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74849A - 跨骑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式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74849A
CN109774849A CN201811358077.0A CN201811358077A CN109774849A CN 109774849 A CN109774849 A CN 109774849A CN 201811358077 A CN201811358077 A CN 201811358077A CN 109774849 A CN109774849 A CN 1097748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ankcase
protection board
exhaust pipe
straddle type
typ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5807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74849B (zh
Inventor
中村洋平
山西辉英
岸裕司
松浦利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748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748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748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748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跨骑式车辆(1),包括:车身架(2)、可摆动的动力单元(3)、排气管(6)和催化装置(7)。可摆动的动力单元设置有汽缸(42),该汽缸具有向前倾斜成大致水平的汽缸轴线(X),并且可摆动的动力单元通过连杆构件(24)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撑在车身架上。排气管连接到可摆动的动力单元。催化装置插设在排气管中,并且保护板(8)附接在曲轴箱(30)的下方。催化装置的下端(7b)相对于保护板的最下端(8b)向上取位。上述布置即使当大直径的催化装置插设在排气管中时也确保地面高度,并保护曲轴箱的底面。即使没有单独设置排气管保护板,车辆也可以保护排气管和催化装置免受诸如飞石和道路上的台阶或路肩的外部损害因素。

Description

跨骑式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式车辆,其在发动机排气管中包括催化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以下专利文献1描述了,在包括可摆动的动力单元的跨骑式车辆中,具有中央防护引导件以及右侧和左侧防护引导件形成在发动机曲轴箱的油盘单元的结构。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结构中,排气管相对于相应的防护引导件位于下方,并且设置排气管防护板保护排气管。
由于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结构中排气管相对于位于曲轴箱下方的防护引导件位于下方,需要设置排气管防护板来保护排气管,因此致使部件数量增加。
此外,在排气管中设置催化装置的情况下,由于催化装置的直径大,而需要能确保与地面相距必要高度的结构以保护催化装置免受外部损坏因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2005-125919A(图3、图4及图8至图10)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可摆动的动力单元的跨骑式车辆,即使在大直径的催化装置插设在排气管中时,也能够确保距地面的必要高度,并且能够保护发动机曲轴箱的底面。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其中即使没有单独设置排气管保护板,该车辆也可以保护排气管和催化装置免受诸如飞石和从地面突出的台阶或路肩之类的外部损害因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包括:车身架;可摆动的动力单元,其发动机汽缸设置在曲轴箱上并且具有向前倾斜成大致水平的汽缸轴线,所述可摆动的动力单元通过连杆构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车身架上;连接到所述可摆动的动力单元的排气管;和插设在所述排气管中的催化装置,该跨骑式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曲轴箱的下方设置有保护板,并且所述催化装置的下端相对于所述保护板的下端向上取位。
包括可摆动的动力单元的跨骑式车辆即使在排气管中插设大直径的催化装置时也能够确保距地面的高度,并且能够利用下端相对于催化装置的下端向下取位的保护板来保护曲轴箱的底面。此外,即使没有单独设置排气管保护板,所述跨骑式车辆也能够确保排气管和催化装置免受诸如飞石和从道路突出的台阶或路肩之类的外部损害因素。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杆构件位于所述曲轴箱的上方,并且所述催化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观察时相对于所述汽缸向下取位并且位于第一假想线与第二假想线之间的区域中,其中所述第一假想线是将所述曲轴箱的前端与连结所述连杆构件和所述车身架的连结部连接起来的线,并且所述第二假想线是将所述连结部与所述可摆动的动力单元的排气管连接部连接起来的线,所述排气管连接部连接到所述排气管的上游端。
利用上述结构,通过这样将连杆构件取位在曲轴箱上方,在可摆动的动力单元的汽缸下方获得了空间,并因此可以通过使用所获得的空间来安装催化装置,从而确保紧凑地取位催化装置而不碰撞其他相邻部件。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催化装置设置成使得其长度方向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
利用这种配置,催化装置能够在汽缸下方安装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有限空间中,从而有助于紧凑的车辆设计。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板具有沿所述保护板的前缘部向上弯曲的弯曲部,并且所述弯曲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催化装置的下端向上取位的上端。
利用这种布置,在保护板的前缘部向上弯曲的弯曲部进一步保护曲轴箱的前底面免受外部损害因素。
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板相对于车辆的中心支架支撑轴向前取位,所述中心支架支撑轴安装至所述曲轴箱的底面。
利用这种配置,防止了保护板与中心支架的垂直站立操作干涉。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曲轴箱的底面倾斜成在侧视观察时朝向所述曲轴箱的前侧斜向上。
利用这种配置,曲轴箱的底面的倾斜提供从前侧和下侧抵抗外部损害因素的缓冲效果,从而增强了位于底面上的保护板的保护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从所述曲轴箱的底面向下突出的底肋形成在所述保护板的后方,所述保护板和所述底肋倾斜成在侧视观察时从前侧向后侧连续地斜向下,并且车辆中心支架在未使用的状态下设置成从前侧向后侧向下倾斜地延伸。
利用上述配置,例如,当道路上的台阶或路肩作为外部损害因素撞击保护板时,保护板能够保护曲轴箱。此外,保护板、从曲轴箱的底面向下突出的底肋、以及中心支架形成为从前侧向后侧连续倾斜。这使得可以应对来自从前侧的诸如台阶或路肩之类的外部损害因素。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曲轴箱的底面上形成有长度方向肋,所述长度方向肋向下突出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所述长度方向肋设置成在侧视观察时从前侧向后侧斜向下地倾斜,所述长度方向肋的下缘取位成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处,在车辆的竖直方向上高于所述保护板。
利用上述配置,曲轴箱的底面上的长度方向肋的下端取位成高于保护板。因此,当作为外部损害因素的台阶或路肩撞击保护板时,保护板首先撞击台阶或路肩以保护构成曲轴箱的底部的长度方向肋。因此,保护板用作更换部件。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底罩覆盖所述跨骑式车辆的底板部的下表面,并且所述催化装置相对于连接所述底罩的下端和所述底肋的下端的假想线向上取位。
上述配置确保了催化装置免受来自前侧的诸如飞石之类的外部损害因素。
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曲轴箱的下部设置有油盘,设置有紧固构件以将所述保护板紧固至所述曲轴箱,针对所述油盘的排放孔而设置有排放螺栓,并且所述排放螺栓和所述紧固构件设置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同侧表面上。
利用这种配置,排放螺栓和用于将保护板紧固至曲轴箱的紧固构件设置在相同侧表面上。这便于组装排放螺栓和紧固构件。
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用于将所述保护板紧固至所述曲轴箱的所述紧固构件包括紧固至所述可摆动的动力单元的传动单元的后螺栓,并且所述传动单元内部包括带式无级变速器,并且所述保护板的后部延伸到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
上述布置通过保护板防止灰尘旋转起来,提供防尘效果,使得灰尘不太可能进入带式无级变速器的排风口。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对于根据本发明的跨骑式车辆,包括可摆动的动力单元的跨骑式车辆即使在排气管中插设有大直径的催化装置也能确保距地面的高度,并且利用下端相对于催化装置的下端向下取位的保护板来保护曲轴箱的底面。此外,即使没有单独设置排气管保护板,跨骑式车辆也能够保护排气管和催化装置免受诸如飞石和从地面突出的台阶或路肩之类的外部损害因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作为跨骑式车辆的摩托车的右侧的总体侧视图。
图2是从底罩和曲轴箱的一部分的正下方沿图1中的箭头II的方向观察时的摩托车的仰视图。
图3是沿图2的箭头III的方向并且从车辆的斜前左下位置观察时的曲轴箱的前底面处的防护板的立体图。
图4是从车辆的左侧观察时的摩托车的左视图,示出了底罩和曲轴箱的一部分。
附图标记说明
1...摩托车(跨骑式车辆)
1C...底板部
2...车身架
3...动力单元(可摆动的动力单元)
4...内燃机
5...传动单元
6...排气管
6a...安装凸缘
6A...前排气管
6Aa...上游端
6Ab...下游端
6B...后排气管
7...催化装置
7b...下端
8...保护板
8a...前缘部
8b...下端
10c...底板罩
10d...底板侧罩
10e...底罩
10ex...下端
22...主车架
22a...底车架部
22b...倾斜部
23...动力单元支撑托架
24...连杆构件
25...枢轴(连结部)
30...曲轴箱
30a...前底面
30aa...底面
30y...前端
31...油盘
31a...排放孔
31b...排放螺栓
32...底肋
32x...下端
33...长度方向肋
35...中心支架
35a...中心支架支撑轴
41...曲轴
42...汽缸
43...汽缸盖
47...排气口出口(排气管连接部)
70...壳体主体
71...催化剂
72...壳体入口
73...壳体出口
74...短的入口部
75...短的出口部
81a...前螺栓(紧固构件)
81b...后螺栓(紧固构件)
82a...前安装支板
82b...后安装支板
83...弯曲部
83a...上端
X...汽缸轴线
Y...中心轴线(催化装置7和壳体主体70的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跨骑式车辆。
应当注意,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诸如前、后、右、左、上和下的方向遵循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跨骑式车辆的取向。该实施方式的跨骑式车辆具体是踏板型两轮摩托车(下文中简称为“摩托车”)。
在附图中,箭头FR、LH、RH和UP分别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跨骑式车辆的前侧、车辆的左侧、车辆的右侧和车辆的上侧。
图1至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作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跨骑式车辆的摩托车1的右侧的轮廓。
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中,车身前部1A和车身后部1B通过低的底板部1C连接。构成车身骨架的车身架2大致由下降车架21和主车架22形成。
下降车架21从车身前部1A的头管20向下延伸。下降车架21连接有底车架部22a,底车架部22a被包括在左右一对的主车架22中。底车架部22a从下降车架21的下端向后延伸成大致水平。主车架22从底车架部22a的后端沿斜后上方延伸,形成倾斜部22b的右构件和左构件。倾斜部22b的上端部分弯曲以形成水平部22c的右构件和左构件,水平部22c向后延伸成大致水平。横向构件(未示出)连接车架的右构件和左构件。因此,车身架2被赋予刚性。
储物箱(未示出)支撑在倾斜部22b及主车架22的水平部22c上,并且骑乘者座椅11取位成覆盖储物箱的上侧。
把手12设置在头管20的上端,并且在车身前部1A处可转动地支撑在头管20上。前叉13向下延伸,并且前轮14被轴颈连接到前叉13的下端。
动力单元支撑托架23在主车架22的倾斜部22b上朝后突出地延伸。可摆动的动力单元(下文中简称为“动力单元”)3通过连杆构件24以能够垂直摆动的方式连接并支撑在动力单元支撑托架23上。连杆构件24经由枢轴(连接部)25连接到车身架2,枢轴25在车宽方向上连接动力单元支撑托架23。动力单元3能够绕枢轴25摆动。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针对动力单元3采用上连杆支撑结构。因此,在动力单元3的前下侧获得包括下面将描述的催化装置7的空间。
在车身前部1A中,头管20和下降车架21分别在前侧和后侧覆盖有前罩10a和护腿罩10b。
底板部1C设置在车身架2的主车架22的左右一对的底车架部22a的侧方。底车架部22a的上侧覆盖有底板罩10c。底车架部22a的相应的右侧和左侧分别覆盖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板侧罩10d,并且底车架部22a的下侧覆盖有底罩10e。
在车身后部1B中,燃料箱16设置在骑乘者座椅11的后下侧并安装到主车架22的水平部22c。主车架22的倾斜部22b和水平部22c的右侧、左侧和后侧覆盖有主体罩10f。前挡泥板10g设置在前轮14上方。
各个罩10a至10f由适当的材料制成。底罩10e优选地由树脂材料制成,但是材料不限于此。
动力单元3包括内燃机4和传动单元5,传动单元5内部包括从内燃机4向后的带式无级变速器51。
后轮15设置在后轴52a上,后轴52a作为设置在传动单元5后部的减速齿轮机构52的输出轴。
后座垫(未示出)插设在传动单元5的后部与水平部22c之间,水平部22c设置在主车架22的后部。
内燃机4具有曲轴41,曲轴41可旋转地支撑在曲轴箱30中,在车宽方向上即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汽42、汽缸盖43和汽缸盖罩44在曲轴箱30上顺序地向前堆叠,并且以明显向前倾斜且几乎是水平的汽缸轴线X紧固在一起。
内燃机4是强制空冷型单缸发动机,并且汽42和汽缸盖43被护罩48包围,护罩48使得强制冷却空气通过。
曲轴箱30具有横向分开的结构,并且左半体一体地向后延伸以构成传动单元5。
在动力单元3的上部,进气管(未示出)延伸以指向后方。进气管从发动机4的明显向前倾斜的汽缸盖43的上部处的进气口入口(未示出)延伸。
大致圆柱形的催化装置7设置在排气管6(6A、6B)中,排气管6连接到汽缸盖43下部的排气口出口(排气管连接部)47(见图2)。用于废气净化的催化剂71(如三效催化剂)装填在催化装置7中。
排气管6由前排气管6A和后排气管6B形成。从排气口出口47向下延伸的前排气管6A连接到圆柱形的催化装置7的壳体入口72(见图2),催化装置7的中心轴线Y沿车宽方向取向。壳体入口72位于催化装置7的左端。后排气管6B连接到催化装置7的壳体出口73(见图2)。壳体出口73位于催化装置7的右端。后排气管6B向后弯曲、沿车辆右侧向后延伸,并连接到位于后轮15右侧的消声器60。
图2是沿图1中箭头II的方向从下方观察到的摩托车1的仰视图,并示出了底罩10e和曲轴箱30的一部分。在图2中,图的左侧是车辆的前侧,图的上侧是车辆的左侧,图的下侧是车辆的右侧。
如图2所示,摩托车1的底板部1C设置在动力单元3的前方,下部覆盖有底罩10e,上部覆盖有底板罩10c(见图1),并且底罩10e和底板罩10c之间的两侧面分别覆盖有底板侧罩10d。
动力单元3的下部位于底罩10e的后方。如图4所示,曲轴箱30和由曲轴箱30的左半体形成的传动单元5从前侧向后侧延伸。如图1和图4所示,后轮15在传动单元5的后部支撑在后轴52a上。
大致圆柱形的催化装置7在底罩10e和曲轴箱30之间位于汽缸42(见图4)下方,该催化装置7布置成其中心轴线Y的方向沿车宽方向取向。
因此,催化装置7能够位于汽42下方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有限空间中,有助于车辆的紧凑性。
在本发明的该实施方式中,排气管6(6A,6B)沿中心轴线Y的方向连接至催化装置7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
如图2所示,前排气管6A具有上游端6Aa,该上游端6Aa通过前排气管6A的安装凸缘6a固定地连接到排气口出47,该排气口出47在汽缸盖43中向下开口。前排气管6A的上游端6Aa在俯视观察时向前侧延伸,以便蜿蜒到汽缸盖43的下侧,并且向左侧弯曲。然后,前排气管6A向后延伸,接着向右侧弯曲。
前排气管6A的下游端6Ab在俯视观察时向右侧弯曲,并且连接到大致圆柱形的催化装置7的左侧的壳体入口72,该催化装置7在汽42下方安装成其中心轴线Y沿车宽方向取向。
在其长度方向上连接有排气管6(6A,6B)的催化装置7插设在排气管6的路径中,并且使其长度方向对应于车宽方向地位于靠近车宽方向中心的位置。
催化装置7包括:直径逐渐增大的短的入口部74,其形成有壳体入口72;圆柱形的壳体主体70;和直径逐渐减小的短的出口部75,其形成有壳体出73。用于排气净化的催化剂71装填在壳体主体70中。
壳体出73设置在催化装置7的右侧,面向车宽方向的右侧,后排气管6B连接到壳体出口73。后排气管6B弯曲直到它在俯视观察时朝后并且连接到消声器60,消声器60布置在车辆的右侧。
催化装置7包括位于壳体主体70的外表面上的前侧支撑支板77和后侧支撑支板78。前侧支撑支板77与前排气管6A的安装凸缘6a共同固定并且安装至汽缸盖43。后侧支撑支板78固定并安装在曲轴箱30上的催化装置支撑托架39上。
前排气管6A和后排气管6B所连接的催化装置7的长度方向即中心轴线Y的方向沿车宽方向取向。在俯视观察时,催化装置7的至少一部分与汽缸42重叠地布置并且固定到靠近车宽方向中心的位置,并且底罩10e布置在催化装置7的前方。
在本发明中,催化装置7的安装结构不限于结合本实施方式描述的结构,可以根据包含催化装置7的装置结构适当地配置。
此外,催化装置7可以取位成使得其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而不限于如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车宽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地设定排气管6的连接方向。
如图2和图3所示,大致三角形的保护板8安装在曲轴箱30的前底面30a上。三角形保护板8如图2和图3中的点群阴影所示安装在催化装置7的略微后方处以保护曲轴箱30的前底面30a。保护板8通过作为紧固构件的前螺栓81a在左右两个部位处固定至曲轴箱30的前部,并且通过作为紧固构件的后螺栓81b在左侧的一个部位处固定在曲轴箱30的后部。
后螺栓81b固定至传动单元5,传动单元5内部包括可摆动的动力单元3的带式无级变速器51,并且保护板8的后部延伸到带式无级变速器51那一侧。这使得保护板8能够防止灰尘旋转起来,提供防尘效果,使得灰尘不太可能进入带式无级变速器51的排风口。
图3是沿图2的箭头III的方向并且从斜前左下侧观察时的曲轴箱30的前底面30a上的保护板8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保护板8包括在前部的左右两个部位处的前安装支板82a以及在后部左侧的一个部位处的后安装支板82b,以利用上述前螺栓81a从左右两侧并利用上述后螺栓81b从左侧将保护板8紧固至曲轴箱30。
前螺栓81a紧固至曲轴箱30的油盘31的下部的前侧,而后螺栓81b紧固至如上所述延伸到曲轴箱30的后方的传动单元5。
保护板8的前缘部8a形成三角形的一个边并向左右延伸。如图3和图4所示,保护板8的前缘部8a沿整个前缘部8a具有弯曲部83,其成形为向上卷曲。弯曲部83具有相对于催化装置7的下端7b(见图4)向上取位的上边缘83a。
这保护曲轴箱30的前底面30a免受外部损害因素。
由于保护板8的目的是主要从前侧和下侧保护免受外部损害因素,因此具有横向大宽度的前缘部8a利用在左右两个部位处的前螺栓81a和在后部的一个部位处的用于支撑的后螺栓81b紧固并固定到曲轴箱30,并且保护板8形成为大致三角形形状以获得构件重量的效率。在该实施方式中,保护板8还包括位于其中心的大的开口部84a和位于其后部的小的开口部84b。
在图3中,在左侧的前螺栓81a与后螺栓81b之间,从左侧拧入有排放螺栓31b。排放螺栓31b关闭在油盘31上钻出的排放孔31a,排放孔31a设置在曲轴箱30的内下部。
排放螺栓31b和作为保护板8对曲轴箱30的紧固构件的前螺栓81a及后螺栓81b设置在相同的左侧表面上。这便于组装前螺栓81a和后螺栓81b(紧固构件)以及排放螺栓31b。
图4是从车辆左侧观察时的摩托车1的左视图,示出了从图3中的箭头IV的方向观察时的底罩10e和曲轴箱30的一部分。
如图4所示,保护板8位于曲轴箱30下侧处的前底面30a。曲轴箱30的底面30aa倾斜成在侧视观察时朝前侧斜向上指向。因此,保护板8也安装成倾斜,从而朝前侧斜向上指向。因此,曲轴箱30的底面30aa的倾斜获得从前侧和下侧抵抗外部损害因素的缓冲效果,因此增强了位于底面30aa上的保护板8的效果。
如图4所示,催化装置7的下端7b相对于保护板8的下端8b向上取位。因此,即使当大直径的催化装置7插入排气管6的中间区域时,也会确保距地面的必要高度。下端8b相对于催化装置7的下端7b向下取位的保护板8保护曲轴箱30的底面30aa。此外,这确保了保护催化装置7免受外部损害因素,例如向上突出的路肩和飞石。
应注意,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提到的与“向上”和“向下”有关的运动用于表示在动力单元3安装在作为根据本发明的跨骑式车辆的摩托车1上的状态下,在摩托车1运行和停止时在动力单元3的通常摆动范围内的运动。
如图2所示,用于将摩托车1支撑为直立状态的中心支架35设置在保护板8的后部。中心支架支撑轴35a可摆动地支撑中心支架35。中心支架支撑轴35a支撑在曲轴箱30的底面30aa上。处于收起或未使用状态的中心支架35在图2中由实线表示,而处于直立状态用于支撑摩托车直立的中心支架35在图4中用双点划线表示。
因此,通过将保护板8取位在中心支架支撑轴35a的前方,防止保护板8干扰支撑在曲轴箱30的底面30aa上的中心支架35的向下和向上摆动操作。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保护板8的后方形成有从曲轴箱30的底面30aa向下延伸的底肋32。保护板8和底肋32形成为在侧视观察时从前侧向后侧连续地向下倾斜。
保护板8的后方的中心支架35也设计成在不使用时从前侧向后侧向下倾斜。
即,在侧视观察时,保护板8和不使用时的中心支架35被设计成随着从保护板8的前部延伸到不使用时的中心支架35而连续向下倾斜。不使用时的中心支架35意味着中心支架35的收起状态。
因此,当例如作为外部损伤因素的路面上的路肩或台阶撞击保护板8时,保护板8能够保护曲轴箱30。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保护板8和曲轴箱30的底面30aa上的底肋32以连续的方式在中心支架35的前方延伸,包括保护板8和底肋32的结构使得可以避免任何从前侧攻击车辆的外部损害因素造成的损坏。
如图3所示,长度方向肋33形成在曲轴箱30的底面30aa上,以便向下突出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长度方向肋33倾斜从而在侧视观察时从前侧向后侧斜向下,并且连接至底肋32。
即,在侧视观察时,长度方向肋33形成为从保护板8的前部到底肋32从前侧向后侧向下倾斜。
长度方向肋33的下缘取位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处,在车辆竖直方向上高于保护板8。
曲轴箱30的底面30aa上的长度方向肋33的下缘设置在比保护板8高的位置。结果,当作为外部损害因素的路面上的路肩或台阶撞击保护板8时,保护板8承受大部分由此带来的损坏。因此,保护板8用于保护构成曲轴箱30的底部的一部分的长度方向肋33,其中保护板8用作更换部件。
如从图4注意到的,催化装置7位于假想线C的上方,该假想线C连接将摩托车1的底板部1C的下表面覆盖的底罩10e的下端10ex及曲轴箱30的底肋32的下端32x。因此,能够保护催化装置7免受来自前侧的外部损害因素特别是诸如飞石。
再次参照图1,如上面结合该实施方式所述,将动力单元3支撑到车身架2的连杆构件24位于曲轴箱30的上方。此外,在侧视观察时,催化装置7或催化装置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汽缸42的下方。
催化装置7位于假想线A与假想线B之间的区域中。假想线A是将曲轴箱30的前端30y与连结连杆构件24及车身架2的连结部(即连杆构件24的枢轴25)连接起来的线。假想线B是将枢轴(连结部)25和动力单元3的供排气管6的上游端6Aa连接的排气口出口(排气管连接部)47连接起来的线。
通过将连杆构件24取位在曲轴箱30上方,在动力单元3的汽缸42下方获得空间,因此催化装置7能够安装在由此获得的该空间中。另外,催化装置7位于假想线A与假想线B之间,由此催化装置7紧凑地取位,以便不干扰其他相邻部件。
虽然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的各方面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显然由各个方面提供的方面包括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
为了便于说明,例如,通过将动力单元、内燃机、催化装置和保护板取位于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横向或左右布置中进行标识来对其进行描述。然而,不同横向布置的设计也可以包括在本发明中。

Claims (11)

1.一种跨骑式车辆,包括:
车身架(2);
可摆动的动力单元(3),所述可摆动的动力单元(3)的发动机的汽缸(42)设置在曲轴箱(30)上并且具有向前倾斜成大致水平的汽缸轴线(X),所述可摆动的动力单元(3)通过连杆构件(24)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车身架(2)上;
连接到所述可摆动的动力单元(3)的排气管(6);和
插设在所述排气管(6)中的催化装置(7),
所述跨骑式车辆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曲轴箱(30)的下方设置有保护板(8),
所述催化装置(7)的下端(7b)相对于所述保护板(8)的下端(8b)向上取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构件(24)位于所述曲轴箱(30)的上方;并且
所述催化装置(7)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观察时相对于所述汽缸(42)向下取位并且位于第一假想线(A)与第二假想线(B)之间的区域中,其中所述第一假想线(A)是将所述曲轴箱(30)的前端(30y)与连结所述连杆构件(24)和所述车身架(2)的连结部(25)连接起来的线,并且所述第二假想线(B)是将所述连结部(25)与所述可摆动的动力单元(3)的排气管连接部(47)连接起来的线,所述排气管连接部(47)连接到所述排气管(6)的上游端(6A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催化装置(7)设置成其长度方向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板(8)具有沿所述保护板(8)的前缘部(8a)向上弯曲的弯曲部(83),并且
所述弯曲部(83)具有相对于所述催化装置(7)的下端(7b)向上取位的上端(83a)。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板(8)相对于车辆的中心支架支撑轴(35a)向前取位,所述中心支架支撑轴(35a)安装至所述曲轴箱(30)的底面(30aa)。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曲轴箱(30)的底面(30aa)倾斜成在侧视观察时朝所述曲轴箱(30)的前侧斜向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曲轴箱(30)的底面(30aa)向下突出的底肋(32)形成在所述保护板(8)的后方,
所述保护板(8)和所述底肋(32)倾斜成在侧视观察时从前侧向后侧连续地斜向下,并且
车辆中心支架(35)在未使用的状态下设置成从前侧向后侧向下倾斜地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曲轴箱(30)的底面(30aa)上形成有长度方向肋(33),所述长度方向肋(33)向下突出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
所述长度方向肋(33)设置成在侧视观察时从前侧向后侧斜向下地倾斜,所述长度方向肋(33)的下缘取位成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处,在车辆的竖直方向上高于所述保护板(8)。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底罩(10e)覆盖所述跨骑式车辆(1)的底板部(1C)的下表面,并且
所述催化装置(7)相对于连接所述底罩(10e)的下端(10ex)和所述底肋(32)的下端(32x)的假想线(C)向上取位。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曲轴箱(30)的下部设置有油盘(31),
设置有紧固构件(81a,81b)以将所述保护板(8)紧固至所述曲轴箱(30),
针对所述油盘(31)的排放孔(31a)而设置有排放螺栓(31b),并且
所述排放螺栓(31b)和所述紧固构件(81a,81b)设置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同侧表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用于将所述保护板(8)紧固至所述曲轴箱(30)的所述紧固构件(81a,81b)包括紧固至所述可摆动的动力单元(3)的传动单元(5)的后螺栓(81b),并且
所述传动单元(5)内部包括带式无级变速器(51),并且
所述保护板(8)的后部延伸到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51)。
CN201811358077.0A 2017-11-15 2018-11-14 跨骑式车辆 Active CN1097748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9650A JP6612304B2 (ja) 2017-11-15 2017-11-15 鞍乗型車両
JP2017-219650 2017-11-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74849A true CN109774849A (zh) 2019-05-21
CN109774849B CN109774849B (zh) 2021-02-23

Family

ID=66496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58077.0A Active CN109774849B (zh) 2017-11-15 2018-11-14 跨骑式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12304B2 (zh)
CN (1) CN10977484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12612A (zh) * 2021-06-25 2021-08-06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摩托车及发动机防护机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23044B2 (ja) * 2021-02-16 2023-02-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7462694B2 (ja) * 2022-03-30 2024-04-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WO2024185044A1 (ja) * 2023-03-07 2024-09-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25630A (ja) * 1989-10-09 1991-05-29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ラジエータ保護構造
CN2453137Y (zh) * 2000-10-13 2001-10-10 中国轻骑集团有限公司研究设计院 立式气缸四冲程摩托引擎
CN1755075A (zh) * 2004-09-30 2006-04-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CN1908396A (zh) * 2005-08-04 2007-02-0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具有排气净化功能的跨骑型车辆
CN100344504C (zh) * 2003-10-23 2007-10-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和小型摩托车式机动二轮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66490B2 (ja) * 1990-10-24 2003-11-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イング式動力ユニット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3159813B2 (ja) * 1992-12-15 2001-04-2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H10203455A (ja) * 1997-01-20 1998-08-04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アンダーガード構造
JP3564977B2 (ja) * 1997-11-25 2004-09-15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型エンジン搭載の自動二輪車
JP4506317B2 (ja) * 2004-07-14 2010-07-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N102996296B (zh) * 2011-09-16 2015-07-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JP6071665B2 (ja) * 2013-03-13 2017-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構造
JP2015113074A (ja) * 2013-12-13 2015-06-2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WO2017057340A1 (ja) * 2015-09-30 2017-04-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25630A (ja) * 1989-10-09 1991-05-29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ラジエータ保護構造
CN2453137Y (zh) * 2000-10-13 2001-10-10 中国轻骑集团有限公司研究设计院 立式气缸四冲程摩托引擎
CN100344504C (zh) * 2003-10-23 2007-10-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和小型摩托车式机动二轮车
CN1755075A (zh) * 2004-09-30 2006-04-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CN1908396A (zh) * 2005-08-04 2007-02-0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具有排气净化功能的跨骑型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12612A (zh) * 2021-06-25 2021-08-06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摩托车及发动机防护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89456A (ja) 2019-06-13
JP6612304B2 (ja) 2019-11-27
CN109774849B (zh) 2021-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74849A (zh) 跨骑式车辆
EP3067260B1 (en) Body cover structure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
US8662518B2 (en) Vehicle with rotatable fuel tank
US7740100B2 (en) Cover structure for buggy vehicle
CN102700658A (zh) 骑乘式车辆
EP1783041A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2010179744A (ja) 自動二輪車
JP3154590U (ja) 自動二輪車
US20120285762A1 (en) Motorcycle
US9638156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08063977A (ja) 自動二輪車
TW201620762A (zh) 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
CN102205820A (zh) 摩托车
JP2008207790A (ja) 車両
CN102639392A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撑结构
TWI293602B (en) All terrain vehicle
EP2711275B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2015120497A (ja) 鞍乗型車両
JP5578002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キャニスタの配置構造
JP6069154B2 (ja) 小型車両の吸気装置
JP2011031872A (ja) 自動二輪車
JP4556687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ガード構造
JP5966819B2 (ja) 自動二輪車
JP2009226988A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ガスセンサ装置
JP4670996B1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系通路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