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51133B - 电动机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51133B
CN109951133B CN201811558133.5A CN201811558133A CN109951133B CN 109951133 B CN109951133 B CN 109951133B CN 201811558133 A CN201811558133 A CN 201811558133A CN 109951133 B CN109951133 B CN 1099511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regenerative resistor
fixing
frame
motor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581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51133A (zh
Inventor
齋地正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51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511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511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511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通过设于框架的散热片释放再生电阻的热,且抑制由安装再生电阻导致的框架的强度降低及散热效果的降低。电动机控制装置(1)具备固定有再生电阻(7)的框架(10)和与再生电阻(7)连接的第二基板(50)。框架(10)具备散热片(30)和与散热片(30)的散热面(34)隔开间隙对置的背面板(12)。再生电阻(7)配置于背面板(12)和散热片(30)的间隙中,且固定在散热片(30)的散热面(34)上。散热片(30)设有多片,在位于距装设于第二基板(50)的第一发热体(5)最远的位置的第一散热片(30A)上形成有缺口(35)。再生电阻(7)固定在位于距第一发热体(5)第二远的位置的第二散热片(30B)的散热面(34)上。

Description

电动机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用于冷却发热体的散热片的电动机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逆变器装置或伺服放大器等电子设备具备在流通电流时变成高温的发热体,因此,具备冷却用的散热构造。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作为发热体具备再生电阻的伺服放大器。专利文献1中,在伺服放大器的框架上一体形成有散热片。在专利文献1的图4中记载有将多个散热片的前端切口而形成配置再生电阻的空间,并且以与多个散热片的前端相接的方式配置再生电阻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1384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如图4那样的构造中,由于在散热片上形成缺口,所以散热片的表面积减变小。因此,散热效果降低。另外,在散热片上不形成缺口而安装再生电阻时,存在装置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型化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图1中,还记载有将再生电阻配置在形成于构成伺服放大器的背面的框架的部分(安装台座)的凹部的技术。但是,由于是将框架大幅切口的构造,所以存在框架的强度降低的问题。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安装在框架上的散热片将再生电阻的热散热,并且抑制由于安装再生电阻导致的本体框架的强度降低及散热效果的降低。
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机控制装置,其具备再生电阻、固定有再生电阻的框架、与所述再生电阻连接的电路基板,其中,所述框架具备散热片和与所述散热片的散热面隔开间隙对置的背面板,所述再生电阻配置于所述背面板和所述散热面的间隙中,所述再生电阻固定在所述散热面或所述背面板的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再生电阻配置在背面板和散热片的间隙中。因此,与将再生电阻配置在散热片的前端侧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电动机控制装置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的大型化。另外,与将多个散热片切口并以使再生电阻与散热片的前端相接的方式配置再生电阻的情况相比,散热片的表面积的减少较少,所以能够抑制散热效果的降低。而且,与将背面板切口而配置再生电阻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框架的强度的降低。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再生电阻固定在所述散热面上。这样,因为能够从背面板一侧进行将再生电阻固定在散热面上的作业,所以固定再生电阻时和拆除再生电阻时的作业性良好,并且维护性良好。例如,能够在背面板形成孔,并从背面板的外侧(电动机控制装置的后侧)进行再生电阻的固定作业。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第一发热体装设于所述电路基板、所述框架具备多个所述散热片的情况下,在多个所述散热片中的位于距所述第一发热体最远的位置的第一散热片上形成有缺口,所述再生电阻配置于所述缺口中,并固定在位于距所述第一发热体第二远的位置的第二散热片的所述散热面上。这样,因为能够将再生电阻固定于距第一发热体较远的位置,所以再生电阻不会被从第一发热体发出的热加热。另外,第一发热体也不会被从再生电阻发出的热加热。因此,能够抑制再生电阻的发热导致的第一发热体的温度上升、第一发热体的发热导致的再生电阻的温度上升。另外,通过这种配置,即使在散热片和背面板的间隙窄的情况下,也能够配置再生电阻。另外,因为第一散热片被切口,所以能够从背面板一侧进行再生电阻的固定作业。因此,固定再生电阻时和拆除再生电阻时的作业性良好,从而维护性良好。
在这种情况下,理想的是,在相邻的多个所述散热片上形成有配线用缺口部,所述配线用缺口部构成沿所述散热片的排列方向延伸的配线用缺口槽。这样,能够将连接电路基板和再生电阻的配线收容并穿绕于配线用缺口槽。因此,配线不会在框架的外侧穿绕,所以能够抑制连接电路基板和再生电阻的配线的断线。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框架具备与所述背面板相连的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具备供所述散热片突出的散热片形成部,第二发热体配置于所述散热片形成部的与所述散热片突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所述再生电阻配置成在所述再生电阻与所述散热片形成部之间隔开间隙。这样,由于能够将第二发热体的热高效地传递到散热片,所以第二发热体的冷却效率好。另外,由于在供第二发热体的热传递的散热片形成部和再生电阻之间存在间隙且设有空气层,所以热不易在散热片形成部和再生电阻之间传递。因此,能够抑制再生电阻的发热导致的第二发热体的温度上升、第二发热体的发热导致的再生电阻的温度上升。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再生电阻经由固定部件固定在所述散热面上,所述固定部件具备与所述再生电阻抵接的第一固定部和与所述散热面抵接的第二固定部。这样,作为将再生电阻的热向散热片传递的路径,添加了通过固定部件传递的路径。因此,能够提高再生电阻的冷却效率。
例如,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再生电阻固定在所述散热面上,在所述第二固定部形成有固定孔或固定用缺口部,在所述散热面上,于与所述固定孔或所述固定用缺口部重叠的位置形成有螺钉孔,在所述背面板上,于与所述螺钉孔重叠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另外,理想的是,所述散热片具备壁厚部,在所述壁厚部形成有所述螺钉孔。这样,能够从背面板的外侧将固定螺钉拧入到散热片的螺钉孔而将固定部件固定。另外,因为能够确保螺钉孔的长度,所以能够确保固定强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再生电阻配置在背面板和散热片的间隙中。因此,与将再生电阻配置于散热片的前端侧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电动机控制装置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的大型化。另外,与将多个散热片切口并以使再生电阻与散热片的前端相接的方式配置再生电阻的情况相比,散热片的表面积的减少较少,因此,能够抑制散热效果的降低。进而,与将背面板切口而配置再生电阻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框架的强度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后方侧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框架和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剖面立体图(图1的A-A剖视图)。
图5是固定有再生电阻的框架的侧视图。
图6是再生电阻安装于框架的安装构造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机控制装置、5…第一发热体、6…第二发热体、7…再生电阻、8…固定部件、9…固定螺钉、10…框架、11…框架本体、12…背面板、13…散热片形成部、14…上框架、15…下框架、19…钩、20…罩部件、21…第一罩部件、22…第二罩部件、23…第三罩部件、26…散热孔、30…散热片、30A…第一散热片、30B…第二散热片、30C…第三散热片、30D…第四散热片、30E…第五散热片、30F…第六散热片、31…缺口、32…凹部、33…间隙、34…散热面、35…缺口、36…螺钉孔、37…壁厚部、38…配线用缺口槽、40…第一基板、41…缺口、50…第二基板、81…第一固定部、82…第二固定部、83…固定孔、121…固定孔、122…缺口、123…贯通孔、141、151…凸台部、211…右侧板部、212…上板部、213…底板部、214、215…卡合孔、219…凹部、221…左侧板部、222…上板部、223…底板部、224、225…卡合孔、229…凹部、231…前板部、232…上板部、233…底板部、234…右侧板部、235…左侧板部、236…钩、D…间隙、X…宽度方向、Z…前后方向、Y…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实施方式。本方式的电动机控制装置是用于控制伺服电动机的伺服放大器。
图1是从斜后方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在本说明书中,XYZ这三个方向是相互正交的方向。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对以Y方向为上下方向设置电动机控制装置1时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的电动机控制装置1不限于在将Y方向设为上下方向的设置姿势下使用。
在本说明书中,X方向是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Y方向是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上下方向,Z方向是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前后方向。另外,左右方向上的“左”和“右”是从前表面侧观察电动机控制装置1时的“左”和“右”。用+X表示X方向的一侧(右侧),用-X表示另一侧(左侧),用+Y表示Y方向的一侧(上侧),用-Y表示另一侧(下侧),用+Z表示Z方向的一侧(前侧),用-Z表示另一侧(后侧)。
如图1所示,电动机控制装置1作为整体为长方体状。电动机控制装置1具备配置于宽度方向X的大致中央的框架10和固定于框架10上的罩部件20。罩部件20具备配置于框架10的右侧(+X方向)的第一罩部件21、配置于框架10的左侧(-X方向)的第二罩部件22及配置于框架10的前侧(+Z方向)的第三罩部件23。如图2所示,电动机控制装置1具备配置于第一罩部件21的内侧的第一基板40及配置于第二罩部件22的内侧的第二基板50。第一基板40及第二基板50固定于框架10上。
(框架)
图3是框架10和第一基板40及第二基板5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图3所示,框架10具备配置于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宽度方向X的大致中央的板状的框架本体11和设于框架本体11的后端(-Z方向的端部)的矩形的背面板12。框架本体11具备与背面板12相连的散热片形成部13和从散热片形成部13的上端(+Y方向的端部)及下端(-Y方向的端部)分别向前侧(+Z方向)延伸的上框架14及下框架15。
在框架本体11上一体形成有向上下方向Y延伸的散热片30。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0由铝等导热性好的金属形成。因此,能够提高散热片30的散热效果。另外,由于铝加工性好,所以容易形成散热片30。散热片30在背面板12的前侧(+Z方向)沿Z方向以大致恒定的节距排列有多个。散热片30从框架本体11的散热片形成部13向右侧(+X方向)突出,在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右侧(+X方向)的侧面露出。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右侧(+X方向)的侧面的后侧(-Z方向)的部分由散热片30构成,散热片30的前侧(+Z方向)的部分由第一罩部件21构成。
如图3所示,第一基板40螺纹紧固于分别从上框架14及下框架15向+X方向突出的凸台部141、151。同样,第二基板50螺纹紧固于分别从上框架14及下框架15向-X方向突出的凸台部(图示省略)。图4是图1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剖面立体图(图1的A-A位置的剖面立体图)。如图4所示,第二基板50从-X方向侧与散热片形成部13抵接,并螺纹紧固于散热片形成部13。
在背面板12上,在处于对角位置的两处的角部的一方形成有固定孔121,在另一方的两处形成有缺口122。固定孔121形成于背面板12的上侧(+Y方向)边缘的左侧(-X方向)的角部。另外,缺口122形成于背面板12的下侧(-Y方向)边缘的右侧(+X方向)的角部。通过将固定螺钉紧固于固定孔121和两处缺口122中的一处,能够在对角位置的两处将背面板12固定于支承部件上。由此,能够经由背面板12将电动机控制装置1固定于支承部件。
(罩部件)
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前表面由第三罩部件23构成。在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前表面设有未图示的连接器部、输入输出用的端子部。第三罩部件23具备设有配置连接器部的开口部、覆盖端子部的开闭盖的前板部231、与前板部231的+Y方向的边缘连接的上板部232、与前板部231的-Y方向的边缘连接的底板部233、前板部231、与前板部231的+X方向的边缘连接的右侧板部234、与前板部231的-X方向的边缘连接的左侧板部235。
第一罩部件21具备构成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右侧(+X方向)的侧面的前侧部分的右侧板部211、与右侧板部211的上端缘(+Y方向的边缘)连接的上板部212、与右侧板部211的下端缘(-Y方向的边缘)连接的底板部(图示省略)。另外,第二罩部件22具备构成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左侧(-X方向)的侧面的左侧板部221、与左侧板部221的上端缘(+Y方向的边缘)连接的上板部222、与左侧板部221的下端缘(-Y方向的边缘)连接的底板部223。
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顶面(+Y方向的表面)由框架10、第一罩部件21的上板部212及第二罩部件22的上板部222、第三罩部件23的上板部232构成。在上板部212、222形成有散热孔26。散热孔26是在宽度方向X上长的长孔,在前后方向Z上排列。另外,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底面由框架10、第一罩部件21的底板部213及第二罩部件22的底板部223、第三罩部件23的底板部233构成。在底板部213、223上,与上板部212、222同样形成有散热孔26。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内部空间经由形成于第一罩部件21及第二罩部件22的散热孔26与外部连通。
如图1、图2所示,在上框架14上,在沿Z方向分开的三处形成有钩19。第一罩部件21的上板部212具备与中央的钩19卡合的卡合孔214。另外,第二罩部件22的上板部222具备与除中央的钩19之外的其它两处的钩19卡合的卡合孔214。在下框架15和第一罩部件21的底板部(图示省略)及第二罩部件22的底板部223之间也形成有同样的钩机构。利用这些钩机构将第一罩部件21及第二罩部件22固定于框架10。
在第三罩部件23上形成有从右侧板部234及左侧板部235向后侧(-Z方向)突出的钩236。钩236与形成于第一罩部件21的右侧板部211的卡合孔215、及形成于第二罩部件22的左侧板部221的卡合孔225卡合。第三罩部件23通过该钩机构固定到第一罩部件21及第二罩部件22。此外,罩部件20的固定构造也可以是钩机构以外的构造。
在第二罩部件22的上板部222形成有具备随着朝向后侧(-Z方向)而向下侧(-Y方向)倾斜的倾斜面的凹部229。形成于背面板12的固定孔121配置于凹部229的内侧,因此,能够将螺纹紧固用的工具插入凹部229内,并从背面板12的前侧(+Z方向)将插入到固定孔121的固定螺钉进行螺纹紧固。另外,同样,在背面板12的缺口122的前侧(+Z方向)形成有凹部32,该凹部32由将散热片30的-Y方向的端部切口而获得的缺口31形成(参照图4)。形成于散热片30的凹部32与形成于第一罩部件21的底板部213的凹部219(参照图4)连续。因此,能够在凹部219及凹部32中插入螺纹紧固用的工具,从背面板12的前侧(+Z方向)将插入到背面板12的缺口122的固定螺钉螺纹紧固。
(发热体)
第一基板40及第二基板50是装设有电子元器件的电路基板。第一基板40是控制用的基板,基于经由设于第三罩部件23上的连接器部从外部输入的控制命令及来自装设于伺服电动机上的编码器的信号,向第二基板50供给驱动信号。第二基板50是驱动器基板。在第二基板50上安装有构成伺服电动机控制电路的电路图案及电子元器件,该伺服电动机控制电路用于对应来自第一基板40的驱动信号而从电源电流生成U相、V相、W相的交流电流并将其供给到伺服电动机。
电动机控制装置1具备配置于罩部件20的内侧的第一发热体5及第二发热体6。第一发热体5及第二发热体6是构成伺服电动机控制电路的电子元器件。伺服电动机控制电路具备对从交流电源供给的电源电流进行整流的整流电路、与整流电路连接的电容器、与电容器连接的倒相电路。第一发热体5是电容器,装设于第二基板50上。如图2所示,在配置于散热片30的前侧(+Z方向)的第一基板40上形成有将散热片30侧(-Z方向)的端部切口的缺口41。第一发热体5配置于散热片30的前侧(+Z方向),且配置于第一基板40的缺口41中。
第二发热体6是构成倒相电路的IGBT晶体管。此外,第二发热体6也可以是将倒相电路模块化的IPM(智能功率模块)。如图4所示,第二基板50与框架本体11的散热片形成部13的与散热片30突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X方向)的面抵接,第二发热体6固定在第二基板50的与散热片形成部13抵接的部分。第二发热体6配置于第二基板50和第二罩部件22的间隙中。从第二发热体6产生的热经由散热片形成部13传递到散热片30,并从散热片30的表面释放。此外,第二发热体6也可以直接或经由绝缘件固定于散热片形成部13。
另外,电动机控制装置1具备与安装于第二基板50上的伺服电动机控制电路连接的再生电阻7。再生电阻7是将在与伺服电动机控制电路连接的伺服电动机的减速时等产生的再生能量转换成热量的发热体。在本方式中,再生电阻7配置于背面板12和散热片30的间隙中,并且固定于散热片30。
(再生电阻的安装构造)
图5是固定有再生电阻7的框架10的侧视图。另外,图6是再生电阻安装于框架的安装构造的说明图。如图5、图6所示,散热片30在前后方向Z上排列多个,在从框架10的上端(+Y方向的端部)到下端(-Y方向的端部)的范围内沿上下方向Y延伸。在各散热片30的-Y方向的角部形成有缺口31。该缺口31构成高度随着朝向背面板12一侧而增大的凹部32。在多个散热片30中,在相邻的散热片30之间形成有作为空气通路的间隙33。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散热片30的板厚相同,相邻的散热片30之间的间隙33的宽度也相同。各散热片30具备朝向+Z方向及-Z方向的散热面34。
以下,将多个散热片30中最接近背面板12的散热片30设为第一散热片30A。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6片散热片30,随着从第一散热片30A朝向前侧(+Z方向)依次设为第二散热片30B、第三散热片30C、第四散热片30D、第五散热片30E、第六散热片30F。第一散热片30A是距装设于第二基板50上的第一发热体5最远的散热片。另外,第二散热片30B是距第一发热体5第二远的散热片。
第一散热片30A配置于最接近背面板12的位置。在第一散热片30A上形成有从+X方向的边缘朝向-X方向切口的缺口35。缺口35设于第一散热片30A的Y方向的大致中央。再生电阻7配置在缺口35中。当拆下再生电阻7时,在形成有缺口35的范围,位于第一散热片30A附近的第二散热片30B的散热面34和背面板12隔开规定的间隙对置。再生电阻7配置于第二散热片30B的朝向-Z方向的散热面34和背面板12之间,并且固定在第二散热片30B的散热面34。
如图4所示,形成于第一散热片30A上的缺口35是将第一散热片30A切口到X方向的中途位置而形成的。因此,在配置于缺口35的再生电阻7和散热片形成部13之间形成有X方向的间隙D。在散热片形成13的与形成有散热片3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经由第二基板50固定有第二发热体6。即,再生电阻7配置成能够在其与固定有第二发热体6的部分(散热片形成部13)之间形成空气层。
再生电阻7经由固定部件8固定在第二散热片30B的散热面34上。固定部件8在再生电阻7的Y方向的两端各配置一个。各固定部件8是具备板状的第一固定部81和相对于第一固定部81以大致直角相连的板状的第二固定部82的弯曲部件。第一固定部81与再生电阻7的侧面抵接,并固定于再生电阻7。第二固定部82与散热面34抵接,通过固定螺钉9螺纹紧固于第二散热片30B上。如图6所示,在第二固定部82形成有固定孔83,在第二散热片30B上,于与固定孔83重叠的位置形成有螺钉孔36(参照图5)。第二散热片30B的形成有螺钉孔36的部分成为板厚比其它部分的板厚大的壁厚部37。在背面板12上,于与第二散热片30B的螺钉孔36重叠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123。贯通孔123是用于插入对固定螺钉9进行螺纹紧固的工具的孔。
在多个散热片30中的、除第一散热片30A之外的其它5片上,分别在比再生电阻7的安装位置靠下侧(-Y方向)形成有配线用缺口部。形成于5片散热片30上的配线用缺口部在散热片30的排列方向即前后方向Z上排列,构成沿前后方向Z延伸的配线用缺口槽38。与再生电阻7连接的未图示的配线配置在配线用缺口槽38中。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控制装置1具备再生电阻7、固定有再生电阻7的框架10和与再生电阻7连接的第二基板50。框架10具备散热片30和与散热片30的散热面34隔开间隙对置的背面板12。再生电阻7配置于背面板12和散热片30的间隙中,并且固定在散热片30的散热面34上。这样,通过将再生电阻7配置在背面板12与散热片30的间隙中,从而与将再生电阻7配置在散热片30的前端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尺寸的大型化。另外,与将多个散热片30切口并且以与散热片30的前端相接的方式配置再生电阻7的情况相比,散热片30的表面积的减少较少,所以能够抑制散热效果的降低。另外,与将背面板切口来配置再生电阻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框架10的强度的降低。另外,因为并非将再生电阻7配置于罩部件20的内侧而是配置于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侧面并使其向外部露出,所以能够加强散热效果,从而能够抑制电动机控制装置1内部的温度上升。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再生电阻7固定于散热面34,使再生电阻7与散热面34面接触。因此,能够加强散热效果。另外,通过将再生电阻7固定在散热片30上,从而能够从背面板12一侧进行再生电阻7的装拆作业。即,能够在背面板12上形成贯通孔123,以从背面板12的外侧进行再生电阻7的装拆作业。由此,能够改善装拆再生电阻7时的作业性,能够使维护性良好。另外,因为无需从第一基板40侧插入工具进行再生电阻7的装拆作业,所以也无需在配置于再生电阻7的前侧(+Z方向)的散热片30上设置用于插入工具的贯通孔。因此,能够抑制散热片30的表面积的减少,所以能够减少散热效果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发热体5装设在第二基板50上,框架10具备多个散热片30,所以在位于距第一发热体5最远的位置的第一散热片30A上形成缺口35,将再生电阻7固定在位于距第一发热体5第二远的位置的第二散热片30B的散热面34上。这样,因为能够将再生电阻7固定在距第一发热体5较远的位置,所以再生电阻7不会被从第一发热体5发出的热加热。另外,第一发热体5也不会被从再生电阻7发出的热加热。因此,能够抑制再生电阻7的发热导致的第一发热体5的温度上升、第一发热体5的发热导致的再生电阻7的温度上升。另外,通过如上所述在第一散热片30A上形成有缺口35,即使在背面板12和散热片30的间隙窄的情况下,也能够配置再生电阻7。另外,因为第一散热片30A被切口,所以能够从背面板12一侧进行再生电阻7的固定作业。另外,第一散热片30A的缺口35被切口到X方向的中途位置,并非将X方向的整个范围切口。因此,第一散热片30A上的散热面积的减少量较少,所以能够抑制散热效果的降低。另外,在未配置再生电阻7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第一散热片30A的面积。
本实施方式的框架本体11具备与背面板12连接的散热片形成部13,散热片30从散热片形成部13向+X方向突出。第二发热体6配置于散热片形成部13的与散热片30突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X方向)。因此,因为第二发热体6的热从散热片形成部13传递到散热片30,所以能够使第二发热体6的热得以释放。另外,再生电阻7配置成在该再生电阻7与散热片形成部13之间隔开间隙D。因此,因为在再生电阻和第二发热体6之间存在空气层,所以能够抑制再生电阻7的发热导致的第二发热体6的温度上升、第二发热体6的发热导致的再生电阻7的温度上升。
本实施方式的再生电阻7经由固定部件8固定于第二散热片30B的散热面34。固定部件8具备与再生电阻7抵接的第一固定部81和与散热面抵接的第二固定部82。因此,作为将再生电阻7的热向第二散热片30B传递的路径,添加了经由固定部件8的传递路径,所以能够提高再生电阻7的冷却效率。此外,固定部件8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那样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使用覆盖再生电阻7整体的固定部件进行固定。另外,也可以不使用固定部件8而在再生电阻7上设置固定孔进行固定。或者,也可以使用粘接剂将再生电阻7固定在散热面34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部件8的第二固定部82形成有固定孔83,在第二散热片30B上,于与固定孔83重叠的位置设有壁厚部37,在壁厚部37形成有螺钉孔36。而且,在背面板12上,于与螺钉孔36重叠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123。因此,能够从背面板的外侧将固定螺钉9拧入到第二散热片30B的螺钉孔36,以将固定部件8固定于第二散热片30B。此时,因为螺钉孔36形成于壁厚部37,所以能够确保螺钉孔36的长度,从而能够确保固定强度。这种固定构造能够从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外侧进行再生电阻7的装拆作业,所以能够改善装拆再生电阻7时的作业性。因此,维护性良好。此外,还能够在第二固定部82不形成固定孔83而形成固定用缺口部,并将固定螺钉9穿过固定用缺口部以进行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片散热片30中的、除第一散热片30A之外的其它5片上形成有配线用缺口部,并且设有沿散热片30的排列方向即前后方向Z延伸的配线用缺口槽38。因此,能够将连接第二基板50和再生电阻7的配线收容并穿绕于配线用缺口槽38。由此,因为配线没有穿绕在框架10的外侧,所以能够抑制连接第二基板50和再生电阻7的配线的断线。
(其它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散热片30A切口并将再生电阻7固定在第二散热片30B上,但安装再生电阻7的位置也可以是其它散热片30。例如,在第一散热片30A和背面板12的间隙为能够配置再生电阻7的宽度的情况下,可以将再生电阻7固定在第一散热片30A的散热面34上而不必在第一散热片30A上形成缺口35。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再生电阻7固定在位于距第一发热体5最远的位置的第一散热片30A的散热面34上,所以能够将第一发热体5和再生电阻7分开配置。因此,能够抑制再生电阻7的发热导致的第一发热体5的温度上升。另外,因为第一发热体5的热不易传递到固定有再生电阻7的散热片30上,所以能够抑制再生电阻7的温度上升。
(2)在第一散热片30A和背面板12的间隙为能够配置再生电阻7的宽度的情况下,可以将再生电阻7固定于背面板12侧而非散热面34。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形成于第二固定部82的固定孔83作为螺钉孔,在背面板12上形成与螺钉孔重叠的固定孔,从而能够从背面板12的后侧(-Z方向)将固定螺钉9螺纹紧固于固定部件8。在将再生电阻7固定于背面板12的内侧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发热体5和再生电阻7更远地分开配置,因此,能够抑制再生电阻7的发热导致的第一发热体5的温度上升。
(3)在相邻的散热片30的间隙33为能够配置再生电阻7的宽度的情况下,可以将再生电阻7配置在间隙33中并将再生电阻7固定在面向间隙33的散热片30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位于再生电阻7和背面板12之间的散热片30上形成贯通孔,将工具插入到背面板12的贯通孔123及散热片30的贯通孔内,以将固定部件8螺纹紧固于散热片30。

Claims (3)

1.一种电动机控制装置,其具备再生电阻、固定有再生电阻的框架和与所述再生电阻连接的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具备散热片和与所述散热片的散热面隔开间隙对置的背面板,
所述再生电阻配置于所述背面板和所述散热面的间隙中,
所述再生电阻经由固定部件固定在所述散热面上,
第一发热体装设于所述电路基板,
所述框架具备多个所述散热片,在多个所述散热片中的位于距所述第一发热体最远的位置的第一散热片上形成有缺口,
所述再生电阻配置于所述缺口中,并固定在位于距所述第一发热体第二远的位置的第二散热片的所述散热面上,
所述固定部件具备与所述再生电阻抵接的第一固定部和与所述散热面抵接的第二固定部,
在所述第二固定部形成有固定孔或固定用缺口部,在所述散热面上,于与所述固定孔或所述固定用缺口部重叠的位置形成有螺钉孔,
在所述背面板上,于与所述螺钉孔重叠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
在相邻的多个所述散热片上形成有配线用缺口部,
所述配线用缺口部构成沿所述散热片的排列方向延伸的配线用缺口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具备与所述背面板相连的框架本体,
所述框架本体具备供所述散热片突出的散热片形成部,
第二发热体配置于所述散热片形成部的与所述散热片突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所述再生电阻配置成在所述再生电阻与所述散热片形成部之间隔开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片具备壁厚部,在所述壁厚部形成有所述螺钉孔。
CN201811558133.5A 2017-12-19 2018-12-19 电动机控制装置 Active CN1099511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2445 2017-12-19
JP2017242445A JP7106269B2 (ja) 2017-12-19 2017-12-19 モータ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51133A CN109951133A (zh) 2019-06-28
CN109951133B true CN109951133B (zh) 2023-01-10

Family

ID=67006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58133.5A Active CN109951133B (zh) 2017-12-19 2018-12-19 电动机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06269B2 (zh)
CN (1) CN10995113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07302A (ja) * 1998-04-21 1999-11-05 Fanuc Ltd サーボアンプ用非熱伝導性抵抗器及び該抵抗器を備えるサーボアンプ
CN102467207A (zh) * 2010-11-19 2012-05-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计算机系统及其散热器
JP2012138485A (ja) * 2010-12-27 2012-07-19 Fuji Electric Co Ltd サーボアンプ
JP2014116529A (ja) * 2012-12-12 2014-06-26 Fuji Electric Co Ltd サーボアンプ
CN109195419A (zh) * 2018-10-29 2019-01-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电器盒及其散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24262U (zh) * 1976-08-09 1978-03-01
JPH10117077A (ja) * 1996-10-11 1998-05-06 Fujikura Ltd ヒートシンク
CN205793916U (zh) * 2016-06-02 2016-12-07 上海申彦通讯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带布线槽的散热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07302A (ja) * 1998-04-21 1999-11-05 Fanuc Ltd サーボアンプ用非熱伝導性抵抗器及び該抵抗器を備えるサーボアンプ
CN102467207A (zh) * 2010-11-19 2012-05-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计算机系统及其散热器
JP2012138485A (ja) * 2010-12-27 2012-07-19 Fuji Electric Co Ltd サーボアンプ
JP2014116529A (ja) * 2012-12-12 2014-06-26 Fuji Electric Co Ltd サーボアンプ
CN109195419A (zh) * 2018-10-29 2019-01-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电器盒及其散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10681A (ja) 2019-07-04
CN109951133A (zh) 2019-06-28
JP7106269B2 (ja) 2022-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154696A1 (ja) 回路構成体
JP4387314B2 (ja) 電気接続箱
JP6655824B2 (ja) 撮像装置
JP5447433B2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が設けられた電力変換装置
JP6644354B1 (ja)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CN111819914B (zh) 具有能固定在支承元件、特别是壁上的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布置结构
CN109936967B (zh) 电动机控制装置
TWI661656B (zh) 馬達驅動裝置
WO2019208184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09951133B (zh) 电动机控制装置
JP3931543B2 (ja) 電子機器
JP6705978B2 (ja)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TWI527360B (zh) Motor drive
WO2020054376A1 (ja) 電力変換器
KR102642224B1 (ko) 히트 싱크 및 전자 기기 유닛
JP3104491U (ja) 放熱板を備えた配線基板および該配線基板を実装した電子機器
CN109219312B (zh) 电动机控制装置
JP2021082059A (ja) プログラマブルコントロー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プログラマブルコントローラシステム
JP6079558B2 (ja) 回路構成体
JP2830686B2 (ja) 電子機器
JP2022148094A (ja) コントローラ
JP2021158904A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2022160918A (ja) 電子制御モジュール
JP2004079698A (ja) 筐体の放熱構造
JP2002290084A (ja) 電子部品の放熱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