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7319B - 旋转电机用转子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用转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17319B
CN109417319B CN201780041625.4A CN201780041625A CN109417319B CN 109417319 B CN109417319 B CN 109417319B CN 201780041625 A CN201780041625 A CN 201780041625A CN 109417319 B CN109417319 B CN 1094173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pole
holding portion
permanent magnet
magnet
r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162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17319A (zh
Inventor
高橋裕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17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73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173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73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4Ro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Variable reluctance rotors
    • H02K1/243Ro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Variable reluctance rotors of the claw-pole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4Ro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Variable reluctance r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8Surface mounted magnets; Inse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9/00Synchronous motors or generators
    • H02K19/16Synchronous generators
    • H02K19/22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windings each turn of which co-operates alternately with poles of opposite polarity, e.g. heteropolar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02Details
    • H02K21/04Windings on magnets for additional excitation ; Windings and magnets for additional excitation
    • H02K21/042Windings on magnets for additional excitation ; Windings and magnets for additional excitation with permanent magnets and field winding both rotating
    • H02K21/044Rotor of the claw pole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旋转电机用转子(20)包括多个爪状磁极部(44)、永磁体(49)及筒状的外周铁芯部(46)。爪状磁极部(44)与定子(24)在径向上相对并且彼此在周向上隔开间隙空间(54)地配置,通过向励磁绕组(48)通电,从而被磁化成在周向上交替不同极性。永磁体(49)以与爪状磁极部(44)在周向上相对的侧面(58n、58s)各自的极性同所述爪状磁极部(44)的极性一致的方式配置于各间隙空间(54)。外周铁芯部(46)覆盖爪状磁极部(44)的外周侧。外周铁芯部(46)具有筒状的主体筒部(72)以及保持永磁体(49)的磁体保持部(70)。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用转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旋转电机的旋转电机用转子。
背景技术
已往,已知一种应用于车辆的电动机、发电机等的、包括定子和转子的旋转电机(例如,专利文献1和2等)。上述旋转电机的转子具有在周向上隔开间隙配置的多个磁极部。磁极部从转子铁芯的周向端的外周缘部沿轴向突出成爪状。磁极部通过向卷绕于轴中心部的环状的励磁绕组通电,从而被磁化成在周向上交替不同的极性(具体而言,N极和S极)。磁极部分别被磁化,从而控制旋转电机的转子旋转。
此外,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作为旋转电机的转子,存在具有配置于周向相邻的两个磁极部之间的永磁体(即,磁极间磁体)的转子。上述永磁体被励磁成,与磁极部在周向上相对的侧面的极性与上述磁极部的极性一致。此外,具有强化转子的磁极部与定子的定子铁芯之间的磁通的功能。
此外,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作为旋转电机的转子,存在具有覆盖磁极部的外周的圆筒状的外周铁芯部的转子。上述设置有外周铁芯部的转子的转子外周面是平滑的。因此,能降低由外周面的凹凸引起的风噪。此外,转子通过上述外周铁芯部,将周向相邻的多个磁极部连结。因此,尤其,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在磁极部间配置有永磁体的结构等中,能抑制转子旋转时由上述永磁体的离心力导致的磁极部的径向的变形增大。
此外,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作为旋转电机的转子,存在具有对永磁体进行保持的磁体保持部的转子。上述磁体保持部在周向相邻的磁极部间对永磁体进行保持,具有作用于转子的旋转方向的弹性。磁体保持部与外周铁芯部分体设置。此外,磁体保持部在内部收容有永磁体的状态下向磁极部之间插入,然后,被弹性力按压向磁极部。藉此,磁体保持部将永磁体保持于磁极部之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69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9-1480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作为上述磁体保持部,存在由不锈钢等非磁性体构成的构件。但是,在磁体保持部由非磁性体构成的情况下,穿过保持于上述磁体保持部的永磁体的磁路的磁阻变大。此外,如上所述,在磁体保持部将永磁体保持于磁极部间而使用弹性力的结构的情况下,有时会出现在磁体保持部与磁极部之间形成空隙的情况。由于存在上述空隙,穿过永磁体的磁路的磁阻也会变大。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转电机用转子,能通过磁体保持部将永磁体保持于磁极部间,并且能提高穿过上述永磁体的磁路的磁导。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即第一个旋转电机用转子包括:多个磁极部,上述磁极部与定子在径向上相对并且彼此在周向上隔开间隙空间地配置,通过向励磁绕组通电,从而被磁化成在周向上交替不同极性;永磁体,上述永磁体以与磁极部在周向上相对的侧面各自的极性与上述磁极部的极性一致的方式配置于各间隙空间;以及筒状的外周铁芯部,上述外周铁芯部覆盖磁极部的外周侧。外周铁芯部具有筒状的主体筒部以及保持永磁体的磁体保持部。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个旋转电机用转子通过外周铁芯部的磁体保持部,能将永磁体保持于磁极部间。此外,磁体保持部作为铁芯沿永磁体的面配置,并与上述永磁体紧密接触。因此,与磁体保持部由非磁性体构成的结构、永磁体和磁极部之间形成有较大的空隙的结构相比,第一个旋转电机用转子能使穿过永磁体的磁路的磁阻减小。因此,第一个旋转电机用转子能通过磁体保持部将永磁体保持于磁极部间,并且能提高穿过上述永磁体的磁路的磁导。
在第一个旋转电机用转子中,磁体保持部从主体筒部的内周侧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形成为将永磁体夹住。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个旋转电机用转子通过从外周铁芯部的主体筒部的内周侧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磁体保持部,能将永磁体夹住并保持于磁极部间。
在第一个旋转电机用转子中,外周铁芯部具有软磁性的薄板构件在轴向上层叠的结构或者软磁性的线状构件或带状构件在轴向上层叠成螺旋状的结构。此外,外周铁芯部是薄板构件彼此或者线状构件或带状构件的层叠部彼此通过磁体保持部沿轴向结合并一体化的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个旋转电机用转子不是薄板构件彼此或者线状构件或带状构件的层叠部彼此在外周铁芯部的外周面侧而结合。藉此,第一个旋转电机用转子不易由趋肤效应导致在磁通的流动中产生干扰,能确保良好的磁特性。此外,外周铁芯部的厚壁部即磁体保持部存在于随着旋转电机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所导致的应力集中的部位。藉此,能提高转子的强度。
在第一个旋转电机用转子中,主体筒部和磁体保持部由不同的零件构成。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个旋转电机用转子能减少构成外周铁芯部时的废材,能提高形成外周铁芯部时的成品率。此外,能任意改变磁体保持部的材料和主体筒部的材料。
在第一个旋转电机用转子中,磁体保持部具有与永磁体的侧面相对且沿轴向延伸的侧面保持部。根据上述结构,第一个旋转电机用转子能通过侧面保持部在周向上对永磁体进行保持。
在第一个旋转电机用转子中,磁极部具有第一和第二磁极部,上述第一和第二磁极部形成为周向宽度从轴向根部侧到轴向前端侧发生变化,并且以轴向根部侧的位置和轴向前端侧的位置形成为轴向相反侧的方式,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并且被磁化成互不相同的极性。间隙空间具有第一和第二间隙空间,所述第一和第二间隙空间从轴向一方侧到轴向另一方侧,相对于旋转轴倾斜成规定角度,并且设置成相对于旋转轴倾斜的倾斜方向互不相同。外周铁芯部具有将在轴向上分割成两部分的各圆筒状的第一和第二分割铁芯部在轴向中央位置结合的结构。第一分割铁芯部具有对配置于第一间隙空间的第一永磁体进行保持的侧面保持部。第二分割铁芯部具有对配置于第二间隙空间的第二永磁体进行保持的侧面保持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一旋转电机用转子中,配置于相对于旋转轴倾斜的倾斜方向不同的第一间隙空间和第二间隙空间的永磁体分别被在轴向上分割成两部分的单体的分割铁芯部的侧面保持部保持。
在第一旋转电机用转子中,第一分割铁芯部形成为,在相对于磁极部朝与第一间隙空间的倾斜方向对应的第一螺旋方向旋转并插入的状态下,侧面保持部对永磁体进行保持。第二分割铁芯部形成为,在相对于磁极部朝与第二间隙空间的倾斜方向对应的第二螺旋方向旋转并插入的状态下,侧面保持部对永磁体进行保持。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一旋转电机用转子中,使在轴向上分割成两部分的第一分割铁芯部和第二分割铁芯部分别相对于磁极部朝与间隙空间的倾斜方向对应的螺旋方向旋转并插入,能使分割成两部分的铁芯部彼此在轴向中央位置结合。此外,第一旋转电机用转子在分割成两部分的铁芯部结合后,能实现防止磁极部相对于由第一分割铁芯部和第二分割铁芯部构成的外周铁芯部在周向上旋转的止转功能。
在第一个旋转电机用转子中,磁体保持部具有与永磁体的轴向端面相对且沿周向延伸的轴端面保持部。根据上述结构,第一个旋转电机用转子能通过轴端面保持部在轴向上对永磁体进行保持。
在第一个旋转电机用转子中,磁体保持部以使永磁体与主体筒部之间的空间隔开保持上述永磁体的内置空间和相对于上述内置空间形成于径向外侧的规定空间的方式,形成为截面为锥面状。磁极部具有配置成埋入规定空间的锥面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一个旋转电机用转子中,由随着旋转电机的旋转而产生的永磁体的离心力导致的应力不仅向外周铁芯部施加,也向磁极部的锥面部施加。因此,能使由永磁体的离心力导致的应力向外周铁芯部和磁极部分散。藉此,能提高转子的强度。或者,能将外周铁芯部的主体筒部的径向宽度在能确保规定强度的范围内缩小。
在第一个旋转电机用转子中,永磁体在位于与穿过磁极部的周向中心的d轴相差90°电角度的位置的q轴上,在周向上分割成两部分以上。磁体保持部对永磁体进行保持且将磁极部围住,并且形成为具有铁芯部,上述铁芯部供穿过q轴的q轴磁路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个旋转电机用转子能将周向上分割的永磁体保持于磁极部间。此外,能使用磁体保持部,使与d轴磁路磁力切断的q轴磁路形成于q轴上。藉此,能产生磁阻转矩以提高转矩。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用转子的旋转电机的剖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用转子的从径向外侧观察到的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用转子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用转子的、去除了外周铁芯部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用转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用转子所具备的外周铁芯部的、包括一部分爪状磁极部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用转子所具备的外周铁芯部具有的一部分分开铁芯部的、包括一部分爪状磁极部的立体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用转子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是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用转子所具备的外周铁芯部的薄板构件的局部俯视图。
图10是构成变形例的旋转电机用转子所具备的外周铁芯部的线状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构成变形例的旋转电机用转子所具备的外周铁芯部的带状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变形例的旋转电机用转子所具备的外周铁芯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旋转电机用转子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4是用于对旋转电机用转子的外周铁芯部具有的磁体保持部和主体筒部由一个零件构成的情况下产生的现象进行说明的图。
图15是变形例的旋转电机用转子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6是变形例的旋转电机用转子的局部立体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旋转电机用转子的、去除了爪状磁极部的立体图。
图18是变形例的旋转电机用转子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9是变形例的旋转电机用转子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0是变形例的旋转电机用转子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旋转电机用转子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使用图1~图9,对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子的旋转电机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例示,旋转电机用转子20是设置在装设于例如车辆等的旋转电机22的转子。以下,将旋转电机用转子20简称为转子20。电力由电池等电源向旋转电机22供给,从而产生用于驱动车辆的驱动力。此外,从车辆的发动机向旋转电机22供给驱动力,从而产生用于对电池充电的电力。旋转电机22包括转子20、定子24、壳体26、电刷装置28、整流装置30、电压调节器32及带轮34。
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例示,转子20包括轴套部40、盘部42、爪状磁极部44、外周铁芯部46、励磁绕组48及永磁体49。转子20是伦德尔型转子。轴套部40是在能供旋转轴50插入的中心轴上具有空的轴孔52的筒状构件。轴套部40是嵌合固定于旋转轴50的外周侧的部位。盘部42是从轴套部40的轴向端面侧朝径向外侧延伸的圆盘状部位。
爪状磁极部44与盘部42的外周端连接。爪状磁极部44是从上述连接部沿轴向突出成爪状的构件。爪状磁极部44配置于轴套部40的径向外侧。轴套部40、盘部42和爪状磁极部44形成为磁极铁芯(励磁铁芯)。磁极铁芯例如是锻造成形。爪状磁极部44具有形成为圆弧状的外周面。爪状磁极部44的外周面具有以旋转轴50的轴中心附近为中心的圆弧。具体而言,爪状磁极部44的外周面具有以旋转轴50的轴中心为中心或者以比上述轴中心更靠近上述爪状磁极部44侧的位置为中心的圆弧。
爪状磁极部44由被磁化成相互不同的极性(N极和S极)的第一爪状磁极部44-1和第二爪状磁极部44-2构成。第一爪状磁极部44-1和第二爪状磁极部44-2构成一对磁极铁芯。第一爪状磁极部44-1和第二爪状磁极部44-2绕旋转轴50分别设置有相同数量(例如8个)。第一爪状磁极部44-1和第二爪状磁极部44-2以周向上隔开间隙空间54的方式交替配置。
第一爪状磁极部44-1与从轴套部40的轴向一端侧朝径向外侧扩展的盘部42的外周端连接。此外,第一爪状磁极部44-1朝轴向另一端侧突出。此外,第二爪状磁极部44-2与从轴套部40的轴向另一端侧朝径向外侧扩展的盘部42的外周端连接。此外,第二爪状磁极部44-2朝轴向一端侧突出。除了配置位置、突出的轴向朝向,第一爪状磁极部44-1和第二爪状磁极部44-2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形状。第一爪状磁极部44-1和第二爪状磁极部44-2以轴向根部侧和轴向前端侧为轴向相反侧的方式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此外,第一爪状磁极部44-1和第二爪状磁极部44-2被磁化成互不相同的极性。
包括第一爪状磁极部44-1和第二爪状磁极部44-2的各爪状磁极部44形成为在周向上具有规定宽度(周向宽度)、在径向上具有规定厚度(径向厚度)。各爪状磁极部44形成为:从与盘部42的连接部附近的根部侧到轴向前端侧,周向宽度逐渐变小且径向厚度逐渐变小。即,各爪状磁极部44形成为越靠近轴向前端侧,在周向和径向这两个方向上变细。较为理想的是,各爪状磁极部44形成为隔着周向中心,在周向上左右对称。
上述间隙空隙54设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一爪状磁极部44-1和第二爪状磁极部44-2之间的每一处。间隙空间54沿轴向倾斜地延伸。此外,间隙空间54从轴向一方侧到轴向另一方侧,相对于转子20的旋转轴倾斜成规定角度。所有间隙空间54的形状彼此相同。各间隙空间54设定成周向的大小(尺寸)几乎不会随着轴向位置而变化。即,各间隙空间54的周向尺寸设定成恒定或者维持在包括上述恒定值的极小的范围内。也就是说,第一爪状磁极部44-1和第二爪状磁极部44-2配置成:间隙空间54形成为无论位于任意轴向位置都具有恒定的周向尺寸,且周向的所有间隙空间54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形状。
在转子20中,为了避免发生磁力不平衡,较为理想的是,周向的所有间隙空隙54是相同形状。不过,尤其是在仅沿一侧方向旋转的转子20中,为了降低金属损耗等,爪状磁极部44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隔着周向中心,在周向上左右不对称的形状,间隙空间54的各轴向位置的周向尺寸不恒定。
外周铁芯部46配置于爪状磁极部44(第一爪状磁极部44-1和第二爪状磁极部44-2)的外周侧。外周铁芯部46是覆盖上述爪状磁极部44的外周的圆筒状或者圆环状的构件。外周铁芯部46是在径向上具有规定厚度(例如,可以同时满足转子20的机械强度和磁性能的0.6(mm)~1.0(mm)左右)的薄板构件。外周铁芯部46与爪状磁极部44的外周面侧相对并与爪状磁极部44接触。此外,外周铁芯部46在间隙空间54的径向外侧,将间隙空间54封住,将在周向上相邻的爪状磁极部44彼此连结。
外周铁芯部46通过例如由铁、硅钢构成的电磁钢板等软磁性材料构成。如图2所例示,外周铁芯部46具有许多枚软磁性的薄板构件(例如电磁钢板)56在轴向上层叠的结构。薄板构件56是使用模具被冲压成期望形状的冲压构件。薄板构件56分别在径向上具有规定厚度并且在层叠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为了抑制涡流损耗,薄板构件56与轴向上相邻的薄板构件56层之间绝缘。外周铁芯部46通过烧嵌、压入、焊接、或者这些方式的组合,从而固定于爪状磁极部44。
外周铁芯部46具有使转子20的外周面平滑,从而降低由形成于转子20的外周面的凹凸引起的风噪的功能。此外,外周铁芯部46具有使周向上排列的多个爪状磁极部44相互连结而抑制各爪状磁极部44的变形(尤其是朝径向的变形)的功能。
励磁绕组48配置于轴套部40与爪状磁极部44之间的间隙。励磁绕组48是通过直流电的流通而产生磁通的线圈构件。励磁绕组48在轴套部40的外周侧,绕轴卷绕。由励磁绕组48产生的磁通通过轴套部40和盘部42而被引导至爪状磁极部44。即,轴套部40和盘部42形成为将由励磁绕组48产生的磁通引导至爪状磁极部44的磁路部。励磁绕组48具有利用产生的磁通使第一爪状磁极部44-1磁化成N极,且使第二爪状磁极部44-2磁化成S极的功能。
永磁体49收容于外周铁芯部46的内周侧。永磁体49是在周向上相邻的爪状磁极部44之间(第一爪状磁极部44-1与第二爪状磁极部44-2之间),配置成埋入上述间隙空间54的磁极间磁体。永磁体49配置于每个间隙空间54,仅设置与间隙空间54的数量相同的数量。各永磁体49与间隙空间54的形状匹配,相对于转子20的旋转轴斜向倾斜而延伸。此外,各永磁体49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永磁体49通过后面详述的保持件来保持。永磁体49具有减少转子20的爪状磁极部44之间的磁通的泄漏而强化爪状磁极部44与定子24的定子铁芯之间的磁通的功能。
永磁体49配置成形成使周向上相邻的爪状磁极部44之间的漏磁通减少的朝向的磁极。具体而言,永磁体49的与被磁化成N极的第一爪状磁极部44-1相对的面的磁极为N极。此外,永磁体49的与被磁化成S极的第二爪状磁极部44-2相对的面的磁极为S极。永磁体49如上所述地构成。永磁体49励磁成磁动势朝向周向。另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在永磁体49经过励磁后,组装于转子20的结构。然而,较为理想的是,本实施方式应用于永磁体49在组装于转子20后被励磁的结构。
在之后的说明中,存在将间隙空间54分为两个空间(第一和第二间隙空间)进行说明的情况。具体而言,将在周向一方侧(在图4中逆时针旋转即左旋转侧)存在第一爪状磁极部44-1,且在周向另一方侧(在图4中顺时针旋转即右旋转侧)存在第二爪状磁极部44-2的间隙称作第一间隙空间54a。此外,将在周向另一方侧存在第一爪状磁极部44-1,且在周向一方侧存在第二爪状磁极部44-2的间隙称作第二间隙空间54b。
第一间隙空间54a和第二间隙空间54b设置成相对于转子20的旋转轴倾斜的倾斜方向为左螺旋方向和右螺旋方向而彼此不同。第一间隙空间54a相对于旋转轴朝左螺旋方向倾斜。此外,第二间隙空间54b相对于旋转轴朝右螺旋方向倾斜。较为理想的是,第一间隙空间54a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倾斜方向的角度的绝对值与第二间隙空间54b的相对于旋转轴的倾斜方向的角度的绝对值大致一致。另外,“左螺旋方向”表示从手边侧前进到里侧的方向是左旋转。此外,“右螺旋方向”表示从手边侧前进到里侧的方向是右旋转。
在之后的说明中,存在将永磁体49分为两个磁体(第一和第二永磁体)进行说明的情况。具体而言,将以磁极为N极的侧面58n朝向周向一方侧(在图4中是逆时针旋转即左旋转侧),且磁极为S极的侧面58s朝向周向另一方侧(在图4中是顺时针旋转即右旋转侧)的方式配置于第一间隙空间54a的磁体称作第一永磁体49a。此外,将以磁极为N极的侧面58n朝向周向另一方侧,且磁极为S极的侧面58s朝向周向一方侧的方式配置于第二间隙空间54b的磁体称作第二永磁体49b。如图4、图5及图7所例示,第一永磁体49a相对于旋转轴朝左螺旋方向延伸地配置。此外,如图4所例示,第二永磁体49b相对于旋转轴朝右螺旋方向延伸地配置。
定子24具有定子铁芯60以及定子绕组62。定子铁芯60是形成为圆筒状的构件。定子铁芯60与转子20在径向外侧隔着规定的气隙地相对配置。定子绕组62是以其直线部被形成于定子铁芯60的切槽收容的方式,卷绕于定子铁芯60的极齿的线圈构件。定子绕组62与多相(例如三相)对应。
定子24构成磁路的一部分。定子24是通过转子20的旋转而施加有旋转磁场,从而产生电动势的构件。转子20构成磁路的一部分。转子20是通过电流流动而形成磁极的构件。
壳体26是收容定子24和转子20的壳体构件。壳体26将转子20支承成能绕旋转轴50旋转。此外,壳体26固定定子24。
电刷装置28具有集电环64以及电刷66。集电环64固定于旋转轴50的轴向一端。集电环64具有向转子20的励磁绕组48供给电流的功能。电刷66两个一对地设置。此外,电刷66被安装固定在壳体26的电刷保持件保持。电刷66被朝旋转轴50侧按压配置,使得径向内侧的前端在集电环64的表面上滑动。电刷66通过集电环64而使电流向励磁绕组48流动。
整流装置30与定子24的定子绕组62电连接。整流装置30是将由定子绕组62产生的交流整流为直流并输出的装置。电压调节器32通过对在励磁绕组48中流动的励磁电流进行控制,从而对旋转电机22的输出电压进行调节。电压调节器32具有将根据电负载、发电量而变化的输出电压维持成大致恒定的功能。带轮34将车辆发动机的旋转向旋转电机22的转子20传递。带轮34紧固固定于旋转轴50的轴向另一端。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旋转电机22中,直流电流从电源通过电刷装置28而向转子20的励磁绕组48供给。这样,在旋转电机22中,通过上述电流贯穿励磁绕组48,从而产生在轴套部40、盘部42及爪状磁极部44流通的磁通。上述磁通形成为例如按一方的磁极铁芯的轴套部40→盘部42→第一爪状磁极部44-1→定子铁芯60→第二爪状磁极部44-2→另一方的磁极铁芯的盘部42→轴套部40→一方的磁极铁芯的轴套部40的顺序流动的磁路。上述磁路产生转子20的反电动势。
上述磁通被引导至第一爪状磁极部44-1和第二爪状磁极部44-2。其结果是,第一爪状磁极部44-1被磁化成N极。此外,第二爪状磁极部44-2磁化成S极。在上述爪状磁极部44已经被磁化的状态下,从电源供给的直流电流例如被转换为三相交流而向定子绕组62供给。藉此,转子20相对于定子24旋转。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旋转电机22作为利用向定子绕组62的电力供给从而被驱动旋转的电动机而起作用。
通过带轮34将车辆发动机的旋转转矩向旋转轴50传递,从而使旋转电机22的转子20旋转。转子20的旋转会向定子24的定子绕组62施加旋转磁场,从而使交流的电动势产生于定子绕组62。产生于定子绕组62的交流电动势在穿过整流装置30而被整流成直流后,向电池供给。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旋转电机22作为利用定子绕组62产生的电动势从而使电池充电的发电机起作用。
接着,使用图5~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20包括筒状的外周铁芯部46,该外周铁芯部46将爪状磁极部44的外周侧即径向外侧覆盖。永磁体49配置于爪状磁极部44之间(间隙空间54)。此外,永磁体49通过磁体保持部70保持。如图6所例示,磁体保持部70一体地设置于外周铁芯部46。磁体保持部70由与外周铁芯部46的主体筒部72相同的软磁性材料构成。即,外周铁芯部46具有作为保持永磁体49的保持件的磁体保持部70。
磁体保持部70是与外周铁芯部46的主体筒部72一体成形的部位。磁体保持部70一体地设置于主体筒部72的内周面。磁体保持部70是从主体筒部72的内周面朝径向内侧(轴中心侧)突出并且形成为将永磁体49夹住的凸部。磁体保持部70与转子20具有的全部永磁体49对应而一对一地设置。磁体保持部70包括保持第一永磁体49a的第一磁体保持部70a以及保持第二永磁体49b的第二磁体保持部70b。
磁体保持部70相对于插入间隙空间54的、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永磁体49,配置于四处(周向两侧和轴向两侧)。磁体保持部70相对于一个永磁体49,具有形成为朝周向的壁的一对侧面保持部74以及形成为朝轴向的壁的一对轴端面保持部76。第一磁体保持部70a与第一永磁体49a对应地设置。具体而言,如图6所例示,第一磁体保持部70a具有一对侧面保持部74a-1、74a-2以及一对轴端面保持部76a-1、76a-2。此外,第二磁体保持部70b与第二永磁体49b对应地设置。具体而言,如图6所例示,第二磁体保持部70b具有一对侧面保持部74b-1、74b-2以及一对轴端面保持部76b-1、76b-2。
如图7和图8所例示,侧面保持部74a-1在主体筒部72的内周面,以与第一间隙空间54a和第一永磁体49a的形状匹配的方式倾斜(在图6中是朝左螺旋方向倾斜)地延伸。侧面保持部74a-1是与侧面58n相对的第一永磁体49a的保持部,上述侧面58n与第一爪状磁极部44-1在周向上相对、且磁极为N极。侧面保持部74a-2在主体筒部72的内周面,以与第一间隙空间54a和第一永磁体49a的形状匹配的方式倾斜(在图6中是朝左螺旋方向倾斜)地延伸。侧面保持部74a-2是与侧面58s相对的第一永磁体49a的保持部,上述侧面58s与第二爪状磁极部44-2在周向上相对、且磁极为S极。
保持第一永磁体49a的一对侧面保持部74a-1、74a-2与第一永磁体49a和第一间隙空间54a的形状匹配,彼此相同地沿左螺旋方向延伸。其延伸方向与第一间隙空间54a和第一永磁体49a的延伸方向一致。侧面保持部74a-1和侧面保持部74a-2在周向上仅隔着与第一永磁体49a的周向宽度对应的距离。一对侧面保持部74a-1、74a-2具有在第一永磁体49a的侧面58n和侧面58s之间,将该第一永磁体49a在周向上夹住并保持的功能。
同样地,侧面保持部74b-1在主体筒部72的内周面,以与第二间隙空间54b和第二永磁体49b的形状匹配的方式倾斜(在图6中是朝右螺旋方向倾斜)地延伸。侧面保持部74b-1是与侧面58n相对的第二永磁体49b的保持部,上述侧面58n与第一爪状磁极部44-1在周向上相对、且磁极为N极。侧面保持部74b-2在主体筒部72的内周面,以与第二间隙空间54b和第二永磁体49b的形状匹配的方式倾斜(在图6中是朝右螺旋方向倾斜)地延伸。侧面保持部74b-2是与侧面58s相对的第二永磁体49b的保持部,上述侧面58s与第二爪状磁极部44-2在周向上相对、且磁极为S极。
保持第二永磁体49b的一对侧面保持部74b-1、74b-2与第二永磁体49b和第二间隙空间54b的形状匹配,彼此相同地沿右螺旋方向延伸。其延伸方向与第二间隙空间54b和第二永磁体49b的延伸方向一致。侧面保持部74b-1和侧面保持部74b-2在周向上仅隔着与第二永磁体49b的周向宽度对应的距离。一对侧面保持部74b-1、74b-2具有在第二永磁体49b的侧面58n和侧面58s之间,将该第二永磁体49b在周向上夹住并保持的功能。
侧面保持部74a-1、74a-2形成于外周铁芯部46的主体筒部72的轴向一端(在图6中为下端)与轴向中央位置之间。此外,侧面保持部74b-1、74b-2形成于外周铁芯部46的主体筒部72的轴向另一端(在图6中为上端)与轴向中央位置之间。侧面保持部74a-1、74a-2在轴向上处于并占据的轴向范围与侧面保持部74b-1、74b-2在轴向上处于并占据的轴向范围不重叠。侧面保持部74a-1、74a-2、74b-1、74b-2各具有主体筒部72的轴向长度的大约1/2倍的轴向长度。
轴端面保持部76a-1沿周向延伸。轴端面保持部76a-1是与轴向端面78e相对的、第一永磁体49a的保持部,上述轴向端面78e位于第一爪状磁极部44-1的前端侧且位于第二爪状磁极部44-2的根部侧。轴端面保持部76a-2沿周向延伸。轴端面保持部76a-2是与轴向端面78w相对的、第一永磁体49a的保持部,上述轴向端面78w位于第一爪状磁极部44-1的根部侧且位于第二爪状磁极部44-2的前端侧。
轴端面保持部76a-1和轴端面保持部76a-2在轴向上仅隔着与第一永磁体49a的轴向宽度对应的距离。轴端面保持部76a-1和轴端面保持部76a-2配置成在周向上相差第一永磁体49a沿轴向倾斜延伸的量。轴端面保持部76a-1和轴端面保持部76a-2具有在第一永磁体49a的轴向端面78w和轴向端面78e之间,将该第一永磁体49a在轴向上夹住并保持的功能。
同样地,轴端面保持部76b-1沿周向延伸。轴端面保持部76b-1是与轴向端面78e相对的、第二永磁体49b的保持部,该轴向端面78e位于第一爪状磁极部44-1的前端侧且位于第二爪状磁极部44-2的根部侧。轴端面保持部76b-2沿周向延伸。轴端面保持部76b-2是与轴向端面78w相对的、第二永磁体49b的保持部,上述轴向端面78w位于第一爪状磁极部44-1的根部侧且位于第二爪状磁极部44-2的前端侧。
轴端面保持部76b-1和轴端面保持部76b-2在轴向上仅隔着与第二永磁体49b的轴向宽度对应的距离。轴端面保持部76b-1和轴端面保持部76b-2配置成在周向上相差第二永磁体49b沿轴向倾斜延伸的量。轴端面保持部76b-1和轴端面保持部76b-2具有在第二永磁体49b的轴向端面78w和轴向端面78e之间,将该第二永磁体49b在轴向上夹住并保持的功能。
如上所述,外周铁芯部46具有许多枚薄板构件56在轴向上层叠的结构。薄板构件56构成为外周铁芯部46的主体筒部72和侧面保持部74。即,主体筒部72和侧面保持部74由薄板构件56在轴向上层叠而形成。如图9所例示,薄板构件56各具有与主体筒部72对应的圆环部56a以及与侧面保持部74对应的凸部56b。另外,不需要所有的薄板构件56都具有凸部56b。配置于外周铁芯部46的轴向两端附近的薄板构件56也可以不具有凸部56b。圆环部56a形成为圆环状。凸部56b形成为从圆环部56a的内周面朝轴中心延伸。
在采用许多枚薄板构件56而形成沿轴向倾斜延伸的侧面保持部74的情况下,可以使每个薄板构件56的形状稍稍改变,使上述具有不同形状的薄板构件56在轴向上层叠。此外,也可以使具有相同形状的薄板构件56的位置在周向上稍许错开,使上述薄板构件56在轴向上层叠。
外周铁芯部46是在许多枚具有圆环部56a和凸部56b的薄板构件56在轴向上层叠的状态下,通过焊接、粘接等,将形成为侧面保持部74的薄板构件56的凸部56b彼此沿轴向接合而结合。藉此,一体化。上述接合、结合是通过对外周铁芯部46的侧面保持部74形成的内周面进行焊接等来实现的。
轴端面保持部76是使用构成外周铁芯部46的全部薄板构件56中的、一部分构件(例如一枚~三枚薄板构件56)而形成的。形成为上述轴端面保持部76的薄板构件56被冲压成与其它的薄板构件56(没有形成为轴端面保持部76的薄板构件56)的形状不同的形状。具体而言,如图9所例示,具有与轴端面保持部76对应的凸部56c。
与第一永磁体49a对应的轴端面保持部76a-1和与第二永磁体49b对应的轴端面保持部76b-1在彼此相同的轴向位置沿周向隔开地配置。在上述结构中,采用相同的薄板构件56来形成即可。此外,与第一永磁体49a对应的轴端面保持部76a-2和与第二永磁体49b对应的轴端面保持部76b-2在彼此相同的轴向位置沿周向隔开地配置。在上述结构中,采用相同的薄板构件56来形成即可。
如上所述,轴端面保持部76可以采用预先被冲压出具有凸部56c的薄板构件56来形成。或者,轴端面保持部76也可以在先采用没有凸部56c的薄板构件56而形成外周铁芯部46后,在形成的外周铁芯部46中,通过按压装置从外周侧对应形成为轴端面保持部76的部位进行按压等,从而来形成。
外周铁芯部46的侧面保持部74和轴端面保持部76分别具有能保持永磁体49的径向高度即可。薄板构件56的凸部56b、56c分别形成为能保持永磁体49的径向长度即可。例如,上述径向高度或者径向长度设定为永磁体49的侧面58n、58s、轴向端面78w、78w的轴向宽度的大约1/2倍的值。
如图6所例示,将沿轴向分割成两部分的圆筒状的分割铁芯部46-1、46-2在外周铁芯部46的轴向中央位置结合,从而形成为外周铁芯部46。上述分割铁芯部46-1、46-2彼此的结合例如可以采用粘接剂来进行。或者,可以通过焊接来进行。第一分割铁芯部46-1具有第一磁体保持部70a的一对侧面保持部74a-1、74a-2和轴端面保持部76a-1以及第二磁体保持部70b的轴端面保持部76b-1。此外,第二分割铁芯部46-2具有第一磁体保持部70a的轴端面保持部76a-2以及第二磁体保持部70b的一对侧面保持部74b-1、74b-2和轴端面保持部76b-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的结构中,配置于爪状磁极部44之间的永磁体49通过一体地设置于外周铁芯部46的磁体保持部70来保持。具体而言,永磁体49的侧面58n、58s与外周铁芯部46的一对侧面保持部74a-1、74a-2接触而在周向上被夹住。并且永磁体49的轴向端面78w、78e与外周铁芯部46的一对轴端面保持部76a-1、76a-2接触而在轴向上被夹住。藉此,永磁体49被保持。
与外周铁芯部46的主体筒部72相同,上述磁体保持部70由软磁性材料构成。在上述情况下,保持永磁体49的磁体保持部70作为铁芯而配置。具体而言,磁体保持部70沿永磁体49的侧面58n、58s及轴向端面78w、78e配置。在上述转子20的结构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永磁体49的磁体保持部70不是由奥氏体类、SUS等非磁性体而构成。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能使形成于每个永磁体49的磁路的磁阻减小。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能使磁通按照永磁体49→第一爪状磁极部44-1→定子铁芯60→第二爪状磁极部44-2→永磁体49的顺序流动的磁路的磁阻减小。
磁体保持部70具有一对侧面保持部74a-1、74a-2以及一对轴端面保持部76a-1、76a-2。此外,磁体保持部70与永磁体49紧密接触而通过面来对上述永磁体49进行保持。一对侧面保持部74a-1、74a-2及一对轴端面保持部76a-1、76a相对于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永磁体49,配置于四处。在上述转子20的结构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永磁体49与爪状磁极部44之间没有形成大的空隙。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能使穿过上述永磁体49的磁路的磁阻减小。
磁体保持部70是通过将冲压成期望形状的薄板构件56在轴向上层叠而构成的。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不是通过经过弯曲、轧制等的材料而形成为磁体保持部70。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能防止磁特性变差,能提高磁力。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通过磁体保持部70,能将永磁体49保持于爪状磁极部44之间。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的上述磁体保持部70由磁性体构成,从而能提高穿过永磁体49的磁路的磁导。
假设,在外周铁芯部46的外周面侧进行焊接等结合的情况下,通过外周铁芯部46的薄壁部,将薄板构件56彼此结合。在上述情况下,在与定子24的内周面相对的转子20的外周面侧,在磁通的流动中容易产生由趋肤效应导致的干扰。因此,磁特性变差。此外,焊接位置的强度一般会降低。藉此,施加有随着旋转电机22的旋转而产生的爪状磁极部44、永磁体49的离心力等所导致的应力的、外周铁芯部46的主体筒部72侧的强度可能会降低。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中,外周铁芯部46是在许多枚薄板构件56在轴向上层叠的状态下,通过焊接、粘接等,将形成为在上述各薄板构件56的内周面形成的侧面保持部74的薄板构件56的凸部56b彼此沿轴向接合而结合。藉此,一体化。在上述情况下,通过外周铁芯部46的厚壁部,将薄板构件56结合。
因此,与薄板构件56彼此没有进行接合的结构相比,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的强度提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薄板构件56彼此结合的情况下,在外周铁芯部46的主体筒部72侧(外周面侧),不进行焊接等结合。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能抑制其主体筒部72侧的强度降低。此外,不易在磁通的流动中发生由趋肤效应导致的干扰。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能确保良好的磁特性。外周铁芯部46的厚壁部即磁体保持部70的侧面保持部74和轴端面保持部76存在于随着转子20的旋转而产生的爪状磁极部44、永磁体49的离心力所导致的应力集中的部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磁体保持部70能提高转子20的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中,保持永磁体49的磁体保持部70具有侧面保持部74以及轴端面保持部76。侧面保持部74沿上述永磁体49的侧面58n、58s配置。轴端面保持部76沿上述永磁体49的轴向端面78w、78e配置。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通过磁体保持部70的侧面保持部74,能提供防止永磁体49在周向脱落的防脱落功能。此外,通过轴端面保持部76,能提供防止永磁体49在轴向脱落的防脱落功能。
尤其是,永磁体49的轴向端部是磁通很难流通的、磁导低的部位。因此,存在除了励磁永磁体49以外,所需的励磁电流变多的可能性。与此相对,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的铁芯即轴端面保持部76沿永磁体49的轴向端面78w、78e配置。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利用轴端面保持部76的存在,从而能提高穿过永磁体49的磁路的磁导。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能降低励磁永磁体49时的励磁电流并且能确保该励磁。
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中,外周铁芯部46由沿轴向分割成两部分的圆筒状的分割铁芯部46-1、46-2构成。此外,第一分割铁芯部46-1具有第一磁体保持部70a的一对侧面保持部74a-1、74a-2和轴端面保持部76a-1以及第二磁体保持部70b的轴端面保持部76b-1。此外,第二分割铁芯部46-2具有第一磁体保持部70a的轴端面保持部76a-2以及第二磁体保持部70b的一对侧面保持部74b-1、74b-2和轴端面保持部76b-2。
形成于第一分割铁芯部46-1的侧面保持部74a-1、74a-2沿左螺旋方向延伸。此外,形成于第二分割铁芯部46-2的侧面保持部74b-1、74b-2沿右螺旋方向延伸。将外周铁芯部46向爪状磁极部44的外周组装时,从相对于爪状磁极部44的轴向一方侧(在图6中为下侧),使第一分割铁芯部46-1一边朝左螺旋方向旋转一边插入。此外,从相对于爪状磁极部44的轴向另一方侧(在图6中为上侧),使第二分割铁芯部46-2一边朝右螺旋方向旋转一边插入。此外,在上述插入结束后,通过粘接、焊接等,将第一分割铁芯部46-1和第二分割铁芯部46-2在外周铁芯部46的轴向中央位置结合。
将外周铁芯部46向爪状磁极部44的外周插入时,第一分割铁芯部46-1和第二分割铁芯部46-2这两方仅从相对于爪状磁极部44的轴向一方侧和轴向另一方侧的任意一侧插入即可。例如,首先,将应相对于爪状磁极部44配置于轴向一方侧(在图6中为下侧)的第一分割铁芯部46-1从相对于爪状磁极部44的轴向另一方侧(在图6中为上侧),一边朝左螺旋方向旋转一边插入。在上述插入结束后,将应相对于爪状磁极部44配置于轴向另一方侧(在图6中为上侧)的第二分割铁芯部46-2一边朝右螺旋方向旋转一边插入。
在上述转子20的结构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割铁芯部46-1和第二分割铁芯部46-2分别相对于爪状磁极部44插入配置,在外周铁芯部46的轴向中央位置相互结合。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已经结合后,即使爪状磁极部44欲相对于由上述第一分割铁芯部46-1和第二分割铁芯部46-2构成的外周铁芯部46朝周向任意方向旋转,也能阻止其相对旋转。即,即使爪状磁极部44欲朝允许与第一分割铁芯部46-1的相对旋转的方向相对于外周铁芯部46旋转,其旋转也会被第二分割铁芯部46-2阻止。此外,即使爪状磁极部44欲朝允许与第二分割铁芯部46-2的相对旋转的方向相对于外周铁芯部46旋转,其旋转也会被第一分割铁芯部46-1阻止。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能提供在外周铁芯部46已经配置并组装于爪状磁极部44的外周侧后,防止爪状磁极部44相对于外周铁芯部46旋转的止转功能。
由爪状磁极部44、永磁体49的离心力导致的应力集中于爪状磁极部44的轴向前端。因此,作用于轴向中央位置的应力相对较小。因此,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在外周铁芯部46的第一分割铁芯部46-1和第二分割铁芯部46-2在轴向中央位置通过粘接、焊接等结合的结构中,能抑制转子20的强度降低。
在励磁绕组48、定子绕组62通过涂布漆和硬化而被固接,从而其形状被固定的情况下,可以如下这样。涂布漆的装置执行以下工序:使用漆将绕组48、62固接的固接工序;以及使用漆将所述第一分割铁芯部46-1和第二分割铁芯部46-2结合的结合工序。此外,固接工序和结合工序可以在大致相同的时刻执行。根据上述结构,能简化制造转子20的装置以及能简化制造转子20的工序。
以上,根据上述说明可知,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包括多个爪状磁极部44、44-1、44-2、永磁体49、49a、49b及筒状的外周铁芯部46。爪状磁极部44、44-1、44-2与定子24在径向上相对并且彼此在周向上隔开间隙空间54、54a、54b地配置,通过向励磁绕组48通电,从而被磁化成在周向上交替不同的极性。永磁体49、49a、49b以同爪状磁极部44、44-1、44-2在周向上相对的各侧面58n、58s各自的极性与上述爪状磁极部44、44-1、44-2的极性一致的方式配置于对应的间隙空间54、54a、54b。外周铁芯部46覆盖爪状磁极部44、44-1、44-2的外周侧。外周铁芯部46具有筒状的主体筒部72以及保持永磁体49、49a、49b的磁体保持部70、70a、70b。
根据上述结构,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通过外周铁芯部46的磁体保持部70,能将永磁体49保持于爪状磁极部44之间。此外,磁体保持部70沿作为铁芯的永磁体49的面配置,并与上述永磁体49紧密接触。因此,与磁体保持部70由非磁性体构成的结构、永磁体49和爪状磁极部44之间形成有较大的空隙的结构相比,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能使穿过永磁体49的磁路的磁阻减小。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能通过磁体保持部70将永磁体49保持于爪状磁极部44之间,并且能提高穿过上述永磁体49的磁路的磁导。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中,磁体保持部70从外周铁芯部46的主体筒部72的内周面朝径向内侧突出并且形成为将永磁体49夹住。根据上述结构,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通过从外周铁芯部46的主体筒部72的内周面朝径向内侧突出的磁体保持部70,从而能将永磁体49夹住并保持于爪状磁极部44之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中,外周铁芯部46具有软磁性的薄板构件56在轴向层叠的结构。此外,外周铁芯部46的薄板构件56彼此通过磁体保持部70沿轴向结合并一体化。根据上述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中,薄板构件56彼此的焊接等结合不在外周铁芯部46的外周面侧进行。藉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中,不易由趋肤效应导致在磁通的流动中产生干扰,能确保良好的磁特性。此外,外周铁芯部46的厚壁部即磁体保持部70存在于由随着旋转电机22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导致应力集中的部位。藉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增强转子20的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中,磁体保持部70具有与永磁体49的侧面58n、58s相对且沿轴向延伸的侧面保持部74。根据上述结构,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能通过侧面保持部74在周向上对永磁体49进行保持。
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中,爪状磁极部44具有第一爪状磁极部44-1和第二爪状磁极部44-2。第一爪状磁极部44-1和第二爪状磁极部44-2形成为,从轴向根部侧到轴向前端侧,周向宽度发生变化。此外,第一爪状磁极部44-1和第二爪状磁极部44-2以轴向根部侧的位置和轴向前端侧的位置形成为轴向相反侧的方式,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并且被磁化成互不相同的极性。间隙空间54具有第一间隙空间54a和第二间隙空间54b。第一间隙空间54a和第二间隙空间54b从轴向一方侧到轴向另一方侧,相对于旋转轴倾斜成规定角度。此外,第一间隙空间54a和第二间隙空间54b设置成相对于旋转轴倾斜的倾斜方向互不相同。外周铁芯部46具有将在轴向上分割成两部分的圆筒状的第一分割铁芯部46-1和第二分割铁芯部46-2在轴向中央位置结合的结构。第一分割铁芯部46-1具有对配置于第一间隙空间54a的第一永磁体49a进行保持的侧面保持部74a-1、74a-2。第二分割铁芯部46-2具有对配置于第二间隙空间54b的第二永磁体49b进行保持的侧面保持部74b-1、74b-2。
根据上述结构,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使配置于相对于旋转轴倾斜的倾斜方向不同的第一间隙空间54a和第二间隙空间54b的永磁体49a、49b分别由在轴向上分割成两个分体的分割铁芯部46-1、46-2的侧面保持部74a-1、74a-2、74b-1、74b-2保持。
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中,在第一分割铁芯部46-1相对于爪状磁极部44,朝与第一间隙空间54a的倾斜方向对应的左螺旋方向旋转并插入的状态下,侧面保持部74a-1、74a-2形成为对第一永磁体49a进行保持。在第二分割铁芯部46-2相对于爪状磁极部44,朝与第二间隙空间54b的倾斜方向对应的右螺旋方向旋转并插入的状态下,侧面保持部74b-1、74b-2形成为对第二永磁体49b进行保持。
根据上述结构,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使在轴向上分割成两部分的第一分割铁芯部46-1和第二分割铁芯部46-2分别相对于爪状磁极部44,朝与间隙空间54的倾斜方向对应的螺旋方向(具体而言,是相互相反的螺旋方向)旋转并插入,能使分割成两部分的铁芯部46-1、46-2在轴向中央位置结合。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在分割成两部分的铁芯部结合后,能提供防止爪状磁极部44相对于由第一分割铁芯部46-1和第二分割铁芯部46-2构成的外周铁芯部46在周向上旋转的止转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中,磁体保持部70具有与永磁体49的轴向端面78w、78e相对且沿周向延伸的轴端面保持部76。根据上述结构,本实施方式的转子20能通过轴端面保持部76在轴向上对永磁体49进行保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周铁芯部46具有许多枚电磁钢板等软磁性的薄板构件56在轴向层叠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外周铁芯部46例如也可以是由软磁性的一根线状构件100(参照图10)或者由一根带状构件102(参照图11)绕轴卷绕成螺旋状,从而在轴向层叠的结构。即,外周铁芯部46可以由在轴向层叠成螺旋状的软磁性的线状构件100或者带状构件102构成。在上述情况下,线状构件100或者带状构件102在爪状磁极部44的外周侧,绕轴卷绕成螺旋状,并且在轴向上没有间隙地或者仅隔开稍许间隙地并列配置。
在上述变形例中,一根线状构件100或者一根带状构件102如下所述形成即可。具体而言,一根线状构件100或者一根带状构件102将相当于磁体保持部70的部位设置于对应位置,相当于磁体保持部70的部位形成为螺旋卷绕时沿轴向倾斜地排列即可。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通过将磁体保持部70中的、线状构件100的层叠部彼此或者带状构件102的层叠部彼此沿轴向结合,从而将外周铁芯部46一体化。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在将线状构件100或者带状构件102卷绕于爪状磁极部44的外周侧的制造工序中,将上述线状构件100或者带状构件102的张力保持在恒定。因此,能同时保证转子20的品质和生产性。另外,从强度、磁性能的角度看,较为理想的是,构成为外周铁芯部46的线状构件100或者带状构件102是截面为矩形的方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圆线或者角部弯曲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周铁芯部46具有薄板构件56在轴向层叠的结构。此外,外周铁芯部46整体形成为圆筒状,在内周面侧具有磁体保持部70。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外周铁芯部46也可以由轴向的结构部位为一体的圆筒构件构成,在其内周侧面具有磁体保持部7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如下所述。具体而言,外周铁芯部46具有许多枚的薄板构件56在轴向层叠的结构。薄板构件56各具有与磁体保持部70的侧面保持部74对应的凸部56b、与轴端面保持部76对应的凸部56c。磁体保持部70一体地设置于外周铁芯部46的主体筒部72的内周面,磁体保持部70和主体筒部72由一个零件构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作为上述结构的变形例,如图12和图13所例示,例如,外周铁芯部46的薄板构件56可以不具有凸部56b、56c,保持永磁体49的磁体保持部110和主体筒部72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具体而言,主体筒部72具有许多枚的薄板构件56在轴向层叠的结构。磁体保持部110可以不由许多枚薄板构件56构成。磁体保持部110可以由沿轴向延伸并且与主体筒部72分体形成的零件(例如,截面形成为U字状的零件)构成。即,磁体保持部110(尤其是侧面保持部74)相对于转子20的旋转轴倾斜地延伸,整体构成为一体即可。另外,在上述结构中,轴端面保持部76也可以构成为与侧面保持部74一体。上述磁体保持部110通过焊接、粘接等与薄板构件56在轴向上层叠的主体筒部72的内周面接合。
磁体保持部110具有:一对侧面保持部112,上述侧面保持部112与上述磁体保持部70的侧面保持部74对应;一对轴端面保持部(未图示),上述轴端面保持部与上述磁体保持部70的轴端面保持部76对应;以及平板状的基部114,上述基部114与主体筒部72的内周面接触并接合。一对侧面保持部112以基部114为中心,在周向上相对。此外,一对轴端面保持部以基部114为中心,在轴向上相对。
磁体保持部110和主体筒部72可以由不相同的材料形成。此外,也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形成。在磁体保持部110和主体筒部72由相同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通过互不相同的工序来制作,从而形成为具有互不相同的组织。
假设,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薄板构件56具有与磁体保持部70的至少侧面保持部74对应的凸部56b,在磁体保持部70和主体筒部72由一个零件构成的情况下,能简化制造设置有磁体保持部70的外周铁芯部46时的工序。但是,为了在薄板构件56的内周侧形成凸部56b,需要对圆环构件进行冲压以形成凸部56b。因此,在冲压后,凸部56b之间的各部位(图14中的斜线部分)成为不需要的部位。因此,导致形成外周铁芯部46时的成品率下降。
与此相对,在所述变形例中,如上所述,外周铁芯部46的磁体保持部110和主体筒部72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因此,在薄板构件56的内周侧,不需要形成与磁体保持部110对应的凸部56b。因此,不需要对作为薄板构件56的原材料的圆环构件进行冲压以形成凸部56b。藉此,在本变形例中,能减少构成外周铁芯部46时的废材,能提高形成外周铁芯部46时的成品率。此外,在本变形例中,能任意改变磁体保持部110的材料和主体筒部72的材料。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磁体保持部70形成为从外周铁芯部46的主体筒部72的内周面朝径向内侧突出,永磁体49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如图15所例示,磁体保持部70也可以形成为截面为锥面状,以使永磁体49与外周铁芯部46的主体筒部72之间的空间隔开供永磁体49保持的内置空间120和相对于上述内置空间45形成于径向外侧的规定空间122。爪状磁极部44具有配置成埋入规定空间122的锥面部124。
磁体保持部70的一对侧面保持部74a-1、74a-2形成为,与外周铁芯部46的主体筒部72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L比其径向内侧前端之间的距离(开口距离)小,且比永磁体49的周向宽度W小即可。此外,爪状磁极部44的锥面部124分别设置于爪状磁极部44的径向外侧端的周向两端即可。此外,周向宽度W形成为越靠径向外侧越大即可。
在上述变形例中,永磁体49(尤其是上述径向外侧的角部)与在径向外侧存在有爪状磁极部44的锥面部124的侧面保持部74的内置空间120侧的内壁面抵接而被支承。因此,在本变形例中,即使随着旋转电机22的旋转而由永磁体49的离心力产生应力,上述应力不仅向外周铁芯部46施加,也向爪状磁极部44的锥面部124施加。
因此,在上述变形例中,使由永磁体49的离心力产生的应力分散于外周铁芯部46和爪状磁极部44。藉此,在本变形例中,能增强转子20的强度。或者,在本变形例中,能将外周铁芯部46的主体筒部72的径向宽度在能确保规定强度的范围内缩小。外周铁芯部46的主体筒部72的径向宽度缩小,则形成外周铁芯部46时的材料投入量减小。此外,能减少从上述外周铁芯部46泄漏的磁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置于爪状磁极部44之间的各间隙空间54的永磁体49成为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单一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如图16和图17所例示,各间隙空间54的永磁体49可以在位于与穿过爪状磁极部44的周向中心的d轴相差90°电角度位置的q轴上,在周向上分割成两部分以上。也就是说,永磁体49可以由多个分割磁体130构成。
在上述变形例中,外周铁芯部46的磁体保持部70对由多个分割磁体130构成的永磁体49进行保持,且形成为从径向内侧将爪状磁极部44围住。此外,形成为具有供穿过q轴的q轴磁路形成的铁芯部。因此,适于产生磁阻转矩。即,上述磁体保持部70可以构成为具有侧面保持部74、间隔部132及环状部134。侧面保持部74与永磁体49的同爪状磁极部44相对的侧面58n、58s接触。间隔部132在周向上分割的分割磁体130之间,沿径向延伸以贯通永磁体49。环状部134沿周向延伸以将间隔部132的径向内侧端彼此连结。间隔部132和环状部134形成为将爪状磁极部44围住,是供穿过q轴的q轴磁路形成的铁芯部。
如图18所例示,磁体保持部70一体地设置于外周铁芯部46。永磁体49由在q轴上沿周向分割成两部分的分割磁体130构成。磁体保持部70的间隔部132沿径向延伸以穿过分割成两部分的分割磁体130之间。也可以是上述结构。
如图19所例示,磁体保持部70与外周铁芯部46的主体筒部72分体地构成。永磁体49由在q轴上沿周向分割成两部分的分割磁体130构成。磁体保持部70的间隔部132沿径向延伸以穿过分割成两部分的分割磁体130之间。也可以是上述结构。
如图20所例示,磁体保持部70与外周铁芯部46的主体筒部72分体地构成。永磁体49由在q轴上沿周向分割成三部分的分割磁体130构成。磁体保持部70的间隔部132与分割成三部分的分割磁体130对应,在周向上并列设置两个。此外,间隔部132沿径向延伸以穿过各两个分割磁体130之间。也可以是上述结构。
在上述变形例中,分割磁体130配置并夹持于侧面保持部74与间隔部132之间或者间隔部132之间。藉此,在本变形例中,能将永磁体49保持于爪状磁极部44之间。此外,使用磁体保持部70(尤其是,间隔部132和环状部134),能使与d轴磁路磁力切断的q轴磁路形成于q轴上,因此,在本变形例中,能产生磁阻转矩以提高转矩。
此外,在上述变形例中,还如图17所例示,能使磁体保持部70的环状部134以形成空间140的方式形成为双层结构。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在配置于爪状磁极部44的径向内侧的环状部134之间的空间140中,配置永磁体142。上述永磁体142和爪状磁极部44一起由磁体保持部70保持。上述永磁体142的永磁体的配置方向偏向转子20的径向侧。因此,与分割磁体130相比,永磁体142更有效地向外放出磁力。在分割磁体130中,其磁通的朝向是朝向爪状磁极部44的d轴中心方向。此外,磁通分流为朝向隔着磁阻高的磁体而存在的环状部134的磁路以及朝磁阻比上述磁阻更低的定子铁芯60侧的磁路。藉此,在定子铁芯60有磁通穿过,并且永磁体142的磁通朝向已经朝向定子铁芯60侧。因此,通过比分割磁体130更少量的磁体量,能起到与上述分割磁体130相同的作用。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符号说明
20···旋转电机用转子、
22···旋转电机、
24···定子、
40···轴套部、
42···盘部、
44···爪状磁极部、
44-1···第一爪状磁极部、
44-2···第二爪状磁极部、
46···外周铁芯部、
46-1···第一分割铁芯部、
46-2···第二分割铁芯部、
48···励磁绕组、
49···永磁体、
49a···第一永磁体、
49b···第二永磁体、
50···旋转轴、
54···间隙空间、
54a···第一间隙空间、
54b···第二间隙空间、
56···薄板构件、
58n···侧面(N极侧)、
58s···侧面(S极侧)、
70、110···磁体保持部、
70a···第一磁体保持部、
70b···第二磁体保持部、
72···主体筒部、
74a-1、74a-2、74b-1、74b-2、112···侧面保持部、
76a-1、76a-2、76b-1、76b-2···轴端面保持部、
78w、78e···轴向端面、
100···线状构件、
102···带状构件、
120···内置空间、
122···规定空间、
124···锥面部、
130···分割磁体。

Claims (10)

1.一种旋转电机用转子(20),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磁极部(44、44-1、44-2),所述多个磁极部(44、44-1、44-2)与定子(24)在径向上相对并且彼此在周向上隔开间隙空间(54、54a、54b)地配置,通过向励磁绕组(48)通电,从而被磁化成在周向上交替不同极性;
永磁体(49、49a、49b),所述永磁体(49、49a、49b)以与所述磁极部在周向上相对的侧面(58n、58s)各自的极性和所述磁极部的极性一致的方式配置于各所述间隙空间;以及
筒状的外周铁芯部(46),所述外周铁芯部(46)覆盖所述磁极部的外周侧,
所述外周铁芯部(46)具有第一分割铁芯部(46-1)和第二分割铁芯部(46-2),所述第一分割铁芯部(46-1)和第二分割铁芯部(46-2)在轴向上分割成两部分且彼此结合,
所述第一分割铁芯部(46-1)具有:筒状的第一主体筒部(72);以及第一磁体保持部(70、70a),所述第一磁体保持部(70、70a)形成为从所述第一主体筒部的内周面朝径向内侧突出,以夹持所述永磁体,从而对所述永磁体进行保持,
所述第二分割铁芯部(46-2)具有:筒状的第二主体筒部(72);以及第二磁体保持部(70、70b),所述第二磁体保持部(70、70b)形成为从所述第二主体筒部的内周面朝径向内侧突出,以夹持所述永磁体,从而对所述永磁体进行保持,
所述磁极部具有第一磁极部(44-1)和第二磁极部(44-2),所述第一磁极部(44-1)和第二磁极部(44-2)形成为周向宽度从轴向根部侧到轴向前端侧发生变化,并且以轴向根部侧的位置和轴向前端侧的位置处于轴向相反侧的方式,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并且被磁化成互不相同的极性,
所述间隙空间具有第一间隙空间(54a)和第二间隙空间(54b),所述第一间隙空间(54a)和第二间隙空间(54b)从轴向一方侧到轴向另一方侧,相对于旋转轴倾斜成规定角度,并且设置成相对于所述旋转轴倾斜的倾斜方向互不相同,
磁体保持部包括第一磁体保持部和第二磁体保持部,
所述第一磁体保持部具有:
第一侧面保持部(74、74a-1),所述第一侧面保持部(74、74a-1)在周向的一方与配置于所述第一间隙空间的所述永磁体即第一永磁体(49a)的所述侧面(58n)相对且沿轴向延伸;
第二侧面保持部(74、74a-2),所述第二侧面保持部(74、74a-2)在周向的另一方与所述第一永磁体的所述侧面(58s)相对且沿轴向延伸;
第一轴端面保持部(76、76a-1),所述第一轴端面保持部(76、76a-1)在轴向的一方与所述第一永磁体的轴向端面(78e)相对且沿周向延伸;以及
第二轴端面保持部(76、76b-1),所述第二轴端面保持部(76、76b-1)在轴向的一方与配置于所述第二间隙的所述永磁体即第二永磁体(49b)的轴向端面(78e)相对且沿周向延伸,
所述第二磁体保持部具有:
第三侧面保持部(74、74b-1),所述第三侧面保持部(74、74b-1)在周向的一方与所述第二永磁体的所述侧面(58n)相对且沿轴向延伸;
第四侧面保持部(74、74b-2),所述第四侧面保持部(74、74b-2)在周向的另一方与所述第二永磁体的所述侧面(58s)相对且沿轴向延伸;
第三轴端面保持部(76、76b-2),所述第三轴端面保持部(76、76b-2)在轴向的另一方与所述第二永磁体的轴向端面(78w)相对且沿周向延伸;以及
第四轴端面保持部(76、76a-2),所述第四轴端面保持部(76、76a-2)在轴向的另一方与所述第一永磁体的轴向端面(78w)相对且沿周向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用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铁芯部具有软磁性的薄板构件(56)在轴向上层叠的结构或者软磁性的线状构件、带状构件在轴向上层叠成螺旋状的结构,所述薄板构件彼此或者所述线状构件、所述带状构件的层叠部彼此通过所述磁体保持部沿轴向结合并一体化。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用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筒部和所述磁体保持部由不同的零件构成。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用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割铁芯部形成为,在相对于所述磁极部,从轴向一方侧朝与所述第一间隙空间的倾斜方向对应的螺旋方向旋转并插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侧面保持部、所述第二侧面保持部及所述第一轴端面保持部与所述第一永磁体相对,且所述第二轴端面保持部与所述第二永磁体相对,
所述第二分割铁芯部形成为,在相对于所述磁极部,从轴向另一方侧朝与所述第二间隙空间的倾斜方向对应的螺旋方向旋转并插入的状态下,所述第三侧面保持部、所述第四侧面保持部及所述第三轴端面保持部与所述第二永磁体相对,且所述第四轴端面保持部与所述第一永磁体相对。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用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体保持部以使所述永磁体与所述主体筒部之间的空间隔开保持所述永磁体的内置空间(120)和相对于所述内置空间形成于径向外侧的规定空间的方式,形成为截面为锥面状,
所述磁极部具有配置成埋入所述规定空间的锥面部(124)。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电机用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体保持部以使所述永磁体与所述主体筒部之间的空间隔开保持所述永磁体的内置空间(120)和相对于所述内置空间形成于径向外侧的规定空间的方式,形成为截面为锥面状,
所述磁极部具有配置成埋入所述规定空间的锥面部(124)。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用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永磁体在位于与穿过所述磁极部的周向中心的d轴相差90°电角度的位置的q轴上,在周向上分割成两部分以上,
所述磁体保持部对所述永磁体进行保持且将所述磁极部围住,并且形成为具有铁芯部,所述铁芯部供穿过所述q轴的q轴磁路形成。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电机用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永磁体在位于与穿过所述磁极部的周向中心的d轴相差90°电角度的位置的q轴上,在周向上分割成两部分以上,
所述磁体保持部对所述永磁体进行保持且将所述磁极部围住,并且形成为具有铁芯部,所述铁芯部供穿过所述q轴的q轴磁路形成。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电机用转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永磁体在位于与穿过所述磁极部的周向中心的d轴相差90°电角度的位置的q轴上,在周向上分割成两部分以上,
所述磁体保持部对所述永磁体进行保持且将所述磁极部围住,并且形成为具有铁芯部,所述铁芯部供穿过所述q轴的q轴磁路形成。
10.一种旋转电机用转子(20),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磁极部(44、44-1、44-2),所述多个磁极部(44、44-1、44-2)与定子(24)在径向上相对并且彼此在周向上隔开间隙空间(54、54a、54b)地配置,通过向励磁绕组(48)通电,从而被磁化成在周向上交替不同极性;
永磁体(49、49a、49b),所述永磁体(49、49a、49b)以与所述磁极部在周向上相对的侧面(58n、58s)各自的极性和所述磁极部的极性一致的方式配置于各所述间隙空间;以及
筒状的外周铁芯部(46),所述外周铁芯部(46)覆盖所述磁极部的外周侧,
所述外周铁芯部(46)具有筒状的主体筒部(72)以及保持所述永磁体的磁体保持部(70、70a、70b),
所述永磁体在位于与穿过所述磁极部的周向中心的d轴相差90°电角度的位置的q轴上,在周向上分割成两部分以上,
所述磁体保持部对所述永磁体进行保持且将所述磁极部围住,并且形成为具有铁芯部,所述铁芯部供穿过所述q轴的q轴磁路形成。
CN201780041625.4A 2016-07-04 2017-06-29 旋转电机用转子 Active CN1094173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2791 2016-07-04
JP2016132791A JP6641601B2 (ja) 2016-07-04 2016-07-04 回転電機用回転子
PCT/JP2017/023854 WO2018008502A1 (ja) 2016-07-04 2017-06-29 回転電機用回転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7319A CN109417319A (zh) 2019-03-01
CN109417319B true CN109417319B (zh) 2021-01-01

Family

ID=60912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1625.4A Active CN109417319B (zh) 2016-07-04 2017-06-29 旋转电机用转子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173334A1 (zh)
JP (1) JP6641601B2 (zh)
CN (1) CN109417319B (zh)
DE (1) DE112017003375T5 (zh)
WO (1) WO20180085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17217B2 (ja) * 2019-10-28 2023-02-02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永久磁石同期回転電機用回転子、および永久磁石同期回転電機用回転子のバランス調整方法
KR20220040265A (ko) * 2020-09-23 2022-03-30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모터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03083A (en) * 1996-12-04 1999-05-11 Denso Corporatio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lundell type pole core
US6104118A (en) * 1998-03-05 2000-08-15 Hitachi, Ltd. Alternating current generator for use in vehicle
CN103904798A (zh) * 2012-12-25 2014-07-02 株式会社电装 用于汽车交流发电机的转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98556A (ja) * 1995-10-03 1997-04-08 Hitachi Ltd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DE19711750A1 (de) * 1997-03-21 1998-10-08 Daimler Benz Ag Klauenpolmaschine
JP3663958B2 (ja) * 1998-03-05 2005-06-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JPH11318065A (ja) * 1999-03-10 1999-11-16 Denso Corp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JP2003052157A (ja) * 2000-11-06 2003-02-21 Denso Corp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20758B2 (ja) * 2002-11-13 2007-12-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回転電機
JP4410159B2 (ja) * 2005-06-24 2010-02-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交流回転電機
JP4706397B2 (ja) * 2005-08-30 2011-06-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35980B2 (ja) * 2006-08-23 2011-07-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148057A (ja) * 2007-12-13 2009-07-02 Denso Corp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JP2010016958A (ja) 2008-07-02 2010-01-21 Hitachi Ltd 回転電機
JP4605275B2 (ja) * 2008-08-29 2011-01-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JP5641446B2 (ja) * 2012-08-08 2014-12-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JP6275338B2 (ja) * 2016-01-20 2018-0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03083A (en) * 1996-12-04 1999-05-11 Denso Corporatio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lundell type pole core
US6104118A (en) * 1998-03-05 2000-08-15 Hitachi, Ltd. Alternating current generator for use in vehicle
CN103904798A (zh) * 2012-12-25 2014-07-02 株式会社电装 用于汽车交流发电机的转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73334A1 (en) 2019-06-06
JP6641601B2 (ja) 2020-02-05
DE112017003375T5 (de) 2019-03-14
WO2018008502A1 (ja) 2018-01-11
JP2018007449A (ja) 2018-01-11
CN109417319A (zh) 2019-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90734B2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US6157111A (en) Rotor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
US10797543B2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US20050258699A1 (en) Permanent magnet machine and method with reluctance poles for high strength undiffused brushless operation
US20200295610A1 (en) Rotor for an Axial Flux Motor, a Radial Flux Motor, and a Transversal Flux Motor
US7009324B2 (en) Rotor of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CN109417319B (zh) 旋转电机用转子
WO2018052033A1 (ja) 回転電機
JPH11318064A (ja)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US10848041B2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US6211596B1 (en) Claw-pole machine
US20190319521A1 (en) Rotor and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including rotor
US10523070B2 (en) Ro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2006158147A (ja)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US20170353074A1 (en) Rotor for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JP2009124862A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れに適用される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CN109716619B (zh) 旋转电机
JP6634960B2 (ja)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
JP7213910B2 (ja) 回転電機
JP7141249B2 (ja) 回転電機
JP6737238B2 (ja) 回転電機
JP2007330038A (ja) 交流回転電機
JP2017184466A (ja) 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