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09677A - 滑动针 - Google Patents
滑动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209677A CN105209677A CN201480029432.3A CN201480029432A CN105209677A CN 105209677 A CN105209677 A CN 105209677A CN 201480029432 A CN201480029432 A CN 201480029432A CN 105209677 A CN105209677 A CN 10520967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ok
- suture
- slip pin
- pinhock
- slide bl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6—Sliding-tongue nee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滑动针(20),其包括针体(21),针体(21)具有针钩(24)。针钩具有在横向方向(Q)上彼此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向钩表面(28)。滑块(30)可移动地设置在针体上。滑块(30)在初始位置(I)中不与针钩(24)接触。滑块(30)在缝线脱圈位置(II)中紧靠针钩(24)。滑块(30)具有两个滑动刀片(31)。滑动刀片(31)具有用于容纳至少一个缝线(45)的缝线支承表面(33)。朝着钩尖(25)打开的钩开口(40)存在于滑动刀片的自由刀片端(32)上。内部开口表面(41)在横向方向(Q)上彼此间隔设置,并且从而形成钩开口(40)。在缝线脱圈位置(II)中,每个内部开口表面(41)在接触点(42)处紧靠针钩(24)的相关联的侧向钩表面(28)。在高度方向(H)上邻近接触点(42)形成了间隙(43)。间隙(43)具有在横向方向(Q)上的间隙宽度(BS),间隙宽度(BS)在高度方向(H)上随着与接触点(42)的距离而增加。由此,在缝线脱圈位置(II)中,实现了其中滑块(30)与针钩(24)之间的接触面积比在高度方向(H)上更小的接触。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尤其用于缝线形成的纺织机的滑动针,例如,编织针。该滑动针具有针体。针体可以设置在纺织机的针床的引导凹槽中,从而使其底表面靠置凹槽底座或者靠置引导凹槽中的一个引导表面。在针体的自由端设置针钩。针钩以弓形的方式一直延伸到钩尖,并且由此限定内部钩区域。
滑动针的滑块被支撑,以便可相对于针体移动。为此,提供了引导器件。例如,可以在针体上或者在滑块上设置凹槽,在该凹槽中,相应的其他部分进行接合。优选地,在针体上设置用于容纳滑块的滑槽。可以将滑块移动到关闭位置中,使得滑块关闭内部钩区域。在缝线脱圈位置中,滑块处于该关闭位置中。在滑块的缩回位置中(其可称为初始位置),内部钩区域打开,并且可以在钩的内部区域中从针钩拾取缝线。
用于缝线形成的纺织机的这种滑动针已经是已知的。例如,出版物DE60018760T2示出了具有由两个滑动刀片形成的滑块的滑动针。在滑块的关闭位置中,这两个滑动刀片与针钩的相对侧对接。每个滑动刀片具有用于保持一个或者多个缝线的缝线支承表面。在滑块的初始位置中,这两个滑动刀片彼此间隔开,并且在其之间,形成了用于针钩的连续容纳狭缝。
从出版物DE60132233T2也已经获知了一种相似的滑动针。此处不详细描述这两个滑动刀片在缩回的初始位置中相对于彼此的位置,以及在滑动针的关闭位置中在滑动底座之间用于容纳针钩的狭缝。
参照从出版物DE60037246T2获知的滑动针,已经通过定心器件解决了滑块的两个滑动刀片与针体中的滑槽的侧向侧翼之间的游隙的技术问题。所使用的定心器件是滑动刀片的弯曲部分,从而在滑块插入滑槽中的情况下将滑动刀片张紧在滑槽的侧向侧翼上。
出版物EP1270785A1已经公开了另一种滑动针。在这种情况下,滑块包括两个滑动刀片,这两个滑动刀片在其与针钩相关联的端部处形成喇叭口,该喇叭口在滑块的移动方向上朝着前方加宽,在这种情况下,针钩(在滑块关闭的情况下)与所述喇叭口接合。需要提供大的喇叭口,即使发生磨损,大的喇叭口也可以牢固地抓住针钩,以便能够关闭滑动针。
已经发现的是,由于在缝线脱圈位置中滑块与针钩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利用滑动针可能形成不规则的缝线图案,即,与针条纹的情况相似。因此,原因是缝线宽度具有不同的尺寸。
因此,可以认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动针,其改进了缝线外观并且特别是使缝线大小更加均匀成为可能。
该目的利用具有专利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滑动针来实现。
滑动针具有针体,该针体具有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针杆。高度方向相对于纵向方向成直角地延伸。针体具有在其一端上的针钩,所述针钩设置用于缝线形成。针钩限定用于拾取缝线的内部针区域。
针钩具有与钩尖邻接的钩端部区段,该钩端部区段具有两个侧向钩表面。这两个侧向钩表面在横向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横向方向定向为相对于纵向方向和高度方向成直角。
可以使由两个滑动刀片组成的滑块相对于针体移动,例如,在滑槽中移动。可以使滑块在初始位置与缝线脱圈位置之间移动,在初始位置中,钩的内部空间打开,并且在缝线脱圈位置中,滑块与针钩接触并且关闭内部钩区域。
为了缝线形成,可通过滑块保持或者支承一个或者多个缝线。为此,每个滑块刀片具有缝线支承表面。缝线支承表面在相应滑动刀片的上侧上。钩开口设置在这两个滑动刀片之间。钩开口形成在自由刀片端之间。钩开口在滑块的初始位置中在纵向方向上打开,并且由此相对于针钩的钩尖打开。
钩开口通过两个相对的内部开口表面限定在横向方向上。每个滑动刀片上设置一个内部开口表面。在缝线脱圈位置中,针钩接合在钩开口中。这样,尤其是内部开口表面紧靠相应关联的侧向钩表面。在在该缝线脱圈位置中,间隙存在于每个内部开口表面与相关联的侧向钩表面之间。间隙具有在横向方向上的间隙宽度。该间隙宽度在高度方向上改变。当从钩和滑动刀片的截面观察时,间隙由此具有三角形或者楔形的形状。
由于该实施例,可能实现均匀的缝线大小。滑片或者这两个滑动刀片的刀片端在高度方向上相对于针钩的相对位置的偏差尽可能小。结果是改善的缝线图案。
优选地,在缝线脱圈位置中的每个滑动刀片与针钩上的接触点处于线性接触。因此,可能在高度方向上减小从初始位置相对移动到缝线脱圈位置期间发生在针钩与滑动刀片之间的摩擦力分量。
在内部开口表面与相关联的侧向钩表面之间的接触点处的线性接触应理解为指在纵向方向上比在高度方向H上具有更大尺寸的接触。特别是在缝线脱圈位置中在纵向方向L上的线性接触的尺寸为高度方向H上的线性接触的尺寸的至少5至10倍。
钩开口具有在这两个内部开口表面之间在横向方向上的开口宽度。在创造性实施例中,在缝线脱圈位置中在高度方向上改变的间隙宽度通过在高度方向上在初始位置中和在缝线脱圈位置中改变的开口宽度形成。优选地,当从滑块的上侧看时,在朝着针杆的方向上,开口宽度在高度方向上变大。因此,当在纵向方向上从前方看时,钩开口具有喇叭口形或者楔形的形式,该形式在高度方向上向下朝着针杆加宽。因此,在滑动刀片的相应刀片端部上的这两个侧向内部开口表面(所述内部开口表面限定钩开口)彼此不平行,而是彼此倾斜地布置。钩开口的该实施例引起这两个滑动刀片端部或者至少这两个内部开口表面相对于穿过滑动针的纵向中心平面倾斜定向。因此,这两个间隙的间隙宽度在高度方向上改变,所述间隙在缝线脱圈方向中在这两个侧向钩表面与内部开口表面(在接触点处接触)之间形成。
作为改变的开口宽度的备选或者除了改变的开口宽度之外,在缝线脱圈位置中在高度方向上改变的间隙宽度也可以通过在高度方向上改变的钩端部区段的钩宽度实现。例如,这两个侧向钩表面可以相对于彼此以倾斜的方式延伸。优选地,钩宽度朝着内部钩区域在高度方向上减小。这也容许在缝线脱圈位置中在接触点处的线性接触,所述接触介于一个相应的内部开口表面与相关联的侧向钩表面之间。
在每个滑动刀片的自由刀片端上,缝线支承表面可以过渡到端侧翼。该端侧翼可以设置在滑动刀片的端突起上。端侧翼在倾斜于或者横向于缝线支承表面的方向上延伸,并且由此形成用于存在于缝线支承表面上的缝线的止块。
在其初始位置中,在钩的内部区域打开的情况下,这两个滑动刀片优选地在接触点处彼此紧靠。这样,特别地,接触点与这两个滑动刀片的端侧翼直接相邻。保持在缝线支承表面上的缝线不通过紧靠着彼此的滑动刀片加宽。因此,滑块在横向方向(横向于纵向方向)上的宽度在滑块的初始位置中最小。在这两个滑动刀片在初始位置中紧靠着彼此的接触点处,钩开口由此优选地关闭并且由此在这两个滑动刀片之间形成至少不可完全通过的狭缝。
各滑动刀片的两个刀片端部上的端侧翼可以设置在端突起上。当在高度方向上看时,该端突起可以具有极点。每个端侧翼都是滑动刀片的相应关联的缝线支承表面沿着端突起的延续并且延伸到极点。在其初始位置中,在内部钩区域打开的情况下,这两个刀片端部优选地沿着整个端侧翼接触。因此,当从顶部看滑块时,这两个刀片端部紧靠着彼此,至少一直到极点,而无朝着钩开口打开的间隙。
有利地,每个滑动刀片的缝线支承表面被支撑侧翼限定在与刀片端相对的一端,该支撑侧翼横向地或者倾斜地延伸至缝线支承表面。因此,各滑动刀片上的缝线支承表面或者缝线支承区域一方面被端侧翼限定在端突起上,并且另一方面被支撑侧翼限定;并且,避免缝线从滑块不经意间滑下。
滑动刀片在钩开口的区域中的壁厚可以比在滑动刀片不与钩开口邻接的点处的壁厚更小。结果,可能实现总体较薄的滑动刀片。因此,可以通过减小壁厚形成钩开口。
为了实现在高度方向上改变的开口,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可能从远离针杆的上侧在高度方向上减小滑动刀片在钩开口的区域中的壁厚。因此,实现了钩开口的宽度在高度方向上向下增加。
滑动刀片的形状(尤其是在钩开口的区域中)可以通过变形过程来实现,无需材料去除加工。因此,节省了材料。此外,由于变形过程,可以在钩开口的区域中实现硬化(优选地,应变硬化),从而即使是与钩开口(可能存在更小的壁厚)相邻,也能实现滑动刀片的足够强度。
备选地或者除此之外,也可能通过材料去除来获得钩开口,例如,对滑动刀片或者这两个刀片端部进行切削、加工。
每个侧向钩表面可以通过例如针钩上的凹口或者对针钩进行压平形成。
侧向钩表面可以是平坦表面,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彼此平行定向,从而使得钩的截面在钩端部区段中在高度方向上改变。优选地,由于非平行的侧向钩表面,针钩在钩端部区段中朝着内部钩区域渐缩。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改变的钩宽度,因此可以实现在高度方向上改变的间隙宽度。这样,这两个内部开口表面也可以以一种方式相对于彼此定向,使得开口宽度不在高度方向上改变。
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可以自从属专利权利要求以及从说明书推知。本说明书局限于本发明的实质特征。附图用作补充参考。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在附图中:
图1是在未示出的纺织机中的用于缝线形成的位置中的两个滑动针的示意图;
图2是滑动针的示例性实施例在侧视图中的局部视图;
图3是图2中的滑动针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4是图2和图3中的滑动针的滑块在侧视图中的局部视图;
图5是图4中的滑块在滑块的缝线支承表面上的高度方向上的平面图;
图6是朝图4和图5中的滑块的钩开口看的局部透视图;
图7是从前方倾斜看图4至图6中的滑块的刀片端部的局部透视图;
图8是具有改进滑块的滑动针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局部透视图;
图9是在高度方向上看图8中的滑动针的滑块的缝线支承表面的平面图;
图10是朝图9中的滑块的钩开口看的局部透视图;
图11是从前方倾斜看图9和图10中的滑块的刀片端部的局部透视图;
图12是现有技术的滑动针在针钩区域中的缝线脱圈位置中的截面图;
图13是滑动针的创造性实施例在针钩区域中的缝线脱圈位置中的截面图;
图14是具有改进钩形状的针钩的截面图;
图15是根据所有实施例形状的创造性滑动针在缝线脱圈位置中的透视图;以及
图16是朝图15中的滑动针的滑块的上侧的缝线支承表面看的平面图。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针体21的滑动针20。针体21具有针杆22,在针杆22处,优选地至少部分地,设置有平整的底表面23。针杆22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高度方向H通常与底表面23的平整部分(或者,其中一个平面部分)垂直。底表面23设置在滑动针20的窄侧上。滑动针20设置为布置在形成缝线的纺织机(例如,编织机)中的凹槽中。这样,底表面23由凹槽底座或者设置在纺织机的凹槽中的支架支撑。附图未示出纺织机本身。图1示出了诸如可以设置在纺织机中的两个滑动针20。在编织过程期间,使滑动针20在凹槽中来回移动。
在滑动针20的形成缝线的端部处,针杆22过渡到针钩24中。针钩24以弓形的形式延伸至针尖25,该针尖25在高度方向H上与底表面23间隔设置。高度方向H定向为相对于针体21的底表面23成直角。在其内侧上,弓形针钩24限定内部钩区域26。
针钩24具有与其针尖25邻接的钩端部区段27,在该钩端部区段27上,两个间隔开的侧向钩表面28在横向方向Q上形成。横向方向Q定向为相对于穿过滑动针20的纵向中心平面成直角。横向方向Q、高度方向H和纵向方向L定向为相对于彼此成直角。
这两个侧向钩表面28可以配置为平坦表面,如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情况一样(具体地,比较图13和图14)。这两个侧向钩表面28可以定向为与高度方向H平行(图13)。备选地,有可能使这两个侧向钩表面28在高度方向H上倾斜地延伸。这样,钩端部区段27的钩宽度BH在高度方向H上不是恒定的。针钩24在钩端部区段27的区域中可以朝着内部钩区域26渐缩(图14)。在这种情况下,钩端部区段27的横截面轮廓大致为梯形,其中,面朝内部钩区域26的一侧和远离内部钩区域26的一侧为弓形的并且通过优选为平整或者平坦的侧向钩表面28连接。
针体21具有滑槽29,在滑槽29中,可以使滑块30朝着针钩24或者远离针钩24移动,并且优选地设置为使其可以前后滑动和/或可枢转。滑块30在其在滑槽29内部移动期间的确切移动路线取决于滑槽29的路线或者与滑槽29相关联的滑块30的底侧的轮廓。该移动不需要是线性的。
可以使滑动针20的滑块30相对于针体21在初始位置I(图2、图3和图8)与缝线脱圈位置II(图15和图16)之间移动。也可能使滑块30移动超出缝线脱圈位置II,例如,如图1中所示的那样。
作为优选实施例的备选方案,也可能的是,不是在针体21中的滑槽29,而是可以在滑块30中设置凹槽,在该凹槽中,针体21的突起进行接合。也可能在针体21上设置用于可移动地支撑滑块30的其他引导器件,其与此处示出的优选实施例不同。
在初始位置I中,滑块30不与针钩24接触。因此未完全地关闭由针钩24限定的内部钩区域26。在缝线脱圈位置中,滑块30与钩24对接,从而使内部钩区域26由滑块30关闭。
滑块30由两个分开的滑动刀片31组成。这两个滑动刀片31具有基本上相同的配置。滑块30相对于穿过滑动针20的纵向中心平面对称地配置。
每个滑动刀片31都具有自由刀片端32。该自由刀片端32与针钩24相关联,并且滑动刀片31在缝线脱圈位置II中与针钩24上的刀片端32接触。
每个滑动刀片31具有与刀片端32邻接的缝线支承表面33。缝线支承表面33由在滑块30的上侧34上的滑动刀片31的窄侧提供。缝线支承表面33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缝线支承表面33可以定向为相对于高度方向H成直角或者相对于横向方向Q倾斜地延伸。
缝线支承表面33被限定在纵向方向L上的两侧上。在刀片端32处,滑动刀片31的缝线支承表面延续有端侧翼35,该端侧翼35在高度方向H上并且与此同时在纵向方向L上倾斜地延伸。该端侧翼35设置在滑动刀片的端突起36上,该端侧翼35延伸至极点M(例如,图4、图5和图11)。极点M表示在滑动刀片31的前部区域中的局部极点。在高度方向H上,极点M与针杆22的距离比与滑动刀片31的端侧翼35和缝线支承表面33的距离大。在极点M的区域中,滑动刀片31的端突起36是圆化的。
在与端突起36或者端侧翼35相对的一侧,每个滑块31的缝线支承表面33被支撑侧翼37限定,该支撑侧翼37相对于缝线支承表面33倾斜地或者横向地延伸。因此,至少一个缝线可以在缝线形成期间在一方面的端突起36的端侧翼35与另一方面的支撑侧翼37之间保持在滑块30的缝线支承表面33上。
钩开口40形成在两个滑动刀片31之间的刀片端32上。钩开口40分别由一个内部开口表面41限定在这两个滑动刀片31中的一个滑动刀片31上。这两个内部开口表面41在横向方向Q上彼此相对隔开一定距离。在横向方向Q上在这两个内部开口表面41之间的距离表示钩开口40的开口宽度BA(图3和图8)。
在缝线脱圈位置II中,每个内部开口表面41在接触点42处与相应关联的侧向钩表面28接触。这样,在内部开口表面41与相关联的侧向钩表面28之间形成间隙43。因此,在缝线脱圈位置II中,一个相应的间隙43存在于针钩24的各侧上。在图13和图14中示出了这些间隙43。
在穿过滑动针20并且穿过钩端部区段27的横截面中,间隙43是楔形或者大致是三角形的。在横向方向Z上,间隙43具有间隙宽度BS。该间隙宽度BS在高度方向H上的一点处示出,例如在图13和图14中所示。根据该示例,间隙宽度BS在高度方向上不是恒定的,并且当从内部钩区域26看时,减小直到接触点42。
在接触点42处,由于间隙43,存在的不是平面接触,而是线性接触。当从纵向方向L看时,接触面积比高度方向H中的接触面积大若干倍。因此,在缝线脱圈位置II中的接触点42处的接触面积在纵向方向L上为高度方向H上的至少5至10倍。
为了实现在缝线脱圈位置II中在高度方向H上改变其间隙宽度BS的间隙43,根据本发明推荐了两种选择,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钩端部区段27的钩宽度BH在高度方向H上改变。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这两个内部开口表面41优选地设置为彼此大致平行,从而使开口宽度BH在钩开口40的区域中在高度方向上不改变,在该区域中,针钩24在缝线脱圈位置II中与钩开口40接合。在图13中示出了该基本方案。
考虑到另一种发明实施例选择,钩端部区段27的钩宽度BH在高度方向H上可以是恒定的。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开口宽度BA至少在钩开口40的区域中在高度方向H上改变,在该区域中,钩开口40进行接合。同样,因此,在缝线脱圈位置II中,形成间隙43,所述间隙具有远离接触点42而增加的间隙宽度BS。因此,内部开口表面41在相关联的后面的钩表面48上以线性的方式在接触点42处彼此紧靠。
如图13和图14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两种方案也可以彼此组合。间隙43也可以形成为使得内部开口表面41由于滑动针20以不同于这两个侧向钩表面28的角度相对于纵向中心平面倾斜地延伸。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形成间隙43,如已经结合图13和图14的示例描述的那样。
这减小了在滑块30之间或者在这两个滑动刀片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在缝线脱圈位置II中的侧向钩表面28具有如下结果:在滑块30与针钩24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情况下,可以减小任何摩擦。
滑块30与针钩24之间的相对移动在纵向方向L上通常不完全是线性的,而是,该移动包括在高度方向H上的移动分量。在滑块30移动到缝线脱圈位置II中期间,由于发生在钩24与滑动刀片31之间的摩擦,有可能发生相对位置的偏离。这样,相应地在针钩24的隆起和最高点之间(以及,在刀片端32之间,且尤其是在端突起34上的极点M之间)的高度差x尤为重要(见图12)。该高度差x有助于加宽缝线45。由于滑动刀片31与侧向钩表面28之间的平面接触(现有技术中(图12)),在缝线形成过程期间,重复地发生高度差x的变化。因此,形成不规则的缝线图案,从质量上看,这是不利的,并且可能会发生针条纹效应。
根据本发明,至少使这种变化尽可能小。由于在接触点42的区域中减小的接触面积,在相对移动期间在钩24与滑动刀片31之间降低摩擦。已经发现,因为如此,可以实现滑动刀片31相对于钩端部区段27在高度方向H上更加精确的定位,并且可以重复地、高准确度地将高度差x调整为所需值。减小了缝线大小的差异或者不会发生这种差异,并且形成高质量的缝线图案。
参照此处示出的优选示例性实施例,两个滑动刀片31的刀片端32优选地在端侧翼35处彼此接触。作为这些示出的优选实施例的备选方案,也可能的是,至少部分地,间隙在缝线支承表面33的区域中或者端侧翼32的区域中存在于两个滑动刀片31之间。
参照图2至图7示出的滑动针20或者滑块30的示例性实施例,钩开口40通过这两个滑动刀片31的变形过程获得。因此,在形成钩开口40时,可以省略对滑动刀片31进行材料去除或者切削加工。为了形成钩开口40,滑动刀片31彼此远离地延伸,从而使得钩开口40形成为具有在高度方向H上从上侧34向下增加的开口宽度BA。备选地或者另外地,也可能借助于对滑动刀片31进行材料去除或者切削加工来产生钩开口40。
在根据图8至图11的滑动针20或者滑块30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钩开口40或者其开口宽度BA的变化通过滑动刀片31的壁厚在具有内部开口表面41的区段上的变化来实现。具体地,在图8和图10中,可以看出为了加宽钩开口41已经减小的壁厚。滑动刀片31的该壁厚在邻接内部开口表面41的高度方向H上变化可以通过成形或者通过材料去除或者切削加工来实现。
也可能通过减小滑动刀片31的壁厚和向外弯曲或者相对于在开口表面41的区域中的纵向中心平面重新成形的区段的组合来重新配置具有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开口宽度BA的钩开口40。
本发明涉及滑动针20,该滑动针20包括针体21,针体21具有针钩24。针钩具有在横向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向钩表面28。滑块30可移动地设置在针体上。滑块30在初始位置I中不与针钩24接触。滑块30在缝线脱圈位置II中紧靠针钩24。滑块30具有两个滑动刀片31。这些滑动刀片具有用于容纳至少一个缝线45的缝线支承表面33。朝着钩尖25打开的钩开口40存在于滑动刀片的自由刀片端32上。内部开口表面41在横向方向Q上彼此间隔设置,并且从而形成钩开口40。在缝线脱圈位置(II)中,每个内部开口表面41在接触点42处紧靠针钩24的相关联的侧向钩表面28。在高度方向H上邻近接触点42形成了间隙43。间隙43具有在横向方向Q上的间隙宽度BS,该间隙宽度BS在高度方向H上随着与接触点42的距离而增加。由此,在缝线脱圈位置II中,实现了其中滑块30与针钩24之间的接触面积比在高度方向H上更小的接触。
附图标记列表
20滑动针
21针体
22针杆
23底表面
24针钩
25钩尖
26内部钩区域
27钩端部区段
28侧向钩表面
29滑槽
30滑块
31滑动刀片
32滑动端
33缝线支承表面
34滑动刀片的上侧
35端侧翼
36端突起
37支撑侧翼
40钩开口
41内部开口表面
42接触点
43间隙
45缝线
BA开口宽度
BH钩宽度
BS间隙宽度
H高度方向
L纵向方向
M极点
Q横向方向
X高度差。
Claims (14)
1.滑动针(20),
具有针体(21),所述针体(21)包括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的针杆(22),所述针杆在其设置用于缝线形成的一端延续到针钩(24)中,
其中,延续有钩尖(25)的所述针钩(24)包括钩端部区段(27),所述钩端部区段(27)具有在横向方向(Q)上彼此间隔布置的两个侧向钩表面(28),其中,所述横向方向(Q)横向于所述纵向方向(L)定向,
具有滑块(30),所述滑块(30)由所述针体(21)支撑以便可朝着所述针钩(24)移动和远离所述针钩(24)移动,
其中,所述滑块(30)包括两个滑动刀片(31),所述两个滑动刀片(31)在其上侧(34)具有缝线支承表面(33),
其中,所述两个滑动刀片(31)在每个刀片端(32)上具有内部开口表面(41),所述内部开口表面(41)共同限定钩开口(40),所述钩开口(40)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朝着前部打开并且与所述针钩(24)相关联,
所述针钩(24)在缝线脱圈位置(II)中与所述钩开口(40)接合,其中,在所述内部开口表面(41)与所述相应关联的侧向钩表面(28)之间形成了间隙(43),所述间隙具有在横向方向(Q)上的间隙宽度(BS),所述间隙宽度(BS)在高度方向(H)上改变,其中,所述高度方向(H)横向于所述纵向方向(L)并且横向于所述横向方向(Q)定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针,
其特征在于,所述钩开口(40)具有在横向方向(Q)上的开口宽度(BA),所述开口宽度(BA)在高度方向(H)上改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动针,
其特征在于,所述钩开口(40)的所述开口宽度(BA)在高度方向(H)上远离所述上侧(34)且朝着所述针杆(22)增加。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滑动针,
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侧向钩表面(28)彼此平行地定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针,
其特征在于,所述钩端部区段(27)具有在横向方向(Q)上在所述两个侧向钩表面(28)之间的钩宽度(BH),所述钩宽度(BH)在高度方向(H)上改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滑动针,
其特征在于,所述钩宽度(BH)在朝着所述内部钩区域(26)的方向上在高度方向(H)上减小。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滑动针,
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线支承表面(33)终止于端侧翼(35)中的相应滑动刀片(31)的自由刀片端(32)上,所述端侧翼(35)以倾斜的方式或者横向地延伸至所述缝线支承表面(3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动针,
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滑动刀片(31)的与相邻的端侧翼(35)邻接的所述相应刀片端(32)在初始位置(I)中彼此对接,在所述初始位置(I)中,所述滑块(30)不与所述针钩(24)接触。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滑动针,
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线支承表面(33)由支撑侧翼(37)限定在与所述自由刀片端(32)相对的一端上,所述支撑侧翼(37)横向地或者倾斜地延伸至所述缝线支承表面(33)。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滑动针,
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刀片(31)在所述钩开口(40)的区域中的壁厚至少部分地小于在所述滑动刀片(31)不与所述钩开口(40)邻接的点处的壁厚。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滑动针,
其特征在于,所述钩开口(40)由于所述两个滑动刀片(31)的变形过程形成。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滑动针,
其特征在于,所述钩开口(40)通过所述滑动刀片(31)的材料去除加工形成。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滑动针,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缝线脱圈位置(II)中的所述内部开口表面(41)与在所述相应关联的侧向钩表面(28)处的一个相应的接触点(42)线性地对接。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滑动针,
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钩表面(28)是平坦表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13105239.8 | 2013-05-22 | ||
DE102013105239.8A DE102013105239A1 (de) | 2013-05-22 | 2013-05-22 | Schiebernadel |
PCT/EP2014/060471 WO2014187872A1 (de) | 2013-05-22 | 2014-05-21 | Schiebernadel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209677A true CN105209677A (zh) | 2015-12-30 |
CN105209677B CN105209677B (zh) | 2019-03-29 |
Family
ID=50771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29432.3A Active CN105209677B (zh) | 2013-05-22 | 2014-05-21 | 滑动针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70607B2 (zh) |
EP (1) | EP2999815B1 (zh) |
JP (1) | JP6373361B2 (zh) |
KR (1) | KR102139031B1 (zh) |
CN (1) | CN105209677B (zh) |
DE (1) | DE102013105239A1 (zh) |
HK (1) | HK1216909A1 (zh) |
PT (1) | PT2999815T (zh) |
WO (1) | WO2014187872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63972A (zh) * | 2016-09-02 | 2019-07-02 | 乌尓里希·霍夫曼 | 在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上形成针脚的针、具有多个这种针的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以及这种针的制造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5105648A1 (de) | 2015-04-14 | 2016-10-20 | Groz-Beckert Kg | Schieberfeder, Schieber, Schiebernadel, Führungs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wenigstens einer Schieberfeder |
EP3702504B1 (de) * | 2020-06-30 | 2022-09-07 | KARL MAYER STOLL R&D GmbH | Kettenwirkmaschine, schiebernadel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elastischen wirkware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60018760T2 (de) * | 1999-05-19 | 2005-09-08 | Shima Seiki Mfg. Ltd. | Schiebernadel |
EP1640489A1 (en) * | 2003-06-25 | 2006-03-29 |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 Compound needle |
DE60207454T2 (de) * | 2001-02-20 | 2006-07-20 | Atelier De Construction Steiger S.A. | Schiebernadel für Strickmaschinen |
DE60037246T2 (de) * | 1999-04-15 | 2008-10-09 | Groz-Beckert Kg | Schiebernadel für strickmaschine |
CN101324010A (zh) * | 2007-06-16 | 2008-12-17 | 格罗兹-贝克特公司 | 具有凸缘滑杆通道的复合针 |
CN102031633A (zh) * | 2009-09-30 | 2011-04-27 | 格罗兹-贝克特公司 | 带有内置式中心条的滑块织针 |
CN201933277U (zh) * | 2010-12-30 | 2011-08-17 | 茅木泉 | 电脑针织横机的复合针 |
CN102373573A (zh) * | 2010-08-06 | 2012-03-14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横编机的复合针 |
CN102822403A (zh) * | 2010-03-26 | 2012-12-12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复合针及横编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673634A (en) * | 1927-05-25 | 1928-06-12 | Scott & Williams Inc | Knitting-machine needle |
US2775108A (en) * | 1953-03-31 | 1956-12-25 | Vanity Fair Mills Inc | Knitting machine needle device with operating means and method |
JPS476781Y1 (zh) * | 1968-09-04 | 1972-03-10 | ||
US3584481A (en) * | 1969-03-06 | 1971-06-15 | Teihichi Kayashi | Knitting needle for transferring stitches |
DD114840A1 (zh) * | 1974-09-04 | 1975-08-20 | ||
US5937673A (en) * | 1997-05-01 | 1999-08-17 |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 Compound needle of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
DE19913822C2 (de) * | 1999-03-26 | 2001-02-22 | Groz Beckert Kg | Schiebernadel mit geteiltem Schieber |
DE19950259C1 (de) * | 1999-10-18 | 2001-01-25 | Groz Beckert Kg | Schiebernadel mit asymmetrisch geteiltem Schieber |
TW477845B (en) * | 1999-10-27 | 2002-03-01 | Shima Seiki Mfg | Guide mechanism of knitting member and compound needle assembling the guide mechanism therein |
KR100706655B1 (ko) * | 2000-10-20 | 2007-04-11 |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 복합 바늘 |
DE10130365C1 (de) * | 2001-06-23 | 2003-01-23 | Groz Beckert Kg | Schiebernadel mit verbessertem Schieber |
DE10130364C1 (de) * | 2001-06-23 | 2003-02-13 | Groz Beckert Kg | Schiebernadel |
KR100906752B1 (ko) * | 2001-08-24 | 2009-07-09 |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 편기의 복합침 |
US7152437B2 (en) * | 2002-12-20 | 2006-12-26 |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 Compound needle |
DE10335464B4 (de) * | 2003-08-02 | 2006-06-14 | Groz-Beckert Kg | Verfahren zum maschinellen Maschenbilden mit zugehörigen Maschenbildungselementen |
EP2096200B1 (de) * | 2008-02-27 | 2011-06-08 | Groz-Beckert KG | Umhängenadel mit innen liegender Federspitze |
PT2581480T (pt) * | 2011-10-12 | 2018-07-04 | Groz Beckert Kg | Agulha deslizante com cursor melhorado |
-
2013
- 2013-05-22 DE DE102013105239.8A patent/DE102013105239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4
- 2014-05-21 CN CN201480029432.3A patent/CN105209677B/zh active Active
- 2014-05-21 PT PT147254650T patent/PT2999815T/pt unknown
- 2014-05-21 WO PCT/EP2014/060471 patent/WO2014187872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5-21 US US14/892,760 patent/US9670607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5-21 KR KR1020157033308A patent/KR10213903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05-21 JP JP2016514401A patent/JP6373361B2/ja active Active
- 2014-05-21 EP EP14725465.0A patent/EP2999815B1/de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4-22 HK HK16104636.4A patent/HK1216909A1/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60037246T2 (de) * | 1999-04-15 | 2008-10-09 | Groz-Beckert Kg | Schiebernadel für strickmaschine |
DE60018760T2 (de) * | 1999-05-19 | 2005-09-08 | Shima Seiki Mfg. Ltd. | Schiebernadel |
DE60207454T2 (de) * | 2001-02-20 | 2006-07-20 | Atelier De Construction Steiger S.A. | Schiebernadel für Strickmaschinen |
EP1640489A1 (en) * | 2003-06-25 | 2006-03-29 |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 Compound needle |
CN101324010A (zh) * | 2007-06-16 | 2008-12-17 | 格罗兹-贝克特公司 | 具有凸缘滑杆通道的复合针 |
CN102031633A (zh) * | 2009-09-30 | 2011-04-27 | 格罗兹-贝克特公司 | 带有内置式中心条的滑块织针 |
CN102822403A (zh) * | 2010-03-26 | 2012-12-12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复合针及横编机 |
CN102373573A (zh) * | 2010-08-06 | 2012-03-14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横编机的复合针 |
CN201933277U (zh) * | 2010-12-30 | 2011-08-17 | 茅木泉 | 电脑针织横机的复合针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63972A (zh) * | 2016-09-02 | 2019-07-02 | 乌尓里希·霍夫曼 | 在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上形成针脚的针、具有多个这种针的针织机或经编针织机以及这种针的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HK1216909A1 (zh) | 2016-12-09 |
US20160160411A1 (en) | 2016-06-09 |
EP2999815B1 (de) | 2017-03-08 |
WO2014187872A1 (de) | 2014-11-27 |
PT2999815T (pt) | 2017-04-20 |
JP2016522332A (ja) | 2016-07-28 |
KR102139031B1 (ko) | 2020-07-30 |
US9670607B2 (en) | 2017-06-06 |
CN105209677B (zh) | 2019-03-29 |
EP2999815A1 (de) | 2016-03-30 |
DE102013105239A1 (de) | 2014-11-27 |
JP6373361B2 (ja) | 2018-08-15 |
KR20160010467A (ko) | 2016-01-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209677A (zh) | 滑动针 | |
US7707953B2 (en) | Gripper device for tufting machine | |
US4043153A (en) | Sliding latch needle | |
EP2889405B1 (en) | Yarn feeding device of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 |
US8959958B2 (en) | Knitting machine | |
US10100448B2 (en) | Needle module for a needle board of a needling machine | |
KR20070078710A (ko) | 편물기의 바 | |
KR101970121B1 (ko) | 개선된 슬라이더를 갖는 슬라이더 니들 | |
EP0533414B1 (en) | Flat knitting machine | |
EP1939386B1 (en) | Wedge with a slot | |
KR20130061057A (ko) | 횡편기의 복합바늘 | |
EP2789718A1 (en) |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equipped with movable sinker | |
CN101445998B (zh) | 舌针 | |
US7266978B2 (en) | Knitting tool | |
CN2900130Y (zh) | 模具滑块导向退出结构 | |
KR20200117891A (ko) | 횡편기 | |
EP3656905B1 (en) | Fixed sinker and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 |
JP2003055869A (ja) | 特に編目形成繊維機械用のスライドニードル | |
CN101096796B (zh) | 用于成圈纺织机的舌针 | |
US8371144B1 (en) | Loop forming and loosening mechanism and sinkers thereof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 |
CN102704172B (zh) | 针织机 | |
KR20160046739A (ko) | 편물기용 바늘, 스티치 형성을 위한 장치, 및 편물기에서 상기 장치의 사용 | |
KR100743264B1 (ko) | 인타샤 횡편기용 캠 캐리어 | |
CN113950546A (zh) | 用于在装配有复合针的圆形针织机上添纱的方法和针织装置 | |
US20100147037A1 (en) | Latch-Type Needle With Sliding Surfa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1690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