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1620A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31620A
CN1931620A CN 200610153454 CN200610153454A CN1931620A CN 1931620 A CN1931620 A CN 1931620A CN 200610153454 CN200610153454 CN 200610153454 CN 200610153454 A CN200610153454 A CN 200610153454A CN 1931620 A CN1931620 A CN 19316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outlet
blow
air
fac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15345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47005C (zh
Inventor
樽川雄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ihin Corp
Keihin Doc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ihin Doc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ihin Dock Co Ltd filed Critical Keihin Dock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31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16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700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700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在该装置的壳体(12)中,在面向面部吹出口(34)的侧面部吹出部(42a、42b)的面部通道(56)中,设有与混合风的流通方向大致平行的导向板(68a、68b),在第一吹出口门(20)和第二吹出口门(22)上,形成有面向上述导向板(68a、68b)的第一缺口部(70a、70b)和第二缺口部(72a、72b)。并且,在壳体(12)内混合的混合风,在通过第二缺口部(72a、72b)并沿着导向板(68a、68b)流通之后,经由第一缺口部(70a、70b)从面部吹出口(34)的侧面部吹出部(42a、42b)向车厢内的侧吹出口送出。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具有冷却部和加热部,并且通过上述冷却部和加热部能够调整车厢内温度。
背景技术
安装于车辆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以所希望的混合比率混合通过作为冷却部的蒸发器冷却后的空气和通过作为加热部的加热器芯加热后的空气之后,从设置在车厢内的除霜器吹出口、面部(face)吹出口或脚部吹出口送出混合空气,从而对上述车厢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
在该车辆用空调装置中,通过蒸发器冷却后的空气经由空气混合门,从空调壳体内的冷风通道向混合室以大致直进的方式流通,另一方面,上述空气的一部分被导入暖风通道由加热器芯进行加热,该加热后的空气朝向混合室从壳体下方向上方流通。并且,导入到冷风通道中的空气与在混合室被加热的空气混合而调节至所希望的温度之后,经由一组吹出切换门有选择地向除霜用空气通道、面部用空气通道或脚部用空气通道供给。
在安装有这种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车辆中,一般具有如下结构:在驾驶座侧和副驾驶座侧,分别设有从上述车辆用空调装置送出空调风的侧送风口,在利用上述车辆用空调装置进行制冷或加热等的任一情况下,始终从上述侧送风口送风。
该车辆用空调装置例如包括以下部分:除霜器开口部,其设置在空调壳体的上部,而且配置在蒸发器侧;面部开口部,其配置在加热器芯侧,且与上述除霜器开口部隔开预定间隔;侧面部开口部,其配置在上述除霜器开口部和面部开口部之间。并且,与可转动地设置在上述空调壳体内的除霜器门的转动状态无关,上述侧面部开口部与混合冷风和暖风的冷暖风混合空间连通。因此,空调风通过侧面部开口部向车辆的侧送风口送出(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0-166838号)。
然而,在该现有技术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具有这样的结构:即,根据空调壳体内的冷风和暖风混合的冷暖风混合空间、以及除霜器开口部和面部开口部相对于该冷暖风混合空间的位置关系,在上述冷暖风混合空间混合后的空调风容易沿着该空调壳体的内壁面流向除霜器开口部。其结果,特别是在面部开口部被除霜器门封闭的除霜模式的情况下,空调风很难向侧面部开口部流通,致使导入该侧面部开口部的流量减少,从而使得从车辆的侧送风口送出的空调风的风量减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般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能够增大向车厢内的两侧部送出的混合风的风量,并且能够抑制其风量减小。
通过与附图相配合的下面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示例的说明,将进一步明确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整体纵剖面图。
图2为图1中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局部省略俯视图。
图3为表示图1中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第一吹出口门、第二吹出口门以及导向板之间的关系的示意立体图。
图4为从下方观察到的图3所示的第一吹出口门、第二吹出口门以及导向板的示意立体图。
图5为图1中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第一吹出口门的单体俯视图。
图6为图1中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第二吹出口门的单体俯视图。
图7为表示图1中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为加热模式的状态的整体纵剖面图。
图8为表示图1中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为除霜模式的状态的整体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参照标号10表示的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如图1所示,该车辆用空调装置10包括:壳体12,其构成空气的各个通道;蒸发器14(冷却部),其配置在上述壳体12的内部,用于冷却上述空气;加热器芯16(加热部),其用于加热上述空气;空气混合门18,其以预定的混合比率来混合对上述空气进行调温后而形成的冷风和暖风以作为混合风;作为一组的第一吹出口门20和第二吹出口门22,其用于选择上述混合风的吹出口。
壳体12以图1所示的方式配置在车辆上。在该壳体12中形成有导入通道24,该导入通道24从未图示的鼓风机向蒸发器14的上游侧导入空气。另一方面,在蒸发器14的下游侧,形成有通过空气混合门18而在上下方向分开的第一通道26和第二通道28。在该第一通道26的中途形成有第一开口部30,该第一开口部30朝上方开口,而且其开度通过上述空气混合门18来调整。另外,在第二通道28的中途形成有第二开口部32,该第二开口部32朝下方开口,而且其开度通过上述空气混合门18来调整。
并且如图2所示,在壳体12的上部形成有:面部吹出口34,其开口成大致长方形,用于向车厢内乘客的头部附近送风;除霜器吹出口36,其配置在上述蒸发器14的上部侧,并与上述面部吹出口34隔开预定间隔,用于向车辆的前窗(未图示)附近送风。
该面部吹出口34被多个(例如是3个)分割肋38在其宽度方向上分割,上述被分割的面部吹出口34包括以下部分:形成在大致中央部的中央面部吹出部(中央吹出部)40;以及设置在该中央面部吹出部40的两端部的一组侧面部吹出部(侧吹出部)42a、42b。该中央面部吹出部40与设置在车厢内前座中央部上的中央副仪表板(未图示)附近的中央吹出口连通,上述侧面部吹出部42a、42b分别与侧吹出口(未图示)连通,侧吹出口分别配置在未图示的作为驾驶座和副驾驶座的侧窗附近的两侧部上。
如图1和图2所示,空气混合门18通过轴部44可转动地轴支承在壳体12上,并且朝向上述蒸发器14侧以预定宽度形成。另外,空气混合门18通过向第一开口部30侧转动,来对通过该第一开口部30流通的空气的流量进行节流,并且在其转动终端位置封闭该第一开口部30。另一方面,空气混合门18通过向第二开口部32侧转动,来对通过该第二开口部32流通的空气的流量进行节流,并且在其转动终端位置封闭该第二开口部32。
即,根据空气混合门18的转动量和转动方向,从导入通道24通过第一和第二开口部30、32流通的空气的流量受到控制,与此同时,导入第一和第二通道26、28中的空气的流量比例被调整。
并且,在第二通道28的下游侧设有加热器芯16,在该加热器芯16的下游侧形成有通过上述加热器芯子16与第二通道28连通的第三通道46。该第三通道46沿着加热器芯16的侧面,从壳体12的下方向上方延伸,该第三通道46弯曲形成为其上端部接近第一开口部30侧。
另外,第三通道46的上端部和第一通道26,在壳体12的大致中央部附近接合,在该接合部位形成有混合部48来作为使来自蒸发器14的冷风和来自加热器芯16的暖风混合的空间。该混合部48配置在面向第一开口部30的位置。
在混合部48中配设有如下部分:第一吹出口门(面部门)20,其切换向形成于壳体12的上部上的面部吹出口34和除霜器吹出口36的送风装态,并且能够调整送风量;第二吹出口门(脚部门)22,其切换向脚部通道(通道)52的送风状态,并且能够调整送风量。在混合部48的上部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面部通道(通道)56,该面部通道56连通该混合部48和面部吹出口34。另一方面,在混合部48的侧部向离开蒸发器14的方向连接有脚部通道52。该脚部通道52隔着边界壁58与第三通道46相邻,并且该脚部通道52与车厢内的在乘客落足点附近开口的脚部吹出口连通(未图示)。
另外,在混合部48和面部通道56的边界部位,形成有可通过第二吹出口门22封闭的第三开口部60,并且在上述混合部48和脚部通道52的边界部位,同样形成有可通过第二吹出口门22封闭的第四开口部62。
在面部通道56的侧部形成有除霜器通道64,该除霜器通道64向上方倾斜预定角度并与除霜器吹出口36连通,上述除霜器通道64通过第五开口部66与面部通道56连通,该面部通道56可通过第一吹出口门20封闭。
在该面部通道56中,在面向一组侧面部吹出部42a、42b(参照图2)的位置设有一组导向板(导向部)68a、68b。导向板68a、68b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板状,并且设置成与第五开口部66封闭时的第一吹出口门20大致平行(参照图1)。导向板68a、68b从壳体12的内壁面,沿着面部吹出口34的宽度方向,分别以预定宽度向中央面部吹出部40侧延伸。
另外,如图1所示,导向板68a、68b相对于壳体12的轴支承有第二吹出口门22的内壁面,隔开预定间隔地设置在除霜器通道64侧。
另外,导向板68a、68b从侧面部吹出部42a、42b的开口部向混合部48侧延伸预定长度,其端部延伸到第三开口部60的附近。
如图3~图5所示,第一吹出口门20对应于面部吹出口34而形成为大致长方形,设置在第一吹出口门20的一端部侧的轴部44轴支承在面部吹出口34和除霜器吹出口36之间(参照图1)。因此,在面部吹出口34和第五开口部66之间,第一吹出口门20只能转动预定角度。
另外,在第一吹出口门20上,在与具有轴部44的一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侧,设有一组第一缺口部70a、70b(参照图3)。如图3所示,该第一缺口部70a、70b,从第一吹出口门20的沿着上述轴部44的轴线方向的两端,以预定宽度形成,并且形成为与上述轴部44大致平行的大致长方形。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缺口部70a、70b分别与面部吹出口34的侧面部吹出部42a、42b对置,并且,上述第一缺口部70a、70b的宽度尺寸L1形成为:与导向板68a、68b的宽度尺寸L2大致相等,或者比L2略大(L1≥L2)。因此,上述第一吹出口门20通过第一缺口部70a、70b以避开导向板68a、68b的方式转动移位。
如图1所示,设置在第二吹出口门22的一端部上的轴部44轴支承在第四开口部62的上部,在上述第五开口部66和第三开口部60之间,上述第二吹出口门22只能转动预定角度。
此外,如图6所示,在第二吹出口门22上,设有一组第二缺口部72a、72b,该一组第二缺口部72a、72b在轴部44侧从沿着轴线方向的两端,以大致平行于该轴部44的方式被切掉。该第二缺口部72a、72b分别形成于与导向板68a、68b对置的位置,上述第二缺口部72a、72b的宽度尺寸L3形成为:与导向板68a、68b的宽度尺寸L2大致相等,或者比L2略大(L3≥L2),而且形成为与第一缺口部70a、70b的宽度尺寸L1大致相同(L3≈L1)。即,当第二吹出口门22抵接在第三开口部60上时,第二缺口部72a、72b与导向板68a、68b对置。
即,当第一吹出口门20与面部吹出口34抵接时,从混合部48导入到面部通道56中的空气的一部分,沿着导向板68a、68b流通,并通过与面部吹出口34对置地开口的第一缺口部70a、70b,流向侧面部吹出部42a、42b。另一方面,当第二吹出口门22与第三开口部60抵接时,空气从混合部48通过第二缺口部72a、72b导入到面部通道56,并沿着导向板68a、68b流通,然后通过第一缺口部70a、70b流向侧面部吹出部42a、42b。
换言之,第一缺口部70a、70b,导向板68a、68b以及第二缺口部72a、72b,分别以一组的形式设置,并且配置成彼此在一条直线上,混合部48的混合风通过第二缺口部72a、72b,导向板68a、68b以及第一缺口部70a、70b,被导入面部吹出口34的侧面部吹出部42a、42b。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基本上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下面说明其动作和作用效果。
首先,当车辆用空调装置10起动时,未图示的鼓风机旋转,空气从导入通道24导入到壳体12内。该导入的空气因通过蒸发器14而被冷却,并作为冷风提供向第一通道26和/或第二通道28。
在该情况下,如图1所示,当空气混合门18的开度被设定为在中间的程度时,提供向第一通道26的冷风通过第一开口部30之后被导入混合部48,提供向第二通道28的冷风因通过加热器芯16而被加热从而成为暖风,接着在通过第三通道46之后导入到上述混合部48。
并且,在混合部48中,通过混合冷风和暖风而得到的混合风,从根据车辆用空调装置10的设定状态而选择的面部吹出口34、除霜器吹出口36、脚部吹出口(未图示),向车厢内送出。
例如,如图1所示,对这样的面部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第一吹出口门20通过与第五开口部66抵接而封闭除霜器通道64,从而使混合部48和面部通道56连通,与此同时,第二吹出口门22通过与第四开口部62抵接而封闭脚部通道52,由此使上述混合部48和面部吹出口34连通。
在该情况下,在混合部48混合的混合风从该混合部48向面部通道56流通,在上述面部通道56中,混合风流向导向板68a、68b和第一吹出口门20之间。该混合风通过面部吹出口34的中央面部吹出部40和侧面部吹出部42a、42b向车厢内送出。
另一方面,流过面部通道56的混合风的一部分,沿着上述导向板68a、68b,在该导向板68a、68b与壳体12的内壁面之间流通,并通过侧面部吹出部42a、42b从未图示的车辆的侧吹出口向车厢内送出。即,流过面部通道56的混合风的一部分在导向板68a、68b的导向作用下,以半强制的方式被导入到侧面部吹出部42a、42b(参照图3)。
这时,由于导向板68a、68b配置成与混合风的送风方向大致平行,因此在该混合风流通时,上述导向板68a、68b不会成为阻碍。
接着,如图7所示,对这样的加热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第一吹出口门20通过与面部吹出口34抵接来使面部通道56和除霜器通道64连通,并且,第二吹出口门22通过与第三开口部60抵接来使混合部48和脚部通道52连通。
在该情况下,在混合部48混合的混合风,从该混合部48通过第四开口部62流向脚部通道52,并从未图示的脚部吹出口向车辆的乘客落脚点附近送出。并且混合风通过第二吹出口门22的第二缺口部72a、72b之后,被导入面部通道56内的导向板68a、68b和壳体12之间,并沿着上述导向板68a、68b流通,然后通过面部吹出口34的侧面部吹出口42a、42b,从未图示的车辆的侧吹出口送出。
即,即使在车辆用空调装置10为加热模式的情况下,混合风也以预定的风量,从混合部48向面部吹出口34的侧面部吹出部42a、42b送出,因此能够通过未图示的车厢内的侧吹出口向车厢内送风。
下面,如图8所示,对这样的除霜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第一吹出口门20与面部吹出口34抵接,从而通过面部通道56使混合部48和除霜器通道64连通,并且,第二吹出口门22与第四开口部62抵接,从而封闭脚部通道52。
在该情况下,在混合部48混合的混合风,从该混合部48通过第三开口部60流向面部通道56,并通过第五开口部66流向除霜器通道64,然后从除霜器吹出口36向车辆的前窗附近送出。并且混合风的一部分被导入面部通道56内的导向板68a、68b和壳体12的内壁面之间,并沿着该导向板68a、68b流通,然后通过面部吹出口34的侧面部吹出部42a、42b,从未图示的车厢内的侧吹出口送出。
即,即使在车辆用空调装置10为除霜模式的情况下,混合风仍以预定的风量,经由导向板68a、68b向面部吹出口34的侧面部吹出部42a、42b送出,因此能够通过车厢内的侧吹出口进行送风。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面部吹出口34和混合部48的面部通道56的内部,设有与该面部吹出口34的侧面部吹出部42a、42b对置的一组导向板68a、68b,并且在第一和第二吹出口门20、22的面向该导向板68a、68b的端部分别设有第一和第二缺口部70a、70b、72a、72b。由此,即使在第一吹出口门20与面部吹出口34抵接、而且第二吹出口门22与第三开口部60抵接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混合风的一部分通过第二缺口部72a、72b沿着导向板68a、68b可靠地流通,并且能够经由第一缺口部70a、70b正好导向侧面部吹出部42a、42b。
其结果,在通过第一和第二吹出口门20、22封闭面部吹出口34的加热模式、除霜模式、加热/除霜模式的情况下,都能够把预定量的混合风可靠地向侧面部吹出口42a、42b送出,而且能够一直从车厢内的在位于两侧部的驾驶座侧和副驾驶座侧开口的侧吹出口送风。
另外,在从与面部吹出口34相邻配置的除霜器吹出口36送风的除霜模式时,也能够使从混合部48流向除霜器吹出口36的混合风的一部分,借助于导向板68a、68b以半强制的方式流向面部吹出口34侧,因此,即使是上述除霜模式时,也能够防止从侧面部吹出部42a、42b送出的风的送风量降低。
另外,由于导向板68a、68b配置成与从面部吹出口34送出的混合风的流通方向大致平行,因此在车辆用空调装置10为面部模式时,上述导向板68a、68b不会成为混合风在面部通道56内流通时的阻碍。从而,不会减小混合风的风量,能够把该混合风可靠且正好地导向面部吹出口34的中央面部吹出部40和侧面部吹出部42a、42b。

Claims (9)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包括:冷却部(14),其冷却空气并供给冷风;加热部(16),其加热上述空气并供给暖风;空气混合门(18),其在混合部(48)中以预定的混合比率混合上述冷风和上述暖风;多个吹出口,其将按上述混合比率混合后的混合风向预定部位吹出,其特征在于,上述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
面部吹出口(34),其具有:中央吹出部(40),其向车厢内的前座中央部送出上述混合风;侧吹出部(42a、42b),其向上述车厢内的以上述前座中央部为中心的两侧部送出上述混合风;
通道(56),其将上述混合风从上述混合部(48)导向上述面部吹出口(34);
面部门(20),其对上述混合风向上述面部吹出口(34)的送风量进行控制;
导向部(68a、68b),其在上述通道(56)内面向上述侧吹出部(42a、42b),并且始终将上述混合风从上述混合部(48)导向上述侧吹出部(42a、42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向部(68a、68b)配置成:与上述通道(56)内的上述混合风的流通方向大致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面部门(20)上具有第一缺口部(70a、70b),该第一缺口部(70a、70b)与上述导向部(68a、68b)对置,并且被切成与该导向部(68a、68b)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面部吹出口(34)被上述面部门(20)封闭时,上述混合部(48)的混合风,通过上述第一缺口部(70a、70b)和导向部(68a、68b)导向上述面部吹出口(3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缺口部(70a、70b)的宽度尺寸(L1)设定成:与上述导向部(68a、68b)的宽度尺寸(L2)大致相等,或比上述导向部(68a、68b)的宽度尺寸(L2)略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向部(68a、68b)形成为板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车辆用空调装置还具有脚部门(22),其对将上述混合风导向车厢内的乘客落脚点附近的通道(52)进行上述混合风的送风量的控制,在上述脚部门(22)上具有第二缺口部(72a、72b),该第二缺口部(72a、72b)与上述导向部(68a、68b)对置,并且被切成与该导向部(68a、68b)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通道(56)被上述脚部门(22)封闭时,上述混合部(48)的混合风通过上述第二缺口部(72a、72b)和导向部(68a、68b)导向上述面部吹出口(34)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缺口部(72a、72b)的宽度尺寸(L3)设定成:与上述导向部(68a、68b)的宽度尺寸(L2)大致相等,或比上述导向部(68a、68b)的宽度尺寸(L2)略大。
CNB2006101534548A 2005-09-16 2006-09-15 车辆用空调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700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69590 2005-09-16
JP2005269590A JP4286244B2 (ja) 2005-09-16 2005-09-16 車両用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1620A true CN1931620A (zh) 2007-03-21
CN100447005C CN100447005C (zh) 2008-12-31

Family

ID=37877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5345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7005C (zh) 2005-09-16 2006-09-15 车辆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286244B2 (zh)
CN (1) CN100447005C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98497A (zh) * 2009-05-29 2010-1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一体的前后hvac系统
CN103052518A (zh) * 2010-08-19 2013-04-17 株式会社京滨 车辆用空调系统
CN104812599A (zh) * 2012-12-14 2015-07-29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门保持构造及具备该门保持构造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5189162A (zh) * 2013-04-05 2015-12-23 株式会社电装 空气吹出装置
CN105307880A (zh) * 2013-06-14 2016-02-03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6379136A (zh) * 2016-11-18 2017-02-08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hvac混风系统
CN107848372A (zh) * 2016-01-18 2018-03-27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系统
CN110816200A (zh) * 2018-08-08 2020-02-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WO2024002111A1 (zh) * 2022-06-30 2024-01-04 法雷奥汽车空调湖北有限公司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及机动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72736B2 (ja) * 2012-09-21 2016-08-17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09469951A (zh) * 2017-09-07 2019-03-15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吊顶空调机及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112A (zh) * 1995-10-03 1997-07-02 日本电装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空调器
DE19725127B4 (de) * 1996-06-17 2006-07-06 Denso Corp., Kariya Klimaanlag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3937626B2 (ja) * 1999-01-28 2007-06-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0723974B1 (ko) * 2001-03-27 2007-06-04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공기조화장치
JP4388243B2 (ja) * 2001-06-27 2009-12-2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4136707A (ja) * 2002-10-15 2004-05-13 Denso Corp エアコン用吹出モードドア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98497A (zh) * 2009-05-29 2010-1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一体的前后hvac系统
CN101898497B (zh) * 2009-05-29 2015-07-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一体的前后hvac系统
CN103052518A (zh) * 2010-08-19 2013-04-17 株式会社京滨 车辆用空调系统
CN103052518B (zh) * 2010-08-19 2015-05-20 株式会社京滨 车辆用空调系统
CN104812599A (zh) * 2012-12-14 2015-07-29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门保持构造及具备该门保持构造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5189162B (zh) * 2013-04-05 2018-05-18 株式会社电装 空气吹出装置
CN105189162A (zh) * 2013-04-05 2015-12-23 株式会社电装 空气吹出装置
CN105307880A (zh) * 2013-06-14 2016-02-03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7848372A (zh) * 2016-01-18 2018-03-27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系统
CN106379136A (zh) * 2016-11-18 2017-02-08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hvac混风系统
CN106379136B (zh) * 2016-11-18 2018-11-06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hvac混风系统
CN110816200A (zh) * 2018-08-08 2020-02-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WO2024002111A1 (zh) * 2022-06-30 2024-01-04 法雷奥汽车空调湖北有限公司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及机动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286244B2 (ja) 2009-06-24
JP2007076575A (ja) 2007-03-29
CN100447005C (zh) 2008-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31620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DE102011052599B4 (de) Klimaanlage eines Elektrofahrzeuges
JP417364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DE19842875B4 (de) Klimaanlage für ein Fahrzeug
CN101898497A (zh) 一体的前后hvac系统
EP2570278B1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unit
CN1666897A (zh) 用于车辆的后部空气调节器
US6431267B1 (en) Air conditioning unit and vehicular air conditioner
KR20050104173A (ko) 좌우 독립 제어식 자동차용 공기조화장치
JP2008081024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694974B2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DE10055224A1 (de) Fahrzeugklimaanlage
KR20170121069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671569A (zh) 空调壳体
KR102136606B1 (ko) 자동차용 공조 시스템
KR20150129161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20150129883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2004203179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10696130B2 (en) Warm air channel outlet control device
JP407520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855391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2470404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388235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879470B2 (ja) 室内用の換気装置、暖房装置、またはエア・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装置用の配気ユニット
KR20190110031A (ko) 자동차용 공조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31

Termination date: 2018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