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63972A - 在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上形成针脚的针、具有多个这种针的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以及这种针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在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上形成针脚的针、具有多个这种针的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以及这种针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63972A
CN109963972A CN201780061767.7A CN201780061767A CN109963972A CN 109963972 A CN109963972 A CN 109963972A CN 201780061767 A CN201780061767 A CN 201780061767A CN 109963972 A CN109963972 A CN 1099639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knitting machine
main body
pinhock
transmitt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6176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乌尓里希·霍夫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99639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639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6Sliding-tongue nee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上形成针脚的针,其具有主体(1)、针钩(2)和传递组件(11)或舌组件,传递组件或舌组件沿主体(1)纵向能够相对于主体(1)和针钩(2)运动并且设置用于,通过相对于主体(1)的相对运动闭合和打开针钩(2)。针还具有连接件(8),其至少沿着传递组件(11)或舌组件长度的一部分包围传递组件(11)或舌组件,使得传递组件(11)或舌组件相对于主体(1)的相对运动通过连接件(8)引导,对此连接件(8)与主体(1)的上部区段相连。此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多个所述针的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以及一种用于制造所述针的方法。

Description

在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上形成针脚的针、具有多个这种针的 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以及这种针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上形成针脚的针、一种具有多个这种针的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以及一种用于制造这种针的方法。
背景技术
本发明是2007年8月23日的德国专利号为102007039973的改进,该德国专利实现了在没有滑针所需的第二锁轨的条件下有利地控制纵向引导的舌组件的打开和闭合运动。通过该专利能够在不断变得更精细的针分布情况下避免舌针的缺陷,即展示出一种没有可摆动舌的针技术。
与数千年前产生的、由木头实现构件的织布机的方法不同,机械式针脚材料形成涉及在科技时代产生的用于能够精确控制的针织元件的新材料,在这些针织元件上改进之前产生的针脚。这些称为针的元件仅能够由金属制成,从而其发展能够看作金属加工方面的现有技术。由此在1589年首次产生钩针,也称为尖针或多针,在1856年产生舌针,并且在20世纪初产生滑针。
特别是舌针,其主要用于大量生产针织品。其前提在于可硬化的钢,这种钢在19世纪中期才能够以所需的品质制成。这种技术的优势为,纱线在形成针脚时强制地通过舌的运动而实现控制的目的并且由此(从图案效果来看)仅需要在针上设置一个控制脚。此外摆动舌针构造为安装完成的功能单元,其能够由操作人员容易地装入机器中以及进行更换。然而,随着圆形针织机转数的不断增加以及同时针织系统的增多,所述优势却被证明为对于制造可靠性的缺陷。因此已经深入思考寻求新的方法来消除摆动舌的由支承导致的缺点。在此作为舌针技术的替代而发现了两件式的针脚形成元件,其中纱线借助于针织针或多针的钩元件而分别运动穿过保持在互补元件的针尖上的作为线圈的针脚并且构成一个新针脚,对此旧针脚在针头部上脱落。由此对于特殊的应用,例如在具有非常短周期的经编针织机中已经能够采用这种针类型。但是这种技术在针织机中的缺点在于,每个元件的控制脚都需要一个特殊的控制凸轮,其必须分别装入闭锁系统中。在此,对于具有狭小的闭锁结构的双面应用来说具有额外的问题。
由公开文献DE2241769A已知两件式的针脚形成元件,其导致滑片通过限位块的分级固定以及通过制动作用在针钩中的固定。但是对于实施来说需要滑动件的明显的构造长度,以便安装用于滑片相对于针相对运动的止挡部。实践中用于将滑片装入机器的操作也要求该构件可操控的长度。两件式的方案对于一般应用来说过于复杂并且因此在数十年中都没能针对舌针进行使用。
在公开文献DE2245731A中描述的设计虽然在滑动件没有使用通过先前的公开文献已经预料到的限位块。但是该解决方案由于滑片制动效果而变热导致的缺陷不适用于大功率机器中。
具有舌针的针脚形成的扩展技术基于多种不同机器构造类型的百年发展。为了能够针对大功率机器的多种应用而利用无摆动舌的针脚形成元件的优势,没有如先前那样多的改进时间以及相应高的成本。这提高了发明创新的压力。
为了在针织机中利用具有滑动针优势的、舌针技术作为功能单元的优点并且同时避免必须在机器中使用非常昂贵的、具有适合操作的结构尺寸的互补元件的缺陷,在DE102007039973中给出了一种振动组件针技术,其中滑动件的长杆转变成在针内部来回运动的小型沉降片组件。其一方面分阶段地与针一起运动并且另一方面通过机器控制地分阶段固定。从可实施的角度看,纵向引导总是比构件的转动点支承更加复杂。通过常规的构造模式在此也能够如此:沉降片必须具有引导附件并且通过沟槽和弹簧设计灵活地确保了侧向不会从针杆脱出,这除了所述困难之外还在批量生产中限制了设计的精细度。沉降片越小,那么适合批量生产的方案就越复杂。但是由于从固定状态向运动阶段的运动的调整而期望纵向舌元件的几乎无质量的设计。在非常小的结构尺寸条件下由此简化了有问题的纵向支承,即在振动组件和针主体之间设置一个中央的连接卡箍,其既确保了振动组件相对于针主体的相对运动也保证了其侧向引导以及在针的滑动面上的引导。以这种方式类似于来回摆动的舌实现了在针中来回运动的小型沉降片组件,重要的区别在于不是由纱线、而是由机器进行控制。
这里受到由机械表工业已知的中央构件,升降弹簧,的启示而得到在针主体和纱线传递件之间的小型连接卡箍。其提供了非常规的针构造类型,这种针构造类型使纵向运动的舌组件的结构尺寸相比于摆动舌而减少并且解决了至今为止振动组件的直线引导的问题。由此在实践中作为该技术实施的重要前提而产生一些功能单元的设计,这些功能单元能够通过不太特殊的制造方法制造。
在根据上述专利的构造类型中,为了引导传递组件,尤其在精细的设计中避免常规要求的高科技。这意味着传递组件没有问题地装配为功能单元是有利的,该功能单元也能实现在手动操作的工序中没有质量下降。但是扁平结构的传递组件要求侧面缩进,这在小型构件中需要并非很简单的额外工序,这些额外工序例如在针杆的引导凹槽中出现。在另一种特别适用于超精细针厚度的替换方案的构造类型中,构件更加复杂并且仅能够通过需要灵敏的手动操作才能完成实现装配成功能单元。
在前述两种构造类型中,在形成针脚的过程中通过已授权专利中在针闭锁部内部的固定梁将传递组件分阶段固定到传递组件的中止动齿上。但是,当闭锁系统内部不需要额外元件时,可在宽泛得多的基础上应用这两种构造类型。由此在目前为止的舌针上能够实现针脚设计。对于双面的针织材料来说也能够实施该方法。用于针盘的朝内不断变尖的针织系统舍弃了其他的构件。另外已证明为缺陷的是,绒毛颗粒可能进入到构件的空隙中,这些空隙不能够自行去除,而是固定在其中并且进一步构建。所提及的观点所引起的基本思想是本发明建立的基础。该基本思想对于新针脚设计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对于被称为针的针织元件的制造是有利的。
发明内容
具有权利要求1中特征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在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上形成针脚的针,该针具有简单、稳定且紧凑的构造并且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制造。通过该针,本发明提供了根据权利要求11的具有多个这种针的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7的一种用于制造这种针的方法。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由从属权利要求给出。
根据本发明用于在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上形成针脚的针具有主体、针钩以及传递组件或舌组件,该传递组件或舌组件沿主体的纵向能够相对于主体和针钩运动并且设置用于通过相对于主体的相对运动而闭合针钩和打开针钩。该针还具有连接件,该连接件至少沿着传递组件或舌组件的长度的一部分包围传递组件或舌组件,由此传递组件或舌组件相对于主体的相对运动通过连接件引导,对此该连接件与主体的上部区段相连。
连接件可以是U形的连接件。传递组件或舌组件能够容纳在U形连接件的凹槽中。在这种情况下,连接件的U形包围传递组件。特别是该连接件能够构造为U形的卡箍。
根据本发明的针实现了,在针运动系统外部实施用于传动组件打开和闭合运动的控制功能。另一个优点在于,能够影响批覆纱在针钩中的定位。具有纵向引导的传递组件的针功能单元的构造紧密实施,从而不会有灰尘颗粒进入系统内部。由于连接件设置成其与主体的上部区段相连,所以针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制造。通过该连接件,针具有简单且稳定的构造。
在针运动期间在针织系统外部能够通过借助于保持部的阶段性受限的固定在传动组件或舌组件的啮合元件、例如切口或隆起部上而进行传递组件或舌组件在针中的纵向运动,保持部例如环绕针筒。
在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传递组件或舌组件的传递指朝前通过在其前部区段上打开的突出部而贴靠在针钩上。传递指的高度优选通过缩进而变得更大且更稳定并且其底侧还可以构造用于批覆纱的准确定位。这是本发明一个方面的重要优势,因为批覆形成了大量图案种类的基础。这里必须将两根不同的纱线分开地加入针并且将其中一根作为遮盖纱线覆盖主体纱线。这导致纱线在针中的准确定位,该准确定位必须在针脚形成过程中一直保持。在试验中,已知滑动针的不同使用者已经惊讶地发现,在此的可靠度比舌针更低。结果是,这种针类型不能用在针织机中。这表现出在喂纱时会有哪种无法衡量的情况并且为何无法观察到的微小区别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仅能够推测的是,加宽的舌杆是用于支承的重要特征。
加宽的传递指的构造方式有利于满足分开输送的纱线在针钩中均匀定位的高要求。
连接件与主体上部区段的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实现了易于更换的针元件,由此产生了针织机的构造类型,其对于制造双面的圆形针织机直至平针针织机在粗糙设计至精细设计的情况下都拓宽了应用领域。
针的传递组件或舌组件用于紧凑设计的杆状轮廓,其与主体或针体一起形成没有中断或凹陷部的棱柱形主体,该棱柱形主体完全填充针通道并且由此防止灰尘颗粒进入并附着。针织系统内部在舌组件上的中止动齿以及对应的固定槽能够通过在针织系统外部的措施来替代。替代止动齿能够在传递组件或舌组件的杆中的上部,尤其是非常上部设置狭窄的固定切口或者隆起部,当针向下运动至闭合针钩的过程中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的啮合单元、例如在闭锁部外部的卡和区段的突出部嵌入到该固定切口或隆起部中。该卡和区段能够在闭锁部上侧与环绕针筒的环互补。在闭锁部上侧的止挡凹槽中排列的简单的沉降片部件能够以已知的技术,也通过粘合而固定在那里。为了闭合针钩,例如能够使用第二区段突出部,其在针向下运动时将传递组件或舌组件上的传递指进行固定。这种结构能够非常简单地实现传递组件或舌组件在没有额外控制元件的条件下相对于针主体期望的相对运动。以这种方式能够实现非常新的针脚设计。传递组件或舌组件是能够简单制造的构建并且随后既能够通过手动操作装置又能够自动地安装到针主体上,在该传递组件或舌组件上方,尤其垂直地引入连接件,例如特别是U形的连接卡箍,并且将例如在舌组件基底上突出的臂固定在针杆上的固定凹槽中。针脚形成功能在此与开头所述的专利中一致。
由于在闭锁系统内部不需要设置固定凹槽,所以传递组件技术或者舌组件技术能够实现更宽的应用基础。特别是在RR机器(其中针盘三角向后变尖)中,在闭锁部外部的明显控制是重要的。
本发明基本上能够用于所有的机器变体并且对于目标是密实针脚材料的超细分割和超低针脚高度来说特别有利。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主体具有上部区段、中间区段以及针足部,该上部区段沿主体的纵向直接连在针钩上,该中间区段沿主体的纵向直接连在上部区段上,该针足部沿主体的纵向连接在中间区段上。针足部能够沿主体的纵向直接连在中间区段上。
上部区段能够比中间区段具有更短的垂直于主体纵向的侧向延伸,从而在上部区段和中间区段之间形成一个阶梯。连接件能够完全在该阶梯上方沿从针足部到针钩的方向安装。
中间区段能够比针足部具有更短的垂直于主体纵向的侧向延伸。
该阶梯能够垂直于主体的纵向延伸。
传递组件相对于主体的相对运动能够完全在该阶梯上方进行,即,在阶梯上方从针足部到针钩的方向进行相对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针能够设置成,上述阶梯构造成用于传递组件的下部端面的止挡面。在这种情况下,传递组件相对于主体的向下的相对运动,即朝针足部的方向的相对运动,受到阶梯的限制。
连接件能够与主体的上部区段通过焊接连接、尤其是激光焊接连接而相连。这种方案实现了针的特别简单的构造以及特别简单的制造。激光焊接连接能够通过常规的激光焊接技术生成。焊接、尤其是激光焊接明显在制得的针上留下可识别的痕迹,这实现了能够将这种针与通过其他方法制得的针区分开。
焊接连接、尤其激光焊接连接能够例如以焊缝或焊点的形式存在。
传递组件能够具有用于与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的啮合单元相啮合的啮合元件。
该啮合元件可以是凹陷部或突出部、尤其隆起部,该凹陷部或突出部沿垂直于主体纵向的方向延伸。
针钩能够与主体一件式地构造。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具有针钩。
针钩能够与连接件集成地、尤其一件式地构造。
针钩能够具有两个半部,对此这两个半部能够至少部分地通过空隙而彼此完全分离。
针钩的两个半部能够构造成,每个半部的针弯曲部在一个平行于针钩的针弯曲部所延伸平面的平面中延伸。
空隙能够位于平行于针钩的针弯曲部所延伸平面的平面中或者沿该平面延伸。
传递组件在其本身的上部末端处沿着从针足部到针钩的方向具有传递指,其设置用于通过传递组件相对于主体的相对运动闭合针钩以及打开针钩。
传递指能够具有上部区段和下部区段,下部区段沿主体的纵向直接连在上部区段上。
传递指的上部区段能够比传递指的下部区段具有更短的垂直于主体纵向的侧向延伸,从而在上部区段和下部区段之间构成一个阶梯。
针能够设置成,传递指的该阶梯构成用于针钩的下部端面的止挡面,由此传递组件相对于主体的向上、即朝向针钩的方向的相对运动受到该阶梯的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其具有多个根据本发明的针。根据本发明的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具有有利的效果,该效果在前面已经针对根据本发明的针进行描述。
所述多个针能够彼此相继地安装在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中。该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能够仅具有根据本发明的针。
该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还具有用于与针的传递组件的啮合元件啮合的啮合单元。
该啮合单元能够具有多个突出部和凹陷部,这些突出部和凹陷部沿着一个方向交替地布置,多个针能够沿着该方向彼此相继地布置在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中。
所述突出部和凹陷部能够分别沿一个方向延伸,该方向基本上垂直于针的安装方向和/或基本上垂直于针主体的纵向。
啮合单元能够具有固定跷板。该啮合单元可以是固定跷板。
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还能够具有可旋转的并且含沉降片编织面的针筒,对此多个针安装在该针筒中。
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还能够具有从针后部嵌入针之间针空隙的固定元件,尤其是螺旋弹簧形式的固定元件,其相对于沉降片编织面构成缝隙,该缝隙可以从后面滑过新形成的针脚并且在针进一步推进时将针脚固定在沉降片编织面上。
固定元件、尤其是螺旋弹簧能够旋转地安置,从而固定元件、尤其螺旋弹簧能够与针筒一起旋转。特别是该固定元件、尤其螺旋弹簧能够通过其嵌入针空隙中而与针筒一起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制造根据本发明的针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主体、针钩、传递组件和连接件;以及连接该连接件和主体的上部区段,使得该连接件至少沿着传递组件长度的一部分包围该传递组件。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有利效果已经如前针对根据本发明的针所述。
连接件能够通过焊接、尤其激光焊接与主体的上部区段相连。
连接件与主体上部区段的连接能够通过常规的激光焊接技术进行。
焊接过程、尤其激光焊接过程能够这样实施,即,焊接连接、尤其激光焊接连接例如以焊缝或焊点的形式存在。
附图说明
根据附图1至50阐述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如果没有另外规定,这些附图都是以大约5:1的比例放大。
其中:
图1至3示出了具有纵向引导的传递组件或舌组件的针织机的紧密功能单元的构造图,其基于不太特殊的针技术并且扩展了针织机在其他应用领域的机构方案,具体来说
图1示出了针主体(1)的侧视图和俯视图;
图2示出了传递组件(11)的侧视图;
图3示出了连接件或连接卡箍(8)的侧视图和俯视图;
图4示出了组装的功能单元在传递指(12)与针钩(2)的闭合位置中的视图;
图5示出了具有所示用于批覆纱的额外滑动探针(L)的纵向引导的舌针的功能单元的前部的20倍放大图;
图6示出了针钩(2)中的芯线和批覆纱的不同喂纱阶段的大约10倍放大图;
图7示出了具有用于形成针脚的功能单元状态的圆形针织机针筒(N)的区段3D图以及在固定突出部(18)的穿刺(16)之前钢带区段(17)的设置;
图8示出了钢带区段(17)在具有钢带遮盖的闭锁系统上方的凹槽(20)中的紧固示例;
图9至13示出了在针通道截面中形成针脚的原理图;
图9示出了针在喂纱区域中进入针织系统;
图10示出了针筒的进一步旋转,使得针(1)退回到针钩(2)通过传递指(12)闭合的位置;
图11示出了针(1)连带闭合的针钩(2)进一步拉回到纬编位置;
图12示出了针(1)向前运动,其中从图11开始,传递组件(11)的端面(15)位置由钢带区段(17)的突出部(18)保持;
图13示出了针(1)和传递组件(11)共同向前运动进入针钩(2)的打开位置直至初始状态,在该初始状态中不存在固定突出部(18);
图14左侧示出了固定突出部(18)在针(1)回位之前嵌入传递组件(11)的固定槽(13)中,右侧示出了在针(1)向前运动时固定突出部(18)贴靠在传递组件(11)的端面(15)上从而打开针钩(2);
图15示出了针筒区段的侧视图和俯视图的一部分,其中固定突出部(18)嵌入针筒(N)上部的凹槽(16)中;
图16左侧示出了在针(1)回位之前固定突出部(18)上方的隆起部(14),右侧示出了在针(1)向前运动时固定突出部(18)贴靠在传递组件(11)的端面(15)上从而打开针钩(2);
图17示出了针筒区段的侧视图和俯视图的一部分,其中固定突出部(18)嵌入隆起部(14)的下方和上方;
图18至20示出了“单个圆形针织机”的新扩展方案的核心图,其替代外部单个控制的沉降片而具有设置在针筒上方的螺旋弹簧环,该螺旋弹簧环的螺纹从针后侧开始嵌入到各个针的间隙中,从而在针推进时将针织物保持退回在针筒上边棱处;
图21至25以穿过针通道和其上放置的沉降片环的剖面示出了常规沉降片控制的原理图:
图21示出了在喂纱开始时沉降片朝向针(1)进入针钩(2)中;
图22示出了获得的新纱线,其在针(1)退回时被包围;对此沉降片略微回位并且旧针脚位于传递指(12)上;
图23示出了沉降片在纬编之前进一步回位;旧针脚在沉降片的突出臂上以用于卸下;
图24示出了针(1)在纬编状态中并且沉降片在后端位置中,从而旧针脚在此通过针钩(2)的头部卸下并且穿过位于针钩(2)中的线圈而形成一个新的针脚;
图25示出了已经移动至前端位置中的沉降片,在此旧针脚已经移走并且新形成的针脚已经被包围在沉降片切口中,从而这些新针脚在针推进时被沉降片鼻拉住;
图26示出了在将纱线穿过沉降片P的导向鼻29而进入针钩2之后喂纱的原理图;
图27示出了针筒(N)以及放置在其上的沉降片环的三维视图的一部分;
图28示出了从前方看图27的视图;
图29示出了穿过沉降片环(23)上方的控制凸轮(27)的沉降片控制部(P)的三维视图;
图30示出了针筒用于RR圆形针织机体现波纹的三维视图,其中钢带区段(17)布置在闭锁系统上;
图31至33示出了针脚滑片(22)的作用方式,其在形成针脚期间的针运动过程中推动并保持针脚环;
图34至37示出了借助支承在壳体(32)的区段控制罩(29)中的弹簧钢引导条(31)控制针脚滑片(22),弹簧钢引导条嵌入针脚滑片(22)后端的凹口(30)中并且引起弹簧钢引导条的向后运动,而其向前运动则通过滑动片(33)在针脚滑片(22)端部上的作用而进行;
图38至4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针的另一个实施方式;
图44至47示出了针脚传递到平针针织机的另一针床的针上;以及
图48至50示出了经编针织机的针脚材料生成部的形成针脚的中心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17为单个圆形针织机的针脚形成的图示。为了单个圆形针织机的实际适用性,在舌针中的各个针之间在围绕针筒的沉降片环中设有未示出的沉降片,其在针推进时将挂在钩中的前面的针脚拉住保留在沉降片编织面上并且将新生成的针脚引导通过钩子。在该实施例中不能看出针脚的形成,因为这里所有都被填满(zugebaut)了。与之不同,根据图18至20的实施例则可以看出单个针织机的没有沉降片的构造类型。替代沉降片,螺旋弹簧环的螺纹在针筒的沉降片编织面上方以对应于针距的螺距从退针开始嵌入到各个针的间隙中。替代沉降片环,在一个向下延伸的主轴颈处设有灵活的轴承支撑架(球轴)用于容纳水平的引导区段从而固定螺旋弹簧环,螺旋弹簧环的外直径的大小设置为,使得各个螺纹嵌入针的间隙中并且由此在针向上运动时压住针脚。
图1示出了针主体或者说基体1的侧视图和俯视图,该针主体包括针独有的特征,即针钩2、针胸3、针缝4。在针主体的后面具有缩进部5,其一直到达端面的止挡部6,该止挡部用于处在其后部位置的传递组件11(图2)。针钩2不包含用于容纳传递指12的针槽。侧面的固定凹部7设置用于安装并通过开放的臂9的连接区域固定连接卡箍8(图3)。
图2同样示出了传递组件11的侧视图,该传递组件作为不包括直至端面15的缩进部的扁平构件构成棱柱形的主体,该主体与针主体1一起在针通道内部完全填充针通道并且在前部以缩进部12a过渡至传递指12。在端面15的附近设有固定切口13。
图3示出了U形连接卡箍8的侧视图和俯视图。该连接卡箍具有头部10和开放的臂9的固定区域。图3还示意性示出了一个焊接点,通过该焊接点将连接卡箍8与基体或针主体1的上部区段连接。
在图4中示出了完成装配的紧凑功能单元,即纵向舌针的侧视图。在此由于缩进部12a贴靠在针钩2的前部棱边而使得传递组件11位于穿过传递指12的针钩2的前部闭合位置中。进入该位置中的纱线颗粒不能构建在传递组件11的后端。这些纱线颗粒在针钩打开时移送至止挡部6,在那里这些纱线颗粒通过止挡部的斜面而再次从针通道出来。
图5示出了图4中前面部分的20倍放大图。这里在缩进部12a周围变宽的传递指12在其底侧辅助批覆纱与基纱的分开定位从而进行批覆的针织过程。为此目的,底侧可以具有滑动探针L,该滑动探针将批覆纱引导至钩2中的底侧并且将传递指12精确地引导至钩中间。
图6示出了批覆过程中分4个阶段的喂纱的原理图。批覆或者覆盖构成大量图案类型的基础。对此两种不同的纱线必须由两个纱线引导部精确分离地施加给针。在此覆盖纱线D相对于基体纱线G以较尖锐的角度施加并且在针钩2相对于传递指12的相对运动过程中达到传递指的底侧,即靠近针杆,并且像引入针钩2的基体纱线G一样达到止挡棱边。
图7示出了用于传递指12相对于针钩2打开和闭合运动的功能件布置的清楚放大的三维原理图。针筒N在上部通道侧壁中包含凹槽16,在凹槽前面设有钢带区段17,并且在各个针位置的循环中突出部18有一次有效连接在固定切口13中,另一次有效连接在传递组件11的端面15上。为了更好地理解,在这里隐没了通道侧壁。针筒的旋转方向是按顺时针方向。钢带区段17是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的嵌入单元的实施例。
图8示出了钢带区段17在止挡凹陷20中的上部闭锁系统处的结构原理。在钢带区段上方也可以非常规地粘贴固定有钢带覆盖部25,从而形成一个缝隙,钢带区段17通过应力而保持在该缝隙中。
图9至13以穿过针通道的截面示出了通过固定在闭锁上侧的钢带区段17与固定突出部18在功能单元纵向舌针来回运动时作用于传递组件11相对于针1的相对运动而导致针脚形成的原理图。在此,用Z标识穿过其中具有纵向舌针1的针通道的截面,并且用S标识在针筒侧面上顺序排列的针织系统的上部区域中的截面。在针穿过针织系统的过程中给出了下述功能:
在图9中针1位于针织系统的喂纱区域中。前一个针脚在针胸3上通过位于针胸中的传递指12(图10)而保持在挺针位置,即,传递组件11位于针1的止挡部6处的后部位置并且一根新的纱线被引入到针钩2中。钢带区段17的第一固定突出部18位于传递组件11的固定切口13中。
当针筒继续朝图10转动时,针1被拉住。在此传递组件11以其固定切口13通过滑动而保持在固定突出部18上,从而在回位的该状态下前一个针脚达到传递指12上并且在此状态下新的纱线被包围。此时固定切口13位于钢带区段17的第一空隙的起点。
图11示出了这样一种状态,其中通过针1从图10向图11的进一步回移使得固定切口13位于钢带区段17的第一空隙上方,从而针1与位于最前部位置的传递组件11一起运动到纬编位置中。在该过程中,旧针脚从传递指12脱落,从而此时将一个新针脚挂在针钩2中。在针1反过来向前运动之前,钢带区段17的第二固定突出部18已经位于传递组件11的端面15上方。
图12示出了这样一种状态,其中通过针1从图11朝图12的向前运动使得传递组件11以其端面15被第二固定突出部18固定住并且传递指12将针钩2打开,即,针钩2重新进入到针胸3中。端面15已经位于钢带区段17的第二空隙的起始处。新针脚从针钩2到达针胸3的斜坡。能够看见在针筒的通道侧壁中的凹槽16。
图13示出了结束状态,即从图12朝图13的状态,其中不存在钢带区段17的固定突出部18,即,针1和传递组件11一起进入到挺针位置。固定切口13在接下来的针织系统中又进入到钢带区段17的固定突出部18中。
在图12和图13的视图之间,也能够通过与舌针相同的选择技术来形成集圈针脚。为此,一个特定的针1不像图9所示那样完全挺针,而是仅挺针至端面15位于钢带区段17的下方。在针1随后与传递组件11一起回移时,传递指12保留在针胸3中,从而位于那里的针脚重新进入针钩2中,在该针钩中已经收有一根新纱线。
图14至17示出了钢带区段17在闭锁系统上的两种不同布置,钢带区段的固定突出部18在一种布置中从内表面突出,并且在另一种布置中与内表面齐平。这也造成在传递组件11前面以及在针筒N上的区别。
在图14中的左边,钢带区段17的固定突出部18嵌入传递组件11的固定切口13中从而在针1回位时被挡住,而在图14中的右边,在端面15上方第二固定突出部18在针1向前运动时挡住传递组件11。
图15中的上面示出了在针筒和上部闭锁区域的一个区段中,从闭锁内表面突出的固定突出部18嵌入针筒N的通道接片的凹槽16中。下面的图以看向针通道的视角示出了该区段的俯视图,并且能够看出固定突出部18,其突出到侧壁的未示出的凹槽16中。
替代固定切口13,图16中的传递组件11具有隆起部14,在左图中隆起部下方与钢带区段17的固定突出部18有效连接,在右图中隆起部上方与钢带区段17的固定突出部18有效连接。固定突出部18没有从针闭锁部的内表面突出。为了在针1回位时隆起部14的空间需要,在固定突出部18下方在针闭锁部中设有凹陷部19。
图17的上面示出了在针筒与上部闭锁区域的一个区段中,对应于针筒外直径的固定突出部18位于针闭锁部的用于传递组件11的隆起部14前后运动的凹陷部19的上方,并且在图17的下面示出了钢带区段17的可见的固定突出部18的俯视图。
在图18中能够看见,螺旋弹簧环55插入引导区段56中,该螺旋弹簧环另一方面环绕主轴颈53上的平稳转动的支承52而容纳在固定环54中。由此通过螺旋弹簧环55嵌入针空隙中而使得固定环54与针筒同步地转动。
图19示出了图18中看向螺旋弹簧环55的引导区段56的俯视图,其中示出了螺旋弹簧环55的一些螺纹嵌入针空隙中。
图20示出了在针1完成回位之后的针筒N的一个区段,其中隆起部14通过贴靠在钢带区段17的固定突出部18上而闭合针钩,正如图18中看到的。
图21至26示出了在使用常规沉降片的条件下单个圆形针织机形成针脚的原理图,并且基于图20中所示、在穿过针通道和其上安置的沉降片环的截面中的新的针脚设计。
图21示出了沉降片P在喂纱开始时相对于针1的位置。前一个针脚位于沉降片P的内嵌槽中。沉降片P在内嵌槽上方具有用于喂纱进入针钩2中的导向鼻29。
图22中在针1回移的过程中,沉降片P一直退回至其用于纱线的导向鼻29仍位于针钩2的后面,并且纱线在倾斜滑过的情况下到达针钩2内部,从而纱线在闭合针钩2之前可靠地穿过传递指12而引入。
通过如图23所示针1的进一步回位,旧针脚从内嵌槽的底部构造引导至快到达收针位置并且将新的纱线形成为一个线圈。在此沉降片P略微回移。
图24示出了针1的纬编状态,同时旧针脚从针钩2脱落。在此,沉降片完全回位,由此不会妨碍在针钩2中形成新针脚。
图25中,针1已经略微前进并且沉降片P占据其前部位置,从而在针1进一步前进至图21之后,位于针钩2中的新针脚被沉降片P的导向鼻29拉回并且到达针胸3上。
图26中左侧以纱线引导部的前部视图示出了纱线进入之后纱线在纬编情况下如何形成线圈,并且右侧以针钩2的侧视图示出了纱线如何通过沉降片P上的导向鼻29导入针钩2的内腔中。
图27示出了针筒N以及压在其上的沉降片环22作为组件单元的三维图的一个区段,该组件单元实现了新的针脚设计。在沉降片环23下方具有在针通道侧壁中的凹槽16。
图28示出了图27的前部视角的三维视图。其中看出,沉降片缝隙在针通道之间如何设置。沉降片环22具有碳纤维材料的设计可以是有利的。
图29示出了一种有利的单个圆形针织机的三维图,其包含通过设置在沉降片环23上方的控制凸轮27进行单个控制的沉降片P,控制凸轮27借助于控制螺栓25能够径向调节。
图30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的针技术的RR圆形针织机的三维原理图。这里替代沉降片环而设置针盘R,在该针盘中在相对于针筒的空隙上设有所谓的罗纹织针。以这种方式能够生成双面的针织材料。传递组件11的设计在此根据包含隆起部14的图16示出。
图31至37为了完整性示出了本发明的特征也用于舌针。在此示出了形成针脚时放大的针路径,在较少的系统中作用有该种针路径。常规的沉降片挡住了往里看到针脚形成的视线,而替代常规的沉降片,这里的针脚固定部/滑片实现了可供观察的针脚设计。图31示出了针脚滑片22的侧面视图,该针脚滑片22通过前述系统的向前滑动片33而位于其前进位置中。在针1推进时固定鼻24通过借助于针脚线圈向针筒上边缘的受限的向上带动而形成缝隙Sp,从而旧针脚能够穿过。图中所示的向前滑动片33仍属于前面的系统,即在此已经不再起作用,从而当进一步转动时弹簧钢引导条31在回位凹口30中进行动作直至针脚滑动件22达到其在图32中所示的向后末端位置。在该位置中时,弹簧钢引导条31在上方的侧面上具有突起34,在该突起的作用下固定鼻24通过杆基部的挺杆运动而压在沉降片编织面A上。随后大致从系统中间开始,当进一步针筒转动时,在区段控制罩29中不再具有弹簧钢带壳体32,并且向前滑动片33此时处于与图33中所示相同的动作。
图34和图35额外说明了根据图31至33中区段控制罩29的构造类型。该区段控制罩包括具有弹簧钢引导条31的壳体32以及向前滑动片33的容纳部。壳体32在图34中以控制块29的中间切断面作为侧视图示出。图34中还以侧视图示出了嵌入开槽环23中的针脚滑片/固定件22,其在向后的末端位于其后部位置中。在此当针1推进时,由纱线线圈引起的对固定鼻24的带动通过遮盖轨35被限制,这导致与沉降片编织面A(图31)的缝隙Sp。弹簧钢引导条31与针脚滑片/固定件22的回位凹口30啮合,针脚滑片22通过固定鼻24的向上运动而位于下部的倾斜位置。
图35示出了顺时针的开槽环23的俯视图,滑片槽21中的针脚滑片/固定件22的后部区域在后退位置中嵌入该开槽环中,图35还示出不含遮盖轨35的固定的区段控制罩29的视图,从而在壳体32的上半部中以及在下半部中能够看见向前滑动片33安装在区段控制罩29中。壳体32中的凹槽36具有两个侧面接片,其开槽37与转轴的距离对应于针脚滑片/固定件22的回位路径。该视图也示出了,弹簧钢引导条31通过壳体32突出于向前滑动片33区域中的侧面接片,并且在此弹簧钢引导条31具有突起34,在该突起34的作用下使得针脚滑片/固定件22以其固定鼻24压在沉降片编织面A上(图32)。
图36示出了对于弹簧钢引导条31的侧面的右侧部分俯视图,其中在右侧末端上能够看见在上边缘上的突起34。
图37示出了在沉降片编织面A的一个凹槽中如何容纳弹簧丝环40,该弹簧丝环引入针筒Z端面上的一个沟槽中,其中该位置固定通过由固定鼻24分阶段进行的接触按压来确保。
在全球的激烈竞争中,目前仅保留有少量的针制造商能够符合不断提升的精确度要求。通过始终伴随有变化的深入研究以及通过对接其他技术而形成一种非同寻常的针设计,其实施方式几乎不涉及开头所述的工序。在此的基本思想是一种针,其由两个功能区段组成,这两个功能区段与激光技术相结合。结果是产生以族群的方式能够显著减小轴承间距的接种针。与此关联的是为此研究新的、即使是新手也能运行的针制造方式,因为不需要掌握目前为止的制造。在一个能够如已知方式应用在机器中的针主体上,能够接种许多不同的针脚形成区段。在各种不同针脚材料应用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有不同的纺织机设计,本发明在这些设计中是非常关键的。
根据这种新技术的针的一个实施方式在图38至43中示出。图44至47以及48至50示出了这种新针的两种应用示例。
图38示出了由针主体41和针脚区段42组成的针织或编织针40的整体设计,其中的传递舌43能够纵向运动。针脚区段42是根据本发明的连接件的一个实施例。U形针脚区段42的平面侧向前突出至分开的针胸3和两件式的针钩2中。针主体41能够或者在前部双面缩进,从而使得引入在其上的针脚区段42侧面平坦;或者如所示地,能够安放在针主体1的与U形针脚区段42的内腔相匹配的杆上。由此适宜的是,在足部区域中设置一个小的U形卡箍,从而当针主体在针通道中运动时保持针主体41的较脆弱的杆稳定。
图39示出了用于在纺织机针通道中运动的针主体41以及针足部的小的U形稳定卡箍,其中恰好在针主体41中设置一个用于容纳传递舌43的凹陷部。
图40示出了针脚区段42的U形卡箍的侧视图,其中平面侧的双侧延伸向前过渡至针胸半部和针钩半部中(经抛光的钢表面替代经铣切的表面)。下部边缘与针主体41的下边缘通过激光技术焊接。由此特别能够构造出用于连接的激光焊缝。
图41示出了传递舌43的侧视图,其恰好具有传递指12以及在下部可见的杆中的固定齿45。
图42示出了具有用于固定齿45的止挡裂口44的在图40中的针脚区段42的U形卡箍的仅平面的沉降片的展开视图。由此向上和向下通过激光技术软化退火中间接片的狭窄区域,从而能够构造出相对于针脚区段42的U形弯曲。
止挡裂口44能够构造成,其限制传递组件或者说传递舌43相对于主体向上或者说向前的相对运动,即朝向针钩的方向,和/或向下或者说向后的相对运动,即朝向针足部的方向。这种限制通过止挡裂口44与固定齿45的共同作用而实现。
图43中的下部示出了分裂出的针头部的前部视图,其焊接在基底区域中并且在传递指12的区域中具有与之匹配的弯曲托座,图43中的上部示出了针脚区段42的分裂出的侧面的视图,其前面的下部焊接在一起并且未示出地、恰好构成用于传递指12的容纳托座。
由此针钩2具有两个半部,对此这两个半部通过一个空隙彼此分开。
对基于横向思维的技术的机遇和风险的深入思考是确定不应该被限制的进一步有利应用的原因。下述的其他实施方式是补充的结果。
在平针针织机中将针脚传递到其他针上是用于构造多面图案的重要方式。为了实现该目的,对于已有的技术产生复杂的悬针,其中接收针侧向穿入交付针的针脚扩展部中并且由此在交付针拉回时进行针脚传递。
在图44至47中示出了在不需要复杂地实施针的条件下将针脚传递至平针针织机的另一针托座的针上。对于该过程,两个针托座朝彼此引入针通道的对准位置并且在图44中示出了交付针和接收针处于各自在针钩中具有一个线圈的初始位置。
在图45中的右侧,交付针前进直至位于针钩中的纱线线圈滑动经过针脚区段42的针胸以及由此也经过传递舌43。针脚区段42的平面侧在其底面朝中间弯曲,从而在图46中接收针的针钩半部的内表面通过向前运动经过针脚区段42的外表面而从下部夹住位于外表面上的待交付的线圈,该线圈随后到达接收针的针胸的平面侧上。通过交付针的回位运动,其针钩闭合,并且在进一步回移至图47时,待交付的针脚到达接收针的针胸上。
图48至50示出了经编针织机的重要的针脚材料生成的针脚形成中心。在该机器设计中,针不是以能够单个运动的方式引入针托座中,而是以特定的距离固定夹在所谓的针铸锭中。为了形成针脚,所有的针共同运动。涉及基础功能针织、非针织和集圈针脚构造的图案在这里是不能实现的。与针铸锭平行地,在该机器中在第二铸锭系统中设置针闭合件。这导致在很紧凑空间中的许多功能件。使用根据图38至43的、基于激光技术的、包含两件式钩的功能针避免了第二铸锭。在铸锭长度上设置的固定挺杆50替代第二铸锭,该固定挺杆承担图16和17中所示的固定突出部18在隆起部14上的作用。固定挺杆50的回转部替代固定突出部18中的凹陷部。
图48示出了位于上部位置中的针铸锭B。容纳在于针脚固定连接的轴承轨51中的固定挺杆50向内摆动并且其固定突出部18位于传递舌43的隆起部14下方。
固定挺杆50能够连续地设置在布置有针的整个长度上。
固定挺杆50的摆动运动与针的向上向下运动同步进行。
图49中,针铸锭B摆动回来并且在此通过隆起部14保持在针钩的传递组件43上而闭合。随后固定挺杆50向外摆动,从而在进一步向下运动时隆起部14运动经过固定突出部18,如图50在下部针铸锭位置中所示。
在针铸锭B向上运动时,固定挺杆50的受控的振动是一个类似的过程。
一个有意义的扩展在于,固定挺杆实施为层状,从而借助单个针上的控制磁铁来影响用于期望图案的针脚形成。
所有这里所描述的针实施方式均涉及一种制造技术,其在十年中形成并进一步改进。在全球的激烈竞争中仅有少量针制造商保留下来,他们能够符合不断提升的精确度要求。通过始终伴随有变化以及对接其他技术而形成一种非同寻常的从图38开始展示的针设计。由此获得一种新的针制造方式,即使是新手也能够使用该制造方式。

Claims (18)

1.用于在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上形成针脚的针,其中所述针具有:
主体;
针钩;以及
传递组件,所述传递组件沿所述主体的纵向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和所述针钩运动并且设置为用于通过相对于所述主体的相对运动闭合和打开所述针钩,
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还具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至少沿着所述传递组件的长度的一部分包围所述传递组件,使得所述传递组件相对于所述主体的相对运动通过所述连接件引导,并且
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主体的上部区段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其中,
所述主体具有上部区段、中间区段以及针足部,所述上部区段沿所述主体的纵向直接连在所述针钩上,所述中间区段沿所述主体的纵向直接连在所述上部区段上,所述针足部沿所述主体的纵向连接在所述中间区段上,
所述上部区段相比于所述中间区段具有更短的垂直于所述主体纵向的侧向延伸,从而在所述上部区段和所述中间区段之间构成阶梯,并且
所述连接件完全在所述阶梯上方沿着从所述针足部朝向所述针钩的方向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其中所述针设置成,所述阶梯构成用于所述传递组件的下部端面的止挡面,使得所述传递组件相对于所述主体的朝针足部方向的相对运动受到所述阶梯的限制。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其中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主体的上部区段通过焊接连接、尤其激光焊接连接相连。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其中所述传递组件具有用于与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的啮合单元相啮合的啮合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针,其中所述啮合元件是凹陷部或突出部,所述凹陷部或突出部沿垂直于所述主体纵向的方向延伸。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其中所述针钩与所述主体一件式地构造或者所述针钩与所述连接件集成地构造。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其中所述针钩具有两个半部,所述两个半部至少部分地通过空隙彼此分离。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其中所述传递组件在其上部末端沿着从针足部到针钩的方向具有传递指,所述传递指设置为用于通过所述传递组件相对于所述主体的相对运动闭合和打开所述针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针,其中,
所述传递指具有上部区段和下部区段,所述下部区段沿所述主体的纵向直接连在所述上部区段上,
所述传递指的所述上部区段相比于所述传递指的所述下部区段具有更短的垂直于所述主体纵向的侧向延伸,从而在所述上部区段和所述下部区段之间构成阶梯,以及
所述针设置成,所述传递指的所述阶梯构成用于所述针钩的下部端面的止挡面,从而所述传递组件相对于所述主体的朝针钩的方向的相对运动受到所述阶梯的限制。
11.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具有多个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所述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还具有用于与所述针的传递组件的啮合元件相啮合的啮合单元。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其中所述啮合单元具有多个突出部和凹陷部,所述突出部和凹陷部沿着多个针相继布置的方向交替地安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其中所述突出部和凹陷部分别沿一个方向延伸,所述方向基本垂直于所述针的布置方向和/或基本垂直于所述针的主体的纵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其中所述啮合单元具有固定跷板或者所述啮合单元是固定跷板。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所述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还具有:
可旋转的并且包括沉降片编织面的针筒,其中,多个所述针安装在所述针筒中,以及
从针后部嵌入针之间的针空隙的固定元件,尤其是螺旋弹簧形式的固定元件,所述固定元件相对于沉降片编织面构成缝隙,所述缝隙能够从后面滑过新形成的针脚并且在针进一步推进时将针脚固定在沉降片编织面上,其中,
所述固定元件、尤其是螺旋弹簧能够旋转地支承,从而所述固定元件能够与针筒一起旋转。
17.用于制造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主体、针钩、传递组件和连接件;以及
连接所述连接件和所述主体的上部区段,使得所述连接件至少沿着所述传递组件的长度的一部分包围所述传递组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连接件能够通过焊接、尤其激光焊接与所述主体的上部区段相连。
CN201780061767.7A 2016-09-02 2017-08-31 在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上形成针脚的针、具有多个这种针的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以及这种针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99639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6001924.6A EP3290555A1 (de) 2016-09-02 2016-09-02 Nadel zur maschenbildung an einer strick- oder kettenwirkmaschine, strick- oder kettenwirkmaschine mit mehreren solcher nadel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solchen nadel
EP16001924.6 2016-09-02
PCT/EP2017/071866 WO2018041945A1 (de) 2016-09-02 2017-08-31 Nadel zur maschenbildung an einer strick- oder kettenwirkmaschine, strick- oder kettenwirkmaschine mit mehreren solcher nadel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solchen nadel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63972A true CN109963972A (zh) 2019-07-02

Family

ID=56855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61767.7A Pending CN109963972A (zh) 2016-09-02 2017-08-31 在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上形成针脚的针、具有多个这种针的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以及这种针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76957A1 (zh)
EP (2) EP3290555A1 (zh)
JP (1) JP2019531424A (zh)
CN (1) CN109963972A (zh)
WO (1) WO201804194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0546A (zh) * 2019-06-17 2022-01-18 格罗兹-贝克特公司 用于在装配有复合针的圆形针织机上添纱的方法和针织装置
CN114846184A (zh) * 2019-12-16 2022-08-02 Sgm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 用于直接在袜类和针织品圆机上闭合筒状制品的一端的方法及相应的圆机
TWI818570B (zh) * 2022-06-02 2023-10-11 達賀實業有限公司 經編針織機之織針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70725A1 (de) 2018-12-21 2020-06-24 Ulrich Hofmann Nadel zur maschenbildung an einer strick- oder kettenwirkmaschine und strick- oder kettenwirkmaschine mit mehreren solcher nadeln
EP3904578A1 (de) * 2020-04-29 2021-11-03 Groz-Beckert KG Schiebernadel für strickmaschinen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100C (zh) *
DE2241769A1 (de) * 1971-08-28 1973-03-01 Wildt Mellor Bromley Ltd Strickmaschine
DE2245731A1 (de) * 1972-09-18 1974-03-28 Mayer & Cie Maschinenfabrik Nadel fuer strick- und wirkmaschinen
JPH0261144A (ja) * 1988-08-24 1990-03-01 Organ Needle Co Ltd メリヤス編針
DE10335464A1 (de) * 2003-08-02 2005-03-31 Groz-Beckert Kg Strick- oder Kettenwirkmaschine zum maschinellen Maschenbilden mit zugehörenden Maschenbildungselementen
DE102007039973B3 (de) * 2007-08-23 2009-01-15 Hofmann, Ulrich, Dipl.-Ing. Strick- oder Kettenwirkmaschine zur Maschenstoffherstellung mit zugehörigen Schwinggliednadeln
CN102560852A (zh) * 2012-01-18 2012-07-11 柳州市冉达机械有限公司 针织圆机毛纱成圈辅助装置及带该装置的毛条针织机
CN103451845A (zh) * 2013-08-09 2013-12-18 绍兴县大纬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
DE102013105239A1 (de) * 2013-05-22 2014-11-27 Groz-Beckert Kg Schiebernad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75654A (ja) * 1983-09-30 1985-04-30 株式会社島アイデア・センター 編機用複合針
DE19820042C2 (de) * 1998-05-05 2003-12-24 Terrot Strickmaschinen Gmbh Rundstrickmaschin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100C (zh) *
DE2241769A1 (de) * 1971-08-28 1973-03-01 Wildt Mellor Bromley Ltd Strickmaschine
DE2245731A1 (de) * 1972-09-18 1974-03-28 Mayer & Cie Maschinenfabrik Nadel fuer strick- und wirkmaschinen
JPH0261144A (ja) * 1988-08-24 1990-03-01 Organ Needle Co Ltd メリヤス編針
DE10335464A1 (de) * 2003-08-02 2005-03-31 Groz-Beckert Kg Strick- oder Kettenwirkmaschine zum maschinellen Maschenbilden mit zugehörenden Maschenbildungselementen
DE102007039973B3 (de) * 2007-08-23 2009-01-15 Hofmann, Ulrich, Dipl.-Ing. Strick- oder Kettenwirkmaschine zur Maschenstoffherstellung mit zugehörigen Schwinggliednadeln
CN102560852A (zh) * 2012-01-18 2012-07-11 柳州市冉达机械有限公司 针织圆机毛纱成圈辅助装置及带该装置的毛条针织机
DE102013105239A1 (de) * 2013-05-22 2014-11-27 Groz-Beckert Kg Schiebernadel
CN105209677A (zh) * 2013-05-22 2015-12-30 格罗兹-贝克特公司 滑动针
CN103451845A (zh) * 2013-08-09 2013-12-18 绍兴县大纬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0546A (zh) * 2019-06-17 2022-01-18 格罗兹-贝克特公司 用于在装配有复合针的圆形针织机上添纱的方法和针织装置
CN114846184A (zh) * 2019-12-16 2022-08-02 Sgm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 用于直接在袜类和针织品圆机上闭合筒状制品的一端的方法及相应的圆机
TWI818570B (zh) * 2022-06-02 2023-10-11 達賀實業有限公司 經編針織機之織針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41945A1 (de) 2018-03-08
EP3507406A1 (de) 2019-07-10
EP3290555A1 (de) 2018-03-07
US20190276957A1 (en) 2019-09-12
JP2019531424A (ja) 2019-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63972A (zh) 在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上形成针脚的针、具有多个这种针的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以及这种针的制造方法
SE425920B (sv) Forfarande for framstellning av ett spensband med ihaliga kanter samt nal-bandvevstol for utovande av forfarandet
CN101096792B (zh) 横机
CN108018645A (zh) 添纱编织方法及其使用的横机
CN101307527B (zh) 多层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
EP0124156B1 (en) Composite dial needle for a single-cylinder circular hosiery knitting machine for producing ribbed knitting
CN208023190U (zh) 一种大隔距双针床经编机的梳栉垫纱机构
US2913888A (en) Warp knitting method, machine and needle therefor
US20040093910A1 (en) Device for machine knitting
JPH02242953A (ja) プレーティングパイル編地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に使用するシンカー
CS264320B2 (en) The knitting machine with at least one needle bar plate
CN107663709B (zh) 经编机和用于制造经编织物的方法
TWI341882B (en)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CN101736515B (zh) 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
EP1959041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utting/holding warp of weft knitting machine
CN104178913B (zh) 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及装置
KR20160119658A (ko) 고밀도 편직물용 환편기
JP2001511488A (ja) たて編み機、特に、クロッシェガルーン編み機
CN105839283B (zh)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
CN101638827A (zh) 使用经编机生产纺织品的方法以及实施该方法的机器
TW200934902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knitting spacer fabric
CN102505311B (zh) 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
US3774414A (en) Knitting machine with weft insertion
US3387468A (en)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TW202012716A (zh) 具有編織功能的圓編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