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18809B - 簇生沿丝伞新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簇生沿丝伞新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18809B
CN109618809B CN201811525468.7A CN201811525468A CN109618809B CN 109618809 B CN109618809 B CN 109618809B CN 201811525468 A CN201811525468 A CN 201811525468A CN 109618809 B CN109618809 B CN 1096188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ture medium
strain
fasciculate
new
cultivation meth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2546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18809A (zh
Inventor
胡惠萍
谢意珍
刘远超
莫伟鹏
梁晓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Detection Center of Microbiology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Guangdong Yuewei Edible Mushroom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Detection Center of Microbiology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Guangdong Yuewei Edible Mushroo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Detection Center of Microbiology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Guangdong Yuewei Edible Mushroo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Detection Center of Microbiology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Priority to CN20181152546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188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9618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188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188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188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ng pl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01G18/20Culture media, e.g. compost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珍稀药用菌新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簇生沿丝伞新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簇生沿丝伞新菌株在安徽天堂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马大峡谷进行大型真菌资源采集和调查时,在腐殖土上采集到得到,命名为簇生沿丝伞Hypholoma fasciculare Hmgim‑E140855,已于2018年5月21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简称CCTCC,地址为:武汉市洪山区八一路武汉大学)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8292。本发明发现簇生沿丝伞菌株具有抑制蜜环菌属多种类品种生长的显著作用,具有潜在的森林防护功能,有望开发成生防真菌,用于森林保护。

Description

簇生沿丝伞新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珍稀药用菌新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簇生沿丝伞新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食药用菌的产业发展迅猛,据统计,2015年我国食药用菌的产量达到3476万吨,产值超过2516亿元,占全球70%以上,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人,食用菌产业在种植业中排在除了粮、棉、油、菜之后的第五位,超过了果、茶叶和蚕桑。
在食药用菌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珍稀食药用菌品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许多原有的珍稀品种逐渐被驯化,如竹荪、茶树菇、离褶伞、羊肚菌等。但是也有大批的野生食药用菌由于未能被人类认识,没有得到研究。
据研究,目前世界上约有150万种真菌物种,仅仅有1%的物种被认识,其中已知的大型真菌约14000种,而当中又只有80种左右的野生食药用菌被人类驯化,规模化栽培的品种更只有20多种。从野生食药用菌的发现,到人工化栽培的实现,人类距离大型真菌的研究与利用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上升,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大型真菌由于其富含具有营养及功能作用的各种成分,包括真菌多糖、三萜类、甾醇等,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非常良好的作用,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簇生沿丝伞Hypholoma fasciculare,又名簇生垂幕菇、丛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簇生黄蘑、毒韧黑伞,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eota,伞菌目Agarieales,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垂幕菇属Hypholoma,本属中主要还包括烟色垂幕菇(烟色沿丝伞)Hypholoma capnoides,砖红垂幕菇(亚砖红沿丝伞砖红韧黑伞)Hypholoma lateritium等品种。
在过往研究中,人工栽培簇生沿丝伞子实体的条件还不成熟,而簇生沿丝伞的野生资源又非常有限,所以一直没有人工栽培簇生沿丝伞的记载。
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沿丝伞属真菌的液体培养及活性研究等,表明该属真菌的药用性能正在逐渐为大家所知悉。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簇生沿丝伞新菌株,该新菌株在安徽天堂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马大峡谷进行大型真菌资源采集和调查时,在腐殖土上采集到得到,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簇生沿丝伞新菌株,通过对组织分离得到原始菌株,命名为簇生沿丝伞(Hypholoma fasciculare)Hmgim-E140855,已于2018年5月21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简称CCTCC,地址为:武汉市洪山区八一路武汉大学)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18292。
经分子生物学测定其ITS分子序列的分析结果为簇生沿丝伞Hypholomafasciculare,与簇生沿丝伞Hypholoma fasciculare相似性高达99%,经过形态学鉴定,该真菌标本宏观特征和显微特征与簇生沿丝伞Hypholoma fasciculare描述一致,鉴定结果为簇生沿丝伞Hypholoma fasciculare。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上述簇生沿丝伞新菌株CCTCC No:M2018292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
(1)菌丝培养
将簇生沿丝伞新菌株的生产种接种至栽培袋中,25℃、遮光培养,湿度50%-60%,保持二氧化碳浓度4000ppm以下,待菌丝长满栽培袋;
其中,所述栽培袋为将人工驯化培养基装入聚丙烯菌种袋中制备得到;
其中,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人工驯化培养基的组成为:30-31%棉籽壳、57-58%木屑、10%麸皮、1-2%CaCO3,所述人工驯化培养基的水分含量为60%-65%;
(2)后熟管理
菌丝长满栽培袋后,继续置于25℃遮光处15-25天,优选20天进行后熟处理;
(3)搔菌刺激:
打开菌盖,除去表层的老化菌丝层0.3-0.5cm后,套上菌盖;
(4)原基形成管理
将上述步骤(3)套上菌盖后的栽培袋,重新放置于20℃-25℃,保持二氧化碳含量在1%以下,空气相对湿度调整至90%以上,经5-7天,去除菌盖,把栽培袋竖排放置,菌丝开始扭结并形成淡黄色米粒状原基;
(5)子实体生长管理:
原基生长至0.5cm后,控制温度在20-22℃,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加大通风量使CO2浓度保持在350~1500ppm,每天光照9小时,光照强度300-500lx,簇生沿丝伞长成成菇,至子实体大小不变,采收。
优选的,在步骤(4)的原基形成管理中,原基形成后保持相对湿度,并且不直接朝原基上喷水。
优选的,所述簇生沿丝伞新菌株的生产种可以通过这样制备得到:将簇生沿丝伞生产母种接种至生产种培养基中,接种时确保母种料块埋入生产种培养基中,置于25℃暗培养,待菌丝吃满料后,得到簇生沿丝伞生产种;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生产种培养基的组成包括:98-99%高粱、1-2%碳酸钙。
优选的,所述簇生沿丝伞生产母种可以通过这样制备得到:将分离纯化的簇生沿丝伞菌株接至生产母种培养基,置于25℃暗培养,待菌丝长满斜面得到簇生沿丝伞生产母种,所述生产母种培养基为加富综合PDA培养基。
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加富综合PDA培养基的组成为:马铃薯20%、葡萄糖2%、蛋白胨1%、琼脂2%、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15%、维生素B1微量,其余为水。
优选的,所述分离纯化的簇生沿丝伞菌株可以通过这样制备得到:将采集的野生簇生沿丝伞子实体表面撕开,将菌肉组织(优选为0.2-0.5mm×0.2-0.5mm的内部菌肉组织)接至分离母种培养基,置于25℃暗培养,待菌丝长满斜面后转接至纯化母种培养基,25℃暗培养,待菌丝生长而细菌尚未生长时进行尖端菌丝的挑取,得到分离纯化的簇生沿丝伞菌株。
优选的,所述分离母种培养基为综合PDA。
优选的,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综合PDA的组成为:马铃薯20%、葡萄糖2%、琼脂2%、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15%、维生素B1微量,其余为水。
优选的,所述纯化母种培养基为孟加拉红培养基。
优选的,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孟加拉红培养基的组成为:蛋白胨0.5%、葡萄糖1%、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MgSO4·7H2O)0.05%、琼脂2%、1/3000孟加拉红溶液10%、氯霉素0.01%,其余为水。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一种上述簇生沿丝伞新菌株CCTCC No:M2018292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
(1)分离纯化的簇生沿丝伞菌株的制备:
将采集的野生簇生沿丝伞子实体表面撕开,将菌肉组织(优选为0.2-0.5mm×0.2-0.5mm的内部菌肉组织)接至分离母种培养基,置于25℃暗培养,待菌丝长满斜面后(大概10-15d之间)转接至纯化母种培养基,25℃暗培养,待菌丝生长而细菌尚未生长时进行尖端菌丝的挑取,得到分离纯化的簇生沿丝伞菌株;
(2)簇生沿丝伞生产母种的制备:
将分离纯化的簇生沿丝伞菌株接至生产母种培养基,置于25℃暗培养,待菌丝长满斜面得到簇生沿丝伞生产母种(大概在15-20d之间),所述生产母种培养基为加富综合PDA培养基;
(3)簇生沿丝伞生产种的制备:
将簇生沿丝伞生产母种接种至生产种培养基中,接种时确保母种料块埋入生产种培养基中,置于25℃暗培养,待菌丝吃满料后,(约45d左右)得到簇生沿丝伞生产种;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生产种培养基的组成包括:98-99%高粱、1-2%碳酸钙;
(4)菌丝培养
将簇生沿丝伞新菌株的生产种接种至栽培袋中,25℃、遮光培养,湿度50%-60%,保持二氧化碳浓度4000ppm以下,待菌丝长满栽培袋(约为30-35天);
其中,所述栽培袋为将人工驯化培养基装入聚丙烯菌种袋中制备得到;
其中,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人工驯化培养基的组成为:30-31%棉籽壳、57-58%木屑、10%麸皮、1-2%CaCO3,所述人工驯化培养基的水分含量为60%-65%;
(5)后熟管理
菌丝长满栽培袋后,继续置于25℃遮光处15-25天,优选20天进行后熟处理;
(6)搔菌刺激:
打开菌盖,除去表层的老化菌丝层0.3-0.5cm后,套上菌盖;
(7)原基形成管理
将上述步骤(3)套上菌盖后的栽培袋,重新放置于20℃-25℃,保持二氧化碳含量在1%以下,空气相对湿度调整至90%以上,经5-7天,去除菌盖,把栽培袋竖排放置,菌丝开始扭结并形成淡黄色米粒状原基;
(8)子实体生长管理:
原基生长至0.5cm后,控制温度在20-22℃,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加大通风量使CO2浓度保持在350~1500ppm,每天光照9小时,光照强度300-500lx,簇生沿丝伞长成成菇,至子实体大小不变,采收。
在本发明的上述人工栽培方法中,通过后熟培养阶段更有助于簇生沿丝伞的出菇,并且进一步地通过搔菌刺激管理以及原基形成中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的含量和空气相对湿度使得人工栽培驯化成功实现。
本发明人工栽培得到的簇生沿丝伞,子实体呈伞状,新鲜时呈黄至黄褐色,老熟后呈土褐色,与野生状态相比,人工驯化后子实体个体明显增大。
本发明的上述人工栽培方法,出菇期约为3个月,头潮菇出菇期约1个月,可出菇2-3潮,头潮生物转化率在9%左右。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上述人工栽培方法栽培得到的簇生沿丝伞。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上述簇生沿丝伞菌株的用途,用于防止真菌、森林保护,所述真菌优选为蜜环菌属。
本发明通过实验发现簇生沿丝伞菌株具有抑制蜜环菌属多种类品种生长的显著作用,具有潜在的森林防护功能,有望开发成生防真菌,用于森林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野外的簇生沿丝伞新菌株。
图2为实施例1的野外采集的簇生沿丝伞新菌株。
图3为实施例2的ITS的测序结果。
图4为实施例3的人工栽培的簇生沿丝伞。
图5为实施例3的人工栽培的簇生沿丝伞。
图6为实施例4的平板划线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5的簇生沿丝伞抑制蜜环菌的效果图。
图8为实施例5的簇生沿丝伞抑制蜜环菌的效果图。
图9为实施例5的簇生沿丝伞抑制蜜环菌的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簇生沿丝伞新菌株的发现及形状
在安徽天堂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马大峡谷进行大型真菌资源采集和调查时,在腐殖土上采集到得到簇生沿丝伞新菌株,如图1和2所示,命名为簇生沿丝伞(Hypholomafasciculare)Hmgim-E140855,已于2018年5月21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简称CCTCC,地址为:武汉市洪山区八一路武汉大学)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8292。
观察其性状为:
簇生沿丝伞Hypholoma fasciculare(Huds.)P.Kumm.≡Naematolomafasciculare(Huds.)P.Karst.菌盖直径0.3~4cm,初期圆锥形至钟形,近半球形至平展,中央钝至稍尖,硫黄色至盖顶稍红褐色至橙褐色,光滑,盖缘硫黄色至灰硫黄色,并吸水至稍水渍状,干后易转变为黑褐色至暗红褐色,或水渍状部位暗褐色,有时干后不变色;盖缘初期覆有黄色丝膜状菌幕残片,后期消失。菌肉浅黄色至柠檬黄色。菌褶弯生,初期硫黄色,后逐渐转变为橄榄绿色,最后转变为橄榄紫褐色。菌柄长1~5cm,直径1~4mm,圆柱形,硫黄色,向下逐渐变为橙黄色至暗红褐色,有时具有菌幕残痕或易消失的菌环,基部具有黄色绒毛。担孢子5.5~6.5×4~4.5μm,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光滑,淡紫灰色。夏秋季簇生至丛生于腐烂的针阔叶树伐木、木桩、腐倒木、腐烂的树枝上,或埋入地下的腐木上。有毒。各区均有分布。
实施例2簇生沿丝伞新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014年7月10日,胡惠萍、刘远超、曹仁润、吴丽霞在安徽天堂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马大峡谷进行大型真菌资源采集和调查,在腐殖土上采集到一份簇生沿丝伞,通过组织分离法得到其PDA纯培养物,通过液体培养收集菌丝,低温(40℃)烘干,使用液氮研磨,利用Ezup柱式真菌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进行DNA基因组的提取,得到的DNA溶液-20℃冷藏备用。
通过真菌核糖体基因间隔区通用引物ITS1/ITS4(ITS1:TCCGTAGGTGAACCTGCGG,ITS4:TCCTCCGCTTATTGATATGC)进行ITS-PCR实验,PCR反应液组成(共50μl)为:
Figure GDA0003024362910000091
反应条件为:94℃反应5min;94℃反应1min,55℃反应1min,72℃反应1min,30个循环;72℃反应10min。PCR产物直接送检进行双向测序,得到ITS序列如图3所示。
将图3的测序结果在GenBank进行序列Blast,发现与簇生沿丝伞Hypholomafasciculare相似性高达99%,经过形态学鉴定,该真菌标本宏观特征和显微特征与簇生沿丝伞Hypholoma fasciculare描述一致,鉴定结果为簇生沿丝伞Hypholoma fasciculare。该菌株E140855于2018年5月21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中国,武汉),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8292。
实施例3簇生沿丝伞新菌株的人工栽培:
一、培养基:
1、分离母种培养基
马铃薯20%+葡萄糖2%+琼脂2%+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15%+维生素B1微量,其余为水。
2、纯化母种培养基
蛋白胨0.5%+葡萄糖1%+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MgSO4·7H2O)0.05%+琼脂2%+1/3000孟加拉红溶液10%+氯霉素0.01%,其余为水。
3、生产母种培养基
马铃薯20%+葡萄糖2%+蛋白胨1%+琼脂2%+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15%+维生素B1微量,其余为水。
4、生产种培养基
98-99%高粱+1-2%碳酸钙
5、人工驯化培养基
30-31%棉籽壳+57-58%木屑+10%麸皮+1-2%CaCO3。水分60%-65%、pH自然。
二、栽培步骤:
1、纯化母种制作
采集回来的野生簇生沿丝伞子实体在无菌条件下用75%酒精擦拭表面后,撕开,以无菌操作方式将0.2-0.5mm×0.2-0.5mm的内部菌肉组织接种至分离母种培养基,置于25℃培养箱中恒温暗培养,待待菌丝生长而细菌尚未生长时进行尖端菌丝的挑取,转接至纯化母种培养基,长满的时间大概在10-15d之间,得到纯化母种。
2、生产母种制作
将纯化母种培养基无菌操作接种告知生产母种培养基,置于25℃培养箱中恒温暗培养,待菌丝长满斜面得到生产母种,长满的时间大概在15-20d之间。
3、生产种制作
称取所需比例的高粱,经水泡湿过夜,按比例混入碳酸钙,装入250ml锥形瓶中,折合每瓶装干料100-150g。以硅胶塞封口。在0.147MPa大气压、128℃高温高压湿热灭菌90min,取出冷却后将培养基抖散后无菌操作接入生产母种,接种时确保母种料块埋入原种料中,置于25℃培养箱中恒温暗培养,待菌丝吃满料后(45d左右)得到生产种;
4、菌丝培养
称人工驯化培养基取所需比例的培养料,充分混合并加水(含水量为55-65%),装入17cm×35cm耐高温的透明聚丙烯菌种袋。折合每袋装干料400-420g。装好料后用小木棒在袋料中打洞,洞深至袋底,然后在袋口套上塑料环,扣上配套的盖子,即得一个制好的栽培袋。
在0.147MPa大气压、128℃高温高压湿热灭菌90min,取出冷却后无菌操作接入生产母种。接种时确保母种料块埋入料中。接种后在25℃±1℃、空气相对湿度60-70%的培养室中避光培养。待菌丝吃满料后(55d左右)则可进入后熟管理程序。
5、栽培管理
(1)后熟管理(有助于出菇)
待栽培袋中的菌丝长满袋中栽培料后,继续遮光后熟培养20天,就可以进入搔菌刺激阶段;
(2)搔菌刺激
菌丝完全成熟的菌棒,打开菌盖,用灭菌的不锈钢长勺刮去表面的长有白色菌丝的培养基约0.3-0.5cm,再重新盖上菌盖。
(3)原基形成
搔菌刺激后,控制温度在20℃,并加大通风量,保持空间二氧化碳含量在1%以下,空气相对湿度调整至90%以上,经5-7天后,去除菌盖,把栽培袋竖排放置(袋与袋之间应留有空隙),此时菌丝开始扭结并形成淡黄色米粒状原基。
(4)子实体生长期
原基生长至0.5cm后,控制温度在20-22℃,空气相对湿度85-90%之间,每天光照9小时,光照强度300-500lx,并保持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350~1500ppm,保持空气湿润,经20天左右,簇生沿丝伞长成成菇;
在此期间,每天向幼菇喷施水雾1-2次,直至子实体大小基本不变,说明子实体已趋成熟,此时应采收。
(5)后续管理
采摘完的栽培袋摆放于25℃±1℃、空气相对湿度60-70%的培养室中避光培养。培养10d后,再取出置于20℃、相对湿度85-90%的环境中,每天光照9小时,光照强度300-500lx,并保持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浓度350~1500ppm,保持空气湿润,直至幼菇再次产生,直至子实体大小基本不变,采收。
每一潮菇大约出菇10-20朵之间。每潮菇培养时间大约在15-20d之间。栽培得到的子实体呈伞形,新鲜时呈黄至黄褐色,老熟后呈土褐色,与野生状态相比,该品种在人工驯化后子实体个体明显增大。
三、栽培结果:
1、出菇期:该品种出菇期约为3个月,头潮菇出菇期约1个月,可出菇2-3潮。
2、产量:每个菇袋每潮出菇30-38克,头潮生物转化率在9%左右。
实施例4发酵液抑菌活性测定
1、培养基的制备
细菌用培养基:营养琼脂/肉汤培养基;
营养琼脂/肉汤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 5g,琼脂15g,加水定容至1000ml调PH为7.4(营养肉汤不加琼脂)。
2、样品的制备
对照品的制备:取氨苄霉素冻存液,用无菌水稀释成浓度为5μg/mL的对照品溶液,紫外杀菌30min,待用。
供试品的制备:取簇生沿丝伞的发酵液,使用无菌注射器和滤膜过滤除菌,待用。
3、步骤:
(1)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冻存液从-80℃冰箱中取出,平板划线接种取得单菌落;
注:选用平整、圆滑的接种环,按无菌操作法挑取少量含菌试样。
划线过程如下:
先划A区:将平板置于酒精灯火焰旁,用左手食指与大拇指抓住培养皿盖,其他三指托住培养皿底部,面向火焰打开培养皿,右手持含菌的接种环,先在A区轻巧地划3~4条连续的平行线当作初步稀释的菌源,烧去接种环上的残余菌样;
划其余区:将灼烧后的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边缘冷却一下,并使B区转至划线位置,把接种环通过A区(菌源区)而移至B区,随即在B区轻巧地划上6~7条致密的行线,接着再以同样的操作在C区和D区划上更多的平行线,并使D区的线条与A区平行(但不能与A区或B区的线条接触);如图6所示;
(2)恒温培养:将划线后的平板至37℃培养2~3天。
(3)从典型的单菌落中挑取少量菌体至试管斜面,经培养后即为初步分离的纯种。
(4)用无菌接种环挑取单菌落接种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中,37℃、220r/min振荡培养24h,得到供试菌的菌悬液。
(5)吸取供试菌的菌悬液,用无菌蒸馏水梯度稀释,得到10-1~10-8倍原浓度的菌液;
(6)分别吸取各浓度的菌液200μL均匀涂到营养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h,每个浓度重复3次;
(7)通过平板计数法,确定菌液的浓度,待用。
(8)抑菌圈的测定
涂板法
将经过计数的菌液通过稀释使终浓度为105~106cfu/mL,用移液枪吸取200μL配好的菌悬液于平板上,用涂布器均匀涂布。用已灭菌的打孔器在含菌平板上均匀打孔,仔细挑去孔中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吸取对照品/供试品200μL打入孔中,放置于37℃条件下静置培养1d,测量抑菌圈大小。
加菌液倾注平板法
向已冷却至50℃左右的平板培养基中注入一定量的菌液,使培养基中菌浓度为105~106cfu/mL,摇匀,倾注平板(约30mL/平板),水平静置待凝固后待用,打孔加样方法如上所述。
4、实验结果:
该菌株发酵液未呈现抑菌圈,表明本发明的簇生沿丝伞的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菌活性。
实施例5抑制蜜环菌生长的功能
1、培养基的制备
综合PDA(马铃薯20%+葡萄糖2%+琼脂2%+磷酸二氢钾0.3%+硫酸镁0.15%+维生素B1微量)
2、对峙培养实验
在培养皿中对簇生沿丝伞和蜜环菌进行对峙培养,测定其抑制蜜环菌生长的效果。选取蜜环菌3株,表1所示。
表1
Figure GDA0003024362910000151
Figure GDA0003024362910000161
为验证其抑制效果,同时接种其他属的3株菌种进行对照试验,如表2所示。
表2
编号 菌种拉丁名 菌种中文名
E140524 Gymnopilus lepidotus 褐鳞裸伞
Z140208 Gymnopilus penetrans 赫黄裸伞
I160016 Ganoderma leucocontextum 白肉灵芝
接种培养9d、12d、23d、35d后进行观察及记录。
3、实验结果
培养23d后,开始出现簇生沿丝伞抑制蜜环菌的现象。如表3、图7、图8和图9所示。接种23d后,明显见到E140855包裹蜜环菌菌丝的现象。接种35d后,E140855已完全将蜜环菌菌丝覆盖。
表3
Figure GDA0003024362910000162
Figure GDA0003024362910000171
普通的不同菌丝对峙,通常出现菌丝的拮抗现象,但是簇生沿丝伞在与蜜环菌及其他真菌共培养的过程中,都出现了越过其他菌种生长,甚至包裹蜜环菌,从而覆盖其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35d后情况更加显著。这说明,簇生沿丝伞有与其他菌种不同的特性,能够抑制蜜环菌生长,对于作为保护森林生态的一个真菌菌种,有潜在作用。
综合实验结果,我们通过野外采集获得了纯菌株,培育了一个未报道有人工栽培的野生药用菌簇生沿丝伞,并通过实验发现其具有抑制蜜环菌属多种类品种生长的显著作用,具有潜在的森林防护功能,有望开发成生防真菌,用于森林保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簇生沿丝伞新菌株,所述新菌株为簇生沿丝伞(Hypholoma fasciculare)Hmgim-E140855,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8292。
2.一种簇生沿丝伞新菌株CCTCC No:M2018292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菌丝培养
将簇生沿丝伞新菌株的生产种接种至栽培袋中,25℃、遮光培养,湿度50%-60%,保持二氧化碳浓度4000ppm以下,待菌丝长满栽培袋;
其中,所述栽培袋为将人工驯化培养基装入聚丙烯菌种袋中制备得到;
其中,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人工驯化培养基的组成为:30-31%棉籽壳、57-58%木屑、10%麸皮、1-2%CaCO3,所述人工驯化培养基的水分含量为60%-65%;
(2)后熟管理
菌丝长满栽培袋后,继续置于25℃遮光处15-25天进行后熟处理;
(3)搔菌刺激:
打开菌盖,除去表层的老化菌丝层0.3-0.5cm后,套上菌盖;
(4)原基形成管理
将上述步骤(3)套上菌盖后的栽培袋,重新放置于20℃-25℃,保持二氧化碳含量在1%以下,空气相对湿度调整至90%以上,经5-7天,去除菌盖,把栽培袋竖排放置,菌丝开始扭结并形成淡黄色米粒状原基;
(5)子实体生长管理:
原基生长至0.5cm后,控制温度在20-22℃,空气相对湿度80%-90%,加大通风量使CO2浓度保持在350~1500ppm,每天光照9小时,光照强度300-500lx,簇生沿丝伞长成成菇,至子实体大小不变,采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的原基形成管理中,原基形成后保持相对湿度,并且不直接朝原基上喷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簇生沿丝伞新菌株的生产种可以通过这样制备得到:将簇生沿丝伞生产母种接种至生产种培养基中,接种时确保母种料块埋入生产种培养基中,置于25℃暗培养,待菌丝吃满料后,得到簇生沿丝伞生产种;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生产种培养基的组成包括:98-99%高粱、1-2%碳酸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簇生沿丝伞生产母种可以通过这样制备得到:将分离纯化的簇生沿丝伞菌株接至生产母种培养基,置于25℃暗培养,待菌丝长满斜面得到簇生沿丝伞生产母种,所述生产母种培养基为加富综合PDA培养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纯化的簇生沿丝伞菌株可以通过这样制备得到:将采集的野生簇生沿丝伞子实体表面撕开,将菌肉组织接至分离母种培养基,置于25℃暗培养,待菌丝长满斜面后转接至纯化母种培养基,25℃暗培养,待菌丝生长而细菌尚未生长时进行尖端菌丝的挑取,得到分离纯化的簇生沿丝伞菌株。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母种培养基为综合PDA。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纯化母种培养基为孟加拉红培养基。
9.一种簇生沿丝伞新菌株CCTCC No:M2018292的用途,其特征在于,用于防止真菌、森林保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簇生沿丝伞新菌株CCTCC No:M2018292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真菌为蜜环菌属。
CN201811525468.7A 2018-12-13 2018-12-13 簇生沿丝伞新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096188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25468.7A CN109618809B (zh) 2018-12-13 2018-12-13 簇生沿丝伞新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25468.7A CN109618809B (zh) 2018-12-13 2018-12-13 簇生沿丝伞新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18809A CN109618809A (zh) 2019-04-16
CN109618809B true CN109618809B (zh) 2021-05-28

Family

ID=66073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25468.7A Active CN109618809B (zh) 2018-12-13 2018-12-13 簇生沿丝伞新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188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34424B1 (en) * 2019-03-27 2022-07-27 Danstar Ferment Ag Biocontrol agent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and impacts of armillaria root disease
CN110447457B (zh) * 2019-09-18 2021-04-13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一种血红密孔菌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用途
CN110656053B (zh) * 2019-11-01 2021-04-13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一种鳞伞属新菌种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用途
CN115530013A (zh) * 2022-10-18 2022-12-30 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白肉灵芝液体菌种的生产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86194B (zh) * 2015-02-11 2017-09-22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一种野生革耳的人工栽培方法
CN106069193A (zh) * 2016-06-24 2016-11-09 何建清 一种栎松口蘑子实体分离纯化的方法
CN106978353B (zh) * 2017-03-10 2019-10-18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特氏炭角菌及其栽培方法
CN107771613B (zh) * 2017-10-25 2019-05-24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一种黄褶裸伞新菌种及其栽培方法和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18809A (zh) 2019-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18809B (zh) 簇生沿丝伞新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应用
KR101035898B1 (ko) 신균주 표고버섯 gna01
CN107460133B (zh)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hs40及其在铁皮石斛生产上的应用
JP2013226130A (ja) 新規マゴジャクシ菌株及びその人工栽培方法
WO2017219394A1 (zh) 食用菌栽培种的制种方法及所制备的栽培种和食用菌栽培方法
CN107988087B (zh) 一株有促生作用的蓝莓内生真菌及其应用
CN102839131A (zh) 一株绿色木霉菌及其应用
CN108293599A (zh) 一种花脸香蘑及其分离扩繁方法和覆土栽培方法
CN111937680B (zh) 一种卵孢小奥德蘑新菌种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用途
CN113684138B (zh) 一种赫氏灵芝新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
CN107771613B (zh) 一种黄褶裸伞新菌种及其栽培方法和用途
CN110447457B (zh) 一种血红密孔菌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用途
CN107893034A (zh) 一种金针菇病原细菌的鉴定及抗病白色金针菇菌株的筛选方法
CN105462847B (zh) 越南槐内生真菌trxy-46在防治三七根腐病中的应用
CN109220514B (zh) 一种野生新食用菌的分离及其人工驯化栽培方法
CN114766285B (zh) 一种白肉灵芝菌株l4495及其栽培方法与应用
CN108203695B (zh) 一株杜鹃花类菌根真菌功能菌株及其应用
CN112961787B (zh) 一种杨柳田头菇菌株及其栽培方法
CN104593266B (zh) 一种番茄内生真菌交织枝顶孢及其在番茄根结线虫病生防中的应用
CN115927016A (zh) 玫红脉柄牛肝菌菌株及其用途
CN102668881B (zh) 一种珊瑚状猴头菌
CN108728368A (zh) 一种纯白色黑木耳菌株及其用途
CN102007869B (zh) 一株与红松共生的外生菌根真菌
CN110892847B (zh) 一种漏斗大孔菌的人工栽培方法
CN110938547A (zh) 一种絮缘蘑菇菌株及其栽培方法与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