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03672B - 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203672B CN109203672B CN201810164326.6A CN201810164326A CN109203672B CN 109203672 B CN109203672 B CN 109203672B CN 201810164326 A CN201810164326 A CN 201810164326A CN 109203672 B CN109203672 B CN 10920367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octor blade
- anilox roller
- blade chamber
- position adjusting
- fix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9/00—Rotary intaglio printing presses
- B41F9/06—Details
- B41F9/08—Wiping mechanisms
- B41F9/10—Doctors, scrapers, or like devices
- B41F9/1027—Tripp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20—Ink-removing or collect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02—Ducts, containers, supply or metering devices
- B41F31/027—Ink rail devices for inking ink roll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02—Ducts, containers, supply or metering devices
- B41F31/04—Ducts, containers, supply or metering devices with duct-blades or like meter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30—Arrangements for tripping, lifting, adjusting, or removing inking rollers; Supports, bearings, or fork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3/00—Indicating, counting, warning,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B41F33/04—Tripping devices or stop-mo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9/00—Rotary intaglio printing presses
- B41F9/06—Details
- B41F9/08—Wiping mechanisms
- B41F9/10—Doctors, scrapers, or like devices
- B41F9/1072—Blade constr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ing, Control Or Cleaning Of Printing Machines (AREA)
- Dot-Matrix Printers And Others (AREA)
- Ink Jet (AREA)
- Rotary Pres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将刮刀的抵接压调整维持在适当的值。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7)具有设置在壳体(20)上的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和安装在框架上的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和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和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分别可遍及与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接触的固定位置和与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分开的固定释放位置地移动。通过使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和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处于固定位置,能将刮墨刀室(2)固定成不移动,并且将刮刀(21)的抵接压调整维持在适当的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印刷机械中使用刮墨刀室向印版滚筒等供给墨的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各种使用刮墨刀室向印版滚筒等供给墨的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0-127350号公报中公开了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所述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具备刮墨刀室(在日本特开2000-127350号公报中称为墨室刮刀)和网纹辊,由刮墨刀室向网纹辊交接墨,通过使网纹辊与印版滚筒(在日本特开2000-127350号公报中作为印刷辊)接触,向印版滚筒供给墨。
刮墨刀室具备壳体和两个刮刀,该壳体具有墨槽,该两个刮刀沿壳体的墨槽的开口缘配置安装成屋顶的形状,而且,将壳体朝向网纹辊移动,将刮刀推压到网纹辊上,刮刀与网纹辊抵接,维持与网纹辊的轴线方向平行且均匀的抵接状态。当前述的刮刀与网纹辊均匀地抵接,网纹辊在此状态下旋转时,能由刮刀刮掉网纹辊的表面的剩余墨,仅将形成在网纹辊的表面上的网格内容积量的墨送出。也就是说,刮刀具有将剩余墨刮掉的作用和阻挡剩余墨的密封的作用。
另外,由于存在刮墨刀室的刮刀产生磨损、变形的情况,所以需要定期地检查刮刀,在磨损、变形超过限度的情况下,更换刮刀。这样,在进行刮刀的检查、更换也就是说保养的情况下,将壳体向离开网纹辊的方向移动,将刮刀与网纹辊分开,容易进行保养作业。
在日本特开2000-127350号公报中公开的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具有用于可简单地将刮墨刀室导入墨单元并且能简单地将刮刀推压到网纹辊上,维持刮刀与网纹辊抵接的状态的结构。
即,在上述的墨供给装置中,若通过手动将刮墨刀室朝向网纹辊移动,则可向与网纹辊接近的方向和离开的方向旋回的杆朝向网纹辊旋回,由此,设置在杆上的压缩弹簧的力线越过旋回中心向网纹辊侧移动,使刮墨刀室向网纹辊接近的方向的旋回负荷通过压缩弹簧作用于杆上。另一方面,若通过手动将刮墨刀室朝向与网纹辊相反侧移动,则杆朝向与网纹辊相反侧旋回,压缩弹簧的力线越过旋回中心向与网纹辊相反侧移动,由此,使刮墨刀室与网纹辊离开的方向的由压缩弹簧产生的旋回负荷作用在杆上。
在上述的墨供给装置中,由于若通过手动移动刮墨刀室,则杆追随,所以若杆朝向与网纹辊相反侧旋回,压缩弹簧的力线越过旋回中心向与网纹辊相反侧移动,则有益于下次将刮墨刀室容易导入,若杆朝向网纹辊旋回,压缩弹簧的力线越过旋回中心向网纹辊侧移动,则有益于将刮刀推压到网纹辊上,维持刮刀与网纹辊抵接的状态。
因此,刮墨刀室可简单地导入墨单元,并且刮刀被简单地推压到网纹辊上,由此,能维持与网纹辊抵接的状态。
在上述的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中,若在刮刀与网纹辊抵接的状态时,使压力介质缸的活塞杆伸长,则活塞杆前端部的压力部件碰到距杆的旋回中心最远的杆的突出部。若压力部件碰到杆的突出部,则杆向与网纹辊接近的方向旋回,将刮墨刀室的刮刀强力地推压到网纹辊上。这样,刮刀能具有刮掉剩余墨的作用和阻挡剩余墨的密封的作用。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中,刮墨刀室的壳体在与杆联动时,容易通过杆的旋回向从网纹辊离开的方向移动。因此,若壳体因印刷机械运转时的振动等而向从网纹辊离开的方向移动,刮刀对网纹辊的抵接压降低,则因为不能将网纹辊表面的墨均匀地刮掉或损害密封性能,所以存在产生漏墨的危险。
为了防止此情况,壳体经杆由压缩弹簧的弹簧力和压力介质缸的推力推,以强的力将刮刀推压到网纹辊上。但是,这存在引起刮刀的早期磨损并提高其更换频度的危险。另外,导致保养作业者的负担增大、保养费用增加、还有印刷机械的运转率降低。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前述的课题做出的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所述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能将刮刀的抵接压调整维持在能将网纹辊表面的墨均匀地刮掉并不产生漏墨的适当的值,能简单地将壳体向从网纹辊离开的方向移动,进而不存在刮刀早期磨损的情况。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刮墨刀室、网纹辊和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该刮墨刀室在壳体的墨槽的开口缘可拆下地安装了两个刮刀,前述刮墨刀室可遍及安装位置和保养作业位置移动地被支承在框架上,所述安装位置接近前述网纹辊,前述刮刀在该安装位置与前述网纹辊抵接,所述保养作业位置从前述网纹辊离开,前述刮刀在该保养作业位置与前述网纹辊分开,前述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具有被设置在前述壳体上的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和安装在前述框架上的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和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前述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和前述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分别可遍及与前述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接触的固定位置和与前述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分开的固定释放位置地移动,前述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被构成为,在处于前述固定位置时,将前述刮墨刀室固定成能向从前述网纹辊离开的方向移动但不能向前述网纹辊接近的方向移动,并且通过改变在前述固定位置的移动距离,能调整固定前述刮墨刀室的位置;在处于前述固定释放位置时,可将前述刮墨刀室向与前述网纹辊接近的方向及离开的方向移动,前述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被构成为,在处于前述固定位置时,将使前述刮墨刀室固定成能向与前述网纹辊接近的方向移动但不能向与前述网纹辊离开的方向移动,并且通过改变在前述固定位置的移动距离,能调整固定前述刮墨刀室的位置;在处于前述固定释放位置时,可将前述刮墨刀室向与前述网纹辊接近的方向及离开的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的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中,前述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具有倾斜面,并被构成为,通过前述倾斜面与前述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接触,将前述刮墨刀室固定成不能向与前述网纹辊接近的方向移动,前述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具有倾斜面,并被构成为,通过前述倾斜面与前述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接触,将前述刮墨刀室固定成不能向从前述网纹辊离开的方向移动。
由此,因为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和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之间的楔作用及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和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之间的楔作用以使刮墨刀室向相互相反方向移动的方式发挥作用,所以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和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使得刮墨刀室不移动,能在安装位置牢固地固定刮墨刀室。
在本发明的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中,前述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具有在前述刮墨刀室的移动方向空开间隔地设置的第一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和第二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前述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的倾斜面与前述第一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接触,前述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的倾斜面与前述第二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接触。
由此,通过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的移动及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的移动,能维持着稳定的姿势不变地移动刮墨刀室。
在本发明的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中,将导轨安装在前述框架上,在前述壳体上,在前述刮墨刀室的移动方向空开间隔安装可沿前述导轨遍及前述安装位置和前述保养作业位置移动自由地支承前述刮墨刀室的第一支承销和第二支承销,将前述第一支承销作为前述第一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将前述第二支承销作为前述第二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
由此,能够以小的力顺畅地移动刮墨刀室,并且零件数量少,成本低廉。
在本发明的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中,前述导轨具有销支承部,所述销支承部使处于前述保养作业位置的刮墨刀室以前述第一支承销为支点旋回,成为前述墨槽的开口向上的保养作业姿势。
由此,通过使刮墨刀室在保养作业位置旋回到保养作业姿势,能简单地在短时间内实施保养作业。
在本发明的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中,将前述网纹辊安装在前述框架上,处于前述安装位置的刮墨刀室的刮刀与前述网纹辊抵接,移动前述框架,将前述网纹辊推压到印版滚筒上。
根据本发明的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能将刮刀的抵接压调整维持在能将网纹辊表面的墨均匀地刮掉并不产生漏墨的适当的值,能向从网纹辊离开的方向简单地移动壳体,进而,不存在刮刀早期磨损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墨供给装置的整体示意俯视图。
图2是墨供给装置的整体示意主视图。
图3是图1的Ⅲ-Ⅲ线放大剖视图。
图4是刮墨刀室的放大俯视图。
图5是图4的右侧视图。
图6是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的放大俯视图。
图7是图6的Ⅶ-Ⅶ线剖视图。
图8是图6的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的侧视图。
图9是向从网纹辊离开的方向移动了的刮墨刀室的说明图。
图10是旋回成保养作业姿势的状态的刮墨刀室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说明本发明的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的实施方式。
图1是墨供给装置的整体示意俯视图,图2是墨供给装置的整体示意主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1具备刮墨刀室2和网纹辊3。由刮墨刀室2向网纹辊3交接墨,通过使网纹辊3与印版滚筒4接触,将墨向印版滚筒4供给。
网纹辊3可旋转地被安装在框架5上。框架5可在与印版滚筒4接近的方向、离开的方向往复移动地被支承在主体框架6上。
刮墨刀室2可在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离开的方向往复移动地被支承在框架5上。刮墨刀室2的相对于网纹辊3的位置由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7调整,刮墨刀室2由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7固定在框架5上,以便在被调整了的位置不移动。
刮墨刀室2通过将由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7进行的固定释放,可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离开的方向移动。
印版滚筒4可旋转地被安装在主体框架6上。印版滚筒4、网纹辊3和刮墨刀室2,在框架5的移动方向按印版滚筒4、网纹辊3、刮墨刀室2的顺序排列。
由此,通过在将刮墨刀室2由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7固定在框架5上的状态下将框架5向与印版滚筒4接近的方向移动,网纹辊3和刮墨刀室2能成为一体,分别朝向印版滚筒4移动,将网纹辊3推压到印版滚筒4上。
另外,通过在将刮墨刀室2由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7固定在框架5上的状态下将框架5向从印版滚筒4离开的方向移动,网纹辊3和刮墨刀室2能成为一体,从印版滚筒4离开,将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1(网纹辊3)与印版滚筒4分开。
框架5具有在左右方向分开的一侧框架5a和另一侧框架5b。
刮墨刀室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可移动地被支承在一侧框架5a上。刮墨刀室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可移动地被支承在另一侧框架5b上。
网纹辊3跨在一侧框架5a的靠近印版滚筒4的部分和另一侧框架5b的靠近印版滚筒4的部分上可旋转地安装。
主体框架6具有在左右方向分开的一侧主体框架6a和另一侧主体框架6b。左右方向是指刮墨刀室2、网纹辊3及印版滚筒4的长度方向。
一侧主体框架6a和另一侧主体框架6b的左右方向的间隔比一侧框架5a和另一侧框架5b的左右方向的间隔宽,一侧框架5a位于一侧主体框架6a的另一侧主体框架6b侧,另一侧框架5b位于另一侧主体框架6b的一侧主体框架6a侧。也就是说,一侧框架5a和另一侧框架5b位于一侧主体框架6a和另一侧主体框架6b之间。
一侧框架5a由一侧导向件8a可在朝向印版滚筒4的方向滑动地支承在一侧主体框架6a上,另一侧框架5b由另一侧导向件8b可在朝向印版滚筒4的方向滑动地支承在另一侧主体框架6b上。
一侧导向件8a及另一侧导向件8b的每一个,是具有轨道80和可滑动地嵌合在该轨道80上的多个滑块81的直线线性导向件。轨道80分别被安装在一侧主体框架6a和另一侧主体框架6b上。滑块81分别被安装在一侧框架5a和另一侧框架5b上。
由此,一侧框架5a和另一侧框架5b可一面保持相互的平行度一面滑动。
一侧框架5a由一侧墨供给装置移动用缸9a滑动。
一侧墨供给装置移动用缸9a的缸筒90被安装在一侧主体框架6a上。其活塞杆91与一侧板92连结。一侧板92被固定在一侧框架5a上。
另一侧框架5b由另一侧墨供给装置移动用缸9b滑动。
另一侧墨供给装置移动用缸9b的缸筒93被安装在另一侧主体框架6b上。其活塞杆94与另一侧板95连结。另一侧板95被固定在另一侧框架5b上。也就是说,一侧墨供给装置移动用缸9a和另一侧墨供给装置移动用缸9b具有相同的结构,安装构造也相同。
由此,通过将一侧墨供给装置移动用缸9a的活塞杆91和另一侧墨供给装置移动用缸9b的活塞杆94伸长,一侧框架5a和另一侧框架5b能一面保持相互的平行度一面向从印版滚筒4离开的方向滑动,将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1(刮墨刀室2、网纹辊3)移动到与印版滚筒4分开的脱离位置。
另外,通过将一侧墨供给装置移动用缸9a的活塞杆91和另一侧墨供给装置移动用缸9b的活塞杆94缩短,一侧框架5a和另一侧框架5b能一面保持相互的平行度一面向与印版滚筒4接近的方向滑动,使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1(刮墨刀室2、网纹辊3)成为到达位置,将网纹辊3推压到印版滚筒4上。
墨供给装置1具有一侧墨供给装置夹持压微调整机构10a和另一侧墨供给装置夹持压微调整机构10b,该一侧墨供给装置夹持压微调整机构10a对网纹辊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3a的作用于印版滚筒4的夹持压(印版滚筒4被压缩的量)进行微调整,该另一侧墨供给装置夹持压微调整机构10b对网纹辊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3b的作用于印版滚筒4的夹持压(印版滚筒4被压缩的量)进行微调整。
一侧墨供给装置夹持压微调整机构10a具备与一侧板92的螺钉孔96进行螺纹配合的一侧调整用螺钉11;被设置在一侧主体框架6a上,且一侧调整用螺钉11的半球面形状的前端部11a抵接的承受部件12;和被安装在一侧调整用螺钉11的基端的旋转用手柄13。
在一侧板92上形成了使螺钉孔96在其周方向不连续的狭缝92a。垂直地贯通狭缝92a的一侧锁止用螺钉14与一侧板92螺纹配合,通过由手柄14a将一侧锁止用螺钉14向紧固方向旋转,螺钉孔96变形为小径的孔,将一侧调整用螺钉11锁止以便其不旋转。通过由手柄14a将一侧锁止用螺钉14向放松的方向旋转,螺钉孔96向原来的径的孔恢复,将一侧调整用螺钉11的锁止解除以便其能旋转。
在将网纹辊3推压到印版滚筒4上并将一侧调整用螺钉11的锁止解除了的状态下,通过由旋转用手柄13将一侧调整用螺钉11向其半球面形状的前端部11a前进的方向旋转,使一侧框架5a经一侧板92向从印版滚筒4离开的方向略微滑动。由此,网纹辊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3a的作用于印版滚筒4的夹持压稍稍降低。
在将网纹辊3推压到印版滚筒4上并将一侧调整用螺钉11的锁止解除了的状态下,通过由旋转用手柄13将一侧调整用螺钉11向其半球面形状的前端部11a后退的方向旋转,使一侧框架5a经一侧板92向与印版滚筒4接近的方向略微滑动。由此,网纹辊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3a的作用于印版滚筒4的夹持压稍稍升高。
这样,能对网纹辊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3a的作用于印版滚筒4的夹持压进行微调整。在进行微调整后,将一侧调整用螺钉11锁止以便其不旋转,在印刷机械运转时,使得一侧调整用螺钉11不因振动等而旋转。
另一侧墨供给装置夹持压微调整机构10b具备与另一侧板95的螺钉孔97螺纹配合的另一侧调整用螺钉15;被设置在另一侧主体框架6b上,且另一侧调整用螺钉15的半球面形状的前端部15a抵接的承受部件16;和被安装在另一侧调整用螺钉15的基端的旋转用手柄17。
在另一侧板95上形成了使螺钉孔97在其周方向不连续的狭缝95a。垂直地贯通狭缝95a的另一侧锁止用螺钉18与另一侧板95螺纹配合,通过由手柄18a将另一侧锁止用螺钉18向紧固方向旋转,螺钉孔97变形为小径的孔,将另一侧调整用螺钉15锁止以便其不旋转。通过由手柄18a将另一侧锁止用螺钉18向放松的方向旋转,螺钉孔97恢复到原来的径的孔,将另一侧调整用螺钉15的锁止解除以便其能旋转。
在将网纹辊3推压到印版滚筒4上并将另一侧调整用螺钉15的锁止解除了的状态下,通过由旋转用手柄17将另一侧调整用螺钉15向其半球面形状的前端部15a前进的方向旋转,使另一侧框架5b经另一侧板95向从印版滚筒4离开的方向略微滑动。由此,网纹辊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3b的作用于印版滚筒4的夹持压稍稍降低。
在将网纹辊3推压到印版滚筒4上并将另一侧调整用螺钉15的锁止解除了的状态下,通过由旋转用手柄17将另一侧调整用螺钉15向其半球面形状的前端部15a后退的方向旋转,使另一侧框架5b经另一侧板95向与印版滚筒4接近的方向滑动略微。由此,网纹辊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3b的作用于印版滚筒4的夹持压稍稍升高。
这样,能对网纹辊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3b的作用于印版滚筒4的夹持压进行微调整。在微调整后,将另一侧调整用螺钉15锁止以便其不旋转,在印刷机械运转时,使得另一侧调整用螺钉15不因振动等而旋转。
另外,也可以使一侧调整用螺钉11和另一侧调整用螺钉15的双方旋转,对网纹辊3的长度方向全长的作用于印版滚筒4的夹持压进行微调整。
遍及一侧框架5a和另一侧框架5b地安装接墨盘50。接墨盘50具有排水孔51,此排水孔51与排水阀52连通。进而,接墨盘50成为能在一侧框架5a和另一侧框架5b之间简单地安装、拆下的构造。例如,接墨盘50通过相对于一侧框架5a和另一侧框架5b之间插入、拉出(拔插),能简单地安装、拆下。
接着,参照图3、图4、图5,说明刮墨刀室的结构。图3是图1的Ⅲ-Ⅲ线放大剖视图,图4是刮墨刀室的放大俯视图,图5是图4的右侧视图。另外,在图3中,省略了主体框架。在图4中,省略了刮墨刀室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仅图示了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
刮墨刀室2具备壳体20、两个刮刀21和两个侧密封部22。壳体20具有在前面20a上开口的墨槽23。壳体20的前面20a是与网纹辊3相向的面。
在壳体20的前面20a上,由螺栓24固定了上下两个压板25。即,两个刮刀21,其端部由前面20a的阶梯部20a-1定位,此后,通过两个压板25相对于前面20a由螺栓24固定地压入,沿壳体20的前面20a中的墨槽23的开口缘安装,从侧面看被配置成倒V字状。
由此,通过将螺栓24放松,压板25的夹入力变弱,能将刮刀21从壳体20拆下。
在壳体2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面20b和另一端面20c上分别形成了凹部26。各侧密封部22被分别嵌入安装在各凹部26。
如图4所示,在各凹部26内分别设置了板27。通过使螺栓28向拧入方向旋转,板27前进,推侧密封部22,侧密封部22分别被推压到网纹辊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上。
在壳体20上连接了耦合器29,所述耦合器29连接用于使墨循环并充满墨槽23内的墨循环用配管(未图示)(参照图1、图2)。
耦合器29具有连接未图示的墨供给用配管的一个供给用耦合器29a和连接未图示的墨返回用配管的二个返回用耦合器29b。供给用耦合器29a被设置在壳体2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且靠上下方向的下方,与墨槽23的左右方向中央且位于上下方向的下端的位置连通。返回用耦合器29b被设置在壳体20的左右方向的两侧且靠近上下方向的上方,与墨槽23的左右方向两侧且位于上下方向的上端的位置连通。墨供给用配管和墨返回用配管分别与未图示的墨循环容器连接,由墨供给用配管、墨返回用配管和墨循环容器构成了墨循环路径。
从墨循环容器压送的墨,从墨供给用配管经供给用耦合器29a积存在墨槽23内。从墨槽23溢出的墨,从返回用耦合器29b流过墨返回用配管,返回墨循环容器。
由此,墨在墨槽23内循环并充满。
另外,由于墨返回用配管的根数比墨供给用配管的根数多,以便墨返回侧的流量相对于墨供给侧的流量变多,所以能效率良好地可靠地进行墨的循环。
供给用耦合器29a和返回用耦合器29b具有能由一次触摸拆装配管的结构,能简单地将配管连接、分离。另外,通过作为供给用耦合器29a和返回用耦合器29b采用带阀的耦合器,能在拆装配管时防止漏墨。
在上面的说明中,作为墨循环路径具备墨循环容器、一根墨供给用配管和两根墨返回用配管,但墨循环路径不限于此结构,也可以在路径的中途具备流量调整用的阀、流量检测传感器、流量切换阀等。
如图4所示,在壳体2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面20b上,安装了一侧托架40。在壳体2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面20c上,安装了另一侧托架41。
一侧托架40和另一侧托架41分别与壳体20的后面20d相比向后方突出。壳体20的后面20d是指与网纹辊3相反侧的面。
一侧托架40将壳体2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面20b的凹部26封闭,将侧密封部22推压并保持在凹部26。
另一侧托架41将壳体2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面20c的凹部26封闭,将侧密封部22推压并保持在凹部26。
在壳体20的一侧托架40和另一侧托架41上,在壳体20的移动方向(刮墨刀室2的移动方向)隔着间隔地分别安装了作为壳体20的第一支承部的第一支承销42和作为壳体20的第二支承部的第二支承销43。
壳体2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面20b侧的第一支承销42及第二支承销43,与壳体2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面20b相比向长度方向的一侧方突出。壳体2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面20c侧的第一支承销42及第二支承销43,与壳体2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面20c相比向长度方向的另一侧方突出。
第二支承销43与壳体20的后面20d相比位于后方,第一支承销42与第二支承销43相比位于靠近网纹辊3的位置。
被安装在一侧托架40上的第一支承销42和第二支承销43被载置在框架5的引导部,例如被安装在一侧框架5a上的一侧导轨44的上面44a上,并从上下被一侧导轨44的上面44a和后述的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7的主体70的下面70b夹着地引导,可在朝向网纹辊3的方向往复移动地支承刮墨刀室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分(参照图1、图2、图3、图7)。
被安装在另一侧托架41上的第一支承销42和第二支承销43被载置在框架5的引导部,例如被安装在另一侧框架5b上的另一侧导轨45的上面45a上,并从上下被另一侧导轨45的上面45a和后述的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7的主体70的下面70b夹着地引导,可在朝向网纹辊3的方向往复移动地支承刮墨刀室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分(参照图1、图2、图3、图7)。
一侧导轨44的上面44a和另一侧导轨45的上面45a,与连结网纹辊3的旋转中心3A和印版滚筒4的旋转中心4A的直线X平行,各支承销42、43的直径为相同尺寸,且各支承销42、43的中心42A、43A位于直线X的延长线上。也就是说,刮墨刀室2沿直线X往复移动。
在一侧导轨44的上面44a和另一侧导轨45的上面45a的与网纹辊3相反侧的部分上,分别形成了向上的凹部46(参照图1、图2、图3)。
接着,参照图3及图6~图8,说明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7。图6是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的放大俯视图,图7是图6的Ⅶ-Ⅶ线剖视图,图8是图6的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的侧视图。
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7遍及一侧框架5a和刮墨刀室2的壳体20的左右方向的一侧地设置,并且遍及另一侧框架5b和刮墨刀室2的壳体20的左右方向的另一侧地设置(参照图1、图2)。
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7具备安装在框架5上的主体70;在壳体20的移动方向空开间隔设置在主体70上的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及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和设置在刮墨刀室2的壳体20上的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主体70分别设置在一侧框架5a和另一侧框架5b上。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分别被设置在刮墨刀室2的壳体2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在壳体20上具有在壳体20的移动方向(刮墨刀室2的移动方向)空开间隔地设置的第一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b-1及第二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b-2。
图3及图6~图8表示一侧框架5a侧的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7,但另一侧框架5b侧的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7也具有同样的结构。
在刮墨刀室2的壳体20的刮刀21与网纹辊3抵接的状态下,也就是说刮墨刀室2在安装位置时,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与第一支承销42对峙,第一支承销42是第一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b-1。同时,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与第二支承销43对峙,第二支承销43是第二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b-2。
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遍及与第一支承销42接触的固定位置和与第一支承销42离开的固定释放位置地可在上下方向移动,并且在壳体20的移动方向不移动地设置在主体70上。
在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处于固定位置时,刮墨刀室2的壳体20被固定成能向从网纹辊3离开的方向移动,但不能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移动。
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能在固定位置移动。也就是说,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与第一支承销42接触开始后,能进一步向突出方向(下方向)移动。通过改变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的在固定位置的移动距离,也就是说接触开始后的向突出方向(下方向)的移动距离,能调整将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固定成不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移动的位置。
若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的在固定位置的移动距离,也就是说,接触开始后的移动距离例如向突出方向(下方向)的移动距离长,则与移动距离短的情况比较,被固定成不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移动的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和网纹辊3的间隔变宽,刮刀21的对网纹辊3的抵接压降低。
若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的在固定位置的移动距离,也就是说接触开始后的移动距离例如向突出方向(下方向)的移动距离短,则与移动距离长的情况比较,被固定成不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移动的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和网纹辊3的间隔变窄,刮刀21的对网纹辊3的抵接压升高。
在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处于固定释放位置时,刮墨刀室2的壳体20既能向从网纹辊3离开的方向移动,也能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的与第一支承销42对峙的前端部是楔形状,前端部的与网纹辊3相向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朝向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的面)是倾斜面71。倾斜面71是如下的形状:其靠近前端的部位靠近网纹辊3(从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离开的位置),随着朝向基端部去而逐渐从网纹辊3离开(与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接近)。
通过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的倾斜面71接触第一支承销42的与网纹辊3相向的一侧(与第二支承销43相向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侧部42a,刮墨刀室2的壳体20被固定成不能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移动。
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移动,其倾斜面71的接触第一支承销42的与网纹辊3相向的一侧的侧部42a的位置变化,由此,刮墨刀室2的壳体20由倾斜面71和第一支承销42之间的楔作用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离开的方向移动。由此,能调整刮墨刀室2的壳体20被固定成不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移动的位置。
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由于在壳体20的移动方向不移动,所以能将刮墨刀室2牢固地固定成不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移动。
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遍及与第二支承销43接触的固定位置和与第二支承销43离开的固定释放位置地可在上下方向移动,并且在壳体20的移动方向不移动地设置在主体70上。
在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处于固定位置时,刮墨刀室2的壳体20被固定成能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移动,但不能向从网纹辊3离开的方向移动。
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能在固定位置移动。也就是说,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能在与第二支承销43接触开始后进一步向突出方向(下方向)移动。通过改变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的在固定位置的移动距离,也就是说接触开始后的向突出方向(下方向)的移动距离,能调整将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固定成不向从网纹辊3离开的方向移动的位置。
若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的在固定位置的移动距离,也就是说,接触开始后的移动距离例如向突出方向(下方向)的移动距离长,则与移动距离短的情况比较,被固定成不向从网纹辊3离开的方向移动的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和网纹辊3的间隔变窄,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在离网纹辊3近的位置被固定。
若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的在固定位置的移动距离,也就是说,接触开始后的移动距离例如向突出方向(下方向)的移动距离短,则与移动距离长的情况比较,被固定成不向从网纹辊3离开的方向移动的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和网纹辊3的间隔变宽,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在离网纹辊3远的位置被固定。
在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处于固定释放位置时,刮墨刀室2的壳体20既能向从网纹辊3离开的方向移动,也能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的与第二支承销43对峙的前端部是楔形状,前端部的与网纹辊3相向的一侧的面(朝向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的面)是倾斜面72。倾斜面72是如下的形状:其靠近前端的部位从网纹辊3离开(在从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离开的位置),随着朝向基端部去而逐渐与网纹辊3接近(与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接近)。
通过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的倾斜面72接触第二支承销43的与网纹辊3相向的一侧的相反侧(与第一支承销42相向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侧部43a,刮墨刀室2的壳体20被固定成不能向从网纹辊3离开的方向移动。
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移动,其倾斜面72的接触第二支承销43的与网纹辊3相向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侧部43a的位置变化,由此,刮墨刀室2的壳体20由倾斜面72和第二支承销43之间的楔作用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离开的方向移动。由此,能调整刮墨刀室2的壳体20被固定成不向从网纹辊3离开的方向移动的位置。
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由于在壳体20的移动方向不移动,所以能将刮墨刀室2牢固地固定成不向从网纹辊3离开的方向移动。
这样,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和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由于在壳体20的移动方向不移动,所以刮墨刀室2在安装位置被牢固地固定成不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及离开的方向移动。
接着,对调整刮刀21的对网纹辊3的抵接压并将刮墨刀室2固定成不移动的操作的一例进行说明。
通过使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和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处于固定释放位置,并使第一支承销42及第二支承销43在一侧导轨44的上面44a及另一侧导轨45的上面45a上滑动,将刮墨刀室2的壳体20朝向网纹辊3移动,将刮刀21推压到网纹辊3上。
接着,将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向固定位置移动,使倾斜面72与第二支承销43的侧部43a接触。进而,通过将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向突出方向(下方向)移动,将刮墨刀室2的壳体20朝向网纹辊3移动,逐渐进行调整,使刮刀21的作用于网纹辊3的抵接压渐渐升高。由此,使抵接压成为如下的状态的适当的值,即,没有墨的泄漏,能将网纹辊表面的墨均匀地刮掉,适当的量的墨留在网纹辊3的网格内。
在此状态下,停止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的移动,将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固定成不向从网纹辊3离开的方向移动。另外,在使刮刀21的对网纹辊3的抵接压过高到必要以上的情况下,将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向与前述的方向相反方向(上方向)移动,将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向从网纹辊3离开的方向移动而使抵接压降低。
接着,将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向固定位置移动,使倾斜面71与第一支承销42的侧部42a接触,使得刮墨刀室2的壳体20不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移动。由此,刮墨刀室2的壳体20被固定成不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移动。
这样,因为通过移动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和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能调整刮刀21的对网纹辊3的抵接压,所以抵接压的调整简单。
由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的倾斜面71和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的倾斜面72夹入第一支承销42和第二支承销43,将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固定成不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离开的方向移动。由此,因为能将刮刀21的抵接压维持在适当的值,所以不需要使刮刀21的抵接压高到必要以上,因此,不存在刮刀21早期磨损的情况。
而且,由于不存在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因在印刷机械运转时产生的振动等而向从网纹辊3离开的方向移动的情况,所以在印刷机械运转时不存在刮刀21的作用于网纹辊3的抵接压降低而不能将网纹辊表面的墨均匀地刮掉或墨泄漏的情况。
在进行保养作业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和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分别向固定释放位置移动,将壳体20移动到进行保养作业的位置,在保养作业结束后,进行上述的操作的一例,将刮刀21的抵接压维持在适当的值。
虽然也可以这样进行保养作业,但例如,若仅将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向固定释放位置移动,则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可向从网纹辊3离开的方向移动,因此,与将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和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的双方分别向固定释放位置移动的方法相比,能将刮墨刀室2简单且在短时间内移动到进行保养作业的位置。进而,在保养作业结束后,由于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位于原来的安装位置(固定位置)不变,所以只要仅使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返回原来的安装位置(固定位置)即可,因此,与上述的操作的一例相比,能简单且在短时间内使刮墨刀室2恢复到原来的安装位置。
因此,能在短时间内实施刮墨刀室2的清扫、检查、刮刀21的更换等保养作业,能将因保养作业中的印刷机械停止造成的运转效率降低抑制在最小限度。
进而,因为可沿框架5移动地支承刮墨刀室2的壳体20的支承部(第一支承销42、第二支承销43)是第一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b-1、第二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b-2,所以零件数量少,结构简单,成本变低。
由于第一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b-1和第二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b-2在移动方向离开,所以将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移动的力和将之向离开的方向移动的力作用于壳体20的在移动方向分开的位置。
由此,壳体20维持着稳定的姿势不变地移动。
由于第一支承销42及第二支承销43沿一侧导轨44及另一侧导轨45移动,所以刮墨刀室2能以小的力顺畅地移动。刮墨刀室2(壳体20)由第一支承销42和第二支承销43沿导轨44及45遍及安装位置和保养作业位置移动自由地支承。
接着,参照图6~图8,说明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和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的结构。
在主体70上,在刮墨刀室2的壳体20的移动方向空开间隔地形成了第一孔73和第二孔74。第一孔73和第二孔74,是从主体70的上面70a贯通到下面70b并具有上大径部73a、74a、下小径部73b、74b和位于两径部之间的向上阶梯部73c、74c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的长的孔。在各下小径部73b、74b分别形成了键槽75。
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是与第一孔73可滑动地嵌合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的第一杆体76。在第一杆体76中,在其下部形成了倾斜面71,在其上部形成了在上端面开口的螺钉孔76a。在第一杆体76上,在与倾斜面71的径方向相反侧安装了滑键76b。
第一杆体76使得滑键76b与键槽75可滑动地嵌合地与第一孔73嵌合。由于第一杆体76不在壳体20的移动方向移动并且不旋转地在第一孔73内在上下方向移动,所以倾斜面71的方向总是一定。第一杆体76的倾斜面71位于与网纹辊3相向的一侧的相反侧,与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相向。
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是与第二孔74可滑动地嵌合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的第二杆体77。在第二杆体77中,在其下部形成了倾斜面72,在其上部形成了在上端面开口的螺钉孔77a。
在第二杆体77上,在与倾斜面72在径方向相反侧安装了滑键77b。
第二杆体77使得滑键77b与键槽75可滑动地嵌合地与第二孔74嵌合。由于第二杆体77不在壳体20的移动方向移动且不旋转地在第二孔74内在上下方向移动,所以倾斜面72的方向总是一定。
第二杆体77的倾斜面72位于与网纹辊3相向的一侧,与第一杆体76的倾斜面71相向。
也就是说,第一杆体76的倾斜面71和第二杆体77的倾斜面72在壳体20的移动方向相向。
通过操作第一移动操作部78,将第一杆体76遍及固定位置和固定释放位置地在上下方向移动。
第一移动操作部78具有杆78a、设置在杆78a的长度方向一端的中间凸缘78b和设在中间凸缘78b的与杆78a相反侧的螺钉78c。螺钉78c旋合在第一杆体76的螺钉孔76a,中间凸缘78b嵌入第一孔73的上大径部73a,与向上阶梯部73c抵接。杆78a从安装在主体70的上面70a上的压板60的第一孔61向上方突出,在突出的部分安装作为旋转操作部的第一手柄62。
也就是说,第一移动操作部78被支承为,可旋转且中间凸缘78b与第一孔73的向上阶梯部73c和压板60相接,不在上下方向移动。
因此,具有第一手柄62,将第一移动操作部78向一方向旋转,使螺钉78c向紧固方向旋转,由此,第一杆体76向上方移动。通过具有第一手柄62,将第一移动操作部78向另一方向旋转,将螺钉78c向放松的方向旋转,由此,第一杆体76向下方移动。即,螺钉孔76a和螺钉78c是将第一移动操作部78的旋转转换为第一杆体76的上下移动的组件。
这样,通过旋转操作第一手柄62,能将第一杆体76(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遍及固定位置和固定释放位置移动。
通过操作第二移动操作部79,将第二杆体77遍及固定位置和固定释放位置地在上下方向移动。
第二移动操作部79与第一移动操作部78同样,具有杆79a、中间凸缘79b和螺钉79c。
螺钉79c与第二杆体77的螺钉孔77a螺纹配合,中间凸缘79b嵌入第二孔74的上大径部74a,与向上阶梯部74c抵接。杆79a从安装在主体70的上面70a上的压板60的第二孔63向上方突出,在突出的部分上安装了作为旋转操作部的第二手柄64。
也就是说,第二移动操作部79被支承成可旋转并且中间凸缘79b与第二孔74的向上阶梯部74c和压板60相接,不在上下方向移动。
因此,通过以第二手柄64使第二移动操作部79向一方向旋转,使螺钉79c向紧固方向旋转,第二杆体77向上方移动。通过以第二手柄64使第二移动操作部79向另一方向旋转,使螺钉79c向放松的方向旋转,第二杆体77向下方移动。即,螺钉孔77a和螺钉79c是将第二移动操作部79的旋转转换为第二杆体77的上下移动的组件。
这样,通过旋转操作第二手柄64,能将第二杆体77(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遍及固定位置和固定释放位置地移动。
第一移动操作部78可由第一旋转锁止部65锁止成不旋转。
第一旋转锁止部65具有将锁止用螺钉65a与压板60进行了螺纹配合的结构。
通过使锁止用螺钉65a向紧固方向旋转,将其前端部推压到杆78a上,第一移动操作部78被锁止成不旋转。
通过使锁止用螺钉65a向放松的方向旋转,使其前端部从杆78a离开,锁止被解除,第一移动操作部78可旋转。
第二移动操作部79能由第二旋转锁止部66锁止成不旋转。
第二旋转锁止部66具有将锁止用螺钉66a与压板60进行了螺纹配合的结构。
通过将锁止用螺钉66a向紧固方向旋转,将其前端部推压到杆79a上,第二移动操作部79被锁止成不旋转。
通过使锁止用螺钉66a向放松的方向旋转,使其前端部从杆79a离开,锁止被解除,第二移动操作部79可旋转。
操作第一移动操作部78,使第一杆体76(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处于固定位置,并且操作第二移动操作部79,使第二杆体77(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处于固定位置。由此,将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固定成不移动。在此状态下,由第一旋转锁止部65将第一移动操作部78锁止成不旋转,由第二旋转锁止部66将第二移动操作部79锁止成不旋转。通过这样做,在印刷机械运转时因为不存在第一移动操作部78、第二移动操作部79因振动等而旋转的情况,所以第一杆体76、第二杆体77不会移动。
因此,在印刷机械运转时不存在刮墨刀室2的壳体20移动的情况,即使在印刷机械运转时,也能维持在调整了刮刀21的对网纹辊3的抵接压的适当的值。
如图3所示,对从由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7将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固定成不移动的状态调整刮刀21的对网纹辊3的抵接压的操作的一例进行说明。
说明刮刀21的对网纹辊3的抵接压比适当的值低的情况下的操作。
首先,旋转操作第一移动操作部78,将第一杆体76(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向上方移动而处于固定释放位置,由此,可将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移动。
在此状态下,旋转操作第二移动操作部79,维持着第二杆体77的倾斜面72与第二支承销43的侧部43a接触的状态不变(维持着处于固定位置不变),将第二杆体77(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向下方移动,使在固定位置的移动距离变长,由此,将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移动。通过此移动,将刮刀21进一步推压到网纹辊3上。由此,使刮刀21的对网纹辊3的抵接压升高而成为适当的值。
接着,旋转操作第一移动操作部78,将第一杆体76(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向下方移动而处于固定位置。与此相伴,使第一杆体76的倾斜面71与第一支承销42的侧部42a接触,将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固定成不向与网纹辊3接近的方向移动。
由此,能将刮刀21的对网纹辊3的抵接压维持在适当的值。
说明刮刀21的对网纹辊3的抵接压比适当的值高的情况下的操作。
旋转操作第二移动操作部79,将第二杆体77(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向上方移动而处于固定释放位置,由此,可将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向从网纹辊3离开的方向移动。
在此状态下,旋转操作第一移动操作部78,维持着第一杆体76的倾斜面71与第一支承销42的侧部42a接触的状态不变(维持着处于固定位置不变),将第一杆体76(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向下方移动,使在固定位置的移动距离变长,由此,将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向从网纹辊3离开的方向移动。通过此移动,刮刀21的对网纹辊3的推压变弱。由此,使刮刀21的对网纹辊3的抵接压降低而成为适当的值。
接着,旋转操作第二移动操作部79,将第二杆体77(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向下方移动而处于固定位置。与此相伴,使第二杆体77的倾斜面72与第二支承销43的侧部43a接触,将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固定成不向从网纹辊3离开的方向移动。
由此,能将刮刀21的对网纹辊3的抵接压维持在适当的值。
接着,参照图3、图9、图10,说明刮墨刀室2的保养作业。图9是向从网纹辊离开的方向移动的刮墨刀室的说明图,图10是旋回到成为保养作业姿势的状态的刮墨刀室的说明图。
如图3所示,在将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固定成不能由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7(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第一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b-1、第二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b-2)移动的状态下,刮墨刀室2的保养作业困难,实际上不能进行保养作业。
因此,旋转操作第二移动操作部79,将第二杆体77(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向上方移动而处于固定释放位置。由此,可将刮墨刀室2的壳体20向从网纹辊3离开的方向移动。
通过使第一支承销42及第二支承销43在一侧导轨44的上面44a及另一侧导轨45的上面45a上滑动,将刮墨刀室2向从网纹辊3离开的方向移动,使之处于图9所示的保养作业位置。在保养作业位置,第一支承销42落入一侧导轨44及另一侧导轨45的凹部46,第一支承销42在凹部46内可旋转地被支承。也就是说,第一支承销42是截面形状为圆形的销。另外,第二支承销43也是截面形状为圆形的销。
由此,刮墨刀室2将凹部46作为导向件,以第一支承销42为支点,像如圆弧箭头所示,可向逆时针方向旋回地被支承。
可旋回地支承保养作业位置的刮墨刀室2的不限于凹部46。
例如,也可以做成在一侧导轨44的上面44a及另一侧导轨45的上面45a设置突起,通过第一支承销42可旋转地与突起抵接而可旋转地支承刮墨刀室2的结构。也就是说,也可以设置可旋转(可旋回)地支承第一支承销42的销支承部。
另外,也可以可旋转地支承第二支承销43。
使刮墨刀室2从图9所示的状态向逆时针方向旋回大致90度。由此,如图10所示,能使刮墨刀室2成为刮刀21及螺栓24向上,壳体20的墨槽23的开口向上的保养作业姿势。
在此保养作业姿势下,由于保养作业者容易目视刮刀21,所以刮刀21的检查容易。
因为螺栓24的旋转操作容易,所以能简单地更换刮刀21。
因为壳体20的墨槽23的开口向上,所以在保养作业中,壳体20内的残留墨难以泄漏。也就是说,在进行保养作业时,虽然停止来自墨供给用配管的墨供给,使壳体20的墨槽23内的墨从墨返回用配管返回墨循环容器,但在墨槽23内残留未溢出的墨,能使得此残留墨不会从壳体20洒落。
这些情况相辅相成,能简单且在短时间内进行保养作业。
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在刮墨刀室2处于安装位置时,刮墨刀室2成为刮刀21、螺栓24朝向网纹辊3的横向的姿势。接着,刮墨刀室2维持着横向的姿势不变地移动到图9所示的保养作业位置。在该状态下,刮刀21的检查、更换麻烦,花费时间。
另外,由于壳体20的墨槽23的开口是朝向网纹辊3的横向,所以与壳体20的墨槽23的开口向上的情况比较,在保养作业中,壳体20内的残留墨容易泄漏。
因为刮墨刀室2的壳体20仅旋回大致90度,所以不用卸下与壳体20的供给用耦合器29a及返回用耦合器29b分别连接的未图示的墨供给用配管及墨返回用配管就能实施保养作业(参照图1、图2)。另外,在维持着连接了墨供给用配管及墨返回用配管的状态不变的情况下,因为接墨盘50与墨供给用配管、墨返回用配管干涉,所以如图10所示,预先将接墨盘50拆下。
由于第一支承销42可从凹部46卸下而向上移动,所以可抬起刮墨刀室2,从一侧导轨44及另一侧导轨45拆下。在此情况下,若将与壳体20的供给用耦合器29a及返回用耦合器29b分别连接的未图示的墨供给用配管及墨返回用配管拆下,则能简单地拆装刮墨刀室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是右侧(网纹辊3侧),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是左侧(与网纹辊3相反侧),但也可以使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为左侧(与网纹辊3相反侧),使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为右侧(网纹辊3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杆体76(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及第二杆体77(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上分别形成了倾斜面71及72,但也可以在第一支承销42(第一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b-1)及第二支承销43(第二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b-2)上分别形成倾斜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可沿框架5移动地支承刮墨刀室2的壳体20的作为支承部的第一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b-1及第二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b-2的形状做成了销形状,但也可以做成块形状等销以外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沿框架5移动地支承刮墨刀室2的壳体20的支承部(第一支承销42、第二支承销43)是第一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b-1及第二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b-2,但也可以个别地设置支承部和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
在此情况下,能使支承部为一个。
在使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为一个的情况下,构成为,使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1接触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的与网纹辊3相向的一侧的侧面,使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7a-2接触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的与网纹辊3相向的一侧相反侧的侧面。
另外,也可以使得壳体20的下面载置在导轨(引导部)上地构成支承部。
Claims (6)
1.一种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刮墨刀室、网纹辊和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该刮墨刀室在壳体的墨槽的开口缘可拆下地安装了两个刮刀,
前述刮墨刀室可遍及安装位置和保养作业位置移动地被支承在框架上,所述安装位置接近前述网纹辊,前述刮刀在该安装位置与前述网纹辊抵接,所述保养作业位置从前述网纹辊离开,前述刮刀在该保养作业位置与前述网纹辊分开,
前述位置调整兼固定机构具有被设置在前述壳体上的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和安装在前述框架上的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和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前述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和前述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分别可遍及与前述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接触的固定位置和与前述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分开的固定释放位置地移动,
前述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被构成为,在处于前述固定位置时,将前述刮墨刀室固定成能向从前述网纹辊离开的方向移动但不能向前述网纹辊接近的方向移动,并且通过改变在前述固定位置的移动距离,能调整固定前述刮墨刀室的位置;在处于前述固定释放位置时,可将前述刮墨刀室向与前述网纹辊接近的方向及离开的方向移动,
前述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被构成为,在处于前述固定位置时,将使前述刮墨刀室固定成能向与前述网纹辊接近的方向移动但不能向与前述网纹辊离开的方向移动,并且通过改变在前述固定位置的移动距离,能调整固定前述刮墨刀室的位置;在处于前述固定释放位置时,可将前述刮墨刀室向与前述网纹辊接近的方向及离开的方向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具有倾斜面,并被构成为,通过前述倾斜面与前述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接触,将前述刮墨刀室固定成不能向与前述网纹辊接近的方向移动,
前述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具有倾斜面,并被构成为,通过前述倾斜面与前述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接触,将前述刮墨刀室固定成不能向从前述网纹辊离开的方向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具有在前述刮墨刀室的移动方向空开间隔地设置的第一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和第二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
前述第一位置调整兼固定部的倾斜面与前述第一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接触,前述第二位置调整兼固定部的倾斜面与前述第二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导轨安装在前述框架上,
在前述壳体上,在前述刮墨刀室的移动方向空开间隔安装可沿前述导轨遍及前述安装位置和前述保养作业位置移动自由地支承前述刮墨刀室的第一支承销和第二支承销,
将前述第一支承销作为前述第一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将前述第二支承销作为前述第二被位置调整兼固定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导轨具有销支承部,所述销支承部使处于前述保养作业位置的刮墨刀室以前述第一支承销为支点旋回,成为前述墨槽的开口向上的保养作业姿势。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前述网纹辊安装在前述框架上,
处于前述安装位置的刮墨刀室的刮刀与前述网纹辊抵接,移动前述框架,将前述网纹辊推压到印版滚筒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32692A JP6736090B2 (ja) | 2017-07-06 | 2017-07-06 | 印刷機械のインキ供給装置 |
JP2017-132692 | 2017-07-0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203672A CN109203672A (zh) | 2019-01-15 |
CN109203672B true CN109203672B (zh) | 2021-02-05 |
Family
ID=62837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164326.6A Active CN109203672B (zh) | 2017-07-06 | 2018-02-28 | 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424710B1 (zh) |
JP (1) | JP6736090B2 (zh) |
KR (1) | KR102291000B1 (zh) |
CN (1) | CN109203672B (zh) |
AU (1) | AU2018200634B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BR112022013240A2 (pt) * | 2020-01-30 | 2022-09-06 | Bobst Bielefeld Gmbh | Impressora e método de funcionamento de uma impressora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26363A (en) * | 1990-09-11 | 1993-07-13 | The Langston Corporation | Dual pressure preload system for maintaining a member |
DE4213670C2 (de) * | 1992-04-25 | 1995-06-08 | Koenig & Bauer Ag | Vorrichtung zur Aufnahme eines Rakelbalkens einer Rotationsdruckmaschine |
DE4440040C2 (de) * | 1994-11-10 | 2002-09-12 | Koenig & Bauer Ag | Haltevorrichtung für eine Kammerrakel |
DE19848773C2 (de) | 1998-10-22 | 2002-11-28 | Windmoeller & Hoelscher | Vorrichtung zum Anstellen und Entfernen einer Farbkammerrakel an die Rasterwalze einer Druckmaschine |
JP3631916B2 (ja) * | 1999-03-19 | 2005-03-23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キ溜固定装置 |
DE59911449D1 (de) * | 1999-10-05 | 2005-02-17 | Gallus Ferd Rueesch Ag St Gall | Farbkammerrakel |
DE10304109A1 (de) * | 2003-01-31 | 2004-08-19 | Windmöller & Hölscher Kg | Druckwerk einer Druckmaschine |
DE102007018133B4 (de) * | 2007-04-16 | 2010-12-09 | Fischer & Krecke Gmbh | Verfahren zum Nachstellen einer Kammerrakel |
CN202528583U (zh) * | 2012-04-12 | 2012-11-14 | 深圳坤弘印务有限公司 | 一种上墨装置 |
CN203126103U (zh) * | 2012-12-24 | 2013-08-14 | 高文举 | 一种刮刀系统和均墨胶辊可同时使用的印刷装置 |
KR101490880B1 (ko) * | 2013-07-01 | 2015-02-09 | (주)아이펜 | 그라비아 롤 프린팅기용 닥터블레이드의 조정장치 |
-
2017
- 2017-07-06 JP JP2017132692A patent/JP6736090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1-25 AU AU2018200634A patent/AU2018200634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1-31 KR KR1020180012422A patent/KR10229100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02-28 CN CN201810164326.6A patent/CN109203672B/zh active Active
- 2018-06-29 EP EP18180682.9A patent/EP3424710B1/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2018200634B2 (en) | 2023-11-02 |
JP6736090B2 (ja) | 2020-08-05 |
KR102291000B1 (ko) | 2021-08-18 |
EP3424710A2 (en) | 2019-01-09 |
JP2019014130A (ja) | 2019-01-31 |
AU2018200634A1 (en) | 2019-01-24 |
EP3424710B1 (en) | 2019-11-20 |
CN109203672A (zh) | 2019-01-15 |
EP3424710A3 (en) | 2019-01-16 |
KR20190005710A (ko) | 2019-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203672B (zh) | 印刷机械的墨供给装置 | |
JP3037211B2 (ja) | 印刷シリンダの凹部充填装置、凹部充填用ブレード装置、およびブレード装置交換方法 | |
US5406887A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octor blade replacement in a flexographic press | |
JP5049052B2 (ja) | アニロックス式インキ装置を洗浄する方法 | |
KR100918709B1 (ko) | 유압 타격 해머 공구의 베어링면 윤활 장치 | |
CN108237763B (zh) | 用于纺织印花机的双向刮刀装置 | |
JP2019014130A5 (zh) | ||
JP4832066B2 (ja) | 印刷機用ドクター装置におけるドクター位置・角度・圧力微調整装置 | |
EP2777937B1 (en) | Scraper device for a printing machine | |
KR20060113642A (ko) | 로토그라비어 프린트 및 스프레드 조립체에 대한 잉킹 및독터 유닛 | |
US7617768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conjunction with a shoe press | |
EP0611649B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octor blade replacement in a flexographic press | |
CN211280126U (zh) | 一种用于凹版印刷机刮墨刀快速安装的刮墨刀架 | |
US7582192B2 (en) | Loading device for a shoe press | |
CN114311962A (zh) | 一种新型油墨刮刀装置 | |
CN114347647A (zh) | 一种印刷封闭墨腔刮刀装置 | |
JP4528931B2 (ja) | チャンバー型インキ供給装置 | |
JP2019074000A (ja) | シリンジポンプ | |
CN114393832B (zh) | 一种3d打印用单向刮刀 | |
DE102013014279A1 (de)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Nachstellen der Pressung einer Walze in einer Druckmaschine | |
US6644190B2 (en) | Cylinder impurity remover apparatus | |
CN101408207A (zh) | 一种皮辊套卸机 | |
KR20060108496A (ko) | 회전 인쇄기의 인쇄 실린더에 인쇄 틀을 압착하기 위한장치 및 방법 | |
EP2819790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leaning a roll in a fiber web machine and element | |
JPH04367392A (ja) | レーザ加工ヘッ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