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52518B - 车辆用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52518B
CN103052518B CN201180038206.8A CN201180038206A CN103052518B CN 103052518 B CN103052518 B CN 103052518B CN 201180038206 A CN201180038206 A CN 201180038206A CN 103052518 B CN103052518 B CN 1030525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pening
adjustment air
vent passages
windsc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820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52518A (zh
Inventor
今泽光史
绳野智弘
铃木智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Keih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52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525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525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5251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42Modular assembl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28Constructional lay-out of the devices in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078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 B60H2001/00092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of air deflecting or air directing means inside the devi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空调系统,向车室内供给调节空气,具备:生成调节空气的调节空气生成部;与车室的不同部位连通的多个送风通道;将从调节空气生成部喷出的调节空气分流而向多个送风通道引导并与调节空气生成部分体设置的分流导向部,由此,不论送风通道的配置及形状如何都可以将调节空气生成部通用化。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空调系统。
本申请基于2010年8月19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0-184305号主张优选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车辆上搭载有向车室内供给调节空气的车辆用空调系统。
该车辆用空调系统通过生成调节空气的HVAC(Heating Ventilation AirConditioning)及将由HVAC生成的调节空气向车室内引导的送风通道等构成。
而且,用于形成HVAC的外形的壳体以HVAC可与送风通道连接的方式与送风通道匹配而设定形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717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30823号公报
但是,上述的送风通道的配置及形状因车辆类型或同车辆类型的等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多种多样。因此,HVAC的壳体的形状也多种多样。
例如,在相同车辆类型的普通级中有时未设有后座用的吹出口,仅在高级别的车辆设置后座用的吹出口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后座用的吹出口增设用于引导调节空气的送风通道,故而在普通级和高级别中,送风通道的配置及形状有所不同。因此,即使是相同车辆类型,也需要改变HVAC的壳体形状。
这样,在HVAC的壳体的形状多种多样的情况下,零件不能通用化,需要准备每个形状的模型,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在车辆用空调系统中,不论送风通道的配置及形状如何都可通用HVAC(调节空气生成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构成。
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向车室内供给调节空气,其中,具备:调节空气生成部,其生成所述调节空气;多个送风通道,其与所述车室的不同部位连通;分流导向部,其将从所述调节空气生成部喷出的所述调节空气分流而向所述多个送风通道引导,并且与所述调节空气生成部分体设置。
在上述方式中,所述分流导向部可以具备:吸入开口,其与所述调节空气生成部的吹出口连结;多个喷出开口,其与所述多个送风通道连接;引导部,其将从所述吸入开口流入的所述调节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向所述多个喷出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引导。
在上述方式中,所述引导部可以具备沿所述调节空气的引导方向的弯曲区域。
在上述方式中,所述引导部可以在比所述弯曲区域的上游侧具备平面区域。
在上述方式中,所述分流导向部可以具备:隔板,其将所述多个喷出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分隔为多个区域;倾斜壁,其将向所述被分隔的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引导的所述调节空气向与由所述隔板分隔的所述喷出开口不同的喷出开口引导。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构成为,还具有能够开闭由所述隔板分隔的喷出开口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风挡,在所述风挡关闭时,在所述被分隔的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通过所述风挡、所述隔板及所述引导部遮蔽所述调节空气,在其他的所述被分隔的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通过设于所述风挡的旁通开口、所述隔板及所述引导部引导所述调节空气。
在上述方式中,所述分流导向部可以具备对流入所述喷出开口的所述调节空气进行整流的整流板。
在上述方式中,所述分流导向部可以覆盖所述调节空气生成部的壳体的外壁面的一部分,在所述分流导向部与该外壁面之间形成所述调节空气的流路。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与调节空气生成部分体设置的分流导向部将从调节空气生成部喷出的调节空气分流并将其向多个送风通道引导。因此,即使在送风通道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不改变调节空气生成部的形状等而向全部的送风通道供给调节空气。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方式,在车辆用空调系统中,不论送风通道的配置及形状如何都可将调节空气生成部通用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的概略构成的剖面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从图1的A方向观察到的形状的向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具备的分流导向部的立体图;
图4A是包含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具备的分流导向部的剖面图;
图4B是包含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具备的分流导向部的剖面图。
标记说明
S1:车辆用空调系统
10:调节空气生成部
11:壳体
16:通风风挡(风挡)
16a:切口区域
20:送风通道
22:通风通道
22a:前通风通道
22b:后通风通道
22c:中心通道
22d:侧通道
30:分流导向部
40:前通风通道侧部件(分割部件)
41:壳体侧开口部
42:前通风通道侧开口部
43:引导板(引导部)
44:吸入开口
45:连接开口
46: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
46a:第一区域
46b:第二区域
46c:第三区域
46d:第四区域
47(47a~47f):隔板
48:整流板
49:倾斜壁
50:后通风通道侧部件(分割部件)
51:喷出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使各部件形成可识别的大小,适当改变各部件的比例尺。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1搭载于车辆中,用于向车室内供给调节空气,如图1所示,具备生成调节空气的调节空气生成部10、将调节空气向车室内引导的送风通道20、将从调节空气生成部10喷出的调节空气分流并将其向多个送风通道20引导的分流导向部30。
调节空气生成部10是所谓的HVAC(Heating Ventilation AirConditioning),如图1所示,具备壳体11、蒸发器12、空气混合风挡装置13、加热芯14、除霜器风挡15、通风风挡16、加热器风挡17。
壳体11用于形成调节空气生成部10的外形,在内部具有设置有蒸发器12的冷却流路11a、设置有加热芯14的加热流路11b、将冷风和暖风混合而形成调节空气的混合部11c。另外,在壳体11设有在外部露出并且与混合部11c连接的多个喷出开口(多个吹出口)(除霜器吹出口11d、通风吹出口11e及加热器吹出口11f)。即,在调节空气生成部10设置有上述喷出开口(除霜器吹出口11d、通风吹出口11e及加热器吹出口11f)。
除霜器吹出口11d是用于向窗户供给调节空气的开口。另外,通风吹出口11e是用于向乘员的脸部供给调节空气的开口。另外,加热器吹出口11f是用于向乘员的脚部供给调节空气的开口。
另外,如图1所示,在壳体11的内部设有:从设置加热芯14的加热流路11b向混合部11c供给暖风的暖风用开口11g、从设置蒸发器12的冷却流路11a向混合部11c供给冷风的冷风用开口11h、从冷却流路11a向加热流路11b供给冷风的加热用开口11i。
蒸发器12是搭载于车辆的制冷循环的一部分,配置在冷却流路11a的内部。该蒸发器12将通过未图示的鼓风机向冷却流路11a内供给的空气冷却并生成冷风。
空气混合风挡装置13配置在蒸发器12的下游侧,对由蒸发器12生成的冷风向加热流路11b的供给量进行调节。更详细地,空气混合风挡装置13具备在冷风用开口11h与加热用开口11i之间可滑动的空气混合风挡13a、用于驱动该空气混合风挡13a的齿条和小齿轮机构13b。
空气混合风挡13a同时调节由蒸发器12生成的冷风通过的开口即冷风用开口11h及加热用开口11i的开口率,对冷风用开口11h和加热用开口11i的开口比率进行调节。
另外,空气混合风挡13a的与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与设于壳体11的内壁的引导槽可滑动地嵌合,该两端一边在引导槽滑动一边在冷风用开口11h与加热用开口11i之间移动。
齿条和小齿轮机构13b是用于使空气混合风挡13a滑动的机构,具备通过从未图示的电动机传递动力而旋转驱动的小齿轮和将该小齿轮的旋转动力变换为直线动力并向空气混合风挡13a传递的齿条。
加热芯14配置在加热流路11b的内部,通过对经由加热用开口11i供给的冷风进行加热而生成暖风。
除霜器风挡15是进行除霜器吹出口11d的开闭的风挡,在壳体11内可转动地构成。
通风风挡16是进行通风吹出口11e的开闭的风挡,在壳体11内可转动地构成。另外,图2是示意性表示从图1的A方向观察到的形状的向视图。如该图2所示,通风风挡16在两端具有切口区域16a。而且,在闭锁通风吹出口11e时,经由切口区域16a使少量的调节空气流入通风吹出口11e。
加热器风挡17是进行加热吹出口11f的开闭的风挡,在壳体11内可转动地构成。
另外,空气混合风挡装置13、除霜器风挡15、通风风挡16、加热器风挡17由未图示的电动机供动力。
返回图1,送风通道20设于车辆的多个部位。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1作为送风通道20具有除霜器通道21、通风通道22、加热器通道23。
除霜器通道21是将从调节空气生成部10的除霜器吹出口11d喷出的调节空气向车辆的窗户引导的送风通道,与除霜器吹出口11d直接连接。
通风通道22是将从调节空气生成部10的通风吹出口11e喷出的调节空气向乘员的脸部引导的送风通道。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1作为该通风通道22具备向乘坐于前座的乘坐者引导调节空气的前通风通道22a、向乘坐于后座的乘坐者引导调节空气的后通风通道22b。而且,这些前通风通道22a及后通风通道22b经由分流导向部30与通风吹出口11e连接。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1作为前通风通道22a,如图2所示,具有向车室内的中心供给调节空气的中心通道22c、向车室内的侧部供给调节空气的侧通道22d。另外,中心通道22c和侧通道22d两个两个地设置,如图2所示,按侧通道22d、中心通道22c、中心通道22c、侧通道22d的顺序排列。而且,侧通道22d配置于在通过通风风挡16闭锁通风吹出口11e的情况下与通风风挡16的切口区域16a连通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1中,前通风通道22a具有作为使调节空气在侧通道流通的旁通开口而发挥功能的切口区域16a。
返回图1,加热器通道23是将从调节空气生成部10的加热器吹出口11f喷出的调节空气向乘坐于前座的乘坐者的脚部引导的送风通道,与加热器吹出口11f直接连接。
分流导向部30将从调节空气生成部10喷出的调节空气分流而向与车室的不同部位连通的多个送风通道20引导,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1中,将从调节空气生成部10的通风吹出口11e喷出的调节空气分流而向前通风通道22a和后通风通道22b引导。
图3是从调节空气生成部10的壳体11侧观察到的分流导向部30的立体图。
另外,图4A是图3的分流导向部30的A-A线剖面图,图4B是图3的分流导向部30的B-B线剖面图。
如图3所示,分流导向部30例如与调节空气生成部10的壳体11同样地由树脂材料形成,通过组装中空的两个分割部件(前通风通道侧部件40及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而构成。
前通风通道侧部件40具备设于调节空气生成部10的壳体11侧的壳体侧开口部41、设于前通风通道22a侧的前通风通道侧开口部42、引导板43(引导部)。
如图1所示,壳体侧开口部41是与前通风通道侧部件40的壳体11连接的部位。而且,如图4A及图4B所示,前通风通道侧部件40以壳体侧开口部41的开口区域的一部分覆盖壳体11的通风吹出口11e,开口区域的剩余部分在壳体11的外部露出的方式安装于壳体11。该壳体侧开口部41的开口区域中覆盖通风吹出口11e的区域与通风吹出口11e连结,作为将从通风吹出口11e喷出的调节空气吸入分流导向部30内的吸入开口44发挥作用。另外,壳体侧开口部41的开口区域中在壳体11的外部露出的区域与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连接,作为向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的内部供给调节空气的连接开口45发挥作用。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1中,采用如下的构成,即,通过将前通风通道侧部件40安装于壳体11,使一个壳体侧开口部41的开口区域作为吸入开口44和连接开口45而发挥作用。
如图1所示,前通风通道侧开口部42是与前通风通道22a连接的部位,形成开口区域与前通风通道22a连接的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46。
如图2及图3所示,该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46通过多个隔板47分隔为多个小区域。如图2所示,这些隔板47在中心通道22c及侧通道22d的排列方向上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1中,通过6个隔板47a~47f将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46在中心通道22c及侧通道22d的排列方向上分割为4个小区域(第一区域46a~第四区域46d)。而且,第一区域46a与两个侧通道22d的一方连接,第二区域46b与两个中心通道22c的一方连接,第三区域46c与另一中心通道22c连接,第四区域46d与另一侧通道22d连接。
另外,如图4A所示,前通风通道侧部件40具备对流入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46的调节空气进行整流的整流板48。该整流板48设于第一区域46a~第四区域46d的各区域,固定在前通风通道侧部件40的内壁及隔板47。
另外,如图4B所示,在隔板47a与隔板47b之间、隔板47c与隔板47d之间以及隔板47e与隔板47f之间设有向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的喷出开口51(与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46不同的喷出开口)引导调节空气的倾斜壁49。
引导板43是用于将从吸入开口44流入的调节空气的一部分向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的喷出开口51引导的部件,对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46的第一区域46a~第四区域46d的每一区域分别进行设置。这些引导板43与第一区域46a~第四区域46d邻接并配置于第一区域46a~第四区域46d的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侧。
而且,如图4A及图4B所示,引导板43具备配置于吸入开口44侧的平面区域43a和沿着调节空气的引导方向的弯曲区域43b。
另外,如图4A及图4B所示,与连接侧通道22d的第一区域46a及第四区域46d邻接的引导板43及隔板47(隔板47a及隔板47f)以在通风风挡16闭锁时与该通风风挡16抵接的方式设定其长度。
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具有与后通风通道22b连接的喷出开口51。如图1所示,该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以覆盖壳体11的外壁面的一部分,在与该外壁面之间形成调节空气的流路的方式构成。
根据具有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1,通过空气混合风挡装置13使冷风用开口11h和加热用开口11i双方都开口时,向冷却流路11a供给的空气通过蒸发器12冷却而成为冷风,将该冷风的一部分向加热流路11b供给。
而且,在加热流路11b通过加热芯14加热而生成的暖风从暖风用开口11g向混合部11c供给,未向加热流路11b供给的冷风从冷风用开口11h向混合部11c供给。
将向混合部11c供给的冷风和暖风混合而形成加温空气,从除霜器吹出口11e、通风吹出口11e及加热器吹出口11f中开口的任一口经由送风通道20向车室内供给。
在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1,与调节空气生成部10分体设置的分流导向部30将从调节空气生成部10喷出的调节空气分流并向送风通道20(前通风通道22a和后通风通道22b)引导。因此,即使在送风通道20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改变调节空气生成部10的形状等而向全部的送风通道20供给调节空气。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1,不论送风通道20的配置及形状如何都能够将调节空气生成部10通用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1中,分流导向部30具备引导从吸入开口44流入的调节空气的一部分的引导板43,该引导板43具有沿着调节空气的引导方向的弯曲区域43b。
因此,将调节空气向远离吸入开口44的后通风通道22b顺畅地引导。
另外,通过使引导板43弯曲,与代替为弯曲区域43b使用倾斜壁引导调节空气的情况相比,向后通风通道22b的流路面积扩大,能够将调节空气向后通风通道22b更顺畅地引导,另外,通过使流动顺畅能够降低噪音。
另外,通过在比弯曲区域43b更靠吸入开口44侧配置平面区域43a,对导入分流导向部30的调节空气的流动进行整流,因此,流动更顺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1中,具备将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46分隔为多个区域的隔板47(隔板47a~47f)。
因此,通过调节隔板47a~47f的间隔,能够从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46均等地喷出调节空气,可对中心通道22c及侧通道22d均等地供给调节空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1中,如图4B所示,在隔板47a与隔板47b之间、隔板47c与隔板47d之间以及隔板47e与隔板47f之间设有向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的喷出开口51(与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46不同的喷出开口)引导调节空气的倾斜壁49。
在分流导向部30的构造上,容易向接近吸入开口44的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46供给大量的调节空气。对此,通过设置上述倾斜壁49,将要从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46喷出的调节空气的一部分向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的喷出开口51引导。因此,能够使从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46喷出的调节空气和从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的喷出开口51喷出的调节空气的平衡接近于均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1中,作为前通风通道22a,具有中心通道22c和侧通道22d,在分流导向部30的吸入开口44被通风风挡16闭锁时,作为使少量的调节空气在侧通道22d流动的开口部,形成有通风风挡16的切口区域16a。而且,分流导向部30与该开口部邻接设置,具备与闭锁吸入开口44的通风风挡16抵接的隔板47a及隔板47f。
因此,利用与通风风挡16抵接的隔板47a、47f可以抑制经由切口区域16a流入前通风通道侧部件40内的调节空气流入中心通道22c。
因此,可以防止为了窗户防雾而向车室内供给的调节空气被无意地经由中心通道22c向乘员的脸部吹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1中,与隔板47a、47f连接的引导板43也以与闭锁吸入开口44的通风风挡16抵接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经由切口区域16a流入前通风通道侧部件40内的调节空气流入中心通道22c。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1中,分流导向部30具备对流入前通风通道用喷出开口46的调节空气进行整流的整流板48。
因此,使流入前通风通道22a的调节空气的流动顺畅,可以实现噪音降低。
另外,通过使整流板48的长度、角度及配置数等变化,对流入前通风通道22a的调节空气的流量进行调节,可以使噪音的降低特性变化。
即,整流板48的长度、角度及配置数等优选根据车辆用空调系统S1要求的性能来设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S1中,分流导向部30通过组装多个分割部件(前通风通道侧部件40和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而构成。而且,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覆盖调节空气生成部10的壳体11的外壁面的一部分,在与该外壁面之间形成调节空气的流路。
因此,无需利用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单体形成流路,能够削减后通风通道侧部件50的容量(即材料量),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由于分流导向部30由多个分割部件构成,故而在应用于其它车辆类型时,例如,仅改变分割部件中的一部分进行应用,可挪用其它的分割部件,具有进一步削减成本的效果。
显然,分流导向部30也可以整体一体形成。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构成部件的各形状及组合等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基于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分流导向部30的形状为一例。分流导向部30的具体形状可以以与输送调节空气的送风通道20的形状及配置对应的方式进行变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引导部使用板形状的引导板47。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代替板形状的引导板47而使用块形状的引导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分流导向部30将调节空气向前通风通道22a和后通风通道22b分流供给的构成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使用分流导向部将调节空气分流并向其它的多个送风通道供给的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旁通开口,使用了通风风挡16的切口区域16a。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在通风风挡不设置切口区域,而在壳体11设置旁通开口。
该情况下,通过以与设于壳体11的旁路开口邻接并抵接的方式对上述实施方式的隔板47进行形状设定,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抑制经由旁通开口流入的调节空气流入中心通道22c。
如以上说明,本发明的方式的车辆用空调系统是向车室内供给调节空气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具备生成上述调节空气的调节空气生成部、与上述车室的不同部位连通的多个送风通道、将从所述调节空气生成部喷出的上述调节空气分流而向上述多个送风通道引导并且与上述调节空气生成部分体设置的分流导向部。
另外,在上述方式中,上述分流导向部具备与上述调节空气生成部的吹出口连结的吸入开口、与上述多个送风通道连接的多个喷出开口、将从上述吸入开口流入的上述调节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向上述多个喷出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引导的引导部。
另外,在上述方式中,上述引导部具备沿着上述调节空气的引导方向的弯曲区域。
另外,在上述方式中,上述引导部在比上述弯曲区域更靠上游侧具备平面区域。
另外,在上述方式中,上述分流导向部具备将上述多个喷出开口中的至少一个分隔为多个区域的隔板、将向上述分隔的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引导的上述调节空气向与由上述隔板分隔的上述喷出开口不同的上述喷出开口引导的倾斜壁。
另外,在上述方式中,还具有可以开闭通过上述隔板分隔的喷出开口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风挡,在上述风挡关闭时,在上述分隔的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通过上述风挡、上述隔板及上述引导部将上述调节空气遮蔽,在其他的上述分隔的多个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通过设于上述风挡的旁通开口、上述隔板及上述引导部引导上述调节空气。
另外,在上述方式中,上述分流导向部具备对流入上述喷出开口的上述调节空气进行整流的整流板。
另外,在上述方式中,上述分流导向部将上述调节空气生成部的壳体的外壁面的一部分覆盖,在与该外壁面之间形成上述调节空气的流路。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空调系统,向车室内供给调节空气,其特征在于,具备:
调节空气生成部,其生成所述调节空气;
前通风通道,其向所述车室的前排乘坐者送风;
后通风通道,其向后排乘坐者送风;
分流导向部,其将从所述调节空气生成部喷出的所述调节空气分流而向所述前通风通道和所述后通风通道引导,并且与所述调节空气生成部分体设置,
所述前通风通道具有中心通道和侧通道,
所述分流导向部具备:
吸入开口,其与所述调节空气生成部的吹出口连结;
多个喷出开口,其与所述前通风通道和所述后通风通道连接;
引导部,其将从所述吸入开口流入的所述调节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向与所述后通风通道连接的喷出开口引导;
隔板,其将所述多个喷出开口中的与所述前通风通道连接的所述喷出开口分隔成连接所述中心通道的区域和连接所述侧通道的区域,
还具有能够开闭由所述隔板分隔的所述喷出开口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风挡,
在所述风挡关闭时,所述引导部和所述隔板与所述风挡抵接,从而在连接所述中心通道的区域,通过所述风挡、所述隔板及所述引导部遮蔽所述调节空气,在连接所述侧通道的区域,通过设于所述风挡的旁通开口、所述隔板及所述引导部引导所述调节空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备沿所述调节空气的引导方向的弯曲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在比所述弯曲区域的上游侧具备平面区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流导向部还具备倾斜壁,其将向由所述隔板分隔的所述喷出开口中的至少连接所述中心通道的区域和连接所述侧通道的所述区域之间的区域引导的所述调节空气向与所述后通风通道连接的所述喷出开口引导。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流导向部具备对流入所述喷出开口的所述调节空气进行整流的整流板。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流导向部覆盖所述调节空气生成部的壳体的外壁面的一部分,在所述分流导向部与该外壁面之间形成所述调节空气的流路。
CN201180038206.8A 2010-08-19 2011-08-16 车辆用空调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525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84305 2010-08-19
JP2010184305A JP2012040960A (ja) 2010-08-19 2010-08-19 車両用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PCT/JP2011/068569 WO2012023560A1 (ja) 2010-08-19 2011-08-16 車両用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52518A CN103052518A (zh) 2013-04-17
CN103052518B true CN103052518B (zh) 2015-05-20

Family

ID=45605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820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52518B (zh) 2010-08-19 2011-08-16 车辆用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040960A (zh)
CN (1) CN103052518B (zh)
WO (1) WO20120235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49677B2 (ja) * 2013-06-14 2016-07-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434302B2 (ja) * 2014-12-25 2018-12-05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6472662B2 (ja) * 2015-01-05 2019-02-20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499448B2 (ja) * 2015-01-05 2019-04-10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5291757A (zh) * 2015-10-30 2016-02-03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暖风系统及具有其的汽车
US10384510B2 (en) * 2016-11-23 2019-08-20 Hanon Systems HVAC variant for autonomous vehicl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41965A (ja) * 1997-11-12 1999-05-28 Daihatsu Motor Co Ltd 空気ダクト屈曲部の空気案内構造
JP2000272328A (ja) * 1999-03-23 2000-10-03 Bosch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エアコンユニット
JP2005225445A (ja) * 2004-02-16 2005-08-25 Calsonic Kansei Corp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CN1931620A (zh) * 2005-09-16 2007-03-21 株式会社京浜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966290A (zh) * 2005-11-16 2007-05-23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汽车用空调装置
JP2009190471A (ja) * 2008-02-12 2009-08-27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63457U (zh) * 1986-04-08 1987-10-17
FR2735426B1 (fr) * 1995-06-14 1997-07-18 Valeo Climatisation Dispositif de chauffage-ventilation et/ou de climatisation de l'habitacl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FR2761305B1 (fr) * 1997-03-25 1999-06-18 Valeo Climatisation Dispositif de chauffage-ventilation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a commande selective selon les zones de l'habitacle
JP4732415B2 (ja) * 2007-09-25 2011-07-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空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41965A (ja) * 1997-11-12 1999-05-28 Daihatsu Motor Co Ltd 空気ダクト屈曲部の空気案内構造
JP2000272328A (ja) * 1999-03-23 2000-10-03 Bosch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エアコンユニット
JP2005225445A (ja) * 2004-02-16 2005-08-25 Calsonic Kansei Corp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CN1931620A (zh) * 2005-09-16 2007-03-21 株式会社京浜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966290A (zh) * 2005-11-16 2007-05-23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汽车用空调装置
JP2009190471A (ja) * 2008-02-12 2009-08-27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52518A (zh) 2013-04-17
WO2012023560A1 (ja) 2012-02-23
JP2012040960A (ja) 201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52518B (zh) 车辆用空调系统
KR101866016B1 (ko) 개방형 아키텍처를 갖는 hvac 모듈
US6668909B2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
US8950467B2 (en) Seat-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JP438824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287848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2653223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US20090215379A1 (en) Vehicular air-conditioning system
JP200535005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010004015A1 (en) Heating or air-conditioning unit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3237672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8025622A (zh) 机动车辆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和相应的附加模块以及组装方法
CN104816605B (zh) 车辆用空气调和装置
EP1308326B1 (en) Vehicle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module for improved heating and defrosting performance
CN103534113B (zh) 车用空调器
US9956843B2 (en) Climate control system
CN103660847A (zh) 车用空调装置
US20060151162A1 (en) Louvre for an air-conduction housing of a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JP2004230995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EP1279530A1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JP200332694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2004063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2858563A (zh) 尤其用于电动车辆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系统
KR102136606B1 (ko) 자동차용 공조 시스템
JP666914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0

Termination date: 202008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