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72825B - 车身侧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侧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72825B
CN109572825B CN201811133344.4A CN201811133344A CN109572825B CN 109572825 B CN109572825 B CN 109572825B CN 201811133344 A CN201811133344 A CN 201811133344A CN 109572825 B CN109572825 B CN 1095728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rail
roof
vehicle
center pillar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3334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72825A (zh
Inventor
沟畠仁
山田孝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5728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728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728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728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能够在提高车身的外观设计性的同时抑制一体地接合的中柱的接缝部分的偏差。其包括上边梁外部件(22)和设置在中柱(16)外侧的中柱外部件(32),上边梁外部件(22)具有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长部(70),下方延长部(70)包括:一对凸缘部(72a、72b),其分别位于车辆前方侧及车辆后方侧;一对侧壁部(74a、74b),其分别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以及延长壁部(76),其连接一对侧壁部(74a、74b),一对侧壁部(74a、74b)的下端部及延长壁部(76)的下端部与各凸缘部(72a、72b)的下端部相比,分别延伸至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

Description

车身侧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汽车等车辆的车身侧部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将外侧板的中柱上下分体为两部分,利用光固化树脂包覆其接缝部分的车身侧部构造。
另外,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身侧部构造中,以五个面对上边梁外部件与中柱外部件的接缝进行点焊固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29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利用光固化树脂包覆中柱的接缝部分的情况下,在使车门关闭时,包覆部分被车门遮挡,而在将车门打开时,由光固化树脂包覆的部分成为视觉可见的状态。因此,希望在将车门打开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接缝部分的美观性。
因此,与利用光固化树脂包覆的情况比较,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接缝部分的外观设计性,例如考虑对该接缝部分进行钎焊。但是,在将上边梁外部件和中柱外部件利用例如五个面等大量约束面进行钎焊的情况下,钎焊的接合面可能会错位,会在各接合面间产生偏差。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提高车身的外观设计性同时抑制一体地接合的中柱的接缝部分的偏差的车身侧部构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具有设置在车身外侧的侧外板的车身侧部构造,所述侧外板包括设置在车顶外侧的上边梁外部件和设置在中柱外侧的中柱外部件,所述上边梁外部件具有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长部,所述下方延长部包括:一对凸缘部,其位于该下方延长部的车辆前方及车辆后方;一对侧壁部,其分别从所述一对凸缘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以及延长壁部,其位于所述一对侧壁部之间,使所述一对侧壁部相连,所述一对侧壁部的下端部及所述延长壁部的下端部与各所述凸缘部的下端部相比分别延伸至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能够在提高车身的外观设计性的同时抑制一体地接合的中柱的接缝部分的偏差的车身侧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车辆的车身侧部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车身侧部分解为侧围内板和侧外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A部的局部剖切放大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上边梁外部件与上边梁加强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沿图3的V-V线的横剖视图。
图6是沿图3的VI-VI线的纵剖视图。
图7是表示加强筋的变形例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身侧部
16 中柱
22 上边梁外部件
26 上边梁加强件
30 侧外板
32 中柱外部件
70 下方延长部
72a 前侧凸缘部(一对凸缘部)
72b 后侧凸缘部(一对凸缘部)
74a 前侧侧壁部(一对侧壁部)
74b 后侧侧壁部(一对侧壁部)
76 延长壁部
86 狭缝
88 加强筋
90 空隙
B 焊料
D 防尘密封部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适当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并且,各图中以箭头示出的“前后”表示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下”表示车辆的上下方向,“左右”表示从驾驶席观察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
如图1所示,应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车辆的车身侧部10包括纵梁12、前柱14、中柱16和后柱18。纵梁12配置在车身侧部10的下方,对未图示的底板的侧部进行支承。前柱14直立设置于纵梁12的车辆前方端部。中柱16直立设置于纵梁12的中央。后柱18直立设置于纵梁12的车辆后方端部。
在前柱14、中柱16及后柱18各自的上端部,连结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20。上边梁20如图3所示,由上边梁外部件22、上边梁内部件24和上边梁加强件26构成。
上边梁外部件22设置在车顶的外侧,例如由具有良好冲压成型性的普通钢板形成。上边梁内部件24设置在车顶的内侧。上边梁加强件26设置在上边梁外部件22与上边梁内部件24之间。借助未图示的凸缘使上边梁外部件22与上边梁内部件24接合,从而形成闭合截面。
如图2所示,车身侧部10包括设置在车身侧部10内侧的侧围内板28和设置在车身侧部10外侧的侧外板30。侧外板30从车外侧与侧围内板28一体地接合。
侧围内板28是构成车身侧部构造的内侧壁的板件。该侧围内板28包括纵梁内部件34、前柱内部件36、中柱内部件38、后柱内部件40和上边梁内部件24。
侧外板30是构成车身侧部构造的外侧壁的板件。该侧外板30具有纵梁外部件42、前柱外部件44、中柱外部件32、后柱外部件46和上边梁外部件22。
以下关于侧外板30基于中柱外部件32、上边梁外部件22、及上边梁加强件26进行详细说明。另外,侧外板30将预先分体为两部分的中柱上部和中柱主要构造部在中柱16的上部侧一体地接合而构成。
如图3及图4所示,中柱上部将上边梁外部件22的后述的下方延长部70与上边梁加强件26的加强件延伸部56一体地接合而构成。中柱主要构造部如图3所示,包括截面呈大致帽状的中柱外部件32和截面呈大致帽状的中柱内部件33。中柱主要构造部由将中柱外部件32与中柱内部件33的凸缘部彼此一体地接合得到的中空体构成。
中柱外部件32的上端部与上边梁加强件26的加强件延伸部56连结(参照图4),其下端部与纵梁外部件42的中央部连结(参照图2)。中柱外部件32例如由拉伸强度比普通钢高的高强度钢板(高张力钢板)形成。
如图5所示,该中柱外部件32包括前侧凸缘部48a及后侧凸缘部48b、前侧侧壁部50a及后侧侧壁部50b和中央侧壁部52(结合参照图3及图4)。前侧凸缘部48a朝向车辆前方突出,并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后侧凸缘部48b朝向车辆后方突出,并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中央侧壁部52沿车辆上下方向以带状延伸,将分别在车辆前方及车辆后方配置的前侧凸缘部48a和后侧凸缘部48b相连。
如图4所示,上边梁加强件26包括加强件主体部54、和从加强件主体部54向下方延伸的加强件延伸部56。加强件主体部54沿上边梁外部件22及上边梁内部件24(参照图3)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如图5所示,加强件延伸部56包括一对加强件凸缘部58a、58b、一对加强件侧壁部60a、60b和加强件延长壁部62(结合参照图4)。一对加强件凸缘部包括位于加强件延长壁部62的车辆前侧的前侧加强件凸缘部58a和位于加强件延长壁部62的车辆后侧的后侧加强件凸缘部58b。一对加强件侧壁部包括使前侧加强件凸缘部58a与加强件延长壁部62相连的前侧加强件侧壁部60a、和使后侧加强件凸缘部58b与加强件延长壁部62相连的后侧加强件侧壁部60b。
加强件延伸部56的下端部从内侧与中柱外部件32的上端部重叠,借助例如焊接方法等一体地接合。
上边梁外部件22包括轨道外部件主体部68和从轨道外部件主体部68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延伸的下方延长部70。该下方延长部70包括一对凸缘部(后述的前侧凸缘部72a及后侧凸缘部72b)、一对侧壁部(后述的前侧侧壁部74a及后侧侧壁部74b)和延长壁部76。
如图3及图4所示,一对凸缘部包括位于延长壁部76的车辆前侧的前侧凸缘部72a和位于延长壁部76的车辆后侧的后侧凸缘部72b。一对侧壁部包括使前侧凸缘部72a与延长壁部76相连的前侧侧壁部74a、和使后侧凸缘部72b与延长壁部76相连的后侧侧壁部74b。
如图4所示,前侧侧壁部74a的一部分下端部78a、后侧侧壁部74b的一部分下端部78b及延长壁部76的下端部78c,与前侧凸缘部72a的下端部80a、前侧侧壁部74a的另一部分下端部80b、后侧凸缘部72b的下端部80c、后侧侧壁部74b的另一部分下端部80d相比,分别延伸至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并且,前侧侧壁部74a的一部分下端部78a和后侧侧壁部74b的一部分下端部78b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一对侧壁部的下端部”发挥作用。
在上边梁外部件22的下方延长部70,前侧凸缘部72a的下端侧的一部分及前侧侧壁部74a的下端侧的一部分分别具有切缺为矩形状的前侧切缺部82。另外,后侧凸缘部72b的下端侧的一部分及后侧侧壁部74b的下端侧的一部分别具有切缺为矩形状的后侧切缺部84。
通过设置该前侧切缺部82及后侧切缺部84,前侧侧壁部74a的一部分下端部78a、后侧侧壁部74b的一部分下端部78b及延长壁部76的下端部78c与其他部分(前侧凸缘部72a的下端部80a、前侧侧壁部74a的另一部分下端部80b、后侧凸缘部72b的下端部80c、后侧侧壁部74b的另一部分下端部80d)相比较,配置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另外,在前侧切缺部82配置中柱外部件32的前侧凸缘部48及前侧侧壁部50a。在后侧切缺部84配置中柱外部件32的后侧凸缘部48b及后侧侧壁部50b。
并且,前侧侧壁部74a的一部分下端部78a、后侧侧壁部74b的一部分下端部78b及延长壁部76的下端部78c,彼此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成为相同长度。另外,前侧凸缘部72a的下端部80a和后侧凸缘部72b的下端部80c,彼此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成为相同长度。
上边梁外部件22的下方延长部70与上边梁加强件26的加强件延伸部56一体地接合而构成中柱上部。下方延长部70和加强件延伸部56例如通过点焊等将相互对应的一对凸缘部彼此(前侧凸缘部彼此及后侧凸缘部彼此)一体地接合。
在延长壁部76的下端部的中央形成有从下端缘朝向车辆上方立起的狭缝86。在该狭缝86内填充有钎焊的焊料B。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设置狭缝86。
在狭缝86的上方,在延长壁部76的中央部设置有从外侧观察呈大致矩形状的加强筋88。该加强筋88由朝向外侧突出的凸部形成。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边梁外部件22的下方延长部70设置有加强筋88,但例如也可以将加强筋设置在上边梁加强件26。即,上边梁外部件22或上边梁加强件26中的某一方设置有加强筋88即可。
如图3及图6所示,上边梁外部件22的下方端缘与中柱外部件32的上方端缘以具有空隙90的方式彼此在上下方向上相对配置。换言之,上边梁外部件22的下方端缘与中柱外部件32的上方端缘成为露出到外部并隔着空隙90相互对合的对接构造。并且,在该空隙90中填充有钎焊的焊料B。
如图3及图5所示,在前侧凸缘部72a的下端部80a及后侧凸缘部72b的下端部80c与中柱外部件32的上端部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形成有空隙。另外,在前侧侧壁部74a的另一部分下端部80b及后侧侧壁部74b的另一部分下端部80d与中柱外部件32的上端部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形成有空隙。在这些空隙中分别填充有防尘密封部D。
在前侧侧壁部74a的车辆前方侧缘部与中柱外部件32的车辆后方侧缘部之间,沿车辆上下方向形成有空隙。在后侧侧壁部74b的车辆后方侧缘部与中柱外部件32的车辆前方侧缘部之间,沿车辆上下方向形成有空隙。这些空隙分别位于车辆前方及车辆后方,彼此大致平行地相对配置。在这些空隙中分别填充有防尘密封部D。
应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车辆的车身侧部10,基本上按照上述方式构成,以下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技术方案1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前侧凸缘部72a的下端部80a、后侧凸缘部72b的下端部80c相比,前侧侧壁部74a的一部分下端部78a、后侧侧壁部74b的一部分下端部78b及延长壁部76的下端部78c分别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至下方。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容易地对在上边梁外部件22的下端与中柱外部件32的上端之间形成的空隙即三个面(参照图3的F1、F2、F3)进行钎焊加工。
(技术方案1的作用效果)
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容易地对外部可见的最小限度的部分进行钎焊,能够抑制各接合面间的偏差。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车门侧密封部件的车门密封线经过的三个面(参照图3的F1、F2、F3)进行钎焊,能够容易地对最小限度的部分进行钎焊。
(技术方案1的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提高车身的外观设计性同时抑制分体构成的中柱16的接缝部分处的各接合面间的偏差。
(技术方案2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对延长壁部76的下端部78c进行钎焊,也对前侧侧壁部74a的一部分下端部78a及后侧侧壁部74b的一部分下端部78b进行钎焊。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车身的外观设计性,并且能够利用钎焊的焊料B抑制车门侧密封部件弹性接触的分体部分的接合面的层差。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即使在由普通钢板形成上边梁外部件22而由高强度钢板形成中柱外部件32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分体部分的接合面处的层差,避免车门侧密封部件的局部密封力低下。
(技术方案3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延长壁部76的下端部78c设置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86。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位于前侧侧壁部74a与后侧侧壁部74b之间的狭缝86,吸收在车辆前后方向钎焊的前侧侧壁部74a的一部分下端部78a与后侧侧壁部74b的一部分下端部78b之间的接合面的偏差。
(技术方案4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边梁外部件22的下方端缘与中柱外部件32的上方端缘成为以具有空隙的方式彼此在上下方向相对配置的对接构造。例如,为了提高中柱外部件32的强度,考虑由高融点的热冲压材料形成中柱外部件32的情况和对中柱外部件32的外表面实施镀敷处理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作为母材的上边梁外部件22的下方端缘及中柱外部件32的上方端缘露出到外部(未实施镀敷等),因此即使在上述情况下,钎焊的焊料B也容易熔融,能够容易地进行钎焊。
(技术方案5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边梁外部件22的下方延长部70(延长壁部76)设置有由朝向外侧突出的矩形状凸部构成的加强筋88。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上边梁外部件22的面刚性。
(技术方案5的作用效果)
另外,如图7所示,通过在上边梁加强件26侧设置朝向外侧鼓出的薄壁状的支承面92(加强筋),从而能够抑制钎焊时的热应变的影响。并且,作为改变上边梁加强件26的支承面92的板厚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将混合钢板连接形成的拼焊(Tailored Blanks)工法等。

Claims (8)

1.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具有设置在车身外侧的侧外板,该车身侧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侧外板包括设置在车顶外侧的上边梁外部件和设置在中柱外侧的中柱外部件,
所述上边梁外部件具有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长部,
所述下方延长部包括:一对凸缘部,其分别位于该下方延长部的车辆前方侧及车辆后方侧;一对侧壁部,其分别从所述一对凸缘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以及延长壁部,其位于所述一对侧壁部之间,使所述一对侧壁部相连,
所述一对侧壁部的下端部及所述延长壁部的下端部与各所述凸缘部的下端部相比分别延伸至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
在所述上边梁外部件的下方端部与所述中柱外部件的上方端部之间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接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凸缘部、各所述侧壁部和所述延长壁部通过焊料及防尘密封部连续地与所述中柱外部件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延长壁部的下端部设置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边梁外部件的下方端缘和所述中柱外部件的上方端缘以具有空隙的方式彼此在上下方向相对配置,
在所述空隙中填充有焊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边梁外部件的内侧配置有上边梁加强件,
在所述上边梁外部件或所述上边梁加强件中的某一方设置有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边梁外部件的下方端缘与所述中柱外部件的上方端缘以具有空隙的方式彼此在上下方向相对配置,
在所述空隙中填充有焊料。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边梁外部件的内侧配置有上边梁加强件,
在所述上边梁外部件或所述上边梁加强件中的某一方设置有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边梁外部件的内侧配置有上边梁加强件,
所述上边梁外部件或所述上边梁加强件中的某一方设置有加强筋。
CN201811133344.4A 2017-09-29 2018-09-27 车身侧部构造 Active CN1095728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1772 2017-09-29
JP2017191772A JP6538133B2 (ja) 2017-09-29 2017-09-29 車体側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72825A CN109572825A (zh) 2019-04-05
CN109572825B true CN109572825B (zh) 2021-06-04

Family

ID=65895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33344.4A Active CN109572825B (zh) 2017-09-29 2018-09-27 车身侧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40152B2 (zh)
JP (1) JP6538133B2 (zh)
CN (1) CN1095728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1839B (zh) * 2017-01-20 2022-04-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06118A (ja) * 1999-10-05 2001-04-17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上部構造、車体上部構造の組立方法
CN1958347A (zh) * 2005-11-04 2007-05-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抗侧面冲击性加强的车身结构
CN102101498A (zh) * 2009-12-21 2011-06-22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和连接其车身结构柱的结构部件的方法
WO2012101783A1 (ja) * 2011-01-26 2012-08-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センターピラー上部結合構造
CN202863563U (zh) * 2012-08-03 2013-04-10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b柱加强板装置及汽车
CN103813954A (zh) * 2011-11-25 2014-05-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
JP2014101016A (ja) * 2012-11-20 2014-06-05 Suzuki Motor Corp 車体後部の上側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82820B2 (ja) * 2011-05-16 2015-09-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5712291B2 (ja) 2011-07-12 2015-05-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イドアウタパネル
CN103906674A (zh) * 2011-11-24 2014-07-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侧板构造
DE102013108265B4 (de) * 2013-08-01 2018-09-13 Thyssen Krupp Steel Europe AG Baugruppe von gehärteten Bauteile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US9415810B2 (en) * 2013-12-31 2016-08-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roof structure including a cast node
JP6093329B2 (ja) 2014-06-18 2017-03-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のサイドアウタ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06118A (ja) * 1999-10-05 2001-04-17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上部構造、車体上部構造の組立方法
CN1958347A (zh) * 2005-11-04 2007-05-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抗侧面冲击性加强的车身结构
CN102101498A (zh) * 2009-12-21 2011-06-22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和连接其车身结构柱的结构部件的方法
WO2012101783A1 (ja) * 2011-01-26 2012-08-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センターピラー上部結合構造
CN103813954A (zh) * 2011-11-25 2014-05-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
CN202863563U (zh) * 2012-08-03 2013-04-10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b柱加强板装置及汽车
JP2014101016A (ja) * 2012-11-20 2014-06-05 Suzuki Motor Corp 車体後部の上側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00250A1 (en) 2019-04-04
JP2019064455A (ja) 2019-04-25
US10640152B2 (en) 2020-05-05
CN109572825A (zh) 2019-04-05
JP6538133B2 (ja) 2019-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86665B1 (en) Rear door structure
US20060055209A1 (en) Joint construction in upper part of center pillar
JPWO2013031341A1 (ja) 車体上部構造
JP6731327B2 (ja) ドアフレーム
JP5692776B2 (ja) 車両用ドアフレーム
US20160236719A1 (en) Vehicle side section structure
WO2008068860A1 (ja) 鉄道車両の構体骨構造
JP2018024319A (ja)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JP6669089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JP4045775B2 (ja)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09572825B (zh) 车身侧部构造
CN107428377A (zh) 车辆用前柱
CN101925500B (zh) 车身前部结构
JP2017171113A (ja) 車体側部構造
JP5387782B2 (ja) 車体
US20200298915A1 (en) Vehicle lower portion structure
US11584202B2 (en) Vehicle door frame
JP3791049B2 (ja) 自動車のピラーとサイドシルとの接続部構造
CN111216803A (zh) 车辆用截面帽形部件
JP6453000B2 (ja) 車両用ドアフレーム
JP4442987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CN116353718A (zh) 车身下部构造
JP4992798B2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サイドレール構造
JP7259730B2 (ja)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及び車両用ピラーの製造方法
JP2000062646A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