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11514B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11514B
CN109311514B CN201780038520.3A CN201780038520A CN109311514B CN 109311514 B CN109311514 B CN 109311514B CN 201780038520 A CN201780038520 A CN 201780038520A CN 109311514 B CN109311514 B CN 1093115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rtical frame
frame portion
vehicle
vehicle body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852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11514A (zh
Inventor
松冈圣彦
镰田知仁
仲西勇
芳贺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311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15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115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15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4Radiator 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021/343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deformable body panel, bodywork or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同时具有容易变形性和保形性,而能够尽早地检测车辆的碰撞,并且能够抑制小面积重叠碰撞时动力单元向前方移动。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1、11)和前隔板(20)。前隔板(20)具有上下一对的横框部(30、30)和左右一对的纵框部(40、40)。纵框部(40)将配置在下侧的下侧纵框部(40A)、和配置在下侧纵框部(40A)的上侧的上侧纵框部(40B)相互连结而构成。下侧纵框部(40A)固定在前侧车架(11)的前端部(11a)。在上侧纵框部(40B)上固定有从上侧纵框部(40B)向车辆前方延伸的第2荷载传递部件(90)、和配置在比第2荷载传递部件(90)靠上方的位置的碰撞检测传感器(100)。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车辆中,搭载有用于在正面碰撞时保护乘员的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装置构成为当设置在车身前部的碰撞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碰撞时展开车室内的安全气囊。关于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设置位置,由于在以短时间检测车辆的碰撞并迅速地展开安全气囊的方面是重要的,所以提出了各种方案。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将散热器护罩上构件和保险杠加强件连结的连结部件上设置了碰撞检测传感器的发明,其中该散热器护罩上构件沿车宽方向延伸,该保险杠加强件配置在散热器护罩上构件的前斜下方。根据专利文献1的发明,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连结部件向车辆后方变形,碰撞检测传感器向车辆后方移动,由此能够检测车辆的碰撞。
然而,专利文献1的连结部件由于由在剖视下呈コ字状的单一部件构成而刚性比较高,所以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存在难以变形的隐患。因此,设置在连结部件上的碰撞检测传感器的向车辆后方的移动量也会受到抑制,在谋求尽早检测碰撞方面还留有改进的余地。即,传感器的设置对象部件越容易变形,则越会促进碰撞检测传感器的后方移动,而实现尽早检测碰撞,因此设置对象部件需要容易变形性(低刚性)。
作为满足这样的要求的发明,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对构成在从正面观察时呈四边框状的前隔板的左右两侧的纵框部使用面板材料、且在纵框部上设置了碰撞检测传感器的发明。根据专利文献2的发明,由于纵框部由面板材料构成而刚性比较低,所以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容易变形,而能够实现尽早检测碰撞。
然而,当发生迎面车辆等碰撞物在比前侧车架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处碰撞的小面积重叠碰撞时,存在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单元向车辆前方移动而与构成前隔板的下方横框部撞击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为了支承施加于横框部的前方荷载,而需要提高与下方横框部连结的纵框部的刚性。即,需要纵框部的保形性(高刚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05820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063445公报
发明内容
关于专利文献1的发明,由于传感器的设置对象部件即连结部件的容易变形性不充分,所以难以尽早检测碰撞。
另一方面,关于专利文献2的发明,虽然传感器的设置对象部件即纵框部的容易变形性充分,但由于纵框部的保形性不充分,所以无法通过纵框部完全支承在小面积重叠碰撞时施加于横框部的前方荷载。因此,存在允许动力单元进一步向前方移动的隐患。
于是,期望开发出同时具有能够使传感器的设置对象部件容易变形的容易变形性、和能够良好地支承施加于横框部的前方荷载的保形性的车身前部构造。
根据这样的观点,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同时具有容易变形性和保形性而能够尽早地检测车辆的碰撞、并且能够在小面积重叠碰撞时抑制动力单元向前方移动的车身前部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和与上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连结的前隔板,在上述车身前部构造中,上述前隔板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上下一对的横框部;和以将上述横框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彼此相连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纵框部。上述纵框部将配置在下侧的下侧纵框部、和配置在上述下侧纵框部的上侧的上侧纵框部相互连结而构成。上述下侧纵框部固定在上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在上述上侧纵框部上固定有比上述上侧纵框部向车辆前方突出的荷载传递部件、和配置在比上述荷载传递部件靠上方的位置的碰撞检测传感器。
根据本发明,纵框部将下侧纵框部和上侧纵框部相互连结而构成,由此,由于两者的边界部的强度变低,所以能够在纵框部的中途设定弯折部(脆弱部)。另外,由于仅下侧纵框部固定在前侧车架上,所以能够将下侧纵框部相对于碰撞荷载的刚性提高得比上侧纵框部高。而且,由于在上侧纵框部上固定有向车辆前方突出的荷载传递部件,所以碰撞荷载容易被传递到上侧纵框部。由此,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上侧纵框部容易以边界部为基点向车辆后方变形。其结果为,由于固定在上侧纵框部上的碰撞检测传感器能够顺畅地向车辆后方移动,所以能够尽早地检测车辆的碰撞。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在下方的横框部上连结有高刚性的下侧纵框部,所以能够通过下侧纵框部良好地支承在小面积重叠碰撞时施加于下方的横框部的前方荷载,从而能够抑制动力单元进一步向前方移动。
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由于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设置对象部件即上侧纵框部具有优异的容易变形性,且与横框部连结的下侧纵框部具有优异的保形性,所以能够实现同时具有容易变形性和保形性的车身前部构造。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纵框部为中空部件,上述上侧纵框部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中空截面面积形成得比上述下侧纵框部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中空截面面积小。
如此,由于上侧纵框部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中空截面面积形成得比下侧纵框部的中空截面面积小,所以上侧纵框部的强度、刚性比下侧纵框部低,而容易使上侧纵框部变形。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荷载传递部件具有在沿着上下方向的剖视观察时呈帽状的帽截面部,上述帽截面部具有:固定在上述上侧纵框部上的上下一对的檐部;和配置在一对上述檐部之间且相对于上述上侧纵框部离开的顶部。优选的是,上述帽截面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以上述顶部朝向上述上侧纵框部的中空部的中心侧的方式配置。
如此,输入到荷载传递部件的碰撞荷载容易被向上侧纵框部传递,而容易使上侧纵框部变形。
另外,上述荷载传递部件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L字状,在上述荷载传递部件的前端部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且用于安装其他部件的安装座面。
如此,能够通过安装座面广泛承接从车辆前方输入的碰撞荷载。
另外,优选的是,本发明还具有在从侧面观察时呈L字状的保护件,上述碰撞检测传感器固定在上述上侧纵框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壁上。优选的是,上述保护件在上述碰撞检测传感器的上方位置或下方位置处固定在上述上侧纵框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壁上,并且位于比上述碰撞检测传感器靠车辆前方的位置。
如此,由于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破损的车身前部容易在撞击碰撞检测传感器之前先撞击保护件,所以能够抑制碰撞检测传感器的破损。
另外,优选的是,还具有夹设在上述下侧纵框部与上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之间的加强部件。
在小面积重叠碰撞时,当动力单元向车辆前方移动而撞击下方的横框部时,成为下侧纵框部以与前侧车架的固定部为中心而向车辆前方转动的状态(秋千模式)。在本发明中,通过在固定部上设置加强部件,而在发生秋千模式时应力会集中于加强部件,因此能够抑制下侧纵框部的板裂。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纵框部的下端部被插入于上述横框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的内部而固定。
如此,由于纵框部的下端部被插入于横框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的内部而固定,所以横框部与纵框部的结合力提高,而能够抑制秋千模式。
另外,优选的是,还具有配置在上述荷载传递部件的车辆前方的前保险杠横梁。
如此,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当前保险杠横梁后退时,荷载传递部件被向车辆后方推压,因此能够良好地向固定有荷载传递部件的上侧纵框部传递碰撞荷载。由此,由于容易使上侧纵框部变形,所以能够尽早地检测车辆的碰撞。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前隔板的下端部设有位于比上述前侧车架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的第1荷载承接面,在上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的外侧面设有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第2荷载承接面。
如此,能够实现也可应对小面积重叠碰撞的车身构造。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同时具有容易变形性和保形性,而能够尽早地检测车辆的碰撞,并且能够抑制小面积重叠碰撞时动力单元向前方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前隔板的左侧的、从左斜前方俯视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纵框部的第1板体、第2板体及第3板体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纵框部上组装了第4板体、第5板体及第6板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的(a)是图4的Va-Va线剖视图,图5(b)是图4的Vb-Vb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纵框部、安装板和加强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车身前部的左视图。
图8是图2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是第1荷载传递部件及中冷器安装托架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图9的XI-XI线剖视图。
图12是第2荷载传递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XIII-XIII线剖视图。
图14是图12的XIV-XIV线剖视图。
图15是从图2的箭头Y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相对于电线杆发生了小面积重叠碰撞时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7是示意地表示发生了小面积重叠碰撞时的碰撞荷载的传递路径的左视图。
图18是示意地表示动力单元与横框部撞击时的下侧纵框部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21是图20的XXI-XXI线剖视图。
图22是图20的XXII-XXII线剖视图。
图23是从后方观察到的图19的第一横框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24是从后方观察到的从图19的第一横框部拆下机盖锁托架及后侧部件后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25是表示前隔板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前隔板的上侧的角部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前隔板的上侧的角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一边适当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图中以箭头示出的“前后”及“上下”表示车身前后方向及车身上下方向,“左右”表示从驾驶席观察到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纵截面是指铅垂截面,横截面是指水平截面。
首先,说明适用了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辆10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车辆10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1、11;和经由安装板17、17而分别设置在左右的前侧车架11、11的前端部上的保险杠横梁伸出部12、12。车辆10具有架设在左右的保险杠横梁伸出部12、12上的前保险杠横梁13、和配置在比前侧车架11、11靠下方的位置的前副车架14。
另外,车辆10具有:设置在左右的保险杠横梁伸出部12、12的内侧的前隔板20;支承前隔板20的上端部的左右的上构件15、15;和在前侧车架11的车外侧与保险杠横梁伸出部12的后端部连结的左右的下构件16、16。
被前侧车架11和前隔板20等包围的空间成为配置有包含发动机和变速箱等在内的动力单元140(参照图16)的动力搭载室18。在前侧车架11的前端部的外侧面,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角撑板19(参照图16)。角撑板19将前侧车架11和保险杠横梁伸出部12相连。角撑板19在仰视观察时呈三角形状,成为越朝向车辆前方则越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大的形状。角撑板19构成第2荷载承接面。
接下来,详细地说明前隔板20的结构。
前隔板20是在从正面观察时呈矩形框状的金属制部件。前隔板20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上下一对的横框部30、30;和以将横框部30、3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彼此相连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纵框部40、40。
如图2所示,在纵框部40的后端部附设有加强部件50及支承部件60,在纵框部40的下端部附设有第1荷载传递部件70及中冷器安装托架80。在纵框部40的上半部附设有第2荷载传递部件90、碰撞检测传感器100及保护件110。关于各部件,之后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横框部30是通过以焊接将对金属板分别冲压加工而成形的下侧部件31和盖部件32接合而构成的部件。下侧部件31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剖观察时呈向上开口的帽状。在下侧部件31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位,形成有没有被盖部件32封堵而向上方开口的开截面部33。
下侧部件31具有:向车辆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下壁部31a;从下壁部31a的前缘向上方延伸的前壁部31b;和从下壁部31a的后缘向上方延伸的后壁部31c。另外,下侧部件31具有:从前壁部31b的上缘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凸缘部31d;和从后壁部31c的上缘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凸缘部31e。
盖部件32是从上方封堵下侧部件31的上部开口的一部分的部件。盖部件32呈向上开口的帽状,成为适应下侧部件31的形状的形状。即,盖部件32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上壁部32a;从上壁部32a的前缘向上方延伸的前壁部32b;从上壁部32a的后缘向上方延伸的后壁部32c;从前壁部32b的上缘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凸缘部32d;和从后壁部32c的上缘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凸缘部32e。
凸缘部32d通过焊接而与凸缘部31d的上表面接合。凸缘部32e通过焊接而与凸缘部31e的上表面接合。在盖部件3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接合凸缘32f。接合凸缘32f通过焊接而与纵框部40的车内侧壁42接合。
如图3及图4所示,纵框部40是通过以焊接将对金属板分别冲压加工而成形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第1板体49a~第6板体49f接合而构成的中空部件。各板体49a~49f在横剖观察时呈大致L字状。各板体49a~49f将彼此的壁部和缘部接合而组装。纵框部40具有后侧壁41、车内侧壁42、底壁43、前侧壁44、车外侧壁45、前方延伸部46、车身安装座47和中空部48。
如图3所示,后侧壁41主要由第1板体49a和第2板体49b构成,是沿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壁状部位。后侧壁41的上端部延伸至比车内侧壁42靠上方的位置,通过焊接而与上方的横框部30接合。后侧壁41的下端部延伸至开截面部33的内部。在后侧壁41上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贯穿孔41a~41c。贯穿孔41a~41c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
车内侧壁42主要由第1板体49a和第2板体49b构成,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壁状部位。车内侧壁42的下端部延伸至与接合凸缘32f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底壁43主要由第3板体49c构成,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壁状部位。底壁43配置在开截面部33的内部。底壁43通过焊接而与下壁部31a的上表面接合。在底壁43的前缘及后缘上分别形成有向上方立起的前凸缘43a及后凸缘43b。前凸缘43a通过焊接而与前壁部31b的后表面接合。后凸缘43b经由后侧壁41并通过焊接而与后壁部31c的前表面接合。
如图4所示,前侧壁44主要由第4板体49d、第5板体49e和第6板体49f构成,是沿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壁状部位。在前侧壁44的下端部形成有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前凸缘44a。前凸缘44a通过焊接而与凸缘部31d的上表面接合。
车外侧壁45主要由第4板体49d、第5板体49e和第6板体49f构成,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壁状部位。车外侧壁45的下端部延伸至开截面部33的内部。在车外侧壁45的下端部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外凸缘45a。外凸缘45a经由底壁43并通过焊接而与下壁部31a的上表面接合。在车外侧壁45的下端部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贯穿孔45b、45c。贯穿孔45b、45c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
前方延伸部46是设在纵框部40的下端部、且以朝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方式弯曲(屈曲)的部位。前方延伸部46是通过使前侧壁44、车外侧壁45及后侧壁41的下端部整体上随着从上方趋向下方而向车辆前方屈曲(弯曲)而形成的。前方延伸部46在纵框部40中最向车辆前方延伸。
车身安装座47是设在后侧壁41的车外侧部位、且供前侧车架11安装的部位。在车身安装座47上配置有形成于后侧壁41的贯穿孔41a~41c中的两个贯穿孔41a、41b。
更加详细地说明车身安装座47。后侧壁4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与安装板17沿前后重叠的部位)以大致固定的宽度沿上下方向延伸。前侧壁44及车外侧壁45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与安装板17沿前后重叠的部位)在以随着从下方趋向上方而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后,呈大致直线状向上方延伸。由此,在后侧壁41的车外侧部位形成有比车外侧壁45(中空部48)向车外侧延伸而露出的车身安装座47。另外,中空部48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在与安装板17沿前后重叠的位置处偏向车宽方向内侧而配置。
在此,参照图2及图5来进一步详细地说明纵框部40。
如图2所示,纵框部40根据刚性相对于碰撞荷载的强弱差而分成配置在下侧的下侧纵框部40A、和配置在下侧纵框部40A的上侧的上侧纵框部40B。即,纵框部40将被前侧车架11从车辆后方支承而相对于碰撞荷载的刚性高的下侧纵框部40A、和没有被前侧车架11支承而相对于碰撞荷载的刚性低的上侧纵框部40B相互连结而构成。
下侧纵框部40A由直接固定在前侧车架11上的第2板体49b、配置在与第2板体49b沿上下方向大致相同的位置的第5板体49e、和配置在比第2板体49b靠下方的位置的第3板体49c及第6板体49f构成。上侧纵框部40B由配置在比第2板体49b靠上方的位置的第1板体49a和第4板体49d构成。下侧纵框部40A与上侧纵框部40B的边界部40C在车辆10发生正面碰撞时作为弯折部(脆弱部)而发挥功能。
如图5的(a)、(b)所示,纵框部4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连续的中空部48。中空部48的形状形成为四边筒状。图5的(a)所示的下侧纵框部40A侧的中空部48被第2板体49b和第5板体49e包围而形成。下侧纵框部40A侧的中空部48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La1在车宽方向范围内大致固定。下侧纵框部40A侧的中空部48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尺寸La2在车辆前后方向范围内大致固定。
图5的(b)所示的上侧纵框部40B侧的中空部48被第1板体49a和第4板体49d包围而形成。上侧纵框部40B侧的中空部48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Lb1在车宽方向范围内大致固定。上侧纵框部40B侧的中空部48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尺寸Lb2在车辆前后方向范围内大致固定。
上侧纵框部40B侧的中空部48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Lb1与下侧纵框部40A侧的中空部48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La1同等或大致同等地形成。上侧纵框部40B侧的中空部48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尺寸Lb2形成得比下侧纵框部40A侧的中空部48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尺寸La2小。因此,上侧纵框部40B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中空截面面积形成得比下侧纵框部40A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中空截面面积小。此外,也可以通过调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La1、Lb1及沿着车宽方向的尺寸La2、Lb2中的至少一方来减小上侧纵框部40B的中空截面面积。
接下来,参照图6来详细地说明安装板17及加强部件50。
安装板17是设在前侧车架11的前端部11a上的板状部件。安装板17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形状折曲和形状切除而形成为规定的复杂形状。在安装板17上形成有与车身安装座47的贯穿孔41a、41b连通的贯穿孔17a、17b。
加强部件50是夹设在安装板17与车身安装座47之间的板状部件。加强部件50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形状折曲和形状切除而形成为规定的复杂形状。加强部件50重叠地配置在车身安装座47的贯穿孔41b和安装板17的贯穿孔17b的周围(周缘)。加强部件50具有对贯穿孔41b、17b周围进行加强的功能。
在加强部件50上形成有与贯穿孔41b、17b连通的贯穿孔51。在贯穿孔41b、51、17b中插入有用于将车身安装座47、加强部件50和安装板17结合的螺栓B。三者的固定部配置在比边界部40C靠下方的位置、且比前方延伸部46靠上方的位置。固定部配置在下侧纵框部40A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附近。
接下来,参照图7及图8来详细地说明前副车架14及支承部件60。
如图7所示,前副车架14具有左右一对的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前后车架14a(在图7中仅图示一方)。前后车架14a配置在前方延伸部46及开截面部33的车辆后方。前后车架14a相对于前侧车架11隔开间隔地配置在下方。
支承部件60是夹设在前后车架14a与前侧车架11之间的中空部件。支承部件60起到相对于前侧车架11的前端部11a的下表面而支承前后车架14a的前端部14b的作用。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支承部件60是通过以焊接将对金属板分别冲压加工而成形的多个板体接合而构成的。支承部件60配置在纵框部40的车辆后方。
如图8所示,在支承部件60的与纵框部40相面对的前壁61上形成有向车辆前方鼓出的鼓出部62。鼓出部62形成为沿着前方延伸部46的后表面(后侧壁41)的形状的锥形状。即,鼓出部62的鼓出量随着从上方趋向下方而渐增。鼓出部62与前方延伸部46的后表面抵接。
在支承部件60的前壁61上形成有与后侧壁41的贯穿孔41c连通的贯穿孔61a。在贯穿孔61a、41c中插入有用于将支承部件60和后侧壁41结合的螺栓B。支承部件60的底壁63通过螺栓B而与前后车架14a结合。
接下来,参照图9至图11来详细地说明第1荷载传递部件70及中冷器安装托架80。
如图9所示,第1荷载传递部件70是位于比前侧车架11(参照图2等)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且用于将在小面积重叠碰撞时输入的碰撞荷载经由纵框部40传递到前侧车架11的部件。第1荷载传递部件70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形状折曲和形状切除而形成为规定的复杂形状。第1荷载传递部件70固定在前方延伸部46的外侧面(车外侧壁45)。第1荷载传递部件70构成第1荷载承接面。
第1荷载传递部件70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的上表面71;从上表面71的车外缘向下方延伸的倾斜面72;从倾斜面72的下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下表面73;和由上表面71、倾斜面72和下表面73的前缘构成且呈コ字状的前端部74。另外,第1荷载传递部件70具有:从上表面71的车内缘向上方延伸的上凸缘75;从下表面73的车内缘向下方延伸的下凸缘76(参照图11);和从倾斜面72及下表面73的后缘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卡定部77。此外,前端部74的形状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形成为覆盖上表面71、倾斜面72和下表面73的前缘开口的矩形面状。
如图10所示,倾斜面72与前端部74的车宽方向外侧连续且随着从车辆前方趋向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前端部74和倾斜面72成为在小面积重叠碰撞时承接碰撞荷载的抵接面(荷载承接面)。卡定部77在倾斜面72及下表面73的后缘范围内形成,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剖观察时呈L字状。卡定部77位于前后车架14a的前端部14b的车宽方向外侧。
如图11所示,在上凸缘75上形成有与车外侧壁45的贯穿孔45b连通的贯穿孔75a。在下凸缘76上形成有与车外侧壁45的贯穿孔45c连通的贯穿孔76a。上凸缘75及下凸缘76通过螺栓B、B而分别固定在车外侧壁45上。
如图9所示,中冷器安装托架80是用于安装未图示的中冷器的部件,固定在横框部3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中冷器安装托架80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形状折曲和形状凹凸而形成为规定的复杂形状。中冷器安装托架80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且搭载有中冷器的载置面81;和从载置面81的后缘向下方延伸的后凸缘82。
载置面81的后方部位通过焊接而与凸缘部31d的下表面接合(同时参照图8)。后凸缘82通过焊接而与前壁部31b的前表面接合。即,中冷器安装托架80分别固定在凸缘部31d、和与凸缘部31d相邻的前壁部31b上。
接下来,参照图12至图14来详细地说明第2荷载传递部件90。
如图12所示,第2荷载传递部件90是用于将在车辆10发生碰撞时输入的碰撞荷载传递到上侧纵框部40B的部件。第2荷载传递部件90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形状折曲和形状切除而形成为规定的复杂形状。第2荷载传递部件90设置在上侧纵框部40B的下端部(边界部40C附近)。第2荷载传递部件90比上侧纵框部40B向车辆前方突出。第2荷载传递部件90配置在前保险杠横梁13的车辆后方(参照图7)。即,第2荷载传递部件90配置于被碰撞时后退的前保险杠横梁13向车辆后方推压的位置。
第2荷载传递部件90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帽截面部91;和从帽截面部91的前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安装座面92,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L字状。
如图13所示,帽截面部91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剖观察时呈帽状。帽截面部91具有:固定在上侧纵框部40B上的上下一对的上檐部91a及下檐部91b;和配置在上檐部91a与下檐部91b之间且相对于上侧纵框部40B而向车外侧离开的顶部91c。顶部91c呈向车内侧开口的槽状。
如图14所示,帽截面部91以顶部91c朝向中空部48的中心C侧的方式配置。顶部91c配置在与沿着从中心C通过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假想平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上檐部91a及下檐部91b通过焊接而分别与车内侧壁42接合。
安装座面92是用于安装未图示的散热器的部位。安装座面92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铅垂状。安装座面92相对于帽截面部91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
接下来,参照图15来详细地说明碰撞检测传感器100及保护件110。
如图15所示,碰撞检测传感器100例如由加速度传感器构成,通过向车辆后方移动来检测加速度而检测车辆10的碰撞。未图示的车室内的安全气囊构成为基于碰撞检测传感器100检测到的加速度而展开。碰撞检测传感器100经由托架120而固定在上侧纵框部40B侧的车内侧壁42上。碰撞检测传感器100配置在比第2荷载传递部件90靠上方的位置。
保护件110在碰撞检测传感器100的下方附近位置处固定在上侧纵框部40B侧的车内侧壁42上。保护件110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形状折曲而形成为规定的复杂形状。保护件110在从侧面观察时呈L字状。保护件110位于比碰撞检测传感器100靠车辆前方的位置。保护件110构成为在碰撞时能够比碰撞检测传感器100先抵接于破损的车身前部。
保护件110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保护件纵壁111;和从保护件纵壁111的上缘向车辆后方延伸且沿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保护件横壁112。保护件横壁112通过沿前后排列的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根)螺栓B、B而与上侧纵框部40B侧的车内侧壁42结合。在保护件纵壁111的前缘及保护件横壁112的上缘,折曲形成有用于提高刚性的折回部113。折回部113沿与保护件纵壁111的前缘及保护件横壁112正交的方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此外,保护件110也可以设置在碰撞检测传感器100的上方附近位置。
适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辆10基本上如以上那样构成,接下来说明其作用效果。
图16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辆10相对于电线杆130发生了小面积重叠碰撞时的状态的仰视图。图17是示意地表示发生了小面积重叠碰撞时的碰撞荷载的传递路径的侧视图。
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0与作为碰撞物的电线杆130发生了小面积重叠碰撞的情况下,电线杆130与第1荷载传递部件70发生碰撞,第1荷载传递部件70被电线杆130向后方推压。此时,电线杆130与第1荷载传递部件70的前端部74和倾斜面72这两个面抵接。
接着,如图17所示,碰撞荷载通过结合有第1荷载传递部件70的前方延伸部46而向纵框部40传递。传递到纵框部40的碰撞荷载向前侧车架11传递。
另外,碰撞荷载也向与纵框部40结合的支承部件60传递。传递到支承部件60的碰撞荷载分别向位于上方的前侧车架11和位于下方的前副车架14传递。
并且,前侧车架11通过碰撞荷载而变形(弯曲变形或轴向压溃),并利用该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
另外,如图16所示,在小面积重叠碰撞时,存在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单元140向车辆前方移动而与前隔板20的下方的横框部30撞击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如图18的双点划线所示,成为下侧纵框部40A以与设在前侧车架11上的安装板17之间的固定部(贯穿孔41b、贯穿孔17b)为中心而向车辆前方转动的状态(秋千模式)。
在该情况下,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下方的横框部30上连结有高刚性的下侧纵框部40A,因此能够通过下侧纵框部40A良好地支承在小面积重叠碰撞时施加于下方的横框部30的前方荷载,从而能够抑制动力单元140进一步向前方移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加强部件50对前侧车架11的安装板17与下侧纵框部40A之间的固定部(贯穿孔41b、贯穿孔17b)周围进行加强,由此在发生秋千模式时应力集中于加强部件50,因此能够抑制车身安装座47的板裂。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纵框部40的下端部被插入于横框部30的开截面部33的内部而固定,因此横框部30与纵框部40的结合力提高,而能够抑制秋千模式。
根据本实施方式,纵框部40将下侧纵框部40A和上侧纵框部40B相互连结而构成,由此,由于两者的边界部40C的强度变低,所以能够在纵框部40的中途设定弯折部(脆弱部)。另外,由于仅下侧纵框部40A固定(支承)在前侧车架11上,所以能够将下侧纵框部40A相对于碰撞荷载的刚性提高得比上侧纵框部40B高。而且,在上侧纵框部40B上固定有向车辆前方突出的第2荷载传递部件90,因此碰撞荷载容易被传递到上侧纵框部40B。由此,在车辆10发生正面碰撞时(尤其是全平面碰撞时)上侧纵框部40B容易以边界部40C为基点而向车辆后方变形。其结果为,由于固定在上侧纵框部40B上的碰撞检测传感器100能够向车辆后方顺畅地移动,所以能够尽早地检测车辆10的碰撞。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上侧纵框部40B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中空截面面积形成得比下侧纵框部40A的中空截面面积小,所以上侧纵框部40B的强度、刚性比下侧纵框部40A低,而容易使上侧纵框部40B变形。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荷载传递部件90的帽截面部91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以顶部91c朝向上侧纵框部40B侧的中空部48的中心C侧的方式配置,因此输入到第2荷载传递部件90的碰撞荷载容易向上侧纵框部40B传递,从而容易使上侧纵框部40B变形。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2荷载传递部件90的前端部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安装座面92,因此能够通过安装座面92广泛地承接从车辆前方输入的碰撞荷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保护件110在碰撞检测传感器100的下方附近位置处位于比碰撞检测传感器100靠车辆前方的位置,由此,在车辆10发生正面碰撞时破损的车身前部容易在撞击碰撞检测传感器100之前先撞击保护件110,因此能够抑制碰撞检测传感器100的破损。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前保险杠横梁13配置在第2荷载传递部件90的车辆前方,由此在车辆10发生正面碰撞时当前保险杠横梁13后退时,第2荷载传递部件90被向车辆后方推压,因此能够良好地将碰撞荷载传递到固定有第2荷载传递部件90的上侧纵框部40B。由此,由于容易使上侧纵框部40B变形,所以能够尽早地检测车辆10的碰撞。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前隔板20上附设有位于比前侧车架11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的第1荷载传递部件70,并且在前侧车架11的前端部的外侧面上附设有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角撑板19,因此能够实现也可应对小面积重叠碰撞的车身构造。
以上,参照附图而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六个板体49a~49f构成了纵框部40,但构成纵框部40的板体的数量也可以适当增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中空部48的形状形成为四边筒状,但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圆筒状、四边筒状以外的多边筒状。
接下来,参照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在各图中以箭头示出的“前后”表示车身前后方向,“上下”表示车身上下方向,“左右”表示从驾驶席观察到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另外,在各图中,适当省略了螺栓B及螺母的记载。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包含上下轴及左右轴的平面(与前后轴正交的平面)称为前额面,将包含上下轴及前后轴的平面(与左右轴正交的平面)称为矢状面,将包含前后轴及左右轴的平面(与上下轴正交的平面)称为水平面。
<车身前部构造>
如图19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2、2、左右一对的保险杠横梁伸出部3、3、前保险杠横梁4、前隔板5、左右一对的下构件6、6、左右一对的上构件7、7和左右一对的前后车架8、8。
<前侧车架>
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也称为前侧构件)2、2是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金属制的构造部件。前侧车架2、2通过将例如截面呈コ字形状的轧制钢板组合而形成在前额面中呈闭合截面的中空构造。前侧车架2、2的前端部安装在前隔板5的左右一对的纵框部5A、5A的高度方向中间部。
<保险杠横梁伸出部>
左右一对的保险杠横梁伸出部(也称为挤压盒)3、3是分别安装在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2、2的前端部的金属制部件。保险杠横梁伸出部3、3呈中空构造的箱形状,根据材料、厚度等的选择而构成得比前保险杠横梁4及前侧车架2、2脆弱。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保险杠横梁伸出部3、3通过正面碰撞荷载而向前后方向压溃,由此吸收冲击。
<前保险杠横梁>
前保险杠横梁4是在与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2、2的前端部相同的高度处架设在左右一对的保险杠横梁伸出部3、3的前端部之间的金属制部件。
<前隔板>
如图20所示,前隔板5是在从正面观察时呈矩形框形状的金属制的构造部件。前隔板5的后方成为车辆的动力搭载室。前隔板5具有:左右一对的纵框部5A、5A;架设在左右一对的纵框部5A、5A的上端部之间的第一横框部5B;和架设在左右一对的纵框部5A、5A的下端部之间的第二横框部5C。
<纵框部>
左右一对的纵框部5A、5A是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金属制的构造部件。纵框部5A、5A例如通过将多张轧制钢板组合而形成为在水平面中呈闭合截面的中空构造。
<第一横框部>
第一横框部5B是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金属制的构造部件。第一横框部5B例如通过将多张轧制钢板组合而形成为在矢状面中呈闭合截面的中空构造。第一横框部5B装拆自如地架设在左右一对的纵框部5A、5A的上端部。如图21及图22所示,第一横框部5B具有后侧部件150和前侧部件160。
《后侧部件》
后侧部件150是构成第一横框部5B的上壁部及后壁部的金属制部件。后侧部件150在从侧面观察时呈倒L字形状。后侧部件150一体地具有上壁部151和后壁部152。
上壁部151是构成第一横框部5B的上壁部的部位,在水平面内延伸。后壁部152是构成第一横框部5B的后壁部的部位,从上壁部151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在前额面内延伸。
如图23所示,在后壁部152上形成有退避部152a。退避部152a是在后壁部152的下端部具有开口的切缺部。
《前侧部件》
如图21及图22所示,前侧部件160是构成第一横框部5B的下壁部及前壁部的部件。前侧部件160一体地具有下壁部161、前壁部162和凸缘部163、164。
下壁部161是构成第一横框部5B的下壁部的部位,在水平面内延伸。前壁部162是构成第一横框部5B的前壁部的部位,从下壁部161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在前额面内延伸。
凸缘部163是从下壁部161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部位,在前额面内延伸。凸缘部163通过焊接等而与后侧部件150的后壁部152接合。凸缘部164是从前壁部162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部位,在水平面内延伸。凸缘部164通过焊接等而与后侧部件150的上壁部151接合。
在前侧部件160上形成有凹部165。凹部165是使前侧部件的下壁部161及前壁部162向上方且向后方凹陷而成的部位。在所述凹部165中收纳有散热器R的上端部。
如图24所示,在前侧部件160上还形成有退避部160a。退避部160a在从正面观察时与上述后侧部件150的退避部152a重叠的位置处形成为与该退避部152a相同的形状。
<加强部件、机盖锁托架及架设部件>
如图23及图24所示,车身前部构造1作为第一横框部5B的付属部件而具有加强部件170、机盖锁托架180和架设部件190。此外,图23及图24是从稍上方观察到的第一横框部5B的后视图。
《加强部件》
加强部件170是对第一横框部5B进行加强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加强部件170设在后侧部件150与前侧部件160之间。加强部件170具有第一板部171和第二板部172。即,加强部件170在车宽方向上分割成第一板部171和第二板部172。第一板部171和第二板部172隔开间隔,第一横框部5B中的第一板部171与第二板部172之间成为脆弱部。
《第一板部》
第一板部171是对机盖锁托架180的车宽方向一端部181进行加强的部位。第一板部171一体地具有第一壁部171a和第二壁部171b。
第一壁部171a在前额面内延伸,形成为跨着后壁部152的高度方向整体的大小。第一壁部171a夹设在前侧部件160的凸缘部163与后侧部件150的后壁部152之间。第一壁部171a通过焊接等而与凸缘部163及后壁部152接合。
第二壁部171b从第一壁部171a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在水平面内延伸。第二壁部171b以与后侧部件150的上壁部151的下表面抵接的方式设置。第二壁部171b通过焊接等而与上壁部151接合。
《第二板部》
第二板部172是对机盖锁托架180的车宽方向另一端部182及退避部152a、160a周围进行加强的部位。第二板部172一体地具有:跨着后壁部152的高度方向整体的第一壁部172a;和从第一壁部172a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第二壁部172b。
第一壁部172a在前额面内延伸,形成为跨着后壁部152的高度方向全体的大小。第一壁部172a夹设在前侧部件160的凸缘部163与后侧部件150的后壁部152之间。第一壁部172a通过焊接等而与凸缘部163及后壁部152相互接合。
第二壁部172b从第一壁部172a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在水平面内延伸。第二壁部172b以与后侧部件150的上壁部151的下表面抵接的方式设置。第二壁部172b通过焊接等而与上壁部151接合。
在第二板部172上形成有退避部172c。退避部172c在从正面观察时与上述后侧部件150的退避部152a及前侧部件160的退避部160a重叠的位置处形成为与该退避部152a、160a相同的形状。
在第二板部172上形成有一对被安装部172d、172d。一对被安装部172d、172d形成在成为退避部172c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第二板部172的下缘部,在从背面观察时从后侧部件150的后壁部152露出。在一对被安装部172d、172d上安装有架设部件190。
《机盖锁托架》
机盖锁托架180是供开闭自如地覆盖动力搭载室上部的机盖侧的锁定部件(未图示)卡合的金属制托架。机盖锁托架180在退避部152a、160a、172c附近安装在后侧部件150的后壁部152的后表面。
机盖锁托架180的车宽方向一端部181是向后侧部件150固定的固定部位。车宽方向一端部181与后侧部件150的后壁部152及第一板部171的第一壁部171a重合,通过来自后方的螺栓而相互被螺栓紧固。
机盖锁托架180的车宽方向另一端部182是向后侧部件150固定的固定部位。车宽方向另一端部182与后侧部件150的后壁部152及第二板部172的第一壁部172a重合,通过来自后方的螺栓而相互被螺栓紧固。
即,机盖锁托架180在左右两端部181、182被固定在后侧部件150上。并且,车宽方向一端部181通过第一板部171而被加强,车宽方向另一端部182通过第二板部172而被加强。
《架设部件》
架设部件190是架设在退避部152a、160a、172c的两端部之间的金属制部件。架设部件190一体地具有主体部191和凸缘部192。
主体部191在前额面内延伸,架设在一对被安装部172d、172d之间。主体部19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别通过来自后方的螺栓而相互被螺栓紧固在一对被安装部172d、172d上。
凸缘部192从主体部191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在水平面内延伸。
另外,主体部191的上缘部呈向下凸的曲线形状。主体部191与退避部152a、160a、172c一起构成在从正面观察时呈大致圆形状的孔部(散热器管穿插孔)5Bb。在所述孔部5Bb中穿插有散热器管RH。散热器管RH是用于将在散热器R中冷却后的冷却介质向被冷却部件(发动机等)供给、或将通过被冷却部件中的热交换而被加热后的冷却介质向散热器R供给的管。
<第二横框部>
如图25所示,第二横框部5C是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金属制的构造部件。第二横框部5C例如通过将多张轧制钢板组合而形成为在矢状面中呈闭合截面的中空构造。第二横框部5C架设在左右一对的纵框部5A、5A的下端部。第二横框部5C具有下侧部件200和盖部件210。
《下侧部件》
下侧部件200是构成第二横框部5C的下壁部、前壁部及后壁部的金属制部件。下侧部件200在从侧面观察时呈向上开口的帽形状。下侧部件200一体地具有下壁部201、前壁部202、后壁部203和凸缘部204、205。
下壁部201是构成第二横框部5C的下壁部的部位,在水平面内延伸。前壁部202是构成第二横框部5C的前壁部的部位,从下壁部201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在前额面内延伸。后壁部203是构成第二横框部5C的后壁部的部位,从下壁部201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在前额面内延伸。
凸缘部204是从前壁部202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部位,在水平面内延伸。凸缘部205是从后壁部203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部位,在水平面内延伸。
《盖部件》
盖部件210是封堵下侧部件200的向上开口、且构成第二横框部5C的上壁部的金属制部件。盖部件210在从侧面观察时呈比下侧部件200小的向上开口的帽形状。盖部件210一体地具有上壁部211、前壁部212、后壁部213和凸缘部214、215。
上壁部211是构成第二横框部5C的上壁部的部位,在水平面内延伸。前壁部212是从上壁部211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部位,在前额面内延伸。后壁部213是从上壁部211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部位,在前额面内延伸。
凸缘部214是从前壁部212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的部位,在水平面内延伸。凸缘部214通过焊接等而与下侧部件200的凸缘部204接合。凸缘部215是从后壁部213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部位,在水平面内延伸。凸缘部215通过焊接等而与下侧部件200的凸缘部205接合。
<纵框部的上部的构造>
在此,参照图25~图27,说明纵框部5A的上部的构造。纵框部5A的上部具有前侧部件220和后侧部件230。
《前侧部件》
如图25所示,前侧部件220是构成纵框部5A的前壁部及外壁部的金属制部件。前侧部件220一体地具有前壁部221、外壁部222和凸缘部223、224。
前壁部221是构成纵框部5A的前壁部的部位,在前额面内延伸。外壁部222是构成纵框部5A的外壁部的部位,从前壁部221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在矢状面内延伸。
凸缘部223从前壁部221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在矢状面内延伸。凸缘部223通过焊接等而与后述的后侧部件230的内壁部232接合。凸缘部224从外壁部222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在前额面内延伸。凸缘部224通过焊接等而与后述的后侧部件230的后壁部231接合。
《后侧部件》
后侧部件230是构成纵框部5A的后壁部及内壁部的金属制部件。后侧部件230一体地具有后壁部231和内壁部232。
后壁部231是构成纵框部5A的后壁部的部位,在前额面内延伸。内壁部232是构成纵框部5A的内壁部的部位,从后壁部231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前方延伸设置,在矢状面内延伸。另外,在一方的纵框部5A的内壁部232上安装有检测车辆的正面碰撞的碰撞检测传感器250(参照图20)。
<下构件>
左右一对的下构件6、6是分别在比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2、2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金属制的构造部件。下构件6、6例如通过将多张轧制钢板组合而形成为在前额面中呈闭合截面的中空构造。下构件6的前端部通过焊接等而与保险杠横梁伸出部3的后端部接合。另外,下构件6以随着趋向后方而朝向上方的方式屈曲形成。
<上构件>
左右一对的上构件7、7是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金属制的构造部件。左右一对的上构件7、7分别架设在前隔板5的上侧的左右的角部与左右一对的下构件6、6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构件7的后端部经由托架部件260而固定在下构件6的上壁部。上构件7一体地具有上壁部7a、外壁部7b和内壁部7c。
上壁部7a在水平面内延伸。外壁部7b从上壁部7a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在矢状面内延伸。内壁部7c从上壁部7a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在矢状面内延伸。此外,上构件7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屈曲形成,因此外壁部7b及内壁部7c的前端部分别在前额面内延伸。
<前后车架>
左右一对的前后车架8、8是构成前副车架的一部分的车架,是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金属制的构造部件。左右一对的前后车架8、8的前端部分别通过焊接等而与前隔板5的下侧的左右的角部的后端部接合。
<第一横框部向纵框部的组装构造>
如图26所示,在第一横框部5B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形成有向下的开口部5Ba。在所述开口部5Ba中插入有纵框部5A的上端部。
在第一横框部5B的形成有开口部5Ba的部位,该第一横框部5B的前壁部、后壁部及上壁部构成螺栓紧固座。即,第一横框部5B的前侧部件160的凸缘部163、上构件7的外壁部7b和纵框部5A的前壁部221通过来自前方的螺栓B而被螺栓紧固。另外,第一横框部5B的后侧部件150的后壁部152和纵框部5A的后壁部231通过来自后方的螺栓B而被螺栓紧固。另外,第一横框部5B的后侧部件150的上壁部151和上构件7的上壁部7a通过来自上方的螺栓B而被螺栓紧固。第一横框部5B通过解除这些螺栓紧固而能够从左右一对的纵框部5A、5A拆下。
<散热器的组装构造>
如图25所示,在第二横框部5C的盖部件210的上壁部211上形成有安装部211a。在安装部211a上安装散热器R的下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在安装部211a上的散热器R的下端部通过来自下侧部件200的下壁部201的下方的螺栓而被螺栓紧固。
如图27所示,在第一横框部5B的前侧部件160的凸缘部164上形成有安装部164a。在安装部164a上安装散热器R的上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在安装部164a上的散热器R的上端部通过来自后侧部件150的上壁部151及托架部件240的上方的螺栓而被螺栓紧固。
车身前部构造1具有多个托架部件240。多个托架部件240中的、设在第一横框部5B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上的一对托架部件240具有向下方延伸设置且在前额面延伸的部位。在所述部位上安装散热器R的上端部的前表面。
另外,多个托架部件240中的、设在左右一对的纵框部5A、5A上的左右一对的托架部件240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设置且在前额面延伸的部位。在所述部位安装有散热器R的车宽方向端部的前表面。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能够在保持将散热器管RH与散热器R等连接的状态下将架设部件190从第一横框部5B拆下并且将第一横框部5B从左右一对的纵框部5A、5A拆下。
因此,车身前部构造1在对散热器R进行维护时无需排出冷却介质,从而能够使散热器R的维护容易化。
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能够使在动力搭载室(发动机室)的机盖被关闭时作用于机盖锁托架180的荷载分散到加强部件170及架设部件190,而防止该荷载集中于作为脆弱部的退避部152a、160a。
因此,车身前部构造1能够防止因该荷载导致的第一横框部5B的变形。
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由于加强部件170对第一横框部5B的退避部152a、160a周围的刚性进行补充,所以能够提高退避部152a、160a及散热器管RH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由于在第一横框部5B的凹部165中收纳散热器R的上端部,所以能够将散热器R靠动力搭载室(发动机室)侧配置。
因此,车身前部构造1能够提高散热器管RH的设计自由度、并且实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小型化。
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由于加强部件170对第一横框部5B的退避部152a、160a周围的刚性进行补充,所以能够提高退避部152a、160a及散热器管RH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由于架设部件190具有凸缘部192,所以能够提高退避部152a、160a周围的刚性。
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由于架设部件190架设在加强部件170上,所以能够使架设部件190的装拆容易化。
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在第一横框部5B的下部的安装部164a上安装散热器R的上端部,并且在第二横框部5C的上部的安装部211a上安装散热器R的下端部。
因此,车身前部构造1能够将散热器R靠动力搭载室(发动机室)侧配置,能够提高散热器管RH的设计自由度、并且实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小型化。
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由于将插入在开口部5Ba中的纵框部5A的上端部与第一横框部5B螺栓紧固,所以能够提高第一横框部5B与纵框部5A的连结部位的结合刚性。
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的加强部件170根据机盖锁托架180的左右的固定部位而被分割。
即,由于第一横框部5B中的第一板部171与第二板部172之间成为脆弱部,所以能够抑制第一横框部5B阻碍因车辆的正面碰撞导致的纵框部5A向后方的倾倒,从而使碰撞检测传感器250高精度地动作。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辆(车身前部构造)
11 前侧车架
11a 前端部
13 前保险杠横梁
17b 贯穿孔(固定部)
19 角撑板(第2荷载承接面)
20 前隔板
30 横框部
40 纵框部
40A 下侧纵框部
40B 上侧纵框部
40C 边界部
41b 贯穿孔(固定部)
50 加强部件
70 第1荷载传递部件(第1荷载承接面)
90 第2荷载传递部件
91 帽截面部
91a 上檐部
91b 下檐部
91c 顶部
100 碰撞检测传感器
110 保护件
140 动力单元
C 中心
1 车身前部构造
2 前侧车架
5 前隔板
5A 纵框部
5B 第一横框部
5Ba 开口部
5Bb 孔部(散热器管穿插孔)
5C 第二横框部
150 后侧部件
152a 退避部
160 前侧部件
160a 退避部
165 凹部
170 加强部件
171 第一板部
172 第二板部
172c 退避部
180 机盖锁托架(机盖锁)
181 车宽方向一端部(固定部位)
182 车宽方向另一端部(固定部位)
190 架设部件
191 主体部
192 凸缘部
200 下侧部件
210 盖部件
B 螺栓
R 散热器
RH 散热器管

Claims (15)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具有:
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和
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连结的前隔板,
所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前隔板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上下一对的横框部;和以将所述横框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彼此相连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纵框部,
所述纵框部将配置在下侧的下侧纵框部、和配置在所述下侧纵框部的上侧的上侧纵框部相互连结而构成,
所述下侧纵框部固定在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
在所述上侧纵框部上固定有比所述上侧纵框部向车辆前方突出的荷载传递部件、和配置在比所述荷载传递部件靠上方的位置的碰撞检测传感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框部为中空部件,
所述上侧纵框部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中空截面面积形成得比所述下侧纵框部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中空截面面积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荷载传递部件具有在沿着上下方向的剖视观察时呈帽状的帽截面部,
所述帽截面部具有:固定在所述上侧纵框部上的上下一对的檐部;和配置在一对所述檐部之间且相对于所述上侧纵框部离开的顶部,
所述帽截面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以所述顶部朝向所述上侧纵框部的中空部的中心侧的方式配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荷载传递部件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L字状,
在所述荷载传递部件的前端部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且用于安装散热器的安装座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在从侧面观察时呈L字状的保护件,
所述碰撞检测传感器固定在所述上侧纵框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壁上,
所述保护件在所述碰撞检测传感器的上方位置或下方位置处固定在所述上侧纵框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壁上,并且位于比所述碰撞检测传感器靠车辆前方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夹设在所述下侧纵框部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之间的加强部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框部的下端部被插入于所述横框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的内部而固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配置在所述荷载传递部件的车辆前方的前保险杠横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隔板的下端部设有位于比所述前侧车架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的第1荷载承接面,
在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的外侧面上设有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第2荷载承接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隔板具有:
左右一对的所述纵框部,其安装在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上;和
第一横框部,其装拆自如地架设在所述横框部中的左右一对的所述纵框部的上端部之间,并且形成有在下方具有开口的切缺部即退避部,
所述车身前部构造具有:
架设部件,其自由开闭所述退避部的开口,并且在与所述退避部之间构成散热器管穿插孔;
机盖锁,其安装在所述第一横框部上;和
加强部件,其对所述第一横框部的所述退避部及所述机盖锁的安装部位进行加强。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横框部由后侧部件和前侧部件构成,其中,
该后侧部件一体地具有上壁部、和从该上壁部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后壁部,
该前侧部件与所述后侧部件一起构成闭合截面,
在所述前侧部件以在该前侧部件的下方收纳散热器的方式形成有凹部,
所述机盖锁固定在所述后壁部上,
所述加强部件对所述上壁部及所述后壁部进行加强。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横框部由后侧部件和前侧部件构成,其中,
该后侧部件一体地具有上壁部、和从该上壁部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后壁部,
该前侧部件与所述后侧部件一起构成闭合截面,
所述架设部件一体地具有:
在所述退避部的开口的两端之间延伸设置的主体部;和
从所述主体部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凸缘部,
所述架设部件以关闭所述退避部的开口的方式架设在所述加强部件上。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比所述横框部中的所述第一横框部靠下方的位置架设在左右一对的所述纵框部之间的第二横框部,
在所述第一横框部上形成有安装散热器的上端部的安装部,
在所述第二横框部上形成有安装散热器的下端部的安装部。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横框部由后侧部件和前侧部件构成,其中,
该后侧部件一体地具有上壁部、和从该上壁部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后壁部,
该前侧部件与所述后侧部件一起构成闭合截面,
在所述第一横框部的左右两端部,在所述前侧部件与所述后侧部件之间构成有供所述纵框部的上端部插入的开口部,
所述纵框部的前壁部的上端部与所述前侧部件被螺栓紧固,
所述纵框部的后壁部的上端部与所述后侧部件被螺栓紧固。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纵框部上安装有检测车辆的碰撞的碰撞检测传感器,
所述机盖锁在该机盖锁的左右两端部固定在所述后侧部件上,
所述加强部件被分割成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其中,
该第一板部对所述机盖锁的左右的固定部位的一方进行加强,
该第二板部对所述机盖锁的左右的固定部位的另一方及所述退避部的周围进行加强,
所述第一板部及所述第二板部隔开间隔。
CN201780038520.3A 2016-06-24 2017-06-22 车身前部构造 Active CN1093115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5678 2016-06-24
JP2016-125680 2016-06-24
JP2016125678 2016-06-24
JP2016125680 2016-06-24
PCT/JP2017/023064 WO2017222019A1 (ja) 2016-06-24 2017-06-22 車体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11514A CN109311514A (zh) 2019-02-05
CN109311514B true CN109311514B (zh) 2021-03-09

Family

ID=60784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8520.3A Active CN109311514B (zh) 2016-06-24 2017-06-22 车身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18814B2 (zh)
JP (1) JP6533625B2 (zh)
CN (1) CN109311514B (zh)
WO (1) WO20172220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67273B1 (ko) * 2018-11-23 2023-08-1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차체구조물
WO2020195949A1 (ja) * 2019-03-27 2020-10-0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車両への近赤外線センサ及びセンサカバーの取り付け構造
JP7255416B2 (ja) * 2019-08-02 2023-04-1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N110901764B (zh) * 2019-12-05 2022-01-25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一种可提高安全性能的车架
KR20210158681A (ko) * 2020-06-24 2021-12-3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전방구조
KR20220067330A (ko) * 2020-11-17 2022-05-2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라디에이터 사이드 멤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방 차체 구조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45760B2 (ja) 2001-08-23 2008-02-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3923801B2 (ja) 2002-01-10 2007-06-06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エアバッグセンサ取付構造
JP3930004B2 (ja) * 2004-08-27 2007-06-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センサ配設構造
JP2007030535A (ja) * 2005-07-22 2007-02-08 Mazda Motor Corp レーダーユニットの取付構造
JP4862420B2 (ja) * 2006-02-15 2012-01-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4924027B2 (ja) * 2006-12-27 2012-04-2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CN101855110B (zh) * 2007-12-04 2012-08-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US8308225B2 (en) * 2009-08-14 2012-11-13 Faurecia Interior Systems, Inc. Automotive front support beam, front carrier, and a method of assembly
JP2012046166A (ja) * 2010-07-29 2012-03-08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11514A (zh) 2019-02-05
US10518814B2 (en) 2019-12-31
JPWO2017222019A1 (ja) 2018-12-27
WO2017222019A1 (ja) 2017-12-28
JP6533625B2 (ja) 2019-06-19
US20190225279A1 (en) 2019-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11514B (zh) 车身前部构造
US8585134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CN109415094B (zh) 车身前部结构
EP1518780B1 (en) Vehicle front-body structure
JP5531984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19151130A (ja) 車両の衝撃吸収構造
EP1829770B1 (en) Vehicular hood structure and vehicle body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CN101104395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2009083687A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US11198406B2 (en) Grille shutter
CN103359028A (zh) 车身前部结构
KR101703612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및 그 조립방법
US20220340212A1 (en) Floor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ally Operable Motor Vehicle
US20230264563A1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JP2016094107A (ja) 自動車のカウル構造
US20230264561A1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EP3808608B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and vehicle
JP4905678B2 (ja) 車両前部の車体構造
CN114644055A (zh) 用于车辆的前围板结构
EP3984834B1 (en) Vehicle front bum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JP5966895B2 (ja) 自動車の脚払い構造
JP3915434B2 (ja) 自動車用バンパー
JP4089723B2 (ja) 車両用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230264557A1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with side frame support
CN112550193B (zh) 吸能装置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