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79067A - 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79067A
CN109579067A CN201811373106.0A CN201811373106A CN109579067A CN 109579067 A CN109579067 A CN 109579067A CN 201811373106 A CN201811373106 A CN 201811373106A CN 109579067 A CN109579067 A CN 1095790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kware
infrared
distance measuring
recognition process
sh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7310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文光
潘叶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tt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att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tti Co Ltd filed Critical Vatt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7310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79067A/zh
Publication of CN109579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790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3/00Stoves or ranges for gaseous fuels
    • F24C3/1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C3/12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n ra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包括测距模块,所述测距模块包括多个测距单元,所述锅具形状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控制所述测距单元依次开启;每个所述测距单元分别测量其与所述锅具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实际距离;将测量所得的多个所述实际距离分别转换为所述测距单元与所述锅具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根据转换所得的多个所述垂直距离计算并判断所述锅具的形状,其可准确识别锅具形状,为灶具的智能控制提供基础。

Description

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厨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常规灶具工作系统一般包括开环工作系统和闭环工作系统,其中:
开环工作系统---通过控制燃气量和火焰形状来对锅具进行加热;
闭环工作系统---通过面板下方装热敏电阻检测面板温度,间接测量锅具温度,从而对更加有效的对锅具进行加热;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逐渐出现智能灶具,智能灶具不仅需要闭环工作系统,还需要对锅具进行识别,包括锅具的形状、锅具的材质等,其中如何能准确辨别锅具特别是锅具形状成为困扰智能灶具发展的重要问题。
此外,在灶具的燃烧过程中,灶具产生的火焰直接对与锅具底部接触部位进行加热,但是其加热均匀性差,锅具底部的热度分布不均匀,由此会导致用户使用锅具烹饪的效果不佳,食物熟度不一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之一,为此,提供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其可准确识别锅具形状,为灶具的智能控制提供基础。
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包括测距模块,所述测距模块包括多个测距单元,所述锅具形状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所述测距单元依次开启;
每个所述测距单元分别测量其与所述锅具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将测量所得的多个所述实际距离分别转换为所述测距单元与所述锅具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根据转换所得的多个所述垂直距离计算并判断所述锅具的形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测距单元排列在同一直线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测距单元的倾斜角度是不同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测距模块为红外测距模块,或者为超声波测距模块。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红外测距模块包括多个红外测距单元,每个所述红外测距单元均包括红外线发射模块、红外线接收模块和计时器,其中所述计时器用于计算所述红外线发射模块发出红外线至所述红外线接收模块接收红外线的时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红外测距单元与所述锅具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实际距离按照如下公式进行计算所得:L=vt÷2,其中L为所述红外测距单元与所述锅具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实际距离,v为红外线速度,t为所述红外测距单元发出红外线至接收红外线的时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将所述实际距离转换为所述红外测距单元与所述锅具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按照如下公式进行换算所得:H=L×Sinθ,其中H为所述红外测距单元与所述锅具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垂直距离,θ为所述红外测距单元与水平方向的角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转换所得的多个所述垂直距离计算并判断所述锅具的形状的具体计算步骤为:根据转换所得的多个所述垂直距离进行积分计算以得到时间、角度、距离和形状的对应关系,根据得到的所述对应关系判断所述锅具的形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若每个所述测距单元与所述锅具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是相等的,判断所述锅具为平底锅;
若每个所述测距单元与所述锅具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不是相等的,判断所述锅具为非平底锅。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效果:
1、本发明的锅具形状识别方法,其简单、可靠,可准确识别锅具形状,为灶具的智能控制提供基础。
本发明的其他有益结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附图作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灶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红外测距模块的模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锅具形状识别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锅具形状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烹饪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的,本实施例是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包括测距模块1,测距模块1包括排列在同一直线上的测距单元10,每个测距单元10的倾斜角度是不同的,测距单元10用于测量锅具2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实际距离,不同角度的测距单元10测量对应角度上的反射点的距离。本实施例中,测距模块1设于锅具2的下方一侧,当然,测距模块1可设于锅具2的正下方,优选地,测距模块1为红外测距模块,红外测距模块包括多个红外测距单元,每个红外测距单元均包括红外线发射模块、红外线接收模块和计时器,其中计时器用于计算红外线发射模块发出红外线至红外线接收模块接收红外线的时间,红外线发射模块发出红外线后经与锅具下表面接触后反弹并由红外线接收模块接收,锅具形状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控制测距单元10依次开启,依次可防止不同测距单元10之间的干扰,红外线发射模块以特定的频率发射红外线,以区分外界红外光及火焰产生的红外光。
步骤102,每个测距单元10分别测量其与锅具2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实际距离,具体地,每个红外测距单元与锅具2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实际距离按照如下公式进行计算所得:L=vt÷2,其中L为红外测距单元与锅具2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实际距离,v为红外线速度,t为红外测距单元发出红外线至接收红外线的时间。本发明是利用障碍物对红外线的反射作用来测量不同方向上的障碍物的距离,原理如下:红外测距单元发射信号为开始,红外测距单元接收到反射信号为结束,这两者之间有一个是时间差t,通过红外线的速度v,即可测得红外测距单元与障碍物之间的实际距离L。通过上述步骤可方便测量出红外测距单元与锅具2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实际距离,且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步骤103,将测量所得的多个实际距离分别转换为测距单元10与锅具2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具体地,将实际距离转换为测距单元10与锅具2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按照如下公式进行换算所得:H=L×Sinθ,其中H为测距单元10与锅具2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垂直距离,θ为测距单元10与水平方向的角度,其中,测距单元10与水平方向的角度已被预先设定并存储在控制器中,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换算简单、准确,为精确判断锅具的形状提供数据基础。
步骤104,根据转换所得的多个垂直距离计算并判断锅具2的形状,具体地,根据转换所得的多个垂直距离计算并判断锅具2的形状的具体计算步骤为:根据转换所得的多个垂直距离进行积分计算以得到时间、角度、距离和形状的对应关系,根据得到的对应关系判断锅具的形状。优选地,通过对每个角度的对应测量点测距,根据距离与形状的关系,并对这些点进行连线,则得到相对精确的锅具形状,可将得到时间、角度、距离和形状的对应关系,在该对应关系中将可直观判断出锅具2的形状。
本实施例的锅具形状识别方法,其简单、可靠,基本不受火焰的影响,可准确识别锅具形状,为灶具的智能控制提供基础。
在本实施例中,若每个测距单元10与锅具2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是相等的,判断锅具2为平底锅,具体可参见图3所示,每个测距单元10分别测量了其与锅具2下表面4个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实际距离,经过换算,当h1=h2=h3时,则判断锅具是平底锅,当h3<h4时,表明h3对应的反射点是平底锅的圆弧拐点,以此也可以计算出平底面积,计算如下:
平底锅的半径为:R=h1×cot(θh1)-h3×cot(θh3)+Δx,其中Δx为测量h1、h3两个位置处的两个测距单元10的水平距离。
则,平底锅的面积为:S=πR2
若每个测距单元10与锅具2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不是相等的,判断锅具2为非平底锅,具体可参见图3所示,每个测距单元10分别测量了其与锅具2下表面4个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实际距离,经过换算,当h1≠h2≠h3≠h4时,则判断锅具为非平底锅。
当然,测距模块1可采用超声波测距模块,超声波测距模块的测距原理与红外测距模块的测距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对超声波测距模块的具体应用进行赘述以节省篇幅。
实施例二: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灶具的烹饪控制方法,包括如上述所述的锅具形状识别方法。通过可以准确的检测、判断锅具的形状,从而控制灶具3的燃气进气路径,进而解决不同锅具加热不均匀、烹饪效果不佳及食物熟度不一致的问题。
进一步地,烹饪控制方法还包括有如下步骤:根据锅具2的形状,调整灶具3不同位置的火焰高度和大小。例如,若锅具2下表面某点的垂直距离大,则控制灶具3在该点对应位置的火焰相对较高,以此能实现该点与其他垂直距离相对较小的点的受热均匀,进而达到按需供火、高效加热之目的。
更进一步地,烹饪控制方法还包括有如下步骤:根据锅具2的大小,控制灶具3输出与锅具的大小相匹配的火力。例如,若锅具2的直径相对较大时,则控制灶具3提供多环火,例如五环或者四环之类,增加灶具3所提供的火力,若锅具2的直径相对较少时,则控制灶具3提供少环火,例如两环或者一环之类,减少灶具3所提供的火力。
此外,在灶具3烹饪过程中,检测是否中途换锅。具体地,若在短时间内灶具3上没有锅具2,则判断用户进行了换锅操作,此时返回锅具形状识别步骤。若长时间后灶具3上依然没有锅具2,则判断用户已经完成烹饪,此时,进行关火处理。
本实施例的烹饪控制方法,其能根据锅具形状、大小提供火力,整个烹饪控制方法简单、安全、可靠,且实现节能、高效之目的。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测距模块(1),所述测距模块(1)包括多个测距单元(10),所述锅具形状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所述测距单元(10)依次开启;
每个所述测距单元(10)分别测量其与所述锅具(2)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将测量所得的多个所述实际距离分别转换为所述测距单元(10)与所述锅具(2)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根据转换所得的多个所述垂直距离计算并判断所述锅具(2)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测距单元(10)排列在同一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测距单元(10)的倾斜角度是不同的。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距模块(1)为红外测距模块,或者为超声波测距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测距模块包括多个红外测距单元,每个所述红外测距单元均包括红外线发射模块、红外线接收模块和计时器,其中所述计时器用于计算所述红外线发射模块发出红外线至所述红外线接收模块接收红外线的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红外测距单元与所述锅具(2)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实际距离按照如下公式进行计算所得:L=vt÷2,其中L为所述红外测距单元与所述锅具(2)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实际距离,v为红外线速度,t为所述红外测距单元发出红外线至接收红外线的时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实际距离转换为所述红外测距单元与所述锅具(2)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按照如下公式进行换算所得:H=L×Sinθ,其中H为所述红外测距单元与所述锅具(2)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垂直距离,θ为所述红外测距单元与水平方向的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转换所得的多个所述垂直距离计算并判断所述锅具(2)的形状的具体计算步骤为:根据转换所得的多个所述垂直距离进行积分计算以得到时间、角度、距离和形状的对应关系,根据得到的所述对应关系判断所述锅具的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每个所述测距单元(10)与所述锅具(2)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是相等的,判断所述锅具(2)为平底锅;
若每个所述测距单元(10)与所述锅具(2)下表面对应测量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不是相等的,判断所述锅具(2)为非平底锅。
CN201811373106.0A 2018-11-19 2018-11-19 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 Pending CN1095790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73106.0A CN109579067A (zh) 2018-11-19 2018-11-19 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73106.0A CN109579067A (zh) 2018-11-19 2018-11-19 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79067A true CN109579067A (zh) 2019-04-05

Family

ID=65922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73106.0A Pending CN109579067A (zh) 2018-11-19 2018-11-19 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79067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17917A (ja) * 2002-04-26 2003-11-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機器
CN103876618A (zh) * 2013-12-13 2014-06-25 广西大学 单光多内胆智能电压力锅
CN105486241A (zh) * 2015-12-31 2016-04-13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料层厚度检测装置及方法
CN205690454U (zh) * 2016-06-23 2016-11-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偏锅检测装置及电磁炉
CN107894588A (zh) * 2017-11-13 2018-04-1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距离测量方法、尺寸测量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17917A (ja) * 2002-04-26 2003-11-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機器
CN103876618A (zh) * 2013-12-13 2014-06-25 广西大学 单光多内胆智能电压力锅
CN105486241A (zh) * 2015-12-31 2016-04-13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料层厚度检测装置及方法
CN205690454U (zh) * 2016-06-23 2016-11-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偏锅检测装置及电磁炉
CN107894588A (zh) * 2017-11-13 2018-04-1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距离测量方法、尺寸测量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本书委员会编: "《钢结构施工员一本通》", 30 January 20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81926A (zh) 一种用于灶具的锅具形状识别方法和烹饪控制方法
CN106839005B (zh) 一种燃气集成灶智能系统
CN104602378B (zh) 电磁炉及控制方法
CN108072058B (zh) 具热图像的智能烹饪控制系统
CN104534680A (zh) 一种判断烧水器内水沸点的方法
CN104406206A (zh) 一种燃气灶的自动控制器件
CN209042453U (zh) 一种自平衡智能燃气灶
CN104197385A (zh) 一种电磁炉自动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03307641A (zh) 节能厨具
CN109579067A (zh) 一种锅具形状识别方法
CN108571754A (zh) 一种具有称重功能的智能灶及其控制方法
CN109579068A (zh) 一种用于灶具的锅具形状识别方法
CN201014578Y (zh) 燃气灶的自动温控装置
CN105823099B (zh) 一种电磁炉
CN208582248U (zh) 一种烤箱
CN209588109U (zh) 一种智能煤气炉温度控制器
CN207486879U (zh) 感温智能燃气灶及控制系统
CN203776673U (zh) 一种电热压力蒸煮器具
CN100531626C (zh) 带传感器的可调节火力炊具及其烹调系统
CN107260008B (zh) 一种咖啡手冲壶的恒温加热装置及其恒温控制方法
CN204494526U (zh) 电磁炉
CN110848748A (zh) 燃气灶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燃气灶
CN208253669U (zh) 一种具有称重功能的智能灶
CN109375521A (zh) 一种固定式红外测温厨房空气净化设备的智能控制方法
CN103932583A (zh) 一种电热压力蒸煮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