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7534B - 制动器的衬片 - Google Patents

制动器的衬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7534B
CN109477534B CN201680087786.2A CN201680087786A CN109477534B CN 109477534 B CN109477534 B CN 109477534B CN 201680087786 A CN201680087786 A CN 201680087786A CN 109477534 B CN109477534 B CN 1094775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ing
groove
brake
contact surface
discharge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77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7534A (zh
Inventor
太田齐
大野佳子
星野尾朝和
中元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77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75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75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75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9/00Friction linings; Attachment thereof; Selection of coacting friction substances or surfa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制动器的衬片设有与旋转体接触和分离的接触面。并且,衬片设有槽或者贯通孔作为排出路。排出路具有在接触面形成的开口部。排出路的内表面的润湿性高于接触面的润湿性。

Description

制动器的衬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旋转设备中使用的制动器的衬片。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这样的制动盘装置用制动垫:为了使盘垫和盘转子之间的摩擦系数保持稳定,该制动垫具有在中央部和缘部处材质不同的摩擦部件,在产生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使摩擦部件的形状从凸形状变化成凹形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356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以往的制动器中,在清理设置有制动器的旋转设备的情况下,在清理时使用的蜡等油分或肥皂水等水分有可能滴落在制动器上。在油分或水分附着于制动器的转子时,制动垫和转子之间的摩擦系数减小,有可能导致制动器的性能降低。
并且,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制动器中,在油等液体附着于制动垫时,磨损粉容易借助液体附着于制动垫,导致磨损粉不易从转子和制动垫之间排出。由此,制动垫相对于转子的摩擦系数明显降低。因此,要预先考虑摩擦系数的降低来设计制动器,导致制动器大型化。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制动器的衬片,能够抑制制动器的性能的降低,实现制动器的小型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制动器的衬片设有与旋转体接触和分离的接触面,该制动器的衬片设有槽或者贯通孔作为排出路,排出路具有在接触面形成的开口部,排出路的内表面的润湿性高于接触面的润湿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制动器的衬片,当在接触面及旋转体至少任意一方附着有液体的状态下衬片的接触面与旋转体接触的情况下,介于接触面和旋转体之间的液体能够容易在排出路中融合并扩散,能够容易从接触面和旋转体之间排出液体。由此,能够抑制接触面和旋转体之间的摩擦系数的降低,能够抑制制动器的性能的降低。并且,由于抑制了接触面和旋转体之间的摩擦系数的降低,因而能够实现制动器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动器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衬片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沿着图2的箭头A观察时的衬片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与图1的鼓接触时的衬片的放大图。
图5是示出对各槽的内表面及衬片的外周面不进行亲油处理的比较例的制动器的放大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侧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侧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侧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制动器的衬片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制动器的衬片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制动器的衬片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侧视图。
图13是示出沿着图12的箭头B观察时的衬片的主视图。
图14是示出沿着图13的箭头C观察时的衬片的仰视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侧视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主视图。
图17是示出沿着图16的箭头D观察时的衬片的仰视图。
图18是示出油进入图17的槽内时的衬片的仰视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主视图。
图20是沿着图19的XX-XX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动器的主视图。在图中,制动器1具有:作为旋转体的鼓2,其以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多个制动部3,其对鼓2提供制动力。
在该例中,在作为旋转设备的电梯用曳引机设有制动器1,电梯用曳引机具有马达、和借助马达的驱动力而旋转的驱动绳轮。用于吊挂未图示的轿厢及对重的索状体卷挂于驱动绳轮。作为索状体,例如使用绳索、带等。轿厢及对重对应于驱动绳轮的旋转而在井道内进行升降。
鼓2与驱动绳轮一体旋转。由此,在通过各制动部3对鼓2提供制动力时,驱动绳轮被制动。在该例中,在沿着鼓2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在鼓2的水平方向两侧配置有各1个制动部3。由此,在该例中,各制动部3在水平方向上隔着鼓2而相互对置。另外,也可以是,在沿着鼓2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各制动部3在沿着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直线的方向上隔着鼓2而相互对置。
各制动部3具有可动部4和使可动部4移位的驱动部5。可动部4能够在与鼓2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从鼓2离开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移位。并且,可动部4具有基座6和被固定于基座6的摩擦部件即衬片7。
各衬片7被配置成使衬片7的长度方向与鼓2的旋转方向一致、且使衬片7的宽度方向与相对于鼓2的旋转方向及径向都垂直的方向一致的状态。在各衬片7设有与鼓2接触和分离的接触面8。各衬片7使接触面8朝向鼓2进行配置。在可动部4到达接触位置时,衬片7的接触面8与鼓2接触。由于衬片7的接触面8与鼓2接触,从而对鼓2提供了制动力。在该例中,各衬片7使接触面8朝向鼓2的外周面进行配置,在可动部4到达接触位置时,接触面8与鼓2的外周面接触。并且,在该例中,接触面8成为沿着鼓2的外周面的曲面。在可动部4到达解除位置时,衬片7的接触面8从鼓2离开。由于衬片7的接触面8从鼓2离开,从而解除了对鼓2的制动力的提供。
驱动部5使可动部4在接触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移位。并且,驱动部5具有:作为施力体的未图示的弹簧,其对可动部4向使衬片7的接触面8与鼓2接触的方向施力;以及未图示的电磁铁,其使可动部4抗拒弹簧的施力而向使衬片7的接触面8从鼓2离开的方向移位。
在对电磁铁进行给电时,由电磁铁产生电磁吸引力,可动部4抗拒弹簧的施力而被电磁铁吸引,可动部4向解除位置移位。由此,衬片7的接触面8从鼓2离开。在对电磁铁的给电停止时,电磁铁停止产生电磁吸引力,可动部4借助弹簧的施力而向接触位置移位。由此,衬片7的接触面8与鼓2接触。
图2是示出图1的衬片7的侧视图。并且,图3是示出沿着图2的箭头A观察时的衬片7的主视图。在衬片7设有多个槽11作为排出路。各槽11如图2所示具有形成于接触面8的开口部12。各槽11在槽1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和开口部12处是开放的。并且,各槽11相互平行。
衬片7被配置为使衬片7的长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各槽11沿着衬片7的宽度方向设置。由此,各槽11被配置成水平状态。并且,各槽11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设置。
各槽11的内表面具有底面13、第1侧面14及第2侧面15。并且,在各槽11中,第1侧面14的位置为比第2侧面15的位置低的位置。在该例中,第1侧面14及第2侧面15分别呈水平状态,底面13与第1及第2侧面14、15垂直。
各槽11的内表面的润湿性高于接触面8的润湿性。即,油、水等液体对各槽11的内表面的亲和性高于油、水等液体对接触面8的亲和性。
在该例中,通过在各槽11的内侧部分涂覆亲油材料16,对各槽11的内表面进行亲油处理。即,在该例中,形成槽11的内表面的亲油材料16被设于槽11的内侧部分。作为亲油材料16,使用例如二氧化硅化合物(液态玻璃、二氧化硅等)、碱金属硅酸盐化合物等。
在衬片7设有与接触面8连接的外周面17。衬片7的外周面17具有上表面18、下表面19、和在衬片7的宽度方向上对置的一对外侧面20。在该例中,上表面18及下表面19形成为水平状态,一对外侧面20形成为与上表面18及下表面19垂直。
并且,衬片7的外周面17即上表面18、下表面19及一对外侧面20的润湿性高于接触面8的润湿性。即,油、水等液体对衬片7的外周面17的亲和性高于油、水等液体对接触面8的亲和性。
在该例中,对衬片7的外周面17进行与对各槽11的内表面实施的亲油处理相同的亲油处理。即,通过在衬片7的外周部分涂覆亲油材料16,对衬片7的外周面17进行亲油处理。
下面,对油附着于衬片7的接触面8及鼓2至少任意一方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与图1的鼓2接触时的衬片7的放大图。当在油21附着于接触面8及鼓2至少任意一方的状态下衬片7的接触面8与鼓2的外周面接触时,油21从接触面8和鼓2之间被挤出,油21在润湿性比接触面8高的各槽11的内表面及衬片7的外周面17上融合并扩散。由此,油21容易从接触面8和鼓2之间向各槽11内及衬片7外流动,各槽11内的油21从各槽1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开放部分被向衬片7外排出。由此,油21容易从接触面8和鼓2之间被排出,抑制了接触面8和鼓2之间的摩擦系数因油21而降低。
例如,在清扫建筑物时使用的蜡或者肥皂水等液体有时附着于鼓2及接触面8,在这种情况下,液体在各槽11的内表面及衬片7的外周面17扩散,并且液体向各槽11内及衬片7外流动,液体容易从接触面8和鼓2之间被排出。
在此,图5是示出对各槽11的内表面及衬片7的外周面17不进行亲油处理的比较例的制动器的放大图。在比较例的制动器中,接触面8、各槽11的内表面及衬片7的外周面17各自的润湿性全部相同。在比较例的制动器中,当在油21附着于接触面8及鼓2至少任意一方的状态下衬片7的接触面8与鼓2的外周面接触时,油21将要从接触面8和鼓2之间被挤出,然而油21不易在润湿性与接触面8相同的各槽11的内表面及衬片7的外周面17上融合,油21不易在各槽11内及衬片7外扩散。由此,油21容易存留在接触面8和鼓2之间,接触面8和鼓2之间的摩擦系数因油21而降低。
在这样的制动器1的衬片7中,槽11的内表面的润湿性高于接触面8的润湿性,因而当在油21等液体附着于接触面8和鼓2至少任意一方的状态下衬片7的接触面8与鼓2接触的情况下,介于接触面8和鼓2之间的液体容易在槽11内融合并扩散,能够容易在短时间内从接触面8和鼓2之间将液体排出。由此,能够抑制接触面8和鼓2之间的摩擦系数的降低,能够抑制制动器1的性能的降低。并且,由于抑制了接触面8和鼓2之间的摩擦系数的降低,因而能够实现驱动部5的小型化,能够实现制动器1整体的小型化。
并且,在槽11设有形成槽11的内表面的亲油材料16,因而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槽11的内表面对油21的亲和性高于接触面8。
并且,在衬片7设有与接触面8连接的外周面17,外周面17的润湿性高于接触面8的润湿性,因而液体不仅容易在槽11的内表面上融合,而且还容易在外周面17上融合,能够容易在更短时间内从接触面8和鼓2之间将液体排出。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接触面8和鼓2之间的摩擦系数的降低,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动器1的性能的降低。
实施方式2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侧视图。在各槽11中,第2侧面15被配置成水平状态,位于比第2侧面15低的位置的第1侧面14从接触面8朝向底面13向下方倾斜。底面13与第2侧面15垂直。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制动器1的衬片7中,位于比第2侧面15低的位置的第1侧面14从接触面8朝向底面13向下方倾斜,因而进入槽11的液体凭借自重向离开接触面8的方向流动,能够抑制油、肥皂水等液体从槽11内逆流到接触面8,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将槽11内的液体向衬片7外排出。由此,即使是液体的量增多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抑制接触面8和鼓2之间的摩擦系数的降低,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动器1的性能的降低。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2中,第1及第2侧面14、15中仅第1侧面14倾斜,但第2侧面15也可以从接触面8朝向底面13向下方倾斜。
即,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侧视图。在各槽11中,第1侧面14及第2侧面15分别从接触面8朝向底面13向下方倾斜。底面13沿着铅直方向形成。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制动器1的衬片7中,第1侧面14及第2侧面15分别从接触面8朝向底面13向下方倾斜,因而不仅附着于第1侧面14的液体,而且附着于第2侧面15的液体也凭借自重向离开接触面8的方向流动,能够进一步抑制液体从槽11内逆流到接触面8,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将槽11内的液体向衬片7外排出。由此,即使是液体的量增多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抑制接触面8和鼓2之间的摩擦系数的降低,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动器1的性能的降低。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1中,衬片7的上表面18及下表面19分别形成为水平状态,但也可以使衬片7的上表面18及下表面19倾斜。
即,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侧视图。衬片7的上表面18及下表面19分别随着离开接触面8而向下方倾斜。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制动器1的衬片7中,衬片7的上表面18及下表面19随着离开接触面8而向下方倾斜,因而分别附着于衬片7的上表面18及下表面19的液体凭借自重向离开接触面8的方向流动,能够抑制液体分别从衬片7的上表面18及下表面19流入接触面8。由此,即使是液体的量增多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抑制接触面8和鼓2之间的摩擦系数的降低,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动器1的性能的降低。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衬片7的上表面18及下表面19分别倾斜,但也可以仅使衬片7的上表面18及下表面19任意一方倾斜。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衬片7的上表面18及下表面19分别倾斜的结构被应用于实施方式1的衬片7,但也可以将衬片7的上表面18及下表面19分别倾斜的结构应用于实施方式2及3的衬片7。
实施方式5
在实施方式4中,在衬片7的外周面17中,仅上表面18及下表面19倾斜,但衬片7的一对外侧面20也可以倾斜。
即,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制动器的衬片的立体图。衬片7的上表面18及下表面19分别随着离开接触面8而向下方倾斜。
衬片7的一对外侧面20相对于铅垂线倾斜。在衬片7的上部,一对外侧面20之间的距离随着离开接触面8而连续地变窄。并且,一对外侧面20之间的距离从衬片7的上部朝向下部而连续地变宽。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4相同。
在这样的制动器1的衬片7中,衬片7的一对外侧面20之间的距离从衬片7的上部朝向下部而连续地变宽,因而附着于一对外侧面20的液体凭借自重而沿着一对外侧面20流动,能够抑制液体从衬片7的一对外侧面20流入接触面8。由此,即使是液体的量增多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抑制接触面8和鼓2之间的摩擦系数的降低,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动器1的性能的降低。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一对外侧面20之间的距离从衬片7的上部朝向下部而连续地变宽的结构被应用于实施方式4的衬片7,但也可以将一对外侧面20之间的距离从衬片7的上部朝向下部而连续地变宽的结构应用于实施方式1~3的衬片7。
实施方式6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制动器的衬片的主视图。在衬片7中,从鼓2侧观察时的各槽11形成为相对于水平线倾斜的直线状的槽。在该例中,各槽11相互平行地进行配置。并且,在各槽11中,第1侧面14的位置为比第2侧面15的位置低的位置。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制动器1的衬片7中,从鼓2侧观察时的槽11形成为相对于水平线倾斜的直线状的槽,因而油、水等液体凭借自重而沿着槽11的倾斜向下方流动,能够在短时间内而且更可靠地将槽11内的液体向衬片7外排出。由此,即使是液体的量增多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抑制接触面8和鼓2之间的摩擦系数的降低,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动器1的性能的降低。并且,通过使槽11倾斜的简单加工,即可容易将槽11内的液体向衬片7外排出。因此,能够得到低成本、可靠性较高的制动器1。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从鼓2侧观察时的槽11形成为相对于水平线倾斜的直线状的槽,但也可以如图11所示,将从鼓2侧观察时的槽11设为以槽11的中间部为最高位置而从槽11的中间部朝向槽11的两端部向下方倾斜的V字状的槽。这样,也能够使液体凭借自重从槽11的中间部朝向槽11的两端部流动,能够在短时间内而且更可靠地将槽11内的液体向衬片7外排出。
实施方式7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侧视图。并且,图13是示出沿着图12的箭头B观察时的衬片的主视图。另外,图14是示出沿着图13的箭头C观察时的衬片的仰视图。各槽11沿着鼓2的旋转方向设置。并且,从鼓2侧观察时的各槽11沿着铅垂线设置。由此,各槽1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位于衬片7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并且,各槽11在衬片7的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平行设置。另外,在各槽11中,底面13、第1侧面14及第2侧面15分别沿着铅垂线形成。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制动器1的衬片7中,从鼓2侧观察时的各槽11沿着铅垂线设置,因而被引导到槽11内的油、水等液体容易凭借自重向下方落下,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将槽11内的液体向衬片7外排出。由此,即使是液体的量增多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抑制接触面8和鼓2之间的摩擦系数的降低,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动器1的性能的降低。并且,通过沿铅直方向设置槽11的简单加工,即可容易将槽11内的液体向衬片7外排出,因此,能够得到低成本、可靠性较高的制动器1。
实施方式8
在实施方式7中,各槽11的底面13沿着铅垂线形成,但也可以使各槽11的底面13相对于铅垂线倾斜。
即,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侧视图。在各槽11中,底面13相对于铅垂线倾斜,以便在从上方观察槽11时能够观察到底面13。即,沿着衬片7的宽度方向观察时的底面13朝向斜上方的方向相对于铅垂线倾斜。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7相同。
在这样的制动器1的衬片7中,底面13相对于铅垂线倾斜,以便在从上方观察槽11时能够观察到底面13,因而在进入槽11内的液体凭借自重向下方流动时,液体容易沿着底面13流动,能够抑制液体从槽11内逆流到接触面8。由此,即使是液体的量增多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抑制接触面8和鼓2之间的摩擦系数的降低,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动器1的性能的降低。
实施方式9
在实施方式7中,各槽11的第1侧面14和第2侧面15相互平行,但也可以使第1侧面14和第2侧面15之间的距离从接触面8朝向底面13而连续地变宽。
即,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主视图。并且,图17是示出沿着图16的箭头D观察时的衬片的仰视图。从鼓2侧观察时的各槽11沿着铅垂线设置。在各槽11中,第1侧面14和第2侧面15之间的距离从接触面8朝向底面13而连续地变宽。即,各槽11的形状形成为燕尾槽状。由此,在各槽11中,开口部12的宽度小于底面13的宽度。
在可动部4到达接触位置时,接触面8和鼓2之间的区域P中存在的油21的面压高于槽11的底面13的区域B的压力,因而油21容易从区域P向槽11内的区域B移动。
图18是示出油21进入图17的槽11内时的衬片7的仰视图。另一方面,由于槽11的开口部12的宽度变窄,因而进入槽11内的油21如图18所示借助表面张力的作用而在槽11的开口部12形成液滴,抑制了从槽11内向接触面8的逆流。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7相同。
在这样的制动器1的衬片7中,槽11的第1侧面14和第2侧面15之间的距离从接触面8朝向底面13而连续地变宽,因而能够借助槽11内的液体的表面张力的作用而在槽11的开口部12形成液滴,能够抑制液体从槽11内向接触面8流出。由此,即使是液体的量增多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抑制接触面8和鼓2之间的摩擦系数的降低,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动器1的性能的降低。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各制动部3被配置在鼓2的水平方向两侧,从鼓2侧观察时的各槽11沿着铅垂线设置,但也可以将各制动部3配置在鼓2的上下方向两侧,以使各槽11成为水平状态的方式配置衬片7。这样,槽11内的液体也会在槽11的开口部12形成液滴,能够抑制液体从槽11内向接触面8流出。因此,无论各制动部3相对于鼓2的位置是什么位置,都能够抑制进入槽11内的液体逆流到接触面8。由此,即使是鼓2周围的制动部3的设置位置有制约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确保制动器1的性能,能够实现制动器的可靠性的提高。
并且,在上述的例子中,第1侧面14和第2侧面15之间的距离从接触面8朝向底面13而连续地变宽的结构被应用于沿着鼓2的旋转方向的槽11,但也可以将第1侧面14和第2侧面15之间的距离从接触面8朝向底面13而连续地变宽的结构应用于实施方式1、2、4~6的槽11。
实施方式10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制动器的衬片的放大主视图。并且,图20是沿着图19的XX-XX线的剖视图。在衬片7设有多个贯通孔31作为排出路。在该例中,在衬片7设有6个贯通孔31。各贯通孔31以使贯通孔31的深度方向与衬片7的厚度方向一致的方式相互隔开间隔地设于衬片7。在该例中,以使各贯通孔31成为水平状态的方式配置衬片7。并且,各贯通孔31具有形成于接触面8的第1开口部32、和在衬片7的与接触面8相反侧的面上形成的第2开口部33。
各贯通孔31的内表面的润湿性高于接触面8的润湿性。即,针对油、水等液体的亲和性是各贯通孔31的内表面高于接触面8。在该例中,在各贯通孔31的内侧部分涂覆与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亲油材料16相同的亲油材料16,由此对各贯通孔21的内表面进行亲油处理。
各贯通孔31的截面积随着朝向贯通孔31的深度方向离开接触面8而连续增大。即,各贯通孔31的截面积从第1开口部32朝向第2开口部33连续增大。
在固定有衬片7的基座6,设有与各贯通孔31连通的未图示的基座侧槽。基座6的基座侧槽与各贯通孔31的第2开口部33对置。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当在接触面8及鼓2至少任意一方附着有油、水等液体的状态下衬片7的接触面8与鼓2的外周面接触时,液体被从接触面8和鼓2之间挤出,液体在各贯通孔31的内表面及衬片7的外周面17上融合,液体在各贯通孔31内及衬片7外扩散。从第1开口部32流入贯通孔31内的液体沿着贯通孔31的内表面流动,然后从第2开口部33进入基座6的基座侧槽,通过基座侧槽被向衬片7外排出。
在这样的制动器1的衬片7中,在衬片7设有贯通孔31作为排出路,贯通孔31的内表面的润湿性高于接触面8的润湿性,因而当在接触面8及鼓2至少任意一方附着有油21等液体的状态下衬片7的接触面8与鼓2接触的情况下,能够容易使介于接触面8和鼓2之间的液体在贯通孔31内扩散,能够通过贯通孔31向衬片7外排出液体。由此,能够抑制接触面8和鼓2之间的摩擦系数的降低,能够抑制制动器1的性能的降低。并且,由于抑制了接触面8和鼓2之间的摩擦系数的降低,因而能够实现驱动部5的小型化,能够实现制动器1整体的小型化。
并且,贯通孔31的截面积随着朝向贯通孔31的深度方向离开接触面8而增大,因而能够借助液体的表面张力的作用而在贯通孔31的第1开口部32形成液滴,能够抑制液体从贯通孔31内向接触面8逆流。并且,贯通孔31内的液体容易从衬片7的与接触面8相反侧的背面被排出,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贯通孔31内的液体向衬片7外排出。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制动器1的性能的降低,并且能够进一步实现制动器1整体的小型化。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贯通孔31的截面积随着朝向贯通孔31的深度方向离开接触面8而增大,但也可以使贯通孔31的截面积在贯通孔31的深度方向的任何位置都相同。
并且,在上述的例子中,在实施方式1的形成有外周面17的衬片7设置了贯通孔31,但也可以在实施方式4及5的形成有外周面17的衬片7设置贯通孔31。
并且,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与衬片7的接触面8接触的旋转体是鼓2,但也可以将旋转体设为盘。
并且,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将设有制动器1的旋转设备设为电梯用曳引机,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起重机、农机工具、汽车所使用的马达等旋转设备中设置制动器1。

Claims (13)

1.一种制动器的衬片,其设有与旋转体接触和分离的接触面,其中,
所述制动器的衬片设有槽或者贯通孔作为排出路,
所述排出路具有在所述接触面形成的开口部,
油对所述排出路的内表面的亲和性高于油对所述接触面的亲和性,
在所述排出路的内侧部分设有形成所述排出路的内表面的亲油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的衬片,其中,
所述排出路是所述槽,
所述槽的内表面具有底面、第1侧面及第2侧面,
所述第1侧面的位置为比所述第2侧面的位置低的位置,
所述第1侧面从所述接触面朝向所述底面向下方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的衬片,其中,
所述排出路是所述槽,
所述槽的内表面具有底面、第1侧面及第2侧面,
所述第1侧面的位置为比所述第2侧面的位置低的位置,
从所述旋转体侧观察时的所述槽是相对于水平线倾斜的直线状的槽,或者是以所述槽的中间部为最高位置而朝向所述槽的两端部向下方倾斜的V字状的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动器的衬片,其中,
所述排出路是所述槽,
所述槽的内表面具有底面、第1侧面及第2侧面,
所述第1侧面的位置为比所述第2侧面的位置低的位置,
从所述旋转体侧观察时的所述槽是相对于水平线倾斜的直线状的槽,或者是以所述槽的中间部为最高位置而朝向所述槽的两端部向下方倾斜的V字状的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的衬片,其中,
所述排出路是所述槽,
从所述旋转体侧观察时的所述槽是沿着铅垂线的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动器的衬片,其中,
所述槽的内表面具有底面、第1侧面及第2侧面,
所述底面相对于铅垂线倾斜,以便在从上方观察所述槽时能够观察到所述底面。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动器的衬片,其中,
所述排出路是所述槽,
所述槽的内表面具有底面、第1侧面及第2侧面,
所述第1侧面和所述第2侧面之间的距离从所述接触面朝向所述底面而连续变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的衬片,其中,
所述排出路是所述贯通孔,
所述贯通孔的截面积随着朝向所述贯通孔的深度方向离开所述接触面而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动器的衬片,其中,
所述制动器的衬片还设有与所述接触面连接的外周面,
油对所述外周面的亲和性高于油对所述接触面的亲和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动器的衬片,其中,
所述制动器的衬片还设有与所述接触面连接的外周面,
油对所述外周面的亲和性高于油对所述接触面的亲和性。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动器的衬片,其中,
所述制动器的衬片还设有与所述接触面连接的外周面,
油对所述外周面的亲和性高于油对所述接触面的亲和性。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动器的衬片,其中,
所述外周面具有衬片的上表面及下表面,
所述上表面及所述下表面随着离开所述接触面而向下方倾斜。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制动器的衬片,其中,
所述外周面具有衬片的上表面及下表面,
所述上表面及所述下表面随着离开所述接触面而向下方倾斜。
CN201680087786.2A 2016-07-26 2016-07-26 制动器的衬片 Active CN1094775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71852 WO2018020573A1 (ja) 2016-07-26 2016-07-26 ブレーキのライニン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7534A CN109477534A (zh) 2019-03-15
CN109477534B true CN109477534B (zh) 2020-10-23

Family

ID=61017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7786.2A Active CN109477534B (zh) 2016-07-26 2016-07-26 制动器的衬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67190B2 (zh)
CN (1) CN109477534B (zh)
WO (1) WO2018020573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01878B1 (en) * 1996-11-07 2002-06-11 Nsk-Warner K.K. Brake band
JP2004211781A (ja) * 2002-12-27 2004-07-29 F C C:Kk 湿式クラッチ用摩擦板
CA2460681A1 (en) * 2004-03-11 2005-09-11 Kabushiki Kaisha F.C.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riction plate for wet clutch
JP2005265186A (ja) * 2004-02-18 2005-09-29 Dainatsukusu:Kk 湿式摩擦係合要素の摩擦板の溝構造の最適化方法
CN101363492A (zh) * 2007-08-10 2009-02-11 爱信化工株式会社 湿式摩擦件
CN101448911A (zh) * 2006-03-29 2009-06-03 博格华纳公司 用含有极性官能团的树脂制成的摩擦材料
CN102933867A (zh) * 2010-07-05 2013-02-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动器衬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03547827A (zh) * 2011-01-13 2014-01-29 米巴摩擦技术有限公司 摩擦材料
CN105051391A (zh) * 2013-02-05 2015-11-11 Nsk沃纳株式会社 摩擦片和具备摩擦片的湿式多片离合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79182A (en) * 1965-05-12 1969-11-18 Simon L Chu Lithographic plates
JP2000205317A (ja) * 1999-01-14 2000-07-25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湿式摩擦材
US6570055B2 (en) * 2000-12-21 2003-05-27 Mcneil-Ppc, Inc Apertured polymeric film web with surfactant mixture additive
JP4083695B2 (ja) * 2004-03-29 2008-04-30 アイシン化工株式会社 湿式摩擦材
JP2006118647A (ja) * 2004-10-22 2006-05-11 Nsk Warner Kk 湿式摩擦板
US8563448B2 (en) * 2010-01-29 2013-10-22 Eaton Corporation Friction member and friction material thereof
JP5776310B2 (ja) * 2011-04-27 2015-09-09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湿式摩擦プレート
CN103256326A (zh) * 2013-05-17 2013-08-21 贵州华兴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合成材料刹车片及制备工艺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01878B1 (en) * 1996-11-07 2002-06-11 Nsk-Warner K.K. Brake band
JP2004211781A (ja) * 2002-12-27 2004-07-29 F C C:Kk 湿式クラッチ用摩擦板
JP2005265186A (ja) * 2004-02-18 2005-09-29 Dainatsukusu:Kk 湿式摩擦係合要素の摩擦板の溝構造の最適化方法
CA2460681A1 (en) * 2004-03-11 2005-09-11 Kabushiki Kaisha F.C.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riction plate for wet clutch
CN101448911A (zh) * 2006-03-29 2009-06-03 博格华纳公司 用含有极性官能团的树脂制成的摩擦材料
CN101363492A (zh) * 2007-08-10 2009-02-11 爱信化工株式会社 湿式摩擦件
CN102933867A (zh) * 2010-07-05 2013-02-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动器衬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03547827A (zh) * 2011-01-13 2014-01-29 米巴摩擦技术有限公司 摩擦材料
CN105051391A (zh) * 2013-02-05 2015-11-11 Nsk沃纳株式会社 摩擦片和具备摩擦片的湿式多片离合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67190B2 (ja) 2019-08-28
CN109477534A (zh) 2019-03-15
JPWO2018020573A1 (ja) 2018-12-06
WO2018020573A1 (ja) 2018-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3658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belt noise
US20160185572A1 (en) Rope terminal assembly and a hoisting apparatus
KR102045433B1 (ko) 철도 차량용의 브레이크 라이닝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철도 차량용 디스크 브레이크
JP2008143707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エレベータ装置の案内レール、エレベータ装置のブレーキ装置、ならびにエレベータ装置の案内、保持、および制動のための方法
JP4797786B2 (ja) エレベーター用非常止め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CN109477534B (zh) 制动器的衬片
JP6697792B2 (ja)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ブレーキ及びエレベータ巻上機
RU2465190C2 (ru) Тормозной башмак, предназначенный для применения его в предохранительном механизме лифта
US20040134727A1 (en) Brake shoe for braking a cable
JP410872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ブレーキ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の停止方法
EP1860055A1 (en) Brake auxiliary device of elevator
US11414299B2 (en) Arrangement in an elevator for stopping uncontrolled movement of the elevator car
WO2018207347A1 (ja)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ブレーキ及びエレベータ巻上機
JP5393545B2 (ja) 電磁ブレーキ装置
CN100537392C (zh) 电梯用曳引机
EP1783089A1 (en) Hoist of elevator
JP2009073635A (ja) ダブルブレーキ付き巻上機
WO2017072824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EP1897835A1 (en) Brake device for elevator
JP7134365B2 (ja) エレベータ用駆動シーブ及びエレベータ
EP1808398B1 (en) Brake shoe for use in elevator safety gear
WO2020230189A1 (ja) 乗客コンベアの制動装置及び乗客コンベア
JP2515617B2 (ja) エレベ―タ巻上機
JP2016216163A (ja) エレベーター巻上機及びブレーキライニング
WO2020183643A1 (ja)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ブレーキ及び巻上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