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408C - 吊起夹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吊起夹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408C
CN1096408C CN97117434A CN97117434A CN1096408C CN 1096408 C CN1096408 C CN 1096408C CN 97117434 A CN97117434 A CN 97117434A CN 97117434 A CN97117434 A CN 97117434A CN 1096408 C CN1096408 C CN 109640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panding
contracting action
weight
extensible member
shak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7117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7567A (zh
Inventor
斋藤武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35952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107218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52842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1033007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77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5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40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40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1/00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attached to lifting or lowering gear of cranes or adapted for connection therewith for transmitting lifting forces to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 B66C1/10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attached to lifting or lowering gear of cranes or adapted for connection therewith for transmitting lifting forces to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by mechanical means
    • B66C1/42Gripping members engaging only the external or internal surfaces of the articles
    • B66C1/44Gripping members engaging only the external or internal surfaces of the articles and applying frictional forces
    • B66C1/442Gripping members engaging only the external or internal surfaces of the articles and applying frictional forces actuated by lifting for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294/00Handling: hand and hoist-line implements
    • Y10S294/902Gripping el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Abstract

一种吊起夹持装置,其包括:垂直竖立的伸缩动作件;在水平方向伸出的摇动件,其前端与伸缩动作件的下端能自由转动的相连接;设置在摇动件上朝下方伸出的接触爪;旋转驱动件,悬挂在起重机等下面,与伸缩动作件的上端相连接,伸缩动作件和一对摇动件从其侧面来看具有倒T字形状,设置在摇动件上的一对接触爪与重物的左右侧面紧密接触,在伸缩动作件被吊起时,将重物夹持住,通过旋转驱动件使之在水平方向上转动。

Description

吊起夹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吊起夹持装置,它悬挂在起重机等下面,能够将混凝土块等重物夹持吊起,并能够自动地进行夹持和解除夹持。并且,能将夹持、悬挂着的重物沿水平方向旋转。此外,能自动地吊起重心位置偏移的变形了的重物。
背景技术
过去,在工作现场或建筑现场等场合对混凝土块等重物进行起吊移动的作业包含了较多的施工人员的人力操作。为了省力,使之适合于年龄较大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并防止重物落下的危险,开发了各种能够夹持吊起重物的施工机械。
大多数这种吊起夹持装置是将爪板等密布在重物的左右两侧,通过在重物与爪板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来夹持住重物。用起重机将这种吊起夹持装置吊起,然后将夹持了重物的吊起夹持装置移动到所需的地方。在采用这种吊起夹持装置进行重物夹持的操作过程中,除了起重机的操纵者之外,还必须在重物附近配置另外的操作人员,以便进行装置与重物之间的系合。此外,在通过装置将吊起的重物移动到目的地之后的解除装置与重物之间系合的操作中,又需要另外的操作人员来解除该系合。这样,在采用吊起夹持装置来吊起移动重物的时候,就必须配置起重机操纵人员、在重物附近设定系合的操作人员、以及解除该系合的操作人员,从而增加了人工费用。此外,由于必须有另外的操作人员在被吊起重物的附近工作,有时会发生重物由于夹持不当而落下的情况,这就给所述另外的操作人员带来危险。
在采用已知吊起夹持装置时,装置与重物的系合以及解除系合必须以手工方式进行,因此作业现场的负担很重。为此,人们致力于开发这样的吊起夹持装置,它通过悬挂在起重机下面的缆绳或连索的上下动作,就能够自动地实现装置与重物的系合以及该系合的解除。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平6-191786号就公开了一种这样的吊起夹持装置。该装置具有双重筒的可伸缩结构,在上筒的内部固定了倾斜了的倾斜板,在下筒中设置了T字形突起的杆部。在该结构中,杆部能够与倾斜板相系合,当起重机的缆绳上下动作时,改变双重筒的长度,从而能够交替地实现夹持和解除夹持。
在上述吊起夹持装置中,由于通过伸缩机构的扩大率和凸轮的形状来决定臂件的开闭量,当被夹持重物的长度变化时,臂件的移动量不恒定,有时不能可靠地夹持重物。此外,尽管能够自动地实现对重物的夹持,但是由于用左右伸缩机构来进行夹持,臂件在承受重物重量时容易产生变形,因而不能长期使用。
此外,通过起重机能够将夹持了重物的吊起夹持装置移动到所需的场所。但是,在实际的施工现场或建筑现场中,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将吊起的重物转向其配置场所所需的方向。例如在侧沟的构筑作业中,将必须使U字形构件的轴向方向与侧沟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已知的吊起夹持装置不能改变被吊起的U字形构件等的轴向方向,必须由其他工作人员以手工方式来转动被吊起的U字形构件(重物),以便使U字形构件的方向与侧沟的方向相一致。因此,采用已知的吊起夹持装置,即使能够在起重机一侧自动地进行对重物的夹持吊起以及解除夹持,对重物轴向方向的改变也仍然需要由其他工作人员来进行,简化的程度不大。由于在重物附近仍然需要配置工作人员,因此仍然存在着重物落下所造成人身事故的危险。
此外,近年来,护堤、壁面的构筑常常需要采用由混凝土块制成的异型块。对于这种异型块来说,它与吊起夹持装置的爪板相接触的位置与重心不在同一直线上,其重心位置偏离其中心位置。如果采用已知的吊起夹持装置来夹持吊起这种异型块,由于夹持位置与重心不一致,因此不能从左右两侧来夹持这种异型块。
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吊起夹持装置,它能够可靠地夹持吊起混凝土块等重物,通过起重机等使整个装置上下移动,使设置在左右摇动件上的接触爪能够自动地与重物侧面相接触并解除这种接触。此外,在吊起的状态下,通过旋转驱动件,能够使装置和重物一起在水平方向上转动,使重物的长度方向与目的场所的长度方向相一致,仅仅依靠位于起重机一侧的操作者就能够实现吊起、移动、和方向转变。通过这样的动作,就能够减少所需要的工作人员,节约人力。此外,对于异型块之类重心偏移的重物来说,使接触爪从三个方向上将重物压紧,从而能够稳定地实现夹持吊起,
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由大致垂直竖立的伸缩动作件、大致在水平方向上伸出的一个摇动件,大致在水平方向上伸出的另一个摇动件组成,伸缩动作件的下端与一个摇动件的前端以及另一个摇动件的前端组合在一起,从三者的侧面通过转动轴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相连接,形成一种倒T字形结构,在各个摇动件的下面分别设有接触爪,各个接触爪与重物的左右侧面紧密接触,通过将伸缩动作件提起,使得与其下端相连接的左右摇动件呈山形形状,两侧的接触爪将重物的左右侧面压紧,从而将重物夹持吊起,所述伸缩动作能够在其长度方向上伸缩,并能够通过其上下伸缩动作停止在伸长的位置上和缩短的位置上,在所述摇动件中的任何一个上设有一个开闭限制机构,它能够限制左右摇动件以转动轴为中心朝下方的转动,该开闭限制机构与所述伸缩动作件的伸缩动作相连动,交替地限制左右摇动件的开闭动作,从而交替地实现对重物的夹持和解除夹持。
由于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吊在悬挂在起重机等的连索上,装置下部的摇动件左右展开接近重物的上表面,左右接触爪与重物的侧面紧密接触将重物吊起,使摇动件形成山形形状,接触爪强有力地与重物相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将重物夹持吊起。此外,由于通过旋转驱动件能够使被吊起的重物在水平方向上转动,因此能够使重物的长度方向朝着目的场所的长度方向转动,使之与目的场所相一致。另外,通过可伸缩的伸缩动作件以及与该伸缩动作件相连动的开闭限制机构,能够实现对重物的夹持和解除夹持。因此,通过悬挂在起重机上的连索的上下动作,建筑物能够自动地实现对重物的夹持和解除夹持,在重物的附近不需要设置用于进行夹持和解除夹持动作的工作人员,仅仅依靠起重机操作者就能够进行作业。
由于本发明的一对摇动件和辅助摇动件在水平方向上呈T字形配置,各个摇动件和辅助摇动件的后端都设有接触爪,能够使接触爪与重物的三个方向上的侧面相接触。当通过伸缩动作件将上述一对摇动件和辅助摇动件提起时,各个摇动件和辅助摇动件呈山形形状,产生分力,使各个接触爪能够强有力地压在重物上予以夹持。这样,由于接触爪在三个方向上进行夹持,因此在对异型块之类的重心偏移重物进行夹持吊起的过程中,能够可靠地保持其重量,从而能够吊起已知吊起夹持装置所不能吊起的重物。在对这种重物的夹持吊起中,通过起重机一侧的操作就能够自动地对各个摇动件和辅助摇动件的转动进行开闭控制,此外,可以通过旋转驱动件使被吊起的重物在水平方向上转动。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是从张开调节部分一侧来看的透视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的第一种实施例,是从闭合调节部分一侧来看的透视图;
图3示出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整体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的第一种实施例,是对闭合调节部分附近的放大分解透视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的第一种实施例,是对伸缩动作件的各个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6出示了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的第一种实施例,是对伸缩动作件中设置的限位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7出示了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的第一种实施例,是显示构成限位机构的凸轮板的凸轮面形状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吊起夹持装置在夹持重物之前的状态的透视图,用于说明将重物吊起的过程;
图9是示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吊起夹持装置在夹持重物之前的状态的侧视图,用于说明将重物吊起的过程;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吊起夹持装置在夹持重物之后的状态的透视图,用于说明将重物吊起的过程;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吊起夹持装置在夹持重物之后的状态的侧视图,用于说明将重物吊起的过程;
图12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吊起夹持装置的透视图,示出了开闭限制机构对左右导轨板的转动进行限制的状态;
图13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吊起夹持装置的透视图,示出了开闭限制机构对左右导轨板的转动不进行限制的状态;
图14示出了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是从张开调节部分来看的透视图;
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是从闭合调节部分来看的透视图;
图16示出了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是其整体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7示出了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是旋转驱动件侧面的侧视图,其中一部分作了剖视;
图18示出了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是旋转驱动件上面的顶视图,其中一部分作了剖视;
图19示出了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是旋转驱动件侧面的侧视图,其中一部分按照图18中I-I线作了剖视;
图20示出了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是旋转驱动件各个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21示出了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是旋转驱动件的驱动旋转部分的详细分解透视图;
图22示出了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是旋转驱动件的控制电路图;
图23是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吊起夹持装置在夹持重物之前的状态的透视图,用于说明将重物吊起的过程;
图24是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吊起夹持装置在夹持重物之前的状态的侧视图,用于说明将重物吊起的过程;
图25是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吊起夹持装置在夹持重物之后的状态的透视图,用于说明将重物吊起的过程;
图26是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吊起夹持装置在夹持重物之前的状态的侧视图,用于说明将重物吊起的过程;
图27示出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张开调节部分的透视图;
图28示出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全部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29示出了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的第三种实施例,是夹持之前的状态的透视图,用于说明将异型混凝土块吊起的过程。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17,对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吊起夹持装置从其右上方来看的透视图,图2是吊起夹持装置40从与图1相反的左上方来看的透视图。该吊起夹持装置40总的来说由伸缩动作件41、作为一个摇动体的左摇动件42、作为另一个摇动件的右摇动件43这3个部件构成,上述伸缩动作件41、左摇动件42和右摇动件43组装成为一体的吊起夹持装置40。伸缩动作件41能够上下伸缩,其整体长度能够通过挚子止动方式自动地予以调节,其外形为细长的筒形形状。左摇动件42是一个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侧壁、上下开口的细长框架,在左摇动件42上插入了能够沿着其长度方向移动的滑动件62。右摇动件43具有与左摇动件42相对称的形状,也是一个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侧壁、上下开口的的细长框架。在该右摇动件43上插入了能够沿着其长度方向移动的滑动件82。伸缩动作件41的下部与左摇动件42的前端(图1中所示的右端和图2中所示的左端)和右摇动件43的前端(图1中所示的左端和图2中所示的右端)分别相啮合,通过在其重叠部分的侧面插入一个用作转动轴的销子45将它们组装在一起。这样,伸缩动作件41、左摇动件42、右摇动件43如图1和图2所示那样组装成倒T字型,能够分别以销子45为中心转动。在伸缩动作件41的上端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了一个环状吊环46,用于将整个吊起夹持装置40悬挂在起重机的钢缆或链索上。
如图1所示,在左摇动件42的前端附近设置了张开调节部件47,在右摇动件43的前端上部设置了开闭限制机构44。通过上述开闭限制机构44和张开调节部件47的协调动作,就能够在左摇动件42和右摇动件43以销子45为中心进行开闭动作的过程中限定其张开角度(亦即左摇动件42和右摇动件43以翼片张开的方式向上张开的角度)和解除对张开角度的限定。所述开闭限制机构44与伸缩动作件41的伸缩动作相连动,能够进行使之与张开调节部件47相系合或者解除系合的切换动作。此外,如图2所示,在左摇动件42的前端附近设有闭合调节部件48。该闭合调节部件48的前端能够与右摇动件43的前端端面(图2中的右侧前缘)相接触或者相脱离,从而能够在左摇动件42和右摇动件43以销子45为中心进行开闭动作的过程中对闭合角度(亦即左摇动件42和右摇动件43下垂的角度)进行限制(下面将会对这一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图3以分解方式示出了吊起夹持装置40的各个构成部件,图3的视角方向与图1相同。
所述伸缩动作件41包括构成上伸缩件的外筒51和构成下伸缩件的内筒52。外筒51为上端封闭的具有矩形截面的中空管状部件,在其封闭的上端表面上固定了环状吊环46。内筒52为具有矩形截面的中空管状部件,其上下端具有开口,内筒52的外径小于外筒51的内径,因此内筒52的上端能够通过外筒51的下端开口自由地滑动插入到外筒51之中。在内筒52下端的侧面上形成了一个水平方向上的销孔53,在内筒52侧面的中央部位上形成了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长孔54。在将所述外筒51和内筒52组装起来时,将位于外筒51下部侧面上用作销子的螺栓55插入到内筒52的长孔54中,使内筒52能够相对于外筒51沿着其长度方向上下滑动。此外,在外筒51的与上述插入螺栓55的侧面相垂直的侧面的下部设有滑动作用件106。该滑动作用件106由一对细长金属片制成的倾斜导轨109构成,两个倾斜导轨109以间隔一定距离的平行方式予以设置,倾斜导轨109的长度方向与外筒51的长度方向形成了一个平缓的倾斜角度。
所述左摇动件42由臂件61和滑动件62构成,其中臂件61由导轨板63、加强板64、螺杆固定板66、长螺杆67等构成。
所述导轨板63由细长钢板弯曲成“コ”字型制成,其相对的侧壁以一定的间距平行设置,在靠近侧壁的“コ”字型结构的开口位置上固定了跨接在侧壁内壁上的加强板64。这样,臂件61由导轨板63和加强板64形成了一种上下开口的细长框架式结构,具有封闭的“コ”字型形状。在该导轨板63的大约中央位置上固定了一个朝上突出的螺杆固定板66,该螺杆固定板66跨接在导轨板63的侧内壁之间。该螺杆固定板66由薄钢板制成,其上半部分突出于导轨板63的上表面,在该螺杆固定板66上固定了细长螺杆67的头部。所述细长螺杆67的长度方向与导轨板63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其螺纹部分朝向导轨板63的后部(亦即图3中的左方)。螺母68拧在细长螺杆67的螺纹上,通过细长螺杆67的旋转,螺母68就能够沿着细长螺杆67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
所述滑动件62插入到臂件61上,能够沿着臂件61的长度方向自由移动。该滑动件62以滑动套74为主要构件,该构件为具有矩形截面的中空“ロ”字型结构,该滑动套74的内部开口形状略微大于导轨板63的外形形状。导轨板63的后端(图3中的左侧)能够由滑动套74的开口处插入。在滑动套74下表面的后端(图3中的左侧)固定了一个朝下突出的接触爪75,该接触爪75的侧面与滑动套74的长度方向相垂直。在滑动套74的上表面的前侧(图3中的右方前侧)固定了一个由薄钢板制成的朝下垂直突出的限位板76。该限位板76的上部开有一个穿孔77,所述细长螺杆67的前端能够插入到该穿孔77之中,将一个螺母69拧在穿过穿孔77的细长螺杆67的前端上,通过螺母68和螺母69将限位板76夹住,从而能够将滑动件62固定在臂件61上。导轨板63的前端(图3中的右方前端)的侧面上形成了一对销孔65,该对销孔65的轴线与导轨板63的长度方向相垂直。
张开调节部分47由固定螺母71和调节螺栓72构成。螺母71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导轨板63的一方前端(图3中的右方前侧)的处于上下方向的端缘上。在该固定螺母71的中央部位具有一个穿孔,该穿孔的轴线方向与导轨板63的长度方向相垂直。调节螺栓72由上述固定螺母71的上方拧入到该穿孔之中,通过调节螺栓72的旋入长度,就能够调节螺栓72的头部的高度位置。
右摇动件43具有与前述左摇动件42对称的结构,它由臂件81和滑动件82构成,其中臂件81由导轨板83、加强板84、螺杆固定板86、细长螺杆87等构成。
所述导轨板83由细长钢板弯曲成“コ”字型制成,其相对的侧壁以一定的间距平行设置,在靠近侧壁形成“コ”字型结构的开口的位置上固定了跨接在侧壁内壁上的加强板84。这样,臂件81由导轨板83和加强板84形成了一种上下开口的细长框架式结构,具有封闭的“コ”字型形状。在该导轨板83的大约中央位置上固定了一个朝上突出的螺杆固定板86,该固定板86跨接在导轨板63的侧壁内壁之间。该螺杆固定板86由薄钢板制成,其上半部分突出于导轨板83的上表面,在该螺杆固定板86上固定了细长螺杆87的头部。所述细长螺杆87的长度方向与导轨板63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其螺纹部分朝向导轨板63的后部(亦即图3中的右前方)。螺母88套在细长螺杆87的螺纹上,通过细长螺杆67的旋转,该螺母88就能够沿着细长螺杆67的长度方向来回移动。
所述滑动件82插入到臂件81中,能够沿着臂件81的长度方向自由移动。该滑动件82以滑动套96为主要构件,该构件为具有矩形截面的中空“ロ”字型结构,该滑动套96的内部开口形状略微大于导轨板83的外形形状,导轨板83的后端(图3中的右前侧)能够由滑动套96的开口处插入。在滑动套96下表面的后端(图3中的右前侧)固定了一个朝下突出的接触爪97,该接触爪97的侧面与滑动套96的长度方向相垂直。在滑动套96的上表面的前侧(图3中的左端)固定了一个由薄钢板制成的垂直突出的限位板98。该限位板98的上部开有一个穿孔99,所述细长螺杆87的前端插入到该穿孔99之中,将一个螺母89拧在穿过穿孔99的细长螺杆67的前端上,通过螺母88和螺母89将限位板98夹住,从而能够将滑动件82固定在臂件81上。导轨板83的前端(图3中的左端)的侧面上形成了一对销孔85,该对销孔的轴线与导轨板83的长度方向相垂直。
开闭限制机构44由前述滑动作用件106和横滑动件105构成,通过两者的啮合能够产生一定的功能。滑动作用件106如前面所述固定在外筒51上,横滑动件105则装配在导轨板83上。
在所述导轨板83的前端(图3中的左端)的一侧上边缘上突出形成了大致为半圆形的枢轴突起90,在该枢轴突起90上形成了一个轴孔91。在导轨板83前端(图3中的左端)的另一侧的与所述枢轴突起90相对应的位置上固定了一个由圆管切断而成的轴管92,该轴管92的中心位置上有一个轴孔93。轴孔91的轴线与轴孔93的轴线处于一条直线上,同时这两条轴线与导轨板83的长度方向相垂直。
横滑动件105以能够自由移动的方式插入到上述轴孔91和轴孔93中。该横滑动件105由细长形的滑动轴107以及固定在该滑动轴107的大约中央位置侧面的系合爪108构成。该系合爪108用圆棒制成,其中央部位形成了一个直角弯曲,是一个大致具有L型形状的部件,该L型的一段侧面固定在滑动轴107的中央部位上。滑动轴107的一端插入到轴孔91中,另一端插入到轴孔93中,从而使横滑动件105能够在与导轨板83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自由移动。系合爪108的轴线与滑动轴107的轴线相垂直,系合爪108的L型弯曲的前端插入到一对倾斜导轨109之间的空间中。
下面结合图4对闭合调节部分48进行详细说明。图4为是闭合调节部分48的分解透视图,是对图2中所示闭合部分48的局部放大视图。
在所述导轨板63的一侧的侧面前端(图4中的左方前侧)附近固定了一个位置调节件154,该位置调节件154的中央具有贯穿的螺孔155。该位置调节件154以在导轨板63的侧面突出予以固定,螺孔155的轴线与导轨板63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并且略微低于销孔65的轴线。调节螺杆156能够拧入到所述螺孔155中。位置调节件154和调节螺杆156构成了闭合调节部分48。
如上所述,导轨板63的前端具有销孔65,另一个导轨板83的前端具有销孔85。销孔65和销孔85的轴线彼此对准,通过插入销子45,使得导轨板63和导轨板83以能够相互转动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此时,由于螺孔155的轴线与销孔65的轴线在上下方向上相距一定的间隔,因此拧入到螺孔155中的调节螺杆156的中心轴线M与销孔85的中心轴线N在上下方向上相距一定的间隔。由于中心轴线M和中心轴线N上下间隔,调节螺杆156的头部与导轨板83的前端缘(图4中的右端侧)的下部相接触,因此尽管导轨板63与导轨板83能够以销子45为中心来转动,但是由于导轨板83的前端缘的下面与调节螺杆156的头部相接触,因此限制了导轨板63与导轨板83的转动,使之不能超过其限度。这样,当通过伸缩动作件41将导轨板63和导轨板83吊起时,尽管导轨板63和导轨板83将会略微下垂,但是其闭合角度不会变得很小。通过调节螺杆156在螺孔155中的拧入量,使调节螺杆156的头部位置产生移动,就能够改变导轨板63与导轨板83朝着下方的闭合角度。
分别制成上述的伸缩动作件41、左摇动件42和右摇动件43,然后将它们组装成一体的吊起夹持装置40,在组装的过程中,将导轨板63的前端(图3中的右方前侧)与导轨板83的前端(图3中的左方前侧)相互交错地嵌合在一起,使销孔65与销孔85的位置相互对准。此后,将内筒52的下端嵌合在导轨板63和导轨板83之间的空间中,使销孔53的位置与销孔65、85的位置相一致。从导轨板63的侧面将销子45插入到销孔53、65、85中,在销子45的前端拧上螺母,从而将这3个部件连接起来。由于是通过销子45将伸缩动作件41、左摇动件42、右摇动件43组装起来的,因此它们能够分别以销子45为中心产生转动。
图5是示出所述伸缩动作件41的详细结构的部件分解透视图。
如上所述,伸缩动作件41由外筒51和内筒52构成。外筒51为上端封闭的中空矩形形状,其内部空间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在该外筒51的封闭上端面上以焊接等方式固定了环状吊环46,通过该吊环46就能够将外筒51和内筒52吊在缆绳等上。外筒51的内侧表面的上部(图5中的右侧表面)插入了用作滑动引导件的凸轮板113。在该凸轮板113的上部左右两侧和下部一侧上分别设有螺孔114,将凸轮板113紧密地贴合在外筒51的内侧表面上,由外筒51侧面的开口(图中未示)将螺钉120插入,分别拧入到各个螺孔114中,从而将凸轮板113固定在外筒51中。此外,在外筒51的侧面下部具有与外筒5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穿孔115。如图5中的点划线所示,在外筒51的与穿孔115所在侧面正交的侧面下部固定了一对倾斜的倾斜导轨109。该倾斜导轨由一对细长金属片以平行相间的方式设置而成,各个倾斜导轨109的轴线与外筒51的长度方向上的轴线相倾斜。
内筒52为具有上下方向开口的细长矩形中空管状部件,内筒52的外形尺寸略微小于所述外筒51的内部空间的截面尺寸。在内筒52的下部侧面上设有销孔53,销孔53的轴线与内筒5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在图5中,仅仅示出了一个销孔53,在图中未示的相对侧面上还设有另一个相同的销孔)。此外,内筒52的侧面中央高于所述销孔53的位置上设有沿着上下方向的细长形长孔54(图5中仅仅示出了一个长孔54,在图中未示的相对侧面上还设有另一个相同的开口)。在内筒52的上部侧面上穿入固定了销子118,该销子118与内筒5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该销子118形成了一个位于内筒52上端开口部位附近的枢轴,在位于内筒52上端开口内部的销子118上以能够左右自由摇动的方式安装了用作接触移动件的摇动爪117,并在销子118上套上一个螺旋弹簧119。所述摇动爪117从内筒52的上端开口朝上突出,其整体具有L型形状,摇动爪117的弯曲成钩状形状的前端与销子118相平行。通过插入到销子118的螺旋弹簧119的弹性,使得摇动爪117平常紧压在内筒52的内壁表面上,通过内壁表面与摇动爪117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摇动爪117的自重,使得摇动爪117处于倒向任何一侧的角度位置上。由于摇动爪117被螺旋弹簧119压在内筒52的内壁表面上,因此即使不施加外力也能够将保持摇动爪117的角度位置。
在采用外筒51和内筒52来组装伸缩动作件41的过程中,将内筒52的上端由外筒51的下部开口插入,使长孔54与穿孔115的位置相配合,从外筒51的外侧将螺杆55插入到穿孔115中。螺杆55的前端穿过穿孔115和长孔55之后,由外筒51的内表面朝外突出,在螺杆55的前端拧上螺母116,从而将外筒51与内筒52连接起来。在完成上述组装工作之后,虽然螺杆55被固定在外筒51上,但是由于螺杆55插入到长孔54中,因此内筒52能够相对于外筒51在长孔54的上下长度范围之内自由滑动。在这种内筒52插入到外筒51之中的状态下,摇动爪117的L型弯曲钩子的前端就能够与固定在外筒51内壁侧面上的凸轮板113的凸轮面相接触。
限位机构130能够在外筒51与内筒52的伸缩运动过程中暂时保持其伸长或缩短的位置。通过该限位机构130,在内筒52插入到外筒51最深处时能够暂时保持该位置,使得内筒52不会从外筒51朝外伸长出来。此后,当再次将内筒52朝着外筒51的最深处插入时,就能解除这种系合,使得内筒52能够由外筒51朝外伸长,这样通过内筒52在外筒51中的伸缩,就能够交替地保持伸缩的最小长度和最大长度。所述限位机构130由凸轮板113和摇动爪117组合而成,下面结合图6对限位机构130进行详细说明。
所述内筒52的上部侧面上设有一对销孔123,该销孔123的轴线与内筒5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能够将圆棒型形销子118插入到两个销孔123中。当销子118插入到销孔123中之后,销子123就位于内筒52的上部开口的中央位置上,形成了一种“日”字型的结构。所述摇动爪117的整体具有L型形状,其下部为圆盘形的大直径转动部分124,在该大直径转动部分124的中央部位上开有摇动轴孔125。该摇动轴孔125的内径大于销子118的外径,因此摇动爪117能够相对于销子118自由转动。该大直径转动部分124的外周边上部连接了朝上延伸的直线状摇动支柱126,该摇动支柱126的上端与直角弯曲的引导爪127相连接。通过所述的摇动支柱126和引导爪127,就使得摇动爪117从侧面来看具有大致为L型的形状。此外,螺旋弹簧119为具有弹性的螺旋弹簧,在其中央的开口中能够插入销子118。
在将摇动爪117和螺旋弹簧119组装到内筒52中的过程中,将摇动轴孔125的轴线对准销孔123的轴线,使大直径转动部分124的一个侧面与内筒52的内壁紧密贴合。此后,将螺旋弹簧119置于大直径转动部分124的另一侧面与内筒52的内壁之间,将销子118插入彼此对准的销孔123、摇动轴孔125和螺旋弹簧119之中。通过销子118,将摇动爪117和螺旋弹簧119保持在内筒52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螺旋弹簧119的弹性力始终作用在大直径转动部分124的另一侧面上,通过该弹性力将大直径转动部分124的一侧表面压在内筒52的内壁侧面上。由于有这一弹性力,在大直径转动部分124的一侧表面与内筒52的内壁之间就会产生摩擦力,使得摇动爪117不会由于其自重而相对于销子118转动,从而保持其直立的状态(相对于与摇动爪117相接触的销子118的最后倾斜角度位置),如果不施加改变该状态的力,这样的角度位置就不会改变。
前述凸轮板113由厚金属板(例如黄铜等材料)制成,在其侧面上采用铣床等进行切削加工,形成凸轮面。在该凸轮板113的侧面上形成了特殊形状的凸轮曲线,引导爪127跟随该凸轮曲线,使得摇动支柱126(亦即摇动爪117整体)以销子118为中心产生一定周期的摇动。
凸轮板113中包括一个平板状的凸轮基板134,该基板134是厚金属板由铣床等进行切削之后所最后留下的部分。在该基板134的侧面上部形成了突出的上凸轮部分135,在基板134的侧面中央部位形成了突出的中凸轮部分136,在基板134的侧面下部的一侧(图6中的左前侧)形成了突出的下凸轮部分137。这样,通过采用铣床等对金属板的侧面进行切削加工,在金属板的侧面留下岛状的上凸轮部分135、中凸轮部分136、下凸轮部分137,同时形成平坦的凸轮基板135。在上凸轮部分135的左右两侧以及在下凸轮部分137的中央部位形成了螺孔114,在各个螺孔114的内周表面上形成螺纹。螺丝120能够分别拧入到各个螺孔114中,从而通过螺钉120将凸轮板113固定在外筒51的内壁上。
下面结合图7对凸轮板113的上凸轮部分135、中凸轮部分136、下凸轮部分137所形成的凸轮面进行详细说明。
在所述上凸轮部分135的下面(以图7中的下方为上述下面)形成了凸轮面,该凸轮面以上凸轮部分135的下面中央部位作为分界线,其右侧形成了下圆弧凸轮面141,其左侧形成了下直线凸轮面142,两者相互连接起来。所述下圆弧凸轮面141形成了一种反“つ”字型的形状,其一部分为图7中所示的朝左下方倾斜的直线面,其顶部弯曲成为成为圆弧形,另一部分为从上凸轮面135的中央部位垂直向下延伸的直线面。所述下直线凸轮面142具有直线状的下表面,其一侧位于上凸轮部分135,另一侧位于上凸轮部分135的左侧面,由右下朝着左上方向倾斜。下圆弧凸轮面141与下直线凸轮面142之间的端部连接点A大致处于上凸轮部分135的中央位置上,下圆弧凸轮面141的半圆形顶点B位于上凸轮部分135的中央位置略微右侧的位置上。
中凸轮部分136的整个外周都形成了凸轮面,从而在凸轮基板134上形成了一个岛状突起。在中凸轮部分136的上部加工出上圆弧凸轮面143,该凸轮面具有向上开口的容器形状,以该上圆弧凸轮面的底部C为中心,分别形成朝着左上和右上方向倾斜的直线状表面。该中凸轮部分136在图7中所示左侧的侧面形成了上下垂直的直线状的侧直线凸轮面144,上圆弧凸轮面143与侧直线凸轮面144的交点为D。在该中凸轮部分136的左下部形成了朝着图7的右下方倾斜的下直线凸轮面145,侧直线凸轮面144的下端与下直线凸轮面145的上端的交点为E。所述下直线凸轮面145是长度较短的凸轮面,在中凸轮部分136的下部形成了朝着右上方倾斜的直线状的下直线凸轮面146,该下直线凸轮面146与下直线凸轮面145的下端相连接,其交点为F。
所述下直线凸轮面146的长度较短,在中凸轮部分36的下部右侧形成了与下直线凸轮面146的上端相连接的直线状的下直线凸轮面147。下直线凸轮面147的长度长于下直线凸轮面145、146的长度,下直线凸轮面147朝着图7的右上方倾斜的角度大于下直线凸轮面146的倾斜角度,下直线凸轮面146与下直线凸轮面147的交点为G。在中凸轮部分136的图7所示的右侧面形成了与下直线凸轮面147的终端相连接的直线状的侧直线凸轮面148。该侧直线凸轮面148的长度较短,下直线凸轮面147与侧直线凸轮面148的交点为H。该侧直线凸轮面148的上端与上圆弧凸轮面143的右上端相连接,两者的交点为J。此外,在基板134的左下角设置了上直线凸轮面149,在上凸轮部分137上面形成了朝着右下方倾斜的直线状的上直线凸轮面149,上直线凸轮面149的右端构成了锐角的顶点K。
如上所述,形成了上凸轮部分135、中凸轮部分136、下凸轮部分137的凸轮面,下面对各个凸轮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7示出了各个凸轮面的配置及位置关系。在图7中,底部C位于交点A的左侧,交点A大致位于凸轮板113的中心位置,交点C位于凸轮板113的中心点的左侧。交点D和E位于上下垂直的位置上,交点D和E位于底部C的左侧。交点F位于比交点E略微靠右、比顶点K略微靠左的位置上。交点H和J位于上下垂直的位置上,顶点B被置于交点J和A之间的位置上。换句话说,按照图7中由右到左的位置顺序,凸轮面的主要位置依次为:交点J(H)、顶点B、交点A、交点G、底部C、顶点K、交点F、交点D(E);按照图7中由上到下的位置顺序,凸轮面的主要位置依次为:顶点B、交点A、交点J、交点D、交点H、底部C、交点E(G)、交点F、顶点K。通过上述位置配置,就决定了在各个凸轮面上移动的引导爪127的移动轨迹。
从图7中的点划线所示的引导爪127的位置开始,对引导爪127的移动轨迹进行说明。当引导爪127朝着图7中的上方移动时,引导爪127首先与下直线凸轮面146相接触并滑动,朝着图中的右上方移动。当引导爪127通过交点G之后,接着就与下直线凸轮面147相接触,沿着下直线凸轮面147朝着交点H滑动,到达交点H之后,就由交点H垂直地朝着交点J的位置移动。引导爪127由交点J继续朝上方移动,与下圆弧凸轮面141的下面相接触,引导爪127沿着下圆弧凸轮面141的倾斜表面朝着图7中的左方移动。最后移动到下圆弧凸轮面141的顶点B,然后停止在该位置上。
此后,如果将引导爪127朝凸轮板113的下方牵引,引导爪127就会离开顶点B,与上圆弧凸轮面143的底部C与交点J之间的倾斜面相接触。如果将与上圆弧凸轮面143的倾斜面相接触的引导爪127朝下牵引,引导爪127就会朝着图7中的左方移动,直到到达该倾斜面的底部C为止。当引导爪127滑动到该底部C时,就会停止在该位置上,不能朝右或者朝左移动。在该状态下,引导爪127与中凸轮部分136的上圆弧凸轮面143相系合,如图6所示的包括引导爪127的摇动爪117以及内筒52处于被吊起的状态。
此后,如果将引导爪127朝着凸轮板113的上方推动,引导爪127就会离开底部C,与下直线凸轮面142的下面相接触。由于底部C位于交点A的图7中的左侧,上升的引导爪127不会与顶点B相接触。与下直线凸轮面142的倾斜面相接触的引导爪127在推力的作用下倾斜地朝着图7的左方移动。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朝左移动之后,如果将引导爪127朝着凸轮板113的下方牵引,由于引导爪127位于交点D的左侧,引导爪127就会与垂直的侧直线凸轮面144的侧面相接触,朝下移动,然后与上直线凸轮面149的上面相接触。一旦引导爪127与该上直线凸轮面149相接触,引导爪127就会沿着该上直线凸轮面149的倾斜面朝着图7的右方朝顶点K移动。如果引导爪127继续朝着顶点K的右方移动,引导爪127就会移动到图7中比交点F更靠右方的位置。
当引导爪127到达上述位置之后,如果再次朝着凸轮板113的上方推动引导爪127,引导爪127不会与位于交点F左侧的下直线凸轮面145相接触,而是与下直线凸轮面146的下面相接触。此后,就会进行与上面所述相同的运动。这样,如果使引导爪127相对于凸轮板113作上下运动,引导爪127就会围绕中凸轮部分作反时针方向的转动,这种循环运动与上下运动同步地重复进行。引导爪127的运动轨迹如图7中的标记X所示。
下面结合图8至23,对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吊起夹持装置40来吊起重物W的过程中,自动设置夹持和解除夹持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对该作用的说明中,重物W例如可以是用混凝土制成的沟盖或者混凝土块,其重量大约为数十公斤,其周围没有形成可供夹持的突起或凸缘。这种形状的重物用人力来搬动是十分困难的。
在采用上述吊起夹持装置40来搬动重物W时,通过销子45将伸缩动作件41、左摇动件42、右摇动件43的前端连接起来,形成如图1和图2所示的T字型形状。在该图中,伸缩动作件41处于垂直状态,左摇动件41和右摇动件42左右伸出大致形成直线形状。在伸缩动作件41顶部的吊环46中穿入缆绳或者链子,通过起重机之类的装置将所述缆绳或链子吊起,从而将整个吊起夹持装置40吊起。
在使用上述吊起夹持装置40之前,首先调节滑动件62和82的位置,使得接触爪75和97之间的间距适合于重物W的长度。通过调整螺母68、88、69、89的位置,就能够调节上述长度。如图3所示,滑动件62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到导轨板63上,同时将长形螺杆67插入到穿孔77中,使得滑动件62的位置能够相对于导轨板63自由移动。旋转拧在长形螺杆67上的螺母68,通过长形螺杆67的螺距,使螺母68的位置在其长度方向上移动,直到它停止在所需的位置上为止。当限位板76与螺母68相接触时,滑动件62就不再能够继续朝导轨板62的端部移动,从而能够设定滑动件62的位置。此后,由长形螺杆67的端部将螺母69拧上,通过螺母68和螺母69将限位板76夹住,从而固定滑动件62的位置。
同样,如图3所示,滑动件82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到导轨板83上,同时将长形螺杆87插入到穿孔90中,使得滑动件82的位置能够相对于导轨板83自由移动。旋转拧在长形螺杆87上的螺母88,通过螺母88的螺距,就能够使螺母88的位置沿其长度方向上移动,直到它停止在所需的位置上为止。当限位板98与螺母88相接触时,滑动件82就不再能够朝着导轨板83的端部移动,从而能够设定滑动件82的位置。此后,在长形螺杆87的前端拧上螺母89,通过螺母88和89将限位板98夹持住,从而固定滑动件82的位置。在这一位置调节过程中,通过滑动件62和82的移动,将其下面突出的接触爪75与97的内侧之间的间距设定为略为小于重物W的长度。此外,将销子45到接触爪75和97的距离相同。通过这样的调节,使左右重量分配以销子45为中心彼此相等,使左摇动件42和右摇动件43不会出现倾斜,能够在保持水平的状态下进行吊起操作。
下面结合图8和图9,对采用吊起夹持装置40将重物W的左右侧面卡住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中,重物W水平地放在地面上,吊起夹持装置40从该重物W的上方沿着Y方向下垂,当吊起夹持装置40的中央位置(亦即伸缩动作件41、左摇动件42、右摇动件43的交叉位置)与重物W相接触时,使接触爪75和97能够卡住重物W的侧面。在进行这一卡住动作时,伸缩动作件41的长度缩短,内筒52插入到外筒51的内部。在这一状态下,由于开闭限制机构44与张开调节部47相系合,左摇动件42和右摇动件43的左右翼片张开,比水平状态略为朝上倾斜,并保持在这一位置上。伸缩动作件41将保持在其长度缩小的这一状态下。
下面结合图12,对这一状态下开闭限制机构44和张开调节部47的关联以及摇动爪117与凸轮板113的关联进行说明。
首先,在外筒51的侧面下部固定了一对倾斜导轨109,该倾斜导轨109与外筒51的长度方向相倾斜。因此,对嵌入到所述两个倾斜导轨109之间的系合爪108产生朝向外筒51一方(图12中的左前方)的作用力。这一作用力传递到固定了系合爪108的滑动轴107上,使得滑动轴107在轴孔91和93中朝着图12中的箭头Q所示的方向滑动。此时,滑动轴107的一端由轴突起90的侧面突出,使滑动轴107的前端位于调节螺栓72的上方。这样,调节螺栓72的头部与滑动轴107的前端下面相接触,通过调节螺栓72的阻挡作用,限制导轨板63和83以销子45为中心的转动。因此,导轨板63和83(亦即左摇动件42和右摇动件43)不能以销子45为中心朝着其下方转动,使翼片保持在左右展开的状态(图8的状态)。
下面结合图7对这种情况下位于外筒51内部的摇动爪117与凸轮板113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当内筒52插入到外筒51之中时,摇动爪117被推向外筒51的上方,摇动爪117上端的引导爪127位于上凸轮部分135与中凸轮部分136之间的空间中。如上所述,通过穿入吊环46的缆绳或连索将外筒51吊起,使得引导爪127与上圆弧凸轮面143的底部C相接触,引导爪127与上圆弧凸轮面143相系合而被吊起。此时,与引导爪127相连接的摇动爪117、销子118、内筒52等也与引导爪127一样处于被吊起的状态,内筒52保持在插入到外筒51上部的状态。
在这一状态下,通过穿过吊环46的缆绳等来起吊,将处于缩小状态的伸缩动作件41、左摇动件42、右摇动件43朝上方吊起。然后,将被吊起的吊起夹持装置40整体移动到需要被夹持的重物W的上方,如图8所示那样使吊起夹持装置40沿着Y方向缓慢下降。此时,使左右展开的左摇动件42和右摇动件43的长度方向与重物W的长度方向一致,让重物W位于左右接触爪75和97的内侧之间。这一状态如图9所示。由于如前所述滑动轴107与调节螺栓72相接触,因此吊起夹持装置40的导轨板63和83的左右端略为高于销子45的位置,朝着销子45的方向倾斜。这样,左右配置的接触爪75和97由下向上略为处于“八”字形的张开状态,使得重物W的左右脚部能够较为容易地插入到导轨板63和83的下面。
如图9所示那样,让整个吊起夹持装置40沿着Y方向下降,使得位于中央位置的销子45的下面与重物W的表面相接触,导轨板63和83以销子45为中心转动,成为直线排列状态。导轨板63和83的下面与重物W的表面相接触、吊起夹持装置40被加载、将外筒51向下移动时(当起重机将吊起的缆绳放下时,外筒51依靠其自重会自动地下降),外筒51相对与内筒52向下移动,内筒52内部的摇动爪117也相对地朝着外筒51的上方移动。此时,如图7所示,引导爪127与上圆弧凸轮面143的底部脱离接触,朝着上方移动。
换句话说,当外筒51相对于内筒52向下移动时,摇动爪117和引导爪127上升,引导爪127如图7所示离开底部C垂直向上移动,与下直线凸轮面142的下面相接触。与上述下直线凸轮面142的下面相接触的引导爪127在向上推力的作用下,沿着倾斜的凸轮面朝着图7中的左方移动,摇动爪117以销子118为中心产生转动。
这样,当内筒52插入到外筒51的内部,外筒51下降到最低位置时,摇动爪117产生转动,引导爪127朝着左方移动。一旦外筒51下降到最低位置,则通过挂在起重机上的缆绳等再次将吊环46吊起。此时,外筒51相对与内筒52向上移动,伸缩动作件41的长度伸长到其全长长度,摇动爪117和引导爪127朝着凸轮板113的下方移动。由于在以前的动作中,引导爪127朝着图7所示的左方移动并停止在该位置上,引导爪127不会与上圆弧凸轮面143的上面相接触,而是沿着侧直线凸轮面144的左侧垂直地下降。外筒51相对于内筒52向上拉起,使得引导爪127与上直线凸轮面149的上面相接触。
如图7所示,上直线凸轮面149由左上朝右下倾斜,因此与上直线凸轮面149的上面相接触的引导爪127沿着这一倾斜表面朝图中的右方移动,摇动爪117以销子118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转动。当外筒51相对于内筒52朝上移动时,引导爪127移动到上直线凸轮面149前端顶点K的右侧,解除引导爪127与上直线凸轮面149的接触。在这一状态下,由于引导爪127不再与任何一个凸轮面相接触,摇动爪117保持大致垂直的状态。一旦进入这样的状态,外筒51的伸缩运动将不再受到任何控制,能够相对于内筒52向上拉起,如图5所示能使螺杆55在长孔54的内周滑动而上升。当螺杆55与长孔54的内周上边缘相接触时,由外筒51和内筒52组合而成的伸缩动作件41的长度就伸长到了其全长长度。在这一状态下,悬挂在起重机等装置上的缆绳所产生的吊起力由吊环46、外筒51、螺杆55、长孔54依次传递,从而能够将内筒52吊起。此后,通过插入到内筒52的销孔53中的销子45,同时将左摇动件42和右摇动件43吊起。
当外筒51相对于内筒52向上提起时,固定在外筒51侧面上的倾斜导轨109也相对于内筒52向上提起。这时,由于啮合在一对倾斜导轨109之间的系合爪108位于内筒52的侧面上而相对处于静止状态,因此当系合爪108跟随倾斜导轨109的倾斜角度的状态下向上提起外筒51时,就会对系合爪108施加一个与上升方向相垂直的力。因此,固定了系合爪108的滑动轴107将会朝着图13中的R方向在轴孔91和93中滑动。这样,滑动轴107的一端(图13中的左前侧)朝着突起90的内侧移动,使得滑动轴107不再突出于突起90的侧面,不再覆盖在调节螺栓72的上面。通过该滑动轴107的滑动动作,就解除了滑动轴107与调节螺栓72的头部相接触,从而解除了对导轨板63、83以销子45为中心进行转动的限制。此时,导轨板63和83能够沿着图13中的P方向转动,各个导轨板63和83能够以销子45为中心自由转动。
一旦两侧的导轨板63和83能够以销子45为中心朝着下方转动,固定在滑动件62和82上的接触爪75和97就能够如图11所示那样与重物W的左右侧面相接触。
这样,在解除了通过滑动轴107和调节螺栓72对导轨板63、83的转动限制之后,如图10所示,当通过吊环46将伸缩动作件41朝着Z方向提起时,借助与这一提起力,就能够将重物W牢固地夹持在左右接触爪75和97之间,朝着Z方向提起。这一动作将在下面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当通过悬挂在起重机上的缆绳等将吊环46向上提起时,外筒51被向上提起,通过螺杆55将内筒52向上提起,通过销子45将导轨板63和83的前端分别向上提。由于滑动轴107与调节螺栓72对导轨板63和83的限制已经被解除,当沿着Z方向向上提起销子45时,各个导轨板63、83的前端首先被向上提起,而各个导轨板63、83的后端(图10中的右前侧和左前侧,图11中的左右端)则保持在其原来的位置上。这样,如图11所示,导轨板63以销子45为中心反时针方向转动,导轨板83以销子45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转动,各个导轨板63、83的后端位于销子45的下方,产生出“ヘ”字型的变形。这样,固定在导轨板63上的滑动件62的接触爪75将与重物W的左侧面紧密接触,固定在导轨板83上的滑动件82的接触爪97将与重物W的右侧面紧密接触。此时,接触爪75与接触爪97内侧之间的间距略为小于重物W上部的长度,这是因为重物W的上表面与导轨板63、83的前端之间产生了一定的间隙(空隙)的缘故。
在接触爪75和95的内侧与重物W的左右侧面紧密接触的状态下,如图11和图12所示,伸缩动作件41沿着Z方向被向上提起,这一Z方向的向上提起力变成左右导轨板63、83上的分力,使得接触爪75、97在重物W的侧面上产生一个强劲压力。换句话说,导轨板63、83的长度方向与重物W的长度方向形成了一个锐角,以销子45为中心的分力将远远大于Z方向的向上提起力,这使得接触爪75、97能够牢固地保持在重物W的侧面,重物W不会从接触爪75、97之间滑落,而是随着伸缩动作件41一起朝着Z方向向上提起。这样,就能够将重物W夹持住,通过悬挂在起重机上的缆绳等使吊环46沿水平方向移动,能在自动地夹持住重物W的状态下进行移动。
当如上所述那样夹持住重物W、将它移动到所需地点之后,还需要解除该夹持,将重物放下来。在通过悬挂在起重机上的缆绳等将吊环46提起的状态下,通过使重物W的下表面与地面等相接触,仅仅让吊环46和外筒51朝着下方移动,就能够自动地进行这一操作。
如图11所示,在重物W吊起的状态下,左摇动件42和右摇动件43的下表面与重物W的上表面相隔离,形成“ヘ”字形状,通过吊环46让吊起的伸缩动作件41下降,由于重物W在其下表面与地面等相接触之后就不再下降,因此左摇动件42和右摇动件43通过其自重而继续下降,导轨板63、83以销子45为中心转动,使得导轨板63、83的下表面与重物的上表面紧密接触。在这一状态下,与导轨板63、83相连接的内筒52就不再下降,而是停止在这一位置上。
当起重机悬挂的缆绳下降而使吊环46继续下降时,外筒51就会依靠其自重进一步下降,将内筒52压向外筒51的内部,从而使伸缩动作件41的长度缩短。由于外筒51下降,内筒52就相对地上升,与内筒52相连接的摇动爪117朝着外筒51的上方移动,使得摇动爪117的引导爪127与凸轮板113的凸轮面相接触。参见图7对这一接触状态进行说明,当位于凸轮板113下方的引导爪127随着外筒51的下降而相对地上升时,引导爪127首先与下直线凸轮面146的下面相接触。此时,由于下直线凸轮面146是倾斜的,因此引导爪127朝着图7的右方移动,通过交点G进一步与下直线凸轮面147相接触,由于该下直线凸轮面147也是倾斜的,因此引导爪127进一步朝右方移动。当引导爪127移动到交点H时,就不再朝右方移动,而是随着内筒52相对地上升,沿着侧直线凸轮面148的侧面垂直地朝图7的上方移动。引导爪127经过垂直上升就会与下圆弧凸轮面141的下面相接触,沿着下圆弧凸轮面141的凸轮曲线朝着图7的左方移动。当外筒51下降到其最低位置时,引导爪127便移动到下圆弧凸轮面141最高位置的顶点B,并停止在该位置上(由于下圆弧凸轮面141具有反“つ”字形状,因此引导爪127不能继续朝上移动)。
通过外筒51的下降,内筒52就会插入到外筒51内部的最深处,此后,通过起重机所悬挂的缆绳等将吊环46吊起,使外筒51上升。随着外筒51的上升,凸轮板113也同时上升,引导爪127就相对地下降,从而改变引导爪127与凸轮板113的接触位置。首先,当凸轮板113朝图7的上方上升时,由于引导爪127处于停止状态,因此引导爪127就会相对地下降,沿着下圆弧凸轮面141的凸轮曲线朝左侧移动,到达交点J左侧的位置。由此,当引导爪127在该位置上垂直下降时,就会与上圆弧凸轮面143的上面相接触,当引导爪127朝着图7的下方下降时,就会沿着上圆弧凸轮面143的凸轮曲线朝图中的左方移动。此后,当引导爪127进一步下降时,引导爪127就会与处于上圆弧凸轮面143最低位置上的底部C相接触,并保持在该位置上。当引导爪127与上圆弧凸轮面143的底部C相系合时,引导爪127就不能进一步下降,同时使得与引导爪127相连接的摇动爪117、销子118、内筒52也不能进一步下降,在这一状态下,外筒51不能进一步从内筒52上朝上拉起,从而停止运动。当进一步将吊环46朝上吊起时,内筒52被收放在外筒51之中,伸缩动作件41在收缩的状态下将销子45朝上提起,通过销子45将左摇动件42和右摇动件43朝上提起。
如前所述,当外筒51下降而使内筒52插入其内时,如图12所示,固定在外筒51侧面的倾斜导轨109也同时下降。由于系合爪108啮合在这一对倾斜导轨109之间,因此随着倾斜导轨109的下降,系合爪108就会受到朝图中左前方的作用力,使固定了系合爪的滑动轴107沿着图中所示的Q方向滑动。当滑动轴107在轴孔91、93中朝着Q方向滑动时,滑动轴107的前端(图12中的左前侧)就会朝着突起90的侧面突出并停止在该位置上。由于在该滑动轴107的下方设置了调节螺栓72,滑动轴107的突出前端的下表面就会与调节螺栓72的头部相接触。当滑动轴107的下面与调节螺栓72的头部相接触时,导轨板63、83就不能以销子45为中心产生转动,从而将其开度固定下来。换句话说,如图8、9所示,左右导轨板63、83的相应两端略为向上方张开,并保持在翼板张开的状态下。
在这样的状态下,如图9所示,接触爪75、97的内侧与重物W的两侧相脱离,通过起重机悬挂的缆绳等将吊环46提起,整个吊起夹持装置40就会与重物W相脱离,从而自动地解除了吊起夹持装置40与重物W的系合。
通过上述操作,采用起重机悬挂的缆绳等将吊环46吊起和放下动作,就能够实现对重物W的夹持、吊起、移动、夹持解除等动作。上述操作动作能够循环地不断进行。
如上所述,采用起重机悬挂的缆绳等能够使整个吊起夹持装置40上下移动,然而在个别的情况下会出现接触爪75、97不能将重物W夹持住的现象(例如接触爪75、97的滑动等)。当采用开闭限制机构44来解除对导轨板63和83的转动限制时,如果如图11所示那样在这种状态下将吊起夹持装置40提起,则由于接触爪75、97不与重物W相接触,导轨板63、83将以销子45为中心朝下方转动,使得导轨板63、83的后端(亦即安装了滑动件62、82的一端)将会相互碰在一起。如果出现了这样的状态,就不能采用吊起夹持装置40来实现对重物W的自动夹持、吊起、以及自动解除夹持等动作。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状态,采用闭合调节部分48来限制导轨板63、83以销子45为中心朝下方的转动,从而实现对该角度的微调。
如图4所示,位置调节件154固定在导轨板63的前端侧面上,在该位置调节部件154的螺孔155中拧入了调节螺栓156。该调节螺栓156的轴线位于销孔85的轴线的下方,因此当导轨板63、83以销子45为中心转动时,导轨板83的前端面的下部与调节螺栓156的头部相接触,从而限制了导轨板63、83的转动。这样,即使在解除了开闭限制机构44的限制、导轨板63、83能够自由地朝下方转动的情况下,通过所述调节螺栓156,也能够设定两者呈“ヘ”字型下垂的角度限制。通过改变调节螺栓156在螺孔155中的拧入长度,就能够改变导轨板63、83的闭合角度。
下面结合图14~22,对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进行说明。在这种实施例中,能够使被吊起的重物在水平方向上转动,对其长度方向进行遥控使其回转。
图14是本发明的吊起夹持装置40的第二种实施例从其右上方来看的透视图,图15是从与图14相反的左上方来看的透视图。该吊起夹持装置40大体上由伸缩动作件41、左摇动件42、右摇动件43、旋转驱动件50这4部分构成,所述伸缩动作件41、左摇动件42、右摇动件43、旋转驱动件50组装成一体的吊起夹持装置40。伸缩动作件41的上端通过吊起销子49与水平方向呈细长箱体状的旋转驱动件50的下部相连接,在旋转驱动件50的上部中央与起重机垂下的连索57相连接,通过该连索57能够将整个吊起夹持装置40提起。由于伸缩动作件41、左摇动件42、右摇动件43的结构与第一种实施例的相应部件相同,因而省略了对它们的说明。
图16为构成吊起夹持装置40的各个部件的分解透视图,其视线方向与图14相同。构成伸缩动作件41的外筒51为上端封闭、具有矩形截面的中空管状臂件,在其封闭的上部侧面上形成了在水平方向上贯穿的吊起孔56。配置在伸缩动作件41的上部的旋转驱动件50以覆盖该外筒51上部的方式组装,从侧面将吊起销子49插入到吊起孔56中,从而将外筒51与旋转驱动件50连接起来。
下面结合图17、18、19、20对旋转驱动件50进行详细说明。该旋转驱动件50是箱体状的组合单元,由基板161、盖体162、吊轴163、旋转帽164、电机165、166等主要部件构成。图17示出了旋转驱动件50的侧面,图中对右侧的外壳作了剖视,以便显示其内部结构。图18是旋转驱动件50从上面来看的视图,对其左侧的外壳作了剖视,以便显示其内部结构。图19为旋转驱动件50沿着图18中I-I线的剖视图,对左侧的外壳作了剖视,以便显示其内部结构。图20为构成旋转驱动件50的各个部件的分解透视图。
基板161用于支持整个旋转驱动件50,例如采用具有高强度耐应力的材料制成,其中间部分为较薄的平坦形状,周围为向下延伸的裙状部分,形成一个反扣着的平坦器皿形状。基板161的平面形状如图18所示,其左右两侧相互平行,上下两侧的中央部分扩大,具有变形的六角形形状。盖体162具有下方开口的中空形状,基板161的上面与该开口紧密结合。所述盖体具有较薄的厚度,通过与基板161相组合,在其内部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密封空间。
如图17所示,在基板161的上表面上安装了一对电机165、166,通过这一对电机165、166,能够使吊装在其下方的整个吊起夹持装置40产生旋转。从基板161的下部中央部位向上贯穿了粗圆棒形状的吊轴163,该吊轴163的上端突出于盖体162上表面中央的上方。在该吊轴163的下部,在基板161的下表面上装有一个能够自由旋转的旋转帽164,该旋转帽164的下部中央具有一个较大的开口。此外,在旋转帽164的下部侧面上开有一个贯穿的水平连接孔211。在盖体162上面的吊轴163的一侧附近设有一个电缆压板214,在该电缆压板214中固定了为电机165、166提供电源的电缆213。
如上所述,基板161具有一对侧面的中央部分突出而成的变形六边形形状,它由薄片材料制成,其周围向下弯曲构成裙状侧壁。在基板161的上表面中央部位上垂直突起形成了大致为圆筒状的较厚轴承部分171,它与基板161形成一个整体,在较厚轴承部分171的中央部位上形成了上下贯穿的轴孔172。在所述较厚轴承部分171侧面的左右两侧(图20中的右前侧和左后侧)分别形成了较厚的侧壁,在两个较厚侧壁上分别形成了螺孔173、174。两个螺孔173、174的轴线分别与基板161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如图20所示,在基板161上表面的左侧中央部位上形成了上下贯穿的大致为弧形的电机开孔177,在该电机开孔177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了相互平行的长孔178、179。同样,在基板161上表面的右侧中央部位上形成了上下贯穿的大致为弧形的电机开孔180,在电机开孔180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了长孔181、182。上述长孔178、179、181、182的轴向方向相互平行,长孔178与长孔182的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长孔179和长孔181的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电机165为圆筒状,其上部呈半球形,其下部与四边形的块状齿轮箱187相连接,通过该齿轮箱187来支持电机165。在所述齿轮箱187的四个角部分别设有螺孔188,在齿轮箱187的下面中央朝下突出了作为驱动源的输出轴189。同样,电机166的下部与四边形的块状齿轮箱191相连接,通过该齿轮箱191来支持电机166。在所述齿轮箱191的四个角部分别设有螺孔192,在齿轮箱191的下面中央朝下突出了作为驱动源的输出轴193。所述电机165固定在基板161上,输出轴189插入到电机孔177中,使螺孔188分别对准长孔178、179。此后,从基板161的下面将螺栓190穿过长孔178、179拧入到螺孔188中,从而将齿轮箱187固定在基板161上。采用同样的方式将电机166固定在基板161上。
将调节螺栓175和176分别拧入到前述螺孔173、174中,通过各个调节螺栓175、176的转动,就能够改变它们相对于螺孔173、174的位置。调节螺栓175的前端与齿轮箱187的侧面相接触,通过调节螺栓175的转动,就能够使齿轮箱187的位置在长孔178、179的长度方向上移动,从而实现对其位置的微调。同样,调节螺栓176的前端与齿轮箱191的侧面相接触,通过调节螺栓176的转动,就能够使齿轮箱191的位置在长孔181、182的长度方向上移动,从而实现对其位置的微调。通过对齿轮箱187、191的位置进行微调,就能够进行下面将要说明的对皮带张力的调节。
在突出到电机孔177下方的输出轴189上固定一个皮带轮195,皮带轮195能够与输出轴189同时旋转。在皮带轮195的圆周上切削加工出一个皮带槽197。同样,在突出到电机孔180下方的输出轴193上固定了一个皮带轮196,该皮带轮196能够与输出轴193同时旋转。在皮带轮196的圆周上切削加工出一个皮带槽198。
前述吊轴163为细长的棒状形状,具有能够承受吊起夹持装置40与被吊起重物的重量的能力。该吊轴163的外形为圆筒状,在其下端固定了一个具有较大直径的圆盘状凸缘201,在吊轴163的下部外圆周上略为高于凸缘201的位置上形成了两个台阶203和204。此外,在吊轴163的上部略为低于上端的侧面上形成了一个与吊轴163的轴线相垂直的穿孔202。
旋转帽164的上部为具有较薄壁厚的圆筒状鼓形结构,其下部为较厚壁厚的圆筒状鼓形结构,其上部中央形成了开口207,该开口207的直径小于旋转帽164下部开口的直径,通过该开口207能上下贯通旋转帽164。旋转帽164的截面形状如图19所示。在旋转帽164上部的外圆周上切削加工出了两圈上下皮带槽209、210。在旋转帽164的侧面下部形成了贯穿的连接孔211,该连接孔211的轴线与旋转帽164的轴线相垂直。
在所述旋转帽164的下部安装了止推轴承206,它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承受上下重量,在旋转帽164的上部安装了滚珠轴承208,它能够良好地保持沿圆周方向上的旋转。止推轴承206的内径与吊轴163上的台阶203的外径基本相同,止推轴承206的外径与旋转帽164的下部开口的内径基本相同。通过上述滚珠轴承208和止推轴承206,就能将吊轴163与旋转帽164以自由旋转的方式组装在一起。
首先,如图20所示,将吊轴163的上端插入到止推轴承206中,使止推轴承206的下表面与凸缘201紧密接触。此后,将吊轴163的上端插入到旋转帽164的下部开口之中,使止推轴承206的外圆周与旋转帽164的下部开口的内圆周紧密接触。此后,从吊轴163的上端插入滚珠轴承208,将滚珠轴承208的内径下部置放在台阶203上,滚珠轴承208的外径圆周与开口207的内圆周紧密接触。采用这样的结构,就能够将止推轴承206保持在凸缘201上,将滚珠轴承208保持在台阶203上,从而防止止推轴承206和滚珠轴承208相接触而产生干扰。并且,由于止推轴承206被置放在旋转帽164内部的台阶上,因此旋转帽164的负荷由止推轴承206支承,同时在圆周方向上的负荷由滚珠轴承208支承。
当按照上述顺序将止推轴承206、旋转帽164、滚珠轴承208依次装配在吊轴163上之后,将吊轴163的上端从轴孔172的下方朝上方插入。此时,吊轴163的台阶204与基板161的下表面相接触,不能进一步朝这一位置的上方插入,因此基板161由这一台阶来予以支承。在这一状态下,吊轴163的头部突出于盖体162的上表面中央,这一状态如图19所示。在这一状态下,将吊轴163的上部悬挂在起重机等上,基板161与台阶203相接触,通过滚珠轴承208和止推轴承206将旋转帽164保持在能够自由转动的状态下。这样,尽管基板161和吊轴163不能转动,但是旋转帽164却能够相对于吊轴163在其圆周方向上平滑转动。施加在旋转帽164上的重力负荷由止推轴承206承受,因此旋转帽164即使受到较大的力下拉也仍然能够平滑地转动。
图21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驱动系统的结构。如上所述,通过止推轴承206和滚珠轴承208将旋转帽164组装在吊轴163上,旋转帽164能够在圆周方向上平滑地转动。将外筒51插入到旋转帽164的下部开口中,使起吊孔56与连接孔211的轴线相一致,从旋转帽164的侧面将起吊销子49插入到起吊孔56和连接孔211中,从而使外筒51与旋转帽164相连接。皮带轮195安装在所述输出轴189上,皮带轮196安装在所述输出轴193上。此后,将橡胶或尼龙等弹性材料制成的环状皮带216套在皮带槽197和209之间,将橡胶或尼龙等弹性材料制成的环状皮带217套在皮带槽198和210之间。这样。皮带216和217分别套在旋转帽164的左右,分别与皮带轮195、196相系合。为了调节皮带216、217的张力,可以如20所示分别旋转调节螺栓175、176,使齿轮箱187、191沿左右方向移动,通过这样的移动来调节吊轴163与输出轴189之间的间距或者调节吊轴163与输出轴193之间的间距,从而实现对皮带216、217的张力微调。
图22是本实施例中对旋转驱动件50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图。如前所述,电机165、166安装在旋转驱动件50中,采用直流电流进行控制,通过改变电极的极性,使电机正向旋转或反向旋转,电机165、166以并联方式与电源线213相连接。在操作者搭乘的起重机221中设置了方向控制装置,用于在旋转驱动件50开始转动时控制其转动方向,在起重机221中安装了切换开关222和电池223。切换开关222设置在起重机221内部的操纵座位附近,该开关222具有两路双掷接点,通过动作按钮224就能够使切换开关222的接点进行切换。当动作按钮224进退时,一对触头225、226同时动作,能够进行“正向”、“中立”、“反向”这3个阶段的切换,当各个触头处于“中立”位置时,则处于无操作的状态。触头225的端子a与电缆213的一端相连,而触头226的端子b与电缆213的另一端相连。触头225能够与接点c或d中的任何一个相接触,触头226能够与接点e或f中的任何一个相接触。接点c和f与电池223的正极相连接,接点d和e与电池223的负极相连接。
下面结合图23-26,对采用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吊起夹持装置40来吊起重物W、并使被吊起的重物W在水平方向上转动的操作方式进行说明。重物W例如可以是混凝土制成的沟盖或者是混凝土块,其重量大致为数十公斤,其周围没有形成可供夹持的突起或凸缘,这种形状的重物要用人力来搬动是十分困难的。
在图23、24中,重物W水平地置于地面上,从该重物W的上方将吊起夹持装置40沿着Y方向缓慢地放下,使吊起夹持装置40的中央部位(亦即伸缩动作件41、左摇动件42、右摇动件43的交叉位置)与重物W相接触,使接触爪75和97能够夹持在重物W的侧面上。这一夹持动作与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吊起夹持装置40的动作相同。
在解除开闭限制机构44对导轨板63、83的转动限制之后,如图25所示,通过旋转驱动件50将伸缩动作件41在Z方向上朝上吊起,通过这一吊起力,使接触爪75和97将重物W牢固地夹持住,朝着Z方向吊起。
这样,重物W被左摇动件42和右摇动件43的接触爪75、97左右夹持住,从而能够将重物W在被吊起的状态下移动到目的位置。然而,即使将重物W移动到预定的位置,在很多情况下重物的长度方向与该场所的长度方向都是不一致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使旋转驱动件50产生动作,让整个吊起夹持装置40在水平方向上转动,将重物W的长度方向调整到与场所的长度方向相一致。
这一转动动作由起重机221中搭乘的操作者以手动方式进行。操作者首先确认被吊起的重物W的长度方向,然后通过按动按钮224,有选择地使重物W进行“正转”或者“反转”。当操作者按动按钮224使之“正转”时,处于“中立”位置的触头225与接点c相接触,处于“中立”位置的触头226与接点e相接触。这样,由电池223的电力通过电缆213分别送到电机165、166中,使电机165、166的输出轴189、193分别朝同一方向进行“正转”。由于皮带轮195、196固定在输出轴189、193上,因此皮带轮195、196也朝着同一方向正转,套在皮带轮195的皮带槽197中的皮带216朝着“正转”方向卷动,套在皮带轮196的皮带槽198中的皮带217也朝着“正转”方向卷动。由于皮带216、217分别套在旋转帽164的外周上所形成的皮带槽209、210上,因此通过两个皮带216、217的卷动,使旋转帽164产生“正转”。
由于该旋转帽164借助于止推轴承206和滚珠轴承208安装在吊轴163上,因此在皮带216、217传递的拉力作用下,旋转帽164能够相对于吊轴163平滑地旋转。由于旋转帽164的下部通过吊起销子49与外筒51相连接,因此使外筒51与旋转帽164一起旋转,通过外筒51的旋转,使吊起夹持装置40整体与重物W一起作正向旋转。当重物W转动预定的角度、使设定场所的长度方向与重物W的长度方向相一致时,按动动作按钮224,使之返回到“中立”位置,让触头225与接点c相脱离,触头226与接点e相脱离。这样,电池223就不再通过电缆213来供电,使电机165、166停止转动,让吊在外筒51上的吊起夹持装置40和重物W停止在该位置上。
如果需要让吊起夹持装置40和重物W朝着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操作者可以按动动作按钮224,使触头225与接点d相接触,触头226与接点f相接触。此时,电池223通过电缆213提供极性相反的电源,为电机165、166提供使之“反转”的电力。这样,电机165的输出轴189以及电机166的输出轴193分别朝着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其旋转力通过皮带轮195、196、皮带216、217传递给旋转帽164,使旋转帽164产生反转。此时,吊在旋转帽164下部的吊起夹持装置40和重物W将朝着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让重物W在水平方向上作所需角度的转动,从而能够使重物W的长度方向与设定场所的长度方向相一致。
当夹持着重物W、将它移动到了预定的场所时,则必须将重物W在该位置上降落下来,解除对它的夹持。这一操作可以通过使连索57下降、让吊起夹持装置40和重物W下落来自动地进行。换句话说,通过让重物W的下表面与地面等相接触,在这一位置上通过连索57的进一步下降仅仅使旋转驱动件50和外筒51朝下方移动,就能够自动地实现所述的解除动作。这一动作与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吊起夹持装置40相同。
下面结合图27-29对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进行说明。这种实施例用于吊起异型混凝土块。这种异型混凝土块用于构筑壁面或护堤等等,其形状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等左右对称的形状,而是具有相对于左右长度方向朝后方突出的部分,其重心位置是偏移的。当重物是这种特殊形状的物体时,就不能采用如图14-28所示的吊起夹持装置40来左右夹持予以吊起。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在水平沿三个方向伸出的导轨板,能够将重心偏移的异型混凝土块自动地夹持吊起。
图27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吊起夹持装置40的组装状态,它具有如图14-28所示吊起夹持装置40的基本结构,所不同是的增加了用于承受异型混凝土块后部重量的机构。因此,在结合图27-29对本实施例进行说明时,对于与图14-28所示吊起夹持装置40相同的结构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这一实施例中,在图14-21所示吊起夹持装置40的基础上增加了辅助摇动件230,吊起夹持装置40由伸缩动作件40、左摇动件42、右摇动件43、旋转驱动件50构成。图27是本实施例的组装状态的透视图,图28是示出其主要部件的分解透视图。在前述导轨板63的前端(图27中的右方前侧靠近销子45的位置)侧面上,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了用于支承辅助摇动件230的枢轴角钢231。该枢轴角钢231具有L形的截面,其上表面为平坦的表面,其侧面与上表面相垂直。在该枢轴角钢231的侧面以上下自由摇动的方式安装了辅助摇动件230,从吊起夹持装置40的上方朝下方看,左摇动件42、右摇动件43、辅助摇动件230呈T字形的放射形状。辅助摇动件230通过枢轴角钢231能够上下摇动,而左摇动件42、右摇动件43通过销子45能够上下摇动,因此能够象一个三方卡盘那样将下方的物体夹持住。
枢轴角钢231的详细结构如图28所示,其固定在构成左摇动件42的导轨板63的前端侧面上(图28中右方前侧的销孔65的附近)。枢轴角钢231具有L形的截面,以焊接等方式固定在导轨板63的侧面。枢轴角钢231的上表面处于水平位置,其上表面的平坦部分的中央拧上了能够上下进退的下垂调节螺栓233,枢轴角钢231的侧面与上表面相垂直,该侧面的中央具有螺孔232。
所述辅助摇动件230由辅助臂234、管状导轨237、滑杆238、接触爪239、长螺杆242等主要部件构成。辅助臂234为较薄的细长形状,其前端(图28中右侧的朝着导轨板63的一端)的侧面上开有销孔235。管状导轨237具有细长的矩形管状形状,中间是空的,两端开口,辅助臂234固定在其前端(图28中的右方)的侧面上。管状导轨237与辅助臂234相互成直线排列。管状导轨2 37的后端(图28中的左方)的上表面上固定了一个具有较细内径的贯穿管件241,该贯穿管件241的轴线与管状导轨237的长度方向相一致。
滑杆238是具有矩形截面的棒状部件,其外径与管状导轨237的内径基本相同。在滑杆238的前端固定了一个由矩形板构成的接触爪239,该接触爪239的平面与滑杆238的轴线相垂直,接触爪239的大部分平面朝滑杆238的下方突出。该接触爪239的上端上固定着长螺杆242的后端,长螺杆242的轴线与滑杆238的轴线相平行。
按照如下的顺序将上述部件组装起来,构成辅助摇动件230。首先,将螺母243拧到贯穿管件241上,将螺母243置于适当的位置。然后,将滑杆238的前端插入到管状导轨237的开口之中,同时将长螺杆242的前端穿入到贯穿管件241的开口之中。由于滑杆238的外径与管状导轨237的内径基本一致,因此两者之间不必设置引导件就能平滑地插入。在穿过贯穿管件241的长螺杆242的前端拧上螺母244,通过上述螺母243和这一螺母244将长螺杆242固定在贯穿管件241上。由于长螺杆242通过接触爪239与滑杆238相连接,因此通过将长螺杆242固定在贯穿管件241上,也就将滑杆238固定在管状导轨237上,通过两个螺母243、244将滑杆238固定在管状导轨237上。当需要调节辅助摇动件230的长度时,只需将螺母243、244放松,使长螺杆相对于贯穿管件241前后进退,然后在该位置上再次将螺母243、244拧紧即可。
其次,将限位螺栓236插入到辅助臂234前端的销孔235中,将限位螺栓236拧入到枢轴角钢231的螺孔232中。通过该限位螺栓236,辅助臂234就能够相对于枢轴角钢231上下摇动,从而使得辅助摇动件230整体能够相对于导轨板63的侧面上下摇动。然而,尽管辅助臂234通过限位螺栓236能够相对于枢轴角钢231上下摇动,但是由于枢轴角钢231的上表面上拧入了下垂调节螺栓233,因此辅助臂234的前端上部就会与所述下垂调节螺栓233的下端相接触。一旦相接触,辅助臂234就不能超过与下垂调节螺栓233相接触的位置继续朝下转动,该角度位置也就成了辅助臂234下垂的最低位置。辅助臂234的最低位置构成了最低闭合角度,通过转动下垂调节螺栓233使之进退,就能够调节所述闭合角度,换句话说,通过下垂调节螺栓233,就能够调节管状导轨237、滑杆238、接触爪239由水平朝下方下垂的闭合角度。
下面结合图29对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的工作方式进行说明。图29中,采用接触爪75、97、239来夹持异型混凝土块WK,该异型混凝土块WK上下较厚,从其上表面来看具有棋子形的台状形状,其重心偏离其中心位置。该异型混凝土块WK的左右侧面KS1、KS2相互平行,后端KSE形成一种三角形的突起。当采用吊起夹持装置40来夹持吊起这种形状的异型混凝土块WK时,通过悬挂在起重机上的连索57将吊起夹持装置40放下,让左摇动件42、右摇动件43以左右张开的状态降落在异型混凝土块WK的上面。此后,将接触爪239拉到异型混凝土块WK的右端KSE上,让接触爪75位于侧面KS1,接触爪97位于侧面KS2。
当导轨板63、83、管状导轨237的下表面与异型混凝土块WK的上表面相接触之后,如果连索57继续下降,就会将内筒52压入到外筒51之中,此后将连索57拉起,使外筒51相对内筒52向上运动,使伸缩动作件41的全长伸长时,如上面所述那样,就能够解除由开闭限制机构44对左摇动件42和右摇动件43的转动限制。这样,当通过连索57将吊起夹持装置40再次吊起时,左摇动件42、右摇动件43以销子45为中心朝下方转动,使得接触爪75与侧面KS1紧密接触,接触爪97与侧面KS2紧密接触,通过左摇动件42和右摇动件43的转动力将异型混凝土块WK的两侧压住。在进行这一动作的同时,使辅助接触爪239与后端KSE紧密接触,在通过伸缩动作件41将左摇动件42和右摇动件43提起的同时,使辅助摇动件230以限位螺杆236为转动中心朝下方转动,使管状导轨237、滑杆238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异型混凝土块WK的上表面倾斜形成一个锐角。这时,通过限位螺栓236将朝上的提起力变成分力,沿着限位螺栓236的方向传递给管状导轨237和滑杆238,使接触爪239有力地压在后端KSE上。这样,通过接触爪75、97、239从三个方向来分别夹持异型混凝土块WK的左右侧面和后端面,通过异型混凝土块WK的各个侧面与接触爪75、97、239之间所产生的磨擦力,将异型混凝土块WK吊起来。当以这种形态通过连索57将整个吊起夹持装置40吊起时,能够可靠地夹持异型混凝土块WK的各个侧面,实现起吊。
当以这样的方式通过吊起夹持装置40将异型混凝土块WK移动到所需场所时,通过旋转驱动件50使之在水平方向上转动,使设定的位置与异型混凝土块WK的方向相一致,然后将异型混凝土块WK降落在地面等上。在解除吊起夹持装置40对异型混凝土块WK的夹持时,让连索57在异型混凝土块WK与地面相接触之后继续下降,从而使旋转驱动件50和外筒51继续下降,使内筒52插入到外筒51的内部,让伸缩动作件41缩短。通过与这一缩短动作相连动的开闭限制机构44的切换,限制导轨板63和83的转动,滑动轴107与调节螺栓72的头部相接触,使得导轨板63和83不能以销子45为中心进一步朝下方转动,从而将导轨板63和83保持在朝上张开的状态。这样,接触爪75与侧面KS1相脱离,接触爪97与侧面KS2相脱离,从而解除了接触爪75、97对异型混凝土块WK的左右侧面的夹持。
当外筒51下降,使内筒52插入到其内部,将伸缩动作件41缩短时,通过伸缩动作件41内部的限位机构130改变凸轮的系合位置,使伸缩动作件41缩短到其最大程度。换句话说,如图5、6所示,引导爪127相对于凸轮板113移动,使引导爪127与中凸轮部分136的上圆弧凸轮面143的底部C相接触,这时伸缩动作件41就不可能再进一步缩短,这时将外筒51提起,就能够将内筒52一起提起。这样,一旦让外筒51下降,然后再通过连索57将缩短后的伸缩动作件41再次提起时,左摇动件42、右摇动件43就会象蝴蝶的翅膀一样张开,从而自动地解除接触爪75、97与异型混凝土块WK的左右侧面KS1、KS2的系合。当吊起夹持装置上升时,尽管辅助摇动件230以限位螺栓236为中心朝下方转动,但是由于接触爪239只是与后端KSE接触而已,因此随着将吊起夹持装置40吊起的动作,接触爪239也会与后端KSE相脱离而上升。通过重复上述一连串的动作,就能够实现对异型混凝土块WK的自动夹持吊起、移动到目的场所、以及在该场所自动地解除夹持。
本发明能够使伸缩动作件沿着其长度方向缩短其全长,并在达到其最大长度和最小长度时暂时停止在该长度上。这样,通过与上述最大长度和最小长度相连动的开闭限制机构的动作,能够限制左右伸展的摇动件以转动轴为中心朝下方转动。因此,当伸缩动作件缩短时,通过开闭限制机构能够将左右摇动件保持在张开的状态之下,在这样的状态下接近重物,使张开的接触爪与重物的两个侧面相接触。此后,当提起伸缩动作件使之伸长时,由于已经解除了开闭限制机构对摇动件朝下方转动的限制,左右接触爪依靠其重量压在重物的两个侧面上,随着伸缩动作件的吊起,就能够通过接触爪将重物吊起。当重物下降时,随着伸缩动作件长度的缩短,开闭限制机构就会限制摇动件朝下方的转动,从而自动地解除接触爪与重物的系合。此外,采用旋转驱动件能够使被吊起的重物在水平方向上转动,使重物的长度方向与设定场所的位置相一致。
上述动作通过由起重机将伸缩动作件吊起放下即可实现,不需要象以往的重物吊起放下操作那样在吊起装置的附近安排使装置与重物系合以及解除该系合的操作者,从而节约了劳力。此外,由于在重物附近没有安排操作者,不会发生由重物掉落而导致的人身事故,从而能够防患于未然。此外,通过伸缩动作件简化了夹持重物和解除系合的结构,不需要电气信号或者压缩空气等其他的动力,从而节约了能源。
根据本发明,在伸缩动作件的下端连接了左右摇动件,在摇动件的侧面连接了辅助摇动件,使一对摇动件与辅助摇动件在平面上呈T字形结构。由于在各个摇动件和辅助摇动件的后端都设有接触爪,当处于张开状态的摇动件与辅助摇动件置于重物的上部时,接触爪从三个方向压向重物的侧面,从而将重物夹持住。这样,即使是对诸如异型混凝土块这样重心偏移的重物进行夹持,被夹持的重物也不会出现翻转,能够可靠地进行夹持移动。

Claims (15)

1、一种吊起夹持装置,由大致垂直竖立的伸缩动作件、大致朝水平方向伸出的一个摇动件、大致朝水平方向伸出的另一个摇动件组成,伸缩动作件的下端与所述一个摇动件和另一个摇动件的前端组装在一起,将三者通过侧面的转动轴自由转动地连接,形成一种倒T字形形状,在各个摇动件的下表面分别设有接触爪,各个接触爪能够与重物的左右侧面紧密接触,通过将伸缩动作件朝上提起,使与其下端相连接的左右摇动件呈山形形状,让两侧的接触爪压在重物的左右侧面上,从而将重物夹持吊起,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缩动作件能够在其长度方向上伸缩,并能够通过上下伸缩动作停止在伸长或缩短的位置上;
在其中任何一个摇动件上设有一个开闭限制机构,能够对左右摇动件以转动轴为中心朝下方的转动进行限制;
使所述开闭限制机构的动作与所述伸缩动作件的伸缩动作相同步,通过对左右摇动件的开闭动作交替地进行限制,能够交替地实现对重物的夹持以及解除该夹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起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伸缩动作件由上伸缩件和下伸缩件构成,下伸缩件的下端通过转动轴与一对摇动件的前端相连接,上伸缩件能够在下伸缩件的长度方向上自由滑动;
在所述上伸缩件中固定了一个形成了凸轮面的滑动引导件,在下伸缩件中设置了一个能够沿着所述滑动引导件的凸轮面移动的接触移动件,由所述滑动引导件和接触移动件形成限位机构;
在其中任何一个摇动件上设置了一个开闭限制机构,能够对左右摇动件以转动轴为中心朝下方的转动进行限制;
在上伸缩件相对于下伸缩件进行伸缩动作时,通过限位机构,能够交替地将伸缩动作件停止在其全长的最短长度和最长长度上;
所述开闭限制机构与伸缩动作件的伸缩动作同步地相连动,通过交替地对左右摇动件的开闭动作进行限制,能交替地实现对重物的夹持以及解除该夹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起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其中一个摇动件上设有一个横向滑动件,该横向滑动件与伸缩动作件相连动,能够在与该摇动件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滑动;
在另一个摇动件上设有张开调节部分,通过横向滑动件的位置相接触,限制以转动轴为中心的转动;
使横向滑动件与伸缩动作件的伸缩动作同步地沿与摇动件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移动,通过所述张开调节部分与移动的横向滑动件相接触,限制左右摇动件以转动轴为中心朝下方的转动,通过交替地对摇动件的开闭动作进行限制,能交替地实现对重物的夹持以及解除该夹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吊起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缩动作件由上伸缩件和下伸缩件构成,下伸缩件的下端通过转动轴与一对摇动件的前端相连接,上伸缩件能够相对于下伸缩件自由滑动;
在所述上伸缩件上固定了滑动引导件,该滑动引导件上形成了凸轮面,在下伸缩件上设置了能够沿着所述滑动引导件的凸轮面移动的接触移动件,该滑动引导件和接触移动件构成了限位机构;
5、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吊起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机构由滑动引导件及接触移动件构成;
所述滑动引导件为平坦的板状形状,其侧面的上部形成了上凸轮部分,其侧面的大致中央部位形成了中凸轮部分;
上凸轮部分形成了向下的下圆弧凸轮面和下直线凸轮面,该下圆弧凸轮面和下直线凸轮面相互连接,形成了锯齿刀刃形状,下圆弧凸轮面与下直线凸轮面的交点在滑动引导件的大致中央部位上朝下突出;
中凸轮部分为其外周表面上形成了凸轮面的岛状形状,其上面形成了朝下方弯曲的上圆弧凸轮面,其下面形成了朝下圆弧凸轮面倾斜的下直线凸轮面,上圆弧凸轮面的最低位置位于从下圆弧凸轮面与下直线凸轮面的交点更偏位于直线凸轮面一侧的位置上;
接触移动件的基部设有能够在下伸缩件中自由摇动的摇动爪,该摇动爪的上端设有呈钩状直角弯曲的引导爪,该引导爪能够与滑动引导件的凸轮面相接触;
通过上伸缩件与下伸缩件的缩短动作,引导爪与上圆弧凸轮面相接触,通过上伸缩件与下伸缩件的伸长动作,引导爪与上圆弧凸轮面相接触,从而使上下伸缩件不再继续伸长,然后通过上伸缩件与下伸缩件的缩短动作,使引导爪与下直线凸轮面相接触,沿着其倾斜表面移动到位于中凸轮部分的垂直位置之外的位置上,然后通过上伸缩件与下伸缩件的伸长动作,引导爪由中凸轮移动到下方,再通过上伸缩件与下伸缩件的缩短动作,使引导爪与中凸轮部分的下直线凸轮面相接触并移动,将引导爪朝下圆弧凸轮面引导,由上伸缩件和下伸缩件的伸缩动作,在该凸轮的往返运动期间,使其长度暂时停止在伸长的最长长度或缩短的最短长度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吊起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限制机构由设置在上伸缩件上的推力作用件和设置在一个摇动件上的横向滑动件构成;
推力作用件固定在上伸缩件的下部,由一对彼此相隔一定间距的倾斜导轨构成,与上伸缩件的伸缩方向相倾斜;
横向滑动件由滑动轴和系合爪构成,该滑动轴能够在与一个摇动件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方向上滑动,该系合爪固定在所述滑动轴上,其前端啮合在所述一对倾斜导轨之间;
通过上伸缩件与下伸缩件的伸缩动作,让啮合在一对倾斜导轨之间的系合爪在与摇动件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移动,通过由系合爪使滑动轴移动,使之能够与另一个摇动件相接触或脱离接触,当滑动轴与另一个摇动件相接触时,就限制了两个摇动件进一步朝下方转动,当滑动轴不与另一个摇动件相接触时,就不会限制两个摇动件朝下方的转动。
7、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吊起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缩动作件由内筒和外筒构成,内筒的下端通过转动轴与左右摇动件的前端相连接,外筒能够相对于内筒沿其长度方向上滑动;
内筒的侧面设有沿其长度方向的长孔,固定在外筒下部的连接销子插入到该长孔中,从而将所述内筒和外筒连接起来,使之能够在其长度方向上自由伸缩;
内筒的上部以枢轴方式安装了能够自由转动的摇动爪,它由内筒的上部朝上突出,其前端具有呈钩状弯曲的引导爪;
在外筒上部的内面上固定了一个平坦凸轮板,该平坦凸轮板上形成有与引导爪相接触的凸轮面。
8、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吊起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摇动件由细长的臂件和滑动件构成,该滑动件插在所述臂件上,并能够沿着臂件的长度方向移动;
在臂件上设有其轴线与臂件的长度方向相一致、且其外周形成螺纹的长螺杆;
在滑动件上设有供所述长螺杆插入的穿孔,在滑动件的下面设有接触爪;
在臂件插入到滑动件之中的同时,将长螺杆插入到所述穿孔中,通过拧在长螺杆上的螺母将所述滑动件左右夹住,使臂件和滑动件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能够对接触爪的位置进行调节。
9、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吊起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个摇动件上固定了闭合调节部分,该闭合调节部分能够与另一个摇动件相接触,将左右摇动件以转动轴为中心朝下方转动的角度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10、一种吊起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大致垂直竖立的伸缩动作件;大致朝水平方向伸出的一个摇动件,其前端与伸缩动作件的下端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相连接;大致朝水平方向伸出的另一个摇动件,其前端与伸缩动作件的下部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相连接;设置在所述一个摇动件后端附近的朝下方伸出的接触爪;设置在所述另一个摇动件后端附近的朝下方伸出的接触爪;与伸缩动作件的上部相连接的旋转驱动件,它悬挂在起重机等的下面,
伸缩动作件与一对摇动件从其侧面来看呈倒T字形状,设置在摇动件上的一对接触爪与重物的左右侧面紧密接触,通过将伸缩动作件提起,连接在其下端的左右摇动件呈山性形状,其两侧的接触爪紧压在重物的左右侧面上,在将重物夹持吊起之后,通过旋转驱动件,使伸缩动作件、一对摇动件、以及被吊起的重物在水平方向上转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吊起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开闭限制机构,它与伸缩动作件的伸缩动作相连动,能够限制左右摇动件朝下方的转动;
开闭限制机构与伸缩动作件的伸缩动作同步相连动,交替地限制左右摇动件的开闭动作,当摇动件的下表面与重物的上表面相接触时,开闭限制机构解除对开闭动作的限制,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吊起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辅助摇动件,其前端与上述其中一个摇动件相结合,且朝下方伸出的接触爪设置在辅助摇动件的后端附近;
在此,所述摇动件于三个位置部分与重物相接触。
13、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吊起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旋转驱动件包括:吊轴,其上端由起重机吊起;与吊轴的中部相连接的基台;旋转帽,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吊轴下端,旋转帽的下端与伸缩动作件相连接;电机,通过设置在基台上的电源,使电机的输出轴旋转;设置在电机输出轴与旋转帽之间用于传递旋转力的皮带。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吊起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任何一个摇动件的侧面、其前端以能朝下方自由转动的方式相连接的辅助摇动件;设置在辅助摇动件的后端附近的朝下方伸出的接触爪;
一对摇动件与辅助摇动件从其上面来看呈T字形状,设置在辅助摇动件上的接触爪与重物的后部侧面紧密接触,当将伸缩动作件提起时,连接在其下方的左右摇动件和辅助摇动件呈山型形状从三个方向将重物夹持吊起,通过旋转驱动件,使伸缩动作件、一对摇动件、以及被吊起的重物在水平方向上转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吊起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驱动件包括:吊轴,其上端由起重机吊起;与吊轴的中部相连接的基台;旋转帽,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吊轴下端,旋转帽的下端与伸缩动作件相连接;电机,通过设置在基台上的电源,使电机的输出轴旋转;设置在电机输出轴与旋转帽之间用于传递旋转力的皮带。
CN97117434A 1996-06-24 1997-06-24 吊起夹持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640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99517/96 1996-06-24
JP19951796 1996-06-24
JP135952/97 1997-05-09
JP13595297A JPH1072183A (ja) 1996-06-24 1997-05-09 吊上挟持装置
JP152842/97 1997-05-27
JP15284297A JPH10330070A (ja) 1997-05-27 1997-05-27 吊上挟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567A CN1177567A (zh) 1998-04-01
CN1096408C true CN1096408C (zh) 2002-12-18

Family

ID=27317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71174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6408C (zh) 1996-06-24 1997-06-24 吊起夹持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5967582A (zh)
CN (1) CN1096408C (zh)
CA (1) CA22086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49392B1 (en) * 2001-02-22 2004-06-15 Ben A. Adams Quick connect/disconnect tank lifting brace and method of use
CN102153013B (zh) * 2011-04-15 2013-01-09 张树文 用于长型材吊装自动机械手的吊钩涨合装置
CN102817043A (zh) * 2011-06-10 2012-12-12 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可夹持多种规格的阳极炭块夹具
US9446933B1 (en) 2012-08-24 2016-09-20 Vacuworx Global, LLC Lifter and method for moving traffic barriers
CN102976200B (zh) * 2012-12-13 2014-12-03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吊装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吊具和起重机械
US8708383B1 (en) * 2013-01-16 2014-04-29 Michael J. Roberts Bucket lifting assembly
DE102013007292B4 (de) * 2013-04-26 2016-08-25 Siemag Tecberg Gmbh Verfahren zur Geschwindigkeitsregelung einer Klemm- und Hub-Vorrichtung sowie Regel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CN103708335A (zh) * 2013-12-26 2014-04-09 葫芦岛天力工业有限公司 电极吊具
CN104444352A (zh) * 2014-11-20 2015-03-25 山东沃尔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环保垃圾站机械手搬运系统
CN104787661B (zh) * 2015-04-22 2017-01-04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分院 一种布料卷筒抓取提升夹具
CN107954314B (zh) * 2017-12-20 2023-09-19 石小锐 一种发动机排气管装配智能吊具
CN109596412B (zh) * 2019-01-28 2024-01-23 重庆固力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悬臂式可变向拉拔仪
CN111136417A (zh) * 2020-02-25 2020-05-12 天津泰正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焊接工件夹持装置
CN111410123A (zh) * 2020-04-24 2020-07-14 遂宁福家科技有限公司 塔吊直接吊物体进屋的装置
CN112093620B (zh) * 2020-08-04 2022-08-23 江西省鼎元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升降电梯的对重导轨结构
CN112027879A (zh) * 2020-08-15 2020-12-04 陆少益 一种桥梁下部桥墩及承台的拆除吊运一体化设备
CN111994785A (zh) * 2020-08-21 2020-11-27 重庆莫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钢卷搬运的卡钳导向装置
CN112173053B (zh) * 2020-09-30 2021-12-28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一种海洋能源交换装置的夹持保护器
CN112573356B (zh) * 2020-11-19 2022-06-14 山东齐利得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起重机用钢筋吊具
CN112408192A (zh) * 2020-11-27 2021-02-26 钦安东 一种大型塑料管道提升装置
CN113321144A (zh) * 2021-06-09 2021-08-31 魏小龙 一种化工压力容器安装施工吊运设备及吊运方法
CN113415562B (zh) * 2021-06-29 2022-07-12 重庆机电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仓储用轻型货箱吊取夹爪结构
CN116216473B (zh) * 2023-05-08 2023-07-25 苏州宇昊电梯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平衡力检测功能的电梯对重块组合框架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91786A (ja) * 1984-10-04 1986-05-09 ピツトネイ・ボウズ・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ツド 郵便料金計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10890A (en) * 1950-06-02 1952-09-16 Jaeger Machine Co Lifting device
US3768853A (en) * 1967-03-31 1973-10-30 Skagit Corp Single line log grapple
US3488080A (en) * 1968-03-25 1970-01-06 Alexander Hamilton Automatic grapple
US3561812A (en) * 1969-01-29 1971-02-09 Dixon Automatic Tool Grapple with locking mechanism
US4133570A (en) * 1977-07-22 1979-01-09 B. V. Nederlandse Kraanbouw Maatschappij Nkm Hoisting apparatus having improved clamping means
JPH06191786A (ja) * 1992-12-25 1994-07-12 Seibu Fastener Kk 吊り上げ挾持具の自動脱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91786A (ja) * 1984-10-04 1986-05-09 ピツトネイ・ボウズ・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ツド 郵便料金計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567A (zh) 1998-04-01
CA2208625A1 (en) 1997-12-24
US5967582A (en) 1999-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408C (zh) 吊起夹持装置
CN1204026C (zh) 货物保管设备
CN106013816B (zh) 一种立柱机器人
KR102138739B1 (ko) 자동 용접 로봇 이동 장치
CN103481279B (zh) 多自由度机械手夹具
CN108910804B (zh) 药瓶盖拧紧机构及其药品生产设备
CN1465091A (zh) 用于fims系统的装箱接口设备
EP265861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veying tools to work site along an elongated object and use of the apparatus
CN87105888A (zh) 游泳池等的底面装置
CN109014516A (zh) 一种能用于工地上的螺柱焊接装置
CN1925948A (zh) 工件装配装置和装配方法
CN1697680A (zh) 过滤装置
CN106003414A (zh) 一种管桩合模螺栓的自动翻转系统
CN217511712U (zh) 一种试剂震荡机构
CN109641731A (zh) 一种改进的用于悬挂门的装置
CN105833479A (zh) 脚扣连续式爬杆装置及其爬杆方法
CN116237892A (zh) 一种压力容器法兰装配工装
CN110978049A (zh) 一种可调节展示角度的机械零件加工用移动夹持装置
CN1048469C (zh) 用于重载提升件的拆卸装置
CN1197749C (zh) 使用移动体的输送装置
CN113929033B (zh) 一种具有三爪结构的气爪及开关盖机器人
CN108745664A (zh) 一种离心机械用自动化夹具
CN205346729U (zh) 振动时效机支架
JP6751298B2 (ja) タービンケーシング回転装置
CN104565688B (zh) 可升降式行走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