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04573A - 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 Google Patents

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04573A
CN109204573A CN201810723232.8A CN201810723232A CN109204573A CN 109204573 A CN109204573 A CN 109204573A CN 201810723232 A CN201810723232 A CN 201810723232A CN 109204573 A CN109204573 A CN 1092045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mounting bracket
vehicle width
width direction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2323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04573B (zh
Inventor
影山和宏
后藤英贵
廻本章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2045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045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045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045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60N2/07Slide construction
    • B60N2/0702Slid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ed by its cross-section
    • B60N2/0715C or U-shap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62D21/03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transverse members providing body sup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提高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上面部(214)的面刚性,而不会损害作为传递来自车辆侧方的侧撞载荷的载荷传递路径的功能。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左右一对边梁(4)、地板(6)、以及支承前排座椅FS的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上面部(214)由用于安装前排座椅FS的安装部分(214a)、从安装部分(214a)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边向下方延设的倾斜部分(214b)、从倾斜部分(214b)朝向边梁(4)延设的下沉部分(214c)构成,在下沉部分(214c)形成有筋条(214d),该筋条(214d)朝向车辆上方突出,并且从倾斜部分(214b)直到边梁(4)沿着车宽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该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中,例如支承供乘客乘坐的座椅的座椅安装托架接合到左右的边梁和底盘横梁。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汽车的车厢内,为了确保对于乘客的乘坐舒适性,供乘客乘坐的座椅固定在车体的刚性较高的部位。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乘客所乘坐的座椅的前部经由构成车厢的底面的地板1的通道部2被支承到将左右的边梁6连结的横梁20(2号横梁)。
另一方面,座椅的后部由与横梁30(2.5号横梁)和边梁6的双方接合的座椅安装托架(结合部件35)、以及与横梁30和通道部2的双方接合的座椅安装托架(结合部件36)支承,该横梁30在横梁20的后方经由通道部2将左右的边梁6连结。
换言之,在专利文献1中,其他车碰撞到车辆侧方、或者车辆侧方碰撞到障碍物时,供乘客乘坐的座椅固定在从车辆侧方施加的碰撞载荷即侧撞载荷从车宽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传递并分散的载荷传递路径上。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与横梁30及边梁6的双方接合的座椅安装托架(结合部件35)构成为,座椅紧固在形成为大致平板状的上面部分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座椅安装托架(结合部件35)的上面部的面积较大,对于车辆上下方向上作用的载荷的面刚性容易变低。进而,在乘客乘坐的状态下,乘客的体重容易施加到座椅的后部,所以如专利文献1那样座椅安装托架(结合部件35)支承座椅的后部的情况下,如果上面部的面刚性较低,则由于行驶中的车辆上下方向的车体振动,存在上面部容易挠曲变形的问题。
像这样,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的车体振动而上面部容易挠曲变形的情况下,例如在汽车越过斜坡时,由于车体振动而座椅安装托架(结合部件35)的上面部很快开始挠曲变形,由此,构成座椅的聚酯座垫不能使车辆上下方向的车体振动充分衰减,可能会传递给乘客。
此外,如果因上面部的挠曲变形而座椅后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揺动,则伴随着上下摇动,座椅靠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揺动,所以乘客的头部晃动,对于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可能会降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284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座椅安装托架的上壁部的面刚性,而不会损害作为传递来自车辆侧方的侧撞载荷的载荷传递路径的功能。
本发明是一种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其具备:左右一对边梁,在汽车的车体下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地板,在车宽方向上将所述左右一对边梁连结;以及座椅安装托架,将所述边梁和所述地板连结,并且支承供乘客乘坐的座椅,所述座椅安装托架具有上壁部,所述上壁部包括:座椅安装部分,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用于安装所述座椅;下沉部分,相对于所述座椅安装部分位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所述边梁延设;以及连结部分,上端与所述座椅安装部分的车宽方向外侧端连结,并且从上端向下方延设,下端与所述下沉部分的车宽方向内侧端连结,在所述座椅安装托架的所述上壁部的所述下沉部分形成有筋条,该筋条朝向车辆上方突出,并且从所述连结部分直到所述边梁沿着车宽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座椅安装托架的上壁部的面刚性,而不会损害作为传递来自车辆侧方的侧撞载荷的载荷传递路径的功能。
具体地说,通过在上壁部设置侧壁部分,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分别缩小座椅安装部分的面积及下沉部分的面积,并且侧壁部分成为上壁部中的节部,能够抑制行驶中的车体振动所导致的上壁部的挠曲变形。
进而,通过在下沉部分设置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筋条,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下沉部分对于车体振动的面刚性,并且能够提高座椅安装部分的支承刚性。
由此,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与大致平板状的上壁部相比,能够提高座椅安装托架的上壁部的面刚性。因此,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例如在汽车越过斜坡时,能够阻止座椅安装托架的上壁部因车体振动而很快开始挠曲变形,并且能够充分发挥构成座椅的聚酯座垫的衰减功能。
这时,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通过提高上壁部的面刚性,能够抑制座椅向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前后方向的揺动,所以能够抑制乘客的头部摇晃,提高对于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此外,下沉部分的筋条从侧壁部分直到边梁形成,所以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防止下沉部分和侧壁部分的边界附近成为对于侧撞载荷脆弱的脆弱部。
因此,侧撞载荷作用到座椅安装托架时,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通过下沉部分的筋条防止座椅安装托架以下沉部分和侧壁部分的边界附近为起点而弯曲变形。
因此,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座椅安装托架的上壁部的面刚性,而不会损害作为传递来自车辆侧方的侧撞载荷的载荷传递路径的功能。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在所述座椅安装托架的所述上壁部的所述下沉部分形成的所述筋条,形成在所述下沉部分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
根据本发明,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稳定地提高对于侧撞载荷的下沉部分的刚性。
因此,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座椅安装托架的上壁部的面刚性,而不会损害作为传递来自车辆侧方的侧撞载荷的载荷传递路径的功能。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还具备设置在所述座椅安装托架和所述地板之间的横梁,该横梁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中,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座椅安装托架的所述筋条对置的部分朝向车辆下方突出,并且所述横梁形成为截面大致M字形状,与所述座椅安装托架一起构成闭合截面。
根据本发明,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较大地确保下沉部分中的载荷传递路径的截面积。因此,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对于来自车辆侧方的侧撞载荷的载荷传递路径的刚性。
由此,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座椅安装托架的上壁部的面刚性,并且能够提高传递来自车辆侧方的侧撞载荷的载荷传递路径的刚性。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边梁的上面部分即上面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与所述筋条大致相同位置,具备从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隆起部。
根据本发明,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边梁的上面部对于侧撞载荷的刚性。
进而,边梁的隆起部和座椅安装托架的筋条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同一位置,所以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进一步提高传递碰撞载荷的载荷传递路径的刚性。
因此,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座椅安装托架的上壁部的面刚性,并且更可靠地提高传递来自车辆侧方的侧撞载荷的载荷传递路径的刚性。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在所述边梁的内部,在与所述座椅安装托架的前端附近及后端附近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具备与所述边梁接合的前侧节部件及后侧节部件,所述座椅安装托架具备:第1突缘部,经由所述边梁与所述前侧节部件接合;第2突缘部,经由所述边梁与所述后侧节部件接合;以及第3突缘部,与所述边梁接合,在侧面观察时,所述边梁和所述第3突缘部的接合部位的位置,位于所述前侧节部件和后侧节部件之间,并且比所述前侧节部件和所述第1突缘部的接合部位的位置、以及所述后侧节部件和所述第2突缘部的接合部位的位置更位于车辆上方。
上述第1突缘部、第2突缘部及第3突缘部可以做成分别独立的形状、或者1个突缘部中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形成将前侧节部件和第1突缘部的接合部位、后侧节部件和第2突缘部的接合部位、以及边梁和第3突缘部的接合部位连结的大致三角形的假想平面。
因此,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例如在从边梁向座椅安装托架传递侧撞载荷时,能够经由大致三角形的假想平面传递侧撞载荷。
由此,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与边梁和座椅安装托架的突缘部在2个接合部位接合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侧撞载荷的作用所导致的第1突缘部、第2突缘部及第3突缘部的变形。
因此,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边梁和第3突缘部在比前侧节部件和第1突缘部的接合部位、以及后侧节部件和第2突缘部的接合部位更靠车辆上方的位置接合,由此,能够提高座椅安装托架的上壁部的面刚性,并且提高传递侧撞载荷的载荷传递路径的刚性。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座椅安装托架具备1个突缘部,该1个突缘部是将所述第1突缘部、所述第2突缘部、所述第3突缘部连结而一体地形成的。
根据本发明,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座椅安装托架的突缘部的刚性,并且进一步提高座椅安装托架和边梁的结合强度。
进而,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除了与第1突缘部相当的部分和与第2突缘部相当的部分,与第3突缘部相当的部分也支承座椅安装托架的上壁部。因此,在将座椅安装托架接合到边梁的状态下,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与仅通过第3突缘部支承上壁部的情况相比,突缘部能够更可靠地支承上壁部。
由此,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行驶中的车体振动所导致的上壁部的挠曲变形。
因此,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通过具备将第1突缘部、第2突缘部、第3突缘部连结的1个突缘部,能够更可靠地提高座椅安装托架的上壁部的面刚性。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座椅安装托架还具备:前壁部,上端与所述上壁部连结,外侧端与所述边梁接合,并且下端与所述地板接合;后壁部,上端与所述上壁部的后端连结,外侧端与所述边梁接合,并且下端与所述地板接合;以及侧壁部,上端与所述上壁部连结,前端与所述前壁部的内侧端连结,后端与所述后壁部的内侧端连结,下端与所述地板接合,所述1个突缘部,是将从所述前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向车辆前方延设的部分、从所述后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向车辆后方延设的部分、以及从上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向车辆上方延设的部分连结而一体地形成的。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边梁中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部分即侧面部具备:下方部分,接合着所述地板及所述座椅安装托架;以及上方部分,从该下方部分的上端向车辆上方延设,并且相对于所述下方部分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离,所述座椅安装托架具备:前方突缘部,从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前方延设,并且与所述边梁的所述下方部分接合;以及后方突缘部,从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后方延设,并且与所述边梁的所述下方部分接合,在车辆正面观察时,所述座椅安装托架中的所述筋条形成为朝向所述下沉部分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倾斜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兼顾边梁的轻量化和座椅安装托架的上壁部的面刚性的提高。
具体地说,边梁的侧面部由在车宽方向上偏离的下方部分和上方部分构成,由此,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与具有大致平板状的侧面部的边梁的重量相比,能够减轻边梁的重量。
进而,例如将从下沉部分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上方延设的部分作为突缘,从侧壁部分直到突缘形成有筋条的座椅安装托架的情况下,座椅安装托架的上壁部容易成为复杂的立体形状,所以难以确保稳定的成形性。
特别是,具有突缘且突缘具有是从车宽方向外侧的座椅安装托架的前端及后端分别延设的部分和从下沉部分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上方延设的部分一体形成的情况下,座椅安装托架容易成为更复杂的立体形状,所以难以确保稳定的成形性。
与此相对,通过前方突缘部和后方突缘部、以及朝向下沉部分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倾斜的筋条,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座椅安装托架的上壁部成为复杂的立体形状,容易确保座椅安装托架的成形性。
因此,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更稳定地提高座椅安装托架的上壁部的面刚性。
因此,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兼顾边梁的轻量化和座椅安装托架的上壁部的面刚性的提高。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座椅安装托架的上壁部的面刚性,而不会损害作为传递来自车辆侧方的侧撞载荷的载荷传递路径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汽车中的下部车体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装配了座椅的状态下的汽车的下部车体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表示平面视图中的中立柱附近的外观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图3中的A-A向视中的侧面的侧面图。
图5是图3中的B-B向视截面图。
图6是表示中立柱的下部附近的下部车体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图3中的C-C向视截面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下部车体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用平面视图表示实施例2中的中立柱附近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图9中的D-D向视中的侧面的侧面图。
图11是图9中的E-E向视截面图。
符号的说明:
1汽车;4边梁;6地板;9第2横梁;15第2节部件;16第3节部件;21第1座椅安装托架;214上面部;214a安装部分;214b倾斜部分;214c下沉部分;214d筋条;214e筋条;215突缘部;215a前侧接合部位;215b后侧接合部位;215c中间接合部位;216前方突缘部;217后方突缘部;423内方侧面部;423a下方部分;423c上方部分;424内方上面部;427第2隆起部;FS前排座椅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使用图1~图7说明本实施例1中的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
另外,图1表示汽车1中的下部车体的外观立体图,图2表示装配了前排座椅FS的状态下的汽车1的下部车体的外观立体图,图3表示中立柱3附近的外观的平面图,图4表示图3中的A-A向视中的侧面图,图5表示图3中的B-B向视截面图,图6表示中立柱3的下部附近的下部车体的外观立体图,图7表示图3中的C-C向视截面图。
此外,为了明确地图示,在图2中,前排座椅FS的外观形状用双点划线示出,在图5中,边梁内面板42用虚线图示。
此外,在图中,箭头Fr及Rr表示前后方向,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Rr表示后方。
进而,箭头Rh及Lh表示宽度方向,箭头Rh表示右方向,箭头Lh表示左方向,将车宽方向上的车厢内侧作为车宽方向内侧,将车宽方向上的车辆外侧作为车宽方向外侧。
此外,将图1中的上方作为上方,将图1中的下方作为下方。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汽车1由下述的部件构成下部车体的骨架:左右一对铰链柱2,开闭自如地支承前门(图示省略),以供乘客上下车;左右一对中立柱3,开闭自如地支承后门(图示省略);左右一对边梁4,接合着铰链柱2的下部及中立柱3的下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后侧框5,从边梁4的后端向车辆后方延伸。
进而,如图1所示,汽车1由地板6和后部地板7构成将车厢和车外分隔开的间隔壁,前述的地板6在左右的边梁4之间构成车厢的地面,前述的后部地板7在左右的后侧框5之间构成后备箱的地面。
此外,如图1所示,汽车1从车辆前方起依次具备配置在左右的边梁4及后侧框5之间的地板6的上面的第1横梁8、第2横梁9、第3横梁10及第4横梁11,作为对下部车体的骨架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
此外,如图2所示,汽车1中,经由跨过第1横梁8和第2横梁9而架设的左右一对座椅导轨SR装配着供乘客乘坐的前排座椅FS。另外,前排座椅FS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可滑动地支承于座椅导轨SR的座椅框架W和装配在座椅框架W上的聚酯座垫(图示省略)、以及座椅表皮(图示省略)等构成。
另外,汽车1中的车辆右侧和车辆左侧是左右对称的构造,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车辆右侧的车体构造,对于车辆左侧的车体构造,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铰链柱2省略了详细的图示,是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形状,在其下部接合着边梁4的前端。
此外,如图1及图4所示,中立柱3在侧面观察时,形成为越往车辆下方则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越长的上细下粗形状。
如图3及图5所示,该中立柱3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从车宽方向外侧起依次将侧框外面板31、中立柱外面板32、中立柱内面板33接合而构成。
如图3及图5所示,侧框外面板31是构成汽车1的外观设计面的面板部件,其下端与边梁4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后述的外方侧面部413)接合。
如图3及图5所示,中立柱外面板32是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面板部件,与中立柱内面板33一起构成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形状。
另外,中立柱外面板32在比侧框外面板31的下端更靠车辆上方的位置,其下端接合到边梁4的侧面(外方侧面部413)。
如图3及图5所示,中立柱内面板33是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面板部件,与中立柱外面板32一起形成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形状。在侧面观察时,在该中立柱内面板33形成有开口部S,该开口部S将位于边梁4的上方的部分以规定的大小开口。
此外,如图5所示,左右一对边梁4隔着中立柱内面板33由边梁外面板41和边梁内面板42构成,该边梁外面板41位于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该边梁内面板42位于车宽方向内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5所示,边梁外面板41形成为,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形状是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与中立柱内面板33一起构成截面大致矩形的闭合截面形状。
具体地说,如图5所示,边梁外面板41由下述的部件一体地构成:外方下侧突缘部411,与中立柱内面板33的下端接合;外方下面部412,从外方下侧突缘部411的上缘向车宽方向外侧延设;外方侧面部413,从外方下面部4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上方延设;外方上面部414,从外方侧面部413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设;以及外方上侧突缘部415,从外方上面部414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缘端向车辆上方延设,并且与中立柱内面板33接合。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边梁内面板42形成为,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形状是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与中立柱内面板33一起形成截面大致矩形的闭合截面形状。
具体地说,边梁内面板42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如图5所示,由以下的部件一体地形成:内方下侧突缘部421,经由中立柱内面板33与外方下侧突缘部411接合;内方下面部422,从内方下侧突缘部421的上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延设;内方侧面部423,从内方下面部42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缘端向车辆上方延设;内方上面部424,从内方侧面部423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设;以及内方上侧突缘部425,从内方上面部42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上方延设,并且经由中立柱内面板33与外方上侧突缘部415接合。
进而,如图3~图5所示,在内方上面部424形成有第1隆起部426、第2隆起部427、第3隆起部428及第4隆起部429,这些隆起部从车辆前方到后方,向车辆上方倾斜,然后向车辆下方倾斜,并且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相对于车宽方向内侧的缘端位于车辆上方。
如图3及图4所示,第1隆起部426在与中立柱3的下部的前端附近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形成为车宽方向内侧成为短边的平面观察大致梯形状。
具体地说,第1隆起部426由平面观察时大致矩形的中央倾斜部分426a、比中央倾斜部分426a更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前侧倾斜部分426b、比中央倾斜部分426a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的后侧倾斜部分426c形成为平面观察时大致梯形状。
中央倾斜部分426a形成为,在从内方上面部424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缘端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规定间隔的位置,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上方倾斜的形状。另外,中央倾斜部分426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在车宽方向内侧及车宽方向外侧形成为大致相同的长度。
前侧倾斜部分426b朝向中央倾斜部分426a的前缘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形成为从车辆前方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上方倾斜的平面观察时大致三角形状。
更详细地说,前侧倾斜部分426b形成为平面观察时大致三角形状,该三角形状将从中央倾斜部分426a的前缘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车辆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缘边作为底边,将中央倾斜部分426a的前缘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作为顶点。
后侧倾斜部分426c朝向中央倾斜部分426a的后缘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形成为从车辆后方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上方倾斜的平面观察时大致三角形状。
更详细地说,后侧倾斜部分426c形成为平面观察时大致三角形状,该三角形状将从中央倾斜部分426a的后缘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车辆后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缘边作为底边,将中央倾斜部分426a的后缘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作为顶点。
如图3~图5所示,第2隆起部427在与中立柱3的下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附近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形成为车宽方向内侧成为短边的平面观察时大致梯形状。
该第2隆起部427与第1隆起部426同样,由平面观察时大致矩形的中央倾斜部分427a、比中央倾斜部分427a更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前侧倾斜部分427b、比中央倾斜部分427a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的后方倾斜部分427c形成为平面观察时大致梯形状。
另外,第2隆起部427形成为,平面观察时大致梯形状的短边部分的位置比第1隆起部426的短边部分的位置稍稍靠车宽方向外侧,并且中央倾斜部分427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第1隆起部426的中央倾斜部分426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更短。
如图3及图4所示,第3隆起部428在相对于第2隆起部427稍稍向车辆后方侧离开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形成为车宽方向内侧成为短边的平面观察大致梯形状。
该第3隆起部428是与第2隆起部427大致同等的大小,与第1隆起部426同样,由平面观察时大致矩形的中央倾斜部分428a、比中央倾斜部分428a更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前方倾斜部分428b、比中央倾斜部分428a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的后方倾斜部分428c形成为平面观察时大致梯形状。
如图3及图4所示,第4隆起部429在与中立柱3的下部的后端附近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形成为车宽方向内侧成为短边的平面观察时大致梯形状。
该第4隆起部429是与第1隆起部426大致同等的大小,与第1隆起部426同样,由平面观察时大致矩形的中央倾斜部分429a、比中央倾斜部分429a更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前侧倾斜部分429b、比中央倾斜部分429a更位于车辆后方侧的后侧倾斜部分429c形成为平面观察时大致梯形状。
通过这样的构成,如图4所示,边梁内面板42在侧面观察时形成为,成为内方侧面部423和内方上面部424的角部的边界线是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直线状,与此相对,成为内方上面部424和内方上侧突缘部425的角部的边界线是凹凸形状的棱线。
此外,如图4及图6所示,在上述构成的边梁4的内部,第1节部件14、第2节部件15、第3节部件16及第4节部件17接合到边梁内面板42,这些节部件将由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对边梁4进行加强的前侧加强部件12及后侧加强部件13、中立柱内面板33和边梁内面板42构成的内部空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划分。
如图6所示,前侧加强部件12由与内方上面部424接合的大致平板状的上面部12a和与内方侧面部423接合的大致平板状的纵壁部12b形成为,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形状是截面大致L字状。
如图4所示,该前侧加强部件12以其后端位于中立柱3的下部的前端附近的方式配置,与边梁内面板42接合。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后侧加强部件13由与内方上面部424接合的大致平板状的上面部13a和与内方侧面部423接合的大致平板状的纵壁部13b形成为,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形状是截面大致L字状。
如图4所示,该后侧加强部件13以其前端比中立柱3的下部的后端更靠前方、且位于第3隆起部427和第4隆起部428之间的方式,与边梁内面板42接合。
如图4及图6所示,第1节部件14配置在与边梁内面板42的第1隆起部426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如图6所示,该第1节部件14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大致平板状的主体部分、从主体部分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缘端向车辆前方延设的内侧突缘部分、从主体部分的上端向车辆前方延设的上侧突缘部分一体地形成。
进而,第1节部件14如图6中的虚线圆所示,内侧突缘部分与边梁内面板42的内方侧面部423接合,上侧突缘部分与第1隆起部426的中央倾斜部分426a接合。
如图4及图6所示,第2节部件15配置在与后述的第2横梁9的前端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该第2节部件15如图6所示,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大致平板状的主体部分、从主体部分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缘端向车辆前方延设的内侧突缘部分、从主体部分的上端向车辆前方延设的上侧突缘部分一体地形成。
进而,第2节部件15如图6中的虚线圆所示,内侧突缘部分与边梁内面板42的内方侧面部423接合,上侧突缘部分与内方上面部424接合。
如图4及图6所示,第3节部件16配置在边梁内面板42的第2隆起部427和第3隆起部428之间。该第3节部件16如图6所示,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大致平板状的主体部分、从主体部分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缘端向车辆后方延设的内侧突缘部分、从主体部分的上端向车辆后方延设的上侧突缘部分一体地形成。
进而,第3节部件16如图6中的虚线圆所示,内侧突缘部分与边梁内面板42的内方侧面部423接合,上侧突缘部分与第2隆起部427和第3隆起部428之间的内方上面部424接合。
如图4及图6所示,第4节部件17配置在与边梁内面板42的第4隆起部429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该第4节部件17如图6所示,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大致平板状的主体部分、从主体部分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缘端向车辆后方延设的内侧突缘部分、从主体部分的上端向车辆后方延设的上侧突缘部分一体地形成。
进而,第4节部件17如图6中的虚线圆所示,内侧突缘部分与边梁内面板42的内方侧面部423接合,上侧突缘部分与第4隆起部429的中央倾斜部分429a接合。
此外,如图1所示,地板6中,向车辆上方鼓起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部6a形成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该地板6中,车宽方向外侧的缘边与边梁4的边梁内面板42接合。
进而,如图1及图5所示,在地板6的下面接合着地板框18,该地板框18沿着大致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端位于车宽方向外侧,越往车辆后方则越靠向车宽方向内侧。另外,如图5所示,地板框18的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形状是车辆上方开口的截面大致帽状。
此外,如图1所示,第1横梁8在铰链柱2和中立柱3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以经由通道部6a将左右的边梁4连结的方式配置在地板6的上面。
该第1横梁8省略详细的图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形状是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与地板6一起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形状。
另外,在第1横梁8的上面部分,紧固着支承前排座椅FS的左右一对座椅导轨SR的前端(参照图2)。
第2横梁9如图1及图3所示,在与中立柱3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更详细地说是与边梁内面板42的第2隆起部427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以经由通道部6a将左右的边梁4连结的方式配置在地板6的上面。
另外,第2横梁9的下面接合到地板6的向车辆后方下方倾斜的部分。
该第2横梁9如图4及图7所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形状是截面大致M字状,由位于车辆前方侧且与地板6接合的前侧突缘部91、位于车辆后方侧且与地板6接合的后侧突缘部92、位于前侧突缘部91和后侧突缘部92之间的中央突缘部93、在前侧突缘部91和中央突缘部93之间向车辆上方突出的前侧突部94、在中央突缘部93和后侧突缘部92之间朝向车辆上方突出的后侧突部95一体地形成。
这样构成的第2横梁9如图4所示,以中央突缘部93位于与边梁内面板42的第2隆起部427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的方式,接合到地板6的上面。
进而,第2横梁9如图1所示,经由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第1座椅安装托架21与边梁4连结,并且经由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第2座椅安装托架22与通道部6a连结。另外,在第1座椅安装托架21及第2座椅安装托架22上紧固着支承前排座椅FS的左右一对座椅导轨SR的后端(参照图2)。
第3横梁10如图1所示,在地板6的后端附近,以沿车宽方向将边梁4连结的方式配置在地板6的上面。该第3横梁10与边梁4及地板6接合。
第4横梁11如图1所示,在相对于第3横梁10朝向车辆后方离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将后侧框5沿车宽方向连结,配置在后部地板7的上面。该第4横梁11与后侧框5及后部地板7。
在此,说明上述的第1座椅安装托架21。另外,第2座椅安装托架22除了突缘部与通道部6a这一点之外,相对于第1座椅安装托架21是大致左右对称形状,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第1座椅安装托架21如图5~图7所示,是车宽方向外侧及车辆下方开口的大致盒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形状与第2横梁9一起形成闭合截面形状。
该第1座椅安装托架21形成为,前端位于与第2节部件15大致相同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后端位于与第3节部件16大致相同的前后方向的位置。
更详细地说,第1座椅安装托架21如图3~图7所示,由位于车辆前方的前壁部211、在车辆后方与前壁部211对置的后壁部212、将前壁部21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缘端和后壁部21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缘端连结的侧壁部213、将前壁部211的上端和后壁部212的上端连结的上面部214、与边梁4接合的突缘部215一体地形成。
前壁部211形成为以下端比上端更位于车辆前方的方式稍稍倾斜的大致平板状。该前壁部211的从其下端延设的部分与第2横梁9的前侧突缘部91接合。
后壁部212形成为以下端比上端更位于车辆后方的方式稍稍倾斜的大致平板状。该后壁部212的从其下端延设的部分与第2横梁9的后侧突部95的后面接合。
侧壁部213以下端比上端更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稍稍倾斜的大致平板状。该侧壁部213的从其下端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的部分与第2横梁9的前侧突部94的上面和后侧突部95的上面接合。
上面部214如图3及图5所示,由位于车宽方向内侧且用于安装座椅导轨SR的后端的平面部分即安装部分214a、从安装部分214a的车宽方向外侧缘端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下方倾斜的倾斜部分214b、从倾斜部分214b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设的下沉部分214c一体地形成。
进而,如图3~图7所示,在下沉部分214c形成有筋条214d,该筋条214d在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朝向大致车辆上方突出,并且从倾斜部分214b直到突缘部215沿着车宽方向延伸。
更详细地说,如图4所示,筋条214d以沿着从第2横梁9的中央突缘部93朝向边梁内面板42的第2隆起部427的假想线的方式,朝向大致车辆上方突设。
换言之,边梁内面板42的第2隆起部427、第2横梁9的中央突缘部93、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筋条214d形成为,它们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是大致相同位置。
另外,筋条214d以其顶部比安装部分214a的上面稍稍位于车辆下方的方式突设。
如图4所示,突缘部215在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将从前壁部21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前方延设的部分、从后壁部2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后方延设的部分、以及从上面部21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上方延设的部分连结而成为一体的形状。
这样构成的第1座椅安装托架21如图4的虚线圆所示,经由突缘部215的前侧接合部位215a、后侧接合部位215b、以及比它们更位于车辆上方的中间接合部位215c与边梁内面板42的内方侧面部423接合。
如图4所示,前侧接合部位215a在侧面观察时,设置在从前壁部211向车辆前方延设的部分。并且,第1座椅安装托架21在突缘部215的前侧接合部位215a与边梁内面板42的内方侧面部423接合,并且经由内方侧面部423与第2节部件15接合。
如图4所示,后侧接合部位215b在侧面观察时设置在从后壁部212向车辆后方延设的部分。另外,后侧接合部位215b相对于前侧接合部位215a稍稍位于车辆下方的位置。
并且,第1座椅安装托架21在突缘部215的后侧接合部位215b与边梁内面板42的内方侧面部423接合,并且经由内方侧面部423与第3节部件16接合。
如图4所示,中间接合部位215c在侧面观察时,设置在从上面部214向车辆上方延设的部分。并且,第1座椅安装托架21如图4及图6所示,在突缘部215的中间接合部位215c与第2节部件15和第3节部件16之间的边梁内面板42的内方侧面部423接合。
以上那样构成的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上面部214的面刚性,而不会损害作为传递来自车辆侧方的侧撞载荷的载荷传递路径的功能。
具体地说,通过在上面部214设置倾斜部分214b,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分别缩小安装部分214a的面积和下沉部分214c的面积,并且倾斜部分214b成为上面部214中的节部,从而能够抑制行驶中的车体振动所导致的上面部214的挠曲变形。
进而,通过在下沉部分214c设置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筋条214d,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下沉部分214c对于车体振动的面刚性,并且能够提高安装部分214a的支承刚性。
由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与大致平板状的上面部214相比,能够提高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上面部214的面刚性。因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例如在汽车1越过斜坡时,能够阻止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上面部214因车体振动而很快开始挠曲变形,并且能够充分发挥构成座椅的聚酯座垫的衰减功能。
这时,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通过提高上面部214的面刚性,能够抑制座椅向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前后方向的揺动,所以能够抑制乘客的头部摇晃,提高对于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此外,下沉部分214c的筋条214d从倾斜部分214b直到边梁4形成,所以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下沉部分214c和倾斜部分214b的边界附近的对于侧撞载荷的刚性。
因此,当侧撞载荷作用到第1座椅安装托架21时,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通过下沉部分214c的筋条214d来防止第1座椅安装托架21以倾斜部分214b为起点而弯曲变形。
因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上面部214的面刚性,而不会损害作为传递来自车辆侧方的侧撞载荷的载荷传递路径的功能。
此外,通过在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下沉部分214c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形成筋条214d,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稳定地提高下沉部分214c对于侧撞载荷的刚性。
因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稳定地提高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上面部214的面刚性,而不会损害作为传递来自车辆侧方的侧撞载荷的载荷传递路径的功能。
此外,第2横梁9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中形成为截面大致M字形状,与第1座椅安装托架21一起构成闭合截面,由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较大地确保下沉部分214c中的载荷传递路径的截面积。因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载荷传递路径对于来自车辆侧方的侧撞载荷的刚性。
由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上面部214的面刚性,并且能够提高传递来自车辆侧方的侧撞载荷的载荷传递路径的刚性。
此外,边梁4的内方上面部424在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筋条214d大致相同的位置,具备从车宽方向内侧直到车宽方向外侧隆起的第2隆起部427,由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边梁4的内方上面部424的对于侧撞载荷的刚性。
进而,边梁4的第2隆起部427和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筋条214d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相同位置,所以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进一步提高传递侧撞载荷的载荷传递路径的刚性。
因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上面部214的面刚性,并且更可靠地提高传递来自车辆侧方的侧撞载荷的载荷传递路径的刚性。
此外,在侧面观察时,边梁4和突缘部215的接合部位即中间接合部位215c的位置,比第2节部件15和突缘部215的接合部位即前侧接合部位215a的位置、以及第3节部件16和突缘部215的接合部位即后侧接合部位215b的位置更位于车辆上方,由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形成将前侧接合部位215a、后侧接合部位215b及中间接合部位215c连结的大致三角形的假想平面。
因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例如在从边梁4向第1座椅安装托架21传递侧撞载荷时,能够经由大致三角形的假想平面传递侧撞载荷。
由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与边梁4和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突缘部215在2个接合部位接合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因侧撞载荷的作用而导致的突缘部215的变形。
因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边梁4和突缘部215在比前侧接合部位215a及后侧接合部位215b更靠车辆上方的位置接合,由此,能够提高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上面部214的面刚性,并且提高传递侧撞载荷的载荷传递路径的刚性。
此外,第1座椅安装托架21具备将从前壁部21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前方延设的部分、从后壁部2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后方延设的部分、以及从上面部21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上方延设的部分连结而一体地形成的1个突缘部215,由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突缘部215的刚性,并且进一步提高第1座椅安装托架21与边梁4的结合强度。
进而,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除了从前壁部21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前方延设的部分和从后壁部2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后方延设的部分之外,从上面部21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上方延设的部分也支承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上面部214。
因此,在第1座椅安装托架21接合到边梁4的状态下,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与仅在从上面部21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上方延设的部分支承上面部214的情况相比,突缘部215能够更可靠地支承上面部214。
由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因行驶中的车体振动所导致的上面部214的挠曲变形。
因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通过具备1个突缘部215,能够更可靠地提高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上面部214的面刚性。
【实施例2】
接下来,使用图8~图11详细说明实施例2,在实施例2中,与上述的实施例1中的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相比,边梁4的边梁内面板42的形状及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形状不同。
另外,图8表示实施例2中的下部车体的外观立体图,图9表示实施例2中的中立柱3附近的平面图,图10表示图9中的D-D向视中的侧面图,图11表示图9中的E-E向视截面图。
此外,与实施例1相同的构成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首先,边梁4的边梁内面板42与上述的实施例1同样,由内方下侧突缘部421、内方下面部422、内方侧面部423、内方上面部424、内方上侧突缘部425一体地形成。
并且,实施例2中的边梁内面板42的内方侧面部423,不是像实施例1那样形成为大致平板状,而是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偏离的带台阶形状。
更详细地说,如图8~图11所示,内方侧面部423由大致平板状的下方部分423a和大致平板状的上方部分423c一体地形成,该下方部分423a接合着地板6及第1座椅安装托架21,该上方部分423c经由以上端比下端更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分423b,比下方部分423a向车辆上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偏离。
另外,如图10所示,内方侧面部423在侧面观察时,下方部分423a的上端形成为从车辆前方直到第4隆起部429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直线状,随着从第4隆起部429的前端附近朝向车辆后方,下方部分423a的上端逐渐朝向车辆下方。并且,内方侧面部423在比第4隆起部429更靠车辆后方形成为上方部分423c与下方部分423a汇合的大致平板状。
如图11所示,下方部分423a在筋条214e所穿过的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从内方下面部42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缘端朝向车辆上方且稍稍车宽方向外侧延设。该下方部分423a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设到比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下沉部分214c稍靠车辆上方的位置。
如图11所示,倾斜部分423b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从下方部分423a的上端朝向车辆上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延设。
如图11所示,上方部分423c从倾斜部分423b的上端朝向车辆上方且稍稍车宽方向外侧延设,其上端与内方上面部424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缘端连结。
此外,第1座椅安装托架21与实施例1的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相比,突缘部及下沉部分214c的筋条214e的形状不同。
具体地说,如图8~图10所示,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由前壁部211、后壁部212、侧壁部213、上面部214、从前壁部21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前方延设的前方突缘部216、从后壁部2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后方延设的后方突缘部217一体地形成。
进而,如图9~图11所示,上面部214与实施例1同样,由安装部分214a、倾斜部分214b、从倾斜部分214b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设的下沉部分214c一体地形成。另外,下沉部分214c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以沿着边梁内面板42的下方部分423a的方式朝向车辆上方稍稍折返。
此外,如图10所示,在侧面观察时,在下沉部分214c形成有筋条214e,该筋条214e以沿着从第2横梁9的中央突缘部93朝向边梁内面板42的第2隆起部427的假想线的方式,朝向大致车辆上方突设。
如图9及图11所示,筋条214e形成为大致三角锥形状,随着从倾斜部分214b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变短,并且距离下沉部分214c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变短。
另外,如图11所示,筋条214e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车宽方向外侧的顶部与下沉部分214c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大体一致。换言之,在车辆正面观察时,筋条214e形成为具有从倾斜部分214b的上端向下沉部分214c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延伸的棱线的正面观察大致三角形状。
这样构成的第1座椅安装托架21如图10所示,前方突缘部216经由内方侧面部423的下方部分423a与第2节部件(图示省略)接合,后方突缘部217经由内方侧面部423的下方部分423a与第3节部件(图示省略)接合。
以上那样构成的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与上述的实施例1同样,能够抑制行驶中的车体振动所导致的上面部214的挠曲变形。
进而,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例如在汽车1越过斜坡时,能够抑制乘客的头部摇晃,能够提高对于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此外,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通过筋条214e,能够防止下沉部分214c和倾斜部分214b的边界附近成为对于侧撞载荷脆弱的脆弱部。
因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上面部214的面刚性,而不会损害作为传递来自车辆侧方的侧撞载荷的载荷传递路径的功能。
此外,边梁4的内方侧面部423由下方部分423a和上方部分423c构成,第1座椅安装托架21具备前方突缘部216和后方突缘部217,第1座椅安装托架21中的筋条214e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形成为朝向下沉部分214c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倾斜的形状,由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兼顾边梁4的轻量化和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上面部214的面刚性的提高。
具体地说,边梁4的内方侧面部423由在车宽方向上偏离的下方部分423a及上方部分423c构成,由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与具有大致平板状的内方侧面部的边梁4的重量相比,能够减轻边梁4的重量。
进而,例如将从下沉部分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上方延设的部分作为突缘,从倾斜部分直到突缘形成有筋条的第1座椅安装托架的情况下,第1座椅安装托架的上面部容易成为复杂的立体形状,难以确保稳定的成形性。
特别是,具有从车宽方向外侧的第1座椅安装托架的前端及后端分别延设的部分和从下沉部分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上方延设的部分一体地形成的突缘的情况下,第1座椅安装托架容易成为更复杂的立体形状,所以难以确保稳定的成形性。
与此相对,通过前方突缘部216及后方突缘部217、以及朝向下沉部分214c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倾斜的筋条214e,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防止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上面部214成为复杂的立体形状,更容易确保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成形性。
因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更稳定地提高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上面部214的面刚性。
因此,汽车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兼顾边梁4的轻量化和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上面部214的面刚性的提高。
在本发明的构成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对应中,
本发明的座椅与实施方式的前排座椅FS对应,
以下同样,
座椅安装托架与第1座椅安装托架21对应,
座椅安装托架的上面部与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的上面部214对应,
座椅安装部分与安装部分214a对应,
侧壁部分与倾斜部分214b对应,
横梁与第2横梁9对应,
边梁的上面部与内方上面部424对应,
隆起部与第2隆起部427对应,
前侧节部件与第2节部件15对应,
后侧节部件与第3节部件16对应,
第1突缘部与突缘部215中从前壁部21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前方延设的部分对应,
第2突缘部与突缘部215中从后壁部2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后方延设的部分对应,
第3突缘部与突缘部215中从上面部21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上方延设的部分对应,
边梁与第3突缘部的接合部位对应于中间接合部位215c,
前侧节部件与第1突缘部的接合部位对应于前侧接合部位215a,
后侧节部件与第2突缘部的接合部位对应于后侧接合部位215b,
1个突缘部与突缘部215对应,
边梁中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部与内方侧面部423对应,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用于安装座椅导轨SR的后端的第1座椅安装托架21,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用于安装座椅导轨SR的前端的座椅安装托架,或者是不经由座椅导轨SR而直接安装前排座椅FS的座椅安装托架。
此外,使用了用于安装前排座椅FS的座椅导轨SR的第1座椅安装托架21进行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用于安装中席座椅或后席座椅的座椅安装托架。
此外,在地板6和第1座椅安装托架21之间存在第2横梁9,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1座椅安装托架21直接接合到地板6。
此外,例举了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经由通道部6a的地板6,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不具备通道部的地板。
此外,列举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形状是截面大致M字状的第2横梁9,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与第1横梁8同样,是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的第2横梁。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1中,第1座椅安装托架21是突缘部215是将从前壁部211向车辆前方延设的部分、从后壁部212向车辆后方延设的部分、以及从上面部214向车辆上方延设的部分一体地形成的形状,但是不限于此,从前壁部211、后壁部212及上面部214分别延设的部分也可以不说一体的,而是独立形状的突缘部。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1中,比前侧接合部位215a及后侧接合部位215b更位于车辆上方的中间接合部位215c设置在前侧接合部位215a和后侧接合部位215b之间,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比前侧接合部位215a及后侧接合部位215b更位于车辆上方即可,也可以不是前侧接合部位215a和后侧接合部位215c之间。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2中,列举了越从倾斜部分214b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则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越短的大致三角锥形状的筋条214e,但是不限于此,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只要是具有从倾斜部分214b的上端向下沉部分214c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延伸的棱线的形状即可,也可以是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大致一定的筋条。

Claims (10)

1.一种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其具备:
左右一对边梁,在汽车的车体下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地板,在车宽方向上将所述左右一对边梁连结;以及
座椅安装托架,将所述边梁和所述地板连结,并且支承供乘客乘坐的座椅,
所述座椅安装托架具有上壁部,
所述上壁部包括:
座椅安装部分,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用于安装所述座椅;
下沉部分,相对于所述座椅安装部分位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所述边梁延设;以及
连结部分,上端与所述座椅安装部分的车宽方向外侧端连结,并且从上端向下方延设,下端与所述下沉部分的车宽方向内侧端连结,
在所述座椅安装托架的所述上壁部的所述下沉部分形成有筋条,该筋条朝向车辆上方突出,并且从所述连结部分直到所述边梁沿着车宽方向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在所述座椅安装托架的所述上壁部的所述下沉部分形成的所述筋条,形成在所述下沉部分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还具备设置在所述座椅安装托架和所述地板之间的横梁,
该横梁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中,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座椅安装托架的所述筋条对置的部分朝向车辆下方突出,并且所述横梁形成为截面大致M字形状,与所述座椅安装托架一起构成闭合截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还具备设置在所述座椅安装托架和所述地板之间的横梁,
该横梁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中,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座椅安装托架的所述筋条对置的部分朝向车辆下方突出,并且所述横梁形成为截面大致M字形状,与所述座椅安装托架一起构成闭合截面。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边梁的上面部分即上面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与所述筋条大致相同位置,具备从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隆起部。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在所述边梁的内部,在与所述座椅安装托架的前端附近及后端附近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具备与所述边梁接合的前侧节部件及后侧节部件,
所述座椅安装托架具备:
第1突缘部,经由所述边梁与所述前侧节部件接合;
第2突缘部,经由所述边梁与所述后侧节部件接合;以及
第3突缘部,与所述边梁接合,
在侧面观察时,所述边梁和所述第3突缘部的接合部位的位置,位于所述前侧节部件和后侧节部件之间,并且比所述前侧节部件和所述第1突缘部的接合部位的位置、以及所述后侧节部件和所述第2突缘部的接合部位的位置更位于车辆上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座椅安装托架具备1个突缘部,该1个突缘部是将所述第1突缘部、所述第2突缘部、所述第3突缘部连结而一体地形成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座椅安装托架还具备:
前壁部,上端与所述上壁部连结,外侧端与所述边梁接合,并且下端与所述地板接合;
后壁部,上端与所述上壁部的后端连结,外侧端与所述边梁接合,并且下端与所述地板接合;以及
侧壁部,上端与所述上壁部连结,前端与所述前壁部的内侧端连结,后端与所述后壁部的内侧端连结,下端与所述地板接合,
所述1个突缘部,是将从所述前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向车辆前方延设的部分、从所述后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向车辆后方延设的部分、以及从上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向车辆上方延设的部分连结而一体地形成的。
9.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边梁中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部分即侧面部具备:
下方部分,接合着所述地板及所述座椅安装托架;以及
上方部分,从该下方部分的上端向车辆上方延设,并且相对于所述下方部分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离,
所述座椅安装托架具备:
前方突缘部,从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前方延设,并且与所述边梁的所述下方部分接合;以及
后方突缘部,从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后方延设,并且与所述边梁的所述下方部分接合,
在车辆正面观察时,所述座椅安装托架中的所述筋条形成为朝向所述下沉部分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倾斜的形状。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边梁中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部分即侧面部具备:
下方部分,接合着所述地板及所述座椅安装托架;以及
上方部分,从该下方部分的上端向车辆上方延设,并且相对于所述下方部分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离,
所述座椅安装托架具备:
前方突缘部,从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前方延设,并且与所述边梁的所述下方部分接合;以及
后方突缘部,从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向车辆后方延设,并且与所述边梁的所述下方部分接合,
在车辆正面观察时,所述座椅安装托架中的所述筋条形成为朝向所述下沉部分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端倾斜的形状。
CN201810723232.8A 2017-07-06 2018-07-04 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Active CN1092045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2630A JP6597723B2 (ja) 2017-07-06 2017-07-06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17-132630 2017-07-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04573A true CN109204573A (zh) 2019-01-15
CN109204573B CN109204573B (zh) 2021-09-24

Family

ID=64666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23232.8A Active CN109204573B (zh) 2017-07-06 2018-07-04 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83867B2 (zh)
JP (1) JP6597723B2 (zh)
CN (1) CN109204573B (zh)
DE (1) DE102018005071B4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91761A (zh) * 2019-04-04 2020-10-20 沃尔沃汽车公司 用于车辆的轻质c形环横梁和托架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98305A1 (en) * 2015-12-09 2017-06-15 Arcelormittal Vehicle underbody structure comprising a transversal beam of varying resistance to plastic deformation
JP6881395B2 (ja) * 2018-06-15 2021-06-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下部車体構造
JP6881396B2 (ja) * 2018-06-15 2021-06-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下部車体構造
US10745054B2 (en) * 2018-10-24 2020-08-18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Gusset assemblies and vehicles including gusset assemblies
JP7318323B2 (ja) * 2019-06-07 2023-08-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7259579B2 (ja) * 2019-06-18 2023-04-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側部車体構造
JP2021041816A (ja) * 2019-09-11 2021-03-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KR20220048138A (ko) * 2020-10-12 2022-04-1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기 자동차용 스크럼 타입 사이드 실 구조
JP2022170424A (ja) 2021-04-28 2022-11-10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53749A1 (en) * 2001-04-19 2002-10-24 Ho-Chul Lee Floor panel assembly for motor vehicle, having improved strength against side impact
DE102006015872A1 (de) * 2006-04-05 2007-10-1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Kraftfahrzeug mit Querversteifung für die Bodenstruktur
KR20090020041A (ko) * 2007-08-22 2009-02-2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터널 하향 플로어의 시트 장착구조
JP2010228482A (ja) * 2009-03-26 2010-10-1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CN201784713U (zh) * 2010-08-27 2011-04-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座椅安装结构
JP2011218944A (ja) * 2010-04-08 2011-11-04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3043113A (zh) * 2011-10-12 2013-04-17 铃木株式会社 座椅支架的周边结构
DE102015205166A1 (de) * 2015-03-23 2016-09-29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karosserie
JP2016210335A (ja) * 2015-05-12 2016-12-1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CN206012745U (zh) * 2016-09-14 2017-03-15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一种汽车前地板总成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00852B2 (ja) 1987-10-12 1997-04-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の駆動方法
IT1220889B (it) 1988-06-01 1990-06-21 Cerit Spa Vaso per nastri tessili
JPH0210335A (ja) 1988-06-29 1990-01-16 Canon Inc 測光手段を有したファインダー光学系
JPH0766120B2 (ja) 1989-05-09 1995-07-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US8292356B2 (en) * 2009-03-17 2012-10-23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11056979A (ja) * 2009-09-07 2011-03-2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JP6800088B2 (ja) * 2017-05-18 2020-12-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JP6597724B2 (ja) * 2017-07-06 2019-10-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53749A1 (en) * 2001-04-19 2002-10-24 Ho-Chul Lee Floor panel assembly for motor vehicle, having improved strength against side impact
DE102006015872A1 (de) * 2006-04-05 2007-10-1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Kraftfahrzeug mit Querversteifung für die Bodenstruktur
KR20090020041A (ko) * 2007-08-22 2009-02-2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터널 하향 플로어의 시트 장착구조
JP2010228482A (ja) * 2009-03-26 2010-10-1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JP2011218944A (ja) * 2010-04-08 2011-11-04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201784713U (zh) * 2010-08-27 2011-04-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座椅安装结构
CN103043113A (zh) * 2011-10-12 2013-04-17 铃木株式会社 座椅支架的周边结构
DE102015205166A1 (de) * 2015-03-23 2016-09-29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karosserie
JP2016210335A (ja) * 2015-05-12 2016-12-1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CN206012745U (zh) * 2016-09-14 2017-03-15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一种汽车前地板总成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91761A (zh) * 2019-04-04 2020-10-20 沃尔沃汽车公司 用于车辆的轻质c形环横梁和托架组件
CN111791761B (zh) * 2019-04-04 2022-09-13 沃尔沃汽车公司 用于车辆的轻质c形环横梁和托架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83867B2 (en) 2020-03-10
DE102018005071A1 (de) 2019-01-10
DE102018005071B4 (de) 2021-11-18
US20190009834A1 (en) 2019-01-10
JP6597723B2 (ja) 2019-10-30
CN109204573B (zh) 2021-09-24
JP2019014353A (ja) 2019-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573A (zh) 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CN109204572A (zh) 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US7434871B2 (en) Lowe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5882760B (zh) 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
KR100893984B1 (ko) 차량용 시트백의 프레임 구조
CN108502020A (zh) 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
CN107848577A (zh) 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
CN108502021A (zh) 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
JP5182478B2 (ja) 車体の側突荷重支持構造および側突荷重支持方法
JP2010047114A (ja)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CN107031719B (zh) 汽车的车身结构
CN107010124A (zh) 车辆地板部结构
CN115443239B (zh) 车身
JP5353364B2 (ja)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JP4352769B2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US9085325B2 (en)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JP2008302911A (ja) 車体構造
JP6810119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08105575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1131685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6540753B2 (ja)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JP2008110636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08105507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7029663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JP4577129B2 (ja)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