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43774A -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843774A CN109843774A CN201680090240.2A CN201680090240A CN109843774A CN 109843774 A CN109843774 A CN 109843774A CN 201680090240 A CN201680090240 A CN 201680090240A CN 109843774 A CN109843774 A CN 10984377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ndrail
- component
- handrails
- moveable handrails
- armre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43—Devices enhancing safety during maintenance
- B66B5/005—Safety of maintenance personnel
- B66B5/0081—Safety of maintenance personnel by preventing falling by means of safety fences or handrails, being operable or not, mounted on top of the elevator car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在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中,多个扶手分别具有可动扶手部件,该可动扶手部件能够在低扶手位置与比低扶手位置高的高扶手位置之间相对于轿厢移位。多个扶手中的任一方成为基准扶手。从基准扶手依次相邻地配置有两个以上的扶手作为卡合扶手。在彼此相邻的卡合扶手各自的可动扶手部件中的一个可动扶手部件处固定有勾住另一个可动扶手部件的突起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于轿厢的上部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将多个折叠式的轿厢上安全栅栏设置在轿厢的上部的电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108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电梯中,当作业人员要在轿厢上进行作业时,一个个分开地组装多个轿厢上安全栅栏,因此有可能因忘记组装轿厢上安全栅栏等而导致一部分轿厢上安全栅栏未被组装。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得到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一部分扶手未被组装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具备排列配置在轿厢的上部的多个扶手,多个扶手分别具有可动扶手部件,该可动扶手部件能够在低扶手位置与比低扶手位置高的高扶手位置之间相对于轿厢移位,多个扶手中的任一方成为基准扶手,从基准扶手依次相邻地配置有两个以上的扶手作为卡合扶手,在基准扶手的可动扶手部件保持于高扶手位置的状态下,位于基准扶手的旁边的卡合扶手的可动扶手部件勾住基准扶手的可动扶手部件,并且彼此相邻的卡合扶手中的远离基准扶手的一侧的卡合扶手的可动扶手部件勾住接近基准扶手的一侧的卡合扶手的可动扶手部件,由此,各卡合扶手各自的可动扶手部件保持于高扶手位置,在彼此相邻的卡合扶手各自的可动扶手部件中的一个可动扶手部件处固定有勾住另一个可动扶手部件的突起物。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通过将基准扶手的可动扶手部件保持在高扶手位置,能够将全部扶手保持在高扶手位置,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一部分扶手未被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轿厢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轿厢的上部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沿着图1的箭头III观察时的轿厢的上部的左视图。
图4是示出沿着图1的箭头IV观察时的轿厢的上部的右视图。
图5是示出图3的保持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1的VI部内的可动扶手部件及突起物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2的VII部内的维护运行开关的放大图。
图8是示出当图4的右侧扶手的可动扶手部件位于低扶手位置时的通常运行开关的放大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轿厢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沿着图9的箭头X观察时的轿厢的上部的右视图。
图11是示出当图9的轿厢上扶手装置的状态成为收纳状态时的轿厢的俯视图。
图12是沿着图9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0的XIII部内的可动扶手部件及突起物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图9的维护运行开关的放大图。
图15是示出图11的通常运行开关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轿厢的俯视图。此外,图2是示出图1的轿厢的上部的主视图。并且,图3是示出沿着图1的箭头III观察时的轿厢的上部的左视图,图4是示出沿着图1的箭头IV观察时的轿厢的上部的右视图。在图中,在井道内,轿厢1被设置成能够向上下方向移动。轿厢1利用设置在井道内的未图示的驱动装置的驱动力向上下方向移动。
轿厢1具有轿厢主体2,该轿厢主体2具有底面、上表面2a、正面2b、背面2c及一对侧面2d。轿厢主体2的正面2b及背面2c在轿厢1的进深方向上彼此对置。轿厢主体2的一对侧面2d在轿厢1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对置。在轿厢主体2的正面2b设置有通过轿厢门来进行开闭的轿厢出入口3。
在建筑物的各层,分别设置有未图示的层站出入口。各层的层站与井道内通过各层站出入口而彼此连通。各层站出入口通过层站门来进行开闭。在轿厢1停止于楼层的状态下,设置于轿厢1的停止层的层站出入口与轿厢出入口3同时打开,由此乘客能够在层站与轿厢1内之间移动。
电梯的运行由设置在井道内的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控制。此外,电梯的运行能够在进行通常的服务运行的通常运行模式和与通常运行模式时相比使轿厢1以低速移动的维护运行模式之间切换。驱动装置及控制装置中的至少一方作为井道内上部设备设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
在电梯中,作业人员有时在搭乘于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的状态下,进行井道内的设备的维护检查作业。在轿厢1的上部设置有未图示的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在维护运行模式时,搭乘于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的作业人员为了使轿厢1以低速移动而对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进行操作。作业人员在使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的高度位置与层站的地板的高度位置对齐而使轿厢1停止的状态下,从层站穿过层站出入口而乘入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
在轿厢1的上部设置有轿厢上扶手装置4。轿厢上扶手装置4具有左侧扶手11、背面扶手12及右侧扶手13作为多个扶手。左侧扶手11、背面扶手12及右侧扶手13按左侧扶手11、背面扶手12、右侧扶手13的顺序排列而配置在轿厢1的上部。此外,左侧扶手11、背面扶手12及右侧扶手13在设定于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的设定作业范围的周围以包围设定作业范围的方式连续地排列。左侧扶手11沿着一个侧面2d配置,右侧扶手13沿着另一个侧面2d配置。背面扶手12沿着背面2c配置。
左侧扶手11、背面扶手12及右侧扶手13(以下称作“扶手11、12、13”)分别具有:固定扶手部件21,其在从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向上方突出的状态下固定于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以及可动扶手部件22,其设置于固定扶手部件21。
固定扶手部件21具有在水平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的多个固定纵构件。在该例中,固定扶手部件21的各固定纵构件成为沿着上下方向的管。
可动扶手部件22具有:多个可动纵构件,它们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分别设置于固定扶手部件21的各固定纵构件;以及可动横构件,其固定在多个可动纵构件之间。在该例中,可动扶手部件22的可动纵构件插入固定扶手部件21的固定纵构件即管中。由此,可动扶手部件22能够相对于轿厢1的上部及固定扶手部件21向上下方向移位。此外,可动扶手部件22通过相对于轿厢1及固定扶手部件21向上下方向移位,而相对于轿厢1及固定扶手部件21在低扶手位置与高于低扶手位置的高扶手位置之间移位。关于扶手11、12、13各自的高度尺寸,与可动扶手部件22位于低扶手位置时相比,在可动扶手部件22位于高扶手位置时较高。
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在全部的扶手11、12、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位于高扶手位置时成为组装状态,在全部的扶手11、12、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位于低扶手位置时成为收纳状态。另外,在图1~图4中,示出了成为组装状态时的轿厢上扶手装置4。
左侧扶手11作为基准扶手配置在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如图3所示,在作为基准扶手的左侧扶手11设置有保持机构14,保持机构14将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在高扶手位置。
此处,图5是示出图3的保持机构14的立体图。保持机构14具有设置于左侧扶手11的固定扶手部件21处的作为紧固件的保持螺栓15。在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可动纵构件设置有多个定位孔16。多个定位孔16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通过将保持螺栓15选择性地插入多个定位孔16而保持在高扶手位置。此外,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通过使保持螺栓15从定位孔16脱离而在重力作用下向低扶手位置移位。
从作为基准扶手的左侧扶手11依次相邻地配置有背面扶手12及右侧扶手13作为卡合扶手。另外,在该例中,两个扶手12、13从左侧扶手11依次相邻,但也可以是三个以上的扶手从左侧扶手11依次相邻地配置。
在作为基准扶手的左侧扶手11、和作为位于左侧扶手11的旁边的卡合扶手的背面扶手12中的一方的可动扶手部件22处固定有板状的突起物23,该突起物23勾住另一方的可动扶手部件22。在该例中,勾住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突起物23固定于背面扶手12的可动扶手部件22。此外,在该例中,突起物23从背面扶手12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上端部向左侧扶手11的上方突出。由此,在该例中,当从上方观察轿厢上扶手装置4时,如图1所示,固定于背面扶手12的突起物23的一部分与左侧扶手11的一部分重叠。在作为基准扶手的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于高扶手位置的状态下,背面扶手12的可动扶手部件22借助突起物23勾住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由此阻止背面扶手12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移位,背面扶手12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在高扶手位置。
此外,在彼此相邻的两个卡合扶手、即背面扶手12及右侧扶手13中的一方的可动扶手部件22处固定有板状的突起物24,该突起物24勾住另一方的可动扶手部件22。在该例中,勾住背面扶手12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突起物24固定于右侧扶手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
图6是示出图1的VI部的可动扶手部件22及突起物24的立体图。在该例中,突起物24从右侧扶手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上端部向背面扶手12的上方突出。由此,在该例中,当从上方观察轿厢上扶手装置4时,固定于右侧扶手13的突起物24的一部分与背面扶手12的一部分重叠。在背面扶手12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于高扶手位置的状态下,右侧扶手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借助突起物24勾住背面扶手12的可动扶手部件22,由此阻止右侧扶手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移位,右侧扶手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在高扶手位置。
即,在作为基准扶手的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于高扶手位置的状态下,位于左侧扶手11的旁边的背面扶手12的可动扶手部件22借助突起物23勾住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并且彼此相邻的卡合扶手、即背面扶手12及右侧扶手13中的远离左侧扶手11的一侧的右侧扶手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借助突起物24勾住接近左侧扶手11的一侧的背面扶手12的可动扶手部件22,由此各扶手12、13各自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在高扶手位置。
因此,在轿厢上扶手装置4中,各扶手11、12、13各自的各可动扶手部件22即使移位也不会彼此干涉,但各突起物23、24勾住相邻扶手的可动扶手部件22,由此彼此相邻的一个可动扶手部件22相对于另一个可动扶手部件22的移位被限制。
在该例中,在由扶手11、12、13构成的扶手组的一端部,配置有左侧扶手11作为基准扶手,在扶手组的另一端部,配置有右侧扶手13作为终端扶手。当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在高扶手位置处的保持被解除时,各扶手12、13各自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保持从接近作为基准扶手的左侧扶手11的扶手起依次被解除。
在作为基准扶手的左侧扶手11处设置有维护运行开关25,该维护运行开关25能够检测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是否到达了高扶手位置。
图7是示出图2的VII部内的维护运行开关25的放大图。维护运行开关25具有作为被检测体的键26和能够检测键26的开关主体27。键26设置在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可动纵构件的下端部。开关主体27设置在左侧扶手11的固定扶手部件21的固定纵构件的上端部。
在左侧扶手11的固定扶手部件21的固定纵构件处设置有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孔28。键26在长孔28内通过。在左侧扶手11中,当可动扶手部件22在高扶手位置与低扶手位置之间移位时,键26相对于固定扶手部件21沿着长孔28向上下方向移动。
开关主体27具有插入孔。当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到达高扶手位置时,键26插入开关主体27的插入孔。当键26插入插入孔时,开关主体27检测到键26,从而将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
如图4所示,在作为终端扶手的右侧扶手13处设置有通常运行开关29,该通常运行开关29检测右侧扶手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是否到达了低扶手位置。通常运行开关29具有作为被检测体的键30和能够检测键30的开关主体40。键30设置在右侧扶手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上端部。开关主体40设置在右侧扶手13的固定扶手部件21的固定纵构件的上端部。
图8是示出当图4的右侧扶手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位于低扶手位置时的通常运行开关29的放大图。通常运行开关29的开关主体40具有插入孔。当右侧扶手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到达低扶手位置时,键30插入开关主体40的插入孔。当键30插入插入孔时,开关主体40检测到键30,从而将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
对控制装置发送分别来自维护运行开关25及通常运行开关29的信息。控制装置根据分别来自维护运行开关25及通常运行开关29的信息,控制电梯的运行。即,控制装置当收到来自维护运行开关25的检测信号时,判定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到达了高扶手位置,并将电梯的运行模式设为维护运行模式。此外,控制装置当收到来自通常运行开关29的检测信号时,判定右侧扶手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到达了低扶手位置,并将电梯的运行模式设为通常运行模式。
接下来,对电梯的维护检查作业的步骤进行说明。电梯的服务运行在通常运行模式下进行。在通常运行模式时,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成为收纳状态。此时,全部的扶手11、12、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到达低扶手位置,来自维护运行开关25的检测信号停止输出,并且来自通常运行开关29的检测信号被发送到控制装置。
当作业人员搭乘于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来进行维护检查作业时,例如在最上层的层站处对操作盘进行操作,在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与层站的地板的高度对齐的状态下使轿厢1停止,并打开最上层的层站出入口。
之后,作业人员搭乘于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按右侧扶手13、背面扶手12、左侧扶手11的顺序,从低扶手位置向高扶手位置依次提起各扶手11、12、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由此,全部的扶手11、12、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到达高扶手位置,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成为组装状态。当右侧扶手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从低扶手位置脱离时,来自通常运行开关29的检测信号停止输出。另外,此时,在轿厢上扶手装置4中,彼此相邻的可动扶手部件22借助突起物23、24依次勾住,因此作业人员也可以通过从层站将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向高扶手位置提起,使背面扶手12及右侧扶手13各自的可动扶手部件22与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联动地同时向高扶手位置移位。
之后,作业人员在使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位置处于高扶手位置的状态下,拧入保持机构14的保持螺栓15,使保持螺栓15插入定位孔16,从而将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在高扶手位置。由此,全部的扶手11、12、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在高扶手位置,维持了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组装状态。
当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到达高扶手位置时,键26插入维护运行开关25的开关主体27的插入孔。由此,键26被开关主体27检测到,检测信号从维护运行开关25的开关主体27被发送到控制装置。当控制装置接收到来自维护运行开关25的检测信号时,电梯的运行模式成为维护运行模式。由此,能够利用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的操作使轿厢1移动。
之后,搭乘于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的作业人员在关闭了打开的层站出入口后,对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进行操作,使轿厢1以低速移动。由此,能够对井道内的设备进行维护检查作业。
当对井道内的设备的维护检查作业结束时,作业人员一边操作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一边使轿厢1以低速向下方移动,在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与例如最上层的层站的地板高度对齐的状态下使轿厢1停止。
之后,作业人员打开最上层的层站出入口并从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转移到层站后,按与组装轿厢上扶手装置4时相反的步骤,使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成为收纳状态。即,作业人员使保持螺栓15从定位孔16脱离,从而解除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保持,使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从高扶手位置向低扶手位置移位。此时,背面扶手12及右侧扶手13各自的可动扶手部件22与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向低扶手位置的移位联动地,以从接近左侧扶手11的扶手到远离左侧扶手11的扶手的顺序,从高扶手位置向低扶手位置依次移位。由此,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成为收纳状态。
当右侧扶手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到达低扶手位置时,键30插入通常运行开关29的开关主体40的插入孔。由此,键30被开关主体40检测到,检测信号从通常运行开关29的开关主体40被发送到控制装置。当控制装置接收到来自通常运行开关29的检测信号时,电梯的运行模式成为通常运行模式。由此,能够进行通常的服务运行,电梯的维护检查作业结束。
在这样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4中,背面扶手12的可动扶手部件22借助突起物23勾住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在彼此相邻的卡合扶手、即背面扶手12及右侧扶手13中的一方的可动扶手部件22处设置有勾住另一方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突起物24,因此,通过将作为基准扶手的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在高扶手位置,能够将全部的扶手11、12、13保持在高扶手位置,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一部分扶手未被组装。此外,在使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成为收纳状态时,也能够通过解除作为基准扶手的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在高扶手位置处的保持,而使全部的扶手11、12、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联动地向低扶手位置移位。由此,还能够防止一部分扶手未被收纳。
此外,在使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成为组装状态时,仅确认作为基准扶手的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是否到达了高扶手位置,就能够确认全部的扶手11、12、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是否到达了高扶手位置。并且,在使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成为收纳状态时,仅确认作为终端扶手的右侧扶手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是否到达了低扶手位置,就能够确认全部的扶手11、12、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是否到达了低扶手位置。由此,能够实现使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成为组装状态时的作业时间精力的减少化,并且也能够实现使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成为收纳状态时的作业时间精力的减少化。
此外,仅将作为基准扶手的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在高扶手位置,就能够将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维持在组装状态,因此不必在全部的扶手11、12、13分别设置保持机构14。由此,能够将保持机构14的设置数减少到1个,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此外,各扶手11、12、13各自的可动扶手部件22通过相对于轿厢1的上部向上下方向移位,而在高扶手位置与低扶手位置之间移位,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调整各扶手11、12、13的高度尺寸。
此外,在作为基准扶手的左侧扶手11处设置有检测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是否到达了高扶手位置的维护运行开关25,因此能够根据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是否达到组装状态,来控制电梯的运行。由此,能够避免在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为不完全组装状态的情况下进行维护检查作业。并且,不必在全部的扶手11、12、13分别设置维护运行开关25,因此能够将维护运行开关25的数量减少到1个,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此外,在作为终端扶手的右侧扶手13处设置有检测右侧扶手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是否到达了低扶手位置的通常运行开关29,因此能够根据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是否达到收纳状态,来控制电梯的运行。由此,能够避免在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为不完全收纳状态的情况下进行电梯的通常运行。并且,不必在全部的扶手11、12、13分别设置通常运行开关29,因此能够将通常运行开关29的数量减少到1个,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各扶手11、12、13具有固定扶手部件21及可动扶手部件22,可动扶手部件22能够相对于固定扶手部件21向上下方向滑动,但也可以去除固定扶手部件21,使背面扶手12的可动扶手部件22能够沿着轿厢主体2的背面2c向上下方向滑动,并且使左侧扶手11及右侧扶手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能够沿着轿厢主体2的各侧面2d向上下方向滑动。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勾住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突起物23固定于背面扶手12的可动扶手部件22,勾住背面扶手12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突起物24固定于右侧扶手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但也可以将勾住背面扶手12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突起物23固定于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将勾住右侧扶手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突起物24固定于背面扶手12的可动扶手部件22。在该情况下,突起物23从左侧扶手11的可动扶手部件22向背面扶手12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可动横构件的下方突出,突起物24从背面扶手12的可动扶手部件22向右侧扶手13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可动横构件的下方突出。
实施方式2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轿厢的俯视图。此外,图10是示出沿着图9的箭头X观察时的轿厢的上部的右视图。此外,图11是示出当图9的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成为收纳状态时的轿厢的俯视图。设置于轿厢1的上部的轿厢上扶手装置4具有背面扶手31、第1左侧扶手32、第2左侧扶手33、第1右侧扶手34及第2右侧扶手35作为多个扶手。背面扶手31、第1左侧扶手32、第2左侧扶手33、第1右侧扶手34及第2右侧扶手35在设定作业范围的周围以包围设定作业范围的方式连续排列。第1左侧扶手32及第2左侧扶手33沿着一个侧面2d配置,第1右侧扶手34及第2右侧扶手35沿着另一个侧面2d配置。背面扶手31沿着背面2c配置。
背面扶手31、第1左侧扶手32、第2左侧扶手33、第1右侧扶手34及第2右侧扶手35(以下称作“扶手31~35”)分别具有设置于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的可动扶手部件22。
可动扶手部件22具有在水平方向上彼此分离配置的多个可动纵构件和固定在多个可动纵构件之间的可动横构件。在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设置有多个安装件41。各可动扶手部件22借助多个安装件41安装于轿厢1的上部。
各安装件41具有固定于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的固定部件42和水平设置于固定部件42的安装轴43。各可动扶手部件22能够以安装轴43为中心相对于轿厢1的上部转动。
具体而言,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能够以沿着轿厢1的宽度方向的安装轴43为中心转动。第1左侧扶手32、第2左侧扶手33、第1右侧扶手34及第2右侧扶手35各自的可动扶手部件22能够以沿着轿厢1的进深方向的安装轴43为中心转动。
各可动扶手部件22通过相对于轿厢1的上部转动,而在低扶手位置与比低扶手位置高的高扶手位置之间移位。可动扶手部件22通过相对于轿厢1的上部倾倒而到达低扶手位置,通过相对于轿厢1的上部立起而到达高扶手位置。关于各扶手31~35各自的高度尺寸,与可动扶手部件22位于低扶手位置时相比,在可动扶手部件22位于高扶手位置时较高。
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在全部的扶手31~35的可动扶手部件22位于高扶手位置时成为组装状态(图9和图10),在全部的扶手31~35的可动扶手部件22位于低扶手位置时成为收纳状态(图11)。
背面扶手31作为基准扶手配置在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在作为基准扶手的背面扶手31处设置有保持机构36,保持机构36将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在高扶手位置。
此处,图12是沿着图9的XII-XII线的剖视图。在将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固定于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的固定部件42处设置有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孔45。背面扶手31的安装轴43穿过固定部件42的长孔45。由此,背面扶手31的安装轴43能够相对于固定部件42沿着长孔45滑动。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通过使安装轴43沿着长孔45滑动,而相对于轿厢1的上部向上下方向移位。
保持机构36具有固定于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可动纵构件处的突起部37。突起部37在安装轴43的上方与安装轴43平行地配置。在固定部件42的上端部设置有供突起部37嵌入的凹部38。凹部38向上方敞开。在突起部37嵌入凹部38的状态下,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为立起的状态,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在高扶手位置。当突起部37从凹部38脱离时,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从立起的状态向轿厢1的内侧倾倒,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从高扶手位置向低扶手位置移位。
如图9所示,从作为基准扶手的背面扶手31的一端部依次相邻地配置有第1左侧扶手32及第2左侧扶手33作为卡合扶手,从背面扶手31的另一端部依次相邻地配置有第1右侧扶手34及第2右侧扶手35作为卡合扶手。在本例中,两个扶手32、33从扶手31的一端部依次相邻,两个扶手34、35从扶手31的另一端部依次相邻,但也可以将三个以上的扶手从背面扶手31依次相邻地配置。
在作为基准扶手的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于高扶手位置的状态下,位于背面扶手31的旁边的卡合扶手、即第1左侧扶手32及第1右侧扶手34各自的可动扶手部件22勾住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由此第1左侧扶手32及第1右侧扶手34各自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移位被阻止,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在高扶手位置。
在彼此相邻的两个卡合扶手、即第1左侧扶手32及第2左侧扶手33中的一方的可动扶手部件22处固定有勾住另一方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板状的突起物46。此外,在彼此相邻的两个卡合扶手、即第1右侧扶手34及第2右侧扶手35中的一方的可动扶手部件22处固定有勾住另一方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板状的突起物47。在该例中,勾住第1左侧扶手32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突起物46固定于第2左侧扶手33的可动扶手部件22,勾住第1右侧扶手34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突起物47固定于第2右侧扶手35的可动扶手部件22。
图13是示出图10的XIII部内的可动扶手部件22及突起物47的立体图。在本例中,突起物47从第2右侧扶手35的上端部突出到比第1右侧扶手34靠轿厢1的外侧的位置。在第1右侧扶手34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于高扶手位置的状态下,第2右侧扶手35的可动扶手部件22借助突起物47勾住第1右侧扶手34的可动扶手部件22,由此,第2右侧扶手35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在高扶手位置。
同样地,在第1左侧扶手32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于高扶手位置的状态下,第2左侧扶手33的可动扶手部件22借助突起物46勾住第1左侧扶手32的可动扶手部件22,由此,第2左侧扶手33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在高扶手位置。
即,在作为基准扶手的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于高扶手位置的状态下,位于背面扶手31的旁边的第1左侧扶手32的可动扶手部件22勾住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并且彼此相邻的卡合扶手、即第1左侧扶手32及第2左侧扶手33中的远离背面扶手31的一侧的第2左侧扶手33的可动扶手部件22借助突起物46勾住接近背面扶手31的一侧的第1左侧扶手32的可动扶手部件22,由此各扶手32、33各自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在高扶手位置。此外,在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于高扶手位置的状态下,第1右侧扶手34及第2右侧扶手35中的远离背面扶手31的一侧的第2右侧扶手35的可动扶手部件22借助突起物47勾住接近背面扶手31的一侧的第1右侧扶手34的可动扶手部件22,由此各扶手34、35各自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在高扶手位置。
在该例中,在由扶手31~35构成的扶手组的中间部,配置有背面扶手31作为基准扶手,在扶手组的两端部,分别配置有第2左侧扶手33及第2右侧扶手35作为终端扶手。当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在高扶手位置处的保持被解除时,各扶手32~35各自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移位的阻止从接近作为基准扶手的背面扶手31的扶手起依次被解除。
在作为基准扶手的背面扶手31设置有维护运行开关51,该维护运行开关51能够检测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是否到达了高扶手位置。
图14是示出图9的维护运行开关51的放大图。维护运行开关51支承于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此外,维护运行开关51具有开关主体52和设置于开关主体52的操作部53。
操作部53能够在从开关主体52突出的前进位置与从开关主体52突出的突出量比前进位置少的后退位置之间移位。开关主体52通过操作部53到达后退位置,而向控制装置输出检测信号。从开关主体52向控制装置的检测信号的输出通过操作部53从后退位置向前进位置返回而停止。
当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到达高扶手位置时,操作部53被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推压而从前进位置向后退位置移位。由此,从维护运行开关51向控制装置发送检测信号。此外,当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从高扶手位置向低扶手位置移位时,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从操作部53脱离,操作部53从后退位置向前进位置移位。由此,从维护运行开关51向控制装置的检测信号的发送停止。
在两个终端扶手、即第2左侧扶手33及第2右侧扶手35处设置有通常运行开关54,该通常运行开关54能够检测第2左侧扶手33及第2右侧扶手35各自的可动扶手部件22是否到达了低扶手位置。
图15是示出图11的通常运行开关54的放大图。通常运行开关54具有作为被检测体的键55和能够检测键55的开关主体56。在第2左侧扶手33及第2右侧扶手35中的一方的可动扶手部件22设置有键55,在另一方的可动扶手部件22设置有开关主体56。在本例中,键55经由线57与第2右侧扶手35的可动扶手部件22连接,开关主体56固定于第2左侧扶手33的可动扶手部件22。线57的长度成为如下程度的长度:当第2左侧扶手33及第2右侧扶手35各自的可动扶手部件22位于低扶手位置时,键55可到达开关主体56。
在开关主体56设置有插入孔。当键55插入插入孔时,开关主体56检测到键55,从而将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
对控制装置发送分别来自维护运行开关51及通常运行开关54的信息。控制装置根据分别来自维护运行开关51及通常运行开关54的信息,控制电梯的运行。控制装置实现的控制与实施方式1相同。
接下来,对电梯的维护检查作业的步骤进行说明。首先,作业人员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搭乘在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之后,以第2左侧扶手33、第1左侧扶手32的顺序将可动扶手部件22从低扶手位置向高扶手位置依次提起,以第2右侧扶手35、第1右侧扶手34的顺序将可动扶手部件22从低扶手位置向高扶手位置依次提起。之后,将作为基准扶手的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从低扶手位置向高扶手位置提起。由此,全部的扶手31~35的可动扶手部件22到达高扶手位置,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成为组装状态。
之后,作业人员在背面扶手31处,将保持机构36的突起部37嵌入固定部件42的凹部38。由此,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保持在高扶手位置,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维持在组装状态。
当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到达高扶手位置时,维护运行开关51的操作部53被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推压,检测信号从维护运行开关51被发送到控制装置。当控制装置接收到来自维护运行开关51的检测信号时,电梯的运行模式成为维护运行模式。由此,能够利用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的操作使轿厢1移动。
之后,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对井道内的设备的维护检查作业结束,使轿厢1以低速移动,在轿厢主体2的上表面2a与例如最上层的层站的地板高度对齐的状态下使轿厢1停止。之后,作业人员通过使保持机构36的突起部37从凹部38脱离,从而解除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在高扶手位置处的保持,使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从高扶手位置向低扶手位置移位。此时,第1左侧扶手32、第2左侧扶手33、第1右侧扶手34及第2右侧扶手35各自的可动扶手部件22与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向低扶手位置的移位联动地,以从接近背面扶手31的扶手到远离背面扶手31的扶手的顺序,从高扶手位置向低扶手位置依次移位。由此,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成为收纳状态。
之后,作业人员穿过层站出入口而移动到层站后,将通常运行开关54的键55插入开关主体56的插入孔。由此,键55被开关主体56检测到,检测信号从通常运行开关54被发送到控制装置。当控制装置接收到来自通常运行开关54的检测信号时,电梯的运行模式成为通常运行模式。由此,能够进行通常的服务运行,电梯的维护检查作业结束。
由此,即使使各扶手31~35各自的可动扶手部件22相对于轿厢1的上部转动,也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调整各扶手31~35的高度尺寸。此外,通过使得彼此相邻的可动扶手部件22之间借助突起物46、47勾住,能够将全部的扶手31~35保持在高扶手位置,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一部分扶手未被组装。此外,当将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设为收纳状态时,也能够通过解除作为基准扶手的背面扶手31的可动扶手部件22在高扶手位置处的保持,而使全部的扶手31~35的可动扶手部件22联动地向低扶手位置移位,还能够防止一部分扶手未被收纳。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通常运行开关54的键55经由线57与可动扶手部件22连接,但在轿厢上扶手装置4的状态为收纳状态时的第2左侧扶手33及第2右侧扶手35各自的可动扶手部件22之间的间隙狭窄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可动扶手部件22处直接固定键55。在这种情况下,当第2左侧扶手33及第2右侧扶手35各自的可动扶手部件22移位到低扶手位置时,键55自动地插入开关主体56的插入孔。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勾住第1左侧扶手32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突起物46固定于第2左侧扶手33的可动扶手部件22,勾住第1右侧扶手34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突起物47固定于第2右侧扶手35的可动扶手部件22,但也可以将勾住第2左侧扶手33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突起物46固定于第1左侧扶手32的可动扶手部件22,将勾住第2右侧扶手35的可动扶手部件22的突起物47固定于第1右侧扶手34的可动扶手部件22。在这种情况下,突起物46从第2左侧扶手33的可动扶手部件22突出到比第1左侧扶手32靠轿厢1的内侧的位置,突起物47从第2右侧扶手35的可动扶手部件22突出到比第1右侧扶手34靠轿厢1的内侧的位置。
Claims (5)
1.一种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具备排列配置在轿厢的上部的多个扶手,
所述多个扶手分别具有可动扶手部件,该可动扶手部件能够在低扶手位置与比所述低扶手位置高的高扶手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轿厢移位,
所述多个扶手中的任一方成为基准扶手,
从所述基准扶手依次相邻地配置有两个以上的所述扶手作为卡合扶手,
在所述基准扶手的所述可动扶手部件保持于所述高扶手位置的状态下,位于所述基准扶手的旁边的所述卡合扶手的所述可动扶手部件勾住所述基准扶手的所述可动扶手部件,并且彼此相邻的所述卡合扶手中的远离所述基准扶手的一侧的所述卡合扶手的所述可动扶手部件勾住接近所述基准扶手的一侧的所述卡合扶手的所述可动扶手部件,由此,各所述卡合扶手各自的所述可动扶手部件保持于所述高扶手位置,
在彼此相邻的所述卡合扶手各自的所述可动扶手部件中的一个所述可动扶手部件处固定有勾住另一个所述可动扶手部件的突起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扶手各自的所述可动扶手部件通过相对于所述轿厢的上部转动而在所述高扶手位置与所述低扶手位置之间移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扶手各自的所述可动扶手部件通过相对于所述轿厢的上部向上下方向移位而在所述高扶手位置与所述低扶手位置之间移位。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中,
在所述基准扶手处设置有维护运行开关,该维护运行开关能够检测所述基准扶手的所述可动扶手部件是否到达了所述高扶手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其中,
位于由所述多个扶手构成的扶手组的端部的所述卡合扶手成为终端扶手,
在所述终端扶手处设置有通常运行开关,该通常运行开关能够检测所述终端扶手的所述可动扶手部件是否到达了所述低扶手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6/081874 WO2018078762A1 (ja) | 2016-10-27 | 2016-10-27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手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43774A true CN109843774A (zh) | 2019-06-04 |
CN109843774B CN109843774B (zh) | 2020-12-11 |
Family
ID=62024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90240.2A Active CN109843774B (zh) | 2016-10-27 | 2016-10-27 |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584691B2 (zh) |
CN (1) | CN109843774B (zh) |
DE (1) | DE112016007387T5 (zh) |
WO (1) | WO201807876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315445B1 (en) * | 2016-10-27 | 2022-04-13 | KONE Corporation | Elevator safety arrangement and elevator |
CN111362085B (zh) | 2018-12-26 | 2022-12-20 | 奥的斯电梯公司 | 栏杆组件、轿厢和电梯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281281A (ja) * | 1988-05-06 | 1989-11-1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上安全さく |
JP2002284469A (ja) * | 2001-03-23 | 2002-10-0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装置 |
CN1120798C (zh) * | 1998-09-03 | 2003-09-10 | 株式会社东芝 | 一种带有可调节的顶边围栏构件的电梯 |
CN1652992A (zh) * | 2002-05-09 | 2005-08-10 | 奥蒂斯电梯公司 | 轿厢上部的安全栏 |
KR100513631B1 (ko) * | 2001-08-28 | 2005-09-09 |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승차카 및 엘리베이터 장치 |
CN1247428C (zh) * | 2001-04-17 | 2006-03-2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厢及其电梯装置 |
CN101031494A (zh) * | 2005-09-16 | 2007-09-0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
WO2016110934A1 (ja) * | 2015-01-05 | 2016-07-1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JP2016147727A (ja) * | 2015-02-10 | 2016-08-18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かご上手すり、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乗りかご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891820B1 (fr) * | 2005-10-07 | 2008-12-05 | Thyssenkrupp Elevator Mfg F | Systeme d'ascenseur comprenant un dispositif de securite |
JP2008110863A (ja) | 2006-10-31 | 2008-05-15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安全柵装置 |
-
2016
- 2016-10-27 JP JP2018547002A patent/JP6584691B2/ja active Active
- 2016-10-27 WO PCT/JP2016/081874 patent/WO201807876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10-27 CN CN201680090240.2A patent/CN109843774B/zh active Active
- 2016-10-27 DE DE112016007387.9T patent/DE112016007387T5/de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281281A (ja) * | 1988-05-06 | 1989-11-1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上安全さく |
CN1120798C (zh) * | 1998-09-03 | 2003-09-10 | 株式会社东芝 | 一种带有可调节的顶边围栏构件的电梯 |
JP2002284469A (ja) * | 2001-03-23 | 2002-10-0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装置 |
CN1247428C (zh) * | 2001-04-17 | 2006-03-2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厢及其电梯装置 |
KR100513631B1 (ko) * | 2001-08-28 | 2005-09-09 |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승차카 및 엘리베이터 장치 |
CN1652992A (zh) * | 2002-05-09 | 2005-08-10 | 奥蒂斯电梯公司 | 轿厢上部的安全栏 |
CN101031494A (zh) * | 2005-09-16 | 2007-09-0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
WO2016110934A1 (ja) * | 2015-01-05 | 2016-07-1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JP2016147727A (ja) * | 2015-02-10 | 2016-08-18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かご上手すり、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乗りかご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584691B2 (ja) | 2019-10-02 |
WO2018078762A1 (ja) | 2018-05-03 |
JPWO2018078762A1 (ja) | 2019-01-24 |
CN109843774B (zh) | 2020-12-11 |
DE112016007387T5 (de) | 2019-08-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108055B (zh) | 智能多轿厢电梯系统 | |
JP4600841B2 (ja) | 自動車などの組立て用搬送装置 | |
KR101624825B1 (ko) | 엘리베이터의 안전 장치 | |
CN101500922B (zh) | 电梯的位置检测装置 | |
EP2558393B1 (en) | Retractable stop for low overhead elevators | |
CN107848764A (zh) | 具有地坎锁的轿厢门连锁装置 | |
CN105253743B (zh) | 一种可并联运行的电梯 | |
CN109843774A (zh) |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 |
CN109319642B (zh) | 机械井道进入控制装置 | |
CN203095337U (zh) | 电梯装置 | |
JP5600778B1 (ja) | エレベータの安全装置 | |
JP2015051815A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EP1932796A1 (en) | Door device for elevator | |
KR102094885B1 (ko) | 방폭형 스위치를 구비한 엘리베이터 도어 잠금장치 | |
JPH0812228A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CN109843773B (zh) |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 |
EP1621510A2 (en) | Modular System for opening automatic elevator doors | |
CN109476457A (zh) | 电梯装置 | |
CN113286758B (zh) | 电梯系统 | |
CN107835781B (zh) | 电梯装置 | |
JP2005145610A (ja) | エレベータのエプロン装置 | |
CN109562916A (zh) |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 |
JP2003097077A (ja) | 立体駐車設備およびそのパレットロック装置 | |
KR101220502B1 (ko) | 승장 도어 잠금 장치 | |
US8544611B2 (en) | Elevator safety system with bar to prevent shaft entr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