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6467B - 具有配重调整装置的起重机及调整起重机上的配重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配重调整装置的起重机及调整起重机上的配重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6467B
CN109476467B CN201780042228.9A CN201780042228A CN109476467B CN 109476467 B CN109476467 B CN 109476467B CN 201780042228 A CN201780042228 A CN 201780042228A CN 109476467 B CN109476467 B CN 1094764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nterweight
unit
crane
telescopic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222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6467A (zh
Inventor
A·韦克贝克
M·茨维夫卡
T·海尔威斯
F-B·克斯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ex Global GmbH
Original Assignee
Terex Global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ex Global GmbH filed Critical Terex Global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9476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64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64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64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23/00Crane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a beam, boom, or triangular structure acting as a cantilever and mounted for translatory of swinging movements 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plan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movements, e.g. jib-cranes, derricks, tower cranes
    • B66C23/6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 B66C23/72Counterweights or supports for balancing lifting couples
    • B66C23/74Counterweights or supports for balancing lifting couples separate from jib
    • B66C23/76Counterweights or supports for balancing lifting couples separate from jib and movable to take account of variations of load or of variations of length of ji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23/00Crane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a beam, boom, or triangular structure acting as a cantilever and mounted for translatory of swinging movements 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plan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movements, e.g. jib-cranes, derricks, tower cranes
    • B66C23/18Crane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a beam, boom, or triangular structure acting as a cantilever and mounted for translatory of swinging movements 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plan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movements, e.g. jib-cranes, derricks, tower cran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particular purposes
    • B66C23/36Crane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a beam, boom, or triangular structure acting as a cantilever and mounted for translatory of swinging movements 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plan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movements, e.g. jib-cranes, derricks, tower cran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particular purposes mounted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Manually-movable jib-cranes for use in workshops; Floating cr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2700/00Cranes
    • B66C2700/03Cranes with arms or jibs; Multiple cranes
    • B66C2700/0321Travelling cranes
    • B66C2700/0357Cranes on road or off-road vehicles, on trailers or towed vehicles; Cranes on wheels or crane-trucks
    • B66C2700/0364Cranes on road or off-road vehicles, on trailers or towed vehicles; Cranes on wheels or crane-trucks with a slewing arm
    • B66C2700/0371Cranes on road or off-road vehicles, on trailers or towed vehicles; Cranes on wheels or crane-trucks with a slewing arm on a turn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起重机(1;78),具有下部机构(2)、能绕旋转轴线(9)相对下部机构(2)摆动的上部机构(8)、配重单元(24)和配重调整装置(19;19a;19b),配重调整装置(19;19a;19b)包括:固定在上部机构(8)上的能伸缩的机架(20),机架具有能伸缩的纵梁(22);布置成可沿机架(20)移动的配重单元(24);驱动配重单元(24)在机架(20)上移动的驱动单元;及可与驱动单元耦联的、驱动机架(20)伸缩的运动学单元(41;41b),在纵梁(22)背离旋转轴线(9)的后端部上固定有悬臂元件(23),配重单元(24)可沿着机架(20)在上部机构(8)的区域中移动到悬臂元件(23)上,配重单元(24)可固定在悬臂元件(23)上,配重单元(24)可在悬臂元件(23)上与机架(20)一起缩回和伸出。

Description

具有配重调整装置的起重机及调整起重机上的配重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配重调整装置的起重机以及用于调整在这种类型的起重机上的配重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US 2013/0 161 278 A1公开了借助于液压缸使配重在起重机上部机构(oberwagen)上移动的方法。移动行程、即可调整的配重半径是受限制的并且特别是与液压缸的调整行程相关。
为了使配重的移动超过起重机上部机构,根据文献US 2013/098860 A1,需要将配重转装到能伸缩的配重支架上。根据文献DE 20 2014 007 894 Ul,可借助于独立的驱动器使能伸缩的框架驶出。
英国专利申请文献GB 2 442 139 A涉及一种具有伸缩臂和配重组件的摄影机起重机,配重组件包括可移动的配重支架,以平衡摄影机的运动并且避免摄影机起重机倾斜。
专利文献EP 0 368 463 B1涉及一种具有配重承载臂的起重机,被容纳的配重可借助于配重支架在配重承载臂上运动。配重承载臂设计成可移动,并且由多个相连接的区段组成。通过这些区段的连接,可调整配重承载臂的两个位置,并且随后可使配重沿着配重承载臂运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用于在起重机上调整配重的方案,其中,特别是应减小用于配重调整的消耗。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具有下文给出的特征的具有配重调整装置的起重机以及具有下文给出的特征的方法实现。
根据本发明公开的起重机具有下部机构、能绕旋转轴线相对于下部机构摆动的上部机构、配重单元和配重调整装置,该配重调整装置包括:固定在上部机构上的能伸缩的机架,机架具有能伸缩的纵梁;布置成可沿着机架移动的配重单元;用于驱动配重单元在机架上移动的驱动单元;以及可与驱动单元耦联的、用于驱动机架伸缩的运动学单元,其中,在纵梁背离旋转轴线的后端部上固定有悬臂元件,配重单元可沿着机架在上部机构的区域中一直移动到悬臂元件上,配重单元可固定在悬臂元件上,并且配重单元可在悬臂元件上与机架一起缩回和伸出。特别是,不需要用于使机架伸缩的附加的驱动单元。特别是仅仅设置唯一的驱动单元。特别是实现,将起重机的整个配重、即特别是中心压载物,上部机构配重和超起(Superlift)配重结合在一个配重中,并且布置在起重机的上部机构上。由此,在配重移动方面提高了效率。配重调整装置实现了有效的配重移动。特别是不需要附加的配重。改善了配重的调整。配重单元可移动地布置在机架上。机架设计成能伸缩。通过机架的伸缩,实现了配重的附加的移动,特别是与机架的伸缩的部分一起移动。特别是,以两级的方式进行配重调整。在第一级中,使配重单元在机架上移动,特别是直到在悬臂元件上的终端位置。在第一级中,特别是不使机架伸缩。在第二级中,通过机架的伸缩使配重移动。配重单元可设计成多件式,并且特别是可具有多个、特别是上下堆叠的、特别是设计成板形的配重元件。配重单元也可具有两个并排的、特别是彼此间隔开地布置的配重元件垛。配重单元可从特别是为0的最小配重半径开始移动到最大配重半径。最小配重半径也可为负的。这意味着,配重在上部机构上布置在旋转轴线和悬臂之间。仅仅借助于驱动单元进行移动。配重半径定义成相对于旋转轴线的径向距离,上部机构关于该旋转轴线可旋转地布置在起重机的下部机构上。通过配重调整装置,保持能利用可调整的配重半径的全部范围,以使配重单元的位置与起重机配置和负载的要求相匹配。即便在上部机构配重提高时,也保持获得了向后的起重机站立安全性,因为上部机构配重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承。由于更好的质量分布、特别是在起重机上有和没有负载时,改善了通过起重机下部机构到地面中的力引入/力传递。配重调整装置特别是在其操纵能力/机动性方面提高了起重机的应用灵活性。通过使配重单元中的所有配重可布置在起重机的上部机构上,在行程的每个时刻,起重机都可移动并且使上部机构相对于下部机构旋转。
有利地,在所述纵梁上布置有用于引导所述配重单元在上部机构的区域中移动的引导单元。所述引导单元实现了配重单元在机架上的有利的移动。引导单元例如可为特别是设计成线性的引导轨道,引导轨道特别是布置在纵梁的上侧上。沿着引导轨道可使驱动单元的被驱动的移动元件线性移动。间接地通过移动元件的被驱动的移动实现配重单元的受引导移动,移动元件可与配重单元耦联。
备选地,特别是作为驱动单元的组成部分的引导单元可设计成特别是以环绕的滚子链的形式的力传递元件的形式,配重单元可耦联在滚子链上并且以由其引导的方式移动。
所述配重单元在悬臂元件上的固定方案保证了在机架伸缩期间配重单元的可靠移动。
有利地,所述纵梁设计成能单次或多重地伸缩。所述纵梁保证了可靠的且多重的伸缩,以在起重机、特别是起重机上部机构尽可能小的基础长度情况下实现更大的配重半径。特别是,纵梁包括位于外部的基础箱和至少一个布置在基础箱中的伸缩元件,特别是第一伸缩元件和布置在第一伸缩元件中的第二伸缩元件。多重彼此交错布置的伸缩元件、所谓的内箱也是可行的。特别是,基础箱和内箱具有彼此相似的轮廓。特别是,轮廓是矩形的。也可设想其它横截面轮廓。
有利地,所述起重机包括两个纵梁,所述两个纵梁关于所述机架的纵轴线特别是对称地、特别是平行地且间隔开地布置。所述的具有两个纵梁的实施方案实现了配重调整装置关于上部机构纵轴线对称的有利的布置方案。布置在纵梁之间的自由空间实现了有利的(因为节省空间)、配重调整装置在起重机的上部机构上的集成。在自由空间中可布置起重机的功能组件,例如A形支架、悬臂和/或绳索绞盘。特别是,机架布置成具有平行于上部机构纵轴线的纵轴线。特别是,机架的纵轴线和上部机构纵轴线布置在共同的竖直平面中,该竖直平面特别是包含旋转轴线,起重机上部机构可相对于该旋转轴线旋转地布置在起重机下部机构上。
有利地,所述起重机具有用于将所述配重单元锁止在所述悬臂元件上的锁止单元。所述的锁止单元实现了将配重单元按规定地锁止在悬臂元件上,特别是在机架伸缩期间。锁止单元可具有配重单元的锁止元件和悬臂元件的锁止配合元件。锁止元件和锁止配合元件特别是可以不复杂的且节省时间的方式相互锁止。其在此尤其是对应的可借助于栓锁止的压板。
有利地,所述起重机具有附加的悬臂元件配重,该附加的悬臂元件配重锚定在所述悬臂元件上,特别是锚定在所述悬臂元件的下侧上。所述的将起重机的整个配重分配到配重单元和附加的悬臂元件配重中的方案,实现了配重单元的减小,即,配重单元的质量和/或体积、特别是高度的减小。由此,可减小配重调整装置的质量重心的高度。减小了起重机的质量重心的高度。使得起重机、特别是上部机构的移动更稳定。附加地实现,更小地设计机架且特别是纵梁的尺寸。减小了结构尺寸。附加的悬臂元件配重特别是可锚定在悬臂元件的下侧上。
有利地,所述驱动单元设计成沿着所述引导单元驱动的移动元件。所述的移动元件实现了配重单元的不复杂的移动。配重单元可直接与移动元件耦联并且沿着引导单元移动。
有利地,所述运动学单元具有能与所述移动元件相连接的第一绳索传动系统,该第一绳索传动系统能与所述纵梁的第一伸缩元件耦联。所述的运动学单元的实施方案保证了至少一个伸缩元件借助于绳索传动系统与移动元件的有利的耦联。绳索传动系统特别是为环绕的、封闭的绳索传动系统。绳索传动系统包括特别是相互连接的第一拉出绳索和第一拉回绳索。
有利地,所述运动学单元具有第二绳索传动系统,该第二绳索传动系统固定在所述第一伸缩元件上并且特别是将所述纵梁的基础箱与布置在所述第一伸缩元件中的第二伸缩元件相连接。所述的第二绳索传动系统简化了机架的多重伸缩性。第二绳索传动系统特别是设计成敞开的并且具有第二拉出绳索和第二拉回绳索。第二绳索传动系统包括拉出绳索转向辊和拉回绳索转向辊,两个转向辊分别固定在纵梁的能伸缩的伸缩元件上。
有利地,所述驱动单元具有以能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方式被驱动的旋转元件和能与所述旋转元件相连接的第一力传递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能与所述配重单元耦联。在所述的驱动单元的备选的实施方案中,实现了驱动单元与配重单元的直接耦联。驱动单元包括可旋转地驱动的旋转元件以及与旋转元件共同作用的力传递元件,力传递元件特别是设计成环绕的滚子链。环绕的滚子链可直接用于使配重单元移动。
有利地,为了与所述运动学单元耦联,所述旋转元件能沿着耦联装置竖直于所述旋转轴线移动。所述的旋转元件的可移动性使得能将旋转元件布置在不同的位置中。在第一位置中,旋转元件直接与第一力传递元件共同作用以用于使配重单元移动。
在第一位置中,旋转元件与运动学单元脱开接合。通过旋转元件沿着竖直于旋转元件的旋转轴线定向的耦联方向移动,使旋转元件移动到第二位置中。在第二位置中,旋转元件与运动学单元接合以用于使机架伸缩。在第二位置中,旋转元件与第一力传递元件脱开接合。
有利地,所述运动学单元具有能与所述旋转元件相连接的第二力传递元件,该第二力传递元件能与基础箱耦联或与布置在第一伸缩元件中的第二伸缩元件耦联,其中,为了使所述机架伸缩,所述旋转元件能与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耦联。所述的第二力传递元件实现了纵梁的有利的伸缩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在所述的起重机上调整配重单元的方法,所述起重机具有下部机构、能绕与上部机构相关联的旋转轴线相对于该下部机构摆动的上部机构和配重调整装置,其中,所述配重调整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上部机构上的能伸缩的机架,所述机架具有能伸缩的纵梁;布置成能沿所述机架移动的配重单元;用于驱动配重单元在机架上移动的驱动单元;以及能与所述驱动单元耦联的、用于驱动机架伸缩的运动学单元,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步骤中,使所述配重单元沿所述机架在上部机构的区域中一直移动到布置在所述纵梁背离旋转轴线的后端部上的悬臂元件上,随后固定在该悬臂元件处,以及在第二步骤中,借助于所述驱动单元使所述配重单元在所述悬臂元件上与机架一起相对于上部机构缩回和伸出。所述的方法实现了配重单元在起重机上的有利的移动。
附图说明
从以下根据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得到本发明的其它有利的设计方案、附加的特征和细节。附图中示出:
图1示出了在未伸缩的布置方案中的具有配重调整装置的根据第一实施形式的起重机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示出了在已伸缩的布置方案中的具有配重调整装置的相应于图1的图示,
图3示出了根据图1的起重机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示出了在已伸缩的布置方案中的起重机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5示出了在具有最小配重半径的配重单元的布置方案中的根据本发明的配重调整装置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具有在机架上移动的配重单元的配重调整装置的相应于图5的图示,
图7示出了在至少部分地伸缩的布置方案中的配重调整装置的相应于图5的图示,
图8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形式的配重调整装置的相应于图5的图示,
图9示出了根据图8的配重调整装置的相应于图6的图示,
图10示出了根据图8的配重调整装置的相应于图7的图示,
图11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形式的配重调整装置的相应于图5的图示,
图12示出了相应于图11的图示,其中,为了与运动学单元耦联,使旋转元件沿着耦联装置移动,
图13示出了根据图11的配重调整装置的相应于图6的图示,
图14示出了在第1重伸缩时配重调整装置的相应于图7的图示,
图15示出了在第一伸缩阶段中在第2重伸缩时配重调整装置的相应于图13的图示,
图16示出了为了准备第二伸缩阶段在第2重伸缩时配重调整装置的相应于图15的图示,
图17示出了在第二伸缩阶段结束之后相应于图16的图示,
图18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形式的起重机的相应于图1的图示,以及
图19示出了根据图18的起重机的相应于图2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4中示出的起重机1是履带式起重机。起重机1是移动式起重机。起重机1具有下部机构2,下部机构2具有履带式行走机构3。起重机1利用下部机构2支撑在地面26上。代替履带式行走机构3,起重机1也可具有道路行走机构。下部机构2具有中间件4,在中间件4上分别侧向地布置履带支架5。履带支架5平行于由履带式行走机构3预定的行驶方向6取向。
上部机构8通过旋转连接部7能绕竖直的旋转轴线9旋转地布置在下部机构2上。上部机构8具有上部机构框架10。在上部机构框架10上固定用于起重机操作者的控制室11。主悬臂13能绕悬臂轴线12摆动地铰接在上部机构框架10上。在上部机构框架10上布置有用于主悬臂13的拉紧单元14。拉紧单元14包括可摆动地铰接在上部机构8上的拉紧支架15。拉紧绳索16用于在拉紧支架15上拉紧主悬臂13,以及绳索机构17用于改变拉紧支架15或主悬臂13的角度。绳索机构17通过可旋转地支承在上部机构8上的绳索辊18被引导。
上部机构8具有上部机构纵轴线21。上部机构框架10设计成关于上部机构纵轴线21对称。上部机构框架10布置成相对于上部机构纵轴线21对称。相对于旋转轴线9,上部机构框架不是旋转对称地固定在旋转连接部7上。控制室11布置在上部机构框架10的前端部上。摆动轴线12与铰接的主悬臂13一起布置在上部机构框架10的前端部上。上部机构框架10的前端部基本上与旋转连接部7齐平地结束。也可设想的是,上部机构10利用前端部在旋转连接部7上沿着上部机构纵轴线21伸出。
在与前端部相对的后端部上,上部机构框架10沿着上部机构纵轴线21在旋转连接部7上伸出。特别是,上部机构框架10利用后端部伸出,使得上部机构框架10在根据图3的布置方案中在履带支架5上突伸出,在图3的布置方案中,上部机构纵轴线21平行于行驶方向6定向。
配重调整装置19布置在上部机构8上。配重调整装置19包括能伸缩的机架20,机架20设计成框架式并且固定地与上部机构8相连接并且特别是可固定在上部机构框架10上。上部机构8绕旋转轴线9的旋转自动地引起配重调整装置19的旋转运动。在根据图3、4的俯视图中,机架20基本上设计成敞开的矩形轮廓。
在上部机构8上,在面对控制室11的前端部上,配重调整装置19能绕平行于摆动轴线12的旋转轴线80旋转地铰接在上部机构上。在相对于前端部布置的后端部上,配重调整装置19刚性地与上部机构8耦联。由此,阻止绕旋转轴线80的旋转。
机架20具有两个能伸缩的纵梁22,纵梁在背离旋转轴线9的后端部上固定在悬臂元件23上。两个纵梁22通过悬臂元件23相互连接。悬臂元件23可通过支撑装置27支撑在地面26上。支撑装置27包括至少一个、优选地高度可调整的竖直支柱28以及至少一个与竖直支柱相连接的底板29。
在机架20上布置有配重单元24。配重单元24包括两个相对于上部机构纵轴线21彼此间隔开的配重垛。每个配重垛具有多个、彼此堆垛的、板形的配重元件25。在图1中示出的布置方案中,配重单元24布置在机架20上并且具有配重半径r。配重半径r定义成配重单元24相对于旋转轴线9的径向距离。配重单元24可沿着机架20在最小的配重半径rmin至rmax=l1之间移动。当配重单元布置成成相对于旋转轴线9同心时,最小配重半径rmin例如为0。当配重单元24布置在旋转轴线9和上部机构8上的主悬臂13之间时,最小配重半径rmin也可为负的。长度h基本上相应于旋转轴线9相对于机架20的后端部(相对于悬臂元件23的一半长度)的距离。
在根据图2的布置方案中,机架20最大2重伸缩。配重单元24布置在悬臂元件23上。在根据图2的布置方案中,配重单元24布置成相对于旋转轴线9具有最大配重半径rmax。配重元件25堆垛在配重元件小车62上,配重元件小车62可借助于轮子63或辊在基础箱30的上侧34上滚动。
配重调整装置19具有在图1至4中未详细示出的驱动单元,以驱动配重单元24在机架20上移动。
配重调整装置19具有在图1至4中未详细示出的运动学单元,运动学单元可与驱动单元耦联,以便驱动机架20进行伸缩。
以下根据在图5至7中的第一实施例详细解释配重调整装置19。图5至7示出了相应于图1和2的示意性侧视图。
纵梁22具有外部的基础箱30,布置在基础箱30中的第一伸缩元件31和布置在第一伸缩元件31中的第二伸缩元件32。也可设想的是,纵梁22具有仅仅一个伸缩元件或多于两个伸缩元件。第一伸缩元件31、第二伸缩元件32可彼此独立地或相互组合地相对于基础箱30伸缩。也可设想的是,多于一个伸缩元件且特别是所有伸缩元件都相对于基础箱30驶出。可耦联地、特别是同时地,或者顺序地、即时间上先后地进行伸缩元件的驶出。基础箱30沿着纵梁22的纵轴线在前端部和后端部上、即沿着纵轴线在两侧分别借助于支承部33支承在上部机构8上。在图5中左侧示出的支承部33相应于绕旋转轴线80的旋转支承部,通过在图5中右侧示出的在基础箱30的后端部上的刚性支承阻止该旋转。
在根据图5的配重单元24的布置方案中,配重单元布置成与旋转轴线9同心。在该布置方案中,配重半径最小。适用的是:r=rmin=0。最小配重半径rmin也可小于0。最小配重半径也可确定成大于0。这特别是可根据配重单元24的结构设计方案确定。
重要的是,确定最小配重半径rmin的、配重单元24的最前部位置布置在起重机1的站立基础的倾倒边之内。倾倒边基本上沿着矩形通过起重机的支承面、即特别是通过在履带式起重机中的履带支架的长度和履带支架的宽度定义。
在纵梁22、特别是相应的基础箱30的上侧34上,设置用于以引导的方式使配重单元24移动的引导单元35。引导单元35具有引导轨道36,引导轨道36以借助于引导单元支承部37支承的方式布置在基础箱30上。引导轨道36设计成线性的并且规定线性的引导轴线38。在引导轨道36上,可沿着引导轴线38驱动移动元件39移动。移动元件39形成驱动单元。移动元件39可借助于耦联元件40与配重单元24直接耦联。在根据图5的耦联的布置方案中,移动元件39沿着引导轴线38的移动直接引起配重单元24的移动。在脱耦的布置方案中,由移动元件39释放配重单元24。移动元件39的移动不引起配重单元24的移动。
根据在图5至图7中示出的配重调整装置19的实施例中,运动学单元41具有封闭的、环绕的第一绳索传动系统。第一绳索传动系统包括第一拉出缆绳42,第一拉出缆绳42在两个端部上分别在第一连接部位44和第二连接部位45上与第一回拉缆绳43的端部相连接。第一连接部位44固定在基础箱30的上侧34上。第一连接部位布置在面对悬臂元件23的引导单元支承部37的区域中。第一连接部位44布置成邻近悬臂元件23。
第二连接部位45布置在第一伸缩元件31上。移动元件39可通过绳索传动系统与第一伸缩元件31耦联。
在根据图5的布置方案中,第一绳索传动系统与移动元件39脱耦。
在图5中,通过连接线46示出悬臂元件23与在图1和2中未示出的起重机的超起杆(Superliftmast)的顶端的拉紧。在图18、19中示出了具有超起杆79的起重机78。
运动学单元41此外具有第二绳索传动系统。第二绳索传动系统设计成敞开的并且具有第二拉出绳索47和第二拉回绳索48。第二拉出绳索47、第二拉回绳索48未相互连接。第二拉出绳索47利用第一端部49固定在第二伸缩元件32的背离悬臂元件23的后壁50上。第二拉出绳索47利用第二端部51固定在基础箱30的背离悬臂元件23的后壁52上。第二拉出绳索47通过可旋转地支承在拉出绳索转向辊支架54上的拉出绳索转向辊53被引导。拉出绳索转向辊支架54固定在第一伸缩元件31的背离悬臂元件23的后壁55上。
第二拉回绳索48利用第一端部56固定在悬臂元件23的背离纵梁22的后壁57上。第二拉回绳索48的第二端部56固定在基础箱30的面对悬臂元件23的端侧59上。第二拉回绳索148绕可旋转地支承的拉回绳索转向辊60被引导。拉回绳索转向辊60借助于拉回绳索转向辊支架61固定在第一伸缩元件31的后壁55上。
以下根据图5至图7解释用于调整配重、特别是配重单元24的方法。
在根据图5的布置方案中,以例如rmin=0的最小配重半径布置配重。在该布置方案中,配重单元24借助于耦联元件40与移动元件39耦联。
移动单元39沿着引导轴线38移动。由此,直接以沿着引导单元35引导的方式使配重单元24移动,特别是从旋转轴线9向悬臂元件23的方向移动。在根据图6的最大移动的布置方案中,移动单元39布置在引导单元35的面对悬臂元件23的端部上。配重单元24布置在悬臂元件23上。在该布置方案中,配重半径r相应于根据图1的长度b。在该布置方案中,松开在配重单元24和移动元件39之间的耦联。耦联元件40可用于特别是在第一连接部位44上使移动元件39与第一绳索传动耦联。
配重单元24借助于锁止单元64锁止在悬臂元件23上。为此,配重单元24具有锁止元件,锁止元件与悬臂元件23的锁止配合元件共同作用。在根据图6的锁止的布置方案中,配重单元24可靠且安全地固定在悬臂元件23上。
紧接着,使移动元件39移动回到根据图5的初始位置中,即,向着基础箱30的后壁52的方向。在图7中示出了这种回移。在移动元件39回移时,移动元件39在第二连接部位44上一起拉动绳索传动系统。同时,也一起拉动直接固定在绳索传动系统上的第二连接部位45。一起被拉动的连接部位45引起第一伸缩元件31的线性移动。具有拉出绳索转向辊53的拉出绳索转向辊支架54与第一伸缩元件31一起移动。由此,缩短了第二拉出绳索47的布置在第一端部49和拉出绳索转向辊53之间的绳索区段。由此,也使第二伸缩元件32驶出。根据配重调整装置19的该实施例,以关联的方式进行伸缩,这意味着,第一伸缩元件31、第二伸缩元件32同时驶出,其中,悬臂元件23的驶出速度相应于移动元件39的速度的1.5倍。通过悬臂元件23使配重单元24伸缩。由此,可显著地将配重半径增大到b。特别是,最大配重半径rmax是长度l1的多倍、特别是至少1.5倍、特别是至少2倍、特别是至少2.5倍且特别是至少3倍。
以相应相反的顺序进行配重调整装置的缩回。通过调整元件39移动回到根据图6的位置中,由于在第一连接部位44上的耦联,引起将第一拉回绳索43拉向悬臂元件23。通过拉回绳索43和第二连接部位45,将第一伸缩元件31拉入基础箱中。通过第一伸缩元件31也使固定在第一伸缩元件上的拉回绳索转向辊60缩回,从而第二拉回绳索48的固定在拉回绳索转向辊60和在悬臂元件23的后壁57上的第一端部56之间的区段缩短。自动地使第二伸缩元件缩回。
以下参考图8至图10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形式。结构上相同的部件具有与第一实施形式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由此参考对第一实施形式的描述。结构上不同的、然而功能相同的部件具有尾号带a的相同的附图标记。
配重调整装置19a的重要区别在于,设置了附加的悬臂元件配重65。通过附加的悬臂元件配重65,可减小配重单元24的配重元件25的质量以及特别是堆垛高度。通过使待沿着纵梁22移动的配重单元24的重量减小,可更小地设计纵梁、特别是基础箱30以及布置在其中的第一伸缩元件31和第二伸缩元件32的尺寸,即,其结构设计成更小。特别是可设想,减少配重元件25的数量。
悬臂元件配重65固定在悬臂元件23的下侧66上。由于悬臂元件配重65偏心地、即相对于旋转轴线9偏心的布置方案,根据该实施形式的配重调整装置19a相对于在根据图8的布置方案中的实施形式已经具有不为零的有效的配重半径,尽管配重单元24相对于旋转轴线9同心地布置。
可行的是,配重调整装置19a如此布置并固定在上部机构8上,使得配重单元24相对于旋转轴线9布置成与托架配重65相对,以得到reff=0的有效配重半径。
相对于第一实施形式的另一区别在于,第二拉出绳索47的第二端部51a和第二拉回绳索48的第二端部58a分别设计成未固定的。在通过利用耦联的运动学单元41使移动元件39移动以操纵配重调整装置19a时,仅仅使第一伸缩元件31伸缩。第二伸缩元件32与第一伸缩元件31共同伸缩。然而,第二伸缩元件32相对于第一伸缩元件31没有调整。
以下,参考图11至图17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形式。结构上相同的部件具有与第一实施形式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由此参考对第一实施形式的描述。结构上不同的、然而功能相同的部件具有尾号带b的相同的附图标记。
相对于上述实施形式的重要区别在于,在配重调整装置19b中,驱动单元具有能绕旋转轴线67旋转地被驱动的旋转元件68。旋转元件68特别是为齿轮。旋转元件68特别是可被驱动在两个旋转方向上相对于旋转轴线67旋转。
旋转元件68可沿着垂直于旋转轴线67定向的耦联装置69移动。根据所示出的实施例,耦联装置69设计成线性的且特别是竖直的。重要的是,旋转元件68沿着耦联装置69移动实现了在根据图11的第一位置中的布置方案以及在根据图12的第二位置中的布置方案。在根据图11的第一位置中,旋转元件与驱动单元的第一力传递元件70耦联。第一力传递元件设计成环绕的滚子链,该滚子链在两个齿轮71上环绕地被引导。在根据图12的旋转元件68的第二位置中,旋转元件68与第二力传递元件72耦联。第二力传递元件72设计成环绕的滚子链。第二力传递元件72优选地设计成与第一力传递元件70相同。
第一力传递元件70的滚子链同时用作用于引导配重单元24移动的引导单元35b。耦联元件40b固定在第一力传递元件70上,配重单元24可利用耦联元件40b直接固定在第一力传递元件70上。第一力传递元件70环绕其引导的齿轮71可旋转地支承在基础箱30的上侧34上。第一伸缩元件31可借助于第一伸缩耦联装置73与基础箱30耦联。在耦联的布置方案中,第一伸缩元件31锁止在基础箱30上。
第二伸缩元件32可利用第二伸缩耦联装置74耦联在第一伸缩元件31上。在耦联的布置方案中,第二伸缩元件32固定在第一伸缩元件31上。
因此,第二力传递元件72、即滚子链通过齿轮71环绕地引导。齿轮71分别在端侧固定在齿轮架75上。齿轮架75固定在基础箱30的后壁52上。第二力传递元件72相应于用于该实施例的运动学单元41b。
以下根据图11至图17详细解释利用配重调整装置19b使配重单元24移动的方法。首先,根据图11,驱动旋转元件68绕旋转轴线67顺时针旋转。由此,绕齿轮71顺时针地驱动滚子链70,并且借助于耦联元件40b使配重单元24根据图11从左向右向悬臂元件23的方向移动。在根据图12的布置方案中,配重单元24与第一力传递元件70脱耦并且借助于锁止单元64耦联在悬臂元件23上。
使旋转元件68沿着耦联装置69向下移动,直至旋转元件68与第二力传递元件72接合(图12)。
紧接着,根据在图13中的图示,驱动旋转元件68绕旋转轴线67逆时针旋转。同时,第二力传递元件72借助于第一力传递元件/耦联元件76与第一伸缩元件31耦联。通过传递到力传递元件72上的旋转元件68的旋转驱动运动,使第一伸缩元件31伸出。在图14中示出了第一伸缩元件31相对于基础箱30最大伸出的状态。第二伸缩元件32和固定在第二伸缩元件上的托架臂/悬臂23与第一伸缩元件31一起伸出。以相反的顺序进行缩回。
备选地也可行的是,从在图13中的布置方案出发,使第二力传递元件/耦联元件77与第二力传递元件72耦联,以实现第二伸缩元件32的伸出。在图15和图16中示出了第二伸缩元件32的伸出。
也可设想的是,逐级地、特别是依次地进行该过程,即,例如首先根据图16使内部的第二伸缩元件32驶出,以便紧接着通过与第一力传递元件/耦联元件76耦联使内部的第一伸缩元件31驶出。在图17中示出了配重调整装置19b的双重驶出的最大伸缩状态。以相应相反的过程进行缩回。
以下参考图18和图19描述起重机78的另一实施形式。结构上相同的部件25具有与第一实施形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就此参考对第一实施形式的描述。
与根据图1至图4所示的起重机的重要区别在于,起重机78是超起式起重机/超提升起重机(Superliftkran),其具有超起杆/超提升杆,超起杆以已知的方式可摆动地铰接在上部机构8上并且通过拉紧单元14在上部机构上拉紧。附加地,设置从超起杆79的头部到悬臂元件23的拉紧部46。优选地,拉紧部46可耦联在配重单元24的重心上。在重心之外的耦联也是可行的。
此外,在起重机78中、即在超起运行中,配重调整装置19在后端部上未刚性地耦联在上部机构8上。由此,在配重调整装置19的前端部上实现了配重调整装置19绕平行于摆动轴线12的旋转轴线80的旋转性。
在上部机构8和纵梁22之间的耦联会是有利的。
A形支架15通过绳索绕回部16与超起杆79的顶端相连接。通过A形支架15、绕回部16和超起杆79形成的三角形是刚性的。该三角形以能绕旋转轴线80旋转的方式铰接在起重机78的上部机构8上。由于所述三角形15、16、79是刚性的,在起重机78的上部机构8和A形支架15之间的绳索绕回部14也是刚性的,即,长度不可变。特别是通过承载杆实现配重单元24在超起杆79上的拉紧部56,承载杆具有恒定的长度。在借助于悬臂元件23使配重单元24移动时,配重单元24非线性地、特别是沿着弧形移动。为了确保在地面上的支撑,竖直支柱28设计成高度可调的。高度可调整性也可用于补偿起重机78在底板29之下的支承面的高度差。附加地或备选地,拉紧部46的承载杆也可设计成长度可变,以实现配重单元24沿着线性方向的移动。
附图标记列表
1 起重机
2 下部机构
3 履带式行走机构
4 中间件
5 履带支架
6 行走机构
7 旋转连接部
8 上部机构
9 竖直的旋转轴线
10 上部机构框架
11 控制室
12 悬臂轴线(摆动轴线)
13 主悬臂
14 拉紧单元
15 拉紧支架
16 拉紧绳索
17 绳索机构
18 绳索辊
19 配重调整装置
19a 配重调整装置
19b 配重调整装置
20 机架
21 上部机构纵轴线
22 纵梁
23 悬臂元件
24 配重单元
25 配重元件
26 地面
27 支撑装置
28 竖直支柱
29 底板
30 基础箱
31 第一伸缩元件
32 第二伸缩元件
33 支承部
34 上侧
35 引导单元
35b 引导单元
36 引导轨道
37 引导单元支承部
38 引导轴线
39 移动元件
40 耦联元件
40b 耦联元件
41 运动学单元
41b 运动学单元
42 拉出绳索
43 拉回绳索
44 第一连接部位
45 第二连接部位
46 连接线(拉紧部)
47 第二拉出绳索
48 第二拉回绳索
49 第二拉出绳索47的第一端部
50 第二伸缩元件32的后壁
51 第二拉出绳索47的第二端部
51a 第二拉出绳索47的第二端部
52 基础箱30的后壁
53 拉出绳索转向辊
54 拉出绳索转向辊支架
55 第一伸缩元件31的后壁
56 第二拉回绳索48的第一端部
57 悬臂元件23的后壁
58 第二拉回绳索48的第二端部
58a 第二拉回绳索48的第二端部
59 基础箱30的端侧
60 拉回绳索转向辊
61 拉回绳索转向辊支架
62 配重元件小车
63 轮子
64 锁止单元
65 悬臂元件配重
66 悬臂元件23的下侧
67 旋转轴线
68 旋转元件
69 耦联装置
70 第一力传递元件
71 齿轮
72 第二力传递元件
73 第一伸缩耦联装置
74 第二伸缩耦联装置
75 齿轮架
76 第一力传递元件/耦联元件
77 第二力传递元件/耦联元件
78 起重机
79 超起杆
80 平行于悬臂轴线12的旋转轴线
r 配重半径
reff 有效配重半径
rmin 最小配重半径
rmax 最大配重半径
l 长度

Claims (13)

1.一种起重机(1;78),该起重机具有下部机构(2)、能绕旋转轴线(9)相对于所述下部机构(2)摆动的上部机构(8)、配重单元(24)和配重调整装置(19;19a;19b),其中,所述配重调整装置(19;19a;19b)包括:
固定在所述上部机构(8)上的能伸缩的机架(20),该机架具有能伸缩的纵梁(22);布置成能沿所述机架(20)移动的配重单元(24);用于驱动配重单元(24)在机架(20)上移动的驱动单元;以及能与所述驱动单元耦联的、用于驱动机架(20)伸缩的运动学单元(41;41b),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纵梁(22)背离所述旋转轴线(9)的后端部固定有悬臂元件(23),所述配重单元(24)能沿机架(20)在上部机构(8)的区域中一直移动到所述悬臂元件(23)上,所述配重单元(24)能固定在所述悬臂元件(23)上以及所述配重单元(24)能在悬臂元件(23)上与机架(20)一起缩回和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1;78),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纵梁(22)上布置有用于引导所述配重单元(24)在上部机构(8)的区域中移动的引导单元(35;35b)。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起重机(1;78),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22)设计成能单次或多重地伸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1;78),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纵梁(22),所述两个纵梁(22)关于所述机架(20)的纵轴线平行地且间隔开地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1;78),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将所述配重单元(24)锁止在所述悬臂元件(23)上的锁止单元(6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1;78),其特征在于,具有附加的悬臂元件配重(65),该附加的悬臂元件配重锚定在所述悬臂元件(23)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机(1;78),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设计成沿着所述引导单元(35;35b)驱动的移动元件(39)。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起重机(1;78),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学单元(41;41b)具有能与所述移动元件(39)相连接的第一绳索传动系统,该第一绳索传动系统能与所述纵梁(22)的第一伸缩元件(31)耦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起重机(1;78),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学单元(41;41b)具有第二绳索传动系统,该第二绳索传动系统固定在所述第一伸缩元件(31)上并且将所述纵梁(22)的基础箱(30)与布置在所述第一伸缩元件(31)中的第二伸缩元件(32)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1;78),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具有以能绕旋转轴线(67)旋转的方式被驱动的旋转元件(68)和能与所述旋转元件(68)相连接的第一力传递元件(70),其中,所述第一力传递元件(70)能与所述配重单元(24)耦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起重机(1;78),其特征在于,为了与所述运动学单元(41;41b)耦联,所述旋转元件(68)能沿着耦联装置(69)竖直于所述旋转轴线(67)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起重机(1;78),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学单元(41;41b)具有能与所述旋转元件(68)相连接的第二力传递元件(72),该第二力传递元件(72)能与基础箱(30)耦联或与布置在第一伸缩元件(31)中的第二伸缩元件(32)耦联,其中,为了使所述机架(20)伸缩,所述旋转元件(68)能与所述第二力传递元件(72)耦联。
13.一种用于在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起重机(1;78)上调整配重单元(24)的方法,所述起重机具有下部机构(2)、能绕与上部机构(8)相关联的旋转轴线(9)相对于该下部机构(2)摆动的上部机构(8)和配重调整装置(19;19a;19b),其中,所述配重调整装置(19;19a;19b)包括:
固定在所述上部机构(8)上的能伸缩的机架(20),所述机架具有能伸缩的纵梁(22);布置成能沿所述机架(20)移动的配重单元(24);用于驱动配重单元(24)在机架(20)上移动的驱动单元;以及能与所述驱动单元耦联的、用于驱动机架(20)伸缩的运动学单元(41;41b),
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步骤中,使所述配重单元(24)沿所述机架(20)在上部机构(8)的区域中一直移动到布置在所述纵梁(22)背离旋转轴线(9)的后端部上的悬臂元件(23)上,随后固定在该悬臂元件处,以及在第二步骤中,借助于所述驱动单元使所述配重单元(24)在所述悬臂元件(23)上与机架(20)一起相对于上部机构(8)缩回和伸出。
CN201780042228.9A 2016-07-08 2017-07-05 具有配重调整装置的起重机及调整起重机上的配重的方法 Active CN1094764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6212517.6A DE102016212517A1 (de) 2016-07-08 2016-07-08 Gegengewichtsver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n Kran, Kran sowie Verfahren zum Verstellen eines Gegengewichts an einem Kran
DE102016212517.6 2016-07-08
PCT/EP2017/066744 WO2018007433A1 (de) 2016-07-08 2017-07-05 Kran mit einer gegengewichtsverstellvorrichtung sowie verfahren zum verstellen eines gegengewichts an einem kra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6467A CN109476467A (zh) 2019-03-15
CN109476467B true CN109476467B (zh) 2020-10-30

Family

ID=59285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2228.9A Active CN109476467B (zh) 2016-07-08 2017-07-05 具有配重调整装置的起重机及调整起重机上的配重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167962B2 (zh)
EP (1) EP3448796B1 (zh)
JP (1) JP6961875B2 (zh)
CN (1) CN109476467B (zh)
CA (1) CA3028539A1 (zh)
DE (1) DE102016212517A1 (zh)
WO (1) WO20180074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03467B1 (ko) * 2019-09-06 2020-04-23 강봉조 콘크리트 분배기
DE102020129454B4 (de) 2020-11-09 2023-08-17 Tadano Demag Gmbh Fahrzeugkran mit einem Auslegersystem
DE102020134714B4 (de) 2020-12-22 2023-09-28 Tadano Demag Gmbh Fahrzeugkran mit einem wippbaren Hauptausleger und mit einem Zusatzauslegersystem
CN113511600B (zh) * 2021-07-09 2023-07-25 浙江三一装备有限公司 超起配重调节连接装置及起重机
CN113651253B (zh) * 2021-08-23 2023-12-29 合肥市春华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随车起重机的配重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26416A (en) * 1970-12-15 1973-04-10 Kidde & Co Walter Extendable counterweight for cranes and method of manipulating
CN101309850A (zh) * 2005-11-17 2008-11-19 特雷克斯-德马格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起重机尤其是大型起重机的模件式配重滑架
CN201292224Y (zh) * 2008-11-25 2009-08-19 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 履带起重机移动配重装置
CN101643182A (zh) * 2009-08-19 2010-02-10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平衡重装卸装置及移动式起重机
CN102020210A (zh) * 2009-08-06 2011-04-20 马尼托瓦克起重机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可移动配重的提升起重机
RU2010108363A (ru) * 2009-03-09 2011-09-20 МАНИТОВОК КРЕЙН КАМПЕНИЗ, ЭлЭлСи (US) Блоки противовеса и узлы противовеса для кранов
EP2829500A3 (en) * 2007-04-09 2015-03-18 Manitowoc Crane Companies, LLC Mobile lift crane with variable position counterweight
CN105460799A (zh) * 2014-09-29 2016-04-06 利勃海尔-韦尔克埃英根有限公司 起重机、优选地桅杆式起重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29486A (en) * 1986-04-07 1988-03-08 The Manitowoc Company, Inc. Lift enhancing beam attachment with movable counterweights
US4953722A (en) * 1988-11-09 1990-09-04 The Manitowoc Company, Inc. Crane and lift enhancing beam attachment with moveable counterweight
JP3180204B2 (ja) 1993-10-20 2001-06-25 大成建設株式会社 水平ジブ式タワークレーン
DE29816385U1 (de) * 1998-09-11 1999-04-08 Liebherr-Werk Ehingen Gmbh, 89584 Ehingen Kran, vorzugsweise Derrickkran
DE19857779A1 (de) * 1998-12-04 2000-06-15 Mannesmann Ag Kran, insbesondere Fahrzeugkran
JP4388345B2 (ja) 2003-11-07 2009-12-2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荷役車両
GB2422139B (en) * 2004-12-10 2007-05-30 Peter Adamiec Telescopic camera crane
GB0618571D0 (en) 2006-09-21 2006-11-01 Brazier Nigel Mango-pod extractors
CN102515041A (zh) 2011-10-28 2012-06-27 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履带起重机移动配重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起重机
US10179722B2 (en) * 2014-01-27 2019-01-15 Manitowoc Crane Companies, Llc Lift crane with improved movable counterweight
EP3099620A4 (en) * 2014-01-27 2017-10-11 Manitowoc Crane Companies, Inc. Height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an auxiliary member on a cran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26416A (en) * 1970-12-15 1973-04-10 Kidde & Co Walter Extendable counterweight for cranes and method of manipulating
CN101309850A (zh) * 2005-11-17 2008-11-19 特雷克斯-德马格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起重机尤其是大型起重机的模件式配重滑架
EP2829500A3 (en) * 2007-04-09 2015-03-18 Manitowoc Crane Companies, LLC Mobile lift crane with variable position counterweight
CN201292224Y (zh) * 2008-11-25 2009-08-19 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 履带起重机移动配重装置
RU2010108363A (ru) * 2009-03-09 2011-09-20 МАНИТОВОК КРЕЙН КАМПЕНИЗ, ЭлЭлСи (US) Блоки противовеса и узлы противовеса для кранов
CN102020210A (zh) * 2009-08-06 2011-04-20 马尼托瓦克起重机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可移动配重的提升起重机
CN101643182A (zh) * 2009-08-19 2010-02-10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平衡重装卸装置及移动式起重机
CN105460799A (zh) * 2014-09-29 2016-04-06 利勃海尔-韦尔克埃英根有限公司 起重机、优选地桅杆式起重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315607A1 (en) 2019-10-17
DE102016212517A1 (de) 2018-01-11
CA3028539A1 (en) 2018-01-11
JP6961875B2 (ja) 2021-11-05
EP3448796B1 (de) 2020-09-02
WO2018007433A1 (de) 2018-01-11
EP3448796A1 (de) 2019-03-06
CN109476467A (zh) 2019-03-15
US11167962B2 (en) 2021-11-09
JP2019520285A (ja) 2019-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76467B (zh) 具有配重调整装置的起重机及调整起重机上的配重的方法
US11261064B2 (en) Lift crane with moveable counterweight
US6568547B1 (en) Crane, especially a self-propelled crane
US20150014266A1 (en) Revolving tower crane
US3939988A (en) Tower crane
US20220032500A1 (en) Construction and/or materials-handl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guiding and moving a working head
ITTO20091004A1 (it) Macchina multifunzionale adattabile per perforazioni trivellazioni e sollevamento.
US11130659B2 (en) Telescoping jib comprising a rod guying system for a mobile crane and guying method therefor
CN103482489A (zh) 汽车吊
CN117003142B (zh) 一种稳定起重机梁及起重机
JP7309760B2 (ja) 主ブームと主ブーム張出しとの間に可動アダプタを備える車両クレーン
US7331476B2 (en) Lifting appliance
US11161722B2 (en) Telescopic jib bracing device
JP6756518B2 (ja) クレーンを操作する方法及びクレーン
GB2096097A (en) Telescopic jib cranes
US11753282B2 (en) Jib system for a vehicle crane comprising a brac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igging and de-rigging a bracing apparatus of a vehicle crane
CN105460799B (zh) 起重机、优选地桅杆式起重机
US7533779B2 (en) Lattice mast crane with a derrick boom
US11047212B2 (en) Assembly with two energy guide chains and adjustable fixed point
CN109537433B (zh) 舟桥全向自动推送平台
US20240076169A1 (en) Vehicle crane having a detachable attachment super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rigging the same
US20220250878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disassembling a mobile crane boom
CN113135505B (zh) 带引导机构的桁架结构随动伸缩系统及起重机和引导方法
US20220219952A1 (en) Telescopic jib with swing-out mast
CN109051848B (zh) 一种开挖立架吊装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