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95557B - 车身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95557B
CN109795557B CN201811300695.XA CN201811300695A CN109795557B CN 109795557 B CN109795557 B CN 109795557B CN 201811300695 A CN201811300695 A CN 201811300695A CN 109795557 B CN109795557 B CN 1097955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structure
vehicle body
vehicle
pair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0069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95557A (zh
Inventor
菊田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7955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55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955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55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62D21/03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transverse members providing body sup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6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of X-shaped or fork-shaped construction, i.e. having members which form an X or fork as the frame is seen in plan vie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8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 B62D21/2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trailer type, i.e. a frame specifically constructed for use in a non-powered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侧面碰撞时能够抑制侧车架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变形的车身构造。本发明的车身构造具有一对侧车架,该一对侧车架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该一对侧车架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该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在一对侧车架形成有末端扩展部和平行部,末端扩展部越朝向车辆后方延伸越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扩展,平行部位于末端扩展部的后侧且相互平行向后方延伸,车身构造还具有盒构件,该盒构件位于末端扩展部与平行部交界的拐折部并配置在侧车架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且从侧壁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Description

车身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汽车等车辆具有下述车身构造:具有一对侧车架,该一对侧车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专利文献1中描述了一种车身地板构造,在该车身地板构造中,在一对纵梁(侧车架)与沿着地板的侧缘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下边梁之间配置有波形板状构件。另外,一对下边梁分别在一对纵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该纵梁之间隔开间隔。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波形板状构件中,因峰部和谷部的存在所形成的棱线朝向车辆宽度方向配置。波形板状构件中的峰部被焊接在地板的下表面,峰部在安装于车身的状态下构成为大致水平。
波形板状构件中的谷部的一端与侧车架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其另一端与下边梁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而且,侧车架的底面构成为低于下边梁的底面。而且,波形板状构件在主视图中成为梯形形状。
在专利文献1中,波形板状构件的截面面积随着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去逐渐缩小,因此,其刚性随着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去逐渐降低,从而易变形,能够获得良好的能量吸收效率。因而,采用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身地板构造,对于来自车辆侧部的负荷,能够在短行程内吸收大量的能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7414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仅是通过使承受到来自车辆侧部的负荷(侧面碰撞时所带来的负荷)的波形板状构件积极变形来吸收能量的。而且,在侧面碰撞时,若即使波形板状构件变形也没能充分地吸收能量,则还可能使侧车架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变形,进而使车厢(驾驶室)变形。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身构造,采用该车身构造,能够抑制在侧面碰撞时侧车架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变形。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车身构造的代表性结构具有一对侧车架,该一对侧车架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且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其特征在于,在一对侧车架形成有末端扩展部和平行部,该末端扩展部越朝向车辆后方延伸越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扩展,该平行部位于末端扩展部的后侧且相互平行向后方延伸,车身构造还具有盒构件,该盒构件位于一对侧车架中的末端扩展部与平行部交界的拐折部并配置在侧车架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且从侧壁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身构造,采用该车身构造,能够抑制在侧面碰撞时侧车架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身构造以及配置于车身构造的驾驶室的图。
图2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到图1中的车身构造的状态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中的车身构造的、沿A-A剖切后得到的截面的图。
图4是表示从下方观察到图2中的车身构造的状态的局部的图。
图5是图2中的车身构造的B向视图。
图6是表示图2中的车身构造的、沿C-C剖切后得到的截面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车身构造;102、驾驶室;104、106、侧车架;108a~108i、横梁;109a、109b、111a、111b、横梁的臂部;110、112、下边梁;114、地板;116、118、盒构件;120、122、164、侧车架的侧壁;124、闭合截面;126、128、末端扩展部;130、132、平行部;134、136、拐折部;138、柱子;140a、140b、142a、142b、托架;144a、144b、146a、146b、148a、148b、托架的各边;150、接合构件;152、154、盒构件的前端部;156、158、悬挂托架;160、162、盒构件的后端部;166、168、固定支架;170、外构件;172、内构件;174、上侧构件;176、下侧构件;178、隔板;180、内构件的上侧角部;182、内构件的下侧角部;184、隔板的主体部;185a~185d、隔板的凸缘;186、盒构件的上壁;187、盒构件的下壁;188、盒构件的加强构件;190a、190b、第一加强筋;192a、192b、第二加强筋;194a、194b、纵壁;196a、196b、顶壁;198a、198b、倾斜壁;199、底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代表性的结构具有一对侧车架,该一对侧车架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且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该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在一对侧车架形成有末端扩展部和平行部,该末端扩展部越朝向车辆后方延伸越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扩展,该平行部位于末端扩展部的后侧且相互平行向后方延伸,车身构造还具有盒构件,该盒构件位于一对侧车架中的末端扩展部与平行部交界的拐折部并配置在侧车架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且从侧壁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采用上述结构,一对侧车架的各末端扩展部之间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间隔随着向车辆后方去逐渐变大,然后,经拐折部而形成的平行部呈相互平行的状态。采用本发明,盒构件跨呈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的凸形状的拐折部地设置于侧车架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盒构件从侧壁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因此,盒构件在侧面碰撞时承受到负荷的情况下能够被侧车架的拐折部所支承。
侧车架的拐折部是下述这样的部位:其呈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的凸形状,因此,当受承伴随着侧面碰撞所带来的负荷时,能够为了保持自身形状,产生抵抗负荷的斥力,刚性较高。而且,盒构件也是即使承受到侧面碰撞时所带来的负荷也不易被压扁的、刚性较高的构件。因而,采用上述结构,侧车架的刚性能获得极大地提高,即使侧面碰撞,侧车架也不易变形,因此,能够防止在侧面碰撞时盒构件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其结果,针对在车身构造的上方配置驾驶室这种形式的车辆而言,能够抑制因侧面碰撞导致侧车架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变形,进而能够抑制驾驶室变形。
可以是,上述车身构造还具有悬挂托架,该悬挂托架配置在一对侧车架的各自的下侧,悬挂托架在从侧方观察时至少与盒构件的后端部重叠。
在此,悬挂托架是用于悬吊后车轮的托架,其以较高的刚性固定于侧车架。而且,将侧面碰撞假设为下述情况:车辆以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呈约75度的角度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斜前方撞到柱子(电线杆)。针对上述这样的侧面碰撞的情况,当将悬挂托架配置为在从侧方观察时至少与盒构件的后端部重叠时,悬挂托架位于在侧面碰撞时盒构件承受负荷的方向。因而,采用上述结构,在侧面碰撞时,悬挂托架能够作为后盾来支承盒构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侧车架的刚性。
可以是,上述车身构造还具有:横梁,该横梁具有从一对侧车架中的位于左侧的侧车架朝向右后方倾斜的左前侧臂部、从一对侧车架中的位于右侧的侧车架朝向左后方倾斜的右前侧臂部、从位于左侧的侧车架朝向右前方倾斜的左后侧臂部、和从位于右侧的侧车架朝向左前方倾斜的右后侧臂部,各臂部在一对侧车架之间的一处位置结合在一起;以及安装托架,其用于将横梁中的左后侧臂部和右后侧臂部安装于一对侧车架,安装托架在从侧方观察时至少与盒构件的前端部重叠。
在上述结构中,用于将横梁中的左后侧臂部和右后侧臂部安装于一对侧车架的安装托架配置为在从侧方观察时与盒构件的前端部重叠,因此,在侧面碰撞时,安装托架能够作为后盾来支承盒构件。而且,横梁具有四个臂部,即左前侧臂部、右前侧臂部、左后侧臂部和右后侧臂部,上述这些各臂部在一对侧车架之间的一处位置结合在一起。因此,盒构件所受到的负荷能够经安装托架传递到横梁中的、向斜前方延伸的左后侧臂部或右后侧臂部。而且,负荷能够经各臂部相结合的一处位置传递至横梁中的左前侧臂部或右前侧臂部从而被分散。因而,采用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侧车架的刚性。
可以是,上述安装托架呈多边形形状,且至少具有:沿着左后侧臂部或右后侧臂部的边;与左后侧臂部或右后侧臂部交叉的边;以及沿着侧车架的边。如此,安装托架呈具有至少三个边的三角形形状或梯形形状等多边形形状,因此,能够以较高的刚性将横梁中的左后侧臂部和右后侧臂部安装于一对侧车架。
可以是,上述车身构造还具有固定支架,该固定支架安装在侧车架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固定支架的至少一部分在从侧方观察时与盒构件重叠。在此,固定支架为用于配置驱动系统零部件(例如差速齿轮)的支架,其以较高的刚性固定于侧车架。因此,采用上述结构,在侧面碰撞时,刚性较高的固定支架能够作为后盾来支承盒构件,能够进一步提高侧车架的刚性。
可以是,上述车身构造还具有隔板,该隔板用于从侧车架的内部加强该侧车架,在从侧方观察时隔板的至少一部分与盒构件重叠。如此,用于从侧车架的内部加强该侧车架的隔板配置为在从侧方观察时与盒构件重叠,因此,在侧面碰撞时,能够抑制作为盒构件的后盾的侧车架自身发生变形,能够进一步提高刚性。
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该实施例所示的尺寸、材料以及其他具体数值等仅是为了便于理解发明的例示,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之外,这些内容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另外,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针对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结构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重复说明,而且,省略与本发明无直接关系的要素的图示。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身构造100以及配置于车身构造100的驾驶室102的图。附图中表示的是从斜下方观察车身构造100和驾驶室102的状态。图2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到图1中的车身构造100的状态的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中的车身构造100的、沿A-A剖切后得到的截面的图。
图4是表示从下方观察到图2中的车身构造100的状态的局部的图。下面,各附图中所示的箭头X指示车辆前侧,箭头Y指示车辆左侧。
如图1所示,车身构造100具有:侧车架104、侧车架106,它们成为一对,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及多个横梁108a~横梁108i,它们架设在成为一对的侧车架104、侧车架106之间。车身构造100利用上述这些构件形成了图示那样的框状的车架构造。而且,车身构造100能够应用于如图示那样在车架构造的上方配置驾驶室102这种形式的车辆。
驾驶室102具有成为一对的下边梁110、下边梁112。成为一对的下边梁110、下边梁112是沿着地板114的侧缘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它们在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分别与成为一对的侧车架104、侧车架106隔开间隔(参照图3)。
车身构造100还具有刚性较高的盒构件116、盒构件118,该盒构件116、盒构件118成为一对。如图3所示,盒构件116配置在侧车架104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120。盒构件116位于侧壁120与下边梁110之间,且从侧壁120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另外,盒构件116从侧壁120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尺寸La,将盒构件116与下边梁110之间的间隙的尺寸Lb设为小于尺寸La,从而使盒构件116充分地靠近下边梁110。另一方面,盒构件118配置在侧车架106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122(参照图2),且从侧壁122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盒构件118靠近图1所示的下边梁112。
如图2所示,侧车架104、侧车架106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具有相互对称的形状。而且,侧车架104、侧车架106是具有呈矩形形状的闭合截面124(参照图3)的构件。
而且,如图2所示,在侧车架104形成有末端扩展部126、平行部130和拐折部134,在侧车架106形成有末端扩展部128、平行部132和拐折部136。末端扩展部126、末端扩展部128是越朝向车辆后方延伸越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扩展的部位。平行部130、平行部132是下述这样的部位:平行部130位于末端扩展部126的后侧,平行部132位于末端扩展部128的后侧,且平行部130和平行部132相互平行向后方延伸。拐折部134是作为末端扩展部126与平行部130交界的部位,拐折部136是作为末端扩展部128与平行部132交界的部位。
即,如图2所示,侧车架104的末端扩展部126和侧车架106的末端扩展部128之间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间隔随着向车辆后方去逐渐变大,然后经拐折部134而形成的平行部130和经拐折部136而形成的平行部132成为相互平行的状态。因此,侧车架104的拐折部134和侧车架106的拐折部136是下述这样的部位:它们呈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的凸形状,当承受伴随着侧面碰撞所带来的负荷时,能够为了保持自身形状,产生抵抗负荷的斥力,刚性较高。在此,作为侧面碰撞的一例,假设为下述情况:车辆以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呈约75度的角度R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斜前方撞到附图中用点划线表示的柱子138(电线杆)。附图中例示的是下述情况:因上述这样的侧面碰撞,使得盒构件116承受输入负荷(参照箭头D)。
盒构件116跨上述这样的刚性较高的拐折部134地配置在侧车架104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120,且从侧壁120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盒构件118跨上述这样的刚性较高的拐折部136地配置在侧车架106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122,且从侧壁122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因此,盒构件116、盒构件118在承受到侧面碰撞时所带来的负荷的情况下,盒构件116能够被侧车架104的拐折部134所支承,盒构件118能够被侧车架106的拐折部136所支承。
如图2所示,横梁108d位于横梁108a~横梁108i中的、从车辆前侧开始数的第四位,横梁108e位于横梁108a~横梁108i中的、从车辆前侧开始数的第五位。横梁108d曲折为其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位于比其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靠车辆前侧处,横梁108d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借助托架140a、托架140b与侧车架104、侧车架106相接合。
横梁108e在比横梁108d靠车辆后侧处架设在成为一对的侧车架104、侧车架106,横梁108e曲折为其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位于比其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靠车辆后侧处。横梁108e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借助托架142a、托架142b与侧车架104、侧车架106相接合。因此,成为一对的侧车架104、侧车架106各自的用于安装横梁108e的安装位置与托架142a、托架142b的位置相对应。
而且,如附图所示,横梁108d、横梁108e各自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利用接合构件150相互接合在一起,形成为在俯视时呈字母X状。具体地讲,横梁108d和横梁108e共具有四个臂部即左前侧臂部109a、右前侧臂部109b、左后侧臂部111a和右后侧臂部111b。而且,上述这些臂部在成为一对的侧车架104、侧车架106之间的一处位置即接合构件150的位置结合在一起。
左前侧臂部109a从一对侧车架中的位于左侧的侧车架104朝向右后方倾斜地延伸。右前侧臂部109b从位于右侧的侧车架106朝向左后方倾斜地延伸。左后侧臂部111a从位于左侧的侧车架104朝向右前方倾斜地延伸。右后侧臂部111b从位于右侧的侧车架106朝向左前方倾斜地延伸。
因此,托架140a将横梁108d、横梁108e中的左前侧臂部109a安装于一对侧车架中的侧车架104,托架140b将横梁108d、横梁108e中的右前侧臂部109b安装于一对侧车架1中的侧车架106。而且,托架142a将横梁108d、横梁108e中的左后侧臂部111a安装于一对侧车架中的侧车架104,托架142b将横梁108d、横梁108e中的右后侧臂部111b安装于一对侧车架中的侧车架106。
托架142a至少具有沿着左后侧臂部111a的边144a、沿着侧车架104的边146a、以及与左后侧臂部111a交叉的边148a,托架142b至少具有沿着右后侧臂部111b的边144b、沿着侧车架106的边146b、以及与右后侧臂部111b交叉的边148b。因此,托架142a、托架142b呈像图2所示那样的多边形形状(在此为三角形形状),但不限定于此。作为一例,也可以是,托架142a使边148a的一部分曲折并与边144a、边146a中的任一者平行而形成为梯形形状,托架142b使边148b的一部分曲折并与边144b或边146b中的任一者平行而形成为梯形形状。
如此,通过将托架142a、托架142b做成三角形形状或梯形形状等多边形形状,能够以较高的刚性将横梁108e中的左后侧臂部111a安装于侧车架104,将右后侧臂部111b安装于侧车架106。
如图6所示,托架142a在从侧方观察时至少与盒构件116的前端部152重叠。由于托架142b与托架142a呈左右对称,因此省略了图示,但托架142b与盒构件118的前端部154的关系也和上述一样。而且,如图4所示,在侧车架104的下侧配置有悬挂托架156,在侧车架106的下侧配置有悬挂托架158。悬挂托架156和悬挂托架158是用于悬吊后车轮(未图示)的托架,悬挂托架156以较高的刚性固定于侧车架104,悬挂托架158以较高的刚性固定于侧车架106。悬挂托架156在从侧方观察时至少与盒构件116的后端部160重叠,悬挂托架158在从侧方观察时至少与盒构件118的后端部162重叠(参照图6)。
而且,在侧车架106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164安装有固定支架166。固定支架166是能够搭载未图示的驱动系统零部件(例如差速齿轮)的支架,其以较高的刚性固定于侧车架106。如附图所示,固定支架166在从侧方观察时与盒构件118重叠。另外,驱动系统零部件除了能够通过使用固定支架166来进行配置之外,还能够通过使用倾斜地架设在横梁108e与侧车架106之间的其他固定支架168来进行配置。
下面,参照图5和图6,主要说明侧车架104的内部结构、盒构件116的内部结构及其周边结构。但是,侧车架106的内部结构、盒构件118的内部结构及其周边结构也具有同样的结构和功能等。
图5是图2中的车身构造100的B向视图。如图5的(a)所示,盒构件116跨拐折部134地配置在侧车架104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120,其中,该拐折部134作为侧车架104中的末端扩展部126与平行部130交界并呈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的凸形状。而且,盒构件116从侧车架104的侧壁120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侧车架104具有:外构件170,其位于靠车辆外侧的部位并形成侧壁120;及内构件172,其位于靠车辆内侧的部位,通过使上述这些构件接合,形成了呈矩形形状的闭合截面124(参照图3)。
图5的(b)表示的是侧车架104的内部,图5的(b)中省略了图5的(a)中的侧车架104的外构件170、内构件172、盒构件116等。
如图5的(b)所示,在侧车架104的内部配置有上侧构件174、下侧构件176和隔板178。上侧构件174和下侧构件176在从侧车架104的末端扩展部126开始到经拐折部134而形成的平行部130的范围内配置于内构件172(参照图3)。而且,下侧构件176配置为与上侧构件174之间隔开间隔。
而且,如图3所示,上侧构件174配置在内构件172的上侧角部180,下侧构件176配置在内构件172的下侧角部182,上侧构件174和上侧角部180一起形成了闭合截面,下侧构件176和下侧角部182一起形成了闭合截面。通过这样设置,上侧构件174和下侧构件176能够从侧车架104的内部加强该侧车架104。
如图5的(b)所示,隔板178配置在侧车架104的拐折部134的内部,其能够从拐折部134的内部加强该拐折部134。隔板178具有呈板状的主体部184和从主体部184延伸的多个凸缘185a~凸缘185d。另外,主体部184与侧车架104的呈矩形形状的闭合截面124相面对。
如图5的(b)所示,凸缘185a~凸缘185d在侧车架104的拐折部134的内部分别朝向车辆上侧、车辆下侧、车辆外侧和车辆内侧延伸,且分别与外构件170和内构件172中的形成拐折部134的部分相接合。通过这样设置,隔板178能够可靠地与拐折部134的内部相接合。
图6是表示图2中的车身构造的、沿C-C剖切后得到的截面的图。附图中,除了示意性地表示了盒构件116的内部之外,还利用点划线示意性地表示了配置在比盒构件116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各构件。
如图6所示,盒构件116、118具有上壁186、下壁187、以及将上壁186和下壁187连起来的加强构件188,盒构件116、118是即使在侧面碰撞时承受负荷也不易被压扁的、刚性较高的构造体。在上壁186形成有第一加强筋190a、第一加强筋190b,该第一加强筋190a、第一加强筋190b成为一对。第一加强筋190a、第一加强筋190b分别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形成(参照图5的(a))。在下壁187形成有第二加强筋192a、第二加强筋192b,该第二加强筋192a、第二加强筋192b成为一对。第二加强筋192a、第二加强筋192b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形成(参照图4)。而且,如图6所示,第一加强筋190a和第二加强筋192a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同,第一加强筋190b和第二加强筋192b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同。
加强构件188具有:纵壁194a、纵壁194b,它们成为一对;顶壁196a、顶壁196b,它们成为一对;倾斜壁198a、倾斜壁198b,它们成为一对;以及底壁199,加强构件188在从侧方观察时呈大致字母M状。纵壁194a和纵壁194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它们将上壁186和下壁187连起来。顶壁196a、顶壁196b分别从成为一对的纵壁194a、纵壁194b开始沿着上壁186以相互靠近的方式延伸。倾斜壁198a、倾斜壁198b分别从成为一对的顶壁196a、顶壁196b开始以一边进一步相互靠近一边下降的方式倾斜地延伸,直到到达下壁187。底壁199沿着下壁187将成为一对的倾斜壁198a、倾斜壁198b彼此连起来。
如附图所示,第一加强筋190a位于倾斜壁198a所处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内,第一加强筋190b位于倾斜壁198b所处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内。第二加强筋192a、第二加强筋192b均位于底壁199所处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外。而且,隔板178的主体部184位于倾斜壁198a所处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内。而且,隔板178的主体部184、第一加强筋190a和第二加强筋192a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都相同。
而且,与横梁108e安装于侧车架104的安装位置相对应的托架142a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位于倾斜壁198a所处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内。而且,悬挂托架156位于倾斜壁198b所处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内。
在此,说明在侧面碰撞时、特别是像图2所示那样下边梁110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斜前方撞到柱子138时盒构件116被输入负荷的情况。向盒构件116输入的输入负荷(参照箭头D)能够传递到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支承盒构件116的侧车架104中的刚性较高的拐折部134。
传递到侧车架104的拐折部134的负荷中的一部分能够经至少与盒构件116的前端部152重叠的托架142a分散到横梁108e中的左后侧臂部111a,并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向斜前方传递(参照箭头E)。传递到横梁108e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负荷能够经接合构件150进一步传递到向斜前方延伸的横梁108d中的右前侧臂部109b(参照箭头F)。传递到横梁108d的负荷能够经位于比侧车架106的拐折部136靠车辆前方处的托架140b分散至侧车架106。另外,如附图中的箭头G所示,传递到侧车架104的拐折部134的负荷不仅能够经横梁108e、横梁108d分散到侧车架106,还能够经横梁108f分散到侧车架106。
在本实施例的车身构造100中,盒构件116跨侧车架104中的刚性较高的拐折部134地配置在侧壁120,且从侧壁120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盒构件118跨侧车架106中的刚性较高的拐折部136地配置在侧壁122,且从侧壁122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因此,盒构件116、盒构件118在承受侧面碰撞时所带来的负荷的情况下,盒构件116能够被侧车架104中的刚性较高的拐折部134所支承,盒构件118能够被侧车架106中的刚性较高的拐折部136所支承。而且,盒构件116、盒构件118是即使承受侧面碰撞时所带来的负荷也不易被压扁的、刚性较高的构造体。因此,采用车身构造100,即使受到侧面碰撞,侧车架104、侧车架106也不易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变形,能够防止在侧面碰撞时盒构件116、盒构件118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因而,针对在车身构造100的上方配置驾驶室102这种形式的车辆而言,能够抑制因侧面碰撞导致驾驶室102变形。
而且,在车身构造100中,如图6所示,悬挂托架156配置为在从侧方观察时与盒构件116的后端部160重叠,悬挂托架158配置为在从侧方观察时与盒构件118的后端部162重叠。因此,在图4所示的侧面碰撞的情况下,悬挂托架156位于盒构件116承受负荷的方向(箭头D的方向)。因而,采用车身构造100,在侧面碰撞时,悬挂托架156能够作为后盾来支承盒构件116,悬挂托架158能够作为后盾来支承盒构件118,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侧车架104、侧车架106的刚性。
而且,在车身构造100中,将横梁108e的托架142a配置为在从侧方观察时与盒构件116的前端部152重叠,将横梁108e的托架142b配置为在从侧方观察时与盒构件118的前端部154重叠。因此,在侧面碰撞时,托架142a能够作为后盾来支承盒构件116,托架142b能够作为后盾来支承盒构件118。
如图2所示,在车身构造100中,横梁108d和横梁108e在俯视时形成为字母X状。横梁108d和横梁108e共具有左前侧臂部109a、右前侧臂部109b、左后侧臂部111a和右后侧臂部111b,各臂部在成为一对的侧车架104、侧车架106之间的接合构件150的位置结合在一起。因此,盒构件116所承受到的负荷能够经托架142a传递到横梁108e中的、向斜前方延伸的左后侧臂部111a。而且,负荷能够经接合构件150传递至横梁108d中的右前侧臂部109b从而被分散。因而,采用车身构造100,能够进一步提高侧车架104、侧车架106的刚性。
如图6所示,在车身构造100中,安装在侧车架106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164的固定支架166配置为在从侧方观察时与盒构件118重叠。因此,采用车身构造100,在侧面碰撞时,刚性较高的固定支架166能够作为后盾来支承盒构件118,能够进一步提高侧车架106的刚性。
而且,在车身构造100中,用于从侧车架104、侧车架106的内部加强该侧车架104、侧车架106的隔板178配置为在从侧方观察时与盒构件116、盒构件118重叠。因此,采用车身构造100,在侧面碰撞时,能够抑制作为盒构件116的后盾的侧车架104和作为盒构件118的后盾的侧车架106自身发生变形,能够进一步提高刚性。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车身构造100中,盒构件116具有上壁186、下壁187和呈字母M状的加强构件188,盒构件116利用上述这些构件形成为盒状,因此,能够提高刚性。因此,盒构件116即使在承受到侧面碰撞时所带来的负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抵抗负荷,维持盒状。
而且,在盒构件116中,上壁186中的成为一对的第一加强筋190a、第一加强筋190b分别位于成为一对的倾斜壁198a、倾斜壁198b各自所处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内。因此,在盒构件116中,能够提高上壁186中的、与成为一对的倾斜壁198a、倾斜壁198b所处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内相对应的这部分的刚性。
如图6所示,在盒构件116中,下壁187中的成为一对的第二加强筋192a、第二加强筋192b均位于底壁199所处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外。因此,在盒构件116中,能够提高下壁187中的、与底壁199所处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外相对应的这部分的刚性。
通过这样设置,盒构件116即使在侧面碰撞时承受到使上壁186和下壁187相互靠近而将盒构件116压扁那样程度的负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抵抗负荷,维持盒状。因而,采用车身构造100,能够提高配置在侧车架104的侧壁120的盒构件116和配置在侧车架106的侧壁122的盒构件118的刚性,在侧面碰撞时,能够抑制盒构件116、盒构件118发生变形。
而且,在车身构造100中,将隔板178配置为位于倾斜壁198a所处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内。因此,在侧面碰撞时,作为盒构件116的后盾的侧车架104和作为盒构件118的后盾的侧车架106能够以隔板178为中心,来支承加强构件188中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倾斜地架设在上壁186与下壁187之间的倾斜壁198a。即,侧车架104、侧车架106除了能够支承加强构件188之外,还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充分地支承包含上壁186和下壁187在内的盒构件116、盒构件118。
因此,采用车身构造100,能够提高配置在侧车架104的侧壁120的盒构件116和配置在侧车架106的侧壁122的盒构件118的刚性,在侧面碰撞时,能够抑制盒构件116、盒构件118发生变形。而且,在车身构造100中,还能够抑制在侧面碰撞时作为盒构件的后盾的侧车架104、侧车架106自身发生变形,能够可靠地支承盒构件116、盒构件118。
而且,在盒构件116中,在上壁186形成有成为一对的第一加强筋190a、第一加强筋190b,在下壁187形成有第二加强筋192a、第二加强筋192b。因此,在盒构件116中,能够利用第一加强筋190a、第一加强筋190b来提高上壁186的刚性,能够利用第二加强筋192a、第二加强筋192b来提高下壁187的刚性。
而且,在盒构件116中,隔板178、第一加强筋190a和第二加强筋192a各自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同,第一加强筋190b和第二加强筋192b各自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因此,在车身构造100中,侧车架104、侧车架106能够以隔板178为中心,可靠地支承刚性已被提高了的盒构件116、盒构件118的上壁186、下壁187和加强构件188。
而且,在车身构造100中,使托架142a、托架142b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位于倾斜壁198a所处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内,因此,在侧面碰撞时,横梁108e能够作为后盾来支承盒构件116、盒构件118。因此,在车身构造100中,在侧面碰撞时,除了能够利用侧车架104支承盒构件116、利用侧车架106支承盒构件118之外,还能够利用横梁108e可靠地支承盒构件116、盒构件118。而且,在车身构造100中,作为盒构件116的后盾的侧车架104和作为盒构件118的后盾的侧车架106能够被横梁108e所支承,从而,在侧面碰撞时,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侧车架104、侧车架106发生变形。
而且,在车身构造100中,使悬挂托架156位于盒构件116的倾斜壁198b所处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内,使悬挂托架158位于盒构件118的倾斜壁198b所处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内。因此,在车身构造100中,在侧面碰撞时,作为盒构件116的后盾的侧车架104能够被悬挂托架156所支承,作为盒构件118的后盾的侧车架106能够被悬挂托架158所支承,从而,能够抑制在侧面碰撞时侧车架104、侧车架106发生变形。而且,在车身构造100中,除了能够利用侧车架104支承盒构件116,利用侧车架106支承盒构件118之外,还能够利用悬挂托架156可靠地支承盒构件116,利用悬挂托架158可靠地支承盒构件118。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当然,本发明不限定于该实施例。显而易见,只要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就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述的范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改例,且知晓上述这些变更例或修改例当然也都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车身构造。

Claims (12)

1.一种车身构造,其具有独立的驾驶室与一对侧车架,该一对侧车架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且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该驾驶室搭载于该一对侧车架,该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侧车架形成有末端扩展部和平行部,该末端扩展部越朝向车辆后方延伸越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扩展,该平行部位于该末端扩展部的后侧且相互平行向后方延伸,
所述驾驶室具有:
地板,以及
一对下边梁,该一对下边梁沿着所述地板的侧缘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分别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所述一对侧车架之间隔开间隔,
该车身构造还具有盒构件,该盒构件位于所述末端扩展部与所述平行部交界的拐折部并配置在该侧车架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且从该侧壁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所述盒构件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分别位于所述末端扩展部的后端部以及所述平行部的前端部,
所述盒构件具有上壁、下壁和从连接上壁与下壁的侧方观察时呈M字状的加强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车身构造还具有悬挂托架,该悬挂托架配置在所述一对侧车架的各自的下侧,
所述悬挂托架在从侧方观察时至少与所述盒构件的后端部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车身构造还具有:
横梁,该横梁具有从所述一对侧车架中的位于左侧的侧车架朝向右后方倾斜的左前侧臂部、从所述一对侧车架中的位于右侧的侧车架朝向左后方倾斜的右前侧臂部、从所述位于左侧的侧车架朝向右前方倾斜的左后侧臂部、和从所述位于右侧的侧车架朝向左前方倾斜的右后侧臂部,各臂部在所述一对侧车架之间的一处位置结合在一起;以及
安装托架,其用于将所述横梁中的左后侧臂部和右后侧臂部安装于所述一对侧车架,
所述安装托架在从侧方观察时至少与所述盒构件的前端部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托架呈多边形形状,且至少具有:沿着所述左后侧臂部或所述右后侧臂部的边;与所述左后侧臂部或所述右后侧臂部交叉的边;以及沿着所述侧车架的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车身构造还具有固定支架,该固定支架安装在所述侧车架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
所述固定支架的至少一部分在从侧方观察时与所述盒构件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车身构造还具有固定支架,该固定支架安装在所述侧车架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
所述固定支架的至少一部分在从侧方观察时与所述盒构件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车身构造还具有隔板,该隔板用于从所述侧车架的内部加强所述侧车架,
所述隔板的至少一部分在从侧方观察时与所述盒构件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车身构造还具有隔板,该隔板用于从所述侧车架的内部加强所述侧车架,
所述隔板的至少一部分在从侧方观察时与所述盒构件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车身构造还具有隔板,该隔板用于从所述侧车架的内部加强所述侧车架,
所述隔板的至少一部分在从侧方观察时与所述盒构件重叠。
10.一种车身构造,其具有独立的驾驶室与一对侧车架,该一对侧车架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且配置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该驾驶室搭载于该一对侧车架,该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侧车架形成有末端扩展部和平行部,该末端扩展部越朝向车辆后方延伸越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扩展,该平行部位于该末端扩展部的后侧且相互平行向后方延伸,
所述驾驶室具有:
地板,以及
一对下边梁,该一对下边梁沿着所述地板的侧缘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分别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与所述一对侧车架之间隔开间隔,
该车身构造还具有:
盒构件,该盒构件位于所述末端扩展部与所述平行部交界的拐折部并配置在该侧车架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且从该侧壁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横梁,该横梁具有从所述一对侧车架中的位于左侧的侧车架朝向右后方倾斜的左前侧臂部、从所述一对侧车架中的位于右侧的侧车架朝向左后方倾斜的右前侧臂部、从所述位于左侧的侧车架朝向右前方倾斜的左后侧臂部、和从所述位于右侧的侧车架朝向左前方倾斜的右后侧臂部,各臂部在所述一对侧车架之间的一处位置结合在一起,以及
安装托架,其用于将所述横梁中的左后侧臂部和右后侧臂部安装于所述一对侧车架,
所述盒构件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分别位于所述末端扩展部的后端部以及所述平行部的前端部,
所述安装托架在从侧方观察时至少与所述盒构件的前端部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2、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车身构造还具有固定支架,该固定支架安装在所述侧车架的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
所述固定支架的至少一部分在从侧方观察时与所述盒构件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2、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车身构造还具有隔板,该隔板用于从所述侧车架的内部加强所述侧车架,
所述隔板的至少一部分在从侧方观察时与所述盒构件重叠。
CN201811300695.XA 2017-11-16 2018-11-02 车身构造 Active CN1097955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20983A JP6624182B2 (ja) 2017-11-16 2017-11-16 車体構造
JP2017-220983 2017-11-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95557A CN109795557A (zh) 2019-05-24
CN109795557B true CN109795557B (zh) 2021-12-14

Family

ID=66335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00695.XA Active CN109795557B (zh) 2017-11-16 2018-11-02 车身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24182B2 (zh)
CN (1) CN109795557B (zh)
DE (1) DE102018127543A1 (zh)
FR (1) FR30734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84618A (zh) * 2022-08-26 2022-11-25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架总成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19663A (ja) * 2004-02-06 2005-08-18 Hino Motors Ltd トラックのフレーム構造
JP2008126879A (ja) * 2006-11-22 2008-06-0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フロア構造
JP2015166207A (ja) * 2014-03-03 2015-09-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骨格構造
WO2015193972A1 (ja) * 2014-06-17 2015-12-23 日産ライトトラ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レーム
WO2017082125A1 (ja) * 2015-11-11 2017-05-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206288082U (zh) * 2015-09-08 2017-06-30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车辆车身底部结构、车辆和副车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19243B2 (ja) * 2000-02-22 2010-08-04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フレーム
JP2004306711A (ja) * 2003-04-04 2004-11-04 Hanai Seisakusho:Kk 衝撃吸収構造体
JP2008149895A (ja) * 2006-12-18 2008-07-03 Press Kogyo Co Ltd フレーム構造体
KR100941255B1 (ko) * 2007-10-05 2010-02-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소형 프레임 차량의 트레일링 암 마운팅 장치
JP5354154B2 (ja) * 2008-08-21 2013-11-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US8141904B2 (en) * 2008-08-21 2012-03-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DE102009015155A1 (de) * 2009-03-26 2010-09-30 Volkswagen Ag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Aufbauten tragenden rahmenförmigen Bodenstruktur
CN102120438B (zh) * 2011-02-16 2012-12-26 江铃控股有限公司 Suv车架侧碰限位装置
FR3027274B1 (fr) * 2014-10-20 2018-03-23 Psa Automobiles Sa. Longeron de bas de caisse de vehicule avec raidisseur et cloisons.
JP6227680B2 (ja) * 2016-01-07 2017-11-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19663A (ja) * 2004-02-06 2005-08-18 Hino Motors Ltd トラックのフレーム構造
JP2008126879A (ja) * 2006-11-22 2008-06-0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フロア構造
JP2015166207A (ja) * 2014-03-03 2015-09-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骨格構造
WO2015193972A1 (ja) * 2014-06-17 2015-12-23 日産ライトトラ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レーム
CN206288082U (zh) * 2015-09-08 2017-06-30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车辆车身底部结构、车辆和副车架
WO2017082125A1 (ja) * 2015-11-11 2017-05-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95557A (zh) 2019-05-24
FR3073487A1 (fr) 2019-05-17
JP6624182B2 (ja) 2019-12-25
DE102018127543A1 (de) 2019-05-16
JP2019089510A (ja) 2019-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64104B2 (en) Structure of front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CN109383633B (zh) 汽车的前部构造
CN103717482B (zh) 车体后部构造
US11192593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9131582B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6557290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7186040A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10787202B2 (en) Vehicle chassis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JP2011126365A (ja)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109795557B (zh) 车身构造
JP2013047061A (ja) 車両用ストラットタワー補強構造
JP2010111169A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11472482B2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5858365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CN110341801B (zh) 车辆骨架构造
CN110155182B (zh) 车身结构
US10501125B2 (en) Vehicle body rear portion structure
JP6950482B2 (ja) 車体構造
JP4729015B2 (ja) 車体のフレーム用連結部材
US9493131B2 (en) Structure for front of vehicle body
CN107444085A (zh) 车门构造
JP7185847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JP2019217815A (ja) 下部車体構造
JP6916139B2 (ja) 車両の車体後側部構造
JP6152657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