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74415B - 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及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及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74415B
CN109774415B CN201910081378.1A CN201910081378A CN109774415B CN 109774415 B CN109774415 B CN 109774415B CN 201910081378 A CN201910081378 A CN 201910081378A CN 109774415 B CN109774415 B CN 1097744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door
driving area
air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8137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74415A (zh
Inventor
贾士超
所微鹤
刘金宇
李国凯
甄永敏
陈凤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8137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74415B/zh
Publication of CN1097744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744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744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744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及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用于汽车主驾驶区域、副驾驶区域及后排区域空调送风的控制,主要包括壳体、温度控制部和送风控制部;于壳体中分隔有主驾驶区风道、副驾驶区风道和后排风道,且主驾驶区风道、副驾驶区风道与后排风道均具有冷风道和热风道,位于冷风道和热风道下游的混风区,以及与混风区相连通的出风口;温度控制部为对应于主驾驶区风道、副驾驶区风道和后排风道分别设置的三个;送风控制部包括于主驾驶区风道、副驾驶区风道和后排风道中分别转动设置的送风风门,以及控制各送风风门启闭的送风控制机构。本发控制装置可实现对三个区域风道内温度的独立控制。

Description

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及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同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该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汽车空调控制系统,通常只能控制整车的温度,或者仅能实现主驾驶和副驾驶两个区域温度的独立控制,而无法实现后排区域温度的独立控制,从而降低了乘坐舒适性。为了解决此问题,部分车型增加了后排空调,但同时也导致整车重量增加,且前后空调靠管路连接,行驶中极易损坏,因此,此方法不仅增加了整车重量及油耗,同时,也存在管路易损坏及制冷剂泄露等风险。另外,后排空调一般安装在左后门内,当空调工作时,因鼓风机的开启,会增加后排区域噪音,从而导致NVH性能降低。此外,现有结构中的空调系统也存在生产成本高、装配繁琐等多种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以可实现主驾驶区、副驾驶区及后排区域内温度的独立控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用于汽车主驾驶区域、副驾驶区域及后排区域空调送风的控制,且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壳体,于所述壳体中分隔有主驾驶区风道、副驾驶区风道和后排风道,且所述主驾驶区风道、所述副驾驶区风道与所述后排风道内均具有构成所述壳体进风端且相分隔的冷风道和热风道,位于所述冷风道和所述热风道下游而使所述冷风道与所述热风道交汇的混风区,以及与所述混风区相连通并构成所述壳体出风端的出风口;
温度控制部,对应于所述主驾驶区风道、所述副驾驶区风道和所述后排风道分别设置的三个,且所述温度控制部包括分别转动设于所述冷风道与所述热风道中的冷风门和热风门,以及以控制所述冷风门和所述热风门启闭的温度控制机构;
送风控制部,包括于所述主驾驶区风道、所述副驾驶区风道和所述后排风道中的所述出风口中分别转动设置的送风风门,以及以控制各所述送风风门启闭的送风控制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构造有以容置暖风芯体的容置槽,且所述容置槽与所述主驾驶区风道、所述副驾驶区风道及所述后排风道中的所述热风道均连通,并可构成置于所述容置槽内的所述暖风芯体横置于各所述热风道的整个通风截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控制机构包括分别对应于所述主驾驶区风道和所述副驾驶区风道设置的两个前排温度控制单元,以及对应于所述后排风道设置的后排温度控制单元;所述主驾驶区风道中的所述冷风门与所述热风门,以及所述副驾驶区风道中的所述冷风门与所述热风门均为联动设置,且联动设置所述冷风门和所述热风门其一与对应的所述前排温度控制单元传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主驾驶区风道中的所述冷风门与所述热风门,以及所述副驾驶区风道中的所述冷风门与所述热风门均为通过铰接相连的连杆联动设置,且分别对应于所述主驾驶区风道与所述副驾驶区风道设置的前排温度控制单元均为固定于所述壳体上、且与对应的所冷风门或所述热风门的转轴传动相连的旋转动力输出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后排温度控制单元包括固定设于所述壳体上的第一旋转动力输出装置,转动设于所述壳体上且与该第一旋转动力输出装置的动力输出端相连的第一控制盘,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于所述第一控制盘和所述后排风道中的所述冷风门及所述热风门间分别设置的连杆机构,且所述连杆机构被构造为因所述第一控制盘的转动、而具有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旋转,以可带动相应的所述冷风门或所述热风门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主驾驶区风道和所述副驾驶区风道中的所述出风口至少具有相分隔的前排吹面风口、前排吹脚风口和除霜风口,所述后排风道中的所述出风口至少具有相分隔的后排吹面风口与后排吹脚风口;且于所述前排吹面风口、所述前排吹脚风口和所述除霜风口中分别设有前排吹面风门、前排吹脚风门和除霜风门,于所述后排吹面风口与所述后排吹脚风口中分别设有后排吹面风门与后排吹脚风门。
进一步的,所述送风控制机构包括对应于所述主驾驶区风道与所述副驾驶区风道设置的送风模式控制单元,以及于所述送风模式控制单元和所述后排风道中的后排吹面风门和所述后排吹脚风门间分别设置的联动单元;所述主驾驶区风道和所述副驾驶区风道中的两所述前排吹面风门、两所述前排吹脚风门及两所述除霜风门分别由所述送风模式控制单元同步驱使转动,且所述联动单元构成所述后排吹面风门及所述后排吹脚风门分别与所述前排吹面风门及所述前排吹脚风门的同步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送风模式控制单元包括固定设于所述壳体上的第二旋转动力输出装置,转动设于所述壳体上且与该第二旋转动力输出装置的动力输出端相连的第二控制盘,以及转动设于所述壳体上、且一端分别与两所述前排吹面风门、两所述前排吹脚风门及两所述除霜风门连接的风门拨杆;各所述风门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盘传动连接,且各所述风门拨杆被构造为因所述第二控制盘的转动、而具有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旋转,以可带动相应的所述前排吹面风门、所述前排吹脚风门或所述除霜风门转动;所述联动单元为分别传动连接于所述前排吹面风门和所述后排吹面风门、及所述前排吹脚风门和所述后排吹脚风门之间的拉线。
进一步的,所述送风控制机构包括对应于所述主驾驶区风道与所述副驾驶区风道设置的前排送风模式控制单元,以及对应于所述后排风道设置的后排送风模式控制单元;所述主驾驶区风道和所述副驾驶区风道中的两所述前排吹面风门、两所述前排吹脚风门及两所述除霜风门分别由所述送风模式控制单元同步驱使转动;所述后排风道中的所述后排吹面风门和所述后排吹脚风门分别由所述后排送风模式控制单元驱使转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通过设置对应于主驾驶区风道、副驾驶区风道和后排风道分别设置的三个温度控制部,可实现对三个区域风道内温度的独立控制,从而可提高主、副驾驶员及后排乘客的舒适感;另外,该控制装置也相较于现有具有后排空调的结构,零部件较少,从而降低了加工成本及整车质量,从而可节约油耗,同时,也可防止后排空调与前排连接的管路松动,而造成异响及制冷器泄露问题的发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
进风装置,所述进风装置包括具有进风风道的进风壳体,所述进风风道的一端设有内循环进风口与外循环进风口,所述进风风道的另一端为装置出风口;且所述进风装置还包括转动设于所述进风壳体上的内外循环风门,设于所述进风壳体上以驱使所述内外循环风门转动的驱动装置,以及位于所述进风风道中的空气过滤器;
风机及蒸发器总成,所述风机及蒸发器总成包括进风口与所述装置出风口相串接的风机,以及设于所述风机的送风路径上的蒸发器,且所述风机电连接有风机速度调节模块;还包括:
如上所述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且所述壳体的进风端与所述风机的送风口相连、并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游;
以及设置于所述容置槽中的暖风芯体。
本发明所述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与上述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去除壳体后的左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去除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壳体与转轴的配合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A向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后排温度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后排温度控制单元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送风模式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二控制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除霜风门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二控制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二控制盘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二控制盘的轴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所述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01-前面吹面风口,102-除霜风口,103-前排吹脚风口,104-后排吹脚风口,105-后排吹面风口,106-限位块;
2-第一控制盘,3-第一驱动电机,4-前排吹面风门,5-第二驱动电机,6-驱动电机,7-拉线;
8-前排冷风门,801-转轴,802-限位凸起;
9-连杆,901-铰接轴,9011-倒刺;
10-前排热风门,11-除霜风门,12-蒸发器,13-暖风芯体,14-后排冷风门,15-后排热风门,16-后排吹脚风门,17-机壳,18-第一拨杆;
19-基座,1901-除霜风门拨杆安装孔,1902-抵接板,1903-加强筋,1904-通孔,1905-抵接柱;
20-吹脚风门拨杆;
21-除霜风门拨杆,2101-除霜风门拨杆安装柱,21011-卡块,2102-滑柱,2103-滑孔;
22-吹面风门拨杆;
23-第二控制盘,2301-滑槽,2302-卡头,2303-连接柱,2304-限位筋,2305-防错孔,2306-连接孔;
24-进风壳体,25-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以用于汽车主驾驶区域、副驾驶区域及后排区域空调送风的控制,在整体结构上,该控制装置主要包括壳体、温度控制部和送风控制部。其中,于壳体中分隔有主驾驶区风道、副驾驶区风道和后排风道,且主驾驶区风道、副驾驶区风道与后排风道均具有构成壳体进风端且相分隔的冷风道和热风道,位于冷风道和热风道下游而使冷风道与热风道交汇的混风区,以及与混风区相连通并构成壳体出风端的出风口。
温度控制部为对应于主驾驶区风道、副驾驶区风道和后排风道分别设置的三个,且温度控制部包括分别转动设于冷风道与热风道中的冷风门和热风门,以及以控制冷风门和热风门启闭的温度控制机构。送风控制部则包括于主驾驶区风道、副驾驶区风道和后排风道中分别转动设置的送风风门,以及以控制各送风风门启闭的送风控制机构。
基于如上整体结构,本实施例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中所示,其中,本实施例的壳体1具体由围构成容纳腔的左壳体、右壳体及后排壳体构成,并于容纳腔中设有以将该容纳腔分隔成上述主驾驶区域、副驾驶区域及后排区域的分区隔板。且为了降低加工成本,本实施例的左壳体与右壳体,以及主驾驶区域与副驾驶区域的设置结构类似。由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于壳体1内构造有以容置暖风芯体13的容置槽,且容置槽与主驾驶区风道、副驾驶区风道及后排风道中的热风道均连通,暖风芯体13因于容置槽内的容置而横置于各热风道的整个通风截面上。
基于空调的使用性能,由图1和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中,主驾驶区风道和副驾驶区风道中的出风口均具有由上述分区隔板分隔开的前排吹面风口和除霜风口102,以及分别位于左壳体左侧和右壳体右侧的两个前排吹脚风口103,并于前排吹面风口、前排吹脚风口103和除霜风口102中分别设有前排吹面风门4、前排吹脚风门和除霜风门11。而后排风道中的出风口则具有后排吹面风口105,以及与后排吹面风口105相分隔、并位于其两侧的两个后排吹脚风口104,且于后排吹面风口105与后排吹脚风口104中分别设有后排吹面风门与后排吹脚风门16。
本实施例的温度控制机构包括对应于主驾驶区风道和副驾驶区风道设置的两个前排温度控制单元,以及对应于后排风道设置的后排温度控制单元。且为了提高使用效果,本实施例中,主驾驶区风道中的主驾驶区冷风门与主驾驶区热风门,以及副驾驶区风道中的副驾驶区冷风门与副驾驶区热风门均为联动设置,且联动设置的冷风门和热风门其一与前排温度控制单元传动连接。
如图5中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设计实施,主驾驶区风道中的主驾驶区冷风门与主驾驶区热风门,以及副驾驶区域中的副驾驶区冷风门与副驾驶区热风门均为通过铰接相连的连杆9联动设置,且分别对应于主驾驶区风道与副驾驶区风道设置的前排温度控制单元均为固定于壳体1上、且对应于冷风门的转轴801传动相连的旋转动力输出装置。当然,除了通过冷风门的转轴801与旋转动力输出装置传动相连,也可通过热风门的转轴801与旋转动力输出装置传动相连。但基于空调使用过程中对冷风的要求较高,为了提高使用效果,优选采用冷风门的转轴801与旋转动力输出装置传动相连的结构。另外,本实施例的旋转动力输出装置具体采用驱动电机6。此外,基于主驾驶区域和副驾驶区域的设置结构类似,下文以副驾驶区域为例详细介绍驱动电机6与副驾驶区域中的副驾驶区冷风门与副驾驶区热风门间的传动连接关系。
具体而言,由图2和图5中所示,为了便于安装,本实施例中,副驾驶区冷风门的转轴801与驱动电机6的动力输出端具体采用插装连接,具体结构上,于转轴801上形成有具有多个型面的插孔,对应于该插孔,于驱动电机6的动力输出端构造有与该插孔适配的插轴。此外,由图6中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限制转轴801的旋转角度,于转轴801与壳体1之间构造有对转轴801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的限位部。且由图2和图6中所示,该限位部包括构造于转轴801上的径向外凸的限位凸起802,以及对应于限位凸起802,构造于壳体1上、并可与限位凸起802相抵接的限位块106。且基于转轴801的旋转动作,本实施例的限位凸起802具体被构造成扇形。另外,于限位凸起802的中部构造有减重孔,以减重而利于整体轻量化设计。
仍由图5中所示,为了便于与连杆9连接,于两风门上均构造有可与连杆9铰接的连架杆。其中,如图7中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杆9具体被构造成扁平状,并沿自身长度方向呈弯折状设置,且于连杆9上构造有多个三角形的减重孔,以减轻重量。需要说明的是,连杆9除了被构造成图7中所示的弯折状,亦可被构造成三维空间内的弯曲状,以提高其结构强度。另外,为了实现连杆9与连架杆之间的铰接,于连杆9的两端构造有铰接轴901,对应于铰接轴901,于两连架杆上分别形成有供两铰接轴901插装的铰接孔。此外,为了防止错装,两各连架杆上的两个铰接孔的直径不同,相应地,连杆9两端的两个铰接轴901的直径也不同。
结合图7和图8中所示,本实施例的铰接轴901具体包括间隔布置成环状的若干弹性立柱,以使铰接轴901可因其自身弹性变形插入铰接孔中。另外,为了防止铰接轴901由铰接孔中脱出,由图8中所示,于铰接轴901的顶部构造有可卡置于铰接孔边沿上的防脱部。本实施例中的防脱部具体为构造于各弹性立柱外侧面上的倒刺9011。其中,具体制造时,铰接轴901的结构可参照现有技术中卡扣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除了采用上述结构,亦可将铰接轴901构造于连架杆上,而将铰接孔501设于连杆9上。
本实施例的后排温度控制单元具体包括固设设于壳体1上的第一旋转动力装置输出装置,转动设于壳体1上且与该第一旋转动力输出装置的动力输出端相连的第一控制盘2,以及设置在壳体1上、并与第一控制盘2和后排风道中的冷风门及热风门间分别设置的连杆机构,且连杆机构被构造为因第一控制盘2的转动、而具有相对于壳体1的旋转,以带动相应的冷风门或热风门转动。结合图4、图9和图10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旋转动力输出装置具体采用第一驱动电机3。且为了实现第一驱动电机3于壳体1上的安装,于壳体1上固设有以承载该第一驱动电机3的机壳17,且上述的第一控制盘2也具体转动设于机壳17上。进一步地,第一控制盘2被包裹于机壳17内,以此可防止第一控制盘2因裸露发生磕碰而影响其工作性能。
结合图9和图10中所示,本实施例中,分别与后排风道中的后排冷风门14和后排热风门15相连的两个连杆机构的结构类似。在此以图9状态下所示的右侧的连杆机构为例说明该连杆机构的具体结构,其具体包括枢转设于机壳17上的第一拨杆18,以及铰接于该第一拨杆18与后排热风门15之间的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并于第一拨杆18上构造有沿第一拨杆18的枢转轴801外伸设置、并滑动嵌装于第一控制盘2中的外伸端。其中,第一控制盘2的具体结构由图10中所示,其整体被构造成圆形,于第一控制盘2上构造有供两个第一拨杆18的外伸端分别嵌装的两个呈不规则曲线状的凹槽。
为了减小第一控制盘2的体积,本实施例中的两个凹槽分别构造于第一控制盘2的两侧,如此设置可允许两侧的两个凹槽部分重叠,以减小第一控制盘2的直径,从而提高连杆9的运转稳定性。基于上述结构,通过第一驱动电机3旋转,可驱使第一控制盘2转动,从而驱使第一拨杆18的外伸端于凹槽内滑动,进而可经由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带动后排冷风门14和后排热风门15转动。
前述的送风控制机构包括分别对应于主驾驶区风道与副驾驶区风道设置的送风模式控制单元,以及于该送风模式控制单元和后排风道中的后排吹面风门和后排吹脚风门16间分别设置的联动单元。且主驾驶区风道和副驾驶区风道中的两前排吹面风门4、两前排吹脚风门及两除霜风门11分别由送风模式控制单元同步驱使转动,且联动单元构成后排吹面风门及后排吹脚风门16分别与前排吹面风门4及前排吹脚风门的同步转动。
具体来讲,结合图1和图1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送风模式控制单元包括固设于壳体1上的第二旋转动力输出装置,转动设于壳体1上且与该第二旋转动力输出装置的动力输出端相连的第二控制盘23,以及转动设于壳体1上、且一端分别与两前排吹面风门4、两前排吹脚风门及两除霜风门11连接三个风门拨杆。其中,各风门拨杆的一端具体经由摇臂与各风门传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控制盘23传动连接,且各风门拨杆被构造为因第二控制盘23的转动、而具有相对于壳体1的旋转,以可带动相应的前排吹面风门4、前排吹脚风门或除霜风门11转动。本实施例的联动单元分别为传动连接于前排吹面风门4和后排吹面风门、及前排吹脚风门和后排吹脚风门16之间的拉线7,以此可使得主驾驶区、副驾驶区与后排区域具有相同的出风模式。
由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旋转动力输出装置具体采用第二驱动电机5,且为了便实现第二驱动电机5于壳体1上的固定,于壳体1上固设有以装载第二驱动电机5的基座19。由图12中所示,于基座19上形成有一端敞口设置的容置腔,上述第二控制盘23具体被收容于该容置腔内,如此设置,可使得第二控制盘23被包裹于基座19内,从而可防止因裸露而造成磕碰,甚至发生脱落。另外,于基座19的中部形成有与容置腔贯通的通孔1904,第二控制盘23的一端转动设于该通孔1904内。
此外,为了提高基座19的结构强度,于基座19内侧的顶壁上构造有加强筋1903,且加强筋1903具体被构造成纵横交错的网状。当然,加强筋1903除了设于基座19内侧,也可设于基座19外侧。另外,加强筋1903除了被构造成网状,也可被构造成矩形、圆形或多边形等其他结构。
为了说明各风门拨杆的安装结构,下文以除霜风门拨杆21为例进行详细说明。结合图11和图13中所示,于除霜风门拨杆21的中部形成有除霜风门拨杆安装柱2101,且对应于除霜风门拨杆安装柱2101,于基座19上形成有供除霜风门拨杆安装柱2101插装的插孔,由此使得该除霜风门拨杆安装柱2101构成除霜风门拨杆21的枢转轴801。另外,为了便于实现除霜风门拨杆安装柱2101于插孔内的插装,除霜风门拨杆安装柱2101的顶部被构造成锥形。此外,为了防止除霜风门拨杆安装柱2101由插孔内脱出,于除霜风门拨杆21和基座19之间设有卡接部,以构成对除霜风门拨杆21沿其枢转轴801轴向运动的限制。
如图12中所示,为了便于加工制造,本实施例中的卡接部具体为沿除霜风门拨杆安装柱2101的径向外凸构造于其顶部的卡块21011。此时,为了防止卡块2302阻挡除霜风门拨杆安装柱2101于插孔内的插装,于除霜风门拨杆安装柱2101上构造有位于卡块21011两侧的豁口,以此可增加卡块21011处的弹性,从而可利于卡块21011沿除霜风门拨杆安装柱2101的径向内缩而实现除霜风门拨杆安装柱2101于插孔内的插装。
进一步地,除霜风门拨杆安装柱2101被构造成内部中空状,如此设置,不仅可进一步提高除霜风门拨杆安装柱2101的弹性,同时也可减轻除霜风门拨杆安装柱2101的整体重量。仍由图12中所示,为了实现除霜风门拨杆21与摇臂及第二控制盘23间的连接,于其两端分别形成有插柱和滑孔2103,且基于除霜风门拨杆21的运动性能,本实施例的滑孔2103具体被构造成长形孔。此外,对应于插柱,于下述第二控制盘23上形成有供插柱滑动嵌装的滑槽2301,而对应于滑孔2103,于摇臂上构造有滑动嵌装于该滑孔2103内的滑柱2102。本实施例的吹脚风门拨杆20的吹面风门拨杆22的安装结构与上述的除霜风门拨杆21的安装结构类似,本文不再详述。
为了提高使用效果,特别是防止各风门拨杆受力变形,如图1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吹脚风门拨杆20被构造成弯折状,以提高结构强度。而对应于除霜风门拨杆21和吹面风门拨杆22,则于基座19上构造有可与除霜风门拨杆21和吹面风门拨杆22抵接,以限制除霜风门拨杆21和吹面风门拨杆22沿各枢转轴801轴向变形的抵接部。结合图11和图1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抵接部具体为对应于除霜风门拨杆21和吹面风门拨杆22而沿基座19的径向外凸设置的抵接板1902。且为了提高结构强度,由图1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抵接板1902具体被构造成“L”形。
结合图14至图16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控制盘23整体被构造成圆形,于其上构造有与上述各风门拨杆一一对应的三个滑槽2301,上述各风门拨杆的滑柱2102即分别嵌装于相对应的滑槽2301内。且基于上述各风门拨杆的布置,三个滑槽2301为分设于第二控制盘23的两侧,如此设置,可允许两侧的滑槽2301部分重叠,从而可有效减小第二控制盘23的直径和体积,同时也可提高第二控制盘23的转动平稳性,而更有效地控制风门的旋转效果;另外,也可利于控制第二控制盘23的加工变形量,而提高加工精度,进而可进一步提高风门的旋转精度。此外,为了提高装配效率,于滑槽2301及与该滑槽2301对应的风门拨杆上构造有匹配设置的防错部,且构造于不同滑槽2301上的防错部不同。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加工制造,防错部具体采用采用形状各异的防错孔2305。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二控制盘23与第二驱动电机5间的传动连接,于第二控制盘23的一侧外凸形成有连接柱2303,并于连接柱2303上形成有连接孔2306。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连接孔2306被构造成多边孔,以此可与第二驱动电机5的动力输出端构成插装连接,而实现第二控制盘23与第二驱动电机5间的传动连接。另外,为了提高第二控制盘23的转动效果,如图8中所示,于连接孔2306处设置有卡接部,该卡接部可与第二驱动电机5的动力输出端相卡接,而构成对第二控制盘23的轴向限位。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加工制造,卡接部具体采用卡头2302,其具体结构可采用现有技术,且对应于卡头2302,于第二驱动电机5的动力输出端形成有可与卡头2302卡接的卡孔。
此外,于第二控制盘23与壳体1之间构造有构成基座19于壳体1上预定位的预定位部。该预定位部具体包括构造于壳体1上的第二定位柱,以及相对于连接柱2303,形成于第二控制盘23的另一侧端面的定位孔。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于第二控制盘23转动极限位置处构造有可与基座19抵接、以限制第二控制盘23转动角度的限位部。由图14中所示,为了便于加工制造,本实施例的限位部具体包括设于连接柱2303两相对侧的两个限位筋2304,以及构造于基座19上的可与限位筋2304抵接的抵接柱190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限位部除了采用限位筋2304,也可采用限位柱等其他结构。
基于以上整体描述,本实施例所述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通过设置对应于主驾驶区风道、副驾驶区风道和后排风道分别设置的三个温度控制部,可实现对三个区域风道内温度的独立控制,从而可提高主、副驾驶员及后排乘客的舒适感;另外,也相较于现有具有后排空调的结构,零部件较少,从而降低了加工成本及整车质量,并可节约油耗,同时,也可防止后排空调与前排连接的管路松动,而造成异响及制冷器泄露问题的发生。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机构,其整体结构与实施例一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送风控制机构包括对应于主驾驶区风道与副驾驶区风道设置的前排送风模式控制单元,以及对应于后排风道设置的后排送风模式控制单元。且主驾驶区风道和副驾驶区风道中的两前排吹面风门4、两前排吹脚风门及两除霜风门11分别由送风模式控制单元同步驱使转动;而后排风道中的后排吹面风门和后排吹脚风门16分别由后排送风模式控制单元驱使转动。
其中,本实施例的前排送风模式控制单元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一所述的前排送风模式控制单元结构相同。而后排送风模式控制单元的结构则与实施例一所述的后排温度控制单元结构类似,本文不再详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如图17中所示,在整体结构上,该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进风装置和风机及蒸发器总成。其中,进风装置包括具有进风风道的进风壳体24,进风风道的一端设有内循环进风口与外循环进风口,进风风道的另一端为装置出风口;且进风装置还包括转动设于进风壳体24上的内外循环风门,设于进风壳体24上以驱使内外循环风门转动的驱动装置,以及位于进风风道中的空气过滤器。
本实施例的风机及蒸发器总成包括进风口与装置出风口相串接的风机25,以及设于风机25的送风路径上的蒸发器12,且风机25电连接有风机速度调节模块。该风机及蒸发器总成还包括如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述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且壳体1的进风端与风机25的送风口相连、并位于蒸发器12的下游以及设置于容置槽中的暖风芯体13。
本实施例所述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通过采用如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述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可实现对主驾驶区域、副驾驶区域和后排区域温度的单独控制,从而可提高主、副驾驶员及后排乘客的舒适感,进而可提升该控制系统的使用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装置用于汽车主驾驶区域、副驾驶区域及后排区域空调送风的控制,且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壳体(1),于所述壳体(1)中分隔有主驾驶区风道、副驾驶区风道和后排风道,且所述主驾驶区风道、所述副驾驶区风道与所述后排风道内均具有构成所述壳体(1)进风端且相分隔的冷风道和热风道,位于所述冷风道和所述热风道下游而使所述冷风道与所述热风道交汇的混风区,以及与所述混风区相连通并构成所述壳体(1)出风端的出风口;
温度控制部,对应于所述主驾驶区风道、所述副驾驶区风道和所述后排风道分别设置的三个,且所述温度控制部包括分别转动设于所述冷风道与所述热风道中的冷风门和热风门,以及以控制所述冷风门和所述热风门启闭的温度控制机构;
送风控制部,包括于所述主驾驶区风道、所述副驾驶区风道和所述后排风道中的所述出风口中分别转动设置的送风风门,以及以控制各所述送风风门启闭的送风控制机构;所述壳体(1)内构造有以容置暖风芯体(13)的容置槽,且所述容置槽与所述主驾驶区风道、所述副驾驶区风道及所述后排风道中的所述热风道均连通,并可构成置于所述容置槽内的所述暖风芯体(13)横置于各所述热风道的整个通风截面上;所述温度控制机构包括分别对应于所述主驾驶区风道和所述副驾驶区风道设置的两个前排温度控制单元,以及对应于所述后排风道设置的后排温度控制单元;所述主驾驶区风道中的所述冷风门与所述热风门,以及所述副驾驶区风道中的所述冷风门与所述热风门均为联动设置,且联动设置所述冷风门和所述热风门其一与对应的所述前排温度控制单元传动相连;
所述后排温度控制单元包括固定设于所述壳体(1)上的第一旋转动力输出装置,转动设于所述壳体(1)上且与该第一旋转动力输出装置的动力输出端相连的第一控制盘(2),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并于所述第一控制盘(2)和所述后排风道中的所述冷风门及所述热风门间分别设置的连杆机构,且所述连杆机构被构造为因所述第一控制盘(2)的转动、而具有相对于所述壳体(1)的旋转,以可带动相应的所述冷风门或所述热风门转动;且所述第一控制盘(2)上构造有两个呈不规则曲线状的凹槽,两个凹槽分别构造于所述第一控制盘(2)的两侧,且两个所述凹槽部分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驾驶区风道中的所述冷风门与所述热风门,以及所述副驾驶区风道中的所述冷风门与所述热风门均为通过铰接相连的连杆(9)联动设置,且分别对应于所述主驾驶区风道与所述副驾驶区风道设置的前排温度控制单元均为固定于所述壳体(1)上、且与对应的所冷风门或所述热风门的转轴(801)传动相连的旋转动力输出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驾驶区风道和所述副驾驶区风道中的所述出风口至少具有相分隔的前排吹面风口、前排吹脚风口(103)和除霜风口(102),所述后排风道中的所述出风口至少具有相分隔的后排吹面风口(105)与后排吹脚风口(104);且于所述前排吹面风口、所述前排吹脚风口(103)和所述除霜风口(102)中分别设有前排吹面风门(4)、前排吹脚风门和除霜风门(11),于所述后排吹面风口(105)与所述后排吹脚风口(104)中分别设有后排吹面风门与后排吹脚风门(1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控制机构包括对应于所述主驾驶区风道与所述副驾驶区风道设置的送风模式控制单元,以及于所述送风模式控制单元和所述后排风道中的后排吹面风门和所述后排吹脚风门(16)间分别设置的联动单元;所述主驾驶区风道和所述副驾驶区风道中的两所述前排吹面风门(4)、两所述前排吹脚风门及两所述除霜风门(11)分别由所述送风模式控制单元同步驱使转动,且所述联动单元构成所述后排吹面风门及所述后排吹脚风门(16)分别与所述前排吹面风门(4)及所述前排吹脚风门的同步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模式控制单元包括固定设于所述壳体(1)上的第二旋转动力输出装置,转动设于所述壳体(1)上且与该第二旋转动力输出装置的动力输出端相连的第二控制盘(23),以及转动设于所述壳体(1)上、且一端分别与两所述前排吹面风门(4)、两所述前排吹脚风门及两所述除霜风门(11)连接的风门拨杆;各所述风门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盘(23)传动连接,且各所述风门拨杆被构造为因所述第二控制盘(23)的转动、而具有相对于所述壳体(1)的旋转,以可带动相应的所述前排吹面风门(4)、所述前排吹脚风门或所述除霜风门(11)转动;所述联动单元为分别传动连接于所述前排吹面风门(4)和所述后排吹面风门、及所述前排吹脚风门和所述后排吹脚风门(16)之间的拉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控制机构包括对应于所述主驾驶区风道与所述副驾驶区风道设置的前排送风模式控制单元,以及对应于所述后排风道设置的后排送风模式控制单元;所述主驾驶区风道和所述副驾驶区风道中的两所述前排吹面风门(4)、两所述前排吹脚风门及两所述除霜风门(11)分别由所述前排送风模式控制单元同步驱使转动;所述后排风道中的所述后排吹面风门和所述后排吹脚风门(16)分别由所述后排送风模式控制单元驱使转动。
7.一种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包括:
进风装置,所述进风装置包括具有进风风道的进风壳体(24),所述进风风道的一端设有内循环进风口与外循环进风口,所述进风风道的另一端为装置出风口;且所述进风装置还包括转动设于所述进风壳体(24)上的内外循环风门,设于所述进风壳体(24)上以驱使所述内外循环风门转动的驱动装置,以及位于所述进风风道中的空气过滤器;
风机及蒸发器总成,所述风机及蒸发器总成包括进风口与所述装置出风口相串接的风机(25),以及设于所述风机(25)的送风路径上的蒸发器(12),且所述风机(25)电连接有风机速度调节模块;还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且所述壳体(1)的进风端与所述风机(25)的送风口相连、并位于所述蒸发器(12)的下游;
以及设置于所述容置槽中的暖风芯体(13)。
CN201910081378.1A 2019-01-28 2019-01-28 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及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 Active CN1097744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81378.1A CN109774415B (zh) 2019-01-28 2019-01-28 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及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81378.1A CN109774415B (zh) 2019-01-28 2019-01-28 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及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74415A CN109774415A (zh) 2019-05-21
CN109774415B true CN109774415B (zh) 2021-09-07

Family

ID=66501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81378.1A Active CN109774415B (zh) 2019-01-28 2019-01-28 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及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744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24549B2 (en) * 2019-06-07 2022-12-13 Hanon Systems Off set tri-zone sliding temperature door strategy
CN111204190B (zh) * 2020-01-17 2023-08-15 三电(中国)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能够适应单温区与多温区切换的车用空调结构
CN113858918A (zh) * 2021-10-21 2021-12-31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一种三温区空调结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028224A (ko) * 2004-09-24 2006-03-29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공조장치
CN2813344Y (zh) * 2005-07-08 2006-09-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风门控制圆盘和控制机构
CN107776359A (zh) * 2016-08-30 2018-03-0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8081902A (zh) * 2016-11-23 2018-05-29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空气处理系统
CN108215704A (zh) * 2016-12-14 2018-06-2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汽车的三区hvac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27689A1 (de) * 2004-06-07 2006-01-05 Denso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Klimaanlag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04033402B4 (de) * 2004-07-02 2007-06-14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Dearborn Modulsystem zum Aufbau einer 1-Zonen-bis 4-Zonen-Klimaanlage für Fahrzeuge
CN204641320U (zh) * 2015-05-11 2015-09-16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模式调节机构
CN204757270U (zh) * 2015-07-07 2015-11-11 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
US20170267065A1 (en) * 2016-03-16 2017-09-21 Hyundai Motor Company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028224A (ko) * 2004-09-24 2006-03-29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공조장치
CN2813344Y (zh) * 2005-07-08 2006-09-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风门控制圆盘和控制机构
CN107776359A (zh) * 2016-08-30 2018-03-0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8081902A (zh) * 2016-11-23 2018-05-29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空气处理系统
CN108215704A (zh) * 2016-12-14 2018-06-2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汽车的三区hvac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74415A (zh) 2019-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74415B (zh) 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及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
US8480462B2 (en) Blowing-mode door for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7694729B2 (en) Air passage opening/closing device
KR980008661A (ko) 공기 조화장치의 케이스
KR20110034118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09774414A (zh) 汽车四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及汽车四温区空调控制系统
KR101733472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드레인호스
KR101220968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온도조절도어 조립구조
KR101222512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20080037432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온도조절도어 조립구조
JPS6229411A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WO2008050985A1 (en) Seat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JP4074039B2 (ja) スライドドア装置
KR101529217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443262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957930B2 (ja) スライドドア装置
CN113928078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KR101364488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2004249921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ケース構造
KR102238277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101714455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101340473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201849280U (zh) 一种新型汽车空调hvac总成
KR102512379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04812599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门保持构造及具备该门保持构造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