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25622A - 机动车辆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和相应的附加模块以及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机动车辆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和相应的附加模块以及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025622A CN108025622A CN201680040824.9A CN201680040824A CN108025622A CN 108025622 A CN108025622 A CN 108025622A CN 201680040824 A CN201680040824 A CN 201680040824A CN 108025622 A CN108025622 A CN 10802562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opening
- module
- add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64—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ir stream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64—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air duc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5—Temperature regulation
- B60H2001/00164—Temperature regulation with more than one by-pas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85—Distribution of conditionned air
- B60H2001/002—Distribution of conditionned air to front and rear part of passenger compart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辆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其包括壳体(4),所述壳体包括:‑管道(4),用于在所述车辆的前部中在脚部水平处分配空气流,‑第一混合腔室(15)和第二混合腔室(22),分离瓣部(32)将所述混合腔室分开。根据本发明,‑壳体(4)具有敞开到第一混合腔室(15)的第一开口(17)和敞开到第二混合腔室(22)的第二开口(27),在分离瓣部(32)的每一侧有一个开口,以及具有靠近所述管道(14)附近的组装空腔,‑所述装置(2)还包括:能够根据操作模式闭合第一开口(17)或第二开口(27)的间隔件(C),以及附加模块(200;300),所述附加模块布置在所述组装空腔中以界定用于在第一开口(14)或第二开口(27)与所述管道(14)之间的空气流的流通的通道。本发明还涉及相应的附加模块(200;300)以及涉及相应的组装方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机动车辆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设备的领域。本发明还涉及用于这样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附加模块,以及所述装置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常常配备有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设备,以调节被分配到车辆舱室内部的空气流的气动热参数。这样的装置通常称为HVAC(供暖、通风和空调)。该装置一般包括由间隔件界定的壳体,开口设置在所述间隔件中,所述壳体包括至少一个空气入口和至少一个空气出口。
在已知方式中,脉冲器用于使得空气流从空气入口流通至空气出口。这可以是来自车辆外部的新鲜空气流,或来自车辆舱室的再循环空气流,或外部及再循环空气流的混合物。
壳体还容纳热调节器件,诸如用于在空气流分配在舱室内之前加热和/或冷却所述空气流的热交换器。例如,热调节器件可包括蒸发器,所述蒸发器意图将经过其的空气流冷却并除湿,以及包括加热元件,特别是散热器,其可与附加散热器相关联并意图加热经过其的空气流。
在这些装置中,已知使蒸发器沿空气流的流动方向布置在空气入口的下游,使得进入壳体的整个空气流被蒸发器除湿。然后,由此产生的冷空气流被引入主混合腔室和/或朝向加热元件取向,所述加热元件特别是散热器,且在一些情况下是附加散热器,以获得暖空气流。
主混合腔室用于混合一股或多股冷和/或暖空气流,使得由混合得到的具有期望基准温度的空气流朝向机动车辆舱室的特定区域分配。主混合腔室设置有第一混合元件,诸如瓣部,以限定进入主混合腔室的冷空气流和暖空气流的比例。该混合元件因此允许调整意图分配到车舱的专门区域(一个或多个)的混和空气流的温度,所述区域譬如前部区域和后部区域。
但是,还期望的是提供车辆的不同区域的独立热管理的可能性,特别是用于顶级车辆(top range vehicle)。为了实现此,壳体还容纳副混合腔室,其意图产生副空气流,以使舱室的一个或多个其他区域通风。
副混合腔室还与加热元件气体连通并能够接收已经经过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蒸发器的空气流的全部或一部分。副混合腔室配备有第二混合元件,诸如瓣部,以限定进入第二混合腔室的冷空气流和暖空气流的比例,以调整分配到车辆的其他区域中的空气流的温度。
在该情况下,主混合腔室一般设置在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上部部分中,而副混合腔室一般设置在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下部部分中。
通过以三-四区域模式运行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已知的是,主混合腔室供应在车辆舱室的前部处的出口喷嘴,包括朝向前脚部空间的出口喷嘴,而副混合腔室供应在舱室的后部处的出口喷嘴。
并且,如上所解释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可被供应有来自车辆外部的空气(也称为新鲜空气)或被供应有再循环空气,即,来自车辆舱室的空气。取决于操作条件,特别有利的是,在通过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进行加热之后,通过靠近风挡定位的除雾喷嘴将外部空气引入到舱室中,且相反地,通过脚部空间喷嘴将再循环空气返回至舱室。为了确保外部空气流和再循环空气流之间的该分离、同时能够最优地选择或调整要被供应的空气的类型,所谓的“双层”设备是已知的。
与再循环空气流相比较,外部空气流在低温时一般具有低湿度,但可能相对较冷,特别是在冬季条件下。由于新鲜空气流的湿度水平相对较低,在风挡上产生雾的风险因此较低。
然而,再循环空气流比外部空气流具有更高的湿度水平,且处于靠近目标温度的温度,即,接近例如由驾驶员或乘客定义的基准温度。以该方式,甚至在冬季条件下,也可以在该再循环空气流返回至舱室之前将该再循环空气流更快地加热至基准温度。用户舒适度被大大改善,且在风挡上产生雾的风险是低的,这是由于该再循环空气流距风挡一距离处输出。
在该情况下,已知的是,主混合腔室将新鲜外部空气流供应至除雾喷嘴,而副混合腔室供应用于舱室的前脚部空间和后脚部空间的出口喷嘴。
取决于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操作模式,出口喷嘴--且特别是将空气流分配到车辆的前脚部空间的出口喷嘴--不必由同一混合腔室供应。
因此取决于所选择的操作模式,需要特定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
不存在这样的标准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其既允许用于一-二区域或双层热调节的操作,其中,位于车辆的前部或后部区域中的脚部空间区域由与供应除雾喷嘴的混合腔室不同的混合腔室供应有空气,又允许三-四区域操作,该操作允许空气由两个分开的混合腔室分开地供应至舱室的前部和后部。实际上,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壳体的至少一部分必须以不同方式设计,这取决于其是否必须调节朝向舱室的一个或多个区域导向的空气流。
而且,机动车辆制造商希望能够将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从一个车辆容易地转移至另一车辆,特别是从一个车辆型号转移至另一车辆型号。
此外,机动车辆制造商现在希望进一步减小这些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所需要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是至少部分地通过在用于车辆的一个或多个区域的热调节的背景下提出一种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而解决这些问题,所述装置易于适用于各种操作模式,特别是一-二区域、双层模式或还有三-四区域。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所述车辆舱室沿所述车辆的行进方向包括前部区域和后部区域,所述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容纳:
-管道,用于将空气流分配到所述车辆的前部区域中的脚部空间,
-第一空气流混合腔室,
-第二空气流混合腔室,
-分隔瓣部,可动地布置,以隔离或连接所述第一混合腔室和所述第二混合腔室。
根据本发明,
-所述壳体具有
通向所述第一混合腔室的第一开口,
通向所述第二混合腔室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布置在分隔瓣部的两侧,
接近所述管道的组装腔,
-且所述装置还包括:
间隔件,能够根据所述装置的操作模式关闭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和
附加模块,布置在所述壳体的组装腔中,与所述管道气体连通,且当第二开口关闭时与第一开口气体连通,或当第一开口关闭时与第二开口气体连通,以选择性地界定用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管道之间、或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管道的空气流的流通通道。
因此,取决于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以一-二、双层还是三-四区域模式操作,适当的附加模块布置在壳体上、在用于将空气流分配到车辆的前部区域的脚部区中的管道处,称为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以当第一混合腔室或第二混合腔室独立时选择性地通过第一混合腔室或第二混合腔室来供应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或当第一混合腔室或第二混合腔室有相关性时通过选择两个混合腔室来供应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这特别地有助于所述装置适应机动车辆制造商的要求。
在该情况下,至少部分地改变接收附加模块的壳体的面是足够的,其中,壳体的其余部分保持不变且因此可被标准化。
特别地,接收附加模块的壳体的该面,在一个模式下,可具有通向相关联混合腔室的开口中的一个或另一个,而在另一模式下,该开口被间隔件关闭,例如适当的附加模块的或壳体的间隔件。
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以下特征,采用或结合地考虑:
-在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下,第一和第二开口沿竖直方向布置在分隔瓣部的两侧;
-附加模块具有的形式与组装腔的形式互补;
-所述壳体沿纵向轴线包括两个端面,当装置处于安装在所述车辆中的状态下时,所述纵向轴线与所述车辆的纵向轴线重合,
-所述附加模块布置在所述壳体的纵向端面处;
-所述附加模块安装在所述壳体的面上,-
-取决于所述装置的操作模式来关闭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的所述间隔件是意图接收所述附加模块的所述壳体的面的间隔件;
-取决于所述装置的操作模式来关闭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的所述间隔件设置在所述附加模块上;
-壳体具有关闭第一开口的间隔件,用于一-二区域或双层模式的附加模块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以界定用于在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管道之间的空气流的流通通道,使得所述管道经由第二开口与第二混合腔室连通,从而其可被第二混合腔室供应,且空气流能够在分隔瓣部下方流通;
-用于一-二区域或双层模式的所述附加模块包括关闭组装腔的入口的闭合壁;
-闭合壁具有与所述组装腔的入口的形式互补的形式,并具有至少一个基本上平坦的部分;
-所述装置包括安装在壳体上的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附加模块;
-用于三-四区域的附加模块首先包括外壁,所述外壁界定将所述壳体的第一开口连接至所述管道的所述空气流流通通道,且其次包括内壁,所述内壁形成关闭所述壳体的第二开口的间隔件,使得所述管道可被第一混合区域供应,且空气流能够在分隔瓣部上方流通;
-空气流流通通道经组装腔连接壳体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管道;
-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所述附加模块包括意图与所述壳体的第一开口气体连通的开口;
-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所述附加模块安装在所述壳体的面上,且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所述附加模块的外壁包括沿曲线延伸的第一部分和大致平行于壳体的承载所述附加模块的面延伸的第二部件;
-附加模块具有拐点,所述拐点位于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所述附加模块的外壁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交叉部处;
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所述附加模块的外壁的所述第一部分基本上向外弯曲或凸起,并具有朝向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所述附加模块的外侧的凸面;
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所述附加模块包括可动地布置在所述空气流流通通道中的瓣部;
-所述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热交换器,诸如散热器,沿空气流的流动方向布置在分隔瓣部的上游,使得每个混合腔室可接收已经经过所述至少一个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和
-所述装置包括敞开到第一混合腔室的所述至少一个热交换器的第一旁通路径,和所述至少一个热交换器的第二旁通路径,其布置在距所述第一旁通路径一距离处且敞开到所述第二混合腔室,所述第一和第二旁通路径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热交换器的两侧,使得每个混合腔室可接收已经绕过所述至少一个热交换器的空气流。
本发明还涉及用于这样的装置的附加模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这是用于一-二区域或双侧模式的附加模块,能够界定用于所述装置的所述壳体的第二开口和所述管道之间的空气流的流通通道,当所述装置处于安装在所述车辆中的状态下时,所述第二开口沿竖直轴线位于所述分隔瓣部下方。
所述附加模块包括闭合壁,所述闭合壁能够关闭为了接收所述附加模块而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组装腔的入口,组装腔的入口例如沿所述装置的竖直轴线位于分隔瓣部的下方。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这是用于三-四区域或双侧模式的附加模块,能够界定用于所述壳体的第一开口和所述管道之间的空气流的流通通道,当所述装置处于安装在所述车辆中的状态下时,所述第二开口沿竖直轴线位于所述分隔瓣部上方。
该附加模块包括:
-外壁,能够界定所述空气流流通通道,
-意图布置为与所述壳体的第一开口气体连通的开口,和
-内壁,形成关闭所述壳体的第二开口的间隔件。
在所述装置安装在所述车辆中的状态下,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所述附加模块的开口意图沿所述装置的竖直方向布置在分隔瓣部的上方。
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所述附加模块至少部分地具有与分隔瓣部的轴互补的形式。
根据任意实施例的附加模块可包括预限定数量的侧壁,所述侧壁定形为界定壳体的至少一个管道的子管道,诸如用于将空气流分配到所述车辆的前脚部空间的管道。
根据任意实施例的附加模块可形成用于布置在壳体的至少一个管道中的至少一个瓣部的轴的支撑件,诸如用于至所述车辆的前脚部空间的空气流的分配管道。
本发明还涉及组装用于机动车辆的如上所述的供暖、通风和/或系统的方法,车辆的舱室沿所述车辆的行进方向包括前部区域和后部区域。
根据本发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组装限定用于将空气流分配到所述车辆的前脚部空间区域的管道的壳体、第一空气流混合腔室、第二空气流混合腔室、通向所述第一混合腔室的第一开口、通向所述第二腔室的第二开口、和靠近所述管道的组装腔,
-将可动分隔瓣部布置在壳体4中且在第一混合腔室和第二混合腔室之间,以能够取决于分隔瓣部的位置来隔离或连接第一混合腔室和第二混合腔室,
且包括
将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附加模块插入和安装在壳体的组装腔中的步骤,该第一附加模块与所述管道和第一开口气体连通,以界定第一开口和所述管道之间的用于空气流的流通通道,或
将用于一-二区域或双层模式的附加模块插入和安装在壳体的组装腔中的步骤,该第一附加模块与所述管道和第二开口气体连通,以界定第二开口和所述管道之间的用于空气流的流通通道,以及安装关闭第一开口的间隔件的步骤。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特征和优势将参考附图从阅读以下描述时显现,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设备的一部分,包括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其具有用于一-二区域操作模式或双层操作模式的附加模块,或具有用于三-四区域操作模式的附加模块;
图2a是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横截面轮廓图,所述装置包括用于一-二区域操作模式的附加模块;
图2b是图2a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3a是图2a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一部分的透视图,更详细地示出用于一-二区域或双层操作模式的附加模块;
图3b是用于一-二区域或双层操作模式的附加模块的第一透视图;
图3c是用于一-二区域或双层操作模式的附加模块的第二透视图;
图4是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在双层操作模式下的部分截面图;
图5a是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一部分的轮廓图,所述装置包括用于三-四区域操作模式的附加模块;
图5b是图5a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一部分的透视图,更详细地示出用于三-四区域操作模式的附加模块;
图5c是用于三-四区域操作模式的附加模块的第一透视图;
图5d是用于三-四区域操作模式的附加模块的第二透视图。
在这些图上,相同的元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是针对本发明的目的的阐述给出的例子。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例。尽管该描述涉及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但这不必意味着每一个参考标记涉及相同实施例,或特征仅适用于单个实施例。不同实施例的单一特征可还被组合,以提供其他实施例。
在说明书中,一些元件可被标引;换句话说,参考标记设置给第一元件或例如设置给第二元件。在该情况下,标引仅用于相似但不同的元件的区分和指定。该标引不意味着一个元件相对于另一个元件的优先性。这样的指定可易于互换,而不偏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图1示出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设备100的一部分,其包括空气入口壳体1和能够热调节来自空气入口壳体1的空气流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适于任何已知的架构,即居中的或半居中的。居中的架构对应于这样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设备100,其空气入口壳体1(所述壳体的一部分包括脉冲器)和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的主壳体(特别地包括热交换器件)布置在同一纵向平面中。半居中的架构对应于这样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设备100,其空气入口壳体1和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的主壳体没有布置在同一纵向平面中,空气入口壳体布置在主壳体的侧面。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
本发明涉及包括用于空气流的流动通道3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在图2a中最佳示出,所述流动通道3由壳体4限定。
图2示出了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的纵向轴线X,所述纵向轴线X对应于车辆的纵向前部/后部轴线,其是水平轴线,以及示出了轴线Z,其垂直于轴线X且对应于车辆的顶部/底部轴线。在当前情况下,术语“顶部”和“底部”、或“前部”和“后部”是指图中的元件的布置,其对应于装配在车辆中的元件的布置以及车辆的行进方向。
壳体4在此沿轴线X具有两个相反的纵向端面4a、4b,和沿轴线Z的两个相反的上部面4c和下部面4d,所述上部面4c和下部面4d连接两个相反的侧面4e,所述侧面4e沿垂直于平面XZ的横向轴线Y。
在所述实施例中,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的壳体4可还包括内部分开间隔件5,所述内部分开间隔件5布置为将壳体4分为两个半部,所述两个半部有利地相等。
参考图2a,内部分开间隔件5在平行于平面XZ的中平面中延伸。因此,当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安装在车辆中时,内部分开间隔件5大致沿车辆的纵向轴线定位且大致定位在竖直位置中。
内部分开间隔件5允许区分意图用于舱室的左手侧部分的空气流和意图用于舱室的右手侧部分的空气流。
内部分开间隔件5还将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容置在壳体4中的部件分为两部分。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还包括用于一-二区域模式或双层模式的附加模块200,或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附加模块300,其布置在壳体4上,在此位于壳体4的纵向端面4b上。为了有助于阅读,这些附加模块200和300(它们将在下面更详细地描述)分别称为第一附加模块200和第二附加模块300。
壳体4具有组装腔(图上未示出),所述组装腔构造为当安装时选择性地接收第一附加模块200或第三附加模块300。
图2a、2b示出了接收第一附加模块200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第一附加模块200在图3a至3c上最清楚地示出且能够在一-二区域模式下操作热调节。
图4示出了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其也接收第一附加模块200且能够在双层模式下操作热调节。
最后,图5a和5b示出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其接收第二附加模块300,在图5c和5d上最清楚地示出。
用于舱室中的空气流的热调节和分配的器件
用来热调节意图用于舱室的空气流的器件
同样,在此参考图1和2a,用于意图被分配到舱室的空气流的一个或多个热调节器件6、7、8、布置在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的壳体4中。
根据所示实施例,热调节器件包括第一热交换器6,例如散热器,其意图加热在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中流通的空气流的至少一部分。
在所示例子中,第一热交换器6具有大致基本平行六面体形式。此外,第一热交换器6例如布置在空气流的流动通道3中,使得其高度沿相对于竖直轴线Z显著倾斜的方向延伸。在该例子中,第一热交换器6没有在流动通道3的整个高度上延伸。
第一热交换器6在一些情况下可联接至附加电散热器7,所述附加电散热器7意图更快地加热空气流,特别是在车辆起动的情况下。电散热器7有利地基本上平行于第一热交换器6延伸。电散热器7在此具有基本上与第一热交换器6相同的高度,且因此也不在流动通道3的整个高度上延伸。
热调节器件可还包括第二热交换器8,例如蒸发器,其沿空气流方向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器6的上游。第二热交换器8布置为将在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中流通的整个空气流冷却和除湿。
在所示例子中,第二热交换器8具有大致基本平行六面体形式。此外,第二热交换器8布置为使得其高度沿基本上平行于竖直轴线Z的方向延伸。
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6、8可以基本上平行的方式布置。作为变体,热交换器6、8可相对于彼此略微倾斜,以形成V形形状,如图2a所示的。该布置有助于供暖、通风和/或空调单元2的紧凑性。
舱室中被调节的空气流的分布
空气流在已经被至少一个热交换器(在此为蒸发器8)热调节之后被引入到壳体4,继而,在一些情况下,被散热器(一个或多个)散热器6和7(图2a)调节,随之,空气流被朝向一个或多个出口引导。
该出口或每一个出口包括一个或多个管道,所述管道将空气流朝向敞开到舱室中的喷嘴分配。
在图上所示的例子中,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特别地包括:
-空气流分配管道10,用于允许风挡除雾的除雾喷嘴,
-空气流分配管道12,其朝向用于冷却/加热车辆前部中的乘客的一个或多个侧部/中央通风喷嘴,和
-空气流分配管道14,其朝向舱室的前脚部空间中的出口喷嘴,用于使车辆前部中的乘客的脚变暖。为了清楚起见,该管道14在下文称为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
这些管道10、12、14将被调节的空气供应至舱室的前部区域。
根据所示实施例,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还包括意图将被调节的空气供应至舱室的后部区域的一个或多个管道24,例如以将空气流朝向舱室的后脚部空间中的出口喷嘴引导,用于使车辆后部中的乘客的脚变暖,和/或朝向车辆后部中的一个或多个通风喷嘴引导。
这些管道10、12、14、24中的每个可再分为子管道,特别是以供应舱室的适当区域的左手侧部分和右手侧部分,如可在图1上看到的。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可包括瓣部9、11、13(参见图2a),它们分别布置在管道10、12、14中,并允许控制/阻挡空气流进入敞开到舱室的前部区域中的各喷嘴。
同样,一个或多个瓣部23可设置为布置在所述或每个管道24中,用于控制/阻挡空气流进入敞开到舱室的后部区域中的各喷嘴。
壳体4的架构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单元2的壳体4的上部部分
为了能够将空气流以期望的温度分配到出口喷嘴,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包括第一空气流混合腔室15。分别来自热交换器6和8的暖空气流和冷空气流可以可变比例在第一混合腔室15中混合,然后被朝向敞开到舱室中的出口喷嘴引导。
根据所描述实施例的第一混合腔室15沿竖直轴线Z位于壳体4的上部或顶部区域中。
为了确保来自第二热交换器8(在该例子中是蒸发器)的冷空气流不被第一热交换器6(在该例子中是散热器)热污染,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有利地包括第一热交换器6的第一旁通路径16。因此,已经经过该第二热交换器8的冷空气流可流通通过第一热交换器6以被加热,或经由第一旁通路径16绕过第一热交换器6以保持其温度。
两股暖和冷空气流沿第一混合腔室15的方向取向,以在那里被混合并以基准温度朝向出口喷嘴分配。
参考图2b,已经经过第二热交换器8的冷空气流可流通通过第一热交换器,如在图中通过实线箭头所指示的,和/或经由第一旁通路径16绕过第一热交换器6,如通过虚线箭头所指示的。
而且,在壳体4的一个面处,这里是纵向端面4b,壳体4具有第一开口17,该第一开口17通向第一混合腔室15。该第一开口17因此沿空气流的流动方向布置在第一混合腔室15和第一旁通路径16(如果设置有的话)的下游。
该第一开口17意图关闭或打开,这取决于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的所选择的操作模式。
在图1的左手侧部分,在图2a至4的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7关闭。该第一开口17可通过壳体4的间隔件C关闭,在此是通过壳体4的纵向端面4b的接收第一附加模块200的间隔件C。该间隔件C可与纵向端面4b一体地制造。
相对照地,在图5a和5b的实施例中,该第一开口17打开,使得其可将第一混合腔室15连接至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因此,来自第一混合腔室15的空气流可经过第一开口17和由第二附加模块300限定的空气流通通道而朝向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流通,如将在以下描述的。
并且,在此参考图2a,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可还包括第一瓣部18,所述第一瓣部18允许调整经过第一热交换器6的冷空气流的比例和经过第一旁通路径16的冷空气流的比例。
如在图2a上所示的,第一瓣部18沿空气流的流动方向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器6的上游和第二热交换器8的下游。根据未示出的实施例,可以将第一瓣部18沿空气流的流动方向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器6的下游。
第一瓣部18安装为在两个极限位置之间可动:
-其阻挡空气流进入第一旁通路径16的位置,在该例子中,所述空气流是离开蒸发器8的冷空气流,以及
-其阻挡离开蒸发器8的冷空气流进入第一热交换器6的位置。
自然地,第一瓣部18可采取任何中间位置。
因此,取决于第一瓣部18的位置,来自第二热交换器8的冷空气流以可变比例朝向第一热交换器6和/或直接朝向第一混合腔室15取向,然后朝向管道10、12、14取向。
第一瓣部18例如是滑动瓣部。更精确地,有利地,其是扁平滑动瓣部。参考图2a,第一瓣部18布置为沿轴线Z纵向地延伸。更精确地,第一瓣部18沿轴线Z滑动。根据所示实施例,第一瓣部18包括门21,齿条布置在所述门21上。为了使第一瓣部18运动,令与齿条互补的齿轮20通过促动器(未示出)绕横向轴线运动,所述横向轴线垂直于平面XZ,基本上平行于图1上指示的轴线Y。齿轮20的旋转驱动门21在第一瓣部18的两个极限位置之间的平移运动。
冷空气流进入第一热交换器6例如经由第一导管19实现,所述第一导管19对应于空气流通道3的位于分隔元件30(其将在下面描述)和第一热交换器6之间的部分。
这样的壳体4可用于适于均匀热调节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其中,车辆的不同区域在同一温度下通风;这随后被描述为单一-区域或单个区域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
这样的壳体4可还用于允许区分舱室的左右侧部分和右手侧部分之间的温度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该功能随后被称为双-区域或双区域,允许朝向舱室的左手侧座位和右手侧座位引导的空气流的分开控制。在该情况下,独立控制的瓣部可设置在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的左手侧部分和右手侧部分的每一个中。在该情况下,壳体4需要如上所述的内部分开间隔件5。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单元2的壳体4的下部部分
此外,还可以有利的是提供舱室的前部区域和后部区域之间的区分。操作模式随后被描述为三-四模式,允许前部和后部之间的区分,以及前部区域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之间的区分、和/或后部区域的右侧部分和左侧部分之间的区分。
对于三-四区域操作,壳体4也需要内部分开间隔件5。
根据另一例子,可有利的是,将外部或新鲜空气流与取自舱室的再循环空气流进行区别。实际上,外部空气流比再循环空气流具有更低的湿度,且可例如在被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加热之后在靠近风挡定位的除雾喷嘴处被吹到舱室中;来自舱室的再循环空气流,其特别地可被更快地加热,可通过距风挡一距离处的脚部空间喷嘴吹到舱室的前脚部空间或后脚部空间区域。
由于新鲜空气流的湿度水平相对较低,在风挡上产生雾的风险因此较低。相反地,由于再循环空气流可被更快地加热至基准温度,用户舒适度大大改善。
这称为双层操作模式。
因此,为了特别地允许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在三-四区域或双层模式下的操作,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包括第二混合腔室22。
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与第一混合腔室15相反,第二混合腔室22沿竖直轴线Z位于壳体4的下部部分或底部部分,所述第一混合腔室15沿竖直轴线Z位于壳体14的上部部分或底部部分中。
以类似于第一混合腔室15的方式,第二混合腔室22允许分别来自热交换器6和8的冷空气流以可变比例混合,且然后经由至少一个管道24朝向敞开到舱室的适当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喷嘴引导。
以与用于第一混合腔室15相同的方式,为了确保来自第二热交换器8的冷空气流不被第一热交换器6热污染,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有利地包括第一热交换器6的第二旁通路径26。第二旁通路径26在此布置为远离第一旁通路径16。在所示例子中,两个旁通路径16和26沿竖直轴线Z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器6的两侧。
因此,已经经过第二热交换器8的冷空气流或流通通过第一热交换器6以被加热,或经由第二旁通路径26绕过第一热交换器6以保持其低温。暖和冷空气流均被朝向第二混合腔室22引导,以在那里被混合,并以基准温度分配到车辆的适当区域的出口喷嘴。
并且,在壳体4的纵向端面4b处,所述壳体4具有第二开口27。壳体4同一纵向端面4b具有通向第一混合腔室15的第一开口17。
第二开口27通向第二混合腔室22。该第二开口27因此沿空气流的流动方向布置在第二混合腔室22和第二旁通路径26(如果设置有的话)的下游。
在该例子中,第二开口27布置在壳体4上,以通向与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气体连通的组装腔。
在图2a至4的实施例中,第二开口27打开,并允许第二混合腔室22至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的连接。相对照地,在图5a和5b的实施例中,第二开口27关闭。对于三-四区域模式,该第二开口27可被设置在第二附加模块300上的间隔件关闭,如下所述的。
取决于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的所选择的操作模式,第一开口17或第二开口27关闭,同时另一个保持打开,以允许前脚部空间出口通道14至一个或另一个相关的混合腔室15或22的连接。
并且,为了实现以可变比例混合,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可包括第二瓣部28,所述第二瓣部28允许调整经过第一热交换器6的冷空气流的比例和经过第二旁通路径26的冷空气流的比例。
第二瓣部28有利地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器6与第一瓣部18相同的一侧。如在图2a中所示的,第二瓣部28沿空气流的流动方向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器6的上游和第二热交换器8的下游。根据未示出的实施例,可以将第二瓣部28沿空气流的流动方向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器6的上游。
第二瓣部28在两个极限位置之间可动,包括其阻挡冷空气流进入第二旁通路径26的位置,和其阻挡冷空气流进入第一热交换器6的位置。自然地,第二瓣部28可采取任何中间位置。
根据第一实施例,第二瓣部28可具有与第一瓣部18不同的类型。
其例如可以是鼓式瓣部。自然地,任何其他类型的瓣部,诸如幕式(curtain)瓣部或蝶式瓣部,是合适的。在该情况下,为了使第二瓣部28运动,促动器(未示出)能够使第二瓣部28绕横向轴线在第二瓣部28的两个极限位置之间旋转,所述横向轴线基本上平行于图1中指示的轴线Y。
根据变体(未示出),第二瓣部28可具有与第一瓣部18相同的类型,例如扁平滑动瓣部。
自然地,在该情况下,以与第一滑动瓣部18相同的方式,第二瓣部28可包括门,齿条(未示出)布置在所述门上。为了使第二瓣部28设定为运动,通过促动器(未示出)使齿条互补的齿轮(未示出)绕横向轴线运动,所述横向轴线垂直于平面XZ且基本上平行于图1上指示的轴线Y。齿轮的旋转引起门在两个极限位置之间的平移移动。由于两个瓣部18、28为滑动类型,因此它们占据很小的空间。它们可布置为基本上平行于竖直轴线Z或相对于该轴线Z略微倾斜,使得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的壳体4沿其纵向轴线X更紧凑。
无论第二瓣部28的实施方式如何,取决于第二瓣部28的位置,来自第二热交换器8的冷空气流以可变比例朝向第一热交换器6和/或直接朝向第二混合腔室22引导,然后朝向管道24引导。
以类似于壳体4的顶部部分的方式,冷空气流进入第一热交换器6例如经由第二导管29实现,所述第二导管29对应于空气流通道3的位于分隔元件30(其将在下面描述)和第一热交换器6之间的另一部分。
如上所见,根据本发明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包括两个混合腔室15、22,每个能够接收已经经过第一热交换器6的空气流。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单元2的壳体4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的分隔
朝向混合腔室15、22引导的空气流的分隔
为了确保每个混合腔室15、22接收适当量的暖空气流,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包括分隔元件30,所述分隔元件30允许来自第二热交换器8的空气流分为两股分开的空气流,每一股被朝向特定混合腔室15、22引导。每股空气流能够以足以确保各自基准温度的比例经由导管19、29经过第一热交换器和/或经过旁通路径16、26,以到达相应混合腔室15、22。
该分隔元件30例如靠近第一热交换器6布置。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其中第一和第二瓣部18、28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器6的上游,以互补方式,分隔元件30也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器6的上游。
在该例子中,分隔元件30定位为靠近该第一热交换器6且在第一热交换器6的端部之间,换句话说,在第一热交换器6的端部的虚拟延伸线之间。在所示例子中,分隔元件30相对于第一热交换器6的纵向端部布置。分隔元件30可例如基本上位于第一热交换器6的高度的中部,使得第一导管19的截面等于第二导管29的截面。分隔元件30可还定位为使得第一导管19的截面大于第二导管29的截面,反之亦然。
分隔元件30,如图2a、2b、4和5a上所示的,对应于一组壁,所述壁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中空多边形。但是,单个壁可足以满足该功能。
分隔元件30有利地包括接收器件,诸如支撑部分,其能够接收第一和第二瓣部18、28。
作为非限制性例子,这些接收器件可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部分,第一瓣部18或第二瓣部28搁靠所述支撑部分,且从以下中选择:向内弯曲的壁、平坦壁、或模制到平坦壁上的突出部。
并且,在所示的包括靠近第一热交换器6布置的附加电散热器7的实施例中(在该例子中沿空气流的流动方向在下游),可设置分隔壁30',该分隔壁30'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器6和附加电散热器7之间,形成分隔元件30的延伸。分隔元件30'由此基本上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器6的与分隔元件30相同的高度水平处。
混合腔室15、22的分隔
如上所述,这样的装置2适于多区域热调节,即,车辆的不同区域可以不同温度通风。
一乘客可为来自第一混合腔室15的空气流设置基准温度,且另一乘客科为来自第二混合腔室22的空气流设定不同基准温度。
通常,对于在三-四区域或双层模式下工作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有利的是具有两个独立的混合腔室15、22。但是,对于一-二区域模式,更有利的是具有相关(dependent)的混合腔室15、22。
为了确保两个混合腔室15、22的相关性或独立性,分隔瓣部32布置在两个混合腔室15、22之间,且因此能够连接它们或将它们彼此隔离。
自然地,分隔瓣部32通过采取如图2a和2b上所示的极限“打开”位置来连接两个混合腔室15、22,以及通过采取如图4和5a上所示的极限“关闭”位置来隔离两个混合腔室15、22,且因此在分隔瓣部32的两侧限定壳体4的上部部分(包括第一混合腔室15)和壳体4的下部部分(包括第二混合腔室22)。
分隔瓣部32在此与分隔元件30对齐,且适用时与分隔壁30'对齐。该对齐允许壳体4分为两个舱。
并且,在壳体4的纵向端面4b处的、通向第一混合腔室15的第一开口17以及壳体4的、通向第二混合腔室22的第二开口27沿竖直轴线Z布置在分隔瓣部32的两侧。更精确地,第一开口17位于分隔瓣部32上方,第二开口27位于分隔瓣部32下方。
取决于操作模式来适用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
取决于对于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所选择的操作模式,适于一-二区域模式或双层模式的第一附加模块200,或适于三-四区域模式的第二附加模块300,安装在壳体4上,在此位于其纵向端面4b处。
更精确地,附加模块200或300意图安装在壳体4的组装腔中,以界定朝向车辆的前脚部空间区引导的空气流流通管道。
为此,组装腔(图上未示出)布置在壳体4上,使得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敞开到该组装腔中。由此,组装腔由壳体4的壁界定,特别地由壳体4的界定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的壁界定。
并且,在所描述的特定例子中,壳体4的第二开口27也敞开到组装腔中,以连接第二混合腔室22和组装腔。明显的是,当第二开口打开时,这是可行的。
自然地,附加模块200或300具有的形式与组装腔的形式互补。特别地,附加模块200或300的周边可定形为紧密地遵从壳体4的界定组装腔的壁的形状。
附加模块200或300可通过任何适当的器件固定至壳体4。
用于一-二区域或双层操作的附加模块200
参考图2a至4,用于一-二区域或双层模式的附加模块200布置在壳体4上。
第一附加模块200布置为界定在壳体4的通向第二混合腔室22的第二开口27与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之间的空气流流通通道。以该方式,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经由第二开口27连接至第二混合腔室22,使得其可被第二混合腔室22供应。
在该情况下,通向第一混合腔室15的第一开口17关闭。在图2a、2b、3a和4上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开口17被壳体4的间隔件C关闭,更精确地,被壳体4的纵向端面4b的间隔件C关闭。
此外,第一附加模块200,在图3a至3c上最清楚地示出的,包括闭合壁202,所示闭合壁202关闭设置在壳体4上的组装腔的入口。术语“腔的入口”是指所示腔的从壳体4的外部可进入的并允许第一附加模块200或第二附加模块300安装在壳体4上的区域。在所示实施例中,腔的入口布置在沿竖直轴线Z位于分隔瓣部32下方的平面中。
闭合壁202因此关闭组装腔从壳体4的外部的入口。为了实现此,闭合壁202具有的形式与设置在壳体4上的组装腔的入口的形式互补。
闭合壁202可具有至少一个基本平坦部分204。在所示的例子中,闭合壁202具有基本平坦的中央部分204。
闭合壁202还具有例如一个或多个相对于平坦部分204升起的部分206、208。术语“升起”意思是,当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安装在车辆中时,描述为升起的部分206、208沿竖直轴线突伸超过平坦部分204。
升起部分206、208定形为使得它们紧密地遵从壳体4的界定能够接收第一附加模块200的壁的边缘的形状。
更精确地,在所示例子中,闭合壁202具有两个侧部部分206,所述侧部部分206相对于平坦部分204升起。如图1和3b所指示的,两个侧部部分206沿轴线Y在平坦部分204的两侧彼此相对地布置。
每个升起的侧部部分206形成为与壳体4的界定组装腔的壁的形式配合。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其中,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敞开到组装腔中,升起的侧部部分206定形为与壳体4的界定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的壁配合。更精确地,在该例子中,两个升起的侧部部分206能够与壳体4的界定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的壁配合,所述壁位于壳体4的内部分开间隔件5的两侧。
此外,在该例子中,闭合壁202具有升起的前部部分208,该升起的前部部分208链接至平坦部分204和两个升起的侧部部分206,且定形为能够与壳体4的界定组装腔的位于分隔瓣部32下方的壁配合。
在该例子中,闭合壁202还具有相对于平坦部分204降低的部分210,即,在安装在车辆中的状态下沿轴线Z位于由平坦部分204限定的平面下方,在此是后部降低部分210,其定形为与壳体4的界定组装腔的壁配合。该降低部分210连接至平坦中央部分204和连接至两个升起的侧部部分206,且布置为沿轴线X对着前部升起部分208。
第一附加模块200可还包括平行于平面YZ延伸的后壁212。后壁212在此意图插入壳体4的组装腔内部。在当第一附加模块200安装在壳体4的组装腔中时的状态下,该后壁212能够搁靠壳体4的内壁。
最后,第一附加模块200可有利地包括至少两个侧壁214,在此为三个侧壁214。在该例子中,侧壁214通过后壁212连接。
侧壁214沿平面XZ延伸,且允许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的子管道的界定,首先以供应车辆的左手侧部分,其次以供应车辆的右手侧部分。侧壁214还允许界定管道24的意图供应舱室后部区域的子管道,特别是朝向后脚部空间以及还朝向一个或多个后部通风出口的子管道。
侧壁214可还执行用于至少一个瓣部轴的支撑功能。
在所示的例子中,侧壁214形成用于布置在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中的瓣部13(参见图2a)的轴支撑件,以控制或阻挡空气流的进入。为此,支撑器件,诸如缺口216,设置在侧壁214中(参见图3b和3c)。缺口216具有的形状与瓣部13的轴互补,在此为基本上半圆形形式。并且,在该例子中,缺口216沿轴线Z布置在侧壁214中,例如在每个侧壁214的周边边缘上。
在所示的例子中,侧壁214还形成用于布置在管道24中的瓣部23(参见图2a)的轴支撑件,所述管道24用于供应舱室的后部区域,以控制或阻挡空气流的进入。为此,诸如缺口218的支撑器件设置在侧壁214中。缺口218具有的形状与瓣部23的轴互补,在此为基本上半圆形形式。此外,在该例子中,缺口218沿轴线X布置在侧壁214上,例如在每个侧壁214的周边边缘上。
自然地,第一附加模块200的形式作为例子在上文描述。第一附加模块200的形式可依据接收第一附加模块200的壳体4的组装腔的形式而改变。
用于三-四区域操作的附加模块300
参考图5a至5d,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第二附加模块300布置在壳体4上第一附加模块200的位置,如参考图2a至4描述的。
第二附加模块300布置为界定用于在壳体4的通向第一混合腔室15的第一开口17与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之间的空气流的流通通道。以该方式,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经由第一开口17连接至第一混合腔室15,使得其可被第一混合腔室15供应。
为此,第二附加模块300包括外壁302,该外壁302界定将壳体4的第一开口17连接至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的空气流流通通道。术语“外”壁意思是,当第二附加模块300安装在壳体4中时,该外壁302可从壳体4的外部接取。
第一混合腔室15在此经由组装腔与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气体连通。换句话说,第二附加模块300布置在组装腔中,而不关闭组装腔的入口。因此,来自第一混合腔室15的空气流可通过穿过组装腔的入口而朝向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流通。
由第二附加模块300的外壁302界定的空气流流通通道形成相对于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的一-二区域或双层操作模式下的空气流流通通道的空气流转向通道,所述空气流流通通道由之前参考图3a至3c描述的第一附加模块200限定。
并且,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二附加模块300的外壁302包括:
-第一部分304,沿一曲线延伸,和
-第二部件306,基本上平行于壳体4的承载第二附加模块300的面(在此是端面4b)延伸。
第一部分304基本上向外弯曲或凸起,具有朝向第二附加模块300的外部取向的凸面。
在图5a和5b上示出的实施例中,外壁302的第一部分304沿轴线Z布置在组装腔的入口上方且远离所述入口。
第一部分304形成为紧密地遵从界定壳体4的第一开口17的、壳体4的壁的边缘的形式。这特别地是外壁302的第一部分304的、意图面向壳体4的面4b(在此是纵向端面4b)的面,其定形为在组装期间与界定第一开口17的壁配合。
在该情况下,参考图5a至5d,第二附加模块300有利地包括开孔307,所述开孔307意图布置为面向设置在壳体4上的第一开口17。特别地,该开孔307布置在外壁302的第一部分304的面向壳体4的面中。开孔307因此意图在组装时布置在分隔瓣部32上方。该开孔307限定通过第二附加模块300的空气流流通通道的入口,且当第二附加模块300安装在壳体4上,允许空气流从第一混合腔室15经过第二附加模块300。
此外,拐点可设置在第二附加模块300的两个部分304和306的交叉部308处。
并且,由于第二附加模块300意图安装在壳体4上,其中至少一部分——在此是第一大致弯曲部分304——在分隔瓣部32上,第二附加模块300的面向分隔瓣部32的面具有沿图1和5c所示的轴线Y呈大致圆形形式的凹部309,以与分隔瓣部32的轴配合。
第二附加模块300可还具有后部部分310,该后部部分位于第二部分306的周边上,所述后部部分定形为与壳体4的界定组装腔的壁配合。
并且,第二附加模块300有利地包括(在该例子中在第一部分304的水平处)用于附加瓣部34的通路311,由于该第二附加模块300,所述附加瓣部34意图可动地布置在形成在第一开口17和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之间的空气流偏转通道。该附加瓣部34具有控制或阻挡空气流的进入的功能。
第二附加模块300还有利地包括平行于平面YZ延伸的后壁312。后壁312在此意图插入壳体4的组装腔内部。在当第二附加模块300安装在壳体4的组装腔中时的状态下,该后壁312能够搁靠壳体4的内壁。
此外,根据图5c和5d所示的实施例,第二附加模块300可具有一个或多个侧壁314,例如两个侧壁314。在该例子中,侧壁314通过后壁312连接。
侧壁314沿平面XZ延伸,且允许界定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的子管道,首先以供应车辆的左手侧部分,其次以供应车辆的右手侧部分。侧壁314还允许界定管道24的意图供应舱室后部区域的子管道,特别是朝向后脚部空间以及还朝向一个或多个后部通风出口的子管道。
以与第一附加模块200类似的方式,第二附加模块300的侧壁314可还执行用于至少一个瓣部轴的支撑功能。
在所示的例子中,侧壁314形成用于布置在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中的瓣部13(参见图5a和5b)的轴支撑件,以控制或阻挡空气流的进入。为此,诸如缺口316的支撑器件设置在侧壁314中(参见图5c至5d)。缺口316具有的形状与瓣部13的轴互补,在此为基本上半圆形形式。并且,在该例子中,缺口316沿轴线Z布置在侧壁314中,例如在每个侧壁214的周边边缘上。
在所示的例子中,侧壁314还形成用于布置在管道24中的瓣部23(参见图5a-5b)的轴支撑件,所述管道24用于供应舱室的后部区域,以控制或阻挡空气流的进入。为此,诸如缺口318的支撑器件设置在侧壁314中。缺口318具有的形状与瓣部23的轴互补,在此为基本上半圆形形式。此外,在该例子中,缺口318沿轴线X布置在侧壁314中,例如在每个侧壁314的周边边缘上。
并且,当第二附加模块300布置在壳体4上,以将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连接至第一混合腔室15时,通向第二混合腔室22的第二开口27关闭。
在所示实施例中,为此,第二附加模块300具有内壁320,所述内壁320形成用于关闭壳体4的第二开口27的间隔件。术语“内”壁意思是,当第二附加模块300安装在壳体4中时,该内壁320位于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内部。
在此,前内壁320具有至少一个沿轴线Z延伸的部分。在所示的例子中,内壁320还具有沿轴线X延伸的部分。
并且,以与缺口316互补的方式,该内壁320可具有大致圆形的部分322,其与瓣部13的轴的形状互补,并允许瓣部13的轴通过。
自然地,第二附加模块300的形式作为例子在上文描述。第二附加模块300的形式可依据接收第二附加模块300的壳体4的组装腔的形式而改变。
并且,壳体4接收第二附加模块300所需的空间基本上与壳体4接收第一附加模块200所需的空间相同。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的组装
如上所述的组装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的方法包括组装壳体4的步骤,从而其限定:
-所述车辆的至少所述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在此,壳体4此外限定用于风挡除雾的管道10、用于舱室前部的侧部/中央通风的管道12、和用于舱室的后部和后脚部空间的通风的管道24,
-第一空气流混合腔室15,
-第二空气流混合腔室22,
-通向第一混合腔室15的第一开口17,
-通向第二混合腔室22的第二开口27,和
-能够接收一个或另一个附加模块200或300的组装腔。
此外,可设置安装将壳体4划分开的内部分开间隔件5的步骤。
自然地,该组装步骤可包括将部件布置在壳体内的子步骤,诸如热调节器件,在该例子中是第一热交换器6,附加散热器7,第二热交换器8,瓣部18、28,如果适用的话是分别在管道10、12、14和24中的瓣部9、11、13和23。
组装方法还包括将分隔瓣部32可动地布置在壳体4中在第一混合腔室15和第二混合腔室22之间的步骤,以能够取决于分隔瓣部32的位置来隔离或连接第一混合腔室15和第二混合腔室22。
最后,该方法还包括将用于一-二区域模式的第一附加模块200插入和安装在壳体4的组装腔中的步骤,该第一附加模块200与所述管道14和第二开口27气体连通,以界定第二开口27和所述管道14之间的空气流流通通道。在该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使间隔件C关闭壳体4的第一开口17安装的步骤。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则适于舱室的均匀热调节的用途,或在双层模式下,或还在允许由于内部分开间隔件5而得到的舱室的右手侧和左手侧之间的热区分的模式下。
替代地,该方法包括将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附加模块300插入和安装在壳体4的组装腔中的步骤,该附加模块300与所述管道14和第一开口17气体连通,以界定第一开口17和所述管道14之间的空气流流通通道。在该情况下,第二附加模块的内壁320关闭壳体的另一开口27,且不需要提供附件间隔件。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则适于前部和后部(且在一些情况下用于前部和/或后部区域)之间具有热区分的热调节的用途,由于内部分开间隔件5而使得舱室的右手侧和左手侧之间具有热区分的热调节的用途。
自然地,上述步骤的顺序可颠倒,而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
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的功能
一-二区域模式
对于单一区域或双区域功能,将两个混合腔室15、22分隔的瓣部32布置在连接两个混合腔室15、55的“打开”位置中,如图2a和2b上所示的。第一混合腔室15和第二混合腔室22在该情况下彼此相关,或换句话说,彼此气体连通。
第一附加模块200布置在壳体4上,在壳体4的组装腔处,以界定第二混合腔室22和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之间的经由壳体4的第二开口27的空气流流通通道。
此外,在壳体4的端面4b上,所述壳体4具有关闭第一开口17的间隔件C。
以该方式,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经由壳体4的第二开口27通过第二混合腔室22供应有空气,但也被第一混合腔室15供应。
因此,均匀热调节可被执行,借助于此,车辆的不同区域以相同温度被通风,即,在单一-区域或单个区域操作模式下。
作为变体,热调节可在由于布置内部分开间隔件5而得到的舱室的左手侧部分和右手侧部分之间的温度区分、且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的左手侧部分和右手侧部分的每一个中的瓣部的独立控制的情况下执行。这样的操作则称为双区域或两区域模式,且允许出口处的空气流分别至舱室的左手侧和右手侧的座的分立控制。
双层模式
相对照地,如果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要在双层模式下运行,在该模式下,在较高温度下的舱室空气通过前脚部空间喷嘴吹送,具有较低湿度水平的外部空气通过除雾喷嘴吹送,则分隔瓣部32布置在“关闭”位置中,隔离两个混合腔室15、22,如图4上所示的。
如在一-二区域操作模式下的,第一附加模块200因此布置在壳体4上,在壳体4的组装腔处,以界定第二混合腔室22和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之间的经由壳体4的第二开口27的空气流流通通道。
在双层模式下,在壳体4的端面4b上,所述壳体4再次具有关闭第一开口17的间隔件C。
因此,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仅通过单个混合腔室(在此是第二混合腔室22)供应有空气。
三-四区域模式
在另一变体中,如果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要在三-四区域模式下运行,该模式允许在前部区域和后部区域以及/或右部区域和左部区域之间的不同温度情况下的热调节,则
-分隔瓣部32布置在隔离第一混合腔室15和第二混合腔室22的“关闭”位置,和
-第二附加模块300布置在壳体4上,在壳体4的组装腔处,以界定第一混合腔室15和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之间的经由壳体4的第一开口17的空气流流通通道。
以该方式,空气流能够从第一混合腔室15(特别是相对于分隔瓣部32的壳体4的上部部分)流通到由第二附加模块300的空气流流通通道中。空气流相对于根据前述一-二区域或双层区域限定的空气流流通通道转向。
此外,壳体3的第二开口27有利地被第二附加模块300关闭。
因此,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通过单个混合腔室供应有空气,在此是第一混合腔室15。
理解的是当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意图运行用于一-二或双侧模式下的热调节时,将第一附加模块200布置在壳体4上以及将壳体4的面4b上的间隔件C靠近第一开口17布置是足够的。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由此与第二混合腔室22气体连通。取决于分隔瓣部32的位置,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可仅通过该第二混合腔室22供应或还通过第二混合腔室15供应。
相对照地,对于三-四区域模式下的热调节,这次将第二附加模块300布置在壳体4上是足够的。前脚部空间出口管道14由此通过第二混合腔室15供应。
适配制造商的需要包括将附加模块200或300中的一个或另一个布置在壳体4的面4b上,在一些情况下,通过设置例如用于关闭第一开口17的间隔件C来适配该面4b。该适配可以最小花费进行。
由面4a、4c、4d形成的壳体4的主体可被标准化,且对于所有操作模式保持不变。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的内部部件,特别是热交换器6、7、8,瓣部18、28和分隔瓣部32,以及他们在壳体4内的布置,可保持相同。不必设置附加元件,诸如由壳体4限定的空气流通道3中的附加瓣部。
最后,具有第一附加模块200或第二附加模块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的尺寸相对紧凑。
Claims (14)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所述车辆舱室沿所述车辆的行进方向包括前部区域和后部区域,所述装置(2)包括壳体(4),所述壳体(4)容纳:
-管道(14),用于将空气流分配到所述车辆的前部区域中的脚部空间,
-第一空气流混合腔室(15),
-第二空气流混合腔室(22),
-分隔瓣部(32),可动地布置,以隔离或连接所述第一混合腔室(15)和所述第二混合腔室(22),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4)具有
通向所述第一混合腔室(15)的第一开口(17),
通向所述第二混合腔室(22)的第二开口(27),所述第一开口(17)和所述第二开口(27)布置在分隔瓣部(32)的两侧,和
接近所述管道(14)的组装腔,
-且在于,所述装置(2)还包括:
间隔件(C;320),能够根据所述装置(2)的操作模式关闭所述第一开口(17)或第二开口(27),和
附加模块(200;300),布置在所述壳体(4)的组装腔中,与所述管道(14)气体连通,且
当第二开口(27)关闭时,与第一开口(17)气体连通,
当第一开口(17)关闭时,与第二开口(27)气体连通,
以选择性地界定用于所述第一开口(17)和所述管道(14)之间、或所述第二开口(27)和所述管道(14)的空气流的流通通道。
2.如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2),其中,
-所述壳体(4)沿纵向轴线(X)包括两个端面(4a、4b),当所述装置(2)处于安装在所述车辆中的状态下时,所述纵向轴线(X)与所述车辆的纵向轴线重合,且其中,
-所述附加模块(200;300)布置在所述壳体(4)的纵向端面(4b)处。
3.如前述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2),其中,
-所述附加模块(200)安装在所述壳体(4)的面(4b)上,且其中,
-取决于所述装置(2)的操作模式来关闭所述第一开口(17)或第二开口(27)的所述间隔件(C)是意图接收所述附加模块(200)的所述壳体(4)的面(4b)的间隔件(C)。
4.如前述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2),其中,取决于所述装置(2)的操作模式来关闭第一开口(17)或第二开口(27)的所述间隔件(320)设置在所述附加模块(300)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壳体(4)具有关闭所述第一开口(17)的间隔件(C),且其中,用于一-二区域或双层模式的附加模块(200)安装在所述壳体(4)上,以界定用于在所述第二开口(27)和所述管道(14)之间的空气流的流通通道。
6.如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2),其中,用于一-二区域或双层模式的所述附加模块(200)包括关闭所述组装腔的入口的闭合壁(202)。
7.如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2),其中,所述闭合壁(202)具有与所述组装腔的入口的形式互补的形式,并具有至少一个基本上平坦的部分(204)。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2),其中,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附加模块(300)安装在所述壳体(4)上,并首先包括外壁(302),所述外壁(302)界定将所述壳体(4)的第一开口(17)连接至所述管道(14)的空气流流通通道,且其次包括内壁(320),所述内壁(320)形成关闭所述壳体(4)的第二开口(27)的间隔件。
9.如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2),其中,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所述附加模块(300)包括意图与所述壳体(4)的第一开口(17)气体连通的开口(307)。
10.如前述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装置(2),其中,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所述附加模块(300)安装在所述壳体(4)的面上,且其中,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所述附加模块(300)的外壁(302)包括:
-第一部分(304),沿一曲线延伸,和
-第二部件(306),基本上平行于所述壳体(4)的承载所述附加模块(300)的面延伸。
11.如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2),其中,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所述附加模块(300)的外壁(302)的所述第一部分(304)基本上向外弯曲或凸起,并具有朝向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所述附加模块(300)的外侧的凸面。
12.如前述权利要求8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装置(2),其中,用于三-四区域模式的所述附加模块(300)包括可动地布置在所述空气流流通通道中的瓣部。
13.一种用于如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的附加模块(200),能够界定用于所述装置(2)的所述壳体(4)的第二开口(27)和所述管道(14)之间的空气流的流通通道,当所述装置(2)处于安装在所述车辆中的状态下时,所述第二开口(27)沿竖直轴线(Z)位于所述分隔瓣部(32)下方,
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模块(200)包括闭合壁(202),所述闭合壁能够关闭为了接收所述附加模块(200)而设置在所述壳体(4)上的组装腔的入口。
14.一种用于如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2)的附加模块(300),能够界定用于所述装置(2)的所述壳体(4)的第一开口(17)和所述管道(14)之间的空气流的流通通道,当所述装置(2)处于安装在所述车辆中的状态下时,所述第二开口(27)沿竖直轴线(Z)位于所述分隔瓣部(32)上方,
其特征在于,该附加模块(300)包括:
-外壁(302),能够界定所述空气流流通通道,
-意图布置为与所述壳体的第一开口(17)气体连通的开口(307),和
-内壁(320),形成关闭所述壳体(4)的第二开口(27)的间隔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FR1556557 | 2015-07-10 | ||
FR1556557A FR3038547B1 (fr) | 2015-07-10 | 2015-07-10 | Dispositif de chauffage, ventilation et/ou climatisation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module additionnel et procede d'assemblage correspondants |
PCT/EP2016/065282 WO2017009055A1 (fr) | 2015-07-10 | 2016-06-30 | Dispositif de chauffage, ventilation et/ou climatisation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module additionnel et procede d'assemblage correspondants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25622A true CN108025622A (zh) | 2018-05-11 |
CN108025622B CN108025622B (zh) | 2021-03-05 |
Family
ID=54066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40824.9A Active CN108025622B (zh) | 2015-07-10 | 2016-06-30 | 机动车辆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和相应的附加模块以及组装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919360B2 (zh) |
EP (1) | EP3319824B1 (zh) |
JP (1) | JP6474938B2 (zh) |
CN (1) | CN108025622B (zh) |
FR (1) | FR3038547B1 (zh) |
WO (1) | WO2017009055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774414A (zh) * | 2019-01-28 | 2019-05-21 | 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 汽车四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及汽车四温区空调控制系统 |
CN111660763A (zh) * | 2019-03-06 | 2020-09-15 | 株式会社京浜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CN112368162A (zh) * | 2018-06-14 | 2021-02-12 |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 要被安装在机动车辆门上的壳体以及包括这种壳体的门 |
CN112805165A (zh) * | 2018-09-07 | 2021-05-14 |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壳体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144166B1 (en) * | 2015-09-15 | 2019-07-17 |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 Hvac module with anti-backflow control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
DE102018117968B4 (de) | 2017-07-28 | 2020-02-20 | Hanon Systems | Luftverteileinrichtung für eine Mehrzonen-Klimaanlage und Mehrzonen-Klimaanlage für Kraftfahrzeuge |
US10981432B2 (en) * | 2018-07-09 | 2021-04-20 |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 HVAC case |
US11541716B2 (en) * | 2018-08-30 | 2023-01-03 | Hanon Systems |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
US20220134836A1 (en) * | 2019-02-07 | 2022-05-05 |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 Heating, ventilation and/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
US11524549B2 (en) | 2019-06-07 | 2022-12-13 | Hanon Systems | Off set tri-zone sliding temperature door strategy |
DE112021008530T5 (de) * | 2021-12-21 | 2024-10-17 | Sanden Corporation | Fahrzeugklimatisierungsvorrichtung |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35914A (ja) * | 1997-04-07 | 1999-08-31 | Denso Corp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FR2778152A1 (fr) * | 1998-04-30 | 1999-11-05 | Valeo Climatisation | Installation de chauffage, ventilation et/ou climatisation d'un habitacle, notamme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a reglage de temperature par zones |
US20030037918A1 (en) * | 2001-08-22 | 2003-02-27 | Junkang Lee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
US20030205370A1 (en) * | 2001-03-27 | 2003-11-06 | Kim In Kap | Air conditioner housing for automobiles and air conditioner using the same |
EP1634735A1 (de) * | 2004-09-10 | 2006-03-15 | Behr France Rouffach SAS | Modulare Kraftfahrzeugklimaanlage |
CN1814470A (zh) * | 2005-02-01 | 2006-08-09 | 汉拿空调株式会社 | 车辆空调装置 |
US20070266726A1 (en) * | 2006-05-16 | 2007-11-22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 Air-conditioning unit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EP2088014A2 (en) * | 2008-02-07 | 2009-08-12 |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 Air-conditioner for vehicle |
CN101856962A (zh) * | 2009-03-10 | 2010-10-13 |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 采暖、通风和/或空调设备和所述设备外壳体的制造方法 |
CN101898497A (zh) * | 2009-05-29 | 2010-12-0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一体的前后hvac系统 |
CN102950989A (zh) * | 2011-08-18 | 2013-03-06 | 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 车用空调 |
CN103826889A (zh) * | 2011-09-28 | 2014-05-28 | 汉拿伟世通空调有限公司 | 车用空调设备 |
JP2015080959A (ja) * | 2013-10-21 | 2015-04-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CN104582984A (zh) * | 2012-08-31 | 2015-04-29 | 株式会社电装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814986B1 (fr) * | 2000-10-11 | 2003-02-07 | Valeo Climatisation | Installation de climatisation de vehicule a deux zones de mixage |
JP3952919B2 (ja) * | 2002-09-17 | 2007-08-0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4123947B2 (ja) * | 2003-01-29 | 2008-07-2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GB2411227B (en) * | 2004-01-28 | 2006-01-18 | Visteon Global Tech Inc | Multiple zone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DE102004033402B4 (de) * | 2004-07-02 | 2007-06-14 |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Dearborn | Modulsystem zum Aufbau einer 1-Zonen-bis 4-Zonen-Klimaanlage für Fahrzeuge |
DE502005009606D1 (de) * | 2005-12-02 | 2010-07-01 | Behr France Rouffach Sas | Klimaanlage,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FR2909935B1 (fr) * | 2006-12-19 | 2015-04-24 | Renault Sas | Dispositif de climatisation d'un vehicule comportant un reseau de canalisations de degivrage |
JP4424409B2 (ja) * | 2007-11-02 | 2010-03-0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2015
- 2015-07-10 FR FR1556557A patent/FR3038547B1/fr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
- 2016-06-30 CN CN201680040824.9A patent/CN108025622B/zh active Active
- 2016-06-30 EP EP16734621.2A patent/EP3319824B1/fr active Active
- 2016-06-30 US US15/738,154 patent/US10919360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6-30 WO PCT/EP2016/065282 patent/WO2017009055A1/fr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6-30 JP JP2018500606A patent/JP6474938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35914A (ja) * | 1997-04-07 | 1999-08-31 | Denso Corp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FR2778152A1 (fr) * | 1998-04-30 | 1999-11-05 | Valeo Climatisation | Installation de chauffage, ventilation et/ou climatisation d'un habitacle, notamme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a reglage de temperature par zones |
US20030205370A1 (en) * | 2001-03-27 | 2003-11-06 | Kim In Kap | Air conditioner housing for automobiles and air conditioner using the same |
US20030037918A1 (en) * | 2001-08-22 | 2003-02-27 | Junkang Lee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
EP1634735A1 (de) * | 2004-09-10 | 2006-03-15 | Behr France Rouffach SAS | Modulare Kraftfahrzeugklimaanlage |
CN1814470A (zh) * | 2005-02-01 | 2006-08-09 | 汉拿空调株式会社 | 车辆空调装置 |
US20070266726A1 (en) * | 2006-05-16 | 2007-11-22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 Air-conditioning unit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EP2088014A2 (en) * | 2008-02-07 | 2009-08-12 |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 Air-conditioner for vehicle |
CN101856962A (zh) * | 2009-03-10 | 2010-10-13 |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 采暖、通风和/或空调设备和所述设备外壳体的制造方法 |
CN101898497A (zh) * | 2009-05-29 | 2010-12-0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一体的前后hvac系统 |
CN102950989A (zh) * | 2011-08-18 | 2013-03-06 | 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 车用空调 |
CN103826889A (zh) * | 2011-09-28 | 2014-05-28 | 汉拿伟世通空调有限公司 | 车用空调设备 |
CN104582984A (zh) * | 2012-08-31 | 2015-04-29 | 株式会社电装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JP2015080959A (ja) * | 2013-10-21 | 2015-04-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68162A (zh) * | 2018-06-14 | 2021-02-12 |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 要被安装在机动车辆门上的壳体以及包括这种壳体的门 |
CN112805165A (zh) * | 2018-09-07 | 2021-05-14 |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的壳体 |
CN109774414A (zh) * | 2019-01-28 | 2019-05-21 | 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 汽车四温区空调控制装置及汽车四温区空调控制系统 |
CN111660763A (zh) * | 2019-03-06 | 2020-09-15 | 株式会社京浜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CN111660763B (zh) * | 2019-03-06 | 2023-04-21 | 玛勒国际有限公司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25622B (zh) | 2021-03-05 |
US10919360B2 (en) | 2021-02-16 |
FR3038547A1 (fr) | 2017-01-13 |
FR3038547B1 (fr) | 2017-08-04 |
EP3319824B1 (fr) | 2021-03-03 |
US20180194192A1 (en) | 2018-07-12 |
WO2017009055A1 (fr) | 2017-01-19 |
JP6474938B2 (ja) | 2019-02-27 |
EP3319824A1 (fr) | 2018-05-16 |
JP2018520046A (ja) | 2018-07-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025622A (zh) | 机动车辆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和相应的附加模块以及组装方法 | |
KR101866016B1 (ko) | 개방형 아키텍처를 갖는 hvac 모듈 | |
CN101898497B (zh) | 一体的前后hvac系统 | |
CN101856962B (zh) | 采暖、通风和/或空调设备和所述设备外壳体的制造方法 | |
US6595276B2 (en) | Vehicular he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unit including plural air-mixing spaces | |
CN101963376B (zh) | 用于车辆的空调器 | |
JPH10138735A (ja) | 自動車用暖房又は空調装置 | |
US20050202775A1 (en) | Rear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 |
KR101928334B1 (ko) | 3 또는 4 구역 자동차 공기 조절 설비의 제3 구역 및/또는 제4 구역을 위한 공기 분배 시스템 | |
KR101694593B1 (ko) | 자동차용 가열-/공기 조화 시스템 | |
KR101941052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US20060151162A1 (en) | Louvre for an air-conduction housing of a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
CN101618670B (zh) | 空气混合装置和配备它的采暖、通风和/或空气调节设备 | |
KR102056122B1 (ko) | 자동차 공조 시스템용 공기 분배 어셈블리 | |
KR102512355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20100065886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101529214B1 (ko) | 차량 공조장치용 모드도어 | |
KR102136606B1 (ko) | 자동차용 공조 시스템 | |
KR101463496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101492151B1 (ko) | 차량용 공기조화장치 | |
KR20150129161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102470404B1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102379897B1 (ko) | 차량용 모듈식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 |
CN113825658B (zh) | 控制装置和相关的供暖和/或通风和/或空调设备、机动车辆和温度管理方法 | |
KR101238230B1 (ko) | 차량 공조장치용 공조케이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