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12599A -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门保持构造及具备该门保持构造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门保持构造及具备该门保持构造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12599A
CN104812599A CN201380060830.7A CN201380060830A CN104812599A CN 104812599 A CN104812599 A CN 104812599A CN 201380060830 A CN201380060830 A CN 201380060830A CN 104812599 A CN104812599 A CN 1048125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ed portion
supported
opposing party
air conditioner
bear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083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12599B (zh
Inventor
池田胜之
林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leo Jap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aleo Jap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leo Jap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aleo Jap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812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125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125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125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1/00671Damper doors moved by rotation; Grilles
    • B60H1/00685Damper doors moved by rotation; Grilles the door being a rotating disc or cylinder or part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2001/00707Details of pivots of damper do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门保持构造和具备该门保持构造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当被保持在同轴上的两个门临时组装时,能够防止门的被支撑部沿径向挠曲,确保门川页畅旋转。第一门(混合门23)的成对的第一被支撑部21a、21b的一方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在第一壁上形成的第一轴承孔,第二门(调节门30)的成对的第二被支撑部31a、31b的另一方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在第二壁上形成的第二轴承孔,在该门保持构造中,成对的第二被支撑部31a、31b的一方沿着来自第一轴承孔的垂线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成对的第一被支撑部21a、21b的一方,成对的第一被支撑部21a、21b的另一方沿着来自第二轴承孔的垂线支撑于成对的第二被支撑部31a、31b的另一方。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门保持构造及具备该门保持构造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了在同轴上支撑两个门而采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门保持构造和具备该门保持构造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作为能够旋转地在同轴上支撑两个门的构造,公知以下专利文献1所示的门支撑构造。
利用门板部和在该门板部的两端侧突出的一对旋转轴部来构成第一门和第二门这两个门,在第一门的旋转轴部设置切口部,在第二门的旋转轴部设置使径向的宽度部分缩短的宽度缩短部,将该宽度缩短部从第一门的旋转轴部的径向外侧插入切口部而对两个门进行临时组装,插入空调外壳的轴承部而支撑车辆用空调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073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谋求轻量化,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门使用树脂制的门,但是在上述门构造中,由于是将一方的门的轴从另一方的门的轴的径向外侧插入而进行临时组装的结构,因此在临时组装时,根据径向力的作用情况,被支撑部(旋转轴部)自身可能沿径向挠曲,而阻碍门顺畅旋转。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门保持构造和具备该门保持构造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该门保持构造能够在临时组装时防止门的被支撑部沿径向挠曲,确保门顺畅旋转。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课题,提出了对两个门进行临时组装从而不沿旋转轴线的径向施力的结构,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门保持构造具有第一门和第二门,所述第一门具备成对的第一被支撑部,所述第二门具备成对的第二被支撑部,在对置的第一壁与第二壁之间配置有所述第一门和所述第二门,所述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在所述第一壁上形成的第一轴承孔,所述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在所述第二壁上形成的第二轴承孔,在该门保持构造中,所述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沿着来自所述第一轴承孔的垂线支撑于所述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以所述第一轴承孔的轴线为中心能够旋转,所述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沿着来自所述第二轴承孔的垂线支撑于所述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以所述第二轴承孔的轴线为中心能够旋转。
这样,在对第一门和第二门进行临时组装时,使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沿着来自第一轴承孔的垂线(沿着第一轴承孔的轴向)支撑于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并且,使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沿着来自第二轴承孔的垂线(沿着第二轴承孔的轴向)支撑于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因此不需要从被支撑部的径向外侧插入其他被支撑部,能够防止门的被支撑部挠曲。
此外,将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沿着来自第一轴承孔的垂线支撑于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并且,将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沿着来自第二轴承孔的垂线支撑支撑于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作为这样的结构,可以:
(1)通过将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插入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的内径侧而沿轴向支撑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通过将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插入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的内径侧而沿轴向支撑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
(2)通过将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外装于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的外径侧而沿轴向支撑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通过将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外装于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的外径侧而沿轴向支撑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
(3)通过将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插入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的内径侧而沿轴向支撑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通过将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外装于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的外径侧而沿轴向支撑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
(4)通过将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外装于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的外径侧而沿轴向支撑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通过将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插入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的内径侧而沿轴向支撑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
以上结构也能够采用第一门和第二门具有相对于各自的被支撑部大致垂直地延伸设置的一对侧壁部和连接该一对侧壁部之间的闭塞部的旋转式门,或者具备相对于各自的被支撑部的轴线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的板状部的板门。
尤其是在采用旋转式门的情况下,从强度上优选在所述一对侧壁部之间,在所述被支撑部的附近架设肋部。
此外,如果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采用这样的结构,利用在内部形成有空气流路的空调外壳来构成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将所述第一门和所述第二门配设在所述空气流路即可。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同轴上支撑具备成对的第一被支撑部的第一门和具备成对的第二被支撑部的第二门时,将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沿着来自第一轴承孔的垂线能够旋转地支撑于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将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沿着来自第二轴承孔的垂线能够旋转地支撑于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因此在第一门和第二门的临时组装时,不需要从被支撑部的径向外侧插入其他被支撑部,不会从径向对各自的被支撑部施力。因此,能够防止被支撑部沿径向挠曲,不会阻碍门顺畅旋转。
此外,在第一门及第二门由旋转式门构成的情况下,在一对侧壁部之间将肋部架设在被支撑部的附近,从而即使在相对于侧壁部沿轴向施加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消除门的挠曲,能够防止被支撑部从支撑部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构成例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图,图2(a)是表示对在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所使用的混合门和调节门进行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b)是表示对这些门进行组装而安装于外壳的状态的被支撑部附近的组装构造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使用图2的混合门和调节门时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图,图4(a)是表示对在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所使用的混合门和调节门进行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b)是表示对这些门进行组装而安装于外壳的状态的被支撑部附近的组装构造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使用图4的混合门和调节门时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图,图6(a)是表示对在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所使用的混合门和调节门进行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b)是表示对这些门进行组装而安装于外壳的状态的被支撑部附近的组装构造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使用图6的混合门和调节门时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图,图8(a)是表示对在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所使用的混合门和调节门进行组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b)是表示对这些门进行组装而安装于外壳的状态的被支撑部附近的组装构造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使用图8的混合门和调节门时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该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表示搭载于车辆中央控制台部的中置型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空调单元1。由于该空调单元1配置在比划分发动机室和车厢的分隔板更靠近车厢侧的位置,外部空气(车厢外空气)及/或内部空气(车厢内空气)经由送风机单元(未图示)被导入空调外壳2的空气导入空间3。
空调外壳2形成朝向车厢流动的空气通路,利用合成树脂材料成形,并且从外壳内的空调设备的组装上的理由出发,或者从成形上的脱模方便出发,空调外壳2由多个外壳部件构成,在该示例中,由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分割的外壳部件构成。
并且,空调外壳2具备:导入口4,其向空气导入空间3导入空气;第一吹出通路5,其将空气向外壳2的上方引导;以及,第二吹出通路6,其将空气向外壳2的下方引导。
而且,在空调外壳2内,在空气导入空间3的下游侧配置有成为冷却用热交换器的蒸发器7,在该蒸发器7的下游侧配置有成为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加热器芯子8。
蒸发器7构成制冷循环的一部分,并配置在空气通路内以使从导入口4导入的所有空气通过,根据需要能够对通过的空气进行冷却。
在蒸发器7的下游侧,配置在空气通路大致中央的分隔壁9与空调外壳2一体形成。该分隔壁9设置为与从蒸发器7的通风部的大致中央到上侧的部分对置,相对于蒸发器7的通风端面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
加热器芯子8以发动机冷却水作为热源对空气进行加热,并配置在分隔壁9的下侧。在该示例中,加热器芯子8从分隔壁9的下端到设置在空调外壳2的车厢侧的引导壁16大致水平地设置。
因此,在蒸发器7的下游侧、蒸发器7与分隔壁9之间,形成有将仅通过蒸发器7的空气(不通过加热器芯子8而旁通的冷风)朝向车厢侧向斜上方引导的旁通通路10(在该示例中为冷风通路),并且,在蒸发器7的下游侧、分隔壁9与引导壁16之间,形成有将通过蒸发器7及加热器芯子8的空气(通过加热器芯子8的暖风)朝向车厢侧向上方引导的暖风通路11。
在分隔壁9的上方,形成有混合从旁通通路10供给的冷风和从暖风通路11供给的暖风的混合空间12,第一吹出通路5和第二吹出通路6与该混合空间12连接。
第一吹出通路5将利用送风机单元导入的空气向外壳2的上方引导,与混合空间12、将所导入的空气朝向车辆前方的玻璃内表面吹出的除霜吹出开口13、将所导入的空气朝向乘员的上半身吹出的通风吹出开口14连通。
第二吹出通路6将利用送风机单元导入的空气向外壳2的下方引导,与混合空间12、将所导入的空气朝向乘员的脚下吹出的脚部吹出开口15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旁通通路10、暖风通路11、第一吹出通路5、第二吹出通路6以混合空间12为中心在其周围按照旁通通路10、暖风通路11、第一吹出通路5、第二吹出通路6的顺序配设,并且与混合空间12连接。而且,旁通通路10和第一吹出通路5与混合空间12连接的部分被使外壳2的一部分形成为圆周状的圆周壁17分隔,第一吹出通路5和第二吹出通路6与混合空间12连接的部分被使外壳2的一部分形成为圆周状的圆周壁18分隔,第二吹出通路6和暖风通路11与混合空间12连接的部分被使外壳2的一部分形成为圆周状的圆周壁19分隔,暖风通路11和旁通通路10与混合空间12连接的部分被与外壳2一体形成的所述分隔壁9分隔。
在混合空间12,设有调节从旁通通路10供给的冷风和从暖风通路11供给的暖风的导入比率的旋转式混合门20、以及调节从混合空间12朝向第一吹出通路5的空气与朝向第二吹出通路6的空气的配风比率的旋转式调节门30。
混合门20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如图2所示,具有:设置在旋转轴线上的一对第一被支撑部21a、21b;从该第一被支撑部21a、21b沿径向延伸设置且相互平行的一对形成为大致扇形的侧壁部22a、22b;形成为连接该一对侧壁部22a、22b的外周缘之间的闭塞部23;以及,在第一被支撑部21a、21b的附近架设在侧壁部22a、22b之间的肋部24。而且,第一被支撑部21a、21b能够旋转地配置在混合空间12的大致中央(在图1中,仅表示了单侧的第一被支撑部21a),使闭塞部23位于比第一被支撑部21a、21b靠近上流侧的位置,从而能够调整旁通通路10和暖风通路11相对于混合空间12的开口比例。
并且,调节门30也由合成树脂材构成,具有:设置在旋转轴线上的一对第二被支撑部31a、31b;从该一对第二被支撑部31a、31b沿径向延伸设置且相互平行的一对形成为大致扇形的侧壁部32a、32b;形成为连接该一对侧壁部32a、32b的外周缘之间的闭塞部33;以及,在第二被支撑部31a、31b的附近架设在侧壁部32a、32b之间的肋部34。而且,第二被支撑部31a、31b能够旋转地配置在与混合门20的被支撑部21a、21b相同的旋转轴线上,使闭塞部33位于比第二被支撑部31a、31b靠近下游侧的位置,从而能够调整第一吹出通路5和第二吹出通路6相对于混合空间12的开口比例。
此外,在第一吹出通路5设有调节从混合空间12朝向除霜吹出开口13的空气与朝向通风吹出开口14的空气的配风比率的悬臂式除霜通风门40。通过协调该除霜通风门40与调节门30的位置,能够将经由送风机单元导入到外壳2的空气以合适的比率分配到除霜吹出开口13、通风吹出开口14、脚部吹出开口15。
在以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考虑了各种构造作为将混合门20的第一被支撑部21a、21b和调节门30的第二被支撑部31a、31b保持在同轴上的构造,在本发明中,采用了以下四种形态。以下,分别对各个形态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在图2中,表示了门保持构造的第一实施例。在该示例中,混合门20的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从侧壁部22a在旋转轴线上朝向空调外壳2的外侧形成为圆筒状,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形成在与外壳部件2b(第二壁)对置的外壳部件2a(第一壁)上的第一轴承孔50a。并且,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从侧壁部22b在旋转轴线上朝向空调外壳2的外侧形成为圆柱状。
调节门30的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从侧壁部32a在旋转轴线上朝向空调外壳2的外侧形成为圆柱状。并且,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从侧壁部32b在旋转轴线上朝向空调外壳2的外侧形成为圆筒状,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形成在与外壳部件2a(第一壁)对置的外壳部件2b(第二壁)上的第二轴承孔50b。
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的外径形成为比在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上形成的筒孔25a的内径略小,因此,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旋转自如地插入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的筒孔25a。并且,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的外径形成为比在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上形成的筒孔35b的内径略小,因此,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旋转自如地插入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的筒孔35b。
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的轴向长度形成为比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的轴向长度长,至少供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插入的筒孔25a的范围的剖面形成为圆形。并且,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的轴向长度形成为比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的轴向长度长,并且至少供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插入的筒孔35b的范围的剖面形成为圆形。
此外,附图标记51a是从空调外壳2的外侧安装于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而对混合门20施加旋转动力的杆部件,附图标记51b是从空调外壳2的外侧安装于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而对调节门30施加旋转动力的杆部件。
在以上结构中,在组装混合门20(第一门)和调节门30(第二门)时,如图3(a)所示,使混合门20和调节门30对置以使彼此的被支撑部(第一被支撑部21a、21b和第二被支撑部31a、31b)接近,从该状态使混合门20的被支撑部(21a、21b)和调节门30的被支撑部(31a、31b)在轴向上错开以使彼此的门处于在轴向上成为一列的状态(图3(b)),然后,使一方的门(调节门30)向另一方的门(混合门20)移动以使其在轴向上重合,使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沿轴向接近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并且,使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沿轴向从同一方向接近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
然后,将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插入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的筒孔25a(将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外装于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并且,将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外装于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将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插入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的筒孔35b),从而在同一轴线上能够相互旋转地对混合门20和调节门30进行临时组装(图3(c))。
之后,从旋转轴线方向的外侧使被分割为左右两部分的外壳部件2a、2b接近,将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插入外壳部件2a的第一轴承孔50a,并且,将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插入外壳部件2b的第二轴承孔50b(图3(d))。
因此,根据上述结构,在对混合门20与调节门30进行临时组装时,使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沿着来自第一轴承孔50a的垂线(沿着第一轴承孔50a的轴向)支撑于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并且,使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沿着来自第二轴承孔50b的垂线(沿着第二轴承孔50b的轴向)支撑于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因此不需要相对于第一被支撑部从径向外侧插入第二被支撑部,或者相对于第二被支撑部从径向外侧插入第一被支撑部,不会从径向对各自的被支撑部21a、21b,31a、31b施力。因此,能够防止各自的被支撑部21a、21b、31a、31b沿径向挠曲,在组装后,不会阻碍门顺畅旋转。
并且,在混合门20和调节门30上,在各自的被支撑部21a、21b,31a、31b附近,在一对侧壁部之间架设有肋部24、34,因此在相对于侧壁部沿轴向作用有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消除门的挠曲,防止被支撑部从支撑部脱落。
实施例2
在图4中,表示了门保持构造的第二实施例。在该例中,混合门20的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从侧壁部22a在旋转轴线上朝向空调外壳2的外侧及内侧形成为圆柱状,朝向外侧形成的部分旋转自如地支撑与在与外壳部件2b(第二壁)对置的外壳部件2a(第一壁)上形成的第一轴承孔50a。并且,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不从侧壁部22b在旋转轴线上延伸设置,或者,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略微向外侧隆起而形成凸台部,在该位置形成通孔25b。
调节门30的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不从侧壁部32a在旋转轴线上延伸设置,或者调节门30的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略微向外侧隆起而形成凸台部,在该位置形成通孔35a。并且,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从侧壁部32b在旋转轴线上朝向空调外壳2的外侧及内侧形成为圆柱状,并且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在与外壳部件2a(第一壁)对置的外壳部件2b(第二壁)上形成的第二轴承孔50b。
从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的侧壁部22a朝向内侧形成的部分的外径比形成于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的通孔35a的内径略小,因此,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旋转自如地外装于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并且,从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的侧壁部32b朝向内侧形成的部分的外径比形成于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的通孔25b的内径略小,因此,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旋转自如地外装于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
此外,附图标记51a是从空调外壳2的外侧安装于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而对混合门20施加旋转动力的杆部件,附图标记51b是从空调外壳2的外侧安装于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而对调节门30施加旋转动力的杆部件。
在以上构成中,在组装混合门20和调节门30时,如图5(a)所示,使混合门20和调节门30对置以使彼此的被支撑部(第一被支撑部21a、21b和第二被支撑部31a、31b)接近,从该状态使混合门20的被支撑部(21a、21b)和调节门30的被支撑部(31a、31b)在轴向上错开以使彼此的门处于在轴向上成为一列的状态(图5(b)),然后,使一方的门(调节门30)向另一方的门(混合门20)移动以使其在轴向上重合,使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沿轴向接近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并且,使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沿轴向从同一方向接近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
然后,将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外装于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将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插入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的通孔35a),并且,将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插入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的通孔25b(将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外装于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从而在同一轴线上能够相互旋转地对混合门20和调节门30进行临时组装(图5(c))。
然后,使被分割为左右两部分的外壳部件2a、2b从旋转轴线方向的外侧接近,将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插入外壳部件2a的第一轴承孔50a,将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插入外壳部件2b的第二轴承孔50b(图5(d))。
因此,在上述结构中,在对混合门20和调节门30进行临时组装时,使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沿着来自第一轴承孔50a的垂线(沿着第一轴承孔50a的轴向)支撑于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并且,使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沿着来自第二轴承孔50b的垂线(沿着第二轴承孔50b的轴向)支撑于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因此不需要相对于第一被支撑部从径向外侧插入第二被支撑部,或者不需要相对于第二被支撑部从径向外侧插入第一被支撑部,能够从径向对各自的被支撑部21a、21b,31a、31b施力。因此,能够防止各自的被支撑部21a、21b,31a、31b沿径向挠曲,在组装后,不会阻碍门顺畅旋转。
并且,在混合门20和调节门30上,在各自的被支撑部21a、21b,31a、31b附近,在一对侧壁部之间架设有肋部24、34,因此在相对于侧壁部沿轴向施加有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消除门的挠曲,防止被支撑部从支撑部脱落。
实施例3
在图6中,表示了门保持构造的第三实施例。在该例中,混合门20的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从侧壁部22a在旋转轴线上朝向空调外壳2的外侧形成为圆筒状,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在与外壳部件2b(第二壁)对置的外壳部件2a(第一壁)上形成的第一轴承孔50a。并且,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不从侧壁部22b在旋转轴线上延伸设置,或者,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略微向外侧隆起而形成凸台部,在该位置形成通孔25b。
调节门30的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从侧壁部32a在旋转轴线上朝向空调外壳2的外侧形成为圆柱状。并且,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从侧壁部32b在旋转轴线上朝向空调外壳2的外侧及内侧形成为圆柱状,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在与外壳部件2a(第一壁)对置的外壳部件2b(第二壁)上形成的第二轴承孔50b。
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的外径比在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上形成的筒孔25a的内径略小,因此,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旋转自如地插入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的筒孔25a。在这里,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的轴向的长度比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的轴向的长度长,至少供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插入的筒孔25a的范围的剖面形成为圆形。
并且,从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的侧壁部32b朝向内侧形成的部分的外径比在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形成的通孔25b的内径略小,因此,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旋转自如地外装于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
此外,附图标记51a是从空调外壳2的外侧安装于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而对混合门20施加旋转动力的杆部件,附图标记51b是从空调外壳2的外侧安装于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而对调节门30施加旋转动力的杆部件。
在以上结构中,在对混合门20和调节门30进行组装时,如图7(a)所示,使混合门20和调节门30对置以使彼此的被支撑部(第一被支撑部21a、21b和第二被支撑部31a、31b)接近,从该状态使混合门20的被支撑部(21a、21b)和调节门30的被支撑部(31a、31b)在轴向上错开以使彼此的门处于在轴向上成为一列的状态(图7(b)),然后,使一方的门(调节门30)向另一方的门(混合门20)移动以使其在轴向上重合,使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沿轴向接近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并且,使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沿轴向从同一方向接近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
然后,将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插入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的筒孔25a(将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外装于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并且,将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插入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的通孔25b(将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外装于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从而在同一轴线上能够相互旋转地对混合门20和调节门30进行临时组装(图7(c))。
之后,使被分割为左右两部分的外壳部件2a、2b从旋转轴线方向的外侧接近,将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插入外壳部件2a的第一轴承孔50a,将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插入外壳部件2b的第二轴承孔50b(图7(d))。
因此,在上述结构中,在对混合门20和调节门30进行临时组装时,使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沿着来自第一轴承孔50a的垂线(沿着第一轴承孔50a的轴向)支撑于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并且,使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沿着来自第二轴承孔50b的垂线(沿着第二轴承孔50b的轴向)支撑于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因此不需要从径向外侧相对于第一被支撑部插入第二被支撑部,或者不需要从径向外侧相对于第二被支撑部插入第一被支撑部,不会从径向对各自的被支撑部21a、21b,31a、31b施力。因此,能够防止各自的被支撑部21a、21b,31a、31b沿径向挠曲,在组装后,不会阻碍门顺畅旋转。
并且,在混合门20和调节门30上,在各自的被支撑部21a、21b,31a、31b附近,在一对侧壁部之间架设有肋部24、34,因此在相对于侧壁部沿轴向施加有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消除门的挠曲,防止被支撑部从支撑部脱落。
实施例4
在图8中,表示了门保持构造的第四实施例。在该例中,混合门20的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从侧壁部22a在旋转轴线上朝向空调外壳2的外侧及内侧形成为圆柱状,朝向外侧形成的部分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在与外壳部件2b(第二壁)对置的外壳部件2a(第一壁)上形成的第一轴承孔50a。并且,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从侧壁部22b在旋转轴线上朝向空调外壳2的外侧形成为圆柱状。
调节门30的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不从侧壁部32a在旋转轴线上延伸设置,或者调节门30的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略微向外侧隆起而形成凸台部,在该位置形成通孔35a。并且,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从侧壁部32b在旋转轴线上朝向空调外壳2的外侧形成为圆筒状,并且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在与外壳部件2a(第一壁)对置的另一方的外壳部件2b(第二壁)上形成的第二轴承孔50b。
从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的侧壁部22a朝向内侧形成的部分的外径比形成在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的通孔35a的内径略小,因此,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旋转自如地外装于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并且,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的外径比形成在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的筒孔35b的内径略小,因此,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旋转自如地插入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的筒孔35b。在这里,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的轴向的长度比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的轴向的长度长,并且至少供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插入的筒孔35b的范围的剖面形成为圆形。
此外,附图标记51a是从空调外壳2的外侧安装于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而对混合门20施加旋转动力的杆部件,附图标记51b是从空调外壳2的外侧安装于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而对调节门30施加旋转动力的杆部件。
在以上构成中,在组装混合门20和调节门30时,如图9(a)所示,使混合门20与调节门30对置以使彼此的被支撑部(第一被支撑部21a、21b和第二被支撑部31a、31b)接近,从该状态使混合门20的被支撑部(21a、21b)与调节门30的被支撑部(31a、31b)在轴向上错开以使彼此的门处于成为一列的状态(图9(b)),然后,使一方的门(调节门30)向另一方的门(混合门20)移动以使其在轴向上重合,使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沿轴向接近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并且,使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沿轴向从同一方向接近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
而且,将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外装于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将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插入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的通孔35a),并且,将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外装于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将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插入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的筒孔35b),从而在同一轴线上能够旋转地对混合门20和调节门30进行临时组装(图9(c))。
之后,使被分割为左右两部分的外壳部件2a、2b从旋转轴线方向的外侧接近,将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插入外壳部件2a的第一轴承孔50a,将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插入外壳部件2b的第二轴承孔50b(图9(d))。
因此,在上述结构中,在对混合门20和调节门30进行临时组装时,使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31a沿着来自第一轴承孔50a的垂线(沿着第一轴承孔50a的轴向)支撑于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21a,并且,使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21b沿着来自第二轴承孔50b的垂线(沿着第二轴承孔50b的轴向)支撑于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31b,因此不需要从径向外侧相对于第一被支撑部插入第二被支撑部,或者不需要从径向外侧相对于第二被支撑部插入第一被支撑部,不会从径向对各自的被支撑部21a、21b,31a、31b施加力。因此,能够防止各自的被支撑部21a、21b、31a、31b沿径向挠曲,在组装后,不会阻碍门顺畅旋转。
并且,对于混合门20和调节门30,在各自的被支撑部21a、21b,31a、31b附近,在一对侧壁部之间架设有肋部24、34,因此即使在沿轴向对侧壁部施加有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消除门的挠曲,防止被支撑部从支撑部脱落。
其他实施例
以上对使用旋转式门作为混合门20(第一门)及调节门30(第二门)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混合门和调节门也可以由具备相对于各自的被支撑部的轴线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的板状部的板门构成,可以同样地采用上述被支撑部的结构。
并且,以用于具备冷却用热交换器(蒸发器7)和加热用热交换器(加热器芯子8)两个热交换器的空调单元的示例对门的保持构造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用于不具备冷却用热交换器而仅具备加热用热交换器,利用在该加热用热交换器旁通的导入空气和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进行温度调整的空调单元。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作为加热器芯子8表示了使用发动机冷却水的温水式加热器的示例,也可以替换为PTC加热器、公知的利用热泵的散热器、或将它们组合使用。
附图标记说明
1  空调单元
2  空调外壳
2a、2b  外壳部件
20  混合门
21a  第一被支撑部(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
21b  第一被支撑部(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
22a、22b  侧壁部
23  闭塞部
30  调节门
31a  第二被支撑部(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
31b  第二被支撑部(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
32a、32b  侧壁部
33  闭塞部
24、34  肋部
50a  第一轴承孔
50b  第二轴承孔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门保持结构,具有第一门和第二门,所述第一门具备成对的第一被支撑部,所述第二门具备成对的第二被支撑部,在对置的第一壁与第二壁之间配置有所述第一门和所述第二门,
所述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在所述第一壁上形成的第一轴承孔,
所述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在所述第二壁上形成的第二轴承孔,
该门保持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被支撑部的一方沿着来自所述第一轴承孔的垂线支撑于所述第一被支撑部的一方,以所述第一轴承孔的轴线为中心能够旋转,
所述第一被支撑部的另一方沿着来自所述第二轴承孔的垂线支撑于所述第二被支撑部的另一方,以所述第二轴承孔的轴线为中心能够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门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门和所述第二门是旋转式门,具有相对于各自的被支撑部大致垂直地延伸设置的一对侧壁部和连接该一对侧壁部之间的闭塞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门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侧壁部之间,在所述被支撑部的附近架设有肋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门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门和所述第二门是板门,所述第一门和所述第二门均具备相对于各自的被支撑部的轴线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的板状部。
5.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门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是在内部形成有空气流路的空调外壳,
所述第一门和所述第二门配置于所述空气流路。
CN201380060830.7A 2012-12-14 2013-12-10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门保持构造及具备该门保持构造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Active CN1048125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3692 2012-12-14
JP2012273692 2012-12-14
PCT/JP2013/083067 WO2014092075A1 (ja) 2012-12-14 2013-12-10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ドア保持構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12599A true CN104812599A (zh) 2015-07-29
CN104812599B CN104812599B (zh) 2017-02-22

Family

ID=50934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0830.7A Active CN104812599B (zh) 2012-12-14 2013-12-10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门保持构造及具备该门保持构造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08686B2 (zh)
CN (1) CN104812599B (zh)
WO (1) WO20140920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30377A (ja) * 2015-01-09 2018-03-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同軸構造ドア装置および同軸構造ドア装置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5208U (zh) * 1989-06-28 1991-02-15
US20040152410A1 (en) * 2003-01-23 2004-08-05 Hideki Seki Air passage switching device and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using the same
CN1931620A (zh) * 2005-09-16 2007-03-21 株式会社京浜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1995056A (zh) * 2009-08-25 2011-03-30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空调
JP2011207307A (ja) * 2010-03-29 2011-10-20 Denso Corp 空気通路調節装置
CN102653223A (zh) * 2011-03-03 2012-09-05 日本空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99690B2 (en) * 2006-06-28 2010-04-20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Single point direct actuation of two air devices
FR2944479B1 (fr) * 2009-04-20 2012-02-24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Boitier de traitement thermique pour le traitement thermique d'un flux d'ai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5208U (zh) * 1989-06-28 1991-02-15
US20040152410A1 (en) * 2003-01-23 2004-08-05 Hideki Seki Air passage switching device and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using the same
CN1931620A (zh) * 2005-09-16 2007-03-21 株式会社京浜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1995056A (zh) * 2009-08-25 2011-03-30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空调
JP2011207307A (ja) * 2010-03-29 2011-10-20 Denso Corp 空気通路調節装置
CN102653223A (zh) * 2011-03-03 2012-09-05 日本空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08686B2 (ja) 2017-10-04
JPWO2014092075A1 (ja) 2017-01-12
WO2014092075A1 (ja) 2014-06-19
CN104812599B (zh) 2017-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96853B (zh) 包括旁路换热器的空气流动通道的暖通和/或空调设备
EP2135757B1 (en) Blowing-mode door for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10052934B2 (en) Convex grid shape to reduce turbulence under rotary door
CN106029410B (zh) 汽车用空调装置
CN101712267A (zh) 用于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
CN104999889A (zh) 用于汽车空调系统的hvac总成
CN101890891A (zh) 用于对空气流进行热处理的热处理箱
CN106029411A (zh) 汽车用空调装置
CN104764091A (zh) 空气调节箱、汽车空调装置及汽车
CN109774415B (zh) 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及汽车三温区空调控制系统
US20130014913A1 (en)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KR20080009384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온도조절도어 조립구조
CN105189158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4812599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门保持构造及具备该门保持构造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US9914433B2 (en) Oval defrost outlet combined with cold air bypass channel
CN104812600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门保持构造及具备该门保持构造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US10137756B2 (en) Rotary door for ventilation apparatus and ventilation apparatus having the rotary door
CN106379136B (zh) 一种汽车空调hvac混风系统
CN103507593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后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hvac)系统
EP2695755A2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for vehicle
WO2018084259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空調ユニットおよび第1空調ユニットと第2空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08265447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219446675U (zh) 车载空调模块以及汽车
CN201314642Y (zh) 一种对称式的汽车空调
KR20110136260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