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68266B - 一种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68266B
CN109768266B CN201910189477.1A CN201910189477A CN109768266B CN 109768266 B CN109768266 B CN 109768266B CN 201910189477 A CN201910189477 A CN 201910189477A CN 109768266 B CN109768266 B CN 1097682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itrogen
cobalt
catalyzed
doped carbon
dimensi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894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68266A (zh
Inventor
陈人杰
王付杰
吴锋
钱骥
张梦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filed Critical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Priority to CN20191018947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6826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768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682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682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682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电池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的夹层由三维氮掺杂碳骨架结构及其表面吸附的碳钴复合颗粒组成,其掺杂的氮以及吸附的钴能够促进充放电过程中Li2S的形成和分解,保证硫的高利用率以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而且其三维骨架结构不仅能够容纳并限制多硫化物,有效抑制飞梭效应,还可以储存电解质,保证了锂硫电池在大倍率下的良好性能。本发明中制备所述夹层的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且易于规模化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锂硫电池的夹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电池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便携式电气设备和电动车辆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更好的能量存储系统来为这些设备供电,而电池可以提供解决方案。锂硫电池由于其理论正极容量高达1675mAh/g,高能量密度为2600Wh/kg,是最有前途的类型之一。在过去的十年中,锂硫电池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深入的追捧,并且在开发正极复合材料和改善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然而,实用的锂硫电池仍然受到阻碍,远远不符合电动汽车的要求。锂硫电池的问题包括:(i)硫及其还原产物(Li2S2/Li2S)的绝缘性质;(ii)多硫化物的溶解。上述问题会导致正极中活性材料的损失,从而降低电池的放电容量;发生正极和负极之间的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这引起极其严重的过充电、锂负极的腐蚀和电解质的耗尽。此外,自放电对于实用的锂硫电池来说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即使在静止时,硫也会溶解到电解质中,然后产生的长链多硫化物可迁移到负极并与锂反应,这导致开路电压降低。
目前研究表明,采用多孔结构的碳材料和活性物质制备碳硫复合材料可以改善锂硫电池性能。利用材料多孔结构吸附多硫化物,抑制多硫化物的溶解和扩散,从而抑制穿梭效应,改善锂硫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但是目前报道的各种材料并不能彻底解决锂硫电池存在的问题,在制备工艺上又大多比较复杂。利用碳、聚合物和金属氧化物制备功能夹层,是抑制锂硫电池飞梭效应的另一途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锂硫电池的性能,但普遍存在的缺点是: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不稳定,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依旧明显,操作难度大,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该夹层具有自支撑导电的三维氮掺杂碳骨架结构,不仅能够容纳并限制多硫化物,有效抑制飞梭效应,还可以储存电解质,保证了锂硫电池在大倍率下的良好性能;而且骨架结构中掺杂的氮以及表面吸附的钴能够促进Li2S的形成和分解,保证硫的高利用率,提高锂硫电池循环稳定性。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易规模化生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所述夹层由三维骨架结构及其表面吸附的颗粒组成;
所述三维骨架结构是蜜胺泡沫通过碳化得到的三维氮掺杂碳结构;
所述颗粒是ZIF(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通过碳化得到的碳钴复合颗粒;
其中,在所述夹层中,氮掺杂的质量分数为5%~30%,钴吸附的质量分数为1%~20%。
本发明所述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制备方法,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1)将蜜胺泡沫在惰性气体或氮气气氛中加热至300℃~600℃,保温1h~5h后冷却,得到预处理的蜜胺泡沫;
(2)先将预处理的蜜胺泡沫置于碱溶液中进行表面粗糙化处理,并清洗、干燥,然后浸入钴盐和PVP(聚乙烯吡咯烷酮)的醇溶液中,搅拌不少于6h,再加入2-甲基咪唑的醇溶液并在-5℃~10℃下继续搅拌30min~1h,随后再在室温下静置24h以上,在蜜胺泡沫上形成ZIF;
钴盐和PVP的醇溶液中,钴盐的浓度为0.05mol/L~0.2mol/L,PVP的浓度为10g/L~20g/L;2-甲基咪唑的醇溶液加入钴盐和PVP的醇溶液后,钴盐的浓度与2-甲基咪唑的浓度比为1:(5~10);
(3)将含有ZIF的蜜胺泡沫在惰性气体或氮气气氛下加热至750℃~1000℃,保温1h~5h后冷却,得到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
进一步地,步骤(1)中,以1℃/min~5℃/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300℃~600℃。
进一步地,步骤(1)中,在370℃~450℃下保温2h~3h。
进一步地,步骤(2)中,蜜胺泡沫置于浓度为3mol/L~8mol/L的NaOH溶液中,在40℃~80℃下浸泡30min~60min使其表面粗糙化。
进一步地,钴盐和PVP的醇溶液中,钴盐的浓度为0.1mol/L~0.16mol/L。
进一步地,PVP的浓度为14g/L~16g/L。
进一步地,2-甲基咪唑的醇溶液加入钴盐和PVP的醇溶液后,钴盐的浓度与2-甲基咪唑的浓度比为1:(7~8)。
进一步地,步骤(2)中,钴盐和PVP的醇溶液以及2-甲基咪唑的醇溶液中,醇溶剂分别独立为甲醇、乙醇和乙二醇中的一种以上。
进一步地,步骤(2)中,钴盐为六水合氯化钴或/和六水合硝酸钴。
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夹层中的三维氮掺杂碳骨架结构,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不仅可以容纳并限制从正极溶出的多硫化物,限制其向锂负极的迁移,有效抑制飞梭效应,而且具有储存电解质的功能,保证了锂硫电池在大倍率条件下的良好性能;
(2)三维氮掺杂碳骨架结构中掺杂的氮以及该骨架结构表面上的颗粒中含有的钴具有电催化性能,能够促进充电和放电过程中Li2S的形成和分解,从而能够保证硫的高利用率,提高锂硫电池循环稳定性;
(3)本发明所述夹层的制备过程中,为了避免由于蜜胺泡沫与其表面吸附的ZIF在高温碳化过程收缩比例不一致导致所制备的夹层脆性大,失去柔性回弹能力,所以对蜜胺泡沫原料在特定温度下进行预处理,保证所制备的夹层具有良好的柔性回弹力,以满足在锂硫电池中应用的要求;本发明所述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且易于规模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
图2为基于实施例1中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组装的锂硫电池与传统无夹层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曲线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其中,所述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原材料如无特别说明均能从公开商业途径而得。
以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主要试剂及仪器信息详见表1。
表1
Figure BDA0001993947670000041
以下实施例中锂硫电池的组装及测试:以硫碳纳米管电极片为正极,以金属锂片为负极,电解液由1mol/L的双三氟甲基磺酸酰亚胺锂、0.2mol/L的LiNO3以及体积比为2:1的乙二醇二甲醚与1,3-二氧戊环的混合溶剂组成,将实施例中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置于正极与Celgard隔膜之间,在手套箱中组成CR2025型锂硫电池;采用蓝电测试系统对所组装的锂硫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测试温度为30℃,测试电压区间为1.8V~2.6V。
实施例1
(1)将蜜胺泡沫放入通Ar的管式炉中,以5℃/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400℃,保温2h后冷却,裁剪得到尺寸为2cm×2cm×1mm预处理的蜜胺泡沫;
(2)将24g NaOH溶于120mL蒸馏水中,并在水浴锅中加热至65℃,然后放入预处理的蜜胺泡沫,浸泡30min后用蒸馏水清洗,再置于80℃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24h;
(3)将952mg CoCl2·6H2O和600mg PVP-K30溶解于40mL甲醇中得到制钴盐和PVP的醇溶液,将2.46g 2-甲基咪唑溶于40mL甲醇中得到2-甲基咪唑的醇溶液;先将碱处理后的蜜胺泡沫浸泡到钴盐和PVP的醇溶液中,搅拌12h,然后加入2-甲基咪唑的醇溶液,在0℃下继续搅拌40min,再在室温下静置72h,再用甲醇清洗并在80℃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在蜜胺泡沫上形成ZIF;
(4)将含有ZIF的蜜胺泡沫放入通Ar气的管式炉中,加热至800℃,保温2h后冷却,得到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
由图1中的SEM图可知,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为三维交错骨架结构,该骨架结构是蜜胺泡沫碳化形成的三维氮掺杂碳结构;骨架结构表面上吸附的颗粒均匀分布,此颗粒是ZIF碳化形成的碳钴复合颗粒。由XPS测试可知,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中氮含量为10.63wt%,钴含量为3.07wt%。用手指按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使其下塌,松手后又回弹起来,说明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具有良好的柔性回弹能力。
组装两个锂硫电池,区别仅在于:一个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另一个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两个锂硫电池先在0.1C下循环15周,再在0.5C下继续循环至100周。根据图2的测试结果可知,在前15周0.1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但二者差别相对较小;在15周之后的0.5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明显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其容量衰减率为0.0043%/每周,100周后的容量为588mAh/g。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除了将实施例1步骤(1)中的加热温度由400℃改成300℃,其余步骤及条件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制备得到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
由SEM表征结果可知,本实施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为三维交错骨架结构,该骨架结构是蜜胺泡沫碳化形成的三维氮掺杂碳结构;骨架结构表面上吸附的颗粒均匀分布,此颗粒是ZIF碳化形成的碳钴复合颗粒。由XPS测试可知,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中氮含量为11.5wt%,钴含量为2.37wt%。用手指按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使其下塌,松手后又回弹起来,说明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具有良好的柔性回弹能力。
组装两个锂硫电池,区别仅在于:一个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另一个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两个锂硫电池先在0.1C下循环15周,再在0.5C下继续循环至100周。根据测试结果可知,在前15周0.1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但二者差别相对较小;在15周之后的0.5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明显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其容量衰减率为0.0045%/每周,100周后的容量为577.5mAh/g。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除了将实施例1步骤(1)中的加热温度由400℃改成600℃,其余步骤及条件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制备得到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
由SEM表征结果可知,本实施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为三维交错骨架结构,该骨架结构是蜜胺泡沫碳化形成的三维氮掺杂碳结构;骨架结构表面上吸附的颗粒均匀分布,此颗粒是ZIF碳化形成的碳钴复合颗粒。由XPS测试可知,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中氮含量为10.1wt%,钴含量为3.22wt%。用手指按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使其下塌,松手后又回弹起来,说明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具有良好的柔性回弹能力。
组装两个锂硫电池,区别仅在于:一个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另一个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两个锂硫电池先在0.1C下循环15周,再在0.5C下继续循环至100周。根据测试结果可知,在前15周0.1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但二者差别相对较小;在15周之后的0.5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明显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其容量衰减率为0.0044%/每周,100周后的容量为580.8mAh/g。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除了将实施例1步骤(2)中NaOH的质量由24g改成14.4g,其余步骤及条件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制备得到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
由SEM表征结果可知,本实施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为三维交错骨架结构,该骨架结构是蜜胺泡沫碳化形成的三维氮掺杂碳结构;骨架结构表面上吸附的颗粒均匀分布,此颗粒是ZIF碳化形成的碳钴复合颗粒。由XPS测试可知,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中氮含量为10.75wt%,钴含量为2.68wt%。用手指按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使其下塌,松手后又回弹起来,说明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具有良好的柔性回弹能力。
组装两个锂硫电池,区别仅在于:一个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另一个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两个锂硫电池先在0.1C下循环15周,再在0.5C下继续循环至100周。根据测试结果可知,在前15周0.1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但二者差别相对较小;在15周之后的0.5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明显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其容量衰减率为0.0044%/每周,100周后的容量为576.4mAh/g。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除了将实施例1步骤(2)中NaOH的质量由24g改成38.4g,其余步骤及条件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制备得到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
由SEM表征结果可知,本实施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为三维交错骨架结构,该骨架结构是蜜胺泡沫碳化形成的三维氮掺杂碳结构;骨架结构表面上吸附的颗粒均匀分布,此颗粒是ZIF碳化形成的碳钴复合颗粒。由XPS测试可知,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中氮含量为11.23wt%,钴含量为2.84wt%。用手指按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使其下塌,松手后又回弹起来,说明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具有良好的柔性回弹能力。
组装两个锂硫电池,区别仅在于:一个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另一个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两个锂硫电池先在0.1C下循环15周,再在0.5C下继续循环至100周。根据测试结果可知,在前15周0.1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但二者差别相对较小;在15周之后的0.5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明显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其容量衰减率为0.0046%/每周,100周后的容量为565.6mAh/g。
实施例6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除了将实施例1步骤(3)中的952mg CoCl2·6H2O替换成1.164g CoNO3·6H2O,其余步骤及条件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制备得到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
由SEM表征结果可知,本实施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为三维交错骨架结构,该骨架结构是蜜胺泡沫碳化形成的三维氮掺杂碳结构;骨架结构表面上吸附的颗粒均匀分布,此颗粒是ZIF碳化形成的碳钴复合颗粒。由XPS测试可知,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中氮含量为11.52wt%,钴含量为2.79wt%。用手指按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使其下塌,松手后又回弹起来,说明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具有良好的柔性回弹能力。
组装两个锂硫电池,区别仅在于:一个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另一个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两个锂硫电池先在0.1C下循环15周,再在0.5C下继续循环至100周。根据测试结果可知,在前15周0.1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但二者差别相对较小;在15周之后的0.5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明显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其容量衰减率为0.0044%/每周,100周后的容量为578.85mAh/g。
实施例7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除了将实施例1步骤(3)中所涉及的甲醇替换成乙醇,其余步骤及条件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制备得到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
由SEM表征结果可知,本实施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为三维交错骨架结构,该骨架结构是蜜胺泡沫碳化形成的三维氮掺杂碳结构;骨架结构表面上吸附的颗粒均匀分布,此颗粒是ZIF碳化形成的碳钴复合颗粒。由XPS测试可知,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中氮含量为11.24wt%,钴含量为2.85wt%。用手指按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使其下塌,松手后又回弹起来,说明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具有良好的柔性回弹能力。
组装两个锂硫电池,区别仅在于:一个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另一个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两个锂硫电池先在0.1C下循环15周,再在0.5C下继续循环至100周。根据测试结果可知,在前15周0.1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但二者差别相对较小;在15周之后的0.5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明显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其容量衰减率为0.0045%/每周,100周后的容量为563.75mAh/g。
实施例8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除了将实施例1步骤(3)中所涉及的甲醇替换成乙二醇,其余步骤及条件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制备得到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
由SEM表征结果可知,本实施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为三维交错骨架结构,该骨架结构是蜜胺泡沫碳化形成的三维氮掺杂碳结构;骨架结构表面上吸附的颗粒均匀分布,此颗粒是ZIF碳化形成的碳钴复合颗粒。由XPS测试可知,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中氮含量为11.08wt%,钴含量为2.97wt%。用手指按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使其下塌,松手后又回弹起来,说明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具有良好的柔性回弹能力。
组装两个锂硫电池,区别仅在于:一个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另一个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两个锂硫电池先在0.1C下循环15周,再在0.5C下继续循环至100周。根据测试结果可知,在前15周0.1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但二者差别相对较小;在15周之后的0.5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明显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其容量衰减率为0.0048%/每周,100周后的容量为535.6mAh/g。
实施例9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除了将实施例1步骤(3)中的952mg CoCl2·6H2O和2.46g 2-甲基咪唑分别替换成476mg CoCl2·6H2O和1.23g 2-甲基咪唑,其余步骤及条件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制备得到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
由SEM表征结果可知,本实施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为三维交错骨架结构,该骨架结构是蜜胺泡沫碳化形成的三维氮掺杂碳结构;骨架结构表面上吸附的颗粒均匀分布,此颗粒是ZIF碳化形成的碳钴复合颗粒。由XPS测试可知,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中氮含量为12.09wt%,钴含量为2.34wt%。用手指按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使其下塌,松手后又回弹起来,说明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具有良好的柔性回弹能力。
组装两个锂硫电池,区别仅在于:一个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另一个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两个锂硫电池先在0.1C下循环15周,再在0.5C下继续循环至100周。根据测试结果可知,在前15周0.1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但二者差别相对较小;在15周之后的0.5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明显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其容量衰减率为0.0048%/每周,100周后的容量为530.38mAh/g。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除了将实施例1步骤(3)中的952mg CoCl2·6H2O和2.46g 2-甲基咪唑分别替换成1.904g CoCl2·6H2O和4.92g 2-甲基咪唑,其余步骤及条件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制备得到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
由SEM表征结果可知,本实施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为三维交错骨架结构,该骨架结构是蜜胺泡沫碳化形成的三维氮掺杂碳结构;骨架结构表面上吸附的颗粒均匀分布,此颗粒是ZIF碳化形成的碳钴复合颗粒。由XPS测试可知,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中氮含量为9.58wt%,钴含量为4.24wt%。用手指按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使其下塌,松手后又回弹起来,说明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具有良好的柔性回弹能力。
组装两个锂硫电池,区别仅在于:一个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另一个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两个锂硫电池先在0.1C下循环15周,再在0.5C下继续循环至100周。根据测试结果可知,在前15周0.1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但二者差别相对较小;在15周之后的0.5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明显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其容量衰减率为0.0045%/每周,100周后的容量为575.85mAh/g。
实施例11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除了将实施例1步骤(3)中PVP-K30的质量由600mg改成400mg,其余步骤及条件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制备得到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
由SEM表征结果可知,本实施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为三维交错骨架结构,该骨架结构是蜜胺泡沫碳化形成的三维氮掺杂碳结构;骨架结构表面上吸附的颗粒均匀分布,此颗粒是ZIF碳化形成的碳钴复合颗粒。由XPS测试可知,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中氮含量为12.08wt%,钴含量为2.61wt%。用手指按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使其下塌,松手后又回弹起来,说明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具有良好的柔性回弹能力。
组装两个锂硫电池,区别仅在于:一个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另一个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两个锂硫电池先在0.1C下循环15周,再在0.5C下继续循环至100周。根据测试结果可知,在前15周0.1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但二者差别相对较小;在15周之后的0.5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明显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其容量衰减率为0.0047%/每周,100周后的容量为535.4mAh/g。
实施例1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除了将实施例1步骤(3)中PVP-K30的质量由600mg改成800mg,其余步骤及条件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制备得到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
由SEM表征结果可知,本实施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为三维交错骨架结构,该骨架结构是蜜胺泡沫碳化形成的三维氮掺杂碳结构;骨架结构表面上吸附的颗粒均匀分布,此颗粒是ZIF碳化形成的碳钴复合颗粒。由XPS测试可知,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中氮含量为9.24wt%,钴含量为3.15wt%。用手指按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使其下塌,松手后又回弹起来,说明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具有良好的柔性回弹能力。
组装两个锂硫电池,区别仅在于:一个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另一个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两个锂硫电池先在0.1C下循环15周,再在0.5C下继续循环至100周。根据测试结果可知,在前15周0.1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但二者差别相对较小;在15周之后的0.5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明显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其容量衰减率为0.0046%/每周,100周后的容量为555.4mAh/g。
实施例1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除了将实施例1步骤(3)中2-甲基咪唑的质量由2.46g改成1.64g,其余步骤及条件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制备得到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
由SEM表征结果可知,本实施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为三维交错骨架结构,该骨架结构是蜜胺泡沫碳化形成的三维氮掺杂碳结构;骨架结构表面上吸附的颗粒均匀分布,此颗粒是ZIF碳化形成的碳钴复合颗粒。由XPS测试可知,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中氮含量为10.05wt%,钴含量为3.69wt%。用手指按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使其下塌,松手后又回弹起来,说明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具有良好的柔性回弹能力。
组装两个锂硫电池,区别仅在于:一个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另一个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两个锂硫电池先在0.1C下循环15周,再在0.5C下继续循环至100周。根据测试结果可知,在前15周0.1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但二者差别相对较小;在15周之后的0.5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明显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其容量衰减率为0.0045%/每周,100周后的容量为522.6mAh/g。
实施例14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除了将实施例1步骤(3)中2-甲基咪唑的质量由2.46
g改成3.28g,其余步骤及条件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制备得到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
由SEM表征结果可知,本实施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为三维交错骨架结构,该骨架结构是蜜胺泡沫碳化形成的三维氮掺杂碳结构;骨架结构表面上吸附的颗粒均匀分布,此颗粒是ZIF碳化形成的碳钴复合颗粒。由XPS测试可知,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中氮含量为9.38wt%,钴含量为3.73wt%。用手指按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使其下塌,松手后又回弹起来,说明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具有良好的柔性回弹能力。
组装两个锂硫电池,区别仅在于:一个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另一个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两个锂硫电池先在0.1C下循环15周,再在0.5C下继续循环至100周。根据测试结果可知,在前15周0.1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但二者差别相对较小;在15周之后的0.5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明显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其容量衰减率为0.0046%/每周,100周后的容量为547.02mAh/g。
实施例15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除了将实施例1步骤(4)中的加热温度由800℃改成750℃,其余步骤及条件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制备得到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
由SEM表征结果可知,本实施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为三维交错骨架结构,该骨架结构是蜜胺泡沫碳化形成的三维氮掺杂碳结构;骨架结构表面上吸附的颗粒均匀分布,此颗粒是ZIF碳化形成的碳钴复合颗粒。由XPS测试可知,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中氮含量为12.8wt%,钴含量为2.86wt%。用手指按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使其下塌,松手后又回弹起来,说明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具有良好的柔性回弹能力。
组装两个锂硫电池,区别仅在于:一个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另一个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两个锂硫电池先在0.1C下循环15周,再在0.5C下继续循环至100周。根据测试结果可知,在前15周0.1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但二者差别相对较小;在15周之后的0.5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明显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其容量衰减率为0.0044%/每周,100周后的容量为579.6mAh/g。
实施例16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除了将实施例1步骤(4)中的加热温度由800℃改成1000℃,其余步骤及条件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制备得到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
由SEM表征结果可知,本实施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为三维交错骨架结构,该骨架结构是蜜胺泡沫碳化形成的三维氮掺杂碳结构;骨架结构表面上吸附的颗粒均匀分布,此颗粒是ZIF碳化形成的碳钴复合颗粒。由XPS测试可知,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中氮含量为8.54wt%,钴含量为3.95wt%。用手指按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使其下塌,松手后又回弹起来,说明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具有良好的柔性回弹能力。
组装两个锂硫电池,区别仅在于:一个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另一个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两个锂硫电池先在0.1C下循环15周,再在0.5C下继续循环至100周。根据测试结果可知,在前15周0.1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但二者差别相对较小;在15周之后的0.5C倍率下,含有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循环性能明显优于不含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锂硫电池,其容量衰减率为0.0048%/每周,100周后的容量为573.5mAh/g。
对比例1
(1)将24g NaOH溶于120mL蒸馏水中,并在水浴锅中加热至65℃,然后加入尺寸为2.5cm×2.5cm×1.25mm的蜜胺泡沫,浸泡30min后用蒸馏水清洗,再置于80℃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24h;
(2)将952mg CoCl2·6H2O和600mg PVP-K30溶解于40mL甲醇中得到制钴盐和PVP的醇溶液,将2.46g 2-甲基咪唑溶于40mL甲醇中得到2-甲基咪唑的醇溶液;先将碱处理后的蜜胺泡沫浸泡到钴盐和PVP的醇溶液中,搅拌12h,然后加入2-甲基咪唑的醇溶液,在0℃下继续搅拌40min,再在室温下静置72h,再用甲醇清洗并在80℃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在蜜胺泡沫上形成ZIF;
(3)将含有ZIF的蜜胺泡沫放入通Ar气的管式炉中,加热至800℃,保温2h后冷却,得到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
由SEM表征结果可知,本对比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三维骨架结构遭到部分破坏;而且用手指按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在下塌的过程会发生脆裂,从而失去弹性,松手后无法回弹起来,则该对比例所制备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不能作为夹层应用于锂硫电池。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层由三维骨架结构及其表面吸附的颗粒组成;
所述三维骨架结构是蜜胺泡沫通过碳化得到的三维氮掺杂碳结构;
所述颗粒是ZIF通过碳化得到的碳钴复合颗粒;
其中,氮掺杂的质量分数为5%~30%,钴吸附的质量分数为1%~20%。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步骤如下,
(1)将蜜胺泡沫在惰性气体或氮气气氛中加热至300℃~600℃,保温1h~5h后冷却,得到预处理的蜜胺泡沫;
(2)先将预处理的蜜胺泡沫置于碱溶液中进行表面粗糙化处理,并清洗、干燥,然后浸入钴盐和PVP的醇溶液中,搅拌不少于6h,再加入2-甲基咪唑的醇溶液并在-5℃~10℃下继续搅拌30min~1h,随后再在室温下静置24h以上,在蜜胺泡沫上形成ZIF;
(3)将含有ZIF的蜜胺泡沫在惰性气体或氮气气氛下加热至750℃~1000℃,保温1h~5h后冷却,得到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
其中,钴盐和PVP的醇溶液中,钴盐的浓度为0.05mol/L~0.2mol/L,PVP的浓度为10g/L~20g/L;2-甲基咪唑的醇溶液加入钴盐和PVP的醇溶液后,钴盐的浓度与2-甲基咪唑的浓度比为1:(5~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以1℃/min~5℃/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300℃~60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在370℃~450℃下保温2h~3h。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蜜胺泡沫置于浓度为3mol/L~8mol/L的NaOH溶液中,在40℃~80℃下浸泡30min~60min使其表面粗糙化。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钴盐和PVP的醇溶液中,钴盐的浓度为0.1mol/L~0.16mol/L。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PVP的浓度为14g/L~16g/L。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2-甲基咪唑的醇溶液加入钴盐和PVP的醇溶液后,钴盐的浓度与2-甲基咪唑的浓度比为1:(7~8)。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钴盐和PVP的醇溶液中的醇溶剂为甲醇、乙醇和乙二醇中的一种以上,2-甲基咪唑的醇溶液中的醇溶剂为甲醇、乙醇和乙二醇中的一种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钴盐和PVP的醇溶液中,钴盐为六水合氯化钴或/和六水合硝酸钴。
CN201910189477.1A 2019-03-13 2019-03-13 一种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97682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89477.1A CN109768266B (zh) 2019-03-13 2019-03-13 一种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89477.1A CN109768266B (zh) 2019-03-13 2019-03-13 一种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68266A CN109768266A (zh) 2019-05-17
CN109768266B true CN109768266B (zh) 2020-11-10

Family

ID=66458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89477.1A Active CN109768266B (zh) 2019-03-13 2019-03-13 一种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682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10820B (zh) * 2019-09-24 2021-12-03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基于蜜胺泡绵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多孔炭柔性自支撑电极的制备方法
CN111180705B (zh) * 2020-01-07 2021-06-29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具有超低自放电的锂硫电池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03658A (zh) * 2020-03-04 2020-07-10 南昌大学 一种具有电催化功能隔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CN112670669B (zh) * 2020-12-23 2023-05-05 华南农业大学 氮掺杂碳包覆Co和/或Co3ZnC复合材料在制备锂硫电池隔膜中的应用
CN113381120B (zh) * 2021-06-11 2022-07-12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氮掺杂黏土矿物负载钴杂化材料改性锂-硫电池隔膜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82218A (zh) * 2017-07-18 2017-12-15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三维空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电化学储能器件中的应用
CN107768652A (zh) * 2017-10-25 2018-03-06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中微双孔金属氧化物或尖晶石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11723A (zh) * 2018-04-03 2018-09-07 中南大学 一种锰酸钴/nc/s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作为锂硫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应用
CN108620125A (zh) * 2018-04-26 2018-10-09 江南大学 一种具有高催化降解活性的氮化碳复合物的制法
CN108767247A (zh) * 2018-07-02 2018-11-06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碳基金属有机框架mof化合物衍生材料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9046279A (zh) * 2018-08-02 2018-12-21 南京理工大学 三聚氰胺@zif-67改性海绵吸油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92985A (zh) * 2018-08-21 2019-01-11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zif-9基多孔碳/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22325B (zh) * 2015-02-27 2017-04-19 清华大学 一种三维宏观体多孔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剂及其制备与应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82218A (zh) * 2017-07-18 2017-12-15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三维空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电化学储能器件中的应用
CN107768652A (zh) * 2017-10-25 2018-03-06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中微双孔金属氧化物或尖晶石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11723A (zh) * 2018-04-03 2018-09-07 中南大学 一种锰酸钴/nc/s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作为锂硫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应用
CN108620125A (zh) * 2018-04-26 2018-10-09 江南大学 一种具有高催化降解活性的氮化碳复合物的制法
CN108767247A (zh) * 2018-07-02 2018-11-06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碳基金属有机框架mof化合物衍生材料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9046279A (zh) * 2018-08-02 2018-12-21 南京理工大学 三聚氰胺@zif-67改性海绵吸油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92985A (zh) * 2018-08-21 2019-01-11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zif-9基多孔碳/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emoval of hazardous organics from water using metal-organicframeworks (MOFs): Plausible mechanisms for selective adsorptions;Zubair Hasan, Sung Hwa Jhung;《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51231;全文 *
Synthesis of condensed C-PDA/g-C3N4 composites with;Fang He, Gang Chen,etc;《the J. Mater. Chem. A》;20151231;全文 *
蜜胺纤维的研究进展;李洁等;《合成纤维工业》;20190215;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68266A (zh) 2019-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68266B (zh) 一种氮钴共催化的三维氮掺杂碳夹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55545B (zh) 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多孔碳/硫复合材料、电池正极材料、锂硫电池及其应用
CN110085813B (zh) 一种硬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KR20190121872A (ko) 탄소 - 셀레늄 복합체의 제조 방법 및 용도
CN109346702B (zh) 一种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808092B (zh) 一种活性电解液及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3054183A (zh) 一种CoNi双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碳硫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1646459A (zh) 一种硼掺杂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2850708A (zh) 高比表面积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9286002B (zh) 一种千层树皮生物质碳负载红磷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17444A (zh) 碳包覆硫化钴正极材料、制备方法、正极及铝离子电池
CN115377412A (zh) 高导电性普鲁士蓝类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0577204A (zh) N/o共掺杂硬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钾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CN110492099B (zh) 一种层状聚阴离子正极材料、制备方法、钾离子电池正极、钾离子电池及应用
CN110474094B (zh) 一种基于混合电极的钾双离子电容电池
CN107425181A (zh) 一种氧化锰/淀粉基硬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2290025B (zh) 一种基于碳化海带的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锂硫电池
CN114975957A (zh) 一种硫/葡萄糖介孔碳球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54177A (zh) 一种高容量/高首效的红磷-分子筛模板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12436101A (zh) 一种锂硫电池用柔性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2520721A (zh) 一种Sn4P3-N掺杂多孔碳的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2290026A (zh) 一种基于碳化豆腐的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锂硫电池
KR101321523B1 (ko) NaOH의 화학적 활성화에 의한 커패시터 전극용 활성탄 및 이를 이용한 커패시터
CN112086629A (zh) 一种Si@C/ZnNb2O6负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4899374B (zh) 一种锂硫电池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