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04079B - 车辆用座椅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04079B
CN109204079B CN201810583012.XA CN201810583012A CN109204079B CN 109204079 B CN109204079 B CN 109204079B CN 201810583012 A CN201810583012 A CN 201810583012A CN 109204079 B CN109204079 B CN 1092040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seat
seat body
vehicle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8301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04079A (zh
Inventor
北岛启一郎
村林贤司
木村功太郎
松枝和哉
中川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294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7691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294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9904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204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040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040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040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height-adjustable
    • B60N2/18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height-adjustable the front or the rear portion of the seat being adjustable, e.g. independently of each other
    • B60N2/1807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height-adjustable the front or the rear portion of the seat being adjustable, e.g. independently of each other characterised by the cinemat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95Lower-leg-rests, e.g. calf-rests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具备:座椅本体(12);支撑台(旋转台)(35),支撑座椅本体(12);以及移动机构(40),使座椅本体(12)在容置位置与门开口部(D)的乗降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移动机构(40)具备:前侧链接件(44)及后侧链接件(43),以能够上下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旋转台(35);以及支撑链接件(45),支撑座椅本体(12)且衔接前侧链接件(44)与后侧链接件(43)的自由转动端侧,并且,在前侧链接件(44)及后侧链接件(43)向座椅前方倒伏的状态下,衔接前侧链接件(44)与后侧链接件(43)的自由转动端侧的虚拟直线以前侧低的方式倾斜,前侧链接件(44)的转动中心位于虚拟直线的下侧。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其具备:座椅本体;支撑台,在车室内支撑所述座椅本体;以及移动机构,使所述座椅本体在所述支撑台上的容置位置与车辆的门开口部的乘降位置之间移动。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4-226964号公报中记载有与此相关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如图19所示,日本特开2014-226964号公报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00具备:座椅本体102;以及旋旋转台104,使所述座椅本体102在朝向车辆前方的就座位置与朝向门开口部的方向的横向位置之间旋转。并且,车辆用座椅装置100具备有:外滑动机构105,使座椅本体102从横向位置向座椅的前方移动(图19中左向);以及升降机构107,使座椅本体102在门开口部的外侧进行升降。
外滑动机构105和升降机构107是通过齿条105r、107r与小齿轮108的啮合作用使座椅本体102滑动升降的结构。其中,小齿轮108及小齿轮108的驱动源在外滑动机构105和升降机构107中通用,且设置于座椅本体102的后部下侧。并且,在外滑动机构105与升降机构107设有用于与所述小齿轮108啮合的专用齿条105r、107r。而且,所述小齿轮108在外滑动机构105的齿条105r与升降机构107的齿条107r之间轮换移动。如此,由于能够通用外滑动机构105与升降机构107的小齿轮108、驱动源,因此能够谋求节约外滑动机构105与升降机构107的成本。
发明内容
然而,上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00中,需要小齿轮108在外滑动机构105的齿条105r与升降机构107的齿条107r之间轮换移动,因此需要提高所述齿条105r、齿条107r的制作精度以及定位精度。进一步地,由于机构也变复杂,因此很难如预期的那样节约成本。
并且,日本特开2006-142896号公报中记载有具备脚踏板机构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如图20所示,日本特开2006-142896号公报中所记载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00′具备有座椅本体102′和脚踏板机构103,所述脚踏板机构103设于座椅本体102′的前侧。所述脚踏板机构103具备水平的板状踏板103b,该踏板103b能够在水平的使用位置与纵向的容置位置之间转动。
所述脚踏板机构103中以水平状态使用踏板103b。因此,例如,在移动座椅本体102′的过程中使所述座椅本体102′前倾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情况下,伴随所述座椅本体102′的前倾,所述踏板103b也以前侧降低的方式倾斜。因此,坐在所述座椅本体102′的乘客难以将脚用力踏在踏板103b上。即,若利用水平的踏板103b,则在前倾的座椅本体102′不能有效地支撑乘客的脚,因此增加乘客的负担。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做出的。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具备:座椅本体;支撑台,在车室内支撑所述座椅本体;以及移动机构,使所述座椅本体在所述支撑台上的容置位置与车辆的门开口部的乘降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移动机构具备:前侧链接件及后侧链接件,沿座椅前后方向配置,以能够上下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支撑台;以及支撑链接件,作为衔接所述前侧链接件的自由转动端侧与后侧链接件的自由转动端侧的链接件,用于支撑所述座椅本体,在所述前侧链接件及所述后侧链接件向座椅前方倒伏的状态下,衔接所述前侧链接件的自由转动端侧与所述后侧链接件的自由转动端侧的虚拟直线以前侧低的方式倾斜,所述前侧链接件的转动中心位于所述虚拟直线的下侧,所述车辆用座椅装置还具备脚踏板机构,所述脚踏板机构设置于所述座椅本体的前侧,所述脚踏板机构具备多块踏板,所述多块踏板能够沿座椅前后方向折叠或展开,所述脚踏板机构与所述座椅本体一同由所述移动机构的所述支撑链接件支撑。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具备:座椅本体;支撑台,在车室内支撑所述座椅本体;以及移动机构,使所述座椅本体在所述支撑台上的容置位置与车辆的门开口部的乘降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移动机构具备:前侧链接件及后侧链接件,沿座椅前后方向配置,以能够上下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支撑台;以及支撑链接件,作为衔接所述前侧链接件的自由转动端侧与后侧链接件的自由转动端侧的链接件,用于支撑所述座椅本体,所述前侧链接件与所述支撑台的连接位置位于比所述后侧链接件与所述支撑台的连接位置低的位置,所述前侧链接件的长度尺寸设定为大于后侧链接件的长度尺寸的值,所述车辆用座椅装置还具备脚踏板机构,所述脚踏板机构设置于所述座椅本体的前侧,所述脚踏板机构具备多块踏板,所述多块踏板能够沿座椅前后方向折叠或展开,所述脚踏板机构与所述座椅本体一同由所述移动机构的所述支撑链接件支撑。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前侧链接件与支撑台的连接位置位于比后侧链接件与所述支撑台的连接位置低的位置,所述前侧链接件的长度尺寸设定为大于后侧链接件的长度尺寸的值。因此,若移动机构的前侧链接件与后侧链接件从竖立的状态以向座椅前方倒伏的方式转动,则支撑在支撑链接件上的座椅本体一边向座椅前方移动一边下降,从而座椅本体以前侧低的方式倾斜。而且,座椅本体以前倾的状态保持在乘降位置。并且,若以倒伏的前侧链接件与后侧链接件竖立的方式转动,则支撑在支撑链接件上的座椅本体一边向座椅后向移动一边上升,从而以水平姿势返回到容置位置。即,通过用于使前侧链接件或后侧链接件转动的驱动源,能够使座椅本体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使座椅本体升降。因此,无需如以往那样个别地设置使座椅本体在座椅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滑动机构及使座椅本体升降的升降机构。并且,通过四节链接机构使座椅本体在座椅沿前后方向移动,并使座椅本体升降,因此机构变简单而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节约。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还具备脚踏板机构,所述脚踏板机构设置于所述座椅本体的前侧,所述脚踏板机构具有多块踏板,所述多块踏板能够沿座椅前后方向折叠或展开,在所述多块踏板展开的状态下,位于前端侧的踏板保持以前侧高的方式倾斜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脚踏板机构的多块踏板展开的状态下,位于前端侧的踏板保持以前侧高的方式倾斜的状态。因此,在将座椅本体移动至乘降位置的过程中,即使所述座椅本体前倾,前端侧的踏板也不会以前侧低的方式倾斜。因此,坐在所述座椅本体的乘客能够容易地将脚用力踏在所述踏板上。即,即使是前倾的座椅本体,脚踏板机构有效地支撑乘客的脚,谋求减轻乘客的负担。另外,多块踏板在座椅前后方向上进行折叠,因此不占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中座椅本体位于朝向车辆前方的就座位置的状态的示意立体图。
图2是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中座椅本体位于门开口部的乘降位置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图3是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整体侧视图。
图4是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动作侧视图。
图5是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动作侧视图。
图6是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四节链接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四节链接机构的侧视图。
图8是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四节链接机构的动作侧视图。
图9是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四节链接机构的动作侧视图。
图10是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四节链接机构中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容置挡块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整体侧视图。
图13是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动作侧视图。
图14是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动作侧视图。
图15是表示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脚踏板机构的容置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脚踏板机构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脚踏板机构的容置途中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脚踏板机构的展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19是现有车辆用座椅装置的侧视图。
图20是其他的现有车辆用座椅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至图11,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进行说明。如图1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是使用于乘用车C的副驾驶座等的座椅装置。其中,附图中所示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对应于具备车辆用座椅装置10的乘用车C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并且,图中的座椅前后、座椅左右对应于车辆用座椅装置10的座椅本体12中的前后左右。
<关于车辆用座椅装置10的概要>
如图1、图2等所示,车辆用座椅装置10由座椅本体12及座椅移动装置200构成,其中,所述座椅移动装置200使该座椅本体12在车室内的就座位置与门开口部D的乘降位置之间移动。座椅本体12具备座椅坐垫14和座椅靠背16,在所述座椅坐垫14与座椅靠背16的连接位置设置有倾斜调节器18,所述倾斜调节器18用于调整座椅靠背16的倾斜角度(斜躺角度)。如图3至图5所示,座椅移动装置200具备:前后滑动机构20,设置于车辆地板F上;旋转机构30,设置于该前后滑动机构20的前后滑动基座21上;以及四节链接机构40,设置于该旋转机构30的旋转台35上。而且,由四节链接机构40的支撑链接件45等从下方支撑座椅本体12。
<关于前后滑动机构20>
前后滑动机构20是在车室内使座椅本体12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机构。如图3等所示,前后滑动机构20具备:左右一对固定侧导轨22,在车辆地板F的固定基座23上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左右滑动体22s,沿左右一对固定侧导轨22滑动。而且,左右滑动体22s固定于前后滑动基座21的下表面。并且,在固定基座23与前后滑动基座21之间设置有驱动部(省略图示),其中,所述驱动部使前后滑动基座21相对于固定基座23进行前后滑动。
<关于旋转机构30>
旋转机构30是使座椅本体12在朝向车辆前方的就座位置与朝向门开口部D一侧的横向位置之间进行水平旋转约100°的机构。如图3等所示,旋转机构30具备:内轮31,固定于前后滑动基座21上;外轮33,以能够相对于内轮31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内轮31上;以及旋转台35,固定于外轮33上。而且,在前后滑动基座21上设置有驱动部(省略图示),所述驱动部用于使外轮33相对于内轮31旋转。即,旋转机构30使位于旋转台35上的容置位置的座椅本体12在朝向车辆前方的就座位置与朝向门开口部D一侧的横向位置之间进行水平旋转。如此,所述旋转台35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撑台。
<关于四节链接机构40>
四节链接机构40是使座椅本体12在容置位置(所述横向位置)与门开口部D的乘降位置之间移动的机构,所述四节链接机构40分别设置于旋转台35的宽度方向两侧(座椅左侧和右侧)。如图3至图5所示,四节链接机构40使座椅本体12一边向座椅前方移动一边下降,而且还使座椅本体12慢慢前倾。如图6所示,在旋转台35的宽度方向两侧(座椅左右)设置有座椅前侧低且座椅后侧高的山形侧壁部35w,左右侧壁部35w构成四节链接机构40的固定链接件。
而且,在旋转台35的左右侧壁部35w的座椅前端部35f,以能够上下转动的状态连接有前侧链接件44的一端部44d。并且,在左右侧壁部35w的后部位置的顶部35t,以能够上下转动的状态连接有后侧链接件43的一端部43d。即,前侧链接件44与旋转台35的侧壁部35w的连接位置位于比后侧链接件43与旋转台35的侧壁部35w的连接位置低的位置。进一步地,前侧链接件44的长度尺寸设定为大于后侧链接件43的长度尺寸,在二个链接件43、44在竖立的状态下,前侧链接件44与后侧链接件43的自由转动端侧(另一端部)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
如图6及图7所示,前侧链接件44的另一端部44u(自由转动端侧)以能够上下转动的状态连接于支撑链接件45的中央部45c,后侧链接件43的另一端部43u(自由转动端侧)以能够进行上下转动的状态连接于所述支撑链接件45的后端部45b。而且,如图7所示,在前侧链接件44相对于旋转台35垂直竖立的状态下,后侧链接件43以相对于旋转台35向后方倾斜的状态竖立,并且支撑链接件45保持水平。如图6所示,左右支撑链接件45的后端部通过后梁部46连接,由此形成平面“コ”字状的脚手架。而且,座椅本体12从下方支撑于平面为“コ”字状的左右支撑链接件45与后梁部46。
<关于四节链接机构40的驱动装置50>
在旋转台35上设置有驱动装置50,所述驱动装置50使四节链接机构40的左右后侧链接件43同时上下转动。如图10所示,驱动装置50具备直线状的驱动轴51,所述直线状的驱动轴51以横穿旋转台35的方式配置,所述驱动轴51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与左右后侧链接件43的卡合槽43m卡合。驱动轴51通过加强支架52加强。加强支架52包括:加强板52b,与驱动轴51平行设置;以及连接板52c,在长度方向上以多处连接加强板52b和驱动轴51。
并且,驱动装置50具备驱动源,所述驱动源包括:圆板部54,其轴心水平配置;马达55,使该圆板部54围绕轴心转动;以及齿轮机构56。在圆板部54的圆周方向上的一处形成有“U”字形缺口54c,驱动轴5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从径向嵌合于该缺口54c。由此,若驱动装置50的驱动源的马达55旋转,则圆板部54围绕轴心转动,保持水平的驱动轴51以圆板部54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圆弧运动。其中,圆板部54的轴心与后侧链接件43的一端部43d(旋转中心43d)保持在同一轴上。
如图7所示,用于与驱动装置50的驱动轴51卡合的后侧链接件43的卡合槽43m形成为“U”字形缺口状,以使驱动轴51从径向嵌入。而且,在后侧链接件43的转动中心43d的附近,卡合槽43m沿穿过该转动中心43d的直线形成,该卡合槽43m的与所述转动中心43d的相反的一侧开放。其中,考虑到卡合槽43m的深度尺寸,后侧链接件43的宽度尺寸设定为前侧链接件44的宽度尺寸的约2倍左右。
而且,若驱动装置50的圆板部54从图7所示的状态进行左转动,则驱动轴51围绕圆板部54的轴心沿左转动方向进行圆弧运动,从而使后侧链接件43围绕转动中心43d进行左转动。由此,如图8所示,四节链接机构40的前侧链接件44和后侧链接件43慢慢向前方倒伏,支撑链接件45及座椅本体12一边向座椅前方移动一边下降,进而慢慢前倾。而且,如图9所示,在四节链接机构40的前侧链接件44和后侧链接件43倒伏至与支撑链接件45大致成为一个直线的位置的阶段,驱动装置50停止,四节链接机构40停止左转动。
并且,若驱动装置50的圆板部54从图9所示的状态进行右转动,则驱动轴51围绕圆板部54的轴心沿右转动方向进行圆弧运动,从而使后侧链接件43围绕转动中心43d进行右转动。由此,如图8所示,四节链接机构40的前侧链接件44和后侧链接件43慢慢竖立,支撑链接件45及座椅本体12一边向座椅后向移动一边上升。进一步地,座椅本体12从前倾的状态慢慢回到水平状态。而且,如图7所示,在座椅本体12返回到水平横向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1所示,驱动装置50的加强支架52的承载部B与旋转台35的后壁部35s的挡块S抵接,四节链接机构40停止右转动。并且,在座椅本体12回到水平横向位置(容置位置)的状态下,座椅锁定装置(省略图示)进行动作,座椅本体12锁定于旋转台35。
<关于车辆用座椅装置10的动作>
接着,对车辆用座椅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说明将位于车室内的就座位置(参照图1)的座椅本体12移动至门开口部D的乘降位置(参照图2)的情况。其中,在座椅本体12位于车室内的状态下,座椅本体12位于旋转台35的容置位置,且所述座椅锁定装置保持锁定状态。并且,如图11所示,驱动装置50的加强支架52的承载部B与旋转台35的后壁部35s的挡块S抵接。由此,如图7所示,在四节链接机构40的前侧链接件44相对于旋转台35垂直竖立的状态下,后侧链接件43以相对于旋转台35向后方倾斜的状态竖立,支撑链接件45及座椅本体12保持水平。
在该状态下,如图1所示,若开放乘用车C的门(省略图示)并操作下车开关(省略图示),则首先由前后滑动机构20进行动作来使旋转台35及座椅本体12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至旋转位置。接着,旋转机构30进行动作来时旋转台35水平旋转,则座椅本体12从朝向车辆前方的就座位置旋转至朝向门开口部D一侧的横向位置(参照图3)。而且,在该状态下,所述座椅锁定装置的锁定状态被解除。
接着,驱动四节链接机构40的驱动装置50,使驱动轴51沿左转动方向进行圆弧运动,从而使后侧链接件43围绕转动中心43d进行左转动。由此,如图4及图5所示,四节链接机构40的前侧链接件44和后侧链接件43慢慢向前方倒伏,从而支撑链接件45及座椅本体12一边向座椅前方移动一边下降,进而慢慢前倾。而且,倾斜调节器18随座椅本体12前倾而进行动作,从而使座椅靠背16相对于座椅坐垫14向后方倾斜。这样,如图5所示,若四节链接机构40的前侧链接件44和后侧链接件43倒伏至与支撑链接件45大致成为一直线的位置,则驱动装置50停止,座椅本体12保持乘降位置。
在将位于门开口部D的乘降位置的座椅本体12移动至车室内的就座位置的情况下,操作乘车开关(省略图示)。由此,驱动装置50的驱动轴51从图5的状态沿右转动方向进行圆弧运动,从而使后侧链接件43围绕转动中心43d进行右转动。由此,如图4等所示,四节链接机构40的前侧链接件44和后侧链接件43慢慢竖立,支撑链接件45及座椅本体12一边向座椅后方移动一边上升,进而座椅本体12从前倾的状态慢慢返回到水平状态。而且,倾斜调节器18随座椅本体12返回到水平状态而进行动作,从而使座椅靠背16相对于座椅坐垫14慢慢竖立。
而且,如图3所示,在座椅本体12返回到水平横向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1所示,驱动装置50的加强支架52的承载部B与旋转台35的后壁部35s的挡块S抵接,从而四节链接机构40停止右转动。并且,通过座椅锁定装置(省略图示)进行动作,座椅本体12被锁定于旋转台35。接着,通过旋转机构30及前后滑动机构20进行动作,座椅本体12返回到就座位置。如此,所述四节链接机构40相当于本发明的移动机构。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0的优点>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0,前侧链接件44与旋转台35的连接位置位于比后侧链接件43与旋转台35的连接位置低的位置,前侧链接件44的长度尺寸设定为大于后侧链接件43的长度尺寸的值。因此,若从四节链接机构40(移动机构)的前侧链接件44与后侧链接件43竖立状态进行转动来使座椅向前方倒伏,则被支撑链接件45支撑的座椅本体12一边向座椅前方移动一边下降,从而以使座椅本体12的前侧降低的方式前倾。而且,座椅本体12以前倾的状态保持在乘降位置。并且,若进行转动来使倒伏的前侧链接件44与后侧链接件43竖立,则座椅本体12一边向座椅后向移动一边上升,从而以水平姿势返回到横向位置。即,利用使前侧链接件44或者后侧链接件43转动的驱动装置50,使座椅本体12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进而能够使座椅本体12升降。因此,无需如以往那样分别设置使座椅本体12在座椅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滑动机构及使座椅本体12升降的升降机构。并且,利用四节链接机构40使座椅本体12沿座椅前后方向移动,进而使座椅本体12升降,因此机构变简单而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节约。
并且,在座椅本体12位于横向位置的状态下,前侧链接件44相对于旋转台35垂直竖立,后侧链接件43以相对于旋转台35向座椅后向倾斜的状态竖立,支撑链接件45保持水平。如此,后侧链接件43相对于旋转台35向座椅后向倾斜,因此在使后侧链接件43向座椅前方倒伏时,需要克服座椅本体12的重力来使后侧链接件43转动。因此,能够将座椅本体12通过自重稳定地保持在横向位置(水平位置)。并且,在座椅本体12以前倾的状态保持在乘降位置时,座椅靠背16相对于座椅坐垫14向后方倾斜,因此座椅靠背16不会妨碍乘客的乘降。并且,由于采用了利用驱动装置50的驱动轴51使宽度方向两侧的后侧链接件43转动的结构,因此能够利用一台驱动源使宽度方向两侧的后侧链接件43以保持良好的平衡的方式转动。
<变形例>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变形。例如,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装置50例示了通过驱动轴使宽度方向两侧的后侧链接件43转动的结构,但也可以利用例如从动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作用使宽度方向两侧的后侧链接件43个别(单独)地进行转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驱动装置50使后侧链接件43转动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通过驱动装置50使前侧链接件44转动的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2以及图12至图18,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进行说明。如图1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是用于乘用车C的副驾驶座等的座椅装置。另外,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
<关于车辆用座椅装置10的概要>
如图1、图2以及图12至图14所示,车辆用座椅装置10包括:座椅本体12;脚踏板机构60,用于使就座于座椅本体12的乘客放脚;以及座椅移动装置200,使该座椅本体12及脚踏板机构60在车室内的就座位置与门开口部D的乘降位置之间移动。另外,图2中,省略脚踏板机构60。并且,座椅本体12和座椅移动装置200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同。而且,利用座椅移动装置200的四节链接机构40的支撑链接件45等来支撑座椅本体12和脚踏板机构60。即,四节链接机构40的支撑链接件45等相当于本发明的移动框架。
<关于脚踏板机构60>
脚踏板机构60是用于使就座于座椅本体12的乘客放脚的机构,如图12等所示,所述脚踏板机构60安装于四节链接机构40的支撑链接件45的前端部,配置于座椅本体12的前侧。如图15及图16所示,脚踏板机构60具备左右支撑架62,所述左右支撑架62安装于左右四节链接机构40的支撑链接件45的前端部。而且,在左右支撑架62之间设置有容置部64,所述容置部64以衔接这些支撑架62的方式配置。容置部64包括右侧板部64r、左侧板部64f以及衔接左右侧板部64r、64f的后端缘的中央纵板部64s,俯视时大致呈“コ”字状。即,容置部64的前表面侧和上表面侧、下表面侧开放。而且,容置部64的右侧板部64r固定于右侧的支撑架62,容置部64的左侧板部64f固定于左侧的支撑架62。
在左右支撑架62的下端部,以能够上下转动的状态连接有第一踏板65的后端缘的左侧和右侧。如图16所示,第一踏板65形成为沿左右方向的长的长方形状,设定为大致与容置部64的中央纵板部64s相同的大小。并且,如图16至图18所示,展开挡块65r在左右支撑架62之间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所述展开挡块65r用于确定展开(下转动(左转动))第一踏板65时的第一踏板65的倾斜角度。即,第一踏板65可以下转动(左转动)至与展开挡块65r抵接,在第一踏板65与展开挡块65r抵接的展开状态下,第一踏板65以前侧低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约20°左右。
如图16至图18所示,第二踏板67的后端缘以能够进行上下转动的状态连接于第一踏板65的前端缘。第二踏板67形成为沿左右方向长的长方形状,设定为稍微小于第一踏板65的尺寸。如图17所示,第二踏板67相对于第一踏板65能够右转动至从上方层叠于该第一踏板65上的位置。并且,如图18所示,第二踏板67相对于第一踏板65仅能够左转动角度α(α=约140°)。即,如图18所示,第二踏板67在相对于第一踏板65仅左转动角度α的状态下,向第一踏板65的前侧展开,以前侧高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约20°左右。
并且,使第二踏板67从图18所示的状态进行右转动,从而使第二踏板67相对于第一踏板65从上方层叠于该第一踏板65上(参照图17),进而使第一踏板65向上方转动,从而如图15所示,能够将第一踏板65和第二踏板67容置于容置部64。
<关于车辆用座椅装置10的动作>
接着,对车辆用座椅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说明将位于车室内的就座位置(参照图1)的座椅本体12移动至门开口部D的乘降位置(参照图2)的情况。其中,在座椅本体12位于车室内的状态下,脚踏板机构60的第一踏板65和第二踏板67容置于容置部64(参照图15)。在该状态下,如图1所示,若开放乘用车C的门(省略图示)并操作下车开关(省略图示),则座椅本体12从朝向车辆前方的就座位置旋转至朝向门开口部D一侧的横向位置(参照图12)。而且,在该状态下,如图16所示,脚踏板机构60的第一踏板65和第二踏板67展开。
接着,通过驱动四节链接机构40的驱动装置50,使驱动轴5向左转动方向进行圆弧运动,从而使后侧链接件43围绕转动中心43d进行左转动。由此,如图13及图14所示,四节链接机构40的前侧链接件44和后侧链接件43向前方慢慢倒伏,并且支撑链接件45及座椅本体12一边向座椅前方移动一边下降,进而慢慢前倾。此时,脚踏板机构60的第二踏板67以前侧高的方式倾斜,因此即使座椅本体12前倾也能够通过第二踏板67稳定地支撑乘客的脚。而且,倾斜调节器18随座椅本体12的前倾进行动作,从而使座椅靠背16相对于座椅坐垫14向后方倾斜。这样,如图14所示,若四节链接机构40的前侧链接件44和后侧链接件43倒伏至与支撑链接件45大致成为一条直线的位置,则驱动装置50停止,座椅本体12保持乘降位置。
在将位于门开口部D的乘降位置的座椅本体12移动至车室内的就座位置的情况下,操作乘车开关(省略图示)。由此,从图14的状态,如图13等示出那样四节链接机构40的前侧链接件44和后侧链接件43慢慢竖立,由此如图12所示,在座椅本体12返回到水平横向位置的状态下,四节链接机构40停止右转动。接着,脚踏板机构60的第一踏板65和第二踏板67容置于容置部64(参照图15)。而且,通过旋转机构30及前后滑动机构20动作,使座椅本体12返回到就座位置。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0的优点>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10,在脚踏板机构60的多块(二块)踏板65、67展开的状态下,位于前端位置的第二踏板67以前侧高的方式倾斜,且位于正前方的第一踏板65以前侧低的方式倾斜。因此,在将座椅本体12移动至乘降位置的过程中,即使座椅本体12前倾,位于前端位置的第二踏板67也不会以前侧低的方式倾斜。因此,坐在座椅本体12的乘客容易将脚用力踏在第二踏板67。即,即使座椅本体12前倾,脚踏板机构60也有效地支撑乘客的脚,可实现减轻乘客的负担。并且,脚踏板机构60具备有配置于座椅本体12的前侧的纵向的容置部64,第一、第二踏板65、67以折叠竖立的状态容置于容置部64。因此,能够将脚踏板机构60紧凑地容置于座椅本体12的前侧。
<变形例>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例如,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包括两块踏板65、67的脚踏板机构60,但也可以使用包括宽度尺寸小的3块以上踏板的脚踏板机构。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这样的例子,即,在展开第一、第二踏板65、67的状态下,使前侧的第二踏板67以前侧高的方式倾斜使,正前方的第一踏板65以前侧低的方式倾斜的例子。然而,在展开第一、第二踏板65、67的状态下,也可以使正前方的第一踏板65保持水平。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四节链接机构40的支撑链接件45的前端部安装有脚踏板机构60的支撑架62的例子。然而,例如,也可以在座椅本体12的座椅框架安装脚踏板机构60的支撑架6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备四节链接机构40的座椅移动装置200,但也可以使用具备外滑动机构、升降机构的座椅移动装置,来代替四节链接机构40。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具备:座椅本体;支撑台,在车室内支撑所述座椅本体;以及移动机构,使所述座椅本体在所述支撑台上的容置位置与车辆的门开口部的乘降位置之间移动,其中,
所述移动机构具备:前侧链接件及后侧链接件,沿座椅前后方向配置,以能够上下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支撑台;以及支撑链接件,作为衔接所述前侧链接件的自由转动端侧与后侧链接件的自由转动端侧的链接件,用于支撑所述座椅本体,
在所述前侧链接件及所述后侧链接件向座椅前方倒伏的状态下,衔接所述前侧链接件的自由转动端侧与所述后侧链接件的自由转动端侧的虚拟直线以前侧低的方式倾斜,所述前侧链接件的转动中心位于所述虚拟直线的下侧,
所述车辆用座椅装置还具备脚踏板机构,所述脚踏板机构设置于所述座椅本体的前侧,
所述脚踏板机构具备多块踏板,所述多块踏板能够沿座椅前后方向折叠或展开,
所述脚踏板机构与所述座椅本体一同由所述移动机构的所述支撑链接件支撑。
2.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具备:座椅本体;支撑台,在车室内支撑所述座椅本体;以及移动机构,使所述座椅本体在所述支撑台上的容置位置与车辆的门开口部的乘降位置之间移动,其中,
所述移动机构具备:前侧链接件及后侧链接件,沿座椅前后方向配置,以能够上下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支撑台;以及支撑链接件,作为衔接所述前侧链接件的自由转动端侧与后侧链接件的自由转动端侧的链接件,用于支撑所述座椅本体,
所述前侧链接件与所述支撑台的连接位置位于比所述后侧链接件与所述支撑台的连接位置低的位置,所述前侧链接件的长度尺寸设定为大于后侧链接件的长度尺寸的值,
所述车辆用座椅装置还具备脚踏板机构,所述脚踏板机构设置于所述座椅本体的前侧,
所述脚踏板机构具备多块踏板,所述多块踏板能够沿座椅前后方向折叠或展开,
所述脚踏板机构与所述座椅本体一同由所述移动机构的所述支撑链接件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台能够水平旋转,使位于所述容置位置的所述座椅本体在朝向车辆前方的就座位置与朝向所述门开口部的方向的横向位置之间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中,
在所述座椅本体位于所述容置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前侧链接件相对于所述支撑台垂直竖立,所述后侧链接件以相对于所述支撑台向座椅后向倾斜的状态竖立,所述支撑链接件保持水平。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中,
在所述座椅本体位于所述乘降位置的状态下,侧视时所述支撑链接件、向座椅前方倒伏的所述前侧链接件及所述后侧链接件大致呈一条直线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中,
所述座椅本体具备座椅坐垫及座椅靠背,能够改变所述座椅靠背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的倾斜角度,
在将所述移动机构的所述前侧链接件及后侧链接件从竖立状态以向座椅前方倒伏的方式转动时,所述座椅靠背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沿向后方倒下的方向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中,
在所述多块踏板展开的状态下,位于前端侧的踏板保持以前侧高的方式倾斜的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中,
所述脚踏板机构具备在所述座椅本体的前侧配置的纵向的容置部,所述多块踏板以折叠竖立的状态容置于所述容置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中,
所述脚踏板机构具备:第一踏板,位于所述座椅本体的前方且靠近所述座椅本体;以及第二踏板,位于所述脚踏板机构的前端一侧,以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连接于所述第一踏板的前端缘,在所述第一踏板及第二踏板展开的状态下,由所述第一踏板与第二踏板所形成的角为钝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中,
所述脚踏板机构的所述第一踏板的后端缘以能够上下转动的状态连接于所述容置部的下端部,
使所述第二踏板从上方层叠于处于展开状态的所述第一踏板上,并使所述第一踏板相对于所述容置部向上方转动,由此所述第一踏板及第二踏板容置于所述容置部。
CN201810583012.XA 2017-06-30 2018-06-07 车辆用座椅装置 Active CN1092040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9491A JP6876919B2 (ja) 2017-06-30 2017-06-30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2017129492A JP6899045B2 (ja) 2017-06-30 2017-06-30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2017-129492 2017-06-30
JP2017-129491 2017-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04079A CN109204079A (zh) 2019-01-15
CN109204079B true CN109204079B (zh) 2021-10-08

Family

ID=64991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83012.XA Active CN109204079B (zh) 2017-06-30 2018-06-07 车辆用座椅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2040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76821B2 (ja) * 2021-02-25 2024-05-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8927A (zh) * 1997-09-01 2000-10-04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车辆用旋转座位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34874B2 (ja) * 1988-09-06 2000-04-17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 両
JP4001177B1 (ja) * 2006-08-01 2007-10-31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DE102010028630A1 (de) * 2010-05-05 2011-11-10 C. Rob. Hammerstein Gmbh & Co. Kg Sitzuntergestell für einen Kraftfahrzeugsitz
KR20120008781A (ko) * 2010-07-20 2012-02-0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복지차량용 시트 승하강 구동장치
CN203496711U (zh) * 2013-09-30 2014-03-26 赵一领 老人乘用汽车座椅
CN205417238U (zh) * 2016-03-16 2016-08-03 李一明 上下车辆智能辅助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8927A (zh) * 1997-09-01 2000-10-04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车辆用旋转座位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04079A (zh) 2019-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2326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EP2455254B1 (en) Vehicle seat
US7328939B2 (en) Seat assembly for vehicle
JP510416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KR20030084937A (ko) 차량 시트
US20120139306A1 (en)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rotation of seat frame for vehicle
CN109204079B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JP588815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475935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9204076B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JP682235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687691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689904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2003127725A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521741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680753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357809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4037188B2 (ja) 車両用回転シート
JP2002254969A (ja) 車両用回転シート
JP2006213122A (ja) シート構造
JP344673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10416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4210009A (ja) 折り畳みシート
JP4580216B2 (ja) 座席昇降装置
JP4069920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