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氢处理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氢处理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加氢脱氮的高活性加氢处理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加氢催化剂有活性的是有效金属组分W,Mo,Ni,Co的硫化物,只有硫化物状态时才具有较高的加氢活性和稳定性、选择性。催化剂的预硫化过程就是恢复其活性的过程,由于硫化态的催化剂容易与O2发生氧化反应,所以新鲜的加氢催化剂都是以氧化态形式进行运输、储存。加氢催化剂在刚刚装填到反应器内也是以氧化化态存在的,故加氢催化剂在使用前必须进行预硫化,以恢复其活性。
近年来,镍系催化剂无论是在制备方法还是在应用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镍应用于烯烃,炔烃,苯,硝基化合物,含羰基的化合物的催化加氢。按照催化剂的改性方法,将镍催化剂分为骨架镍催化剂、负载型催化剂以及其它类型镍催化剂。相对于贵金属催化剂,镍也具有优良的芳烃加氢性能,且廉价易得,但如何提高其抗硫能力,对工业也有重大意义。
专利CN201210322247.6涉及一种裂解汽油选择性加氢方法,采用固定床反应器;镍基加氢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加氢工艺条件为:液体体积空速1.0~4.0h-1,反应器入口温度30~130℃,反应压力≥2.4MPa,氢油体积比100~500:1。所用催化剂以氧化铝为载体,以催化剂重量为100%计,含氧化镍14~19%,氧化锡2~5%,碱金属氧化锂和/或氧化钾0.1~8%,氧化铜和/或氧化锌0.5~8%,氧化钼和/或氧化钨0.3~8%,氧化硅和/或氧化磷0~8%。该工艺适用于裂解汽油中双烯烃的选择性加氢,加氢产品可作为优良的汽油调和组分或进一步加氢生产芳烃的原料。
专利CN201110267118.7涉及一种石油烃类裂解碳四、碳五馏分的饱和加氢方法,所用催化剂为镍基加氢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加氢工艺条件为:反应器入口温度30~50℃,反应压力1.0~4.0MPa,液体体积空速1.0~5.0h-1,氢油体积比为100~400;镍基加氢催化剂采用在载体上负载活性组分及助剂组分制得,包括主活性组分Ni、助活性组分Mg、Mo、Sn、X1和载体X2。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加氢活性,可以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加氢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以及抗水、抗结焦的特点。本发明的加氢方法可以得到特别优异的加氢效果,特别适用于石油烃类裂解碳四、碳五馏分的饱和加氢。
以上专利所述镍基催化剂进行的主要反应为针对不饱和烃的加氢,且耐硫性能有限。在传统的加氢精制反应中还存在大量的脱除杂质硫、氮等的反应,一般认为,还原态的金属镍会使加氢催化剂的裂解性能增加,生成更多的甲烷等气态产物,因此如何利用好还原态金属镍的加氢能力,提高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反应性能,是催化剂使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加氢处理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加氢处理催化剂加氢性能显著提高,特别是催化剂的加氢脱氮性能。
一种加氢处理催化剂,所述催化剂以氧化物计的Ni重量含量为2%~10%,优选3%~6%,零价态的镍占镍元素总量的分数一般为2%~20%,优化为5%~10%,第ⅥB族金属氧化物计的重量含量为9%~30%。
上述催化剂中,加氢处理催化剂载体组分可采用常规的氧化铝基载体组分,或者以氧化铝为主要组分,还可以含有助剂组分,比如:硅、硼、磷中的一种或多种,助剂组分以元素计载体重量的0.2%~15%。第ⅥB族金属为Mo和/或W。
一种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1)制备含单质Ni活性金属组分的催化剂前体;(2)在步骤(1)所得的催化剂前体上浸渍含有Ni和第ⅥB族金属活性金属组分的溶液,经过干燥和焙烧,得到加氢处理催化剂。
本发明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1))制备含单质Ni活性金属组分的催化剂前体过程如下:
1)采用含Ni的金属溶液浸渍载体组分,浸渍方式可采用等体积浸渍、过饱和浸渍或不饱和浸渍,优选为等体积浸渍;
2)对浸渍Ni金属溶液后的样品进行干燥、焙烧;
3)对焙烧后的含Ni样品进行还原过程,使氧化态的Ni变为单质Ni。
上述催化剂前体的制备方法中,步骤 1)所述的载体组分可采用常规的氧化铝基载体组分,或者以氧化铝为主要组分,还可以含有助剂组分,比如:硅、硼、磷中的一种或多种,助剂组分以元素计载体重量的0.2%~15%。
上述催化剂前体的制备方法中,步骤 2)干燥温度为70℃~200℃,优选为100℃~160℃,干燥时间为0.5h~20h,优选为1h~6h;焙烧温度为300℃~750℃,优选为400℃~650℃,焙烧时间为0.5h~20h,优选为1h~6h。
上述催化剂前体的制备方法中,步骤 3)一般在氢气气氛条件下或氢气与惰性气体混合气氛下,控制一定的升温速度,使终点温度达到200~600℃,并可保持一定时间,对催化剂进行还原。升温速度为1℃/h~100℃/h。还原过程中,达到最高温度的恒温时间为0.1~10小时,优化为1~5小时。氢气的分压控制在0.1MPa~20MPa,优选为0.5MPa~5MPa。
本发明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2)包括以下过程:
用含有第ⅥB族金属、Ni的浸渍溶液浸渍步骤(1)所得含单质Ni活性金属组分的催化剂前体,浸渍后还要经过干燥和焙烧步骤,这些步骤需在惰性气体气氛下进行,所述惰性气体选自氮气、氩气、氦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汽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采用氮气;干燥温度为70℃~200℃,优选为100℃~160℃,干燥时间为0.5h~20h,优选为1h~6h。焙烧温度为300℃~750℃,优选为400℃~500℃,焙烧时间为0.5h~20h,优选为1h~6h。
本发明加氢处理催化剂制备方法中,活性金属溶液制备方法是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溶液浓度可通过各化合物的用量来调节,从而制备指定活性组分含量的催化剂。所需活性组分的原料一般为盐类、氧化物或酸等类型的化合物,如钼一般来自氧化钼、钼酸铵、仲钼酸铵中的一种或几种,钨一般来自偏钨酸铵,镍来自硝酸镍、碳酸镍、碱式碳酸镍、氯化镍、草酸镍、乙酸镍中的一种或几种。在所述的浸渍溶液中,除活性金属组分外,还可以含有含磷化合物,如为磷酸、亚磷酸、磷酸氢铵、磷酸二氢铵和磷酸铵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制得的催化剂硫化后,催化剂中的部分Ni为单质状态,与Ni-Mo-S类活性相协调作用,充分提高催化剂的加氢性能,避免副反应的发生,提高催化剂的反应活性。
在硫化态催化剂的使用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意外情况造成催化剂的还原,如装置停进含硫原料,在高温条件下,Ni-Mo-S(Ni-W-S)类活性相也会有氢还原反应发生,Ni-Mo-S(Ni-W-S)活性相遭到破坏,形成Ni单质及MoS2,这与本发明所产生的活性相结构不同,本发明是Ni与Ni-Mo-S(Ni-W-S)类活性相的协调作用,Ni-Mo-S(Ni-W-S)类活性相结构的活性要远高于MoS2的反应活性,因此当Ni-Mo-S(Ni-W-S)类活性相结构形成后,再还原形成单质Ni对催化剂反应活性的提高不明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不应认为本发明仅局限于此实施例中。本发明中,wt%为质量分数。
实施例中所用三叶草型氧化铝载体的物化性质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及对比例中所用氧化铝载体的物化性质
实施例1
称取硝酸镍4.02g,加入净水中,配成234mL水溶液,等体积喷浸到300g氧化铝载体上,放置6h后,100℃干燥4小时,400℃焙烧2小时,制得样品ZA。对ZA采用不同条件进行还原。
1、称取100gZA,引入氢气,保持氢分压4.0MPa,并直接以10℃/h升温至350℃,维持恒温时间2小时。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制得ZA1。
2、称取100gZA,引入氢氮混合气,总压为10.0MPa,保持氢分压0.5MPa,并直接以20℃/h升温至400℃,维持恒温时间2小时。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制得ZA2。
分别采用Mo、Ni、P溶液,等体积浸渍ZA1和ZA2,放置3小时后,在氮气条件下,120℃干燥3小时,500℃焙烧2小时,分别得到C1和C2。催化剂性质见表2。
实施例2
称取乙酸镍6.22g,加入净水中,配成234mL水溶液,等体积喷浸到300g氧化铝载体上,放置6h后,100℃干燥4小时,400℃焙烧2小时,将制得的样品进行还原。引入氢气,保持氢分压4.0MPa,并直接以20℃/h升温至360℃,维持恒温时间2小时。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得到样品ZB。
采用Mo、Ni、P溶液,等体积浸渍ZB,放置3小时后,分为两份,一份在氮气条件下,120℃干燥3小时,450℃焙烧3小时,得到C3;一份在氦气与水蒸气条件下(氦气与水蒸气体积比90:10),120℃干燥3小时,450℃焙烧3小时,得到C4。催化剂性质见表2。
实施例3
称取硝酸镍1.92g,加入净水中,配成78mL水溶液,等体积喷浸到100g氧化铝载体上,放置6h后,100℃干燥4小时,400℃焙烧2小时,制得样品ZC。对ZC进行还原,引入氢氮混合气,总压为10.0MPa,保持氢分压1.0MPa,并直接以20℃/h升温至400℃,维持恒温时间2小时,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采用Mo、Ni、P溶液,等体积浸渍还原后的ZC,放置3小时后,在氮气条件下,120℃干燥3小时,500℃焙烧2小时,得到C5。催化剂性质见表2。
对比例1
采用Mo、Ni、P溶液,等体积浸渍氧化铝载体,放置3小时后,120℃干燥3小时,500℃焙烧2小时,得到DC1。催化剂性质见表2。。
表2 制备的含Ni催化剂主要性质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为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实验。
催化剂活性评价实验在100ml小型加氢装置上进行,活性评价前对催化剂进行预硫化。催化剂评价条件为在反应氢压14.0MPa,体积空速1.0 h-1,氢油比900:1,反应温度为372℃。活性评价实验用原料油性质见表3。
活性评价结果见表4。由表中数据可见,采用本发明制备的催化剂,其加氢脱氮活性与参比剂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表3 原料油性质
表4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
催化剂 |
C1 |
C2 |
C3 |
C4 |
C5 |
DC1 |
相对脱氮活性,% |
129 |
128 |
131 |
132 |
132 |
100 |
相对脱硫活性,% |
112 |
115 |
115 |
118 |
116 |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