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89408A - 交通工具的空气喷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的空气喷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89408A
CN109689408A CN201780055480.3A CN201780055480A CN109689408A CN 109689408 A CN109689408 A CN 109689408A CN 201780055480 A CN201780055480 A CN 201780055480A CN 109689408 A CN109689408 A CN 1096894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air
crossflow
connecting rod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54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89408B (zh
Inventor
里卡德·斯塔克
克里斯蒂安·齐鲁莱夫斯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6894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894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894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894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1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pivoting shut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64Details of hin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 B60H2001/3478Details of actuators acting on additional damper do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空气喷嘴设备、一种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和一种交通工具。空气喷嘴设备包括壳体(11),壳体(11)限定内部容积并且具有位于一侧的空气入口(12)、位于第二侧的空气排放开口(14)以及穿过壳体(11)用于在空气入口与空气排放开口之间输送空气流的气流通道(18),设备(10)还包括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和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所述壳体并构造成调节气流的竖向方向,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具有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所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所述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以间隔开的方式设置,如在横向方向(Y)上所见,并且独立地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所述壳体并构造成调节气流的横向方向,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与所述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之间的隔板(70),所述隔板适于对沿着横向方向(Y)的气流进行限制,并且,所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包括第一部分(32a)和第二部分(32b),这两部分分别独立地且操作性地连接到所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所述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空气喷嘴设备能够以有效且简单的方式排放和分配空气。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的空气喷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的空气喷嘴设备。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空气喷嘴设备的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诸如仪表板、门饰板、扶手、中心控制台、后座椅控制台等。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具有空气喷嘴设备的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的交通工具。
本发明可以设置在仪表板、门饰板、后座椅控制台等中。特别地,本发明可以设置在后座椅控制台中并且适于为成排的后座椅控制台排放和分配空气。虽然本发明将针对汽车进行描述,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特定交通工具,但是也可以安装在其他类型的交通工具中,诸如小型货车、休闲交通工具、越野交通工具、卡车、公共汽车等。
背景技术
在空气阀和通风系统领域,越来越需要改进部件的坚固性和操作。交通工具的通风系统越来越复杂,因为对这种系统的控制程度的要求提高。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HVAC)系统通常用于控制交通工具中的环境,使得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均保持操作者设定的期望的内部状况。交通工具空气通风系统通常连接到一个或多个空气阀、通风口、喷嘴等,以便排放交通工具的舱室内的气流。在许多系统中,通风系统经由空气管道连接到空气阀。此外,空气阀通常安装在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诸如仪表板)中,并且从而限定了通风系统与交通工具的舱室之间的接口。
根据交通工具中乘客的意愿,空气阀可以在水平方向和/或在竖向方向上调节,以便从空气阀在不同方向上排放空气。在WO2008/077655A1中公开了空气喷嘴的一个实例,在该空气喷嘴中设置了圆锥形空气导引构件以导引来自空气出口开口的气流。另外,空气喷嘴包括滑块和在滑块上形成的用于覆盖空气入口开口的塞子。滑块可以在设备的轴向方向上进一步移动,以通过塞子打开和关闭空气入口开口。滑块设置有操纵器,该操纵器可在轴向方向上移动并围绕滑块的纵向轴线旋转。然而,由于对构成设备和系统的部件的重量和大小降低的需求增加,通常需要在设备提供的功能与空气喷嘴设备的大小之间保持平衡。
尽管在该领域中有所努力,但仍需要一种改进的空气喷嘴设备,该空气喷嘴设备能够满足针对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中的大小和可用空间的要求,特别是关于后座椅控制台的要求,同时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调节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总体目的是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的多功能空气喷嘴设备,该空气喷嘴设备是用户友好的,还是紧凑和稳健的。特别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以有效且简单的方式将空气排放和分配到交通工具的成排的后座椅的空气喷嘴设备。
通过如所附独立权利要求中所限定的交通工具的空气喷嘴设备来实现下面将变得显而易见的该目的和其它目的。在相关的从属权利要求中叙述了一些示例实施方式和另外的可选特征的细节。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交通工具的空气喷嘴设备,该空气喷嘴设备包括壳体,该壳体限定内部容积并且具有位于一侧的空气入口、位于第二侧的空气排放开口以及穿过该壳体用于在空气入口与空气排放开口之间输送空气流的气流通道。
该设备还包括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竖向气流导引装置和横向气流导引装置,该竖向气流导引装置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壳体并构造成调节气流的竖向方向,该横向气流导引装置具有第一横向气流模块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第一横向气流模块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间隔开地设置,如在横向方向Y上所见,并且独立地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壳体并构造成调节气流的横向方向。此外,该设备包括设置在第一横向气流模块与第二横向气流模块之间的隔板。隔板适于对沿着横向方向Y的气流进行限制。
另外,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这两部分分别独立地且操作性地连接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此外,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任一者构造成允许手动操作该竖向气流调节装置,同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还构造成允许分别手动操作该第一横向气流模块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
以这种方式,可以提供一种具有如上所述允许至少在横向方向上的气流的改进的分配和调节的构造的多功能空气喷嘴设备。在横向方向上的气流的改进的分配和调节对于交通工具的后座椅来说特别有用,因为空气喷嘴设备通常安装在后座椅控制台或过道控制台中,即安装在交通工具的中心。
通过将隔板设置在横向气流导引装置的第一横向气流模块与第二横向气流模块之间的构造,以及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的设置,与迄今已知的气流设备相比,为给定大小的设备提供气流在横向方向上的优化分配。平衡该效果和功能与设备的大小的需求对于安装在交通工具的过道控制台(或后座椅控制台)中的构造成将空气排放并分配到成排的后座椅的设备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过道控制台内的空间是有限的,而过道控制台的位置通常是固定的,即邻近交通工具的地板。
空气喷嘴设备是紧凑且稳健的,其意义在于设备可以安装在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诸如后座椅控制台、过道控制台等中,而不需要对控制台进行任何进一步的修改,而不是提供设备的空间,并且不需要单独的用户致动机构的任何进一步安装,因为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直接连接到设备的一部分并且能够由用户以方便的方式进行操纵,从而通过在纵向、横向和/或竖向方向上移动该机构来实现调节和/或调整。
此外,该设备还有助于在竖向方向上气流的独立调节、在横向方向上气流的独立调节以及可选地气流水平的独立调节。
由于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这两部分独立地且操作性地连接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因此可以对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中的单个调节进行微调,而不危害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中的另一个模块的气流方向,以及使得能够经由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中的任一模块进行竖向气流的独立调节。
此外,通过该设备的构造,可以沿横向方向在两个方向上移动第一横向气流模块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中的每一者,从而在用户需要时提供朝向例如后座椅的某个区域的增加的空气流。
此外,据信,与其他交通工具气流设备相比,根据示例实施方式的设备制造起来不太复杂,因此制造成本通常较低。
通常,隔板是从壳体内部上表面延伸到壳体内部下表面的基本上竖向的长型构件。举例来说,隔板由气密材料,诸如塑料材料、薄金属材料等制成。举例来说,隔板由一长度L限定,该长度L在水平方向X上从由第一横向气流模块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的可枢转连接部限定的位置延伸到壳体并朝向竖向气流调节装置延伸。
在一个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横向气流模块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中的每一者包括一组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这些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在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对应的部分移动时可在横向最外侧的位置之间以可枢转的方式移动,并且每组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的至少一个空气导引元件构造成:当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对应的部分背离隔板移动到最外侧位置时,该至少一个空气导引元件与隔板建立基本上气密的接触。
通常,尽管不严格要求,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的第一部分通过第一连杆组件操作性地连接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以及第二部分通过第二连杆组件连接到第二横向气流模块。
在一个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分别在一端处操作性地连接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且还构造成限定通道或凹槽以容纳对应的横向气流模块的引导构件的一部分。另外,通道或凹槽至少部分地在纵向方向X上延伸,以允许对应的连杆组件沿着纵向方向X移动,而与竖向气流导引装置的位置和横向气流导引装置的位置无关,而竖向气流导引装置的第一横向气流模块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的调节是分别通过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在横向方向Y上的移动来实现的。
在一个示例实施方式中,竖向气流导引装置包括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第一模块构造成沿纵向方向X相对于所述第二模块移动。此外,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到第一模块并且构造成可根据用户的操作而沿横向方向Y相对于第一模块移动。举例来说,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可在竖向气流导引装置的第一模块上的最外侧横向位置之间移动。
在一个示例实施方式中,该设备还包括构造成调节气流的关闭机构。
在一个示例实施方式中,该设备还包括第三可移动连杆组件,其中该第三可移动连杆组件操作性地连接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并且构造成通过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沿着纵向方向X的移动而经由关闭机构来实现气流的调节。
举例来说,第三连杆组件经由竖向气流导引装置的第一模块操作性地连接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并且构造成通过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和第一模块沿着纵向方向X的移动而经由关闭机构来实现气流的调节。
通常,第三连杆组件构造成当第三连杆组件沿纵向方向X移动时调节关闭机构的位置,并且还构造成:如在纵向方向X上所见,当在横向方向Y和/或竖向方向Z上对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中的任一者进行调节时保持在适当位置。
在一个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杆组件包括连接到壳体的引导构件和可移动的连杆构件。连杆构件适于在第一端处与第三连杆组件的引导构件配合作用,并在第二端处与关闭机构配合作用,使得竖向气流导引装置的第一模块的移动转换成第三连杆组件的连杆构件的沿着纵向方向X的移动,以通过关闭机构实现气流的调节。
在一个示例实施方式中,竖向气流导引装置还包括用于连接竖向气流导引装置的所述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的互连构件。
通常,竖向气流导引装置构造成在竖向方向Z上对气流进行调节,以及横向气流导引装置构造成在横向方向Y上对气流进行调节。
通过操纵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用户能够通过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沿竖向方向Z的移动来独立地调节竖向气流导引装置、通过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的第一部分和第一连杆组件沿着横向方向Y的移动来独立地调节横向气流导引装置的第一横向气流模块、通过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的第二部分和第二连杆组件沿着横向方向Y的移动来独立地调节横向气流导引装置的第二横向气流模块、以及通过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和第三连杆组件沿纵向方向X的移动而经由关闭机构来独立地对气流进行调节。
当设备包括关闭机构时,设备提供空气喷嘴设备,该空气喷嘴设备能够在横向气流导引装置和竖向气流调节装置的所有可用位置中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对气流进行调节。换句话说,可以独立于空气调节机构即关闭机构的位置来控制竖向气流调节和横向气流调节。
此外,设备的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将空气喷嘴设备安装在圆形截面壳体或矩形截面壳体中的可能性。为此,该设备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既紧凑又稳健,同时允许经由可从设备的外部操作的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实现的集成的推/拉功能。
在一个示例实施方式中,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到竖向气流导引装置的第一模块并构造成可根据用户的操作而沿纵向方向X和横向方向Y移动。通常,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也构造成围绕横向轴线枢转以便调节竖向气流导引装置。因此,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也构造成可在竖向方向Z上移动。
作为实例,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到竖向气流调节装置并可根据用户的操作而沿纵向方向X和横向方向Y移动。
在一个示例实施方式中,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到竖向气流导引装置,以允许根据用户的操作而沿纵向方向X和横向方向Y操作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而与竖向气流导引装置的位置无关,同时竖向气流导引装置的调节是通过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在竖向方向Z上的移动,通常是指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围绕横向轴线的旋转实现的。
在一个示例实施方式中,如在横向方向Y上所见,第一连杆组件以与第二连杆组件间隔开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在示例实施方式中,关闭机构构造成当第三连杆组件在纵向方向上移动时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移动,该打开位置限定气流通道中的气流的通路,该闭合位置限定抵靠(或与)壳体的内表面基本上气密的构造,。
换句话说,当第三连杆组件在纵向方向X上移动时,关闭机构通常可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操作,在打开位置,来自关闭机构上游的基本上所有的空气都穿过关闭机构,在闭合位置,关闭机构与壳体的内表面形成气密的构造。
在示例实施方式中,关闭机构连接到壳体。作为实例,关闭机构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壳体。关闭机构可以通过在关闭机构与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延伸的旋转设置的支撑构件而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壳体。通常,关闭机构经由至少一个枢转连接部连接到壳体,该至少一个枢转连接部构造成允许所述关闭机构围绕一个或多个横向枢转轴线枢转。
在示例实施方式中,关闭机构包括一组叶片,该组叶片可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移动,在打开位置,该组叶片形成气流通道中的气流的通路,在闭合位置,该组叶片适于形成抵靠(或与)壳体的内表面基本上气密的构造。
通常,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能够经由第三连杆组件和竖向气流导引装置的第一模块沿纵向方向X的移动来打开/闭合关闭机构。
在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适于相对于彼此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通常,尽管不严格要求,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适于可相对于彼此分离。举例来说,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横向方向上可相对于彼此移动。通常,尽管不严格要求,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至少在横向方向上可相对于彼此分离。
因此,在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提供了包括可分离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独立地且操作性地连接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诸如仪表板、门饰板、扶手、过道控制台、中心控制台、后座椅控制台等,其中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包括根据如以上关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即与空气喷嘴设备有关的方面)所提到的示例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示例实施方式和/或方面的空气喷嘴设备。
在一个示例实施方式中,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是后座椅控制台,其中空气喷嘴设备适于为交通工具的成排的后座椅排放和分配空气。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交通工具,该交通工具包括根据如以上关于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和/或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即与空气喷嘴设备有关的方面)所提到的示例实施方式和/或方面中的任一者的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
术语“操作性地连接”意指部件相对于另一部件是可操作的。
当研究所附权利要求和以下描述时,本发明的另外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本领域技术人员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组合本发明的不同特征以产生除了下面描述的那些实施方式之外的实施方式。作为实例,可以将竖向气流导引装置和横向气流导引装置提供成整体式气流调节组件。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各种示例实施方式(包括其特定的特征和示例优点),将从以下说明性和非限制性的详细描述以及随附附图中容易地理解,在随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的空气喷嘴设备的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其中空气喷嘴设备处于组装构造;
图2a和图2b是图1中的空气喷嘴设备的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局部部分的等轴侧视图,其中空气喷嘴设备处于组装构造;
图2c是图1和图2a到图2b中的空气喷嘴设备的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分解图;
图3示出了处于操作状态的空气喷嘴设备的第一示例实施方式,其中用于调节气流的关闭机构处于打开位置,用于在竖向方向Z上调节气流的竖向气流调节装置处于标称位置,以及包括在横向方向Y上调节气流的两个气流模块的横向气流导引装置被相应地调节至两个外部横向位置中;
图4a至图4d是沿XY平面的剖视图,示出了处于各种操作状态的空气喷嘴设备的第一示例实施方式,其中用于调节气流的关闭机构处于打开位置,用于在竖向方向Z上调节气流的竖向气流调节装置处于标称位置,以及包括在横向方向Y上调节气流的两个气流模块的横向气流导引装置被调节至各种横向位置中;
图5是沿XZ平面的剖视图,示出了空气喷嘴设备的第一示例实施方式,其中用于调节气流的关闭机构处于打开位置,用于在竖向方向Z上调节气流的竖向气流调节装置处于外部第二(上部)位置,以及横向气流导引装置处于标称位置;
图6a-图6c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实施方式的空气喷嘴设备的竖向气流导引装置的另外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随附附图在下文中更全面地描述本发明,其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本文所阐述的实施方式;而是,为了透彻和完整的目的而提供了这些实施方式。在整个说明书中,相似的附图标记指代相似的元件。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并且某些特征可能被夸大以便更好地说明和解释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现在特别地参考图1和图2a-图2c,示出了待安装在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中的交通工具空气喷嘴设备,该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呈交通工具(诸如汽车)的后座椅控制台的构型。因此,交通工具的舱室设置有根据示例实施方式的空气喷嘴设备,如下文所述。因此,交通工具1(未示出)包括设置有空气喷嘴设备10的呈后座椅控制台100(未示出)的构型的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举例来说,设备10在此适于为交通工具的成排的后座椅排放和分配空气。下面参考图1、图2a-图2c、图3-图6更详细地描述空气喷嘴设备10。交通工具1以汽车的构型提供。此外,后座椅控制台100设置在汽车的交通工具的舱室中。后座椅控制台的设置、部件和功能在本领域中是公知的,并且因此本文不再进一步描述。此外,应该容易理解的是,后座椅控制台仅是多个不同的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的一个实例,并且因此可以将本发明安装并设置在其他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中,诸如在仪表板、门饰板、扶手、地板控制台的后端、B柱、过道控制台等中。此外,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可以设置并安装在任何类型的交通工具(诸如卡车、公共汽车等)中。
现在转到图1和图2a至图2c,示出了交通工具的空气喷嘴设备的示例实施方式。图1是根据示例实施方式的设备的透视图,而图2a和图2b是空气喷嘴设备的示例实施方式的局部部分的等轴侧视图。在图1和图2a至图2b中,空气喷嘴设备处于组装构型,而图2c示出了空气喷嘴设备的示例实施方式的部件的分解视图,即设备的拆散构造。
在该示例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2c所示,空气喷嘴设备10包括限定内部容积的壳体11。内部容积可以具有在X、Y和Z方向上延伸的内表面。因此,壳体在此由内表面限定。内表面通常环绕延伸通过壳体11的气流通道18的至少一部分(参见例如图2a和图4a至图4d)。该示例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具有沿着纵向(水平)方向X的延伸、沿着横向方向Y的延伸以及沿着竖向方向Z的延伸。该设备通常以水平取向安装在交通工具中。应该容易理解的是,这些方向仅是为了便于理解而提供的,并且当设备以基本上平面的构造安装在交通工具中时,这些方向指的是设备和壳体的方向。换句话说,当设备(和壳体)安装在成角度的位置时,在构造中方向可能不是基本上水平的和竖向的。可替代地,设备可以以基本上竖向的取向安装在交通工具中。这样,当设备基本上平面地安装在交通工具中时,这些方向应被解释为指的是设备和气流的方向。在该示例实施方式中,壳体的形状是具有基本上矩形形状的截面的三维形状。通常,在xy平面、xz平面和yz平面中的任一者中看到的截面类似于矩形的形状。然而,可以想到其他形状,诸如具有圆形截面的三维形状,即圆柱体。甚至可能的是,壳体的形状以碗的构型提供。
在如本文图中所示的所有示例实施方式中,壳体具有位于一侧64的空气入口12,位于第二侧62的空气排放开口14,以及穿过壳体11用于在空气入口12与空气排放开口14之间输送空气流的气流通道18。空气入口通常连接到空气管道(未示出),该空气管道连接到例如空气通风系统、空气调节系统、空气加热系统等。因此,空气喷嘴设备可以被认为是空气通风系统(或空气调节系统或空气加热系统)与交通工具的舱室之间的接口。因此,如在纵向方向X上所见,空气入口12设置在空气排放开口14的上游。换句话说,如在纵向方向X上所见,空气排放开口设置在空气入口12的下游。
空气入口12构造成从空气管道(未示出)接收空气。空气排放开口14构造成将空气排放到交通工具的舱室中。为了进一步增强进入交通工具的舱室中的空气的分配,第二侧62处的壳体可以在XY平面和XZ平面中设置有类似于喇叭的截面形状,如图4a-图4d所示。换句话说,空气排放开口14可以成形为喇叭形。气流通道18构造成将气流输送通过壳体11。
如将从本文的描述中容易地理解的,空气喷嘴设备构造成分配和导引交通工具的舱室内的气流。另外,空气喷嘴设备构造成调节空气的水平,如下文所述。
此外,设备10还包括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壳体11并构造成调节气流的竖向方向的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4、以及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如图1和图2a-图2c所示。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包括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进一步间隔开地设置,如在横向方向Y上所见。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中的每一者独立地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壳体并构造成调节气流的横向方向,如在下文进一步描述的。因此,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壳体并且构造成调节气流的方向。类似地,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壳体并且构造成调节气流的方向。
下面将描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其他细节。
再次转向图2a-图2c,该设备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与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之间的隔板70。隔板70适于对沿着横向方向Y的气流进行限制,例如,该横向方向Y由图4a-图4d中的箭头示意性地示出。举例来说,隔板70是从壳体内部上表面11a延伸到壳体内部下表面11b的基本上竖向的长型构件。在该实例中,隔板是壳体的分离部分。隔板可以例如以合适的方式胶合或连接到壳体。然而,隔板同样可以是壳体的一体部分。此外,隔板70在此由一长度L限定,该长度L在水平方向X上从由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的可枢转连接部限定的至少一个位置延伸到壳体并朝向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延伸。然而,隔板通常以大于长度L的长度L1延伸。换句话说,例如如图2a-图2c、图3和图4a-图4d所示,在一些实例中,隔板70可以由一长度L1限定,该长度L1在水平方向X上从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的可枢转连接部的上游的位置延伸到壳体并朝向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延伸。
现在再次转到图2a-图2c和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该机构32包括第一部分32a和第二部分32b,这两部分分别独立地且操作性地连接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换句话说,第一部分32a独立地且操作性地连接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而第二部分32b独立地且操作性地连接到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
此外,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第一部分32a和第二部分32b中的任一者构造成允许手动操作该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同时第一部分32a和第二部分32b还构造成分别允许手动操作该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
在该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32a和第二部分32b可以相对于彼此移动。通常,尽管不严格要求,第一部分32a和第二部分32b可以相对于彼此分离。举例来说,第一部分32a和第二部分32b可以在横向方向Y上相对于彼此移动。通常,尽管不严格要求,第一部分32a和第二部分32b可以至少在横向方向上相对于彼此分离。此外,在该实例中,第一部分32a是与第二部分32b分离的部件。
通过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以上构造,第一部分32a和第二部分32b适于都可以沿横向方向Y独立地移动以及可以沿横向方向Y部分共同地移动。
如图2a-图2c、图3和图4a-图4d所示,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中的每一者包括一组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26A-N、27A-N,这些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26A-N、27A-N可以在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第一部分32a和第二部分32b中的对应的部分移动时在横向最外侧的位置之间以可枢转的方式移动。
通常,尽管不严格要求,每组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26A-N、27A-N的至少一个空气导引元件构造成:当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第一部分32a和第二部分32b中的对应的部分背离隔板移动到最外侧位置时,该至少一个空气导引元件与隔板70建立基本上气密的接触。举例来说,图4b示出了设备的一操作状态,在该操作状态下,该组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27A-N中的空气导引元件27C被调节以在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第二部分32b背离隔板70移动到最外侧位置时与隔板70建立基本上气密的接触。在设备的该操作状态下,应注意,该组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26A-N保持在标称状态,即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保持在标称状态。图4b中的箭头表示气流的方向并且表示穿过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的气流基本上不受模块26的影响(即空气基本上沿平行于方向X的方向被导引),同时穿过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的气流通过经调节的一组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27A-N而沿横向方向Y被导引。
类似地,图4c示出了设备的操作状态,在该操作状态下,模块26和27都在横向方向上被调节。换句话说,图4c示出了一操作状态,在该操作状态下,该组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26A-N中的空气导引元件26C被调节以在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第一部分32a背离隔板70移动到最外侧位置时与隔板70建立基本上气密的接触,同时该组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27A-N的空气导引元件27C被调节以在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第二部分32b背离隔板70移动到最外侧位置时与隔板70建立基本上气密的接触。在设备的该操作状态下,穿过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的气流通过经调节的一组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26A-N沿横向方向Y被导引,同时穿过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的气流通过经调节的一组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27A-N沿与横向方向Y成另一角度的方向被导引。
在例如如图2a到2c和图4b所示的构造中,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模块26和27中的每一个模块分别经由至少一个枢转连接部88a和88b独立地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壳体11。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模块26和27中的每一个模块的枢转连接部构造成允许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围绕一个竖向枢转轴线或多个竖向枢转轴线枢转,如图所示。通常,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枢转连接部包括装置24的相反的竖向侧上的一组枢转点,如图2a至图2c所示。虽然不是绝对必要的,在该实例中,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经由多个枢转连接部87a和87b、88a、88b、89a和89b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壳体11,这些枢转连接部限定多个枢转点87a、87a';88a、88a';89a、89a'、87b、87b';88b、88b';89b、89b'。作为实例,枢转连接部可以包括在横向方向上间隔开地设置的一组三个竖向相反设置的枢转点,例如如图2a至图2c或图4b所示。此外,枢转连接部的枢转点设置在该装置24的相反的竖向侧上。
再次参考图2a至图2c,在该示例实施方式中,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模块26和27中的每一个模块包括呈叶片或凸缘94a和94b的构型的一组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这些空气导引元件围绕枢转连接部87、88和89(即87a、87a';88a、88a';89a、89a'、87b、87b';88b、88b';89b、89b')以可枢转的方式设置。在该实例中,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呈叶片或凸缘的构型)94中的每一个空气导引元件通过对应的竖向相反的枢转连接部87a、87a'、88a、88a';89a、89a'、87b、87b';88b、88b';89b、89b'独立地以可枢转的方式设置到壳体。此外,如图4b所示,每组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94a和94b在此分别通过第一桥接构件91a和第二桥接构件91b连接,以便以同步的方式移动。
空气导引元件94通常可以各自具有矩形截面和沿竖向方向z延伸的长度。为此,空气导引元件94构造成在横向方向Y上对气流进行导引。
通常,每个模块26和27的一组凸缘94中的每个凸缘构造成分别通过围绕竖向轴线旋转设置而在多个位置之间调节。以这种方式,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在多个位置之间调节,如在横向方向Y上所见。通常,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至少可在外部第一横向位置与外部第二横向位置之间移动,如在横向方向Y上所示。在一实例中,当装置24沿横向方向Y调节时,外部第一横向位置可以指右侧位置,而外部第二横向位置可以指左侧位置。
再次转向图2a-图2c、图3和图4a-图4d,根据示例实施方式的设备在此包括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
例如如图2a所示,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第一部分32a通过第一连杆组件34a操作性地连接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类似地,第二部分32b通过第二连杆组件34b连接到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通常是设备的分离部分。然而,在一些实例中,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可以彼此互连,但是可以相对于彼此移动。
另外,仅举例来说,第一连杆组件34a可以类似叉等等的构型,如图2a-图2c和图4a所示。因此,第一连杆组件在此包括两个构件81a、82a,它们以叉状构造设置。类似地,第二连杆组件34b可以类似叉等等的构型,如图2a-图2c和图4a所示。因此,第二连杆组件在此包括两个构件81b、82b,它们以叉状构造设置。
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可以分别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连接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举例来说,如图2a-图2c、图3和图4a-图4d所示,第一连杆组件34a在一端58a处操作性地连接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第一部分32a(见图2c),并且还构造成限定通道或凹槽35a以容纳横向气流模块26的引导构件25a的一部分。换句话说,第一连杆组件34a包括通道或凹槽35a。类似地,第二连杆组件34b在一端58b处操作性地连接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第二部分32b,并且还构造成限定通道或凹槽35b以容纳横向气流模块27的引导构件25b的一部分。换句话说,第二连杆组件34b包括通道或凹槽35b。
在该实例中,通道或凹槽35b至少部分地在纵向方向X上延伸,以允许第一连杆组件34a沿着纵向方向X移动,而与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的位置和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位置无关,而竖向气流导引装置的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的调节是分别通过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在横向方向Y上的移动来实现的。类似地,通道或凹槽35b至少部分地在纵向方向X上延伸,以允许第二连杆组件34b沿着纵向方向X移动,而与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的位置和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位置无关,而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的调节是分别通过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在横向方向Y上的移动来实现的。
如果第一连杆组件和/或第二连杆组件包括构件81、82以形成叉状构造,则引导构件25基本上在竖向方向上定向并且设置成除了在横向方向Y上在两个构件81、82之间自由移动。这种类型的构造适用于两个连杆组件。
通常,引导构件25a、25b中的每一个引导构件设置在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上。当在设备的组装构造下观看时,引导构件可以作为实例以具有矩形截面和沿竖向方向z的长度的薄构件的构型提供。引导构件25a、25b可以是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一体部分,如图2a-图2c所示。可替代地,构件25a、25b可以以在竖向取向上连接到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分离部分的构型提供。构件25a、25b的截面可以替代地是圆形的。引导构件25a、25b各自构造成与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的对应的凹部35a、35b配合作用,以便通过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在横向方向Y上的移动来实现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移动,同时当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沿纵向方向X移动时保持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位置。这是由于引导构件25a、25b各自可以沿方向X在对应的凹部35a、35b中自由移动。
通常,尽管不严格要求,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分离地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壳体11并构造成在竖向方向Z上调节气流的方向,同时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分离地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壳体11并构造成在横向方向Y上调节气流的方向。因此,如图所示的设备在此包括用于在竖向方向Z上调节气流的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以及用于在横向方向Y上调节气流的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应注意,通常,尽管不严格要求,在该示例实施方式中,如关于图1、图2a-图2c、图3、图4a-图4c、图5和图6a-图6c所述的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和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是分离的部件并且是间隔开的,如在纵向方向X上所见。
如本文将进一步描述的,尽管不是绝对必要的,设备通常也包括构造成对气流进行调节的关闭机构40。在该示例实施方式中,如图2a至图2c所示,关闭机构40构造成对气流进行调节。通常,关闭机构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壳体11。可替代地,或者另外,关闭机构可以经由第三连杆组件36连接到壳体11,如下面进一步描述的。
现在转到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如上面简要提到的并在例如图1、图2a-图2c中所示,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此处包括第一模块20和第二模块21。第一模块20构造成沿纵向方向X相对于第二模块21移动。此外,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到第一模块并且构造成可根据用户的操作而沿横向方向Y相对于第一模块20移动。换句话说,机构32的部分32a和32b中的每个部分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到第一模块并且构造成可根据用户的操作而沿横向方向Y相对于第一模块20移动。
然而,应注意,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的第一模块20和第二模块21仅是设备的示例实施方式的构造的可选部件,因此不是绝对必要的。
现在转到例如图2c,作为实例,通过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模块的引导销79a的凹部39a的互连构件28来提供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之间的可移动设置的构造。因此,在该示例实施方式中,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还包括用于操作性地连接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的第一模块20和第二模块21的互连构件28。引导销从竖向气流导引装置的第一模块伸出。另外,互连构件28包括凹部39a,该凹部39a用于容纳第一模块的引导销79a,以允许第一模块沿纵向方向X相对于第二模块移动。凹部39a在纵向方向上具有大量的延伸。因此,第一模块包括引导销79a,如图2c所示。
由于第一模块的引导销79a与互连构件28的凹部39a之间的构造、设置和配合作用,第一模块在竖向方向上(围绕横向轴线)的移动被转换成第二模块在竖向方向上(围绕横向轴线)的移动。因此,第一模块在竖向方向上的移动实现第二模块在竖向方向上的移动。然而,由于凹部39a的纵向延伸,允许第一模块在纵向方向上移动而不影响第二模块在纵向方向上的移动。
如上所述,设备还包括构造成对气流进行调节的关闭机构40。此外,如图2a-图2c、图3和图4a-图4d所示,在该实例中,设备包括第三可移动的连杆组件36。第三可移动的连杆组件36操作性地连接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并且构造成通过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沿着纵向方向X的移动而经由关闭机构40来实现气流的调节。第三连杆组件36在此经由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的第一模块操作性地连接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另外,第三连杆组件36在此构造成通过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沿着纵向方向X的移动而经由关闭机构40来实现气流的调节。第三连杆组件36经由设置在第一模块上的连接销20a操作性地连接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如图2c所示。换句话说,连接销20a设置成延伸通过第三连杆组件的开口。这样,连接销20a设置成延伸通过引导构件37的开口。为此,连接销20a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第三连杆组件和壳体。因此,第一模块设置成围绕横向轴线AT并在第三连杆组件开口内自由旋转。
例如如图2b所示,第三连杆组件36连接到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的第一模块20的外部侧面区域78a。在例如图2b的图中所示的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杆组件36构造成操作性地连接到连接销20a,该连接销20a从装置22的第一模块20伸出。以这种方式,第三连杆组件36能够通过连接销20a与第三连杆组件开口(即引导构件37的开口)之间的配合作用而沿纵向方向X移动。
为此,引导构件37包括用于接纳连接销20a的开口37a。
在例如图2a和图2b中示出了第三连杆组件36的构造的一个实例。第三连杆组件通常构造成当第三连杆组件36沿纵向方向X移动时调节关闭机构的位置,并且还构造成,如在纵向方向X上所见,当在横向方向Y和/或竖向方向Z上对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中的任一者进行调节时保持在适当位置。作为实例,第三连杆组件36在此包括连接到壳体的引导构件37和可移动延伸的连杆构件38。换句话说,装置22在此经由引导构件37连接到壳体。延伸的连杆构件38适于在第一端处与引导构件37配合作用,并在第二端处与关闭机构配合作用,使得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的第一模块的移动转换成第三连杆构件36沿纵向方向X的移动,以通过关闭机构40实现气流的调节,而与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位置无关。作为实例,可移动延伸的连杆构件38适于在第一端处通过经由装置22的连接销20a彼此操作性地连接从而与引导构件37配合作用。因此,连杆构件38在此包括用于接纳连接销20a的开口38a。类似地,引导构件37包括用于接纳连接销20a的开口37a。因此,如在横向方向Y上所见,连接销20a的长度应该至少足以容纳引导构件37和连杆构件37。然而,可移动延伸的连杆构件38可以适于在第一端处以其他方式(例如通过分离的连接构件等)与引导构件37配合作用,从而在构件38与构件37之间形成功能连接,使得第三连杆组件在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沿纵向方向X移动时移动。
如本文进一步描述的,第三组件36的可移动延伸的连杆构件38可以适于在第二端处通过多个锯齿97a与关闭机构40配合作用,这些锯齿97a构造成与关闭机构40的多个锯齿配合作用,如图2a和图2b所示。
通常,尽管不严格要求,引导构件37构造成允许第一模块沿横向方向Y的移位。作为实例,这通过在引导构件37中具有构造成与壳体11的滑动表面19配合作用的引导凹部17来提供,如图2a所示。此外,引导凹部在横向方向Y上的宽度大于滑动表面19的宽度,如在横向方向Y上所见。
如图2a和图2b所示,装置22的连接销20a构造成将可移动延伸的连杆构件38和引导构件37操作性地连接到壳体。
应注意,设备还可以包括第四连杆组件33,如图2a-图2c所示,除了第四连杆组件设置在第一模块的另一侧之外,该第四连杆组件通常具有与第三连杆组件相同的特征和功能。关于这点,应该容易理解的是,第二连杆组件的所有特征、功能和效果同样可以结合在第四连杆组件中。在下面也将进一步描述第四连杆组件。
类似于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的构造,第三连杆组件36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壳体11中。类似地,第四连杆组件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壳体中。此外,如上文所述,由于第三连杆组件的构造,当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在竖向方向Z上移动和/或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以及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在横向方向Y上移动时,第三连杆组件将保持在适当位置。因此,允许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以及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在横向方向Y和竖向方向Z上移动,而与关闭机构40和第三连杆组件36的位置无关,同时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在纵向方向X上的移动被转换成第三连杆组件36在纵向方向X上的移动,以通过关闭机构40实现气流的调节,而与气流装置22以及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的位置无关。该功能相对于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同样适用于第四连杆组件33。
由于第三连杆组件36在此经由第一模块20操作性地连接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该第一模块20设置成可相对于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的第二模块21移动并且构造成通过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沿着纵向方向X的移动而经由关闭机构40来实现气流的调节,通过关闭机构40的气流的调节可以被执行,而与横向气流装置24的位置无关以及与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的位置无关,如在竖向Z和横向方向Y上所见。换句话说,由于第三连杆组件的构造以及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的构造,这允许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2的引导构件25a、25b在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的凹部35a、35b的纵向方向X上自由移动,只有通过关闭机构的气流的调节通过第三连杆组件、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和第一模块沿纵向方向X的移动实现。关于这点,应注意,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的第一模块20在纵向方向X上的移动被转换成第三连杆组件36的移动,以通过关闭机构40实现气流的调节。因此,可以进行这些部件沿纵向方向X的移动,而与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以及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的位置无关。
此外,关闭机构40的位置不受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调节的影响。而且,关闭机构40的位置不受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在竖向方向Z上的调节的影响。即,不受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沿横向方向Y的调节的影响和/或不受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围绕横向轴线AT的调节的影响。换句话说,当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在竖向方向Z上移动时,关闭机构40保持在其位置,因为第一模块22的连接销20a设置成围绕横向轴线AT并在第三连杆组件开口37a和38a内自由旋转。
当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到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的第一模块时,仅可以沿横向方向Y移动第一连杆组件34a(通过在横向方向Y上移动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第一部分32a),而不调节关闭机构40的位置。类似地,仅可以沿横向方向Y移动第二连杆组件34b(通过在横向方向Y上移动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第二部分32b),而不调节关闭机构40的位置。
因此,第一连杆组件34a、第二连杆组件34和第三连杆组件36的构造使得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能够沿横向方向Y相对于第三连杆组件36自由地移动。因此,当在横向方向Y上移动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时,关闭机构40和第三连杆组件36保持在适当位置。
此外,在该示例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构造成允许从设备的外部手动地操作气流导引装置22和24以及关闭机构40。通常,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设置在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的下游。然而,应注意,当在方向X上相对于第二模块21移动第一模块20时,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可以部分地位于装置22内。
关于这点,设备的外部在此指的是第二侧62的外部,如在纵向方向X上所见。
如上所述,下游在此指的是沿着设备的水平方向x(纵向方向)的位置。通常,气流导引装置22和24设置在关闭机构40的下游。
在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杆组件36沿纵向方向X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设备中,使得关闭机构40的移动通过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在纵向方向X上的移动实现,通过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在竖向方向Z上的移动实现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的调节,以及通过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在横向方向Y上的移动来实现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调节。即,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第一部分32a和第二部分32b构造成允许手动操作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同时第一部分32a和第二部分32b还构造成允许分别地手动操作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
为此,经由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调节进行的气流的横向调节是通过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在横向方向Y上的移动实现的。因此,经由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进行的气流的竖向调节是通过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在竖向方向Z上的移动实现的。此外,如本文所述,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和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以及关闭机构40中的任一者可以在设备内独立地操作。因此,该设备也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既紧凑又稳健,同时允许经由可从设备的外部操作的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来实现集成的推/拉功能,如在纵向方向X上所见。
如上所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可以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到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并且构造成可根据用户的操作而沿纵向方向X和横向方向Y移动。在该示例实施方式中,如关于图1和图4a-图4d所描述的,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到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的第一模块20并且可根据用户的操作而沿纵向方向X和横向方向Y移动。作为实例,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可以以可滑动的方式设置在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的第一模块的凸缘92上。两个部件之间的可滑动设置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例如通过两个摩擦表面提供。在该示例实施方式中,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包括与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的第一模块的凸缘的表面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的凹部。通常,如图所示,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以可滑动的方式设置在中心凸缘92上。中心凸缘92包括适于限定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可滑动移动的横向最外侧位置的切口或凹部。换句话说,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和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的第一模块20构造成限定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在横向方向Y上的移动的最大延伸。这样,在设备的该实例中,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可在最外侧的横向位置之间移动。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最外侧横向位置通常由中心凸缘92中的凹部或切口限定。因此,最外侧横向位置在此设置在竖向气流导引装置的第一模块上。然而,这种类型的设置在本领域中是公知的,因此在此不再进一步描述。通常,虽然不严格要求,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与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组装以形成围绕第一模块20的凸缘的闭合构造,例如如图2c结合图4a所示。
通常,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到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并且构造成允许根据用户的操作而沿纵向方向X和横向方向Y操作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而与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的位置无关,同时竖向气调节机构22的调节是通过手动机构32在竖向方向Z上的移动实现的。在该示例实施方式中,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在竖向方向Z上的移动对应于机构32围绕横向轴线AT的倾斜,例如如图2b所示。因此,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通常操作性地连接到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以允许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围绕横向轴线AT枢转。
在该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在此基本上位于设备中的中心区域中,如在方向X、Y和Z上所见。
在如图所示的构造中,其中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包括第一模块20和第二模块21,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经由至少一个枢转连接部68a和68b独立地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壳体11。枢转连接部构造成允许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围绕横向枢转轴线ATP枢转。通常,该枢转连接部包括位于装置22的相反的竖向侧上的一组枢转点,如图2c所示。尽管不是绝对必要的,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在此经由多个枢转连接部68a、68b、69a和69b独立地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壳体11。作为实例,枢转连接部可以包括间隔开地设置的一组两个枢转连接部,例如如图2c所示。此外,枢转连接部的枢转点设置在机构22的相反的竖向侧上。通常,尽管不是绝对必要的,第一模块20和第二模块21中的每一者都设置有一组相反设置的枢转连接部。
再次参见图1和图2a-图2c,在该示例实施方式中,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包括一组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这些空气导引元件呈围绕枢转连接部68和69以可枢转的方式设置的叶片或凸缘92的构型。该组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呈叶片或凸缘的构型)92可以围绕呈一个模块构型的单个枢转连接部以可枢转的方式设置。可替代地,如图1或图2a-图2c所示,呈叶片或凸缘92构型的一组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可以围绕多个间隔开的枢转连接部68和69单独地设置。第一模块通常分别通过连接销20a和20b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壳体。第二模块通常分别通过枢转连接部68a、68b、69a和69b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壳体。空气导引元件92通常各自具有矩形截面和在横向方向Y上的延伸的长度。为此,空气导引元件92构造成在竖向方向Z上对气流进行导引。
通常,该组凸缘92中的每个凸缘构造成通过相应地围绕横向轴线旋转设置而在多个位置之间调节。以这种方式,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在多个位置之间调节,如在竖向方向Z上所见。通常,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至少可在外部第一位置与外部第二(上部)位置之间移动,如在竖向方向Z上所示。在一实例中,当该装置沿竖向方向Z调节时,外部第一位置可以指下部位置,而外部第二位置可以指上部位置。通常,尽管不是绝对必要的,第一模块20和第二模块21中的每一者都设置有至少一个凸缘,该凸缘构造成在多个位置之间调节。
如上所述,关闭机构构造成打开和关闭气流,即通过关闭机构40调节气流。另外,在一些设计变型中,竖向气流导引装置包括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其中第一模块相对于第二模块在纵向方向X上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但是,由于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两者在竖向方向上也是可调节的(或者围绕横向轴线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有时会发生第一模块意外接触第二模块的情况,当在纵向方向上相对于第二模块移动第一模块时,当第一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凸缘成角度时。这可能发生在第一模块被推入壳体中时,如在纵向方向X上所见。为了进一步改善第一气流装置的功能,在一个示例实施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对齐构件93。
如图6a-图6c所示,对齐构件93包括引导表面95,该引导表面95构造成与第一模块20上的对应的引导表面99接合。因此,第一模块在此包括具有引导表面99的中心空气导引元件92a(中心凸缘)。在该实例中,空气导引元件92是用于在竖向方向Z上导引和调节空气的水平凸缘,如图6a-图6c所示。图6a-图6c是设备的剖视图,示出了当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处于成角度的位置时的对齐构件93和第一模块20。如上所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构造成经由第一模块20相对于第二模块21的移动来打开/闭合该关闭机构40,以实现第三连杆组件36沿纵向方向X的移动。
作为实例,引导表面95限定将第一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凸缘与第二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凸缘水平对齐的曲率。通常,引导表面限定了将第一模块的凸缘对齐到标称位置,即平行于设备的水平线的曲率(如当设备设置在基本上水平的取向上时所见)。
通常,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的标称位置指的是当该装置的空气导引凸缘与该设备的XY平面平行时的位置(如当该设备设置在基本上水平的取向上时所见)。类似地,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标称位置指的是当该装置的空气导引凸缘与该设备的XZ平面平行时的位置。
在图6a-图6c中所示的实例中,引导表面形状由相对设置的倾斜(或弯曲)表面95a和95b形成。第一模块和对齐构件的操作可以通过以下实例结合图6a-图6c来进一步描述。关于这点,应注意,当通过将关闭机构40设置成闭合状态来关闭气流时,气流装置22的第一模块20定位在与当关闭机构处于打开位置时相比更靠近关闭机构的位置(如在纵向方向X上所见)。通常,当关闭机构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模块20基本上与第二模块21齐平,如在竖向方向上所见。在关闭机构的打开位置,允许空气流过空气通路。在该位置,通过调节装置22的空气导引元件92,允许气流的竖向调节。举例来说,由图6a中的中心空气导引元件92a示出的空气导引元件可以用角度α来调节。空气导引元件92a在此围绕横向轴线AT调节。作为实例,空气导引元件92可以从大约0-40度向上改变。作为实例,空气导引元件92可以从大约0-30度向下改变。然而,可以容易地想到其他水平或范围。如图6a所示,α1限定了一个空气导引元件92的向上的角度调节,而α2限定了一个空气导引元件的向下的角度调节。
举例来说,第一模块20在纵向方向上朝向空气设备的第一侧64移动大约10mm。在该实例中,这对应于第一模块20在纵向方向上朝向空气设备的对齐构件移动大约10mm。通常,第一空气模块可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动,在第一位置,第一模块基本上与第二模块齐平,在第二位置,第一模块定位成比第二模块更靠近关闭机构,如在纵向方向X上所见。如图6a所示,第一模块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纵向距离由距离98示出。
如上所述,对齐构件93的引导表面95具有适于在气流被关闭机构关闭时将中心空气导引元件92a引导进入水平(即标称)位置的几何形状。作为实例,对齐构件93的引导表面95具有适于在气流被关闭机构关闭时将中心空气导引元件92a的引导表面99引导进入水平位置的几何形状。由于该设备的对齐构件和气流装置的这种构造,当关闭机构被设定成闭合状态(通过将第一模块朝向关闭机构移动,如在纵向方向X上所见),可以使第一模块的空气导引元件的方向与第二模块的空气导引元件的方向对齐。
如图6a所示,第一模块20可以基本上与角度α的值无关地与第二模块21对齐。通常,尽管不严格要求,对齐构件93固定在设备的壳体11中。通常,如果对齐构件的引导表面是略微弯曲的表面,如图6a-图6c所示,则中心空气导引元件的引导表面是大致圆锥形的。作为实例,中心空气导引元件的引导表面是圆锥形状的表面,或者至少是半圆锥形状的表面,如图所示。然而,只要引导表面能够将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水平地对齐,也可以想到其他替代方案。即引导表面适于将第一模块的一个或多个空气导引元件与第二模块的一个或多个空气导引元件水平地对齐。
应注意,如上所述的对齐构件的构造可以安装和设置在如本文所述的设备的示例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示例实施方式中。
可选地,尽管不严格要求,关闭机构40可以进一步连接到壳体11。使用该构造的一个示例优点是,关闭机构40以更安全和稳定的方式设置到壳体。
在示例实施方式中,关闭机构40构造成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移动,该打开位置限定气流通道中的气流的通路,该闭合位置限定抵靠(与)壳体11的内表面基本上气密的构造,如图2a和图2b所示。然而,应该容易理解的是,关闭机构可以改变并移动到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的位置。因此,关闭机构可以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的位置移动和保持。作为实例,可以移动关闭机构,使得气流通路是大致50%打开的等。
作为实例,并且如图2a-图2c所示,尽管不是绝对必要的,关闭机构40因此通常包括一对叶片,该组叶片可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移动,在打开位置,该组叶片形成在气流通道中的气流的通路,在闭合位置,该组叶片适于相对壳体的内表面形成基本上气密的构造。由此,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能够经由第三连杆组件36和竖向气流导引装置的第一模块20沿纵向方向X的移动来打开/闭合关闭机构40,如图2a-图2b所示。
另外,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能够经由气流导引装置22、24独立地调节气流的方向,同时通过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沿横向方向Y的移动来保持关闭机构40的位置。这样,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能够通过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沿横向方向Y的移动而独立地调节气流的横向方向,以及经由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独立地调节气流的竖向方向。
由于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在此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到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以及操作性地连接到第一连杆组件34,以及构造成可根据用户的操作而沿纵向方向X和横向方向Y移动,可以使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沿横向方向Y移动而不调节关闭机构40的位置。因此,连杆组件34a、34b和36的构造使得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能够沿横向方向Y相对于第三连杆组件36自由地移动。因此,当第一连杆组件34a和第二连杆组件34b沿横向方向Y移动时,关闭机构40和第三连杆组件36保持在适当位置。应注意,第三连杆组件通常构造成当第三连杆组件36沿纵向方向X移动时关闭机构的位置,并且还构造成:如在纵向方向X上所见,当在横向方向Y和/或竖向方向Z上对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进行调节时保持在适当位置。
通常,尽管不严格要求,第三连杆组件36经由齿轮连接部操作性地连接到关闭机构40,以在第三连杆组件36沿纵向方向X移动时实现一组叶片96a和96b的旋转移动。在图2a-图2c中示出了设置有这种类型的齿轮装置97的关闭机构40的一个示例实施方式。如所示出的,第三连杆组件36在此设置有构造成与关闭机构上的齿轮97b配合作用的锯齿97a(或齿)。因此,当经由第三连杆组件36的锯齿97a与齿轮97b之间的平移移动来移动第三连杆组件36时,关闭机构调节在适当位置。这种类型的齿轮连接部在本领域中是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进一步描述。
关闭机构还可以包括用于将关闭机构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壳体的至少一个关闭机构枢转连接部41a。例如如图2c所示,关闭机构在此包括用于将关闭机构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壳体的多个枢转连接部41a-41d。
第三连杆组件36在此还包括引导构件37,用于将第三连杆组件36连接到壳体11以向壳体11提供固定。
如上所述,并且还在图2c中示出,第三连杆组件36在此包括呈可移动延伸的连杆构件38的构型的基本上伸长形状的构件。连杆构件38具有基本上在纵向方向X上延伸的水平部分。
此外,如上所述,在所有示例实施方式中,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能够独立地控制关闭机构40、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和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中的任一者,以将空气喷嘴设备设定成所需的构造,以便允许用户根据用户的意愿对气流进行调节和导引。
为此,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经由第三连杆组件)通常能够将关闭机构40定位在两个位置,即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图2a示意性地示出了关闭机构40处于打开位置的设备的操作状态,而图2b示意性地示出了关闭机构40处于闭合位置的设备的操作状态。当关闭机构40处于打开位置时,该组叶片96a和96b平行于纵向方向X设置。因此,当关闭机构40处于闭合位置时,该组叶片96a和96b垂直于纵向方向X设置。
因此,关闭机构以推拉机构40的构型提供。通常,尽管不严格要求,推拉机构或功能由关闭机构与第二连杆组件36和/或第三连杆组件一起提供。
如上所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能够独立地控制关闭机构40、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和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中的任一者,以将空气喷嘴设备设定成所需的构造,以便允许用户根据用户的意愿对气流进行调节和导引。因此,在操作中,空气喷嘴设备能够在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和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的所有可用位置中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调节气流。换句话说,可以独立于空气调节机构即关闭机构40的位置来控制竖向气流调节和水平气流调节。如上所述,机构和装置的位置基于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的移动而改变。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与……无关”通常指的是一个部件(例如竖向气流导引装置)或多个部件在经由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对另一部件(例如,关闭机构)进行调节时能够被保持在其位置中的原则。换句话说,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保持在其位置,因为当在纵向方向X上移动对应的连杆组件34a、34b时,引导构件25a、25b各自可在对应的凹部35a、35b的纵向方向X上自由移动。换句话说,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位置不受通过连杆组件36的移动而进行的关闭机构40的调节的影响。此外,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位置不受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沿竖向方向Z的调节的影响,因为导引构件25a、25b可以各自在对应的凹部35a、35b的竖向方向Z上自由地移动。
举例来说,用于调节气流的关闭机构40可以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改变,如上所述。另外,用于在竖向方向Z上调节气流的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可以在外部第一(较低)位置和外部第二(较高)位置之间改变。此外,用于在横向方向Y上调节气流的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可以在外部第一横向(右侧)位置和外部第二横向(左侧)位置之间改变。为了将关闭机构40设定在闭合位置,即一组凸缘96a和96b与壳体的内表面形成气密的构造,如图2b所示,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通常被抵靠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推动,如在纵向方向X上所见。通过将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推向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如在纵向方向X上所见,第一模块20沿纵向方向X移动(由于相对于第二模块21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由此,第一模块20沿纵向方向X的移动引起了第二连杆组件36在纵向方向X上移动,由此导致第二连杆组件36将关闭机构40设定在其闭合位置(将例如图2a中的机构40的位置与图2b中的机构的位置相比)。
如从图2a和图2b中可以看到的,关闭机构40也可以从闭合位置调节到打开位置,同时保持装置22的位置和装置24的位置,即装置22的位置和装置24的位置不受气流的调节(关闭机构40的调节)的影响。换句话说,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可以沿纵向方向X从沿纵向方向X的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因此,可以经由关闭机构40与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和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位置无关地调节气流。
图2a还示出了设备的操作状态,在该操作状态下,用于调节气流的关闭机构40处于打开位置,用于在竖向方向Z上调节气流的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处于标称位置,以及用于在横向方向Y上调节气流的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处于标称位置。
在空气喷嘴设备的这种类型的构造中,装置22的标称位置通常指的是基本上平行于XY平面对气流进行导引的装置22的位置。
类似地,在空气喷嘴设备的这种类型的构造中,装置24的标称位置通常指的是基本上平行于XZ平面对气流进行导引的装置24的位置。
此外,图5示出了处于操作状态的设备,在该操作状态下,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已经向下成角度,如在竖向方向Z上所见,以将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移动到外部第一(较低)位置。以这种方式,气流被向下导引。由于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操作性地连接到例如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的凸缘,在沿竖向方向Z移动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时改变(实现)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的调节。换句话说,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围绕横向轴线枢转。
此外,从附图和设备的构造可以注意到,可以独立于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的位置来对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进行调节。也就是说,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可以从外部第一横向(左侧)位置调节到外部第二横向(左侧)位置,同时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的位置可以保持在外部第一(下部)位置。此外,可以独立于关闭机构40的位置来对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进行调节。类似地,可以独立于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位置来对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进行调节。也就是说,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可以从外部第一(下部)位置调节到外部第二(上部)位置,同时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位置保持在外部第一横向(左侧)位置。
此外,可以独立于关闭机构40的位置来对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进行调节。
因此,根据附图和上面的解释应该容易理解,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能够独立地控制关闭机构40、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和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中的任一者,以将空气喷嘴设备设定成所需的构造,以便允许用户根据用户的意愿经由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对气流进行调节和导引。
如上所述,尽管不严格要求,设备通常包括用于在竖向方向Z上调节气流的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和用于在水平方向X上调节气流的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在另一示例实施方式(未示出)中,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和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可以设置在单个单元中,即,集成到单个单元中。可替代地,或者另外,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的功能和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功能可以结合到单个单元中。
应该容易理解的是,设备及其部件的最终尺寸和材料是基于交通工具的舱室中(例如在后座椅控制台中)可用的全部空间来选择的。然而,作为实例,设备的部件可以由合适的塑料、金属(诸如不锈钢)或塑料与金属的组合制成。例如,设备的一些部分可以由金属制成,以及设备的其他部件可以由塑料制成。
如以上关于附图的示例实施方式所示,通过将隔板设置在第一横向气流模块与第二横向气流模块之间的构造,以及包括可拆卸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的设置,与迄今已知的气流设备相比,为给定大小的设备提供气流在横向方向上的优化分配。平衡该效果和功能与设备的大小的需求对于安装在交通工具的过道控制台(或后座椅控制台)中的构造成将空气排放并分配到成排的后座椅的设备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过道控制台内的空间是有限的,而过道控制台的位置通常是固定的,即邻近交通工具的地板。
此外,如以上关于附图的示例实施方式所示,可以提供多功能空气喷嘴设备,其意义在于设备的构造允许在竖向方向上独立地调节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独立地调节气流以及独立地调节气流水平。为此,该设备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既紧凑又稳健,同时允许经由可容易地从设备的外部操作的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来实现集成的推/拉功能。
此外,如图4a至图4d所示,其示出了处于各种操作状态的空气喷嘴设备,包括用于在横向方向Y上调节气流的两个气流模块26、27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可以调节到各种横向位置中。特别地,如图4d所示,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可沿横向方向Y在相同方向上调节,从而在用户需要时提供朝向例如后座椅的某一区域的增加的空气流。例如,如果位于后座椅的右侧部分(通常使用第二横向气流模块进行通风)的乘客需要增加的空气流,则该乘客也可选择操作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另一部分(即第一部分32a),以便在横向方向Y上并朝向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调节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参见图4d)。换句话说,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两个可分离部分32a、32b独立且操作性地连接到两个气流模块26、27的构造,提供了当用户需要时朝向例如后座椅的某个区域的增加的空气流。这样,通过该设备的构造,可以通过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可分离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来沿横向方向Y在两个方向上移动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中的每一者,从而在用户需要时提供朝向例如后座椅的某个区域的增加的空气流。如上所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沿横向方向Y的调节通常由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在两个最外侧横向位置之间的移动来限定。在该实例中,如各个图中所示,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在两个最外侧横向位置之间的移动由中心凸缘92的构造和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设计来限定。举例来说,最外侧横向位置设置在竖向气流导引装置的第一模块上,即设置在中心凸缘92上。在图特别是图4d中所示的示例实施方式中,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两个可分离部分32a、32b适于可在隔板70的两侧上移动,如在横向方向Y上所见。
因此,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的调节部分地由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两个可分离部分32a、32b沿横向方向Y的可能的移动来限定。
尽管已经关于部件的特定组合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容易理解的是,部件也可以以其他构造来组合,这在技术人员研究本申请时是清楚的。因此,本发明的示例实施方式和随附附图的上述描述被认为是本发明的非限制性实例,并且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权利要求书中的任何附图标记不应被解释为限制该范围。

Claims (15)

1.交通工具(1)的空气喷嘴设备(10),包括壳体(11),所述壳体(11)限定内部容积并且具有位于一侧的空气入口(12)、位于第二侧的空气排放开口(14)以及穿过所述壳体(11)用于在所述空气入口与所述空气排放开口之间输送气流的气流通道(18),所述设备(10)还包括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和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所述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所述壳体并且构造成调节所述气流的竖向方向,所述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具有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所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所述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以间隔开的方式设置,如在横向方向(Y)上所见,并且所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所述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独立地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到所述壳体并且构造成调节所述气流的横向方向,
其中,所述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与所述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之间的隔板(70),所述隔板适于对沿着所述横向方向(Y)的气流进行限制,
其中,所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包括第一部分(32a)和第二部分(32b),所述第一部分(32a)和所述第二部分(32b)分别独立地且操作性地连接到所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所述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
其中,所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所述第一部分(32a)和所述第二部分(32b)中的任一者构造成允许手动操作所述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同时所述第一部分(32a)和所述第二部分(32b)还构造成允许分别手动操作所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所述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10),其中,所述隔板(70)是从壳体内部上表面延伸到壳体内部下表面的基本上竖向的长型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10),其中,所述隔板(70)由一长度(L)限定,所述长度(L)在水平方向(X)上从由所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所述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的可枢转连接部限定的位置延伸到所述壳体并且朝向所述竖向气流调节装置(22)延伸。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设备(10),其中,所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所述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中的每一者包括一组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26A-N、27A-N),所述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能够在所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所述第一部分(32a)和所述第二部分(32b)中的对应的部分移动时在横向最外侧位置之间以可枢转的方式移动,并且每组所述间隔开的空气导引元件(26A-N、27A-N)的至少一个空气导引元件构造成:当所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所述第一部分(32a)和所述第二部分(32b)中的对应的部分背离所述隔板移动到最外侧位置时,所述至少一个空气导引元件与所述隔板建立基本上气密的接触。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设备(10),其中,所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所述第一部分(32a)通过第一连杆组件(34a)操作性地连接到所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以及所述第二部分(32b)通过第二连杆组件(34b)连接到所述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10),其中,所述第一连杆组件(34a)和所述第二连杆组件(34b)中的每一者分别在一端处操作性地连接到所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的所述第一部分(32a)和所述第二部分(32b),并且还构造成限定通道或凹槽(35a、35b)以容纳对应的横向气流模块(26、27)的引导构件(25a、25b)的一部分,其中,所述通道或凹槽至少部分地沿纵向方向(X)延伸,以允许对应的连杆组件(34a、34b)沿着所述纵向方向(X)移动,而与所述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的位置和所述横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位置无关,而所述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4)的所述第一横向气流模块(26)和所述第二横向气流模块(27)的调节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杆组件(34a)和所述第二连杆组件(34b)在所述横向方向(Y)上的移动来实现的。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设备(10),其中,所述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包括第一模块(20)和第二模块(21),所述第一模块构造成相对于所述第二模块沿着所述纵向方向(X)移动,并且,所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到所述第一模块并且构造成能够根据用户的操作而沿着所述横向方向(Y)相对于所述第一模块(20)移动。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设备(10),还包括构造成对所述气流进行调节的关闭机构(40)和第三可移动连杆组件(36),其中,所述第三可移动连杆组件(36)操作性地连接到所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并且构造成通过所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沿着所述纵向方向(X)的移动而经由所述关闭机构(40)来实现所述气流的调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10),其中,所述第三连杆组件(36)经由所述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的所述第一模块(20)操作性地连接到所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并且构造成通过所述用户致动的手动机构(32)和所述第一模块(22)沿着所述纵向方向(X)的移动而经由所述关闭机构(40)来实现所述气流的调节。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设备(10),其中,所述第三连杆组件(36)构造成当所述第三连杆组件(36)沿所述纵向方向(X)移动时调节所述关闭机构的位置,并且还构造成:如在所述纵向方向(X)上所见,当在所述横向方向(Y)和/或竖向方向(Z)上对所述第一连杆组件(34a)和所述第二连杆组件(34b)中的任一者进行调节时保持在适当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设备(10),其中,所述第三连杆组件(36)包括连接到所述壳体的引导构件(37)和可移动的连杆构件(38),所述连杆构件(38)适于在第一端处与所述第三连杆组件的所述引导构件配合作用,以及在第二端处与所述关闭机构配合作用,使得所述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的所述第一模块的移动转换成所述第三连杆组件的所述连杆构件的沿着所述纵向方向(X)的移动,以通过所述关闭机构(40)来实现所述气流的调节。
12.根据权利要求7或引用权利要求7的权利要求8-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设备(10),其中,所述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竖向气流导引装置(22)的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的互连构件(28)。
13.一种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诸如仪表板、门饰板、扶手、过道控制台、中心控制台、后座椅控制台等,所述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设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其中,所述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是后座椅控制台,所述设备(10)适于为交通工具的成排的后座椅排放和分配空气。
15.一种交通工具,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3或权利要求14所述的交通工具的舱室构件。
CN201780055480.3A 2016-09-13 2017-09-11 交通工具的空气喷嘴设备 Active CN1096894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6188549.6 2016-09-13
EP16188549.6A EP3293026B1 (en) 2016-09-13 2016-09-13 Air nozzle device for a vehicle
PCT/CN2017/101167 WO2018050034A1 (en) 2016-09-13 2017-09-11 Air nozzle device for a vehic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89408A true CN109689408A (zh) 2019-04-26
CN109689408B CN109689408B (zh) 2023-03-31

Family

ID=56920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5480.3A Active CN109689408B (zh) 2016-09-13 2017-09-11 交通工具的空气喷嘴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07851B2 (zh)
EP (1) EP3293026B1 (zh)
CN (1) CN109689408B (zh)
WO (1) WO20180500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108356A1 (de) * 2016-05-04 2017-11-09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7109057A1 (de) * 2017-04-27 2018-10-31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Luftausströmer
KR102394803B1 (ko) * 2017-09-25 2022-05-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슬림형 에어벤트 장치
EP3552887B1 (en) * 2018-04-13 2023-03-22 Volvo Car Corporation An air guide for a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JP7207211B2 (ja) * 2019-07-16 2023-01-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US11460219B2 (en) * 2019-11-29 2022-10-04 Gd Mide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Deflector rod, air outlet frame assembly and air conditioner
DE102021119101A1 (de) * 2020-07-29 2022-02-03 Faurecia India Private Limited Eine Luftausströmeranordnung für einen Fahrzeuginnenraum
US11940171B2 (en) * 2021-01-19 2024-03-26 Air Distribution Technologies Ip, Llc Diffuser adjustment assembly systems and methods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614428U1 (de) * 1986-05-28 1986-07-31 Audi AG, 8070 Ingolstadt Belüftungseinrichtung für den Innenraum eines Kraftfahrzeuges
DE19511133C1 (de) * 1995-03-27 1996-03-07 Daimler Benz Ag Kraftfahrzeuginnenraum mit einer in einer Armaturentafel angeordneten Mitteldüse
JPH1114136A (ja) * 1997-06-18 1999-01-22 Kansei Corp 車両用空気吹出口構造
EP1712384A2 (en) * 2005-04-11 2006-10-18 Martur Falcad S.r.l. Air distribution air vent for vehicle dashboards
US20070037505A1 (en) * 2005-08-10 2007-02-15 Rong-Shuang Wang Automobile vent airflow controller
CN101213101A (zh) * 2005-06-24 2008-07-02 戴姆勒股份公司 空气出口喷嘴
CN105142943A (zh) * 2013-03-20 2015-12-09 Trw车辆电气与零件有限公司 排气道
WO2016075112A1 (en) * 2014-11-10 2016-05-19 China-Euro Vehicle Technology Aktiebolag Air nozzle device for a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07326A (en) 1987-07-22 1989-01-25 Gec Avionics Ring-shaped local area network
JP2006306365A (ja) * 2005-03-31 2006-11-09 Toyoda Gosei Co Ltd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08149828A (ja) * 2006-12-15 2008-07-03 Toyoda Gosei Co Ltd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DE102006062178B3 (de) 2006-12-22 2008-02-28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Luftausströmer
DE102011120915B4 (de) * 2011-12-12 2013-09-12 Trw Automotive Electronics & Components Gmbh Luftausströmer
KR200474744Y1 (ko) * 2013-12-02 2014-10-08 주식회사 니프코코리아 자동차용 에어벤트 다이얼
JP6100202B2 (ja) * 2014-05-14 2017-03-2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6016786A (ja) * 2014-07-09 2016-02-0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KR101583988B1 (ko) * 2014-09-24 2016-01-19 주식회사 니프코코리아 자동차의 에어벤트
DE102015218309A1 (de) * 2015-09-23 2017-03-23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Belüftungsdüse zur Belüftung eines Fahrzeuginnenraum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614428U1 (de) * 1986-05-28 1986-07-31 Audi AG, 8070 Ingolstadt Belüftungseinrichtung für den Innenraum eines Kraftfahrzeuges
DE19511133C1 (de) * 1995-03-27 1996-03-07 Daimler Benz Ag Kraftfahrzeuginnenraum mit einer in einer Armaturentafel angeordneten Mitteldüse
JPH1114136A (ja) * 1997-06-18 1999-01-22 Kansei Corp 車両用空気吹出口構造
EP1712384A2 (en) * 2005-04-11 2006-10-18 Martur Falcad S.r.l. Air distribution air vent for vehicle dashboards
CN101213101A (zh) * 2005-06-24 2008-07-02 戴姆勒股份公司 空气出口喷嘴
US20070037505A1 (en) * 2005-08-10 2007-02-15 Rong-Shuang Wang Automobile vent airflow controller
CN105142943A (zh) * 2013-03-20 2015-12-09 Trw车辆电气与零件有限公司 排气道
WO2016075112A1 (en) * 2014-11-10 2016-05-19 China-Euro Vehicle Technology Aktiebolag Air nozzle device for a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93026A1 (en) 2018-03-14
US11007851B2 (en) 2021-05-18
EP3293026B1 (en) 2020-07-22
US20190193526A1 (en) 2019-06-27
WO2018050034A1 (en) 2018-03-22
CN109689408B (zh) 2023-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89408A (zh) 交通工具的空气喷嘴设备
CN106488854B (zh) 用于车辆的空气喷嘴设备、车厢构件和车辆
CN105682958B (zh) 空气喷嘴
CN106476563B (zh) 远程出口叶片控制系统
CN105683673B (zh) 空气排出器
US11285785B2 (en) Air vent for automobile
US20180354346A1 (en) Air vent for a vehicle
US10005341B2 (en) Air guide nozzle for ventilating the interior of a motor vehicle
CN114056057B (zh) 用于交通工具的通风口装置
EP3303031B1 (en) Auxiliary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use in a vehicle
US20130303069A1 (en) Duct architecture for regulating climate zone in a vehicle
DE50201196D1 (de) Luftausströmeinrichtung für Fahrzeugsäule
KR20210108594A (ko) 자동차용 에어벤트 장치
US11433740B2 (en) Air vent
EP4052937A1 (en) A fresh air intake device for a vehicle
US20230016878A1 (en) Air Distribution Device For A Vehicle Seat
CN209558643U (zh) 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1907304A (zh) 用于机动车的空调设备、机动车
US11712947B2 (en) Air vent
US20230150342A1 (en) Wind direction adjustment apparatus
JP2007152980A (ja) エアアウトレット
KR20020023606A (ko) 버스의 공기통풍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