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04948A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04948A
CN109304948A CN201810827823.XA CN201810827823A CN109304948A CN 109304948 A CN109304948 A CN 109304948A CN 201810827823 A CN201810827823 A CN 201810827823A CN 109304948 A CN109304948 A CN 1093049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part
medium bearing
face
medium
engag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278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04948B (zh
Inventor
玉木孝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304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049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049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049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Handling wide copy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45Guides for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6Flat page-size platens or smaller flat platens having a greater size than line-size platens

Landscapes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印刷装置。所述印刷装置具备能够将介质的支承面设为抑制了弯曲的面的介质支承部件。所述印刷装置具备:介质支承部件(20),其具有对待印刷的纸张(RP)进行支承的支承面(SM);以及定位部件(31、32),其对介质支承部件的支承面进行定位,定位部件为板状部件,并以介质支承部件相对于与板状部件的板面交叉的板状部件的端面进行了接触的状态,而对介质支承部件的支承面进行定位。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印机等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存在打印机等液体喷射装置(印刷装置),其将油墨等液体从头向被支承于压印板(介质支承部件)的支承面上并被输送的纸张等介质进行喷射,从而在介质上印刷包含文字等在内的图像。
作为这种液体喷射装置(印刷装置)所采用的压印板(介质支承部件)的一个示例,存在将具有由树脂形成的支承面的压印板(介质支承部件)重叠地配置于由树脂形成的压印板基座上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
在具有这样的树脂制的压印板(介质支承部件)的印刷装置中,例如,为了对较大尺寸的介质(纸张)进行印刷,压印板(介质支承部件)需要加长介质的成为与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因此,作为树脂制的部件的压印板(介质支承部件)由于随着制造(例如,注塑成形)而在长度方向上产生的翘曲变大,因此,支承面的弯曲变大。因此,存在难以校正所产生的翘曲并抑制支承面的弯曲、即难以确保支承面的平面度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在具备具有对待印刷的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的树脂制的压印板(介质支承部件)的液体喷射装置(印刷装置)中是大致共同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63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将介质的支承面设为抑制了弯曲的面的介质支承部件的印刷装置。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印刷装置具备:介质支承部件,其具有对待印刷的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以及定位部件,其对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所述支承面进行定位,所述定位部件为板状部件,并以所述板状部件的与板面交叉的端面为基准,而对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所述支承面进行定位。
根据该结构,由于以与板状部件的板面交叉的端面为基准进行定位,因此,能够易于确保作为较小的面积的端面的平面度,并进行精度良好的定位。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定位部件为金属制。
根据该结构,通过抑制了向法线方向的弯曲变形的板状部件的端面而进行定位,从而能够将介质的支承面设为抑制了弯曲的面,而且,由于是金属制,因此,在板状部件的端面的法线方向上具有较强的弯曲刚性。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在所述定位部件上的所述端面上设置有卡合部,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卡合部进行卡合的被卡合部,通过所述卡合部和所述被卡合部进行卡合,从而使所述支承面在所述支承面的法线方向上被定位。
根据该结构,由于介质支承部件在支承面的法线方向上被定位,因此,易于将支承面设为抑制了弯曲的面。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介质支承部件为树脂制,在所述被卡合部上形成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在与所述卡合部进行卡合时被所述端面压溃。
根据该结构,介质支承部件在支承面的法线方向上被无缝定位,因此,易于将支承面设为抑制了弯曲的面。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件上设置有多个形成有所述突起部的所述被卡合部,多个所述被卡合部中的至少两个所述被卡合部的所述突起部被形成在所述被卡合部的不同位置上。
根据该结构,由于突起部在与卡合部卡合时未同时产生压溃,因此,在定位部件和介质支承部件卡合时,能够抑制随着突起部的压溃而导致的卡合时的作业负荷的增加。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介质支承部件具有第一介质支承部件和第二介质支承部件,作为与所述定位部件的所述卡合部进行卡合的所述被卡合部,在所述第一介质支承部件上设置有第一被卡合部,在所述第二介质支承部件上设置有第二被卡合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定位部件的一个卡合部相对于不同的两个介质支承部件的被卡合部而进行卡合,从而能够将不同的两个介质支承部件的支承面设为同一面。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表示具有对待印刷的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的介质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对介质支承部件的支承面进行定位的定位部件的主视图。
图4为表示定位部件和介质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定位部件的卡合部和介质支承部件的被卡合部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被安装在定位部件上的介质支承部件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7为表示被安装在定位部件上的介质支承部件的另外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8为表示被安装在定位部件上的介质支承部件的另外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9为表示被安装在定位部件上的两个介质支承部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印刷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为,向作为介质的一个示例的纸张(卷筒纸)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从而印刷包括文字、图形在内的图像等的喷墨式打印机。
即,印刷装置11具有主体壳体12和供纸部13,供纸部13在所供给的长条薄片状的纸张RP被卷绕在卷筒轴13a上的卷筒状态下被设置在主体壳体12上。在主体壳体12内具备液体喷射部15和排纸部14,液体喷射部15向所供给的纸张RP喷射油墨而印刷图像等,排纸部14将印刷有图像等的纸张RP作为单页纸CP而从设置于主体壳体12上的排纸口向排纸托盘12a排出。供纸部13在主体壳体12的与该排纸部14相反的一侧而以纸张RP能够以卷筒轴13a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被设置于主体壳体12上,并向主体壳体12内供给纸张RP。
在主体壳体12内,设置有具备对纸张RP的顶端部分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16a、16b等的输送路径16。随着卷筒轴13a的旋转而从卷筒状态被开卷并被供给的纸张RP的顶端部分沿着该输送路径16而被输送,并被送至在输送方向上设置于输送路径16的下游侧的送纸辊17a与从动于送纸辊17a的旋转的压纸辊17b这一对辊之间。纸张RP被由未图示的驱动源(电机)驱动的送纸辊17a和压纸辊17b夹持,同时被向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液体喷射部15侧输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送纸辊17a和压纸辊17b作为输送部而发挥功能,并将纸张RP向输送方向Y输送。
液体喷射部15在所输送的纸张RP的铅直方向Z上的上方侧(反重力方向侧)具备滑架18。滑架18被支承于引导轴(未图示)上,并且被设为能够沿着引导轴进行移动,所述引导轴以沿着与输送方向Y正交的纸张RP的宽度方向(在图1中为相对于纸面的进深方向)而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状态而被架设在主体壳体12内。在滑架18上,在与所输送的纸张RP对置的下表面侧,安装有液体喷射头19。在液体喷射头19上设置有对油墨进行喷射的多个喷嘴(未图示),通过使滑架18被引导轴引导并且沿着纸张RP的宽度方向而往复移动,从而与滑架18一起在沿着引导轴的扫描方向X上往复移动。
另外,印刷装置11在隔着所输送的纸张RP而与液体喷射头19对置的位置处,具备从下方侧(重力方向侧)对待印刷的纸张RP进行支承的树脂制的介质支承部件20。介质支承部件20中的与液体喷射头19对置的上表面被设为以扫描方向X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的面,通过被施加于介质支承部件20上的负压而将纸张RP抽吸并被支承在上表面上。因此,在介质支承部件20的上表面上,对纸张RP进行支承的面成为支承面SM。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面SM被设为沿着大致水平方向的面。因此,支承面SM的法线方向成为沿着铅直方向Z的方向。
另外,印刷装置11具备对介质支承部件20的支承面SM的相对于液体喷射头19的位置进行确定的定位部件31、32(参照图3)。定位部件31、32为板状部件,在被支承在介质支承部件20上并被输送的纸张RP的输送方向Y上,在上游侧具备定位部件31,在下游侧具备定位部件32。并且,介质支承部件20的支承面SM以定位部件31、32的在与板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端面为基准而被定位。在介质支承部件20中,在与液体喷射头19侧相反的下侧,形成有内部空间20s。内部空间20s通过具备与介质支承部件20连接的抽吸风扇等的负压产生部41,为了将纸张RP吸附在支承面SM上而被施加负压。
而且,通过从液体喷射头19将油墨喷射到被吸附在介质支承部件20上并被支承在其支承面SM上的纸张RP的表面即上表面上,从而在纸张RP上实施通过油墨的附着而进行的图像等的印刷。并且,在印刷装置11中设置有如下的油墨排出部42,即,在实施无边距印刷的情况下,所述油墨排出部42将喷射到了介质支承部件20上的油墨排出。
另外,印刷装置11在主体壳体12内,在与介质支承部件20相比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具备将纸张RP从介质支承部件20侧向排纸部14侧输送的引导板43和中间辊对44。而且,具备将纸张RP从排纸口向排纸托盘12a排出的排纸辊对45。并且,在中间辊对44与排纸辊对45之间,根据需要设置有剪切器、干燥装置等,剪切器将图像形成后的纸张RP切断为预定长度的单页纸CP,干燥装置被设置于与剪切器相比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并将暖风(干燥风)吹到单页纸CP的印刷面上,从而使油墨干燥。
如图2所示,在具有对所输送的纸张RP进行支承的支承面SM的介质支承部件20上,设置多个凹部20H,凹部20H开口于支承面SM上,并且分别以从所支承的纸张RP分离的方式向下方凹陷预定量而形成,多个凹部20H排列在与纸张RP的输送方向Y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从宽度尺寸较大的纸张(卷筒纸)至宽度尺寸较小的纸张(卷筒纸)等、宽度尺寸不同的多种纸张RP,在与各自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凹部20H。其中,在从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观察而设置于最右侧的凹部20H例如被设置于如下的位置,即,对于被支承于介质支承部件20上的宽度尺寸不同的纸张RP1和纸张RP2,在从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观察时,右侧的各个端部RPe全部共同地对应的位置。换言之,各纸张RP以一个端部RPe全部成为相同的基准位置的方式在从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观察时靠向右侧的状态下在介质支承部件20上被输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支承部件20为了通过支承面SM来对宽度尺寸最大的纸张RP(在此,为纸张RP2)进行支承,而需要加长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在此,为扫描方向X上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制造上的理由等,这种宽度方向较长的介质支承部件20通过被分割的三个部件、即介质支承部件20A、介质支承部件20B、介质支承部件20C而被构成。
在该三个部件上,在纸张RP的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设置有设为与支承面SM大致正交的壁面的上游侧壁21和下游侧壁22(参照图4)。而且,介质支承部件20A、介质支承部件20B和介质支承部件20C的各自的上游侧壁21和下游侧壁22分别被安装在定位部件31和定位部件32上。由此,介质支承部件20A、介质支承部件20B、介质支承部件20C被并排设置,从而形成介质支承部件20的支承面SM。
如图3所示,构成介质支承部件20的介质支承部件20A、介质支承部件20B和介质支承部件20C中,各自的下游侧壁22被安装在一个定位部件32上,各自的上游侧壁21被安装在另一个定位部件31上(参照图4)。换言之,在各自的下游侧壁22上安装一个定位部件32,在各自的上游侧壁21上安装另一个定位部件31。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定位部件31、32上的作为卡合部的一个示例的多个延伸形状部33、和分别与各延伸形状部33对应地设置于介质支承部件20上的作为被卡合部的一个示例的多个突出部23以及以与突出部23对置的方式形成的凸肋部27(参照图5)卡合。通过卡合,构成介质支承部件20的介质支承部件20A、介质支承部件20B和介质支承部件20C被安装于定位部件31、32上。在被安装后,通过螺钉29,而将介质支承部件20(在图8中,为介质支承部件20A)固定在定位部件31、32上。
通过这样构成介质支承部件20的介质支承部件20A、介质支承部件20B和介质支承部件20C被安装在两个定位部件31、32上,从而使对纸张RP进行支承的介质支承部件20的支承面SM被定位。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与滑架18一起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液体喷射头19,支承面SM在铅直方向Z上被定位。
以介质支承部件20A和上游侧的定位部件31为例,对由定位部件31、32对支承面SM进行定位的结构进行说明。并且,以下说明的结构与在介质支承部件20A和下游侧的定位部件32之间的支承面SM的定位结构相同。而且,也与在介质支承部件20B或者介质支承部件20C中由定位部件31、32对支承面SM进行定位的定位结构相同。
如图4所示,在介质支承部件20A上,形成有从上游侧壁21向输送方向Y上游侧以预定量而突出的五个突出部23。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关于五个突出部23,在从输送方向Y上游侧观察时,从左侧起依次区分为突出部23a、23b、23c、23d、23e。另一方面,在定位部件31上,以形成能够供五个突出部23a、23b、23c、23d、23e分别插入的上方开口的L字状的狭缝SL的方式,形成有在扫描方向X上延伸的五个延伸形状部33。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五个延伸形状部33,在从输送方向Y上游侧观察时,从左侧起依次称为延伸形状部33a、33b、33c、33d、33e以进行区分。
另外,在介质支承部件20A的上游侧壁21上形成有钩部24,钩部24由杆部24a和凸部24b构成,杆部24a被形成为扫描方向X的一端(基端)被固定在上游侧壁21上的悬臂梁状,凸部24b为长方体形状,并在该扫描方向X的另一端(顶端)处从上游侧壁21向输送方向Y上游侧突出。另一方面,在定位部件31上,形成有能够供钩部24的凸部24b插入的矩形孔34。
而且,在介质支承部件20A上形成有檐部25,檐部25在上游侧壁21的上部处沿着扫描方向X延伸,并从上游侧壁21向输送方向Y上游侧突出。而且,分别在该檐部25的扫描方向X上的两端附近和中央处,在与上游侧壁21之间具有可供定位部件31插入的定位部件31的板厚量的间隙的板状肋部26从被形成于檐部25的下侧的檐面25a向下方突出形成(参照图5)。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在图4中单点划线的箭头标记所示,介质支承部件20A的突出部23a、23b、23c、23d、23e分别可从铅直方向Z的上方向定位部件31的狭缝SL插入。此时,定位部件31被插入至介质支承部件20A的上游侧壁21与板状肋部26之间。在插入后,介质支承部件20A的突出部23a、23b、23c、23d、23e在定位部件31的L字形状的狭缝SL中可沿着扫描方向X进行移动。通过介质支承部件20A的突出部23a、23b、23c、23d、23e向狭缝SL中的扫描方向X移动,而使突出部23a、23b、23c、23d、23e各自的上方的面部分通过定位部件31而被定位,因此,介质支承部件20A的支承面SM被定位。
参照附图,对支承面SM的定位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作为一个示例,突出部23c通过从如图5中双点划线所示插入到狭缝SL中的状态起如在图5中实线箭头标记所示沿着扫描方向X进行移动,从而移动至延伸形状部33c的下侧。
在突出部23c向扫描方向X的移动中,突出部23c通过与延伸形状部33c的下侧的端面EF进行接触,从而对定位部件31的向沿着板面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即,定位部件31的延伸形状部33c的端面EF作为卡合部而发挥功能,介质支承部件20A的突出部23c作为被卡合部而发挥功能。
另外,在形成于介质支承部件20A的檐部25上,在沿着铅直方向Z的上下方向上与突出部23c大致对置的位置上,设置有从檐面25a向下侧突出的凸肋部27。凸肋部27的下表面通过与延伸形状部33的上侧的端面EF进行接触,从而对定位部件31的向沿着板面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即,定位部件31的与板面交叉的延伸形状部33c的端面EF作为卡合部而发挥功能,介质支承部件20A的凸肋部27作为被卡合部而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介质支承部件20A的上游侧壁21和下游侧壁22以与支承面SM大致正交的方式设置,上游侧壁21以及下游侧壁22以与定位部件31、32的板面平行的方式被安装,因此,支承面SM的法线方向成为定位部件31、32的沿着板面的上下方向、即、铅直方向Z。而且,在延伸形状部33c中,作为被卡合部而发挥功能的凸肋部27与作为卡合部而发挥功能的上侧的端面EF接触,作为被卡合部而发挥功能的突出部23c与作为卡合部而发挥功能的下侧的端面EF接触。通过这些接触而使卡合部与被卡合部卡合,突出部23c的上方的支承面SM以定位部件31的端面EF为基准而确定铅直方向Z的位置。
这样,在延伸形状部33a、33b、33c、33d、33e的每一个中,作为被卡合部而发挥功能的凸肋部27与作为卡合部而发挥功能的上侧的端面EF接触,作为被卡合部而发挥功能的突出部23a、23b、23c、23d、23e分别与作为卡合部而发挥功能的下侧的端面EF接触。通过这些接触而使卡合部与被卡合部卡合,各突出部23a、23b、23c、23d、23e的上方的支承面SM以定位部件31的端面EF为基准而确定铅直方向Z的位置。换言之,在定位部件31的端面EF上设置有卡合部,在介质支承部件20A上设置有与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通过卡合部与被卡合部卡合,从而确定了支承面SM在铅直方向Z上的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突出部23a、23b、23c、23d、23e中关注突出部23c时,移动方向(扫描方向X)前方的端部23ce沿着扫描方向X移动,直至与定位部件31接触为止。突出部23c的端部23ce与定位部件31的端面EF接触为止的移动长度被设为距离Lx(参照图5)。
而且,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被卡合部与定位部件31的卡合部卡合并使支承面SM被定位的状态下,钩部24的凸部24b被插入至矩形孔34中,从而介质支承部件20A相对于定位部件31向扫描方向X的移动被限制。即,形成于介质支承部件20A的上游侧壁21上的钩部24的凸部24b,在使突出部23c被从上方插入至狭缝SL中的状态下,如在图5中双点划线所示,通过杆部24a挠曲而成为在输送方向Y上被压入的状态。如在图5中实线箭头所示,凸部24b通过从杆部24a被压入的状态起而向扫描方向X移动,从而移动至定位部件31的形成有矩形孔34的位置为止。通过向扫描方向X进行的移动,凸部24b通过挠曲的杆部24a的弹性而从在输送方向Y上被压入的状态起恢复至原来的状态,从而被嵌入至矩形孔34内(所谓的卡扣)。通过钩部24的凸部24b被嵌入至矩形孔34内,从而限制了介质支承部件20A的沿着扫描方向X的移动。
可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被卡合部而发挥功能的突出部23a、23b、23c、23d、23e上形成有突起部28,突起部28通过与作为卡合部而发挥功能的定位部件31、32的端面EF卡合(接触)从而被压溃。而且,在介质支承部件20A上设置的多个突出部23(在此,为五个突出部23a、23b、23c、23d、23e)中的至少两个中,突起部28以不会同时产生与端面EF卡合(接触)时的突起部28的压溃的方式,在各突出部23的上表面上被形成于扫描方向X的不同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28被设为,上表面具有沿着输送方向Y延伸的山状的棱线的三角棱柱状的树脂制的肋部,定位部件31、32被设为金属制的板状部件,但也可以为其他的形状或材质。
参照图6、图7和图8,作为一个示例,对在介质支承部件20A的下游侧壁22上分别形成于向输送方向Y下游侧突出的五个突出部23上的突起部28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输送方向Y下游侧观察时,设置于介质支承部件20A的下游侧壁22上的五个突出部23与设置于上游侧壁21上的五个突出部23同样,从扫描方向X的右侧起按照突出部23a、23b、23c、23d、23e的顺序而被形成。并且,在图6中,图示了突出部23e,在图7中,图示了突出部23c、23d,在图8中,图示了突出部23a、23b,并且,在各图中以压溃前的形状而图示了用实线表示的突起部28。
如图6所示,在定位部件32上,形成有在扫描方向X上延伸的延伸形状部33e,以便形成可供形成于介质质支承部件20A上的突出部23e插入的上方开口的L字状的狭缝SL。在介质支承部件20A被安装在定位部件32上时,突出部23e从铅直方向Z的上方经由开口而插入至狭缝SL内。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23e沿着延伸形状部33e的扫描方向X侧的端面EF而向下方移动,从而被插入至狭缝SL内。而且,如在图6中空心箭头所示,被插入至狭缝SL内的突出部23e随着介质支承部件20A向成为长度方向的扫描方向X进行的移动,而移动了距离Lx的长度。
在突出部23e向扫描方向X进行的移动中,与突出部23e对置的凸肋部27与延伸形状部33e的上侧的端面EF接触,并且,形成于突出部23e上的突起部28在移动了距离Le之后与延伸形状部33e接触(卡合),并通过下侧的端面EF而被压溃。此后,突出部23e在突起部28通过端面EF而被压溃的状态下移动至距离Lx。因此,延伸形状部33e相对于凸肋部27和突出部23e(详细而言,为被压溃的突起部28),在分别与二者之间以不存在铅直方向Z(上下方向)的间隙的状态而进行接触。其结果为,介质支承部件20A以定位部件32的端面EF为基准,而确定了突出部23e的上方的支承面SM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位部件32的延伸形状部33e处,安装有介质支承部件20A的下游侧壁22和介质支承部件20B的下游侧壁22这双方(参照图9)。因此,延伸形状部33e的延伸长度以能够与介质支承部件20A的突出部23e和介质支承部件20B的突出部23a双方卡合的方式而长于其他的四个延伸形状部33a、33b、33c、33d的延伸长度。因此,距离Lx成为与延伸形状部33e的延伸长度相对应的长度。
如图7所示,在定位部件32上,分别形成有在扫描方向X上延伸的延伸形状部33c和延伸形状部33d,以便形成可供形成于介质支承部件20A上的突出部23c和突出部23d插入的上方开口的L字状的狭缝SL。在介质支承部件20A被安装在定位部件32上时,突出部23c和突出部23d经由开口而分别被插入至狭缝SL内。此时,突出部23c和突出部23d在开口中在分别从延伸形状部33c和延伸形状部33d起沿扫描方向X离开了预定量的位置上向下方移动,而被插入至狭缝SL内。而且,如在图7中空心箭头所示,被插入至狭缝SL内的突出部23c和突出部23d随着介质支承部件20A向成为长度方向的扫描方向X的移动,从而移动了距离Lx的长度。
在突出部23c向扫描方向X的移动中,与突出部23c对置的凸肋部27与延伸形状部33c的上侧的端面EF接触,并且,形成于突出部23c上的突起部28在移动了距离Lc之后与延伸形状部33c接触(卡合),并通过下侧的端面EF而被压溃。此后,突出部23c在突起部28通过端面EF而被压溃的状态下移动至距离Lx。因此,延伸形状部33c相对于凸肋部27和突出部23c(详细而言,为被压溃的突起部28),在分别与二者之间以不存在铅直方向Z(上下方向)的间隙的状态而进行接触。其结果为,介质支承部件20A以定位部件32的端面EF为基准,确定了突出部23c的上方的支承面SM的位置。
另外,在突出部23d向扫描方向X的移动中,与突出部23d对置的凸肋部27与延伸形状部33c的上侧的端面EF接触,并且,形成于突出部23d上的突起部28在移动了距离Ld之后与延伸形状部33d接触(卡合),并通过下侧的端面EF而被压溃。此后,突出部23d在突起部28通过端面EF而被压溃的状态下移动至距离Lx。因此,延伸形状部33d相对于凸肋部27和突出部23d(详细而言,为被压溃的突起部28),在分别与二者之间以不存在铅直方向Z(上下方向)的间隙的状态而进行接触。其结果为,介质支承部件20A以定位部件32的端面EF为基准,确定了突出部23d的上方的支承面SM的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23c在移动了距离Lx的长度后,成为移动方向前方的扫描方向X的端部23ce与定位部件32接触。换言之,介质支承部件20A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距离Lx可以根据扫描方向X上的突出部23c的长度、形成位置来进行调节。
如图8所示,在定位部件32上,分别形成有在扫描方向X上延伸的延伸形状部33a和延伸形状部33b,以便形成可供形成于介质支承部件20A上的突出部23a和突出部23b插入的上方开口的L字状的狭缝SL。在介质支承部件20A被安装在定位部件32上时,突出部23a和突出部23b经由开口而分别被插入至狭缝SL内。此时,突出部23a和突出部23b在开口中在从延伸形状部33a和延伸形状部33b起分别沿扫描方向X离开了预定量的位置上向下方移动,而被插入狭缝SL内。而且,如在图8中空心箭头所示,被插入至狭缝SL内的突出部23a和突出部23b随着介质支承部件20A向成为长度方向的扫描方向X的移动,而移动距离Lx的长度。
在突出部23a向扫描方向X的移动中,与突出部23a对置的凸肋部27与延伸形状部33a的上侧的端面EF接触,并且,形成于突出部23a上的突起部28在移动了距离La之后与延伸形状部33a接触(卡合),并通过下侧的端面EF而被压溃。此后,突出部23a在突起部28通过端面EF而被压溃的状态下移动至距离Lx。因此,延伸形状部33a相对于凸肋部27和突出部23a((详细而言,为被压溃的突起部28),在分别与二者之间以不存在沿着铅直方向Z的上下方向的间隙的状态而进行接触。其结果为,介质支承部件20A以定位部件32的端面EF为基准,确定了突出部23a的上方的支承面SM的位置。
另外,在突出部23b向扫描方向X的移动中,与突出部23b对置的凸肋部27与延伸形状部33b的上侧的端面EF接触,并且,形成于突出部23b上的突起部28在移动了距离Lb之后与延伸形状部33b接触(卡合),并通过下侧的端面EF而被压溃。此后,突出部23b在突起部28通过端面EF而被压溃的状态下移动至距离Lx。因此,延伸形状部33b相对于凸肋部27和突出部23b(详细而言,为被压溃的突起部28),在分别与二者之间以不存在沿着铅直方向Z的上下方向的间隙的状态而进行接触。其结果为,介质支承部件20A以定位部件32的端面EF为基准,确定了突出部23b的上方的支承面SM的位置。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于介质支承部件20A上的突出部23a、23b、23c、23d、23e中的至少两个中,以不同时产生突起部28与端面EF卡合(接触)时的压溃的方式,在各突出部23的上表面上,突起部28形成于扫描方向X的不同的位置。换言之,在突出部23a、23b、23c、23d、23e中,到突起部28通过定位部件31或者定位部件32的端面EF而被压溃为止的扫描方向X的移动距离即距离La、Lb、Lc、Ld、Le中的至少两个被设为不同的长度。
顺便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距离Le被设为最短。而且,距离Lb、距离Lc和距离Ld被设为相同的长度,距离La被设为短于距离Lb且长于距离Le。其结果为,在使介质支承部件20A相对于定位部件32向扫描方向X移动距离Lx的长度的量而进行安装时,通过定位部件32的端面EF而首先使突出部23e的突起部28被压溃,接着,突出部23a的突起部28被压溃,之后,突出部23b、23c、23d的三个突起部28几乎同时被压溃。
并且,使介质支承部件20A相对于输送方向Y上游侧的定位部件31(参照图4)向扫描方向X移动距离Lx的长度而进行安装的情况,也与使介质支承部件20A相对于输送方向Y下游侧的定位部件32向扫描方向X移动距离Lx的长度而进行安装的情况相同,在此对说明省略。即,通过定位部件31的端面EF,而首先使突出部23e的突起部28被压溃,接着,突出部23a的突起部28被压溃,之后,突出部23b、23c、23d的三个突起部28几乎被同时压溃。
另外,使介质支承部件20B相对于定位部件31、32向扫描方向X移动而进行安装的情况、和使介质支承部件20C相对于定位部件31、32向扫描方向X移动而进行安装的情况,也与使介质支承部件20A相对于定位部件31、32向扫描方向X移动而进行安装的情况相同。即,在分别设置于介质支承部件20B的上游侧壁21和下游侧壁22上的四个突出部23(参照图3)中的至少两个中,以不同时产生突起部28与端面EF卡合(接触)时的压溃的方式,在各突出部23的上表面上,突起部28被形成于扫描方向X的不同位置上。同样的,在分别设置于介质支承部件20C的上游侧壁21和下游侧壁22上的四个突出部23(参照图3)中的至少两个中,以不同时产生突起部28在与端面EF卡合(接触)时的压溃的方式,在各突出部23的上表面上,突起部28被形成于扫描方向X的不同位置。另外,也可以设为,各突出部23所具有的突起部28在介质支承部件20B的上游侧壁21与下游侧壁22之间而被形成在扫描方向X的不同位置上。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介质支承部件20中相邻的两个部件之间,作为与定位部件31、32的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在一方的部件上设置有第一被卡合部,在另一方的部件上设置有第二被卡合部。
例如,如图9所示,介质支承部件20中相邻的一方的部件设为,作为第一介质支承部件的一个示例的介质支承部件20A,另一方的部件设为,作为第二介质支承部件的一个示例的介质支承部件20B。此时,在介质支承部件20A与介质支承部件20B之间,相对于作为定位部件32的卡合部而发挥功能的一个延伸形状部33e,介质支承部件20A的突出部23e和凸肋部27与该延伸形状部33e卡合,并且,介质支承部件20B的突出部23a和凸肋部27与该延伸形状部33e卡合。因此,介质支承部件20A的突出部23e和凸肋部27作为第一被卡合部而发挥功能,介质支承部件20B的突出部23a和凸肋部27作为第二被卡合部而发挥功能。
通过延伸形状部33e(卡合部)与介质支承部件20A的突出部23e和凸肋部27(第一被卡合部)的卡合,从而使突出部23e的突起部28被延伸形状部33e的端面EF压溃。通过突出部23e的突起部28的压溃,而使延伸形状部33e在介质支承部件20A的凸肋部27与突出部23e之间以不存在铅直方向Z(上下方向)的间隙的状态而进行接触。其结果为,介质支承部件20A以定位部件32的延伸形状部33e的端面EF为基准,确定了突出部23e的上方的支承面SM的位置。
另外,通过延伸形状部33e(卡合部)与介质支承部件20B的突出部23a和凸肋部27(第二被卡合部)的卡合,从而使突出部23a的突起部28被延伸形状部33e的端面EF压溃。通过突出部23a的突起部28的压溃,从而使延伸形状部33e在介质支承部件20B的凸肋部27与突出部23a之间以不存在铅直方向Z(上下方向)的间隙的状态而进行接触。其结果为,介质支承部件20B以定位部件32的延伸形状部33e的端面EF为基准,确定了突出部23a的上方的支承面SM的位置。即,介质支承部件20A和介质支承部件20B以一个延伸形状部33e的端面EF为基准,确定了突出部23e的上方的支承面SM和突出部23a的上方的支承面SM的位置。
并且,在此对说明进行省略,但相邻的两个部件在为作为第一介质支承部件的一个示例的介质支承部件20B和作为第二介质支承部件的一个示例的介质支承部件20C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即,作为卡合部而发挥功能的一个延伸形状部33,与作为第一被卡合部而发挥功能的介质支承部件20B的突出部23和凸肋部27、以及作为第二被卡合部而发挥功能的介质支承部件20C的突出部23和凸肋部27这双方卡合(参照图3)。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板状的定位部件31、32由于相对于向沿着板面的方向的弯曲(面内弯曲)的刚性较强,因此,通过以沿着板面的方向为法线方向的端面EF而对介质支承部件20的支承面SM进行定位,从而能够抑制纸张RP的支承面SM的弯曲。而且,通过将定位部件31、32设为金属制,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向沿着板面的方向的弯曲变形。
另外,即使是具有在扫描方向X上较长的支承面SM的介质支承部件20,也会通过多个延伸形状部33与突出部23和凸肋部27卡合,而使支承面SM通过扫描方向X上的多个地方而定位了成为支承面SM的法线方向的铅直方向Z上的位置。因此,支承面SM通过定位部件31、32而易于被保持于抑制了弯曲的面。
另外,由于突出部23的突起部28通过定位部件31、32的端面EF而被压溃,因此,介质支承部件20在支承面SM的法线方向(铅直方向Z)上被无缝定位。因此,支承面SM在其法线方向上通过定位部件31、32而被以较高的位置精度进行了定位。
另外,由于多个突出部23中的至少两个不会同时产生在延伸形状部33与突出部23和凸肋部27卡合时的由端面EF实施的突起部28的压溃,因此,在将介质支承部件20安装在定位部件31、32上时,能够抑制因突起部28的压溃而导致的卡合时的负荷的增加。
另外,由于一个延伸形状部33相对于相邻的两个介质支承部件20各自的突出部23和凸肋部27而进行卡合,因此,定位部件31、32能够将不同的两个介质支承部件20的支承面SM设为,易于抑制高低差的同一面。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的效果。
(1)以作为板状部件的定位部件31、32的与板面交叉的端面EF为基准,对支承面SM进行定位。由于端面的面积较小,且在加工时易于出现平面,因此,易于确保端面的平面度。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成为基准的平面,并能够进行精度良好的定位。
(2)由于定位部件31、32通过利用抑制了向法线方向的弯曲变形的板状部件的端面EF来对介质支承部件20进行定位,从而能够将纸张RP的支承面SM设为抑制了弯曲的面,而且,通过将定位部件31、32设为金属制,从而利用在法线方向上具有较强的弯曲刚性的板状部件的端面EF而被定位,因此,能够易于将纸张RP的支承面SM设为抑制了弯曲的面。
(3)通过延伸形状部33与突出部23及凸肋部27进行卡合,从而使介质支承部件20在支承面SM的法线方向上被定位。因此,易于将支承面SM设为抑制了弯曲的面。
(4)由于在突出部23上形成有通过定位部件31、32的端面EF而被压溃的突起部28,因此,介质支承部件20在支承面SM的法线方向上被无缝定位,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支承面SM设为抑制了弯曲的面。
(5)在多个突出部23中的至少两个中,突起部28被形成于突出部23的不同位置上,因此,在与端面EF进行卡合时不会同时产生压溃,从而能够抑制因定位部件31、32与介质支承部件20卡合时产生的突起部28的压溃而导致的卡合时的作业负荷的增加。
(6)通过定位部件31、32中的一个延伸形状部33相对于不同的两个介质支承部件20的突出部23和凸肋部27而进行卡合,从而能够将不同的两个介质支承部件20的支承面SM设为同一面。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以下所示的改变例那样进行改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介质支承部件20也可以不一定具有多个部件(例如,介质支承部件20A和介质支承部件20B)。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介质支承部件20也可以通过未被分割的一个部件来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定位部件31、32的一个延伸形状部33也可以不一定与介质支承部件20A的突出部23和凸肋部27、以及介质支承部件20B的突出部23和凸肋部27这双方进行卡合。或者,定位部件31、32的一个延伸形状部33也可以不与介质支承部件20B的突出部23和凸肋部27、以及介质支承部件20C的突出部23和凸肋部27这双方进行卡合。即,定位部件31、32也可以为,一个延伸形状部33与介质支承部件20的一个突出部23和凸肋部27进行卡合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突出部23各自所形成的突起部28也可以被形成于,因延伸形状部33的端面EF而导致的压溃均不重叠的完全不同的位置。或者,多个突出部23各自所形成突起部28也可以以使因延伸形状部33的端面EF而导致的压溃完全重叠的方式被形成于完全相同的位置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突出部23上,也可以不一定形成有在与延伸形状部33进行卡合时通过端面EF而被压溃的突起部28。并且,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延伸形状部33被设为,在突出部23与凸肋部27之间间隙为零或者极少的预定尺寸以下的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一定通过延伸形状部33与突出部23和凸肋部27进行卡合而使支承面SM在支承面SM的法线方向上被定位。例如,支承面SM也可以通过延伸形状部33与突出部23和凸肋部27进行卡合,从而在相对于支承面SM的法线方向倾斜的方向上而被定位。即,在介质支承部件20中,在上游侧壁21或者下游侧壁22的壁面为相对于支承面SM的法线方向而倾斜的面的情况下,安装上游侧壁21或者下游侧壁22的壁面的定位部件31或定位部件32将介质支承部件20的支承面SM在相对于法线方向倾斜的方向上进行定位。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定位部件31、32也可以为金属制以外的部件。例如,既可以为树脂制,也可以为碳制或陶瓷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起部28的形状也可以为三角棱柱以外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为半圆柱的形状。或者,突起部28的形状也可以不限定于肋部的形状,而为被设为角锥形状或半球形状的点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印刷装置11除了可以是液体喷射头19与滑架18一起在沿着引导轴的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的串行式打印机之外,还可以是从固定的液体喷射头19向纸张RP喷射油墨的行式打印机。另外,印刷装置11除了可以是向卷筒纸喷射油墨从而对包含文字或图形在内的图像等进行印刷的打印机之外,还可以是向单页纸张喷射油墨从而对包含文字或图形在内的图像等进行印刷的打印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印刷装置11既可以是将收纳了向液体喷射头19供给的油墨的油墨罐保持在滑架上的滑架保持型,也可以为将油墨罐配置在非滑架上的位置上的脱离滑架型。
·液体喷射头19所喷射的液体不限定于油墨,例如,也可以为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在液体中而形成的液状体等。例如,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即,喷射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包含用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中的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像素材料)等材料在内的液状体,从而进行印刷的结构。
符号说明
11……印刷装置;18……滑架;19……液体喷射头;20……介质支承部件;20A……介质支承部件(第一介质支承部件的一个示例);20B……介质支承部件(第一介质支承部件和第二介质支承部件的一个示例);20C……介质支承部件(第二介质支承部件的一个示例);23……突出部(被卡合部的一个示例);23a……突出部(被卡合部和第二被卡合部的一个示例);23e……突出部(被卡合部和第一被卡合部的一个示例);27……凸肋部(被卡合部;第一被卡合部和第二被卡合部的一个示例);28……突起部;29……螺钉;31、32……定位部件;33……延伸形状部(卡合部的一个示例);EF……端面;SM……支承面;RP、RP2……纸张(介质的一个示例);X……扫描方向;Y……输送方向;Z……铅直方向。

Claims (6)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介质支承部件,其具有对待印刷的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以及
定位部件,其对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所述支承面进行定位,
所述定位部件为板状部件,并以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相对于与所述板状部件的板面交叉的所述板状部件的端面进行了接触的状态,而对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所述支承面进行定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件为金属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定位部件上,设置有包含所述端面的卡合部,
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卡合部进行卡合的被卡合部,
通过所述卡合部和所述被卡合部进行卡合,从而使所述支承面在所述支承面的法线方向上被定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支承部件为树脂制,在所述被卡合部上形成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进行卡合时被所述端面压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件上设置有多个形成有所述突起部的所述被卡合部,
多个所述被卡合部中的至少两个所述被卡合部的所述突起部被形成在,不会同时产生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进行卡合时的压溃的位置上。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支承部件具有第一介质支承部件和第二介质支承部件,
作为所述被卡合部,在所述第一介质支承部件上设置有第一被卡合部,在所述第二介质支承部件上设置有第二被卡合部,所述第一被卡合部以及所述第二被卡合部相对于所述卡合部进行卡合。
CN201810827823.XA 2017-07-28 2018-07-25 印刷装置 Active CN1093049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7019A JP7039878B2 (ja) 2017-07-28 2017-07-28 印刷装置
JP2017-147019 2017-07-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04948A true CN109304948A (zh) 2019-02-05
CN109304948B CN109304948B (zh) 2021-08-24

Family

ID=65138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27823.XA Active CN109304948B (zh) 2017-07-28 2018-07-25 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32590B2 (zh)
JP (1) JP7039878B2 (zh)
CN (1) CN10930494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36501B2 (en) * 2001-02-23 2004-05-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laten and printer using the same
CN1509891A (zh) * 2002-12-24 2004-07-07 佳能株式会社 图象读取记录装置
US7040825B2 (en) * 2003-03-28 2006-05-0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uction type platen used in the same
CN101544106A (zh) * 2008-03-26 2009-09-30 诺日士钢机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CN102673141A (zh) * 2011-03-17 2012-09-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3507428A (zh) * 2012-06-25 2014-01-15 施乐公司 用于打印系统的介质压紧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53126A (ja) 2000-03-09 2001-09-18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方式画像形成装置
JP3970045B2 (ja) * 2001-02-23 2007-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ラテンおよびプリンタ
JP5828379B2 (ja) * 2011-06-24 2015-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ラテン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5800220B2 (ja) 2011-08-29 2015-10-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968033B (zh) * 2011-08-29 2015-08-12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JP6739916B2 (ja) 2015-09-29 2020-08-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36501B2 (en) * 2001-02-23 2004-05-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laten and printer using the same
CN1509891A (zh) * 2002-12-24 2004-07-07 佳能株式会社 图象读取记录装置
US7040825B2 (en) * 2003-03-28 2006-05-0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uction type platen used in the same
CN101544106A (zh) * 2008-03-26 2009-09-30 诺日士钢机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CN102673141A (zh) * 2011-03-17 2012-09-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3507428A (zh) * 2012-06-25 2014-01-15 施乐公司 用于打印系统的介质压紧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30921A1 (en) 2019-01-31
JP2019025758A (ja) 2019-02-21
JP7039878B2 (ja) 2022-03-23
US10532590B2 (en) 2020-01-14
CN109304948B (zh) 2021-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77510B2 (ja) 記録装置
JP5696651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644205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8724977A (zh) 切断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JP2008254218A (ja) 被記録材の搬送案内装置、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4136226B (zh) 切割移动介质
JP200923420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9304948A (zh) 印刷装置
JP200714482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2171233A (ja) リライトプリンタ
CN106256557B (zh) 液体喷出装置
JP2009249162A (ja)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0129436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198639B2 (ja) 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シート支持装置
US9050836B2 (en) Printer with transfer belt and sheet pressing roller
US20060071422A1 (en) Pressure roller plate with force distribution
CN107199772B (zh) 记录装置
JP201002398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120031944A1 (en) Conveying device, printer, and abutting member
JP6083183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2001219622A (ja) プリンタ及びプリンタ用ヘッド
JP357177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627453B2 (ja) シート材を搬送する装置、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2001058738A (ja) 印字用紙搬送機構
JP202106612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