在回流区域中回流的密封对象物的速度越高,所以留在回流区域中的密封对象物进一步容易被引导到泵区域。
由此,根据本发明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000,即便在利用由甩油环3的槽33所产生的泵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与轴52的旋转速度值无关地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另外,根据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密封装置1000,随着甩油环3的旋转,在由端面唇21和该甩油环3所形成的狭窄空间S中,产生该甩油环3的旋转方向的空气流动。
该空气通过和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形成的凹状部423的侧面423c、423d碰撞而被向端面唇21的前端21a侧导出,流向甩油环接触部24。其结果,因凹状部423的存在而从狭窄空间S向密封对象物侧产生的空气流动发挥将从密封对象物侧向狭窄空间S渗出的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所以能够减少润滑油渗出。
尤其是由于甩油环3的转数越上升,则这种空气流动越高,所以空气流动变快,从端面唇21的前端21a流向密封对象物侧的空气的强度也增大,将润滑油推回泵区域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由此,根据密封装置1000,即便在轴52的旋转速度变成高速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由凹状部423所产生的空气流动的效果来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
此外,在密封装置1000中,为了提高仅使用凹状部423来抑制密封对象物渗出的效果,只要增加凹状部423的条数即可,但是在相邻的凹状部423彼此不接触的范围内增加条数是有限度的。然而,在密封装置1000中,由于凹状部423是前端变细形状,所以在相邻的凹状部423彼此的前端侧形成了周向的空间,也可以在这里没有困难地配置副凹状部。由此,与仅有凹状部423的情况相比,能够利用由副凹状部获得的协同效应来有效率地抑制渗出。特别是在密封装置1000中,由于在端面唇21的内周面22上,能够将副凹状部配置在周长较长的靠近外周侧的前端部分,所以与配置在内周面22的周长较短的靠近内周侧的部分相比,能够配置更多个数。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对本发明的密封装置以用于密封发动机的曲轴和前盖、气缸体及曲轴箱上形成的轴孔即曲轴孔之间的环状空间的情况作为一例进行了叙述,但不限于此,能够用于密封电机、特别是电动汽车用电机的电机轴和外壳之间的环状空间。
标号说明
1、5、300密封装置;2、6密封装置主体;3甩油环;10加强环;11筒部;11a外周侧圆筒部;11b内周侧圆筒部;11c连接部;12、14圆盘部;13锥环部;20、60弹性体部;21、121端面唇;21a前端;21b根部;22内周面;23、61、123突起;23a、61a内侧端;23b、61b外侧端;23c、23d、61c、61d侧面;22a、24甩油环接触部;24a外侧缘;25基体部;26衬垫部;27后罩部;28防尘唇;29中间唇;31法兰部;31a内周侧圆盘部;31b外周侧圆盘部;31c连接部;31d外侧面;32唇接触部;33槽;34筒部;35圆筒部;35a内周面;35b外周面;50外壳;51轴孔;51a内周面;52轴;52a外周面;;61e端面;223、61s主突起;233副突起;240正转突起群;241、242、243正转突起;241a、242a、243a、251a、252a、253a内侧端;241b、242b、243b、251b、252b、253b外侧端;241c、242c、243c、241d、242d、243d、251c、252c、253c、251d、252d、253d侧面;250反转突起群;251、252、253反转突起;Lf1、Lf2、Lf3、324肋;324a甩油环旋转方向肋;324b甩油环逆旋转方向肋;333径向突起;423凹状部;Lr1、Lr2、Lr3延伸方向长度;αf1、αf2、αf3、αr1、αr2、αr3倾斜角;G间隔;S狭窄空间;x轴线。

Claims (32)

1.一种密封装置,其用于密封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的环状间隙,其特征在于,包括:
密封装置主体,其嵌接在所述孔中;及
甩油环,其安装在所述轴上;
所述密封装置主体具有:加强环,其绕轴线呈环状;及弹性体部,其安装在该加强环上,由弹性体形成,并且所述弹性体部绕所述轴线呈环状;
所述甩油环具有法兰部,所述法兰部是朝向外周侧延伸,且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部分;
所述弹性体部具有端面唇,所述端面唇是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唇,其在轴线方向上朝向一侧延伸,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从另一侧接触所述法兰部;
在所述甩油环的所述法兰部的所述另一侧形成有至少一个槽;
在所述端面唇的内周侧的面沿周向排列形成有多个突起;
所述突起从所述另一侧朝向所述一侧,沿所述轴的旋转方向螺旋状地延伸,且在所述端面唇上形成在比所述端面唇接触所述甩油环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靠内周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在所述端面唇上以与所述甩油环接触部隔开间隔的方式被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从所述密封装置中的回流区域到达泵区域以与所述甩油环接触部隔开所述间隔的方式被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内周侧向外周侧观察时,所述突起与在所述轴的旋转方向侧上相邻的所述突起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部分地重叠。
5.一种密封装置,其用于密封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的环状间隙,其特征在于,包括:
密封装置主体,其嵌接在所述孔中;及
甩油环,其安装在所述轴上;
所述密封装置主体具有:加强环,其绕轴线呈环状;及弹性体部,其安装在该加强环上,并由弹性体形成,所述弹性体部绕所述轴线呈环状;
所述甩油环具有法兰部,所述法兰部是朝向外周侧延伸,且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部分;
所述弹性体部具有端面唇,所述端面唇是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唇,其在轴线方向上朝向一侧延伸,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从另一侧接触所述法兰部;
在所述甩油环的所述法兰部的所述另一侧形成有至少一个槽;
在所述端面唇的内周侧的面上,沿周向按一定间隔排列形成有多个突起;
所述突起以至少前端部沿所述轴的旋转方向的方式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部从所述突起的主体部的规定位置弯曲地形成,且以该前端部沿所述轴的旋转方向的方式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部从所述突起的主体部的规定位置弯折地形成为曲柄状或S字状,且以该前端部沿所述轴的旋转方向的方式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整体从所述端面唇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弯曲形成为凸状,且以所述前端部沿所述轴的旋转方向的方式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内周侧向外周侧观察时,所述突起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部分地重叠。
10.一种密封装置,其用于密封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的环状间隙,其特征在于,包括:
密封装置主体,其嵌接在所述孔中;及
甩油环,其安装在所述轴上;
所述密封装置主体具有:加强环,其绕轴线呈环状;及弹性体部,其安装在该加强环上,并由弹性体形成,所述弹性体部绕所述轴线呈环状;
所述甩油环具有法兰部,所述法兰部是朝向外周侧延伸,且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部分;
所述弹性体部具有端面唇,所述端面唇是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唇,其在轴线方向上朝向一侧延伸,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从另一侧接触所述法兰部;
在所述甩油环的所述法兰部的所述另一侧形成有至少一个槽;
在所述端面唇的内周侧的面沿周向排列形成有多个主突起;
在所述端面唇的内周侧的面上,除了所述多个主突起以外,还形成有与所述多个主突起平行,且短于所述多个主突起的多个副突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副突起交替地配置在所述多个主突起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副突起配置在比所述多个主突起靠外周侧的端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突起及所述副突起在所述端面唇上,形成在比所述端面唇接触所述甩油环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靠内周侧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内周侧向外周侧观察时,所述主突起及所述副突起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部分地重叠。
15.一种密封装置,其用于密封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的环状间隙,其特征在于,包括:
密封装置主体,其嵌接在所述孔中;及
甩油环,其安装在所述轴上;
所述密封装置主体具有:加强环,其绕轴线呈环状;及弹性体部,其安装在该加强环上,并由弹性体形成,所述弹性体部绕所述轴线呈环状;
所述甩油环具有法兰部,所述法兰部是朝向外周侧延伸,且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部分;
所述弹性体部具有端面唇,所述端面唇是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唇,其在轴线方向上朝向一侧延伸,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从另一侧接触所述法兰部;
在所述甩油环的所述法兰部的所述另一侧形成有至少一个槽;
在所述端面唇的内周侧的面沿周向交替地排列形成有正转突起群与反转突起群;
所述正转突起群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突起,该突起从所述另一侧朝向所述一侧,沿所述轴的正转方向倾斜地延伸,在所述端面唇上形成在比所述端面唇接触所述甩油环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靠内周侧的位置;
所述反转突起群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突起,该突起从所述另一侧朝向所述一侧,向所述轴的反转方向倾斜地延伸,在所述端面唇上形成在比所述端面唇接触所述甩油环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靠内周侧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转突起群的所述多个突起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分别不同,且
所述反转突起群的所述多个突起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分别不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转突起群的所述多个突起越靠正转方向侧,所述延伸方向的长度越长,且
所述反转突起群的所述多个突起越靠反转方向侧,所述延伸方向的长度越长。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转突起群的所述多个突起的延伸方向分别不同,且
所述反转突起群的所述多个突起的延伸方向分别不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转突起群的所述多个突起和所述反转突起群的所述多个突起线对称。
20.一种密封装置,其用于密封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的环状间隙,其特征在于,包括:
密封装置主体,其嵌接在所述孔中;及
甩油环,其安装在所述轴上;
所述密封装置主体具有:加强环,其绕轴线呈环状;及弹性体部,其安装在该加强环上,并由弹性体形成,所述弹性体部绕所述轴线呈环状;
所述甩油环具有法兰部,所述法兰部是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延伸,且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部分;
所述弹性体部具有端面唇,所述端面唇是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唇,其在轴线方向上朝向一侧延伸,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从另一侧接触所述法兰部;
在所述甩油环的所述法兰部的所述另一侧形成有至少一个槽;
在所述端面唇的内周侧的面上设置有多个肋;且
所述肋以第1肋及第2肋为一对的方式,沿周向排列配置有多个,所述第1肋以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该肋的前端部以沿所述甩油环的旋转方向的方式延伸,所述第2肋以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该肋的前端部以沿与所述甩油环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方式延伸。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肋的前端部及所述第2肋的前端部以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相互分离的大致V字状延伸。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甩油环具有安装在所述轴上的圆筒部;
所述端面唇具有:防尘唇,其朝向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且外侧延伸;及中间唇,其在所述端面唇和所述防尘唇之间,朝向所述圆筒部的内周面且内侧延伸;
所述肋的与所述前端部为相反侧的基端部延伸到所述中间唇,与该中间唇形成为一体。
23.根据权利要求20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在所述端面唇上,以与所述端面唇接触所述甩油环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隔开间隔的方式被形成。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中的所述第1肋和与该肋相邻的其它肋中的所述第2肋在周向上相距规定距离地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肋中的所述第1肋和与该肋相邻的其它肋中的所述第2肋之间设置有径向突起,所述径向突起从另一侧朝向一侧,沿所述甩油环的旋转方向倾斜地设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肋中的一对肋、即所述第1肋和所述第2肋之间也设置有径向突起,所述径向突起从另一侧朝向一侧,沿所述甩油环的旋转方向倾斜地设置。
27.一种密封装置,其用于密封轴和该轴所插入的孔之间的环状间隙,其特征在于,包括:
密封装置主体,其嵌接在所述孔中;及
甩油环,其安装在所述轴上;
所述密封装置主体具有:加强环,其绕轴线呈环状;及弹性体部,其安装在该加强环上,并由弹性体形成,所述弹性体部绕所述轴线呈环状;
所述甩油环具有法兰部,所述法兰部是朝向外周侧延伸,且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部分;
所述弹性体部具有端面唇,所述端面唇是绕所述轴线呈环状的唇,其在轴线方向上朝向一侧延伸,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从另一侧接触所述法兰部;
在所述甩油环的所述法兰部的所述另一侧形成有至少一个槽;且
在所述端面唇的内周侧的面沿周向按一定间隔排列形成有从该内周侧的面凹陷的多个凹状部。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状部以至少前端侧凹部沿所述轴的旋转方向的方式延伸。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状部在所述端面唇上以与所述端面唇接触所述甩油环的部分即甩油环接触部隔开间隔的方式被形成。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状部从所述密封装置中的回流区域到达泵区域,以与所述甩油环接触部隔开所述间隔的方式被形成。
31.根据权利要求27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内周侧向外周侧观察时,所述凹状部与在所述轴的旋转方向侧上相邻的所述凹状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部分地重叠。
32.根据权利要求1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甩油环上形成的槽是螺纹槽。
CN201780073264.1A 2016-11-25 2017-11-24 密封装置 Active CN1099969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29466 2016-11-25
JP2016-229466 2016-11-25
JP2017-053625 2017-03-17
JP2017053625 2017-03-17
JP2017-096981 2017-05-16
JP2017096981 2017-05-16
JP2017127326 2017-06-29
JP2017-127326 2017-06-29
JP2017128055 2017-06-29
JP2017-128055 2017-06-29
JP2017-128857 2017-06-30
JP2017128857 2017-06-30
PCT/JP2017/042301 WO2018097268A1 (ja) 2016-11-25 2017-11-24 密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96982A true CN109996982A (zh) 2019-07-09
CN109996982B CN109996982B (zh) 2020-11-24

Family

ID=62194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3264.1A Active CN109996982B (zh) 2016-11-25 2017-11-24 密封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87042B2 (zh)
EP (1) EP3546806B1 (zh)
JP (1) JP6432721B2 (zh)
CN (1) CN109996982B (zh)
WO (1) WO20180972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55142B2 (ja) * 2015-11-30 2017-12-27 Nok株式会社 密封装置
DE102017208574A1 (de) * 2017-05-19 2018-11-22 Trelleborg Sealing Solutions Germany Gmbh Rotationsdichtungsanordnung unt Rotationsdichtung mit Rückförderfunktion
JP2018204642A (ja) * 2017-05-31 2018-12-27 中西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用シール
DE102017012166A1 (de) * 2017-12-22 2019-06-27 Kaco Gmbh + Co. Kg Radialwellendichtung
EP3822521A4 (en) * 2018-07-09 2022-03-16 NOK Corporation SEALING DEVICE
WO2020045071A1 (ja) * 2018-08-28 2020-03-05 Nok株式会社 密封装置
US10934970B2 (en) 2018-09-10 2021-03-02 Caterpillar Inc. Crankshaft seal
DE102019002953A1 (de) * 2019-04-18 2020-10-22 Kaco Gmbh + Co. Kg Radialwellendichtung
DE102020209677A1 (de) * 2020-07-31 2022-02-03 Aktiebolaget Skf Lageranordnung
JP7455711B2 (ja) 2020-09-15 2024-03-26 キーパー株式会社 オイルシール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73864A (ja) * 2004-03-26 2005-10-06 Nok Corp 密封装置
CN1934379A (zh) * 2004-03-23 2007-03-21 Nok株式会社 带转动检测元件的密封装置
JP4471079B2 (ja) * 2003-11-19 2010-06-02 Nok株式会社 密封装置
US20110193294A1 (en) * 2007-08-10 2011-08-11 Nok Corporation Sealing device
CN104160167A (zh) * 2012-02-07 2014-11-19 Ntn株式会社 车轮轴承装置
WO2015190450A1 (ja) * 2014-06-10 2015-12-17 Nok株式会社 密封装置
JP6252622B2 (ja) * 2011-11-29 2017-12-2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組み合わせシールリング付転がり軸受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19256A1 (fr) 1978-03-10 1979-10-05 Rhone Poulenc Ind Procede de separation des terres rares
JP2558504B2 (ja) 1988-06-13 1996-11-27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オイルシール
JPH0649971Y2 (ja) * 1989-09-18 1994-12-14 株式会社荒井製作所 両回転用シール
JP4053615B2 (ja) * 1995-12-27 2008-02-2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オイルシール
JP2000028005A (ja) * 1998-07-13 2000-01-25 Nok Corp 密封装置
JP2000179700A (ja) * 1998-12-17 2000-06-27 Nok Corp 密封装置
JP4748319B2 (ja) 2004-03-23 2011-08-17 Nok株式会社 回転検出要素付き密封装置
EP2058563B1 (en) * 2007-11-06 2010-07-28 CORCOS INDUSTRIALE S.a.s. di Externa Italia S.r.l. Seal assembly for a rotating member
US20130175763A1 (en) * 2012-01-10 2013-07-11 Freudenberg-Nok General Partnership Lubricated Shaft Seal
EP2816262B1 (en) * 2012-02-15 2020-06-17 Eagle Industry Co., Ltd. Shaft-sealing device
JP5637172B2 (ja) 2012-04-27 2014-12-10 Nok株式会社 密封装置
JP6054135B2 (ja) * 2012-10-23 2016-12-27 Nok株式会社 オイルシール
US10267422B2 (en) * 2015-01-08 2019-04-23 Nok Corporation Sealing device
WO2016158718A1 (ja) * 2015-04-02 2016-10-06 Nok株式会社 密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71079B2 (ja) * 2003-11-19 2010-06-02 Nok株式会社 密封装置
CN1934379A (zh) * 2004-03-23 2007-03-21 Nok株式会社 带转动检测元件的密封装置
JP2005273864A (ja) * 2004-03-26 2005-10-06 Nok Corp 密封装置
US20110193294A1 (en) * 2007-08-10 2011-08-11 Nok Corporation Sealing device
JP6252622B2 (ja) * 2011-11-29 2017-12-2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組み合わせシールリング付転がり軸受ユニット
CN104160167A (zh) * 2012-02-07 2014-11-19 Ntn株式会社 车轮轴承装置
WO2015190450A1 (ja) * 2014-06-10 2015-12-17 Nok株式会社 密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32721B2 (ja) 2018-12-05
US11287042B2 (en) 2022-03-29
US20190277403A1 (en) 2019-09-12
CN109996982B (zh) 2020-11-24
EP3546806A1 (en) 2019-10-02
WO2018097268A1 (ja) 2018-05-31
EP3546806B1 (en) 2023-03-15
JPWO2018097268A1 (ja) 2018-11-22
EP3546806A4 (en) 2020-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96982A (zh) 密封装置
CN102792057B (zh) 扭转振动减振器
CN106133355B (zh) 滚动轴承
JP6857479B2 (ja) 密封装置
JP7429278B2 (ja) 密封装置
JPS5941060B2 (ja) 軸パツキンリング
CN108431448B (zh) 使用环状的凹陷部和密封装置的密封结构
JP2017180599A (ja) 密封装置及び密封装置付転がり軸受ユニット
US20180045318A1 (en) Sealing device
CN110709632B (zh) 密封装置
JPWO2019009053A1 (ja) 密封装置
CN104061234B (zh) 特别用于转向柱的预应力滚动轴承
CN106662156B (zh) 轴承装置和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5387076A (zh) 滚动轴承
US10711899B2 (en) Seal device
CN107429846A (zh) 密封装置
WO2020039982A1 (ja) 密封装置及びスリンガーの作製方法
DE102017210536A1 (de) Impulsring und Sensorlagereinheit mit einem derartigen Impulsring
JP3201207U (ja) 密封構造
KR102452698B1 (ko) 휠 베어링 및 이의 씰링부재 변형방법
JP6890489B2 (ja) 密封装置
JP2018204743A (ja) 密封装置
JP2008190663A (ja) 玉軸受
JP2003075194A (ja) パルサリングの着磁方法
JP2020002964A (ja) 密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