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10212A - 扶手、日常用具部件以及椅子 - Google Patents

扶手、日常用具部件以及椅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10212A
CN109310212A CN201780035373.4A CN201780035373A CN109310212A CN 109310212 A CN109310212 A CN 109310212A CN 201780035373 A CN201780035373 A CN 201780035373A CN 109310212 A CN109310212 A CN 1093102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handrail
armrest body
chair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537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10212B (zh
Inventor
高木裕郎
高木裕一郎
益永浩
五十岚僚
井泽晶
井泽晶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amur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amur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165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2501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165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2501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165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2501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kamur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Okamur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310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02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102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02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1/00Chair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 A47C1/0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 A47C1/02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 A47C1/03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arm-rests
    • A47C1/0307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arm-rests adjustable rectilinearly in horizontal dire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1/00Chair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 A47C1/0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 A47C1/02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 A47C1/03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arm-rests
    • A47C1/0303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arm-rests adjustable rectilinearly in vertical direction
    • A47C1/0305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arm-rests adjustable rectilinearly in vertical direction by peg-and-notch or pawl-and-ratchet mechanism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1/00Chair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 A47C1/0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 A47C1/02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 A47C1/03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arm-rests
    • A47C1/0308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arm-rests adjustable by rot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54Supports for the ar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54Supports for the arms
    • A47C7/541Supports for the arms of adjustab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2Pivotal connections incorporat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leaf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9/00Gearing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gears or friction members and not capable of conveying indefinitely-continuing rotary motion
    • F16H19/02Gearing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gears or friction members and not capable of conveying indefinitely-continuing rotary motion for interconverting rotary or oscillating motion and reciprocating motion
    • F16H19/06Gearing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gears or friction members and not capable of conveying indefinitely-continuing rotary motion for interconverting rotary or oscillating motion and reciprocating motion comprising flexible members, e.g. an endless flexible member
    • F16H19/0645Gearing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gears or friction members and not capable of conveying indefinitely-continuing rotary motion for interconverting rotary or oscillating motion and reciprocating motion comprising flexible members, e.g. an endless flexible member the flexible push or pull member having guiding means, i.e. the flexible member being supported at least partially by a guide to transmit the reciprocating mov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Special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扶手具备:作为支撑结构体的支撑部件(8a、215、308a)、以及扶手主体(8b、216、308b),扶手主体(8b、216、308b)具备:下层部件(8j),其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支撑于支撑部件(8a、215、308a)并设置有由落座者进行操作的操作杆(8p、235、308p);以及上层部件(8k),其可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地支撑于下层部件(8j),上层部件(8k)沿着左右方向在基准位置覆盖操作杆(8p、235、308p)。

Description

扶手、日常用具部件以及椅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扶手、日常用具部件以及椅子。
本申请基于在2016年6月10日于日本申请的专利公开2016-116566号、专利公开2016-116567号以及专利公开2016-116568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肘托可以活动的扶手的椅子。在该专利文献1中,相对于设置有操作杆的肘支撑部,肘托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落座者能够任意地变更肘托的前后方向的位置。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扶手,其作为椅子用扶手,承受落座者的肘载置负载的扶手主体以可在大致水平方向上转动地支撑于其下方的支撑结构体。
而且,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扶手在支撑结构体的上表面设置有容纳凹部,在该容纳凹部内突出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作为枢轴部的衬套,扶手主体侧的滑块可转动地安装于衬套的上部。在滑块上,可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地保持有扶手主体的基座部件。另外,在滑块上,可一体转动地连结有在支撑结构体的容纳凹部内配置的非圆形的转动块。转动块可转动地配置于支撑结构体的容纳凹部内,转动块的远离转动中心的侧壁与容纳凹部的内壁抵接,从而限制扶手主体相对于支撑结构体的转动位移。在该扶手的情况下,衬套和滑块的嵌合部构成转动机构,转动块的侧壁和容纳凹部的内壁构成转动限制机构。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扶手,其在椅子的扶手中,具备经由操作缆线与椅子主体的功能部位连接的操作部件。该扶手具备:安装于椅子主体并形成上方伸出部的支撑结构体、以及支撑于上方伸出部的上端并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扶手主体。而且,即使在将操作缆线配置于扶手主体内的情况下,为了能够使扶手主体相对于支撑结构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通过以将操作缆线暂时向后方延伸,之后再向前方延伸的方式进行配设,从而在操作缆线形成弯曲挠曲部。通过该弯曲挠曲部,即使使扶手主体水平移动,也能够在操作缆线留有游隙,因此扶手主体在水平方向上的任一移动位置,都能够通过操作部件的操作使功能部位工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6058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65360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14-0831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肘托相对于设置有操作杆的肘支撑部而相对移动。因此,在使肘托向前方移动的情况下,使得设置于不移动的肘支撑部的操作杆配置于从肘托的前端大幅后退的位置,变得难以进行操作杆的操作。因而,考虑例如通过具有使肘支撑部能够与肘托一起移动,肘托相对于肘支撑部不相对移动的结构来解决该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以及能够使肘托及肘支撑部一体地移动的结构,肘托与操作杆在椅子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均没有变化。因此,总是难以在落座状态下视觉辨认操作杆,为了确认操作杆的位置,有可能会让落座者进行特意向前方弯腰等动作。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设置于椅子的扶手中,使操作杆等的操作部的操作容易,并且能够在落座状态下进行操作部的视觉辨认。
另外,近年来,提出一种扶手,其在扶手主体设置操作杆等操作部,通过基于该操作部的操作而能够操作椅子的升降机构等功能部(操作对象部)。在这样的扶手中,操作部与椅子侧的操作对象部通常利用操作缆线而连接。操作缆线从椅子主体引入支撑结构体的内部,并通过支撑结构体和扶手主体的内部而与扶手主体的操作部连结。
然而,在这样使操作缆线配置于支撑结构体和扶手主体内部的扶手中,难以使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转动限制机构。即,关于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转动限制机构,在支撑结构体的上表面形成的凹部内突出设置作为枢轴部的衬套,另一方面,在凹部内的衬套的周边区域嵌合有作为扶手主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的转动块。因此,无法将从支撑结构体上部引出的操作缆线在靠近枢轴部(衬套)的轴心的位置处放入扶手主体内,而不得不在远离枢轴部的轴心的位置处将操作缆线引入扶手主体内。然而,在该情况下,由于使扶手主体能够相对于支撑结构体而以枢轴部为中心在大致水平方向上转动,因此伴随着扶手主体的转动,操作缆线的弯折变化会增大。这样的操作缆线的弯折变化的增大,对于得到操作缆线的稳定的动作、操作缆线的耐久方面而言并不优选。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扶手、以及具备该扶手的椅子,其虽然具有对扶手主体相对于支撑结构体的转动进行限制的转动限制机构,但能够将操作缆线从枢轴部的轴心附近引入扶手主体内。
另外,如果存在将扶手主体相对于支撑结构体能够水平移动地进行保持并且自身不移动的部件,则在使扶手主体水平移动时,上述部件与操作缆线抵接或按压的情况下,有可能使操作缆线的滑动阻力提高,而有损操作部件的操作性。另外,弯曲挠曲部自身成为提高操作缆线的滑动阻力的构件。操作缆线由外部缆线及内部缆线构成,尤其是外部缆线的曲率容易影响内部缆线的滑动阻力。当通过扶手主体的水平移动而使操作缆线的曲率发生变化时,内部缆线的滑动阻力甚至操作部件的操作性也会发生变化。如果为了减小操作缆线的曲率(使曲线平缓)而使扶手的各部件大型化,则难以使扶手具有优美的外观。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使扶手主体(第二结构体)可移动支撑于支撑结构体(第一结构体),并且经由操作缆线使规定的功能部与支撑于位扶手主体的操作部件连接的椅子的扶手(日常用具部件)中,抑制扶手的大型化,并能够抑制操作缆线的滑动阻力的增加,并且抑制因扶手主体的移动导致的操作部件的操作性的变化。
(二)技术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第一发明是设置于椅子的扶手,其具备作为支撑结构体的支撑部件、以及扶手主体,扶手主体具备:下层部件,其可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移动地支撑于支撑部件并设置有由落座者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上层部件,其可在与第一水平方向不同的第二水平方向上移动地支撑于下层部件,上层部件沿着第二水平方向在基准位置覆盖操作部。
根据本发明,在使上层部件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设置有操作部的下层部件与上层部件一起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说,在使上层部件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上层部件与下层部件一体地移动。因此,上层部件与操作部的位置关系不会变化,而能够防止在与上层部件的位置关系中操作部到达难以进行操作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使上层部件在与第一水平方向不同的第二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设置有操作部的下层部件并不移动,而是使上层部件相对于下层部件进行移动。因此,能够使上层部件与操作部的位置关系变化,能够使落座者不改变姿势而改变操作部的视觉辨认状态。
因而,在本发明中,在落座者不想进行操作部的视觉辨认的情况下,通过使上层部件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不改变对操作部的操作性而进行扶手的水平方向的位置调整。另外,在落座者想要进行操作部的视觉辨认的情况下,通过使上层部件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使上层部件与操作部的位置关系变化。这样,根据本发明,根据落座者的希望,能够不改变也能够改变上层部件与操作部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二发明是在上述第一发明中,上述下层部件可在作为上述第一水平方向的椅子的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支撑于上述支撑部件,上述上层部件可在作为上述第二水平方向的椅子的宽度方向上移动地支撑于上述下层部件。
根据本发明,在使上层部件向椅子的后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下层部件会一起进行移动,在使上层部件椅子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下层部件会相对于上层部件进行移动。因此,通过使上层部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能够不改变对操作部的操作性而进行扶手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调整。另外,通过使上层部件在椅子的宽度方向上移动,能够改变上层部件与操作部的位置关系。一般而言,由于考虑到在前后方向上的扶手的位置调整的频度要高于宽度方向,因此根据本发明,在调整频度高的前后方向上移动时上层部件与操作部的位置关系并不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提高椅子及扶手的便利性。
另外,椅子的扶手一般而言相对于落座者所落座的座位而位于宽度方向外侧方并且设置于比落座者的目标高度更低的位置。也就是说,落座者从宽度方向内侧方且上方视觉辨认扶手。因而,通过使上层部件向宽度方向外侧方移动,能够更加容易视觉辨认操作部。
第三发明是在上述第一或第二发明中,上述操作部设置于椅子的前后方向上的上述下层部件的前侧的端部。
根据本发明,落座者能够在保持将胳膊置于上层部件的状态下进行操作部的操作。
第四发明是在上述第一发明中,上述上层部件配置成,通过从上述基准位置在上述第二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使上述操作部的至少一部分向上方露出。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上层部件从基准位置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使操作部向上方露出。因此,操作部的视觉辨认变得更加容易。
在第五发明中,还具备:转动机构,其使支撑于支撑结构体的扶手主体相对于支撑结构体而可在大致水平面内转动地连结;转动限制机构,其限制扶手主体相对于支撑结构体的转动角度;操作缆线,其从支撑结构体配置于扶手主体,并通过设置于扶手主体的操作部的操作来对操作对象部进行操作,转动机构具有:从支撑结构体向上方突出的枢轴部、以及设置于扶手主体并与枢轴部可转动地嵌合的轴承部,支撑结构体具有缆线插通部,所述缆线插通部从支撑结构体的内部通过枢轴部的下方并将操作缆线从枢轴部的附近向扶手主体的内部引导,转动限制机构具有在转动限制时相互抵接的扶手主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和支撑结构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扶手主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和支撑结构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配置于夹着枢轴部的轴线而与缆线插通部的面向扶手主体内的开口相反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情况下,操作缆线穿过在支撑结构体的枢轴部的下方通过的缆线插通部,并从枢轴部的附近向扶手主体内引出。扶手主体能够绕着转动机构的枢轴部而转动,扶手主体相对于支撑结构体的转动被转动限制机构所限制。另外,扶手主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和支撑结构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配置于夹着枢轴部的轴线而与枢轴部附近的缆线插通部的开口相反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避免从枢轴部附近引出的操作缆线与转动限制机构的转动限制构件间的干渉。
在第六发明中,也可以为,转动机构配置于扶手主体的内部,转动限制机构配置于支撑结构体的内部,扶手主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从夹着枢轴部的轴线而与缆线插通部的面向扶手主体内的开口相反的位置向支撑结构体的内部方向突出。
在该情况下,由于转动机构配置于扶手主体内,另一方面转动限制机构配置于支撑结构体内,因此能够避免转动限制机构与转动机构一起占据扶手主体内的空间,并使扶手主体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大型化。
在第七发明中,也可以为,扶手主体具备:基座部件,其具有供枢轴部从下方向上方插通的插通孔;夹持块,其相对于通过插通孔向基座部件的上方突出的枢轴部而经由轴承部可转动地进行安装,基座部件与夹持块经由仅允许大致水平的一个方向的相对位移的导向机构而相互卡合。
在该情况下,扶手主体的基座部件由夹持块从上方侧限制位移的状态下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撑结构体侧的枢轴部,扶手主体的基座部件与夹持块经由导向机构而仅允许一个方向的相对位移。因此,虽然扶手主体的基座部件相对于夹持块仅允许一个方向的相对位移,但能够通过夹持块切实地限制基座部件从支撑结构体的枢轴部的脱出。
在第八发明中,也可以为,扶手主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设置于夹持块,并且向下方贯通基座部件的插通孔并向支撑结构体的内部方向突出。
在该情况下,夹持块的转动限制构件通过与支撑结构体的枢轴部所插通的基座部件的孔为共同的插通孔并向支撑结构体的内部方向突出。由于基座部件以枢轴部为中心始终与夹持块一体地转动,因此形成于基座部件的插通孔可以做成在夹持块与基座部件的一个方向的相对位移时,能够允许夹持块的转动限制构件的一个方向的移动的长孔形状。因而,通过具有该结构,能够容易使形成于基座部件的插通孔以开口面积较小地形成。
在第九发明中,也可以为,缆线插通部由从支撑结构体的上壁部夹着枢轴部的轴线的一侧的下表面起跨越支撑结构体的上壁部夹着枢轴部的轴线的另一侧的上表面和枢轴部的外侧面的连续的孔而形成。
在该情况下,使操作缆线从夹着枢轴部的支撑结构体的上壁部的一侧的下表面起朝向夹着枢轴部的另一侧的上表面和枢轴部的外侧面而引出。因而,通过具有该结构,能够减小从支撑结构体引出的操作缆线的弯曲,使操作缆线的操作顺畅。
在第十发明中,本发明的椅子具备上述任一扶手。
本发明的椅子具有上述的本发明的扶手。因此,在扶手中,能够任意地进行使操作杆等操作部的操作变得容易的上层部件的移动、使在落座状态下操作部的视觉辨认变得容易的上层部件的移动。
在第十一发明具备将作为所述操作部的操作部件完成的操作向支撑结构体侧传递的操作缆线,扶手主体还具备:对操作部件进行支撑且相对于支撑结构体而可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的移动体、以及与支撑结构体连结且不能进行相对于支撑结构体的第一移动方向的移动的固定体,操作缆线具备外部缆线及内部缆线,固定体具备:对外部缆线的卡止端部进行卡止的外卡止部、以及对从外部缆线引出的内部缆线的卡止端部进行卡止的内卡止部,操作部件在从外部缆线引出的内部缆线的配置路径上与内部缆线卡合,移动体具备内部引出长度维持单元,所述内部引出长度维持单元在沿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时使内部缆线的配置路径变化,抑制内部缆线从外部缆线的引出长度的变化。
根据该结构,通过操作部件的经由操作缆线的操作,能够进行从扶手主体分离的功能部位的操作,并且通过在扶手主体仅配置内部缆线,从而能够抑制扶手主体的大型化,而且能够抑制由于在扶手主体内的外部缆线的弯折而导致的内部缆线的滑动阻力的增加。
而且,在使扶手主体的移动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时,通过利用设置于移动体的内部引出长度维持单元使内部缆线的配置路径变化(例如与移动体同样地移动),从而抑制从卡止于固定体的外部缆线引出的内部缆线的引出长度的变化。因此,可抑制在扶手主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时内部缆线拉紧或者松弛的情况,能够抑制无意识地操作功能部位或者使操作部件的游隙过大。
在第十二发明中,也可以为,内部引出长度维持单元具备:第一折返部件,其使内部缆线以沿着第一移动方向的方式延伸,并且以向第一移动方向的一侧方凸出的方式折返;第二折返部件,其使内部缆线以沿着第一移动方向的方式延伸,并且以向第一移动方向的另一侧方凸出的方式折返。
在该情况下,当使扶手主体的移动体向第一移动方向的一侧方移动时,第一折返部件使内部缆线的折返长度增加,并且第二折返部件使内部缆线的折返长度减少与基于第一折返部件的增加量相等的量。
同样地,当使扶手主体的移动体向第一移动方向的另一侧方移动时,第一折返部件使内部缆线的折返长度减少,并且第二折返部件使内部缆线的折返长度增加与基于第一折返部件的减少量相等的量。即,在第一移动方向的两侧使内部缆线的折返长度的增减相抵消,能够抑制扶手主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时内部缆线拉紧或者松弛。
在第十三发明中,也可以为,第一折返部件及第二折返部件中的至少一方与操作部件可联动地连结。
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使用内部缆线的折返部件使内部缆线与操作部件卡合,因此与将使内部缆线与操作部件卡合的手段分开另外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缆线配置的简化及部件件数的减少。
在第十四发明中,也可以为,第一折返部件及第二折返部件中的至少一方是卷绕内部缆线的滑轮。
在该情况下,能够减轻使内部缆线折返而动作时的阻力,并且顺利地进行内部缆线的配置路径的移动。
在第十五发明中,也可以为,第一移动方向是椅子的前后方向,第一折返部件及第二折返部件中至少位于后侧的后侧折返部件将内部缆线以左右排列的方式折返。
在该情况下,就至少后侧折返部件而言,与将内部缆线以上下排列的方式折返的情况相比,可抑制折返部件的高度尺寸以及扶手主体的高度尺寸,能够抑制扶手主体的大型化。尤其是在形成向后下的肘载置面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形成该肘载置面。
在第十六发明提供一种日常用具部件,其具备:安装于日常用具主体的第一结构体、支撑于第一结构体的第二结构体、支撑于第二结构体并由使用者完成规定的操作的操作部件、以及将操作部件完成的操作向第一结构体侧传递的操作缆线,第二结构体具备:支撑操作部件并相对于第一结构体而可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的移动体、以及与第一结构体连结且不能进行相对于第一结构体的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的移动的固定体,操作缆线具备外部缆线及内部缆线,固定体具备:对外部缆线的卡止端部进行卡止的外卡止部、以及对从外部缆线引出的内部缆线的卡止端部进行卡止的内卡止部,操作部件在从外部缆线引出的内部缆线的配置路径上与内部缆线卡合,移动体具备内部引出长度维持单元,所述内部引出长度维持单元在向第一移动方向移动时使内部缆线的配置路径变化,抑制内部缆线的从外部缆线的引出长度的变化。
根据该结构,通过操作部件的经由操作缆线的操作,能够进行远离第二结构体的功能部位的操作,并且在第二结构体仅配置内部缆线,从而抑制第二结构体的大型化,而且还能够抑制由于在第二结构体内的外部缆线的弯折而导致的内部缆线的滑动阻力的增加。
而且,在使第二结构体的移动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时,通过利用设置于移动体的内部引出长度维持单元使内部缆线的配置路径变化(例如与移动体同样地移动),从而抑制从卡止于固定体的外部缆线引出的内部缆线的引出长度的变化。因此,可抑制第二结构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时内部缆线拉紧或者松弛的情况,能够抑制无意识地操作功能部位或者使操作部件的游隙过大的情况。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根据落座者的希望,能够不改变也能够改变上层部件与操作部的相对位置关系,能够任意地进行使操作杆等操作部的操作变得容易的上层部件的移动、使在落座状态下操作部的视觉辨认变得容易的上层部件的移动,能够使椅子及扶手的使用便利性提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支撑结构体的枢轴部的下方通过的缆线插通部在枢轴部附近向扶手主体内开口,扶手主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和支撑结构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配置于夹着枢轴部的轴线而与枢轴部附近的缆线插通部的开口相反的位置。因而,根据本发明,是具有转动限制机构的结构,并且能够使操作缆线良好地从枢轴部附近向扶手主体内引出。
而且、根据本发明,在使扶手主体(第二结构体)可移动地支撑于支撑结构体(第一结构体),并且经由操作缆线使规定的功能部位与支撑于扶手主体的操作部件连接的椅子的扶手(日常用具部件)中,能够抑制扶手的大型化,并能够抑制操作缆线的滑动阻力的增加,并且抑制由于扶手主体的移动导致的操作部件的操作性的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后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所具备的扶手的立体图。
图4是用通过上方立起部的截面将扶手剖切的侧截面图。
图5是包含省略了罩部件的下层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6A是用于对扶手的动作进行说明的俯视示意图。
图6B是用于对扶手的动作进行说明的俯视示意图。
图6C是用于对扶手的动作进行说明的俯视示意图。
图7A是对使上层部件向左侧或者右侧移动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俯视示意图。
图7B是对使上层部件向左侧或者右侧移动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俯视示意图。
图7C是对使上层部件向左侧或者右侧移动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扶手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扶手的沿着图10的IV-IV线的截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扶手的沿着图11的V-V线的截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扶手的分解侧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撑结构体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扶手的沿着图10的VIII-VIII线的截面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扶手的去除一部分部件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扶手去除一部分部件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扶手的沿着图15的XI-XI线的截面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扶手的去除一部分部件的立体图。
图20是从左侧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21是从后方观察上述椅子的立体图。
图22是上述椅子的右侧的扶手的立体图。
图23A是表示上述扶手的前后移动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23B是表示上述扶手的左右移动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23C是表示上述扶手的转动状态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上述椅子的左侧的扶手的升降动作的体图。
图25是上述扶手的下层部件的去除了罩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6A是表示上述扶手的内部引出长度维持机构的作用的图,且为扶手的前后中间位置的侧视图。
图26B是表示上述扶手的内部引出长度维持机构的作用的图,且为扶手的前方移动位置的侧视图。
图26C是表示上述扶手的内部引出长度维持机构的作用的图,且为扶手的后方移动位置的侧视图。
图27是上述扶手的升降筒的上端部的立体图。
图28是从后方观察上述升降筒的上端部的立体图。
图29是从前方观察上述升降筒的上端部的立体图。
图30是相对于图29而去除端板的立体图。
图31是用左右方向中间部将上述扶手剖切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图。
图32是用枢轴中心将上述扶手剖切的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图。
图33是上述扶手的升降机构的分解侧视图。
图34是用枢轴中心将上述扶手剖切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图。
图35是用操作杆的卡止销中心将上述扶手剖切的与轴线300C1正交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扶手及椅子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在以下附图中,为了将各部件画成可识别的大小,适当地变更了各部件的比例尺。
图1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图2是从后方(靠背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椅子100具备:设置于地面F上的腿部1、设置于腿部1的上部的未图示的盒状的支撑底座2、安装于支撑底座2的上部的椅座承受部件3、可滑动地支撑于椅座承受部件3并供落座者落座的座体4、从支撑底座2延伸并对落座于座体4的落座者的后背进行支撑的靠背7、以及配置于靠背7的侧部的扶手8。
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落座于座体4的落座者朝向前的方向称为“前方”、将与相反方向称为“后方”。另外,将连接设置有椅子100的地面F侧与其相反侧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另外,将椅子100的宽度方向,也就是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另外,在图中,用箭头FR表示前方,用箭头UP表示上方,用箭头LH表示左方。
腿部1具有:带有脚轮11A的多支腿11、以及从多支腿11的中央部立起并内置有作为升降机构的气压弹簧(未图示)的腿柱12。构成腿柱12的下部的外筒13不能旋转地嵌合并支撑于多支腿11。构成腿柱12的上部的内筒14在上端部固定并支撑支撑底座2,并且下部可在水平方向上旋转地支撑于外筒13。
支撑底座2中内置有腿柱12的升降调整机构和靠背7的倾动调整机构。椅座承受部件3具有安装于支撑底座2的上部的四根连杆臂(未图示。以下相同)、以及将连杆臂彼此连结的左右一对固定框架(未图示、以下相同)。
座体4具有座架40、以及张设于座架40的张紧件60。张紧件60的上表面为承受落座者的负载的负载支撑面60U。
靠背7具有:背架70、以及张设于背架70的张紧件90。张紧件90的前表面为承受落座者的负载的负载支撑面90F。
背架70具有:与支撑底座2连结的背后框70B、以及设置于背后框70B的前方的背前框80F。
背后框70B具有下边部71、侧边部72、以及上边部73。下边部71、侧边部72和上边部73由例如铝等金属或者具有规定强度的树脂等一体地形成。
下边部71与支撑底座2内的倾动调整机构连结,并从支撑底座2的后部的左右两侧延伸。下边部71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后方倾斜。另外,在各下边部71设置有向侧方延伸的扶手74。
在各下边部71的上端部,连结有侧边部72。各侧边部72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倾斜。
侧边部72的下部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前方倾斜。
侧边部72的上部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后方倾斜。各侧边部72的上部彼此通过上边部73而连结。
背前框80F具有:与背后框70B的侧边部72的上部连结的上部臂部81、与侧边部72的下部连结的下部臂部82、在左右方向(沿着负载支撑面60U)上分离设置的一对纵杆86、以及将一对纵杆86的上端彼此连结的上杆87。上部臂部81、下部臂部82、纵杆86及上杆87由例如树脂等形成为一体。纵杆86及上杆87可根据从张紧件90作用的力而进行弹性变形。纵杆86在上部连结有上部臂部81,并在下部与下部臂部82连结。
详细而言,纵杆86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倾斜。一对纵杆86的下端彼此相互连结。
扶手8分别设置在椅子100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左侧和右侧。
这些扶手8具有左右对称形状。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设置于椅子100的右侧的扶手8,参照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3是扶手8的立体图。扶手8具备:在从背架70的下边部71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后,向上方弯曲延伸的主视L字状的支撑杆8a(支撑部件)、支撑于支撑杆8a的上端部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扶手主体8b、以及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支撑扶手主体8b的升降筒8c。
支撑杆8a具备:从背架70的下边部71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外侧伸出部8a1;与外侧伸出部8a1的外侧相连的上方弯曲部8a2;以及与上方弯曲部8a2的上方相连的上方立起部8a3(参照图4)。
外侧伸出部8a1和上方弯曲部8a2作为由例如铝合金构成的实心的下部支撑杆而相互一体形成。上方立起部8a3作为由例如钢板构成的中空的上部支撑杆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呈直线状延伸的管状。
图4是用通过上方立起部8a3的截面对扶手8剖切的侧截面图。如图4所示,在上方立起部8a3(上部支撑杆),外嵌有沿轴线(延伸方向)可升降的升降筒8c,并且内嵌有沿轴线可升降的内管8d。升降筒8c及内管8d可以与扶手主体8b一体地升降。
另外,扶手主体8b相对于升降筒8c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并且在俯视下,能够在后述的枢轴中心转动,而且,后述的上层部件8k相对于下层部件8j及支撑杆8a可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在上方立起部8a3内嵌有形成有侧视梳型的高度调节狭缝8e1的内套筒8e。内套筒8e嵌入上方立起部8a3,并且通过扣合等而固定。高度调节狭缝8e1具有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升降引导狭缝8e2、以及从升降引导狭缝8e2向前方延伸的多个卡止狭缝8e3。
在后述的摆动杆8f保持有可卡止于高度调节狭缝8e1的任一个卡止狭缝8e3的卡止销8f1。卡止销8f1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内管8d的左右侧壁形成有侧视下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状的销移动孔8d1。卡止销8f1的左右端部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插入销移动孔8d1。
卡止销8f1能够在移动至销移动孔8d1的前端时卡止于高度调节狭缝8e1的任一个卡止狭缝8e3。此时,扶手主体8b的升降被锁定。即,通过将卡止销8f1卡止于某个卡止狭缝8e3,能够多级地调节扶手主体8b的固定高度。
卡止销8f1在移动至销移动孔8d1的后端时解除对卡止狭缝8e3的卡止,到达升降引导狭缝8e2。此时,扶手主体8b的升降锁定被解除,能够对扶手主体8b进行升降(能够变更高度)。
在内管8d内经由沿左右方向的支撑轴8f2可摆动地支撑有摆动杆8f。摆动杆8f具备向支撑轴8f2的上方延伸的上方伸出部8f3、以及向支撑轴8f2的下方延伸的下方伸出部8f4。在上方伸出部8f3的上端部设置有可滑动地卡合于后述的升降操作杆8h的后下卡合槽8h4的卡合销8f5。在下方伸出部8f4的下端部设置有保持卡止销8f1的销保持部8f6。在销保持部8f6的下方设置有向下方延伸的延长部8f7,并且设置有从延长部8f7的下端部后侧向上方呈弧状折返的弹簧片8f8。
在内管8d的上端固定有俯视下向内管8d的周围伸出的顶板8g。在顶板8g的下表面,在比内管8d更靠前方,经由沿左右方向的支撑轴8h1可摆动地支撑有升降操作杆8ph。升降操作杆8ph具备向支撑轴8h1的前方延伸的前方伸出部8h2、以及向支撑轴8h1的后方延伸的后方伸出部8h3。前方伸出部8h2的前下部向升降筒8c的上端部的外侧突出,落座者能够向上方进行按入操作。在后方伸出部8h3的后端部下侧,设置有使摆动杆8f的上端部的卡合销8f5卡合的后下卡合槽8h4。
通过弹簧片8f8的后上端从前方抵接内管8d的内壁(包含通过内管8d内的后述的操作缆线9),从而摆动杆8f以使下端部向前方位移的方式被施力。此时,卡止销8f1向销移动孔8d1的前端移动,卡止于高度调节狭缝8e1的任一个卡止狭缝8e3。当摆动杆8f的下端部向前方被施力时,摆动杆8f的上端部向后方位移,使升降操作杆8ph的后方伸出部8h3的后端部向上方位移,使前方伸出部8h2向下方突出。当向上方按入该前方伸出部8h2时,升降操作杆8ph的后端部使摆动杆8f的上端部向前方位移,使摆动杆8f的下端部抵抗弹簧片8f8的弹力向后方位移。于是,卡止销8f1移动至销移动孔8d1的后端,解除对高度调节狭缝8e1的卡止狭缝8e3的卡止,并且到达升降引导狭缝8e2,能够对扶手主体8b进行升降。
在顶板8g上固定有具有枢轴8i1的端板8i。端板8i以堵塞升降筒8c的上端开口的方式配置。在端板8i上能够以枢轴8i1为中心转动地支撑有扶手主体8b。
扶手主体8b具备载置于端板8i上的下层部件8j、以及载置于下层部件8j上的上层部件8k。
图5是包含省略了后述的罩部件8s的下层部件8j的放大立体图。如该图所示,下层部件8j具备:基座部件8m,其形成向上方开放的容纳空间,并且以使枢轴8i1突出至容纳空间内的状态载置于端板8i上;转动部件8n,其在容纳空间内不能相对转动且可前后移动地嵌合于基座部件8m,并且可转动地嵌合于枢轴8i1;操作杆8p,其用于经由操作缆线9远距离操作支撑底座2内的装置(腿柱12的升降调整机构和靠背7的倾动调整机构);前滑轮8q及后滑轮8r,其使操作缆线9的内部缆线9b在下层部件8j内卷绕;以及罩部件8s(参照图4),其堵塞容纳空间的上方开放部。该下层部件8j由支撑杆8a从下方进行支撑。
基座部件8m在其前端部形成有为了支撑上层部件8k的前部而相对于容纳空间向上方呈台阶状变化而成的前台阶部8m1。基座部件8m在其后端部形成有为了支撑上层部件8k的后部而向后下倾斜的后倾斜部8m2。后倾斜部8m2形成为,越靠后侧,容纳空间的后端部的深度越浅。在基座部件8m的底壁形成有被枢轴8i1贯通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孔8m3。
转动部件8n形成为抑制了上下方向(沿枢轴8i1的轴线的方向)的宽度的扁平的长方体状。转动部件8n俯视下配置为,使前后面沿着左右方向,使左右侧面沿着前后方向(沿基座部件8m的左右侧壁的方向)。
操作杆8p形成为侧视L字状。操作杆8p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可旋转地支撑于前台阶部8m1上的支撑轴8p1、从支撑轴8p1向下方延伸的下方伸出部8p2、以及从下方伸出部8p2的下端向前方延伸的前方伸出部8p3。操作杆8p在前台阶部8m1内的摆动空间可以以支撑轴8p1为中心摆动。前方伸出部8p3的前部向前台阶部8m1的下部前方突出,可以被进行上推操作。前方伸出部8p3位于上层部件8k的前部下方。前方伸出部8p3能够以将胳膊载置于上层部件8k的就座者用其指尖提拉的方式而进行操作。
在操作杆8p的下方伸出部8p2的下端部经由沿着左右方向的支撑轴8q1旋转自如地支撑有前滑轮8q。当通过前方伸出部8p3的提拉操作使下方伸出部8p2向前上转动时,前滑轮8q伴随着下方伸出部8p2的转动而向前方移动。
后滑轮8r经由沿着上下方向的支撑轴8r1而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基座部件8m的底壁的后端部。后滑轮8r配置于由于后倾斜部8m2而深度减少的容纳空间的后端部。通过放倒配置后滑轮8r,相较于如前滑轮8q那样立起地配置的情况,在浅的空间变得也容易配置。
操作缆线9具备外部缆线9a及内部缆线9b。操作缆线9从支撑底座2通过内管8d而延伸,到达下层部件8j内。
操作缆线9的外部缆线9a将其前端部卡止于在转动部件8n内所形成的外部缆线卡止部8n1。操作缆线9的内部缆线9b从外部缆线9a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后,从下方向上方卷绕于前滑轮8q而向后方折返。然后,内部缆线9b从宽度方向一侧向另一侧(图中,从宽度方向内侧向外侧)卷绕于后滑轮8r,向前方折返。进一步地,然后,内部缆线9b将其前端部卡止于转动部件8n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外侧。
当通过上述结构对操作杆8p的前方伸出部8p3进行提拉操作时,前滑轮8q向前上方移动而将内部缆线9b引出,使支撑底座2内的装置工作。
在此,在使扶手主体8b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前滑轮8q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此时,前滑轮8q在比外部缆线9a的前端部更靠前方前后移动,与之配合地,后滑轮8r在比内部缆线9b的前端部更靠后方前后移动。因此,即使比外部缆线9a的前端部更靠前方的内部缆线9b的长度增减,比内部缆线9b的前端部更靠后方的内部缆线9b的长度也增减同等量。因此,可抑制内部缆线9b的引出长度的变化,可抑制扶手主体8b的前方移动时内部缆线9b拉紧、或者扶手主体8b的后方移动时内部缆线9b松弛。
罩部件8s具备:以与前台阶部8m1匹配的方式呈台阶状形成的前台阶罩部8s1、以与后倾斜部8m2匹配的方式倾斜并且延伸至比后倾斜部8m2更靠前方的后倾斜罩部8s2、以及在前台阶罩部8s1及后倾斜罩部8s2之间与上层部件8k分离地设置的中间壁部8s3。前台阶罩部8s1形成有从中间壁部8s3的前端向上方立起的前立起部,后倾斜罩部8s2形成有从中间壁部8s3的后端比较低且缓和地向上方立起的后立起部。在中间壁部8s3与上层部件8k之间形成有将扶手主体8b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的贯通空间S。在贯通空间S的前方设置有由前台阶部8m1及前台阶罩部8s1形成且支撑上层部件8k的前部的前支撑部8t。该前支撑部8t使下层部件8j的一部分相对于上层部件8k的一部分分离,从而形成贯通空间S。贯通空间S在椅子100的宽度方向上贯通地形成,在上层部件8k相对于下层部件8j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可以用作供落座者的手指插入的空间。
上层部件8k具备:固定于下层部件8j的前支撑部8t及后倾斜罩部8s2上的基座部件8k1、空开容纳空间地重叠于基座部件8k1上的罩部件8k2、从上方覆盖罩部件8k2的垫部件8k3、以及插在罩部件8k2与垫部件8k3之间,并且由氨基甲酸乙酯等构成的缓冲部件8k4。上层部件8k形成为侧视下向上方凸的平缓的弯曲状,且设置为,前部向前下倾斜,并且后部向后下倾斜。基座部件8k1载置于下层部件8j上,而且在左右方向上可以滑动。进一步地,罩部件8k2、垫部件8k3以及缓冲部件8k4也能够与基座部件8k1一同相对于下层部件8j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该上层部件8k由下层部件8j从下方进行支撑,在与下层部件8j的一部分(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之间形成贯通空间S,且相对于下层部件8j的上述一部分局部地对置配置。
在上层部件8k的容纳空间设置有用于使前后较长的上层部件8k平行地左右移动的移动均匀化机构8u。
在使前后较长的上层部件8k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在把持上层部件8k的前后端部的任一个而进行的操作中,有时上层部件8k产生俯视下的倾斜,妨碍顺畅的左右移动,有时意外地产生扶手主体8b的绕枢轴8i1的转动。对此,通过利用移动均匀化机构8u实现上层部件8k的前后端部的左右移动的均匀化,能够辅助上层部件8k的左右方向的平行移动。
移动均匀化机构8u具备:在上层部件8k的容纳空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联动轴8u1、在基座部件8k1上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而形成的前齿轨8u2及后齿轨8u3、配置于联动轴8u1的前侧的前轴承部8u4、以及配置于联动轴8u1的后侧的后轴承部8u5。
联动轴8u1的前端部由在左右方向上可移动地容纳于上层部件8k内的前轴承部8u4转动自如地支撑。联动轴8u1的后端部由在左右方向上可移动地容纳于上层部件8k内的后轴承部8u5转动自如地支撑。在联动轴8u1的前部形成有前小齿轮8u6。在联动轴8u1的后部形成有后小齿轮8u7。在前小齿轮8u6啮合有前齿轨8u2。在后小齿轮8u7啮合有后齿轨8u3。前轴承部8u4及后轴承部8u5固定于下层部件8j,即使在上层部件8k移动的情况下也被固定。
在前轴承部8u4的前端设置有前端朝向下方的导向突部8v1。在基座部件8k1的前侧上表面设置有沿左右方向(上层部件8k的移动方向)形成的导向槽部8v2。导向突部8v1可滑动地卡合于导向槽部8v2。这些导向突部8v1和导向槽部8v2形成前导向部8v。
在后轴承部8u5的后端设置有前端朝向下方的导向突部8w1。在基座部件8k1的后侧上表面,设置有沿左右方向(上层部件8k的移动方向)形成的导向槽部8w2。导向突部8w1可滑动地卡合于导向槽部8w2。这些导向突部8w1和导向槽部8w2形成后导向部8w。
当要通过上述结构把持上层部件8k的前端部或后端部使上层部件8k左右移动时,齿轨(前齿轨8u2或者后齿轨8u3)移动,上层部件8k的前后端部中的就座者把持的侧(驱动侧)的端部的小齿轮(前小齿轮8u6或后小齿轮8u7)旋转。由此,联动轴8u1旋转,以联动轴8u1的长度量分离的上层部件8k的相反侧(从动侧)通过上述相反侧的端部的小齿轮及齿轨而左右移动与驱动侧的端部同等量。由此,可促进上层部件8k的左右方向的平行移动。
图6A~图6C是用于说明扶手8的动作的俯视示意图。在图6A~图6C中,图6A是表示使上层部件8k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情况的示意图,图6B是表示使上层部件8k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情况的示意图,图6C是表示使上层部件8k沿水平面转动的情况的示意图。
在使上层部件8k在前后方向(第一水平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使上层部件8k相对于下层部件8j不能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而下层部件8j相对于支撑杆8a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因此,使下层部件8j也与上层部件8k一起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因此,如图6A所示,设置于下层部件8j的操作杆8p与上层部件8k的相对位置关系并未变化。
在使上层部件8k在左右方向(与第一水平方向不同的第二水平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上层部件8k相对于下层部件8j可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下层部件8j相对于支撑杆8a不能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因此,下层部件8j不移动,仅上层部件8k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因此,如图6B所示,设置于下层部件8j的操作杆8p与上层部件8k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化。
图7A~图7C是用于对使上层部件8k向左侧或者右侧移动的情况进行说明的俯视示意图。在图7A~图7C中,图7A表示上层部件8k为基准位置的情况的示意图,图7B是使上层部件8k相对于基准位置而向右侧移动的情况的示意图,图7C是使上层部件8k相对于基准位置而向左侧的情况的示意图。在将上层部件8k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与下层部件8j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重叠的位置作为上层部件8k的基准位置的情况下,如图7A所示,上层部件8k从上方覆盖操作杆8p。另外,如图7B及图7C所示,在上层部件8k相对于基准位置而向右侧或者左侧移动的情况下,为使操作杆8p的一部分向上方露出,而设定上层部件8k的左右方向的可动范围。
在使上层部件8k沿水平面转动的情况下,上层部件8k相对于下层部件8j不能转动,而下层部件8j相对于支撑杆8a能够转动,因此,下层部件8j也与上层部件8k一起转动。因此,如图6C所示,设置于下层部件8j的操作杆8p与上层部件8k的相对位置关系并未变化。
如上述那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100及扶手8具备:支撑杆8a、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支撑于支撑杆8a并设置有由落座者进行操作的操作杆8p的下层部件8j、可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地支撑于下层部件8j的上层部件8k。而且,上层部件8k沿着左右方向在基准位置覆盖操作杆8p。因此,在使上层部件8k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设置有操作杆8p的下层部件8j与上层部件8k一起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说,在使上层部件8k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上层部件8k与下层部件8j一体地移动。因此,上层部件8k与操作杆8p的位置关系不会变化,而能够防止在与上层部件8k的位置关系中操作杆8p到达难以进行操作的位置。
而且,在使上层部件8k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设置有操作杆8p的下层部件8j并不移动,而是上层部件8k相对于下层部件8j进行移动。因此,能够使上层部件8k与操作杆8p的位置关系变化,落座者能够不改变姿势而改变操作杆8p的视觉辨认状态。
因而,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100及扶手8中,落座者不想进行操作杆8p的视觉辨认的情况下,通过使上层部件8k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不改变对操作杆8p的操作性而进行扶手8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调整。另外,在落座者想要进行操作杆8p的视觉辨认的情况下,通过使上层部件8k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使上层部件8k与操作杆8p的位置关系变化。根据这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100及扶手8,根据落座者的希望,能够不改变也能够改变上层部件8k与操作杆8p的相对位置关系。因而,能够任意地进行使操作杆8p的操作变得容易下的上层部件8k的移动、使在落座状态下操作杆8p的视觉辨认变得容易的上层部件8k的移动。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100及扶手8中,在使上层部件8k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上层部件8k与操作杆8p的位置关系不会变化。一般而言,考虑到在前后方向上的扶手8的位置调整的频度要高于左右方向,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100及扶手8,在调整频度高的前后方上的移动时,上层部件8k与操作杆8p的位置关系并不变化,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椅子100及扶手8的便利性。
另外,椅子100的扶手8相对于落座者所落座的座体4(座位)而位于左右方向外侧方,并且设置于比落座者的眼睛的高度更低的位置。也就是说,落座者从左右方向内侧方且上方视觉辨认扶手8。因而,通过使上层部件8k向左右方向外侧方移动,能够更加容易视觉辨认操作杆8p。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100及扶手8中、操作杆8p设置于前后方向上的下层部件8j的前侧的端部。因此,落座者能够在保持将胳膊置于上层部件8k的状态下进行操作杆8p的操作。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100及扶手8中,上层部件8k配置成,通过从基准位置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从而使操作杆8p的至少一部分向上方露出。因此,通过使上层部件8k从基准位置向左右方向移动,从而使操作杆8p向上方露出。因此,操作杆8p的视觉辨认变更加容易。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种结构部件的各种形状、组合等仅为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基于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上层部件8k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与下层部件8j一起移动,在上层部件8k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相对于下层部件8j而进行相对移动。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上层部件8k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与下层部件8j一起移动,在上层部件8k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相对于下层部件8j而进行相对移动。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上层部件8k沿着水平面转动的情况下,下层部件8j一起转动。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在上层部件8k沿着水平面转动的情况下,相对于下层部件8j而进行相对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使上层部件8k转动,从而能够容易地视觉辨认操作杆8p。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在上层部件8k相对于基准位置而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操作杆8p的一部分向上方露出的结构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上层部件8k相对于基准位置而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未必需要使操作杆8p的一部分向上方露出。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通过使上层部件8k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使左右方向上的上层部件8k与操作杆8p的位置关系变化,上层部件8k覆盖操作杆8p的量变化,因此能够使落座者用于进行操作杆8p的视觉辨认的动作简化。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上层部件8k在基准位置处,仅从上方覆盖操作杆8p。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上层部件8k在基准位置不仅从上方也可以从前方、左右来覆盖操作杆8p。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本发明的操作部为操作杆8p的结构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作为操作部,也可以具备操作按钮等其他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进行说明。
图8是从侧部上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200的图。图9是从后部上方(靠背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200的图。
如图8及图9所示,椅子200具备:设置于地面F上的腿部201、设置于腿部201的上部的盒状的支撑底座202、安装于支撑底座202的上部的椅座承受部件203、可滑动地支撑于椅座承受部件203并可供落座者落座的座体204、从支撑底座202向座体204的后方延伸并对落座于座体204的落座者的后背进行支撑的靠背207、以及安装于靠背207的从支撑底座202伸出的伸出部附近并从座体204的左右的侧方向上方延伸的一对扶手208。
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落座于座体204的落座者朝向前的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另外,将连接设置有椅子200的地面F侧与其相反侧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另外,将椅子200的宽度方向,也就是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另外,在图中,用箭头FR表示前方,用箭头UP表示上方,用箭头LH表示宽度方向的左方。
腿部201具有:带有脚轮211A的多支腿11、以及从多支腿211的中央部立起并内置有作为升降机构的气压弹簧(未图示)的腿柱212。
构成腿柱212的下部的外筒213不能旋转地嵌合并支撑于多支腿211。构成腿柱212的上部的内筒214在上端部固定支撑底座202并对支撑底座202进行支撑,并且下部可在水平方向上旋转地支撑于外筒213。
支撑底座202中内置有腿柱212的升降调整机构和靠背207的倾动调整机构。
椅座承受部件203具有:安装于支撑底座202的上部的四根连杆臂(未图示)、以及将连杆臂彼此连结的左右一对固定框架(未图示)。
座体204具有座架240、以及张设于座架240的张紧件241。张紧件241的上表面为承受落座者的负载的负载支撑面。
靠背207具有:背架270、以及张设于背架270的张紧件271。张紧件271的前表面为承受落座者的负载的负载支撑面。
背架270具有:下端与支撑底座202连结的背后框270B、以及设置于背后框270B的前方的背前框280F。
背后框270B具有左右一对下边部272及侧边部273、将左右的侧边部273彼此连结的上边部274。下边部272、侧边部273和上边部274由例如铝合金等金属或者具有规定强度的树脂等一体地形成。左右的下边部272与支撑底座202内的倾动调整机构连结,并从支撑底座202的后部的左右两侧向后方侧延伸。下边部272随着朝向后方而逐渐向上方倾斜。另外,在各下边部272的椅子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安装有在座体204的侧方配置的后述的扶手208。
在各下边部272的后端部,连续形成有侧边部273。左右的侧边部273以随着朝向上方而侧边部273彼此的间距宽度逐渐扩大的方式向椅子宽度方向的外侧倾斜。
扶手208分别设置在椅子200的宽度方向的左侧和右侧。这些扶手208中的设置于椅子200的左侧的扶手和设置于右侧的扶手形成为左右对称形状。因此,在以下说明中,参照附图对设置于椅子200的右侧的扶手208进行说明,而省略关于设置于椅子200的左侧的扶手208的说明。
图10是从椅子宽度方向得内侧上方观察右侧的扶手208的图,图11将右侧的扶手208沿图10的IV-IV线作成截面来表示的图。另外,图12是将右侧的扶手208沿图11的V-V线作成截面来表示的图,图13将右侧的扶手208分解并从椅子宽度方向内侧观察的图。
扶手208具备:在从背后框270B的下边部272向椅子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后,向上方弯曲延伸的主视L字状的扶手支撑体215(支撑结构体)、以及支撑于扶手支撑体215的上端部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扶手主体216。
扶手支撑体215具备:下端与背后框270B的下边部272结合的下部支柱215A、以及大致沿着上下方向滑动自如地外嵌于下部支柱215A的上部区域的升降筒215B。升降筒215B能够相对于固定于靠背207的下边部272的下部支柱215A而调整升降。
扶手主体216是其上表面放置落座者的肘、胳膊的部件,在允许大致水平方向上的前后移动、左右移动和摇头(转动)的状态下安装在扶手支撑体215的上部。
下部支柱215A具有:从背后框270B的下边部272向椅子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后,向上方弯曲的支柱基材215A-1、以与支柱基材215A-1的上端部嵌合状态固定的支柱管215A-2。支柱基材215A-1由例如铝合金构成的实心的金属部件形成。支柱管215A-2由前后较长的截面大致椭圆状的金属管构成。在支柱管215A-2的内表面,被覆有树脂制的内套筒219。内套筒219例如通过扣合等固定于支柱管215A-2。
升降筒215B的上部呈台阶状放大,在比该放大部更靠下方区域形成为截面大致椭圆的筒状。升降筒215B由例如树脂一体地形成。在升降筒215B的椭圆状的内周部的内侧,支柱管215A-2可沿着长边方向滑动地嵌入。另外,在升降筒215B的内部,配置有可滑动地嵌入内套筒219的内侧的截面大致椭圆状的金属制的内管218。内管218其上端部固定于顶板210,顶板210固定于在升降筒215B的上表面设置的凹部215B-a内。因而,内管218经由顶板210而固定设置于升降筒215B内。
固定于支柱管215A-2内的内套筒219在左右的侧壁形成有高度调节狭缝220。高度调节狭缝220具有:在内套筒219的轴线方向(大致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升降引导狭缝220a、以及从升降引导狭缝220a向前方延伸的多个卡止狭缝220b。多个卡止狭缝220b在内套筒219的轴线方向(大致上下方向)大致等间隔地分离形成。
在内管218的左右的侧壁的靠下端的区域,形成有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状的销移动孔222。在左右的销移动孔222中,保持有可卡止于内套筒219的高度调节狭缝220的任一个卡止狭缝220b的卡止销221。卡止销221的两端部从内管218的左右的销移动孔222向侧方突出,从销移动孔222突出的左右的端部可卡止于高度调节狭缝220的任一个卡止狭缝220b。卡止销221的两侧部以可前后移动地保持于左右的各销移动孔222。
卡止销221在移动至销移动孔222的前端侧时,两端部卡止于高度调节狭缝220的任一个卡止狭缝220b。此时,通过与扶手主体216侧为一体的升降筒215B和内管218经由卡止销221卡止于高度调节狭缝220的任一个卡止狭缝220b,从而扶手主体216的升降被锁定。在该扶手208中,通过将对卡止销221进行卡止的卡止狭缝220b变更为某个,从而能够多级地调节扶手主体216的固定高度。
另外,卡止销221移动至销移动孔222的后端侧时,解除卡止狭缝220b的卡止,到达升降引导狭缝220a内。此时,扶手主体216的升降锁定被解除,能够进行扶手主体216的自由的升降。
在内管218的左右的侧壁的靠上部的区域,保持有大致沿椅子宽度方向延伸的支撑轴217。配置于内管218内的摆动杆223可转动地支撑于支撑轴217。摆动杆223具有:从支撑轴217的轴支部向上方延伸的上方伸出部223u、以及向轴支部的下方延伸的下方伸出部223l。在上方伸出部223u的上端部,保持有可滑动地卡合于后述的升降操作杆224的后下卡合槽225的卡合销226。在下方伸出部223l的下缘部,设置有保持卡止销221的销保持部227。在下方伸出部223l的销保持部227的下方,设置有从销保持部227向下方延伸后从下端后部向上方呈弧状弯曲的弹簧片228。
在内管218的上端部固定的顶板210俯视下在内管218的周围尤其在前后方向上大幅地伸出。在顶板210的前方侧的伸出部的下方,配置有用于操作摆动杆223的升降操作杆224的枢轴224a。升降操作杆224的枢轴224a可转动地支撑于升降筒215B的上部侧的侧壁。升降操作杆224具有:上述的枢轴224a、向枢轴224a的前方延伸的前方伸出部224f、向枢轴224a的后方延伸的后方伸出部224b。在前方伸出部224f的前下部,以从升降筒215B的上端部的外侧突出地设置有能够由使用者向上方进行按入操作的操作部224c。在后方伸出部224b的后端部下侧,设置有与摆动杆223的上端部的卡合销226卡合的上述的后下卡合槽225。
通过弹簧片228的后上端从前方抵接内管218的内壁(也包含经由通过内管218内的操作缆线234抵接的情况),从而摆动杆223以使下端部向前方位移的方式被施力。此时,卡止销221向销移动孔222的前端,卡止于高度调节狭缝220的任一卡止狭缝220b。当摆动杆223的下端部向前方被施力时,摆动杆223的上端部向后方,使升降操作杆224的后方伸出部224b的后端部向上方位移,使操作部224c向升降筒215B的上端部的外侧突出。当该操作部224c被操作者向上方按入时,升降操作杆224的后端部使摆动杆223的上端部向前方位移,使摆动杆223的下端部抵接弹簧片228的弹力向后方位移。于是,卡止销221移动至销移动孔222的后端,接触对高度调节狭缝220的卡止狭缝220b的卡合,并且到达升降引导狭缝220a内,能够进行扶手主体216的自由升降操作。
在升降筒215B的上表面,安装有端板229以形成升降筒215B的上端面。端板229的下表面侧的一部分插入凹部215B-a内,以与顶板210的上表面重叠的状态共同连接紧固于升降筒215B。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端板229构成扶手208中的支撑结构体的上壁部。
图14是从椅子宽度方向的内侧斜上方观察在上部安装有端板229的升降筒215B的图,图15是将扶手主体216沿图10的VIII-VIII线剖切表示的图。
如图14所示,在俯视下的端板229的大致中央,突出设置短轴圆柱状的鼓出部230、外径比鼓出部230更小的短轴圆柱状的小径部231。
小径部231在鼓出部230的上表面呈台阶状突出设置,鼓出部230与小径部231以两者的轴心o一致的方式形成。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鼓出部230和小径部231构成枢轴部。扶手主体216可转动地支撑于端板229的小径部231和鼓出部230的上部。扶手主体216如图15所示,具备载置于端板229上的下部单元216L、以及载置于下部单元216L上的上部单元216U。
图16是从椅子宽度方向的内侧斜上方观察去除了下部单元216L的罩部件237的扶手208的图。
下部单元216L具备:基座部件232,其形成上方侧开放的容纳空间200s并且以使小径部231突出至容纳空间200s内的状态载置于端板229上;夹持块233,其在容纳空间200s内不能相对转动且仅可在一个方向上相对移动(能够滑动)地卡合于基座部件232,并且经由轴承部233a可转动地支撑于小径部231和鼓出部230;操作杆235,其用于经由操作缆线234远距离操作支撑底座202内的机构;前滑轮236f及后滑轮236r,其使操作缆线234的内部缆线234i在下部单元216L内卷绕;以及罩部件237,其堵塞容纳空间200s的上方开放部。
基座部件232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状的底壁的左右延伸设置有大致沿前后方向立起的侧壁232s。另外,在基座部件232的前部侧,向上方隆起形成有可转动地支撑操作杆235的前台阶部232a。在基座部件232的底壁,形成有使端板229的鼓出部230和小径部231向上方的长孔状的插通孔238。
夹持块233形成为抑制了上下方向(沿着小径部231及鼓出部230的轴线o的方向)的高度的扁平的长方体状。夹持块233相对于在基座部件232的插通孔238向上方贯通的端板229的小径部231和鼓出部230而可转动地嵌合有轴承部233a,在该状态下经由垫片263和螺栓262防止脱落地固定于端板229。夹持块233在该状态下,左右的端面滑动自如地抵接基座部件232的左右的侧壁232s的内表面。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夹持块233的左右的端面与基座部件232的侧壁232s的内表面构成仅允许夹持块233和基座部件232在大致水平的一个方向的相对位移的导向机构。另外,端板229的小径部231及鼓出部230和夹持块233的轴承部233a构成将扶手主体216相对于扶手支撑体215(支撑结构体)可在大致水平方向上转动可能地连结的转动机构。
图17是在扶手支撑体215的上部仅组装扶手主体216侧的夹持块233的立体图,图18是将扶手208沿图15的XI-XI线剖切表示的图。
在端板229中具有缆线插通部257,所述缆线插通部257从扶手支撑体215(支撑结构体)的内部通过小径部231的轴线o的下方并将操作缆线234从小径部231附近向扶手主体216的内部引导。缆线插通部257由从端板229比小径部231的轴线o更靠后方侧的下表面起跨越端板229的小径部231的轴线o更靠前方侧的上表面和鼓出部230的前表面而连续的孔构成。此外,鼓出部230的前方部分的圆弧面的一部分被平坦地切除,缆线插通部257的面对扶手主体216内的开口257a和鼓出部230的前方侧的平坦的面以跨越其前方侧的端板229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端板229、以及与端板229的小径部231和鼓出部230的上部可转动地连结的夹持块233,设置有限制两者的相对转动角度的转动限制机构。该转动限制机构具有:形成于端板229的鼓出部230的后方侧(夹着小径部231的轴线o而与缆线插通部257的开口257a相反的一侧)的大致扇状的转动允许孔258的左右的侧壁258s、以及从夹持块233向下方突出并插入转动允许孔258内的大致扇状的位移限制突起259。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形成于端板229的转动允许孔258的左右的侧壁258s构成转动限制机构的支撑结构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在夹持块233突出设置的位移限制突起259构成转动限制机构的扶手主体216侧的转动限制构件。构成支撑结构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的转动允许孔258的左右的侧壁258s和构成扶手主体216侧的转动限制构件的位移限制突起259配置于作为支撑结构体的扶手支撑体215的内部。
在此,设置于夹持块233的位移限制突起259从上方向下方贯通在夹持块233与端板229之间配置基座部件232的底壁的插通孔238,并在该状态下向端板229上的转动允许孔258内突出。基座部件232的底壁的插通孔238是使端板229的鼓出部230和小径部231向基座部件232的上方突出的长孔状的孔,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相同的插通孔238作为使位移限制突起259向基座部件232的下方突出的孔而共用。
操作杆235在侧视下形成为L字状。操作杆235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可转动地支撑于基座部件232的前台阶部232a上的支撑轴235a、从支撑轴235a向下方延伸的下方伸出部235l、以及从下方伸出部235l的下端向前方延伸的前方伸出部235f。操作杆235在前台阶部232a内的摆动空间能够以支撑轴235a为中心摆动。前方伸出部235f的前部为向前台阶部232a的下部前方突出的操作部235c。操作部235c位于扶手主体216的上部单元216U的前部下方。操作部235c能够以将胳膊置于上部单元216U的使用者用其指尖提拉的方式而进行操作。
在操作杆235的下方伸出部235l的下端部,经由沿着左右方向的支撑轴239旋转自如地支撑有前滑轮236f。操作杆235的操作部235c的提拉操作使下方伸出部235l向前上转动时,前滑轮236f伴随着下方伸出部235l的转动而向前上方移动。
后滑轮236r经由沿着上下方向的支撑轴242而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基座部件232的底壁的后端部。
操作缆线234具备外部缆线234o及内部缆线234i。操作缆线234从支撑底座202通过扶手支撑体215内而延伸,到达扶手主体216的下部单元216L内。操作缆线234的外部缆线234o将其前端部卡止于在夹持块233形成的外部缆线卡止部233b。操作缆线234的内部缆线234i从外部缆线234o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后,从下方向上方卷绕于前滑轮236f而向后方折返。内部缆线234i在前滑轮236f向后方折返后从宽度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图中,从宽度方向内侧向外侧)卷绕于后滑轮236r,向前方侧折返。内部缆线234i在后滑轮236r向前方侧折返后,其前端部卡止于夹持块233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外侧。
在上述结构中,当对操作杆235的操作部235c进行提拉操作时,前滑轮236f向前上方移动而将内部缆线234i引出,使支撑底座202内的机构工作。
在此,使扶手主体216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前滑轮236f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此时,前滑轮236f在比外部缆线234o的前端部更靠前方前后移动,与之配合地,后滑轮236r在比内部缆线234i的前端部更靠后方前后移动。因此,即使比外部缆线234o的前端部更靠前方的内部缆线234i的长度增减,比内部缆线234i的前端部更靠后方的内部缆线234i的长度也增减同等量。因此,可抑制内部缆线234i的引出长度的变化,可抑制扶手主体216的前方移动时内部缆线234i拉紧,或者扶手主体216的后方移动时内部缆线234i松弛。
在下部单元216L的罩部件237的前部侧区域和上部侧区域,分别向上方突出设置前侧支撑锁定件243F和后侧支撑锁定件243R。这些前侧支撑锁定件243F和后侧支撑锁定件243R的各自上部向扶手主体216的上部单元216U内突出。
上部单元216U具备:在下部单元216L的罩部件237上配置的上部基座部件244、空开容纳空间200su地重叠于上部基座部件244上的上部罩部件245、从上方覆盖上部罩部件245的垫部件246、以及安装于上部罩部件245与垫部件246之间并且由氨基甲酸乙酯等构成的缓冲部件265。上部单元216U形成为侧视下向上方凸的平缓的弯曲状,前部向前下倾斜并且后部向后下倾斜。
图19是去除了上部单元216U的上部罩部件245、缓冲部件265和垫部件246而从椅子宽度方向内侧观察扶手208的图。
如图15、图19所示,在上部单元216U的容纳空间200su中,设置有用于使前后较长的扶手主体216的上部单元216U平行地左右移动的在后详述的移动均等化机构247。
在使前后较长的上部单元216U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在把持上部单元216U的前后端部的任一个儿进行的操作中,有时会上部单元216U产生俯视下的倾斜,妨碍顺畅的左右移动,有时意外地产生扶手主体216的绕小径部231的转动。对此,通过利用移动均等化机构247实现上部单元216U的前后端部的左右移动的均等化,能够辅助上部单元216U的左右方向的平行移动。
在上部基座部件244的底壁的前部侧区域和后部侧区域,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插通孔248F、248R。在各插通孔248F、248R中,如图15所示,从下方插通有在下部单元216L突出设置的前侧支撑锁定件243F和后侧支撑锁定件243R。在通过插通孔248F、248R而向上方的前侧支撑锁定件243F和后侧支撑锁定件243R上,分别固定有轴承锁定249F、249R(保持部件)。
此外,前侧支撑锁定件243F如图16所示,与支撑操作杆235的支撑轴235a的左右的轴承部232a-1的后部分别一体地形成。左右的前侧支撑锁定件243F的各上表面上形成有螺纹孔232a-2。前侧的轴承锁定249F与左右的前侧支撑锁定件243F的上表面重叠,并螺钉固定于左右的前侧支撑锁定件243F的各螺纹孔232a-2。
在前后的轴承锁定249F、249R中,旋转自如地保持有沿着前后方向(沿着上部基座部件244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旋转轴250的前后的端部。在旋转轴250的前侧的轴承锁定249F的附近部,一体地设置有作为滑轮的一个方式的小齿轮251F。同样地,在旋转轴250的后侧的轴承锁定249R的附近部,一体地设置有作为滑轮的一个方式的同样的小齿轮251R。
对此,在与上部基座部件244上的前后的各小齿轮251F、251R对应的位置,固定设置有与小齿轮251F、251R啮合的齿条252F、252R。前后的各齿条252F、252R的齿面以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式形成,对应的各小齿轮251F、251R的齿面也同样地以沿着前后方向方式形成。另外,前侧的小齿轮251F的齿数及节距设定为与后侧的小齿轮251R的齿数及节距相同。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前后的小齿轮251F、251R与齿条252F、252R对相互啮合,从而也作为引导上部单元216U(上层部件)相对于下部单元216L(下层部件)的与长边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位移的导向机构(第一导向机构)发挥作用。
在此,当偏向上部单元216U的前后的任意一方来输入左右方向的操作负载时,则通过前后的一方的齿条252F或252R向对应的小齿轮251F或251R传递与操作方向相应的方向的旋转力,该旋转力通过作为旋转传递要素的旋转轴250传递至另一方的小齿轮251R或251F。于是,与另一方的小齿轮251R或251F啮合的齿条252R或252F与一方的齿条252F或252R的位移同步地向相同方向位移相同量。因而,上部单元216U相对于下部单元216L在前后沿相同方向位移相同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轴承锁定249F、249R、小齿轮251F、251R、齿条252F、252R、旋转轴250等主要构成移动均等化机构247。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上部基座部件244的前侧的插通孔248F的前方侧和后侧的插通孔248R的后方侧,设置也有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253F、253R,在该隆起部253F、253R形成有向上方侧开口的导向槽253F-a、253R-a。各导向槽253F-a、253R-a沿着左右方向(沿着与上部基座部件44的长边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形成。对此,在前侧的轴承锁定249F和后侧的轴承锁定249R,突出设置有可滑动自如地插入前后的导向槽253F-a、253R-a的导向突起254F、254R。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不仅通过基于小齿轮251F、251R和齿条252F、252R的导向机构(第一导向机构),而且还通过基于导向突起254F、254R和导向槽253F-a、253R-a的导向机构(第二导向机构),来引导上部单元216U相对于下部单元216L的左右方向的位移。
另外,在旋转轴250的轴向的大致中间位置,一体地设置有外径比前后的其他部位更大的大径部255。对此,在上部基座部件244的上表面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在下部单元216L与上部单元216U的左右方向的(与长边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任意的相对位置,形成有可弹性地保持轴250的大径部255的多个凹部256(保持部)。该凹部256通过与旋转轴250的大径部255嵌合,能够对旋转轴250赋予保持阻力,而且能够对上部单元216U的操作者赋予节度感。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多个凹部256由具有弹性的树脂部件形成。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可弹性地保持旋转轴250的大径部255的多个凹部256(保持部)形成于上部基座部件244的上表面,也可以如以图19中的假想线所示,在上部罩部件245的下表面突出设置保持部件260,在该保持部件260上设置有可弹性地保持旋转轴250的大径部255的多个保持槽260a。
第二实施方式的扶手208的扶手主体216的上部单元216U被落座者所把持,并对上部单元216U施加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摇头方向(转动方向)的操作负载,则扶手208内的各部如以下那样进行工作。
在对上部单元216U施加前后方向的操作负载的情况下,相对于支撑于扶手支撑体215侧的小径部231和鼓出部230的夹持块233,扶手主体216的下部单元216L与上部单元216U一起在前后方向上位移。此时,通过下部单元216L的基座部件232的左右的侧壁232s与夹持块233的左右的端面的滑动,来引导下部单元216L的前后方向的位移。
在对上部单元216U施加左右方向的操作负载的情况下,相对于经由夹持块233而支撑于扶手支撑体215的小径部231和鼓出部230的下部单元216L,上部单元216U在左右方向上位移。此时,相对于下部单元216L,上部单元216U通过的导向机构而在左右方向上被引导,并且经由移动均等化机构247使上部单元216U的前部侧和后部侧的左右移动均等化。
在对上部单元216U施加水平转动方向的操作负载的情况下,相对于扶手支撑体215侧的小径部231和鼓出部230的上部,夹持块233利用轴承部233a而转动,与之相伴地,不能转动地卡合于块233的下部单元216L的基座部件232与夹持块233一体地转动。其结果为,支撑于下部单元216L的上部单元216U压向相同方向转动。
另外,如果下部单元216L转动规定角度以上,则从夹持块233突出至端板229的转动允许孔258内的位移限制突起259抵接于转动允许孔258内的任意一方的侧壁258s,由此扶手主体216的转动受到限制。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扶手208中,在扶手支撑体215的小径部231的轴线o的下方通过的缆线插通部257在小径部231附近向扶手主体216内开口,扶手主体216的夹持块233的位移限制突起259夹着小径部231的轴线o配置于与缆线插通部257的开口257a相反的位置,且与转动允许孔258的侧壁258s对置。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扶手208中,具有转动限制机构的结构,并且将操作缆线234从小径部231附近部引出至扶手主体216内,能够抑制扶手主体216的转动操作时操作缆线234的弯折角度变大。
因而,通过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扶手208,能够顺利地进行基于操作缆线234的机构操作,并且也使操作缆线234的耐久性提高。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扶手208中,构成转动机构的小径部231及鼓出部230和轴承部233a配置于扶手主体216内,构成转动限制机构的夹持块233的位移限制突起259和转动允许孔258的侧壁258s配置于扶手支撑体215内,夹持块233的位移限制突起259从夹着小径部231的轴线o而与缆线插通部257的开口257a相反的位置向下方突出。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扶手208中,由于转动机构和转动限制机构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并未大幅占据扶手主体216内,因此能够避免扶手主体216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大型化。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扶手208中,扶手主体216具备:具有枢轴部插通用的插通孔238的基座部件232、以及相对于从基座部件232的上方突出的小径部231和鼓出部230而经由轴承部233a可转动地进行安装的夹持块233,夹持块233的左右的侧端面可滑动自如地卡合于基座部件232的侧壁232s。因此,上部单元216U的基座部件232以通过夹持块233而限制了从上方侧脱出的状态可转动地安装于扶手支撑体215侧的小径部231和鼓出部230的上部,扶手主体216的基座部件232和夹持块233通过基于夹持块233的左右的侧端面和基座部件232的侧壁232s的导向机构而允许仅在一个方向的相对位移。
因而,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扶手208中,虽然扶手主体216的基座部件232相对于夹持块233仅在一个方向上相对位移,但能够通过夹持块233切实地限制扶基座部件232从手支撑体215的小径部231及鼓出部230脱出。
而且,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扶手208中,作为扶手主体216侧的转动限制构件的夹持块233的位移限制突起259在下方贯通基座部件232的枢轴部插通用的插通孔238并向扶手支撑体215的内部方向突出。因此,枢轴部插通用的基座部件232的插通孔238共用为使位移限制突起259向下方突出的孔。由于基座部件232以小径部231为中心始终与夹持块233一体地转动,因此形成于基座部件232的插通孔238可以做成在夹持块233与基座部件232的一个方向的滑动位移时,能够允许位移限制突起259的移动的宽度较小的长孔状。
因而,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容易使形成于基座部件232的插通孔238以开口面积较小地形成,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扶手208的情况下,缆线插通部257通过从夹着小径部231的轴线o的端板229的一侧的下表面起跨越夹着小径部231的轴线o的端板229的另一侧的上表面以及鼓出部230的外侧面的连续的孔形成。因此,通过将操作缆线234插通于缆线插通部257,能够使操作缆线234平缓地弯曲地在扶手主体216侧引入。
因而,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减小在扶手主体216侧引入的操作缆线234的弯曲,使操作缆线234的操作顺畅。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缆线插通部257的开口257a在枢轴部(小径部及鼓出部)的前方侧开口,转动限制机构的转动限制构件(位移限制突起259、转动允许孔258的侧壁258s)配置于枢轴部的后方侧,但也可以为,将缆线插通部的开口配置于枢轴部的后方侧,将转动限制机构的转动限制构件配置于枢轴部的前方侧。在该情况下,从减小在手主体内的操作缆线的弯曲的观点出发,由于在扶手主体对操作缆线进行操作的操作杆(操作部)优选配置于扶手主体的后部侧。
另外,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将缆线插通部的开口配置于枢轴部的左右的任意一方侧,将转动限制机构的转动限制构件配置于枢轴部的左右的任意另一方侧。在该情况下,从减小在扶手主体内的操作缆线的弯曲的观点出发,操作杆(操作部)优选配置于扶手主体中的与缆线插通部开口侧相同侧的侧部。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椅子进行说明。
如图20、图21所示,椅子300具备:设置于地面F上的腿部301、设置于腿部301的上部的盒状的支撑底座302、安装于支撑底座302的上部的椅座承受部件303、可滑动地支撑于椅座承受部件303并供落座者落座的座体304、从支撑底座302延伸并对落座于座体304的落座者的后背进行支撑的靠背307、以及配置于座体304的左右侧方的左右一对扶手308。
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落座于座体304的落座者朝向前的方向称为“前方”、将与相反方向称为“后方”。另外,将连接设置有椅子300的地面F侧与其相反侧的方向(铅直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另外,将椅子300的宽度方向,也就是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另外,在图中,用箭头FR表示前方,用箭头UP表示上方,用箭头LH表示左方。
腿部301具有:带有脚轮311A的多支腿311、以及从多支腿311的中央部立起并内置有作为升降机构的气压弹簧(未图示)的腿柱312。构成腿柱312的下部的外筒313不能旋转地嵌合并支撑于多支腿311。构成腿柱312的上部的内筒314在上端部固定并支撑支撑底座302,并且下部可在水平方向上旋转地支撑于外筒313。
支撑底座302中内置有腿柱312的升降调整机构和靠背307的倾动调整机构。
椅座承受部件303具有:安装于支撑底座302的上部的四根连杆臂(未图示)、以及将连杆臂彼此连结的左右一对固定框架(未图示)。
座体304具有座架340、以及张设于座架340的张紧件360。张紧件360的上表面为承受落座者的负载的负载支撑面360U。
靠背307具有:背架370、以及张设于背架370的张紧件390。张紧件390的前表面为承受落座者的负载的负载支撑面390F。背架370具有:与支撑底座302连结的背后框370B、以及设置于背后框370B的前方的背前框380F。
背后框370B具有左右一对下边部371及侧边部372、上边部373。背后框370B由例如铝等金属或者具有规定强度的树脂等一体地形成。
左右的下边部371与支撑底座302内的倾动调整机构连结,并从支撑底座302的后部的左右两侧延伸。左右的下边部371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后方倾斜。在左右的下边部371,分别支撑有左右的扶手308。
在左右的下边部371的上端部,分别连结有左右的侧边部372。左右的侧边部372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倾斜。左右的侧边部372的下部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前方倾斜。左右的侧边部372的上部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后方倾斜。左右的侧边部372的上端部彼此通过上边部373而连结。
背前框380F具有:与背后框370B的侧边部372的上部连结的上部臂部381、与侧边部372的下部连结的下部臂部382、在左右方向(沿着负载支撑面390F)上分离设置的一对纵杆386、将一对纵杆386的上端彼此连结的上杆387、以及将一对纵杆386的下端彼此连结的下端连结部389。背前框380F由例如树脂等形成为一体。左右的纵杆386及上杆387可根据从张紧件390作用的力而进行弹性变形。
左右的纵杆386在上部经由上部臂部381与背后框370B连结,并在下部经由下部臂部382与背后框370B连结。左右的纵杆386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倾斜。左右的纵杆386的下端部彼此经由U字状的下端连结部389而相互连结。
左右的扶手308在椅子300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分离且呈左右对称形状设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如无特别说明,将参照附图对设置于椅子300的右侧的扶手308进行说明,关于配置于椅子300的左侧的扶手308,由于左右对称,故省略其详细说明。在椅子300中,包含腿部301、支撑底座302、椅座承受部件303、座体304及靠背307而构成椅子主体。
一并参照图22,扶手308具备:在从背架370的下边部371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后,向上方弯曲延伸的主视L字状的支撑杆308a(支撑结构体)、以及支撑于支撑杆308a的上端部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扶手主体308b。
一并参照图33、图34,支撑杆308a具备:从背架370的下边部371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外侧伸出部308a1、在外侧伸出部308a1的宽度方向外侧向上方弯曲的上方弯曲部308a2、以及与上方弯曲部308a2的上方相连的上方伸出部308a3。
外侧伸出部308a1和上方弯曲部308a2作为由例如铝合金构成的实心的下部支撑杆而相互一体形成。外侧伸出部308a1从背架370的下边部371向宽度方向外侧大致水平(详细而言以越向宽度方向外侧越呈略微向上的方式弯曲)地延伸。上方弯曲部308a2稍微前倾并向上方弯曲。
上方伸出部308a3作为由例如钢板构成的中空的上部支撑杆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呈直线状延伸的管状。上方伸出部308a3以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详细而言,与上方弯曲部308a2同样地稍微前倾)向上方延伸。上方伸出部308a3以沿着在前后方向观察下的铅直方向的方式延伸。图34中线300C1表示上方伸出部308a3的沿着延伸方向(第一延伸方向)的中心轴线。以下,有时将沿着轴线300C1的方向称为轴线300C1方向。
在上方伸出部308a3,外嵌有沿轴线300C1方向可升降的升降筒308c,并且内嵌有沿轴线300C1方向可升降的内管308d。
如图24所示,升降筒308c及内管308d可以与扶手主体308b一体地升降。
另外,如图23A~图23C所示,扶手主体308b,相对于支撑杆308a(升降筒308c)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参照图23A)、并且在俯视下,能够在后述的枢轴308i1中心转动(参照图23C)、而且,后述的上层部件308k相对于下层部件308j及支撑杆308a可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参照图23B)。
如图33~图35所示,在上方伸出部308a3内嵌有形成有侧视梳型的高度调节狭缝308e1的内套筒308e。内套筒308e嵌入上方伸出部308a3,并且通过螺钉等防止脱落地固定。高度调节狭缝308e1具有在轴线300C1方向上延伸的升降引导狭缝308e2、以及从升降引导狭缝308e2向前方呈大致直角地延伸的多个卡止狭缝308e3。
在内管308d保持有可卡止于高度调节狭缝308e1的任一个卡止狭缝308e3的卡止销308f1。卡止销308f1沿左右方向延伸,将其左右侧部插通于内管308d的左右侧壁的销移动孔308d1。销移动孔308d1在侧视下以沿着卡止狭缝308e3的方式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状。卡止销308f1的左右端部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插入左右的销移动孔308d1。
卡止销308f1能够在移动至销移动孔308d1的前端时卡止于高度调节狭缝308e1的任一个卡止狭缝308e3,锁定扶手主体308b的升降。即,通过将卡止销308f1卡止于某个卡止狭缝308e3。能够多级地调节扶手主体308b的固定高度。
卡止销308f1在移动至销移动孔308d1的后端时解除对卡止狭缝308e3的卡止。到达升降引导狭缝308e2,解除扶手主体308b的升降锁定。由此,能够对扶手主体308b进行升降(能够变更高度)。
在支撑杆308a,包含上方伸出部308a3、升降筒308c、内管308d、内套筒308e、卡止销308f1以及后述的摆动杆308f和升降操作杆308h而构成能够调节扶手主体308b的高度的升降机构308L。
在内管308d内经由沿左右方向的支撑轴308f2可摆动地支撑有摆动杆308f。摆动杆308f具备向支撑轴308f2的上方延伸的上方伸出部308f3、以及向支撑轴308f2的下方延伸的下方伸出部308f4。在上方伸出部308f3的上端部设置有可滑动地卡合于升降操作杆308h的后下卡合槽308h4的卡合销308f5。在下方伸出部308f4的下端部设置有保持卡止销308f1的销保持部308f6。在销保持部308f6的下方设置有向下方延伸的延长部308f7,并且设置有从延长部308f7的下端部后侧向上方侧视下呈弧状折返的弹簧片308f8。
在内管308d的上端固定有俯视下向内管308d的周围伸出的顶板308g。在顶板308g的下方且内管308d的前方,经由沿左右方向的支撑轴308h1可摆动地支撑有升降操作杆308h。升降操作杆308h具备向支撑轴308h1的前方延伸的前方伸出部308h2、以及向支撑轴308h1的后方延伸的后方伸出部308h3。在前方伸出部308h2的下部,向升降筒308c的上端部的外侧(前下方)突出地设置有供使用者能够向上方进行按入操作的操作部308h5。在后方伸出部308h3的后端部下侧,设置向下方开放的后下卡合槽308h4,使摆动杆308f的上端部的卡合销308f5卡合。
摆动杆308f通过弹簧片308f8而以使下端部(销保持部308f6)向前方移动的方式被施力。
此处,内管308d的截面形状形成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圆形状。在内管308d的后部内侧,操作缆线309以通过凹状的后内壁308d2的内侧的方式插通。
弹簧片308f8以向上方折返的后上端部308f9夹着操作缆线309并赋予弹力反作用力的状态从后方被内管308d的后内壁308d2所支撑。
弹簧片308f8的后上端部308f9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的直线状。在弹簧片308f8的后上端部308f9与内管308d的后内壁308d2之间,利用弹簧片308f8的弹力反作用力而保持有操作缆线309。此外,也可以具有内管308d对弹簧片308f8的后上端部308f9进行支撑,来减轻赋予操作缆线309的作用反力的结构。
摆动杆308f通过弹簧片308f8而使下端部向前方移动,从而使卡止销308f1移动至销移动孔308d1的前端,并卡止于高度调节狭缝308e1的任一个卡止狭缝308e3。由此,扶手主体308b的升降被锁定。
此时,摆动杆308f使卡合销308f5与上端部一起向后方移动。通过该卡合销308f5的移动,升降操作杆308h以使后方伸出部308h3向上方移动的方式摇动,使操作部308h5向升降筒308c的上端部的前下方突出。
若从上方按入在升降筒308c的外侧突出的操作部308h5,则升降操作杆308h的后方伸出部308h3使卡合销308f5向前方移动。通过伴随该移动的摆动杆308f的摇动,摆动杆308f的下端部抵抗弹簧片308f8的施力而向后方移动,使卡止销308f1向销移动孔308d1的后端移动。由此,解除卡止销308f1对高度调节狭缝308e1的卡止狭缝308e3的卡止,卡止销308f1到达升降引导狭缝308e2,扶手主体308b的升降锁定被解除。
如图29、图30、图34所示,在内管308d的顶板308g上,固定有具有枢轴308i1的端板308i。顶板308g及端板308i以堵塞升降筒308c的上端开口的方式配设。端板308i形成升降筒308c以及支撑杆308a的上端面308i2。在端板308i上能够以枢轴308i1为中心转动地支撑有扶手主体308b。上端面308i2成为升降筒308c(上方伸出部308a3)与扶手主体308b之间的边界面。
图中线300C2表示枢轴308i1的中心轴线。上端面308i2以大致水平地形成。详细而言,上端面308i2以与扶手主体308b的下层部件308j的基座部件308m的下表面匹配的方式形成为相对于水平面侧视略微向下方凸的弯曲状。在侧视下沿着上端面308i2的方向成为扶手主体308b的前后移动方向(第一移动方向)。前后移动方向也是扶手主体308b的延伸方向(第二延伸方向)。扶手主体308b沿大致前后方向(第二延伸方向)延伸。图中线300C3表示沿侧视下的扶手主体308b的前后移动方向(第二延伸方向)的基准轴线。有时也将沿着轴线300C3的方向称为轴线300C3方向。
如图22、图25、图31、图32所示,扶手主体308b具备:载置于端板308i上的下层部件308j、以及载置于下层部件308j上的上层部件308k。
下层部件308j具备:基座部件308m,其形成向上方开放的容纳空间300K1,并且以使枢轴308i1突出至容纳空间300K1内的状态载置于端板308i上;转动部件308n,其在容纳空间300K1内不能相对转动且可前后移动地嵌合于基座部件308m,并且可转动地嵌合于枢轴308i1;操作杆308p,其用于经由操作缆线309远距离操作支撑底座2内的装置(腿柱12的升降调整机构及靠背7的倾动调整机构);前滑轮(第一折返部件,滑轮)308q及后滑轮(第二折返部件,滑轮)308r;其使操作缆线309的内部缆线309b在下层部件308j内卷绕;以及罩部件308s,其堵塞容纳空间300K1的上方开放部。
基座部件308m(及罩部件308s)构成为支撑操作杆308p并相对于支撑杆308a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移动体。基座部件308m在其前端部形成有为了支撑上层部件308k的前部而相对于容纳空间300K1向上方呈台阶状变化而成的前台阶部308m1。基座部件308m在其后端部形成有为了支撑上层部件308k的后部而向后下倾斜的后倾斜部308m2。后倾斜部308m2形成为,越靠后侧,容纳空间300K1的后端部的深度越浅。在基座部件308m的底壁形成有被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被枢轴308i1可前后移动地贯通的长孔308m3。
转动部件308n构成为通过与支撑杆308a的枢轴308i1连结从而相对于支撑杆308a不能进行前后方向的移动的固定体。转动部件308n形成为抑制了上下方向(沿着枢轴308i1的轴线300C2的方向)的宽度的扁平的长方体状转动部件308n在俯视下使前后面沿着左右方向,使左右侧面沿着前后方向(沿着基座部件308m的左右侧壁的方向)而配置。包含转动部件308n及端板308i构成将上方伸出部308a3与扶手主体308b连结的连结部308i3。
操作杆308p形成为侧视L字状。操作杆308p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可转动地支撑于前台阶部308m1上的支撑轴308p1、从支撑轴308p1向下方延伸的下方伸出部308p2、以及从下方伸出部308p2的下端向前方延伸的前方伸出部308p3。操作杆308p在前台阶部308m1内的摆动空间可以以支撑轴308p1为中心摆动。前方伸出部308p3的前部为向前台阶部308m1的下部前方突出的操作部308p4。操作部308p4位于上层部件308k的前部下方,能够以利用载置于上层部件308k的使用者的胳膊的指尖向上方提拉的方式而进行操作。
如图25、图26A~图26C、图31所示,在操作杆308p的下方伸出部308p2的下端部经由沿着左右方向的支撑轴308q1旋转自如地支撑有前滑轮308q。当通过操作部308p4的提拉操作使下方伸出部308p2向前上转动时,前滑轮308q伴随着下方伸出部308p2的转动而向前上方移动。
后滑轮308r经由沿着上下方向的支撑轴308r1而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基座部件308m的底壁的后端部。后滑轮308r配置于由于后倾斜部308m2而深度减少的容纳空间300K1的后端部。通过将后滑轮308r以使径向为大致水平的放倒姿势配置,相较于如前滑轮308q那样使径向为大致垂直的立起姿势配置的情况,在浅的空间变得也容易配置。
操作缆线309具备外部缆线309a及内部缆线309b。
操作缆线309从支撑底座202通过内管308d内而延伸,到达下层部件308j内。一并参照图28,操作缆线309的外部缆线309a将到达下层部件308j内的前端部(卡止端部309a1)卡止于在转动部件308n内所形成的外卡止部308n1。
操作缆线309的内部缆线309b从外部缆线309a的卡止端部309a1向前方延伸后,从下方向上方卷绕于前滑轮308q而向后方折返。然后,内部缆线309b从宽度方向一侧向另一侧(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为从宽度方向内侧向外侧)卷绕于后滑轮308而向前方折返。进一步地,然后,内部缆线309b将其前端部(卡止端部309b1)卡止于在转动部件308n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外侧形成的内卡止部308n2。
当通过上述结构对操作杆308p的操作部308p4进行提拉操作时,前滑轮308q向前上方移动而将内部缆线309b引出,使支撑底座2内的装置工作。
在此,使扶手主体308b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前滑轮308q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此时,前滑轮308q在比外部缆线309a的卡止端部309a1更靠前方前后移动,与之配合地,后滑轮308r在比内部缆线309b的卡止端部309b1更靠后方前后移动。
由此,即使比外部缆线309a的卡止端部309a1更靠前方的内部缆线309b的长度增减,比内部缆线309b的卡止端部309b1更靠后方的内部缆线309b的长度也增减同等量。因此,可抑制内部缆线309b的引出长度的变化,可抑制扶手主体308b的前方移动时内部缆线309b拉紧,或者扶手主体308b的后方移动时内部缆线309b松弛。
换而言之,在作为移动体的基座部件308m,构成包含前后滑轮308q、308r的内部引出长度维持机构308X。内部引出长度维持机构308X通过在扶手主体308b的前后移动时使内部缆线309b的配置路径变化,从而内部缆线309b的从外部缆线309a的引出长度的变化。
内部缆线309b在比外部缆线309a的卡止端部309a1更靠前方处,通过卷绕于前滑轮308q,从而以沿前后方向的方式延伸,并且以向前方呈凸的方式折返。内部缆线309b在比外部缆线309a的卡止端部309a1更靠前方且比前滑轮更靠后方处,以沿上下排列的方式配置。
内部缆线309b在比内部缆线309b的卡止端部309b1更靠后方处,通过卷绕于后滑轮308r,从而以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式延伸,并且以向后方呈凸的方式折返。内部缆线309b在比内部缆线309b的卡止端部309b1更靠后方且比后滑轮308r更靠前方处,沿左右排列的方式配置。
如图22、图25、图31所示,罩部件308s具备:以与前台阶部308m1匹配的方式呈台阶状形成的前台阶罩部308s1、以与后倾斜部308m2匹配的方式倾斜并且延伸至比后倾斜部308m2更靠前方的后倾斜罩部308s2、以及在前台阶罩部308s1及后倾斜罩部308s2之间与上层部件308k分离地设置的中间壁部8s3。前台阶罩部8s1从中间壁部308s3的前端向上方立起,后倾斜罩部308s2从中间壁部308s3的后端比较低且缓和地向上方立起。
在中间壁部308s3与上层部件308k之间形成有将扶手主体308b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的贯通空间300S。在贯通空间300S的前方设置有由前台阶部308m1及前台阶罩部308s1形成且支撑上层部件308k的前部的前支撑部308t1。在贯通空间300S的后方设置有由后倾斜部308m2及后倾斜罩部308s2形成且支撑上层部件308k的后部的后支撑部308t2。
如图31、图32所示,上层部件308k具备:固定于下层部件308j的前后支撑部308t1、308t2上的基座部件308k1、空开容纳空间300K2地重叠于基座部件308k1上的罩部件308k2、从上方覆盖罩部件308k2的垫部件308k3、以及插在罩部件308k2与垫部件308k3之间,并且由氨基甲酸乙酯等构成的缓冲部件308k4。上层部件308k形成为侧视下向上方凸的平缓的弯曲状,且设置为,前部向前下倾斜,并且后部向后下倾斜。
在上层部件308k的容纳空间300K2设置有用于使前后较长的上层部件308k平行地左右移动的移动均等化机构308u。
移动均等化机构308u具备:在上层部件308k的容纳空间300K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联动轴308u1、在基座部件308k1上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固定设置的前齿条308u2及后齿条308u3、配置于联动轴308u1的前侧的前轴承部308u4、以及配置于联动轴308u1的后侧的后轴承部308u5。
联动轴308u1的前端部在上层部件308k内由前轴承部308u4转动自如地支撑。联动轴308u1的后端部在上层部件308k内由后轴承部308u5转动自如地支撑。在联动轴308u1的前部形成有前小齿轮308u6。在联动轴308u1的后部形成有后小齿轮308u7。在前小齿轮308u6啮合有前齿条308u2。在后小齿轮308u7啮合有后齿条308u3。前轴承部308u4及后轴承部308u5固定于下层部件308j,在上层部件308k左右移动的情况下相对于上层部件308k进行相对移动。
前轴承部308u4的前端设置有前端朝向下方的导向突部308v1。在基座部件308k1的前侧上表面设置有沿左右方向(上层部件308k的移动方向)形成的导向槽部308v2。导向突部308v1可滑动地卡合于导向槽部308v2。这些导向突部308v1和导向槽部308v2形成对上层部件308k的前部的左右移动进行引导的前导向部308v。
在后轴承部308u5的后端设置有前端朝向下方的导向突部308w1。在基座部件308k1的后侧上表面,设置有沿左右方向(上层部件308k的移动方向)形成的导向槽部308w2。导向突部308w1可滑动地卡合于导向槽部308w2。这些导向突部308w1和导向槽部308w2形成对上层部件308k的后部的左右移动进行引导的后导向部308w。
当要通过上述结构使用者把持上层部件308k的前端部或者后端部使上层部件308k左右移动时,上层部件308k的前后端部中的使用者把持的侧(驱动侧)的端部的齿条左右移动,经由与其啮合的小齿轮使联动轴308u1旋转。于是,以联动轴308u1的长度量分离的上层部件308k的相反侧(从动侧)的端部通过上述相反侧的端部的小齿轮及齿条而左右移动与驱动侧的端部同等量。
在使前后较长的上层部件308k左右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在把持上层部件308k的前后端部的任一个而进行的操作中,上层部件308k产生俯视下的倾斜,妨碍顺畅的左右移动,或者意外地产生扶手主体308b的绕枢轴308i1的转动。对此,通过利用移动均等化机构308u实现上层部件308k的前后端部的左右移动的均等化,能够促进上层部件308k的左右方向的平行移动。
如图25、图34所示,在将上方伸出部308a3与扶手主体308b连结的连结部308i3,设置有供操作缆线309可插通的缆线插通部308i4。缆线插通部308i4具备:在比上方伸出部308a3的上端面308i2更靠下方朝向上方伸出部308a3的延伸方向(轴线300C1方向,第一延伸方向)的下方开口的第一开口部308i5、以及在比上端面308i2更靠上方朝向扶手主体308b的延伸方向(轴线300C3方向,第二延伸方向)的前方开口的第二开口部308i6。
一并参照图27、图29、图30,缆线插通部308i4在枢轴308i1的下方形成第一开口部308i5,在枢轴308i1的外周面的前端部形成第二开口部308i6。在端板308i的下表面,形成有俯视矩形形状的中间开口部308i7。在与端板308i的下方重叠的顶板308g,以相对于中间开口部308i7向后方偏移的方式形成有俯视矩形形状的下段开口部308i8。中间开口部308i7的后部与下段开口部308i8的前部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该重叠部分形成在上下方向上相互连通的第一开口部308i5。
缆线插通部308i4形成俯视下从第一开口部308i5(中间开口部308i7)朝向第二开口部308i6而向前上倾斜倾斜面308i9。缆线插通部308i4以使枢轴308i1(端板308i)沿着倾斜面308i9倾斜地贯通(切缺)的方式形成。
倾斜面308i9相对于轴线300C1方向及轴线300C3方向呈同等的钝角的方式倾斜。由此,在跨越延伸方向相互交叉的上方伸出部308a3和扶手主体308b而配置操作缆线309的情况下,操作缆线309以沿着倾斜面308i9的方式平缓地弯曲而被引导。
另外,在第二开口部308i6的紧前方,在转动部件308n形成有前导向面308n3,该前导向面308n3以使倾斜面308i9延长地相连并且前部成为大致水平的方式弯曲。由此,操作缆线309到达缆线插通部308i4的前方时,弯曲也平缓地被引导。
转动部件308n的外卡止部308n1以朝向前滑轮308q的下端高度引出内部缆线309b的方式,将外部缆线309a的卡止端部309a1向前下倾斜地保持。因此,在第二开口部308i6的前方使操作缆线309在向下方向上弯曲的效果显著。
操作缆线309到达缆线插通部308i4的下方时,通过从上后方与升降操作杆308h的后方伸出部308h3相接,向上后方形成凸的弯曲状,之后,在比上方伸出部308a3的轴线300C1更靠扶手主体308b的轴线300C3方向上到达后方。然后,操作缆线309向下方弯曲并以沿着内管308d的后内壁308d2的方式配置。
如以上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椅子300的扶手308具备:安装于椅子主体的支撑杆308a、支撑于支撑杆308a的扶手主体308b、支撑于扶手主体308b并由使用者完成规定的操作的操作杆308p、以及将操作杆308p完成的操作向支撑杆308a侧传递的操作缆线309,扶手主体308b具备:支撑操作杆308p并相对于支撑杆308a而可在第一移动方向(前后移动方向)上移动可能的移动体(基座部件308m及罩部件308s)、途虎支撑杆308a连结且不能进行相对于支撑杆308a的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的移动的固定体(转动部件308n),操作缆线309具备外部缆线309a及内部缆线309b,固定体具备:对外部缆线309a的卡止端部309a1进行卡止的外卡止部308n1、以及对从外部缆线309a引出的内部缆线309b的卡止端部309b1进行卡止的内卡止部308n2,操作杆308p在从外部缆线309a引出的内部缆线309b的配置路径上与内部缆线309b卡合。移动体具备内部引出长度维持机构308X,该内部引出长度维持机构308X在向第一移动方向移动时使内部缆线309b的配置路径变化,抑制内部缆线309b的从外部缆线309a的引出长度的变化。
根据该结构,通过操作杆308p的经由操作缆线309的操作,能够进行与扶手主体308b分离的功能部位的操作,并且在扶手主体308b仅配置内部缆线309b,从而抑制扶手主体308b的大型化,而且还能够抑制由于在扶手主体308b内的外部缆线309a的弯折而导致的内部缆线309b得滑动阻力的增加。
而且,在使扶手主体308b的移动体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时,通过利用设置于移动体的内部引出长度维持机构308X使内部缆线309b的配置路径变化(例如与移动体同样地移动),从而抑制从卡止于固定体的外部缆线309a引出的内部缆线309b的引出长度的变化。因此,可抑制扶手主体308b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时内部缆线309b拉紧或者松弛的情况,能够抑制无意识地操作功能部位或者使操作杆308p的游隙过大的情况。
另外,内部引出长度维持机构308X具备:第一折返部件(前滑轮308q),其使内部缆线309b以沿着第一移动方向的方式延伸,并且在第一移动方向的一侧方凸出的方式折返;以及第二折返部件(后滑轮308r),其使内部缆线309b以沿着第一移动方向的方式延伸,并且在第一移动方向的另一侧方凸出的方式折返。
根据该结构,当使扶手主体308b的移动体向第一移动方向的一侧方移动时,第一折返部件使内部缆线309b的折返长度增加,并且第二折返部件使内部缆线309b的折返长度减少与基于第一折返部件的增加量相等的量。同样地,当使扶手主体308b的移动体向第一移动方向的另一侧方移动时,第一折返部件使内部缆线309b的折返长度减少,并且第二折返部件使内部缆线309b的折返长度增加与基于第一折返部件的减少量相等的量。即,在第一移动方向的两侧使内部缆线309b的折返长度的增减相抵消,能够抑制扶手主体308b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的移动时内部缆线309b拉紧或者松弛。
另外,第一折返部件及第二折返部件的至少一方(后滑轮308r)与操作杆308p可联动地连结。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使用内部缆线309b的折返部件使内部缆线309b与操作杆308p卡合,因此与将内部缆线309b与操作杆308p卡合的手段分开另外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缆线配置的简化及部件件数的减少。
另外,第一折返部件及第二折返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前后滑轮308q、308r)由卷绕内部缆线309b的滑轮构成。
根据该结构,能够减轻使内部缆线309b折返而作动时的阻力,并且顺利地进行内部缆线309b的配置路径的移动。
另外,第一移动方向是椅子300的前后方向,所述第一折返部件及第二折返部件中至少位于后侧的后侧折返部件(后滑轮308r)以将所述内部缆线309b左右排列的方式折返。
根据该结构,就至少后侧折返部件而言,与将内部缆线309b以上下排列的方式折返情况相比,可抑制折返部件的高度尺寸以及扶手主体308b的高度尺寸,能够抑制扶手主体308b的大型化。尤其是在形成向后下的肘载置面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形成该肘载置面。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椅子的扶手,例如也可以适用于各种可动部件等其他的日常用具部件,该其他的日常用具部件具备:安装于日常用具主体的第一结构体、支撑于第一结构体的第二结构体、支撑于第二结构体并由使用者完成规定的操作的操作部件、将操作部件完成的操作向第一结构体侧传递的操作缆线。作为内部引出长度维持单元,并不限于如第三实施方式所示的伴随移动体的移动而使内部缆线的配置路径与移动体同样地移动的结构,也可以伴随着移动体的移动而使内部缆线的配置路径的形状变化。也可以取代滑轮,为仅卷绕内部缆线的导向部件。
而且,当然也可以适用于椅子以外的日常用具,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根据落座者的希望,能够不改变也能够改变上层部件与操作部的相对位置关系,能够任意地进行使操作杆等操作部的操作变得容易的上层部件的移动、使在落座状态下操作部的视觉辨认变得容易的上层部件的移动,能够使椅子及扶手的使用便利性提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支撑结构体的枢轴部的下方通过的缆线插通部在枢轴部附近向扶手主体内开口,扶手主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和支撑结构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配置于、夹着枢轴部的轴线而与枢轴部附近的缆线插通部的开口相反的位置。因而,根据本发明,是具有转动限制机构的结构,并且能够使操作缆线良好地从枢轴部附近向扶手主体内引出。
而且,根据本发明,在使扶手主体(第二结构体)可移动地支撑于支撑结构体(第一结构体),并且经由操作缆线使规定的功能部位与支撑于扶手主体的操作部件连结的椅子的扶手(日常用具部件)中,能够抑制扶手的大型化,并能够抑制操作缆线的滑动阻力的增加,并且抑制由于扶手主体的移动导致的操作部件的操作性的变化。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300-椅子(日常用具);
8、208、308-扶手(日常用具部件);
8a、215、308a-支撑杆(支撑部件、扶手支撑体、支撑结构体);
8b、216、308b-扶手主体;
8j-下层部件;
8k-上层部件;
8p、235、308p-操作杆(操作部、操作部件);
229-端板(上壁部);
230-鼓出部(枢轴部,转动机构);
231-小径部(枢轴部,转动机构);
232-基座部件;
233-夹持块;
233a-轴承部(转动机构);
234、309-操作缆线;
238-插通孔;
257-缆线插通部;
257a-开口;
258s-侧壁(转动限制机构的支撑结构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
259-位移限制突起(转动限制机构的扶手主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
308m-基座部件(移动体);
308n-转动部件(固定体);
308s-罩部件(移动体);
308q-前滑轮(第一折返部件、滑轮);
308r-后滑轮(第二折返部件、滑轮);
308X-内部引出长度维持机构(内部引出长度维持单元);
309a-外部缆线;
309b-内部缆线。

Claims (16)

1.一种扶手,其是设置于椅子的扶手,具备:
作为支撑结构体的支撑部件、以及
扶手主体,
所述扶手主体具备:
下层部件,其可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移动地支撑于所述支撑部件并设置有由落座者进行操作的操作部;
上层部件,其可在与第一水平方向不同的第二水平方向上移动地支撑于所述下层部件,
所述上层部件沿着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在基准位置覆盖所述操作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层部件可在作为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的椅子的前后方向上移动地支撑于所述支撑部件,
所述上层部件可在作为所述第二水平方向的椅子的宽度方向上移动地支撑于所述下层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设置于椅子的前后方向上的所述下层部件的前侧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层部件配置成,通过从所述基准位置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使所述操作部的至少一部分向上方露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转动机构,其使支撑于所述支撑结构体的所述扶手主体相对于所述支撑结构体而可在大致水平面内转动地连结;
转动限制机构,其限制所述扶手主体相对于所述支撑结构体的转动角度;
操作缆线,其从所述支撑结构体配置于所述扶手主体,并通过设置于所述扶手主体的所述操作部的操作来对操作对象部进行操作,
所述转动机构具有:
从所述支撑结构体向上方突出的枢轴部、以及
设置于所述扶手主体并与所述枢轴部可转动地嵌合的轴承部,
所述支撑结构体具有缆线插通部,所述缆线插通部从所述支撑结构体的内部通过所述枢轴部的下方,并将所述操作缆线从所述枢轴部附近向所述扶手主体的内部引导,
所述转动限制机构具有在转动限制时相互抵接的所述扶手主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和所述支撑结构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
所述扶手主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和所述支撑结构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配置于夹着所述枢轴部的轴线而与所述缆线插通部的面向所述扶手主体内的开口相反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机构配置于所述扶手主体的内部,
所述转动限制机构配置于所述支撑结构体的内部,
所述扶手主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从夹着所述枢轴部的轴线而与所述缆线插通部的面向扶手主体内的开口相反的位置向所述支撑结构体的内部方向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扶手主体具备:
基座部件,其具有供所述枢轴部从下方向上方插通的插通孔;
夹持块,其相对于通过所述插通孔向所述基座部件的上方突出的所述枢轴部而经由所述轴承部可转动地进行安装,
所述基座部件与所述夹持块经由仅允许大致水平的一个方向的相对位移的导向机构而相互卡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扶手主体侧的转动限制构件设置于所述夹持块,并且向下方贯通所述基座部件的所述插通孔并向所述支撑结构体的内部方向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缆线插通部由从所述支撑结构体的上壁部夹着所述枢轴部的轴线的一侧的下表面起跨越所述支撑结构体的上壁部夹着所述枢轴部的轴线的另一侧的上表面和所述枢轴部的外侧面的连续的孔而形成。
10.一种椅子,其具备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扶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的扶手,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作为所述操作部的操作部件完成的操作向所述支撑结构体侧传递的操作缆线,
所述扶手主体还具备:对所述操作部件进行支撑且相对于所述支撑结构体而可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的移动体、以及与所述支撑结构体连结且不能进行相对于所述支撑结构体的所述第一移动方向的移动的固定体,
所述操作缆线具备外部缆线及内部缆线,
所述固定体具备:对所述外部缆线的卡止端部进行卡止的外卡止部、以及对从所述外部缆线引出的所述内部缆线的卡止端部进行卡止的内卡止部,
所述操作部件在从所述外部缆线引出的所述内部缆线的配置路径上与所述内部缆线卡合,
所述移动体具备内部引出长度维持单元,所述内部引出长度维持单元在沿所述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时使所述内部缆线的配置路径变化,抑制所述内部缆线从所述外部缆线的引出长度的变化。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椅子的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引出长度维持单元具备:
第一折返部件,其使所述内部缆线以沿着所述第一移动方向的方式延伸,并且以向所述第一移动方向的一侧方凸出的方式折返;
第二折返部件,其使所述内部缆线以沿着所述第一移动方向的方式延伸,并且以向所述第一移动方向的另一侧方凸出的方式折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椅子的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折返部件及第二折返部件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操作部件可联动地连结。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椅子的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折返部件及第二折返部件中的至少一方是卷绕内部缆线的滑轮。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椅子的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移动方向是椅子的前后方向,
所述第一折返部件及第二折返部件中至少位于后侧的后侧折返部件以将所述内部缆线左右排列的方式折返。
16.一种日常用具部件,其具备:
安装于日常用具主体的第一结构体、
支撑于所述第一结构体的第二结构体、
支撑于所述第二结构体并由使用者完成规定的操作的操作部件、以及
将所述操作部件完成的操作向所述第一结构体侧传递的操作缆线,
所述第二结构体具备:支撑所述操作部件并相对于所述第一结构体而可在第一移动方向上移动的移动体、以及
与所述第一结构体连结且不能进行相对于所述第一结构体的在所述第一移动方向上的移动的固定体,
所述操作缆线具备外部缆线及内部缆线,
所述固定体具备:对所述外部缆线的卡止端部进行卡止的外卡止部、以及对从所述外部缆线引出的所述内部缆线的卡止端部进行卡止的内卡止部,
所述操作部件在从所述外部缆线引出的所述内部缆线的配置路径上与所述内部缆线卡合,
所述移动体具备内部引出长度维持单元,所述内部引出长度维持单元在向所述第一移动方向移动时使所述内部缆线的配置路径变化,抑制所述内部缆线的从外部缆线的引出长度的变化。
CN201780035373.4A 2016-06-10 2017-06-09 扶手以及椅子 Active CN1093102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16566 2016-06-10
JP2016116567A JP6625017B2 (ja) 2016-06-10 2016-06-10 肘掛け、及び、椅子
JP2016-116568 2016-06-10
JP2016-116567 2016-06-10
JP2016116566A JP6625016B2 (ja) 2016-06-10 2016-06-10 肘掛け及び椅子
JP2016116568A JP6625018B2 (ja) 2016-06-10 2016-06-10 椅子の肘掛け、什器部品
PCT/JP2017/021475 WO2017213253A1 (ja) 2016-06-10 2017-06-09 肘掛け、什器部品及び椅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10212A true CN109310212A (zh) 2019-02-05
CN109310212B CN109310212B (zh) 2022-06-07

Family

ID=60578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5373.4A Active CN109310212B (zh) 2016-06-10 2017-06-09 扶手以及椅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19928B2 (zh)
EP (1) EP3469957A4 (zh)
CN (1) CN109310212B (zh)
WO (1) WO201721325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79562A (zh) * 2021-08-19 2021-11-23 奥佳华智能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按摩椅扶手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96619A1 (fr) * 2019-05-27 2020-12-04 Faurecia Sièges d'Automobile Ensemble d’accoudoir pour siege de vehicule
US11324326B2 (en) * 2020-03-03 2022-05-10 Yi-Ru Chen Multi-directional adjustable armrest pad and chair armrest device with armrest pad
USD939260S1 (en) * 2020-05-19 2021-12-28 Yahee Technologies Corp. Chair
USD953049S1 (en) * 2020-06-19 2022-05-31 Allseating Corporation Chair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0065A (en) * 1993-12-22 1995-01-10 Reimers Furniture Mfg., Inc. Mechanical linkage for an arm rest
CN1671317A (zh) * 2002-07-23 2005-09-21 株式会社冈村制作所 椅子
CN201026030Y (zh) * 2007-05-24 2008-02-27 张卫宏 椅子扶手架
US7815259B2 (en) * 2005-03-01 2010-10-19 Haworth, Inc. Arm assembly for a chair
CN101945776A (zh) * 2008-01-23 2011-01-12 阿尤纳·因德拉斯瓦兰·拉贾辛加姆 运载工具乘员支撑件
JP2012010937A (ja) * 2010-06-30 2012-01-19 Kokuyo Co Ltd 椅子
CN202361014U (zh) * 2011-11-18 2012-08-01 刘启瑞 多关节可多向旋转的手臂支撑连接器
JP2013233167A (ja) * 2012-05-02 2013-11-21 Okamura Corp 椅子の肘掛け装置
JP2014083116A (ja) * 2012-10-19 2014-05-12 Okamura Corp 椅子
JP2015080568A (ja) * 2013-10-22 2015-04-27 株式会社亘陽 肘掛装置およびチェア装置
CA2881366A1 (en) * 2014-06-26 2015-12-26 Fontaine Commercial Trailer, Inc. Trailer apparatus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5898B2 (zh) 1971-11-10 1981-02-07
CA1151384A (en) 1978-11-24 1983-08-09 Sang-Kee Suh Liquid phase compacting
US5439268A (en) * 1994-06-14 1995-08-08 Shin Yen Enterprise Co., Ltd. Adjustable armrest assembly for a chair
CA2229177C (en) * 1998-02-06 2001-12-04 Nightingale Inc. Chair swivel arm rest
JP2001211962A (ja) * 2000-01-31 2001-08-07 Itoki Crebio Corp 肘掛け装置
JP4518648B2 (ja) * 2000-08-11 2010-08-04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の肘掛け装置
TW496137U (en) * 2001-08-08 2002-07-21 Tay Huah Furniture Corp Movable armrest and backrest for chair
GB2400312B (en) * 2002-02-13 2006-07-26 Miller Herman Inc Back support structure
JP4050949B2 (ja) * 2002-07-23 2008-02-20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の肘掛け装置
JP4050968B2 (ja) * 2002-09-26 2008-02-20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の肘掛け装置
JP4188652B2 (ja) * 2002-09-26 2008-11-26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の肘掛け装置
US7066546B2 (en) * 2003-12-30 2006-06-27 Hni Technologies Inc. Horizontally adjustable chair armrest
US7201449B2 (en) * 2005-05-04 2007-04-10 Fusco Industrial Corporation Multiple direction adjustment armrest
US7201450B1 (en) * 2006-08-01 2007-04-10 Su-Ming Chen Adjustable arm resting device for chair
WO2008112920A1 (en) * 2007-03-13 2008-09-18 Hni Technologies Inc. Adjustable arm for chair
US7367628B1 (en) * 2007-03-16 2008-05-06 Po-Chuan Tsai Armrest that will not produce noise during adjustment
US7387341B1 (en) * 2007-03-16 2008-06-17 Po-Chuan Tsai Armrest having position adjusting function
JP5653601B2 (ja) 2009-08-31 2015-01-14 株式会社イトーキ 肘掛け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椅子
US8128172B2 (en) * 2010-04-13 2012-03-06 Po-Chuan Tsai Chair armrest assembly having adjustable height
US8474914B2 (en) * 2010-07-30 2013-07-02 Atec International Team Co., Ltd. Armrest adjustment device
KR101534414B1 (ko) * 2010-11-09 2015-07-09 테-춘 첸 의자 팔걸이 조정 장치
US8226171B2 (en) * 2010-11-17 2012-07-24 Tien Ching Fang Armrest
US8328285B2 (en) * 2011-01-12 2012-12-11 Fuh Shyan Co., Ltd. Adjustment structure for chair armrest
DE202011050890U1 (de) * 2011-08-03 2011-09-27 Tsung-Wen Huang Armlehnenstruktur
US20130264855A1 (en) * 2012-04-10 2013-10-10 Yi-Jen Huang Seat armrest
JP6122607B2 (ja) * 2012-05-02 2017-04-26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什器における高さ調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椅子の肘掛け装置
JP6045016B2 (ja) * 2012-05-02 2016-12-14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の肘掛け装置
JP6045015B2 (ja) 2012-05-02 2016-12-14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の肘掛け装置
JP6037767B2 (ja) 2012-10-19 2016-12-07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
JP6037765B2 (ja) * 2012-10-19 2016-12-07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
US9307839B2 (en) * 2012-12-31 2016-04-12 Sava Cvek Adjustable armrest
US9084487B1 (en) * 2014-09-06 2015-07-21 Dongguan Kentec Office Seating Co., Ltd. Chair armrest assembly
US9609948B2 (en) * 2015-04-28 2017-04-04 Qianglong Furniture Co., Ltd. Rotating armrest apparatus
US9901175B2 (en) * 2016-05-09 2018-02-27 Atec International Team Co., Ltd. Armrest adjuster
US10537175B2 (en) * 2017-12-08 2020-01-21 Atec International Team Co., Ltd. Armrest adjuster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0065A (en) * 1993-12-22 1995-01-10 Reimers Furniture Mfg., Inc. Mechanical linkage for an arm rest
CN1671317A (zh) * 2002-07-23 2005-09-21 株式会社冈村制作所 椅子
US7815259B2 (en) * 2005-03-01 2010-10-19 Haworth, Inc. Arm assembly for a chair
CN201026030Y (zh) * 2007-05-24 2008-02-27 张卫宏 椅子扶手架
CN101945776A (zh) * 2008-01-23 2011-01-12 阿尤纳·因德拉斯瓦兰·拉贾辛加姆 运载工具乘员支撑件
JP2012010937A (ja) * 2010-06-30 2012-01-19 Kokuyo Co Ltd 椅子
CN202361014U (zh) * 2011-11-18 2012-08-01 刘启瑞 多关节可多向旋转的手臂支撑连接器
JP2013233167A (ja) * 2012-05-02 2013-11-21 Okamura Corp 椅子の肘掛け装置
JP2014083116A (ja) * 2012-10-19 2014-05-12 Okamura Corp 椅子
JP2015080568A (ja) * 2013-10-22 2015-04-27 株式会社亘陽 肘掛装置およびチェア装置
CA2881366A1 (en) * 2014-06-26 2015-12-26 Fontaine Commercial Trailer, Inc. Trailer apparatuse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79562A (zh) * 2021-08-19 2021-11-23 奥佳华智能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按摩椅扶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307251A1 (en) 2019-10-10
EP3469957A1 (en) 2019-04-17
EP3469957A4 (en) 2020-01-01
US11019928B2 (en) 2021-06-01
WO2017213253A1 (ja) 2017-12-14
CN109310212B (zh) 2022-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10212A (zh) 扶手、日常用具部件以及椅子
CN109310211B (zh) 扶手及椅子
EP2896337A1 (en) Bath chair
US20220339489A1 (en) Training bench
CN111214041B (zh) 儿童折叠床的下折叠控制机构
JP6215659B2 (ja) 椅子
KR200447525Y1 (ko) 의자용 요추받이의 높낮이 조절구조
JP6287948B2 (ja) 椅子
JP2017214045A (ja) 自転車用前側子供乗せ
KR102158912B1 (ko) 의자의 좌판 각도 조절장치
JP6641234B2 (ja) 肘掛け及び椅子
JP3150432U (ja) 理美容椅子における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JP5779021B2 (ja) 椅子及びその座部
KR20160119772A (ko) 등 스트레칭용 스트레칭 기구
CN111568707A (zh) 一种助行器
KR20130024154A (ko) 의자 등받이 경사조절장치
JP4081520B2 (ja) 椅子
JP6625016B2 (ja) 肘掛け及び椅子
JP6307042B2 (ja) 椅子
JP6650835B2 (ja) 椅子の肘掛け、什器部品
JP7448355B2 (ja) ヘッドレスト付きリクライニング椅子
KR102149637B1 (ko) 의자의 좌판 각도 조절장치
KR101062216B1 (ko) 의자
KR102149636B1 (ko) 의자의 좌판 각도 조절장치
JP6641656B2 (ja) 椅子の肘掛け、什器部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