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49296A - 拉链的最终加工机用的支架、拉链的最终加工机 - Google Patents

拉链的最终加工机用的支架、拉链的最终加工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49296A
CN109549296A CN201710873203.5A CN201710873203A CN109549296A CN 109549296 A CN109549296 A CN 109549296A CN 201710873203 A CN201710873203 A CN 201710873203A CN 109549296 A CN109549296 A CN 1095492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in
bracket
main body
piece
pu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732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49296B (zh
Inventor
辻村仁邦
中口裕晶
呉克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087320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4929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5492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492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492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492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42Making by processes not fully provided for in one other class, e.g. B21D53/50, B21F45/18, B22D17/16, B29D5/00
    • A44B19/62Assembling sliders in position on stringer tape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拉链的最终加工机用的支架、及拉链的最终加工机。关于拉链,即使是无拉片的拉头或拉片的贯穿孔小的拉头,都要稳定地保持拉头,以使链条穿过。本发明的拉链的最终加工机用的支架包括:下支架(20、20S、20T),在链条路径的下方,从下方保持主体,链条路径用于移送一对链牙列(F3、F3)已呈咬合状态的链条(C),并且使链条穿过上下反向的拉头(S)的主体(1);上支架(40、40S),从链条路径的直线方向的其中一侧和上方保持主体,且相对于下支架以沿链条路径的直线方向能够摆动地受到支撑;及摆动装置(50、56),使上支架摆动。

Description

拉链的最终加工机用的支架、拉链的最终加工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对构成拉链(slide fastener)的零件进行装配时,使一对链牙(element)列已呈咬合的状态的链条(chain)穿过拉头(slider)的主体而最终加工成一体的最终加工机、以及在最终加工机中保持主体的支架(holder)。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最终加工机,已有使链条穿过附有拉片的拉头(专利文献1)。该最终加工机具备保持拉头的拉头支架。拉头支架具备:挡块(stopper block),载置着将上下设为反向的(以下称作“上下反向的”)拉头;以及卡止块,卡止住拉头的下垂的拉片。而且,卡止块具备摆动的卡止杆(lever),通过将卡止杆的前部穿过拉片的贯穿孔,从而稳定地保持拉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2157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最终加工机中,无法使卡止杆的前部穿过无拉片的拉头。而且,对于拉片的贯穿孔小的拉头,难以让卡止杆的前部穿过。其结果,无法稳定地保持拉头,无法使链条穿过拉头。
此外,无拉片的拉头例如被销售给服装厂商(apparel maker)的顾客。顾客将自已喜好的拉片安装到无拉片的拉头上,而完成拉链。
本发明是考虑到所述实际情况而创作,其目的在于,即使是无拉片的拉头或拉片的贯穿孔小的拉头,也能够稳定地保持拉头,以使链条穿过。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拉链的最终加工机用的支架包括:下支架,在链条路径的下方,从下方保持主体,所述链条路径用于移送使一对链牙列已呈咬合的状态的链条,并且使链条穿过上下反向的拉头的主体;上支架,从链条路径的直线方向的其中一侧和上方保持主体,并且相对于下支架以沿链条路径的直线方向能够摆动地受到支撑;以及摆动装置,使上支架摆动。
对于下支架与上支架,作为用于稳定地保持拉头的理想构造的一例,可列举以下者。
此外,被支架设为对象的主体包括:上下相向的上翼板和下翼板、及将上翼板与下翼板上下接合的柱。并且,下支架具备载置上翼板的载置孔。而且,上支架包括:上按压部,从上方按压主体;以及前表面按压部,按压上翼板、下翼板及柱中的至少一者的前表面。
对于下支架,作为更具体的构造的一例,可列举以下者。
下支架包括第1下支架构件与第2下支架构件,该第1下支架构件与第2下支架构件是在链条的下游方向依序配置,并且协同地从下方保持主体。而且,第1下支架构件与第2下支架构件在彼此的上部间具备载置孔和收容空间部。并且,第2下支架构件将上支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加以支撑。
对于摆动装置,作为具体构造的一例,可列举以下者。
摆动装置包括:弹性构件,使上支架朝链条路径的直线方向中的一方向位移;以及驱动装置,使上支架朝链条路径的直线方向中的另一方向位移。
作为使用所述支架的拉链的最终加工机的一例,可列举以下者。
本发明的拉链的最终加工机包括:第1移送装置,移送预定要切断的链条连续而成的连续链条;切刀(cutter),将由第1移送装置所移送的连续链条予以切断;第2移送装置,移送被切断的链条;以及上述支架。所述支架是上下反向地保持用于让所述链条穿过的主体,所述链条是由第2移送装置所移送。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支架,由于从上下保持主体,因此与拉片的有无或拉片贯穿孔的大小无关,能够稳定地保持拉头。
而且,在使用具备上按压部和前表面按压部的上支架的情况下,支架能够更稳定地保持拉头,因此容易使链条穿过主体。
根据本发明的拉链的最终加工机,即使是无拉片的拉头,也能够使链条穿过拉头。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支架中的保持主体之前的状态,图1(A)是包含部分剖面的侧视图,图1(B)是平面图。
图2(A)及图2(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支架中的保持有主体的状态,图2(A)是包含部分剖面的侧视图,图2(B)是平面图。
图3是表示包含第1实施方式的支架的、第1实施方式的支架装置,是包含部分剖面的侧视图。
图4(A)及图4(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支架中的保持主体之前的状态,图4(A)是包含部分剖面的侧视图,图4(B)是平面图。
图5(A)及图5(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支架中的保持有主体的状态,图5(A)是包含部分剖面的侧视图,图5(B)是平面图。
图6(A)及图6(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的支架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7(A)及图7(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支架的侧视图且包含部分剖面,图7(A)表示保持主体之前的状态,图7(B)表示保持有主体的状态。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最终加工机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最终加工机的一部分的概略图。
图10(A)是表示拉链的一例的平面图,图10(B)是表示分离状态的链条与拉头的平面图。
图11(A)至图11(C)是表示拉头的一例的侧视图,图11(A)表示将拉头分解的状态,图11(B)表示拉头不可移动的状态,图11(C)表示拉头可移动的状态。
[符号的说明]
1:主体
1a:上翼板
1b:下翼板
1c:柱
1d:凸缘
1e:安装柱(前)
1f:安装柱(后)
2:拉片
2a:轴部
2b:抓住部
2c:贯穿孔
3:控制爪
4:弹簧构件
5:罩
10:第1移送装置
10a:辊装置
10b:辊
10c:卷绕辊
10s:引导装置
10t:引导构件
11:切刀
11a:刀刃
12:第2移送装置
12a:第1夹钳装置
12a1、12b1、12c1、14a:按压构件
12b:第2夹钳装置
12c:第3夹钳装置
13:支架装置
13a:探测部
13a1:投光器
13a2:受光器
13b、67b:引导部
13c:上侧引导构件
13c1、13d1:倾斜面
13c2、13d2:平面
13c3:阶部
13c4:传感器
13d:下侧引导构件
13h、13i、13j:支架
14:主体供给装置
15:上止件成形装置
20、20S、20T:下支架
20a:载置孔
20b:收容空间部
20c:摆动空间部
20d:纵向空间部
20e:横向空间部
21、21s:第1下支架构件
21a:后孔部
21b:后孔侧部
21h:第1下支架构件的上部
21i:第1下支架构件的下部
21j:拉片杆用空间部
22:第1侧板
23:第1接合板
31、31T:第2下支架构件
31a:前孔部
31b:前孔侧部
31h:弹性构件用的孔
31s:空间部
32:第2下支架构件的上端部
33:较上端部为下侧的部分
34:第2侧板
35:第2接合板
40、40S:上支架
41、45:纵片部
41a、46a:凹部
41b、46b:朝向逆行方向的面(前表面按压部)
41c、46c:上表面(上按压部)
41d:下表面
41s:中央面
41t:侧面
42:横片部
43、48:弯曲部
43a、61a1:贯穿孔
44、49、68:轴
46:上横片部
47:下横片部
47a:槽部
50、56、65:摆动装置
51:弹性构件(压缩螺旋弹簧)
52、54:弹性构件(板簧)
52a:板簧的角部
53:销
54a:下片部
54b:中片部
54c:上片部
55:驱动装置(气缸装置)
55a、57a、66a:气缸
55a1、66a1:孔部
55b、57b:活塞杆
57、66:气缸装置
58:传递部
58a:下横片收容部
58a1:纵板部
58a2:横板部
58b:位移销
60:拉片保持装置
61:拉片杆
61a:拉片杆本体部
61a2:伸出部(摆动面)
61b:爪部
67:转换机构部
67a:位移构件
67c:接触构件
B:螺栓
C:链条
C1:连续链条
F:拉链
F1:拉链牙链带
F2:带
F3:链牙列
S:拉头
T1:第1止件(上止件)
具体实施方式
拉链F如图10(A)所示,具备:一对拉链牙链带(fastener stringer)F1、F1;拉头S,使一对拉链牙链带F1、F1开闭;第1止件T1,在一对拉链牙链带F1、F1延伸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规定拉头S的移动范围;以及未图示的第2止件,在一对拉链牙链带F1、F1延伸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规定拉头S的移动范围。
一对拉链牙链带F1、F1具备:一对带(tape)F2、F2,为带状且在带宽度方向上相向;以及一对链牙列F3、F3,分别固定于一对带F2、F2的相向的侧缘部。此外,链牙列F3有:如图示例般,将单丝(monofilament)弯曲成线圈(coil)状,由该线圈的一圈量的链牙多个连续而成者;或者虽未图示,将多个链牙相对于带而在其延伸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固定而成者等。
而且,如图10(B)所示,将一对拉链牙链带F1、F1已在一对链牙列F3、F3处咬合者称作链条C。而且,在拉链F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称作连续链条者。并且,连续链条是由预定要切断的链条C连续而成,通过将连续链条切断,而形成链条C。
以下,使用彼此正交的三根直线方向来规定方向。
第1直线方向是使一对拉链牙链带F1相向的方向,换言之,是一对链牙列F3、F3相向的方向,称作左右方向或宽度方向。此外,链条C或连续链条为带状,其带宽方向为左右方向。所谓左右方向,是指图10(A)及图10(B)的左右方向。
第2直线方向是一对拉链牙链带F1的长边方向,换言之,是带状的链条C的延伸方向,称作长边方向或前后方向。所谓前方向,是指在将一对拉链牙链带F1拉合时(使一对链牙列F3、F3咬合时)使拉头S移动的方向。所谓后方向,是指在将一对拉链牙链带F1拉开时(使一对链牙列F3、F3分离时)使拉头S移动的方向。所谓前方向,是指图10(A)及图10(B)的上方向,所谓后方向,是指图10(A)及图10(B)的下方向。
第3直线方向是拉链牙链带F1的厚度方向,换言之,是带F2或链牙列F3的厚度方向,称作上下方向。所谓上方向,是指相对于图10(A)及图10(B)的纸面而正交的方向中朝向跟前的方向。所谓下方向,是指相对于图10(A)及图10(B)的纸面而正交的方向中的朝向纵深的方向。
第1止件T1被称作上止件,相对于各带F2而固定于其长边方向的前端部。
第2止件被称作开离嵌插件,具备被固定于其中一个带的插棒(separable pin)和被固定于另一个带的插座(retainer box)。插棒与插座是通过将插棒插入至插座而一体化。
拉头S的一例如图11(A)至图11(C)所示,具备拉片。拉头S具备:主体1,可使一对拉链牙链带开闭;拉片2,配置在主体1上,并且可前后转动;控制爪3,载置于主体1上,并且根据拉片2的形态来将主体1控制为可移动及不可移动;弹簧构件4,从上方按压控制爪;以及罩5,是覆盖控制爪3的罩5,且在其内部固定弹簧构件4,并且将拉片2连结于主体1。此外,关于拉片2,所谓转动,是指开闭拉头S时操作拉片2来前后转动时的动作。
拉片2是沿转动时的半径方向延伸,在半径方向的一端部具备成为转动中心的轴部2a,在半径方向的另一端部具备用于抓住拉片2的抓住部2b。更详细而言,拉片2在半径方向的其中一侧具备使罩5穿过的贯穿孔2c。相对于贯穿孔2c,半径方向的另一侧的部分为抓住部2b,形成贯穿孔2c的框部中的、相对于抓住部2b而在半径方向上相向的部分为轴部2a。该轴部2a被配置于主体1上,在轴部2a上配置控制爪3。
主体1具备:上翼板1a与下翼板1b,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向;柱1c,将上翼板1a与下翼板1b的前部彼此的相向之间,在彼此的左右方向中间部予以接合,且被夹在一对链牙列之间;凸缘(flange)1d,从上翼板1a与下翼板1b的至少一者(图示例中为两者)的左右端部,朝缩窄上翼板1a与下翼板1b的相向间隔的方向突出;以及前后的安装柱1e、1f,突出至上翼板1a的上表面侧。在该前后的安装柱1e、1f安装罩5。并且,由前后的安装柱1e、1f和罩5,形成使拉片2的轴部2a穿过而安装的拉片安装部。
而且,在主体1中,作为其内部空间而形成有:链牙通路,是沿前后方向贯穿的链牙通路,且前侧通过柱1c而分支为两股;以及布带槽,连通于链牙通路,并且朝左右开口。一对链牙列穿过链牙通路,且对应侧的带穿过各布带槽。
罩5朝下开口。而且,罩5在其内部具备对弹簧构件4进行铆接固定的、未图示的铆接部。
控制爪3是通过弹簧构件4而按入,其一端部(后端部)突入链牙通路内,且碰撞至链牙列的链牙而将拉头S控制为不可移动。而且,当拉片2朝远离主体1的方向位移时,控制爪3的一端部从链牙通路中脱出,从而将拉头S控制为可移动。
所述拉头S是有拉片的拉头S,但本发明的拉链的最终加工机的对象也包含无拉片的拉头。而且,所述拉头S是有控制爪3的拉头S,但本发明的拉链的最终加工机的对象也包含无控制爪的拉头。而且,所述拉头S是有罩5的拉头S,但本发明的拉链的最终加工机的对象也包含无罩的拉头。
更详细而言,被本发明的拉链的最终加工机作为对象的拉头具备上翼板1a、下翼板1b及柱1c。而且,也有时具备从上翼板1a的上表面突出的部分。
所谓从上翼板1a的上表面突出的部分,若为图11(A)至图11(C)的示例,则是如拉片2、拉片安装部(构成拉片安装部的罩5、前后的安装柱1e、1f)般,从上翼板1a的上表面突出的部分。以下,对本发明的拉链的第1实施方式的最终加工机进行说明。
拉链的第1实施方式的最终加工机如图8所示,具备:第1移送装置10,将预定要切断的链条C连续而成的连续链条C1沿着其长边方向予以移送;切刀11,将由第1移送装置10所移送的连续链条C1予以切断;第2移送装置12,移送被切断的链条C;支架装置13,将用于使由第2移送装置12所移送的链条C穿过的主体1上下反向地予以保持;主体供给装置14,对支架装置13供给主体1;以及上止件成形装置15,对通过支架装置13的一对带射出成形上止件。
以后,在最终加工机的说明中,对术语规定如下。
所谓连续链条路径,是指移送连续链条的路径。
所谓链条路径,是指移送链条的路径,尤其是将链条沿着其长边方向呈一直线地移送的路径。
所谓上游方向,若以链条路径来说明,则是指从链条路径的一点开始链条受到移送的方向,也称作逆行方向。
所谓下游方向,若以链条路径来说明,则是指从链条路径的一点开始移送链条的方向,也称作行进方向。
所谓链条路径的直线方向,是指从链条路径中笔直地移送链条的直线的某一点朝向另一点的方向,包含行进方向与逆行方向。
所谓链条路径的宽度方向,是指在链条路径上行进的链条的宽度方向。
第1移送装置10具备:辊(roller)装置10a;引导(guide)装置10s,相对于辊装置10a而在下游侧、相对于切刀11而在上游侧引导连续链条C1,并且对切断后的连续链条C1的前端部进行支撑;第1夹钳(gripper)装置12a,相对于引导装置10s而在下游侧、相对于切刀11而在上游侧,从连续链条C1厚度方向夹住连续链条C1的前端部,并且将连续链条C1拉出一根链条C的长度;以及第2夹钳装置12b,在预定切断的链条C的下游侧部分,从连续链条C1厚度方向夹住连续链条C1的前部。
辊装置10a具备:多组辊组(roller set),所述辊组包含使连续链条C1穿过的上下相向的两个辊10b、10b;以及多个卷绕辊10c,卷绕连续链条C1而改变连续链条C1的行进方向。
而且,对于辊组,既可将两个辊10b中的其中一者设为驱动辊,而将另一者设为从动辊,也可均设为从动辊。当辊组包含驱动辊与从动辊时,被夹在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的连续链条C1通过驱动辊的旋转而被送出,通过连续链条C1的移动来使从动辊旋转。
引导装置10s具备一对引导构件10t、10t,该一对引导构件10t、10t从连续链条C1厚度方向的两面即表背面来引导连续链条C1。
第1夹钳装置12a具备按压至连续链条C1前端部的一对按压构件12a1、12a1。一对按压构件12a1、12a1是可往复运动地设置,以便相对于连续链条C1而从与连续链条C1表背面相向的上下方向来接近及远离,通过彼此接近(往动)来保持连续链条C1的前端部,通过彼此远离(复动)来放开链条C。
而且,第1夹钳装置12a是使一对按压构件12a1、12a1可沿着连续链条路径而往复运动一根链条C的长度地设置。并且,一对按压构件12a1、12a1夹着连续链条C1的前端部,将连续链条C1沿着路径而拉出相当于一根链条C的长度(往动)。而且,第2夹钳装置12b是较第1夹钳装置12a而在上游侧,夹住被移送出一根长度量的连续链条C1中的、预定要笔直地切断的链条C。
第2夹钳装置12b具备按压至连续链条C1的一对按压构件12b1、12b1。第2夹钳装置12b的一对按压构件12b1、12b1也与第1夹钳装置12a的一对按压构件12a1、12a1同样,是可往复运动地设置,以便相对于连续链条C1而从与其表背面相向的上下方向来接近及远离。
切刀11相对于第1移送装置10而配置在下游侧。而且,切刀11在相对于连续链条C1的表背面而相向的方向即上下方向具备一对刀刃11a、11a。穿过一对刀刃11a、11a之间的连续链条C1通过一对刀刃11a、11a相对地接近而被切断。并且,被切断的连续链条C1的前部成为链条C。此外,当被切刀11切断时,连续链条C1的前部会因自重而欲下垂,因此,为了尽可能防止此现象,前述的引导装置10s保持着连续链条C1的前部。
第2移送装置12具备:第1夹钳装置12a及第2夹钳装置12b,是所述的第1夹钳装置12a及第2夹钳装置12b,协同地使夹着被切断的链条C的彼此的一对按压构件朝向下方移动;以及第3夹钳装置12c,从链条C厚度方向夹住从夹着链条C的第1夹钳装置12a及第2夹钳装置12b突出的链条C的一端部(下游侧的端部),并且使其通过支架装置13与上止件成形装置15。
第1夹钳装置12a及第2夹钳装置12b可使彼此的一对按压构件(省略符号)同步地朝上下方向往复运动。并且,第1夹钳装置12a及第2夹钳装置12b在预定切断的链条C被切断后,仍抓住链条C而使彼此的一对按压构件朝下方移动(往动),在第3夹钳装置12c抓住链条C后,放开链条C而使彼此的一对按压构件返回上方的初始位置(复动)。随后,第1夹钳装置12a使一对按压构件朝向抓住连续链条C1前端部的位置,沿着连续链条路径而复动。
第3夹钳装置12c具备按压至链条C的一对按压构件12c1、12c1。第3夹钳装置12c的一对按压构件12c1、12c1也是可往复运动地设置,以便相对于链条C而从与其表背面相向的上下方向来接近及远离。而且,第3夹钳装置12c是使一对按压构件12c1、12c1可沿着链条路径而往复运动地设置。并且,第3夹钳装置12c使夹着链条C的下游侧端部的一对按压构件12c1、12c1朝向链条路径的下游侧而移送(往动),在使其通过主体供给装置14与上止件成形装置15后,复动至链条路径的上游侧。
上止件成形装置15是通过射出成形而使上止件成形于带上。
主体供给装置14如图9所示,具备一对按压构件14a、14a,该一对按压构件14a、14a从宽度方向夹住设为上下反向的主体。一对按压构件14a、14a是可沿主体1的宽度方向往复运动地设置,以相对于拉头S的主体1而接近及远离,并且可在支架装置13(后述的支架13h)正上方的第1位置(主体供给位置)、与远离正上方位置的第2位置(待机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地设置。并且,主体供给装置14使一对按压构件14a、14a在第2位置彼此接近(宽度方向的往动),由此来保持主体1,并使保持有主体1的一对按压构件14a、14a往动至第1位置,在第1位置处,使一对按压构件14a、14a彼此远离(复动),由此来放开主体1,并使一对按压构件14a、14a复动至第2位置。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支架装置13如图3所示,具备:探测部13a,探测是否移送有链条C;引导部13b,对通过探测部13a的链条C进行引导;以及支架13h,使通过了引导部13b的链条C穿过,并且对设为上下反向的拉头S的主体1进行保持。此外,探测部13a、引导部13b、支架13h是相对于未图示的框架而安装。
探测部13a具备投光器13a1与受光器13a2,该投光器13a1与受光器13a2是相对于链条路径而在上下隔开间隔地配置。探测部13a根据受光器13a2是否收到从投光器13a1发出的光,来探测链条C的有无、即是否移送有链条C。
引导部13b具备:相对于链条路径而配置在上方的上侧引导构件13c、及作为下侧引导构件13d发挥功能的支架13h(第1下支架构件21)的上部。引导部13b将在后文详述。
支架13h如图9所示,是可沿水平方向与上下方向往复运动地设置。并且,支架13h在第1位置、第2位置与第3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1位置是相对于主体供给装置14为正下方的位置,所述第2位置是相对于第1位置而在水平方向上远离的位置,且是相对于上侧引导构件13c而在正下方远离的位置,所述第3位置是相对于第2位置而位于上方的位置,且是在上侧引导构件的正下方接近的位置。
支架13h如图1(A)及图1(B)~图3所示,具备:下支架20,从下方保持上下反向的主体1;上支架40,是从链条路径的直线方向的其中一侧即前方和上方保持主体1的上支架40,且相对于下支架20而沿链条路径的延伸方向可摆动地受到支撑;以及摆动装置50,使上支架40摆动。此外,由于使链条穿过上下反向的主体1,因此链条路径的直线方向是相对于上下方向而交叉的方向,更详细而言,是相对于上下方向而正交的方向。
下支架20如图1(A)及图1(B)所示,具备:载置孔20a,载置主体1中的上翼板1a;收容空间部20b,相对于载置孔20a而通向其下方,并且对主体1中的从上翼板1a的原本的上表面突出的部分进行收容;以及摆动空间部20c,通向收容空间部20b,并且将支架40可摆动地予以收容。
而且,下支架20具备协同地从下方保持主体1的第1下支架构件21与第2下支架构件31。第1下支架构件21与第2下支架构件31是在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上依序配置。而且,第1下支架构件21与第2下支架构件31使彼此的下部21i、33在链条路径的直线方向上重合,并且在彼此的上部间,以上下相通的状态而具备载置孔20a与收容空间部20b。
载置孔20a具备:前孔部31a,载置上翼板1a中的前端部;以及后孔部21a,载置上翼板1a的后端部。前孔部31a与后孔部21a前后隔开。因此,被载置于载置孔20a中的上翼板1a中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面向收容空间部20b。而且,载置孔20a的外形对应于上翼板1a的外形,更详细而言,是比上翼板1a的外形稍大的形状。并且,前孔部31a是与上翼板1a的前部的左右对应的形状,后孔部21a是与下翼板1b的后部对应的形状。
第1下支架构件21为块体,是相对于上部21h而使下部21i朝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突出的形状。在第1下支架构件21的上表面,形成有前述的后孔部21a。而且,第1下支架构件21的上表面中,其下游侧的部分作为后孔部21a发挥功能,除此以外,其上游侧的部分作为引导部13b的一部分发挥功能。
引导部13b如图3所示,具备上侧引导构件13c与下侧引导构件13d。
下侧引导构件13d与上侧引导构件13c朝向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而上下间隔逐渐变窄。更详细而言,下侧引导构件13d具备随着朝向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而上升的倾斜面13d1,上侧引导构件13c具备随着朝向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而下降的倾斜面13c1。上侧引导构件13c的倾斜面13c1较之下侧引导构件13d的倾斜面13d1而在链条路径的直线方向上形成得较长。而且,下侧引导构件13d的倾斜面13d1的上游侧的端部位于上侧引导构件13c的倾斜面13c1的直线方向的中间部,下侧引导构件13d的倾斜面13d1的下游侧的端部较之上侧引导构件13c的倾斜面13c1的下游侧的端部而位于下游侧。
而且,下侧引导构件13d与上侧引导构件13c分别具备平面13d2、13c2,该平面13d2、13c2相对于彼此的倾斜面13d1、13c1而在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上邻接,以从上下水平地引导链条C。
上侧引导构件13c具备阶部13c3,该阶部13c3相对于平面13c2而在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上邻接,且在上方凹陷成阶状。而且,相对于阶部13c3而在上侧具备探测主体1的传感器(sensor)13c4。传感器13c4在图示例中为接触式的传感器。传感器13c4的上部相对于上侧引导构件13c中的阶部13c3而收容在上侧的内部,传感器13c4的下部从阶部13c3朝下方突出。
第2下支架构件31如图1(A)及图1(B)、图2(A)及图2(B)所示般为块体,是使上端部32较之其下侧的部分33朝链条路径的逆行方向突出的形状。而且,第2下支架构件31的上部在俯视时,为朝链条路径的逆行方向开口的形状,即所谓的U字状,且具备:一对第2侧板34、34,在链条C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相向;以及第2接合板35,将一对第2侧板34、34在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侧予以接合。而且,一对第2侧板34、34是使其上端部较之其下方侧的部分而朝向链条路径的逆行方向(第1下支架构件侧)突出。并且,遍及第2下支架构件31的上表面,换言之,遍及在链条路径的宽度方向上隔开的一对第2侧板34、34的上表面,而形成有前述的前孔部31a。前孔部31a具备一对前孔侧部31b、31b,该一对前孔侧部31b、31b分别载置上翼板1a前部的左右侧部。一对前孔侧部31b、31b是在一对第2侧板34、34的上表面凹陷地形成。
而且,第2下支架构件31的上部在链条路径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具备摆动空间部20c。
摆动空间部20c具备:纵向空间部20d,形成在第2下支架构件31的上部中的、朝向第1下支架构件21的相向面侧;横向空间部20e,在纵向空间部20d的下部,在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上贯穿第2下支架构件31;以及收容空间部20b中的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侧的部分。即收容空间部20b将其一部分兼用作摆动空间部20c。
纵向空间部20d是形成在一对第2侧板34、34之间,朝链条路径的逆行方向与上方向开口。
上支架40是L字状的杆,具备:纵片部41,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横片部42,从纵片部41的下部朝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远离第1下支架构件21的方向)延伸。横片部42较之第2下支架构件31而朝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突出。
上支架40相对于第2下支架构件31,由轴44可摆动地予以支撑。可摆动地受到支撑的部分是纵片部41与横片部42以弯折的状态而连续的弯曲部43。轴44将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架设于第2下支架构件31的一对第2侧板34、34,并使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穿过上支架40的弯曲部43。因此,在夹着摆动空间部20c而相向的一对第2侧板34、34上,虽未图示,但相向地形成有架设轴44的孔。而且,在弯曲部43上,也形成有贯穿链条路径的宽度方向的贯穿孔43a。
而且,上支架40的纵片部41在其上部与第1下支架构件21相向的面上,具备凹陷的凹部41a。凹部41a的内面具备纵深面41b(朝向链条路径的逆行方向的面)、上表面41c及下表面41d。并且,凹部41a的内面中的纵深面是按压主体1的前表面(下翼板1b的前表面、柱1c的前表面及上翼板1a的前表面)的前表面按压部41b,凹部41a的内面中的上表面41c是按压下翼板1b的原本的下表面(从上方按压上下反向的主体1)的上按压部41c。
纵片部41如图1(B)所示,将与第1下支架构件21相向的面中,链条路径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面设为中央面41s,将链条路径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的面设为一对侧面41t、41t。中央面41s具备凹部41a。一对侧面41t、41t相对于中央面41s而朝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凹陷,由此,当使链条穿过主体时,链条的一对带难以碰撞到一对侧面。
摆动装置50如图1(A)及图1(B)、图2(A)及图2(B)所示,具备:弹性构件51,通过复原力来使上支架40朝摆动时的一方向位移;以及驱动装置55,通过动力来使上支架40朝摆动时的另一方向位移。
弹性构件51为弹簧,图示例中,为压缩螺旋弹簧51。并且,压缩螺旋弹簧51是被收容在第2下支架构件31的弹性构件用的孔31h与上支架40的纵片部41之间,朝向第1下支架构件侧按入纵片部41。此外,弹性构件用的孔31h是在第2下支架构件31中的第2接合板35中,形成在朝向链条路径的逆行方向的面上。
驱动装置55为气缸(cylinder)装置55。气缸装置55具备气缸55a、及相对于气缸55a而朝向下方突出的活塞杆(piston rod)55b。此外,在气缸55a的外表面,形成有用于连接流体供给管的端部的孔部55a1。并且,气缸装置55将气缸55a相对于第2下支架构件31而固定在较之上支架40的横片部42为上侧的位置,克服压缩螺旋弹簧51的复原力,利用活塞杆55b将横片部42按入至下方。
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支架装置13如以下1)~7)般运转。
1)支架13h相对于主体供给装置而位于正下方的第1位置。如图1(A)及图1(B)所示,气缸装置55进行驱动,将流体从未图示的流体供给源(空气源)供给至气缸55a的内部。于是,气缸装置55使活塞杆55b朝下方突出,将上支架40的横片部42按入至下方。由此,上支架40的纵片部41(凹部41a)克服压缩螺旋弹簧51的复原力,以轴44为中心而朝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旋转规定角度,在载置孔20a的上方形成用于配置主体1的空间部。
2)主体供给装置14在保持有上下反向的主体1的状态下,接近支架13h(参照图9)。主体供给装置14解除对主体1的保持,支架13h从主体供给装置14接收上下反向的主体1。
3)在支架13h的载置孔20a中上下反向地载置有主体1的状态下,如图2(A)及图2(B)所示,气缸装置55进行驱动,将活塞杆55b拉回气缸55a的内部。上支架40通过压缩螺旋弹簧51的复原力,以轴44为中心而朝链条路径的逆行方向旋转规定角度。此时,上支架40的凹部41a嵌合至主体1的前部。由此,主体1的下翼板1b原本的下表面被凹部41a的上表面即上按压部41c按压,下翼板1b的前表面、主体1的柱1c的前表面及上翼板1a的前表面被凹部41a的纵深面即前表面按压部41b按压。由此,主体1在载置孔20a中得到定位。
4)如图9所示,支架13h从第1位置朝向第2位置而沿水平方向移动,随后,朝向第3位置上升,且在如图3所示般接近上侧引导构件13c的状态下停止。
5)上侧引导构件13c的传感器13c4探测主体1的有无。当传感器13c4与主体1接触,而探测到有主体1时,基于该探测结果,最终加工机继续运行。若探测到无主体1,则基于该探测结果,最终加工机停止。
6)如图8所示,第3夹钳装置12c的一对按压构件12c1、12c1将链条C朝向支架装置13予以移送。然后,链条C通过引导部13b,而插入至主体的链牙通路、一对布带槽中。此时,主体是由上支架与下支架予以按压而稳定。而且,第3夹钳装置12c的一对按压构件12c1、12c1使链条C在主体中穿过规定长度后停止。
7)图3所示的探测部13a探测链条C的有无。当探测到链条C已在主体1中穿过规定长度、或者链条C已通过完探测部13a时,基于该探测结果,如图1(A)及图1(B)所示,气缸装置55进行驱动,活塞杆55b将上支架40的横片部42按入至下方,由此,上支架40克服压缩螺旋弹簧51的复原力而摆动,凹部41a远离主体1。由此,主体1从上支架40被释放,成为被载置于下支架20上的状态,链条C与主体1经一体化的拉链可移送至下游侧。
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支架13h具有以下效果。由于通过上按压部41c与载置孔20a从上下来保持主体1,因此与有无拉片无关,能够稳定地保持拉头S。而且,支架13h不仅具备上按压部41c与载置孔20a,还具备前表面按压部41b。由此,按压拉头S的位置为下支架20的后孔部21a、前孔部31a、上支架40的上按压部41c、前表面按压部41b合计四处,从而能够更稳定地保持拉头S,因此容易使链条C穿过主体1。
而且,第1实施方式的拉链的最终加工机中,即使为无拉片的拉头S,也能够使链条C穿过拉头S。而且,即使是有拉片的拉头,也能够与贯穿孔的大小无关地,使链条C穿过拉头S。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支架装置中所用的支架不仅能够与拉片的有无无关地保持拉头,而且在有拉片的拉头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拉片来保持拉头。
而且,第2实施方式的支架13i与第1实施方式的支架13h的共同之处在于,如图4(A)及图4(B)、图5(A)及图5(B)所示,具备下支架20S、上支架40及使上支架40摆动的摆动装置50,而与第1实施方式的支架13h的不同之处在于,具备保持拉片2的拉片保持装置60。以下,以拉片保持装置60为中心来进行详述。
拉片保持装置60被安装于下支架20S的第1下支架构件21s。拉片保持装置60具备:拉片杆61,被收容于第1下支架构件21s的内部,并且插入至拉头S的拉片2的贯穿孔2c内;以及摆动装置65,使拉片杆61朝链条路径的直线方向摆动。
而且,第1下支架构件21s具备拉片杆用空间部21j,该拉片杆用空间部21j朝与收容空间部20b相向的面和上表面开口,并且收容拉片杆61。为了形成拉片杆用空间部21j,第1下支架构件21s的上部在俯视时为朝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开口的形状,即所谓的U字状,且具备:一对第1侧板22、22,在链条路径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相向;以及第1接合板23,将一对第1侧板22、22在链条路径的逆行方向侧予以接合。并且,遍及第2下支架构件21s的上表面,换言之,遍及在链条路径的宽度方向上隔开的一对第1侧板22、22的上表面,而形成有前述的后孔部21a。后孔部21a具备一对后孔侧部21b、21b,该一对后孔侧部21b、21b分别载置上翼板1a后部的左右侧部。一对后孔侧部21b、21b是在一对第1侧板22、22的上表面凹陷地形成。
拉片杆61为弯曲成L字状的形状,具备:拉片杆本体部61a,是使摆动时的轴68穿过的拉片杆本体部61a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爪部61b,是插入至拉片2的贯穿孔2c内的爪部61b且从拉片杆本体部61a的上部朝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延伸。另外,拉片的贯穿孔是形成为能够将爪部61b插入的程度。
拉片杆用摆动装置65具备:气缸装置66;转换机构部67,将由气缸装置66带来的未图示的活塞杆的往复运动转换为拉片杆61的摆动运动和上下运动;以及未图示的弹簧构件,将拉片杆61朝链条路径的逆行方向按入。
气缸装置66具备气缸66a与未图示的活塞杆。此外,在气缸66a的外表面,形成有用于连接流体供给管的端部的孔部66a1。
转换机构部67具备:位移构件67a,是沿上下方向位移的位移构件67a,且在该拉片杆本体部61a的下部将支撑拉片杆61可摆动地予加以支撑;引导部67b,可引导位移构件67a沿上下方向往复运动;以及接触构件67c,是接触至拉片杆本体部61a的接触构件67c且使拉片杆61朝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旋转规定角度。
为了支撑拉片杆本体部61a,形成有:形成在拉片杆本体部61a下部的贯穿孔61a1、及形成在位移构件67a上部的未图示的贯穿孔,轴68穿过这些贯穿孔。另外,这些贯穿孔贯穿链条路径的宽度方向。
接触构件67c是沿着链条路径的宽度方向而架设在一对第1侧板22、22之间。而且,拉片杆本体部61a中的朝向链条路径的逆行方向的面是接触至接触构件67c的面,相对于下部而较其为上侧的部分成为朝逆行方向伸出的伸出部61a2。伸出部61a2是使拉片杆61朝链条路径的直线方向摆动的摆动面61a2。
引导部67b是可引导位移构件67a沿上下方向位移的筒状,且形成于第1下支架构件21s。并且,引导部67b的内部空间相对于拉片杆用空间部21j而通向下方。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支架装置对于无拉片的拉头,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支架装置同样地运转。此时,拉片杆用摆动装置65不进行驱动,拉片杆61的爪部61b位于拉片杆用空间部21j内。
而且,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支架装置对于有拉片的拉头,并用上支架用摆动装置50与拉片杆用摆动装置65,而如下所述般运转。另外,尽可能省略上支架用摆动装置50的运转,而对拉片杆用摆动装置65的运转进行说明。
1)上支架40支撑好主体1后,如图5(A)及图5(B)所示,拉片杆用摆动装置65的气缸装置66进行驱动,使位移构件67a朝下方位移。于是,拉片杆61朝下方位移,并且通过接触构件67c,拉片杆61朝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旋转规定角度,拉片杆61的爪部61b插入至拉片2的贯穿孔2c,并且使拉片2相对于主体1而朝下方移动。由此,控制爪3的一部分从链牙通路退避,以使链条C穿过主体1。
2)使第3夹钳装置的一对按压构件移动,以使链条穿过主体1,将链条与拉头最终加工成一体。
3)如图4(A)及图4(B)所示,拉片杆用摆动装置65的气缸装置66进行驱动,使位移构件67a朝上方位移。于是,拉片杆61朝上方位移,并且通过未图示的弹簧构件,拉片杆61朝链条路径的逆行方向旋转规定角度,拉片杆61的爪部61b从拉片2的贯穿孔2c中拔出。
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支架13i具有以下效果。支架13i具备拉片杆61,因此按压拉头S的位置达到五处,能够更稳定地保持拉头S,因此容易使链条C穿过主体1。而且,第2实施方式的支架13i能够与拉片的有无无关地使链条C穿过拉头。
而且,第2实施方式的支架装置中,在使链条C穿过主体1时,在所述说明中,是并用上支架用摆动装置50与拉片杆用摆动装置65来使它们运转,但也可使上支架用摆动装置50与拉片杆用摆动装置65中的其中任一者运转。此时,只要将流体供给管的端部连接至上支架用气缸装置55的气缸55a的孔部55a1、或拉片杆用气缸装置66的气缸66a的孔部66a1中的任一个即可。
而且,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支架13h、第2实施方式的支架13i中,使用了压缩螺旋弹簧51来作为上支架用摆动装置50的弹性构件51,但也可为图6(A)及图6(B)所示般的经变形的实施方式(变形例)。此外,图6(A)及图6(B)的由虚线所围成的范围对应于图1(A)及图1(B)的由虚线所围成的范围。
图6(A)所示的支架的变形例是使用板簧52来作为弹性构件52。该板簧52从链条路径的宽度方向观察时,弯曲成V字状。而且,板簧52被收容在第2下支架构件31中的弹性构件用的孔31h中,并且通过销(pin)53而安装,该销53是相对于第2下支架构件31而沿链条路径的宽度方向所架设。此外,销53将其长边方向的中间部穿过板簧52的弯曲成V字状的角部52a的内侧,并且将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架设于第2下支架构件31。
图6(B)所示的支架的变形例是使用板簧54来作为弹性构件54。该板簧54从链条路径的宽度方向观察时,具备:下片部54a,固定于第2下支架构件31;中片部54b,从下片部54a的上端,以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上支架40的纵片部41的方式而倾斜;以及上片部54c,从中片部54b的上端朝向上方。
而且,板簧54将下片部54a通过螺栓(bolt)B而固定于第2下支架构件31。
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支架装置中所用的支架13j如图7(A)及图7(B)所示,对于上支架用摆动装置56、下支架20T及上支架40S,与第1实施方式的支架装置中的上支架用摆动装置50、下支架20及上支架40不同。
上支架40S具备:纵片部45,沿上下方向延伸;上横片部46,从纵片部45的上端部朝链条路径的逆行方向延伸;以及下横片部47,从纵片部45的下端部朝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延伸。
下支架20T中的第2下支架构件31T是以朝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和上方向开口的状态,而具备将纵片部45可摆动地予以收容的空间部31s。
并且,上支架40S将纵片部45收容于空间部31s中,并且,使下横片部47相对于第2下支架构件31T而朝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突出。而且,上支架40S相对于第2下支架构件31T,由轴49可摆动地予以支撑。可摆动地受到支撑的部分是纵片部45与下横片部47以弯折的状态而连续的弯曲部48。轴49将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架设于第2下支架构件31T,并使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穿过上支架40S的弯曲部48。
而且,上横片部46在朝向链条路径方向的逆行方向的面的下部,具备朝逆行方向和下方开口的凹部46a。凹部46a的内面具备朝向链条路径的逆行方向的面46b与上表面46c。并且,凹部46a的内面中的朝向逆行方向的面,是按压主体1的下翼板1b的前表面及柱1c的前表面的前表面按压部46b,凹部46a的内面中的上表面46c是按压下翼板1b的原本的下表面的上按压部46c。
摆动装置56具备:作为驱动装置的气缸装置57,通过动力来使上支架40S朝摆动时的两方向位移;以及传递部58,将气缸装置57的活塞杆57b的位移传递至上支架40S。
气缸装置57具备:气缸57a,固定于第2下支架构件31T;以及活塞杆57b,相对于气缸57a而朝向上方突出。
传递部58具备:下横片收容部58a,被固定于活塞杆57b的前部,并且收容下横片部47;以及位移销58b,被固定于下横片收容部58a,并且使下横片部47位移。
下横片收容部58a与位移销58b是以如下所述般卡合的状态而形成。
下横片收容部58a在从链条路径的逆行方向观察时,为朝上开口的U字状。下横片收容部58a具备一对纵板部58a1、及在链条路径的宽度方向上将一对纵板部58a1的下部予以接合的横板部58a2。另外,图中,对于一对纵板部58a1仅示出了一片。并且,位移销58b沿链条路径的宽度方向架设于一对纵板部58a1。
在下横片部47,形成有引导位移销58b的槽部47a。槽部47a贯穿链条路径的宽度方向,并且朝链条路径的行进方向开口。并且,在槽部47a的内部,位移销58b可沿与链条路径的直线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往复运动地形成。
第3实施方式的支架13j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支架13h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例如,前表面按压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对下翼板的前表面、柱的前表面和上翼板的前表面或者下翼板的前表面和柱的前表面进行按压,但本发明中并不限于此,也可仅对所述三个前表面中的任一个、或者任两个进行按压。而且,作为支架对象的主体的前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上翼板、柱、下翼板均沿上下方向成为一直线的形态,但本发明中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为相对于上翼板的前表面与下翼板的前表面而将柱的前表面配置于后方的形态。

Claims (5)

1.一种拉链的最终加工机用的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支架(20、20S、20T),在链条路径的下方,从下方保持主体(1),所述链条路径用于移送一对链牙列(F3、F3)已呈咬合的状态的链条(C),并且使所述链条(C)穿过上下反向的拉头(S)的所述主体(1);
上支架(40、40S),从链条路径的直线方向的其中一侧和上方保持所述主体(1),并且相对于所述下支架(20、20S、20T)以沿着链条路径的直线方向能够摆动地受到支撑;以及
摆动装置(50、56),使所述上支架(40、40S)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的最终加工机用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1)包括:上下相向的上翼板(1a)和下翼板(1b)、及将所述上翼板(1a)与所述下翼板(1b)上下接合的柱(1c),
所述下支架(20、20S、20T)具备载置所述上翼板(1a)的载置孔(20a),
所述上支架(40、40S)包括:上按压部(41c、46c),从上方按压所述主体(1);以及前表面按压部(41b、46b),按压所述上翼板(1a)、所述下翼板(1b)及所述柱(1c)中的至少一者的前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链的最终加工机用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支架(20、20S、20T)包括第1下支架构件(21、21s)与第2下支架构件(31、31T),所述第1下支架构件(21、21s)与第2下支架构件(31、31T)是在所述链条(C)的下游方向依序配置,并且协同地从下方保持所述主体(1),
所述第1下支架构件(21、21s)与所述第2下支架构件(31、31T)在彼此的上部间包括载置孔(20a)和收容空间部(20b),
所述第2下支架构件(31、31T)将所述上支架(40、40S)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加以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的最终加工机用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装置(50)包括:弹性构件(51),使所述上支架(40)朝链条路径的直线方向中的一方向位移;以及驱动装置(55),使所述上支架(40)朝链条路径的直线方向中的另一方向位移。
5.一种拉链的最终加工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移送装置(10),移送预定要切断的链条(C)连续而成的连续链条(C1);
切刀(11),将由所述第1移送装置(10)所移送的所述连续链条(C1)予以切断;
第2移送装置(12),移送被切断的所述链条(C);以及
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13h、13i、13j),
所述支架(13h、13i、13j),是上下反向地保持用于让所述链条(C)穿过的主体(1),所述链条(C)是由所述第2移送装置(12)所移送。
CN201710873203.5A 2017-09-25 2017-09-25 拉链的最终加工机用的支架、拉链的最终加工机 Active CN1095492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73203.5A CN109549296B (zh) 2017-09-25 2017-09-25 拉链的最终加工机用的支架、拉链的最终加工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73203.5A CN109549296B (zh) 2017-09-25 2017-09-25 拉链的最终加工机用的支架、拉链的最终加工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49296A true CN109549296A (zh) 2019-04-02
CN109549296B CN109549296B (zh) 2021-08-17

Family

ID=65862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73203.5A Active CN109549296B (zh) 2017-09-25 2017-09-25 拉链的最终加工机用的支架、拉链的最终加工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4929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0489A (zh) * 2020-07-15 2022-01-18 Ykk株式会社 拉头单侧穿通机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2594A (en) * 1977-08-22 1978-10-31 Bruning Bros. Co., Inc. Method for engaging a slider automatically on a slide fastener chain
CN1518918A (zh) * 2003-01-10 2004-08-11 Ykk株式会社 用于拉链的最后处理设备
CN103230130A (zh) * 2013-04-08 2013-08-07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拉头在中间两边合链状态的拉链合链装置及其工艺
CN104244761A (zh) * 2012-10-15 2014-12-24 Ykk株式会社 拉链组合装置
CN106466004A (zh) * 2015-08-20 2017-03-01 Ykk株式会社 拉链组装装置的滑动件保持装置
CN206150621U (zh) * 2016-10-27 2017-05-10 瑞安市精峰机械有限公司 拉链穿头机及其链牙顶配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2594A (en) * 1977-08-22 1978-10-31 Bruning Bros. Co., Inc. Method for engaging a slider automatically on a slide fastener chain
CN1518918A (zh) * 2003-01-10 2004-08-11 Ykk株式会社 用于拉链的最后处理设备
CN104244761A (zh) * 2012-10-15 2014-12-24 Ykk株式会社 拉链组合装置
CN103230130A (zh) * 2013-04-08 2013-08-07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拉头在中间两边合链状态的拉链合链装置及其工艺
CN106466004A (zh) * 2015-08-20 2017-03-01 Ykk株式会社 拉链组装装置的滑动件保持装置
CN206150621U (zh) * 2016-10-27 2017-05-10 瑞安市精峰机械有限公司 拉链穿头机及其链牙顶配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0489A (zh) * 2020-07-15 2022-01-18 Ykk株式会社 拉头单侧穿通机构
TWI763104B (zh) * 2020-07-15 2022-05-01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拉頭單側穿通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49296B (zh) 2021-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Z9902014A3 (cs) Zakrývací roleta
WO2013171375A1 (en) Lifting hook and safety latch for lifting hook
CN109549296A (zh) 拉链的最终加工机用的支架、拉链的最终加工机
CN203136586U (zh) 一种制动爪
KR101669674B1 (ko) 재봉틀의 실 절단 장치
US5425463A (en) Tie-holder device
JP2001071088A (ja) セルフ・ピアシング・ファスナーの自動打込み装置
EP0030706A1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interengaging a pair of slide fastener stringers
TWI507148B (zh) Slide mounting device
US4129941A (en) Splice gun
JPH06181806A (ja) 選択された数のスライダーを備えた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を製造するための装置
CA1241360A (en) Gripper mechanism for feeding elongate strips
CN106466004B (zh) 拉链组装装置的滑动件保持装置
TWI637704B (zh) 拉鏈的最終加工機用的支架、拉鏈的最終加工機
FI83471C (fi) Foerfarande och anordning foer framstaellning av dragkedjor av fortloepande faestkedjor.
KR0155413B1 (ko) 우산의 봉지 수납장치
JP4512339B2 (ja) 袋開口供給装置
US2735152A (en) Buckle and catch device for belts
CN202304862U (zh) 卡扣开合机构的联动装置
EP0040858A1 (en) Bottom stop applying and gapping apparatus for a slide fastener chain
CN220743548U (zh) 扎口机
KR830002133B1 (ko) 개리 감삽구가 부착된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간헐 파스너 체인의 조합장치
CN217869639U (zh) 牵引装置
US3069685A (en) Tool for seals
KR830001786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 조립기의 손잡이 부착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